能源转型背景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转型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电力行业;能源与动力;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113-02
能源是现代人类文明的支柱之一,能源类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教育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制订与修订过程中,与能源相关的专业随着学科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变革以及教育对象的变化不断地进行着调整。本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适应高校多类型、人才培养多规格的需要和有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原则,与能源相关的专业从第二版的“热能核能类”中的四个专业经历第三版中的“能源动力类”的两个专业后,发展到2012年第四版“能源动力类”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一个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过程中的专业调整,不仅为我们明确了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专业建设的新任务。
我校创建于1951年,1985年开始本科生教育工作,是一所电力行业为背景、特色鲜明的行业类院校。“热自”专业(即现在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前身)设置于学校创立之初,是学校的老牌专业。在6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尽管专业名称经历了“热能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的变化,但是专业建设始终本着为电力行业服务的宗旨,努力打造“电力工程师的摇篮”,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环节的设计上侧重于培养电力行业内的能源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电力工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颁布实施,我校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以此为契机,在专业建设方面,结合自身专业的背景情况,深入思考,在专业建设的某些方面又进行了有益尝试。
一、专业方向的设定
2012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第四版中能源动力类二级学科门类下列的专业仅存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一个专业,使得该专业转型成了一个“大能源”范畴 内的专业。但是,从人才培养的规律来说,在拓宽专业面的同时,还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校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一直以为电力行业培养人才为主,是侧重于电厂的热能动力,这个主线条不应改变。但同时考虑到即便是电力行业内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之中也要“术业有专攻”的实际情况,我们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既不能过于宽泛,又不能过于单一,培养方案最好能够体现在一定行业领域的多元化培养。
人才的培养源于社会的需求,专业的培养方案应以满足社会人才的需要为首要目标。多年来,我校教师与电力行业企业紧密接触,及时掌握人才需求的发展动向,同时对毕业生就业后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一定的跟踪,在掌握一定信息的情况下了解到,电力行业内所需要的能源动力工程专业人才也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从以往传统的电厂运行人员为主,已经悄然衍生出污染物控制、清洁能源、节能、能源管理等多种人才的细化。
综合前面专业设置变化和人才需求细化两种情况,我们结合学校多年来对电力行业内“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经验,发挥自身专业特点和优势,以专业方向的多元化设置为切入点,在培养方案中,通过课程的设置,凝练和体现出三个专业方向:电厂热能动力、洁净发电技术和节能与能源管理。“电厂热能动力”方向继续秉承和发挥学校的专业特色,旨在培养电力生产运行、检修方面的人才;“洁净发电技术”方向紧跟我国的能源和环保的发展趋势,侧重于培养学生在污染物控制和新能源方面的素养;“节能与能源管理”方向结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展节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培养有节能意识、熟悉节能管理、掌握一定节能技术的能源计量与管理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的构建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决定着培养目标是否得以实现,直接关系到人才的知识储备,课程体系中课程的配置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即要形成较为完成完整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又要能体现出的专业方向的设置。
能源动力工程专业是一门内容丰富而又广泛的学科,所涉及的课程较多,为了合理配置课程,我们按照学校教务处的要求,设置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领域课程、拓展选修课程、集中实践教学四个模块。在这四个模块中除了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与专业本身的直接关联度不大外,其他三个模块都与专业关系密切。
考虑到“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工程燃烧学”、“锅炉原理”、“汽轮机技术”、“热力发电厂”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我校能源动力工程专业的传统课程,这些课程的知识是无论哪个专业方向的学生都应该掌握和具备的知识,在课程体系中,将这些课程设置在必修的专业领域课程模块中,以确保每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这些课程。
而在体现我校“能源动力工程专业”专业方向的多元化方面,我们在灵活性较大的拓展选修课程模块中动足脑筋,在满足学校课程学分设置的前提下,在拓展选修课程模块中精选课程,使得拓展选修课程模块中课程都与各自的专业方向相契合,比如“电厂热能动力”专业方向设置“单元机组及集控运行”、“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参数机组”等与电厂实际联系紧密的7门课程,“洁净发电技术”专业方向设置“洁净煤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等与清洁发电有关的8门课程,“节能与能源管理”专业方向设置“能源管理与审计”、“节能技术概论”等能源管理类的8门课程。与此同时,为了满足部分学生对拓展专业视野的需求,又将拓展选修课中不同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相互打通,允许学生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使得拓展选修课程模块中课程的选修灵活性更强。
在集中实践环节的实践教学设置中,继续秉承“重传统,拓方向”的思想,无论哪个专业方向的学生,都要求参加下电厂的专业实习、仿真实习和“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和“热力发电厂”三大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以保证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电力特色。此外,对三个专业方向又各自设立了自己的实践教学环节:“电厂热能动力工程课程设计”、“洁净发电技术课程设计”、“节能与能源管理课程设计”,来体现专业方向侧重的不同。同样也允许学生跨专业多选其他专业方向的实践环节。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是培养方案的执行者,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我校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一直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建设师资队伍。
首先,我们从外面引进高水平人才来补充新专业建设所需的专业教师扩充我们的师资队伍。近几年,我们有针对性地从国外引进上海市“东方学者”两名,提升了师资队伍在分布式能源与制冷领域的专业水准;从电力行业的研究所和一线企业引进了经验丰富的高职称人才和实验人员,增加了有工程经验的师资力量。
其次,我们从培养自身教师入手,通过进修学习、产学研合作、“双师计划”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工程水平。近几年,我们选送了1名优秀教师赴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风能发电方面的学习交流;先后选送若干名教师去西安热工院、外高桥电厂等行业内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每年都有序地选送教师进行“双师型”(教师和工程师)人才的培训。
最后,我们还在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精益求精。在新教师入职初期,我们要求新教师都必须参加上海市教委组织的“新教师岗前培训”。在教学方面,提出“先做学生再做老师”的要求,无论新进教师在科研上有多深的造诣,规定新进教师第一学期随老教师听课、辅导,并由专人传、帮、带。第一次开课前需通过内部试讲后才能踏上讲台。
四、课程建设工作
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的基础工作,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培养方案,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根据课程的内容和任务,明确出3门专业基础主干课程和3门专业主干课程。对于这几门课程先后进行主干课程、校级精品课程、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和上海市精品课程等几轮课程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积累,我们的主干课程已全部成为校精品课程,4门课程为市教委重点课程,3门课程进级上海精品课程行列。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工作,《面向行业一线的热力透平类课程教学改革》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这些工作有力地支持了培养方案更好的执行。
五、结束语
我校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电力特色鲜明,在多年办学经验和基础上,结合电力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在如何培养具有电力特色的能源动力工程人才方面进行以一定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专业建设工作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永远没有终点,如何进行专业建设工作,我们还将继续积极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87年(第二版),1998年(第三版),2012年(第四版)
[2]杨晴,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9(1):66-68.
篇2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策略
一、引言
在全球面临温室效益、环境急剧恶化的如今,低碳经济也随着经济转型升级而出现。低碳经济是在经济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低排放和低能耗的低碳目标,同时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新兴产业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我国在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布局与发展。低碳经济凭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渐得到大力发展。那么本文就通过分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发展方向和发展前途,提出相应的策略。
二、低碳经济
(一)定义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有着与其他经济模式不同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通过低碳经济理论指导低碳经济的实现,推动经济升级转型,从传统污染大的经济模式向低碳排放的新型经济转变,同时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帮助企业来发展自身,通过鼓励发展新型产业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范围极广,包含新能源产业、新材料科学产业、航天工程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各种新兴的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格局在发展中表现良好,产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低碳经济也在这种一片大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茁壮发展起来。
(二)发展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是在人类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发展阶段之后,面临着诸多严重环境问题如冰山融化、海平面升高、气候异常等各类问题,在经济发展中发现唯有改变能源使用结构、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环境才能够保证地球的健康,低碳经济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低碳经济出现以来就受到全球各国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在引导人类开发新的清洁能源,推动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三)发展模式和方式
低碳经济在发展中就是要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但与此同时也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进步。而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就是在经济发展模式不变,经济效益持续增长下,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低排放、低污染、低排放,达到低碳经济的高效能、高效率和高利益。低碳节能减排,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解决能源污染和企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大力推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方面就很好诠释了低碳经济,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清洁绿色能源的使用,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三、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低碳经济处于发展初期
尽管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一直在政府政策下平稳地进行,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在处于发展初期,无法通过现有的产业发展系统地总结出低碳经济的发展规律。我国现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核心的低碳技术支撑,虽已有了大量的战略性经济产业的建立发展,但是大量的重要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其他发达国家手中,以至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制于国外的知识产权和科学技术。
(二)处于技术瓶颈时期
新兴产业的出现是在低碳经济后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并不完善,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在低碳新兴产业的市场发展中缺乏大规模化的产业生产技术;二是产业转型不完全,其生产设施无法达到低碳经济的要求;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材料在国内无法得到充足供应。高科学技术的门槛和高成本、高风险使得我国新兴低碳产业发展到了瓶颈时期。
(三)暂时无法成为经济支柱
尽管在我国政策的大力支撑下,战略性新兴低碳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还是比较小,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对整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没有起到革命性的带动作用。战略性低碳经济的产业发展会不断形成并完善其产业链,增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201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增长值占GDP比重约为百分之四,2015年的产业增长值也仅仅为全国GDP增长值的百分之八,但这距离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的目标仍有很长一段距离。
四、我国低碳经济面临的难题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在消耗了大量能源的代价下实现的,但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力发展下,低碳经济也随之发展。在之前经济快速发展中付出的代价使得我国如今的地台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的严重问题。
(一)能源结构不完善,利用率低
我国产业能源使用多以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为主,传统经济重工产业以高能耗的企业为主,其能源的结构以原煤为核心。同时我国能源利用率低下,与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率差距较大,而污染最严重的煤炭使用率占我国能源消费的三分之二,所排放的废气严重污染环境。
(二)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增长离不开第一传统产业,但传统第一产业是我国经济GDP的经济支柱,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着经济主导地位,其次第二、第三产业并进,都为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传统产业和新兴低碳产业比例不协调,经济产业结构矛盾,我国制造业仍然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产业集聚水平低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低碳经济在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在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依然比较小,无法形成一个闭环的集聚区。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是在集中度还是集聚度上都无法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媲美,层次依然很低,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此外,产业规模低也就无法吸引足够的高端技术人,这样就无法提供相应的智力和技术支持,技术人才的缺乏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集聚效应也偏低。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科学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一)优化能源结构,加快研发低碳技术
低碳能源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为确保低碳经济的稳定发展,加快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提高绿色能源的使用率,减少原煤的使用,降低产业的生产污染。加大天然气、太阳能等能源在新兴低碳产业中的使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源结构优化,使得新兴产业减少对原煤的依赖。
(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在如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大力调整。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环境和经济并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步发展是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结果,也是低碳技术提高和低碳经济效益提升的必然过程。
(三)加强科技创新,独立自主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技术支撑,提升产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大力研发自主技术,将低碳核心技术掌握在我们手里,使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不受技术制约。加大产业科技创新研究的资金投入,强化创新意识。在国家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下,扩大技术型人才队伍,建立完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六、结语
总之,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发展不能一蹴而就,但在仍然坚持工业化发展的前提下,一定会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抓住产业升级转型的契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从而从低污染、低能耗和低排放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发展。我们坚信,在我国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会得到长久发展,改变生产和消费模式,我们从期盼中真正地走向低碳经济下的低碳生活。
参考文献:
[1]尹政平.低碳经济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12(5):14-17.
[2]卫冰洁.低碳经济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2.
[3]何雄浪,马永坤,恩佳.低碳经济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价值指标评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1,33(9):41-46.
[4]黄乐.低碳经济与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现代国企研究,2015(22):93-94.
[5]吴小平.低碳经济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思考——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J].时代金融,2013(8).
篇3
关键词:低碳化;房地产业;经济管理工作;创新
引言: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快了我国经济转型的步伐,也促使我国对新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大了支持力度,为了实现社会领域内各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化产业经济也得到了有效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下,国家通过科技、制度创新、能源开发和产业转型等方式,不断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以此来推动生态化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业作为高排放量和高耗能的产业,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经济管理创新,降低产业能源消耗,实现房地产产业的低碳化发展。
1 低碳经济的基本概述
目前,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都已深入人心,成为了一种社会发展潮流。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观的背景下,利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和机制创新、开发新能源等方法,实现降低高能源消耗的最大化,减少废气的排放和环境污染,促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能够共同实施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状态。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还能实现环境的生态化保护,可以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进行整合,不断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从而提升能源的使用率,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低碳经济对房地产业造成的影响
2.1 房地产行业发展低碳经济会导致产业成本增加
和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因为在技术方面比较落后,导致我国的低碳技术水平也普遍较低,因此,房地产行业如果采用低碳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产业成本。而导致房地产业运用低碳技术成本增加的原因主要以下两点:
(1)低碳技术处于研发阶段时,需要房地产业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
(2)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可以代替传统的高耗能能源,但因为低碳技术的研发成本较高,将低碳技术应用于房地产开发建筑中会使成本大大提高,而目前我国的房地产规模多为中小规模,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并不充裕,因此在房地产行业中全面应用低碳技术还存在一定难度。
2.2 低碳经济会导致房价出现上升趋势
房地产行业要发展低碳经济,还需要房地产行业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应用新技术、新能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房地产行业的成本支出。另外,一些使用低碳材料的建筑,还要借助低碳技术的名义提升房价。而广大消费者又普遍认为,高品质的房屋才能够拥有高昂的价格,因此,在房地产行业中应用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会在无形中促使房屋价格出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2.3低碳经济能够抑制房地产行业短期内的经济发展势头
由于房地产建筑工程需要使用一些煤炭和木材,会增大能源消耗,导致房地产行业的碳排放量过高,从而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浪费了大量的能源。而从我国目前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状况上看,房地产行业的繁荣与能源的消耗是分不开的,但在低碳经济的发展环境下,如果没有能源作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支撑,自然会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起到抑制作用,能够在很大的范围内制约房地产行业的进一步l展,从而给房地产行业的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3 基于低碳经济角度下的房地产经纪管理工作创新
3.1 做好房地产发展项目的规划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速度的加快,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这也给房地产行业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出了新要求。为了适应经济转型期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需求,国家的有关部门还需要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对房地产的经济管理工作进行规划,针对房地产行业低碳经济下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引导与扶持,从而确保房地产行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减轻因为发展低碳经济而给房地产行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3.2采用法律法规来控制房地产行业碳排放
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完善房地产行业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房地产行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期内,缺乏有效的机制对低碳经济下的房地产行业进行监督和管理,而房地产行业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要对房地产行业产生的污染排放量大和能源消耗量大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积极控制房地产行业的碳排放,对于碳排放超出规定排放量的房地产企业进行严厉惩罚,保证低碳经济环境下房地产经济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3.3 进一步控制房地产行业的成本
房地产行业在低碳经济的发展环境下,因为要使用新型的材料,应用新型的技术,因而提高了应用成本。为了有效控制房地产企业的成本开支,还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从这上面着手解决房地产企业的成本问题。首先,要在房地产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采用新技术,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其次,在采用新型绿色环保材料的同时,要做好记录,以免浪费原料的情况出现。最后,要科学合理的制定前期的成本控制计划,避免前期成本过高。
结束语:低碳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房地产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房地产行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创新还要以降低能源消耗,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为主。而房地产行业要实现低碳发展,还需要构建完善的房地产行业经济管理体制,对房地产行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保证房地产行业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可以实现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娟. 谈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房地产经济管理工作的创新[J]. 才智,2014,(08):5.
[2]马盛攀.试论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经济管理创新发展[J].低碳世界,2016,(01):93-94.
篇4
(一)低碳经济下的能源产业转型 在当前经济下,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已经被充分认识,低污染、低排放成为当今时展的主流,我国的能源产业面临严峻的考验。在低碳经济下,传统的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节能减排问题;此外,传统能源产业的基础为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在可预见的将来,传统能源的当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所以能源产业必须转型才能更好的生存。
低碳经济下的能源产业的转型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实现循环经济,以煤炭产业为例,就是对于精煤进行炼焦,炼出的焦炭用于炼钢,对于中煤、煤泥、煤矸石用于发电,从而可以形成煤、焦、钢、电衔接顺畅的大循环链条,同时,对于产生的废气进行化工、发电,产生的废渣用于制砖、制水泥,产生的废水处理后再循环利用,基本实现“零排放”;第二个层次是将现有的传统能源向太阳能、风能、水能以及核能等新型能源产业过渡。国家能源局曾明确表示,在十二五时期应当加快推进能源产业的转型发展。传统的能源产业在我国的能源资源稳定供给,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传统的能源产业是不可持续的,当前在合理调控传统能源开发,优化传统能源配置,加强安全绿色集约开发的基础上,加快能源产业转型,是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能源产业的转型阶段,能源企业的财务风险被进一步放大,做好能源产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是能源产业转型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能源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做好财务的投融资管理、预算管理等,是当前能源产业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
(二)低碳经济下能源产业财务决策 能源产业的财务风险是由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决定的,在转型期,能源产业一方面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能源发展模式,必须做好节能减排的设施的投融资,以适应当前的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另一方面,传统能源产业向新能源产业转型,还需要加大在新能源设施以及科研发展的投入,从而成功转型。从能源产业的发展战略可以看到能源产业的财务资金流向。
一是“三废”处理等循环经济需要财务投资增加。低碳经济下,企业正在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以及历史遗留下的“三废”问题必须及时处理,这方面的财务预算投入的加大,给能源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带来一定的压力。现阶段,一些煤炭等传统能源产业为追求产量和节约成本,不注重清洁高效开采,存在“采厚弃薄、采易弃难”等弊病,产生矿物浪费,废弃物随意排放等行为,使资源、环境的恶化与低碳经济背道而驰,与经济良性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低碳经济下,传统能源产业摒弃短期利润最大化目标,增加对其生产耗费,污染排放等的考核,开拓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三废”排放,清洁生产的发展模式,由资源密集型向生态型、低碳型转化,企业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从而可能对企业的现金流以及利润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加大了能源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是能源产业转型需要资金投入。我国当前的能源产业依然是传统的能源产业为主,其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模式不再适应经济的发展,与低碳经济的低污染、低排放相违背;另外,传统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其不可再生性决定了产业转型的必要性,低碳经济下,新能源产业的巨大优势,也让传统能源产业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此情形下,传统能源产业的成功转型离不开巨额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科研人员等的投入。但是,在转型期,该项投入是不能产生效益的,从而给企业带来资金流的紧张;此外,转型的成功与否尚未可知,一旦失败,将面临极大的财务风险,甚至给企业的持续经营带来威胁。
二、低碳经济下能源产业的财务风险表现形式
(一)财务筹资风险 筹资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起点,由筹资而引起的财务风险成为筹资风险。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融资如果不能按既定目标使用,将无法实现资金供应者的预期结果,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在能源企业的内源融资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向市场融资。当前市场环境的复杂性,使企业的融资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当前我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高,银行的放贷能力进一步缩小;其次,我国的债券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对企业发行的债券的接受能力受限,从而加大能源产业的融资风险。
在可筹集资金的情况下,由于能源产业的转型发展需要的大量资金,每年将产生较大的利息支出,同时,转型期的收益较小,因此负债规模越大,财务风险越大。低碳经济下,能源产业需要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及其投入力度,包括节能减排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这些项目的资金筹集将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因此,必须将筹资额控制在一定的增长范围内,预防因筹资额较大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二)投资回报风险 投资风险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于投资额、回收额、投资项目使用期限的变动而导致资产报酬率无法达到预期财务目标的产生的财务风险。二是由于流动资产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的流动性财务风险。能源产业低碳化的现实趋势使能源产业在加快转型中的投入过大,可能出现在投资过程中由于投资额度不合理,投资项目不科学等而产生财务风险。
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发展方式转型
随着气候和经济的不断变化,低碳经济逐渐被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出,并得到相当的发展进步。20世纪初期,由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于2003年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具体解释了低碳经济概念。其认为低碳经济的经济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实质是高能源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一、我国企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认识
1、我国企业应充分的把握低碳经济发展
首先,可以从战略上把握低碳经济。但由于中国企业并没有注重少数国内学术界的前期低碳经济的研究。致使在这战略上落后了国际上的许多知名企业、大型跨国公司。其次,从环境管理质量的集中体现来把握低碳经济。因低碳经济具有相当高的技术、市场和规制的不确定性,管理仍面临最复杂的挑战。最后,从责任的角度来把握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将迫使中国企业担起社会责任,使中国企业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2、我国企业应明确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的意义
中国国务院于2009年11月2日宣布了减少碳排放的具体目标。这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同时也可能是生存危机。从其发展趋势看,低碳经济的生产方式将会是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适应低碳经济的企业也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可以与国际高水平的企业抗衡。而消耗石油能源之路显然也要被低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所取代。抓住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创新,才将能占领中国和国际市场的高峰。因此,中国企业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跟随政策导向实施战略安排,即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实施将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彻底转型,或继续产业和技术的升级来掌握市场,进而占领新市场。
二、我国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障碍
1、企业自身创新障碍
第一,科技强度不足。目前的研发支出仍与“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占GDP比重2%的目标差了0.5%。第二,投入构成不当。企业只增加外商投资研发经费,而忽视了企业自身的投资研究。而外商投资研发成果不属于中国的科技创新,也增加不了中国企业的创新水平。第三,企业创新资金和时间分配不合理。中国大多数企业用于新产品的研发资金只有24%,基础研究费用更少还不到10%,且短期研发项目比长期性、有市场前瞻性的基础项目更得到青睐。
2、企业技术转让障碍
多年来,各国政府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更加提高了对科技创新和科技转让的要求,希望通过科研和技术开发来达到控制气候变化的目的。而中国企业若作为技术提供方,企业存在缺乏全球公共视野,担心丧失其垄断地位,经济驱动力不足等问题;若作为技术接受方,又存在人才缺乏、产业结构分散、成本费用高、政策和法律不完善等问题。
3、企业低碳技术研发应用障碍
第一,资金问题使低碳技术研发受到局限。第二,市场不成熟使低碳技术未能正确运营发挥其作用效果。第三,科技成果质量低,使低碳技术没有达到预定的效用。第四,低碳科技体制长期与市场脱钩,使企业销没有迅速转换,导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远比发达国家低50%-60%,严重阻碍我国企业应用技术成果的转化推广。
三、我国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调整对策
企业生产运营受气候和发展低碳经济背景的约束。一方面,将使企业面临能源资源和碳排放环境容量更为稀缺的要素市场;另一方面,将使企业立足于价格机制逐渐纳入外部性成本的更为可持续的产品市场。同时也将给企业一个由政策措施推动的回报丰厚的低碳产业机会。当然,这也需要企业能正确的识别明确、稳定和长期的政策信号和市场信号,并及时做出调整战略。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施战略调整规划。
第一,应及时抓住低碳经济的发展机遇和加快战略规划。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约束和风险。但与此同时,也能使企业获取重大机遇。即使企业认清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实现生产运营方式和产品服务市场战略的转型,以及使企业能更好的顺应未来低碳产业经济发展趋势,获取巨大商业利润。因此,企业要及时抓住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将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问题战略性化,并正确合理的与运营管理的决策相融合,来降低相关的气候、法规和市场风险及能源和碳的强度,进而提高企业资源环境的利用效率,满足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最终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低碳经济转型。在此同时,企业应恰时合理的加快构建和形成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一方面要结合企业当前形势和未来趋势作出长远的战略,来提升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应分析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转型,对于企业自身和所处行业经营环境的变革和国内政策法规的变动影响,以及国外游戏规则对企业海外资产运作、进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企业应对这些影响分布实施战略性化,促使其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
篇6
股市就是一个信心市场,市场情绪对趋势的影响很大。而我们很遗憾地看到,不论是机构还是中小投资者,悲观情绪明显占据了上风,加上媒体的渲染,整体市场气氛再度产生熊市的味道,这是很麻烦的事情。A股刚刚经历了五年半熊市,行情刚现曙光,如果再度重回熊市,这是任何一个股市参与者不愿见到的事情。
自2月春节后上证指数从2444点调整至本周的2165点,最大调整幅度已经过半,最要命的是,在这个交易周的调整过程中,基本上是利空消息漫天飞,大大小小不下20个利空,黑天鹅基本上成为常态。投资者情绪遭到很大打击确实可以理解,因为如此多的利空足以改变大多数人的预期,但我们看问题必须要看本质,否则我们会迷失掉,没有本质因素的判断,永远看不清趋势。
本轮行情的三大本质因素分别是:政策红利(城镇化)、全球范围流动性泛滥和人民币国际化。这是本轮行情的基础,虽然有数不清的利空,但这三大基础性因素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利空的影响,情绪化地看待预期,更不能把短期悲观长期化。
A股投资者之所以情绪波动很大,关键与股市的制度建设和发展背景有关,我们所看到的表象是牛短熊长、重融资轻回报。在政策预期极不稳定的背景下,无法保持合理的投资情绪。所以,到今天为止,中国股市还没有真正的价格体系,股价基本靠博弈关系来维持,做空机制的推出以及大小非的减持,更让这种博弈关系复杂化。所以,我一直在强调中国股市的价格体系的建立,一定不是现在的二级市场投资者,很可能是成熟市场投资者,而人民国际化为这种可能创造了条件。
本周两件大事值得关注,首先是一季度经济数据,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环比增长1.6%。7.7的水平明显低于市场预期,结合环比指标看,市场对于弱复苏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强化。M2的数据首次突破100万亿,三月信贷数据超万亿,再度佐证了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中国经济现在有两个支点,一个是工业化、另一个是城镇化,工业化在做减法,城镇化在做加法。基于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我们无法采取硬着陆的方式去产能,这加大了经济转型的复杂程度,现在应该判断的是,城镇化所形成的加速度和工业化所形成的减速度,综合作用对中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判断上确实有点复杂,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经济转型的路径已经完全排除了硬着陆,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今年的全年的GDP水平,仍然会在8以上,去产能、产业升级的进程越顺利,GDP的预期越低,反之,我们的预期会提高,这是我们有别于大多数研究机构的不同认识。如果我们单纯从GDP的同比、环比指标来判断市场的话,我们会陷入误区。
虽然中国经济有了新的引擎—城镇化,但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必须关注GDP的增长质量。就像美国,经济虽然出现复苏,但也就是GDP不到两个多百分点的增长,但企业盈利增速相当迅猛,这说明美国经济的增长质量很好,美国股市创出历史新高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中国而言,由于GDP增长质量低下,企业盈利保持增长需要很高的GDP基数,一旦低于8的基数,很多行业、企业出现亏损,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长比美国高,我们还出现五年半的熊市。对于新一届决策层而言,既然无法走出硬着陆的转型路径,就必须动态调整经济运行节奏,如果经济转型进程顺利,可以让GDP低一点。如果转型不顺利,则必须保持GDP速度高一点,以保持企业基本盈利状态。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一季度数据低于预期而过度悲观,更不能将这种悲观情绪长期化。
其次是大宗商品暴跌,以黄金、原油、铜为代表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暴跌,很多观点认为,大宗商品的牛市已经结束,世纪熊市开始,这的确有点危言耸听。我们在此简单分析一下,第一,大宗商品的暴跌对中国经济绝对是好消息,输入性通胀风险消除后,财政、货币政策的空间大幅提升。同时,中国经济处在转型期,大宗商品暴跌对转型绝对是好事。第二,对于大宗商品的趋势,至少从阶段性看肯定见顶了,但是否见所谓的世纪顶部,开启长期熊市还很难说,金价短期内已经跌了三成,国内各大金店又现抢购潮,说明刚性需求在起作用,它会有效地抵抗黄金金融属性所产生的风险。第三,能源价格决定可替代性,拿原油来说,之所以出现暴跌,源自于美国开发页岩气以及全球3D打印技术产业化的预期,加上新能源的推广,能源革命所产生的效应,对传统能源构成冲击。但特别提醒大家的是,能源革命所产生的替代性,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能源价格。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利空因素的消化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后市出现止跌回升的可能性较大,周五已经出现盘口异动。形势上看,半分位是多方保持趋势的最后防线,判断上看被有效跌穿的可能性不大。虽然趋势可能向上或向下,但应对策略上,我们建议2200点一线增仓。
篇7
【关键词】低碳;生态转型;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低碳城市
1.低碳城市的提出
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UNEP)于1988年创建政府间机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PCC分别在1990年、1995年和2001年、2007年发表了4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产生了重要影响。在1990年报告中,IPCC向人类警示了气温升高的危险,推动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1995年报告中,IPCC认为,“证据清楚地表明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这份报告为《京都议定书》1997年得以通过铺平了道路。在2001年报告中,IPCC表示,有“新的、更坚实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全球变暖“可能”由人类活动导致,这里的“可能”表示66%的可能性。2007年IPCC发表第4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为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里的“很可能”表示90%以上的可能性,这种全球变暖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已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根据预测,未来100年这种全球变暖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剧,而且会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更为显著的负面影响。要尽早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来减缓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趋势,减少对自然和经济系统的影响。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开始被人们提出,并正在成为城市研究的热点。
2.概念
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排放处于较低水平。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3.低碳城市的构成
(1)新能源利用
面对能源危机,许多国家都在大力研究和开发利用“绿色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水电的新技术新工艺。绿色能源可概述为“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狭义地讲,绿色能源指氢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而广义的绿色能源包括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采用低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目前“绿色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已占到15%—20%,今后由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能源唱主角的局面将得到改善。
(2)清洁技术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甚或零排放。清洁生产是从资源的开采,产品的生产,产品的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们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一个共同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和C02的排放。
(3)绿色规划
城市能源消耗会直接影响到周边区域的环境污染,城市规划除了考虑单个城市自身特点外,还应结合城市所在区域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来进行考量。
第一,产业规划。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
第二,交通规划。低碳城市的交通战略可从两个方面实现:一个方面是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另一个方面是降低单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在这一点上,巴西的库里蒂巴堪称成功的例子。
(4)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的建设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等;推广建筑节能,促进政府部门、设计单位、房地产企业、生产企业等就生态社会进行有效沟通。在减少碳排放的进程中,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建筑生态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1.生态建筑概念
虽然“生态建筑”的称谓自20世纪60年代就已提出,但“当前还没有完整统一的生态建筑理论或被普遍认可的生态建筑的界定,生态建筑的定义和内涵,因不同国家的环境需求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而有差异。生态型建筑的目标是一致的,都追求建筑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达到建筑与环境共生,更重要的是都以生态为基本指导思想,以达到人工环境的生态化。
2.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20世纪后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环境革命。第一次爆发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人们意识到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于是开始提出并关注环境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第二次环境革命,这一次被称为具有“深绿色环境观”的运动,重新界定和扩展了环境概念,其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两个观点:一是发展;二是发展是有限度的。因而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解决环境与经济的矛盾问题,寻求其生态合理性,这种思想的视野是建立在全球整体环境上的。
“低碳筷行动”
3.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
毫无疑问,城市建筑生态化需要依靠适宜的技术手段。当代建筑的生态化是一种整体的环境概念:“建筑环境不仅要以单体建筑的生态设计来进行改善,更重要的是还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与群体设计中奠定生态观念,它不仅能改善城市物理环境,而且可以在景观与美化方面取得宜人的效果。”我们认为,系统环境观下建筑呈现如下特点:建筑与城市空间的一体化;生态与技术的协同而不是排斥;依据生命周期理论,建筑作为一个过程而形成新的经济观;环境健康与文化功能的融合。
【总结】
篇8
在此次会议上,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国际能源署的现代化进程需要三大支柱:首先是向新兴经济体敞开大门;其次是拓宽能源安全的核心,一方面要考虑全球石油市场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将液化天然气纳入全球能源贸易;第三是将国际能源署转变为全球清洁能源技术和能源效率的中心。
面临能源转型与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中国能源发展的潜力如何?机遇又何在?巴黎气候峰会聚焦哪些主题?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了国际能源署能源市场和安全负责人贞森{佑(Keisuke Sadamori)。在采访中他表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已经是领先者。
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量,中国占40%
11月10日,国际能源署的《世界能源展望2015》指出,2040年全球能源消费将增长三分之一,增量全部来自非经合组织国家,如印度、中国与非洲、中东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而经合组织国家能源消费下降,如欧盟较2007年峰值时下降15%,日本下降12%,美国下降3%。
根据报告,在全球能源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占比将从现在的19%提高到25%,而化石能源中仅天然气份额增加。
报告预计,可再生能源愈加受到青睐。世界各国对可再生能源愈加重视,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也逐步提升。至2040年,欧洲将有一半的发电量来自可再生能源,中国和日本为30%,美国和印度则为25%。
“我们已经看到全球能源的转型,从化石能源逐渐向可再生能源过渡。” 贞森{佑称,可再生能源在欧洲市场的增长已经是一个趋势。与此同时,中国的煤炭需求已经逐渐下降,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效益正在逐步体现,整个能源结构已经在向低碳能源转型。
“可再生能源会进一步地增长,中国会发挥重要作用。在这个领域,中国已经是一个领先者,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增长中,中国占比约达40%。” 贞森{佑表示,中国在节能减排上的压力已经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
不过,他同时指出,虽然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长的趋势非常明显,“但是这样的增长是不够的,没有办法帮我们来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天然气、核能在中国的需求比较大
《世界能源展望2015》指出,由于可以取代碳强度更高的燃料或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网,天然气消费增加近50%,非常适合逐步低碳化的能源体系。
“迄今为止,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天然气需求中心。”贞森{佑表示,很多LNG(液化天然气)产品都在盯着中国市场,预计未来亚洲会引入大量的天然气。
如今,在国际油价下跌的大背景下,天然气价格也迎来了一个低潮期。
贞森{佑指出,如今天然气市场价格波动非常大,但是却没有影响到需求的变动。他建议亚洲国家应当利用这一市场机会,进一步改革能源架构,促进天然气市场第三方准入问题的解决,“我们应该创造一个高效的市场,使天然气的投资成为具有吸引力的项目。”
福岛核事故后,日本所有的核电站都被迫停运。日本本土核电发展遭遇民众的质疑与阻力,继续发展核能面临不小的挑战。
“在过去的几年里,日本本土基本上处于‘零核电’的状态,也因此增加了碳排放,这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是不利的。”贞森{佑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称,近期川内核电站1、2号机组已经重新运转,其他的核电站也在接受审查。如今,日本在新的主管部门和新的监管规定框架下发展核电,希望能有更多的核电机组在未来重启,“当然,安全仍然是首要问题。”
贞森{佑指出,作为一种低碳、可调度、大规模、稳定的能源,核能对于保证可持续以及可负担的电力供应非常关键。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核能建设的规模会比较大。
巴黎气候大会前瞻:
中印积极参与令发达国家更为重视
11月30日至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即巴黎气候峰会)将在巴黎举行,如今已经进入倒计时。会议旨在完成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提出的目标――达成一项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协议,确保地球升温不超过工业革命前2摄氏度。
今年6月30日,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根据文件,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贞森{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目前160个缔约方都已经提交了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自定贡献预案,其中包括了所有发达国家和二十国集团成员国家,这是此前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中从未出现过的情况。
“这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积极参与,这也会令发达国家更加重视。”他说。
篇9
关键词:产业升级;能源发展;政策执行
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和环境要求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能源是解决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能源的未来发展需要应对新的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常B。对扬州而言,“十三五”时期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主要领域,如何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有效执行政府决策,推动能源发展加快绿色转型,是扬州工业领域实现进一步做大总量、优化结构的重要时期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扬州市能源政策执行的现状、成效和问题
能源政策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围绕能源生产、供应、消费等所制定的行动纲领和政策规划的一种宏微观策略。因地制宜执行与现行能源发展理念相适宜、相配套的能源法规、策略,可以科学有效地解决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能源环境约束问题。
(一)扬州市能源政策执行的现状
从现状看,扬州把加强能源有效利用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若干手段共同推动全市能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
一是实施细则逐步细化。以国家层面相关法律为统领,政府相继出台了各类条例、办法、发展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如印发《扬州市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实施方案》促进新能源项目建设。在发展规划层面,部分县区还因地制宜出台了本地能源产业规划,如《宝应县光伏电站、风电场空间布局规划》等。在制度办法方面,《扬州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通过财政奖励资金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对节能技术改造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力度;在实施方案方面,《扬州市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炭消费总量工作方案》提出了近三年扬州市控制能源和煤炭消费总量的具体目标和工作举措。这些工作方案在国家和省的大方向下,对具体的能源利用实施细则进行了布置,使之较为贴合扬州市的实际。
二是执行机构初步建立。目前实施的能源利用政策主体在节能。在政策执行的组织机构建设上,市政府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健全网络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讨论能源利用方面的工作事项。
三是政策宣传不断推进。在工业领域积极开展政策宣讲与培训。邀请省、市节能工作领域的专家,开展《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条例》、《清洁生产促进法》等规范性文件的解读与应用。结合下基层服务,广泛推广专项财政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激励作用。
四是监督考核日益加强。目前围绕节能目标考核体系普遍以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企业的考核形式呈现。首先强化目标分解落实,与各县(市、区)政府坚定责任状。其次加强统计预警监测,完善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市政府每年还组织对各地区节能降耗工作进行督查调研,并严格实施评价考核。
(二)扬州市能源利用政策执行的成效
1.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电力供应安全可靠
“十二五”以来,我市稳定能源生产,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给。2015年,全市能源生产及转化总量593万吨标煤,比2010年增长4.3%;全市电力装机574.5万千瓦,比2010年提高43.4%,35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2010年增长58.1%。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显著提高。
2.能源结构持续优化,煤炭消费合理控制
2015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1523万吨标煤,“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4.3%,增速比“十一五”年均速度下降近4.6个百分点。传统能源消费量逐年下降,全市规模工业煤炭消费总量为1060万吨,“十二五”期间年均下降4.3%。
3.利用效率加快提升,热电联产有序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市以年均4.26%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11.2%的经济增长,至2015年全市每万元GDP能耗为0.452吨标准煤,五年累计下降22.1%。通过科学规划热源和大型机组供热改造,供热能力大幅提升,到2015年,全市供热效率达86.9%,较2010年大幅提高6.3个百分点。
4.能源装备不断壮大,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
截止2015年全市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503兆瓦,比2010年增长120倍,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率位居全省前列。通过推行先进、高效、绿色、环保的能源技术创新,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3.4亿千瓦时,能源装备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5.技术创新取得明显成效,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冶金行业加热炉蓄热式燃烧技术、化工行业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电力行业锅炉汽机能效提升技术、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等一大批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得到推广应用。通过建立市县两级节能改造财政奖励机制,带动企业投入15亿元实现节能量72万吨标准煤。
(三)能源利用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从扬州能源利用政策执行的现状和成效看,前期在调整能源生产及消费结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以煤为主”的用能格局与国家提出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化能源体系仍有较大差距。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企业对政策的被动吸收或是消极抵抗、奖励扶持资金重争取轻监管、审查和监管分散导致项目难落地等现象也逐渐凸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地方政府和企业在能源政策中价值目标的差异,导致选择性执行和执行不到位;二是人财物保障不足影响执行能力存在欠缺,执行手段单一;三是执行主体设置有缺陷从而出现执行政策权责交叉,部门间沟通协调不力的现象。
二、产业升级背景下扬州能源转型的形势展望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主要领域,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能源消费革命的重点战场,实施产业升级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年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高耗能行业“去产能、去库存”进程,引导供给侧改革走向深入。此外,坚持产业提档升级来促进产业链的良性化循环,才能在碧水蓝天下带来顺应人民群众的期盼的发展成果,这也是推进省委“两聚一高”新实践的现实选择。这需要积极审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才能作出最佳的能源政策执行应对和平衡。
(一)宏观经济环境出现一系列新变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换档减速新常态,同时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着制造业发展新模式。我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并指出要积极应用政府治理经济方式调整带来一系列宏观政策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以期形成制度变革、结构化、要素升级“三大引擎”,不断激活经济主体内生动力、拉动实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二)我市工业升级环绕一系列新矛盾
当前阻滞扬州工业发展的矛盾主要包括:人力和动力成本高企严重挤压企业的盈利空间,制造模式偏传统难形成增值空间,“互联网+制造业”等新兴业态尚处起步阶段,发展路径依赖投资驱动难以为继,节能减排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显示出全市多数行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普遍转弱,发展盈利模式亟待从“速度效益型”的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三)能源转型发展面临一系列新挑战
当前,省政府已将大气环境保护是否得力与地方领导政绩评价挂钩,大气环境保护已经成为能源发展的先决前提;以钢铁为代表的高耗能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方式难以快速扭转,煤炭需求仍未见顶,从省下达《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看,能源和煤炭总量强度“双控”工作压力将持续加大;此外,新能源利用投入成本较高、企业节能投入的能力和意愿不足加大了节能降耗重点整治目标完成难度,缺乏强制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保障政策阻滞了该产业的发展。
三、优化扬州能源政策执行的具体举措
新的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常态下,国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江苏省“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给扬州指明了未来能源发展方向。“十三五”时期,扬州能源转型发展要实现五个转变:一是能源消费由“以煤为主”向“清洁多元”转变;二是能源增效由“结构节能”向“多向推进”转变;三是能源保障由“注重供给”向“供需调节”转变;四是能源发展由“注重规模”向“生态协调”转变;五是能源管理由“落后粗放”向“智能精细”转变。
这“五大转变”对应的任务分别是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有序扩大天然气规模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电源电网、构建现代电力体系,推进需求供给协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能源装备、促进能源转型发展。为保证实施任务的顺利进展,要从以下三方面完善政策执行。
(一)以加强规划衔接为宗旨完善政策配套措施
适应能源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发挥规划对能源发展的引导调控作用,必须完善能源政策的配套措施,加强与各项规划之间的衔接。一是在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积极研究制定与之相配套并适合市情的能源利用政策实施细则,对具体操作规范、奖励配套、违法处罚等进行说明,增强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可操作性。二是健全市场化能效利用方式,与行政手段互补。要想长足健康发展,首先还是要改变以行政力量推动为主的能源政策执行机制,借助市场的力量建立新机制,如实行能耗等量(减量)置换,碳交易市场化运营等。三是建立政策评估系统,推动科学合理运行。可以判断政策执行是否收到了预期效果,总结能源政策执行的经验教训,为政策的适时调整、执行指明方向。
(二)以深化能源体制改革为目的推动服务平台搭建
深化能源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须加快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机构职能体系,通过构建公正、公平、透明、规范的交易服务平台,有效促进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平台搭建工程”包括三方面,一是煤炭总量控制监测服务平台。通过平台建设实现煤炭消费统计、替代指标信息及交易、煤炭品质监测三大功能,最终实现煤炭消费负增长和高效清洁利用;二是金融服务平台。建立三方协调机制,为企业与金融机构搭建沟通衔接桥梁,提供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的便利、高效的金融服务,三是公共技术平台。将可再生能源等纳入其中,重点推进光伏、安全科技、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智能电网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应用。
篇10
关键词:城市转型;产业基地;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转型的内涵
城市转型是指基于推动城市发展的主导要素变化而导致的城市发展阶段与发展模式的“重大的结构性转变”。从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Porter)提出的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财富驱动)理论来看,中国大部分城市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即现状的城市经济发展依赖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和低消费率实现巨大的资本量积累,但缺陷是生产和消费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缺少可持续性。转变发展方式的内涵即是鼓励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以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实现经济的集约式、内涵式增长。
目前,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看,城市转型主要有三大方面内容,即产业转型、社会转型、生态环境转型。(1)产业转型是指产业结构升级以及转换主导产业,以改变城市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大部分城市属于生产型或工业型,城市经济水平较低,按原有的发展路径,在全球化的竞争中难以实现竞争力的本质提升。因此必须进行城市产业转型,使生产型或工业型的城市逐渐发展成民生型或消费型城市,推动城市更好的发展。(2)社会转型的目的是解决城市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优化城市社会结构。当前我国很多城市依旧存在国家政策落实不畅的情况,包括城市的住房、交通、社会等方面的保障措施效果不佳。社会转型从“以人为本”出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公民素质,维护公民权益;缩小贫富差距、关爱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3)生态环境转型是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土地、能源、水等资源的高效合理应用,实现城市生产和消费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魅力,创造生动宜人的城市空间。
从城市转型看产业基地的规划和设计
在城市转型的背景下,产业基地的规划设计的思路与方法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一方面产业转型是城市转型的重要内容,产业转型将改变产业基地的功能、空间组织形式;另一方面,规划设计是促进城市转型的重要工具,对于新兴的产业基地空间形成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1.城市转型背景下产业基地规划
结合城市转型的具体情况进行产业基地规划需要从规划理念、综合规划、规划要求展开。
1.1规划理念提升
理念是规划的“灵魂”,是规划的核心价值观和出发点。从我国当前整体形势和城市转型的具体情况来看,以“生产”为唯一核心理念的传统产业基地应当转化成以“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化的理念,既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又符合城市转型的要求。以“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为理念规划的产业基地是在“生产”方面使产业基地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方向,在新兴产业、新技术的支撑下,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产业进一步发展;在“生活”方面实现产城融合,以人为规划的首要服务对象,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产业基地整体环境,促使其向“产业园区 + 生活社区”方向发展。在“生态”方面是通过绿色节能技术、低碳交通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手段,减少产业基地的能源消耗,提高产业基地适应弹性。
1.2规划主体多元
传统的产业基地规划由规划设计专业人员完成,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产业特点缺乏足够了解,经常出现看似好的规划却与实际需求相去甚远的情况。在城市转型过程中,产业基地是新兴产业、新兴技术的载体,这对于规划师来说更是陌生的领域。因此,新的产业基地规划必须由来自规划、环保、产业、经济等不同领域的部门、专业设计人员共同参与,采用新的编制方法与组织形式,以保证规划的科学与实用。
1.3规划要求多样
规划理念的转变,决定了规划内容的转变。与城市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在“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化理念的指导下,新型产业基地规划要求集约化发展,优质化发展和多元化发展。其中,集约化发展体现在改变传统产业园区开发强度低,大面积“圈地”的弊病,高效利用产业用地空间,营造宜人的空间尺度,促进企业间的联动发展与互动交流。优质化体现在改变传统产业园区景观单调、建筑无趣的状况,大量引入高质量的绿化与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人们对空间使用的要求,为员工、企业提供优质的生产、生活条件。多元化则体现在适应产业基地生产、研发、休憩、居住等多种活动的需要,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
2.城市转型背景下产业基地的设计
2.1整体布局
产业基地整体布局效果对其经济效益有一定的影响。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来整体优化产业基地是非常必要的。在对产业基地进行整体布局前,首先要对城市转型的理论、我国市场、经济环境、自然环境以及我国出台的法律法规等相关信息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分出产业基地发展重点,从迎合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对产业基地重点部分进行设计;再以保证产业基地整体性出发,设计产业基地其他部分,完成产业基地的整体布局。整体布局必须与“生产、生活、生态”的理念相一致,注重功能混合,用地空间的集约利用,宜人空间的塑造等等。
2.2设计要点
在以城市转型为背景进行产业基地设计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设计重点和难点,保证整个设计能够与城市转型的目标与要求相贴切。因此,在进行产业基地设计时需要重点把控设计要点,如确定集约使用土地的开发强度、建设共享的综合设施、结合空间布局确定经济可行性等等。
结束语:
在新的发展时期,城市转型成为了必然趋势,而产业基地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转型的重要内容。规划设计作为政策工具与技术手段,对城市转型、产业基地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合理的、具有前瞻性的规划设计能够有效的提升产业基地对城市转型的适应能力,促进空间发展与产业发展协调关系,并帮助产业基地有效应对城市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郑国,秦波.论城市转型与城市规划转型——以深圳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03)
[2]卢艳.产业集群视角下的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对策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