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风景园林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3: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风景园林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风景园林设计的认识和理解

篇1

关键词:大地艺术;风景园林设计;影响

在西方现代艺术发展进程中,大地艺术的产生,为现代艺术创新和改革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逐渐成为了一个十分有影响力的艺术流派。相比于以前的艺术,大地艺术具有强大的创新因素,重点体现在对自然因素的注重,以自然因素为创作的第一选择点,艺术品不仅仅局限于景观环境中,大地自身成为了艺术或艺术的构成因素。同时,大地艺术还致力于远离人类文明,改变以前艺术品收藏的艺术%息方式。作品普遍选择在沙漠或峡谷中,或构建一种只能在天空观看的人类染指自然的记载,人们对这一艺术的认识,普遍是通过观看录像和图片展览的方法,同时,体现环境污染(工业废弃地、沙漠化等),以一种独有的批评现实的方式存在。大地艺术彰显景观,慢慢改变着人们的自然观和生态观,其已经拓展到了风景园林专业方面,深刻影响着西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

1大地艺术对风景园林设计积极的影响

作为一种影响深刻、意义非凡的艺术派别,大地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态观和自然观,明确地关注工业文明和工业废弃地的不良影响,应用常见几何图形为创作语汇,深刻影响了同样致力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风景园林专业。

1.1大地艺术开拓了风景园林设计师的设计思维

传统的艺术理念虽然深刻影响着风景园林的设计,然而已经无法满足现如今人们对功能和文化追求美的需求。现代艺术继承了传统艺术的精华,也包含了自己独有的表达手法。其对时代精神的反应十分敏锐,引领着整个艺术潮流,带领着景观设计人员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1.2大地艺术影响风景园林设计师对环保起到积极作用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大多数风景园林设计人员在坚持自然观念上,采用雕塑地形的方式,使得水、及大地密切结合,这同现代艺术追求以地域为特征、自然为主体、简约为手法、生态为核心、场地为基础全部一致。这一理念总体上分析并考虑了现代风景园林对环境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自然观念和生态观念,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3大地艺术为园林设计师形式语言提供了借鉴

艺术语言同艺术紧密结合,其潜移默化地启发着园林设计人员。现代园林作品具有生动、简单等特征,常常只是一种形式或一种植物,能够明显地看出艺术语言的景观转化,现代艺术特征尤为凸显:表现方式从具象转变为意象或抽象。园林设计运用现代艺术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充实了园林的形态体系,也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园林形态的发展。

2大地艺术对风景园林设计消极的影响

2.1影响了园林设计师的思维方式

现代艺术能够拓展风景园林设计人员的设计视野,然而在很大程度上也干扰了园林设计人员的思维。众所周知,园林设计人员同艺术师存在差别,艺术师的创造力远远高于园林景观设计人员。由于现代艺术十分新潮,很多园林设计人员从现代艺术中借鉴了丰富的经验,对现代艺术的依赖性较强,却缺乏自我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林的迅速发展。

2.2不利于园林设计的多元化

篇2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风景园林;设计

前言

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传统的方式主要是设计人员通过平面规划图、以及方案效果图进行表达,效果难以做到令人满意。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多方位和多角度的、真实的进行模拟,让用户能够更加真实、直观的进行体验。所以说,虚拟现实技术对于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虚拟现实技术在风景园林设计应用中的特点

1.1能够全面展示风景园林设计的空间

同以往的二维表达方式或者是其他表达方式不同的是,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以对单一的空间信息进行传递,还可以进行三维立体表达方式,针对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之处、以及整体把握,均能够完整而又准确的表达出,使园林设计的空间信息更加完善,风景园林设计更加符合实际。1.2远程浏览,方便快捷利用网络技术,更加便于施工企业与设计人员之间的联系。设计人员不需要再到施工企业递送图纸,立体化的设计,利用远程控制系统便可以实现图纸的浏览与讨论,极大程度的节省了双方的时间,对于提供工作效率具有重大帮助。

1.3辅助设计师臻于完美

虚拟现实技术具有非常强大的可操作性,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不管是在哪个设计阶段,均可以进入虚拟现实环境中进行体验,对于自己设计的产品进行检查和审视,比如说如果存在空间、尺寸以及用料等方面的问题,可以第一时间进行修改。此外,通过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对自己设计的作品进行检查,有利于促进设计人员能力的提升。

1.4大众参与,辅助决策

一般情况下,风景园林设计在实施阶段,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主要是由于风景园林设计需要同周围环境做到和谐共处。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更加详细的了解风景园林设计,从而可以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意见,所以说虚拟现实技术有效衔接了意见决策和大众参与。在人们可以整体认识风景园林设计的基础上,可以给与后期施工建设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从而使风景园林设计更加具有人性化,实现双赢。

二、风景园林设计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具体应用

2.1开始阶段的可操作性分析

首先需要对设计条件进行分析和确认,并且需要设计人员亲自到现场进行调查,对现场的环境情况、地质条件、气候情况以及业主造价情况做到充分掌握。在收集数据信息、分析信息的过程中,对设计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陈列。其次,在虚拟现实系统中,录入所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实施前期的模拟和探索,使设计人员能够对建设场地做到整体了解。最后,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针对现实环境场所进行真实模拟,对现实环境中的树木、河流以及道路等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为设计概念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阶段,充分发挥了虚拟现实技术中的模型建构技术,从而能够整体规划、综合分析现场情况。最后,对区域本身特性进行考虑,采取Auto技术,进行园林水景的平面图设计,然后利用3DMAX技术,对弯曲起伏的地形着重考虑,以此构建线形弯曲的水体模型。

2.2概念设计阶段中的概念设计分析

利用现实虚拟技术构建完模型之后,设计人员不再受到二维图纸限制的影响。设计人员可以亲身感受在所构建的虚拟现实环境中,并且能够全面整体的分析和研究具体状况,以此获取感官信息。在感官信息的不同刺激之下,有利于活跃设计人员的思维活动,从而针对场地设计内容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考虑到设计人员无法能够在短时间形成稳定的图形信息,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不稳定的信息输入到该系统中,从而可以随时的对相关设计内容进行调整和修改,确保设计人员能够第一时间将灵感体现在设计内容上,使设计人员能够对各种设计概念进行挑选和深入。一些设计人员具有非常丰富的计算机三维造型经验,通过采取虚拟现实技术,同时在计算机视觉体验的影响下,形成全新的设计思想,从而使设计出的图形更加具有创新性。

2.3设计发展阶段的主体构思工作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人员能够使所刻画的场景更加具有真实感,实时成为三维图像。场景中的各种造型和特征,也可以进行调整,有利于激发设计人员的创作灵感和感官想法。此外,考虑到风景园林设计本身具有多维性和复杂性,所以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方案阶段,除了需要对物体造型本身进行考虑之外,还需要合理结合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空间因素以及文化因素等等,以宏观的角度设计风景园林。虚拟现实技术还具有交换功能,设计人员利用此项功能,能够对场景进行实时控制,有利于获取更加有效的交互平台,能够对风景园林中的要素模型做到及时调整和更换;在不断的比较和审查过程中,确保设计方案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比如说,在设计城市展览馆的过程中,建设位于城市体育馆附近,并且同繁华路段紧密连接;展览馆的设计高度需要控制在20m以下。在设计阶段,设计人员需要对该区域内的重要建筑物进行模拟摘选,然后在虚构场景中,放入已经设计好的方案进行模拟,再次,针对建设进度,在虚拟场景中,再次放入两种设计方案,实施模拟和调整。最后,在同一场景中比较不同的设计方案,经过对比挑选出最为合适的方案实施建设。

三、总结

尽管我国虚拟现实技术发展较晚,但是在几年时间内也取得了一些成效。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和运用,对于风景园林设计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使设计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具有可行性。因此,为了确保虚拟现实技术得到进一步完善,还需要我国设计人员不断努力,加强研究,促进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以此保证风景园林设计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苏小惠.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4,(2):152-152.

篇3

关键词:风景园林教育;建筑学;课程内容;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4-0054-02

1.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整个社会对所生活的环境品质日益重视。从2001年开始的短短10年间,中国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从28.4%提升到37.37%,人均公园(公共)绿地面积从4.6m2上升到9.71m2。风景园林专业逐渐被民众所知,风景园林专业人才也成为紧缺人才。與此同时,许多建筑院校为了满足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对综合性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也根据自身条件增设了风景园林学的相关课程。

2.开展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的意义

2011年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已经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印发,其中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與建筑学均为一级学科。在3个学科升格后,在本科阶段为学生打下宽广而坚实的基础,进行“通才教育”,就更为重要。建筑、园林、城市规划3个学科各有特点和规律,但是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三者需要互相依赖、融合、促进,立足各自的学科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1风景园林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随着建筑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建筑学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工程和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它越来越多的涉及自然、生态、环境工程等各个学科。同时,如何與自然环境相协调已经成为影响建筑设计的重要因子之一。而风景园林学科的核心理论之一就是“因地制宜”和“虽由人作,宛白天开”,无论是江南私家园林中的亭台楼阁、还是北方皇家园林中的庙宇厅堂,乃至山林中的寺庙道观,无一不是與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经典案例。因此,风景园林教育可以有效帮助建筑学专业学生理解建筑與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设计实践中避免出现建筑與环境的生硬割裂。

2.2风景园林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

與建筑学发展历程相似,风景园林学的发展也深受艺术的影响。例如,中国山水画论中的深远、平远、高远、留白、“疏可走马、密不容针”以及中国诗词歌赋、篆刻等艺术理论就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尤为深远。此外,西方古典园林的发展也與艺术有着密切联系,如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产生與发展就深受当时风景画艺术和文学的影响。因此,风景园林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加强学生对设计的艺术性的理解。

2.3促进建筑学专业学生对风景园林的理解

现代建筑设计需要满足城市规划对于场地所限定的要求,而规划对于场地的控制指标中往往要求达到25-40%的绿地率,这就意味着一个建筑作品不仅仅是处理建筑本身,它的周边环境特别是绿地也成为重要的设计内容,这些任务通常落在與建筑师配合的风景园林师身上。但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对风景园林却不甚了解,一般有三种理解方式:风景园林就是古典园林、风景园林就只是绿化种树的职业和简单的从字面认为风景园林就是建筑和风景相加,即architecture+landscape。由于对风景园林学科的错误理解,建筑学专业学生热衷于“景观建筑”或“景观”的学科名称,这就不利于二者在设计实践中的相互配合和促进。建筑师对风景园林师的后续工作往往不是觉得过于平淡庸俗,就是认为过于纷繁复杂,难合心意。

因此,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开展风景园林教育可以促进建筑学专业对风景园林的理解,使得二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顺畅,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最终共同打造设计精品。

3.风景园林教育的角色定位

目前,国内许多院校的建筑学专业中都开设了风景园林课程,如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等,这些院校大都由风景园林教研室承担建筑系的风景园林教学工作。通过笔者的调研,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信息量大而课时量少、非学生专业必修、本科生和研究生阶段教育差异性较大等。因此,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不能简单照搬照抄风景园林专业的要求和教学体系,而要以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为基础、教育质量要求为根本,有针对性的设置风景园林课程内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了解为主,掌握为辅

现代建筑不再是纯粹的工程学科,而是涉及自然、社会诸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应当把风景园林知识渗透到建筑设计中,以满足社会对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讲,需要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首先,是对自然的深入了解,包括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生态平衡、植物学等;其次,是对风景园林专业的了解,包括风景园林名称的涵义,风景园林的历史和发展趋势,风景园林学包含的主要内容,如城市园林绿地的类型,园林植物的形态分类等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的内容;第三,了解和掌握一些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设计要素和设计手法,了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尤其是與建筑设计结合地很紧密的建筑庭院设计與小型公共绿地设计。

3.2有益补充,激发兴趣

建筑学與风景园林学是相辅相成的,历史上也有很多融会贯通了两个学科的著名设计师,如英国建筑师William Kent同时也是风景园林师,他的作品Chiswick住宅及庭园就表明他两方面的技能,又如Joseph Paxton设计的水晶宫成为现代建筑进步的标志,这是因为他是一名园艺师和景观设计师,有着20多年建造玻璃温室的经验,并且Joseph Paxton在19世纪还成了英国城市公园的先导。再如法国的拉维莱特公园既是解构主义建筑流派中的重要作品,也为现代公园设计手法开辟了新的途径。

在针对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中,应通过引导激发学生们对风景园林的兴趣,使风景园林的设计理念成为建筑设计的有益补充,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也要引导学生应用在建筑设计中,形成更有创意的设计作品。

4.风景园林教育的教学策略

4.1以点代面——案例引出理论

传统建筑院校的学科特点是空间设计能力强、美学观念深、工程规划齐全、创造性思维活跃,相应的,风景园林学更注重生态观念,特别是对植物的应用理论,生态恢复與再生理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雨洪利用、乡土物种的保护等。学科之间研究侧重点的不同促使我们应阶段性地引入风景园林学的相关内容,分步骤分阶段地将风景园林学與建筑学进行有效的融合。

根据上述情况,为了使学生们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快地掌握风景园林相关知识,首先应该从风景园林学科的专业知识入手,阐述风景园林学與建筑学的关系以及风景园林学的学科特点,并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其次,通过对所选择的经典设计案例进行解析,使学生们能通过案例讲解了解與之相关的设计理论與设计手法,如通过河流生态恢复與重建的案例,设计的过程及公众的参與等等,表现出风景园林对民众的关怀;通过节约型园林的案例,表现出风景园林的节能;通过梳理山水格局,处理好城市尺度與人的尺度的关系等。

4.2设计选题适当

设计课题是学生对所学理论进行实践的重要媒介,所以要在设计选题环节上精挑细选。首先,选题应紧跟行业前沿,反映当前的社会问题和设计问题,模拟真实的环境和市场需求,甚至可與设计院同步进行。其次,选题范围要适度放开,应在适度范围内提倡学生自主发挥,调动学生参與设计的趣味性和积极性。第三,选题中设计基地的尺度不宜过大,避免设计比例从1:100突变到1:1000甚至1:2000而造成的失控,使得学生产生挫败感,不知如何下手。第四,因为课题选址如不能让学生可以亲临场地做调研、访问,则从根本上违背了风景园林的“因地制宜”的原则,也容易让学生产生轻视的学习态度,所以因就近选择场地,所选场地要方便学生进行现场调研,以便让学生充分利用问卷调查、现场踏勘、访问场地周围居民、建设方、承建方和规划主管单位等方式对设计基地有深入的了解。

4.3辅导注重引导发挥个体个性

在设计前期阶段,要求学生进行场地调研,然后进行评比,以帮助学生建立风景园林模式的场地分析思维方式,对场地的理解达到适度的深度、广度,并适当增强学生对现场的生态、植被等情况的了解。

在设计构思阶段,指导教师不要过多介入,以免对学生的想象力造成障碍。在辅导方式方面,语言描绘的辅导方式比手绘更能辅导学生,因为在思维未定型时的手绘辅导会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在学生的设计方案基本成型后,或者是学生在方案的深化和细化过程中出现瓶颈状态时,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深入,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亲自作出示范,修改深度以学生能够理解和吸收为益,不宜过多,重在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深入思考。

在辅导过程中,要正视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植物所学有限的事实,适当弱化植物方面的具体应用设计,而多从利用植物营造空间的角度去考量。

4.4课程考核注重过程

对于课程成绩的评定,应该注重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感知和训练,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设计能力表现出来。

对于设计成果,不局限于手绘表达的方式,要允许和鼓励学生用多元化的表达手段未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特别是运用建筑的相关软件、技术手段和表现方式未表达风景园林设计,如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模型制作方面有很强的能力,可以应用于风景园林设计的表现中。

在教学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评定过程中,要做到展评结合、讲评结合。针对学生的方案构思和设计特色,老师和所有学生均可提问,由学生回答或教师点评,达到师生的互动,既保证了成绩评定中的公正性,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和应对能力。同时,学生通过互相比较和争论,可以及时发现和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并学习他人所长、弥补自身所短。

4.5专家讲座开拓视野

除了课堂教育、园林实习等教学方式,每年还鼓励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和风景园林的学生一起参加各种类型的学科竞赛活动,比如IFLA、“园冶杯”风景园林国际竞赛等,一方面通过竞赛检验学生所学,另一方面也可进一步增进两个学科的融合。另外,每年还聘请著名园林专家、风景园林设计师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丰富同学们的风景园林知识。加深对国内外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发展的动态及趋势的把握,接触专业发展的前沿情况,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

5.结语

在对于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开展方式上应根据不同学校的情况而区别对待,容许各自的实验與创造,并不强求一律,而是在总方向的指引下不断探索。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风景园林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会不断的进行调整,但是风景园林教育的作用会越来越显著。随着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三个学科并列成为一级学科后,各专业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如何发挥风景园林教育的作用,如何更好的在建筑学专业中开展风景园林教育,还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建设绿色基础设施,迈向生态文明时代[J],中国园林,2010(07):01-05.

[2]吴良镛,关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同列为一级学科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05:11-12.

[3]齐康,尊重学科,发展学科[J],中国园林,2011,05:13.

[4]王向荣采访,文桦录音整理,学科和行业之健康未来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访风景园林规划與设计教育家孟兆祯院士[J],风景园林,2008,(3):14-17.

篇4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学;结合

一、重要意义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热潮和生态环保意识觉醒的当下,风景园林设计中必然要考虑生态因素,才能实现更好地完成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不仅仅展示风景园林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更要体现其科学性,可持续性和环保性,将园林艺术提升到生态环保的高度。只有这种基于生态环保的风景园林设计才能真正对所依据的环境有着深入的理解,通过利用非生物和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展现艺术的魅力,又能通过合理科学的布局,利用各种生态因素的相互作用,保证园林景观的可持续性维护。因此,与生态学理论的结合,是风景园林景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相关理论

1、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是生态环境得以自我保护自我净化的依据,不仅反映了环境中物种的丰富程,更能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保证生态的抗干扰能力和自我调节功能,维系环境的动态平衡。因此在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中以生物多样性原理为指导和基础理论,既能丰富园林景观的丰富度,又能保证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提高各类物种共存的潜在机会,维护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理论主要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又结合了种间关系、种的多样性、种群进化、群落结构等因素。结合生态位原理,可以更为科学的进行风景园林的植物的选配,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学习性与生态环境条件,辅以相对应的空间、时间和营养条件,,避免种间或种内的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这样既能提高景观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又能综合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通过相互间的联系与作用,更适应园林环境,改善园林环境。

3、生态平衡原理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指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相互协调,物资和能量在输入和输出间的循环,达到系统的整体平衡。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强调各类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如湿地地形,湖泊河川,丛林灌木等结构和布局的协调,丰富园林的景观之余,又切实保证生态平衡。

4、生态自我调控原理

生态的自我调节功能是生态系统保证运行和稳定的重要因素,利用生态的自我调节可以减少人为对环境破坏的影响。在风景园林中运用生态的自我调节功能,可以改变靠以人为措施维护景观的方式,而是利用生物的相互作用主动适应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环境,实现园林生态系统内部循环再生、协调共生、持续自生的平衡,更能切实保护环境,减少人为维护的消耗。

三、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风景园林设计逐渐挣脱传统设计的桎梏,有了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辅助,向科学化,信息化,生态化转变。可以从更为精细,精密的角度调整园林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等因素,及时侦测,掌握,调试各种因素的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风景园林设计主要强调景观的美和视觉等的感官享受,着重于一池、一园、一区、一林的设计和全面的景物布局,而忽视其中植物的相冲竞争或是依赖共存,还有不同生态间的相互联系。而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的现代风景园林,则在原有的基础上强调了园林的生态价值,运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合理安排布局,既保留美学价值,又发挥生态优势,维护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恶化。要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树、已有地被、及名树、古木、水、地形等,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布局和加工,这是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认识和尊重,可以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加入生态学理论,一种是着重于园林本身的生态效益,通过物种间相互作用平衡园林环境,同时加入生物治理废物利用的思想,将有害物质自然降解再次利用。另一种则是站在更高的生态角度注重园林生态的对环境的改造,比如利用绿化改善城市环境,利用引进河流改善周围土质等,更淡化风景而强调园林功效。现在的园林建造逐步融入了这些生态观念,更提升了风景园林的重要性,对整个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四、应用趋势

1、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为基础理论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要结合生态学理论,首先要明确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性地位。物种多样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和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在风景园林建造中不能随意破坏或拆除自然景观,要以自然风貌为主,尽可能保持原样,即原有的生态系统,或是尽量加入合适的物种资源,打造更复杂的群落结构,既能丰富景物的多样性,又能通过生物多样性,复杂的生物网,不断循环的物质流、能量流达到维护生态平衡和稳定的目的。同时利用现代技术,如信息网络、数据监控等,对风景园中的生态环境因子如光、水、温度、土壤及时检测或补充,满足生物对此的需要,而后通过整个生态系统的自给自足,进行完善,达到园林生态的完美融合。

2、植物配置注重共生关系和生态效益

植物的互利共生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注重植物的相互匹配,可以让植物生长彼此依赖、相互共存、共同获利。比如不少植物与真菌共生,一些植物的分泌物有利于相对应植物的生长发育,这些物种相互匹配间能达到茁壮生长的功效,减少人为照看和肥料药用的消耗与污染。相对的也存在有一些植物不利于另一些植物生长发育的情况,比如彼此间的竞争,加大对养料,能量,生存空间的需求和消耗,或者一些植物的分泌物会抑制其他生物的生长发育。充分考虑物种间合作与竞争关系,合理安排植物的配置和布局,能有效地保证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增大生态效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为了增大园林的生态效益,可以选择增加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植物,如能吸收污染气体,更有抗性,更易存活的植物,达到明显净化空气,改善环境的效果。

3、应用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要充分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保护自然环境尽量免受人为因素的破坏。在景观改造或园林建造时,要根据当地环境,充分保护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结合生态特征进行改造和植物布置,对原有的土壤,水源,植被要善加保护,使得园林环境能自生更新、自我养护,同时善于挖掘原有的自然生态要素的价值,包括其生态方面的能力和艺术美学价值,结合到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去。

对于植物的选择时,也要因地制宜,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根据区域性的气候,地质,土壤,水源的特点,考虑污染问题,病虫害现象等,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选择合适的植被,不能仅仅满足美学的需求,更要考虑植物栽种的合理性。科学选择植物种类,合理配置植物布局,避免各个物种对空间和营养的争夺,而是要利用植物对空间、营养不同层次的需求,协调竞争与共生关系,互相补益,既能充分利当地环境资源,让植物生长良好,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又能在设计中发挥不同植物的自身优势,形成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园林景观。

4、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生态自我调控,

生态的自我调控功能是生态学融入风景园林的重要内容,包括了园林生态的抗干扰能力,自我净化调节功能,乃至改善周边环境等。加大对原有自然风貌的保护,合理增大生态系统的物种的丰富度,种落结构复杂度,就能实现园林生态系统的自给自足,促进内部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再生和利用。同时尽可能将原有场地上和原有自然资源,还能节省人力和物力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达到环保和生态的双重效果。进而使得风景园林跳出园林景观的局限,而是能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独立运行,具有相应的自我净化和调节功能,过滤并包容适度的外力破坏,增加抗压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植被的良好生长,改善周边环境,扩大生态效益。

5、生态环保型循环水源设计

风景园林设计中要达到艺术美学的效果必不能缺少灵动之水,而要达到生态的效益也不能缺少相应的水源以及水资源的处理利用。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园林的设计尽量利用现有的源头活水或是引进活水,以此营造特别的生态圈如人工湿地,湖泊溪流等,对水的利用和处理还包括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污水处理、水资源的节约再利用等方面。传统设计多考虑管道排污,人工处理,加入生态的理念,则要充分利用园林中湿地的大型植物及其它生态圈的自然净化能力,通过引导自然的水循环,引进活水、处理污水,并在此过程中增加植被覆盖,保持水土,增大绿化面积,建设可持续的园林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项羽. 生态设计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类型和应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2(04)

篇5

关键词:美术作品观摩;风景园林;教学;实例分析

广泛观摩他人的作品是学习绘画的必要环节。在观摩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很多杰出的艺术作品,而且形成了良好的视觉认知;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了绘画的变化和发展脉络。这是接受美术基础教育的最佳途径。美术作品的赏析,不仅限于美好的视觉体验,实际上还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的方面来讲,美术作品作为任何一种悠久文明的发端之一,先于文字、先于伦理而出现,是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思想发展过程的至关重要的载体之一。从小的方面来讲,美术作品的赏析是形成个人审美情趣的关键,不仅对艺术专业人士非常重要,对建筑、规划、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的人士也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所以在一百多年前,中国人在提出实业救国、教育救国、革命救国等理念时,当时的教育部长先生就曾经大声地呼喊要用“美育代宗教”。可见,美育对民族和个人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现阶段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中国的美术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被看作是艺术类学科研究领域中的专业问题。而从应用性学科和大众美术教育的角度看,美术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体系。例如,在绘画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名家流派,如果我们单从“点”的角度观察,根本体会不到其中的真谛。笔者在西班牙马德里参观了普拉多美术馆和索非亚艺术中心后,对此感触颇深。这种感触不仅仅来自艺术的层面,更多的是来自思想文化的层面。

普拉多美术馆主要展出的是西班牙传统的绘画作品,而索非亚艺术中心主要展出的是当代艺术作品,两者的风格迥异。单就收藏古典绘画作品的普拉多美术馆来讲,不仅有委拉兹贵支、戈雅、鲁本斯等著名画家的作品,还有同期众多画家的作品。其布展的历史脉络也非常清晰,从公元前艺术的萌芽,到中世纪的绘画作品,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等。参观者通过对比,可以从众多画家的作品和清晰的绘画历史发展过程中,真正领悟什么是中世纪绘画和文艺复兴,什么是名画家、他们作品的伟大之处、他们的成长历程是怎样的、他们的思想领域是如何变化的以及是怎样体现在绘画中和体现在人物的表情、绘画的色彩等诸多细节上的。

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参观时间,但是笔者在大量的对比中形成的震撼和感触是巨大的,也深刻认识到造成中国美术教育落后的原因之一在于美术馆系统的缺失。陈丹青先生对这种缺失也深感忧虑,在他的杂文集《退步集》中指出:“印刷品虽便于流传,然其大弊是无序,每本画册的获取途径、翻阅过程,随意性、偶然性太大了,久而久之,乃无形中构成几代人芜杂混乱的美术史观,以致无所谓史观,只是对一两位画家发生偏爱,有点无面,散乱失序。其结果,是我们的个人经验总难在整体文化背景中寻获适切的位置。”

二、风景园林教学中实例分析的特点及作用

(一)风景园林教学中的实例分析与美术作品的观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1、理论来源具有一致性

风景园林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其很多理论和方法都来源于相关学科专业。其中,许多技术性的理论来源于规划和建筑领域,而有关视觉艺术方面的理论则主要来自于美术领域。

2、美术作品观摩与实例分析的目的性相同

通过广泛的观摩、考察和分析,可以开阔眼界,探索更多的美术或设计表现形式和方法;并且从传统的艺术思想中吸取营养。没有一种新的风格和思潮是凭空产生的,正如许多现代画家都从浩如烟海的意大利古典主义绘画中汲取过营养一样,很多现代主义园林设计师也是从中国、法国、意大利的古典主义园林中获得灵感的。

3、美术作品和园林作品都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无论是美术作品还是风景园林作品,透过每一个优秀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我们都能感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和文化在艺术和生活的不同领域折射出的光芒。这也正是美术作品和园林作品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得以流传的关键。

(二)风景园林教学中实例分析的作用

1、风景园林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学科,教学内容不仅涵盖一些概念性、技术性的知识,而且还包括一些有关视觉艺术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内容。其中,所涉及的一些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比较抽象,需要借助一些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所以在风景园林教学中引进美术作品的观摩与分析方法,有助于将抽象的概念和知识具体化,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如同在绘画中对不同场景、不同气氛的表现需要做大量的练习一样,在风景园林设计的教学中,每一个实例的分析,都是介绍给学生一种具体的设计语言,都能够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使之从各种不同的视角更直观、形象地了解风景园林这个行业。

3、我们知道,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不只是要悦人眼目,还必须能够打动人心,使人们体会到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背后所蕴藏的社会和人文发展的变化。同样,风景园林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作品以及不同设计风格的作品也蕴藏着行业发展的脉络和方向。所以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中的实例分析,其作用不仅在于使学生对单一的“点”有所了解,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在今后的发展中以更高的视点来对待每一个具体的工作,尤其是要立足于学生良好的设计习惯和广阔的设计视野的培养。

三、风景园林教学中实例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风景园林教学中的实例分析存在系统性的缺失

风景园林教学中的实例分析与美术作品的观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也具有相同的忧患,即在教学中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会通过举例来分析每一种设计思潮和设计方法。但是,如果仅仅介绍单一的作品,而不将其来龙去脉分析清楚,那么就会使学生只看到作品的表现形式,而忽视作品所蕴藏的思想和文化层面的发展和变化。这将导致学生在现阶段和今后的设计中盲目引用,而缺乏对设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种习惯的养成,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风景园林设计行业的发展来说,都是十分不利的。 (二)各种出版物的良莠不齐加剧了系统性缺失

随着国内外信息和文化的不断交流以及“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总量急剧增长,知识的更新速度显著加快。各种出版物、资料集之丰富在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也因其良莠不齐加剧了风景园林教学中实例分析的系统性缺失,从而使学生把盲目地生搬硬套以及追求形式上的新、奇等习惯带入到风景园林设计中。在风景园林设计行业空前繁荣、风景园林作品层出不穷的今天,回头审视诸多作品,那些新奇的或者在局部“点”上似曾相识的作品远远多于那些能够折射出社会、自然环境的迅速变化的作品。由于设计师对社会、自然环境的迅速变化缺乏深刻的思考和认识,以装饰性的矫饰代替了设计师的思想,所以一些风景园林设计作品成为无本之木和空中楼阁,经不起推敲。

四、风景园林教学中实例分析方法的探讨

无论是美术教育,还是风景园林教学,导致系统性缺失的原因有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因素。从硬件方面讲,中国的美术馆数量少、规模小,导致藏品无法充分展示,以致美术作品观摩的系统性差,难以给公众提供良好的美术教育。这一点反映在风景园林教学领域也是一样。因此,在硬件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教师在风景园林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弥补这种系统性的缺失,在进行实例分析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些技术性手段和单一实例的介绍上,而要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进紧密结合,将零散的实例串联起来,在历史的纵向上讲清前因后果;并且关注同一时期的风景园林设计作品与艺术、哲学领域的横向关联,使学生真正了解作品在社会历史和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定位,将孤立的“点”变为整体文化背景这一“面”中的“点”和历史发展过程这一“线”上的“点”。

在设计形式和内涵上反映社会和思想文化的变化,在西方设计师的设计作品中体现得较为清晰。例如,在介绍“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潮时,势必要对其代表人物丹·凯利的作品——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国家银行总部庭院作一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在实例分析时,不仅要介绍他将建筑中分割空间的“墙体”转化为园林中的要素,如林荫道、绿篱、草地、规则水池等,以形成一个个带有现代主义意味的流动空间,流露出浓厚的结构主义韵味,形成具有典型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设计形式;还要介绍为什么他会使用这种形式以及为什么这种形式会在园林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会给与后来的设计者以启示。

丹·凯利的作品是产生于20世纪60~80年代的力作,有其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在城市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把园林作为放松其肉体和精神的场所,总希望创造出不同于平时生活环境的氛围。所以在城市自发形成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城市是自然的,园林是规则的。而随着启蒙运动和机器大工业时代的来临,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在建筑和规划领域以其独特的设计语言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城市成为规整的,与此相反,园林的形式变得越来越自由,形成与城市的反差。法国巴黎19世纪的城市公园肖蒙山庄就体现了这个时期的特点。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人们又开始反思,认为这种自然主义的园林太随意,很难与西方根深蒂固的理性主义价值观融合,同时也很难与周围规则的城市环境融合。于是,很多设计师又开始回归规则式园林的设计理念,但这种回归不是照搬,它的主旨用黑格尔的话讲就是“扬弃”,也就是使历史的东西得以批判地继承、否定地发展。这种传承与超越,使古典主义清晰、庄重的结构得以继承,而一些呆板的空间和繁琐的细节被摒弃;同时,自然的要素被巧妙地引入到古典的结构中,使人们在享受自然愉悦的同时又感受到古典主义的庄重美。丹·凯利的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国家银行总部庭院就是这种思辨的最好诠释。它巧妙地呼应了西方的理性主义价值观,协调了建筑与园林、园林与城市的矛盾,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价值。

篇6

【关键词】风景园林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要点

风景园林工程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好风景园林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保证园林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由此在建设的过程中, 就要从园林的设计和施工着手进行质量管理跟踪, 从而保证园林建设的效果,保证园林建设的效用水平。要切实从施工和管理人员着手, 使施工和管理人员充分重视施工质量, 保证施工各个工序符合技术标准要求,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园林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风景园林工程施工质量问题

1.园林工程施工前期设计水平有待提高园林工程施工质量是保证园林建设水平的重要元素, 那么做好园林工程的施工、保证园林工程建设的质量, 首先就要保证园林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当前, 我国园林工程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 园林工程设计人员水平有限, 园林设计与实际工程建设存在偏差, 园林设计照搬原有模式的现象十分普遍, 这就导致园林的设计构想很难应用到工程实践,导致园林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偏差,造成返工,影响施工质量, 拖延工程进度, 严重妨碍了园林建设水平的发挥。除此之外, 园林设计和施工人员存在脱节, 设计和施工环节人员缺乏必要的沟通,由此导致园林施工人员不能充分理解园林设计人员构想和意图,由此难以按照园林设计进行顺利的施工,影响园林建设的质量。

2.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意识薄弱

在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 园林工程施工人员对质量管理缺乏全面的认识, 对风景园林的专业知识较为匾乏, 对园林工程植被的养护和管理也缺乏经验和技术,由此导致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问题的发生。除此之外, 园林工程建设方对质量管理的程序和要求理解不够透彻, 园林管理人员素质的低下以及责任意识的缺失, 都会导致园林建设质量水平的低下。还有一些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 缺乏必要的质量管理手段,在园林建设出现问题时, 难以根据建设要求进行及时的修正, 从而导致园林质量隐患的存在。

3.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素质问题

在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 施工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园林工程建设的质量, 因为施工人员是直接参与施工过程的主体要素。但是,在园林工程建设实践中, 施工人员素质不高, 缺乏对园林建设的专业技能, 这就会直接影响园林建设的质量。除此之外, 一些施工人员责任意识不强, 园林建设过程中存在侥幸心理,不能充分按照建设的要求进行施工,由此就会影响园林建设的效果,严重的话要进行工程的返工,造成经济上的浪费。

4.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细节把握不够

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细节的管理是保证园林建设质量的根本保证。园林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园林的持久性和安全性, 关系到人们对园林建设的满意度。而在风景园林的施工过程中,细节的纸漏会影响到园林建设的质量。比如说在进行园林植物栽植过程中, 对园林植物未能做好修剪和围护或者遮光处理, 或者对植物未能及时浇透,造成植物水分的缺失, 这些细节问题处理的不得当都会影响到园林建设的质量。当然,细节的把握不一定是由于施工管理人员的技能缺失, 对细节的忽视或处理的不到位都会产生这些后果,

影响园林建设的寿命。

二、风景园林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要点

1.选择优秀的园林设计团队

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要想在园林施工过程中保证园林建设的质量, 首先就要在施工前期的做好园林的设计规划工作。由此就要选择优质的风景园林设计人员, 设计人员要对园林建设地做好考察和分析, 对园林建设的风格和布局有充分的构想, 并要结合园林建设实际进行设计, 从而保证园林设计和园林后期施工的吻合, 防止设计的偏差, 保证园林后期施工能够按照设计进行, 充分保证园林建设的质量。

2.组织好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工作

在园林设计结束后,要及时进行图纸会审工作, 图纸会审要使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沟通, 从而及时发现图纸设计的问题和难以实现之处, 从而提高问题处理的效率, 图纸会审工作要结合工程后期实际,要客观评价园林设计图纸的效用, 防止由于设计的漏洞造成的园林建设的阻碍。在园林图纸审核之后,要进行施工组织和技术交底, 设计人员要充分把设计意图和设计细节传达给施工人员, 从而帮助施工人员理解并付诸实践, 施工人员要根据图纸设计进行施工的组织, 使各个环节能够有序的进行。在施工出现问题时,要及时和设计人员沟通, 及时进行解决, 保证园林建设蒯顷利,充分发挥园林建设的水平。

3.提高施工及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和素养

在园林建设过程中,要保证园林建设的质量, 就要做好施工人员的素质培养和技能提升,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直接参与园林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效用。具体说来,要对园林施工人员进行质量管理相关要求的灌输, 对园林建设质量的重要性、如何保证园林建设质量、加强园林施工技能标准化等相关问题和施工人员进行沟通,在园林植物的栽植过程中,要指导施工人员植物相关知识及处理技术, 从而保证园林植物的成活率, 保证园林建设的效果。

4.把握园林各环节施工细节

园林工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各个环节都要充分重视。要做好各个施工细节的处理,在园林规划、植物栽植和养护以及园林后期的管理方面要做到各司其责, 充分按照技术的要求,在各个施工工序做好监督管理, 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环节及时进行修正, 使园林工程得以持久存续, 充分发挥美化环境的作用, 满足人们对园林建设的要求。

三、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快速进行,进行风景园林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是城市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这不仅关系到城市的美好, 同时是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由此做好风景园林工程的建设至关重要。然而,在园林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质量问题, 这就导致了园林建设的效果,影响了园林效用水平的发挥,由此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善, 从而保证园林工程建设的水平,从而满足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丹.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探讨 [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年第5期

[2]洪玉娣.谈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的项目管理 [J].广东园林,2011年第3期

篇7

 

关键词:风景园林; 景观规划学派; 研究; 分歧与问题; 发展前途

1、引 言

随着国外新学说和新观念的引入,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学者又开始对风景园林名称及内涵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风景园林的名称已经过时,应该用“景观规划”(又称为景观设计学、景观规划设计学或景观学等,主要是根据对英文Landscape Architecture 的理解翻译而来,缩写为LA)来取代。这种讨论本是学术争鸣的好事,它可以启发人们更好地认识“风景园林”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探索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的发展道路。令人遗憾的是,某些倡导以“景观规划”取代“风景园林”的学者,对于学术上的分歧没有坚持科学的精神,以讨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是通过媒体宣传、分解队伍、另立门派的形式来进行。这些做法在客观上已经超出了学术探讨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对风景园林的专业教育、职业定位和设计市场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不仅无助于解决认识上和学术上的分歧,而且还有害于园林事业、学科(专业)和学术的健康发展。由此,我们有必要对景观学派的发展方向及做法做一些分析与思考。

2 、“风景园林”更名必要性之辨对于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的名称与内涵之争由来已久

“风景园林”是目前中国园林界(包括学术界主流和政府管理机构)及社会普遍接受的一门学科(专业)和一种职业的称谓。其原因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也有社会约定俗成的共识。为与国际同行进行对等交流,其英文名称采用“Landscape Architecture”也无可厚非。因为就风景园林的学科性质、社会功能和职业活动来说,均与LA是极其相近或相似的。之所以不说其是相同的,是因为二者之间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差距。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存在于社会文化方面的,差距则是指在发展阶段方面的。而正是在如何认识和对待这种差异和差距的问题上引发了这场新的争论,当然其中也包括对LA的理解与翻译。以一些学者为代表的景观学派(即认为自己是真正LA的代表,和那些支持和赞赏这些主张的学者)通过利用媒体、出版物和学术会议等形式,宣传自己的主张,且已初步在社会上和风景园林设计市场上形成了一股势力,大有与传统、与风景园林相脱离之势,此种现象令人忧虑。

2.1 “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的概念比较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究竟存在着多大本质上的区别呢?我们不妨对二者进行一下比较。对关于风景园林的解释,这里引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有关论述:“园林学(即风景园林——笔者注)是研究如何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1]”它的“研究范围是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目前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物规划3个层次。传统园林学主要包括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分支学科。园林设计是根据园林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运用上述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来创造各种园林的艺术形象。城市绿化学科是研究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规划设计城市园林系统,其中包括公园、街道绿化等。大地景物规划是发展中的课题,其任务是把大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当作资源来看待,从生态、社会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3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在开发时最大限度地保存自然景观、最合理地使用土地。规划的步骤包括自然和景观资源的调查、分析、评价;保护或开发原则、政策的制订;规划方案的编制等。大地景物的单体规划内容有风景名胜区规划、国家公园的规划、休养胜地的规划、自然保护区游览部分的规划等。这些工作中也要应用传统园林学的基础知识。[1]”该辞条是20世纪80年代由已故中国现代园林学的奠基者之一——汪菊渊先生主持撰写的,之所以强调时间是为了说明当时风景园林学界的有识之士就已经对传统风景园林有了新的认识。

篇8

[关键词]写生 体系 教学质量

我校现有景观建筑设计、艺术设计(景观设计方向)和园艺(园林规划设计方向)三个专业,每届学生数量均在120人以上。相对其他设计类专业,风景写生对于风景园林类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更为重要。为确保风景写生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我们经过初步的探索,构建了风景写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写生的组织保障体系

1.1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结合学科特点与专业实际,出台了《德州学院农学系学生写生、考察管理规定》,对于风景写生的组织、教师职责、学生要求及成果汇报作了明确的规定。

1.2写生计划的周密安排。写生开展以前,安排专业教师赴写生基地进行系统考察,根据写生基地的现场条件制定详尽的写生计划,初步安排好写生内容、写生路线(依据天气条件随时调整),安排好食宿。并与接待单位签订风景写生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

1.3开好写生动员会。通过动员会,系统学习关于写生的相关规章制度,使学生明确写生的意义与写生纪律,突出强调安全问题和群众纪律,并与写生学生签订安全责任书,真正使学生提高认识、明确目的,端正写生态度。同时划分写生小组,选定组长,明确职责。

2.写生的过程控制体系

2.1写生热身。为提高外出写生的质量,在本地安排半周的时间,先是通过教授指导学生进行作品临摹,然后选择适宜的地点进行写生训练,使学生熟悉写生主体的表现技法,同时做好写生工具与材料的准备。

2.2 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到达写生基地后,首先为每位师生投加当地的意外伤害保险,同时,鉴于当地山路崎岖,为保证安全,特别规定杜绝学生租借自行车。

2.3 熟悉环境。安排好食宿后,带领学生熟悉写生地点的基本情况,强调尊重

当地的风俗及民族习惯,遵守当地景区管理规定,爱护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以取得当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2.4 明确写生任务。为保障学生充分利用好写生机会,要求除完成素描、速写、色彩等常规写生任务外,还提倡利用摄影、摄像、采访、实物收集等多种手段,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收集一切同风景园林相关的素材资料,为以后园林规划设计做好素材的积累准备。

2.5 强化现场指导。指导教师随时巡视写生现场,及时解决学生在景点选择、构图主体、景物表现等绘画过程中的问题。

2.6 做好评图环节。晚上组织学生上交写生作品,针对每幅作品以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交流,使学生找出各自不足,做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进而更加激发写生热情。

2.7 优化写生景点。为避免学生在单一区域产生厌倦情绪,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写生热情,在写生基地就近选择不同风格的几个地点展开写生,及时做好转场的交通组织。

2.8 多层面配备指导教师。除选配足够数量的美术指导教师外,吸收花卉学、园林树木学、园林规划设计及生态学等课程的教师参与指导教师队伍,指导学生在天然的生境下对植物、园林要素和植物群落等增加更清晰的认识与把握,为将来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9 丰富学生写生生活。针对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与写生期间没有周末活动的实际,为缓解学生疲劳与焕发写生激情,安排篝火晚会、卡拉ok赛歌会等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

2.10 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及时监督就餐点的饮食安全与卫生环境;做好患病学生的安抚与治疗工作;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3、写生的质量评价

3.1组织好写生作品的展览环节。写生结束后,通过对实践成果的展示,既可以使学生平添成就感,又可与在校学生搭建起交流的平台。作为写生教学活动的有效延续,将布展环节的展板、海报设计与制作以及展览的讲解,在教师的指导下,交予学生来完成。

3.2 开好写生教学座谈会。结合展览,同步召开写生教学座谈会。通过座谈,了解学生对写生教学的感想与建议,为师生共话教学搭建对话平台,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3.3 及时评定写生成绩。写生成绩由写生表现、写生作业和写生总结构成,分别占写生成绩的10%、80%和10%。写生表现主要以考勤与纪律情况评定,写生作业以学生上交的代表性作品评定,写生总结主要看学生对写生的感悟与体会。

总之,风景写生是风景园林设计类专业学生领悟自然感受生活之美的不二法门,构建完善的风景写生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教学质量与培养优秀园林设计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罗时武,张相森.风景园林写生[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01

[2]刘伟.高校风景写生教学管理及写生基地建设[J],焦作大学学报,2010(03):121

篇9

关键词唐纳喷泉;彼得?沃克;景观设计

由美国著名风景园林设计大师彼得?沃克(PeterWalker)设计的唐纳喷泉(TannerFountain),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哈佛大学校园内,于1984年建成,这件融合了极简主义、大地艺术,并有强烈的彼得?沃克设计风格的作品,虽历经20多年的岁月消磨,其简洁现代的布置形式、古典的元素、浓重的原始气息、神秘的氛围,依然散发着迷人的艺术气息,被奉为极简主义景观设计的经典之作,并在2008年获得了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颁发的地标奖(LandmarkAward)。ASLA专业奖项评委会评论:作为风景园林师创作公共雕塑的早期典范作品之一,该作品开创了职业的先河,并在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同时,保留了设计者的全部原创思想。这个设计易于大众亲近,以一种非传统的形式表现喷泉景观,并呈现出四季的变化。它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记忆之中[1]。

1作品简介

唐纳喷泉位于哈佛大学校园内科学中心前的一个步行道交叉路口,由159块天然石块不规则排列而成的1个直径18m的圆形石阵及中心的雾喷泉组成。整个石阵位于沥青路和草地的交接处,石身的一部分被埋于地下,这些石块就像是慢慢地顺势蔓延到草地中的一样,在绿草间大树下延伸,自然融合得就像是从环境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每块石头大约长120cm、宽60cm、高60cm,其地上部分大约高40cm,正好可以被用作石桌(坐在草地上)或石椅。

在设计之初,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伯克指出,许多校园的喷泉由于水池渗漏等令人头疼的维修问题而最终不得不改造成了绿地,他期望沃克能够提出一个解决以上这些难题的喷泉方案。唐纳喷泉的设计构思对传统的喷泉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彼得?沃克没有采用喷泉水池这一传统惯用的组合形式,而是去掉水池,通过合理的竖向设计解决排水问题,从而使唐纳喷泉在形式上能够更加灵活自由,这一喷泉通过形式的创新,成功地转变了人们对喷泉的传统认识。

石阵中心的雾喷泉由呈圆形布置在石阵中心区域的32个喷头组成,石阵中央的雾状喷泉喷出的水雾形成漂浮在石间的雾霭。喷泉所形成的景象会随着季节和时间而变化,春、夏、秋三季,喷头会定时喷洒出阵阵雾气,并且悬浮在石阵中心区域;而冬季由科学中心集中供热系统提供蒸汽,石阵中心会有微热的蒸汽盘旋翻腾,人们在经过或者穿越石阵时,会有强烈的神秘感。唐纳喷泉简单、质朴、透着原始的神秘美感,虽然设置在校园内的一个人流穿梭的交叉路口,但通过不规则圆形排列的天然石块和雾喷泉进行了空间的划分,使之从四周匆忙嘈杂的环境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相对安静的空间,人们可以在其中惬意地读书、休息和交流。

2作品解析

作为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园林设计作品,唐纳喷泉具有鲜明的极简主义和大地艺术的色彩,而且也对使用功能有着周到的考虑[2]。

2.1大地艺术?巨石阵

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的大地艺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地艺术与现代公共园林相结合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如林璎设计的华盛顿越南阵亡将士纪念碑、哈格里夫斯设计的拜斯比公园等,唐纳喷泉也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

唐纳喷泉场地的四周是乔治时代的哈佛庭院、现代科学中心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哥特式大会堂。沃克希望作为新来者的唐纳喷泉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把波士顿新英格兰的乡村意象融入到哈佛校园理性的氛围之中。沃克设计构思的灵感来源于英格兰南部萨利斯伯利平原(SalisburyPlain)上已有数千年历史的巨石阵(Stonehenge)遗址。沃克采用了159块马萨诸塞州当地产的天然石块,从周遭纷繁的公共空间中划分围合出一块相对安静的空间,并与周围古典建筑风格的环境取得协调。

2.2极简主义?序列

极简主义(Minimalism)是一种以简洁几何形体为基本艺术语言的艺术运动。沃克认为极简艺术中最常见的手法“序列”——某一元素的重复使用、或要素之间的间隔的重复,在园林设计中是非常有效的[3]。在唐纳喷泉中,沃克以传统的天然石块为基本设计元素,通过“序列”的手法将159块石头纳入1个直径18m的圆形空间之中,而这个圆形空间又是由若干近似同心圆以“序列”的形式组成的。沃克擅于用简单的元素,强调几何构图,用人工的秩序去统领自然的材料。

“唐纳喷泉是一个充满极简精神的作品,”沃克说,“这种艺术很适合于表达校园中大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存疑及哈佛大学对智慧的探索。”[3]喷泉本身形式的简洁使它在繁杂的环境中表达了对自身的集中强调。简单的设计所形成的景观体验却丰富多彩,伴随着天气、季节及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有着丰富的变化,使喷泉成为体察自然变化和万物轮回的一个媒介。当被问及如何概括对极简主义的定义和理解时,沃克言简意赅的回答“物即其本身”[4]。唐纳喷泉即为一个很好的例子,石头、雾喷泉、草地、同心圆等,形式削减到体现它本质的美,体现了“从复杂中抽象提炼出精华,以达到追求简洁”这样一种最基本的设计哲学。

2.3艺术与功能

沃克一直探索艺术与景观的结合,并力图在园林设计上达到极简主义艺术家在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3]。画廊里的极简主义艺术家们不需要面对园林设计中的功能问题、复杂的构造问题及安全问题,而园林中一些特质也是极简艺术中不具备的,如植物的生长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彼得?沃克已经超越了极简主义,因为他在追求极简的同时并没有淡漠景观的意义。彼得?沃克试图创造一种具有“可视品质”的场所,使人们能够愉快地在里面活动。唐纳喷泉被成功地设计成休息、读书、交流、聚会的场所,并同时作为儿童探索的空间及吸引步行者停留和欣赏的景点,既冷峻、具有神秘感,又具有良好的观赏性和使用功能。彼得?沃克认为,所有的设计首先要满足功能的需要。即使在最具艺术气息的设计中还是要秉承功能第一的理念,然后才是实现其形式[4]。

当今,许多园林设计师争相模仿沃克的极简主义设计手法,但大多将作品的形式作为重点,过分执迷于对视觉构图的追求,而把需要满足的功能置之不理,有意无意中违背了设计的初衷。因此,设计师们必须牢记,园林作品是属于公众的,是满足大众活动的场所,而绝不是纯粹的视觉艺术。

参考文献

[1]ASLAFUND.TheLandmarkAwardTannerFountain

[2]石磊,陈飞.极简主义与彼特?沃克[J].山西建筑,2010,36(13):15-16.

篇10

【关键词】风景园林;地方性;传统地域文化景观

1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与风景园林的地方性

“文化景观”概念的普遍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92年首次使用“文化景观”的概念,认为文化景观“包含了自然和人类相互作用的极其丰富的内涵”,是人类与自然紧密结合的共同杰作;它“代表某个明确划分的文化地理区域,同时亦是能够阐明这一地域基本而独特文化要素的例证”[1]。文化景观可以存在于城市、郊区、乡村或荒野地等所构成的连续时空中。地域文化景观是存在于特定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景观类型,是在特定地域环境与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是人类活动历史的纪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并且,地域文化景观与特定的地理环境相适应而产生和发展,保存了大量物质形态化的历史景观和非物质形态化的传统习俗,共同形成较为完整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体系,主要体现在以建筑与聚落景观为核心的生活空间,以土地利用形态为核心的生产空间和以环境伦理为核心的生态空间三大方面。

文化景观和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本质特征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景观特质,突出体现地方性特征[2]。一是地方性自然环境。温度、水分、地形、植物、土壤等自然因子的分异性导致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成为地方性自然环境的具体表现,是地方性景观形成的本质特征和内在机制。二是地方性知识体系(非物质文化景观)。地方性知识是根植于地方社会特定人群的文化传统和对文化现象的整体理解,是具有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和悠久历史的地方性知识。三是地方性物质空间体系。在地方性环境和知识体系的作用下,直接表达在地方性物质空间上,塑造出独具特色和独特认知体系的物质景观体系,主要包括建筑与聚落景观、土地利用景观和地方性居住模式三个方面。成为认识地方性环境和地方性知识体系最直接的方式和便捷途径。通过物质景观的特征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方性文化体系。因此,地方性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中文化景观的具体表现和载体[3]。

2 保护地域文脉景观的重要性与表现形式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造的资源,它代表了一个民族以及城市的记忆,保存有大量的历史信息,这不仅为我们了解人类的发展是提供线索,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我国的人民带来文化上的认同感和提高民族凝聚力,会使我们有种自豪感和归属感,使我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城市景观,必须能积极地融入地方的环境肌理,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并能有效的节能、节地、节省资源。真正创造出适合本土条件的,突出本土文化特点的,并深受人们喜爱的景观环境。

2.1 城市景观文脉延续的设计原则

2.1.1 保持历史与空间连续性―求真原则。

城市景观始终与一定时间维度相联系,城市与时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处于动态的演变之中,城市景观也随着时间不断演化,城市历史地段的景观是遗存下来的记载着城市演化过程的片段。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城市历史之中所谓“真”的东西越来越少。千城一面让我们失去了许多“记忆”。当然,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可能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冲击。在二十世纪初我国出现的“中西合璧”建筑,同样也是中西文化撞击的产物。它是当时历史、文化的真实反映,至今其中许多建筑成了文物建筑,它们所在地段成了今天现代城市中的历史地段。历史遗产珍贵之处不但在于他得外在物质形式,也包括它所携带的历史信息,外在可以模仿,但是历史信息是无法模仿和复制的。

所以,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对象风格的确定总是会有意无意的与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与过去民族风格保持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时,始终保持其创造性。其中通过类聚的手法与过去的风格保持连续性、相似性;通过对比保持新旧信息的可识别性。

2.1.2 保证景观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多元性―表层形式美原则。

城市景观具有复杂、多样和多元的形态,并与地段的功能相对应。这种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元性是人们多样性的生活内容的物质反映和历史积淀。一个城市的景观空间特征并不是完全取决于城市中的标志物,更多的是由大量普通建筑所具有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元性的性状决定的。城市历史地段景观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元性包括了三层含义:一是地段景观“功能美”和“形式美”的统一;二是对整个城市而言,如果存在多个历史地段,在做城市景观设计时要尽量保持各个地段各自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元性,不能为了取得整个城市景观表面形式的统一,而采用同样的设计方法和思路,而应该具有各自的主题,表层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但是要达到深层的统一;三是对于单个历史地段而言,不能采用单一的设计方法,不能仅仅追求平面形式以及某一个画面的视觉效果,而要根据具体情况,仔细的推敲每一个建、构筑物的功能和形式,保证普通建、构筑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元性。

当然,我们并不能单纯的强调表层的形式美,因为景观作品的艺术表达应该是更深层次的,但是由于现代人在生活中对于美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加强景观外在的表现力,利用各种手段方式等,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想要传达历史文化的氛围就更应创新景观的创造了,比如,南京的夫子庙,各式的灯饰让当年秦淮河畔的繁荣呈现在了众多游客的眼中,使人们对这里的感受更加深刻。利用现在手段去体现历史的元素,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2.1.3 强调传统心理的延续性―中层与深层审美特征原则。

景观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特征原则的体现。特征原则是贯穿整个景观设计始终的,尤其是在中层以及深层审美层次上更为突出。特征原则在地域文化的体现则是传统的一种体现。地域传统源于一定地域生活的经验,形成地方特色的风俗礼仪、道德及习惯等等,构成一个亚文化区域。人们对自身传统的亲切感和认同感的延续有如生物“基因”,这些“基因”存在于一定的人群中,他们的行为习惯、情感意识、审美体验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类似性,这种集体的无意识行为正是地域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设计师应该充分挖掘积留在我们传统经验中与记忆相对应的设计元素,唤起当地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和情感认同。每个人对城市都能产生意象,通过看、听、感觉、感知产生心理形象,一般来说,个性强的、形象鲜明生动的、意义重大的、能激起情绪活动的,与观察者关系合宜的,多次重复出现的事物,其意象性越强。通过一些文化传统的共鸣,我们更能达到一些深层的感动,关乎生命、历史、宇宙、当代等等。当然,美是不存在真伪的,但是要得到情感上的升华,有时往往需要我们内心所有的历史文化的底蕴帮助我们去理解这些情感认知。

3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传承与规划设计

从风景园林的地方性来看,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地方性的本质体现。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传承和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景观的调适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核心之一。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规划设计思路:一是依托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内涵综合设计地方性景观多元化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深入研究和把握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构成和形式是地方性设计的重要途径。将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分解为地方性环境、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性物质空间三个方面,研究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必然性。其中,地方性物质空间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点,以建筑与聚落、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居住生活模式四个方面为核心和设计切入点,将各自的特征通过设计语言进行提纯和归纳,并综合反映到新的地方性设计和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地方性特点中。打破传统设计中只关注建筑特色的传承,而忽视其他三个方面设计的不完整现象。全面、系统、综合传承地方性精神的景观要素[4]。二是将地方性建筑与聚落、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三者在特定空间中结合所形成的与自然高度协调的生产和生活居住空间才是地域文化景观的最高体现。只有对居住模式的研究,才能将各个地域文化景观要素进行有机综合,进一步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传承地方性景观图示,强化和传递居住模式的内在规律和特征。三是依托不同尺度景观特征综合设计地方性景观的复合性尺度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特征,也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尺度不同,生态过程和景观生态格局不同,决定了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不同。

4 结语

地方性是保持风景园林多样性和文化性的重要属性,地方性园林就是文化园林,是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大成。风景园林的地方性设计更是学科发展的根本和营建可持续景观的核心。在传统地方性认知中大多存在以建筑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核心,忽视传统地域景观在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居住模式上的独特地域文化特征,因而在传统村镇保护过程中就形成了对建筑和村镇保护体系,忽视了对周边与生活空间紧密联系的生产空间的景观延续,更忽视了土地利用景观、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居住模式展现的文化地方性、景观地方性和综合特征的保护。以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为切入点,以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为核心,建立解读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图示语言体系,系统展现风景园林的地方性,将成为未来生态景观和可持续景观营造的重要方式和发展前景。

城市景观是体现城市文化,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如何让景观的塑造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能够体现城市的特色文化、能够与人们产生更多的共鸣,寻回城市的人文精神是我们设计者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在保持城市历史原真性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丰富景观的表达方式方法,让景观可以真正的走入人们的心里,让人们记住历史,保留传统并使人们能够感动,让我们拥有更多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UNESCO. 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Z]. 2003.

[2] 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

[3] 王云才,郭焕成,陈田.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特征与整体保护

[4] 王云才,石忆邵,陈田.江南古镇商业化倾向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