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装设计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不健全,教学方法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我国高校在服装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在教学思想与方法上缺乏欧美创新意识。最早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办专科,再是苏州丝绸工学院开办本科,接下来是其他艺术学校、纺织学校、轻工学校开设服装专业最后成立服装系,从而一些综合型的大学、师范、高职也都开设了服装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许多学校脱离了市场的需求,调查很多重点高校吸取精华与重组优点,从而得出自己认为很满意培养方案与教学方法。在课程设置也是传统的内容,较重视基础基础教育和绘画的基础教育,除大量的公共基础课外,开设的专业课让学生都是在围绕画好服装设计效果图和裁剪制作工艺上花时间,觉得效果图画的好看,就认为设计学好了。许多学校教学方法落后,一味的重视服装的艺术性的培养却忽略了服装技术的培养;还有一些学校太注重“技术型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做出低廉的服装产品,脱离了市场,丢掉了服装设计的内涵和创新的理念。第二,加强服装产品材料研发,加强服装高科技技术运用。加快相关标准建设,来推进绿色环保服装、功能性服装研究开发。“科学技术上第一生产力”,面料是服装设计三要素之一还是最基本要素,更是设计师们抒发自我灵感、表达自我情绪、表达美的最语言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的需求,纳米技术的出现,陆续就有了纳米特种功能纤维、纳米毛针织品;有了环保意识,就有了新型环保面料,彩色棉、竹炭纤维、生态羊毛水果纤维、麻纤维等多种植物纤维。设计领域也不断在运用高科技,服装的三维模型扫描系统可以很快的扫描模特身体上各项指标数据。我国很多高校的沿用落后的办学条件,教学里没有将高科技信息应用到课堂,没有实验室学生很难真正了解服装面料的性质,服装设计教学如何面对当今全球化、科技化时代?
二、对策
对策一:当然在短时间内没有办法改变教育体制和现行办学大环境,但校间应多交流、多整合资源,互渗透、资源共享,科学合理地规划学科专业的建设,及时的将科研成果及时的融入到教学当中去。结合市场,多与企业交流合作;经常的邀请服装设计师、企业家等人才来学校讲座,让学生能了解市场,学习市场知识,在调整合理的师资结构的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企业得到更多实践的学习机会。以“产、学、研”的模式促动专业发展,让老师、同学及时与市场接轨。学校应该提供平台,多鼓励教师多出去学习专业知识,不能闭门造车。对策二:学院不仅对老师要作“教师评价”,还应该对开设的课程作“课程评价”。例如:课程偏重理论的教师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专业课程结构设置的是否合理,能否扩宽学生的学习面;偏重于动手能力的能否会使学生忽视理论知识结构;教学安排注重最后的结果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等。美术生其功底较好,应重视严谨的设计态度和工艺技术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及能力。经常跑市场,让学生了解市场,调研市场能充分让学生发挥无限想象能力。多开动员大会,及时培养学生有“民族”“创新”“品牌”“超前”的意识。应从实际出发,发扬“大胆开拓,务实进取”的精神,取长补短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处理好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关系、综合素质和工艺技术的关系、核心课与基础课的关系、共性和特色的关系。常言道:“教无法、学无法、有法之无法,方为至法。”对策三:我国服装院校应该有一到两个服装材料实验室,根据市场变化、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课程、调整资源结构,真正将服装设计教学做活、做鲜、做到市场前沿。学校还应多组织学生去服装企业和面料生产企业实习,多了解服装企业如何运用高科技,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服装设计的能力。当今服创意文化市场装产业环境下,服装企业最需要既擅长服装设计,又要懂工艺、材料、版型、流行、营销运作的人才。人才是当今最为宝贵的资源已成为不争的共识,服装院校应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科学生产力,为学生、企业、社会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市场为导向,真正落实教育服务社会的目标。
作者:高韬 况丽红 单位:南昌大学共青学院艺术设计系
篇2
关 键 词 :服装材质 创新设计 现状 改进
服装材料是服装的基础,为服装设计中的三大要素之一。服装材料的演变与发展和服装一样,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在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中有重要地位。
我国纺织面料的科研工作,由前一阶段以增加产量为主题,逐步转向以优质、新品种为中心的课题研究。随着对服装品种多样化的需求,日益重视以科技进步调整服装材料结构,深化对服用性能的研究,尤其是对科技含量高的功能性研究。
目前,服装业已进入了一个以材质取胜的时代,服装的流行变化将以服装材料的创新而发展变化,它是提高服装档次的重要途径,也是追求服装高附加值的重要因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服装的消费水平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人们更加崇尚与追求舒适、健康、安全以及自我体现,在这种形势下,服装材料已突破了保暖、遮羞、装饰的原始功能,进而指向了功能化与智能化,追求触觉风格、视觉风格与功能化设计。它们的出现,既可增加纺织服装企业的效益,又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有强大的发展潜力。
一、 我国服装材质创新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服装年生产能力为世界第一。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创汇额约占世界纺织品出口贸易额的1/7,占全国出口商品总额的1/4。我国服装出口中有一半属于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每年进口面料约60亿美元,出口服装国产面料自给率较低,仅45.18%,而且内外销服装采用进口面料的比重逐年增长。现代的中国服装,虽然产量在世界上占有很大的比重,然而,背后却隐藏着低附加值、高劳动强度、恶性竞争等隐患,究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一支优秀的设计队伍和一种品牌营销氛围,导致服装材质与服装设计的脱节或不平衡发展。具体来说存在以下问题。
(一)传统观念抑制了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
1.目前服装设计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
1980年以前的中国设计教育,依然承袭工艺美术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其间的设计基础课程,以美术绘画为最主要的技能训练,注重通过临摹传统、写生自然等方式来进行造型方面的学习,而材料工艺方面的课程训练与社会现实存在很大距离,往往忽视了设计的创意所在。
2.部分教师和学生过分夸大服装设计的艺术性
正如贾京生说:“一些服装专业的学生至今还陶醉在单纯的‘艺术设计’理念中不能自拔。”他们崇尚艺术、鄙视技术,不清楚设计与产品的关系,不关心市场对设计的需求和内涵。 同时,不少教师和学生误将服装教育看成是单纯培养艺术大师、展示艺术才华的教育,于是乐此不疲地热衷于各类大赛,渴望着“一举成名”。
3.服装教育中对服装设计理念的形式化与服装材质应用重视度的不平衡
第一,由于服装教育的历史原因,有很多老师都是从纯艺术领域或其他相关领域转行而来,有的是在艺术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但对其他领域的人文和科技知识背景不熟;有的虽有相关的人文和科技知识积累,但对服装本身的艺术性不屑一顾。这两种倾向均可能导致老师教学心态出现偏差,从而使人才的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
第二,由于高校扩招,艺术生的整体数量在不断增长,而真正从小立志于艺术设计的学生比例却在不断下降,因而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下滑。
第三,在课程设置上,许多高校都是将服装材料课和服装设计课严格区分开来的,服装材料课重视对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的研究,课时量很少,理论性强;而服装设计课重视款式,尤其是造型设计的外观效应,课时量很多,导致学生和老师对服装设计理念的形式化与服装材质应用重视度的不平衡。
第四,由于种种原因,服装面料设计师的队伍已严重萎缩,他们的地位与服装设计师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造成大量人才外流,而各类院校因为毕业生就业情况不乐观便纷纷停招或撤消面料设计专业,或将其并入服装设计专业,而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因为没有过硬的基本功而较难在第一线胜任面料设计工作,面料设计人才出现空前的断层。
(二)淡漠服装品牌意识造成与市场的脱节
1.我国的服装设计师在构思材质设计时,很少有人去真正地体会生活、体会历史,而是闭门造车,寻求虚无缥缈的设计灵感。一方面,现在的高校由于扩招,经费普遍存在不足的现象,原有的采风、实习都被各种理论课所代替;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由于市场节奏的拖动,很少有人静下心来去做长时间的生活体验和调查,设计构思来源只能是对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一种观察和推理,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2.现在国内的服装品牌也很多,虽然有一些设计师能把握市场的脉搏,设计出既能体现自己的理念,同时又能体贴消费群体心情的作品,但不可忽视的是,有许多作品和品牌在急功近利的市场压力下,缺乏认真思考、缺乏仔细的调查、缺乏自己的个性,不具备和其他优势产品竞争的实力。
3.配额制的取消,让中国的纺织品与其他国家共同站在了一条起跑线上。由于利益集团过于强调利益得失,造成中国纺织业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无品牌服装或贴牌服装等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传统优势领域,档次不高,价格低廉。因此,服装业缺乏优秀的服装研究开发能力及对服装材质的创新设计意识。
(三)落后的科技水平导致了设计潜力的局限
现代的设计与科技的发展水平是紧密相关的,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人们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我国的面料生产尽管在数量上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在新型化学纤维、天然纤维的再生,新型整理技术等方面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虽然电脑设计技术的发展,为设计师寻找新的设计灵感提供了更灵活、更丰富的设计平台和手段,但我国服装设计师的理工基础普遍较差,从而导致他们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计算机技术所提供的设计舞台,而擅长计算机技术的人员又往往缺乏对时尚的审美能力。
二、 现状的改进及构想
(一)以素质教育为源头,改进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以往沿用的以美术教学为主体的设计教学模式,虽然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国际设计的平台上,拿知识经济的标尺去衡量,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不少差距。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这种模式已不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要作出相应的改进。
1.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调整课程体系和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我们必须就目前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教育形式、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按照宽知识、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最核心的是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2.重视服装专业人才感觉的敏锐性
作为设计师要培养自身敏锐的观察和感觉能力,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及千姿百态的服装形态中适时敏锐地提取影响服装变化的因素,学会分析不同服装各自的特色,理解其独到之处。培养设计师理性与感性的高度统一;要求设计人员具备极为敏锐的嗅觉,在浩瀚繁杂的信息海洋中抽取自己所需的有用信息;需有一双能操纵现代化设计工具的双手;在确定设计构思时应具备前瞻性的市场眼光。
3.加强《服装材料学》教材的编写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的《服装材料学》基本上仍属于《纺织材料学》框架结构,从纤维、纱线到织物,以结构与性能为主体,而在结合服装、服饰等专业特点的深度上显得单薄。因此,如何与服装设计、制作工艺、服用性能、市场预测、流行色等有机结合,改变目前服装教育中对服装设计理念的形式化与服装材质应用重视度的不平衡现象,应是21世纪《服装材料学》教材编写的重要课题。
(二)以市场为导向,把服装材质的理性与服装艺术设计的感性结合起来
综观近50年内我国服装的发展现状,不难看出,我国服装生产和出口连续名列世界首位,又是世界最大服装消费国,其中服装材料中的纺织印染制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但我国是“以量取胜”的服装出口大国,同时存在低档面料出口、高档面料进口的现实,客观上与先进国家存在差距。
我国服装行业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服装设计师重视面料的表观再设计”,“服装面料设计师重视面料的组成、结构、性能的再设计”,没有将服装材质设计的理性与服装艺术设计的感性结合起来,很少有合二为一的思想。在此笔者呼吁,在设计院校中要尽快恢复纺织品设计专业的设置和招生,加强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完善设计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在重视服装设计的同时,必须一视同仁地提高纺织品设计师的地位,逐渐恢复、壮大他们的队伍。
(三)借助科学、艺术、技术的联盟为服装材质的创新设计提供平台
1.借助计算机智能模拟创作系统,可进行服装材质视觉风格的创新设计,它速度快,修改方便、容易,能利用“文件库”“工具箱”中的各种素材及技法进行处理,可以启发、丰富设计者的想象力和表现力,配色效果好,可为小批量多品种的发展方向提供有利的技术、物质保证。设计师可在图案、色彩、肌理的处理、创新方面开创无限广阔、自由的新天地。
2.网络的普及为新媒体艺术的产生奠定基础,设计者可从网上获得各种资料与信息而丰富自己的设计灵感,还可以把某些作品发到网上,与网友交流创作,这种互动式、共享式的交流方式活跃了创作的源泉,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谓一举多得。
3.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实用艺术,在总体原则上,具有一般实用艺术的共性。在服装材质异变的创新设计中,以中西方艺术历史为资料背景,设计师对空间造型艺术、色彩搭配艺术、图像的感知艺术等的领悟能力不同,就决定了设计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其自身的艺术感染力,从而奠定它的创新性。
4.手工艺成为服装材质再设计的要点,在后工业时代,对批量化、规格化、非个性产品的厌倦,使人们重新呼吁设计的人文精神和高情感价值回归。现代人对手工工艺的渴望,已经成为一种精神文化的需求。约翰·加利亚诺说:“在这个科技爆炸的时代,有一股力量驱使人们转身追求手工细节和工艺手艺。”作为迪奥高级时装的首席设计师,他为该品牌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在手工裁剪、手工缝制、手工修改的流程外,又在面料上追加各种装饰细节,精雕细刻,耗工费时,为服装设计增添了神奇性和魅力,并增加精神文化的价值,显现出另一种服装设计理念。
三、未来服装材质异变创新设计中的几个代表性方向
21世纪的服装材质是随着应用领域的需求变化而发展的,“以人为本”是其设计宗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个性审美的要求,对服装材质的讲究程度也越来越高。综观国内外服装材质设计的现状和国际贸易的运行趋势,我国未来服装材质异变创新设计的代表性方向有这样一些特点:自然化、艺术化、多样化、仿制化、轻薄化、功能化、环保化。
结语
材质创新是现代服装艺术中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传达的是一种感觉、一种哲理、一种理念、一种潜在意识。科技的发展和现代艺术的流行与交融,为材质创新提供了创造源泉。材质创新设计方法引导着未来服装设计的方向和趋势。现代服装设计,已从以往追求款式的多变转变为追求面料的个性风格。服装的流行、服装的造型都将以面料为先导而发展变化,使用创新面料是提高服装附加值的重要途径,服装面料的创新设计已成为当今服装设计的关键,谁能把握准确、应用到位,谁的产品就能领先于世,创造新时代的服装风范。意大利著名的服装设计大师、迪奥服装公司首席设计师费雷于2001年4月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服装博览会服装论坛上曾说:“目前以及在不远的将来,服装在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以及款式设计上开发的领域将越来越窄,而更有发展前景的领域是将新材料的开发、不同面料的组合与服装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新意的时装。”
参考文献 :
[1]刘国联主编.服装新材料,中国纺织出版社
[2]陈燕琳,刘君编著.时装材质设计,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3]服装设计与工程编写组.服装设计与工程,东华大学出版社
篇3
刺绣,也称绣花,是指在各类面料上经过针线的相互穿梭缝制出具有装饰图样和纹案的手工技法。我国传统刺绣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舜禹时代就有刺绣相关的文字记载。刺绣在夏商与秦汉时期发展成熟,到明清达到顶峰。由于民国时期了封建帝制,象征统治阶级的刺绣官服也不再使用,刺绣的发展出现中断。随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社会发展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刺绣的应用范围逐渐缩小,只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还流传着服饰刺绣的古老手工艺。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刺绣工艺逐渐被机绣技术替代,虽极大地提高了刺绣生产效率,人类却失去了对传统刺绣手工艺的传承。
二、传统刺绣与现代服装设计结合的意义
传统刺绣作为人类社会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凝结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审美情愫,是中国精湛手工艺的代表。充分把握运用历史背景下刺绣发展的不同形态,将其与现代服装的设计理念和创作手法相结合,对刺绣工艺多元化的应用创新,以及对现代服装设计表现手法的丰富具有现实意义。此外,传统刺绣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复兴、促进当代手工艺的发展和创作经验的积累都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1]是保护古老手工艺和传承中华文化并行不悖的理性选择。
三、传统刺绣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
(一)传统刺绣的艺术特征
1.配色丰富考究。传统刺绣在设色上十分考究,根据阴阳五行的理念将青、赤、黄、白、玄设为“正色”。正色是传统刺绣应用的主要颜色,常与其他色彩相互搭配构成绚烂丰富的刺绣色系。此外,传统刺绣的色彩搭配分为两种状态,其一,刺绣色彩大都以红、黄、蓝为主,与金线搭配,色彩对比强烈,配色浓重绚烂,常用于隆重的民族节日庆典中;其二,刺绣色彩用浅色系,同色系进行搭配,颜色淡雅柔润,脱俗秀丽,体现了柔和含蓄之美,常用于生活物品和服饰装扮方面。
2.针法繁多,工艺精湛。针法是刺绣图案构成的根本表现形式,传统刺绣精湛卓绝的风格和工艺,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多种针法的变换组合。直针、环针、套针、平针、散错针等多种刺绣技法,将刺绣的空间感和层次感完美呈现出来,塑造出传统刺绣不同风格的肌理纹样,极大地丰富了刺绣技艺的表现形式。此外,刺绣技法的多样性也衍生出不同的刺绣品类,典型的有网绣、十字锈、抽纱绣和雕绣等几种,无不体现了我国精湛的刺绣工艺和独特的艺术装饰效果。
3.图样生动传神且寓意深厚。传统刺绣纹样作为一种图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寓意。它常以物化符号来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里的思想动态,比如石榴、松鹤、鸳鸯、锦鲤、牡丹、麒麟等反映人们对多子多福、延年益寿、婚姻美满、家庭幸福、富贵平安的美好期望。[2]除此之外,传统刺绣纹样还被统治阶级用来标榜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例如五爪腾龙图纹是帝王的专用刺绣纹样,而亲王级别只能用四爪蟒纹来彰显自己的身份,由此可见传统刺绣纹样在古代社会还具有封建统治的阶级象征色彩。
(二)传统刺绣的文化内涵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由于在区域上的差别以及技艺上的发展,国内的刺绣工艺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逐步构建起了有空间和地域之分的刺绣格局,并且累积了百余种风格以及特点各不相同的刺绣针法。[3]首先,按地域分类,我国刺绣有“四大名绣”,即苏绣、蜀绣、粤绣、湘绣。苏绣以套针为主,针法细腻,纹样活泼秀丽,色彩淡雅是它的特色风格。而蜀绣在吸收苏绣精髓的基础上,采用软缎和丝绸作为刺绣的主要材料,以国画作为主要格调,针法细密平齐,蜀绣具有浓彩泼墨的艺术特色。比起苏绣和蜀绣,粤绣的色彩对比更加强烈,常以套针和施毛针为主,在纹案轮廓上惯用金线圈缝,更加追求纹样繁复,色彩瑰丽的奢华效果。而湘绣是在民间技艺发展的平台上,吸取粤绣和苏绣之长建立起的绣种,湘绣以软缎、丝绸和纱作为主要刺绣材料,主要缝制人文景观和山水、花鸟等艺术绣作。其次,按民族特色分类,我国苗族、侗族、彝族的刺绣各有千秋。苗族刺绣工艺精湛,主要用在妇女服饰方面,例如领口、袖口、前襟和裙边等部分,苗族刺绣的取材来源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绣品色彩强烈亮丽,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苗族人对人文自然的崇尚和高超的审美观念。侗族服饰刺绣的纹样以抽象和写实相结合,内容丰富多样,用色方面也不像苗族那样对比强烈,侗族用色协调柔和,具有一定的韵律感。而彝族的刺绣主要以二方连续纹样和单个图案为特色,以写实性的自然形态和简约的几何形态组合,造型生动,变化多端。我国传统刺绣文化内涵丰富,品类繁多且各具特色,是现代服装设计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和艺术宝库,将传统刺绣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是发挥传统刺绣艺术价值的不二选择,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中国古老手工艺的传承创新。
四、传统刺绣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一)材质创新原则
传统刺绣材质一般指的是绣线。我国传统刺绣材质大都以真丝线为主,但使用真丝线的绣品易起毛,难以清洗,并且当真丝线绣品与亮片绣和珠绣结合时又容易被刮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挖掘创新型的材质是解决当今刺绣的核心问题。在当今时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立体刺绣、珠绣、亮片绣、丝带绣等多种刺绣材质的创新在国外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数不胜数。例如范思哲(VERSACE)2011秋冬高级定制这款礼服,采用了多种刺绣材质,立体植绒花朵,亮片和珠子编织而成面料,立体花瓣装饰,宝石镶嵌,弱对比撞色搭配,非常精致的刺绣细节设计彰显着高级定制独有的艺术魅力。[4]
(二)图案时尚原则
传统刺绣图案作为我国刺绣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取材丰富纹样多变,是现代服装设计在展现刺绣文化时必不可少的应用元素。传统刺绣图案一般以花鸟、山水、动物为主,若将传统刺绣图案直接运用在现代服装当中,就会显得过于生硬直白,并无创新和时尚可言。由此可见,现代服装设计在应用传统刺绣图案时,要与现代流行的时尚元素紧密结合,即将传统图案纹样与立体时尚廓形结合,将传统图案素材与创新材质结合等等,做到立足传统,推陈出新,才能赋予传统图案新的时代生命力。
(三)色彩现代原则
中国传统的刺绣色调一般分两种:浓烈的艳丽色调和淡雅的柔和色调。而中国传统刺绣的色彩搭配大都以红绿撞色为主,即红花配绿叶,因循守旧的颜色虽传承了刺绣的配色文化,却无时尚的颜色可言。而传统刺绣色彩要具有现代化的特色时尚,就要做到大胆用色,巧妙配色,利用不同色系的不同纯度、亮度、饱和度进行调节,即使是同一色系也要有色彩层层叠叠,丰富多样的艺术视觉。如华伦天奴(Valentino)2012秋冬系列的服装,在粉紫、红紫、浅紫、黄紫、深紫等色彩结合的基础上把刺绣与蕾丝相糅合,层次丰富,精致华美。(四)手法多样原则刺绣的手法就是刺绣在现代服装中的表现形式,包括加法、减法、变形和综合运用等。刺绣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手法一般以加法为主,珠绣、亮片绣、立体花朵绣都是加法的一部分。要更大化地发挥刺绣在现代服装中的艺术价值,就要应用多种手法进行设计创新,将时尚元素和手工装饰相结合,使刺绣在服装上更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五、传统刺绣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科技创新和时代的发展,传统刺绣的手工技艺逐渐被刺绣机械替代,除具有民族特色元素的品牌服装外,市面上流通的大众服装在刺绣方面都以机绣状态呈现,淡化了对传统刺绣工艺的传承。而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刺绣,在当今国际的时尚潮流下主要被用在高级定制的时装中,下面从五个方面对传统刺绣的应用现状进行阐述。
(一)传统刺绣的材质和纹样在高级定制服装中的紧密结合
郭培作为我国最早的高级定制时装设计师,在1997年创立了玫瑰坊时装公司。她的作品常在服装细节处体现中国元素,手工制作颇多,刺绣尤为明显。例如2016/2017秋冬高级定制(CoutureFall2016)系列(局部),用金银线绣制在同色系的薄丝上,局部辅以珠绣、盘金工艺和立体绣花,层次丰富,雍容典雅。此外,在服装的腰背部分,用多种手法与传统刺绣中的锦鲤纹样结合,凸显了服装的灵巧生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传统刺绣图案的装饰与工艺的创新应用
我国传统刺绣图案以独具文化特色的纹样和装饰,成为国际设计师广泛应用的时尚元素。在AliceArcher2016/17秋冬高级成衣会上,它的系列服装将中国的花鸟图案绣在光滑亮泽的面料上,刺绣造型夸张,装饰丰富大气,工艺精湛且图案富有张力,使服装的每个细节都生动无比,散发着华美的气韵和东方艺术特色。
(三)传统刺绣的色彩和图案在高级成衣中的锐意创新
创立于1978年的台湾高级时尚品牌夏姿•陈,其设计师王陈彩霞擅长在服装上运用对比色系的套色技法或同色系的类比配色。例如2016春夏姿•陈(Shiatzy•Chen)新款服装,色彩上服装整体以粉桃色的色调为主,在真丝与透明纱拼接的基础上,用金线、粉色丝线绣制同色系的桃花纹样,手工精制,层次多元,将服装的浪漫唯美演绎得淋漓尽致。同时,在裙装的下端,用极具现代气息的马赛克纹样进行绣制,并在局部搭配回字纹的传统刺绣纹样,将传统与现代、西方和东方相结合,展现了服装时尚独特的艺术视觉。
(四)民族传统刺绣的地域局限性将时尚与世隔绝
从民族区域上分类,我国最具特色的刺绣主要分布在苗族、彝族和侗族等深山里的民族,由于山貌地势的隔绝减少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这些少数民族的刺绣文化代代相传,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到如今仍然保持着精美的刺绣作品和精湛的手工技艺。尤其是苗族刺绣,令人惊叹的传统手工艺因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很难走出大山与时尚相碰撞,造成了当今刺绣文化独具民族性缺乏现代性的状态。
(五)传统刺绣在日常服装应用上因循守旧、创新不足
随着现代化观念的发展,年轻一代在时尚方面更加推崇与时代潮流并驱的服饰。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传统刺绣红绿搭配的色彩和花鸟、山水的图案过于因循守旧,并且流传下来的绣工技法和刺绣材质一成不变,于是传统刺绣便成了老旧和年代的象征,在日常服装中的应用愈来愈少。虽然一些中档品牌服装以民族风为特色,把手工刺绣作为时尚的卖点,但还是只有少数人会将此类服装穿着在日常生活中。
六、传统刺绣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传统刺绣以深邃的文化内涵和丰厚的美学艺术价值,在我国数千年的服饰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机绣工业逐渐代替刺绣手工艺的今天,传统刺绣要保持鲜活的时代生命力,与现代服饰设计相结合是必然的选择。下面针对传统刺绣在现代服装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提升刺绣在国际时尚中的影响力提出几大策略。
(一)把握时代命脉,紧跟时尚潮流
传统刺绣要在时尚潮流中成为流行趋势的主导元素,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在与现代服装设计结合的同时,也要牢牢把握时代的命脉,将现代时尚的审美观念与传统刺绣元素结合,在不失去设计现代性的同时,也要保持自身的设计民族性,这就需要传统刺绣在现代服装设计中遵循上文提及的四大设计原则,即材质创新原则、图案时尚原则、色彩现代原则以及手法多样原则。在遵循四大原则的基础上,传统刺绣才能在现代服装中最大化地发挥它本身的美学文化和艺术价值。
(二)积极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只有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和特色刺绣手工艺,坚定不移地将民族文化推向国际,并引进国际时尚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交流碰撞,才能让我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发扬光大。近年来,神秘的苗绣走出大山,逐渐走入国际时尚的舞台,以华丽的图案、独特的肌理感和精湛的手工艺令国外时尚界惊艳叹服,在2011年12月份的《嘉人》杂志中许晴身穿“百鸟衣”,苗绣繁复华美的纹样图案与欧美简约大气的廓形结合展现了设计独特的节奏感,高级时装品牌与苗族盛装的搭配,竟如此和谐而有张力。
(三)立足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刺绣作为我国古老的手工艺,要走向世界,就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民族刺绣工艺和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与当代时尚潮流结合,锐意创新,才能走出一条富有文化底蕴的服装之路,才能使刺绣在国际时尚中被更多人所认可。在诸多国际顶级时尚品牌中,台湾设计师王陈彩霞的夏姿•陈(ShiatzyChen)品牌以其蕴含的中国文化与美学精神吸引了众多时尚人士的目光。[5]夏姿•陈作为我国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民族品牌,在2016春夏系列中,从中国名著《西游记》中汲取灵感,通过精致刺绣描绘出带有东方传统韵味的花果山华丽场景,再加上蕾丝、雕花、乌干纱等多重面料的组合,使艺术与传统完美结合。
(四)保持鲜明风格,树立特色品牌
传统刺绣要坚持手工缝制,保持鲜明风格,树立特色品牌。设计风格与品牌特色是服装的灵魂,在时尚风格迥异多变的时代,引导原创个性,不受时尚所局限,不因潮流而左右[6]是服装葆有鲜明风格和品牌特色的前提。但相比起服装来讲,传统刺绣的特色与精妙之处却在于手工缝制的不可替代性,而号称“鬼才”的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Mcqueen)却将这两种特色运用得得心应手,使得品牌个性特色鲜明。例如亚历山大•麦昆2016/17秋冬男装系列,在笔挺西装上绣制巨型黑色蝴蝶,在蝴蝶造型结构变形的基础上,配制极具现代主义特色的图案色彩,其特立独行的设计风格,天马行空的创意设计,在挑战传统审美的同时也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五)对世界优秀文化兼收并蓄
世界各民族各有其设计风格特征,我们去伪存真、借鉴使用,例如严谨复古的英伦风格,优雅浪漫的法式风格;华丽、繁复、精致的俄式皇家风格,古代中式厚重绮丽、古朴自然的风格,还有明丽缠绕的印度风格等[7]。除此之外,还有各国的宗教、图腾、建筑、文化、服饰等也都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现代服装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对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兼收并蓄,做到为我所用是每个服装品牌设计师需要具备的态度和品质,更是服装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要求。例如R•Shemiste2016春夏系列服装,汲取我国民俗元素和刺绣工艺,将颇有民俗气息的锦鲤刺绣加入设计,尤其是与绸缎面料与运动风设计的结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既古典又现代,红色与蓝色也相当高调、亮眼。
七、结语
传统刺绣的文化内涵深厚且历史悠久,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当中,传统刺绣工艺伴随服饰艺术的演变和发展变得更加的具有时代意义,服装也伴随着刺绣的创新,变得更加富有民族气息。传统刺绣工艺从简单的缝制、拼接到华丽的刺绣,虽历经千年,依然魅力不减,它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是现代时尚潮流中不可缺少的应用元素。本文通过对传统刺绣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传统刺绣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原则和现状,提出刺绣在现代服装中的创新思维和设计方法,为传承中国古老手工艺,并将其融合于现代服装设计中作出些许探索、创新和贡献。
作者:徐冉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魏玉龙.刺绣在现代服饰中的创新设计与运用研究[D].江南大学,2009.
[2]李霞.刺绣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D].陕西科技大学,2013.
[3]曹莉.中国民间刺绣艺术[J].浙江工艺美术,2013-12-15.
[4]师文雅.刺绣在中国高级定制时装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2.
[5]李玉婷.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服饰元素的应用[D].清华大学,2007.
篇4
关键词:服装设计;培养模式
我国自1982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设了第一个服装短期培训班,标志着我国现代服装设计的高等教育的开端,至今已经走过了将近三十年。在近30年的办学过程中,对服装设计专业教育进行不断的反思、调整以及修改,使服装设计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现阶段国内服装产业蓬勃发展的前景下,我国的服装设计高等教育在招生模式、课程设置、校企合作、设备引进、师资队伍培养、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却出现了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经过对国内的几所服装院校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一、建立双重标准的招生模式
我国服装设计专业的招生相比服装业发达国家而言,虽也是采用了面向具有高中文凭及同等学历的所有学生。但由于我国服装职业教育过于注重技能的培养,忽视文化课的原因,所以能够考入大学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少的可怜。这就造成了很多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文化课成绩稍差的学生被大学拒之门外。基于这种现状,我国应该考虑采用双重标准的招生模式,即对于普通高中的毕业生应当在招生录取时采用在专业课过分数线后,然后对文化课分数进行排序录取。由于这类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好,所以较适合向服装设计理论、服装设计高新技术开发,及高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发展。而对于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招生录取时应采用文化课过分数线后,再对其专业课分数进行排序录取。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所以较适合向服装设计技术人才方向发展。
采用这种双重标准的录取方法更加适应我国目前成衣设计师的培养模式的现状,更加能够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
二、充分发挥校企结合的优势
我国绝大多数院校似乎与企业的关系很难深入合作。一方面由于企业总是向学校要人,但又老是抱怨我们的学校不会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也希望企业能够给予协助,以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或希望企业出钱,来资助办学。如果我国的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总是处于这种看似简单的供求或互帮的阶段,那么我们的教学永远不可能与企业实践真正紧密地联系起来。
近些年来,由于各个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致使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基于这种情况,各个院校纷纷采用了一些与企业短期合作的方式,即学生在毕业前到企业进行实习。这种短期的实习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能够将大学四年中,学生每一门专业课的学习都与企业的实际运作联系起来,将会对我国当前的成衣设计师的培养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学生也会因为学以致用而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由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在法国、英国、德国的服装高等教育中,经常性的会将企业中的设计师请到学校讲授与之工作相关的课程。并由服装企业提供一定的面料及资金支撑,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设计图纸转化成成衣作品,并将其优秀作品进行批量生产,投放市场。这样的教学模式无论对企业培养后备人才,还是对学生将来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模式,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我国的国情,服装类高等院校学生众多,如照搬这些国家的培养模式,那么将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作。所以,我们应当邀请多个企业的设计师进入到学校进行讲座的方式进行合作。使对某一企业感兴趣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辅导,把众多的学生分配到众多的企业当中,这样较符合现阶段我国的服装设计高等教育的现状。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在我国目前从事服装设计的教学的教师,基本都是刚刚走出校门就直接走上高校讲台,很少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这些教师对于服装的理论知识掌握的非常扎实,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而我国高校对于教师的培养,一般都是将教师送入学校进行学历的再深造,几乎没有学校将教师送入企业中进行学习的。我们应该加强服装设计专业教师结构的调整,把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设计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并且,在对教师进行学历提高的同时,应当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将教师送入企业中进行工作,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更加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
四、加大教学急需的高新技术及设备的引进,使之运用到教学中去
服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社会、文化、科技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成衣类服装的品质则更是以高科技为依托。
在今天,以服装CAD为代表的新技术,是服装结构版型质量的保证。而服装CAM以及缝制整烫设备、染整化学工业的日渐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服装缝制工艺以及后整理加工技术的水平,为服装品牌及信誉提供了有效保证。而由新技术所研发的面料与辅料,使得材料的性能及特征产生重构,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感受。而当前阻碍着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板型及技术工艺的滞后、国产面、辅料的落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实现技术创新,提高我们的科技含量,提升专业水平。可以说 ,设计中所表现出的优秀的艺术展现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讲,正是高科技本身的体现,而这一切都要从服装教育入手。
近些年我国设有服装设计专业的院校都加大了对服装设计高新技术及设备的引进。如:非接触人体测量仪、数码喷印设备、数码刺绣设备、服装CAD系统、数字化仪等设备。还有的学校将企业里使用吊挂式生产线也引进到学校中来。
但这些设备大多数都是单台引进的,基本上成为了一些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专属设备,即使在上课时用到这些设备也会出现几个甚至几十人共用一台设备的现象。更有甚者,有些先进的设备引进学校后无人会用,或使用率过低而沦落为实验室里昂贵的摆设。
我们应当在引进设备之前做好充分的考查、论证,将有限的资金优先投入到市场应用前景宽广的、教学急需的设备当中,而且要根据学生的数量足量引进。在保证教学正常开展的同时可再引进科研所需的实验设备。
五、丰富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课程考核形式
目前我国服装设计教育依然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教师无法及时把握自己的教学成果。为了丰富教学方式,我们可适当采用座谈的教学形式,加强课上与学生的互动,给以学生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
而课程在考核方式上,应当在笔试的基础上加强面试、学生作品展览、学生作品讲评等考核方式。学生作品展览,使学生有机会将自己的作品向更多的人进行展示,并将展览当中每位学生的作品所受到的专家及教师的关注程度进行成绩评定;学生作品评奖会这种考核方式可以给学生公开讲述自己做品构思、创意的畅想机会,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表达自我的思想,通过专家和教师对自我作品优缺点的点评,使学生更加能够明白自己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增强兴趣。
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我国目前的服装教育一直是以纯艺术的美术教育和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为基础,长期以来注重艺术而轻视技术,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教育,导致我国服装教育落后于国外现代服装教育的原因之一。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表现在其设计作品上,还应表现在制作工艺上。我们一切的课程设置都是要围绕着“创新”设计而展开,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一种独特看待问题的视角及思维判断的能力,学会运用这种技能和手法去创新。随着年龄及阅历的增长,学生对待事物的感受也将是不同的。
因此,第一年,教学内容首先要从材料入手,让学生熟悉并了解各种材料,使之充分发挥想象力,在使用时能够得心应手。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创新思维,哪怕是一些最幼稚的想法都将有可能演变为最佳的设计或是制作上的小亮点。第二年的教学则是要突出与职业及产品的关系还要与实际相结合,使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都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而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更要以创新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来选择合适的主题教学。因此,这就要求院校在每年的课程设置上要层次分明,学生每年所学的知识都能在创作过程中加以使用,以此作为创作的基石,而学科间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学科之间的关联就使得设计思想更加缜密,更具依托性。
七、服装成衣设计师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服装成衣设计师培养模式的创新,不是一个学校、几个教授的创新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与社会各界的紧密配合分不开的。现在许多服装企业与服装设计师协会,合作开办了许多服装设计大赛,让在校学生与企业中的设计师同台竞技,为服装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给了学生一个展现自我才华的舞台。反正,现在的服装院校也开办了很多服装设计工作室,在有经验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参与到企业新产品的设计中去。但这些还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应当搭设一个企业与学校桥梁,即建立一个服装产业开发中心,将学校的科研技术力量与企业的生产能力结合在一起,将学校最新的研究成果尽快的转化为生产力。
服装成衣设计师培养模式的创新,还需要社会其他力量及政府的支持,为服装高等教育建立一个持久稳定的交流合作环境。只有这样,服装成衣设计师培养模式的创新才能够健康发展。
八、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翻开国内一些服装类院校的教学培养计划,几年来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课程设置大同小异,教学大纲所涉及的内容也多年没有更新。各个学校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或个人来进行服装行业的调研,无法及时掌握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无法指导教学计划的及时更新。
篇5
现如今,舞台美术设计伴随着电子激光等高科技元素的迅速发展,已经大范围渗透到服装表演中,并逐渐形成一股潮流,颠覆了以往的单色调布景、直线T台、定点造型的设计,而呈现出更多样性的时尚理念和创新意识,对服装表演以及相关的演艺活动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使服装表演能更好的体现服装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创作意图,让观众能直观的欣赏到更为时尚的流行元素,这种舞台表现形式的最大不同是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出全方位、感官立体的视觉震撼。对当今服装表演及相关领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推波助澜的风潮。
二、舞台美术设计是服装表演营造舞台风格的重中之重
在一场秀的服装表演编导过程中,对于舞台设计风格的确立,可以说是演出中起着举足轻重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观体现的是企业乃至服装设计师对于自己营造的服装、鞋帽、箱包等品牌运作的形象定位。一场高层次的服装秀会让业内各界及观众流连忘返,完全沉浸在演出的热烈氛围中。难忘的舞台、悦耳的音乐、精致的服装、足以使观众内心对整场服装表演留下深刻的烙印,这些是每位时装设计师及从业者的最终心愿,这种烙印对一个品牌的发展有着极深刻的意义和深远影响。在09中国国际时装周春夏系列会现场,各大服装品牌争相营造属于自己品牌定位的舞台美术及表演风格。例如,马艳丽高级时装会,舞台风格融合的北非突尼斯景致,将设计师非洲之行的灵感彻头彻尾渗透到整场演出中。舞台背景巧妙的运用了自然风光中的黄色沙漠、岩石、砖瓦为舞台布景,贯通融汇中西方元素的同时,更因充满了一种艺术的诗意和奔腾着的自由气息而显得更加生动,精彩的演艺了异域风情风貌,充分体现了设计师的创作主题所要表现的“隐忍的奢华”,淋漓尽致的诠释了奢华和简约的完美结合。而NE?TIGER则是以“国色天香?华服大典”为主题,尽显中国特色,展现了当代艺术与时尚元素的完美结合,充分保留了金色大厅原有的精美与风韵,空阔洁白的千米场地,变幻的灯光,突显华服为主角的近千平米舞台。打破了秀场原有的模式,将观众、模特与环境相融,将空间美感发挥得尽致淋漓。上述两场服装表演秀都是以创意的手法,对表演舞台的风格进行了精心的打造,结合了高科技元素和“中国式”典雅,紧扣主题充分又不过分,既体现了服装品牌的特征,又加以现代化舞美手法的渲染,使整场演出得到了进一步升华。由此可见,舞美设计在服装表演营造舞台风格过程中,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
三、舞台美术设计对服装表演T台设计的积极影响
提起T台,常规的思维都是呈现出一个“T”字造型,尤其是延伸出来的舞台都是直线型,给观众由远及近的视觉感觉。媒体总是在T台的最前端,采购商在T台的两侧,后面是观众,这已经成为了人们思维中的一种固有的模式。现今的会突出了一个特点就是各大品牌对于T台的设计打破了常规的方法,大胆的运用了诸如“Z”字型,“工”字型等几何图形,令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觉感觉。例如,中国高级成衣品牌的代表WHITE COLLAR主题为“空?ONENESS”的2009年春夏高级成衣会,其主题为“空?简”,迎合主题的T台设计呈大气、稳重的“工”字型舞台设计,使模特在舞台的最前端展示的空间变大,观众欣赏设计师的作品的时间增多,无疑对于模特展示服装的效果和观众欣赏服装的效果起到了本质上的提升。仅仅是由“T”字型演变为“工”字型的一个设计,就让观众的目光紧紧聚焦于高级成衣本身,T台的设计充分体现出简单的直线条和更多的想象空间的服装理念,与设计师的设计主题结合的天衣无缝,使整场服装秀更加深入人心。“爱慕”品牌以“Discovery发现”为主题,采用了长达53米的“Z”字型舞台,模特通过“曲折”的路线,诠释着本场服装表演的主题。模特迈着轻盈的步伐,带着一缕清新与直爽,仿佛铺展开探索发现的心灵旅程。“Z”字型的舞台设计使观众得到了视觉上的享受,更加显示出时尚大师欲意传达时尚界关于简约而浪漫的设计理念。上述例证不仅打破了传统的“T”字台造型,也颠覆了模特传统的直线式走台模式,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发挥设计师的设计主题,传达更准确的时尚流行信息。
四、舞台美术设计对服装表演静态展示的催化作用
现今服装会的又一亮点是将真人模特予以橱窗式的静态展示。邹游作品会中谢幕时,在场的模特以特有的位置进行了静态动作展示,对设计师的作品进行了最后的诠释,使观众在欣赏一场动态会的同时,也更多欣赏了服装的静态美。卡宾男装会,模特利用舞台的三面橱窗式的背景,以静态造型展示为开场,营造出了服装店的展示效果,使观众感觉模特如同都是从橱窗中走来的,亲切中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基于以上两场舞台的表现形式,模特不仅仅运用了动态手法展示服装,而且还结合了静态展示造型。我认为恰到好处的体现了当今服装表演新的流行元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表现手法,这也是观众意想不到的一种动态与静止的美的结合,对服装表演的促销作用作了进一步的升华。也使整场服装表演更贴近生活化,使大众更容易接受。可见服装表演的动态展示中催生出了静态展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现已成为服装表演等相关演艺领域的一大舞台流行趋势。
五、造型艺术手段在服装表演舞台美术设计中的应用
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服装表演艺术有它独特的表现形式。服装表演从最初的“商品推介会”到现如今多元化的视觉表现形式,以多种艺术手段设计舞台传达更准确的时尚流行信息。服装表演的发展也给服装表演舞台美术设计的兴起和发展赋予了新的应用价值提供了独特的表现形式。服装表演舞台美术设计的表现形式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种。
1、传统造型艺术手段在服装表演舞台美术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的造型艺术手段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
(l)绘画。我们知道,传统的绘画艺术作品一般是以帛、绢、纸或画布等材料作为介质的它在表现形式上还有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它的构成元素中的构图、色彩、造型早已成为舞台美术设计的基本元素它的外在表现形式也经常被设计师用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设计师利用布达拉宫特有的绘画装饰构建舞台造型:屋顶和房檐用木质结构几檐外挑屋角翘起铜瓦玺金布达拉宫屋檐下的墙面装饰有玺金铜饰,形象都是佛教法器肩浓重的藏传佛教色彩。柱身和梁房上布满了鲜艳的彩画和华丽的雕饰。夜晚的布达拉宫在灯光的映衬下表现出清晰的影像质感和艳丽的色彩阴暗立体的效果表现出主体的轮廓美。
(2)雕塑。雕塑具有两个功能:一是美化功能沽希腊及史前雕塑都是以模仿人体存在这是人类对美的需求加著名的维纳斯雕像。二是教化功能就是给伟人和名人塑像。雕塑被舞台美术设计师们所看好主要是它的美化功能它的空间形式及体积感如北京服装学院与台湾实践大学2010年优秀毕业作品展演舞台运用多个白色雕塑魔方构建舞台背景。白色魔方的神秘感传达了服装设计师变幻莫测的设计构思加上台面多层台阶的变化给整场演出营造了一个优美而广阔的表演空间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3)建筑。建筑在服装表演舞台美术设计中的应用最早是理念上的。建筑的空间是三维的服装表演舞台造型的任务就是要创造三维空间的视觉幻觉。三维空间除长度和宽度外,最主要的就是深度而深度的建构就要有近景、中景、远景这正是建筑的主要特征。设计师当然不会把建筑的造型直接搬上舞台但可以巧妙地运用建筑的框架式结构,如1995年在北京故宫举办的主题名称为“紫禁城”服装表演就是以故宫大殿为背景进行设计所展示的服装灵感也全部来源于故宫的建筑整场演出古朴凝重庄严大气,营造出浓重的历史怀旧氛围。再如2002年世界精英模特大赛总决赛在拉萨布达拉宫前举办。布达拉宫重重叠叠迂回曲折,同山体融合在一起高高矗立肚观巍峨。宫墙红白相间宫顶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现代造型艺术手段在服装表演舞台美术设计中的应用
(l)构成艺术。构成艺术是在近代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最早源于德国的包豪斯和俄国的构成主义。它是一门平面设计广告、装演、工业设计、网页设计、商业设计、建筑与室内设计等行业的专业人员必修的基础课。它以抽象的、数理式或多种综合形态的思维方式对点、线、面进行重组和建构。在一场香奈儿(Chnael)时装展示中模特们从一个38cm(15英寸)大小的软面料手提包造型通道上场。软面料手提包为点膜特的展示路径为线加之舞台的背景通过点线面结合的整体结构加深了对香奈儿服装服饰的总体印象。
(2)环境艺术。环境艺术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包括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环境艺术是一个新兴的、边缘的、综合艺术系统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著名日裔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曾在地铁站举行过时装会运用地铁站通道设计演出空间利用川流不息的地铁作为表演背景,以期望达到一种时空穿梭的效果;法国设计师皮尔?卡丹先生也曾将自己的会移师敦煌大漠苍凉悠远的天空、广裹无垠的沙漠与飘逸空灵的服装、悠然前行的模特相得益彰给人以强烈的美的震撼。设计师托马斯曾经设计的舞台背景很容易使人想起在阿尔卑斯山上滑雪时看到的牧人小屋。白色的伸展台用具有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特色的华丽装饰品装饰。为了更好地将阿尔卑斯山场景展现在舞台上部分表演舞台还采用人工降雪。
篇6
本文主要要谈谈如何将粮食画的特性与张力运用在毛针织服装设计中,以及需要用到怎样的工艺手法呈现服装效果,使粮食画以不同的肌理呈现。设计中融入流行元素,使服装具有民俗特色的同时又不与时下的流行相脱离。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被世人所传承及典藏的内容,是中国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此而感到的骄傲和自豪。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加强,共享成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最新代名词,各国各地区最原生的文化被人们渐渐所熟知。而这些原生的传统文化,则吸引了大量设计师的目光。而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为何不从自身入手,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推向国际,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
传统的文化有其自身蕴含的艺术价值,但这并不代表其就符合现今的时代潮流。要想让传统文化走上世界舞台,我们就不能只局限于其自身的形态,而是要让其融合现代新的内容,让传统与现代碰撞。
民间艺术是广大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其中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它们通常以天然的材料为主,不再经过特殊工艺加工,以最传统的手工制作为方法,将艺术与传统相结合,与地域特性相结合。民间艺术最能反映当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能让人们更多了解在那个时代下人们的生活现状以及对生活的态度。
(二)五谷粮食画的艺术起源
在繁多的民间艺术形式中,有一种表现形式格外出众,那就是五谷粮食画。初期,五谷作为天地自然的作物,供养着人类的生命,被作为祭品,用来祭祀天地之间的神。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五谷祭祀”成为与“三牲祭祀”并列的重要祭品,而被人们所重视与喜爱,随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艺术品。关于粮食画起源的一则故事是这样说的:清朝乾隆年间,江浙地区大旱,后波及到全国一半以上的地区,乾隆下令,运粮救急,可是地方官员中饱私囊,层层剥削,全国的粮食依然紧缺,皇帝动怒,派钦差大臣调查此事,百姓得知钦差断案,纷纷申诉当地官员的不良作为,钦差大怒,便召集百姓写万言书呈交皇帝,为了使粮食问题能够得到皇帝的重视,钦差命民间艺人将万言书用五谷杂粮做成,转呈皇帝后,惩办各级污吏,开仓放Z,并且将这幅粮食万言书精心保管。
这就是关于五谷粮食画艺术起源的记载。自此之后,五谷粮食画的这种艺术形式以重庆地区为源点,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且结合各地的风土人情,形成了各类派别。随后,在20世纪末,失传百年的粮食画再现民间,粮食画才有了真正的体系,重新传承下去,此后,传承者们便开始注意总结粮食画的创作方法和艺术规律。
(三)五谷粮食画的分类
五谷粮食画分为三大类,即原色五谷、彩色五谷、合成色五谷。原色五谷,顾名思义,是未经过色彩加工的原色粮食,经过艺人的色彩搭配,制作出的画作,其色彩偏单调、灰暗。而彩色五谷,则是经过色彩加工处理后制成,解决了原有的问题,使画面绚丽多彩、富有神韵。合成色五谷,则是将前两种结合,以原色五谷为主,加以彩色五谷作为点缀,既能保持传统五谷粮食画的自然,又增强了层次感,兼二者的优点,是后期五谷粮食画的主要创作手法。
五谷粮食画的传承者们根据粮食自身的大小、颗粒、色泽的不同,运用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创作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艺术品,作品“粗狂里蕴涵细腻,浓艳而不失淡雅”。五谷粮食画属于民间的艺术创作,虽然只是民间的艺术创作,却散发着独属于自己的魅力,让人着迷,不禁想将它的美延续在毛针织服装中。
二、从五谷粮食画中得到的关于毛针织服装启发
(一)毛针织服装的发展史
毛针织服装从传入国内发展到现在己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究其原因,是受生产条件的制约。近百年来,我国人民受传统影响,棉制衣物与梭织衣物持续占领市场,毛针织服装只有在少数沿海城市有几个小厂,甚至是编织社,只是用一些简易的手摇横机来代替手工生产,不仅生产技术落后,原材料也是由他国提供。改革开放后,人民的思想解放,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也相应带动了毛针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我国毛针织服装的生产工艺、产品设计以及硬件设施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近年来,毛针织服装以其自身具备的良好的特性逐步被广大消费者接受与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渴望自由,不被束缚,传统紧身而凸显人体线条的服装渐渐被一部分人遗忘,人们追求自然休闲的生活状态以及宽松及舒适的服装,而毛针织服装恰巧拥有良好的弹性,穿着舒适,市场对其的需求促使毛针织服装产业不断扩大,促使我国毛针织服装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着装的要求也在不断上升,舒适自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服装的个性化与时尚度逐渐得到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的同时要不断地创新。而科技水平的提高,也促使市场中出现更多的新材料,出现新的制作工艺,毛针织服装凭借其较好的延展性成为广大消费者喜爱的服装,符合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毛针织服装设计的决定要素
组织结构是决定毛针织服装的要素,它不仅能够影响成品服装的版式、设计点,还会对织物的薄厚、舒适度以及各种性能产生影响(例如毛针织服装的卷边性),甚至对工厂的生产效率等也影响极大。不同的组织结构所具有的独特外观,对于服装能够起到很大的装饰作用,相当于梭织服装中面料再造的方式,为毛针织服装的设计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可以在不同组织的搭配下弥补其原本存在的不足,以及创造出更多的设计点。五谷粮食画自身搭配出的肌理,天然的不同组织,将为组织结构设计提供原始的设计灵感。
毛针织服装的组织肌理设计有三种表现手法:一是采用不同粗细、质地的纱线;二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组织结构相组合而形成;三是进行再加工。这些方法都可以使毛针织服装拥有完全不同的肌理结构,从而从众多相似品牌中脱颖而出。不同的肌理结构组合将对设计的整体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设计点的重复,可以使服装产生层次上的变化和节奏感,而中规中矩的设计则能体现一种内敛、沉稳的性格,不同的组织肌理可以使服装具有不同的性格。
三、结语
我们要利用不同的肌理特征来美化服装,发挥它们的最大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针织设备越来越高级,从最初的手摇横机到现在的提花型拉舍尔经编机,不同组织、不同密度的肌理都可以在同一衣片上实现,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设计思路。时装化毛针织服装的组织结构的创新应该与各种艺术形式相结合,开拓我们设计的思路,并且紧跟潮流,将传统文化与之相结合,创造出富有民族特性的作品。
篇7
一、借鉴民族服饰的图案
图案在服装设计中起的是装饰作用,其目的在于展示服装的艺术之美。有时,一个图案的变化就会使整个服装展现出不同的风格。民族服饰的图案多种多样,往往呈现出某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特点。民族不同,图案的设计原则也有所不同。现代服装设计对民族服饰中的图案进行创新运用,对其性质和象征进行拓展和延伸,扩大其运用领域。如凤凰、龙图案,原来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能使用的图案,但在现代服装设计领域中已经大众化。设计师将民族服饰图案与现代服装结构和审美观念相融合,结合实际的服装款式、造型等自由选择和使用。民族服饰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领域已经成为一种语言形式。如今,人们对于服饰的选择越来越注重民族风格,在国际服装舞台上,我们经常看到民族服饰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领域中的运用。我国的民族服饰图案已经成为现代服装设计领域中重要的创作灵感源泉,代表着服装设计潮流的前沿。近两年走上戛纳红毯的范冰冰在荧屏上出现时,人们往往会关注她的服装,其几次出场所穿着的服装采取的都是现代服装设计与民族图案的融合,引领了时尚界的设计潮流。
二、运用民族服饰色彩元素
色彩是服装视觉的代表性语言,是大众欣赏服装时的第一选择,也是直接体现服饰风格的视觉元素。民族服饰色彩代表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的审美特征。不同的民族在服饰色彩的选择上也不相同,如,白族服饰以白色为重,配以红或者浅蓝的外坎;佤族以黑色、红色、青色较多……现代服装设计以现代设计手法运用民族服装色彩,在彰显民族色彩本身韵味的同时,也体现了服装的艺术内涵和意境,凸显了色彩本身的视觉美。如,红色是民族服饰元素中使用较为广泛的色彩,其表达的内涵是美好、吉祥、喜庆,是民族审美的一种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色彩运用最多的也是红色。年轻人的服装设计选取红色代表青春、朝气,老年人的服装设计选取红色代表吉祥,等等。马克思曾经说过:“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我国民族众多,服饰的颜色绚丽多彩。少数民族服饰中主要的颜色有红、绿、蓝、紫、黑、橙,这些色彩从其色调或服饰风格上可以分为两种:清新素雅和庄重朴实。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场合不同选择不同的色彩,设计师则根据大众的审美取向和风格需求设计出多元化色彩的现代服装,而个人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需要选择服饰颜色。
三、选择民族服饰的传统面料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代服装设计的面料种类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追求服饰面料的质量。在今天的生活中,人们对服饰的需求不仅要求外观的美丽大方,而且要求服饰面料的舒适感。面料是影响服装舒适感的主要因素,我国民族服饰在面料的选择上多运用天然材质,对于现代人来说,天然面料也是最佳的选择,尤其是真丝,在民族服饰中属于高档面料。过去,真丝服饰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如今,真丝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大众服饰的选择之一,备受设计师的青睐,使用范围也十分广泛。对于现代服装设计来说,舒适感是人们的第一追求。在服饰选购的过程中,面料的手感是关键之一,人们讲究服饰穿着的柔和、体贴。真丝材质十分特殊,透气性较好,手感柔软,接触时给人以凉爽感,加之其本身的光泽和悬垂性,使其成为现代服装设计面料的最佳选择:连衣裙、短裙、短衣、套装等。从日常穿着到高档时装,真丝成为人们选择服饰的主要元素之一。鉴于大众对真丝面料的这种需求,设计师很自然地将民族传统面料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从而设计出柔软、美感、时尚兼备的现代服装。
四、创新民族服饰手工艺
手工艺是民族服装特色的重要体现。少数民族女性在服饰制作上心思细腻,通常进行手工制作。目前,我国民族手工艺形式主要表现为蜡染、抽纱、刺绣、扎染、雕花等工艺,还包括服装配饰上的一些饰品的编制,等等,充分展示了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民族服饰手工艺的出现和发展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女性对于服装的重视使她们对于服饰制作大都采取手工方式。如,少数民族新娘的嫁衣大多是自己选择面料,进行蜡染、抽纱、刺绣等工序,自己动手完成。其中,最为常见、流传至今并仍然具有广泛影响的,要属刺绣手工艺。从某种角度来说,刺绣也属于艺术范畴,它具有较强的艺术美感和装饰性。刺绣图案多种多样,没有严格的形式限制,是现代服装设计中使用最广泛的手工艺之一。在中国风成为潮流的现代服装设计领域,手工艺作为凸显服装风格和展示传统魅力的显示手段,很自然地受到了设计师的青睐。不少设计师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从而打造出民族性与时尚性融合的服装。如上文提到的范冰冰的服装便采取了手工艺中的刺绣技艺。在日常生活中,大众所穿着的服饰也不乏刺绣工艺,一些服装企业更是以刺绣工艺为商机,在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运用高科技打造电脑刺绣,以机器代替手工刺绣,丰富了刺绣的内容,拓展了其范畴,提升了刺绣的工作效率。以传统手工艺为基础进行创新,并将其运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凸显了民族服饰手工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作用和价值。
五、传承民族服饰的配饰设计风格
篇8
唐代疆域宽广,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开放,促进了多元文化相互融合。这种多民族性与其他西域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和相互借鉴催生了手工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纺织业中的印染技术得到了空前繁荣。唐代染织工艺,从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新颖的染料和配色方式的引进,为唐朝的服饰增加了新的图案和色彩。唐代服饰染料大多数来自古印度及西域地区的植物染料和矿物质。异域染料对唐代服饰的影响是一个渐渐渗透,又互相融合的过程。譬如,红花染料是通过与西域的文化交流而引入,在传入中原后,中原染织技术不成熟,人们常把红花染料调配染成的纺织品为橙色或黄色,而并非红色,常把红花中的黄色素当作珍贵的黄色染料来使用。到了唐代,人们扩大红花染料种植面积,加之不断改进染料配方,将红花中的黄色素和红花素用酸、碱分解提炼处理,便可染成橙色、黄色、水红色、莲红、桃红色、银红、胭脂等多种颜色。外来艳丽自然的黄色调染料郁金、奕华、和黄屑,红色调染料还有苏扔、山石榴等,使唐代服饰染料变得更为丰富,服饰色彩也变得绚丽多彩。据说杨贵妃最爱穿郁金香草染成的黄裙,我们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折腰多舞郁金裙”证明了这一点。再从唐代李白的“移舟木兰卓,行酒石榴裙”,万楚的“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等诗句,说明了红裙颜料从植物染料石榴花中提取,由此红裙称之为“石榴裙”。在唐代人们运用天然植物充当服饰染料的方法和技术,表达了人们的服饰外表形态以及人们对色彩审美的变化。绚丽多彩的服饰与人们审美变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外文化交融促进了唐代服饰丰富多彩。唐代人们受佛教美学的影响颇深,在人们的观念中,形成了万物有情、万物皆有生命之说。正如后代的美学理论家婆罗在《舞论》中解释“:常由常情(固定的情)欢乐而生,以光彩的服装为其灵魂。正如世间凡是清白的,纯洁的,光彩的或美丽的都以‘艳’表示”。艳丽的色调与创新的装饰手法结合,使唐代服饰的色调由古朴色调变为明快艳丽色调,并洋溢着浓厚的异域风情,服色的艳丽华美前所未有。唐代织锦不但色彩繁丽,而且图案典雅华美,我们从唐代图案结构的变化便知,惯用通幅排列和菱格骨架排列,增添了圆形骨架排列表现了图案纹样的多样性,图案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我们从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可以证实。《簪花仕女图》(从图左起)第一位贵妇的服饰,内穿高束曳地红底色长裙,束裙上由圆形骨架排列的宝相花图案,使本来因色彩的艳丽而浓重俗气的画面产生统一的视觉效果,从而达到了“艳而不俗”的色彩美感。第二(左起)位贵妇服饰,内穿白底紫绿色团花纹样高束曳地长裙,外罩红色背中嵌有少许绿色的纱衫,纱衫面料色彩采用大面积朱红色与小面积绿色补色对比,外观十分艳丽。第三(左起)位贵妇,内穿红色高束曳地长裙、外穿白色菱形图长衫,虽有点呆板,但肩上的深紫色披帛,其卷草纹图案由淡红、绿、蓝等色构成,红裙与披帛上以淡红色点缀,色彩浓艳富贵。第四(左起)位侍女,她外穿红色菱形图案的纱衫,内穿圆形莲花图裙衫,腰系白色圆形图案的披帛,趋于简单的搭配,达到了“典雅不俗”的境界。第五(左起)位贵妇,她内穿红底色团花高束曳地长裙,圆形花团锦簇、层次分明,有富丽堂皇之感。第六(左起)位贵妇,头插牡丹,身着红色长裙,裙的下方显现出圆形宝相花纹蔽膝,外披紫褐色纱罩衫,面料颜色深沉,上搭朱红色饰有蓝白卷草纹样披帛,红裙与朱红色披帛互相呼应,增强了装饰效果的节奏感,显现了图案与色彩的妙用。
二、绚丽多彩的唐代服饰成为身份的重要标志
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总与政治色彩联系在一起。服色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成为我国历朝历代尊卑等级的重要标志,服色在唐代成为社会身份的鲜明符号。就黄色而言,在色谱中,黄色明度最高,作为生命之依的太阳的颜色,同时也是佛教的神圣之色,为袈裟所用。纯净而亮丽的黄色为佛教所推崇,认为其有驱逐邪恶的力量,黄袍加身就成为帝王的专宠。譬如,在唐代高宗时期,认为黄近似于日,日是帝王的象征,禁止官民穿着黄色,把赭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之色。从早期阎立本的《步辇图》便知,画面描绘了贞观十四年(640)吐蕃(今)赞普松赞干布派使者禄东赞入长安见唐太宗的场面。画卷赋色沉着深厚,利用画中唐太宗身着黄袍表明了至尊天子的身份。“贵贱有级,服位有等,……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贾谊《新书•服疑》),以服色辨别身份的等级差别,衣紫、绯者高贵,著青衫者贫贱成为社会定式。由于紫色难得,所以紫衣为贵是西周以来逐渐形成,唐高祖时代,紫色、绯色为高级官员品服,限制他人任意选用。他还规定了大臣们的常服用色,亲王至三品用紫色大团花的绞罗制作,五品以上用朱色小团花绫罗制作,六品用柠檬黄色几何纹绫制作,七品用绿色龟甲、双巨、十花绫制作,九品用青色丝布杂绫制作。从此正式形成了黄、紫、朱、绿、青、黑、白等服饰颜色序列,黄色则成为了封建社会色彩等级的最高标志。虽说白色在服饰颜色序列中排列最后,但唐代首开先河,流行举子着白衣,这与佛教中的善“白”思想观念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佛教的色彩美学有象征性的一面,亦有装饰性与自然性的一面。从《唐六典》记载:天子服有白纱帽,又唐制,新进士皆白袍,故有“袍似烂银文似锦,相将白日上青天”之句。而至唐之后,白色唐锦的使用引人注目,除去做地色之外,还常常用来勾勒纹样的轮廓。白居易用“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诗中描绘了“缭绫”的形状和色彩,用“铺烟”、“簇雪”作比,写出了底、花俱白。可见“白”色的作用意味深长。
三、绚丽多彩的唐代服饰给予的启示
篇9
关键词:“后现代”观念;服装设计;款式;结构、色彩;面料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3-0059-01
“后现代”与“现代”是相对应的词。后现代主义的“后”表达了反对的意思,即与现代主义的对立;同时后现代主义又是时间概念,表示了现代主义结束后必须经过的历史阶段。现代主义注重理性,后现代主义正是要摧毁理性和现代主义,它表达出的世界是破碎的,没有理性或非理性的主体,只有个体;它没有理论支点,而是表现出反理论,反本质,反统一性,不确定性,是彻底的多元论。人们对“后现代”一词已经并不陌生了,早已穿上了具有后现代风格的服装招摇过市。他们肆无忌惮地穿着破衣烂衫,长袜加短袜,短袖紧巴巴的罩在长袖外面,不同的风格、面料、色彩杂然并陈的衣服在霓虹都市里演绎着大部分人所不了解的文化。后现代思潮就这样影响着现代服装设计语言变化,与传统的设计观念相比,它已经发生了彻底的颠覆性变化。
一、款式的颠覆
服装的款式设计必须以最基本的功能性作为标准的审美原则,即能够覆盖或包裹人体,而后现代的设计师则违反传统的审美原则,则以夸张的方式来强化其视觉效果。如约翰・加里亚诺(John Galliano)的时装形象常表现为现实生活中的“异族人群”。他的设计大多造型夸张、形象怪异,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戏剧风格来表现一种另类的优雅。号称概念大师的Victor&Rolf同样对传统服装形象做出了挑战。这种后现代风格令所有看过的人难以忘怀。
二、结构的解构
对于服装结构的设计,后现代服装设计师则违反传统方法。热衷于将传统的服装结构重新切割组合,或是对某些部位进行非常规的改造,使其服装形象出其不意,令人耳目一新。裤子被撕裂、磨损、毛边,将服装反面的线迹外露,或在服装上做出各式各样的洞。露出人体,以解构主义来显示其神秘怪诞的气质。
三、色彩之变
受后现代主义拼贴与破碎美学观的影响,服装的色彩也变得模糊和杂乱起来,不同层次的灰色调的运用更为广泛,同时结合看似杂乱无章的纯色调给人们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古典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欧普等等一切有关视觉的元素在这里被解构、重组并混揉,呈现出一种崭新的“拼贴美学”。讲究和谐优雅之美的现代主义服装色彩模式不再受到推崇,设计师从工业和生活垃圾中提取色彩元素重新组合运用到服装中去。黄褐色系、黄绿色系、橙黄色系、蓝白色系等象征泥土、植物、果实、环境的自然色成为流行趋势:花卉纹样、民族图案、人字纹等一些怀旧的、民族的、经典的色彩及图案经过混搭重新获得年轻人的青睐。特别是经典与现代的融合成为时尚界的一大热点,灰色调与高纯度色彩的交叉给人们带来更多遐想与创意的空间。2001年秋冬约翰・加里亚诺为迪奥(Dior)设计的高级女装。其中运用了大量的亚洲元素与其他风格的大胆混穿来营造一种全新的民族风。
四、面料之变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人们开始反思现代主义所带来的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开始利用工业碎屑、生活垃圾以及其他不破坏生态的环保的材料进行服装设计。例如,70年代朋克一族将都市生活的垃圾(别针、锁链等)与短裙、芭蕾舞裙的碎片一起进行再生利用;设计师利用报纸、蕾丝、废弃的包装袋制作晚礼服。以往被人们不屑一顾的元素被重新组合,并成为美的典范和个性的象征。受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美学观的影响。设计师在时装材料上的运用无所不用其极。把非常规的纺织材料也运用到时装设计当中;硬币、可乐罐的金属质感,麻绳、毛线的粗纤维质感等材料特性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如被称为“面料魔术师”的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将新技术、新材料在设计中进行应用,设计了三种织物:Splash、Twist和PleatPlease。三种织物为各具特色的褶皱织物,经过特殊的整理使其在裁剪之前就具有相当的艺术表现力。深具改革、创新理念的时装设计师巴可・瑞帮(Paco Rabanne),抛弃传统的做法与材料,向新的事物挑战。不遗余力地用科技材质包装现代女性,用自然材质与化学合成的材质,展现出后现代主义的个性理念,这种对传统材料的“颠覆”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视觉的丰富性需求。
总之,时装设计在后现代观念的影响下,设计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发生着变化。设计师摒弃了现代主义设计原则包括的整体统一、秩序、调和、比例等等,取而代之的是繁复的多种要素构成在一起的整体,它在造型上趣味多变,在素材开发上关注肌理,表现手法上不拘一格,表现出鲜明、独立的个性风貌。
篇10
关键词:书籍;装帧设计;符号学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270-01
“符号”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符号是利用一定媒介来表现或指称某一事物,可以被大众所理解的事物,一切有意义的物质形式都是符号。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后,更多人在喜爱阅读的同时对书籍收藏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书籍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的代表,是一种可感知符号的传递。
从上古人民的结绳记事到木板刻字再到图腾崇拜,都可以看做是一种做记号,对社会信息的符号记录。任何东西只要在一定的活动背景下都可以被看做是符号,只要他能为当时的社会所服务。设计者通过书籍的图形、字体设计来突出书籍本身文字特色的符号来起到文化的传播,给读者直接的符号信息来传达书籍的信息。读者正是通过设计者使用的这些符号的信息来直观的获得书籍的内容。
符号学的研究已经穿插于多个学科的研究中,符号包括三种类型,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这三种类型的符号对书籍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本好的书籍设计不仅仅只局限于对文字符号的使用,还包括图形、字体的设计等等。
一、书籍装帧中的图像符号
我们对图像符号有直接的感知能力,图像符号的使用是一个将图形视觉化、符号化的过程,是传达信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人类从最初的结绳记事到后来的图腾崇拜,都是图像符号的历史演变,可见图像符号对人们的影响是最直观的。书籍装帧要求设计者是对书籍内容理解和内心感受的结合,所传达的信息也是对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研究和使用。
吕敬人是书籍设计的大师,2000年他为《梅兰芳全传》一书的设计使用了大量的图像符号。在书籍的封面设计上使用了大师所扮演的经典的京剧形象,切口处采用了独特的设计,将书端起向下翻开是梅兰芳的生活照,向上打开是梅兰芳的舞台照。双面人物图像符号的使用准确的贴合了书籍的名称,在翻动时能看到梅兰芳一生的形象,精炼了书籍的内容。
二、书籍装帧中的指示符号
指示符号是指具备有一定指代功能的符号,具有很强的导向和指向功能。巴特尔延续了索绪尔对符号学基本原理的两分法,“能指”和“所指”是符号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书籍装帧能给读者最直观的视觉效果,读者能一眼就从书籍的封面理解到书籍的内容,这就是书籍的“能指”。而“所指”则表明了书籍的指向性,书籍的指示符号不仅仅是个符号,而是能赋予书籍更多的含义。
《朱熹榜书千字文》是吕敬人的得意之作。在翻开《朱熹榜书千字文》时,遒劲、粗犷的字迹仿佛从纸上立起来,镶嵌入一个古老的石碑,似乎让人感觉到当年篆刻人手上的力度。封面的设计则以中国书法的基本笔划点、撇、捺作为上、中、下三册书的基本符号特征,既统一格式又具个性。封函将一千字反雕在桐木板上,仿宋代印刷的木雕版。全函以皮带串连,如意木扣合,构成了造型别致的书籍形态。木质结构和书法元素的运用,都是很好的中国符号。
具有中国的传统元素特色的指示符号能很好的传达信息,读者能在第一时间明白书籍设计的涵义和了解到书籍的内容。在书籍设计的表现中,使用的符号能体现出具象、抽象的风格,就很好的阐释了符号学中所指和能指的关系。这一对关系能阐述清楚能为设计者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繁琐的设计。
三、书籍设计中的象征符号
索绪尔强调了符号学是一门有规律可寻的学科。象征符号即是这样的一种符号,它与所指的对象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结果,是由长时间多人的感受所产生的联想集合而成,即社会习俗。
《小红人的故事》是一本讲记述作者近年来在民间采风、考察的深切感受以及作者创作剪纸小红人的故事。其设计曾获得第六届全国装帧金奖,设计者把中国设计元素与书中的乡土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红色的主旋律蔓延至了书中的每一个角落。从函套到书蕊,从纸质到装订样式,从字体的选择至版式,以及封面上的剪纸小红人,无不浸染着传统民间文化丰厚的色彩。设计者把能象征中国特色的符号和书籍装帧相结合,更好
应书籍的内容,给读者直接的视觉信息,这就是一本书籍设计成功的地方。
我们身处符号的世界,我们的思维、语言和交际都离不开符号,设计作为一种符号语言,在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多的被提及。书籍作为一种独特的商品和经济有着必然的联系,而面对复杂经济的变化,书籍设计正在经历符号化的影响。设计者通过使用不同的符号元素进行结构和重组,从而准确的传达出书籍的内容。书籍设计和符号学的紧密结合,能使设计更好的为阅读来服务,符号学在设计中的应用也能更好的指导一本书籍的成功设计。
- 上一篇:旅游策划营销方案
- 下一篇:建筑工程现场施工安全管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服装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