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对水质的要求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产养殖对水质的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物联网;监管系统;水产养殖
中图分类号:S951.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8-0001-04
物联网是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网络,能够将信息的获取延伸到池塘的每一个角落,并通过信息网络实现更广域的互联互通[1]。农业物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的具体应用。物联网技术正在逐步改变传统水产养殖业亲自到池塘边进行观察、采集、检测获取环境信息和现场管理的模式。传统模式不但耗时长,还会造成生产措施的延后,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本文提出并构建了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的4个系统:水产养殖环境监控系统、水产品健康养殖智能化管理系统、水产养殖对象个体行为视频监测系统、“气象预报式”信息服务系统。其中,水产养殖环境监控系统是对养殖环境的测控;水产品健康养殖智能化管理系统可以进行精细投喂和水产品的疾病诊断;水产养殖对象个体行为视频监测系统可以对水产品个体行为进行远程测控,进行动物行为诊断;“气象预报式”信息服务系统可以为水产养殖进行天气预报式的预测和采取防范措施。水产物联网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水产养殖在养殖业中的不足,实现降低养殖风险、提高水产质量和水质的目标。
1我国水产养殖现状与对物联网技术的需求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同时又是一个水产弱国。水产养殖业主要沿用消耗大量资源和粗放式经营的传统方式[2]。水产养殖产量占到了全世界的73%。养殖过程中不合理投喂和用药极大地恶化了水质环境,影响水产品质量,加剧水产病害的发生,使得水产品质量安全、水环境污染、养殖风险等问题非常严重[3]。同时,缺少水产养殖规范,虽然农业部制定了一批无公害水产养殖的规范,但是由于我国水产养殖的现状无法确切地执行,导致养殖过程中无法按照标准规程实行喂养、渔药等[4]。
当前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对物联网技术的需求突出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水产品养殖场缺乏有效信息监测技术和手段,水质在线监测和控制水平低,实现对水质和环境信息的实时在线监测、水质异常报警与预警等是迫切需求;②国内水产养殖相关传感器应用较多,但存在稳定性差、准确性低、维护成本较高的问题;③水产品病害发生情况严重,相关技术人员缺乏,实现水产品精细喂养与疾病预测、建设水产品健康养殖智能化管理系统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④目前尽管有农业网站、农林电视节目等资源,但没有将信息充分整合到一起,养殖户也缺乏“天气预报式”的服务。
2水产养殖物联网系统总体架构(图1)
针对水产品养殖场缺乏有效信息监测技术和手段,水质在线监测和控制水平低等问题,采用智能水质传感器、无线传感网、3G、IPV6、智能控制等技术,建设水产养殖环境监控系统,实现对水质和环境信息的实时在线监测、水质异常报警与预警,通过无线传感网、互联网、通信网等信息传输通道,以计算机、手机等不同的终端设备,将水质异常报警信息及水质预警信息及时通知养殖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同时根据水质监测结果,实时调整控制措施,自动启动增氧机等控制设备,保持水质稳定,为水产品创造健康的水质环境,确保水产品养殖的环境安全。
2.1水产养殖环境监控系统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内容:
2.1.1基于智能感知技术的水质及环境信息智能感知技术采用具有自识别、自标定、自校正、自动补偿功能的智能传感器,对水质和环境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全面感知养殖环境的实际情况。
2.1.2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质及环境信息无线传输技术当前无线传感网络对环境的监控基本处于成熟阶段[5,6],可运用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测控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短距离通讯和无线通信;研制系列无线采集节点、无线控制节点和无线监控中心,开发无线网络管理软件,构建适合集约化水产养殖应用的水质及环境信息无线传输系统,将有效解决水产养殖领域应用覆盖范围大、能耗约束强、环境恶劣和维护能力差等条件下信息的可靠传输难题。
2.1.3水质管理决策模型建设水质好坏影响水产品的生长速度和健康水平,最终影响水产品的质量,严重的会导致水产养殖的重大损失。养殖环境信息、水质信息、养殖措施和养殖生物量间的定量关系描述是水产养殖数字化、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和难题。本系统将根据气温对水温的影响,饵料及水产品的代谢物对养殖水体pH值的影响,养殖密度对日增重量、日生长量和成活率的影响,水体增氧对养殖水体中溶氧量和氨氮的影响,氨氮、亚硝态氮对化学需氧量(COD)的影响,氨氮、亚硝态氮对葡萄糖吸收能力的影响,残饵、粪便对水质的影响等,建立水质参数预测、生物增长等系列定量关系动力学模型,解决水质动态预测问题,为水质预警控制、饲料投喂和疾病预防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2.1.4基于智能控制技术的环境设备控制技术针对现有养殖设备(如增氧机)工作效率低、能耗高、难以用精确数学模型描述等问题,通过分析研究控制措施与参数动态变化规律,动态调整环境控制措施,实现养殖设备的智能控制,以降低能量消耗,节约成本。
2.2水产品健康养殖智能化管理系统
整合水产品精细喂养与疾病预测、诊断决策等子系统,建设水产品健康养殖智能化管理系统,形成一套包括硬件装置和软件系统的集约化水产养殖场健康养殖数字化平台,实现水产养殖全过程可视化、自动化、科学化管理。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2.2.1水产品精细投喂智能决策系统依水产品在各养殖阶段营养成分需求,根据各养殖品种长度与重量的关系,光照度、水温、溶氧量、养殖密度等因素与鱼饵料营养成分的吸收能力、饵料摄取量的关系,借助养殖专家经验建立不同养殖品种的生长阶段与投喂率、投喂量间定量关系模型。利用数据库建库技术,对水产品精细饲养相关的环境、群体信息进行管理,建立适合不同水产品的精细投喂决策系统,解决喂什么、喂多少、喂几次等精细喂养问题,精细投喂系统也可以为水产品质量追溯提供基础数据。
2.2.2自动化投饲系统利用监控软件和网络技术,通过局域网、手机等工具,实现远程异地监控。在人员不在养殖现场的情况下,能实时掌握投料情况、养殖产品的进食情况。利用远程控制系统,进行定时定量精准投喂控制,实现自动化定时精准投料养殖,减少饲料损耗。在相对集中的养殖场所建立监控平台,在零星养殖场所可通过手机进行监控。
2.2.3水产品疾病诊治系统水产品用药很多,要对症下药才可以[7]。从水产品疾病早预防、早诊治的角度出发,在对气候环境、水环境和病源与水产品疾病发生关系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各类病因预警指标及其对疾病发生影响的可能程度,建立水产品预警指标体系,根据预警指标的等级和疾病的危害程度,建立水产品疾病预警模型;建立疾病诊断推理网络关系模型,建立水产品典型病虫害图像特征数据库,实现水产品疾病的早预防、及时预警和精确诊治。
2.3水产养殖对象个体行为视频监测系统
养殖场视频监控系统主要实现对水产品养殖环境的远程监测管理。现代水产养殖场采用全封闭管理方式,有利于水产品的安全生产,可有效杜绝外界环境对水产品的不利影响,为了方便外界人员观看水产品养殖加工的实时情况,在水产养殖及加工场地内设置可移动的监控设备,利用视频摄像头的动态可视化特点,将水产养殖及生产加工环节予以实时监控。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①水产环境视频采集系统,实现现场环境的采集功能;②传输系统;③远程监测系统;④移动终端,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可以异地监测水产养殖场的情况。
2.4“气象预报式”信息服务系统
整合当地热线、农业信息网站资源等的水产养殖技术、水产养殖行业新闻及市场动态信息,利用网格技术、数据库异构分布技术、中间件技术、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充分融合现有的水产信息资源,采用三网融合技术,为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提供水产养殖信息服务,解决生产管理、养殖技术推广、市场信息服务等问题。采用手机报、惠农短信、农林电视节目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养殖户提供适时的水质环境预测预报、应急防范、技术咨询服务。
3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方面的应用前景
虽然当前物联网在水产养殖中还未广泛应用,仅处于试验阶段,但江苏无锡市山区鹅湖镇物联网智能养鱼、苏州昆山阳澄湖渔业产业园、金坛长荡湖渔业科技示范园[8]、无锡宜兴物联网养螃蟹[9]等实验区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说明物联网在水产养殖方面发展潜力巨大,通过物联网技术支持,水产养殖会发展得更快。物联网是我国未来几年的重点发展产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10],物联网技术也将在“十二五”期间快速发展,技术体系会更加完善,相关的政策会更加健全。
“十二五”规划中对水产养殖业、增殖渔业、捕捞业、加工业和休闲渔业五大产业体系做出了详细规定。其中,水产养殖在产业中所占比重被再度要求加重[11]。这就要求水产养殖向高密度、集约化发展,这就需要水产物联网技术的支持,在保持水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实行标准化养殖,对水产养殖的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保证水产养殖的规范化、标准化。水产养殖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4结语
建立水产养殖物联网系统是现代水产养殖的必然趋势。该系统可以对水产养殖过程进行测控,成为水产养殖的“管家”[12];还可以对水产环境变化、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并准确投喂,及时增氧,对可能出现的水产疾病进行预报,及时采取措施;还可完善水产养殖生产技术,保证养殖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提高水产品质量,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最终可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浩,古雄,孟庆民.面向水产养殖应用的物联网网关研究与设计[J].科技视界,2012,28:26-27.
[2]李道亮,王剑秦,段青玲,等.集约化水产养殖数字化系统研究[J].中国科技成果,2008,2:8-11.
[3]涂桂萍.物联网技术在现代渔业中的应用初探[J].渔业致富指南,2013,1:14-15.
[4]邓国艳,周仙.浅谈无公害水产养殖的现状与对策[J].水产科技,2005,4:25-27.
[5]张宇斯,何道婷.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大东湖生态水网水质环境监测系统的研究[J].社科论坛,2012,7:312-316.
[6]尚明华,秦磊磊,黎香兰,等.温室环境信息无线监控系统设计与应用[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0):19-24.
[7]房元喧,王松刚.规范用药健康养殖 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J].科学养鱼,2013,2:89.
[8]宋迁红.安徽巢湖市示范应用水产养殖物联网技术[J].科学养鱼,2012,11:48.
[9]孙小和,程启婕,赵伟.“开心池塘”养螃蟹物联网里话丰年江苏宜兴高塍物联网水产养殖基地探秘[J].通信企业管理,2011,12:52-53.
[10]叶美兰,朱卫未.新时代下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困境与推进原则——工信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44-48.
篇2
关键词:水产养殖;实用水质;调控技术
引言:在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水体环境中对养殖对象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理化因子主要有溶氧、酸碱度、氨、亚硝酸盐、硫化氢等,而这些因子随着水温的变化、饵料的投饲以及水生动植物的新陈代谢和光合作用在不断地变化,想获得好的效益必须控制好这些理化因子。
1、水质溶氧不足的原因
1.1 温度 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此外水产动物和其它生物在高温时耗氧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1.2 养殖密度 养殖池中放养密度越大,生物的呼吸作用越大,生物耗氧量也增大,池塘中就容易缺氧。
1.3 有机物的分解耗氧 池中有机物越多,细菌就越活跃,这种过程通常要消耗大量的氧才能进行,因此容易造成池中缺氧。
1.4 无机物的氧化作用 水中存在低氧态无机物时,会发生氧化作用消耗大量溶解氧。从而使池中溶氧量下降。
2、 养殖水体溶氧要求
水生动物必须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存,缺氧可使其浮头并致死。因此溶氧是水生动物的生命元素之一。一般来说,养殖水体中的溶氧应保持在5-8mg/L,至少应保持4mg/L以上。若溶氧低轻则使生长变慢,易发疾病,重则浮头死亡;而溶氧^高又会引起鱼气泡病。
3、 养殖水体酸碱度(pH值)要求
pH值是测量水质的重要指标,这是因为鱼虾蟹都有各自的pH值适应范围,而且pH值决定着水体中的很多化学和生物过程,如氨和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由于pH值的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其毒性程度亦不同,因此说pH值是水质的晴雨表。
3.1 水质PH值控制基准 水中生物光合、呼吸作用和各类化学变化均能引起pH值的变化,而它的变化对鱼虾蟹和水质均有很大的影响,淡水养殖PH值一般应保持在7-9之间。
3.2 pH值对水产动物的直接影响 pH值过高或过低对水产动物都有直接损害,甚至致死。酸性水(pH值
3.3 pH值对水质的影响 过高或过低的pH值,均会使水中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物不易分解,pH值高于8,大量的NH4+会转化成有毒的氨。pH值在低于6时,水中60%以上的硫化物以硫化氢的形式存在,增大硫化物的毒性。总之,过高或过低的pH值均会增大水中有毒物质的毒性。
4、养殖水体氨的要求
氨由水产动物排泄物和底层有机物经氨化作用而产生。养殖池中养殖密度越大,氨的浓度越高。氨是水产动物的隐形杀手。水中氨(NH3)的控制基准:氨对水产动物的毒害依其浓度不同而不同。
(1)在0.01-0.02ppm的低浓度下,动物可慢性中毒出现下列现象。1)干扰鱼虾蟹渗透压调节系统;2)易破坏鱼鳃的粘膜层;3)会降低血红素携带氧的能力。鱼虾蟹长期处于此浓度的水中,其生长会受到抑制。
(2)0.02-0.05ppm的次低浓度下,氨会和其它造成疾病的的病因共起加成作用,而加速其死亡。
(3)在0.05-0.2ppm的次致死浓度下,会破坏鱼虾皮、胃、肠道的粘膜,造成体表和内部器官出血。
5、养殖水体硫化氢的要求
硫化氢是一种可溶性的毒性气体,带有臭鸡蛋气味。水质中硫化氢控制的基准是养殖(特别是苗种培育)生产中,水体中硫化氢的浓度应严格控制在0.1ppm以下。硫化氢是水产动物的剧毒物质。大约0.5ppm的H2S可使健康鱼类急性中毒死亡。当水中的硫化氢浓度升高时,其生长速度、体力和抗病能力都会减弱,严重时会损坏鱼虾的中枢神经。硫化氢与水生动物血液中的铁离子结合使血红蛋白减少,降低血液载氧功能,导致鱼虾呼吸困难,造成死亡。简单介绍几种保持池水H2S不过量的方法:(1)充分增氧:高溶蟹氧可氧化消耗硫化氢,并可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与繁衍。(2)控制pH值:pH值越低,发生H2S中毒的机会越大。一般应控制pH在7.8-8.5之间,如果过低,可用生石灰等提高pH值,但要确认水中氨不过量,否则又易引起氨中毒。(3)经常换水,使池水有机污染物浓度降低,同时新水中的铁、锰等金属离子能沉淀水中的硫化氢。(4)收获后彻底清除池底污泥,如不能清污,应将底泥翻耕凉晒,以促使硫化氢及其它硫化物氧化。(5)合理投饵,尽量减少池内残饵量。
6、亚硝酸盐引起的问题
1、危害:亚硝酸盐对水产生物的毒性很大,主要表现为对肝脏的损害,例如:虾蟹中毒时鳃受损变黑,最后死亡。养殖中后期,水体高温,底层有机物积累过多,耗氧量大,厌氧微生物繁殖快.亚硝酸盐容易超标,偷死现象容易发生。
2、解决措施:通过开增氧机,增加水体溶氧量,使硝化作用完全彻底,减少形成亚硝酸盐的机会;制订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投饲计划,提高消化水平,减少饲料残渣的剩余和粪便的过多排泄;还可以施用水质改良剂如微生物制剂,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
结语:不同的水产动物都要有相适应的生存水质条件才能顺利生长发育,水质的一些基本指标应控制在生物所能适应和承受的范围,不然会直接影响生长速度,成活率,饲料系数,经济效益不理想,严重恶化的水质会造成大批死亡,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养殖信心。因此,对于水产养殖而言,应“养鱼先养水,水好鱼才好”。
参考文献:
[1]王大建,郭旭强,张伟.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J].齐鲁渔业,2012,(10).
[2]杨永贵,崔世华,张永旺.浅谈无公害水产养殖病害防治[J].渔业致富指南,2011,(16).
[3]忻元扬.水产养殖病害的成因与对策[J].科学养鱼,2013,(04).
篇3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域环境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154-01
一、水产养殖及水域环境的概况
1、水产养殖的概况
目前,我国养殖的品种极多,青、草、鲢、I,以及鳊鱼、鲤鱼、鲫鱼等为普遍养殖的淡水品种。此外,还有特种品种等。同时,污染的数量和种类也多种多样。我国水产养殖主要采用高密度、高投饵率、高换水率的传统养殖发,不仅浪费水资源造成自身养殖环境污染,而且最终污染周围环境。许多养殖场所通过增大放养量以获得高产和高效益。由于放养密度和投饵量大,养殖水体中排泄物和残饵的积累极易使水质恶化,从而诱发各种水产动物疾病和水域环境污染。虽然我国已制定很多有关水产养殖的行业标准,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观点和执法不严不力,致使水域环境遭到破坏。
2、水域环境的概况
(1)近海水域环境概况
据我国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的《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看,中国渔业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保持两个,但局部渔业水域污染严重,主要受到氮、磷、石油类和部分重金属(铜)等污染物的影响,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近岸海水鱼虾类产卵场、索饵场及自然保护区的部分水域仍然受到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铜的污染。
(2)内陆水域环境概况
江河、湖泊、水库等鱼类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及自然保护区主要受到总氮、总磷、高锰酸钾指数、挥发酚和铜的污染。七大水系中,黄河部分予以水域中非离子氨、总磷、有机物和重金属铜的污染相对较重;黑龙江等部分予以水域中非离子氨、总磷和有机物的污染较为严重;辽河、鸭绿江等部分予以水域中石油类的污染相对较重。
二、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
1、水产养殖对水质的影响
(1)溶解氧下降溶解氧是衡量水体水质必要的指标之一,也是水产养殖生存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水质,其溶解氧量必须保持在5~10mg/L左右。
(2)总氮与总磷升高
(3)BOD与COD增多
2、对底质的影响
我国饲喂水产的技术比较低,经常出现饲料的超量投喂,这样很容易造成饲料的过剩,大量的饲料沉入水体底部。水产养殖所排出的代谢产物以及粪便等也相继沉入水体底部。经年累月,水体底部的东西越来越多。水体有机质的增多,使水中微生物的活动更加频繁,进而消耗水体底部更多的氧气,底部缺氧,致使大量的有毒物质出现,这些毒物不仅污染水体环境,而且导致水体底部生物大量死亡。
3、化学农药、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三者的不合理使用对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影响:1)化学农药和抗生素在杀灭病源生物的同时,会使水体环境中的有益生物群落受到抑制,造成水体环境微生态失衡;2)频繁使用化学农药或抗生素可能导致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天敌数量剧减;3)化学农药、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的残留,可能会在一些水生生物体内产生累积并通过食物链放大,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潜在危害;4)进入水体中一些难降解的化学农药,以及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会以原形化合物或代谢产物的方式从粪、尿等排泄物进入环境并可能构成二次污染源,在水体环境中反复循环,破坏生态平衡,造成水体污染。因此化学药品、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的不合理使用严重地威胁着水体环境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以及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4、对水产品质量的影响
近年来,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养殖户在计算收益时发现入不敷出,许多养殖户面临着各种窘境,所以一味的依靠养殖新品种来增加效益的办法也不奏效了,而常规鱼类养殖业不一定无利可图,主要对管理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合理的管理是水产养殖成功的标准。
三、防治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影响的对策
发展水产养殖不但要加强对水产养殖的监控,尽力减少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产生,更要注意周边水域环境的保护,寻求水产养殖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1、科学规划水产养殖的面积
我国水产养殖主要采取密集的形式,二密集养殖是饲料过剩的重要原因,饲料的大量过剩远远超过了水体自身的净化功能,对水域环境造成的污染不容置疑,因此,必须对养殖面积进行科学的规划。
2、强化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由于水产养殖中残饵、粪便排泄物等养殖废物容易造成严重的沉积污染,传统上一般都是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来对沉积物进行处理,但化学或物理的处理方法存在成本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点。近年来逐渐兴起的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培育的水生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或降解,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新兴技术,与传统的化学、物理处理方法相比,具有修复时间短、处理操作简便、成本低、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强化生物修复技术在我国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有利于缓解渔业水域环境的不断恶化,促进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7]。
3、加强对水产养殖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我国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员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不但养殖技术较低,而且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欠缺,导致渔民养殖收益低,人为造成环境污染的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政府通过地方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单位举办如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或讲座,及时将各种最新的养殖技术和环境政策法规传授给渔民,不但从一定程度提高了渔民的养殖收益,而且也有利于渔民认识到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加强渔民的环境保护和法律意识。
篇4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质;调控
水是水产养殖动物的生活环境,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到鱼、虾、蟹等水生动物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关系到养殖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因此养殖生产过程中对水质进行,调控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养殖生产必须参照成熟的量化了的指标进行水质调节,最大限度地满足所养水生动物对水体中不同理化因子的需要,才能促进其生长发育,达到我们从事养殖生产的最终目的。在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水体环境中对养殖对象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理化因子主要有溶氧、酸碱度、氨、亚硝酸盐、硫化氢等,而这些因子随着水温的变化、饵料的投饲以及水生动植物的新陈代谢和光合作用在不断地变化,想获得好的效益必须控制好这些理化因子。
1 导致溶氧不足的原因
1.1 温度 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此外水产动物和其它生物在高温时耗氧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1.2 养殖密度 养殖池中放养密度越大,生物的呼吸作用越大,生物耗氧量也增大,池塘中就容易缺氧。
1.3 有机物的分解耗氧 池中有机物越多,细菌就越活跃,这种过程通常要消耗大量的氧才能进行,因此容易造成池中缺氧。
1.4 无机物的氧化作用 水中存在低氧态无机物时,会发生氧化作用消耗大量溶解氧。从而使池中溶氧量下降。
2 养殖水体溶氧要求
水生动物必须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存,缺氧可使其浮头并致死。因此溶氧是水生动物的生命元素之一。一般来说,养殖水体中的溶氧应保持在5-8mg/L,至少应保持4mg/L以上。若溶氧低轻则使生长变慢,易发疾病,重则浮头死亡;而溶氧过高又会引起鱼气泡病。
3 养殖水体酸碱度(pH值)要求
pH值是测量水质的重要指标,这是因为鱼虾蟹都有各自的pH值适应范围,而且pH值决定着水体中的很多化学和生物过程,如氨和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由于pH值的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其毒性程度亦不同,因此说pH值是水质的晴雨表。
3.1 水质PH值控制基准 水中生物光合、呼吸作用和各类化学变化均能引起pH值的变化,而它的变化对鱼虾蟹和水质均有很大的影响,淡水养殖PH值一般应保持在7-9之间。
3.2 pH值对水产动物的直接影响 pH值过高或过低对水产动物都有直接损害,甚至致死。酸性水(pH值
3.3 pH值对水质的影响 过高或过低的pH值,均会使水中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物不易分解,pH值高于8,大量的NH4+会转化成有毒的氨。pH值在低于6时,水中60%以上的硫化物以硫化氢的形式存在,增大硫化物的毒性。总之,过高或过低的pH值均会增大水中有毒物质的毒性。
4 养殖水体氨的要求
氨由水产动物排泄物和底层有机物经氨化作用而产生。养殖池中养殖密度越大,氨的浓度越高。氨是水产动物的隐形杀手。水中氨(NH3)的控制基准:氨对水产动物的毒害依其浓度不同而不同。
(1)在0.01-0.02ppm的低浓度下,动物可慢性中毒出现下列现象。1)干扰鱼虾蟹渗透压调节系统;2)易破坏鱼鳃的粘膜层;3)会降低血红素携带氧的能力。鱼虾蟹长期处于此浓度的水中,其生长会受到抑制。
(2)0.02-0.05ppm的次低浓度下,氨会和其它造成疾病的的病因共起加成作用,而加速其死亡。
(3)在0.05-0.2ppm的次致死浓度下,会破坏鱼虾皮、胃、肠道的粘膜,造成体表和内部器官出血。
5 养殖水体硫化氢的要求
篇5
中卫市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北部,黄河中上游。黄河流经中卫市182.4公里。自流灌造就了引黄灌区111万亩优质高产农田,形成了富集的水域、滩涂和湿地,是西北重要的水产养殖集散地,中卫市正在向“塞上生态旅游城市”的目标迈进。中卫市是自治区渔业生产重点地区,素有“丝绸之路、鱼米之乡”的美誉,水产养殖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为解决人们“菜篮子”,建设了高标准商品鱼基地,养殖产量从80年代的500余吨,发展到2011年的1.2万吨,渔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渔民人均收入6800元。渔业是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途经。全市水产养殖面积4.5万亩,其中池塘1.4万亩、大水面养殖1.5万亩,稻田养蟹面积1.6万亩,养殖品种有鲤鱼、草鱼、白鲢、花鲢、鲫鱼、甲鱼、锦鲤、泥鳅、珍珠、匙吻鱼、大鲵等。
二、当前渔业生产对水环境的影响
在我市渔业持续发展过程中,也逐渐产生了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尖锐矛盾。水产养殖业需要良好的水环境,但近十年来水环境质量没有明显好转,局部地区恶化,不少池塘、湖泊富营养化加剧,蓝藻大量繁殖,渔业重点区的渔业水质标准超标。我市水环境污染,主要是工业排污及农业生产,水产业作为我市农业生产的一个特色产业也对水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尤其是近几年大面积发展水产养殖,过分追求高产量、高效益,渔用饲料、药品、肥料等生产资料的大量投入,在养殖过程中大量排放富含无机、有机物质和生物、药物残留的废水,流入到敞开水域中,对周围水环境造成影响,引起水域水质的恶化,不仅影响工业、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也对水产养殖业本身造成危害,阻碍水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1.中卫市水产养殖业主要污染物质①对水环境污染影响的投入品。主要是饲料、肥料和药品。②养殖水域富营养养殖用水的排放。主要是养殖过程中为改善池塘水质的定期排放,每亩产生废水量1300吨。③水产养殖排放水体中含有的主要污染物。无机物:主要是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磷酸盐、硫化物等。有机物:动植物尸体、排泄物、残饵、悬浮有机碎屑、腐殖质等。生物:动植物活体、浮游动植物、致病性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药品残留:各类药品残留及代谢物留存在生物体内及废水中。水产养殖排放的废水污染物含量指标大大高于天然水域水,水色呈黑色、或灰白色、或深蓝色、或深绿色,有别于天然水域水色,透明度低于30cm,溶解氧低于2mg/L,化学耗氧量(COD)10-50mg/L,非离子氨氮高于0.1mg/L,亚硝酸氮高于0.2mg/L,水中有机物及生物量均高于天然水域水。2.水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近几年来,排入自然界的废料愈来愈多,而节能减排工作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对环境的污染日益加剧。我市水产养殖业还基本保持“资源投入—产品—污染排放”传统生产过程,从长远看水域水质日益恶化,影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影响工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①水域污染影响工农业生产用水。水域水质被水产养殖污染后,往往富营养化,蓝藻繁殖过度,对水源造成危害,对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用水有一定影响。②水质污染引起天然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的变化及衰退。③水域渔用药品及化学品污染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及动植物的健康。④水域污染影响环境景观及人们居住质量。
三、生态环保型渔业的发展
近十年来,我市渔业生产发展基本依靠加大资源的投入来达到增加产量和效益的目的,并且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日益加剧,走的是一条“物质投入—生产产品—污染排放”的粗放型路线。发展现代渔业就是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革目前的生产模式,转变经济渔业增长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节约资源的使用,减少渔业面源污染,保护水域环境,使渔业生产与环境和谐统一,倡导“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再生循环”的生态环保型渔业发展路线。
篇6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养殖大国,其中养殖产量约占全球的70%。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盲目扩大规模和投入的负面效应日益严重。为了增加水产品的产量,向养殖水体大量投放人工饵料,造成了严重的水体污染,水产养殖自身的污染与水域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养殖环境不断恶化,养殖生物病害频繁发生。水环境污染不仅制约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也对养殖区及其毗邻水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根源与危害
在渔业养殖过程中, 由于养殖技术水平低, 科学化程度落后, 再加上分散的个体操作, 使得养殖户只考虑经济成本, 不注重药物及饲料等的质量, 使用违禁药品或用化工原料替代药物。饲料产品科技含量低, 对水体污染严重, 药物残留较高。投饵不科学, 剩残过量, 底泥恶化, 污染水体, 使得细菌、病毒大量繁殖, 疫病频发。这些也都暴露除了水产养殖在环境、病害、苗种、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
大多数水产养殖,尤其是集约化投饵养殖系统中产生的废物主要是未被摄食的残饵、养殖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化学药品和治疗剂。广义的“废物”还包括死亡和濒死的鱼以及逃逸的鱼、病原体等。
(一)未食的饲料
无论是精养还是半精养网箱养鱼都需要投喂饲料,而投喂的饲料总有一部分不能为网箱养殖的鱼类所食。对未食饲料的量目前几乎没有直接的研究,部分原因是难以区别收集到的残饵和粪便。一些研究者对池塘和网箱养殖鲑鳟鱼类的残饵量作过估计,但所得结果差别较大,未食饲料可少至1%,多达30%。造成如此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养殖方式和饲料类型的差别以及管理方法的不同所致。池塘养殖虹蹲,未食饲料的比例在投喂野杂鱼时最高,投喂干饲料时最低。显然,这是由于饲料在水中的稳定性及鱼对食物的易得性所决定的
(二)排粪和排泄
鱼类摄食的饲料中未被消化的部分连同肠道内的粘液、脱落的细胞和细菌作为粪便排出,消化的部分被吸收和代谢,所吸收的营养物中有一部分作为氨和尿素被排泄。
(三)化学药品
药物防治是水产动物病害控制的三大措施之一,也是我国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是最直接、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因此在我国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体系中受到普遍重视。由于我国的养殖品种众多,养殖产量占全世界水产养殖总量的70%左右,成为渔药生产和使用的大国一般水产养殖中常用的化合物主要为控制疾病向水体中施用的杀菌剂、杀真菌药、杀寄生虫剂,为控制水生植物施用的杀藻剂、除草剂,为控制其他有害生物施用的杀虫剂、杀杂鱼药物、杀螺剂,还包括为降低水生生物创伤施用的麻醉剂和促进产卵或增进生长的激素,提高机体免疫能力而使用的疫苗,以及消毒水、改良水质、增加生产力的化合物等。
(四)池水深度不适宜及其危害
池水过深, 底层光线不足, 浮游植物不能生长, 而大量残饵和粪便等有机物积于池底, 水中溶氧被大量消耗甚至可能处于无氧状态, 进而促使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 使池底生态环境恶化。有机物厌氧分解,nh3、h2s 多等有毒气体产生, 是水产动物处于一种极度不适的胁迫环境之中, 机体用于抵抗胁迫而消耗的能量增加, 影响水产动物的生长, 同时还会使其抵抗力下降, 同时厌氧致病菌大滋生, 增加感染发病机会。日前养殖业大都采用集约化的养殖模式, 密度高, 投饵量大, 必然透成大量粪便和残饵沉积于池底, 混于泥沙之中, 难于排除。
二、防止水产养殖对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
(一)合理规划
必须按照不同水域的使用功能, 对其养殖水面进行科学规划。确定水体对网围精养或网箱养殖的负载能力, 综合利用各种相关的数学模型。确定水产养殖水体对营养元素尤其是 n、p 的负载能力, 最终确定水体的养殖容量, 实现养殖水体的可持续利用。
(二)富营养化的治理
首先是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 如残饵等, 其次是底质改造, 如吸泥、投石、撒生石灰等。王世节提出在清除过多淤泥的基础上, 利用养殖空闲期间, 长期保持池塘无水状况, 让其彻底日晒寒冻, 以消除由于长期残饵淤积引起的富营养化。
(三)采用生态营养学饲料的配制技术
注意饲料营养成分和投喂方式。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的加入会提高蛋白质利用率。通过选择饲料中所含的能量值与蛋白质含量的最佳比, 可以减少饲料中 n 的排泄, 其结果是单位生物量所排泄的能量减少。添加植酸酶可以提高植酸磷的利用率, 减少粪便中磷的含量。此外, 采用科学的投喂标准可减少残饵量。正确掌握“ 四定”和“ 四看”的投饲技术, 并及时清除残饵, 减少饲料溶失对水体的污染。
(四)利用生物和理化调节技术改善养殖水质
生物学技术是在生态系各营养级上选择和培育有益和高效的生物种类作为饲料或调控水质。目前采用的技术有混养一些滤食性动物,如加光合细菌、移植底栖动物、培养大型海藻等。适量的滤食性动物,如扇贝、牡蛎和罗非鱼等,可滤食浮游生物。光合细菌可分解有机质,加速物质循环,改善水质。虾池中纳入、培育沙蚕可摄食对虾的残饵、粪便,改善低质环境状况。养殖一些大型藻类可吸收水中溶解的无机盐,降低养殖水体的营养负荷。
物理和化学措施包括施用改良水质的物质、换水、使用增氧设备等。其目的是为有益生物种类和生态学的旺盛及良性运转创造最佳条件。适当使用理化技术是必要的,但常伴有一定的副作用或大幅度增加养殖成本。而生物调控技术利用的生物基本无副作用,有些本身还是经济产品或养殖动物的饲料生物
(五)减少药物使用量
近年来,各国医学家和药物专家纷纷把眼光盯在药用植物身上,研究出新一代的“绿色药品”。国家权威部门认为:绿色药品指的是安全无害的药品,亦称自然药品,该品是农业科学、环保科学、营养科学、卫生科学等相结合的产物。它代表着药品发展的未来趋势,把人的安全与健康视为最高目标。利用自然药、天然药和有益生物种群,利用现代先进制药技术生产的用于水产养殖动物所患疾病的防治和改善水产动物所处恶劣环境的药品,称为“绿色水产药品”。它既不破坏水产动物的生态平衡,也不会产生药物残留,而且防治效果较佳,是较为理想的既能防治疾病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药品。
篇7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处理技术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总量余年剧增,新的形势下生活安全用水紧张,为此不少城市加大了对地下水的抽取,但是地下水作为一种恢复时间较长的水资源,其循环时间之长令人难以接受,而且地下水作为地壳组成的重要部分,过量的抽取导致了不少城市地质环境恶劣,甚至出现地陷等现象,这样的事故出现给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反观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业,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水产养殖业在近些年来有了极大的扩展,这种扩展不单单表现在对水产养殖范围的扩大,更表现在水产养殖种类的增多,新的形势下伴随着水产养殖的扩大而引来了水产养殖相应食料种类的递增,这也就导致了新一阶段下因水产养殖而出现的污水源因素增多,给我过水产养殖污水处理工作提高了难度,通过对我国水产养殖水污染处理工作各个时段的回顾,从而对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中的主要水处理技术做了以下几点要素总结。
一、传统水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方法
我国受到当前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科技水平发展不均匀因素的影响,同一时期内的水产品污水处理技术还是良莠不齐的局面,从水处理技术范围和科学难度两方面对水处理技术进行概括,其传统分布范围较广而科学技术含量一般的水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法在我国有着很大的分布范围。
物理水处理方法作为一项甚至在我国古代就予以应用的水处理方法,在新的时期通过广大水污染处理人员的编纂统一,归纳为以下三大主要的技术方面,分别为沉淀技术、过滤技术和浮选技术。沉淀技术顾名思义主要的使用原理是通过万有引力和水旋动力配置从而借助机械旋流动力作用,实现固液分离的目的,从而清除养殖污水中的大型颗粒物,沉淀技术的使用原理则是以沉淀池的自然沉降和沉淀槽等设施的机械旋流沉降的方式达到去除污水中的大颗粒物,减轻养殖水处理工艺下各个环节的负荷,从而提高处理工艺中对于养殖污水中的可见污染物处理效果。在现实的水产品污水处理实际操作中,沉淀技术和过滤技术是使用范围最广的技术,也是响应的设施和科技要求较低的技术,其可以通过对养殖排放水中固体颗粒进行筛选从而将其中69.2%直径大于77μm的悬浮固体颗粒物进行筛除,利用沉降旋力等因素从而对其污水进行处理最终达到颗粒物在水中含量小于40%的木白哦。浮选技术相对于以上两个污水处理方法,同属于物理传统污水处理方法,主要是通过机械过滤设备中的弧形筛、固定筛、旋转筛、震动筛、砂滤器、膜滤技术等,对污水进行循环的过滤浮选,从而对其中的大颗粒污物进行筛选,达到净水的目的,在这诸多筛中选择的时候,弧形筛作为一项无动力消耗、结构简单维护成本低、自动化程度低的优势,其在浮选排污处理工作中应用范围最广,其原理为通过采用不同孔径的膜滤层,在水流下泄的过程中,实现对水流各中污物颗粒的拦截,从而恢复水质的清澈。
物理水处理方法作为我国当前使用范围最广的方法,其本质是对于水质没有任何化学的变化,只是简单的应用于较小粒状物的净化,但是从其根本而言,物理水处理方法还是较为浅易的方法,其在针对一些具有本质水污染方面作用甚微。
二、中层水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方法
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我国水处理技术从纯物理少化学层面逐渐的上升到了以化学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方法各占两半的局面。新的养殖污水处理中,化学处理方法非常盛行,其主要的方法包括化学絮凝技术、臭氧氧化技术、紫外照射消毒技术。
化学技术的本质是通过化学药剂化学药品的参入,从而改变水质的污染,对于多数物理处理方法束手无奈的水污染处理,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其中化学絮凝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化学药品的投入从而在某些条件下,促使污水中污水因子和化学因子的结合成絮状物,在絮状物的沉淀作用下,对其水质进行改良改善,从而起到净化水体的目的,严格意义上讲,化学絮凝技术是一门将化学反应和物理沉淀法相结合的处理方法,但是究其根本,其化学应用中所占的范畴更大,因而将其判定为化学处理方法,除了化学絮凝技术以外还有较为广泛的紫外线光照消毒技术,紫外消毒技术(UV)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系统当中,可以破坏污水当中残留的臭氧和病菌,且具有低成本和不产生毒性,使用机器方便的特点,在我国当前的化学水处理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
三、科学前卫水处理技术生物方法
伴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和治污工作的进展,新的形势下物理污水处理过于粗糙,其效果不佳,而化学处理污水容易衍生出其他的化学污染体,面对新的污水处理方法中的弊端,我国广大污水处理人员通过对生态自主处理污水进行研究,从而推出了当前最环保也最彻底无污染遗留的前卫科学污水处理方法—生物污水处理方法。当前中生物处理方法主要以植物和藻类污水处理为主,其主要的污水处理原理乃是运用生物天生的植物光合作用进行污水中无机氮、磷转化,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进入到植物藻类体内减少水源的污染,其最为著名的处理方式就是湿地污水处理。
篇8
水体富营养化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水环境问题。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养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方式由半集约化向高度集约化发展,特别是高密度网箱养殖量增加,为了增加水产品的产量,人们大量向养殖水体投放人工饵料,造成了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水产养殖自身的污染与水域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1-3]。鄱阳湖是我国淡水渔业主要基地之一,也是江西水产养殖集中区域;其处于经济较不发达地区,所受污染程度较低,湖泊水质状况良好,是较清洁的一个湖泊。另外,鄱阳湖水产养殖中,不仅鱼的养殖种类繁多,资源丰富,还是虾蟹和淡水珍珠的重要产区;进贤县“军山湖大闸蟹”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生态绿色无公害品牌;珍珠产业主要分布在都昌、新建、万年等县,都昌县周溪乡被誉为中国“淡水珍珠之乡”[4]。然而,在鄱阳湖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为了增加产量往往会忽略了人工水产养殖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鄱阳湖养殖水体的状况不仅关系到鄱阳湖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可能会对鄱阳湖的生态保护产生不利的影响,故鄱阳湖养殖水体的污染状况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就鄱阳湖三种典型水产养殖(鱼类、蚌类和大闸蟹养殖)水环境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研究,对鄱阳湖养殖水体富营养化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分析鄱阳湖区养殖水域对鄱阳湖的影响,并探讨人工养殖水域对周边水域可能带来的影响。
1实验与方法
1.1鄱阳湖区水产养殖水域简介
军山湖(大闸蟹养殖区域):军山湖位于江西省进贤县北部,鄱阳湖南岸,面积32万亩,与鄱阳湖一堤之隔。军山湖原是鄱阳湖的一个湖汊,1958年人工修建一条4km的抗洪大堤后与鄱阳湖主湖体隔开,主要养殖河蟹。都昌(蚌类养殖区域):都昌县位于鄱阳湖北岸,有内湖水面16万亩,主要发展珍珠贝养殖产业,都昌县周溪乡被誉为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余干(鱼类养殖区域):余干县位于鄱阳湖南岸,以其优美风光和悠久历史被世人誉为“梦里水乡”。这里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共有水域资源95万亩,圩堤外鄱阳湖捕捞面积46万亩,圩堤内陆可利用养殖水域面积35万亩,是全国内陆渔业重点县和商品渔基地县之一。
1.2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取根据环鄱阳湖水产业情况选具有代表性的水域为研究对象,根据每个地方不同水域再分别布控3个点。另外在各水产养殖区附近的鄱阳湖各采一个点,所以总共布点数为12个。具体采样点分布见图1。分别于2010年7月(丰水期),2010年10月(平水期),2011年1月(枯水期)采集水样。水样采集500ml,水样从水体的中垂线上距水面10~15cm深处进行取样。另外在现场测定水样的pH、水温、溶氧等参数(多参数水质分析仪Multi340)和Chla(叶绿素仪),并对当地该种水产养殖的养殖情况进行调查,并将采样情况、现场测定数据和调查结果详细记录下来。样品及时运回实验室,测定水样中的总氮(TN)、硝氮(NO3-N)、氨氮(NH4-N)、高锰酸钾指数(CODMn)和总磷(TP),上述参数皆用国标方法进行测定,测定要求标准曲线的相关度R2要达到0.999。
1.3水体富营养化的评价方法
目前,湖泊富营养化评价采用较多的有营养物浓度评价、生物指标评价和综合评价3种方法,前2种方法偏重从某一方面进行富营养化评价,评价的结果往往比较片面,而综合评价则是采用多指标进行评价,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水体的营养状况[6]。综合评价主要有特征法、参数法和评分指数法[7]。应用评分指数(M)[8]进行评价,具体计算公式如下:(略)。采用贡献率的方法确定水环境质量评价因子。考虑各种污染因素对水质的影响,根据其在水质中的作用大小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由权重的大小确定主要污染指标(>8%)[9]。其计算公式[10]为:(略)。
2结果与分析
2.1现场调查
采样期间对鄱阳湖养殖水域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调查(详见表2),鄱阳湖区鱼类和蟹类的养殖规模较大,总面积约为30多万亩,养殖水量也在6亿m3以上,蚌类养殖的规模及养殖水量相对较少,养殖方式为传统密集养殖,除大水域鱼类养殖转型成生态养殖,饵料较少投加外,其余养殖过程都会投加饵料。这3类养殖水域都不是完全封闭的,养殖过程中都会和鄱阳湖的水发生交换作用。
2.2鄱阳湖区水产养殖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监测的指标共有12项,以Ⅲ级水质标准(GB3838—2002标准)为基准标准值,代入权重计算公式(2)、(3),计算12个指标的污染贡献率,以≥8%为界限,筛选出3个污染因子,分别为CODMn、TN、TP。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增加NH4-N、NO3-N为评价参数,故最终以CODMn、TN、TP、NH4-N、NO3-N共5个因子作为评价参数。分析对比3种养殖水体平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水环境参数,发现3个时期的水环境参数变化幅度不大,故将所采的3次水样数据的平均值求算出来作为年平均值,将数据整理成表(表3)如下:珍珠贝养殖区域a1、a2、a3水环境参数TP、TN、CODMn、NH4-N的浓度均高于鄱阳湖水域a0,只有NO3-N的浓度小于鄱阳湖水域a0;鱼类养殖区域b1、b2、b3水环境参数TP、TN的浓度低于鄱阳湖水域b0,CODMn的浓度却高于鄱阳湖水域,而NH4-N、NO3-N浓度相对于鄱阳湖水域则或高或低,说明鱼类养殖水体中NH4-N、NO3-N浓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变异;蟹类养殖区域c1、c2、c3水环境参数TN、NH4-N的浓度均高于鄱阳湖水域,而CODMn、NO3-N的浓度却低于鄱阳湖水域浓度,TP的浓度在鄱阳湖水域浓度平均值的上下波动。c0水环境参数TN、NH4-N的浓度均高于蟹类养殖区域c1、c2、c3,而低于蟹类养殖区域c1、c2、c3,的大小分别为c3<c2<c0<c1。以CODMn、TN、TP、NH4-N、NO3-N作为评价参数,根据(1)式算出评分指数(表4)根据表1所示的评分标准[11],判定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评分值越高,表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越高。由表4可知,鄱阳湖区的水产养殖水体已产生了富营养化,各不同类型的水产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各不相同,具体评价结果为:蚌类养殖水体>蟹类养殖水体>鱼类养殖水体,且可判断蚌类养殖水体属于极富营养;蟹类养殖水体属于中富营养;鱼类养殖水体属于中营养。根据表4亦可知鄱阳湖的水产养殖水体属于中富营养。为确定CODMn、TN、TP、NH4-N、NO3-N5个因子对养殖水体水质污染的主要污染因子,依据公式(2)、(3)分别计算上述5个因子对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的贡献率,计算结果见表5。由表5知,蚌类养殖水体的TN污染最重,其次便是TP;鱼类养殖水体的TP污染最重,其次便是CODMn;蟹类养殖水体主要是TN,其次是CODMn。因此对鄱阳湖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进行预防和治理,应注重N、P的输入和输出。
3分析与讨论
3.1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对周边水域的影响
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通常会对周边水域的水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养殖水体域不会是封闭的水域,养殖水域要频繁的与周边水域发生水交换,所以当养殖水域受到了污染势必会对周边水域产生影响。由表4可看出,鱼类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评分指数与鄱阳湖的指数非常接近,且部分水体较鄱阳湖的更低,故鱼类养殖水域对鄱阳湖的富营养影响较小,蟹类养殖水体的富营养程度较鄱阳湖的程度高,根据江西省水利厅的调查数据,鄱阳湖年均水量为1437亿m3,军山湖蟹类养殖水域约为6.4亿m3,约占鄱阳湖总水量的0.45%,到枯水期,受鄱阳湖蓄水量减少的影响所占比重将更大。军山湖与鄱阳湖虽有抗洪大堤相隔,但仍会通过水闸进行不定期的水交换,故军山湖的富营养化对鄱阳湖水环境恶化存在一定的贡献。蚌类养殖水体处于极富营养水平,且珍珠蚌的养殖需要定期进行排注水,都昌的蚌类养殖水的新鲜水源便是鄱阳湖,而排出去的养殖废水的去处也为鄱阳湖,虽然珍珠蚌的养殖水量并不大,但是养殖废水的富营养的程度非常高,尤其是N、P的含量较高,且每年进行的排注水的次数也较多(大约每年有30次左右),根据养殖水域与鄱阳湖的浓度差乘以总流量可估算出蚌类养殖废水每年带入鄱阳湖的N、P的含量分别约为6.5和0.36t,所以蚌类养殖废水会对鄱阳湖水体的富营养化产生较大影响。上述结果表明,鄱阳湖区水产养殖水域的富营养化程度高于鄱阳湖的富营养化水平,鄱阳湖的N、P污染受到了养殖水域的影响。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为工业废水的排放,水产养殖所产生的养殖废水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率相对较低;而在鄱阳湖这类经济不发达的区域,其总体水质较好,所受的污染较少,水产养殖产生的养殖废水占其总污染量的比例较大,尤其对这类较清洁湖泊水质的影响较大,对其富营养化的贡献率较高。因此,在鄱阳湖这类较清洁湖泊区域中,养殖业的发展应尽可能控制其规模,并走生态养殖的新模式,以免养殖废水对较清洁湖泊产生严重的污染,不仅有利于较清洁湖泊的保护,也有利于当地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3.2原因分析
蚌类养殖水域属于极富营养水平,根据表5各因子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率可以发现蚌类水体的主要污染物为TN和CODMn,这和用于珍珠贝养殖的添加物有很大的关系,根据对珍珠蚌养殖的调查,为促进饵料生物的生长,保证蚌类食物的充足,常人为地向水体中添加过量的鹌鹑粪便,而鹌鹑粪便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在分解利用中将产生大量的NH4-N和NO3-N,对TN和CODMn的贡献均很大。蚌类养殖还要求水体有良好的流动性,需要经常排水注水,使得养殖水体中大量的有机物和含氮化合物排入鄱阳湖水体中,造成临近水体富营养化。大水域鱼类养殖采用的生态养殖方式,一般鱼类的饵料为水域中的天然饵料(浮游动植物),通过水流不断交换水体补给饵料,人工饵料投加量较少,由于投料少,减少了外源污染,且能对因此鱼类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相对较低,部分水域鱼类养殖仍采用传统的网箱养殖,养殖过程存在饲料的投加现象,另一些特种鱼的养殖(如乌鱼)也需要投加低值新鲜小鱼虾作为饵料,这些饵料的过剩对养殖水域的TN具有一定的贡献,根据鱼种类的不同,所采取的养殖方式也有所不同,这也是鱼类水体NH4-N、NO3-N浓度存在较大空间变异的原因。蟹类养殖水域的营养程度要比鄱阳湖高,这和传统的集约养殖方式有关,河蟹代谢及饵料的投加带来的营养过剩问题都会对蟹类养殖水环境带来影响。
篇9
水产养殖是最可靠、最迅速的蛋白质来源方式,受到许多国家的广泛关注。由于过度追求生产产量,往往忽视了保护水产养殖区域的环境和生态平衡,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高品质、可持续发展。因此,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控制对策是值得我们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控制对策
水产养殖是在人为控制下对水生动植物进行培育、繁殖与收获的一种生产活动,水产养殖业也已经成为最可靠、最迅速的蛋白质来源方式,受到了全球许多国家的广泛关注。但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水产养殖业进行小规模生产,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过度追求生产产量,往往忽视了保护水产养殖区域的环境和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水产养殖不断受到病害、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因素的制约与困扰,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高品质、可持续发展。因此,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控制对策是值得我们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水产养殖出现的问题
1.管理缺陷在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面缺乏政府管理行为,从而导致个体分散养殖无法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有许多养殖户的专业素质较低,对相关养殖知识缺乏认识、或者无法活学活用养殖知识,对鱼病及其检疫知识缺乏了解,对水产品的多发病特点与其防治措施也没有全面地掌握,对水质的管理与监测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些在管理方面的缺陷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着水产养殖的发展。
2.苗种选育问题部分种类种质严重退化、质量与数量不稳定、苗种短缺等问题是苗种选育问题的主要表现。在水产养殖业中,有许多苗种场受到眼前利益的驱使,对苗种选育与更新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熬成了苗种的品种退化问题,抗病能力下降,成活率降低。进而导致饵料利用率的降低,使用化学药品的几率相对增加,从而导致了水环境污染的加重。
3.病害问题我国水产养殖病害已多达数十种,其病原包括寄生虫类病原、原生动物类病原、真菌类病原、病毒类病原、细菌类病原等。水产养殖的集约化提高了养殖生物发生病害的几率,在对养殖生物进行移植、引种时检疫措施比较缺乏,从而导致大量的境外疫病侵入我国水产养殖水域,产生了严重的危害。有许多养殖户与养殖场在快速检测、早期诊断传染性流行病方面无能力、条件不成熟,从而导致额病原微生物的高速繁殖、蔓延,从而产生了水产养殖病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1.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近年来,许多国家与地区发生了多起水产养殖鱼类逃逸问题,而逃逸的鱼类在野生群体遗传基因组成、疾病传播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非常大。另外,水产养殖也会对底栖生物群落产生影响,通过对富营养化在底栖生物群落变化过程中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底栖生物类群会因为底栖氧饱和度不断地改变而发生演替。此外,因为动植物残体、残饵、排泄废物等有机质会在养殖水域的池底进行积累,从而使水域浮游细菌生物、底泥细菌量也都有所上升。总之,由于环境受到了破坏,外来物种导致本地物种基因库的改变、野生苗种资源受到毁灭性的影响,会对生物多样性与物种组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2.对水环境的污染现代水产养殖的高密度、集约化生产,投饲了大量的外源性饵料,使大量的残饵进入到了水体,导致水体的有机负荷得到了增加,从而发生富营养化、降低了生物多样性、增加了病原体等。为了对病害进行防治,在水域内大量投放化学药品,从而加大了水环境污染。对于虾类养殖来说,其对周围水环境的污染程度取决于水产养殖的水平与规模。单养高产模式虾类养殖,饲料利用率非常低,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排泄废物、虾粪及残饵对养殖区域的池水产生了污染,由于单养高产模式会经常性的换水,所以,对浅海海水也会造成一定的污染,通过池、海间水不断地进行交换,是其产生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精养虾池中的N以溶解无机氮、溶解有机氮与悬浮颗粒氮等形式存在,而溶解氮的来源有虾粪的排放、配合饲料释放与鳃的排泄这主要的三种。在虾池中,微生物在分解排泄物、残饵等有机物时会产生大量的氨氮,从而对虾体生理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使其抗病力下降,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而对于筏式养殖模式来说,物质循环、水体交换比较缓慢,从而导致了养殖水域内悬浮物长期淤积,从而加强了使微生物活动,使养殖水域内的氧需求量不断增加,从而造成了缺氧环境,给水产养殖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导致了大量经济损失。此外,沿海水产养殖会产生大量的无机、有机废物排放,从而给半封闭港湾带来富营养化现象,从而导致硫化细菌繁生、还原性化合物得到增加以及大型底栖生物的数量、种类、丰度减少。
三、控制对策
1.实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要求,将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污染降低到最小,所以,在水产养殖方面,应该从各个方面入手降低其污染物的产生量。首先,应该重视培育基础饵料,研发适合不同幼体阶段、不同动物、优质的育幼饵料、开口饵料,并进行科学地投喂;培养与提高水产养殖者的专业素养,实现科学的养殖管理;选育健康苗种、合理地安排放养密度。其次,应该合理利用新兴生物技术,培育优质、高产、抗逆的优良苗种。中国海洋研究所与多伦多大学进行合作,培育含抗冻蛋白转基因鱼,这种鱼苗不仅具有良好的抗冻能力,而且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
2.优化养殖结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地域等因素对养殖容量产生着制约作用,环境条件与管理水平的不同、养殖生物间是否具有互补效应也对养殖容量产生着影响。单一品种的水产养殖不仅不能充分地利用环境容量,还容易产生污染,所以,应该选择多品种轮养、间养、混养等生态养殖、立体养殖结构,从而可以进一步地利用、转化饵料,降低环境污染。例如基塘系统、稻田养鱼,鱼、珠混养,滤食性鱼类、贝类与虾混养等。综上所述,水产养殖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产生污染,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或消除污染,可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高品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伟,范立民.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02:26-34.
[2]雷志刚.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防控的对策[J].北京农业,2014,33:177.
篇10
1天津都市渔业的发展现状
1.1水产养殖业总体平稳发展
近些年,随着天津促进都市渔业发展政策措施的实施与落实,水产养殖业总体平稳发展。受干旱缺水及城市综合开发的影响,天津市的水产养殖面积不断萎缩,由2006年的4.34万hm2缩减到2008年的4.08万hm2。之后,由于设施渔业发展的推动,2010年水产养殖面积又恢复到4.27万hm2。尽管水产养殖面积有波动,但水产品产量还是逐年提升。至2010年,总产量稳步增长到34.30万t,单产水平提高到535.94kg/亩(15亩=1hm2,下同),渔业总产值也增长至51亿元。随着产量、产值的增加,渔民的人均年收入也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渔民人均收入达13589元,较上年增长了3.03%,比同期农民的年人均收入高70%。而随着渔业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优化,2010年设施渔业的养殖面积更是迅猛发展到56万m2,全市集生产、生态、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渔业因之而加快发展。
1.2休闲观赏渔业蓬勃发展
休闲渔业作为近些年兴起的新兴渔业产业的分支,突出体现以“渔文化”为特色,集垂钓、旅游、观光、餐饮等于一体,展示现代渔业的多种功能,是渔业“一产”与“三产”结合的有效形式。天津现有各种规模的休闲垂钓园百余处,垂钓面积达133多hm2,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垂钓园内功能完善、设施先进,供游客进行以“赏鱼、钓鱼、品鱼”为主要内容的游玩与消遣,渔业综合效益突出。同样,随着水产养殖品种结构的调整以及人们对水产品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天津的观赏鱼养殖业快速发展。观赏鱼养殖品种不断增加,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交易量稳步增长,相关企业或养殖户的收益也快速增长。天津现有达到一定规模的观赏鱼养殖场(户)几百家,年产各类观赏鱼苗近10亿尾,产值近3亿元,观赏鱼养殖现已成为全市渔业发展的新亮点。
1.3渔业发展的园区化格局初步形成
借助渔业发展的天然优势,天津从2005年起通过产品集聚、投资倾斜、科技带动等具体措施积极建设以彭泽鲫、南美白对虾、海珍品及浅海滩涂贝类为代表的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全力将水产养殖的天然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渔民增收。通过产业带建设,全市从事水产养殖的优势产区更加集中,优势产品更加突出,且对周边区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而随着优势水产品产业带的形成与扩展,全市渔业发展的园区化建设也加快推进。仅2005~2008年,全市建成的水产养殖示范园区就达106个,其中彭泽鲫园区45个,南美白对虾园区32个,海珍品园区22个,良种鲤鲫鱼园区5个,滩涂园区2个。此后2年,受惠渔政策和渔业产业化带动的影响,全市水产养殖示范园区的数量进一步增加,都市渔业集约化养殖、园区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
1.4渔业产业化体系不断健全
实现渔业产业化是提高渔业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促进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天津的渔业发展始终坚持龙头组织带动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全市先后培育形成天祥、盛以、海发、立达、凯润、泽酩等一批水产龙头企业以及正跃、洪彪、益多利等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组织,构建起“公司+养殖户”、“合作社+养殖户”、“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的水产养殖产业化经营体系。这些企业或合作组织通过加强规范化管理不断引进和推广水产养殖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建设标准化水产养殖园区或基地,并通过多种形式与水产养殖户确立了稳定的产加销、产供销关系,进而完善了与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这样不仅推动了高效水产养殖模式和技术的示范与推广,而且促进了水产养殖规模的扩展和效益的提升。
2天津都市渔业发展的特征
多年来,天津的渔业发展始终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强渔业科技化、设施化、多样化和质量安全化建设,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
2.1科技化水平快速提升
“十一五”以来,天津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加速推进了一批成熟、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水产养殖科技化水平的提升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海水养殖方面,近年来累积推广应用“南美白对虾产业升级集成技术示范与推广”等近20项科研项目,促进了全市海水工厂化养殖技术的全面提升,在环渤海区域现已处于领先地位。池塘养殖方面,利用生物调控、塑料膜护坡、循环水养殖、微孔增氧等专业技术,使标准化、专业化、节水型的养殖模式逐步得到推广。另外,当前部分企业还采用全封闭循环水养殖技术将养殖用水通过蛋白分离、生物净化、液态充氧、臭氧杀菌等相关水处理工艺,使饲料、渔药、土地、水资源得到高效集约利用;而有些企业则通过采用工厂化周年养殖技术配合专用鱼饲料的开发,使养殖单产由15kg/m3提高到30kg/m3,有效提升了全市水产养殖业的科技水平。
2.2设施化程度逐年提高
在政策的影响和科技的带动下,天津以工厂化养殖为代表的设施渔业快速发展。仅以工厂化养殖为例,2004年全市工厂化养殖面积为5.73万m2,2005年较上年增加1.07万m2;2007年,由于相关水产品养殖示范园区设施化建设的加快推进,工厂化养殖面积迅猛增加至24.34万m2;2008年,受自然灾害影响,工厂化养殖面积有所降低,而产量却达到1314t,较上年增加564t,切实体现了设施渔业养殖节水、环保、高产、集约化的特点;之后2年,工厂化养殖面积更是迅速增加,到2010年已达56万m2,较上年增加了21%。天津的工厂化养殖虽初具规模,但在全市水产养殖格局中所占的比重依然偏低。据测算,工厂化养殖面积不足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的1%。因此,天津的设施渔业仍需加快发展。
2.3多样化渔业并存发展
由于天津市各地区的区位条件及水域资源不尽相同,天津的都市渔业呈现多样化并存发展的态势,各区县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渔业发展路线。环城四区紧邻水产品消费市场,养殖水面普遍较小,设施化、科技化程度较高,加之水面维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已形成以休闲渔业、观赏渔业、种源渔业为主的现代渔业体系。滨海新区作为临海区域具有较大面积的浅海滩涂,极为适合滩涂贝类的增养殖和海珍品养殖。经多年发展,滨海新区的海水池塘养殖技术和海珍品工厂化养殖技术已较为成熟,形成了以设施渔业和增殖渔业为主的现代渔业体系。宝坻、静海、宁河、武清、蓟县等远郊5个区县养殖水域面积广阔,以大面积养殖池塘为主,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较为完备,适宜开展水产品的无公害健康养殖。目前,这5个区县以生态渔业为主,是天津重要的淡水产品供应基地。
2.4质量安全化程度稳步提高
当前,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随着养殖产量与规模的增加和扩大,天津渔业主管部门更为重视水产养殖的质量安全工作。相关人员深入到水产养殖公司(场)或养殖户检查渔药、饲料的存储与使用情况,验证渔业投入品的使用是否符合技术规范,进而确保水产品从苗种、饲料、用药到加工、包装、销售全程依标生产。在产品质量监测中,全市建立了“农业部药残监控”、“水产品例行监测”和天津市“节日期间水产品监测”3项例行监测制度,且监测范围扩大至流通领域,保证了水产品从池塘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经过努力,截至2008年,全市共创建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279处,累计认定无公害水产品420个,养殖水面依标生产率达到55%,质量安全程度稳步提升。
3天津都市渔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天津都市渔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且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发展中所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与现代都市渔业发展目标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3.1资源环境制约明显
水产养殖对水环境质量的要求较高,依赖性强,对污染的承受能力较弱,故渔业是水域环境污染的最大受害者。近年来天津近岸海域污染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赤潮仍时有发生,导致生物资源种类趋于单一;虽然内陆区域河流、池塘、洼淀等养殖水面较多,但地表水质较差,且未得到有效治理,加之降水量偏少,养殖用水补充不足,导致对鱼类增养殖的承载能力下降;而地下水的长期超采已造成地面沉降,并形成多处地下水漏斗区,宜渔水资源更加短缺。另外,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大面积的养殖水域、滩涂被填平或挤占,养殖水域空间不断地被挤压,养殖水面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遇到了更多困难和阻力。因此,今后天津的都市渔业必须由外延式发展向节水、节地、集约、高效的内涵式发展方向转变,以拓展养殖空间、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
3.2科技带动能力仍需增强
天津都市渔业发展的科技化水平虽有提高,先进实用技术得到推广,但技术多通过项目从外地引进,区域内渔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仍需增强。一是专业科研力量相对较弱。在全市范围内,除天津农学院水产科学系、天津水产研究所专业从事水产科研、教学、推广工作外,没有一家较具实力和影响力的科研机构从事水产科研工作,从而导致天津的水产科技水平在全国整体处于落后地位。二是优质苗种的繁育工作需加快推进。由于多年的累代养殖、近亲繁育,加之鱼类产卵场遭到破坏、环境恶化等原因,天津常规和特种水产品的种质资源已严重退化,急需强化水产遗传工程技术研究,以培育出健康优质的水产苗种,促进都市渔业的持续发展。三是科技推广普及力度需强化。都市渔业发展不仅需要水产养殖企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广大基层水产养殖从业者和经营者科技素质的提高。为此,相关部门应通过技术转让、科技培训、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强化水产科技普及工作。
3.3关联产业的发展有待深化
尽管近年来天津出现了一批水产养殖龙头企业,但其业务多以鲜活水产品产出为主,关联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首先,水产品深加工能力偏低。现有龙头企业多以水产品初加工或饲料供给为主,缺乏专业性较强的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与此相对应,市场上仍以鲜活水产品销售居多,而高附加值的健康水产生物制品的供给则有限。其次,渔业服务业发展仍显缓慢。就种类而言,在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全市水产养殖仍集中于食用商品鱼、虾、蟹类,而以观赏鱼养殖、垂钓、餐饮、娱乐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服务业在整个渔业经济中所占份额仍偏低,从而延缓了都市渔业多功能的开发。此外,全市在水产养殖设备购置、疫病防治、市场体系完善、合作组织建立、渔业品牌宣传等关联产业的发展方面仍有待深化,产业链有待延伸,综合竞争力还需强化。
4加快天津都市渔业持续发展的建议
4.1坚持都市渔业的内涵式发展
面对资源环境制约明显的现实,天津都市渔业的发展应坚持节水、节地、集约、高效的内涵式发展方向。第一,加强对现有水域环境污染的治理。水产养殖企业或养殖户在进行水资源合理调控利用的同时,应通过切断污染源、水质净化、水质监测等措施加强对水域环境的污染防治,全面提高水域环境容量和水体自净能力。第二,注重水资源的循环综合利用。天津的宜渔水资源有限,相关部门应通过推广光合细菌、EM菌等生物技术彻底降解水中有害物质,高效分解水中残饵、排泄物以改善水质;同时运用物理、化学等综合技术对水体进行净化处理,在保证水产健康养殖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循环与综合利用[1]。第三,重视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渔业主管部门应依据天津建设生态宜居城区的发展规划,加大现有渔业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切实保护重要渔业水域资源,保证渔业发展的地域空间不被侵占或挤压,同时加快相关水域环境的生态修复工作,从而更好地实现都市渔业的生态服务功能。
4.2重视都市渔业高新技术的研究
科技是都市渔业发展的关键,而强化科技带动作用的重点在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在科技创新方面,天津应以渤海水产研究所、海洋技术研究院、市水产研究所、渔业技术工程中心、农学院水产系的建设为契机,切实加强渔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重点选择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使之率先取得突破[2]。应重点选择在水产健康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生物育种、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水产品综合利用加工、渔业信息化、渔业节能减排与渔业环境持续改善等方面开展研究,争取获得相应的科技成果储备,全面提升天津的渔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在科技推广方面,全市渔业科技推广部门还应通过编印科普读物、传递科技信息、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组织科技入户、开展科技宣传周等多种形式的推广活动,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渔业技术能人或科技示范户,进而全面提升广大渔民的科技水平。此外,天津还应通过优惠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吸引更多具有高学历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天津都市渔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 上一篇:资源再生产业发展
- 下一篇: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