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3: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

篇1

教育信息化,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对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现代远程教育及校园网建设全书》中定义的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指高等学校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营造信息应用环境,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从概念上来看,教育信息化是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出发,侧重以有关信息技术的观念、思想、设施、设备、知识和技能等来影响教育的过程和结果。理解这一概念,不能片面地认为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只是为教学服务的,而是要从宏观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方能准确把握其概念,全面掌握教育信息化的丰富内涵。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既是以教学信息化为核心,以为教学服务为重点,同时还为科研、管理、后勤、产业等(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凡是为实现育人目标开展的各类活动提供服务,并成为各类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服务手段。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本质是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和增强高校的办学水平,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表现形式和发展结果必然是数字化校园。

2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明确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为高校信息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在高等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进一步明确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全面把握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力求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步入一个科学规划、全面发展的良性轨道。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一般包括三个大的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二是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三是教育信息化的组织建设。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网、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终端等基础设施、硬件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管理自动化系统、财务、人事、档案、电话、一卡通等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题库、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网络课程和电子文档的积累和建设;组织建设主要包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建设、技术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制度建设。其中,环境建设是基础和前提,资源建设是核心和灵魂,组织建设是保障。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极其丰富,几乎涵盖了高校各项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因此,在各个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会因为各高校的思想认识、办学定位、办学传统、经济实力等各方面的差异而存在差异,就环境建设与资源建设方面,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平台。二是个性化门户。三是应用支撑系统。基础平台包括校园网络、服务器等硬件环境建设。个性化门户是将应用集成起来,为用户提供单一访问点的个性化服务。在应用支撑系统方面,应当起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强化了教务管理的职能,涵盖了教务管理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教师系统、学生系统、课表系统、自动排课、成绩管理、教案管理、考试系统等。

(2)教学与学习系统。教学与学习系统可以帮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实现全面的信息自动化。主要包括信息点播系统、视频广播系统、远程教学系统、多媒体制作系统、电子备课系统、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智能答疑、BBS等。

(3)办公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够全面提高办公管理效率和质量,使烦琐而枯燥的日常工作变得简单、轻松而快捷。主要包括文件管理、会议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公告管理、请示报告、总务管理系统等。

(4)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是利用IC卡作为电子身份的载体,使师生员工在校园中能够自动完成一系列与其身份相关的活动。校园一卡通系统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牵头环节,主要包括用户注册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食堂管理系统、机房自动化管理系统、宿舍和办公室门禁系统、电子钱包和校园电话系统等。

(5)目录服务系统。随着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快,校园网上设备和应用系统的增多,要用户记住自己有权访问的设备与服务并有效地利用这些设备与服务越来越显得烦琐和困难,因此,使用户能够从单一的入口,快捷、轻松、安全和有效地管理和使用网上资源就需要采用目录服务系统。

以上五个方面的应用系统是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阶段均应考虑的基本应用支撑系统,其中,教务管理、教学学习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初级阶段的最基本内容和核心组成部分,校园一卡通系统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牵头环节,目录服务系统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因此,以上五个方面的应用支撑系统对于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而言,缺一不可。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教学质量

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既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更为我们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水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以“基于信息技术的公路工程材料检测技术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课题”为研究对象,对信息化技术手段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1.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化一词由日本学者Tadao Umesao于1963年在《论信息产业》一文中首先提出,其原文为“信息产业的时代”。1967年日本社会开始使用“信息化”一词。我国于1997年从产业的角度提出国家信息化体系的概念,并明确了信息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

2.教育信息化的教学形态

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信息技术逐渐渗透教育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形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3.职业教育信息化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2012年3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主要任务在于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升实践教学水平。鉴于职业教育具有技能型、操作性的教学特点,职业教育信息化在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的整合、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教学设计改革。教学设计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目前,教学设计主要有以教为主体和以学为主两种设计方法。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下,本课题对课程公路工程材料检测技术中的“路基工程材料检测”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改革,此次教学设计改革思路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标。

(2)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有效整合。整合的过程其实就是教育改革的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单一辅助工具,并未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中以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新性。笔者经查阅资料发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不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进行辅助教学,而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创建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的新型的教学方式。

(3)转变教育理念。众所周知, “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学”。而以教师为主导地位,忽视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体现出了极大的弊端。高职学生有自己的特长,思维活跃,喜欢交往,乐于探索稀奇事物,责任感强,喜欢被认可,遵纪守法,喜欢信息化媒体课,乐于采取感性的、直观的学习方式。

(4)提升学生技术能力。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将信息化技术融入“教、学、做”一体教学方法中,很大程度上可改良以往的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在本次课题研究中,笔者认为应充分利用研究成果,使学习形式表现为多样化、开放化和共享化。

4.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信息技术融入高职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促进了课程教材配套资源的建设。如利用视频、音频、动画、课件等,可形成立体化、多样化的辅助资源体系。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融合,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贺耀敏,丁建石.职业教育十大热点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篇3

“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最初是由日本学者从社会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提出来的,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学说。信息社会指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信息产业处于支配地位的这样一种社会;信息化则表示向信息社会发展的这一过程。信息化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概念。从其内涵来考虑,它是指信息的利用非常广泛,信息观念深入人心,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信息咨询服务业的高度发达和完善;从其外延来考虑,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环境。信息化作为一种趋势,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

社会的信息化,必然要求教育的信息化。而“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就是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应用而言的。它有以下四方面的含义:第一,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第二,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目的;第三,信息的网络是大范围有效传递信息的基础;第四,信息化作为一个社会过程,必将受到人们在观念、理想、意志、技能及团体利益、社会组织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教育信息化应有与之对应的保障机制。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竞相出台了以教育信息化为特征的新世纪教育振新计划,希望以此抢占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为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一场全球性的教育信息化革命,已在教育的各个领域的不同层面迅猛地展开。

目前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还众说纷纭。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将信息通讯技术充分整合应用在教育系统之中,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及信息社会所特有的重要组织与理论管理方式在教育领域实现的一系列过程。

二、传统英语教学模式面临变革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中,英语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呆板,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教学都是在脱离具体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师“广播式”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缺少双向的沟通,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很难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统一式”授课,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差异的要求,教师提供的有效信息量有限,教师是灌输知识的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接受灌输的对象,媒体是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我国在英语教学指导思想上特别强调应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从“怎样教”到“怎样学”的重心转移。但如果仍沿袭旧的教学模式,尤其在很大程度上在以应付考试为目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就很难做到这一点。而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和网络辅助语言教学(WALL)的引入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使教学过程不仅“教师——学生”共同学习,而且增加了“学生——计算机”双向交流,这样就为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提供了条件的保证。在英语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CALL和WALL必然会使英语教学产生重大变革。

三、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生动有趣,实用性强,知识新等很多优点,对英语教学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均有较大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磁性存储介质存贮听力材料。移动硬盘、优盘等存储介质具有容量大、携带方便、容易保存、复制快捷等诸多优点。软件及网络听力资源丰富,选择空间大大增加。

(2)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听力材料。这种方式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形象生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听力中的难点。

(3)选择语音纯正、地道的英语听力软件,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扫清口音障碍。

2.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人机对话。学生可以选取一些软件来自主地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和表达。学生可对着话筒模仿计算机所播放的内容,计算机可以对此进行反馈,用以激励学生。

(2)网上交谈。学生学习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语言水平和爱好,通过互联网选择不同的交谈内容和交谈对象,可以不出家门和外国人交谈,和国内说英语人士交流,和教师、同学自由对话。

3.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英语课文教学质量。CAI即电脑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具有能集成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及动画等多种信息功能。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生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2)应用网络信息资源,提高英语阅读效率。它可以有效地克服以往英语阅读教学中许多问题,例如,阅读题材狭窄,内容陈旧,训练方法单一,呆板等问题。而网络具有信息丰富,题材广泛且新颖、反馈及时等特点,它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4.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活写作背景。教师可在屏幕上显示一些迷人的画面,关键词语,或者播放一段故事,让学生观其形,闻其声,然后有所感而写。并且,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用法和句型及语法项目后,逐步地进行写作训练。

(2)利用网络优势,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电子邮件的出现,缩短了交流的时间和距离。教师可指导学生结交国际笔友,发送电子邮件,让学生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

1.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原则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首先需要有基本的信息技术条件,要方便师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同时每位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深刻了解英语教育的本质、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学会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以更好地达到英语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应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与学的工具或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到位但不能越位。学习环境应该建立友好的人机对话窗口、体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操作简单,运行可靠。

(2)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模拟空间结构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模拟情景练习。

(3)传统传输信息媒体与数据库结合,取长补短原则。随着各校掌握的素材资源的增多,素材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管理素材,才能发挥资源的效益。

(4)不断更新观念原则。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英语课程也在不断更新,学生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课程整合要不断将新技术、新的教学理论等应用于课程整合,使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处于动态整合过程中。

(5)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经济原则,要充分考虑整合的投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模式

(1)基于单机课件的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

1)课堂演示型课件。其制作原则:要体现教学目的,为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提供帮助;结构严谨,界面友好统一,方便控制;技术的重点应该放在突出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上。

2)交互型课件。其制作思想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不同情况,把学习资料分为多个水平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材料,或通过交互式的练习,评估自己是否具备进行某种学习的能力。

3)电子图书。既适合教师教学又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2)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

1)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提出课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课题小节网上测试课题延伸此模式中教师的地位: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不断完善者,也是教学资源的评价者和管理者。

此模式中学生的地位:学生处于中心地位,能够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模块和学习方式。

此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自尊的保护;缺点是局限于课堂教学,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

2)网络探究模式——webquest

教学流程:教师提出问题将学生分组,每组扮演一个角色学生执行各自任务(查资料、讨论、分析、整理材料、撰写报告)演讲汇报教师评估下一问题。

此模式重视方法与技能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3)专题网站学习模式。即在网络环境下,围绕某一专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学习方法。其

强调的是深入学习,可打破时空限制,进行远距离学习;缺点是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能完全胜任这项工作。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手段的进步,探索教育现代化,探索教学改革,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任和使命。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所面临的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本文通过揭示教育信息化内涵,分析英语教育的特点,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的整合,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课程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教兴国思想不断深入人心,信息化的浪潮已席卷整个教育领域。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场由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教育变革,正在对教育的各个领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教育技术通讯,2005

3何克抗、余胜泉.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教育技术通讯,2002

篇4

【关键词】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16―05

一 问题的提出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人物,学校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发展到何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校长。国外很多研究已经把校长领导力作为教育管理研究领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在信息时代,学校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技术设施虽然非常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学校领导能否引领信息技术在学校中有效应用,这是学校信息化获得效率和效益的关键。因此,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和关联等方面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本文通过实证数据描述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种具体思路,为校长信息化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指向并,从而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二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

领导力本是管理领域的一个概念,“领导”(Lead)和“领导者”(Leader)这两个词汇都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它们通常仅仅指权威人物。“领导力” (Leadership)这一词汇却是在19 世纪中期才出现的,它的诞生和演化非常复杂,其意义远远超过了领导者。领导力有两个取向的内涵,特质取向认为领导力是领导者所具备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他们成为领导者。过程取向把领导力定义为某一个体影响带动一组个体实现某一个目标的过程。[1]这两者内在统一于领导者的素质及其所驱动的行为当中,而在各种领导素质中影响校长教育信息化决策与行为的主要因素就是教育技术管理与运作能力。为提高校长的教育技术管理与运作能力,在教育技术工作规范化专业标准方面,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系统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制定了不同的教育技术标准,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在2002年制定的面向学校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提出了学校管理者的教育技术基本标准和为管理者准备的绩效指标。[2]英国也在《校长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包括使用教育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3]是评价英国校长的重要指标。我国制定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讨论稿)的基本框架中也给出了管理者的教育技术标准。

具体到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方面,教育领导力的研究在学界已经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体系,但是关于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的研究却比较薄弱。国际上,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提出教育技术领导力维度包括:[4]领导力在教育技术中扮演的角色与作用区域;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学习理论与新技术的结合;参与教育技术的专业发展。

国内研究也日益兴起,祝智庭教授提出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4个方面内涵,即包括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与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能力和教育信息化规制建设能力等四个方面,并初步探究了学校领导者个人面向信息化的领导力结构,包括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化的管理水平等三个方面。[5]其他学者还提出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绩效指标体系问题[6][7][8],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学者张奕华通过实证研究归纳出五项教育技术领导的内涵层面,亦即:愿景、计划与管理;人员发展与训练;技术与基本设施支持;评价与研究以及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9]。上述成果对教育技术领导力或者信息化领导力的结构和内涵的讨论非常深刻,但在互动关系的实证及模型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以探求更详实的依据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提供支持。

本文认为,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又称校长的技术领导力、信息化领导力,指的是校长或者校长群体作为学校的技术领导者在学校建立一定技术使用标准和问责制度,并成功地促进技术在学校各个方面的使用。[10]本研究将此概念细化为操作性定义,认为教育技术领导力包括:作为校长在推动技术使用方面是否令人满意;校长能否领导制定学校的技术规划;校长是否能够解决那些不愿意在教学中使用技术的教师的相关问题;制定学校的技术规划;减轻自己和教师对技术的恐惧;领会“面向学校管理者的技术标准”,鼓励学生主动建构和积极参与学习以及寻求学校所在社区的支持等。根据这一界定,本研究从不同维度探究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互动关系,这些维度包括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自我感知、校长助推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发展、校长个体发展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校长领导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自身发展的关系、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革新领导的关系等。

三 研究设计

1 研究内容与目标

在分析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采用互动分析数据描述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两者之间的关联,探求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互动关系,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种具体思路,为校长信息化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指向。

2 研究工具

本课题自行设计《中小学校长技术领导力现状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互动研究量表》,整个问卷包含学校基本情况、校长技术领导力现状、校长发展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互动、主观访谈题四部分构成。问卷中采用以李克特5点式量表形式设计。最终对数据进行均值统计,分别计算不同样本校长和学校的各方面表现指标和信息化对校长和学校的各方面的影响,并在SPSS13.0中进行信效度统计和定量分析。

3 研究组织

在基础教育发展现状方面,温州是一个典型的多样化发展的区域,在样本选取上考虑到了被试对象所处学校归属学校的地域(县市或乡镇)、学校类别(小学或中学)、学校层次(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或一般类型学校)几方面的因素,并预期各类型的学校调查比例成等比抽样。抽样是在确定抽样构成比例之后,再进行随机调查,属于分层抽样(类型抽样),经过两个阶段的调查,在样本构成上基本接近预期样本比例,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佐证数据的可靠性,本问卷设计了教师卷和校长卷,从多角度进行调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误差抽样带来的影响,而且能使问题分析的更全面。回收问卷118份,1份无效,回收率91%,有效率90%。将117份有效问卷输入到Excel进行数据处理、建立图表,进行数据关系分析。

四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量表信效度分析

在进行量表分析前必须对量表进行信效度的分析。量表的信度通过计算Alpha信度系数的具体数值,参考判断标准,对信度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可知,该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Alpha值均大于0.9,说明各项目基本上能够较好地反映其所在维度。并且整个量表的Alpha值达到0.9680,认为量表的信度很高。

效度分析是衡量综合评价体系是否能够准确反映评价目的和要求的一种分析方法。进行效度分析是对问卷的准确性即有效性进行研究,也就是检验问卷是否能够既简洁又准确地描述抽样数据的属性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这里主要对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分析。

①内容效度: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对量表各项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计算各题与总分之积差相关,相关系数越大表示该题越有鉴别度,一般在0.3以上,达到统计显著水平。通过数据分析,量表的每一项相关系数值都大于0.3(第五题除外,予以删除),达到统计显著水平,说明量表的其余项都能较准确的反映所要表达的内容。

②结构效度: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分析,所使用的因素抽取法为主成分分析,并采取正交因素转轴,以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为取决。KMO值小于0.7不太适合因子分析,通过对各维度KMO值的统计,其中KMO值为0.608,取值小于0.7,不太适合因子分析,但其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认为适合于因子分析。

2 互动关系分析

(1)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自我感知

目前,基础教育中校长自身的教育技术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合理,技术掌握程度比较低。这与我国偏重管理者的道德素养有关,这直接导致了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滞后情况。为了掌握校长对自身教育技术领导力的感知情况,本研究首先设置了相关题项。从表1的数据中得知,校长对于自身的信息技术课程还是比较支持的,平均值达到了4.00。但是校长能够腾出时间作为技术训练之用,得分都较低,众数为3,这也许国内比较关注校长的行政事务有关。

(2)校长助推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发展

一般认为,如果校长自身素养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那么势必影响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所以校长对学校成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和发展计划的支持和规划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在个案访谈中很多校长也谈到,在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信息技术素养的情况下,要尽其所能为教师创设硬件和软件资源,加强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充分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校长的责任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表2表明了校长在助推教师和学生教育技术技能提升方面的管理思维和认知。

(3)校长个体发展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认知

从表3可以看出,校长作为一个决策者,应该说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应该是具有关键作用的,这一点也是得到了一致认同,认同值达到了100%。但是有些校长并不认为是决定作用,这在个案访谈中也有提到,比如说资金问题,很多公立学校被这一因素阻碍了信息化建设。

(4)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校长是关键,拥有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与财权,在学校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所以有效的技术领导将会进一步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如表4所示,在调查中校长们都表示能使用技术来评价自身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在资金方面,也从成本效益来考虑学校信息化建设。但是这几项的众数都只为3,表明校长对于应用技术来领导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上还是有问题。只有28.2%被调查者能够非常有效的积极寻求外部基金和技术资源的支持。虽然在观念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校长寻求外部帮助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的状况。

(5)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自身发展的关系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学校竞争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将较大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反过来,一个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将会推动校长的自身发展。本研究以校长的角度来看其关联度到底有多大,如表5所示。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均值、标准差等特征分析得知:在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对校长自身发展影响程度有关命题中,总平均分=4.062,众数都为4,表明大家都认同学校信息化建设对校长自身素养起到了显著的影响作用。

(6)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革新领导的关系

在信息时代,校长必须具有信息技术领导力,这一点已勿庸质疑。学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促进校长自身发展的同时,对校长的革新领导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表6中的数据分析中得知,仅有5%的被调查者不认同学校信息化建设能够提升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绝大多数都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技术领导力。从表格的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确实提高了校长的行政和管理效率,众数为4,表明认同度还是很高的。

五 结论与问题

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内在动力,是学校发展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因素,同时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会带动校长领导力的进一步提高。两者是良性互动的关系,他们互相促进彼此的发展。通过本研究发现,校长通过自身的教育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领导力来领导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反过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竞争力提升则进一步促进校长的个体发展和革新领导。本研究主要从实证的角度,挖掘校长自身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关联,探究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互动关系,从而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种具体思路,促进技术在学校的有效应用和教育变革,同时为校长信息化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指向。当然,一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并不完全取决于校长一人或者其信息素养水平,其中还有很多影响因子。同时,本次研究是针对某个特点地区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了校长和学校信息化建设两者之间的互动,虽然是校长负责制,但是如果系统考虑领导团队,将更能获得可靠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 Peter Q.Northouse.王力行,王怀英,李凯静,吴纪明译.卓越领导力――十种经典领导力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3.

[2]ISTE.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Administrators (NETS*A) [EB/OL].

[3]董辉文编译.英国校长的国家标准[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5):37-40.

[4]金崇潮.中小学校长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J].教育发展研究,2004, (4):19-21.

[5]祝智庭,顾小清. 突破应用瓶颈,关注教育效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 2006/03/06.

[6]杨蓉,王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估指标体系初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 (2):47-48.

[7]化方,杨晓宏.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绩效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 (2):7-10.

[8]谢忠新,张际平.基于系统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 (4):73-77.

篇5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理念创新

[作者简介]邹晶晶(1981-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数据挖掘技术。(湖南长沙410100)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90-02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战略规划的出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成为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近些年的实践证明,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0年以来,湖南省部分高职院校以基于云计算的“职教新干线”为基础,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空间资源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兴起了一场从“传统”到“空间”的教学创新与变革,使得“黑板板书+多媒体展示”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电子白板+多媒体展示+空间资源课程”的现代教学模式转变。以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空间教学,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向。

技术支持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环境、条件和保障。在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云计算等一系列先进信息技术不断融入课堂教学中,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扩大,这给学校信息部门的技术支持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首先,信息技术应用深度的不断扩大,要求信息部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做好先进技术的承接和传播工作,提供良好的教育信息化条件和环境;其次,信息技术应用广度的不断扩大,要求信息部门拓展服务范畴,与教务、科研等部门配合,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广大师生信息素养,不断缩小与教育信息化需求之间的差距,保障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

如何建立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为教育信息化进一步推进提供环境、条件和保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技术支持的理念创新

(一)技术支持工作的内涵塑造

高校信息部门所承担的技术支持工作,其本质和根本任务是提供服务,服务于教学和办公。一般意义上的技术支持是指产品公司为其产品用户提供的售后服务的一种形式,帮助用户诊断并解决其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在云计算技术背景下,世界大学城空间实际上就是学校通过互联网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取的一种计算和存储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上说,负责技术支持工作的应该是计算和存储服务的供应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供应商不一定能了解学校的具体运行情况,因而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服务;二是对于技术应用过程中故障排除,很难保证实时性。所以,信息部门的技术支持要像“桥梁”一样,体现传承先进信息技术的效果。

(二)技术支持工作的外延扩展

高校信息部门为教育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工作,其具体内容涵盖了教育信息化实施的环境、条件以及保障的相关工作。首先,教育信息化是基于互联网和数字资源的,所以稳定的网络环境和丰富的数字资源是前提和基础;其次,在网络环境、资源环境基础上提供的保障服务是关键。除此之外,技术支持工作还需要拓展至教育信息化实施主体信息素养的培养上,因为不管是直接参与教学的教师和学生,还是从事教学管理的其他教职工,都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及技能。

(三)技术支持工作的理念阐述

上述两点分析对技术支持概念进行了内涵塑造与外延扩展,以此为基础,从技术支持服务工作的任务、内容、目标等三方面确立了“传承先进技术、拓展服务范畴、提升服务水平”的工作理念。第一,传承先进技术。传递、承接适用于教学、办公的先进信息技术,并进行创新。第二,拓展服务范畴。在注重搭建高质量实施环境的基础上,着力培养教育信息化实施主体的信息素养。第三,提升服务水平。提升服务水平是技术支持工作的最终目标。

三、技术支持的实践研究

下面以湖南某高职院校为例,阐述创新的技术支持理念在该校的实践。

(一)工作思路

依据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学院明确了基本的工作思路,如下图所示。该思路是对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提炼,以及依据学院现有数字资源的应用经验总结归纳形成。

(二)搭建高质量的教育信息化实施环境

1.创建“高速、稳定、便捷、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教育信息化特别是空间教学的全面展开,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这对网络的速度、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高速的网络带宽:该校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应用需求,推进万兆校园主干网建设,并将出口带宽升级至800M,提升网络出口效能。(2)稳定的网络性能:优化校园骨干网结构,建立扁平化网络结构;部署iMC网络管理系统和MRTG流量监控服务器,管理和监控网络设备运行状态,为QOS的部署提供决策支持。(3)便捷的网络接入:实现了有线网络及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并根据教学需要建设了多个高密度无线教室;实现WEB接入方式与学校校园网络的VPN连接,使教职工访问校内资源不受地域限制。(4)安全的网络环境:集中建好核心区域的计算、存储能力,提高网络管理效能和稳定性;优化接入层交换机配置,启用DHCP SNOOPING监听与交换机DAI;通过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行为审计系统,最大程度保障校园网络安全可控。此外,加快网络故障响应速度,通过每周的例行巡检,对校园网络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分析,调整与优化网络环境,及时处理网络应用故障。

2.构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数字资源环境。数字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而空间教学倡导的“数字资源人人建”为数字资源的建设开辟了崭新的途径,但是基于知识产权的考虑,很多基础性、权威性资源还需要引进并且着力提高利用效率,因此,该校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基础数字资源环境。一是现代化的数字资源硬件。学校配备了360余套多媒体设备,建成能同时容纳2000余名读者的多功能电子阅览室;同时,配备全自动触摸式检索机,提供便捷、优质的阅读服务;此外,完成服务器虚拟化、虚拟桌面的实施,整合原有硬件设备资源,节约硬件投入成本,提升了各种应用支撑系统的稳定性。二是多元化的数字资源内容。学校首先整合部门相关技术人才,筹建数字资源工作小组,负责数字资源建设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其次,引进(购买、免费开通)包括知网、万方、维普在线考试等数字资源共计15种数字资源;此外,完成了校内媒体电子版的改造。三是全方位的数字资源服务。学校构建以高清LED显示屏为基础的校园整体信息推送平台,实现校园各类信息资源的网络化、智能化推送;完善数字资源网站建设,将资源网站涵盖读者指南、馆藏资源、信息服务、资源整合平台、特色推荐、资源下载和服务热线等丰富内容。

(三)培养高素质的教育信息化实施主体

教育信息化实施主体包括三个方面:技术支持服务团队、教师以及学生。

1.“外塑形象、内修气质”,创建优质服务团队。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整合与改造多媒体、网络以及信息相关的各项业务流程;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塑造良好的部门形象,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同时,制订中长期培训计划,以“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前沿、洞悉信息行业发展方向;提高信息技术服务水平、致力于学校信息化建设”为目标,促进信息技术人员在知识、技能以及服务意识等各方面全面提高。

2.采用评价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职工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个人在信息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在教育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信息素养尤其重要。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实施的关键。学校采用评价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改进评价方式,由阶段性改为连续性的评价方式;其次,完善评价内容,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最后,优化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评价。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包括知识培训、技能培训、素质培训。

3.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水平,最大的受惠者是学生。然而,由于我国教育区域差异的影响,学生信息素养参差不齐,而且空间教学是以高职院校为试点,所以如何提高我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之能适应空间教学的推广,也是技术支持所要完成工作的一方面。学校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考核、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学生信息素养。(1)在教学目标方面,高扬“因材施教”和“授人以渔”教育思想,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本原,以信息素养相关要素为主要内容,以项目驱动或ISAS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交互和协作,将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的基本目标,升华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高层次目标。(2)在教学内容方面,在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上,一方面充分考虑教育信息化特别是空间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考虑学生的专业需求。(3)在教学手段方面,采用项目驱动或IASA教学为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学习的认知前提能力、学习过程的情绪体验和学习中自我实现的操作技巧等,同时体现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和协作性――交互的学习环境和协作的学习方法。(4)在课程考核方面,从2010级学生开始,摒弃计算机期末考试的方式,采用以证代考的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

篇6

关键词:智慧校园;智慧特征;物联网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的兴起到广泛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也随之适应发展,进入智慧校园阶段。在这一背景下,深入分析智慧校园的智慧特征,了解智慧校园的内涵,对于智慧校园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智慧校园的发展历程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近十年得到快速发展,并进入了数字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手段,是高素质、全能型人才整体培养的内在要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是为了构建新型教育体系,以适应和体现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实现个性化发展。

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新阶段,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数字校园、网络校园、智慧校园3个阶段。而智慧校园的构建是以集成和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智慧终端、云计算等各项高新科技技术为基础。当前我国步入大数据时代,在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的校园,实现智慧校园的基础条件就是对校园信息的挖掘、分析、管理、整合。

2 智慧校园的内涵

智慧校园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将设备因素、环境因素、资源因素、社会因素及人的因素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校园系统的有效手段。智慧校园主要以互联网为基础,充分利用各项信息的相关性特征,结合各平台的多样化信息传递手段及时有效地提供双向交流平台,进而全面实现教育信息化。智慧校园是通过信息技术来改变师生和学校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数字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集成,实现数据共享,即时可见,互联协作,并为决策分析提供支撑的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从技术上来看,智慧校园即通过感知技术、挖掘技术、智能技术、控制技术等,结合校园网络管理系统、安全监控系统、自动图书管理系统、智能化学习系统等,全面建设具有便捷性、及时性、高校性、综合性的院校。

3 智慧校园的智慧特征

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形态,是数字校园在各种新兴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下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智慧校园能对校园物理环境全面感知,对师生群体的学习进行智能识别,同时也包括对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的智能识别,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来,以实现教育教学环境的智能开放以及便利舒适生活环境的建立,改变师生与学校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实现以人为本和深度融合。智慧校园有如下特征:

3.1 智慧资源

智慧资源共生共享是智慧校园资源建设的核心,学习资源的建设、共享、管理和使用是智慧校园的核心基础。智慧校园为学习者提供完善的网络平台,作为知识存储、分类与分享手段,帮助创建各种资料和信息,实现资源的整合、分享和创新。通过智慧校园知识管理的知识系统,让整个资源库中的信息与知识透过创造、分享、整合、挖掘、分析等过程,不断地回馈到资源系统内,形成学校智慧循环,推动学校资源创新。

3.2 智慧学习

智能终端的普及和广泛运用,让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开展,逐步泛在化。突破实践空间限制,个体与群组可以突破交流协作方式,实现有机互动线上线下结合,学习讨论课上课下结合,现实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结合。构建开放的、多维度的学习与科研空间,具备支持多模式、跨时空、跨情境的学习科研环境。

3.3 智慧分析

以“大数据”为基础,通过采集智慧校园海量数据,对资源进行挖掘与推荐分析,通过构建数据挖掘模型,对数据信息进行全面融合,同时开展合理设计及分析,以形成预测方法的智能推理,最终实现决策、管理与控制的智能化。

3.4 智慧感知

智慧校园的网络基础更强调移动互联和物联网,要为校园中人一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应用提供宽带、泛在的基础网络条件。各种智能感应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随时获得各种监测信息,从而能够实现对现实中各类因素的习惯特征的感知,从而实现人与物的互动,全面感知校园环境和师生活动状态,并能通过模型智能的建立对一般规律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3.5 智慧融合

智慧校园的智慧融合体现在校园内部融合和外部融合两个方面。智慧校园内部融合体现在学校的各项业务之中,以云计算和大数据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挖掘与分析,推动实现各项业务中应用的个性定制,达到随时随地随需的个性化应用,推动实现智能融合,通过智能推荐来提升管理决策的能力,以发挥智慧校园整体效能。智慧校园外部融合是在学校与外部社会的智慧融合,网络时代校园必须与社会接轨,通过和外部世界的交流互通来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创新发展。外部融合的具体活动包括学校之间的交流互通,学校和企业间的学习借鉴,多种手段的学习培训。通过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技术进步发展趋势和教育变革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学校的发展规划,促进学校持续快速发展。

篇7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师;转变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53-02

教育信息化是实施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它给传统教育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变革,传统教师角色正遭遇挑战,本文就教育信息化的巨大变革对教师的影响做一简单的探讨。

一、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

1.扩展了教学内容: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构成的动态教材。同时通过互联网络,教学内容可以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2.教学形式将发生变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学习、小组讨论、协作学习并存的模式。

3.学生学习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学的能力。学生必须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自主与自我管理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和协调各方面的能力。

4.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变化。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为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基于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上,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

二、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技能的要求

在基于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变化,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帮助者、促进者、启发者。教师是新技术运用的关键要素。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新技术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条件。但是面对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广大的教师还缺乏准备。

1.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面对多而杂的网络信息,怎样去获取、整理所需要的信息,怎样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教学活动,并能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即教师对信息的获取、整理、创造、呈现的信息能力,是教师面对教育信息化要首先面对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能够运用网络和计算机,获取并整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2.教师要具备驾驭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中用到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如计算机、投影仪等,只要我们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在教学中使用。在多媒体、网络化的教学环境中,教师掌握多媒体、网络教学应该具有的基本知识和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知识和技能、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多媒体CAI应用及软件制作技能、网络化远程教学的知识和技能。

三、信息时代现代教师观念的转变

新的教育信息化的教学观念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知识是由学生根据自己头脑中已有的认识结构而自主建构的。因此,根据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教师及时转变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观念,并积极向社会、家长、学生进行新的教育理念、观念的宣传,就显得十分重要。

1.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除了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改变外,还将面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这一问题。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技术是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这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在教学上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官刺激的多维性。与传统教育媒体相比,教学内容的呈现是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刺激来实现的。(2)教学内容呈现的可控制性。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理解程度的不同而控制呈现速度的快与慢、放大、缩小的方式呈现出来,以加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3)学习活动中信息资源的丰富性。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下的限制,汇众多的教育信息资源于眼前,极大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与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接触的信息量。(4)教育信息化使教学的互动性成为现实。借助于计算机与互联网,不仅可以实现“人机对话”,还可以进行师生的交流与沟通,打破传统的学习时间界线。而且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还可以对之进行有效的控制。

篇8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当前高等教育中最为常见的现象之一,它对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立足于此,首先简述了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内涵,然后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教育信息化对教学管理改革的推动作用,其中包括营造改革氛围、创建改革平台;完善教学活动、创新管理手段以及提升管理者素质等等。

关键词:

高等教育;信息化;教育改革

一、前言

信息化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信息技术诞生以后,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也日益密切,诞生了诸如管理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等概念。教育信息化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然而,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确切含义,并无定论。总而言之,教育信息化,就是学校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管理之中。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中的热点,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是必然趋势,它不仅有助于更新高校的教学管理方式,也能有效的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因而,文章立足于此,从三个方面探讨了高等教育信息化,对其教学管理改革的推动作用。

二、营造改革氛围、创建改革平台

1.营造信息化的氛围。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包含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多个要素的信息化,教学管理改革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然而,高等教育信息化,却能为教学管理改革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信息化氛围,进而推动教学管理改革工作的开展。首先,教育信息化要求高校将校内举凡生活、学习、管理等各方面的内容,以信息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信息本身具有共享性,它既可以应用到教学活动之中,也可以应用到教学管理之中,学校信息数据库的构建,为以后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信息化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高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离不开战略规划的制定。高校只有在具有了良好、完备的规划的基础之上,才能有序地推动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其中,教学管理作为高校日常事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在战略规划之中,并和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其他内容的信息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高等教育的信息化,能够为教学管理改革,提供一个良好的改革氛围与改革前景;最后,高等教育信息化,要求高校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使用水平,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与管理系统,而这对日后教学管理改革的推行也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2.构建信息化平台。

高等教育信息化不仅为教学管理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氛围,还为其构建了改革所必须的平台。教学管理的改革以信息化为方向,而这又离不开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平台的构建。教育信息化的平台创建,一方面为教学改革管理平台的创建提供了经验教训,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充当教学管理的平台。首先,高等教育信息化实现的过程中,离不开以学校局域网为核心的平台建设,这种平台建设需要高校做好整体规划、分期建设、专人管理、应用为主等多项工作,这些具体的平台构建工作,对于日后高校针对教学管理改革而展开信息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次,信息化平台如网站建设等,不同于其他平台在应用上的狭隘性,它有着很强的包容性,能够不断扩散自身的应用功能,因而,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创建很多时候便是教学管理改革信息化平台的创建,教学管理改革的很多工作可以直接在平台的推动下完成;最后,高校教学管理是一项承载着多重内容的复杂工作,它包括教学质量管理、学生学习管理、教师教学管理等等,因而,教学管理既需要一个综合性的管理系统,还需要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小型管理系统。教育信息化的平台创建中也存在着此类的问题,因而,教育信息化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于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创建,也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三、完善教学活动、创新管理手段

1.完善教学活动。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课堂授课为主。教师是课堂上的绝对主体,通过教材讲授等形式向学生传递知识。这种培养方式,无论是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教学环境都有着很大的滞后性,难以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教育信息化能够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从多个层面来完善教学活动。首先,就教学内容而言,教育信息化使得教师突破了传统纸质教材的藩篱,能够将互联网上的海量资源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之中,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打破学生学习中的专业、学科意识,从跨专业、跨学科的角度,综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就教学方式而言,教育信息化使得高校教师能够将各种信息技术例如多媒体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这些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枯燥的课堂趣味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就教学理念而言,教育信息化能够将师生从传统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教师改变自身的定位与认知,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而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最后,就教学环境而言,传统的教学活动大都依托于课堂而展开,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而教育信息化能够使教学活动从课堂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展开教学活动,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机会。

2.创新管理手段。

目前,高校中的教学管理中的学生管理,大都是基于教学活动而展开的,因而,高校教学活动的变革,不可避免地也会推动教学管理手段的创新。比如,在当前高校学生的学习管理中,学分制是最为常见的管理手段之一,它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要修满一定的学分,不然不予毕业。这种学分制的管理是与传统的教学活动相挂钩的,并不适应信息化时代下的教学管理:首先,这种管理体制模糊了学生之间的差别,没有看到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企图用一种标准化的模式来推动学生的学习;其次,这种管理模式的刚性过于明显,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学生一旦因为学分达不到要求,便不能毕业,这显然与当前所追求的教育宗旨相违背。教育信息化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学改革,其中便包含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的改革,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性作用,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这对于教学管理手段的创新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教学管理模式也应该从信息化的大环境出发,创新管理手段,比如构建导师制管理模式,通过一对一的辅导,来完善学生学习的管理方式,提高学生的学系效果。

四、推动高素质管理队伍的建设

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推行,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的建设。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由于管理者自身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模式低效、管理方法单一,因而难以发挥良好的管理作用。而高等教育信息化,则能够从多个角度来提升高校教学管理者的素质,进而有效地推动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工作的开展。

1.树立信息意识。

在信息化时代,是否具有信息意识是衡量当前高校教学管理者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之一。部分高校的教学管理改革工作之所以迟迟得不到推行,就是由于管理者本文缺乏正确的信息意识,不清楚信息在当前社会中的重要性,也不了解信息技术在高校发展和教学管理中的战略作用。高等教育信息化,使高校教学管理者置身于信息化的大环境之中,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对于学校管理与运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而树立其信息意识。这种信息意识的树立,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进行,首先,它有助于高校教学管理者,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作用及重要性,从而主动地接纳、学习信息技术,为日后的教学管理改革打好基础;其次,它有助于高校教学管理者认知到信息化在教学管理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从而主动的将信息化应用到教学管理之中,推动教学管理改革的进程。

2.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信息意识是管理者在信息时代下推动教学管理改革的基础,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则是决定管理者能否推动教学管理改革前进的关键性因素。不少高校管理者已经明确认识到信息化在教学管理改革中的重要性,并力图以此为契机推动教学管理改革,然而却苦于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匮乏,改革迟迟得不到推行。高校教育信息化,为管理者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能够让管理者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通过观摩、操作等形式,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进而为教学管理改革提供良好的技术经验。

3.增强服务意识。

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管理是手段,服务才是根本目的,教学管理工作要服务于整个教学活动,服务于教师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传统的教学管理中,管理人员受制于自身的思想素质和管理模式,有时并未切实发挥好服务者的角色。而教育信息化,能够通过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目标等因素的信息化,提升管理者对于教学管理的认知,进而增强其在管理活动中的服务意识,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

五、结语

信息化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已经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信息化不仅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目前,高校普遍实现了教育信息化,这对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改革是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的:首先,教学管理是高校教育的构成部分之一,教育的信息化,能够为教学管理提供良好的氛围与平台;其次,教育信息化使得高校中的教学与管理都和以往呈现出较大的不同,而这又进一步推动了教学活动的完善和管理手段的创新;最后,教育的信息化对高校管理者个人素质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美茹 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技术 高职英语教学 应用研究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总理提出了“互联网+” 的行动计划,由此推动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我国已逐渐进入全民信息化时代。在此背景下,各种信息化技术不断渗透融入教育教学领域,对各级各类学校有着革命性的影响。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灵活应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弥补传统英语教学的不足,提升高职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将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推向又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作者结合本人所处学校的实际情况,以航空机务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其基础英语及行业英语教学中系统融入信息化技术,以期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学

提到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学,经常有人混为一谈。事实上,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而信息化教学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1.教育信息化。20世纪初九十年代初,美国政府提出关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计划,其中首次涉及到“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要求将互联网应用在教育中,推动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为全球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也吸引了我国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其中,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专家黎加厚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可见,教育信息化既不能完全等同于网络化,也不是仅指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手段运用于教育,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一个涵盖整个现代化教育的系统工程。

2.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是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具体的教学模式。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一定的情景,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协作与会话的方式,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国内学者王竹立教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炼,于2011年提出了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既可指导学校内的正式学习,又能指导网络时代的自发性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其总体内涵为: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技术环境中,师生双方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数字化教学资源并结合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方式。它不仅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也是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建构的过程,是将各类教学模式的结构成分与技术应用条件之间的“整合”过程。

二、信息化技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国务院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作用,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改革教W内容、方法、手段,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至此,各种信息化技术纷纷融入教育教学,给传统教学的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英语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对于该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矛盾:一是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课时被普遍缩减,仅靠45分钟的课堂教学难以实现教学目标;二是部分高职学生由于底子差,对英语学习没信心没兴趣,教学活动难以开展;三是受教师本人的知识局限,培养学生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具有一定难度。可见,高职英语教学必须做到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教师传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知识碎片化与整合相结合,才能解决以上矛盾。而解决这一切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在教学中引入信息化技术,给师生提供更丰富的教学学习资源,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实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

运用信息化技术辅助高职英语教学具有现实意义,这一教学理念已经逐渐被师生们所接受。广大教师积极投入到互联网知识的学习当中,就各种信息化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进行思考、研究并实践。

三、信息化技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机务专业的学生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英语教学主要体现在二维码、各类APP、微课设计三个技术层面。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我们的教学方式逐步趋向于数据化、移动化、个性化和社会化。

1.二维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二维码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教学信息传递的方式。在教学中常用的二维码形式有问卷星、草料二维码、火狐浏览器和码书。

首先,利用问卷星在我院航空机务专业的学生中开展了两次问卷调查,一是引入行业英语的可行性分析,二是引入行业英语后的各种信息反馈。问卷星改变了教学评价和反馈的方式。教师无需发放纸质调研表,只需用“问卷星”设计好问卷调查表,自动生成二维码,学生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参与网上调研;随后导出各项数据,完成各类数据分析。事实上,问卷星还可应用在传递资料,考卷制作、现场测试、试卷分析、科研调查和社会普查等方面。

其次,运用码书进行课程教材建设。在我院确定于航空机务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引入行业英语后,需要建设适合行业特殊性的课程教材,如:《航空维修职业英语》。第一步,进行整体构思,确定教材中的每个章节均包括学习任务单,课文文本、单元设计、进阶练习、课后作业、PPT教学课件,微课视频、拓展学习视频等内容。第二步,分别制作以上内容,并转成二维码。第三步,进行组合设计,包括排版和艺术加工。码书将二维码与课程教材相结合,学生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不仅可以学习课程相关内容,还能体验互动交流、即时评价、远程连接,众筹智慧等新型学习方式。

此外,在A级、四六级听力教学中,许多音频材料我们也借助草料二维码进行归类整理。当学生想在课外练习听力时,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下载收听音频材料,解决了在电脑上使用光盘收听音频资料的局限性。利用火狐浏览器,教师可以直接把网上的有用资料生成二维码,供学生学习参考。

2. APP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各类APP的使用丰富了课堂互动教学方式。我们主要利用手机上的APP来辅助课堂互动,常用的seewolink、mirrorop、UMU 等应用软件可实现手机和屏幕同步显示。

如:教师上课前将所有授课热荽嫒胫悄苁只,再通过无线网络,利用seewolink软件快速传送到电脑上,并打开演示。又如:在话题讨论和对话练习的教学环节中,只要确保手机和电脑在同一wifi环境下,mirrorop软件可使手机画面和电脑同步,实现多屏互动。口语课堂上讨论“Inner Beauty and Outer Beauty”时,多个学生的表现同时出现在电脑投影仪上,让学生从屏幕上清楚地看到自己以及其他同学的表现,既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提高其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直观真实。

UMU 软件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创新互动平台,用手机不但可以随时组织投票与讨论,还能用大屏幕同步展示互动结果。我们在教学中,主要运用该软件进行作业练习与讲评。教师利用该软件制作作业习题并生成二维码,学生无需下载软件,直接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完成相关作业习题。答题情况同步到大屏幕,教师选取部分作业进行讲解,及时发现学生所学知识的薄弱环节点,查漏补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微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近年来,微课已经成为高职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热点,它使原有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结构发生了变化。在我院的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中,我们有两种形式的微课视频:电脑微课和手机微课。对于整个单元内容的综合性讲解,运用喀秋莎等相关软件制作微课视频,时长达到8-10分钟,在大学城空间或QQ空间,师生可通过电脑观看学习。此外,还将每个单元的知识点或重难点进行碎片化,运用HTML5中的易企秀等平台,制作多个时长3-5分钟的手机微课、供学生在手机上播放。这种 “掌心课”或“指尖课”,非常方便学生课外自学。

信息化技术在不断进步,高职英语教学方法在不断完善。在实际教学中,经常是几种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相互取长补短,以此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信息化技术丰富了高职英语教学内容和英语教学方法。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绝对不是各种信息化技术的简单堆砌,不能为了信息化教学而盲目采用信息化技术;更不能完全依赖信息化技术,而忽略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与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仔细分析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融入信息化手段,实现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完美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对于学生而言,信息化技术虽然实现了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但也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控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不仅要做到在课堂内能认真听取教师授课,还需要在课余时间主动利用网络,真正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拓展等,才能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建构网络时代高智慧学习新体系[R].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2]陈敏辉.我国教育信息化中的知识管理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3]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

[4]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Z].2010

[6]桂杉杉.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应用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篇10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1信息素养的内涵

国外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信息素养进行了界定。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信息素养研究报告中提出,“信息素养是人们能够充分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日本的《信息教育指南》把信息素养细化为三个层面:具备判断、选择、整理、处理、创造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并理解信息社会特性;掌握信息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陈坚林在综合了国内外不同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并且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炼、创新,从而获得新知识的综合能力。[2][3]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信息素养是由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信息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4]它指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力和洞察力,对信息收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信息的有效性、准确性的辨别以及对信息及其环境和相关活动的认知。信息意识是提高信息素养的前提;信息能力则主要指利用信息技术及手段理解和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整合及使用信息的能力,也包括创造和传递信息、利用信息交流和研究的能力,信息能力是提高信息素养的核心。

2信息化背景下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英语教学究竟是不是专业?”语言教学的专业性长期以来备受质疑。学科基础的超常宽大使得英语教学的专业性凸显先天性不足。英语教师专业特点不明显、学科基础太宽泛、专业标准不权威、专业组织不强大是人们质疑英语教学是不是专业的根源,同时这也是我们认识我国英语教学专业特质的特殊维度。[5]长期以来,学者们一直在探讨和界定英语语言教学的学科性质。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着学科归属问题的困境。正如夏纪梅所指出的,“大学英语无论是课程建设还是教师发展,都脱离了学科建设,这在高等院校里是很难体面地生存的,由此产生的校本认同、学者认同以及学生认同问题接踵而至”,[6]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师学科身份不被认同、学术被边缘化、话语权缺失等问题,专业发展面临瓶颈。传统的英语教学有其特定的教学构成要素,它们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磨合形成了相对稳定和协调的教学环境和系统。信息技术使英语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传统的教学要素将逐渐被新的要素所取代,催生了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目的、过程、内容、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评价标准随着教学结构及构成要素的变化而改变。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为英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与技术支持,有助于英语教师结合教学的客观要求和专业发展需求开展教学实践、规划职业生涯。这些变化赋予了信息化背景下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的内涵: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并重,教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共同发展;教师的信息素养将贯穿在学习、教学和科研过程的始终,即具备虚拟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和网络环境下的学术研究能力。

3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

国内学者余丽、陈坚林、张松松对全国多所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模式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认知及需求情况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信息素养仍然不能满足信息化教学发展的需求。

3.1信息意识教育信息化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语言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具备较为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和较为理想的语言信念、学习信念、课堂及教学信念;对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新技术的使用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紧迫感,能认同自我需求和信念执行过程中的困难。但是在实践教学会出现认识模糊、执行度不高、信念不稳定等问题。首先,部分教师对新模式下自身角色定位的认识相当模糊,依然局限于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其次,缺乏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内涵的正确理解。少数教师秉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就是教育信息化”、“计算机辅助教学即为整合”的传统观念,导致了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分离和脱节,思想上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实际教学行为却屈服于传统的教学习惯。另外,还有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心存忧虑、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产生怀疑,对“人机”关系认识不清,担心计算机削弱或替代教师的作用,缺乏驾驭信息化课堂的能力。上述问题的出现与缺乏计算机网络知识或技术培训指导有一定程度的关系。

3.2信息能力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能力素养包括基本的学科理论素养、信息化教学技能素养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素养。(1)理论层面外语教师的学科理论既包括外语教学理论,也包括网络教学与学习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方法论等相关学科知识。张松松等对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学历的提升使教师具备较为丰富的现代教育基础理论知识,他们熟悉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原理,了解教学方法的步骤和规则,乐于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论;随着英语教改的深入,大学英语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较充分,主观上具备较强的学习意识,但相对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理论的了解程度,他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的熟悉程度并不高,理论运用于时间的经验不足。[7]因此,教师们能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传统教学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但是在新旧理念的交叠下如何去调整原有教学原则、设计、方法、内容和结构,表现出无所适从。(2)技术层面首先,大多数英语教师能够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变化,具备基本的网络素养,能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并适当运用,技术应用以多媒体使用和课件制作为主。其次,熟悉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并运用于英语教学。对文字处理软件、制作幻灯片软件、搜索引擎、数据处理分析软件、即时通讯工具、学术期刊库等软件和工具使用较为熟练。[8]再次,多数教师具备信息资源的检索和处理能力,能利用网络进行日常工作如办公系统的使用、网上登分、网上课程评估等,但信息开发、应用及评估能力相对滞后,教学平台的使用、网络课程的开发、网页制作等操作技术仍然比较薄弱;此外,大部分教师能够通过互联网、通讯工具开展学术研究,但在信息的开发共享、协作交流及创新性地使用等方面较为欠缺。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整体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提升。(3)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层面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本质上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外语教学方式,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共同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张雁玲、郑新民对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及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的使用情况调查后发现,英语教师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关注新技术的应用,但对英语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解和执行方面存在不少困惑。[9]有68.4%的教师在“整合”概念的理解上走入了误区。一是对“辅助”和“整合”的理念认识不清,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学习就是整合”,或者“把使用多媒体课件等同于整合”;二是存在“过度整合”的问题,部分教师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导致课堂的“技术味”大于“外语味”,未能回归外语课堂的本质。因此,英语教师对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认知有待于进一步明确与拓展。

4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4.1革新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革新教师主体意识,意味着教师在面对社会环境变化和挑战积极提升内在素质,通过学习及反思主动适应学科及专业发展的需要的过程,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大学英语教师应认识到语言学科教师和教育学科教师的共性以及信息化环境下专业发展内涵的特殊性,树立正确的教师信念,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增强信息意识。教师信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课堂行为和教学实践。在外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面对部分教师出现信念不稳定、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等问题,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有更新观念的紧迫感,主动学习新技术新理念,积极调整和构建知识体系,加强自主发展意识。另一方面,学校在政策上、物质上和时间上给予扶持和投入,完善教师考评制度,关注大学英语教师的生存和发展现状,给与其更多的人文关怀,积极创建生态的、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为其提供良好的专业发展平台。

4.2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体系教育技术的培训内容既包括外语教育理论、信息论、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也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通讯技术等教育技能。培训要加强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重在“应用”而非“技术”本身。针对英语教师的弱项,加强信息开发、应用、评估能力,提高整合、创新能力。培训形式上,应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改革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在场学习,利用网络等有利条件探索自下而上的在线培训模式。“在场”向“在线”的转变克服了传统培训的封闭性以及缺乏互动性的弊端,教师们不但能探讨知识、交流经验、共享资源,还能答疑解惑、反思教学。基于网络的虚拟学习形式打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缓解了培训经费、教学任务、培训人数的压力,营造了积极、开放、民主、公平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激发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

4.3提高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的整合能力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外语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有效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首先,大学英语教师要处理好“技术与人”、“技术与课程”的关系。技术目的是服务于教学,教师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和操作者,只有创造性的使用,使技术服务于课程、教学和学生的需要,避免一味追求“技术本位”而偏离英语课程的目标,才能真正发挥技术的作用。其次,要注意处理好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时代教学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促使教师角色也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多元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共同学习者”等角色转变,[10]这种转变要求英语教师要善于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应用于英语课堂,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并常态化,实现更为高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4.4构建在线专业发展共同体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势必会改变教师孤军奋战、单打独斗的局面,从而推动教师从单一的个体学习向团队合作的转变。国内很多学者对外语教师在线专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认为借助网络平台构建“集阅读、讨论、活动、实践反思于一体的学习者共同体”,[11]既能保证信息交互的持续性和增长性,又能发挥教师对信息获取和共享的主动性,实现教师学术交流与教学合作的需要。英语教师在线共同体的构建在实现方式上,既可以是学校有组织的集体在线学习或网络课程培训,也可以是教师根据专业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的日常学习;在构建类型上,可以打破地区、时空、文化、学科的限制,组成教学共同体、学术研究共同体或研究者—教学者协作共同体等。在技术手段上,可使用电子文本、网络视频、在线论坛、公告板、电子邮件、博客、微信等媒介,利用网络即时同步和延时异步兼容的特点,从而实现知识共享、信息共享、实践共享。[12][13]置身于在线共同体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自己教学实践和学习经历描述、反思、分析、总结,借助博客等现代工具和应用软件录制视频及文本进行叙事研究,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对他人教研成果、学生、同行的评价进行甄别思考,培养网络元评价能力。[14]这种基于虚拟环境的共享和交流,为教师创设了相对自由、平等、个性、高效的在线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融合,营造了理想的教与学的环境,赋予了外语教师在信息化背景下专业发展新的内涵,对外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内在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英语教师应转变观念,革新认识,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积极应对教学环境的改变,才能把握信息化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在群体发展中实现个体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2]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教学整合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3][6]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4]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5]付安权.论英语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再概念化[J].外语界,2009(1).

[6]夏纪梅.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难点与出路[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

[7][8]张松松,顾云锋,潘艳艳,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研究报告———以南京地方高校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6(2).

[9]张雁玲,郑新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环境下外语教师信念探究[J].外语教学,2011(4).

[10]陈燕,蒋宇红.职前外语教师整合ICT的学科教学能力研究[J].外语界,2014(1).

[11][12]付安权.教师教育新范式:在线专业发展[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2).

[13]王琦,富争.英语教师在线合作行为:一项基于虚拟实践共同体的案例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