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古典园林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欣赏古典园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欣赏古典园林

篇1

Abstract:The thesis illustrates the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using the method of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The different garden types have been compared and then the five factors of building the garden have been compared, which in turn makes us get to know better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lassical gardens in China and Japan and their respective excellent quality.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日本古典园林;对比分析;造园要素

Key words:Chinese classical garden;Japanese classical garden;comparison and analysis;factors for building gardens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154-02

0 前言

通过比较研究,一方面发掘这两种风格所体现的自然之美,揭示两个民族如何感悟园林,如何再现和表现自然;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学习日本园林的长处,结合中国造园艺术,为当今中国景观设计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 造成中日古典园林艺术差异的原因

中日地理环境和气候与思想文化差异是造成中日古典园林艺术差异的外因和内因。地理环境区别是大陆和海岛的差异,在园林文化上就是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区别。

气候因素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差异。中国南北跨度大,北方建筑防寒为主,较厚重;南方建筑通风、采光为主,较小巧,园林植物也有较大差异。日本属海洋性气候,温度较高,雨量充沛,树木资源丰富。日本园林建筑用拉窗和拉门分隔,可以拉开,形成通透的空间。

思想上,中国偏于儒,表现为乐天爱人,日本偏于佛,显示出孤独的禅意和对短暂人生的思考[1]。

2 中日两国古典园林发展史

中国园林发展史可以分五个时期,就是萌芽,产生,历经兴盛,成熟,衰微的过程。

商周秦汉是园林萌芽时期,出现了“囿”、“台”、“园圃”三种园林雏形。魏晋南北朝是园林的转折时期,佛教传入,玄学兴起及老庄哲学流行,园林崇尚自然。隋唐是园林发展全盛的时期,园林艺术由自然山水园向写意山水园过渡。宋元是文人写意山水园的成熟时期,呈现简远、雅致、天然的艺术风格。创作风格倾向写意,注重意境创造。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江南园林艺术达到高峰。清中叶到清末园林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是中国园林的衰结期,形式脱离内容倾向[2]。

日本园林发展史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飞鸟、奈良时代是中国式山水园林的泊来期,日本全面吸收中国的园林文化。平安时期唐文化和佛教仍是主流,但政府已停止派遣遣唐使,注重发展自己的文化。镰仓、室町时期是佛教禅宗化时期,产生了禅宗园林,特别是室町末期,产生了日本园林史上杰出的枯山水。桃山时期是园林的茶道化时期,日本人以朴素、淡泊为尚,创立幽静、幽玄的茶庭。江户时期是日本园林的综合时期,园林主题和类型丰富多变[3]。

3 中日古典园林风格类型的分析

中国园林大致可以分四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名胜游览区。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私家园林有时代风格,从西汉自然山水园到明清人文山水园。江南园林体现了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寺庙园林建筑金碧辉煌,殿堂之庭,栽植松柏竹等常青树木。名胜游览区是结合自然山水开发,具有公共游乐性质的园林[4]。

日本园林有以下几种类型:枯山水、茶庭、池泉园、筑山庭、平庭、寝殿造、书院造、净土宗。

枯山水即在没有池水溪流的地方仅立山石,以砂代水,以石代岛的做法。池泉式园林偏重于池泉为中心,筑山庭则是偏重于堆土山,平庭是在平坦地面上进行园林规划。茶庭是在进入茶室前的一段空间里,布置各种景观。寝殿造、书院造、净土宗主要是依据主体建筑而命名。

4 造园五大要素的比较

4.1 掇山的比较。中国古典园林掇山受蓬莱模式影响,皇家园林假山形体高大,雄伟;私家园林玲珑妩媚。日本古典园林中称“筑山”和 “野筋”。多取材神话中的仙山或自然中的名山,山体低矮缓和。

中国古典园林把山水画理论作为依据,表现山的峻峭挺拔,创造深山幽谷,洞天府地的意境 。日本园林追求荒山野丘的趣味。多为须弥山,不是表现山的形态,而是佛教的思想。土山多模仿自然名山。

4.2 置石的比较。置石立峰是以个体石材成景的造景手法。中国古典园林中多用太湖石、黄石等,日本园林多用青石等。审美标准,中国讲求“瘦、透、漏、皱”。日本选石以浑厚朴实为贵。

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意境因置石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置石方式有特置、对置等。以特置为例,又称孤赏山石,由大块山石布置成独石景。日本置石审美意境因石块数量不同而异,如九块石头可以做成九山八海的形式。

4.3 理水的比较。中国园林讲究真水的处理,日本园林有真水和枯水两种处理。中国园林理水讲求“宁静致远”,以静赏为主。日本池泉式园林欣赏水的清澈通透,而枯山水以白砂之水表达空灵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讲究来龙去脉,显示疏水未尽之意。理水原理为“小水则聚,大水则分”,丰富空间。日本园林只重来水,以泷代,水体较小,以聚为主。

4.4 建筑的比较。中国园林建筑式样丰富,皇家讲究对称,私家园林讲求一定变化,门窗花式多、雕刻装饰多,建筑密度较大。日本园林建筑多为高台式,式样简洁,以不对称为主,门窗构件式样简洁,建筑密度较小。

中日两国的建筑都可以分为主体实用性建筑、休闲性建筑、附属建筑、建筑小品四类。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厅、阁、堂等是私家园林主体建筑,皇家园林则是宫殿;日本古典园林以寝殿、书院、金堂等作为主体建筑,茶室是茶庭的主体建筑。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休闲性建筑有亭、廊、榭等;日本古典园林中休闲性建筑有钓殿、舟屋等。附属建筑在此指的是桥、围墙等。中国园林有牌坊、影壁等,日本园林有石鸟居、石灯笼等。

4.5 植物的比较。中国园林分两种,一是对花木外形的欣赏,二是欣赏花木蕴涵的文化。日本对苔草类植物情有独钟,在乔灌木方面也欣赏植物的外在美,日本喜欢象征长寿的植物和能体现生命意义的植物。

中国分两种情况:一是季相美,显示四季不同的景观。二是植物的空间审美,同其它造园要素搭配,形成“步移景异”的效果。日本重视春景和秋景,春赏樱花,秋赏红叶。樱花开在春季,只有短暂的几天;红叶类植物因其在秋季显出血染的风采,因而深受日本人的喜欢[1-2]。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以其“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掇山理水的手法等,取得了伟大成就。日本古典园林整体简单质朴,对每个细节都精心打造,简洁又不失精致。在某种程度上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值得我们学习。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认识到,现代景观设计,既要与传统园林一脉相承,又要借鉴别国的经验和成果,为我所用,这才有利于我国景观设计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丹荔.中日园林造园艺术比较[D].重庆:重庆大学,2005.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篇2

一、人文理念的界定

人文理念是指一定时空跨度之内,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的集合体。它的形成需要以深厚的文化作为基础,并且必须是经过社会发展的考验。人文理念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对接受、认同它的人们形成行为约束和道德引导作用。进入到现代社会,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正是凭借着自身独有的文化特征和艺术魅力,中国传统文化正在逐步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在构筑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系中就包括了中国先民对人文理念的诉求,在西方园林设计师传播其设计思想的同时,他们也发现了东方,并重新认识了东方,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存在着刺激他们创作灵感的精神。“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赋予其人文理念的基本特征,并始终伴随着中国园林艺术的存在而发展。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士大夫文人追求自然美的产物,所谓“庄老告退,山水方滋”,当魏晋的文人们从清谈的思辨中醒来时,他们终于发现自然之美。刘勰曾在《文心雕龙•明诗》篇写到:“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自然的风景无非是山、水、植物等元素,但是中国古典园林并没有简单地将山、水、植物等元素照搬过来,而是有意识地对这些基本元素进行处理,进行转换,进行艺术再加工。”纵观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到发展、再从成熟走向辉煌的历史进程,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又不拘泥于自然景物的自然形态始终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标准。当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升之后,文人对园林的标准就不满足于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方式,而是力图在自己的生活中营造没有人工雕琢的自然美。自然之美与建筑之美的完美融合是人文理念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园林之美不仅在于视觉享受,更在于营造舒适、温馨的人居环境。人是园林景观的设计者,也是园林景观的构成元素之一,“无论他们的性质和功能如何,都必须能够和周围的景观有机的结合,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整体协调而又不显得突兀,使建筑美和自然美达到完美的融合,以达到人工与自然相互融合的理想境界。”中国古典建筑以砖石木质结构为主,虽然存在着火灾的隐患,也为适度地调整房屋和周围的自然景观提供了便利,使其能够成为统一的整体。“意境”的营造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集中体现了古人赋予“人文理念”的复杂内涵。艺术追求可以借由不同的艺术表现载体来表达,高超的园林设计者可以将自然元素、人文景观和艺术设计都纳入到园林中,从而使受众获得更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人文理念的应用

中国园林艺术所体现的人文理念建筑在“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价值定位基础上,并以追求自然之美与建筑之美的完美融合作为具体的表现原则,而“意境”之美的营造则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最高的艺术准则。“意境”是园林艺术人文理念的最高准则,也是我们理解和界定园林艺术最佳的方式。但园林艺术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作为空间艺术的特质,“意境”之美是空间艺术的基本表现。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是园林设计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一方面,园林景观是物理空间的表现载体,具有可见、可控的特点,并以物质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以“意境”为核心的园林人文理念相对空泛,很难以具体可观的方式得到体现。正是基于物质载体与人文理念之间的差距,才使得不同的欣赏者在置身于园林景观时会产生不同的艺术体验,并且会由于欣赏者个人的学识修养、性格特征和审美品位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转移。因此,园林设计者在秉承艺术理念的同时,往往要根据自然景观和艺术标准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适度调整。以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为例,设计者并非单纯地模仿自然景观的构造方式,而是以自然景物的搭配方式、景物的构图原则和不同景色的变换,努力营造贴近于自然本真状态的艺术空间。当欣赏者置身于人造景观时,他所感受到不是刻意为之的自然景观,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景观是人文理念的物质载体,而意境则是物质形式的审美升华,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如拙政园的“听雨轩”,在外面种植了大量的色蕉,宽大的叶片在雨滴打击下发出清脆的声音,“松风亭”是风吹入松林时,沙沙作响的松林的声音,让人感觉那份宁静。闹中取静、以小见大、曲折幽深等便是最常见的意境。人文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的范例,经过历史的验证和不断的丰富,有很多作品成为了彰显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魅力的佳作,是数千年文明史的瑰宝,凝聚并体现着我国古代文化的结晶。但我们也注意到,很多园林作品不可避免地沾染了时代的痕迹,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文理念和价值追求的集合体。保存至今的园林艺术作品中,南方的苏州园林和北方的皇家园林堪称典范,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感受到北方游牧统治者对江南烟雨的追慕之情,也能体察到文人志士对生活情趣之美的体悟。尽管不同的园林者在理解人文理念时所秉承的原则各有不同,对园林设计的界定方式也各有不同,但“人文理念”的基本精神则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古典园林中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与我国古代所讲求的“天人合一”是殊途同归。

三、人文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局限

篇3

关键词:园林景观;意境营造;意境美

1 园林意境的概念

园林的意境是园林的精神属性,是园林建造的灵魂。园林缺少意境就如同人缺少思想和灵魂一样。诗歌的意境以诗词为元素,园林的意境以树木花草鱼石为元素,是由各种自然景观与园林所处空间巧妙融合的。因此园林的意境并不是孤立的景象就可以打造的,一个孤立的假山,一棵独立的树木都不能够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要会运用山、石、树木、花草的搭配,甚至运用绘画、雕塑等艺术的装饰,再加上自然景观勾起欣赏者心中无限情感,才能将园林景观意境营造方法发挥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园林具有的意境美能让人触景生情,让欣赏者对园林流连忘返。

2 园林意境的类型

2.1 从动、静景观效果上划分

从动、静景观效果看园林意境主要有3种:静境、动境和以动衬静的意境。静境主要是依靠静止的景物对园林空间加强意境的营造。例如园林空间中的垂柳飘摇多姿,柔软的柳枝可以让欣赏者想到女人柔弱的身姿。盘石与卵石可以让人产生坚定的信念,美丽的花朵可以让人联想到儿童或者美女,这些静止的景物都能够让人展开遐思,是园林的静境。宁夏所具有的广阔的大漠孤烟自然景象也可以用于园林中静境的营造。

动境是通过运动的物体进行意境的展现。如慢慢飘散的云朵,潺潺的流水,鸟儿的欢唱,拂面的微风等等都是动起来的景致,却能够陶冶人们的心境,这些都是园林景观的动境。

以动衬静的意境主要是以上两种动与静境界的结合与统一,例如用鸟鸣、人声烘托山的幽静,恰如诗里的“鸟鸣山更幽”、“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意境非凡。

2.2 从景致表现形式上划分

园林景观意境从景致表现形式上划分有很多种,主要是利用人们的嗅觉、视觉对景致进行展现。

树木与花草散发出来的香气,可以渲染园林环境氛围。例如丁香花的花香很清新,让人心情舒缓,梅花的香气让人想到“宝剑锋从磨砺来,梅花香自苦寒来”,而五角枫树让人有秋天的感怀,银杏树让人心情爽朗,雪松让人想到“大雪压青松,青松高且直”的意境。这些都是园林景观的“香境”。

园林的“色境”主要是通过各种景物的颜色呈现的,玫瑰的鲜红、湖的碧绿、天空的蔚蓝、白白的云朵,古诗词“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都是色彩景致的凸显,任何有颜色的景物都能让人产生不同的心境,而色彩的布局与搭配将会营造出不同的意境效果。

此外还有利用声音传情的“情境”,鸟声、风声都可以传达园林意境,还有利用朦胧美表达的“朦境”:细雨、灯光与云雾所产生的朦胧之美常常让人产生浪漫主义情愫。

3 如何创造园林意境空间

3.1 巧用天然景象,打造园林意境

天然景象往往让园林的意境和谐、自然,例如宁夏地区的自然的山石、大漠、漫漫黄沙、浩瀚的天空都是可以借助的天然景象。有利于勾勒意境的云彩、清风、薄雾都是可以采纳于景观之中的。但天然景致会随着时间与季节而变,要掌握景致特征,做到恰到好处的应用。

3.2 通过景物间的对比,营造园林意境

利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起到衬托、烘托的作用,例如利用动静对比、色彩对比、虚实对比等等都可以达到目的。例如园林中用静物山桃、连翘、榆叶梅等颜色各样的树木花草散布着春暖花开的信息,可以再加上人工水系的潺潺流水,这样动静结合,春的意境自然而生,让人联想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意境。

3.3 利用文化渲染,增强园林意境

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在园林建设中运用诗词、音乐、绘画艺术,意境将更加丰富。例如要想建造一个古典风格的园林,可以在凉亭处贴上适宜园林景致的对联、在墙壁四周进行古代风格的壁画创作,配上悠扬的古琴声,将会将古风古韵烘托的恰到好处,这样的园林意境怎能叫人不乐于欣赏。在现代城市小区的园林中也可以利用各种文化形式营造意境,例如想要打造一个悠闲雅致的小区园林,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在园林中设置一个大屏幕播放节奏清新的舞蹈,让游人欣赏潺潺流水与各样花丛的同时,看到舒缓动人的舞蹈,更增添了园林的闲雅意境。

4 结语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让人们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提高,更加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工作与生活之余欣赏园林,体验园林意境,放松身心是很好的舒缓工作压力与生活压力的方式,值得推捧。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一定要抓住人们这一心理需求,努力营造园林意境空间,这样才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提升园林建筑品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文学;园林;意境;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步伐突飞猛进,园林以其特有的功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园林规划设计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现代园林设计理念大多都是在中国优秀的造园艺术及造园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古代造园文化对现代园林设计理念有着极大的影响。中国园林追求人文自然,注重意境创造,蕴诗情画意于其中的特点在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中多有反映,园林景观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启迪游人丰富的想像力,使园林意境得到更进一步的开拓、升华。在中国建园理论与实践史上,文学作品与建园理念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尤其古典文学对园林设计理念的影响最甚。对中国园林与古典文学之间关系的探讨,有助于我们继承中国园林规划设计方面许多优秀的造园文化及造景的成功经验,结合现代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和科学技术发展,在合理运用传统成就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园林的内容和形式,走雅俗共赏之路。

1 园林与文学

园林是以物质为实体,融入一定的园林美学思想建造而成的,供人们游憩、活动的场所。文学,是意象思维的结晶,是以文字符号形式反映人类生活、精神及审美水平的艺术。古典文学容纳了许多关于中国园林的描绘。如四大名著《红楼梦》里面描写园林建筑的内容举不胜举,“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一段描写到:“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门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上面这段描写,正是对园林各景的精彩描绘,让我们仿佛跟着林黛玉进入贾府富丽堂皇的大宅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中“垂花门”、“抄手游廊”、“大插屏”不正是现代园林中的“景门、廊、障景”的原形吗?有人曾评价:“《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著名的《园林史》。”正是因为有了《红楼梦》对古代建筑风格的描述,我们才知道大观园是什么样,荣国府有多么气派,我们才得以仿造,在现在建造的很多地方公园里我们也不难看到《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影子。正是古典文学中蕴含的园林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园林设计理念,人们在园林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园林景观的所要表达的意境,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国园林,让园林景观给广大的审美群体一种自觉与不自觉的审美体验。正如雪莱在《诗辩》中所说:“让心灵容纳许许多多未被理解的思想组合,从而唤醒心灵,并扩大心灵的领域。诗揭开帷幕,露出世界所隐藏的美,使平常的事物反而像不平常了,……人们一度对这些静观默想,使在自己的心灵上永远留下含义优美而有高贵的纪念碑。”假如你到某一公园游玩观赏,当我们对园林的个别形象进行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观照和沉思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就会得到升华,使园林的功能上升一层,起到美育的作用。这些名胜古迹,铭刻于我们的心灵,成为优美而高贵的“纪念碑”。

2 古典文学中记载的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

古典文学作品不但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园林的特点,同时记载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为我们展现了园林深广、博大的感性形态,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大大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通过文学作品的表述,园林崇高美与园林意境美的功能得到了双重体现。

2.1 自然山水时代

在我国,园林的发展源远流长,从有文字记载时的殷周的“囿”算起,中国园林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园林崇尚自然的思想对世界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当今社会,人们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希冀与自然达成更高的精神默契,园林艺术以其特有的功能凝固了人类美化的自然,同进也融入人类另一个艺术的殿堂,那就是文学。中国园林有文字记载的是周文王的灵囿(约公元前11世纪)。《诗经・大雅・灵台》篇对灵囿的描述是这样的,“王在灵囿,鹿鹿攸伏。鹿鹿濯濯,白鸟篙篙。王在灵沼,於轫鱼跃。”灵囿除了筑台掘沼为人工设施外,其他全为自然景物,从文字可现灵囿的规模与布局,文王灵囿以其独有的文化载体,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格局、特色的典范,这一以文学体裁出现的记载中国园林的文学作品,方使我们知道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

在春秋战国时期,冶炼和砖瓦建筑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在客观上为统治阶级大兴离宫别院、营造宫室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如,吴王夫差筑姑苏台,并“于宫中作海灵馆、馆娃阁,铜构玉槛,宫之楹槛,珠玉饰之”,足以说明当时宫室建筑规模之宏大。另据记载,吴王夫差还曾造梧桐园、会景园,有“穿岩凿池,构亭营桥,所植花木,类多茶与海棠”之举,可以看到以自然山水为园林主题的萌芽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

2.2 建筑宫苑时代

到了秦汉时期,营造宫室,规模更加宏伟壮丽。园林建筑中有关于“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的记载,这时的建筑与造园家对于自然风景的艺术加工,有了自己的见解――控制自然气势,进行重点加工,赋予原始自然风景以明确主题思想,对后世宫苑建筑影响很大。上林苑是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38年在秦代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除修建有苑、宫、观外,还有许多池沼,如昆明池。据《三辅故事》:“昆明池三百二十五顷,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三辅黄图》中是这样描述汉武帝建造的建章宫的:“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宫城内北部的太液池,《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园林以山水、植物和建筑相互结合组成特色鲜明的山水园,如北魏张伦在宅园中模仿自然造景阳山、湘东王造湘东苑,园林形式由精确地模仿真山真水转到用写实手法再现山水;园林植物由欣赏奇花异木转到种草栽树,追求野致;园林建筑不再徘徊连属,而是结合山水,列于上下,点缀成景。

2.3 山水建筑宫苑时代

隋代则演变为山水建筑宫苑,如隋炀帝杨广在东都洛阳营建的别苑中的西苑,在布局上继承了汉代“一池三山”的形式,反映了王权与神权的统治以及享乐主义思想,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是中国园林从建筑宫苑演变到山水建筑宫苑的转折点。

国力强盛的唐朝,则以大内三苑最为优美,同时出现了运用艺术和技术手段来造景、借景而构成优美的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如画家王维在蓝田县经营的辋川别业、白居易在庐山上修筑的草堂等,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

唐朝晚期到北宋初期,造园者布局的章法、借景的运用、理水的技艺较前代都有较大的进步,因地制宜地营造了许多表现山水真情和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正如《洛阳名园记》中描述的一样:“点景起亭,揽胜筑台,茂林蔽天,繁花覆地,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巧得自然之趣。”。

到了北宋,随着建筑技术和绘画的发展,出版了《营造法式》,造园多以全景式地表现山水、植物和建筑之胜景,被誉为山水宫苑,如宋徽宗政和七年兴工修筑的艮岳,并且亲自写有《御制艮岳记》。

2.4 明清宫苑时代

明清宫苑是我国古代造园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园林规模之大,分布之广,艺术手法之高超,构筑之华美是历代所不可比拟的,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等是当时皇家宫苑的代表。更值一提的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关于造园技艺和造园理论的著作,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对园林胜景的描述,其中最有名的造园家当数明末的计成,他通过自己对园林的创作,把实践经验与造园传统总结提高到理论高度上,著有《园冶》一书,此外明代画家文震亨对园林艺术也颇有研究,所著《长物志》把画山水的理论运用于园林设计,对园林中瀑、泉、水的布局,以及湖石的运用,均有独到的见解。

3 中国园林与古典文学的关系

感悟中国古典文学,也许感受不到文学家描写景观时的心情和他所要表达的意境,或许作者正是对自己所处私家园林的简单描写,或许是作者心中的海市蜃楼,而文学家恰恰借助优美的文字,将自己所体会到的园林意境以真实的笔触表达出来,给造园家以启迪,二者追求的意境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一致的,造园家将这种意境与园林的艺术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提炼,融入到园林设计当中,构造园林意境,如苏州的网师园、留园、个园等都饱含明显的文学意境。古典文学如同园林设计当中的材料,就看造园家如何运用、安排、构思和组织。有些古典文学作品好似园林设计步骤,只要园林设计师将其意境和方法融入园林建设当中,就可建成环境优美、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相统一的园林作品,供后人鉴赏、品位,达到美学的效果。正是因为有了园林意境,留园、网师园、个园成为人们陶冶情操,超越时空的去处,让游园者去感受当时建园者的那种心境,让欣赏者从中体味出许多人生哲理。

3.1 中国园林和古典文学的共通点

中国园林和古典文学二者都是艺术作品,是人类大脑活动的成果,是依靠人类想象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他们与其他精神产品的区别在于二者是通过造园家和文学家的意象思维创造的意象世界,借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这是二者独有的审美本质。远古时期的人们对于传说中“瑶池仙境”的向往,通过想象、幻想、联想等方式将其演绎成最早的园林,人们把人间优美的自然环境加以理想化,塑造成美好境域来改善自己的现实生存环境,有了最早的园林,就开始形成园林文化,通过文学家的思维给人们展示了一个非现实的意象世界,并以此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文学家笔下的这种非现实的精彩的意象世界又给造园家提供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为他们的造园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是共通的:

娱乐消遣。游园、读书可以使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获得一种精神性的放松和快怡,成为人们消遣的手段,好的园林山水建筑和好的文学作品都能给人带来不同的精神享受,有异曲同工之妙。

认识事物。园林文学作品源于园林建筑,但他不仅仅是对园林建筑简单的描述,其中不乏虚拟的意象世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夹杂着作者对园林的认识,而造园家对园林文学作品意境的理解和作者本人的理解又是不一样的,二者认识的不同又进一步推动着园林理论和文化的发展。

引导教育。二者都会向受体显现和指示某种典范,以对受体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游园者和读者从中汲取精华,并根据游园者和读者对园林和文学作品的理解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

启迪思想。园林和文学作品对接受主体进行引导与启蒙,或以浩荡的气势,或以洗练的语言,给受体以思想启蒙,加深对园林和文学作品内在价值的提炼与欣赏。

平衡心理。通过对园林和文学作品的欣赏,使接受主体得到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可以愉悦他们的心情,开阔他们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冲淡郁闷,保持情绪的稳定。

交流传播。二者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在各民族和全世界的互相传播,起到很好的交流作用,逐渐形成现代的混合式园林和自由式园林,为发扬中国园林和古典文学发挥重要作用。

3.2 中国园林和古典文学的区别

3.2.1 园林是一种实物,是客观存在的美,而文学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描述,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如康熙在承德避暑山庄看到古松、岩壑,听到松涛声时曾作诗:“云卷千松色,泉如万籁吟”,美好的胜景激发了诗人强烈的感情,在作者的眼中不再是古松和岩壑,而是优美的诗句。

3.2.2 园林给人以感性认识,文学给人以理性认识。园林景观仅凭人们的感官就可得到直观、具体的意象,文学则需经理f生反思,结合读者本人对记载文字的理解和生活经验进行感知,对景观进行初步模拟,同样的园林景观文字记载,不同的读者感知景观是不一样的。

3.2.3 园林景观具有现实性,文学作品则更多表现虚拟世界。造园家构建的景观是现实生活中已有的或者可能有的东西,而文学作品则更多地体现非现实性,即虚拟性。如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中所描写的“景物”并非实际存在的,而是经过了主体创造性的加工――虚构、虚拟,目的是为了表现一种苍凉的人生况味。

3.2.4 园林景观是对生存环境的美化,文学作品则是将其所负载的审美经验加以加工、转移和传递。如张于湖的词:“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此词上景下情,清澈空灵的景与萧疏空阔的情交融,是情景合一的意境,使读者从中体验一种超尘脱俗的审美心境、情趣和经验。

4 结语

篇5

关键词:风景园林;江南古典园林建筑;塞外江南景色;西宁;建筑设计

Abstract:This thesis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and the discussion on the South classical garden architectural style in the Xining such northwest subject botanical garden's application. Through to the Jiangnan garden and the classical garden architecture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thought that the architecture is deciding a botanical garden disposition and the appearance to a great extent. According to the above, in the Xining Huangshui forest park subject campus “Jiangnan scenery beyond the Great Wall”in the group scenery design, combin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landscape and take into account the actual needs, to form the South classic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flects the unique scenery beyond the Great Wall Gangnam, has made some beneficial attempts in the theory discussion and the concrete landscape design, has achieved the more satisfied landscape effect.

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 south classical garden architectural; jiangnan scenery beyond the Great Wall; Xining; archite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9-0118-02

1前言

西宁是一座历史悠久、环境独特的城市,具有鲜明的西北高原城市风光。它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结合部,平均海拔2168~2339m,日照时间长、气温温凉,素有“中国夏都”之美称。它又是一个多民族城市,其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浓郁的民特色和地方特色。

西宁市湟水森林公园位于大南山风景区湟水林场,根据《西宁市湟水森林公园详细规划》,于2006年3月对黄河情结主题园区进行深化设计。依照“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1]这一思想,将主题园区相地于公园北麓相对平坦的林场办公和育苗区域内,总占地面积14hm2。

该园区旨在用不同的园林要素体现青海黄河源头独特的地域性景观,是森林公园的核心区。其中,“塞外江南”组景如何得以恰当地体现和表达,是我们着重考虑的问题。计成曾言:“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沈元禄亦谓“奠一园之体势者,莫如堂。”均说明了建筑在园林中的主导作用。可以认为,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座园林的性格和面貌。因之,“塞外江南”以几组江南古典园林建筑形式,秉承塞外风、再现江南情,体现独具特色的塞外江南景色;同时,大门及办公等建筑的形式也借鉴江南古典建筑元素风格,在这个园区,使江南风情与大漠风光融为一体。

本文仅就江南古典园林建筑形式在诸如西宁这样的西北主题园林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及探讨。

2江南古典园林建筑特征分析

2.1 古典园林建筑的重要性

中国的造园艺术融自然与建筑于一炉,以建筑来衬托自然,更显自然的壮丽[2]。

江南园林所反映的园林观表明:园林是人为的自然环境,它具有明确的园居实用的功能性质,因此造园中非但不予回避人工的建筑处理,反而突出自然创造中的建筑趣味,利用两者对比、烘托达到统一和谐的艺术效果[3]。

2.2 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

园林建筑与环境的结合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园林建筑体量宁小勿大。

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力求活泼,富于变化。

2.3 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

2.3.1建筑形式表现含蓄

含蓄效果就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

2.3.2平面布局简明有序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体建筑和一些围廊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2.3.3地域文化不同,南北建筑迥异

中国南北的差异,造成园林建筑在建造法式、建筑色彩、建筑细部等风格上也迥异。这一点在承德避暑山庄中表现尤为明显。

3主题园区中江南园林建筑的设计

3.1建筑总体设计的把握

3.1.1注重景观元素的平面布局

山、池是园景的骨干,欣赏山池风景的位置,则常在建筑物内,因此它既是观赏对象,又是风景观赏点[4]。因此,园区总体布局基本以水体为中心,周围散点布置各类景观元素,既有江南园林中常有的回游形式,又充分满足园区景观的均好性。不同的建筑形式散布在山水之间,相互呼应,又相互成景。

所有建筑用于观赏对象最为明显,方式也多,各个建筑可以相互构成对景,使全园在构图上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1.2仔细推敲建筑的尺度

江南园林由于地段狭隘,多处于市井之内,一般山水景象尺度很小,故要求园林建筑也缩小尺度而与之相适应,尤其是以观赏为主的建筑,就更加注重尺度的设计。但在本案西北园林开放的空间环境中,为与所处的环境相协调,在建筑尺度设计上都适度放大,与大山大水的环境相适应。

3.1.3处理好两种关系――看与被看、俯视与仰视

处于园林之中的建筑物,一般都应同时满足两方面要求:一是被看,一是看。即使一亭一榭,只有巧妙地满足看与被看的要求,才能充分地体现出各种视觉的制约性。本次设计中充分考虑了这个原理,在重檐六角亭和水榭的布局定位及竖向设计上将看与被看的关系完美地体现。

园林建筑既然讲求利用地形的起伏以使其具有高低错落的变化,人在其中必然会时而登高,时而就低。登临制高点的重檐六角亭时不仅视野开阔,而且自上向下俯视,摄取了整体的效果,恰有“一览众山小”感觉。反之,自低处水榭或亭廊组合处向重檐六角亭仰视,又平添了许多情趣。

正如《园冶》中“高方欲就亭台”,极其深刻地把仰视与俯视、看与被看这两种观赏效果统一考虑。本案中的几组园林建筑从建成效果来讲,不仅从被看的方面讲获得了极好的仰视效果,而且从看的方面讲又可提供一种特殊的观赏角度即自上向下的俯视全园景物。笔者认为,园区园林建筑布局与竖向设计的成功之处关键在于深刻领会并处理好了看与被看、俯视与仰视的关系(见图1、图2)。

3.1.4精心选择建筑的色彩

江南园林较为淡雅,粉墙黛瓦,木作不施彩绘,一般为栗色或深棕色为主,这种调和、稳定、偏冷的色调,与江南的自然环境是调和的。在西北,气候偏冷,冬季时间长且色彩较为单调,为弥补北方冬季枯燥的色彩,建筑需要采用较为温暖的色调来点缀环境,更好的烘托气氛,因此,本案在江南园林建筑形式基础上对几组园林建筑采用了彩色琉璃瓦作为屋顶装饰,木作施以朱色及彩绘,浓妆点缀来丰富冬季的色彩。

3.2主题园区中园林建筑的具体设计

3.2.1 江南古典园林建筑

亭――重檐六角亭,将其布局在本景区较南面的制高点。游人在周边一带眺望它,或者置于其中俯瞰全园,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为了让它成为观赏视觉焦点,增强建筑感染力,设计时力求使建筑达到一定体量:一方面,在平面尺寸上较一般亭子适度放大,使与周边环境尺寸协调,另一方面,在高度上也处理为两层,使其本身的绝对高度加大。并凭借自然地势,抬高建筑物的空间位置,以达到理想的视觉景观效果。

榭――江南园林中的榭大都小巧玲珑、精致开敞。为适应园区较为开敞的空间,本案设计中将一般江南古典园林中的水榭尺寸适度放大。作为临水建筑,形象与周围环境妥贴结合至关重要。将其布局于园区西侧的开阔水面旁,便于游人吸纳冬日的阳光,又可以利用水中倒影,使建筑形象更加美丽。自入口景观道路尽端广场向水榭眺望,建筑与倒影尽现眼前,碧水如镜,水榭似临波荡漾的画船。而自水榭内,亦可将水池周边景观一一欣赏。

亭廊组合――本案在园区的西北角造微地形,于其南侧的平地中建一组亭廊组合,曲折的双面空廊将六角亭和四角歇山亭连接。该组合在园林中变化不大,而且组合紧凑,其中曲廊既起到联系空间,同时又划分空间的双重作用;从而使空间彼此独立,又彼此穿插。同时还能收纳廊外的景色,来扩大建筑内部的空间,使整组建筑更加丰富有趣(见图3)。

3.2.2办公楼及公厕园林建筑

二层办公楼和公厕虽不属于游览范围,但作为视觉所及的对象,其形态对公园的性格和面貌也有直接影响,又因其体量较大,不宜轻易遮挡,很有必要在建筑风格上与景观建筑统一。因此,以江南园林建筑风格结合民居的形式进行设计,采用一二层错落起翘的飞檐、变换的花窗形状、整体粉墙黛瓦的建筑形象,使其融合在整个公园环境中。

3.2.3主入口大门园林建筑

大门作为景区的入口形象并兼收售门票,不仅要满足功能的需要,同时,至关重要的是建筑形式要与环境相协调。具体而言,就是建筑形式要反映公园的风格,体量也要适宜,不能遮挡园内太多的自然景观。设计时将江南古典园林建筑的元素综合运用于大门形式,抽取回廊、马头墙、斗拱、花格等传统元素,加以提炼和组合,注重对色彩、材料、质感的把握,充分利用现有环境,使入口区融于山脚的大背景中(见图4)。

4结束语

中国南北、东西差异均很大,如何在像西宁这样的塞外区域建造江南古典园林风格的公园,我们只能说在理论探讨和具体设计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经过建设方、设计者、施工队的共同努力,本园已顺利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一座“塞外江南”式的园林已呈现在人们眼前。从现场效果来看,黄河情结主题园景区具有较为浓郁的江南风情,尤其是园林建筑很好地体现了希望达到的江南园林的风格。由于种种原因,不可避免地在个别细节上还存在不尽人意之处,有待于在今后的设计中不断总结和改进。

【注:本文中部分实景照片由涂秋风副总工程师提供、项目组所有同仁的辛勤付出,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 [明]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 章元凤编著,陈植校阅.造园八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3] 杨鸿勋著.江南园林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篇6

关键词:城市公园;发展前景

Abstract: This paper is mainly about the city park development lag of objective factors and subjective factors and way, in City Landscaping encounter problems when, we need to think, study, draw lessons from, take the theory as the instruction, multiple disciplines integration form full active garden to develop new ideas, the botanical garden construction to a new height. In this regard, garden worker's mission is arduous and gloriou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Key words: City Park; development prospect

中图分类号:G2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众所周知,城市园林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他能展示出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实力、人文素质和投资环境的优劣,它能给这座城市带来无限商机和直接的经济效益。

总书记提出“到本世纪么要基本改变生态环境的恶化状况,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普遍要有明显的改善,建成一批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和城区。”近几年来,各地争创园林城区,加大对园林建设的投资,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中心广场、街头绿地、社区花园纷纷建立,提高了城市的绿化覆盖率,为居民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与此同时,各中小城市公园的发展却因为资金、技术等的限制而相对滞后,城市公园发展状况受到人们的质疑。事实上,城市公园的发展是城市园林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绿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下面简单分析造成近几年城市公园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

1 城市公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因素分析人为因素

1.1 客观因素分析

1.1.1 人为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外大门的敞开,人们的思维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审美观念也随之逐步的改变和提高,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功能化。各地普遍重视兴建新的旅游景点及各种类型的标志性和功能性广场。与此同时,相对旅游景点而言,城市公园的发展却常常被忽视,在经济、技术上得不到有力的支持。与如火如茶的城市基本建设相比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在自身发展上没有有效的突破和创新,还停留在八九十年代的建设水平。出现了外部环境与内部建设相背离的尴尬局面。

1.1.2 经济因素

在当今经济社会,人们在享受服务的同时自然会考虑到自身的消费水平。在外部经济得不到有效的支持的状态下,公园不得不采取多种经营方式谋得资金以弥补自身经费的木足。例如:收门票、鼓励各种经营等,即破坏了周围环境也相应增加了游人的经济支出。与此相比,新建景区不但能给游人带来视觉和精神上的强烈刺激,同时由于是以公益项目建成,配套齐全,以服务大众和提高生活环境质量为目的,他能享受到园林艺术之美。在新的景点中融入了现代艺术表现与科技的含量,与传统的以诗情画意为情调的山水园林其表现手法相比,更能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更富亲和力,由此也造成了公园部分客源的流失。

1.2主观原因

城市公园具有绿色载体功能,他休闲娱乐功能是依附于环境美之中。现在是有些公园在管理中忽视了公园的本质和特征,使公园的发展走向误区。

1.2.1片面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

公园为了自身的发展,不考虑周围环境,意味鼓励多种经营,如:破墙开店、大搞游乐设施、举办各种展览等,同时大幅提升票价,这往往给游人在心理造成强烈反感,认为自己付出的远大于公园能给予的服务,这样做只能是单纯在为公园本身牟利。公园经营者没有把握游人的消费心理,使游人量近几年呈下降趋势,单纯依靠涨价来维持经营是不能长久的,公园的经营活动应是非生产性的,只有搞好公园的自身基本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客流量减少的问题。

1.2.2长官意志

在对园容园貌的改造中,缺乏统筹管理长远规划,往往是边建边改。今天种树明天移,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公园建设中应该树立整体的长远观念,即要有经济效益还要有社会效益,不能单凭首长的长官意识和感觉建设,要有长远的总体规划,这样才有利于公园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1.2.3资金技术有限

由于资金的限制,在公园建设中不可能像风景区那样有大的投入,所以只有将有限的资金得到最为有效的利用,这样公园才会有较好的发展。以科技为指导,不断提高设计水平、创建更多精品工程,才能得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目前各种原因造成的城市公园的尴尬境地,只有彻底解决这些遗留问题,才能使公园得以正常发展,使公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得到良性循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2.城市公园发展的出路

2.1切实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作为城市公园,无论从服务对象还是提供服务本身来说,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以人为本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口号,而应该处处做到实处。以往我们更多强调以人为本仅限于以服务的对象为主,根据服务对象制定服务形式和内容。例如:在园林小品设计的园椅高度,游览路线的规划,景点设计等都是满足游人的各种功能需求。但是,我们常常忽视了我们自己,其实在现在社会企业营销中早就把企业员工也作为营销的对象。那么对于我们服务业中,把从业人员也应作为服务对象,给他们提供良好的个人发展环境、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整个服务人员的管理和技术水平。这样才能在服务的方方面面都能得到有效提高。

2.1.1提高领导者的自身修养素质

作为公园管理层的领导,是公园管理的核心。他不仅仅要有管理知识和业务知识,更要有引领管理员工共同进步的能力。作为城市园林方面的领导者更要懂得园林管理。因为园林的美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用一般简单的数学公式“套竺出来的,更多的是靠对美的认识、欣赏和理解。园林艺术没有一成不变和循规蹈矩,园林艺术水平的再现含盖了设计者的审美观和自身修养水平,正所谓境由心生。所以领导者要有相当的主观判断力,才能使园林景观尽可能的表现出最佳艺术效果。

2.1.2要注重对服务人员的再培训

增强园林养护管理的科学性、技术性,对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之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园林树木的可观赏性。在园林造园中,设计是第一位的,施工是把设计者的理念和意图充分的展现,养护管理则是根本的,是保持和充实设计者理念和意图的捍卫者,也是非常重要的。园林设计的效果和意图需要借助好的养护管理才能实现。在园林养护管理中要研究如何既能保持最好的景观,又能尽可能的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以达到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1.3宣传园林艺术,倡导科学审美观念

园林是在有限空间内以植物为基本素材,结合各种艺术手法,创造最美的意境,借以表现创造者的审美观念。园林的审美意境是景观效果的最终意志表现,是欣赏者与创造者的思想意境的沟通。这就要求不仅仅创造者有较高的审美观念,欣赏者也要有较高的审美水平,这样两者才能互相沟通,使园林艺术向着更高的标准推进。

城市园林的建设要以人为本,城市公园的建设更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把公园建成城市园林绿化的园中之园,精品中的精品。加强调查研究,做好普查工作,杜绝和避免盲目性,要有先进理念,用科学方法设计、建设、管理、欣赏,以科技兴园。

2.2丰富园林内涵,创造更高的审美意境

园林是造园设计者主导思想所向往的,从中寄托着设计者的情感、观念和哲理,是一种理想审美境界。我国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誉。仔细品酌,这些作为经典遗留后世的中国古典园林无不是以诗传情、以画写意的山水园林,构筑了中国古典园林特色。也充分表明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悠久历史,但他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和表现手法的单一性。

现代人讲究个性与时尚的统一。没有个性就没有特点,追求时尚也就是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现代园林讲究整体与局部的统一,特色与意境的统一,单体与环境的协调,在现代技术支持下,在园林空间的格局上,要满足现代人的心理需求,既有相对的私密空间,也有敞亮开放的游憩场所,让人能在喧嚣之中找到一份安逸和轻松,也能在心情低落孤独时找到生气和灵性之所在,满足他们释放心情的需要,创造“情感空间”。

从园林建设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古典园林的表现手法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现代园林已不再只是幅平面的逐步展开的画,更重要的是一个立体的有灵魂的组合空间。

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最大不同是现代园林融入了更多的科技含量,可以更好的表现和创造园林设计意图。诗、画、山、水依然是园林设计的基本素材,加上现代高科技的灯光、造型等使表现手法更加丰富,更加具有表现力,使景观变得更加活灵活现。因此作为园林工作者,尤其作为园林设计者,仅仅满足于诗情画意的审美囿于古典园林表现形式、风格、布局是远远不够的。应重视如何运用现代园林表现手法,创造出属于我们的经典的园林艺术,而不是一味的仿效古人。“东施效颦”是不会得到世人认可的。

在目前一些中小城市公园中,旧的园林形势已经被打破,新的园林格局尚未形成,整个园林看上去像是一团散沙。没有主题,没有意境,甚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景观,那么失去客源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2.3从整体出发、走特色之路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的就是特色的。中小城市公园在资金、技术、人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让有限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才能有好的发展前景。普通城市公园既不能象江南园林那样形成“文因景名,景因名胜”的经典,也不可能大投入、大产出,只有给自己准确定位,根据所在地区的文化地域特征,运用现代的造园手法,与城市其他建设相协调,把城市公园建成城市园林化中的园中之园。选择当地具有的特色树种,创造当地独特景观,既可以节约管理费用也能走出自己的风格。

在园景改造上,要因地制宜,尽可能保留好的树种和景观,进行整体规划。进行局部建设要与整体改造相吻合。在改造过程中要注意有计划地进行,避免出现新旧景观不衔接的情况,给游客造成杂乱无章,无景可观的印象。也不要一味的追求流行,今天草皮热明天植树热,结果高投人低收益,不适应本地的发展情况,也形不成良好的景观效果。

走特色之路,建园中之园是城市公园的发展方向,创造经典园林景观则是最终的目的所在。

2.4以经济眼光看园林

城市园林化是现代城市的特色,是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的,城市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依托的。

城市园林作为现代社会新的理念,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就要用新的经济价值观去思考、创新,把城市园林与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园林作为现代城市的一部分,有着非常的特殊性。它一方面能通过某种方式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类文化艺术以及人文环境的统一和思想观念的体现,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并不能直接计算出其经济价值。例如:据印度学者测定一株生长十年的正常树木,其各种生态效益的价值达20万美元;苏州四大名园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它不仅是绿色载体,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载体,具有强烈的文化底蕴,可从中感受到园景的内涵,产生思想的共鸣,给人精神的寄托和享受,这亦是计算不出来价值的,因为艺术本身是无价的。

园林事业本身并不是对经济脉搏最为敏感的部分,但作为园林工作者,要尽可能的吸取好的适合于园林工作的思想观念和经济的思维模式应用于园林工作中,而不应囿于原有的理论和知识。这样才能使园林工作不断进步。

在城市公园的发展中,不仅在经营上要有经济头脑,在整个城市公园的建设中也要有经济头脑。在占用、挪用公共绿地后,它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又怎样来保持其平衡。精明的商家宁可降低利润也不会让出市场,宁可经济上遭受损失也不会损失自己的声誉。看来城市公园在经营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精心的调查研究,寻找发展之路。

篇7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园林;应用;发展

一、引言

中国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多年的古典文化历史,创造出了一个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中国古典园林。我国的古典园林艺术创作,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性,不但将欣赏性与实用性融为一体,也是传达文化信息的载体,它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内涵充分向世人展示,并将中华民族高度的艺术水平展现在世界面前。在现代文明日新月异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特色”被人们所接受,而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主要是建立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之上,通过人工的手段与建筑模仿自然,反映出不同时期的人文思想内涵。而在现代景观艺术设计中,中式的景观园林艺术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应该充分的利用我国园林艺术优势,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使古典园林元素完美的融合于现代景观设计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园林景观事业的发展也在加快,充分的吸收和继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精华部分,将其运用到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能够建设出更具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

二、概念

1、古典园林

园林建筑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所谓古典园林也就是传统园林,它是指在园林中通过造景供人游览、观赏、休息的各类建筑物,它是对自然美的还原与雕刻,具有很高的美观要求。在建筑形式上主要以小型建筑为主,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主要是指亭、廊、榭、花架等景观建筑。在隶属关系上主要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等几种类型;另外还有一些如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会馆园林、村落园林以及茶楼酒肆周围附属的园林等;后来随着园林定义范围的扩大,也将庭景、风景名胜区包括在内。

2、现代园林

现代园林是相对于古典园林来说的,指的是适合现代化进程的当代园林,是现阶段园林的总称。“中国现代园林是在延续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精髓的基础上,融入大部分西方的造园技巧,融入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其他艺术等,形成了园林风格交融,园林文化丰富,园林形式多样的新格局。”

三、我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大多借助于奇石、假山、流水、幽径营造出一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意境。园林中的建筑物一般包括亭、台、楼、榭、阁等,用长廊贯通房屋,假山、流水、石头则配合建筑物构成富于韵律美的园景。与西方园林不同,中国园林的设计含蓄抒情,不象西方园林那样一目了然,而是以曲为贵,侧重移步换景的妙处。园林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景中带画,耐人寻味,平静中带着变化,变化中蕴含收敛,不管是大园子还是小园子,都变化无穷,各具特色。

四、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与现代社会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观有异曲同工的地方,其创作理念和造园手法对现代园林的设计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古典园林的节能环保思想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环境越来越恶化,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城市绿地作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途径之一,需极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空间营造出“自然”环境。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模仿自然的山水,以“咫尺”塑造“自然”,展现自然美,现代园林可以借鉴其模仿自然的方法,在绿地中模仿自然森林中植物的组合模式和生长模式,创建城市中的“森林”,让森林在城市中生长,城市在森林中发展。事实证明,模仿自然的复层式的植物群落,不但对植物的生长有利,还节约了后期的养护成本。

2、古典园林因地制宜技巧的应用。

在现代园林的设计中,因为受到城市扩张、人口增加、大气污染等因素的影响,直接缩小了现代园林建设的面积。所以,为了满足现代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在对现代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需充分学习古典园林建设中的“因地制宜”的设计技巧。比如古典园林的设计中,一般在空间变化上都比较多样且统一,如果把这种充满着层次变化的特点有机的融入到现代园林的设计中,就可以增加园林的立体感,还能在不破坏原始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的对园林进行布局。此外,还能够把古典园林中的山、水、花、草等元素的运用融合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建设立体、多样的现代园林景观空间。还可以融入一些科技元素,如喷泉等到现代园林中。

3、古典园林独特的意境创造思想的应用

进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时,不但要依靠先进的物质技术,人们更多的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审美,而古典园林艺术创作中意境创作手法,是现代景观设计师需要继承并要发扬的。在古典园林中,通过对景的合理布局,从而创造数一种意境,进而使人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以有限面积,创造无限意境的作用。意境创作要求设计师具备对于园林设计的热情,是设计师情感空间的实体化营造,园林景观以园林题名等方式,来营造意境,使园林艺术除了具有视觉审美以外,更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空间。

五、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

数千年的中国造园史,创造出许多光彩熠熠的古典园林,在怎样相土尝水,选址立意; 怎样因地制宜,和谐共生等方面都有许多创作手法能够学习与借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现代园林的造园理念不该局限在只是借鉴古典园林的优秀文化上,更要符合时代的发展与人民越来越高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应该简单照搬或者模仿古典园林的精华,也不可以只是拼凑、混搭古典园林在每个时期的手法与特色,必须在新的社会生活中找到新的灵感,从古典园林的理念中发现适合目前时展的要素,在借鉴古典园林中对建筑、景致来体现人文关怀的艺术手法的基础上,又不拘泥于古法,从传统的经典中吸收精华,来对现代园林进行更好的规划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既反映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秀传统,又符合时代的要求;既富有地方特色,又具有社会共识;既传承了中国文化,又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不断进步的中国形象。

结束语

我国古典园林艺术是属于世界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其特点的形成由于受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要求相一致,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推崇和模仿。中国古典园林,无论从造园手法还是文化特征上看,都可以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启示。我们在学习、借鉴的同时,还要与现代景观的各种因素相结合,在现代园林景观发展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空间,创造出富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景观艺术。

参考文献:

[1]于立宝.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8):224-224.

[2]付雯瑞,王磊.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4,(2):104-104.

[3]孙岱巍.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1,(9):102.

篇8

关键词理水意境 手法 静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5-089-03

理水之法,贵在营建意境,最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意蕴,正如“悠悠烟水,澹澹云山;泛泛渔舟,闲闲鸥鸟。”1]但虽有法,亦不能拘泥于法,正如《园冶•兴造论》开篇记述“……,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人之人也。”2]因此还须提高园林艺术修养,什么人方能住、营建什么样的居所。但更须提醒的是水的处理不是孤立的,水须与山结合,也须与建筑结合,如平台、水榭、水廊、旱船等,都须作整体考虑。在中国私家园林的理水中通过注意水体源流、水情动静和水面聚分的处理。水面曲折有致,其平面造型体聚散相配、有张有弛的韵律感,其间利用山石之自然形态处理变化的池岸效果,并在大的水域上或为岛、或为汀步、或为堤、或为桥辅之。造园师们通过巧妙运用各种造园元素使得小小的园林充满无尽的艺术意蕴。

静――融情达理。静,本文通过对幽深静谧之法、旷远幽静之法的阐述,表达了通过深、远两方面如何表达水域“静”的创造。

水,虚静而明,清波可鉴,是人的生命之源,正是由于水的这种澄静清虚的特性和人类生命之源的归属感,使得长于类比思维的仕宦文人将其与虚幻飘渺的灵魂联系在一起。出、入、隐、仕,精神回归与生活现实,一直为古时仁人志士面对的心里纠结。解决此纠结的终极方式人们选择了世外归隐途径。田园隐居以及颇为适宜的园林隐居变成为可行。于这些雅士仁人间,荡舟湖间表达这回归人性自然本真、远避喧嚣的的愿望。孔子曾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3]”孔子本人尽管未曾身体力行,可是却确立了一个可行的是为准则去知道后来者。政治失落时,便思乘抒浮于海上,放弃所有的现世荣辱,了无负担的远行,天大地大任我驰骋。此行为似乎成为所有后世骚客的病症。在后世骚客文人心目中,“拙人涉世骑土牛,达人涉世乘虚舟一”,驾舟御海已成为通达世事、超然物外的仙人标志。苏州古典私家园林底蕴也正如鲁迅先生在分析明末小品文4]后所评价的,是“高压下的风花雪月,苦闷中的闲情逸致。”5] 理水在园林创造情境的环节中起着至关的作用。笔者总结起来可以把其分为表现静谧、悠远、深远、空旷、亲切、含蓄、神秘等的意境。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达成此种意境所应用的理水手法。

一、幽深静谧之法

流动灵活、自由多变的园林空间,是我国园林艺术美含蓄、曲折,有韵味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老子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6]”顶级的善应该象水一样,水汇集万物而不争名夺利,身处别人所厌恶的地方。水汇集万物却能谦和处下,时为我辈效法。俗话也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水,恩泽万物,从不彰显自己,却自处平淡,无味、无知、无觉,但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人认为这是水之“德”。在古典园林中,建筑常临水而建。为有凭栏邀月之感,大多临水建筑前部架空挑出水面,因此园水就好似是从建筑下方流出,显得建筑如水生,自然天成、深幽含蓄;计成所著的《园冶》中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 7],便讲的是一种理水手法。这样就可以增加景深和空间构成要素,致使有限的水域空间增加静谧之意;如果水域比较宽敞,且驳岸距离较大,那么也可多以草木植被景石把驳岸进行遮掩,做成虚景,从而便会造成水源边界的无边无沿的错视。综上所述,苏州园林理水表象只是当代或者古代造型艺术形式,然其事实却润藏着深刻的人生哲学。那就是水的谦和处下,甘做陪衬,毫不彰显自己。(如图:1)

底图来源:ABBS建筑论坛http://省略/bbs/post/view?bid=16&id=856533

造景中水石的有效结合往往会产生一种静谧之美(如图:2)。当然,如果要营建这样的韵味,并非任何石头都可以的,首先需要静而精巧的空间、平而柔的水,加之硕大的整石,这样才会凸显空间的稳重,加重静的味道。

幽深静谧,更要重视空间层次的营建。有曰:“山不在高,贵在层次;水不在深,妙于曲折。”8] “清水一池,山廊围之。轩榭浮波,极轻灵有致。”9] “溪小桥大。溪浅桥高。”10]正是有了则曲折之水、大小之溪、高低之桥,园林有了更幽深的空间,有了更恬静的韵致。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11]。山水是中国园林的主体和骨架。山,支起了园林的立体空间,以其厚重雄峻给人以古老苍劲之感。水,开拓了园林的平面疆域,以其虚涵舒缓给人以宁静幽深之美。

在苏州园林中,十分强调幽深曲折,即所谓的“景贵乎深,不曲不深”。水,因其形而彰显其有缘深沉之美。园林之水,贵在曲折,形曲则意深。苏州拙政园西部全园之水,好似书法中的一帖狂草,水是从园的西南角之塔影亭的背后开始的,曲曲弯弯一直流向中部园内之大池,妙不可言。(如图:3)

二、旷远悠静之法

“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廊房。”12]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山水相依,相得益彰;造园学家陈从周在《说园》中说“水曲因岸,水隔因堤”,“大园,重依水;小园,重贴水。而最关键者则在水位之高低”,“园林用水,以静为主”。郭熙也说:“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 13];这些均是园林理水的基本原则,对营造园林之深远十分重要。

园中之水须有活气,水要有来龙去脉。如苏州网师园之大水池,其西北端有一曲桥,水经桥下一直伸向小沟,似有不尽之意;在其东南端也有一小桥,水流向桥南,越来越狭,也有不尽之意。苏州拙政园南面侠池,塔影亭与山石相连,亭下镂空,池水穿流其间,假山置通透石洞临水而建,亲昵池水,斜栏依石,其间水之若隐若现,显其静谧幽深之境。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营建水域深远幽静之法再有一种就是采用对比的手法。对比手法包括,水域空间大小的对比、池岸显曲直对比、水域曲直的对比、空间层次高矮的对比。

园林水域空间应以变化为原则,不应平均分割,显得死气。例如苏州拙政园水域空间变化莫测,即有大块水域以廊桥、建筑做东西分治,又有小块水域以景石、桥梁做景深处理,可谓变化之丰富。(如图:4、5)

底图来源: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306-307页。

园林理水中池岸的设置应以曲为准则,可以说是“宜曲不宜直”,这样方能达到自然界中的节奏效果(如图:6)。曲可分为大弧度的曲、精致的小弧度;另也有缓慢的变化,也有急促的回转,总之,在运用曲的时候要注意变化的多样性。此外,水域驳岸的山石与水位的关系也要注意懂得运用张驰,或临水、或近水、或贴水、或入水,制造出平缓、错落、空灵、峻拔、俏丽、险峻等空间态势。在山石的选取上也要重视品种的单一性,切记各类石材混搭。

总之,静、动、影、韵构成园林艺术中水体设计艺术意蕴形成手法。静的阐述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方向,本文通过对幽深静谧之法、旷远幽静之法的阐述,表达了通过深、远两方面如何表达水域“静”的创造。

园林理水意境营手法的必要性是因为“情景交融”是理水艺术的最高境界。《园冶》中讲到的主人的艺术修养对于园林建设的重要作用,点出“三分匠,七分主人”的观点。苏州古典私家园林的相关哲学观点。如,园林理水中水形柔弱却能以柔克刚。明清时期苏州古典园林中常置景石太湖石,并常以“瘦、透、皱、漏、丑”为择石原则,其石美俏丽挺秀、叩之有声、凹凸遍布、通透灵动,这便是由这柔弱湖水累月经年精雕而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14]”,“守柔日强”,水是至柔之物却能无坚不摧,水恰好是“柔弱者胜刚强”的一个注释。

注释:

1]2]园冶图说,[明]计成著,赵农注释.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2005年5月第4次印刷.第59页,第33页.

3]论语•公冶长.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版,2010年1月第15次印刷.第54页.

4]明末小品文: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体制较为短小精练,体裁上则不拘一格,序、记、跋、传、铭、赞、尺牍等文体都可适用。小品文在晚明时期趋向兴盛,与当时文人文学趣味发生变化有着重要的联系,人们的欣赏视线从往日庄重古板的“高文大册”,转移到了轻俊灵巧而有情韵的“小文小说”,从而扩大了小品欣赏的读者群和创作的数量,一些选本和文集也随之出现。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

5]苏州园林之拙政园,江苏文化音像出版社.

6]14]老子,朱良志注评.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2页,第178页.

7]8]9]10]12]园冶图说.[明]计成著,赵农注释.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2005年5月第4次印刷.园冶•立基.60页,18页.24页,24页,第47页.

篇9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摘要】同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中华艺术的瑰宝,中国园林和中国文学有着莫大的联系。本文将从结构入手,分别对古典诗词和江苏园林在结构的完整性、“曲”结构的使用及“天人合一”的追求等方面展开具体比较与分析,探求出园林与诗词对美的共同追求。

关键词 园林;诗词;美

结构,对于古典诗词与园林都同样重要。追求自然素朴的审美风格,欲达到宛自天开境界的江苏古典园林是空间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在这空间艺术的表达之中,园林的结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园林中的一切都需要围绕结构展开。小到如何安置花草树木,大到如何选址布局,都与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之美则需要附丽于外在结构形式之中。“古人将结构称为章法,前人分析章法,所谓起结开阖、回互周旋、草蛇灰线,已有许多讲究。”[1]细细比较园林和古典诗词的结构,能够进一步领略到二者的精妙之处,也能看出它们对于美的共同追求。

1 结构的完整性

对于诗文来说,最重要的结构莫过于起承转合,起承转合的使用不仅仅是结构完整性的体现,更是一种对“美”的追求。“起”作为文章的开头,一般紧承题目。作者为了追求“意在笔先”的效果,都会在构建“凤头”上绞尽脑汁。而作为紧接开头的“承”也是形式多样。有总接、分承、暗接等。“转”则是指两方面,一是结构上的跌宕起伏,二是作者思路上的变化。它不仅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故事发展的起伏、变化,更能让读者深刻的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到文章的主旨内容。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尾。它既是文章情感的深化,也是言有尽意无穷的表现。下面以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为例,分析诗文结构的完整之美。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起)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承)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转)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合)

首先,作者采用开门见山的手法讲述了事情的起因“故人准备好了食物,邀请作者做客。”以之为起。接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既有承接上文之用,同时“绿树”、“青山”这样清新自然的风景更加衬托了作者的好心情。到“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此处为转,诗文达到了,让读者似乎身临其境地感受着作者与故人举杯畅饮的欣喜。“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完美收尾,表现了作者与故人间深厚的友谊,所以等到下一个重阳日,还要再续前情。同时这也是感情的深化,突出作者对自然风景的赞叹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一句“还来就”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这首诗通过完整的描述事情的发生发展,起承转合恰到好处,给读者以美的想象。

而园林的空间序列结构,与诗文结构也十分相似,虽不像诗文起承转合那样规整,但也要求完整性。园林进门处有引景作为铺垫,中间又有令人目不暇接的发展系列,且景色重生,直至园林出口处还能留给游客回味无穷的余波。可谓是对起承转合的另一种解读。在苏州园林中注重结构完整的园子比比皆是,留园、网师园、沧浪亭但其中最佳者莫过于拙政园。拙政园入中园前,有一条狭长的小巷与园内连接,只有穿过小巷才能抵达园门,类似诗前的“引子”,具有造意功能,引人入境。进了园门以后,迎面而来的则是一座苍古的黄石假山挡住了游人视线,穿过假山,眼前一泓清水,正北面远香堂挡住了视线,左右两边透出了诱人的景色,这个半开的小空间就似诗之开篇,设置悬念,使赏者迫切想要看下去。走进四面开敞通透的远香堂,步上堂北面开阔的平台,便有豁然开朗之感:岸芷汀兰,垂柳拂水,面水而筑的亭台楼阁跃然而出眼前,一派山水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走到这里园子的景色便已达到发展的,游者获得最强烈的视觉冲击。但是至此并没有结束。从远香堂西行通过倚玉轩曲廊折西,到达一个曲折变化的水院,有小飞虹、小沧浪、旱船。出旱船后舱门,过西半亭,步上“柳阴路曲”,到“尖山楼”,便有当初苏轼登聚远楼“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之感,这个开敞的大空间让整个园子达到了次。整个园子的结构恰似是对诗文中的起承转合的别种诠释,获得完整之美。

2 “曲”的结构之美

“命意贵远,曲则远也。”[2]园林和宋词都是通过运用“曲”的结构,创造一种曲折的意境之美。

说到“曲”的结构之美,请先看陆游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词的“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意境之曲,一是用词之曲。陆游重回沈园,想起曾经深爱的妻子。他并没有直接讲述自己对爱人的想念,而是从酒入情,以景反衬,将心中的伤感娓娓道来。通过时空的转换,视角的变化,层层曲折地展开他对唐婉爱的讲述。这是意境之曲,而用词之曲则表现在“错错错”“莫莫莫”这样的字眼,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构造了一种“曲”的审美效果。

园林也特别重视“曲”的使用。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就曾说:“凡入门处必小委曲,忌太直。”[3]苏州园林中大多园林,以入门蔽曲空间。这种“曲”结构的使用有三方面的效果:(1)可以很好的掩饰园中的风景,给人一种“大隐隐于市”之感,净化人的心灵;(2)先抑后扬的结构设计富有节奏感和戏剧性。(3)受陶渊明“桃花源”情结的影响。正如金学智在《中国园林美学》中所说:“游人在入口处就收敛心神,洗涤心灵,自觉不自觉地作了必要的心理准备,经过空间荫蔽幽深的不断变化,尔后豁然开朗,犹如进入‘世外桃源’一般,审美心理也被带入‘梦境’。”这种结构最典型地体现便是园林入口处“抑景”的使用。“抑景”以留园为例。它地处闹市,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人们可能无法想象这样的地方会藏着园林。但园林不但藏于宅后深处,而且从沿街的前厅、轿厅到宅后的园林,其间还有一条窄小曲折的夹弄连接而成。进入大门内宽敞的前厅,从厅右必须转入曲而狭长的空间,然后左折右拐,经过小天井,来到大天井和敞厅,再折入窄弄而至“古木交柯”后的通道。虽然这个窄小的小巷只是起到了普通的过渡,没有什么震撼人心或是沁人心脾的风景,只是有几株花束或枝叶点缀,但它却使从繁闹中进入的游人沉淀心中的浮躁,洗涤久积的不悦,感受安静的洗礼。同时走在这条小弄,游人肯定满怀期待,心生好奇,当走出小巷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这样的“曲”景大大扩展了审美的意境。

3 “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

中国传统哲学提倡“天人合一”,崇尚自然。老子《道德经》中就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造园家们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的融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内利用自然,模拟自然,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了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园林。江苏的园林主人们非常注重将自己对“天人合一”的体悟,融入到园林结构的设计中去,而且是“无辙迹”地隐入园林的结构之中。通过园林中山水、建筑、花木等具体景观的审美,来体会把握宇宙体系的完整与和谐,使自己融入宇宙之中,强调顺应本性,不强作妄为。

如个园以竹为名,以石为胜,四季假山分峰用石划分个园空间,按春是开篇,夏为铺展,秋达,冬作结尾的顺序,将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山水画理,运用到个园假山叠石之中。入园处植燕竹,燕竹之中点栽笋石,点画出一幅以粉墙为纸、竹石为绘的雨后春笋图。过春景,西北方向是由太湖石堆叠而成的夏山,太湖石有“瘦、皱、漏、透、秀”的特点,让人颇有夏日雨后清凉之感。至于秋山,则是用黄石,将“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石体百里之回”的绘画理论运用到假山叠石之中,山路迂回曲折,时洞时天,变幻无穷。园主为了将秋天留住,甚至建了“住秋阁”。至于冬山,则用白色的宣石通过掇山、贴山和围山的堆叠手法,堆成的一组“雪狮图”,在“透风漏月”厅南墙北下,给人一种积雪未融的感觉,冬山依托南墙上有二十四个音洞,由于负压作用,使穿洞之风呼呼作响,人为造成北风呼啸的音响效果。个园将园林完美得与自然相结合,使人在园林中感受好似走过一年四季。

以个园为例,可以看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深深地影响到了江苏传统园林的设计。无论是在造园思想、造园宗旨上,还是在园林设计、园林意境风格上,都受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浸润和濡染。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诗词中也有相应体现。

《人间词话》中云“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可见古典诗词的最高境界极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以杜甫《春望》为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先是真实地再现眼前实景,后一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便将自己的感情寓于花中、鸟中,自然而然地将人的感情赋予自然,物我同一,使读者更能体会人心中的痛楚:国破家亡,甚至连没有思想的花鸟、浩瀚宇宙之物也能像人一样流泪,伤心。仿佛人与自然本身就是一体。人之情与自然之物完美结合,呈现出一种悲壮美,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无论是园林还是诗词,都试图通过结构的完整性、形式的多变性、以及“天人合一”思想的追求,体现了他们对美的共同诉求,也使欣赏者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陈友冰.中国古典诗词的结构美: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OL].360doc.com/content/11/0319/20/1003982_102673774.shtml.

[2][元]陆辅之.词旨[C]//词话丛编.301.

篇10

关键词:园林植物 配置 北方 合理 科学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园林中各种植物(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以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人们欣赏植物景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而全能的园林植物是极少的,或者说是没有的。如鹅掌楸主要观其叶形;桃花、紫荆主要春天赏其色;桂花主要秋天闻其香;成片的松树形成“松涛”是闻其声。因此,在园林中配置园林植物,不仅要取得“绿”的效果,还要进一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必须全面考虑植物在外形、赏色、闻味、听声(如松涛)等方面的特性进行仔细选择、合理配置,才能创造出完美的园林意境。

一、园林植物配置原则

1.因地制宜,科学设计,适地适生

根据立地条件,结合植物材料的自身特点和对环境要求来安排,使各种植物都能生长并生长得好。不能盲目引进推广外地园林植物,而应注重开发和应用乡土植物。近来广场色块风、木兰科植物风,一定程度上违背自然规律,应谨慎对待。

2.重视植物多样性

自然界植物千奇百态,丰富多彩,本身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

3.布局合理,疏朗有致,单群结合

自然界植物并不都是群生的,也有孤生的。园林植物配置就有孤植、列植、片植、群植、混植多种方式。这样不仅可欣赏孤植树的风姿,也可欣赏到群植树的华美。

4.注意不同园林植物形态和色彩的合理搭配

园林植物的配置应根据地形地貌配植不同形态色彩的植物,而且相互之间不能造成视角上的抵触,也不能与其他园林建筑及园林小品在视角上相抵触。

5.注意园林植物自身的文化性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在许多文人雅士私家园林中很得宠。但松、柏则多栽于陵园中。总之,园林植物配置在遵循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同时,还应结合遵循美学原理。但应先生态,后景观的原则,换句话,师法自然是前提,胜于自然是从属。

二、常用的配置植物的艺术手法

1、对比和衬托

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衬托出美的植物景观。

2、动势和均衡

各种植物姿态不同,有的比较规整,有的有一种动势。配置时,要讲求植物相互之间或植物与环境中其它要素之间的和谐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不要因此产生不平衡的状况。

3、起伏和韵律

道路两旁和狭长形地带的植物配置,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和空间变换,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产生节奏韵律,避免布局呆板。

4、层次和背景

为克服景观的单调,宜以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进行多层次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背景树一般高于前景树,栽植密度宜大,最好形成绿色屏障,色调宜深,或与前景有较大的色调和色度上的差异,以加强衬托效果。

5、色彩和季相

运用单色表现、多色配合、对比色处理以及色调和色度逐层过渡等不同的配置方式,实现园林景物色彩构图。将叶色、花色进行分级,有助于组织优美的植物色彩构图。在同一个植物空间内,一般以体现一季或两季的季相,效果较为明显。因为树木的花期或色叶变化期,一般只能持续一两个月,往往会出现偏枯偏荣的现象。所以,需要采用不同花期的花木分层配置,以延长花期;或将不同花期的花木和显示一季季相的花木混栽;或用草本花卉(特别是宿根花卉)弥补木本花卉花期较短的缺陷等方法。

三、北方树种的选用和配植

1、要遵循生物学特性与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在植物材料的配置过程中,针对特定的土壤、小气候条件安排相适应的植物种类,做到适地适树、适地适花。如喜阳树种银中杨、旱柳、山桃等宜种植在阳光充足的地方;耐阴种类如矮紫杉、山梅花宜种植在树荫下或墙的北面;空旷地宜选择深根性的树种,如樟子松。空气污染严重的厂矿内,还要考虑树种的抗性,可以选择抗氟能力强的垂柳、榆树等。另外,在小气候温和的居民区或楼的南侧,可种植一些观赏性强的小灌木,如绣线菊类、玫瑰类。

2、尽量延长花的观赏期并注意其色彩的变化

在高寒地带城市,虽然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有困难,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一些措施,使植物材料的花期合理搭配,同样可以做到“二季有花,三季常青”。例如:将连翘、榆叶梅、金银忍冬、黄刺玫、绣线菊、金老梅、大花圆锥绣球等混栽或分别布置于同一个环境中,可以使观赏期延续几个月。另外在疏林下,可以布置一些早春野生宿根花卉,如金盏花、山芍药、鸢尾 、景天。花期提前到3~4月份。

3、多使用观果和彩叶树种,尽量使色彩柔和

植物配置时,为了弥补高寒地带城市花色的不足,应注意使用不同色彩的植物材料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搭配,尤其是观果和彩叶树种。例如寒冷的冬季,在白雪映衬下,偃伏木、鸡树条荚的红色枝条、红色果实格外醒目诱人。秋季五角枫、茶条槭、拧筋槭的红叶与杨树的黄叶以及云杉的浓绿产生强烈的对比等。这些色彩的变化与对比使高寒地带城市的秋、冬季节增添了不少的生机与魅力。

4、恰当使用造型材料,尽量使景观配置富于变化

在城市绿化中,植物材料的整型配置方式常被用于景观设计中。这一点在相对缺少植物材料的高寒地带城市显得尤为重要。它一方面可以弥补植物材料的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使景观配置更富于变化。这类树种要求树形整齐,个性强,能单独表现其特性,且要枝叶稠密,轮廓分明,耐修剪,再生能力强。如茶条槭易修剪成型,可以作为彩叶篱,夏季叶色浓绿,秋季叶色变红。另外适于这方面的树种还有白扦云杉、杉松冷杉、垂榆、水蜡、紫叶小檗等。

四、高寒地区城市绿化特点

1、注意种植季节

高寒地区的绿化季节非常短暂,除了生长季短之外,要充分保证植物在冬季来临之前,根系和周围土壤密切结合,防止由于冻土而造成的高寒地带特殊的冻拔现象,从而在春季植株随土的解冻被提起,引起植株的生长不良或死亡。因此,早春土壤解冻,树液尚未流动之前种植植物最合适,既能保证成活率,又使植物有足够长的生长时间。

2、注意冬季之前的养护管理

尽管植物在冬季来临之前已经生长了一段时间,但其自身的抗冻和抗风能力仍不能达到最强。因此,在冬季来临之前,要对植物进行适当的保护,如在植物的西北侧搭建风障,或为植物建造临时的小屋,防止植物过冷或者早春树穴周围的土壤解冻太迟,而树液已开始萌动,导致植物生理干旱引起死亡。

五、结语

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的高度统一,在北方高寒地区植物材料相对稀少的条件下更应重视这一过程,并合理规划,使之与环境相协调。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在北方一样可以营造一个“四季如春”的园林城市。

参考文献:

[1]富英俊.浅谈园林植物配置[J].园林,2002,(6):19-20.

[2]谭玉华.浅谈园林景观中植物配置[J].广东建材.2008.8

[3]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4]孟兆祯.园林设计之于城市景观[J].中国园林.

[5]丁宁.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意与匠[J].山西建筑,2006,32(10):144-145.

[6]吴向明. 关于园林植物配置的几个要点.科技资讯, 2005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