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病的治疗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骨科病的治疗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骨科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175
骨科创伤手术后可能导致患者血流停滞及静脉损伤, 同时会增加血液粘稠度, 对下肢静脉回流有严重的影响, 因此, 在患者术后要做好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工作, 而一旦发生深静脉血栓要立即给予有效的治疗方法, 避免产生肺血栓栓塞症或者影响患者下肢功能[1]。为探究在骨科创伤手术患者治疗中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及措施, 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98例骨科创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8例骨科创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9例。观察组男28例, 女21例, 年龄最大75岁, 最小46岁, 平均年龄(56.8±6.1)岁, 其中23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16例为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 10例为股骨骨折术;对照组男27例, 女22例, 年龄最大76岁, 最小45岁, 平均年龄(56.7±6.4)岁, 其中24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14例为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 11例为股骨骨折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预防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而观察组在术后给予预防性措施, 具体包括:①基础预防:在进行手术时, 要保证动作轻柔, 对患者盆腔周围及四肢的静脉进行有效的保护, 避免伤及静脉内膜。在术后, 将患肢抬高, 以有利于静脉回流, 在患肢垫高时要防止血管被压迫, 对其回流产生影响。对患者进行指导, 使其加强下肢训练, 增强下肢肌肉收缩, 将肌肉泵功能增强。指导患者深呼吸, 使其胸腔负压, 对静脉回流起到促进作用[2]。②药物预防:在术后12 h, 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钠进行皮下注射, 若患者存在血小板减少症或凝血障碍, 给予维生素K拮抗剂, 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严密的监测, 并对其肝肾功能进行监测[3]。
1. 2. 2 诊断方法 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但是其一旦发生可能会造成肺栓塞产生及静脉曲张, 足部肿胀、色素沉着及溃疡, 因此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诊断, 以便尽早治疗。其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特征及症状, 再加上辅助检查来诊断, 其症状为患肢肿胀、疼痛, 间歇性跛行, 发热及心跳加速等, 血栓位置深压痛。应用彩超对患者下肢静脉进行检查, 对其血流量、流速、方向进行观察。也可用螺旋CT进行静脉造影, 对盆腔及腹部静脉情况进行探查[4]。
1. 2. 3 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方法 对于深静脉血栓患者, 首先要将患肢抬高, 患肢用弹力绷带进行包扎, 促进肌肉主动收缩, 一旦无效, 应用以下方法:手术方式:将下腔静脉过滤器植入, 适用于抗凝治疗禁忌证患者, 并与手术取栓同用。导管内溶栓方法:以血栓形成位置为依据, 进行静脉穿刺插管, 并将静脉泵进行连接, 泵入50 U/24 h尿激酶, 根据患者凝血功能及优球蛋白溶解时间调节尿激酶用量[5]。药物抗凝治疗为, 口服华法林, 1次/d, 30 mg/次。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疗效判定标准:当患肢肿胀不明显, 恢复劳动力为显效;患者下肢沉重感减轻明显, 肿胀有所消退为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变化或者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4.29%(7/49),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02%(25/4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骨科创伤手术后, 很容易产生深静脉血栓, 其发生率高达45%~60%。如果不进行预防及有效的治疗, 会发展为肺栓塞, 甚至会造成急性呼吸衰竭, 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发生血栓的患者小腿部会产生皮肤色素沉着, 形成溃疡, 也会造成间歇性跛行。
总之, 给予有效预防措施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在其治疗中采用导管溶栓治疗及手术取栓方法效果较好, 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志军.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观察.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4(5):2606-2607.
[2] 程海松, 吴亚军.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16):240-241.
[3] 亚俊, 马志坚, 廖鹏, 等.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与临床治疗.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10):25-27.
[4] 李炎炎, 佘海洋.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山西医药杂志, 2014(14):1745-1746.
篇2
【摘要】创伤骨科肺栓塞疾病是临床骨外科的一种危重疾病,必须要积极地对其进行早期的诊断并且进行及时的治疗。本文针对创伤骨科肺栓塞疾病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且对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预防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肺栓塞;早期诊断;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R56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43-02
1创伤骨科肺栓塞疾病简介
肺栓塞指的是肺动脉以及其分支由于种种原因而进入了一些异物而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的改变,常见的异物包括少见的新生细胞、血栓、气泡、脂肪滴和一些静脉注射的药物颗粒等等,肺栓塞的发病和易患因素是息息相关的。在国外,肺栓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十分高;在我国,尽管没有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给予相关的支持,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某些心血管疾病和骨科疾病中,肺栓塞的并发率也是十分高的。
当患者做完骨科手术后,极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尤其是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正是由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容易引发肺栓塞,如果发生肺栓塞的面积过大,则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由此可见,患者做完骨科手术后并发肺栓塞的早期诊断和及时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创伤骨科肺栓塞的早期诊断
诊断肺栓塞可以依据相关的症状、胸片、肺部扫描等等,其中最主要的依据就是肺部扫描。但是从科学理论上来讲,肺部扫描还不具备足够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更为精确的其实是肺血管造影。但是由于肺血管造影的费用较高,所以一般患者还是会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肺部扫描。
在临床上遇到以下几种情况时,相关的医生应够要对患者进行重点的检查:一,患者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呼吸困难、胸痛、胸闷、咳血、晕厥、心悸甚至休克等临床症状;二,患者血气分析发现氧分压一直下降或者是氧分压保持低于60mmHg不再上升;三,患者心电图显示:SⅠ,QⅢ,TⅢ;四,患者D-二聚体高于500微克/升;五,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异常;六,肺动脉造影:患者的肺动脉高压或者肺动脉及分支不显影、出现血栓影等;七,肺部扫描:患者右室高负荷。
3 创伤骨科肺栓塞的预防和治疗
3.1创伤骨科肺栓塞的预防
创伤骨科并发肺栓塞的预防手段主要分为下列三种情况:一,基础预防。在所有骨科患者入院的早期就对其进行指导相邻肢体等长收缩;在进行完骨科手术后,进行早期CPM锻炼,目的在于增加纤维蛋白溶解;避免患者大剂量使用止血药,目的是防止患者出现血液高凝状态;二,机械性预防。对于年纪较轻的患者,如果其只是单纯的下肢骨折手术或者脊柱及髓部手术,可以采用机械性预防措施,帮助其促进静脉的回流。通常采用的是间歇性下肢充气压力泵,其原理主要是通过可以充气的气囊进行间歇性的充气,使患者的下肢以及足底静脉受压,以此达到增加静脉回流、减少血液淤带的目的。机械性预防与药物预防比较,其具有无出血等并发症以及无需实验室检测等优点。并且机械性预防中采用的充气式气囊的方法对于腰麻或者使用硬膜外止痛泵的患者更加适用;三,药物预防。对于一些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高凝状态的患者,其栓子形成综合因子非常的活跃,这是促使患者栓子形成的主要因素。对于上述这类情况的患者建议使用低分子肝素药物进行预防。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的原理主要是因为其具有激活抗凝血酶,能够阻止促凝血酶原激酶的释放功能。一般是在患者术前的12-24小时进行皮下注射,一共要使用1-2周。防治肺栓塞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预防,在实践中总结出,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卧床的骨科患者,最好是给予其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这样可以更好的预防创伤骨科并发肺栓塞的发生。
3.2创伤骨科肺栓塞的治疗
对于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治疗的手段主要有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接入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等。对于大块肺栓塞的患者,即超过2个肺叶血管的患者,如果患者没有溶栓的禁忌,应该对其进行积极的溶栓治疗。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两种最常用的溶栓药物。这两种药物相比,溶栓的效果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但是也有资料表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比尿激酶在使用上的安全性高。溶栓治疗中最重要的并发症就是出血,所以在溶栓结束后必须要测定部分凝血活酶的时间,然后以此判断何时开始使用肝素抗凝治疗。对于创伤骨科肺栓塞的治疗方法的选择,必须要掌握好患者的禁忌证和适应证,然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4 总结
综上所述,肺栓塞是骨科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具有起病急、发病率高和病死率高的特点。由于在骨科患者中常会出现肺栓塞被漏诊的情况,所以肺栓塞也被称作“多发而少见”的疾病。正是因为其常被漏诊或者不能够得到及时的诊断,导致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而耽误了病情,后果十分严重。由此可见,创伤骨科肺栓塞一定要做到尽早诊断和及时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使更多的患者免于这种疾病的危害,降低肺栓塞的病死率。
参考文献
[1]高峰,吴蔚,王彬.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预防[J].中国骨伤,2004,17(12):61-62
[2]杨军林.试论创伤骨科肺栓塞的早期诊断与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13,(19):68-69
篇3
关键词:老年;膝骨性关节炎;关节镜;康复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损伤、骨质增生为特点的疾病,临床上可出现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老年人是本病的高发人群,膝关节是本病最为常见的病变部位[1]。膝骨性关节炎可影响老年患者的行走能力,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本病的治疗方法较多,大多数轻症患者通过药物、针灸、理疗等治疗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2]。然而,随着病情的进展,上述保守治疗方法难以保证疗效的稳定,而需要进行手术治疗[3]。关节镜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微创治疗方法,目前逐渐在老年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中[4]。同时,术后早期的康复功能锻炼也是保证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采用关节镜下关节清扫术联合术后中西医康复治疗措施治疗老年膝骨性关节炎,并观察其临床疗效,为本病临床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0年8月~2012年8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81例(88膝),其中男性有33例,女性有48例,患者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为(65.29±5.64)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病程为(1.38±0.59)年,38例为左侧膝骨性关节炎,36例为右侧膝骨性关节炎,7例为双侧膝骨性关节炎。本研究均在患者的知情同意下进行,同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的《骨关节炎诊治指南》[5]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所有患者均有膝关节疼痛等临床症状,同时结合其体征和膝关节X光片等相关辅助检查结果确定诊断。排除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其它关节疼痛疾病的患者;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等具有手术禁忌症的患者。
1.3方法
1.3.1关节镜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完善相关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并排除手术禁忌症后,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手术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患者取仰卧位,选择美国史赛克公司生产的关节镜,以AL、CL切口进入关节内,通过0.9%氯化钠注射液灌注增加关节间隙。在0.9%氯化钠注射液的持续冲洗下,通过关节镜观察膝关节内的情况,注意患者关节软骨、滑膜、半月板的损伤情况,同时观察患者膝关节有无游离体、骨赘生成等。如发现水肿、增生的滑膜组织,则给予清除,并送出体外。关节面出现骨缺损时给予消融处理,如果关节面的软骨缺损较重,则在的软骨下钻孔并将病变的半月板修复。术后采用弹力绷带对患侧膝关节进行加压包扎,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术后感染。
1.3.2中西医康复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后24 h后即开始接受早期康复功能训练。训练项目包括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直腿抬高训练、CPM机连续被动运动等。根据患者术后膝关节的康复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训练的时间为30~60 min/次。术后1 w后,通过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指导其下地负重训练,负重重量要逐渐增加,以患者能耐受为准,训练时间不>30 min/次。如患者接受钻孔减压治疗,则可适当延后下地负重训练。在西医康复训练的同时,配合中医汤剂口服。拟方以身痛逐瘀汤为基础进行辨证加减,基础方为:秦艽10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10 g、地龙10 g、羌活10 g、香附10 g、没药5 g、五灵脂15 g、当归15 g、牛膝10 g、甘草6 g。以水500 mL,煎至200 mL,温服100 mL/次,早晚各服1次。
1.4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随访工作有我院骨科科研秘书专门负责,重点收集患者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的资料。采用shahariarre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后的康复情况进行评价。优:经过治疗后,患者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症状消失;良:经过治疗后,患者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症状显著改善;差:经过治疗后,患者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有所加重。统计患者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临床疗效的优良率。
1.5统计学分析 对所收集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成功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术后3个月临床疗效为优的有31例,良的有43例,优良率为84.09%;术后1年临床疗效为优的有27例,良的有38例,优良率为73.86%,见表1。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术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3讨论
膝骨性关节炎主要以关节面软骨、滑膜、骨结构等的损伤为病理基础,关节滑膜的充血、水肿、增生等病变导致关节出现肿痛等症状[6]。关节镜手术的创伤小,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干预,有助于改善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赵海峰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7]。随着现代医学理念的发展,康复手段的介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潘惠娟等的研究证实,骨科术后早期的康复手段介入,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更好的恢复关节的功能[8]。在本研究中,所有患者术后24 h后即开始接受康复训练。此外,在关节镜术后西医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口服,使关节气血运行通畅,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其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的临床疗效优良率均>70%,显著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关节镜下手术及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病情,恢复膝关节的正常功能,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宏,张金山.老年膝骨性关节炎疼痛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22):75-76.
[2]夏玲,王欢,窦晓丽,等.膝骨性关节炎的非手术治疗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8):1491-1494.
[3]徐琦,李云涛.膝关节镜治疗骨性关节炎35例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21):1839-1841.
[4]王祥立,王卫粮,刘书茂,等.关节镜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综合临床,2011,27(12):1311-1312.
[5]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10):793-796.
[6]莫杨帆,刘翔,洪海潮,等.透明质酸钠治疗后膝骨性关节炎滑膜病理改变[J].实用临床医学,2013,14(5):42-43,57.
篇4
关键词:慢性骨髓炎;中西医结合;骨科疾病
【中图分类号】R27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090-01
作为一种非常常见又难以根治的骨科疾病,慢性骨髓炎主要是由于急性骨髓化脓迁延不愈而导致的。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在临床医学中,金属类骨科固定物植入技术的大量应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慢性骨髓炎的多发。我院通过自身的医疗优势,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这一疾病做出了新的探索。主要是通过西药来对患骨加以控制,使其不再继续发展,然后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来彻底清除病患部位,最后通过中药来对病人的身体恢复提供必要的帮助,提高患者自我康复能力[1]。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对于降低患者病痛、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观察病例40人,观察患者中,男性28人,女性12人,患者年龄在20-70岁之间,平均年龄45岁。出现病变位置上来说,本组观察病历中,股骨处出现病变的患者16人,胫骨处出现病变的患者8人,肱骨处出现病变的患者12人。由其它组织感染引发此病的患者6人。其中表现出其他病症患者4人。
1.2 此痛的诊断标准:①有传统病史,由于外伤引发或者由于植入金属固定架引发。②肿胀性疼痛保持一个月以上时间。③患肢已出现增粗、增长、缩短或畸形,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活动障碍。④患骨表面上的窦道始终无法愈合。⑤x线检测结果显示,患骨内出现多处病变,坏死部分大面积出现等。
2 此病的治疗方法
2.1 西药及支持疗法:传统治疗方法采取高效强力广谱抗生素对病者体内炎症进行处理和控制,主要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用药,同时采用高蛋白等营养性药物作为身日恢复之用,治疗期间通过血浆等对患者体内流失养分和营养物质进行补充。
2.2 手术疗法:术前检测,穿刺检测,如检测过程中表现为明显的脓液状,则马上为其进行开窗引流,对患骨内死亡白细胞进行引流清除,先这样能够帮助患者更好的保证体内感染控制,通过这种手段,对患骨内进行早期处理,有效的保证了患者在后期治疗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如检测过程中表现为坏死组织有明显包壳,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患病病灶处进行切除处理,对已经出现的肉芽组织进行完全剔除手术。通过这一处理,能够有效的保证患骨内血液的顺利循环,为后期治疗提供一定的便利。如手术后患者表现出明显的骨折倾向,则可以采用外部加固石膏的方式对患处进行处理,直至患者骨折倾向消除[2]。
2.3 中药疗法:本药方的配伍严格按照我国中医理论进行,具体从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原则出发,为此病患者使用如下自拟的中药方进行治疗:丹参、三七、黄芪、当归、熟地各30克,桔梗18克,乳香、没药、白芷、防风、黄芩、茯苓、金银花、蒲公英各15克,大黄12克。患者每日服1剂,服用1个月为-疗程。中医认为,对人身体的调理,是治疗疾病的根本,通过对人身体潜能的激发而调整人体内阴阳平衡,是有一定效果的,而本文研究所拟用的药方,正是从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方面入手,采用多种对人身体具有补益功效的中药药物,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必要的支持,尤其是在后期恢复阶段,采用中药治疗的效果更佳,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的痛苦,解决了由于服用西药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2.4 疗效判定:本文所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效果判定,严格按照我国《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慢性骨髓炎(附骨疽)的疗效评定标准四)。①痊愈:患者病灶处症状明显消失,患骨窦道处表现为明显的闭合状态,患骨表明完全愈合,内部无明显病变。原有患处骨膜反应基本消失,x光检测结果骨质清晰。其炎症表现在愈合后一年内没有明显的复发表现。②好转:患者原有病灶处症状部分消失,患骨窦道处表现出部分的闭合状态,患骨表明部分愈合,内部无明显病变。原有患处骨膜反应基本消失,x光检测结果表现为骨组织处于恢复状态。③无效:患者原有病灶处症状无消失迹象,患骨窦道处表现出开合状态,患骨表明并未愈合,内部尚留病变。原有患处骨膜反应存在,x光检测结果表现为骨组织基本无恢复趋势,骨质条件无明显改善[3]。
3 治疗结果
按照上述治疗方案对这40名患者治疗期在4个月到一年不等,本院接受治疗的40名患者中,共计30人痊愈,出现明显好转情况8人,治疗无效者2人,治疗效率为95%。
4 讨论与体会
传统意义上对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方式正如上文中所述,采用大剂量高强度广谱抗生素为主要方式,这种治疗方式下,患者体内容易产生抗药性。并且,西药的大量应用,非常容易损伤患者肝功,一定几率出现其他病变形式。实际上,是我国中医理论上,对于骨膜炎的治疗早有先例,采用西医为主,中药为辅的治疗方式,不仅仅能够提升患者的康复几率,更是能最大限度避免患者体内出现的抗药性,在提升整体疗效的同时,保证了抗药性以及西药所带来的众多毒副作用,为提升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治疗方案中所徐安全的三七和丹参,具有非常良好的活血化瘀效果,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也表现出对通络止痛的具体功效。而选用的当归在我国传统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补气养血方面,现代中医理论中也认为其有非常明显的扶正祛邪的功效,而采用金银花、蒲公英,在现代中医理论中,有清热、化湿、解毒的功效。多种中药的联合应用,能够起到明显的温经散寒、补益气血效果,部分药物的配伍使用,更是能够起到良好的活血化瘀之功。综上,针对慢性骨髓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明显的现实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加以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蒋位庄,王和鸣.中医骨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01-108
篇5
[关键词]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脊髓型颈椎病;效果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0(a)-0013-03
Evaluation of Clinical Effect of An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Bone Graft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in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Myelopathy
LOU Wen-jie, CHE Biao, WANG Kai ,QIN Song ,LIU Jun ,YU Zhong-bin ,ZOU Kai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General Hospital of Yangtze River Shipping, Wuhan, Hubei Province, 43001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n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bone graft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myelopathy.Methods Convenient chooses May 2013 to April 2015 90 cases of spinal cord 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 patients,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45 cases of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decompression bone grafting into the surgery,45 case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n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bone graft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urgery the refers to the symptoms,pain score,JOA score.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operation time(54.52±1.21)min,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40.64±2.31)mL and the JOA score(13.30±2.53)score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has more advantages(P0.05);after treatment,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upper extremity pain and neck and shoulder pain scores were improved,but the observation group improved mores ignificantly(P
[Key words] An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bone graft fusion internal fixation;Spinal 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Effect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化及相邻软组织的退化对脊髓造成的直接压迫,导致脊髓受压,继而出现脊髓的功能障碍,四肢麻木无力、活动不灵等是其典型临床表现,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为帮助患者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措施,特方便选取2013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将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和单纯减压植骨融入术运用于此类患者的治疗中,对比两种治疗措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择取该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0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有28例男性和17例女性,最小的41岁,最大的65岁,平均年龄为(52.25±0.21)岁。观察组:有29例男性和16例女性,最小的40岁,最大的66岁,平均年龄为(52.25±0.21)岁。2组患者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治疗方法: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患者取仰卧位,将肩部垫高。在颈前右侧作一横切口,充分暴露椎体前缘及椎间盘,置入定位钉。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确定病变间隙,将椎体牵引器安放于间隙中,调节张力,使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尽量恢复至正常水平。采用尖刀将病变间隙的椎间盘切除,将髂骨块修剪成合适的高度植入椎间体,固定颈前路钛板。随后,刮除椎间盘及椎体后缘骨赘,扩大骨槽四周,并切除增厚的后纵韧带,使脊髓充分减压。最后将病变颈椎的松质骨切除,肽骨固定,留置引流管。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行单纯减压植骨融入术治疗,在颈椎牵引配合下将骨块嵌入减压区域,骨块前缘与椎体前缘保持一水平线,嵌入骨块完毕,无明显松动后,解除牵引,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将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神经功能评分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疼痛及颈肩疼痛情况。
1.4 统计方法
均由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上肢疼痛及颈肩疼痛评分,行t检验,当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各手术指征较对照组更具有优势,且观察组患者的JOA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疼痛及颈肩疼痛评分均得到了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
3 讨论
脊髓型颈椎病是骨科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是指颈椎间盘组织、椎间关节等组织退行性改变,导致颈椎管的容积发生改变,进而压迫脊髓,导致一系列继发病理改变[1-2]。以往临床上主要采用前路开槽减压术及单纯减压植骨融入术进行治疗,但由于植骨界面的部分骨吸收会导致椎节高度的再次丢失,进一步影响椎管的有效容积,使其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受到限制[3-4]。
颈椎前柱是维持及保持颈椎正常力学功能的重要结构,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在术中通过撑开狭窄的椎间隙,使颈椎恢复生理弯曲[5-6],可增强病变节段的稳定性,防止植入骨脱出及移动,促进颈椎功能的恢复[7-8]。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运用于脊髓颈椎病患者的治疗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注意维持融合节段的高度及颈椎生理弧度;术中应采取有效顺序进行开骨槽[9],以减少松质骨渗血的时间,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骨赘切除要彻底,以达到充分减压[10-11]。
该文中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JOA评分均较行单纯减压植骨融入术治疗的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上肢疼痛及颈肩疼痛评分较对照组的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显著,不仅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还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缓解疼痛,可作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首选手术治疗方法。为对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临床上可对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进而进一步证明此类手术方法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爱祥,朱裕成,杨春.前路桥式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相邻双间隙脊髓型颈椎病[J].实用骨科杂志,2015,21(8):724-726.
[2] 王磊,陈华,祁荣.颈椎箭路零切迹融合器治疗青年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5,21(12):1057-1061.
[3] 邱闯,贺明,王广斌,等.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的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7):89-92.
[4] 刘洪瑞.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9):90-91.
[5] 刘正军.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9(16):122-124.
[6] 祁敏,王新伟,刘洋,等.三种颈前路减压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并发症比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22(11):963-968.
[7] 刘好源,黄哲元,陈峰嵘,等.跳跃性椎体次全切除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及后纵韧带骨化症[J].中华骨科杂志,2012, 32(8):721-725.
[8] 杨春,朱裕成,朱爱祥,等.2种颈前路减压方法治疗相邻双间隙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对比[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9):857-859.
[9] 孙彦鹏,史相钦.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一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并后纵韧带骨化症[J].中国医学创新,2013, 10(7):31-32.
[10] 阿不都沙拉木,衣马木艾山,努尔拉.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 10(4):36-38.
[11] 廖心远,陈德玉.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1):73-76.
篇6
[关键词] 骨盆内移截骨术;Perthes病;远期疗效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6(c)-0061-02
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又称Perthes病,多发生于4~8岁,男孩多见,是一种可治愈的自限性疾病,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股骨头血运障碍而导致骨细胞、骨髓造血细胞的病理过程。临床医学认为,自限性是指股骨头坏死、塌陷到自行修复的过程,病程一般为2~3年[1]。由于坏死股骨头在修复过程中,股骨头、股骨颈会继发性增大增粗,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限制,最终会导致股骨头和股骨颈严重畸形。为探讨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术治疗儿童Perthes病的远期疗效,该院对2011年5月―2012年10月间收治的72例Perthes病患儿采取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术治疗后经随访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骨科采用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术治疗的72例Perthes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58例,女24例,年龄范围5~12岁,其中单侧63例,双侧9例。
1.2 手术方法
按照Catterall分型[2]: II期14例,III期26例,IV期18例,均采用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术治疗,术后给与髋关节石膏固定6周,术后均随访3~6年。
1.3 疗效评估
随访时采用Mckay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1], 询问有无髋关节疼痛、跛行,检查髋节活动程度以及单足站立试验(Trendelenburg征),髋不痛、无跛行, 髋关节活动正常(优);髋不疼,稍跛行,髋关节活动稍受限(良);髋痛, 跛行, 髋关节活动明显受限且Trendelenburg征(+)(差)。常规行手术前后正位骨盆拍片检查, 测量垢高比,髋臼指数、髋臼覆盖率变化, 观察Shtenton线是否连续以及比较术后双髋关节负重力矩的改变。X 线片依据Stulberg 分级标准评估[2],将Perthes病的远期疗效评估分为5级:Ⅰ级为正常的球形髋关节;Ⅱ级为伴有髋增大、股骨颈变短或者髋臼变浅;III级股骨头变成卵圆形,在髋关节正位片和蛙式侧位片股骨头轮廓保持Mose同心圆的偏差在2 mm以内;Ⅳ级股骨头和髋臼仍相匹配,但股骨头外形已经变的椭圆,至少1/3的股骨头轮廓扁平化,或者至少1 cm的股骨头轮廓扁平化;Ⅴ级股骨头扁平,髋臼形态正常,但股骨头和髋臼不匹配。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P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定优占88.89%,良占9.72%,尚可者占4.17%,优良率达98.61%,术后恢复明显。见表1。
表1 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n(%)]
■
2.2 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手术前后X线片比较情况
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8.61%,手术前后X线片比较,骺高比、髋臼覆盖率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Perthes病是儿童时期特发的一种股骨头坏死疾病,是小儿骨科较常见和髋关节疾病之一,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跛行和髋关节疼痛,在疾病的活动期股骨头部分或全部坏死逐渐发展至畸形,随后骨骺端新的骨结构形成而自愈。如果不控制病情继续恶化,最终导致股骨颈变宽,髋臼发育不良而形成早期骨性关节炎,就必须进行全髋关节置换。临床上所采用的各种治疗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消除影响骨骺发育和塑型而制造一个不利因素,以便预防或减轻股骨头继发成畸形及骨性关节炎,让其顺利完成自限性过程。对Perthes病的治疗应早期给与积极的干预措施,其手术治疗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Chiari骨盆截骨术的基本原理[3]主要是在髋关节囊与股直肌反折头处以外低内高,切断从髂前下棘下方到坐骨大切迹髂骨的内外板,内移下端髂骨,使缺血坏死的股骨头让髂骨上端骨面完全覆盖,让股骨头在人工制造的髋臼内磨造塑形;其治疗目的是让变形的股骨头被容纳在髋臼内达到一定的深度,使股骨头上的压力平衡,并让其接受髋臼的磨造塑形,增强其修复能力。研究证明[4-5],股骨头在髋臼包容下进行塑形,可得到良好的功能恢复,达到包容下的负重治疗。
目前,儿童Perthes病的病因仍然不明,但多数临床资料研究证明,儿童Perthes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股骨头血运障碍,引起组织病理学的改变[6-10]。该文采用手术包容疗法Chiari骨盆截骨术治疗儿童Perthes病结果显示: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8.61%,手术前后X 线片比较,骺高比、髋臼覆盖率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由于Perthes病的病因不明确,变异较大,所以应对患儿的年龄、疾病发展阶段、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最科学、效果最好、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其目的都是为了防止股骨头的变形,阻止最终继发畸形和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在治疗时应该由经验丰富的儿童骨科医生对患儿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徐敏,鹏,彭丹,等.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J].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0,30(2):166-170.
[2] 李亚洲,王汉林.三联骨盆截骨治疗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志,2010,18(5):396-397.
[3] 吴敏,肖玉周,周建生,等.带旋髂深血管蒂骨膜瓣植入治疗儿童Perthes 病的远期疗效分[J].析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0):1171-1173.
[4] 任德胜,熊斌,王保利,等.改良Chiari髂骨截骨组合术治疗儿童Perthes病的手术时机与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骨科杂志, 2009,29(11):1043-1047.
[5] 冯兴义,付志厚.儿童Perthes病的手术治疗进展[J].山东医药,2011,51(10):113-114.
[6] 夏永杰,李明.儿童Perthes病的手术治疗现状重庆医学[J].2009,38(9):1118-1120.
[7] 许益文,李明,张德文,等.改良Salter三联截骨治疗儿童Perthes病[J].2009,38(22):2860-2862.
[8] 杨,张建立,王旺 .经前外侧入路髋臼周围三联截骨术在儿童髋关节疾病中的应用[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2,11(3):171-173,195.
[9] 杨, 杨建平, 蔡少华, 等. 骨盆内移截骨术治疗大龄儿童Perthes病的长期随访研究[J]. 中华骨科杂志, 2006, 26(12): 838-841.
篇7
【关键词】 跖筋膜炎;解剖列车;康复;跟痛症
足跟痛是骨科和康复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跖筋膜炎是成人足跟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影响约10%的普通人群[1]。跖筋膜炎治疗方法较多,如常规针灸、推拿、针刀、封闭、肌肉牵伸,以及超声波、冲击波等,但大部分治疗方法疗效欠佳,远期疗效尚不清楚[2],容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近年来,解剖列车理论[3]传入,笔者在学习解剖列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肌筋膜功能障碍理论,运用解剖列车理论指导下康复治疗跖筋膜炎24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本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就诊的跖筋膜炎患者48例,均为单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治疗组男12例,女12例;年龄20~63岁,平均(40.13±10.66)岁;病程1~4年,平均(2.25±0.66)年;体质量指数平均(23.88±5.31);晨起第一步时VAS评分(4.96±0.86)分,每日最痛时VAS评分(6.58±1.14)分。对照组男11例,女13例;年龄19~61岁,平均(40.92±11.17)岁;病程1~4年,平均(2.27±0.70)年;体质量指数平均(23.53±2.81);晨起第一步时VAS评分(4.92±0.88)分,每日最痛时VAS评分(6.67±1.09)分。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按照《实用骨科学》[4]中的诊断标准。慢性损伤发病缓慢,可有数日甚至数年病史,临床表现为足底疼痛,不敢行走,检查时可见足底中部压痛明显、拒按,跛行。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③病程1年以上;④能积极配合治疗8周,且完成随访;⑤自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各种外伤性、痛风性、神经性、跟骨骨髓炎、跟骨结核、无菌性坏死等明显原因所致足跟痛者;②急性跖筋膜炎患者;③曾做过跖筋膜的外科松解术或其他外科涉及足跖区的手术者;
④妊娠期妇女;⑤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精神疾病和造血系统疾病者;⑥不按规定配合治疗及随访者。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患者俯卧位,医者在小腿三头肌至足底部实施?法和按揉等5~10 min;然后用拇指点按和弹拨跖筋膜压痛点5 min,力量由轻到重,后用强刺激手法;最后手法牵伸跖筋膜[5]。治疗8周。
2.1.2 治疗组 患者俯卧位,根据解剖列车理论,浅背线走向,医者运用?法、按揉等治疗浅背线相关肌肉及筋膜,然后用拇指点按和弹拨浅背线上的所有压痛点5~10 min,力量由轻到重,后用强刺激手法,重点运用强刺激手法点按或按压跖筋膜压痛点;而后根据解剖列车浅前线走向,医者运用?法、按揉等放松浅前线相关肌肉及筋膜,点按相关压痛点;最后手法牵伸跖筋膜。治疗8周。
2.2 观察指标 治疗后患者填写疼痛日记,准确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症状变化情况,记录晨起第一步及每日最痛时VA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4,8周进行评估,治疗结束3个月后统一随访评估,观察复况。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前评分×100%[6]。
2.3 疗效评定标准[7] 治愈:改善率100%。显效:改善率50%~99%。有效:改善率25%~49%。无效:改善率 < 25%。要求晨起第一步及每日最痛时VAS评分改善率同时符合上述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Ridit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疼痛程度改变 治疗后4,8周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2组晨起第一步及每日最痛时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 < 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1。
3.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8周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4 讨 论
足底跖筋膜炎是跟痛症最常见的原因,占全部跟痛症患者的80%[8]。以跟骨结节内下侧疼痛和压痛为主要特征。多由于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使足底跖筋膜生物力学过度使用引起[2]。既往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9]。近年来,出现了肉毒素治疗、肌肉牵伸以及超声波、冲击波、足部支具等康复手段;但大部分治疗方法疗效欠佳,远期疗效尚不清楚,容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经过非手术治疗后症状无缓解的患者可以考虑实施跖筋膜松解术,但术后可能产生很多并发症[10-11],所以手术治疗应谨慎采用,故寻找安全有效的非手术疗法十分必要。
所谓解剖列车理论,实际上是一种整体理论,与中医整体理论相似;但以解剖为基础。在筋膜网络内的肌肉会影响功能整体的全身连贯性,这些沿着身体结缔组织方向行进的薄膜和线条会形成有迹可循的肌筋膜经线称之为解剖列车。跖筋膜出现问题,可以影响整个筋膜线,临床上经常见到跟痛症患者出现腰背痛,在这里就可以很明确地解释了。人作为一个整体,浅背线出现问题,相互拮抗的浅前线相应出现问题。目前普遍认为,足底跖筋膜炎发病最常见原因是足底跖筋膜生物力学机制异常和跖筋膜的退变[12]。笔者通过松解浅背线,使足底跖筋膜整体放松,然后松解浅前线使筋膜生物力学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彻底治疗跖筋膜炎;与传统按摩比较,该方法注重人体的整体生物力学平衡,效果较好,考虑可能与整体生物力学平衡有关。本研究结果表示,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均有改善,但基于解剖列车理论下康复治疗改善明显优于常规按摩,3个月随访仍优于常规按摩。
解剖列车的出现给慢性软组织损伤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操作方法简单,效果显著,无不良反应,患者容易接受,而且不需要专业设备,值得基层临床大力推广。
5 参考文献
[1] Roxas M.Plantar fasciitis: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 considerations[J].Alttern Med Rev,2005,10(2):83-93.
[2] 张鹏,俞光荣.足底跖腱膜炎的研究现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23):2375-2378.
[3] Thomas W.Myers.解剖列车:针对徒手及动作治疗师的肌筋膜经线[M].周玟玲,黄佳琦,游晓微,等,译.台北:台湾爱思唯尔有限公司,2012:1.
[4]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876.
[5] 吴春薇,郑萍,吴坚,等.牵伸训练治疗跖筋膜炎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3,26(4):297-301.
[6] 桂柯科,俞永林,姜建元.跖筋膜炎牵拉疗法的疗效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8):557-559.
[7] 李丽,董雯雯.蜡疗联合悬吊运动疗法治疗腰肌筋膜炎临床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12):23-25,29.
[8] Tisdel CL.Heel pain[M].Orthopaedic knowledge update:foot and ankle: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s Surgeons,2003:113-119.
[9] 陈兆军,陈宝兴,王正义.足踝部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1):48-49.
[10] Harty J,Soffe K,O Toole G,et al.The role of hamsting tightness in plantar fasciitis[J].Foot Ankle Int,2005,26(12):1089-1092.
[11] 宋文阁,傅志俭.疼痛诊断治疗手册[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30-31.
篇8
规范化的骨科临床教学
骨科体格检查的特殊性骨科的体格检查包括望、触、动、量四个主要部分,与5诊断学6学习的望、触、叩、听四部检查方法有许多不同,学生们往往对体格检查方法的特殊性感到困惑。带教老师详细说明望、触、动、量体格检查在骨科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骨科疾病多对机体结构和功能影响,通过望、触、动、量体格检查可以初步诊断疾病、评估疾病对机体功能的影响。因此骨科体格检查是学习骨科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规范化骨科体格检查训练首先要规范骨科体格检查的方法,需要老师正确示范,耐心引导、反复示教、重复训练,使学生正确的掌握望、触、动、量检查方法。在检查时注意以下几点:(1)按照从上到下,从躯干到四肢体格检查顺序,进行望、触、动、量、反射、特殊试验的检查。(2)注意左右肢体对比,上下对比。(3)检查动作要轻柔、准确,减少病人痛苦或避免二次组织损伤。(4)病人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相结合,评估肢体功能。(5)掌握各种体格检查特殊试验原理、操作方法和临床意义。(6)对于一些对于诊断帮助较大的体征,反复多次的检查。对于特殊的试验检查,根据疾病诊断需要,正确选择相应的骨科特殊的试验检查。老师根据其原理,反复示范和训练检查手法,解释对于诊断疾病的临床意义,方便同学们掌握和临床应用。病历的重要性良好的病历源于及时、细致的采集病史、正确的体格检查,结合相关辅助检查资料书写。病历能准确、及时反映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正确判断和处理过程进行记录。病历的书写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更反映了临床医师的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水平。对于每一个临床医师要做好临床医疗工作,书写好病历是必须要做的基本功。加强病历书写的训练病历的书写是临床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训练内容[3]。实习生在骨科实习期间,均按照要求书写2~3份完整病历。带教老师及时对病历进行修改和点评。充分利用床边教学途径验证实习同学书写的病历不恰当或错误之处。根据疾病的特殊症状和体征,结合学生掌握的疾病病理生理知识,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基础理论知识同实际病例结合起来,加深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书写病历,进一步锻炼了实习生采集病史。通过床边教学老师引导学生应用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的辅助检查等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和判断,将自己积累的工作经验、临床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
骨科影像学教学
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影像学在骨科疾病的诊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些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疾病甚至决定性作用。X线片是骨科疾病必须要做的常规检查,CT、MR检查在骨科疾病上检查也越来越常态化。如何正确地应用影像学检查帮助临床诊断疾病,首先了解各种影像学检查的成像原理、特点和适应症。根据骨科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需要,选择合理、有效X线、CT或MR检查等影像学检查,节约医疗资源和减轻病人负担。加强阅读影像学资料培训正确地阅读影像学检查成为每一位骨科医师的基本技能。在骨科实习中,骨科疾病需要许多影像学检查,为疾病诊断的定性定位提供重要帮助。因此通过阅读影像学资料培训,加强阅读影像学资料教学尤为重要。首先科室要收集常见骨科疾病典型的影像学资料,建立影像学资料库。在见习带教中,应将每种疾病的相应的影像资料从影像学资料库中提取出来,针对疾病的影像学资料特点,与其相关的疾病的影像学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例如:阅读一名脊柱骨折病人的X线片,需要鉴别引起脊柱骨折的原因不同,如暴力或骨质疏松病因引起脊柱骨折影像学特点不同。脊柱骨折或松质骨骨折往往是骨的形态变化与长骨干骨折或皮质骨骨折进行对比,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通过影像学的教学,强化学生对骨折的理解和掌握。在影像学资料教学中,将片库中的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使见习既紧张又有趣[4],并且更加直观、易于理解和记忆。
篇9
【关键词】颈椎病;椎动脉型;矫正手法;放松类手法
颈椎病的发生使得颈椎间盘组织发现异常的改变,而椎动脉型颈椎病尤以内耳动脉供血不足为关键,患者经常出现眩晕、视力减退、头痛等临床症状,一般的放松类治疗手法很难根治,为此我院对40例患者采取了矫正治疗手法,观察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月——2012年3月于我院骨科进行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的患者80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患者中有男性19例,女性21例,患者年龄维持在31-74岁之间,平均年龄57.6岁,患者病程维持在5个月-6年之间,平均病程3.2年,根据中医症候对患者的类型进行归类,其中有9例属于肝阳上亢型,11例气滞血瘀型,8例患者气血不足,剩余12例患者属于风寒阻络;对照组组患者中有男性20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维持在33-73岁之间,平均年龄58.1岁,患者病程维持在6个月-7年之间,平均病程3.7年,根据中医症候对患者的类型进行归类,其中有10例属于肝阳上亢型,10例气滞血瘀型,9例患者气血不足,剩余11例患者属于风寒阻络。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年龄、病程等因素,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诊断标准按照西药的诊断标准要按照以下要求进行判断:①患者经常性的感觉到头痛和眩晕。②患者有过颈部劳损或受伤的情况,属于急慢性发病的一种。③患者经过检查以及脑电图的分析得知椎动脉呈现较为迂曲窄小的图像。④出现众多交感神经症状,最常见的包括视力减弱、耳聋、颈部和肩部疼痛等。⑤患者经过X线检查发现钩椎关节已经开始骨质增生,颈椎的曲度值超出正常范围以及韧带开始钙化的现象。⑥患者经过旋颈试验发现为阳性,颈性眩晕明显。按照中医症候对患者进行分类主要分为肝阳上亢、气滞血瘀、风寒阻络和气血不足四个类型。对于症状的分级主要给予轻度、中度、重度三类判断,失眠、便秘、眩晕、畏寒肢冷等症状都处于量化症状范围内。
1.3纳入标准将满足诊断标准要求的患者纳入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范围内,对于存在较为严重脏器功能疾病的患者排除在外,任何后纵韧带骨化严重以及颈椎失稳、出血倾向等不适合矫正手法的患者排除在外。
1.4治疗方法治疗组治疗方法如下:先对患者进行常规的颈椎安全检查,引导患者呈仰卧状,将头部尽量往后仰,保持6s以上患者无眩晕、疼痛感即可通过检查,或者引导患者仰卧时向左右两侧随意转动,无上述症状也判断为安全检查合格。对上位颈椎的患者实施矫正手法,同时取仰卧状,指导患者将患病的一侧露出来,健康的一侧在下,使用一只手把患者的豆状骨托住,同时准备好牵引患者头部的工作,此时接触豆状骨的手要把握住力道,完成对该位置的矫正工作。针对下位颈椎的患者矫正流程如下,患者侧卧时应该保持平枕的状态,此时的姿态应该稍微要比头部低25°左右,医生将拇指挡在患者错位C6横突隆起的地方,患者的面颊位置用另一只手托住,保持拇指按住的地方不变,通过枕部这个支点来完成头部的转动,保持转动的最大角度,此时托住患者面颊位置的手部应该赋予接近6°的力度,此时错位C6横突隆起的地方要施加一定的压力,让颈部的关节恢复至原来的位置。对照组同样要进行颈椎安全检验,主要通过理顺通络法、捏拿舒筋法等偏放松类手法来帮助患者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要保持一日2次的手法治疗,治疗时间维持在35min左右,规定4周为1个疗程。
2结果
2.1疗效评定患者经过治疗后各项症状的体征积分所下降的幅度超过90%,经过X线等检查后均无异常即可判断为治疗痊愈;患者经过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的体重积分下降幅度处于65%-90%之间,检查后发现颈椎有很大程度改善即可判断为治疗显效;各项症状积分下降幅度处于35%-65%之间,但是X线检查并无任何好转判断为治疗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各项症状均无改变,为治疗无效。对于中医证候的疗效判断按照手法的不同以及体征变化进行判定。
2.2疗效观察治疗组经过矫正手法后的总有效率为92.5%,远远高于对照组72.5%的总有效率,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3讨论
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采取矫正治疗手法,保证合适的力度和找准治疗的位置可以很好地帮助患者改善肌肉痉挛的情况,恢复关节的正确位置,其显著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临床症状的极大改善上,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人文关怀;骨科护理;应用效果
人文关怀护理是一种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在护理工作中具有独特、重大的价值,也是当前“以人为本”理念下医护工作的潮流和焦点所在。我院近年来在骨科护理中强调人文关怀精神的恪守和践行,取得了良好成绩,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骨科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136例病例,所有资料真实、完整,具有研究价值。其中截肢58例,颈椎病12例,腰椎间盘突出21例,骨折30例,骨关节炎15例。136例中,男84例,女52例。年龄5-71岁,平均年龄43.5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护理方法分为常规组和关怀组各68例。组别间在患者性别、年龄、病况等基本资料上差别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采取包括护理、功能锻炼在内的一般护理措施,关怀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和日常生活护理等关怀性护理措施。
1.2.1一般护理
手术前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检查,让患者熟悉治疗流程,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骨科患者一般护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况,采取护理、功能锻炼、并发症护理、健康教育等一般护理方法,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支持。
1.2.2人文关怀护理
(1)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强调要给予患者最大限度的尊重感、安全感和满足感。骨科疾病的患者由于受疾病困扰,再加上行走等基本生活上不便,极易使其产生烦躁、焦虑和恐惧心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使得患者往往显得非常脆弱。对此,医护人员要将心理护理贯穿在骨科患者手术和护理工作的全程。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沟通和交流,明确告知患者具体的治疗方法及其优点、康复过程以及预期目标等,多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倾听患者心声,帮助其解惑答疑并解除忧虑。满足患者基本需要,缓解患者压力,帮助其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此外,还要指导患者家属的心理,指导其在患者面前保持乐观的心态,并劝慰和鼓励患者,从而为患者营造温暖、充满希望的环境,帮助患者养成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2)疼痛护理
疼痛是骨科疾病患者的重大困扰之一,往往与患者的焦虑心理成正比。而患者在高度焦虑、紧张、消极等负面心理的影响下会减少导致内源性抑痛物质――内啡肽和脑啡肽的产生,而增加抗镇痛和致痛物质,从而使疼痛加重或者时间延长。为此,医护人员要结合患者的性别、年龄、心理状态的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耐心倾听,表示同情和理解,采取多种方法缓解和消除患者焦虑心理,调节心理平衡。此外,在日常护理中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睡眠、饮食状况等,并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采取松弛法、音乐疗法、精神分散法、利用止痛剂止痛等方法来缓解疼痛
(3)日常生活护理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科学安排饮食,尽量多吃排骨等有助于伤口愈合的食物。另外对于术后卧床休养的患者要做好其基本生活护理,做好基本卫生工作,防止感染,尽量减少镇痛药的使用。
1.3疗效判定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36患者发放问卷,全部回收,有效率100%。内容包括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评价,患者疾病恢复情况(按伤口愈合和痛感消失度分为痊愈;改善;无效)和患者的心理状态三个部分。
2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表2。结果显示,人文关怀组对医护人员的评价和治疗效果均显著高于常规组,而在患者心理状态评定上,关怀组普遍心理状态良好,对战胜疾病和未来生活上树立和很强的信心。
表1医护人员评价(n/%)
组别 n 非常满意(n) 基本满意(n) 不满意(n) 满意率(%)
常规组 68 24 16 28 59
关怀组 68 60 8 0 100
表2治疗效果分析(n/%)
组别 n 痊愈(n) 改善(n) 无效(n) 有效率(%)
常规组 68 20 24 24 65
关怀组 68 40 20 8 88
3讨论
3.1人文关怀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基于人文关怀精神对骨疾患者进行心理指导、疼痛护理、日常生活指导等活动能拉近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关系,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从而培养和强化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而且良好的医患关系能减少护理投诉,提高病人对医院的整体评价,塑造医院良好的社会声誉。
3.2人文关怀能培育患者良好心态,有助于患者康复
骨科治疗和护理中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能够强化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康复。通过对患者的心理疏导、疼痛护理和日常生活护理,能有效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浮躁等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息,从而用良好的心态来强化患者治疗效果。本组案例中,关怀组88%的治疗有效率便证明了这一点。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人文关怀在骨科护理中的贯彻和实施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同时能培育患者良好心态,有助于患者康复,具有巨大的临床价值,值得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邓行爱,郑耀珍.给予人文关怀,深化整体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7,38(9):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