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强应用为主线,以提高效益为核心,明确目标,强化推进过程,促进学校信息化应用质量的迅速提升,不断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
二、工作目标
1、进一步完善硬件,充实软件,逐步构建能够满足我校师生教育教学需求的信息化平台。
2、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继续培训,建立具有能够高效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具有研发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能够胜任网络管理的网管员队伍。
3、建立相关制度,形成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收集、开发和运用机制,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
4、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课题研究,以研究促进应用。
5、尝试应用云空间的信息化手段,积极开展空间作文、网上阅读、师生互动,家校共建等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等空间教育实践活动。
三、项目推进策略
1、完善、整合学校教育网的各项服务功能,构建信息化教育应用平台
在我校原有设施设备的基础上,加大信息化硬件建设的投入,按照标准完善学校教育网络,添置交换器、服务器等设备,建立校园网站,促进学校网站的规范、安全和有效应用。
2、组织教师参加上级人力资源的信息化专题培训,以学促教,以应用促发展,推动学校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我校网络教育、云平台建设步伐,通过自建、共建、整合和引进等多种途径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专题资源库。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常用等软件操作培训,提高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的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加强学校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管理和培养,提高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管理能力、服务能力。
3、切实做好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工作,探索资源平台支持下的学科教学。
一方面利用好本校教育资源库和县教体局提供的优质资源,另一方面立足本校学科主题的资源建设,形成共享机制,通过制度管理、奖励机制,提高资源的应用效益,在资源的管理、使用等方面形成常规化、制度化。
4、继续做好网络研修工作,逐步探究基于云空间技术在日常教学研究活动中的应用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将充分利用大学城个人云平台和学校云平台开发校本网络研修活动,逐步推进我校信息化教育应用的步伐,使我校的教学研究真正落到实处,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激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聚焦课堂,探索各项信息化设备和应用软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县、校有针对性的使用培训基础上,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整合,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和策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效益。
6、加强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通过相关学段信息学科的开设,提高学生学技术、用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基本的信息素养。教师、学生共同营造和谐发展的校园信息化环境。
7、实现校园信息化管理,以数字化的方式体现学校工作、学习、交流与管理功能,提高学校文化建设。
通过培训,提高校领导的信息意识,全面规划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基本实现电子办公、信息、会议通知、计划总结、师生管理、后勤财务等方面电子化操作,并做到常态化、规范化,提升学校的教育内涵,提高教学效率和管理功能。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教育信息化应用实施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对项目推进各项工作的安排、协调。
(二)专业保障
项目指导:本校信息教师和网络管理员
学科指导:本校信息教师和网络管理员、学科组长
培训、技术指导: 本校信息教师和网络管理员
(三)技术保障
大学城云平台向学校提供开展应用实验所需的设备配置、系统集成、平台制作、技术咨询、指导等全方位的专业技术支持。
(四)经费保障
篇2
关键词 城市交通;轨道交通;通信工程;列车控制;无线通信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3-0214-02
目前,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内基于无线网络的通信技术已经得到应用,但由于无线通信网络不是特别稳定,所以这种新型的科技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只有不断的改善这种新型的科技技术,才能保证无线网络能够在列车控制系统得到广泛的应用,不断完善控制系统,才能更好的促进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确保人民的出行安全。
1 传统的列车控制系统中车地无线通信技术
虽然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国内的列车控制系统中已经出现了新型科技的车地无线通信的技术,但是传统的车地无线通信技术依然得到广泛的应用。至今为止,列车控制系统中车地的无线通信依然是一个相对比较薄弱的技术环节,只有不断的改进这种技术方案,才能有效的促进车地无线通信的快速发展,确保人们的出行安全。
2 列车控制系统中传统的车地无线通信中存在的缺陷
迄今为止,列车控制系统中的车地无线通信依然是城市轨道交通中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现代化的城市居民中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对传统的车地无线通信的安全性、可靠性产生了怀疑。目前来看,传统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存在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列车在大部分时间内都是处于运行状态的,但是传统的车地无线通信不能很好的配合列车的运行,无线通信和列车在大部分时间内都不会有很好的契合度;
2)标准的无线通信中适用的传输带宽相对比较宽,但是在列车的运行过程中,信号很容易就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比如:无线信号在传播过程别容易衰落、多普勒效应以及隧道通信本身的传播特性等等;
3)民用无线通信系统的可靠性与工业的应用差距相对比较大。
3列车控制系统中的CBTC
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列车控制系统中,CBTC是一种基于通信的列车的控制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采用了先进的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等各种先进技术。CBTC相对于固定的闭塞来说它具有移动的特性,所以又把它叫做移动闭塞。这种通信系统是迄今为止使用效率比较高的车地通信方式,这种通信方式可以根据列车的状态确定列车之间的间隔距离,同时这种通信方式所需要的设备装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维修的投资,也可以及时地运行相关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列车控制系统的管理能力以及故障的诊断能力,所以这种移动的闭塞系统更能够满足人们对铁路交通的需求。
3.1 CBTC系统的工作原理
一个CBTC控制系统中包含DCC,SCC,OBE,SOC等几个不同功能的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负责不同的工作内容,几者相互配合,协调工作,共同实现列车控制系统车地无线通信的正常运行。
3.2交通无线通信控制系统中的CBTC系统本身的特点及其分类
CBTC这种控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移动闭塞已有的缺陷,和其他控制系统相比,它具有更大的优势:
1)实现城市轨道与列车之间的双向的通信,而且它能够容纳的信息量也比原来多出很多;
2)这种控制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城市轨道建设需要的通信设备,减少了购买设备所需要的投资,而且,相对来说这种控制系统的设备更加便于维修;
3)在紧急状态下也可以利用这个系统的线路疏散人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员的伤亡;
当然,除此之外,这种控制系统还有其他的很多优势,但是它依然存在很多缺陷,这就需要业界人士的继续努力,不断改善车地通信的设备,不断优化车地无线通信的设计方案。
4 CBTC控制系统的主要分类
CBTC控制系统根据不同的信息传输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电缆环线传输;
2)无线通信传输;
3)其他媒介传输等。
5 CBTC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
CBTC这种控制系统能够在城市轨道列车控制系统中得到长久的应用,主要是因为它的功能相对来说比较强,这个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ATS功能。这项功能在其他控制系统的原有功能上又增加了其他的功能,比如:双向通信,能够很好的配合移动闭塞的相关要求,自动显示列车当前的状态等等,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为乘车人员带来了便利,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2)联锁功能。同样的这项功能也在原有的基础性上增加了其他的功能,比如:设备和ATS实现良好的配合,实现列车运行的双层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列车的行车安全。
3)实现列车的检测。这种功能可以完善列车运行故障的诊断,便于及时进行列车的维修甚至报警;
4)实现高速列车的快速定位。在列车的运行过程中,精确的定位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列车运行过程中的控制,保障了行车安全以及乘客的生命安全;
5)可以实现列车运行过程中的间隔控制,根据列车自身特点及行车线路改变长度,既可以随着列车的移动而移动,又不需要地面上的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设备的投资,而且方便快捷。
除此之外,这种控制系统还有其他几方面的功能,这种控制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车地通信系统,为相关工作人员、乘车人员带来很大的便利,同时,还为相关企业带来很大的便利。
6结论
虽然说,到目前为止车地通信依然是列车整个控制系统中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控制系统的不断完善,车地通信将会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春.城市轨道交通车地宽带移动通信技术选择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6).
篇3
1.理论探索:探索新形势下多样化办学体系、生本化课程体系、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系、以价值引导为核心的德育体系、以制度为核心的学校管理体系、以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为核心的教师教育体系、培育自主教育的保障机制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2.实践应用:将自主教育理念下的三大平台十二个模块切实有效的开发及应用起来。
二、预期效果
1.远程培训,自主学习。远程培训为师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选择机会,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便于采用开放自主的学习模式,师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不同的课程和内容,根据需要自主调整学习进度。
2.专家引领,网络研修。建立一支优秀的课程专家团队。课程专家将全程参与课程建设管理,进行点对点的实时交互辅导和异步离线答疑。通过网络传输,实现多方对话,开展多边交流和专题研讨。
3.资源共建,成果共享。秉承“资源共建、成果共享”的课程资源建设理念,开发了一批精品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平台极大地满足广大师生的个性化需求。
4.学校管理,勤俭并举。将教师专业成长管理机制、行政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数字化,进行自动管理,有效督促教师高效、智慧地工作,勤俭治校。
三、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信息化专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邀请教育局信息化办领导、东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担任顾问,给予专业指导。
2.经费保障:一是学校自筹部分资金,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购置数字化校园所需硬件。二是争取专项经费,专款专用,确保试点项目广泛深入、持续有效地进行。
3.技术保障: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抓好教学信息化培训,把教育信息化做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4.制度保障:建立各部门合作机制、联动机制及科学评估的长效机制;保证试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四、进度安排
1.完善网络平台(2012年12月-2013年3月):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技函〔2012〕4号)的精神和我校全数字化生态校园方案,及时、高质量完成所需网络建设。
2.设计开发软件平台(2013年3月-2014年3月):根据我校全数字化生态校园方案开发相应软件平台,导入基础数据,为测试做准备。
3.全数字生态校园系统试运行(2014年3月—2014年8月):根据预期效果检测实际应用情况提出改进方案及时改进。
4.迎接中期评估(2014年8月-10月):认真总结2012年专项试点工作的经验和阶段性成果,撰写《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校、职业院校试点中期报告》,迎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组织的试点工作中期评估检查,组织“长春六中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赴兄弟院校进行专项考察。根据评估专家组意见和兄弟院校先进经验调整实施方案。
5.继续试点项目(2014年8月-12月):根据调整后的实施方案改进全数字生态校园系统并完成测试工作。
6.接受项目验收(2015年10月-12月):全面总结试点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撰写和整理《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校、职业院校试点终期报告》,学校聘请有关专家组织试点工作的内部验收;根据教育部和省、市教育部门的统一部署,申请并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专项验收。
篇4
1.数字校园的定义
数字校园是以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共享为手段,强调合作、分享、传承的精神,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教育环境。这种新型的开放式教育环境提供了适应学习者个性化成长和发展需求的学习平台,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多种媒体组合的学习资源,能够创新地运用和创造资源。数字校园环境在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的服务下,强调受教育者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多样性,促进教育的进一步开放。
2.数字校园的重要作用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对校园内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和全面的数字化,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以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为主体,以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校园数字化实现资源高度共享、信息高速流动,建设数字化教学、科研与管理环境。传统校园的基础上,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资源到活动全部数字化,实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和网上服务。学校在开展教育、科研和管理及对外通讯工作全过程中,运用宽带、交互性和专业性的局域网络实现数字化教学及学校办学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3.数字校园的组成
数字校园的建设包括校园基础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和校园应用系统的建设。校园基础化信息环境包括校园网络化环境、基本的信息化终端建设、数字教室的建设。校园应用系统应包括基础应用系统和功能应用系统。
二、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建设的背景和理念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教育部和浙江省都曾实施过“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项目,浙江省曾前后共开展了三批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实施工作,杭州市共有11所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76所浙江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通过实验工作,这些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得到长足发展,使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学生学习等方面的应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向兄弟学校和社会起到了较好的辐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物联网、泛在网络、微视频教学、数字地球、数字城市、开放教育、终身教育、移动学习、在线学习、学习力等新概念、新理念、新技术层出不穷,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新的冲击和影响。面对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工作所面临的挑战,我们该如何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向新的阶段,这是从事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
根据《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杭州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浙江省中小学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指导意见》的精神,为加快推进我市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构建更有效的教育技术支撑基础,我们实施“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基本的理念为:通过实施《杭州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来普遍提高我市基础教育的信息化整体水平,以“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式来实施“数字校园示范工程”,让新技术、新理念在一部分有条件的学校率先实验研究,促进实验示范的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形成自己的亮点和特色,实现创新发展。
三、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总目标
1.指导思想
按照《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杭州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以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和平台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为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支撑,以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快杭州市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信息化水平,为我市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设总目标
经过五年时间的努力,形成数字校园示范建设体系,建成8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力争建成25所省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通过示范学校引领、带动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设备设施的作用,提高设备使用效率,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学生校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我市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促进教育现代化。
四、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实施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是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更有效的教育技术支撑基础的重大探索与创新。为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坚持以下原则和要求:
1.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在浙江省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我市教育信息化实际情况,制定出中小学适用的《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指导意见》。依据《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杭州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统筹规划,合理创建,分类指导。学校应根据各自办学类型、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根据省市两级有关数字校园创建指导意见,制定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总体计划和方案,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
2.突出应用,强化特色
坚持以应用为核心,以育人为本,以推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为重点,积极探索信息化教育新模式,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数字校园建设应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结合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统一设计和建设,严格遵循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注重对学校核心和特色工作的支撑与引领,服务于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服务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3.优化整合,适度超前
数字校园建设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建设,适度超前。依托学校现有的信息化环境,努力实现对学校现有各类资源的优化整合,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建构一个以学校应用为中心的数字空间,实现校园内部、校园与区域、校园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数据和资源授权的共享与交流,充分发挥数字校园建设的投资效益。
五、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建设的实施步骤
成立“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小组”和专家组,组织力量制定《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指导意见》,筹备第一批3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工作。
2012年:根据省级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创建的进度,启动第一批3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工作。筹备第二批50所市级数字示范学校建设工作。
2013年:做好第一批3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的中期督查,继续执行市级第一批示范学校的建设。启动第二批5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工作。
2014年:完成第一批市级示范学校建设并进行验收,做好第二批5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的中期督查,继续执行市级第二批示范学校的建设。
2015年:完成第二批市级示范学校建设并进行验收。做好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创建的总结工作。
六、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建设的遴选程序
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遴选采取学校申报、学校主管部门审核推荐、杭州市评审立项、学校实施、经市验收合格后授予“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称号的方式进行。
1.申报
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建设由学校根据本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基础及当地教育发展和教育信息化规划申报。申报学校根据学校类别,依据《浙江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指导意见》进行建设和自评,自评达到合格方可申报,填写《杭州市数字校示范校园建设申报表》和示范建设方案,并附自评报告,报学校主管部门审核。
2.推荐
学校主管部门根据学校申报材料,组织专家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建设方案进行检查、评估。根据分配的市级示范名额,推荐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
3.评审
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评审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各区、县(市)和直属学校申报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经审核初选、专家实地考察、评审委员会评审后,由市教育局公布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
4.验收
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建设期满后,由市教育局组织专家组根据学校示范建设方案进行验收。验收合格,授予“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称号。
七、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实施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是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着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与走向。为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科学创新的发展思路予以推进,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1.加强领导,确保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顺利实施
市教育局成立杭州市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加强对省、市两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创建过程中指导和落实情况的督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杭州市教育技术中心,负责省、市两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
各教育主管部门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专家组,研究落实本地区的数字校园示范创建方案,切实把数字校园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统筹领导,制定扶持政策,落实工作责任,扎实有效推进。教育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和学校校长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建立目标工作责任制,切实担当起教育信息化和“数字校园”建设任务。
2.加大投入,切实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
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将数字校园建设、运行维护和创建工作经费纳入教育事业年度预算,并设立数字校园建设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确保建设项目按期完成并顺利通过验收。
3.加强管理,努力提高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效益
各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数字校园”的管理和应用工作,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人员培训、经验交流和考核评估等形式促进数字校园的应用,重大活动要求做好相关活动记录、工作台账、宣传报道等工作。
(1)建立工作年报制度。省、市两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要严格按照建设方案要求,落实项目,每年6月底前要将上一年度示范建设进展情况形成书面总结报教育主管部门。
(2)建立督查制度。各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督查制度,督促学校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市教育主管部门将组织专家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对于按计划实施,建设成效显著的省、市两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给予通报表扬;对于未按计划完成示范建设,或者成效不显著的,责令其整改,延期一年后仍未能完成整改、通过验收的,将予以通报批评,取消其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资格。
(3)建立验收制度。省、市两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期满,市相关部门组织验收。验收时,将根据省、市两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指导意见和学校申报的实施方案,重点检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落实情况,在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中所发挥的效益,以及经费使用等情况。市级示范学校验收合格后,授予“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称号。
(4)建立帮带制度。每所省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必须有2所以上牵手(结对)学校,每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必须有1所以上牵手(结对)学校,推广经验,帮助牵手(结对)学校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提高示范、辐射效应。
篇5
关键词:特色资源;共建共享;数字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3)01-0084-03
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定位了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要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全面推进,各高校具有自身特色的资源建设已日趋成熟,如何打破学校城墙,实现数字化资源在校际间的共建共享,成为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特色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
特色资源共享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减少资源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各高校之间特色资源共享,可以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取长补短、相互激励,拓宽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思路,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推动学科与专业的建设,促进跨领域的学术活动与教学的创新,从而提高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增强教育竞争力。
二、特色资源共建共享可行性分析
(一)特色资源共建共享是各高校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需求
我国各高校“一校多区”和“一区多校”等情况普遍存在,同时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并对其发展重点扶持,而对于其他专业的资源建设相对较弱。资源的共建共享是目前高校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求,随着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校际之间的共享已成为可能。
(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
2002年以来,各高校纷纷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通过制定统一的信息标准,建设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门户,共享数据中心,将学校教务、学生、财务、资产、人事、办公、图书资源管理等各业务系统整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迎新、离校、综合信息服务等诸多新的业务系统,为学校的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数据共享和应用的平台,为下一步数字资源建设、共享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特色资源建设现状及规划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各高校建设重点的不同,已初步形成了各学校自己的特色资源的信息化平台。
河北经贸大学作为河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大学之一,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兼有理学、工学、文学和艺术学等多学科财经类综合大学。现有的专业中,经、管、法类专业所占比例达到了54.5%。学校非常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为促进特色资源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依托数字校园,以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申报和评估为契机推动课程建设,建立了“河北经贸大学网络课堂平台”,实现了校内网络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学校图书馆以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为主导,以文献资源共享为核心,以整合经济资源和集成为主线,按照“建设、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要求,全面推进我校图书馆的“三个中心”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效使用学校、中央专项财政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充分发挥学校的现有设备能力,整合政府、学校、社会各方资源,通过改造图书馆的软硬件环境、整合信息资源等方式搭建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河北经贸大学直至河北省高校经、管、法为特色的文献信息数字化服务系统。
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资源更是学校的特有资源,作为校级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平台,实验中心先后同SAP、用友软件公司合作建设了ERP实验分中心,同国泰君安、财达证券、英睿科技合作建设了金融财务实验分中心,同中关村国际软件孵化协会合作建设了数据挖掘实验分中心等五个分中心,21个实验室。随着数字校园的建立,经管类实验教学从计算机环境下的室内走向网路环境下的室外已经成为可能。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实验项目信息化、实验预约系统、实验教学辅助系统、开放式实验预习系统、演示实验系统、虚拟实验项目、远程实验系统等信息化模式已经为这种新的实验方式提供了可能。
三、对特色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思路的思考
高校特色资源建设与校际间特色资源共享不是一个高校或者高校内某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工作,是一项涉及到区域内各高校以及每个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各部门的综合工程。共建共享的实现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同时机制的保障、经费的保障、组织实施同样重要。
(一)制定区域内高校资源建设的信息标准
打破“信息孤岛”,实现特色教育资源的错位共建、互通共享,首先需要建立区域内信息标准规范。实施统一的信息标准,各高校信息系统建设、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数据的收集、分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应用于各高校共同使用的信息标准,必须和国家标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行业标准等信息标准相兼容。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信息标准也必须是一个能及时更新、不断充实的动态系统。
为实现数据交换,信息标准建设应包括以下内容:(1)信息子集:包括学校基本情况信息子集、教职工信息子集、学生信息子集、教学管理信息子集、科研信息子集、办公信息子集、房产信息子集、图书信息子集、财务信息子集等。(2)代码标准:为了保证录入数据规范,每个管理子集都对应着相应的标准代码以及代码的定义与说明。(3)数据交换标准:制定标准的交换语义描述、标准的数据交换接口,建立统一的数据传输与数据交换规范。
(二)搭建基于SOA架构的业务系统平台,集成区域内各高校的特色资源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各高校相继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资源平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但是,由于建设初期缺乏统一规划,各高校自成体系,采用的软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不尽相同,为数据共享带来了障碍。要实现各高校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换,需要建立信息集成与共享平台,通过信息化技术,将各高校的特色资源整合到一个业务平台上来,通过统一身份认证中心对不同的用户进行管理和授权,最终以个人门户的方式为大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面向服务的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就可用于解决这种网络环境下异构应用之间的集成问题。SOA可以根据应用需求,将应用程序中的不同功能单元封装为服务,通过网络将这些松散耦合的应用组件分布式部署、组合和使用。它通过定义标准的服务接口,实现了服务分离,即对外提供粗粒度的可重用的服务,而无须考虑已封装起来的这些应用使用的是何种硬件平台、操作系统或采用了何种编程语言及数据库系统。SOA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各高校作为服务提供者,将具有自身特色的资源根据需求封装成不同的服务,将其在服务注册中心注册,并对需要使用这些服务的请求进行响应;服务注册中心注册已的所有服务,对其进行分类,提供对外检索;服务请求者在服务注册中心查找到所需的服务,即可请求使用该服务。
(三)机制保障
校际间特色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项涉及到区域内各高校以及每个高校内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部门的综合工程,范围广,工作量大,同时组织协调任务重,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化建设的专门组织机构负责相关工作。
首先,以教育厅或区域内有关组织机构牵头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各高校学校领导任小组成员。其职责在于决策特色资源共建共享的方向,制定战略发展目标以及远景规划,指导并监督特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工作。
其次,成立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作为独立单位实体直接对领导小组负责,具体规划特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方案,负责总体规划的制定、项目经费的预算以及指导、督促各职能部门的建设。主要职责包括起草校际资源共建共享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信息化建设标准和编码体系,建立项目化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督促、检查、落实领导小组决议的执行情况等。
再次,各高校建立信息化办公室,配合落实信息化建设办公室的工作,并完成本校数字化校园和特色资源的建设。
最后,成立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重大技术问题的论证和关键技术的指导。明确定义专家委员会的职能,完善专家咨询机制,形成专家委员会的长效运转机制,保障信息化建设项目决策的科学性。组织架构如图2所示。
(四)经费投入保障
积极与设备供应商和网络运营商合作,共享网络资源,通过开放教育信息化相关市场,推出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到教育信息化建设中。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建议高校财政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10%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教育信息化拥有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每年应统筹安排这笔经费,合理分配,在保障必要基础设施投入的前提下,加大特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投入,努力实现硬件、软件、应用、资源、运维、管理与人员培训等各环节的资金使用比例均衡。
(五)组织实施
特色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由信息化领导小组责成信息化办公室负责协调组织和督导实施。信息化办公室以总体规划方案为基础,制定各部门信息化建设项目计划和工作实施方案。各高校信息化办公室与各职能管理部门、业务单位、学院和业内企业明确分工,从政策实施、技术研发、成果推广、系统安装、使用培训、应用示范等各方面协作推进。可根据特色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目标以及建设和应用指标施行考核,建立工作督导机制,分阶段落实各项发展任务和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柳军,李彦武.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校际间共建共享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5).
[2]蒋东兴,宓咏,郭清顺.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5).
[3]路鹏,周东岱,钟绍春.面向区域基础教育的资源共建共享支撑平台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
Thoughts on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Characteristics Resources based on the Digital Campus
Jin Jing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篇6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这几年的建设中,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校信息化产品的覆盖率逐年递增,很多高校都已拥有自主研发的信息化系统或者已投资购入了专业的高校信息化产品。政府的支持以及各高校的积极投入,使得高校信息化产品得到了广泛的普及。高校信息化的发展极大地方便了学校教职工人员的教学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近年来,为了普及高校教育信息化,我国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学生的学习、科研和生活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目前大学生对此十分认同。就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过去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可能会花去很多时间,而今只需要轻点鼠标就能完成任务。因此,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为学生提供服务是其中的重点。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社会化的教育,所以不能单纯地用“教学”方面的指标来评估高校信息化的建设,还应有其他的一些评价指标。纵观近年来江西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可以看出,目前江西高校针对学生的信息化服务主要集中在教务及教学方面,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纳入到信息化管理中的高校为之甚少。随着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日益增多,传统的手工服务方式已远不能满足如今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
二 江西高校学生生活服务信息化对策研究
笔者在对江西高校学生日常生活服务信息化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提升江西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及人才培养质量,对目前高校学生生活服务手工业务流程进行研究,征集广大在校生和相关工作人员的意见,进行学生日常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构建的可行性分析,设计一个功能完善、灵活性强、实用性强及界面美观的江西高校学生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最终实现了对学生日常生活服务的信息化管理,以进一步提高江西高等教育办学的水平和质量,为加快江西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贡献力量,为江西“十二五”教育规划决策提供参考。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将江西高校学生生活服务同其他省高校学生生活服务开展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了外省高校学生生活服务中值得借鉴的有益经验和应该避免的问题,特别是通过加强学生生活服务信息化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上各省所采取的有益措施更应借鉴,对得到的这些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梳理总结,为江西省教育部门提供参考。
本文作者在研究国内外高校学生生活服务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江西省高校的实际,设计并开发的学生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以信息化的方式来解决大学生经常遇到的日常生活问题(如寝室设备报修、预订桶装水、贵重物品出入登记等),以改善学生的生活效率,减轻高校后勤人员、宿舍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将高校寝室通知管理、订水服务、报修服务、贵重物品登记服务等从原来的手工服务方式转为信息化管理方式,提高学校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效率,方便学生的日常生活,提升了江西省高校学生生活服务质量和学生的生活效率,降低了服务成本,加快了江西省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
三 本文研究的价值
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作为高校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学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减轻学校后勤人员、宿舍管理人员等相关员工的工作负担,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同时能极大地方便学生的日常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其成果既可被没有对学生生活进行信息化管理的高校采用,也可供那些虽然引入了相关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但是原系统并不完善或者尚有很多不足的部分高校借鉴或采用。同时,旨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为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应高校制定提升江西省高校学生生活服务信息化教育管理模式和实施方案提供一些参考,为提升江西高等教育质量和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尽一份力。
四 结束语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等方法得到当前高校学生生活服务信息化的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将国外和外省的资料与江西高校的资料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发现江西高校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加快江西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和提高江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改进方法,为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应高校制定提升江西省高校学生生活服务信息化教育管理模式和实施方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钹.国内外高校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EB/OL].中国软件网,2007.8.10
[2]顾庆传等.高校信息化建设之我见[J].科技信息,2011(16)
[3]尹明福.浅谈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孤岛”现象及解决对策[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信息化建设 教学资源 教学环境 建设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对高职院校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为发挥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应大力开展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改革,将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着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改革遇到了困难,如信息化建设理念落后、信息化建设不能满足教育需求,为此必须突破困难,加快高职教育信息化改革,跟上教育发展步伐。
一、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内容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定,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在具体实施中,提出三点要求:(1)教育基础设施建设;(2)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3)教育管理系统构建。以上三点分别从教学环境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及教学管理制度构建方面做出了具体指导。在教育部统一指引下,尽管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为推进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改革进程,必须明确信息化建设内容。
第一,教学环境建设。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校园数字化管理平台、网络及网络安全设施、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图书馆、计算机教室等,建设一个信息化教学环境,为教育信息化改革提供支持。
第二,教学资源建设。包括数字化资源开发与利用、信息化系统建设与应用、立体化教材与实践等,将信息化教学资源与纸质资源结合起来,并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
第三,教学管理制度构建。包括教育行政制度、奖惩制度等,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环境。
二、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改革措施
(一)培育教育信息化理念,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
第一,培育教育信息化理念。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必须培养教育信息化理念,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形成有别于传统的新理念。为此,高职院校应当组织教师统一学习教育信息化理念,让教师认清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及作用,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当前及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第二,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要想推进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改革,必须培养具备大批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教师。为此,应当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障碍展开针对性的培训,全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训内容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录播系统使用、投影仪使用等。在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前提下,能够熟练应用这些信息化教学手段,用信息化教学辅助日常教学,使之成为学生认知的辅助工具,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完善教学环境
完善的教学环境是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必备条件,要求高职院校积极加快基础教学设施建设,为实施教育信息化提供基本保证。首先,高职院校要建立为专业的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的信息化教学指导中心,为教育信息化提供基本支持。同时,及时维护、更新已配备的电脑、投影仪等基础设备,建造微格教室、录播设备等,丰富信息化教学手段。在硬件设施建设完备情况下,建立课程资源平台,建设优质教学资源,为日常教学提供支持的同时便于学生自学。教师必须熟练应用平台的下载、制作、阅读等操作,能够分门别类的建设教学资源,构建教学资源数据库。除了自建资源外,还可以引进在线课程,与兄弟学校的课程平台链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精品课程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网络课程学习,自主进行学习探究。
(三)建立完备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制度体系,保障教育信息化改革工作顺利展开
教育信息化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完备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制度体系予以支持,否则相关工作难以顺利的展开,更不能取得良好的结果。为此,应当在高职院校组织内部设立信息化教学指导机构和建立教学管理制度。
第一,设立信息化教学指导机构。教师个人水平参差不同,对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应当统筹规划教师信息技术培养工作。特别是信息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这决定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长期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满足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需求,在高职组织内部设立信息化教学指导机构,负责教师培训的规划、部署工作,进行并督促培训工作。此外,还应设立专职人员负责了解解决教师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第二,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由信息化教学指导机构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按制度办事,促进教育信息化改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如,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考评体系中,将教育信息化实践与教学考核结合起来,并结合考核结果给予表现突出教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增强教师的荣誉感,便于激发工作热情,加快教育信息化改革进程。为保证以上工作顺利进行,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使之与教学管理制度相适应。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是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但信息化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统筹规划、统一部署。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改革要立足于教学现状和实际需求,着眼于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培养教育信息化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信息化教学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以适应教育信息化改革工作。唯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加快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改革步伐,提升高职教育水平,满足高职院校当前及未来发展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焦建平.教育信息化视野下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10).
篇8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化;转变
21世纪,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出来。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规划中,提出了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有待整合和集成;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可见,建立信息化机制、优化教育资源、整合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等仍是当前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的思路逐步成熟,基础设施体系也初步成型,在具体运用中能够实施于多层面,具体有:
(1)校园网的建设、多媒体教学设施等一系列的硬件设施为学校信息化提供了保障。
(2)信息技术能够应用于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管理中,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水平。
(3)信息技术以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在教学、教研中得以应用,促进和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2.当前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信息化的发展,要避免“重硬轻软”的现象,要能够充分发挥所投入设备的作用;在整个地区,要考虑各个学校发展的均衡性。
目前,影响这两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评价不到位。当前,评价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大多注重硬件方面,而设施的使用效率、资源能否充分共享利用,以及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信息化的评测等方面的薄弱,都影响着学校信息化的发展。
(2)不重视学校教育管理平台的建设。合适的教育管理平台能控制和促进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高教学信息化应用水平,可以使我们直观地把握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调,循序渐进地发展。而分散的平台,会造成重复投入,数据不统一,信息、资源无法分享。
(3)缺少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一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或由商家推荐,或照搬其他同类学校的模式,没有考虑学校自身的状况。
(4)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落后,缺乏专业的人才和管理机构,也影响了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
二、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新方向
2012年3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推出,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
在规划中,影响我们建设思路的重要的一点是:要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的,是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提升教育服务和监管水平、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进程。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使学校从建立自身的管理平台中解脱出来,开始把如何高效地发挥出所投入的硬件设施的效率作为工作重心。系统的搭建,与学校的硬件、软件、应用水平的建设是分不开的。控制好系统的建设和实施,就能掌握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成效,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能促进学校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实现
如何高效地实施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对我们各级部门造成了一种压力,这种压力要求我们及时转变工作方式,从被动转为主动,从等待变为推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这种压力是如何促使我们转变工作方式的:
1.对于地区教育管理部门来说,这种压力要求教育管理部门所承担的角色“从项目实施者向规划设计者转变”“侧重管理、应用、研究等”,围绕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规划和设计好整个地区的信息化建设的步骤、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信息化应用的标准等。另外,还要针对不同规模的学校建立各类的等级标准,并以此分配建设资金或设施设备给予各类学校。这样,对均衡区域间的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有一定的好处,也避免了资金的浪费。
2.对于各个学校的管理者来说,这种压力使得学校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关注点从硬件设施转向应用,学校管理者需要充分地了解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念和系统的核心,进而调整学校的管理,使之规范化、标准化,并合理使用建设资金,增加设施,开展教师的各项应用培训,同时,重视专业人员的培养,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好科学的实施方案,形成真正的教育信息化。
3.对于学校教职工来说,这种压力促使其不得不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来适应教育的发展要求。通过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能提升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工作效率,也能让每位教师感受到信息化管理的益处。学校也可通过每位教职工的努力,来完善学校的信息数据。
4.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国家教育管理系统直观地了解各类学校的信息化应用状况。通过不断完善各类信息化应用标准,来帮助学校提升管理水平及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有效地评价、平衡并解决学校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加快了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通过它,我们可以督促各级部门认真对待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高效地发挥设施的效率;同时也可以帮助学校直观地分析自身信息化建设的弱点。如果把教育信息化比作一个网络,那么,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一条主干线路,完成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需要各级部门精心规划和设计,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学校教职工共同努力,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信息化;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机制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各地积极探索,先后涌现出一些典型发展模式,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 资源配置不均普遍存在,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窄
资源不均衡突出表现为硬件配置不均、经费标准不均、师资水平不均,主要体现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和不同受教育群体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难以打破地域限制,难以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合理流动,难以发挥示范、共享、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不健全
义务教育呈现出的非均衡发展现象,还源于缺乏公共财政调控机制、行政监管机制、均衡发展的政策执行机制;缺乏区域间、城乡间和学校间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缺乏教育资源向困难地区、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的动态机制;缺乏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督导制度,难以对义务教育整体水平、均衡发展、优质资源共享等进行评估检查,并将结果作为评价地方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
二、教育信息化对解决义务
教育均衡发展困境的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中提出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仅靠布局结构调整、办学条件改善、城乡师资流动等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在科技进步赋予现代教育全新内涵的今天,信息技术以其“高效、便捷、共享”的优势,延伸和拓展了教育的时空,提供了推动教育公平和教育跨越式均衡发展的捷径。[1]因此,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把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一)可以实现不同层次的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公平可概括为起点、过程和结果均等三个层次。远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起点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之间的矛盾,只要达到基本的条件,就有可能实现教育过程和结果的相对公平,它可以实现向处于社会文化不利地位的受教育者提供补偿教育,使他们获得公平的教育效果,是实现教育均衡的重要途径。
(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信息化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成本较低、便捷高效的途径。它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把最优秀的、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送到农村和边远地区薄弱学校,为实现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资源共享搭建平台,使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影响更多学校,惠及更多孩子,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提供条件,极大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
教师素质偏低、教育资源匮乏是欠发达弱势地区教育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各层次和规格的教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则可以打破时空阻隔,为教师教育领域内的行业联合搭建平台,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水平和效益;为具有不同实践经验和教学、学习风格的教师提供得以发挥潜力的空间,极大地减少教师的经济负担,使他们得到充分学习的机会。[2]
如上所述,教育信息化可以促进优质教学资源普及共享、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之一。同时,教育信息化又可能会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教学资源短缺、专业技术人才不济、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会进一步扩大区域间、城乡间的教育差距,扩大“数字鸿沟”,使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等的教育发展进一步被边缘化,进而加剧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因此,从机制角度研究如何突破县域的限制,从市甚至省的层面上科学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有效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信息化助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
(一)健全教育信息化条件保障机制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要求,而目前区域间、城乡间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投入不足、发展极不均衡、基础设施不完善、专业技术人才不济等资源配置失衡现象严重牵制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纵深化推进,制约了以信息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急需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探索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1. 完善多渠道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体系
篇10
关键词 欠发达 教育信息化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开始出现了“教育信息化”的提法。各级政府的文件也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教育信息化”的含义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实际要求。一是缺乏统一规划,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不够明确,存在硬件数量少、陈旧、缺乏管理和维修等普遍问题,而且购买硬件设备在缺乏统一部署和规划的情况下,容易造成盲目采购、重复采购等现象。二是常用的应用系统不足,使用效率低下。三是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对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缺乏系统学习和领会,以致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深,思想观念落后。四是优质教育资源贫乏,校本教育资源不但形式单一,而且质量不高。五是信息技术课程开课率低,学生信息素养不高。
基于以上各种因素,汕尾市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深刻认识到本地区发展的软肋,并根据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信息化建设做法和经验。
2 汕尾市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探索
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汕尾市,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从2004年完成建设汕尾市教育城域网信息中心以来,本着“把不需要钱的事情做好,把需要钱的规划做好”的宗旨,在经济上多方筹措资金,多部门联手合作开展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寻求一条适合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路子。
2.1 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没有科学的规划就像上课没有备课一样工作做不到点子上,在建设中就会产生重复建设、资金浪费等现象。为此,汕尾市不但制定了《汕尾市“十一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汕尾市“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同时要求各县区教育部门和学校都要制定符合本地区和本校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落实时间表。而在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项目上,2011年12月汕尾市教育局与中国电信签订了《“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战略框架协议》,在基础网络建设、校园网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家校互通平台建设和校园安全平台建设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划和部署,由中国电信负责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全市教育系统的教育信息化基本需求。
2.2 注重实效,以用促建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汕尾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着重把握“以人为本,注重实效,强化应用,以用促建”为原则,把最需要装配的硬件、最需要使用的应用软件先建设好。例如在基础网络建设方面,对2004年的基础网络进行全面改造和升级,通过架设市-县-校三级环形网络结构,进一步提升网络的安全性和畅通性,同时实现学校网络全面光纤化,并由原来10兆网速全部升级为20兆,主干网络由100兆提升为1000兆。
2.2.1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提升课堂效率
明确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的根本,汕尾市教育信息化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一根本来开展。学校教育的基础为课堂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而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一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量”,二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提高课堂教学“量”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能大大提高课堂内容的信息量,而且节省了教师板书等工作的时间。而提高课堂教学“质”的方法,除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内容的展现形式,同样是讲解一个概念,通过文字描述与通过图像、视频等教育资源展现或演示,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就大不一样。为了让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更多的教育资源,汕尾市主要采取了以下四个措施的工作:一是宣传和引导教师使用各类免费教育资源网的优质资源,如“广东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名师网络课堂”等;二是建设市级教育资源库平台,通过收集本市教师的优质资源、购买其他优质资源等方法充实市级资源平台;三是发动和鼓励已经拥有教育资源库的学校免费、无障碍地向其它学校开放共享;四是加快落实教育信息化硬件配备工作。
2.2.2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加强课题研究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教师的信息素养,才能使教育技术更好地应用于课堂教学,才能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汕尾市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技术类的课题研究,在“十一五”期间全市申报教育技术类课题中,国家级、省级课题将近二十项,课题成果丰硕,并且这些成果都得到了推广和进一步研究;在“十二五”期间,不但继续申报国家和省级课题,同时鼓励中小学校结合本地实际申报市一级教育技术课题,仅2012年就有18个市级立项的教育技术课题。
2.2.3 以学校稳步发展为目标,提高建配实效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学校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只有学校的各项事业取得好的成绩,教育信息化工作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反之,教育信息化的稳步发展又会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又快又好发展。然而,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发展相对缓慢,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必须以“实效”为目标,用最经济的方法去实现最迫切的需要。例如,汕尾市陆河县(国家级贫困县)在2011年投入了资金16万元,为无经济能力装备多媒体电教平台的小学装备了5个移动式多媒体电教平台,使全县300人以上规模的学校都基本上有了一个电教平台,不但使用方便,而且能够多课室共享使用,大大提高了经费使用效益,在建设和装配中真正体现投入产出价值的最大化。
2.3 加大培训,更新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同样要体现这一目标。同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人的教育信息化意识、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素养。因此,对师资队伍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汕尾市从教育城域网建设以来,通过大力宣传和加强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兴趣,发生了从原来的“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各级教育部门及时抓住各中小学教师渴望新知识的时机,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不仅经常派遣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还专门聘请专家到市里开展培训,或者直接到县区、学校送教上门。但是,派遣人员外出培训的费用相对较高,许多学校仍然不堪重负,为此,汕尾市采取了网络远程培训和网上自学的办法。据统计,从2006年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以来,汕尾市通过寒暑假和周末的时间,每年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数约2000人,经过六年的连续培训,基本完成了初级培训,并正在继续开展中级培训。在其它培训项目中,主要采取对全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开展培训,再通过骨干教师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的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扩大了教师们的视野,还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2.4 树立标杆,加强示范
对欠发达地区而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全部学校同时开展,因此,采取“树立标杆,带头示范”的思路有其特殊意义。汕尾市积极鼓励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做得较好的学校申报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市从第一批的2所到如今的24所,这些学校在探索和研究符合本校实际的教育信息化道路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教育信息化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也使学校得到了更全面的发展。与此同时,它们对周边的中小学校也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传授先进管理模式和技术方案等方面也给予了深入指导和大力帮助,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使全市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2.5 先有后优,资源共享
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资源共享,对教育而言,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库,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不仅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还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使农村地区中小学同样享有使用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然而,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必须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资源库建设中,汕尾市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设市级教育资源库平台,使教师不但能使用教育资源库中的资源,还能分享他们自己制作的优质资源;二是定期收集全市教师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优质课例、优秀课件、教案等;三是从教案入手,落实教育资源建设任务,让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提供一定数量的优质教案;四是开展优质教育资源评选活动,提高教师制作优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3 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只有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只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把握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适合自身信息化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