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篇1

浙江万朋总部位于杭州,在杭州、北京、沈阳、武汉、成都、西安设立了分公司,并在广州、福州、济南、新疆、南京、长沙、石家庄等地设有分支机构。浙江万朋拥有高素质的专业管理团队、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和训练有素的客服团队,保证高效运营,切实满足客户的需求。

万朋数字校园提供了基于互联网的数字校园解决方案。该方案以学校基础数据完全整合、有效应用为目标,以数据中心平台(公用数据库)为基础,以统一应用平台(数字校园门户,统一认证平台)为认证模式,以丰富的校园应用系统(学籍管理、教务管理、成绩管理、校园自主建站等等)为核心应用,提供教育博客、学吧、教育资讯、益智游戏,论坛等功能强大的教育辅助载体,结合成熟应用的移动通信技术,国内首创互联网运营级的校园信息化应用,有效地解决了校园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和应用集成等各类传统校园信息化建设出现的问题,真正实现了学校内管理,教学互动、学术交流、名师课堂、家校沟通等等各类应用的大融合。

根据学校信息化应用的需求,万朋数字校园的建设服务于三类应用。

1.管理信息化:促进学校管理的自动化、规范化,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管理信息化针对学校工作人员的操作层、管理控制层和决策层等三个层次,建设校园信息流转与办公自动化、学籍与成绩管理、人事与教务管理等内容。将学校的相关事务都纳入管理系统中,使学校的管理人员通过桌面电脑便可对学校的信息全面进行管理;

2.教学信息化: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共享,让学生可以更多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并通过网络让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公平教育;

3.家校沟通信息化:学校教师和家长通过网络和短信实行及时沟通,使得学校教育向家庭自然延伸,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2006年6月万朋与新疆移动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新疆移动数字校园采用的正是万朋数字校园解决方案。目前,新疆移动数字校园建设已在乌鲁木齐的75所小学全面推广和应用,其中在沙区使用数字校园业务的学校中,已建立了以22小、27小、34小、42小为代表的4所数字校园示范学校。

2009年度

篇2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亮点和重点。一则简单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教育装备上,要在教育装备配置过程中体现出信息化时代的特色。本次展会人涌如潮,而南方一座城市的教育装备展会的大幕也在徐徐拉开,事实证明现在是教育装备行业发展的期,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大发展的时机整体提升教育装备的水平。

教育信息化发展

从管理角度看,中国教育信息化当前发展的态势是:第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颁布;第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已经召开;第三《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已经下达;第四,2013年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已经开始实施。在国家顶层设计完成,工程启动后,最需要的是各项工作的跟进。信息化装备环境无疑是先决条件,工作要先动起来。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后,绘制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阶段图,将教育信息化发展分为兴起、应用、融合、革新4个阶段。目前中国处于这4个阶段中的应用阶段,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处于融合阶段。正因为中国处于应用阶段,所以教育装备行业才会大热。2013~2015年,中国的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装备要进行大规模的革新。根据这张国际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阶段图,我们自己也绘制了一份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图,图中包含3个阶段,即现阶段、应用整合阶段以及融合创新阶段。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教育信息化,因此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在7年时间里从发展阶段达到应用整合阶段,继而达到融合创新阶段,我们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面对这样的发展任务,国家确定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战略,即以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学习、教育方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坚持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这些要点都源于国家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教育信息化建设制定了32字工作方针,即“面向未来,育人为本;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应用驱动,共建共享;深度融合,引领创新”。其总体发展目标可归纳为“二基本,一接近”。展开来说,一要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二要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三要使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充分显现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任务主要是: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与之相应的是,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和形成完备的教育信息化运行体制机制。“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包括以下5项,即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提升行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行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行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以及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以上这些都是教育部正在做的工作,国家教育信息化部门正在集中力量,建立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抓紧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本次展会也是为这方面做出努力的体现,特别是解决基础教育包括幼教等有关方面公共支撑环境问题。

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要求我们在两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建设教育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包括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二是建设教育云平台,包括教育云资源平台、教育云管理平台以及教育云基础平台。这里提到了云平台相关问题,云平台也是教育部所谓“三通”平台建设的基础。对于“三通两平台”的简要阐述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问题更多的是需要国家、社会来解决的。本次展会展示的很多设备都是服务于教育资源班班通建设的。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我们下一阶段工作中要解决的要点。“人人通”问题如何从物理装备、网络体系上解决,是电教、教育装备工作者需进行研究的问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由中央电教馆从国家层面上进行建设,这个平台已于2012年12月28日启动,正在加紧建设中。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则由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负责,为“三通”提供支持。

2013年国家教育信息化核心目标可归纳为5大项。第一,完成“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规划的6.7万个教学点。第二,实现全国5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80%以上的职业院校接入宽带网络,建成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第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50%以上的义教学校。开设网络学习空间600万个,20%以上的中小学、20%以上的职校利用空间开展教学活动。第四,国家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完成一期建设。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100%的机构、学生及部分教师的数据入库。第五,对100万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接入宽带的30%中小学教师具备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提出开设网络学习空间600万个,这就要求我们条装、电教部门的同志认真研究,不仅仅关注网络空间建设的数量,还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学习空间的开设要解决什么问题?学习空间架构应该是什么样的?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学习空间建设如何分别开展?在这样的思考下就需要我们将人人学习空间建设从装备、网络、内部配置等多角度进行精细设计,使更多的学习空间能够有效开通。“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工作需开展,这3项工作的完成将标志着中国教育信息化基本格局的形成。

班班通建设

中央电教馆提出了“班班通”建设的基本构架图,其中包括硬件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活动3个方面。在“班班通”建设中,要求条装、电教部门的同志协同合作,分别从环境建设和教育教学各方面完成中国教育信息化从物质装备到实现学习的过程。

首先,从硬件环境方面分析,将其通过终端属性分为4个类别,即移动网络教室、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以及简易多媒体教室。各学校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和特点装备不同的设备构建其硬件环境。以汶川等重建校区为例,多采用电子白板和短焦投影仪设备。“班班通”建设综合解决方案还设计了6种不同类型的专业教室。这4种类型的硬件环境和6种不同的专业教室就构成了对“班班通”建设在条件装备层面上的基本架构。

其次,从教学资源方面分析,中央电教馆等推广应用机构有责任汇聚优质教学资源,鼓励产生校本资源,设计资源配置和应用的案例。

再次,从教学活动方面分析,通过前两者的配合最终为实现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创造条件。当今教育发展重视应用结果,而应用就是由装备和资源的结合得到的。我们针对新的教学方式的应用,提出了若干建议。不同的硬件环境配合教育资源可以产生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移动式学习、班级学习、小组学习、个人学习等。

数字校园建设

2012年年底,中央电教馆制定了《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指南(试行)》,阐述了关于数字校园建设的标准。数字校园建设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其中包括8项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别是建设目标、应用服务、建设原则、数字资源、建设内容、基础设施、师生发展以及保障机制。

数字校园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校园环境数字化改造;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以及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特色。

数字校园建设原则包括3点:一是突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二是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为核心;三是强调教育云服务模式的应用与推进。这其中提到了云服务模式的推进,我们建议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中采用云模式,不再鼓励小而全地安装自己的数据中心,而是依托上级资源云的覆盖与支持及资源提供厂商的服务。

数字校园建设内容是以师生发展为核心,应用服务为窗口,数字资源为重点,基础设施为基础和外显形式进行建设。

师生发展是数字校园发展的原动力,其中学生发展包括学习态度与思想意识、学习方式与技能以及社会责任3方面内容;教师发展包括工作态度与思想意识,教学理念、方法与技能,社会责任3方面内容。

数字校园建设应用服务方面包括5部分内容,分别是统一认证与门户服务、教学应用服务、管理应用服务、教研应用服务以及生活应用服务。

数字校园建设的数字资源方面包括4种建设趋势、3种资源类别、4种资源来源以及10条建设要求。

数字校园基本设施包括校园网、数据中心、终端、多媒体教室及计算机教室、教师备课室、录播教室及其他数字化环境。

篇3

《通知》指出具备以下条件的学校可申请成为项目校: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能够把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与本校整体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并且具有良好的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基础,已实现校园网络全接入、全覆盖;终端设备能满足教学和管理的常态化应用要求;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已实现常态化应用,并在当地具有较好的影响力;具有很好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有专项经费支持和人力等条件保障;学校自愿,并得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和充分支持。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可以遴选高中、初中、小学各2所申报成为项目校。

经学校申请,省级电教机构推荐,经过中央电教馆审核,2012年10月30日中央电教馆发出批准北京景山学校等191所学校为“首批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项目学校”的通知。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调“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把数字校园建设列为重要工作,在学校信息化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制订中小学校、幼儿园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基本标准,推动全国中小学数字校园达标建设。数字校园建设已成为国家教育信息化整体推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中小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在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和实践的积累,形成了一批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典型。在新的发展时期,面对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开展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专项研究,探索新时期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经验,引领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开展“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项目”,就是希望通过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研究,总结形成新形势下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经验,引领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对于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怎样发挥示范作用

什么是数字校园,怎样建设数字校园?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认为,数字校园是一种环境,不只在“校园”,还因网络而延伸。数字校园建设决不是单纯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只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不是数字校园建设的目的;只顾建设,不重应用,只能造成闲置和浪费,谈不上可持续发展;不顾教育教学特点和教育教学的需求,单纯地强调先进的技术的运用,最终也会因其偏离教育教学需求而淘汰。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教育教学需求的分析,重视信息技术的特点与教育教学的结合,要重视学思结合,学习与实践结合,要重视人机交互、人人交互,在应用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完善解决方案,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全面融合。

真正体现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项目的示范作用王珠珠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三通两平台优势,开展教育教学创新应用。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是基础,优质资源班班通是工作的关键,人人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数字校园项目校要脚踏实地,着眼未来,着力在人人通上做文章。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网络环境,创新性地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新型而有效的教育教学应用,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要,使教育更加体现以人为本,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经验,引领教育教学的发展。

二是要创造新的企业合作机制,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企业更广泛和深入的参与,只有企业愿意深入教与学过程,认真倾听师生的需求,并把这些需求形成产品和服务;只有教育工作者勇于和敢于做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实验,深度融合才能发生。过去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哪个学校、哪个企业在这个方面做得好,哪里就生机勃勃地发展。在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中讲创新,不仅要强调这些意义上的参与和结合,更要强调云时代、大数据时代,不求所有,只求所用,分工合作,发挥优势,在应用创新和效益上见短长,比优劣。

四个维度涵盖建设内容

中央电化教育馆研究员刘雍潜研究员用一首打油诗概括数字校园建设的精髓:三通建设校班人,平台应用接入云。能力提升为根本,模式创新是核心。《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指南》从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内容、师生能力、应用服务、数字资源、基础设施、保障机制八个方面对具有良好信息化环境基础的全国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今后工作给予指导,同时指出其它中小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参照本指南实行。

本着突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为核心、强调教育云服务模式的应用与推进的原则,数字校园示范校要实现校园环境数字化改造、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和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特色这四个目标。

数字校园的建设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师生能力、应用服务、数字资源和基础设施。为了实现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配套相应的保障机制。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分阶段、有重点地整体推进。师生是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也是服务的对象。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要突出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信息环境下创新教学的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应用服务是数字校园建设的窗口,是实现学校教学、管理、教研、生活等教育活动信息化的重要保障。应用服务体系建议采用“云服务”建设模式,支持各种教育教学业务信息通畅、高速互访和有效整合。数字资源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重点,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是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础和条件。数字校园建设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并广泛整合外部环境中的各种优质资源。基础设施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和外显形式,包括校园网、终端、数据中心和各种数字化环境,为校园信息化应用服务提供硬件支持。保障机制是数字校园建设内容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也为数字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支撑,包括组织架构、人员培训、制度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

篇4

虚拟化技术可以带给企业很多好处,比如实现资源的整合,降低IT系统的整体拥有成本,简化管理等。其中,实现分散资源的整合是企业实现信息管理自动化、提高效率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基础架构整合是第一步

在现实中,利用虚拟化技术实现高效整合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全国各地的很多高校为了扩大规模,将多所相关院校进行合并,如何将各学校或不同校区的数据中心资源进行整合就是摆在这些高校面前最实际的问题。再比如,一些多元化经营的集团型企业,多年来一直不断进行收购,来自不同行业的被收购的企业如何将自己的IT资源与总公司的数据中心进行整合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数据中心的IT资源进行整合并统一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IT的整合效应,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节省资源和成本,可谓一举多得。

2010年9月,北京原西城区和原宣武区合并为现在的西城区。在此背景下,原西城区和原宣武区的两个教委的信息系统也面临合并和同步更新的问题。对于西城区教育信息中心来说,如何整合原有的IT资源,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效能,并满足新的组织架构和不断发展的教育市场的需要,是西城区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最终,西城区教育信息中心采用VMware的一系列虚拟化与管理技术和产品,实现了原来两区教委信息系统的整合,节约了大量IT成本,同时也大大减轻了运营和维护的工作量,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整合效果令人满意。

无论是在商业领域还是IT领域,所谓强强联合、1+1大于2都是人们所期待的理想效果,但是真正实现起来并不都如人们想像中那么轻而易举。以虚拟化为例,并不是所有IT项目只要采用了虚拟化技术就一定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有时可能会事倍功半。虚拟化技术的应用要在深入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然后由用户与厂商通力合作,正确且合理地部署在适合的架构中,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如今,U2VL(从Unix转到虚拟化和Linux的平台)、“去IOE”等已经从技术变革的层面逐渐转为一种潮流甚至是一种运动,许多用户从当初被动地被技术裹挟着前进,到现在变成主动寻找适合的“虚拟化软件+x86硬件”的解决方案。虚拟化软件与x86硬件的组合已被实践证明,无论是在性能还是功能方面,都已经可以与Unix平台相媲美。

虚拟化整合的三大优势

利用虚拟化技术实现IT基础架构的整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中间要克服很多障碍,有些可能是困扰企业很久却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的问题。比如,已经有一定IT基础的企业普遍会遇到的一个情况是,由于IT系统是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应用建立的“烟囱式”的垂直架构,不同的系统之间互不兼容,资源容易形成孤岛而无法共享。另一方面,服务器硬件的利用率很低,通常只有15%甚至更低,造成了大量IT资源被浪费,系统不得不被动升级,因此硬件采购成本逐年增加。解决这种问题正是虚拟化的拿手绝活。

西城区教育信息中心在实现IT系统整合时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合并后的200多个学校和教育单位,每个单位至少拥有两台服务器,但服务器的平均利用率只有5%~15%,因此每年都要申请增加新的服务器,用于服务器、网络、存储的采购成本和系统维护、管理成本持续增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西城区教育信息中心在南区和北区机房分别建设了一个基于VMware技术的虚拟化数据中心,提供60~80台虚拟服务器,以满足各区的IT应用需求。同时,通过千兆光纤将两个数据中心连接起来,形成远程协助的异地数据中心管理模式。这样一来,两个数据中心就可以通过光纤网络共享双方的虚拟主机、存储等资源。这一改变将整体的IT硬件投资减少了40%~60%,运维和管理投入也减少65%~90%。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快速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成了许多企业的核心需求。但是在物理服务器环境中,一是采购新设备的审批流程耗费时间,二是所需求资源不能即开即用,造成了许多企业想增加一个新应用可能要等半年甚至一年时间。在西城教育信息中心,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因增加新应用而需要采购新服务器时,要经过申报、审批、购买、安装等一系列复杂过程,每次所需进间都长达半年甚至一年,从而延缓了新应用的部署,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也是由于采用了VMware的虚拟化技术,西城教育信息中心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VMware的模板功能帮助西城教育信息中心快速地部署从系统到应用软件配置的整体应用服务器。南区与北区的数据中心可以通过虚拟机模板传送技术将自己典型的应用服务器模板传送给对方,从而快速地在异地部署新的应用环境。如此一来,部署一个新应用只需15~30分钟。

IT系统的安全可靠是企业业务持续发展的前提。但在实际中,由于物理设备的故障而导致系统中断的现象屡见不鲜。服务器虚拟化能解决这一问题吗?答案是肯定的。企业出现计划外宕机,主要原因是缺乏专业的管理和灾备设施。仍以西城教育信息中心为例,它基于VMware的技术构建了灾备中心,以提升整体的数据安全性。西城教育信息中心采用VMware vStorage整合备份功能,实现了南区与北区两个数据中心间的相互备份容灾,同时利用VMware合作伙伴北京海存志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VAS高性能云存储解决方案,将分散的数据集中进行管理和备份,实现了有效的数据保护。

西城教育信息中心利用VMware的虚拟化技术和产品,实现了南区与北区两个数据中心的资源整合和统一管理,而且实施了容灾备份。这是一个典型的1+1大于2的成功范例。

向软件定义数据中心过渡

如今,市场已经完全接纳了服务器虚拟化,大多数用户不会再纠结于虚拟化是否可用、虚拟化是否安全这些问题,而是将关注点放在如何才能更快速、更合理地部署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并从中获益。Gartner称,目前全球大约三分之二的x86服务器的工作负载都是虚拟化的,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需要从IT基础设施的变革中获得更多收益。

不过,对于以实现整个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变革为目标的企业用户来说,服务器虚拟化只是万里走完了第一步。在服务器资源的虚拟化达到一定程度和规模后,存储资源、网络资源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同样需要借助虚拟化技术完成资源的池化。数据中心IT基础设施的完全虚拟化是实现数据中心向云和软件定义数据中心(SDDC)方向发展的前提和必经阶段。有了服务器虚拟化的成功经验,存储虚拟化和网络虚拟化落地的速度可能会更快,用户接受起来也会更容易。

2013年,在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潮流推动之下,VMware在存储虚拟化和网络虚拟化方面迈出了坚定的一步,了其首个存储虚拟化产品vSAN和网络虚拟化产品NSX,在业界引起了轰动。VMware在存储虚拟化和网络虚拟化方面的创新和尝试,将引领新一轮虚拟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于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软件定义数据中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VMware vSAN推出的意义在于,将人们对存储的关注点从存储系统转移到服务器本地的存储上来。存储虚拟化并不等同于软件定义存储,而只是软件定义存储的一个基本特征。无论是软件定义网络(SDN)还是网络功能虚拟化(NFV),都有一个相同的目的,即简化网络的部署与管理。目前,NFV已经在电信运营商的网络中率先得到部署,SDN也在慢慢向企业中渗透。

篇5

关键词: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实践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163-02

教学资源是指与教学相关的一切物质条件、社会条件以及自然条件等。一般包括教学基础设施(如教室、操场等)、师资力量以及教材、课件、图书资料等各类型的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是以网络为主要交流、传递、存贮方式的、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的总和,它将原本相互独立的数据库、信息中心、文献中心等资源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内容与结构全新的教学资源整体。网络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各类教学科研网站、多媒体课件、中文和外文文献数据库、网络教学视频、以及与教学相关的论坛、博客中的教学资源。而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是指通过网络来实现各个教学主体之间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的过程和方式,包括对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提供的技术、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的服务以及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等。从资源使用的方式看,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可分为无偿共享与有偿共享。从资源共享的范围看,有三类典型的共享方式:一是在机构内部共享,如网络教学资源在校园网内实现共享;二是机构之间共享,如各个高校之间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共享;三是面向全球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

一、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

网络的广泛应用为人类共享知识财富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和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整合各种网络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1. 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是未来教学资源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是互联网发展的宗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网络教学资源作为网络信息资源的一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其共建共享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用户知识信息的需求提出了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要求,国家也加大力度推进教育信息化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是网络化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未来网络教学资源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方式必须满足用户需求,顺应时展,走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道路。

2. 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是现代教学资源发展的现实需要。近些年,我国在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整体上看,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还存在下列问题:缺乏整体规划,仍处于自建、自管、自用的状态,出现信息孤岛的现状,信息资源分散,利用率低;资源建设规范不够,资源库建设标准不统一,互联互通不畅,优秀教学资源难以共享。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现代教学资源建设的发展,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共建已经成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 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经济性决定了其发展的必要性。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经济性是指从整个网络出发,进行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联结互通网络中各个信息系统中的教学资源,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资源系统结构,从而优化整合了网络教学资源,避免了教学资源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以最小的投入发挥了网络中各类教学资源的价值,并且取得了网络教学资源最大的效益。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这种经济性符合市场机制下建设教育资源的规律,决定了网络教学资源共享与共建的必要性。

二、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

只有充分了解国内外网络教学资源共建与共享的现状,才能研究和建立出共建与共享的机制与模式。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简单地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1. 国外的网络教学资源共建与共享。美国是信息技术发展最快的国家,其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共享程度也很高。GEM(the Gate-way to Education Materials)是美国教育部支持下的非营利组织,它主要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网上课程计划、课程单元和其他教育资源,并遵循资源共享与互操作的原则,建立了适用于教育和培训的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ERIC(Educational Resources InformationCenter)是由美国教育部、教育科学院和教育国家图书馆提供支持建立的,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并且是全面公开的,其服务对象面向全球。MIT OCW(MIT Open-Course Ware)是麻省理工大学的开放式课程网页计划,将课程教材及录影开放给全世界,包括课程件、阅读材料、学习资料等。这些网络教学资料对所有人都是公开和免费的,不需要注册。

澳大利亚的EdNA(Education Network Australia)是所有教育和培训部门之间合作的计划,它为政府与非政府的学校组织、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提供丰富的资源服务。它提供两方面的服务,分别是教育和培训的信息目录和基于网络的教育资源数据库。

2. 我国的网络教学资源共建与共享。目前,我国在网络教学资源共建与共享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表现形式以精品课程网站为主。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China Open Resources for Education,CORE)致力于为中国高校提供免费、便捷的全球开放式教育资源获取渠道,其建设的CORE网站免费提供国内外优秀的开放课程资源。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是由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负责运营的,它不仅为用户展示国内外精品课程,还提供各类教学资源、教材、教育软件等内容,是一个覆盖学科专业完整、课程资源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除国家级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外,我国区域性、机构性网络教学资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部分省市、高校已建有自己的精品课程建设或评审平台,如浙江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网上人大开发课程等。

三、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应用

由于共建共享应用的目的和需求不同,网络教学共建共享实践应用也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从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使用范围来说,有三种实践形式:基于校园网的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基于EMIF的高校之间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面向全社会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本文主要探讨前两种实现形式。

1. 基于校园网的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高校内部的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是后两种更高层次共建共享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国高校都已建立了校园网,校园网除了为满足学校的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这为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平台。单从校园网内的教学资源来看,高校通常会包含三个与教学有关的资源库。一是基础教学资源库,包括题库、案例、课件等传统教学资源的数字化资源或网络教学开发的教学资源;二是图书情报资源库,主要指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三是多媒体资源库(部分高校将此资源库融合在教学资源库中),包括各类与教学相关的多媒体素材、案例。各教学资源库平台是对存储于资源库内的教学资源进行管理、更新、维护的功能性软件,一般包括资源管理、用户管理、系统管理。教师和学生通过访问校园网门户网站,就可实现校园网内的教学资源共享。

2. 基于EMIF的高校之间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与基于本学校校园网的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相比,高校之间的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更能带来整体的效益,更能实现全方位的教学资源共享。近年来,一些高校已经实现了网络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如西安交大、上海交大、浙江大学联合研究、开发远程教育的若干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地网结合的远程教育支持系统,提出基于天地网的远程教育优化解决方案及技术规范,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共建、共享优质数字化课程,实现学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及信息的共建、共享和共管。但总体来说,我国高校往往各自为政,交互性不强,缺乏共建共享的各项规范标准,这些都阻碍了高校间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所以只有转变教学理念、统一规范标准才能保证我国高校间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侯建军,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J],中国远程教育,2004,(12):32―34.

[2]纪平,工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放性与共享性――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的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05,(1):89~91.

[3]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70~271.

篇6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2-0054-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12.010

引言

自2004年第四届中文电化教学国际研讨会举办後,出版论文集《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至今“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已经走过了十年历程。这十年,正是国际上也是国内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的十年,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十年,网络化、交互化、信息化、数字化都迅速影响到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在内的教育领域。

近些年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进行全方位地整合。引导汉语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积极创新,探索数字化汉语教学模式,创设丰富的语言交际环境,激发学习者的汉语学习兴趣,突出交际性训练,从而更高效地全面提高学习者的汉语水平。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以下五大发展趋势。

一、教育理念从“普适性”走向“国别化”、“个性化”

对外汉语教学原先更多的是关注目的语环境下的汉语学习,随着海外孔子学院的迅猛发展,现在也要关注非目的语环境下的汉语学习,因此“国别化”已经势在必行。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唯有开展“国别化”汉语教学,才能满足学习对象以及学习目标的多元化需求。

要做到国别化,李如龙教授认为主要是要适应当地的国情、民情和地情。所谓“国情”,主要是指所在国的政治制度与经济政策、语言政策和教育政策;“民情”包括和民族情绪、文化情结;“地情”则主要包括所在国的综合社会特征、文化社会习俗、地理环境、民族构成、经济状况及地缘政治关系等等。国内出版的教材编写思路主要依赖在华留学生为教学对象,学习内容以中国的语言环境为背景。面向海外出版的汉语教材大多追求多语种、普适性,希望一本教材包打天下。有些汉语教材在国内口碑不错,但在海外却水土不服,不能满足所在国各类人群汉语学习的需求。杨小彬认为“当今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和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国别化教材较少,现有的国内出版的国别性教材绝大多数是同一种教材的不同注释版本,并不是针对不同国家汉语学习者而特别设计的教材”。很多海外大学的中文课多采用本地教师编写的汉语教材,与直接用内地出版的汉语教材相比,内容更有针对性,能切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符合所在国的学习背景和环境。本土化的教材让汉语学习更接地气,内容编入当地社会文化背景,包括历史名人以及著名景观,将所在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作对比。要重视与海外本土社会文化相关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汉语教学,对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需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亚洲学生和欧美学生学习汉语各有优势,对会写汉字的亚洲学生要加强听说训练,而欧美学生汉语听说能力不错,但对读写特别是写作敬而远之,要培养学生体会汉字的美以及加强对汉语文化内涵的感受力,让欧美学生乐于读中文、写汉字,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在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都能均衡发展。

海外汉语学习者年龄跨度大,上至六、七十岁老人,下至三、四岁幼童,使得教学类型需求多样化,因而比“同别化”更加超前的是“个性化”。即使是现在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中,除了目的是学习汉语以及进入中国大学的某专业学习的年轻人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不是为了学历和文凭,只是自己的爱好或者特别的需求。这样会迫使中国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改变教学机制,增加专业种类。汉语国际教育不但有本科学历教育,速成教育、进修教育、职业教育有更大的需求。理想的数字化资源更应该满足每一个汉语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教师针对学习者不同的母语背景、不同的学习兴趣、不同的学习风格、不同的学习反馈,提供大量可供学习的资源。可以允许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状况(如时间、水平、兴趣等)自主决定是否要加强练习、扩展练习或侧重某方面练习,从而激发并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目前很多汉语学习网站开发各项软件技术支持个性化学习,从学习背景、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学习目的、学习时间、学习习惯等方面调查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从而能够让数字化教学平台能为不同的学生量身定做,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个人学习方案。随着智能教学软件的进一步开发,数字化汉语教学真正实现“一对一”授课的时代已经来临。

二、教学模式从单纯的E-learning走向B-learning

自2000年以来E-learning风靡全球并迅速深入人心。E-learning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对外汉语教学能实现远程教学、网上授课、名师共享、在线讨论,用网络拓展海外学习汉语的人群,E-learning功不可没。

人们在应用E-learning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E-learning的确能够很好地实现某些教育目标,但是无法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正如Ritland&Harvey所指出的:“目前E-learning并没有提供给学习者一个有意义的学习环境,而是作为媒体、工具或资源,仅仅提供了一个远程的教学和培训的站点,它并不能对教与学的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同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目前大多数的E-learning教学资源局限于用PowerPoint去呈现教学内容、远程视频、提交电子作业等,缺乏知识的创新和重构,缺乏与新教学理论的联系,造成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脱离。而汉语学习者长期依赖面授,学习主动性较差,自我学习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欠缺,难以适应E-learning。因此依靠E-learning自学的学生学习汉语容易出现虎头蛇尾的发展轨迹,学生是否有自我控制能力、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按计划坚持学习,以及是否有汉语交流的机会都会影响E-learning的学习效果。

B-learning(混合学习,即“Blending Learning”或“Blended Learning”)的提出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B-learning就是要把C-learning(传统课堂学习)和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将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两种模式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种实践指导性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将各种教学方法、策略、媒体、技术等按照教学的需要娴熟地运用,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混合学习是“基于技术支持环境下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和结果认识的一种理性回归,其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要实现人、技术、环境和方法等四个维度要素的混合,具体说来,混合学习就是要在系统观的指导下实现各种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学习内容、学习模式以及学生支持服务和学习环境的混合”。重视把教师的面授和数字化学习结合在一起,充分运用互动学习、任务性学习、情境教学等各种学习方法,开展面授、网络课堂、课外活动、电影观摩、戏剧排演、演讲比赛、模拟联合国辩论、任务协作、汉语社区、收听收看汉语新闻、参与热点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学生可以在数字化汉语平台上进行各种模拟场景的训练,如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商务谈判、同声传译、口试模拟、毕业答辩等,在线答疑将是学生身边的助教,可以随时得到教师的在线帮助。

B-learning是今後教学发展的方向。如何将B-learning的教学理念较好地融入汉语教学,设计和实施适合混合式学习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手段,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从外国学生的适应性来看,他们不习惯每天在固定的教室上课,希望授课方式灵活多样。教师主导下有控制的B-learning以学生为主体,任务明确、目标集中、形式活泼,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学习环境从学校课堂走向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学习媒体从多媒体电脑扩展到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各种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汉语学习打造成立体的全方位的语言训练,让学生实现在真实语言环境下利用多种语言技能不断提高汉语能力。

三、教材从“平面型”走向“立体化”

对外汉语教材立体化是指“由不同用途的传统纸介质教学用书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组成的对外汉语教学支持系统。就内容而言,包括了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试题库等,从表现形式上分为纸介质教科书、音像制品、电子和网络出版物等,电子和网络出版物又可分为电子教案、电子图书、CAI课件、试题库、网络课程和资料库六类。立体化资源将突破现有传统对外汉语教材仅停留在纸质教材为主、音像制品为辅的‘平面型’模式,使得媒体呈现立体化、教学设计一体化、教学应用多元化”。如目前比较成功的面向儿童的汉语教材都是针对儿童心理用多媒体来实现“寓教于乐”的。把汉语课本做成儿童读物,开发多个语言版本,集语言与文化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发展为一体;有多种学习形式:Flas、MTV歌曲、挑战性游戏、高清视频短片等,附带光盘,可以随时巩固学习内容,通过模拟动画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同时建立专门的教材资源网站,整合知识点,复现并拓展课文内容,加强语言练习。又如一些面向海内外成人汉语学习者的教材打破传统教材编写模式,突出“立体化”教材的特色,贯彻任务型、交互型教学理念,教材设计与教学过程相一致,加强指导性师可操作性;课程涵盖语言综合训练、文化知识拓展、商务汉语基础、汉外翻译技能训练等多个模块;视、听、说内容相结合,配MP3、教学光盘,并专门提供教学资源支持的配套网页:教材除了提供纸版本之外,网站定期更新和补充新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使教材有更广泛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材立体化涵盖内容立体化、形式立体化、出版立体化、服务立体化。内容立体化即应用语言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二语习得理论,突出教学设计的核心地位,编写出的教材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针对性、趣味性;形式立体化即注重结合计算机多种媒体的优势,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使教学直观化、动态化,促使学生主动、高效地学习;出版立体化包括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传统出版包括纸质教材、音像制品的出版,数字出版包括单机版教学软件、网络出版、移动学习等几方面,立体化教材的出版保证了使用者除了使用纸版本外,还能充分运用多媒体或移动电子设备进行课堂教学或自学;服务立体化包括教材售前咨询、教材演示、用户定制、教材协同开发支持、教材应用经验分享、教材资源共建共享、教材使用者与开发者之间互动交流等,教材的使用者不仅可以得到有效的教学支持,而且可以积极参与到教材建设中来,保持数字化教材的动态更新。

四、学习资源从“展示型”走向“交互型”

数字化教学早期的“展示型”学习资源基本是简单地从“人灌”走向“电灌”的被动输入思想,通常是把纸版本的教学内容变成电子版就意味着实现了“数字化”。改善这个局面的有效措施就是“交互”。交互已成为影响教育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不仅仅涉及课堂中师生间与生生间的关系、教学质量与氛围,而且还涉及他们的日常交往,甚至渗透并影响着整个教育领域。交互是信息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仅能使学习者通过和他人的交流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在交流中实现情感和人格的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从最初简单地把教学内容、关键词句、疑难问题、解决方案等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到後来能够把学生难懂的、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或体现事物的变化过程等内容用具有动画形式的课件来教学,甚至学生能够参与学习资源的选择和课件的演示过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呈现不同的学习内容。追求学习资源的“交互型”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学习资源中的交互可以分为三种类别: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通常被理解为学习者浏览阅读各种类型的学习材料的过程。当学习材料中的内容能够直接触发学生的评论冲动和表达热情,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内容做出修改、补充或更新,就实现了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另外两类交互通常被合称为“人际交互”,即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通过面对面、电子邮件、聊天室、论坛等工具交流信息、产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做到因人施教、因需施教。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过程其实是认识对方、信息互换、交流观点的过程,强调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这样的交互型教学体系使学习活动不再是一个单向的知识传输和接受过程,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基于资源、问题、任务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相长、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

五、学习方式从“集约式”走向“泛在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距离”给学习带来的限制越来越小。远程教学的发展,特别是泛在学习的出现,势必会促进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融合,并使二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泛在学习(U-leaming)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学习,可以概括为‘7A’学习方式,即任何人(Anyone),在任何地方(Anywhere),任何时间(Anytime),都可以利用随手可得的学习设备(Any device)以自己的方式(Anyway)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信息(Any contents)与学习支持(Any learningsupport)。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随时、随地、随需地进行无缝学习的学习理念。它具有永久性、可获取性、即时性、交互性、教学行为的场景性、适应性、整合性等7个特点”。

1.从系统到碎片

来华留学生在课堂内能够接受系统的语言知识传授以及密集的言语训练,在课堂外有着更加广泛而真实的口头言语和书面文字的交际环境。国外的学习者通常是没有汉语环境的,但只要有学习汉语的愿望,学习者不必局限于电脑前,随时随地可以借助电子设备(电脑、手机、IPAD等),汉语学习趋于生活化、碎片化。其优点是在分割学习内容後,每个碎片的学习时间变得更可控,提高了学员掌握学习时间的灵活度;针对性更高,学员可重点学习对自己更有帮助的那部分内容;由于单个碎片内容的学习时间较短,保障了学习兴趣,有助于提升知识的吸收率。然而碎片化学习也有不足,如果没有整体规划,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少对学习内容整体的把握。因此一定要先制定完整的学习方案,再科学合理地构建碎片化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开始于一个个的知识点、训练点。教师给学生强化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准确的理解、记忆,对每一种技能技巧的熟练掌握、应用,最後要有归纳总结,建立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碎片学习和系统学习相互衬映才能发挥最大功效。

2.从正规到娱教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在“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可以说是一种既古老又前卫的理念。在当今数字娱乐产业的爆发性冲击下,“娱教技术”应运而生。娱教技术是“以尊重学习者当前的生活价值为基础,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恰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者生活体验和乐趣与教育目的及手段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如果将汉语教学的内容与游戏任务整合,那么汉语学习者就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探索,使其参与到情节中,融入故事中,充分体验快乐学习的乐趣,实现对汉语知识的建构,无形中培养了汉语的思维。游戏情境的展现,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蕴涵着浓重中国文化气息的环境,激发学习者对汉语学习的兴趣,符合对外汉语情境教学的需要;也可以在角色扮演游戏中设计出某些关卡让学习者去闯关,促使学习者从“第一关”开始,直至完成“通关”;另外设置良好的激励机制,如积分制度、等级制度、头衔制度等。所学内容越多,积分越高,让学习者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体系,泛在学习的实现需要数字化技术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复合教学模式和灵活学习支持服务等多方面资源的支撑。泛在学习是电子学习的延伸。由于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移动学习(M-Leaming)已进入泛在学习体系。泛在学习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模式,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更加快捷、便利的学习模式。由于泛在学习把学习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使得人类学习成为一种几乎是无拘束的、自然的学习,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实现终身学习。

六、新视野

当前联通主义、云计算、智慧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技术的理论动态与技术前沿。将这些新的理念合理地引入到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会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

1.联通主义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或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都是在网络技术不发达、学习活动还没有收到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时兴起和发展起来的,而联通主义则是网络时代的“新生儿”。联通主义学习理论阐述了网络时代下学习的发生过程,即知识是以不同方式进行联通、重组和再造。网络通过一种超链接的形式将碎片化的知识、信息点连成一种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三维立体结构。网络中各节点上学习者知识的获得和流通,需要学习工具的指导;学习内容之间的连通,需要将其情境化,才会赋予新的意义;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可能就存储于个体头脑中,可以将其到整个网络,各个节点都持有问题的一部分,学习者与其他节点形成连通,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联通主义更加强调知识的连接性、流动性、情境性、适应性。汉语学习不再是个人的内化过程,而是汉语学习者通过多面、多点的联通,能够使我们学到比现有的知识体系更多、更重要的内容,构建完整的、多维的、协同的、弹性而有序的汉语学习共同体。

2.云计算

“云”被理解成是一个包含大量可用虚拟资源的资源池,这些虚拟资源可以根据不同的负载动态地重新配置,以达到更优化的资源利用率。“云计算”就是利用广域分布的分布式计算机资源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包括计算、存储、软件),用户只要能够接入网络,便可以获取超级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以及软件资源,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云计算辅助教学”是指“学校和教师利用‘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构建个性化教学的信息化环境,支持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在智能开放架构和云计算支持的汉语学习平台上,云教育系统可以打破数据孤岛,有效地整合跨国的汉语学习资源,为用户提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各学校无须大规模的硬件投入、无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发资源,学习者只要登陆到云服务平台,就能够随时随地学习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篇章等云端的海量资源,并实现自主学习、师生交互式学习、生生协作式学习,学习效率必会显著提高。

3.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智慧教育主张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建具有一定智慧的学习时空环境,旨在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塑造和选择,以最终实现对人类的共善(对个人、他人、社会的助益)。智慧教育以智慧学习为根本基石。智慧学习旨在通过恰当地利用技术促进智慧学习在学习者身上有效地发生。首先,智慧学习是对合作学习的实践,并通过合作学习而不是单方面知识的传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果,尤其是利用社会网络进行社会学习的理念是智慧学习的关键;其次,它可以有助于形成设计自我导向学习的环境;第三,智慧学习是对非正规学习的实践,打破了日常生活、工作、娱乐和学习之间的壁垒:第四,智慧学习不仅要求“真”,更要求“善”、“美”。智慧学习能够增强汉语学习者的学习自由度与协作学习水平,促进汉语学习者的个性发展与集体智慧发展,从而提升学习者的成功期望。

七、结束语

教育部2012年3月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