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的专业知识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装设计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装设计的专业知识

篇1

关键词:服装设计;中职教学;实效性

中职的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在我们的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们正确的认识到当今服装市场发展的现状,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一个明确的背景下树立自己的目标。并让学生感受到服装行业的节奏是十分的快的,目前在这个行业的人才是十分的紧缺的,让学生们对自己所要学的行业有一个了解,提高自己的紧迫感。教师在这种现状下要通过寻找合适的方式让学生对服装设计的学习充满兴趣和信心。通过寻找合适的对策,对我们的教学进行改革,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而我们的课堂效率也不断的提高。

一、分析中职教学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意识

在我们中职的教学当中,教学的方式是比较单一的。虽然我们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中职的学生岗位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并没有把这一项做得很好。在我们的学生与企业之间存在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在我们的教学中给学生灌输的思想与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是有所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较强的认识,能够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这点不足,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运用更加丰富的教学形式来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更大的兴趣。另外,传统的教学多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能够很好地展示服装设计的具体做法。在我们的教学中应当适当地加入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的教学更加的有趣。传统的服装设计一般会用绘图的方式锻炼学生们设计的能力。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及,我们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运用计算机的绘图软件代替以往的手绘。通过这种模式,我们可以让学生的绘图更加的精准,同时也节省了学生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花在思考上,而不是在画图中。在我们的教学中,会发现很多的企业在招人的时候,会打出有经验者优先这样的条件来限制我们的学生。这是因为学生在刚接触到实际的工作中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接受这种快节奏的工作的,并且企业需要承担其培训的工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面对这种情况,学校方面可以与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就有更多的实习机会,走在实习的前端,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有一个较好的自我认识。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能够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知道服装的设计专业是一门比较注重动手能力的专业,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在我们日后的学习中提高自己专业的知识水平。在我们课堂的教学中,也应当加强对于实训的教学,学校可以准备专门的实训室以及一些必备的设备,让我们的学生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加强自己的能力,对于认识服装设计的步骤也有一个较好的探索。

二、提出改革措施,丰富教学内容

面对这诸多的问题,需要对我们的教学做出一些改革。首先,要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让我们的思想站在市场的前端,设计正确的教学改革方式。对于服装设计,不仅仅是一门设计课程,更是包含了我们对于美的欣赏。对于服装设计来说,从有想法到设计出原型,就是一个艺术品的诞生过程。我们的学生作为日后的设计者,可以说不仅仅是一个服装设计师,更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家。从这点考虑,提升我们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理解,让学生对其从事的工作产生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对提升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一个很好的帮助。教师也需要从理念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进行了一般的教导之后,要始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对自己的主题做一个思考,不断的创新作品。其次,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付诸实际地行动,把握好辅导的作用,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师需要对市场的状态作及时的更踪,让我们的教学能够始终跟上时代的潮流,面对多变的市场形式,能够及时地应对,做出自己的改善措施。另外,在教学中需要增加专业课程的开设。让我们的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可以对所学的知识做一个精简,对专业知识掌握地更加的详细,精简于精,攻克专业中较难操作的部分,对其进行不断地练习,从而更好地掌握服装设计中的关键步骤。对一些其他的课程,类似于数学这种对未来的服装设计没有太大的作用的课程,可以利用较少的时间去学习,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我们的专业课程上。

三、改善评价方式,加强互动交流

我们的教学是需要对其做一个评价。在我们的教学中,需要改善我们的教学评价体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每个阶段要做一次完善的评价打分。在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要及时的给予鼓励,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独立的平台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加强对服装设计的思考。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面对学生的想法要及时的做出评价,在学生遇到专业性问题的时候,需要及时的做出引导。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也可以就课堂的方式提出自己的建议,让教师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的课堂,从而不断地提高课堂的效率。

四、小结

总而言之,我们在中职服装设计的教学中,是需要通过与学生的不断交流来不断地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的。面对市场的压力,我们要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让学生不断地加强实际的动手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更快的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冯苏.如何提高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实效性[J].考试周刊,2014(81).

篇2

要想在服装效果图中很好地体现出服装的工艺技术性,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理性表达能力,要想全面展示出客观的服装效果,就需要培养学生服装款式图绘制技能。服装款式图的绘制在企业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服装款式图要求所画的款式能够准确地将服装的结构和细节表达清楚,目的是让观察者能够通过款式图明白如何分解、如何打板,对样衣的制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掌握款式图的绘制特点是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一、服装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

在我们的专业实际教学中,由于专业的发展方向更注重服装效果表达的艺术感,因此教学的重心放在了学生对于人体结构比例的把握及人体着装后的艺术效果的培养上,学生可以绘制优美的时装绘画,却忽略了符合服装企业生产需要的服装工业制图部分。服装是属于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一个产业,不仅需要设计师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同时也需要对服装的工业生产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握。传统的服装画属于绘画的范畴,当服装设计的思路确定之后,后期大量工作是要绘制符合服装工业生产的工业制图,也就是服装的款式图。服装的后期生产也是依据这样的一个款式图的表现来进行,所以对其比例的准确性、细节表达性的要求都很高。这就要求服装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服装款式图的绘制清晰地传达出设计的细节与工艺处理的方法手段。

二、课程设置对人才培养方向与企业需求的矛盾

市场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而我们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强调绘画的技能培养上。目前在服装设计表达的教学中注重教授服装画的艺术表达而忽略了服装工业制图的重要性,以至于服装设计的学生在以后的实际操作中出现严重的失误。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设计构思通过艺术的表达方式传达得非常唯美,却说不清楚服装的具体尺寸与省道或者其他分割的具置与比例,甚至连一些服装的基本工艺都不知道如何去体现,严重缺乏服装传达的理性表达方法。

而对企业的人才需求来讲,企业的目标是市场,而且需要大批量的设计生产,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作品是能够让样板师看得懂做得出来的,符合工业化生产的。因为对于服装工业款式图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不能很好地通过款式图的表达方式来讲述自己的设计构思,对于服装细节以及工艺的处理考虑不足。服装款式图在企业中也是设计与生产之间的一个重要的沟通方式。

三、工程款式制图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性

服装款式图是一种在服装制作中被广泛应用的服装画,实用性强。这种图广泛应用于成衣生产,帮助生产者明确、理解服装的结构和工艺。完整的服装工程款式制图能使任何参加服装设计和制作的人员都能清楚地了解所绘服装的款式造型和结构细节,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最多的信息给对方,能够为服装的生产与管理提供完整、科学的图形依据。所以服装款式制图是连接款式设计与结构工艺设计最为理性的表达形式。

在教学中应该调整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增添服装款式图绘制的课程,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设计理性表达的能力,培养其符合企业需要的服装表达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消除学生在设计中只注重艺术造型忽略服装工艺技术的弊端,还可以结合一些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利用设计软件这个新的数字化媒介来辅助表达创作。

四、针对服装专业学生的培养改变

(一)改革现有的教学体系

1.对现有的课程知识框架进行优化

现有的设计方向的专业课程设计分为服装绘画与服装设计理论两大方向,服装绘画的课程设计重点还放在服装绘画上。而服装绘画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设计构思的人体表现,注重艺术风格的传达,艺术性大于实用性。

2.在课程教学中加入服装款式工业制图的内容

在现有的课程设置基础之上,增加“服装工业款式图制作”课程,让学生在能够自由地设计空间的艺术表达形式上同时具备服装款式图的表达技能,以此作为设计的有效补充,完善设计的具体细节的理性分析,并为后续的设计课程做好铺垫,不能使设计的服装只作为艺术品欣赏而不能有效地投入市场制作。

3.改革课程考核的方法

在服装专业的学生课程培养中结合工业生产的要求解决服装工业制图的比例、省道设计、细节传达、工艺说明等问题。可以结合Photoshop和CorelDraw软件,表现服装面料与色彩。课程的考核不仅仅是可以随心地画出服装的艺术造型,还要表达出符合服装的工业制版需要的款式图。

(二)教学改革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服装艺术效果的表达能力,还要提高学生服装工业制图的水平,增强其设计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把自己的设计思路完整、正确、科学地绘制出来。

1.把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将教学方式方法与企业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依据,不断寻求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的交叉点,让学生有更加贴合市场、贴合实际效果的设计理念。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求学生课下独立查找学习资料,能够在传统表达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2.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

将教学立足于理论分析与现实情况结合,加大与企业实际操作的结合力度,注重反映服装的发展与工业化生产的需求。结合教育发展现状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改变只求绘图效果的考核方法,不仅看其设计的艺术性,还要求学生说出其设计的细节处理工艺,提高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

改革传统的在教室里画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含金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使得服装绘画的考核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因此要实施多元化考核,改变传统服装绘画中一味追求艺术效果的考核方式。

五、结语

随着服装企业与市场的发展,现有的 教学模式已经出现了教学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服装设计教学要弥补企业反馈的用人信息的不足,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也要符合服装企业生产的需求。课程内容设置最大化地结合企业标准,能增加学生知识量,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力度,坚持以理论联系实际促进观念创新,坚持以实用型人才培养方向为背景,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实现学生技能与企业需求的统一,弥补之前教学中学生注重艺术效果而忽略服装实用性的缺陷。

参考文献:

.艺术教育,2007(7).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经济发展;调研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023-03

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中部,全市总面积4788平方公里,濒临太湖,距离上海只有120多公里,属于沿海经济开发城市。2013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无锡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48.5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207.4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714.22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8.52.2:46.0,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基本相当。近几年,无锡的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全年实现总产值(营业收入)8073.73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物联网与云计算产业增长47.2%;高端装备制造和工业设计产业增长15.5%;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增长17.1%;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增长32.0%。无锡紧紧围绕“扩大内需保增长、创新创业促转型、政企合作维稳定”三大突出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总体平稳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无锡市高职专业设置现状

对照教育部2004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对无锡市11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招生情况统计分析。无锡市现有高职院校11所,2013年总计划招生13572人。11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覆盖指导性专业目录所有一级19个专业大类的14个,覆盖率为73.68%;531个子目录专业中开设专业数为117个,占总专业数的22.03%,开设专业平均比率为23.48%。其中,电子信息、财经、艺术设计传媒等大类,每个学校都有所侧重的开设了子专业;制造、土建、文化教育等涉及民生的行业开设专业也相对集中;相较而言,生化与药品、医药卫生、公共事业等大类只有个别学校开设。如,针对医药卫生行业仅有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眼视光技术专业,当年计划招生41人,实际录取20人,仅占招生计划的48.78%。而农林牧渔、资源开发与测绘、公安和法律等专业11所学校都没有开设相关专业。在2013年高职院校招生计划中,制造业仍然位居榜首,达到总招生比例的26.6%,其次是电子信息、艺术设计传媒和财经类,比例都超过了10%。值得一提的是艺术设计与传媒专业发展势头迅猛,这与无锡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很大关系,各大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做了很多探索,相继开出的子专业达到了28个,招生比例也从2010年的9.63%上升至15.7%,上升速度明显,从侧面也反映了无锡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在招生数量上,环保、气象与安全、医药卫生、生化与药品等所谓的冷门专业只有个别学校开设,人数也都在50人左右。

二、无锡市高职专业设置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结合对无锡市19个主要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分析2013年度无锡市11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统计数据。制造类专业在无锡各大高职院校专业开设比率达到68.75%,招生比例达到26.63%,2013年招生人数达到3614人。制造业作为无锡的支柱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尽管招生在数量上已基本满足了社会对高职层次人才的需求,但从学校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对录用高职学生的情况反馈来看,专业设置的有效性不明显,企业真正能用的人才缺口很大。无锡素以鱼米之乡著称,农林牧渔业非常发达,在无锡经济发展中的排名仅次于制造业。而调查发现,与农林牧渔相关的专业,在无锡11所高职院校中,已连续八年未开设任何相关专业,仅有个别中职学校开设了园林技术专业,但专业设置单一,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实用性和因地制宜性也不明显。无锡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和自然优势,水产养殖、畜牧兽医类高级技能人才奇缺,阻碍了无锡现代农业的发展,应适当开设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如无锡在水产养殖中技术咨询专家奇缺,而无锡的很多乡镇正在新建生态村、观光镇,要顺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增设水产养殖技术、观光农业和畜牧兽医等专业。随着无锡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无锡已借助长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实现海陆空的全方位衔接。2013年高职院校交通运输大类计划招生294人,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等三所学校新开设了航空服务、高速铁路动车乘务等专业,占该类招生比例的32.65%,未来几年包括上述学校在内的高职院校可结合学校特色开设城市轨道等相关专业已满足高速发展的交通运输业的要求。无锡的19个主要行业中,公共事业涵盖的内容很广,未来无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老龄化、社会福利、劳动与社会保障等问题将日益突出,目前仅有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开设了涉外事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两门课程,实际招生76人。事实上,包括很多本科类院校都纷纷开设了该类专业,但因跟风追求市场效益,缺乏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学生真正能学到的东西很少,就业竞争力差。要满足公共事业发展的要求,保证无锡城市现代化的全面铺开,必须小口子人手,重点优化相关专业及衍生专业,培养专业基本功扎实,拿来就能用的专业技能人才。近几年,无锡动漫、艺术设计产业发展前景良好,11所高职院校都纷纷瞄准市场开设相关专业,招生人数也由2006年的1300人增加到2013年的2131人,增长了1.64倍。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就业形势严峻,相关毕业生平均工资水平下降。所以在专业设置上,不应批量生产画图的流水工人,而是要培养具有专业特长,能在该领域有所创新、独当一面的高级人才。另外,电子信息类专业尤其值得关注,行业就业环境看似良好,招生人数一直持不减的态势,但实质上人多质不优。尤其是高职类学校的学生,基本功本来就不扎实,再采用全面撒网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真正能胜任工作的寥寥无几。高职院校一定要以此为警示,结合企业实际设置专业课程,教学环节不求难而求能活学活用。

总的来说,无锡各大高职院校开设专业大多集中在制造、电子信息、土建和财经大类,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数控等专业每个高职院校基本都有开设,专业重复现象比较普遍;无锡的新能源、物联网等产业起步较早,但专业设置单一;科技、旅游服务等产业发展前景良好,但软硬件设施较缺乏。所以,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和科学预测,另一方面要结合学校自身特点,适中建设,适宜发展。

三、推进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锡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基本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根据无锡市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总体要求,结合对高职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实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以区域经济需求为依据,优化专业设置

结合无锡经济发展现状,高职院校必须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来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高职院校要能做到专业设置与社会接轨,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接轨;要坚持进行专业相关调研,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要有意识的培养专业设置的前瞻性,缓解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需求的矛盾。事实上,无锡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对社会职业需求的敏锐性还有待提高,专业设置的重点和特色还要进一步加强。无锡市高新技术的应用理念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机会致使许多新岗位的产生,也使得人才紧缺程度加深。在这样的区域经济背景下,充分考量好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培养高新技术产业的各类人才,成为无锡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当务之急。2014年7月1日无锡地铁正式开通,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在三年前就开设了相关专业,迎合了无锡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学生就业问题也迎刃而解。未来,无锡将继续在轨道交通、新能源开发和环保等产业领域有较大的动作,学校在设置专业时要结合高职特点,根据人才的需求程度和岗位的稀缺程度培养不同领域的人才。

(二)以城市发展战略为依托,建设骨干专业

无锡城市的发展正处在工业化的后期,传统制造业作为无锡的支柱产业,发展速度逐渐放缓。无锡市“十二五”规划提出把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作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无锡的战略任务,坚持制造与创造相结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相协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打造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制造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的综合经济发展体系。要实现无锡经济发展战略,需调整产业结构,将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建设力度,打造以电子信息、动漫和旅游等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按照整体战略规划要求,无锡高职院校应着重建设通讯技术、艺术设计和旅游管理等专业。事实上,开设电子信息、动漫设计等专业的高职院校不在少数,但专业设置宽泛不精,学生综合含金量较低。所以在专业设置过程中,要建设骨干专业,在保障骨干专业的供给平衡上,多方面培育创新型人才。作为政府部门和社会相关机构,不仅需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还要增加对骨干专业建设的资金投入,真正发挥高职教育在无锡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篇4

服装设计是当下的热门专业,如果你即将毕业,肯定需要投简历找工作,简历是敲门砖,那么简历自我评价如何写。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服装设计简历自我评价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

服装专业简历自我评价范文一:大学生活转瞬即逝,转眼之间,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我即将告别大学生活,告别亲爱的同学和敬爱的老师,告别我的母校——×××大学。美好的时光总是太短暂,也走得太匆匆。如今站在临毕业的门坎上,回首在×××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感慨颇多,有过期待,也有过迷茫,有过欢笑,也有过悲伤。

本人在服装设计专业老师的教诲下,在服装设计班同学们的帮助下,通过不断地学习服装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和参与服装设计专业相关实践活动,本人服装设计专业素质和个人能力得到了提高完全符合,×××大学对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

在思想品德方面:在×××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就读期间自觉遵守《×××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行为准则》,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通过大学思政课学习,我学会用正确理论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自己成为思想上过硬的服装设计专业合格毕业生。

服装专业简历自我评价范文二:我叫&&,是&&学校&&专业的学生,现在我即将步入社会,我知道未来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自己去面对,在你大学里,我通过大学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有关服装的知识。怀着对专业的热爱,对提高自身素质的渴望,学习中我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并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获得了多次奖学金。

大学期间担任班长一职,锻炼了我做事勤奋务实、不拘一格的习惯,加强了我的事业心、责任感、培养了我善于团结、勇于创新的精神。平时我注重组织、交际、协作、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参与学生工作和集体活动,在这过程中,全面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我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

在暑假实习的当中,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服装专业知识,提高了综合素质,让我对服装物料、服装工艺、服装的纸样制作等大开眼界,让我掌握了好多的知识,从而更坚定了我对干服装这一行业的浓厚兴趣。我将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努力成为服装行业中的专业人才。

我正处于人生中精力充沛的时期,我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展露自己的才能, 我希望能够加入贵单位。我知道这份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我才能做好,但是我有信心。

服装专业简历自我评价范文三: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顾这四年,应该说收获是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学习、工作、处世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思考问题的能力、丰富了自身的人生经验等。

在大学四年里,我认真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校期间我掌握了较强的专业知识,期末总评成绩名列年级前茅,多次获得学校一等、二等奖学金,并荣获校级三好学生称号。同时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积极参加各种级别比赛和活动,获得各种奖励和荣誉称号。熟练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photoshop、coreldraw以及pgm、樵夫服装制版软件。顺利通过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服装中级技能考试。

此外,有强烈的为老师同学服务的意识,工作积极主动认真,在担任班级组织委员期间积极为同学服务,表现出色,为班级年级争取了一次又一次的荣誉。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所以我掌握了较强的专业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这方面我也有出色表现。通过对一些服饰公司的参观学习以及实习,使我深入了解了服装工艺流程与生产管理,获得了宝贵的工作经验。我擅长服装设计与服装制版,真诚地希望加盟贵公司,我定会以饱满的热情和坚韧的性格勤奋工作,与同事精诚合作,为贵单位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身为学生的我在修好学业的同时也注重于对社会的实践。本着学以致用,实践结合理论发挥,寒暑假期间我争取各种机会实习,在xx公司上班,自身对这方面有坚实基础和浓厚兴趣的我,用一周时间就熟练了各样设计软件,之后做出了大量出色的设计方案,得到同学及老师的一致好评。

本人具有热爱等祖国等的优良传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对工作责任心强、勤恳踏实,有较强的组织、宣传能力,有一定的艺术细胞和创意,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在以后的求职路上我会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以全新的面貌面向社会、迎接未来,迈好人生新旅程的第一步。

篇5

[关键词] 企业需求 服装设计 专业人才 培养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令人瞩目。产业发展带动行业发展,于是便涌现出了大批服装企业,而这些服装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依赖于服装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上,加大了研究力度,力争通过有效整合各种有利资源,培养更多适应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

一、对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进行科学定位

纵观我国近30年来的高等院校服装专业教育,从中不难发现,它存在着不够明显和办学层次太过模糊等问题,并且毕业生的专业技术水平相对偏低,缺乏充足的实践经验。较多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困境。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们不能很好地满足服装企业的需求。这样的局面当然不是院方愿意看到的。为了能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院方就必须对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

各大职业院校应该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切入点,有效结合服装企业的需求,开设一些能符合服装企业发展要求的课程,并制定出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培养目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还应该让学生拥有一些必需的专业能力,比如: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分析市场发展趋势的能力、如何让服装企业在变革过程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的能力等等。最终把培养目标定位在设计与艺术相结合、设计与技术相结合、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的模式上来,力求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专业素质高和专业能力强的综合技能型人才。

二、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担任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任务的教师,多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却不是很充足,这就导致他们在服装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很难肩负起培养让服装企业满意的专业型人才的任务。所以,如何构建起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各大职业高校的当务之急。要想改变这样的现状,学校应该多鼓励教师参与到服装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去,并在企划设计方面进行实际操作,从而掌握好服装企业的发展方向,把服装企业中的一些新思想和新课题带回到专业教学中,并不定期地邀请服装企业的技术骨干到校来进行经验交流,让学生能直接接触服装企业的相关信息,进而更好地了解服装企业的需求。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为教师创造更多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才能最终组建起一支理论知识过硬、专业实践技能过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三、采用校企合作模式,提供动手实践机会

很多企业都有这样一种共识:现在的高职毕业生,基本都是光懂理论知识,而实际动手能力很差,到企业以后还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培养,可企业属于盈利性机构,不愿意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做这些事情,这样就导致毕业生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或者是勉强找到了也不能胜任企业的要求。于是,院方出于对学生今后就业问题的考虑,创立了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一边学习理论基础,一边又能在服装企业中把所学知识进行实践,让学生能够慢慢地了解服装企业的需求,在学习的过程中调整好学习重点,让自己成为既能把握市场动向,又能运用专业知识处理相关技术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四、课程设置要有实用性

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选择,是基于优化课程结构的整体考虑,它应该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切入点,从服装设计专业人才所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和知识出发,并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当成教学主线,始终如一地实施下去。

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一定要结合服装市场的发展情况,比如服装市场出现的新材料、新技术、新标准以及新工艺等等,还应该对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关键性技术和经验,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关注,从而让素质教育同专业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出更多综合能力强的专业型人才,进而更好地满足服装企业的需求。

五、建立起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根据服装设计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定位,我们可以把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按照划分板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那么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三个板块:一是基础知识领域,二是专业知识领域,三是专业拓展领域。另外根据服装企业在专业技能和专业结构上的特点,实行学分制的专业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修完必须的基础课程之后,还可以选择一些与专业方向不同的内容来学习,这样就能让学生的学习呈现出多元化,因为对于任何企业来讲,都是希望所用之人能做到一专多能,这样无形之中就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让专业人才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满足服装企业对于不同岗位的需求。

六、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对服装设计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把目标定位在培养综合技能型人才上,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的时候要考虑到专业的整体课程情况,把培养专业岗位所必备的任务、素质和项目作为基础,再充分结合服装产业的发展趋势,从而培养出更多能适应企业需求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咎学东.关于职业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经济生活文摘(下半月),2011(8).

[2]康强.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纺织教育,2011,26(5).

篇6

关键词:服装设计与工程;工程意识;教学改革

一、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服装设计基本技能、结构工艺设计与制作、经营管理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等综合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目前,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所采取的课程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偏重服装工程理论基础的学习,但在工艺技能及工程技术规范等方面的实践能力较为欠缺,从而对工程意识的建立、工程设计观念的培养、工程精确度的把握等缺乏正确的认知和完善的思考[1]。工程意识的形成与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积淀,它既包括学生在校内接受课程教学时的工程意识体验,也包括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时的工程实践过程[2]。其中,本科学习阶段是学生吸取新知识、构建逻辑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最佳时期。工科教育侧重于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能力[1]。因此,探究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育新模式,不仅对于服装教育的发展、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毕业生适岗就业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3],而且对于如何强化工科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强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意识教育的措施

笔者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专业课程学习阶段,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工程认知;二是专业知识深入阶段,通过建立小组机制,优化课程的考核体系,不断强化工程训练,逐渐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三是专业技能应用阶段,通过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开展工程实践,强化实践教学对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也就是说,教师将工程实践问题融入各教学环节,以激发学生对工程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操作能力,最终达到强化工程意识培养的目的。1.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创新教学思路,激发工程意识服装设计与工程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融合了纺织、染整、艺术、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知识,并具有特有的工程实践性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育中学生工程意识培养的第一阶段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工程认知。这一阶段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外部因素,指教师的专业引导和知识传授技能;二是内部因素,指学生自身的学习积累程度和工程意识感知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考虑学生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如教学研究、科技发明、艺术设计、商业贸易等),有效处理教授课堂知识与引导课外实践等方面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4]。除此之外,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主动性也非常重要。教师通过进行各类教学活动,使得复杂难懂的工程知识变得生动易懂,这样具备主观能动意识的学生就能在此环节更有效地获取专业知识。学生通过对服装人体体型学、服装结构设计、服装面料的设计与生产、成衣制作工艺、服装立体构成、服装CAD/CAM原理基础、服装工业样版设计、服装市场与营销等一系列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知识学习与实验操作,会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形成基本的整体认知,为后续的课程实践与操作奠定知识基础。在此知识性教学环节,教师需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引导性内容,培养学生的工程认知能力,激发学生对工程问题的兴趣。例如在“服装工业样版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时,教师可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先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再进行讲解。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样版绘制的理解,教师随机挑选一些学生绘制的样版,然后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通过这种主动式学习,使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思考并加以巩固。在样版绘制时,教师要求学生有工程作图的意识,整个样版布局要美观,线条要有层次感,通过这些细节激发学生的工程意识。2.专业知识深入阶段,建立小组机制,强化工程训练学生在工程意识培养的第一阶段仅仅学习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论基础,并未彻底掌握相关的工程知识,因此需要进一步加深对工程知识的理解,深入分析工程知识的形成。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工程意识[5]。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育中工程意识培养的第二阶段在专业知识深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小组机制,优化课程的考核体系,不断强化工程训练,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本文以“服装工业样版设计与制作”课程的考核为例加以说明。“服装工业样版设计与制作”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应用专业知识、着重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实操技术的专业主干课程,它既是“服装工艺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知识准备和操作基础,又是“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延续和理论补充[6]。对此课程的考核方式,我们打破了传统的笔试形式,采用全程考核方式,平时绘制的样版作业和期末的课程设计均作为学生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这种全程考核的方式避免了学生投机取巧、在期末阶段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能够对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期末的课程设计是以冲锋衣为对象分组完成,课程设计的流程及内容如表1所示。在课程设计前期,通过教师的现场讲解与演示,引导学生进行各项独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课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强化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专业素养,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此仿真实践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接触相关的工程事物及工程因素,不断加强自身的工程观念和工程意识,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对工程实践的完整性认识[7]。3.专业技能应用阶段,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工程实践以工程意识培养的第一和第二阶段为基础,学生只有完全把握好以上基本知识和技能,才能顺利进入第三阶段。笔者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育中工程意识培养的第三阶段称为专业技能应用阶段。通过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引导工程实践,强化实践教学对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现实工程问题。毋庸置疑,亲身参与实践,进行相关工程操作,对于工科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形成和培养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2]。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服装企业、社会实践活动等资源,使学生感知工程现场,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工程责任意识、系统创造能力、合作与竞争意识等,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工程结构、存在形式、技术应用等工程因素,从而获得真实的实践经验。例如通过学校或教师与相关服装企业进行协商沟通,由企业导师带领学生到服装生产流水线参观和学习,结合课堂理论知识,使学生对服装批量生产流程具有更加客观、形象的认知。再如建立人体测量团队,教师在暑期对测量团队成员进行严格的测量手法培训及实地演练,并于新生开学之际带领测量团队进行大规模的服用人体测量实践活动。此项团队实训环节可使学生认识到工程意识的本质,通过亲自实践体验工程性要求,逐步形成工程性思维。只有在这种团队体验和个人感悟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形成工程性思考及工程意识,激发出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是工程意识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7]。

三、结语

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相互融合及交叉引导,不断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索兴趣和实践操作潜力,促进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更加深入地感知工程内涵及工程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及创新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针对现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调整课程内容,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融合多个教学环节,对于培养适应现代服装企业工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尚笑梅 田亚楠 洪正琳 沈芬 单位:苏州大学 苏州天源服饰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洪霞.中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08.

[2]霍智伟.现代工程意识形成的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3.

[3]吴文辉.论卓越工程师的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27-128.

[4]张学洪,王文,徐建平.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53-56.

[5]刘凤霞,蒋彬.在实践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J].职业技术教育,2003,24(16):73.

篇7

关键词: 双语教学 服装设计 实践教学

现代化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最早起源于北美移民国家的学校教学中,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教育中,具备多语种能力的重要性早已被广泛认可,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都先后开展了语言与专业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这一教学模式快速发展,尤其在欧洲及北美各国普遍采用,在实际应用中也逐渐形成了多种教学模式,如“浸没法”、“专题法”、“保持法”、“过渡法”等[1]。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国教育紧跟世界发展趋势,2001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大多数高校开设双语课程的比例已经超过10%,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然而经统计,虽然教育部在2007年就将双语教学作为高校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全国500余门示范类双语教学课程中,服装设计专业乃至艺术类专业都是凤毛麟角。

一、服装设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定义

“双语教学”即“Bilingual Education”,英文原意为“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专指在学校里使用英语或第二语言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2]。

服装设计专业作为实用创意专业,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在习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专业应用能力,最终目标为培养专业能力与外语水平俱佳的复合型人才,不仅掌握专业知识,还具备与国际同行直接交流的初步能力。服装设计双语教学不仅指用英语进行专业授课,更重要的是领悟国外先进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用专业英语进行互动交流,并且能在两种语言之间根据情况和需要进行自由切换。

二、服装设计专业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增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每年出口创汇高达1000亿美元。但是目前中国各服装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局限在价格、款式等低层面竞争上。近几年虽然品牌意识在各个服装企业中不断增强,但是目前国内服装企业只有少数几个驰名商标,仅仅依靠低成本优势,根本无法在设计、营销、广告、理念等方面与国际知名服装品牌抗衡。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迫切需要精通外语的专业纺织服装人才来增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获取国际领先的时尚服装设计信息。

我国自80年代开始在高等院校陆续设立服装专业,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尽管积累了很多服装专业的教学经验,但是与欧美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现代服装设计起源于欧美,西方服装设计行业发展历史相对较长,无论是裁剪方式、现代着装方式、当代服装科技,还是相关权威专业认定机构,以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时装周,都领跑整个国际时尚产业。而且目前我国服装设计教学使用的相关专业网站、咨询信息及设计软件等仍然以中文版为主,与英文原版比较相对简化,并经常出现翻译不到位等情况,因此总体来说与国际时尚潮流的浪尖有一定距离,并且在国际领先的时尚服装设计信息有一定的滞后性。

(三)培养适应国际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服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分支,是最具有“全球化”特征的专业之一。必须顺应瞬息万变的国际潮流,“创新时尚”本身就意味着变化,在时尚界有句话:“One day you are in, next day you are out.” 因此教师如何及时更新教学方案因材施教,学生如何不断推出紧跟国际的设计并提高英语使用的能力,增加中国的设计新力量,培养符合国际市场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服装设计专业双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双语教学正是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全球范围内艺术与时尚行业竞争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教育部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服装设计专业双语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方面。

1.目前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的生源为艺术类招生,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并且绝大部分高校对于艺术生的英语只要求通过英语三级水平。

2.部分艺术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佳,行为比较散漫,不愿受约束,相反,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强,对色彩、图像、声音等更敏感,因此不太适合进行长期枯燥的语言学习。

3.部分学生对于双语教学的认识不够,信心不足,期望值过低,容易导致对双语教学产生抵触情绪,增加教学障碍。

(二)师资方面。

1.双语教学不是单纯的专业课程或者语言类课程,课堂中不仅要求老师使用双语完成专业知识的传授讲解,还要用英语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对教师的“听、说、读、写”水平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能够准确传授服装设计专业知识的教师相对英语薄弱,但是英语专业老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因此不能胜任双语专业教学的重任。

2.目前双语教学仍处于摸索前进阶段,相对于普通课程,教师需要更多的时间参阅大量的外文资料、准备课件。我国多数高校对于双语教学的鼓励机制不够完善,再加之学生普遍的抵触情绪,导致专业教师缺少动力,积极性不高,并且很难维持。

(三)教材方面。

1.缺少专业正规的双语教材,国内出版的只有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原版服装专业双语教材可供使用,对于国内服装设计方面开设的课程不完全适用,或开设教学科目不能卯合,或是教学内容不全面。

2.多数翻译教材或者自编教材在翻译语言上存在偏差,不利于教师对于课件的准确传达,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专业概念的错误理解。西方国家使用设计专业词汇极为讲究,比如:中文“包”一词,服装设计专业英语中有“Tote”,“Barrel”,“Saddle”、“Bowling”等多个完全不同的词汇,分别译为“大型女用手提袋”、“圆筒形包”、“马鞍包”、“保龄球包”,而不是简单地将其翻译成“Bag”。

3.原版教材是指国外高等院校所使用的教材,这类教材内容先进,语言纯正,有利于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但英文原版教材对于学生来说阅读难度很大,极易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专业老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教材翻译。此外,许多原版教材与我国的高校教学大纲、服装市场等都存在一定差距,所以,直接拿来使用,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授课效果。并且中外市场不同,不完全适用于国内教学。

(四)课程设置方面。

1.高校盲目开设双语课程。

在教育部刚启动双语教学项目的时候,一些学校为了应付教育部的考核,错误地解读双语课程,对于双语教学认识不足,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不配套,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课程设计不够精准。服装设计专业的双语教学并不适宜每一门专业课程,比如:《中国服装史》、《古典美学》等课程,更多涉及中华传统、民风民俗、历史史论等带有民族特色的内容,本身课堂内容就相对晦涩难懂,只有使用汉语才能准确地表达和理解。课程设计不够精致,直接导致双语教学的难度加大,并且阻碍知识的传授。

3.“填鸭式”传统教学方法。一些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时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把双语课程当作传统的英语课来讲,背单词,读课文,不仅枯燥乏味,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与双语教学着重解决专业英语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这一初衷相违背。

四、融入实践课程的服装设计双语教学策略

(一)创新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1.加大双语教学的宣传力度,让学生不再畏惧“双语”的概念。增强双语教学的趣味性,开展英语唱歌比赛、演讲比赛、模拟课堂、角色扮演等多种活动,丰富双语教学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双语教育的积极性。

2.调整双语课程考核方式,不以最终考试为唯一评判标准,提高课堂成绩比例,可以每节课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并给出无限定的答案,教师仅以引导为主并加以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重视师资培养,“走出去,请进来”。

1.优秀的师资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学校应优先选择有国外留学经历或者英语基础较好的教师,重点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有效利用学校的资源进行双语培训、境外进修、校际合作等,给双语教师更好的学习平台,提高专业教师的语言水平。同时,可以积极引进外籍教师,定时举办专业讲座。

2.优化学校内的双语环境,适量增加双语教学的课时数。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从而充分调动双语教师的积极性,以保证双语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

(三)与时俱进,灵活选用教材。

1.优先选择原版教材,选择相对知名的教材。比如:公认的服装专业领域优秀英文原版教材有纽约时装学院(FIT)的核心教材How to Draft Basic Patterns, Designing Apparel through the Flat Pattern, Basic Pattern Skills for Fashion Design;洛杉矶商贸技术学院时装中心Helen Joseph-Armstrong教授编著的Pattern Making for Fashion Design等。这些教材的特点是,理论知识系统成熟,编写体系科学合理,内容叙述深入浅出、逻辑性强,插图精美、形象生动,技术内容翔实、可操作性强[3]。同时,专业教师应针对中国实际现状对其进行编辑整理,并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修正、与时俱进,避免一套教材使用多年的现象。

2.双语教学模式主要分为“浸入式双语教学”、“保持型双语教学”、“过渡性双语教学”三种模式[4]。我国高校学生在接受双语教学过程中,一般会经历“听到”、“猜测”、“听懂”、“思维”四个阶段,因此我们应该多采用“过渡性双语教学”,循序渐进安排课程,由易入难选窠滩摹

(四)优化课程设置,在实践课程中学以致用。

1.根据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更加实用化,并且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双语教学。例如:有的学校采用了由教师自编的《艺术院校英语教程》,教材涉及多门艺术学科,充分考虑到艺术学生的英语基础,并且很好地融入了专业英语的内容,为后期双语教学的开展奠定了优良基础[5]。

2.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的实践类课程都采用了“工作室制”或者“企业合作制”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专业课程更加灵活,能够很好地将专业英语运用到实际的设计开发工作中。这种学以致用的情景式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服装设计专业双语教学的一大优势。

(五)加强多媒体教学与语境式教学结合。

1.在双语教学课堂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避免大量的文字内容,加入丰富的图像资料、流行信息、优质的影像资料等,并且鼓励学生运用英语陈述解释这些内容,达到快速理解的效果。比如:在服装设计配件介绍中,单纯的文字不能形象地描绘出内容含义,而用图片的形式可以简单明了地让艺术类学生进行快速记忆。如图1所示为各种高跟鞋的专业英文名称,通过图片可以更加简单地将文字与实物相对应。

2.建设课后的双语专业资源库,比如:阅览大量图书影像资料、专业资讯网站,建立班级的微信问答群,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服装企业、参与时装周等设计实践类活动。

3.在课堂及课后加入专业设计类软件的应用,灵活搭配课件教学内容,使双语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六)丰富教学方法,模拟场景运用。

1.改善课堂教学模式,选用“任务式教学法”。服装设计专业课程都与实践紧密相关, 将课程设置成workshop模式,添加实际案例。比如:将某次课程设置为模拟开设设计工作室或者模拟顾客定制等形式,并融入国外通用的“proposal”及“presentation”等作业形式,让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后完成课题,加强师生互动,使课堂教学更加具象化。

2.教学为辅、引导为主。改变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法改变培养模式,学习国外的“tutorial”模式,将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增加课堂教学中的一对一、一对组、一对多的交流形式。着重增强双语教学中英语的“听”、“说”能力,增加学生间互动,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独学”变为“群学”,充分展现自己。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设计出更加具有影响力的产品。作为指导老师,我们不能过早干涉,应以引导为主,教学为辅。

五、结语

在中国实现全球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服装设计双语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掌握国际成熟理论、服装前沿流行信息,以及培养艺术类学生灵活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服装艺术设计教育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选择。唯有国家与高校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将服装设计双语教学的探索与改革落到实处,有效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最终实现提升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国际竞争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魏妍妍,张萍,史翰平.对艺术设计学双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校研究版),2012(33):98-99.

[2]胡珂.术设计专业双语教学浅议[J].新美术,2008(04):104-106.

[3]孙可可.对服装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 [J].纺织教育,2008(6):53-55.

篇8

关键词:中职服装设计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服装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中职服装设计作为我国服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进行各方面改革的问题。无论是软件设施的提高还是硬件设施的完善,都是提高中职服装设计水平的有效措施。而设计水平的提高,将会对我国的服装设计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我国中职服装设计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中职服装教育是服装行业培养人才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对今后服装行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起步较晚的中职服装教育作为服装设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发展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办学思想理念陈旧滞后

许多中职学校都开设了服装设计专业,但是由于缺乏高素质教研人才,导致服装专业教学安排与其他学科基本雷同,没有能够遵循服装设计专业的行业特点,尤其是局限于课内教学,许多技能性教学要求未能完全得到满足,影响了服装专业学生未来的综合竞争力。

2.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紧密

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与社会发展,尤其是与服装行业联系非常紧密的专业,要时刻与流行元素接轨,但是部分中职学校忽视了这一要求,如制版理论教学中从教材到纸上,缺乏足够的实践教学,而这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不将其与服装制作工艺、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教学,很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境地。

3.实践经验的欠缺

现今的服装设计教育由于传统教育的束缚,未能摆脱单一的教学方式,适应人们不断变化的消费方式和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较多的是单一的理论知识,缺乏深入市场了解消费者喜好的机会。因此,在面对具体的工作时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设计出能让企业和消费者认可的产品。

4.传统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制约

在中职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和相对陈旧的教学内容不能很好的满足当今中职服装设计的发展要求。服装设计教学需要摒弃那些简单的、枯燥的理论式教学,将心理学、营销学、管理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融入到服装设计中,使学到的理论能在实际的运用中很好地体现出来。但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培养出来的人才和现实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中职服装设计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建立适合服装设计专业特点的教学体系

服装设计专业具有自身的特征,教学中要体现实践性,紧贴社会发展潮流,与生产技能课更为接近。针对教学实际,教师要在完成基础性教学的基础上,广泛搜集服装设计第一线有价值的信息,并充分融入到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并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提高学生服装设计能力。

2.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中职学校服装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造就高素质的实用人才,因此要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实际需要,走进专业市场开展实地学习,如服装材料教学可以在专业市场中进行现场教学,增强学生的掌握效果。教师直接站在商家布料面前进行相关种类、性质、特点等方面的讲解,效果明显比课堂教学好得多。为了有效开展教学,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也要强化自身能力素质,定期深入到市场以及企业进行调研和进修、实践锻炼,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聘请企业精通业务的设计师、制版师、工艺师为学生进行实践讲解,完善专业师资的不足。

3.中职服装设计要融入市场积累实际经验

学校要完善教学体系,加强与服装行业的合作以便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平台。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学校将为企业重点培养符合条件的人才,而企业为学校提供各种实习基地,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到不同的岗位进行服装设计培训,在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同时学到一些实际操作中的技巧以及应变能力,了解市场的需求和服装设计的具体操作过程,为服装行业的发展储备充足的后备力量。

4.更新中职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传统理念

在中职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地调整教学计划,提炼出理论知识中的精华部分来进行课堂教学,为服装的设计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且审美能力和对人文艺术的感受和表达能力对于服装设计行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能力,掌握好线条的弧度、图案的设计和色彩的搭配等技巧,对美进行恰如其分的阐释。

5.强化师资建设,灵活设置教学计划、编制教学方案,令学生掌握绘窗技能

面对目前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师资匮乏的现状,我们应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创造更多的行业交流机会:如通过定期聘请行业知名设计师来学校讲座,令教师更多地参加行业内组织的各项交流比赛与成果鉴赏会,使教师走出课堂、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汲取成功设计理念与经验。在不断充实自我、丰富自我的同时,构建起一支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全面的双师型服装设计教师队伍。在教学计划与方案的制定中,我们应充分依据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人才培养定位目标。通过深入实践的社会调查,了解专业的发展走向与趋势。同时聘请行业内的成功教育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真正设计出灵活、多变,适应中职学生特色,注重动手能力强化,专业知识面拓宽的实践教学方案。

篇9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应具备以下专业知识:1.熟练掌握服装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2.了解服装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3.熟练掌握服装工程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4.熟练掌握服装设计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5.熟悉服装及其加工材料的性能测试和试验;6.掌握现代服装制造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微机控制和程序设计、网络工程、图像处理等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7.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的原理、应用和开发流程;8.熟悉现代服装制造装备的基本原理、工艺条件、工程应用以及技术经济评价指标;9.掌握服装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方法和系统的应用;10.掌握纺织品服装的进出口贸易知识、方法和技能。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能力

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应着重对以下能力进行培养:1.熟悉服装产品的生产流程,具有较强的在服装产品生产一线从事工艺设计、产品检验和解决服装产品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2.熟悉服装面料的开发技术,具有较强的新型服装面料的设计、分析和开发的能力;3.熟悉服装产品的技术法规,具有较强的服装产品及其加工材料开发实验的能力;4.熟悉服装设计与加工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过程,具备综合运用经济、工程管理等知识和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的能力。这四种能力均需要通过在服装企业第一线的感性认识和真正融入其中亲身体会才能得到有效培养,从而具备这些能力,因此实践环节的设置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企业实践环节设置

根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要求,将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分为两大模块,分别为服装结构与工艺系列课程和服装艺术与设计系列课程。这两大模块的课程根据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第一学期一直覆盖到第七学期,每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均配置了相应的企业实践环节,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服装结构与工艺系列课程中,首先通过到服装企业四周的服装工程认知实习使学生对服装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有一个全面和感性的认识。接着分别有对应于服装结构与工艺(一)(二)(三)配套的服装工艺实习(一)(二)(三),让学生掌握裙装、裤装、衬衫的制作工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然后通过四周的服装工程岗位实习,使学生定岗在企业的岗位上对服装工序和具体操作进行深入实习。随后进入与职业装专项设计与制作的职业装课程设计,深入职业装生产企业和邀请企业资深制版师给学生讲解职业装实际制作中要注意的问题。接着进行四周的服装工程见习实习,就某个具体的项目深入实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企业实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后开始与创意成衣专项设计与制作配套的创意成衣课程设计和与服装工业样板设计与管理配套的工业样板企业实践,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在服装企业深入地实习。如此形成服装结构与工艺系列课程的企业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在服装艺术与设计系列课程中,职业装专项设计与制作和创意成衣专项设计与制作两门课程由于跨越设计与结构工艺两大领域,所以为两大模块所共有课程,也解决了以往设计与结构工艺课程脱节的“顽疾”。礼服课程设计作为礼服专项设计与制作的企业实践环节,旨在让学生去礼服生产企业了解礼服生产第一线的实际操作流程,实战性和技术性很强。

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中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实际效果

篇10

[关键词]“工作室”模式;创新教育;创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2-0122-02

面对社会各界对传统教育的质疑,以及世界服装名校的教育方式对国内服装设计教育的冲击,还有“80后”、“90后”新的教育观念对现代教育模式的需求。大家都在努力思考和实践适合自身发展的解决方法,如何借用国际时装教育的先进理念和优秀传统,通过“工作室”式的项目教学密切与产业的联系但又保持教育的独立性等,令人深思。

一、高校服装教育现状

我国服装专业高等教育从开办至今历经了20年,专业人才培养逐步形成三种类型:服装工程方面研究、设计和管理的工程师类,服装流行分析研究、产品开发设计的设计师类,熟练掌握服装技术技能的高级职业技师类。这三种类型因其办学层面不同,各自具有自己的培养定位,本科类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属于前两种,注重对学生理论方面的培养。①然而,近些年从社会对毕业生反馈的情况看,服装艺术本科教育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并没有与社会发展同步,学生在校学习虽然掌握了一些服装专业技术知识,但他们只是掌握了一些书面知识, 而对于能够进行创造性的服装设计、产品开发、服装管理知识则掌握不足,没有接受大量系统的实践训练,学生进入社会自然不能适应市场需要。

国内各种层次的服装专业教学多年来一直沿袭的是分科设课,各门课程独立教学的模式,特别是缺少对专业知识整体贯穿的大量实践性教学,学生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掌握零散、浮浅,对服装设计本质认识不够,专业学习往往只注重在服饰文化理论或纸面设计绘画艺术表现形式的研究上。②建立导师负责制下的“工作室”教学机制,对学生分阶段、分步骤进行服装设计与产品开发设计分析的大量草图与成衣、服装的品牌化实践教学,是高校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使之具有适应现代服装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二、“工作室”模式的特点及意义

“工作室”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能够创造性地、科学合理地处理好服装设计效果图与成衣设计的关系,使服装设计、成衣、产品开发与品牌内涵得到贯穿联系。通过工作室来完成教学工作的设想,无疑把设计教育由美术型引导到与技术相结合,并以技术为主导的实践型体系中。

(一)名师开拓思维型服装设计工作室

院校内部的高校工作室着眼于学院的教学提高,利用工作室特殊的教学环境来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深入学习。“工作室”模式以开拓学生的专业思维为主要工作,带领学生就某种设计角度, 进行思维的开拓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审美视觉感受,加强彼此的创意灵感。另外,学院会选派有经验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很多学院尝试着建立一些名师工作室,让名师带动教学,带动对学生思维的开拓。③

工作室教学也可以联系相关服装设计企业,进行相关的设计创新工作或者进行流行趋势的研究等。例如有的品牌或者企业要进行会活动,也可以让此类院校的设计工作室参与其中,这不仅可以得到更具有原创性及年轻化的产品,更利于服装企业的进一步推广,由此也可以使此类工作室的性质得到合理的有效衍生。

(二)导师课题研究型服装设计工作室

导师负责制下的课题研究型工作室教学模式,进行专业课程一体化实践教学,并结合社会生产实际开展课题项目的设计研究。导师工作室一般由学院提供专业实验工作室环境,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实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学生通过基础平台训练后,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及社会的需求,选择进入其工作室。导师利用自己的科研水平,申请省级以及国家级科研项目。然后利用工作室的特殊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来加强学院本身的教育教学科研技术和水平。④

导师课题研究型服装设计工作室,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研究项目的反应堆,学生融入其中,可以锻炼其资料的检索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专业教师从中也可以研究到个人感兴趣的项目,拓展专业的深度和广度,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带头人和负责人也可以从中体现自身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发挥自身的专业水平,直接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只有将研究深入到市场和企业的设计实践中,或者说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要求来进行,课题研究才能够突显其实用性。 进行课题研究的教师从中也能够认识到企业需求什么样的研究、 怎样去研究、什么效果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效益等。⑤

(三)市场实践型服装设计工作室

市场实践型工作室在实践环节上,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实践的能力;鼓励学生按照个人兴趣选择企业、工厂、设计单位合作,进行模拟或实际的设计生产销售训练,使学生可以通过企业的要求来理解市场的需求,加强自身应对就业和技术能力培养的水平, 从而尽快融入企业和市场, 得到实践和锻炼的机会。⑥这种自由宽松的实践氛围与严谨科学的教育机制结合在一起,很自然地培养出了许多高创造力的毕业生。这种工作室运作模式起到了院校和市场接轨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有双赢的效果。

综上所述,每一种服装设计工作室运作模式都要把握一定的组织尺度,只有合理融合各类模式类别,取长补短,才能将彼此的优势发挥到极至。

三、培养服装设计师创新教育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