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的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课的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职高生;计算机;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179-01
从毕业一直在职业学校从事计算机教学,在教学过程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要培养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对计算机不感到难操作。结合本人的一些经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培养兴趣,因材施教
作为90的职高生,他们的学习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有兴趣就学,没有兴趣就不学,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显的尤为重要,在备课的过程中,我经常考虑的就是:怎么样能让学生被我这节课讲的内容吸引住?而能抓住学生眼球的就是课程的引入,我在讲解新知识前,我先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讲的内容多重要,同时,也用生动活泼的例子告诉他们,这节课的内容好在哪里?学生一旦对讲的知识点产生兴趣,也就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法。
游戏法教学:由于网吧的大量存在,很多学生会上网玩游戏,聊QQ。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软件,比如教新生文字录入时,可利用中文打字游戏;教网页制作时,通过上网浏览,或查看源文件,借鉴他人网页制作的经验,下载已有的素材等。
比喻法教学: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作为教师应有能力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这需要教师多钻研教材教法。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形象地比喻的方法最容易被学生接受。比如讲Word2000中的宏时,可以比喻为妈妈每天对我们的唠叨,要想符合要求就按其做即可。
实践学习法:由于职校的学生,对动手能力要求较多,所以操作必须熟练。只有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在教学中作到讲、演示、练的3个过程,并且练的时间不能低于全过程的半时。
任务驱动教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围绕如何完成某个具体的任务进行。比如在办公软件教学中讲word中的图文框、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的使用,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不是孤立地介绍各部分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而是将所有内容设计为“制作贺卡”这一具体的任务,教师通过讲解如何制作这一张贺卡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可以先展示一张做好的贺卡给同学,同学们看到这张精美的贺卡,头脑里对贺卡有一个初步的完整的印象。这时候,教师再分析这张贺卡的结构,哪部分是图文框,哪部分是文本框或自选图形,哪些地方各部分之间可以相互之间替代,哪些地方各部分不能相互替代等等。通过教师的分析,学生对图文框、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等概念就有了直观的认识。接下来教师再讲如何插入、修饰美化各部分等具体操作方法,这样教学,学生学得快、学得牢,而且由于教师备课时教师事先做过一遍,对学生可能出错或易混淆的地方容易把握,教学时,重点难点突出,而且授课顺序就是制作贺卡的顺序,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成果教学法:通过课程设计,来进一步加深对某些学科的练习,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网页制作可以在开始就提出最终要作出自己的主页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整体思维讲各个部分,尽量压缩课堂教学,增加课程设计强度,对有成果追求的学生会更有动力。
二、发挥主动性,突出重点
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整合 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高等职业教育直接肩负着培养各种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为了有效的完成这一目标,就必须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灵活多变的设置和调整专业。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学院多年来一直秉承着“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并且坚定不移的贯彻教学之中,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在当前已经形成了“校企深度融合,工学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除此之外,本院还组建了专业教学团队,以及开展了广泛的市场调研,在专业定位以及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素质以及岗位技能等。
一、学生们的专业定位
(一)市场定位
根据细致入微的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大部分西部地区,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绝大多数都是选择中小企业,尤其是IT行业的企业在这些学校的学生中是很少会产生这种就业预期的。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非IT企业的计算机保有量、所需信息管理专业人才以及业务子系统数量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增加,潜在需求量也是非常大的。
(二)课程定位
从以往的实践经验上来看,由于信息管理岗位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要求,本院校针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了规模很大的调整,将课程加以分类和整合,真正意义的从提高学生能力作为出发点,通过考证、专项竞赛、实战考核等多种形式考核操作能力(下面将会做详细介绍)。
(三)学生能力定位
高职学生的才能应该能够充分体现出高职操作熟练、准确、快捷、高质。建立在学生能力及市场岗位需求,应想方设法高IT通认能力和服务能力而并非设计与创新能力方面。具体的说就是,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重要前提构建“项目主导,能力递进”的专业课程体系,熟练掌握信息管理的岗位操作技能,并能在实际工作中落到实处。
二、运用于教学过程当中
(一)健全和完善教学条件
大家都知道的是,在整合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师生间会产生非常频繁的互动交流,从这一点上来讲教学用机房应当安装能够让大家进行互动的教学软件平台,比较出名的是Netmeeting等。另外,教室的布置应该尽可能多的营造与实际工作环境相同或者相似的氛围,学生上机座位安排应当最大限度的便于分组。与此同时,为了有效的开展课程整合教学,各大院校可以让教师定期下企业挂职的管理办法,同时要求组建具备“双师素质型”的教学团队,指的是兼具专业理论教学行家及操作能手,能够充分利用他们以往的实践经验,同时借助实际案例,来与任课老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设计。值得注意的是,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要同时配有两名或者两名以上经验丰富的教师,其中一名主讲和操作演示,其他的教师进行辅导操作,这样做可以在第一时间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
(二)重视教学组织的构建
整合项目教学中同样包括备课、授课、作业与考核等多个环节。而且整合项目教学的备课在通常情况下比常规备课难度要大一些。备课前任课老师要对教学的场所了如指掌,明确教的内容以及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准确的说,任课老师一看到教案就能够立即看出融学习与工作、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学习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教案的制定最好是经过集思广义,通过大家的共同探讨之后然后再根据需要进行集体备课、教学团队备课、跨课程备课等方式,这样做能够非常好的体现出课程知识服务于岗位技能的特点。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采取项目结题答辩的方式来考核小组成员掌握情况的好坏,并且将日常学习中的出勤、作业、问答与最终的考核成绩直接挂钩。
三、教学评价及监控
一般地说,教学监控和评价如果正确的话能很好的辅助教学改革,一个整合项目教学的完整教学过程通常情况下需要一个或者多个学期来完成,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依然沿用一般监控教学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只有全过程监控教学的质量,才能更客观的评价教学质量是否达到预期的要求。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建议实施。
(一)监控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由于教学所需要时间比较长,设计整合课程教学往往都经过反复的论证,教师在这个时候会将项目单元的分解、教师指导的方法、学生练习的内容等详细的填写在项目任务书、指导书中。。
(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看来,教师们所写的一体化教学日志包括授课时间、内容、学生表现、实训设备等,所以教学督导人员可由此对一体化教学进行分阶段监控。 仔细检查课后作业。这是辅助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大高职院校都应当紧随时展的需要进行整合项目教学改革。通过实践结果表明,自从改革以来,在本院学生和任课教师中反响很大,并且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同样获得了启发。同时与以往相比较而言,也给任课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新问题,但我们应当坚定不移的相信,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更合理、更灵活和更加具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黄宝玲.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整合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04).
篇3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097-01高校多年来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表明,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们承担了量大而面广的教学任务。
一、目前计算机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入校学生知识层次差异大
虽然国家教委2000年下文已明确中小学必须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但是由于计算机课程不在高考的考试科目内,大多数中学不重视计算机教学,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一般都具有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比如多媒体操作、办公软件的使用等,甚至部分学生还能设计程序。但是对大多数来自小城市或农村的学生,很少甚至没有学过计算机课程。因此,刚进入大学里的学生对计算机水平差异自然就大了,当然会影响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效果。
2.缺少专业的实验教学人员
目前计算机理论课多以大班授课,而实验课的老师就是上理论课的老师,每个学生得到老师辅导的时间不到一分钟,且缺少实验设备和实验人员。
3.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从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较计算机文化基础有了巨大的变化,不再以办公软件的应用为主,增加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等多个模块。因此,实验课的改革也就随之成为了必然,通过改革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让该课程不再只是对以往中小学所学知识的重复,而使该课程能够真正围绕专业教学来展开。
二、强化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须路径
1.加强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铺天盖地的卷来。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具备使用计算机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具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了解并能自觉遵守信息化社会中的相关法律与道德规范。
2.加强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可以为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目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有些单位必须要有全国统一考试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书,因此计算机和外语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突出标志,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加强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可以满足社会越来越高的计算机知识起点的要求
目前计算机技术更多地融入了专业科研工作和专业课的教学。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比如湖南城市学院(简称“我校”)的工程方面专业的学生使用典型的专业软件(包)和工具来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具备利用数据库技术对信息进行管理、加工、利用的意识与能力,通过建模编程、在本专业领域中进行科学计算的基本能力,具体到我校土木系开设了计算机语言Fortran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开设了Visual Foxpro,就是让学生掌握数据库技术和编程的知识能力。还有文科专业外语系等,学生如果对计算机操作熟练,可以在网上学习得更加轻松,并且搜索到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广阔的专业知识前景。因此高校更加强调的是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计算机理论知识。
三、强化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的主要思路
1.大班授课,小班实验
老师授课主要传授的是一种知识,一种技能,学生是否真正学到手,主要看实验时是否能操作,有些学生看似听懂了,但操作时无从下手,这个时候必须有老师或学生手把手地教,因此实验建议是小班,一个老师带15-20个学生为宜,否则太多会顾及不到。
2.学生协作学习
当学生对老师所讲的有一定的兴趣的话,可以跟学生进行分组学习,每组5到10人为佳,并且把学得好的学生作为组长,让组长组织其他学生相互学习,这样效果会更加根深蒂固,老师也轻松很多。
3.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编写特色实验教材
授课教师应参与编写教材,通过编写教材,可以体会到应该教什么、写什么,哪样的例子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具有普遍性。
4.项目训练,培养创新性
该类实验以“任务”或“课题”形式提出实验要求和具体的实验成果,要求学生通过有关课程或自学方式,掌握实验所涉及到的知识,通过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来设计、开发并最终完成实验项目。学生通过思考与与讨论,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明白程序实现的思路和执行过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过程得以突破。同时,老师的巡堂辅导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进行操作练习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的巡堂辅导能及时的帮助他们解决;能及时掌握学生反馈的各种信息,还可以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
5.过程考核
这个是鼓励学生积极向上,认真学习的一种方式,平时成绩可以达到40%左右,考试结论达60%左右,这种考核形式完全可以灵活多样,平常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按照个性化的原则进行创新,比如设计网站等,这些成果完全可以作为学生考核的重要依据。这项改革可以使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大大提高。
6.分层次的实验形式
计算机实验课程可按以下几个层次进行设计:
基础与验证型实验,该类实验主要涉及一门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验证、理解、巩固并掌握课内所要求的基本教学内容。
设计与开发型实验,该类实验以“任务”或“课题”形式提出实验要求和具体的实验成果,要求学生通过有关课程或自学方式,掌握实验所涉及到的知识,通过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来设计、开发并最终完成实验项目。该类实验应该涉及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开发等多方面的知识,例如可涉及软件工具与环境的使用、高级语言编程、数据库及网络等方面的内容。该类实验是以“任务”驱动,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寻找答案的能力。
研究与创新型实验,该类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实验室可设定研究题目,也可由学生自选题目。该类实验可以没有最终结果,但要求学生能提供实验分析与研究报告,写出有见解的心得体会。
高校应在保证第一类实验的基础上,着手第二类实验的开设,有条件的学校要尝试开出第三类实验。
篇4
【关键词】生本教育;计算机课程;探索性;自主性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没有出现网络教学软件之前,教师大部分是在电脑室里采用黑板或大屏幕投影仪来辅助讲解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内容,但学生面对电脑时又常常难于控制自己,容易走神或是在进行其他电脑软件,游戏的操作,而且教师无法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所以经常是教师在上面热血沸腾地讲解,学生在下面乱七八糟地操作,造成教学效果不佳;在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出现后,大大改善了计算机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利用一部分时间控制计算机进行广播教学,然后让学生自己上机操作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显著提高,教师也得以解放出来。但长期使用这种教学法却很容易抹杀学生个人的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因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一步步地跟着教师走,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不多,学习主动性差,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较差。针对以上情况,个人认为采用生本教育教学法里的“先学后教”来组织学生在计算机课堂上进行实践式教与学,以“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对于现阶段职业中学计算机课堂教学也是切实可行的。在课堂中让学生当起“教师”来,激发他们“教”与“学”的兴趣,让他们尽快地活动起来,并通过自学和同学的帮助来解决问题,在愉快的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就此观点,结合我开展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现阶段职业学校计算机课堂教学观念转变的迫切性。
现阶段职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的现象。在课堂上常常表现为学生缺少主动探索的求知欲望,教师指到哪里自己学到哪里,大部分学生缺少独立钻研的习惯,遇到不会的问题立刻想到问老师、问同学,不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来解决问题,直接从老师那里获取定论式的知识等。以上现象很大程度上是传统应试教育弊端在计算机课程中的集中体现,所以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更需要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职高信息技术教育其中一个任务就是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探索能力,而目前的计算机课堂教学大都不能达到此要求,归根到底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所以现阶段必需探索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解放对学生自我潜能的束缚。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学生课堂实践式“教”与“学”模式也正是对这一新型模式的尝试。
二、生本教学理论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践
(一)生本教学理论下计算机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
1.单一投影仪模式
这种模式适合在学校硬件设备配置不高的情况下使用,基本上在电教室上课,教具为一台投影仪,一台多媒体计算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任何人任何时候需要操作计算机(大部分时间是需要的)都可以上讲台前操作。教师作为一个主持人,组织者的身份出现,在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把内容分为几个部分或几个层次,各个部分和层次通过问题的形式,游戏比赛的形式或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完成。从头到尾,教师都坚持着“只要学生懂的就不教”“学生不懂的为他们创造条件学习”的原则,学生在自己和同伴的帮助下讨论、探索和发现学习;对于同一个知识点,已学会的学生就作为“教师”的角色在课堂上讲解,其它学生在下面听课,同时,听课的学生任何时候都可以发问,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对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设计,要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教学,之后,教师的任务就是组织好课堂,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并对学生的知识性和理解错误进行及时纠正和提点。
2.网络教学平台下的“教”与“学”(推荐模式)
这种模式适合学校硬件设备配置较高的情况下使用,相比比第一种模式,在机房上课,可以是人手一机,也可以是多人一机(小组一机)。与第一种模式相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主持人,组织者的身份出现,也是在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把内容分为若干问题或任务,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在某一特定时间解决某一特定问题;从头到尾,教师都基本上不参与教授知识,学生在自己和同伴(也可以是小组)的帮助下讨论、探索和发现学习,然后让已经基本掌握知识点的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广播教学,在广播教学的过程中,其他同学有权提出问题和参与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更加适合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
3.利用Web2.0等网络应用技术进行互动教学模式(探索模式)
博客(BLOG)、微博,RSS、百科全书(Wiki)、网摘、社会网络(SNS)、即时信息(IM)等Web2.0技术已经深入到网络应用的方方面面,这种互动模式应当成为计算机课程中生本教学的主要应用,教师在作为主持人,组织者的同时,更应当熟悉各种Web2.0技术应用,并鼓励支持学生利用交互技术和平台进行课程问题的展示和解决。利用Web2.0技术,教师不需要面对面的对学生进行前置任务的辅导,可以利用博客,微博,即时信息等技术应用在线指导学生完成前置任务,学生也可以利用RSS,百科全书等技术应用,更高效,快速的完成前置任务。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展示和解决,也可以更多的融入Web2.0交互技术,在学生的课堂演示环节中,受众学生利用即时信息可以参与到该演示中,或者在演示结束后,利用微博,论坛,网络投票等互动技术平台快速反馈和互动,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该环节中要适当的给与引导与鼓励支持,也许最开始学生只是简单的“顶”,“沙发”之类无营养的回复,但是坚持数次之后,学生的评论就会越来越具有针对性和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也可以从中得到及时有用的课堂信息反馈。
(二)生本教育理论下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
1.开放性
这里的开放不仅包括课堂上的开放,而且包括课堂外的开放。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开放性体现在学习的讨论和交流上,生本教育认为讨论是学习的常规,是最佳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要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有时候是自己同自己讨论,有时候是小组之间讨论,也可以是师生的讨论;而并非传统课堂中从头到尾都控制在教师的手中,将学生当作最好的灌输工具。
2.自主实践性
由于受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和教学论的影响,课堂的教学特点必然具备探索性,而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知识体系、学习材料及学习伙伴的影响下对新知识的结构进行学习的探索,而并非跟着教师一步一步有节奏的学习,他们探索学习的过程可能是跳跃式或具随机性的,而并非线性的排列,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体现在学生的自主实践和尝试以及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3.独立性与合作性
无论是“先做后学”或“先学后教”,都要求学生对于知识要有前期的认识,而这个对知识前期的掌握,可以是较为表面的,也可以是比较深刻的,但无论如何这个认识都是学习者事先掌握的,所以具有独立性。同时,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于已掌握的前期知识会有更为完整的认识(甚至完全否定自己原有的认识),而这个认识却又恰恰离不开与其它个体的交流,这就是认知后期的合作性。在课堂中的教学其实就是这一过程的一种后期延续。
篇5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7-4115-02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CHEN Liang-liang
(College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Qingzhou University,Sanya 572000, China)
Abstract: Computer appli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however, it occurs a lot of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This article isfrom reality,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on on the teaching ofcomputer applications basis.
Key words: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mission; teaching guideline; experimental framework; teaching process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拓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在各高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担负着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应用的普及工作。
海南省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已开展多年,根据多年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合适的教学时间安排;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选择合适的教材;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
1 合适教学时间安排
当前,许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两个学期教学,这种时间安排导致结果是相邻两次教学过程的时间间隔延长,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逐渐变淡。一般情况下,刚开始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学生都比较喜欢这门课,但由于教学时间拖延太久,学习过程缺乏连续性,使教学无法达到他们的预期结果,从而无法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据笔者这几年的观察,刚开始上这一门课时,学生基本都能保持满员,随着教学过程的逐步开展,旷课现象越来越严重。由于授课间隔时间太长(一般为两周一次理论课),很多学生或者对教学内容失去兴趣,或者容易忘记上次课的授课内容,再加上课程在第一学期不进行期末考试,以后还可以多次机会参加全省的高校统考,于是逃课现象难以控制。有些学生如果在第一学期就通过了等级考试,第二学期他就可以不用再来上课,这样对其他学生也有较大的负面影响;而那些在课程结束后仍没有通过等级考试的学生,以后将无法获得老师的辅导。因此,笔者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应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没有必要拖延至两个学期。
2 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
作为海南省的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计算机教育,其教学目标应依据“海南省高等院校本、专科学生培养计划和目标”以及“教育部制定的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培养目标提出的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二层次的“计算机技术基础”和第三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此目标基础上,制订出了相应的教学任务。授课教师和学生对此教学目标和任务应该明确掌握,不能因所选教材或其它原因而篡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造成这门课程的学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 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教师是依据它来组织教学过程,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因此选择一本适用的好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现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类的教材非常多,简直让人眼花缭乱,内容的组织上是花样百出,编写的方法和质量也是良莠不齐。怎样选择一本好教材呢?笔者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类教材应充分体现以下几点要求:(1) 内容全面,它应该包含全部授课内容及相关细节;(2) 充分考虑到授课对象多为初学者的因素,其中的操作步骤应详细明确,并附有相关说明;(3) 用例时,覆盖的知识点要全面,做出来的效果要和谐流畅、特色鲜明;(4) 配有上机实习指导书和教材的课件,以利于学生自学。
4 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
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作为教学和上机实习的指导性材料,在整个教学中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大纲中应明确规定:(1) 教学的基本要求;(2) 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3) 学时分配;(4)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5) 各章节具体教学内容;(6) 实验设计;(7)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说明。
实验大纲至少应体现:(1) 本实验课的性质、任务与目的;(2) 实验项目的设置与基本内容;(3) 实验的基本要求;(4) 实验报告的填写规范;(5) 相关实验环境的准备。
授课教师在授课前必须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进行各章节授课前,应该让学生知道本章节的重点、难点和有关知识点以及实验的要求。
5 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
除常规的教学管理活动外,应突出听课活动的开展.主要目的是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1) 发现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其找出原因并研究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不断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2) 有些老师可能已从事多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他们可能认为这门课程很简单,自己已经非常熟悉,因此对备课等教学环节不作充分准备,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通过听课活动可以督促这些老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以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对学生的要求也不能放松,特别是实验报告的完成。各授课老师应根据实验大纲的要求,让学生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并进行批阅。填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验报告也许很繁琐,但通过书写实验报告,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对操作过程也有个深刻印象,我觉得这对初学者特别重要。
6 结束语
以上所述,只是笔者在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组织教学过程,不能一切照搬,否则,整个教学过程将变得乏而无趣,提高教学质量也只能成为空话。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兴趣;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028-01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操作性强,对学生要求较高的专业基础课。目前中职职在基础知识较差,学生参差不齐,学习兴趣较低等不利因素使得中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介入比较困难的境地。以下是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提出几点建议:
一、课题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的开场白巧妙直接影响学生们注意力。教师应侧于启发性和趣味性设计新课的导入,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导入形式,增强授课对学生们的吸引力。比如悬念式导入,举例讨论式导入等。现以兴趣式导入为例:比如我们在讲授“复制”,“粘贴”操作命令时,从课本中选择一段文字。老师和学生们财时开始把这段文字打十遍,看谁的速度快。可是比赛的结果让学生们大吃一惊,当老师们十遍已经录入完,而学生们五遍还没有录完。此时教师提出为什么是老师赢了?学生们肯定的说:老师打字速度快。教师自然引入了“复制”操作命令新课,这种兴趣式导入可大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为主,探究知识和培养能力为宗旨。而实现这一宗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具体的教学活动。但我们发现:现在许多学生上课都没有太大的积极性,课堂很沉闷。所以课堂气氛的调动,对于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所有教师的共识。我在讲word2003文档润色时,不是直接去讲课文中的知识点,而是先做好一张贺片,并在上课时说明这是一位学生寄来的贺片。至于E-mail用法以后还会学习,也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伏笔。这时,大家对于如何作这样一张贺片就有了兴趣了。而能过分析贺片的的作法,也就将这节课的内容讲卫生清楚了。同学把学到的内容整合到一张贺片上,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彩多种教学方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教学最主要的指导回想是以学生为主体,问题是怎样才能真正做支以学生为主体。在上音标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解决,以任务激发学知识的主动性。从教师的“教”着手,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情境教学强调为学生创设完整,真实的总是情境,以激励学生装的认知需要,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渴望学生创设完体验学习,完整的经历从识别目标到提出问题和达到目标的认知全过程。因此,情境设计有助于学生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比如在教Excel中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可创设情境,先问学生: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在电脑里处理,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名次,应该怎么办?然后教师淙,学生探究,引出Excel的统计,排序方法,最后分组协作,把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分任务进行实践练习,能过Excel应用软件来完成任务,轻松双准确。这样的课堂教学,突出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的教学目标。而通过设置一些悬念,再让学生用计算机去解决,他们会觉悟得学习班确实管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整党课既有教师精讲,又有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形式活泼,多样。这样,既保证了学生装有充中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窨,又强化了计算机课教学重在应用的特点。
三、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既可以考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以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巩固课堂知识。所以,课堂练习的语言和题目设计要合理、科学,更要独特、新颖,它具有现场性,竞争性,更应富于趣味性。但一节课只有40分钟留给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非常有限,这就要求课堂练习要精、实。
四、课堂小结
篇7
一、解决设备的落后问题,快速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
众多农村学校的机房都是好几年前建造的,时间长,教学设备落后,机器陈旧,有些显示器已经模糊不清了,有的偏远学校甚至没有一台电脑;对教育不重视,眼睛只盯着高考,甚至有些学校干脆都不开信息技术课了,还有些学校就买几台机器充充数。看到这一幕幕不由得惊呼,我们如何立足于这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往往和高科技是分不开的,然而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电脑,学会电脑是用好信息技术的关键所在。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已经不是人们所能想象的了,十年前一台电脑要上万元,好像离我们很远,如今一台电脑只不过几千元,触手可及,就是这些学校由于缺乏经费也只得望“机”兴叹。要改变现状需要各地政府的重视,学校领导的重视,加大投资的力度,宁可少盖一栋楼、少修一条路也要保证教学设备的投入。作为教师也不能光等着,要发动大家,稳定学生们的情绪,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把学习搞上去。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新教材不仅对计算机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对教师具备更高的素质提出了要求,首先是要热爱信息技术这门科学,还要有献身信息技术教育的精神。信息技术本身是一门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的技术,那种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应付信息技术的教育肯定行不通。软件的不断更新、创新,版本的不断升级,这都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关注信息,终身学习,动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现在,方便快捷的网络为我们获取新信息提供了方便,使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不断给自己充电。互联网上有很多的最新信息供我们参考、阅读,很多的心得体会供我们尝试、思考、探索,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为了尽快适应新形式,加快提高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应该让计算机教师由专职走向兼职,让信息技术课由专业课成为公共课,由学科课成为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色课,学校还应鼓励计算机教研组的专业教师提升学历,力争让计算机教研组成为学校教研组中的大组,并且出资让教师走出去,学习名家、名师、名校的经验和听取计算机教学专题讲座,经常派人参加网络管理、软件运用、程序设计、人事管理、教学课件制作等方面的培训,聘请计算机方面的专家、教师到学校上课,使计算机教师的水平飞速上升。“一花独放不是春”,只要所有的教师都具备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理念并且进行实践,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就能得心应手。所以,学校计算机教师在自身提高的同时,还应专人负责组织培训内容,并制作成书面教材、课件或因特网网页,对其他教研组的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由点到线,然后辐射到面,形成“自觉学习、全员参与”的计算机学与教的热潮。
三、因地制宜,理解新教材,转变新思路
不可否认,就我国的国情来说,城乡差别较大,校校各异,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可以借鉴城市学校的一些经验,但不能盲目照搬城市学校的模式,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城市学校的信息技术课起步较早,学生接触电脑的时间早,学校大多从小学就开设了这门课程,而不少农村的学生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到初中毕业也没有摸过电脑,再加上高一信息技术教材是在继承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编写的,有许多计算机基础知识都不讲了,在差距如此大的条件下,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又成为一个挑战。我们在上课过程中,首先要多照顾那些初中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为他们补课,把他们分配给电脑基础好的学生作为他们的“扶贫对象”,由他们负责,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这种方式行之有效,一两个月就会有很大的好转。
四、加强信息技术改革、实践和应用
信息技术教学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到对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正在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在教学中,作为一名信息技术的教师,应该对从小学到高中的信息课教材有一个整体认识,要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注意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衔接,把握好教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循序渐进地教好信息技术知识。在以前的计算机课中,教师讲得好,学生尽力地去学,学生对于计算机课上讲的知识把握得比较好。但他们只是单纯地去学习计算机这一门课程,很少有人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如学生在学习Excel使用工作表建立数据库时,我发现几乎所有学生能根据教师的要求以很快的速度建立一个数据库,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排序、筛选等操作。但当问学生“请大家想想,我们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什么问题”?大部分学生却回答不出。说明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很好的信息加工处理和应用意识,这与计算机本身所具有的工具性的特点相悖,这也是以前计算机教学的失败之处。
篇8
回顾信息技术教育这几年走过的历程。我们发现: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飞速发展,带动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也必然促使课堂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变革,这种深刻变革将会改变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并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的根本变革。然而如此重要的一门学科,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在高考中始终不曾看到它的身影,这也给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带来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高中信息技术课由于不是高考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地位受到了削弱,导致学生、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那么作为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去认识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怎么去适应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变革呢?我通过近十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归纳总结了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功能及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一书,我们发现,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素质、素养方面有如下的功能和特性:
1、知识的综合性。计算机素质教育是集人文和科学学科为一体的综合知识教育。
2、活动的综合性。该课程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为主体的一种活动。它包括:听教师讲课,看录像资料,在网络上查阅图书及各种信息,开展个体与小组相结合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及辅导,在于策划教学活动方案及主导整个教学和实验过程。师生间的活动是双向交流相互驱动的过程。
3、评价的综合性。对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评价,不仅在于学生是否获知知识,还在于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学习状态是否活跃、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否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应是一种学习过程的评价,是集知识体、思维链、能力键与再生力(学会学习的能力)为一体的综合评价。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可谓是喜忧参半。由于信息技术是未来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人们对这个学科的关注程度在逐渐提高,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强,但是由于它始终不是一门升学考试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制约:
1、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以在学习兴趣方面的差异,导致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班上有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使用计算机,现在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已经达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也有个别的学生在进学校学生机房之后才第一次见到真正的电脑!这两种层次的学生在一个教学班里,可想而知会给教学带来些什么样的困难。
2、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有限(高中的周课时:2节),课程所覆盖的内容有限。要想在这些有限的课时和有限的教学内容里,完成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3、信息技术课教材的设计问题也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现在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基本上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连贯性,这种被称为“零起点”的教材一律从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的基础应用讲起,忽略了学生初中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这样就会造成知识的重复学习和学生的厌恶情绪,给教育效果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起的作用
1、理论联系实践,将理论融入实践,在实践操作中再认识理论。
中学信息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发现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上。在计算机课程中,学生往往对直接接触计算机兴趣很大,愿意动手操作;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兴趣就小多了。有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机器来学习新知识,同时努力改变目前教学中的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认为课程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自己设计课题再作研究的形式,使教学活动从引导激发兴趣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猜测提出解决课题的各种假设方法,再通过上机实验,回答自己的假设,得到一种新的认识。进而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螺旋式地上升,就可培养学生不断去探求未知的冲动和能力。例如上课前演示一个用Flash编写的动画程序实例,让学生马上动手制作,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5分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讲解制作的过程,指出哪些学生找对了路子,再让学生自己各显神通。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实现,然后教师再总结归纳……同时这样方法也能有效地让学生快速安静下来并集中精神听教师讲解。
2、在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
教师应努力突破其它课程只能单独给学生一些孤单经验、缺乏横向联系、缺乏各学科相互作用、不能给学生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限制,通过运用多学科综合知识,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教、学、研、做”合一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得到系统的培养。例如,由教师组织引导,让学生自己运用学到的各种计算机知识,动手制作各学科简单的课件。几个学生组成1个小组,从策划、写脚本、美工到运用学过的各种软件制作、处理各学科素材,然后整合集成、得出结论或成果,让学生把学过的各学科知识消化揉合,变成一种综合能力。
3、坚持分类原则、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个体的信息技术素养的不同,在教学中应坚持分类施教,分类辅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知识水平、爱好分组。如有的学生喜欢程序设计,有的学生喜欢动画制作,有的学生爱好图象处理,有的学生热衷网页制作,把这些学生分组对待。让他们在完成基础知识后能自主的自学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不懂的再向教师提问;同时,把各组学生又分成A、B、C三个小组,让基础最好的学生做组长,负责带动和组织本小组的其他同学。这样其他基础差的学生在基础较好的同学的带领下,也成了整个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在上机实习时对各小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请A小组学生作C小组学生的小老师,做到人人有长进,个个有提高,同时可减轻教师的负担,使分类辅导成为可能。在课程安排中,注意从活动的内容上,从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的培养上,尽力分别对待。对于优秀学生作品及行为,教师作深化指导,以提高其学习层次;对较差的学生,耐心辅导,以保护其学习的积极性。
4、教育理念和教学知识应该先进。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所以对学生进行的计算机操作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教育时,应把计算机定位成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辅助工具,让学生感受到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的重要现实意义。教师要具有超前意识,尽量让学生接触到代表电脑操作系统发展方向的最先进的操作环境,并经常性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流行的、最新的应用软件或小程序,介绍它们的用途和综合运用方法。也可以让个别学生上台介绍他们使用某个软件的心得,和同学们共享。通过这些做法,让学生自觉接受、学习、探究计算机知识。
5、不墨守成规,对学生宽严有度。
由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地利用互联网络这个庞大的资源。电脑游戏做为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喜欢的东西,教师不应采取回避的态度,要对不同游戏区别对待。对健康的益智类或策略游戏,允许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游戏。偶尔也可以网络对战的形式分组比赛,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学生不但不会反感,反而能听教师的话,和教师师走得更近。
6、设计一本好的教材。
篇9
关键词 数据库技术 flas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Experience of Databas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HU Huaifei
(Colleg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Databas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courses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 According to "Databas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course teaching for non-computer majors,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ing objects is analyzed in-depth, method which using flash animation and case teaching is discussed as a mean to establish scientific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eaching content, so as to inspir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nterest.
Key words data base technology, flash animation, example teaching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是一门面对非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教师如何能针对他们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期达到预定教学效果,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1 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精心准备教学资源
数据库技术相对比较枯燥,在我院数据库的实践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许多学生认为数据库知识枯燥无味,抽象的原理和模型难以理解;大班教学使教师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合理融汇多种相关教材。目前数据库应用的教材清华版、高教版、机械出版社版的,各有其不同的侧重点,但都不是非常适合用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课程。这些教材侧重于对数据库知识的解析,更多的是对数据库原理方面的描述,所提供的案例不能满足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我们选择了电子工业出版社魏祖宽版的教材,该教材在内容组织上,以一个典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简化的医院管理数据库)为案例,在MS SQL Server平台上,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讲解数据库的概念和应用开发技术。
2 充分利用flas,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普通的工具。这些学生对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的学习,是凭着自己的学习兴趣来投入的。如果能将flas引入到数据库教学中,会极大地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例如针对数据嵌套查询这个知识点,由于嵌套查询涉及的表格较多,不同表具有相同的属性,但属性名却不同,它们通过主键-外键关联,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叫苦连天,表一多,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时候可以充分利用flash交互的特点,采用“剥洋葱法”逐层分析所要查询的表格之间的联系,如下所示。
在医院数据库中,查询与医生刘伟有诊断关系的患者(剥洋葱法分析)。
(1)在病人表中找患者:SELECT Pname FROM Patient WHERE(?)
(2)病人表与医生表没有直接联系,需要借助于诊断关系表:SELECT Pname FROM Patient WHERE Pno IN (RecipeMaster?)
(3)诊断关系表与医生表有直接联系:SELECT Pname FROM Patient WHERE Pno IN (SELECT Pno From RecipeMaster WHERE (Doctor?))
(4)得出最后的语句:SELECT Pname FROM Patient WHERE Pno IN(SELECT Pno From RecipeMaster WHERE Dno IN (SELECT Dno FROM doctor WHERE Dname ='刘伟'))
在(1)(2)(3)(4)这4个步骤中,可以分别停顿下来,给学生提问,让学生思考执行流程,反复训练学生解决嵌套查询的思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杜绝了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具有数据表达的能力;具有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专门问题的意识;具有创新理念,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有继续学习的理念。
3 联系实际,用案例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在数据库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
例如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患者,要去看病,应该有什么样的流程,学生会这样回答:要去挂号、挂专家号、医生要填写病例、要去拿药、要交钱等等。那么再进一步启发学生,要看病的人不止一个,效益好的医院,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看病,该怎么管理呢?要靠人去管理吗?那么参与管理的人数说不定比医生还多,本末倒置,那就不叫医院了。采用数据库系统来管理,省时省力、又能节约大量成本,这就是计算机在实际生活的应用。
由于学生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单纯讲理论,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而且不能理解,往往听课有疲惫感,如果插入与讲解数据库实际应用有关的案例,既起到调节课堂气氛,又加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现在有一些老教师,自以为上了多年的课,就不注意去钻研教材,不去调研学生的需求,上课时也不备课,只是照本宣科,上课所选用的案例,可能早就老掉牙了,不管学生喜不喜欢听,讲台上的老师讲得自我陶醉,下面的学生听不懂,失去了兴趣,有的干脆睡觉。这样,对学生的培养而言,绝对不是好事情。
4 加强实验过程考核,做好课堂跟踪
数据库课程设计综合实践为促进数据库应用软件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极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学生做数据库课程设计时,要注意学生分组情况。事先充分了解各个学生的编程能力、数据库知识掌握的能力,防止在某些分组中,有吃“大锅饭”的情况,比如3个人一组中只有一个人是真正动手在做事,其它两个都是旁观者。应该根据班级的学风来具体安排,对于学风比较好的班级,可以3到5个人一组,题目可以偏难、偏复杂一些,对于学风较差的班级,可以一人一组,做些较为简单的题目,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学到相应的知识。目前有些教师不大重视实验课教学,有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以自己工作忙,任务多为借口,只顾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自己的实验课不上,让其带的研究生上,或者让别的老师去上,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情况,帮忙上课的研究生或其他老师,很难了解学生上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哪些是薄弱点,因此在带学生实验时,很难做到有的放矢。
课程设计是一个全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到的书本知识,创造性地开发应用系统。可以给学生几个题目,学生任选一个,要求课程设计的报告格式为:设计目的、数据库设计的实体联系图,程序设计框图、流程图、模块功能说明(如函数功能、入口与出口参数说明、函数调用关系描述等)、调试方法与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学生通过选题、算法分析和设计、编程、上机调试,最后得出满意的结果,使学生掌握了一个应用系统整体设计方法,这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学生不仅对应用系统有了整体概念,而且知道了如何去设计、开发应用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组织学员进行交流。教师从学生上交的课程设计报告中选择最优、中等和最差的三份报告,让报告者讲述自己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碰到的疑难问题及怎么样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再由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课程设计的不足及闪光点,对于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其缺点,要采用鼓励的方式,不要一棍子打死,以免挫伤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怎样解决一些技术疑难问题,从而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5 结束语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是当今计算机教学中及其重要的课程,对它的教学改革研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努力,才能取得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成功,有效地帮助学生很快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 Database System Concepts.Abraham Silberschatz, Henry F. Korth, S. Sudarshan, McGraw-Hill,2003.
篇10
关键字:信息技术教研、现状和反思、对策
我省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已经经历了几个年头,那么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研究活动开展得怎么样呢?本文在对周边中学进行一番调查以后得出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开展现状,并在对此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几种可行的方法。
一、教研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作用
在中学,教师的教研是指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探索、分析原因、得出解决方法、构成教育理论的过程。其实施主体是教师,研究对象是某种教育现象或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教研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与语文、数学等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在课程核心思想的沉淀上无法比拟,其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以及评价体系不能完全参照其他学科。信息技术课程有着自己的核心价值和目标体系,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规律,同时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很多都是新形式下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因此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经常陷入困惑之中,这需要广大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探索、积累、研究。信息技术课不是计算机软件培训课,它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课堂。那么如何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何探究信息技术课堂特有的教与学的规律,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贯彻素质教育等等,这些都是年轻的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的问题,而教研给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开辟了这样的一条捷径。因此,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教研。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开展现状和反思
但是,在大部分中学里,和其他小学科(也叫副科)一样,受传统旧观念影响,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和教研活动从一开始就没有受到过重视。目前,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基本能勉强按照大纲要求进行,而教研活动在中学却开展得很不理想,有的学校根本就不开展,有的学校完全照搬别的学科的教研方法,形而上学。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有大环境的因素,有领导的意识因素,也有信息技术教师自身因素。根据笔者调查分析和思考,中学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开展的现状及原因有如下几种情况。
1、客观条件限制——信息技术教师少,学科新,教研难度大
一般来说,学校教研活动主要是在教研组内开展,其常规内容包括教材(资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交流,教育教学现象分析讨论,教学进度安排以及教学心得交流等等。一个30个班级编制的完中学校里,一般只在非毕业班开课,而初一、高一是每周两节课,其余是每周一节课。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课时少,开课的年级少,一个学校有三个信息技术教师足够应付信息技术教学,正因为如此教研活动开展难度大,很多学校的教研活动一度处于瘫痪状态。
由于学科新,教师专业成长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上,还有很多需要探究的地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新问题、新现象,在以往的课堂或其他学科的课堂都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教师处理起来没有高级教师的引导和过去的经验参考,许多教育教学问题处理和研究起来很费力气,常常得不到正确的解决。久而久之,教研的热情大减,直到消失。
2、信息技术教师的多重身份——教学不被重视,杂事多,时间被占用
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信息技术这个既不参加高考又不参加中考的科目,在学校作为小学科不咸不淡地存在着。由于有课程目标存在,在学校里一般课时能够按照大纲上的要求开满,但是,一遇到特殊情况,信息技术课要为其他学科让路。在这样的情况下,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教研热情被冷落,另外缺少合理的评价体系,干与不干一个样,教研的开展也得不到重视,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其次,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使用具有多重性。信息技术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教师、电教人员、网络管理人员、课件制作人员、网页制作人员、学校的免费打字员等,有时候还要负责全校办公室电脑的软件维护任务。信息技术教师总是处于忙碌状态,却不是在教学和教研上。信息技术教师接触的大都是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而不是学生。他们很少有时间静下来看看教育教学理论,很少有时间对教学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反思、研究和探讨,开展教研活动更是一种奢谈。
3、事倍功半——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认识不足
现在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一般来源两个方面:一是半路出家的,早期在中学开设的是计算机课,那时学校一般是电教人员来充当教师,而电教人员都是由相关学科例如物理学科老师半路出家,他们对于信息技术教育规律基本不了解,但是他们有各自原有学科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研究中也照搬过去的模式,忽略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规律,自然事倍功半。二是近年来新分配来的大学生,他们有技术而且强调技术,但对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不了解,对信息技术课的核心价值和培养目标不明确,认为课堂里传授学生的是技术。因此他们眼中所谓的教研就是多看看专业技术上的书等。另外,很多老师以为,信息技术就是教学生电脑技术的,学生懂得操作就可以了,因此课堂教学和软件培训班一样,再加上学校不重视,更谈不上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了。
三、中学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开展方法
作为走在教学第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看到信息技术课教研现状如此,我们百感交集,长此以往,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信息技术课传授给学生的究竟是什么,是技术还是意识?培养学生的又是什么?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从何而来?信息技术课堂难道就是电脑培训班?
“教师即研究者”,不管目前面临着多大困难和困惑,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活动不能停,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教研开展情况,总结出几点建议:
1、网络教研
传统学科有着很长的历史,众多的教师,教学研究在组内就可以完成。但信息技术教师不行,然而我们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网络。网络是个大的图书馆,也是一个好的老师和朋友,在网络上,有很多信息技术教研网站上都有论坛,那里有成百上千个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学者,他们在论坛里或自己的博客上发表自己的见解,热心地解决你所提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和现象,还会给你提出使用的建议和方法。笔者经常上“信息技术教育网(nrcce.com)” 的论坛,里面的栏目丰富多彩,包括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策略、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等。还有心得体会、教学笔记,还能实时交流、探讨等。笔者也参与论坛讨论,从讨论中不但学会了很多课堂教学知识和技巧,还获得了很多教学素材和好的教案,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此网络教研是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的一种方向,是“走出去和请进来”和资源共享思想的具体应用。
2、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
很多优秀的教师经常反思,而且善于反思。反思的种类有很多,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思学生的行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诸如不听课或听不懂的现象。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特别是年轻老师,更应如此。信息技术教师的教研应从反思开始,由于学科的历史不长,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能照搬别的学科,怎样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怎样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而不至于课堂失控等,这些都是信息技术教师应注意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中验证自己的方法,在课后反思课堂中的问题,久而久之,信息技术教师不但是技术的行家,也是课堂教学的里手。
3、与其他学科教研联合开展
独木不成林,信息技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首先要培养具有合格意识的信息技术教师,因此和其他学科联合展开教学研究活动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每一门学科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都有着自己的精华,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对教育教学现象的理解。通过和他们交流探讨有助于信息技术教师成长,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技巧的提高,这种方法在学校还是比较容易实行的。
4、校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