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产品;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211
1 农产品生产中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国的绿色植物保护技术虽然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是受人为因素以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较大问题,难以满足农产品生产的需求。有关部门对绿色植物保护技术的重视度不足。在实际生活中,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产品生产中虽然能起到较好作用,但是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致使划拨的经费不能较好满足在绿色植物保护发展的需求。在绿色植物保护方面,一般包含较多工作项目,包括技术推广、建立病虫害检测体系等内容,由于下拨的资金较少,这些工作项目难以顺利开展,致使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产品生产中的应用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其主要作用,给农产品的生产带来较大不利。
绿色植物保护技术中监测力度不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极易遭受人为因素及自然因素的影响,随着许多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而监测体系却并不完善,从而给农产品的生产带来极大不利。监测体系的完善需要一定的资金以及技术支持,但是很多区域在这2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而农民的监测工具以及自身素质都难以取得较好的监测效果,致使农产品生产中存在较多隐患。
2 农产品生产中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应用方法
2.1 加强绿色植物保护技术的宣传
在实际生活中,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产品生产中虽然能起到较好作用,但是受人为因素以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并没有得到较好宣传,致使许多农民对其都没有较好的认知,难以发挥出绿色植物保护技术的作用。因此,基于绿色植物保护的重要性,有关部门必须采取多方式加强对绿色植物的宣传力度,例如召开会议、讲座、利用墙报、电视、广播、发放小册子等多形式加大宣传,对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产品生产中的重要性进行准确阐述,并将绿色植物保护技术与农民的利益联系起来,从而有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关部门须通过宣传手册等形式提高农民的病虫害防治知识以及一些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对病虫害信息及时进行,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生产,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宣传效果,帮助农民更好进行农产品生产,充分发挥出绿色植物保护技术的作用,实现农产品增产。
2.2 完善绿色植物保护技术监测体系
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很容易遭受病虫害的侵蚀,不仅影响农产品的正常生长,而且会产生许多隐患,因此,完善绿色植物保护技术检测体系有着重要作用。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如果相关技术人员忽视了对农产品病虫害的监测,没有及时将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上报、处理,将会直接影响农产品的正常生产,最终降低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因此,有关技术人员必须在适当位置建设相应的病虫害监测点,并提高农民的监测意识,让其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取相应的监测措施,并详细记录各项监测数据,技术人员再将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针对实际的病虫害情况制定出完善的处理方案,对病虫害进行实时监测,从而有效发挥出绿色植物保护技术的作用,降低农产品的病虫害隐患,这样才能保障农产品的正常生产,提高农产品的整体产量,从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
2.3 提高绿色植物保护技术人员素质
绿色植物保护技术人员的相关工作是绿色植物保护技术更好应用在农产品生产中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提高绿色植物保护技术人员的素质有着重要作用。有关部门必须对目前绿色植物保护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向技术人员详细阐述绿色植物保护技术中的关键内容,并针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讲解,让技术人员针对自身的不足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后,技术人员就可以更好指导农民进行农产品生产,从而提高农产品产量。
3 结束语
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很多农民没有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只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物质,这些物质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但是也会对农产品造成较大污染。因此,农民可以将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应用到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这不仅能提高农产品产量,而且能增强农产品的安全性,从而更好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何英丽.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新农村(黑龙江),2011(13):92-93.
篇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最基础环节,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关系到社会稳定。生产安全放心的农产品,既是对社会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作为食品链条的源头产品――农产品的生产者,全省的农民朋友和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产品生产企业要按照如下倡议开展生产。
一、严格遵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农产品质量负第一责任。在备耕过程中,要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生产资料,尤其对农药的选购,要选择有资质的经营门店,切不可随意在个人非法经销点购置生产资料产品,同时要注意看清标签说明,如使用方法、范围、毒性等,不要购买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在此基础上,还要索要发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农业投入品使用规定,严禁在农产品种植中使用违禁药物或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对广大农民朋友来说,非法添加物质就是在粮食、蔬菜、瓜果、食用菌等种植中,使用了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和限制使用的农药;滥用添加物质就是违反国家标准超限量使用农药。按照《农药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严禁在蔬菜、瓜果、食用菌等作物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高毒农药允许在粮食作物上使用,但不能在蔬菜、水果、食用菌等作物生产中使用,否则将产生不良后果,并要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关法律责任。农产品上市前一定要达到农药使用“安全期”,保证出售的农产品安全无害,既让消费者放心满意,也使自身能够获得良好信誉和较好收益。最近,国家下发了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的通知,强调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任何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禁止在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收购、运输中使用违禁药物或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发现违法行为,一经查实,将依据《刑法修正案(八)》等法律法规,从快从重追究刑事责任。广大农民朋友和农产品生产企业一定要树立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的要求,生产合格放心优质的农产品。
二、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产品生产企业要积极组织标准化生产,严格安全间隔期,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加强对标准的培训和宣传,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组织带领农户创建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发推广优良品种和绿色生产技术,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品”认证和名牌农产品认定申报,培育自主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
三、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产品生产企业要依法认真落实生产记录制度,积极推行鲜活农产品包装、挂标上市,对于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的种类、数量及用药时间和采收日期,要做好记录,完善农产品生产档案管理,保证“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目标的实现。
让我们以对国家、对社会也对自身高度负责的精神,以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经营,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为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和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3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 监督管理 检验检测 建议
近年来,泾县以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为切入点,大力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认真组织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强化农业行政执法监督,使农产品质量监管水平明显提高,促进了泾县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健康稳定发展,确保了城乡居民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
1.农产品质量监管成效
1.1农产品质量认证步伐加快
按照农产品认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原则和要求,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的质量安全认证工作。至2009年,全县建成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1.7万hm2,其中6666.7 hm2茶园被授予“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生产基地”达标县,有25个农产品取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质量认证,申报并通过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11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具备了一定的总量规模,在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打造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上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1.2质量标准体系实施力度加大
到2009年底,泾县已制定农产品生产技术及操作规程9部,其中茶叶3部、大米2部、蔬菜2部、油菜2部。按照农产品生产技术及操作规程要求,积极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以“汀溪兰香”、“涌溪火青”为代表的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2 000 hm2,以“天丰粮业”为代表的大米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6 666.7 hm2,以“章渡酱菜”为代表的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3 333.3 hm2。通过创建标准化生产基地,充分发挥了基地引导农民全程应用标准的带动作用,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迅速推广,有力地提升了泾县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3农业行政执法能力逐步强化
以“依法治农、依法护农”为宗旨,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两大工作重点,积极组织实施执法专项整治活动,开展农业投入品市场的规范与整顿,加强禁用药物药残检测,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培训,为农业行政执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在宣城市率先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制度,初步建立起生产者自我约束制度和市场追溯制度。
1.4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日益增强
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公益性职能的明确和竞争上岗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农民专业技术培训等科技下乡活动,极大提高了广大农民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了农产品生产者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投资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定期对各大超市、市场、生产基地农产品进行农残检测,为泾县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消费提供了保障。
2.主要存在的问题
随着各项措施的逐步推进和完善,泾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2.1质量安全意识不强
由于生产者的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生产者的无公害生产意识不强,掌握的无公害生产技术不全面,导致不能很好地掌握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甚至有极少数生产者为片面追求治虫效果而非法使用违禁农药。
2.2工作经费及人员不足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的面广量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无公害标准化技术的制定与实施、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等都需要一定的工作经费,而一直以来各项管理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开展。
2.3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率不高
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生产者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没有按照操作规程安全、合理使用农药。使用方法和技术不科学、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未得到普及。
2.4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
泾县农贸市场和超市已逐步建立起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但现有的检测设备、检测技术与实际要求差距较大,仅限于使用农药残留速测仪对农产品进行定性检测,检测手段还不能满足市场准入制对检测的要求。
3.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几点建议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技术推广与执法监督两手抓,全面推进泾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
3.1加强宣传,营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
农产品质量安全环节多,涉及面广,要加大舆论宣传的工作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思想认识,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为推动“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的主攻方向,作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根本措施。要充分利用泾县电视台、信息网等各种媒体及发放和张贴各种宣传资料等途径,广泛宣传,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广大消费者的消费安全意识、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意识,以期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
3.2强化措施,坚持技术推广与执法监督两手抓
农业部门要把农产品安全生产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部分,既要积极推广应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又要做好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切实加强农产品的定期检测,对检测中发现的违禁使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积极开展农业投入品市场的治理整顿和监管,坚决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
3.3健全机制,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
一是提高农业标准化应用能力。通过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带动广大农民自觉应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二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对该县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生产技术规程进行制定和完善。根据市场变化和科学技术发展,不断修改完善已经制定的农业质量标准,并逐步将其延伸到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不断完善适合本县的农业标准体系。三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农业技术部门对生产基地或大户要进行重点扶持和指导,定期对超市农产品进行抽检。四是提高农产品认证和基地认定的能力。加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检查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能力,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的能力。五是推广实施农产品产地编码制度,把产地编码作为农产品质量追溯的一项有效措施加以完善。六是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通过加快发展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等有效措施,做大做强“天丰粮业”“汀溪兰香”“章渡酱菜”等品牌。七是加大人财物的投入,提高检测能力,全方位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绿色贸易壁垒 农产品出口 影响 策略
我国是一个农产品出口大国,我国的农产品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科学技术含量不高,相比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农产品市场,制定了苛刻的技术、环保等方面的要求以限制我国农产品进入其市场,绿色贸易壁垒这一看似“合法”的非关税壁垒便应运而生。
一、绿色贸易壁垒概述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自然环境、生态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对来自国外的产品和服务加以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它的特点有内容的合理性、形式的合法性、保护对象与范围的广泛性、实施效果的歧视性。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标志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补贴和绿色税收等。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环保水平还比较低,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技术等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是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较大的国家。然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但其弊远远大于利。
1.正面影响
(1)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我国农产品要通过绿色壁垒进入国外市场就不得不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质量,那些农药含量高的农产品就必须被淘汰,产品更加绿色化。
(2)有利于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绿色壁垒所采用的技术标准通常是以先进的环保技术为基础的,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者为达到这些要求,就不得不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因此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能够得到提高。
(3)有利于我国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壁垒是为保护环境,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而设立,通过绿色壁垒的实施,可以促进我国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负面影响
(1)限制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增长速度,使我国农产品出口量下降。我国的农产品因达不到发达国家设立的标准,许多农产品被退回或被封杀,这就大大限制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如我国出口到日本的绿茶因农药残留量超标而被退回,出口到欧盟的蜂产品以氯霉素超标为由而遭封杀等。
(2)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 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我国国内的农产品生产者为达到国外的苛刻的技术安全标准,不得不增加生产成本,以及有关环境的检验、测试、认证等手续的额外费用,我国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有价格优势,而国外苛刻的技术要求就削弱了这种优势。
(3)加强了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控制。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制定了苛刻的贸易技术标准,限制我国农产品进入其国内市场,借保护环境之名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进行限制。 三、我国农产品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的原因
1.国内原因
(1)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我国农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生产规模小,基本是传统的家庭式生产,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科技含量较少,因此生产效率比较低,生产的产品很难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
(2)农产品不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生产者的安全和卫生意识不高,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色素等。在接受国外产品检验时,往往不符合安全卫生标准。
2.国际原因
(1)国外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根据H-O定理,一国应出口该国充裕要素密集的产品,我国许多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价格上就获得了比较优势。但许多发达国家在我国加入WTO后,设置绿色壁垒来保护国内市场。
(2)人们对健康和环境越来越重视。为保护人们的健康和环境,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提倡 “绿色革命”,绿色贸易壁垒便是一种体现。我国的许多农产品由于含有许多超标的化学成分,因此被发达国家拒之门外。
四、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
1.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环保农业
首先,扩大农产品的生产规模,调整农产品生产方式,应用高新技术,把分散的生产转向综合产业化生产,形成标准化的规模生产;其次,发展绿色环保农业,农业生产者应树立绿色观念,减少农药的使用,引用科学的、绿色的生产技术,提高环保意识,维护生态平衡。
2.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对外出口范围,开展多国营销、绿色营销
面对发达国家的故意为难,我国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应考虑寻找新的市场,将农产品的出口范围扩大到发展中国家,避免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增加农产品的出口。在进行农产品贸易时,应采用先进技术,加工、包装、运输农产品,绿化产品价值链,开展绿色营销。
3.发挥政府职能,维护我国的正当权利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职能,制定绿色政策,鼓励绿色产品的开发和出口,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绿色补贴,同时必须建立起与国际统一标准一致的质量监控体系,并且通过外交维护我国的正当权利,我国应与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发达国家不合理的绿色壁垒。
参考文献:
[1]马进军:入世后中国农产品出口遇到的绿色壁垒及其成因和对策[J].国际商务研究,2007,(1)
[2]李吉明: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绿色壁垒的原因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3,(10)
[3]海闻易纲:国际贸易[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罗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J].商业时代,2005,(17)
篇5
关键词:农产品;绿色营销;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对环境和资源的忧虑逐渐转化为消费过程中的一种自律行为,更加倾向于适度、无污染、保护环境的消费,绿色需求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或正被逐渐唤起,人们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安全性问题。加快开发绿色农产品,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而且对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提升产业层次,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增强市场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农产品认证以来,到2005年年底,对2 400多种产品进行了绿色认证,并为农产品初步实现标准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应看到,目前各地的绿色农产品还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存在着认识程度偏低、生产经营分散、标准实施滞后、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开拓不强、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
1加强绿色教育,树立农产品绿色营销的观念
绿色营销观要求企业在营销中,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注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环境污染。绿色营销强调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等四者利益的统一。不少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已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然而,对于泱泱中华而言,仅靠少数有识之士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持续的全民绿色教育,在全体国人心目中树立牢固的绿色营销观念。
(1)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与引导,树立农产品的绿色消费观念,使消费者对环境和资源的忧虑转化为消费过程中的自律行为,自觉地接受绿色农产品,抵制非绿色农产品。
(2)加强对生产者的教育与引导,树立农产品的绿色生产观念,使生产者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自觉地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指导,自愿采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大力开发绿色农产品,实现农产品清洁生产。
(3)加强对营销者的教育与引导,树立农产品的绿色营销观念,使其加快绿色农产品的流转,尽量减少绿色资源的浪费;自觉采用农产品绿色包装与绿色广告,尽可能减少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4)加强对管理者的教育与培训,培养专业化的农产品绿色管理人才;树立农产品的绿色管理观念,加强对农产品绿色营销的扶持激励、监控管理。
2加强农业生态建设,营造农产品绿色环境
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农业污染加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发展绿色农业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把保护生态与发展农业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1)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开展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沃土工程,推广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尽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减轻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2)加强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重点是加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关注工业对绿色农产品基地造成污染,杜绝工业企业转移到绿色农产品基地,对绿色农产品生产构成威胁。
3加强农业结构调整,打造绿色农业产业
发展绿色农产品,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区,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外向化方向发展。
(1)调整绿色产业布局。按照生态绿色优先原则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挥生态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分区规划建设绿色产业,努力扩大优势绿色产业比例,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各具特色绿色农产品基地。
(2)培植绿色拳头农产品。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着力培植发展具有市场优势的拳头绿色产品。
(3)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机制,使土地逐步集中,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规模经营效益。
4加强绿色科研开发,推广、应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
开发绿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品质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实行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这需要在开展绿色科技培训、推广先进绿色技术、组织标准实施、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1)迅速改变目前农村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破”、“散”的状态,对农村基层科技推广人员全面落实政策,使他们生活有保障,从而能扎根农村作贡献。
(2)调整农业科技推广成果奖励政策,对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应用、推广方面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予以重奖。
(3)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农民培训及“绿色证书”工程,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以适应深化农业结构、实现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4)把技术与地域需求结构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发、引进高新技术、增效技术,加速绿色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5实现绿色农产品标准国际化,规范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
绿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是农产品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入WTO后,大量国外绿色农产品涌入我国,冲击农产品市场,国外对农产品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无疑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一大门槛。政府部门应参照国际标准抓紧制订各种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与认证体系。
(1)建立健全农产品的国家标准(包括质量标准、残留物标准等),尽可能地与国际标准相一致,使标准国际化,并得到其他国家与组织的认可。
(2)建立和完善国家统一的、规范的农产品认证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管理、监督机制,使之法制化和制度化,提高认可的权威性,并以此提高和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的信誉与竞争力。
(3)要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以确保标准、管理的统一化,并迅速将标准、管理手段与国际标准相衔接,争取其他国家的认可。
篇6
抓基地生产,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加强生产技术指导,引导蔬菜生产基地、种植大户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加强生产过程控制,今年印制《长春市蔬菜生产记录手册》8000册,免费发放到菜农手中,实现了生产记录在册,有效规范了农业生产行为。
抓源头治理,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加强农业投入品市场的执法检查,严禁质量不合格的农药、种子、肥料以及国家禁用的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和销售。今年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1677人次,检查农资生产企业及经营业户1318家次,立案62起,罚没47.3万元,没有发现国家禁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
抓市场监管,加大日常监督检查和监测力度重点加强“元旦”、“春节”、“3・15”和“5・1”等节日期间的农产品质量监管,突出抓好高考、中考和“七一”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今年以来,长春市农委检查蔬菜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累计27次,共进行3次例行监测和1次专项监测(春季韭菜),抽取蔬菜和水果样品280个,蔬菜平均合格率达到98.2%,水果合格率达到98.9%。
篇7
为深入贯彻“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格局,满足市民对安全健康食品的需求,长春市经过认真调研和反复论证,提出了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的战略构想。经过不懈努力,在2016年9月2日召开的第十七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对长春市的申请给予了批复,下发了《关于支持吉林省长春市开展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创建工作的函》,并授予长春市“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牌匾。
一、强化领导,科学推动创建工作有序开展
为统筹推进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创建工作, 2016年9月5日,长春市委办公厅形成了“长春市绿色有机示范市创建方案”和成立了由长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提出举全市之力共创共建。并根据年初制定的2016年推进绿色水稻原料生产基地建设30万亩,绿色果蔬生产基地17.22万亩,绿色鲜食玉米生产基地2.8万亩,绿色杂粮生产基地1.6万亩,新增“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40个的任务目标,长春市农委与各县(市、区)农业局签订了《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细化工作职责,落实属地监管任务,并列入了长春市政府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体系。
二、政策引领,示范引导创建工作快速推进
为加快推进安全、优质、品牌农产品发展,实现把长春打造成为全国绿色农产品基地的战略目标,长春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长春市“三品一标”农产品奖补实施办法(暂行)》。市财政拿出专项引导资金,用于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进“三品一标”发展,打造长春农产品特色品牌,同时加强了示范推进工作。一方面加强技术指导,长春市农委重新修订了14种蔬菜生产技术地方标准,编印成《长春市蔬菜生产技术标准补充汇编》,免费下发到菜农手中。通过送科技下乡、农业培训等活动,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蔬菜生产基地、种植大户进行技术指导,以点带面引导农民严格按照“蔬菜生产技术标准”进行生产。另一方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建设,2016年,榆树市被列入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项目,九台区和德惠市被列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项目,目前正按照示范县要求开展工作。
三、重视监管,全面推动创建工作健康发展
开展春季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全面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保证优质放心农资供应。2016年年初以来,长春市共出动执法车辆2580台次,出动执法人员9520人次,检查农资企业及经营业户12963户次,整顿城乡农资市场1206个次,立案查处农资案件12起。通过加大监管力度,净化了农资市场,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抽检力度,加强了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监测工作,确保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从2016年国家和省对长春市各进行的3次例行监测情况看,平均合格率达到98.5%。加强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启动了秸秆禁烧、综合利用计划,防治农田大气环境污染,城乡生产生活垃圾统一处理,“两减一增”绿色防控体系建设,黑土地保护计划,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条件。
四、广泛宣传,营造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篇8
关键词:设施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示范推广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1.007
在农产品数量增长的同时,国家及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成效显著,先后获得“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和“省级标准化示范县”称号。该县已开发建立了绥中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服务平台,包括农业投入品监管、检测数据管理、农产品质量监控追溯等3个系统。该项技术的应用有力地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地规范了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行为,大大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管效能。
1主要技术内容
1.1建立设施蔬菜安全生产示范区
在全县选择设施蔬菜优势产区,建立设施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示范区3个,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的推广及追溯体系的建设和应用,不断提高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扩大示范区的辐射能力与带动作用,从而全面提高设施蔬菜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及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1.2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技术体系的示范与推广
投入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农药的不当使用,更是造成农产品不合格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要在示范区内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体系。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实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高毒农药经营单位实行经营承诺制、进货备案制、贮存专区制、销售专柜制、购买实名制、流向记录制;二是实行农资产品备案制度。以农药产品为重点,进入示范区内的农资产品进行备案登记,建立备案样品库,鼓励示范区内的农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产品备案管理,实现农资产品从进货到销售的全程可追溯。
1.3设施蔬菜安全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针对示范区的主要示范品种,在省、市级农业地方标准的技术基础上,结合地区农业生产实际和特点,将标准制成可操作性强的技术规程,转化成明白纸、模式图等形式,在示范区内进行推广和应用,规程要清晰、详细,包括栽培流程、方法、气候条件。生物防治技术,主要病虫害的用药品种、时间、方法、用药及量、用药次数、安全间隔期,用肥种类、时间、方法、用量,产品的收获、贮藏、包装等,重点推广使用先进的生物防治技术,高效、低毒、低残留和无残留毒性的生物农药、无公害农药、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和可降解地膜等生产资料以及新型农业机械等。生产基地推行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以及自主进行农产品快速检测,培养科学合理的使用农业投入品,依法进行农产品生产的良好意识。
1.4“三品一标”生产技术及产业模式的推广和应用
在示范区内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技术及产业发展模式,引导企业和生产者按照“三品一标”的要求进行生产和管理,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通过开展“三品一标”的生产和认证,大力培育产地品牌,增加农产品生产企业辐射和带动农户的能力,提高示范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水平、产品附加值及市场知名度。
1.5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推广和应用
在示范区内推广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服务平台中的子系统),该系统以二维码为载体,通过在生产基地应用便携式农事信息采集系统,实现生产履历及产品检测信息的快速采集与实时上传,并通过在生产基地、企业应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实现农产品生产的产前提示、产中预警和产后检测。通过将各生产企业数据汇集到管理部门,构建追溯平台数据库,管理者和消费者均可利用上网、二维码扫描、短信等方式对农产品进行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应用,将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搭建工作基础及平台,待农产品市场准入开展时,与其进行有效对接。
2实施地点及规模
实施核心示范区4个,分别为绥中县塔山镇许家兴达蔬菜专业合作社示范面积10000亩,其中生姜2000亩,马铃薯8000亩;绥中县高台镇牛彦国兴蔬菜专业合作社示范面积1000亩,年产黄瓜20000吨;绥中县万家镇宝顺棚菜专业合作社示范面积500亩,年产生菜3150吨;绥中县西平乡忠民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示范面积8500亩,其中辣椒6000亩,黄瓜2500亩。
3项目预期目标及效益
3.1经济效益
使示范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特别是通过推广生产“三品一标”产品,来提高示范地区的农产品经济价值,最终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3.2社会效益
主要体现在可以向社会提供更多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保证广大消费者消费安全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认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此外,提升政府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执法效力,提高农产品及农资产品生产销售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和从业道德规范,推动责任从被动监管走向行业自律,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供根本保障。
3.3生态效益
篇9
一、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主要成效
近几年来,我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重要职责,通过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市场管理,制定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逐步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及其无公害生产基地的证和认定工作,加强标识管理,开展集中专项整治行动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稳步提高。主要表现在: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自年以来,全区开展了以蔬菜、茶叶农药残留和畜产品兽药残留检测,累计抽检样品1780个,检测合格率为100%。全区未发生因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而引起的重大中毒事件。
(二)全社会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氛围正逐步形成。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消费者的观念便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逐渐增强。生产者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生产行为逐步规范,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区委、区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人大实施监督,政协密切关注。一个全社会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氛围正在形成。
(三)农产品认证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为实施国家“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在区政府的鼓励和农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农产品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了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力度,培育了一批在市场上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截止目前,全区通过中国绿色品发展中心认证的农产品已达到18个(其中,有机食品4个,绿色食品5个,无公害农产品9个),先后扶持建立了3万亩蔬菜、1万亩茶叶、4万亩中药材、10万亩干果、2万头生猪等无公害种养殖生产基地。其中木鱼有机茶、宋洛生猪养殖基地已通过产地认定。通过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有所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所改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年实施的《食品安全法》,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缺位,在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分段管理过程中部门监管界限不明确,各环节的衔接措施不到位,监管责任不落实,难于实行全程监管,缺乏明确的不合格农产品退市制度和法律依据等。
(二)农业标准化建设滞后。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治本之策,农业部和农业厅虽然制定了部分农业标准化生产标准,我区也制定了部分农业生产技术规范,但在生产中难于推广应用,没有落到实处。全区农产品按标准或规范组织生产的还不到10%。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我区虽然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管理领导小组,农业主管部门也成立了监督管理办公室,但乡镇还没有相应的机构也没有监管人员,监管工作缺乏系统、连贯、整体性,造成监管工作难度较大。同时,我区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设备,对生产基地、企业、农贸市场、养殖场、超市的农产品难以做到心中有数,无法开展农产品安全自检。因此,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设备迫在眉睫。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投入严重不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我们必须把握的全区农业发展新趋势,那要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必须加大对质量安全工作的人、财、物投入,今年农业部门积极争取,在林区政府的重视支持下,从财政收入中虽然解决了5万元的监管工作经费,但只是杯水车薪,在监测上没有安排专项经费,没有检测手段,与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求不相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工作和力度很难到位。
三、加强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建议
(一)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组织管理机制
1、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我约束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首要的问题是要落实责任,实现生产经营主体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不能立足于政府大包大揽。农产品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食品,生产经营又十分分散,完全靠政府包揽质量安全管理是难以做到的,也是没有效果的。因此,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我约束机制,一方面能依法落实包括农民、个体经营户、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内的生产经营主体第一责任。例如,针对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和农民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有严格具体的规定;另一方面,能围绕农产品生产和交易等关键环节,通过自我约束有效加强基地和市场组织管理,着力解决由于农产品生产经营分散而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有效保障的问题。
2、建立农产质量安全监督机制。一是依托农村基层组织,鼓励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管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二是依托基层组织建立协会,将基层组织的监管职责与农民自我管理有机结合。基地农民相邻而居,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日常交流频繁畅通,拥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只要加强日常宣传引导,很容易形成主导性的、共同的、具有约束力的观念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群众即会互相监督。在条件成熟的地域再加以协会框架下实行小组质量联保的办法,即一户出问题,要连累小组其它成员,这样会大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群众内部监督控制。
(二)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管理机制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建立包括产地环境管理、农业投入品管理、农产品生产管理、农产品流通管理及农产品加工、消费管理等在内的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机制。结合我区实际,实行生产环节基地准出和流通环节的市场准入管理是保障我区农产品安全最有效措施。
1、建立基地准出管理机制。基地准出就是以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为管理主体,全面执行系列管理制度,推行标准化生产,确保从基地流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要深入开展培训和宣传。要求农民或农产品生产者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生产标准的要求使用农业投入品、执行生产规程;二是切实加强投入品使用管理和技术指导。特别是在经济作物基地,要实行基地用药定点经营制度,统一组织农药供应,严把投入品来源关,并根据技物结合方针,推行专业技术人员咨询和用药处方制度,加强农户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三是建立生产记录。按照作物品种和生产批次,详细记录产品播种、收获、加工过程及化肥、农药、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使用的情况,加强生产过程的监督;四是开展产地检测。对上市销售的产品在上市前要认真进行产地检测,检测合格的要出具检测报告并随货同行,不合格产品严禁上市销售。农产品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自行建立或委托检测机构开展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尚不具备检测条件的基地,可由农产品生产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委托公益性检测机构,根据生产记录和相关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基地产品进行抽检,并向被抽查农户出具质量检测报告单。不合格产品严禁流出基地,并根据协会章程和相应管理制度对相关农户进行教育处理;五是进行产品包装标识。农产品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依法对所生产的产品进行包装标识,详细注明品名、产地、生产日期、生产者、质量检测等方面情况,抓好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门槛产地准出制度的实施工作,是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2、建立市场准入管理机制。市场准入就是以农产品经营市场为管理主体,严格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控制,确保上市产品质量安全。凡进入我区实行市场准入销售的农产品,必须随附四项中任意一项证明材料:一是农产品生产单位或者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机构、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出具的产地证明,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疫)合格证明(包括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出具的自律性检测合格证明);二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者有机农产品等质量安全认证有效证书复印件,以及近一年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检验(检疫)合格证明;三是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个人与农产品市场主体签订的已明确质量安全责任条款的购销合同复印件;四是进口的农产品应出具我国政府认可的检验检测机构出具的质量安全检验(检疫)合格证明。不能提供上述四项中任意一项所列证明材料的农产品,除农民销售自种自养的少量农产品外,必须进行抽检,抽检合格的才能销售。能提供上述相关证明材料的农产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可以进行抽检,实行市场准入管理机制,是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二道防线。
(三)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对接合作机制
农产品生产流通,面大、量多、链条长、流转快,如果各环节独自为战,不仅社会成本巨大,而且工作难以为继。因此,需要对接合作,降低成本,规范管理。
1、探索建立农业产业化对接合作机制。即龙头企业+生产+农户合作机制,其中龙头企业包括农产品加生产加工营销企业;生产可由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协会、或其它中介组织进行管理。在运行过程中,龙头企业与生产签订产供销合同,明确须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承担违约责任等事项;生产管理者要采取更加严格检测、管理措施和更加严厉的违约惩处措施,有效减少投机行为和消除侥幸心理,确保达标生产。
2、探索建立上游与下游市场之间的对接合作机制。上游市场对入场交易产品,要严格查验有无合格产地质量证明,合格的要开具检测合格证明,并详细载明批次、数量、质量情况,便于下游市场查验。同时上游市场要利用网站、函件、通报等形式,及时将市场管理和农产品检测等方面情况信息向外公布;下游市场要对上游来的产品进行全面质量查验,并及时查询上游市场管理情况和相关产品质量信息,有针对性的加强对流入本市场产品的管理。对查验出来的问题要及时向上游市场反馈,便于源头上完善。同时,要及时通报移交给当地相关部门,调查核实后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置。
3、探索建立基地自产自销农户与本地市场产销对接机制。自产自销农户与本地市场产销的对接,可由市场管理者将自产自销农户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种植品种、面积数量等方面信息登记后,农户、市场、基层组织或协会三方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协议,当地市场建立监管档案,明确责任和管理办法,并向农户发放农户自产自销证。农户凭当地组织或协会产品销售单在自产自销区销售产品。市场对自产自销的农产品进行质量抽查,及时掌握产品质量状况。对抽查出的不合格产品,除立即停止销售外,应及时会同基层组织或协会查明原因并追究农户违约责任。通过赔偿损失、上交违约金、限期改正、取消免检资格、限禁上市出售农产品等一系列措施,确保自产自销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保障机制
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者经营者自律是基础,政府引导支持、监督管理是保障。
篇10
1辽宁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经验
1.1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是农业标准化的基础性工作。全省以县为单位实施县域环评工作,为大规模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也为企业标准化生产搭建了公益性平台,更为农产品禁止生产区的划分奠定了技术基础。一是开展试点,积极探索。1997年,为解决绿色食品认证所需要的产地环境检测问题,由康平县政府出资,全省首次开展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次年,抚顺市科委通过科技立项,在清原县、新宾县和抚顺县的部分乡镇开展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2001—2002年,在省财政厅的支持下,原省农业厅安排农业生产专项资金,在新宾县等12个县进行县域环评试点工作。二是制定计划,明确任务。经过前期探索和试点,2003年初,县域环评被作为省政府对各市工作的考核指标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并提出用3a时间完成全省县域评价工作。原省农业厅、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省耕地、果园环境质量检测与评价工作的意见》(辽农[2003]72号),此后,又先后下发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全省县域环评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任务及完成时限,并提出了规范性技术要求。三是筛选机构,制定规范。通过对全省14个检测机构进行资格审查和现场考察,省农业厅委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农产品安全与环境质量检测中心等6家具有CMA资质的检测机构,承担全省县域环评任务。全省制定了《全省农田环境质量检测与评价工作技术规范》,详细规定了采样布点原则及方法、采样方法、检测项目与分析方法等。规定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对全县所有耕地、果园进行采样、检测,并划分适宜生产区域。此外,在对土壤、水质、大气采样检测的基础上,还增加了17项土壤营养元素的检测项目,并对城市郊区及设施农业生产区等特殊区域加大了布点密度。四是多方联动,落实任务。按照《全省耕地、果园环境质量检测与评价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县政府提出环评申请,各地在省委托的单位中自行选择检测机构,并代表县政府与检测机构签订全省规范文本的四方县域环评协议,省、市农业部门参与协议签订并指导、协调、监督各方开展县域环评工作。检测机构在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配合下开展工作。检测周期自签订协议开始,一般为6个月至1a。五是组织验收,汇总分析。县域环评工作结束后,由省农委牵头,组织有关专家组成项目验收小组进行项目验收。对全部数据进行汇总后,全省建立了辽宁省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地理信息系统和辽宁省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数据库,编写了《辽宁省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报告》、《辽宁省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报告》、《辽宁省“三品”产业发展规划》、《辽宁省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集》等多套图文资料和数据库。从2007年起,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按10%的比例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例检,从而保证了环评结果的动态性和可靠性。
1.2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
为确保工作的连续性,推动各地应用县域环评研究,以县为单位开展农业标准化暨“三品”生产整体推进项目建设。通过大规模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创一条发动大批企业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新途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一是开展环境调查,划定“三品”适宜生产区。各地农业部门根据县域环评结果,对本辖区农业生产环境开展排查,特别是对不合格区域与临界区域进行重点排查。依据产地环境有关标准,全省确定了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适宜区。二是制定标准,抓好“三品”管理与农民技术培训。各地制定了大批地方标准或生产操作规程,出台了一批操作性较强的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运用各种农艺措施和综合防治方法减少化学投入品的使用,以推广“三品”标准为内容,举办大规模的技术培训。同时一些地方还出台了《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农产品档案管理办法》,下发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手册》。三是组织“三品”认证,发动企业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通过项目实施,市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三品”认证率达到45.3%。在已认证的“三品”生产基地中,50%以上是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的。全省累计认证“三品”2500多个,项目县“三品”认证数量平均较项目实施前提高54.3%。以“三品”为主的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13.3万hm2,占全省耕地果园总面积的47.2%,是项目实施前的2.5倍。一些企业为农民垫资建棚,对投入品实行统购、配送、提价收购,深受农民欢迎。四是建设生产示范区,积极探索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结合“一村一品”工程,项目县共选择135处由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带动的“三品”生产基地,开展“三品”生产示范区建设,面积达20.5万hm2。此外,全省还通过建立农户编码、生产记录,鼓励上市销售的认证产品加贴防伪标签,逐步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各地大白菜贴标上市、北镇市鲜储葡萄包装编码到户等做法,深受消费者欢迎。
1.3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
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是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收口,据此将农产品生产企业纳入监管范畴,确保认证产品严格按照标准生产。辽宁省在加强认证产品监管方面,连续多年实施以“两检一告”(产品抽检、企业年检、产品公告)为中心的认证产品管理模式,每年对认证企业进行检查,安排专项资金进行产品质量抽检,连续10余a在《辽宁日报》刊登“三品”公告,对不合格产品坚决予以淘汰,接受社会监督。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反应能力和强化监管手段,全省为各市的检测机构配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车,为各市的监管机构配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车。通过对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进行专项整治,净化了农业投入品市场。管理手段的加强与监管力度的加大,为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确保农业标准化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2辽宁省农业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重视程度不够,研究成果尚未广泛应用各地县域环评工作完成后,一些市对环评成果进行了统一汇总,一些县将环评成果作为招商引资、指导农业生产的主要依据。但还有一部分地区对县域环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成果应用方面研究不足,没有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县域经济发展。
2.2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制定滞后于技术革新随着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不断开展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农业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有标可依。但总体来看,农业标准制定还存在盲区或滞后情况,特别是省级标准制(修)定的速度无法跟上农业生产技术革新的步伐。
2.3土地经营分散,农业标准化生产受制约分散经营的土地经营模式决定我国农产品生产企业不可能经营大量集中连片的土地。随着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这种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土地经营模式与土地经营权不可能改变的情况下,农业标准化工作将一直受到某种程度制约。此外,农业推广体系服务职能的萎缩也制约了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3促进辽宁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3.1增强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把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支持公益性事业的首选方向,增加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加大对“三品”等优质农产品的扶持力度,继续从政策、资金上引导优质农产品开发。继续安排专项资金,进行持续动态监控,对重点区域进行加密布点检测,对县域环评中出现的临界区域实施动态监控。
- 上一篇:林地保护措施
- 下一篇:幼儿园信息化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