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消费研究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可持续消费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可持续消费研究

篇1

关键词:可持续消费;消费行为;行为干预;行为改变

可持续消费一经提出,便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多年来,国外可持续消费研究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我国,可持续消费研究却陷入瓶颈,进展缓慢。为便于国内学者学习、借鉴,对可持续消费研究进行整理与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可持续消费的涵义

联合国环境署(1994)将可持续消费定义为:“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依据上述定义,Heiskanen与Pantzar(1997)将可持续消费界定为:“一种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不损害子孙后代需要的消费活动”。2001年联合国环境署再次对可持续消费进行解释,认为可持续消费涵盖了为满足生命的基本需求,保证人类各个世代的持续发展,同时减少环境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等目标所必需的具有可持续特征的一系列目标和手段。俞海山(2001)将可持续消费理解为:既能满足当代人消费发展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消费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消费。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可看出,尽管学者们研究的视角、侧重点不同,但均共同体现了可持续消费坚持代际、代内公平的核心原则。同时,也反映出可持续消费包括了可持续生产消费与可持续生活消费两个方面的重要思想。可持续消费研讨会(1994)指出,可持续消费连接着从原料提取、预处理、制造、产品生命周期到影响产品购买、使用、最终处置诸因素等环节中的所有组成部分,而其中每一个环节又对环境存在多方面的影响,所以不能孤立地理解和对待可持续消费。由此可见,可持续生产消费与可持续生活消费是可持续消费密不可分的两个组成部分,只单一地实现任何一部分都无法最终实现可持续消费。但由于两者消费主体的不同,在消费的行为方式、影响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具体来讲,可持续生产消费以企业、社会团体为消费主体;而可持续生活消费多以个人或家庭进行。因而,可持续消费研究不仅要从整体角度进行,对可持续生产消费与可持续生活消费开展独立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整体视角的可持续消费研究

受“可持续消费研讨会”中反对孤立、割裂可持续消费各环节提议的影响,学者们对可持续消费的研究始于整体性探索。此类研究以分析全球不可持续消费的原因,探索可持续消费的实现途径为主要研究内容。2003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全面分析了全球资源危机的原因指出,人口的快速增长只是环境恶化的部分原因,北部发达国家公民对资源的过度消费及发展中国家对资源需求的增长同样对全球资源危机产生重大影响。Pfincen(2003)与Fuchs&Lorek(2005)在对可持续消费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可通过提高消费效率与转变消费模式、降低消费水平两种途径推进可持续消费。Fuchs&Lorek在研究中发现,提高消费效率所减少的资源消费量很容易为人口的增长以及因消费欲望膨胀而导致的消费需求总量的增长所抵消,只有转变消费模式,控制消费水平才是实现可持续消费的根本途径。并据此对可持续消费进行了分类,将前者视为弱可持续消费,而后者则属强可持续消费。相较于国外研究,国内对可持续消费的整体性研究更多的是从宏观层面与经济学角度探讨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构建路径。如,张军莲(2007)指出,实现可持续消费模式必须在树立可持续消费观念的同时加强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同年,陈然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可持续消费的动机,认为消费者个体的内源动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与生态需要)和外源动机(生产、政府作用、技术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激发可持续消费。

尽管整体视角下可持续消费的研究、实践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可持续消费治理进展缓慢,全球资源的消费量在可持续消费治理期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持续上升(Manoochehri(2002)、Bar-ber(2003))。这些数据再次说明了单纯整体性研究的不足。当然,治理重点集中于弱可持续消费也是难以取得显著治理成效的重要原因。根据Fuchs&Lorek的观点,研究可持续消费模式及其转变途径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但鉴于消费模式自身的特性——人们消费行为的规范与行为运作机制、规律的体现,对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研究必然以可持续消费的行为研究为起点。三、可持续消费行为研究

可持续消费行为涉及消费者对产品、服务与实践的获取、使用及处理活动。这一定义与杨家栋、秦兴方对狭义可持续消费界定的内涵基本一致,即包含可持续商品、劳务和公共产品的消费。这就说明了可持续消费行为不仅仅是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还反映了消费者对资源的消费行为、家庭管理行为及生活方式的选择,也就是个人或家庭的可持续生活消费行为。因此,凡是具有保护自然,减少污染,节约资源,重复使用,多次利用,绿色生活,环保选购特征的消费行为都是可持续消费行为。

(一)家庭可持续消费行为研究。家庭是可持续消费行为的主体之一,JaequieBurgess(2003)指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家庭业已作为购买各种商品的重要场所发挥着作用。”家庭是人类消费行为影响环境、资源的核心社会单元(Mettewier)。鉴于此重要地位,国外学者将家庭作为独立的研究单位,对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Blacketal(1995)将规范激励理论应用于家庭能源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中,发现个体规范对能源消费行为有重要影响。同年,Boldero&Jenniferetal以家庭中报纸回收利用的行为为例,应用计划行为理论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回收利用报纸这一行为的态度及回收的便利性是家庭成员考虑是否回收再次利用报纸的重要因素。除以上实证研究外,定性研究也取得了诸多成果。如,FayeDuchin&RensselaerPolytechnic(2003)认为家庭类型是家庭生活方式、消费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依据社会阶层、家庭收入水平及消费类别对家庭类型进行进一步划分的观点。FritzRe—usswig&HermanLotze—Campen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出发,指出家庭具有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是家庭消费行为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记录家庭的变化过程,明确家庭成员的变化是分析家庭可持续消费行为的重要方法。2004年,Ya—suhiroFukushima等学者则提倡通过建立家庭环境管理系统,帮助家庭成员管理零散、复杂的消费行为环境信息,提高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发生率。

(二)个体消费者可持续消费行为研究。个体作为可持续生活消费的另一个主体,在家庭消费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无论是进行个体或家庭可持续消费行为研究,个体的消费行为动机都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定性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视角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如,Hansen&Schrader(1997)消费伦理视角的研究,Laird(1999)消费观念传播渠道的研究以及Yas-minvallKasteren(2007)社会文化角度的研究等等。而国内学者则多是将消费者教育、经济激励因素以及消费者个体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视为转变消费者不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关键因素。时至今日,学者们尚未在定性研究方面取得较为统一的研究结论。而反观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则大多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为研究基础。

Hopper&Nielsen(1991)与ViningandEbreo(1992)在对回收利用行为进行实证研究中发现,个人规范对这一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规范激励理论可以有效解释回收利用行为。Bamberg&Schmidt(2003)也发现,个人规范对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影响同样存在于个人轿车的使用选择中。Bagozzi,R.P.&Dabholkar,P.A.(1994)应用方法目的链理论对循环利用行为进行解释,发现行为目标是影响行为的重要因素。Sparks,P&Shepherd,R.(1992)、Heath,Y&Gifford,R.(2002)先后应用计划行为理论对绿色消费行为与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行为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因素可以有效地预测上述行为。除以上行为外,计划行为理论对能源消费、节约用水与道德投资行为同样具有良好的解释、预测能力(Staats&Wall(2003))。根据计划行为理论,IrisVermeir&WimVerbeke(2007)通过实验方式研究消费者可持续食品消费行为发现,控制形成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的突显信念,对提高可持续食品的消费行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上述研究回顾可以看出,由于不同行为理论研究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一些学者偏向于将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变化归因于内部特征变量(个体规范、态度等),另外一些则认为由于个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参照群体、外部机会与资源等因素同样影响着消费者的可持续消费行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2002年,Bagozzi等学者提出了融合内部特征与外部环境因素(社会规范、组织约束)的消费者行为整合模型,但是由于该模型结构过于复杂,测量变量众多,至今鲜少应用于可持续消费行为研究。

四、小结与展望

从文献回顾中可看到,可持续消费研究的分歧主要存在于概念的界定与可持续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两方面。当然,这一现象说明更进一步的研究仍有待开展,但同时,也是国外可持续消费研究不断深入的体现。为跟上国外的研究步伐,突破国内可持续消费研究瓶颈,笔者认为,未来国内可持续消费研究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从消费者行为理论出发,加强对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就目前情况而言,国外对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关注已愈加明显,可持续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未取得一致的结论。在国内,以消费者行为理论角度开展可持续消费行为研究,不仅可以弥补当前国内可持续消费行为研究还很缺乏,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的现状,丰富研究方法,也是对全球可持续消费行为研究的支持。

篇2

关键词:可持续农产品;消费意愿;Logit模型

中图分类号:D71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3)02008606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社会越来越需求发展更环保的可持续经济[1]。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农业领域的重要目标[2],也是中国现阶段以及未来农业的战略选择。农户采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系列可持续生产方式生产可持续农产品是农业可持续的核心内容,而消费者对可持续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则对农户采用可持续生产方式生产可持续农产品具有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研究显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看重产品的生产对环境的保护责任[3],表现在对环境友好农产品的溢价购买上[2,4-6]。

一、可持续农产品与生态标签

可持续农产品是农户采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生产方式生产的环境友好型农产品。生态标签是产品经过认证后而加贴在产品上的以证明该产品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方式生产、加工、消费和处置的产品。在产品上加贴生态标签的作用是向消费者提品的环保信息,帮助关心环境的消费者作出购买选择,以解决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达到通过消费引导和激励生产者采取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可持续生产方式。

从目前国际上看,各国在各个生产领域包括农业领域都在推行与生态有关的标签制度,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就农业领域来说,各国推行的与生态有关的标签及认证标准也各不相同。各国与生态有关的标签农产品在推动本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中国目前与生态有关的农产品标签认证主要有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但是我们认为,这些产品标签认证并不有利于实现中国广大农户对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的广泛采纳。原因表现在:(1)中国有机农产品的认证采用国际标准,强调环境保护和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其标准过于严苛,商家在进行促销宣传和消费者进行购买时往往重视其食品安全属性,而忽略其环保属性;(2)绿色食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主要是针对食品领域,重点强调其食品安全属性;(3)这些产品的认证标准,虽然都规定了具体的生产做法,且这些做法对生态环境有益,但并不能保证这些做法会改善生态环境;(4)可持续农业包括一系列的生产措施和方法,由于不同地区的生态差异,所适应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措施和方法也会不同。显然,没有因地区生态差异而变化标准的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标签认证不适合作为证明农产品可持续的生态标签认证,即可持续农产品的生态标签认证标准应该比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标准更加灵活。

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目前在农业领域缺少一种针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农产品的生态标签认证制度和体系,从而缺少一个针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农产品的消费市场。这显然不利于消费者对农业领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和对消费者生态消费行为的培养和提升。对农户来说,由于缺失一个消费市场导向,农户也会缺失采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生产方式生产可持续农产品的动力。

二、文献回顾

由于国际上关于生态的认证标签种类众多,因此,国内外学者们针对这些标签认证的农产品的消费研究也较多[2,7-9]。国内学者主要针对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0-13]。确切地说国内学者主要研究的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食品安全属性的消费行为,而非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环保属性的消费行为。国内学者就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环保属性的消费行为的研究鲜见于文献。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实地调研,利用假设市场评价方法,调研消费者对采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生产方式生产的可持续农产品的消费意愿,即研究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环保属性的消费意愿,并利用调研数据建立Logit模型,进而分析影响消费者对可持续农产品消费意愿的因素,以分析中国建立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农产品的生态标签认证制度、体系以及消费市场的潜在可行性,并为政府制定有效政策引导消费者对可持续农产品的消费,从而引导和激励广大农户采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生产方式,为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证分析依据。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笔者以计划行为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计划行为理论由Ajzen[14-15]在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该理论近年来开始应用于市场营销学中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消费者对消费行为的态度(Attitude);消费者的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即消费者在采取消费行为时对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的认知;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即消费者所感受到的对自己消费行为的可以控制的程度。笔者主要研究的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因素。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研究,结合中国消费者的实际情况。我们把消费者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农产品的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纳入模型进行分析。

(一)消费者的个体特征

消费者的个体特征(年龄、性别、收入以及受教育程度等)通过影响消费者的行为信念,间接影响消费者的行为态度、主管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从而最终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行为。国内外学者对消费者的消费研究均把消费者的个体特征纳入模型进行分析[16-18]。假设消费者的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愿意购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农产品。原因是,消费者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越高,对环境问题和农业可持续信息的搜集能力和认知理解能力越强,同时,较高的收入,使得消费者的环保消费行为不会受到财力的制约;年龄越低,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越强,越愿意购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农产品;性别对消费者购买可持续农产品的意愿的影响方向则未知。

(二)对环境的关注程度

消费者对环境的关注程度影响消费者的行为态度,从而影响消费者对可持续农产品的消费意愿。Grunert and Juhl[19]的研究发现,消费者对环境越关注,越愿意购买可持续农产品。本文假设消费者对环境的关注程度越高,越愿意购买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农产品。

(三)对产品自身的评价

由于当前中国农产品的质量检测体系还不完善,消费者常对加贴在农产品上的各种标签认证持怀疑态度。因此,国内学者对于标签认证食品的消费者消费意愿的研究,常把消费者对标签认证的信任程度作为一个影响因素引入模型[13,20-21]。由于中国目前尚未有针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农产品的生态标签认证制度,在此,我们假设消费者对于可持续农产品的生态标签认证是信任的,而不把该因素引入模型进行分析。

(四)产品外部线索

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产品外部线索指与产品自身属性无关的外部因素,如价格等[22]。在中国消费者收入还不高的情况下,消费者往往对产品的价格比较敏感。我们假设价格越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便降低。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2年3月对日照市150名消费者的问卷调查,调查选取日照市两家最大的超市――银座和新玛特,采用了随机访谈的调查方式。研究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假设市场评价法 (Contingent Valuing Method,CVM),即对不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某种产品,可以通过向消费者描述该产品的具体情况,形成一种假设的市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研究消费者在假设市场里的消费行为。 (二)模型设计

以消费者对可持续农产品的购买意愿(愿意购买和不愿意购买)作为因变量(y),将消费者愿意购买取值为1(y=1),将消费者不愿意购买取值为0(y=0)。因此处因变量为二分离散选择变量,故采用Logit模型进行分析。

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对消费者可持续农产品的购买意愿的影响是显著且正向的。受教育程度高的消费者更容易获取关于环境问题和农业可持续的相关信息和知识,并对其给于较高的认知和理解,更愿意通过购买可持续农产品以促进农户采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生产方式,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由此也证明了,消费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影响并改变其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使其向着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消费者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显著且正向影响着消费者对可持续农产品的购买意愿。认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消费者,更愿意购买可持续农产品。

价格对消费者购买可持续农产品意愿的影响是显著的且方向为负。说明可持续农产品富有需求价格弹性。

五、结论

可持续农产品富有需求价格弹性,价格是影响消费者对可持续农产品消费意愿的重要因素。当可持续农产品比常规农产品溢价0%~5%时,有81%的消费者选择购买可持续农产品,而在溢价10%~30%时,有60%以上的消费者选择购买可持续农产品,当溢价达到50%以上时,则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大幅度减少。

除了价格因素外,消费者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和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也显著且正向影响着消费者对可持续农产品的购买意愿。

我们认为,在价格合适的情况下,中国建立起采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生产方式生产的可持续农产品的生态标签认证制度和体系以及消费市场是可行的。要建立起可持续农产品的生态标签认证制度,首先需要尽快建立起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标准,对于符合标准的,给于认证,加贴生态标签。由于各地的生态特点不同,决定着可持续农业生产的标准建设应有地区差异。另外,中国目前分散的小农户农业生产方式,极不利于可持续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推行、认证和监管,这需要加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农业组织化生产,如“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农户”、“农业企业+农户”或“村委会+农户”等生产方式来实现可持续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认证。

为提升消费者对可持续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通过多种渠道向消费者普及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并做好可持续农产品的宣传、推广工作,提高消费者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引导消费者对可持续农产品的消费,并逐渐形成消费者对可持续农产品消费的义务观。(2)创新技术,降低可持续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其市场价格,提升消费者对可持续农产品的消费意愿。(3)本文的假设前提是,在假设的可持续农产品市场里,消费者对可持续农产品的生态标签认证是信任的。但从目前国内众多学者的调查研究看,消费者对产品认证的信任程度并不高[23-24]。因此,政府在建立起可持续农产品的认证制度和消费市场后,应规范可持续农产品的认证体系并加强监督和监管,提升消费者对可持续农产品生态标签认证的信任程度。

参考文献:

[1]LOUREIRO M L, McCLUSKEY J J, MITTELHAMMER R C. Assessing consumer preferences for organic, eco-labeled, and regular apple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01,26(2):404-416.

[2]FAO. World agriculture: towards 2015/2030[M].London: Earthscan, 2002:1-2.

[3]FISCHER C,AGUILAR F X P,JAWAHAR,et al. Forest certification: toward common standards. discussion paper[M].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Washington D.C., 2005: 28.

[4]THOMPSO G D, KIDWELL J. Explaining the choice of organic produce: cosmetic defects, prices, and consumer preferenc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8, 80(2): 277-287.

[5]BATTE M T,HOOKER H, HAAB T C,et al. Putting their money where their mouths are: Consumer willingness to pay for multi-ingredient, processed organic food products [J]. Food Policy, 2007, 32(2):145-159.

[6]TRANTER R T, BENNETTA R M, COSTAB L,et al. Consumers’ willingness-to-pay for organic conversion-grade food: Evidence from five EU countries [J]. Food Policy, 2009, 34(3): 287-294.

[7]BLEND J R, van RAVENSWAAY E O.Consumer demand for eco-labeled apples: results from econometric estimation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imics, 1999, 81:1072-77.

[8]VERMEIR IRIS, WIM VERBEKE. Sustainable food consumption among young adults in Belgium: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and the role of confidence and values [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4):542-543.

[9]ARYAL K P, CHAUDHARY P, PANDIT S,et al.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organic products: a case from kathmandu valley [J]. The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 2009 (10): 12-22.

[10]靳明,赵昶.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8(5):44-55.

[11]曾寅初,夏薇,黄波.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与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北京市消费者调查的分析[J].消费经济,2007(2):38-42.

[12]周洁红.消费者对蔬菜安全的态度、认知和购买行为分析―基于浙江省城市和城镇消费者的调查统计[J].中国农村经济, 2004(11): 44-52.

[13]周应恒,霍丽胡,彭晓佳.食品安全:消费者态度、购买意愿及信息的影响―对南京市超市消费者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53-60.

[14]AJZEN I.Attitudes,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Milton-Keynes[M].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 Chicago, IL: Dorsey Press, 1988.

[15]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1, 50: 179-211.

[16]GHORBANI M, HAMRAZ S.A survey on factors affecting on consumer’s potential willingness to pay for organic products in Iran (A Case Study) [J]. Trends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9,2(1):10-16.

[17]MICHAUD C, LLERENA D, JOLY I. Willingness to pay for environmental attributes of non-food products: a real choice experiment[J]. Working Papers,Grenoble Applied Economics Laboratory (GAEL),2012(1).

[18]尹世久,吴林海,陈默.基于支付意愿的有机食品需求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08(5):81-88.

[19]GRUNERT S C, JUHL H J. Values,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buying of organic foods[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995,16 (1): 3962.

[20]陈志颖.无公害农产品购买意愿及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地区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6(1):68-75.

[21]陈雨生.消费者对认证食品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 2011(3):121-128.

[22]冯建英,穆维松,傅泽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 2006,(11):7-9.

篇3

[关键词] 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效应;传导机制;拉姆齐模型

1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效应传导机制有效性评价机制

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是指政府以税收减免等为激励机制,来促进企业更多地生产环保汽车,消费者更多地消费环保汽车,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消费的普及创造有利、宽松的经济环境,使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的局面得以改观,并最终实现绿色环境的形成和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策略。其政策主体是各级政府;政策对象是汽车生产企业或汽车消费者;政策目标是提高环保汽车率,促进绿色环境的形成和可持续经济的增长;政策工具是税收减免等。各级政府依据自己的偏好,在反复研究与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出台并实施环保汽车税收政策后,其首先作用于汽车生产企业或汽车消费者,企业或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与政府进行博弈,在达到双方的博弈均衡后,政府、企业或消费者将面对着一个最优的税收减免率,在此税收减免率下,企业开始生产或增加生产环保汽车,汽车消费者首选购买环保汽车,环保汽车数量由此开始增加,从而促进环境良性发展、经济可持续增长、人民生活质量水平提高。可以看出,环保汽车税收政策的制定、实施及其发挥效率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博弈过程和政策效应由微观向宏观的传递过程。环保汽车税收政策的有效性,不仅表现为环保汽车率和经济增长率的预期与实际的一致性,而且还受政策科学性和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影响。因此,环保汽车税收政策的有效性,具体表现为政策的科学有效性、政策效应的有效性和政策传递机制的有效性。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的评价应围绕这3个方面来进行。需要注意的是,从上述3个方面对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进行评价,还需解决非常关键的评价基准确定的问题。考虑到环保汽车税收政策的制定、实施及其效率的产生过程,是一个博弈过程和效应传递过程,环保汽车税收政策的有效状态也就是一个博弈均衡状态和一个经济运行的均衡状态。因而,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的评价基准应取自于围绕该项政策而形成的政府与企业或汽车消费者的博弈均衡解,以及基于可持续消费这一经济变量的宏观经济均衡解。又由于库克曼模型给出了政策主体与政策对象的博弈均衡解,拉齐姆模型给出了基于均衡的由微观到宏观的经济传导机制,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运用库克曼模型和拉姆齐模型来测算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的评价基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预期指标、实际指标与基准指标的比较,全面完成该项政策的科学有效性、政策效应有效性和传导机制有效性的评价任务。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评价的机制如图1所示下载论文。

2拉姆齐模型及扩展研究简介

2.1 拉姆齐模型

弗兰克·拉姆齐(F.P.Ramsey)是英国剑桥大学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1928年,在他发表的《储蓄的数学原理》(《经济学杂志》1928.12)一文中,通过在确定性的条件下对最优经济增长的分析,推导出满足最优路径的跨时条件,阐述了动态非货币均衡模型中消费和资本积累原理。此模型被称为拉姆齐模型。拉姆齐研究的中心问题是跨时资源的分配,即在任何时刻,国民产出有多少应该分配给消费以产生当前效用,又有多少应该储蓄并投资以提高未来的产出和消费,从而产生未来的效用。拉姆齐模型的基本分析框架如下:

(1)假设。①经济中只有一种商品的生产,没有人口增长,没有技术进步,人是长生不老的;②商品生产的投入要素为资本K和劳动L,生产函数为Q=F(K,L);③产出品一部分用于消费C,余额部分用于储蓄S,储蓄增加资本存量K′,即Q=C+S=C+K′;④消费者从消费中得到的效用为U(C),工作的痛苦用负效用V(L)表示,并定义两者之差为享乐程度A,即A=U(C)-V(L);⑤消费者通过消费或储蓄存在一个最大享乐程度B,其也被称为极乐。

(2)拉姆齐模型的构建:在上述假设下,拉齐姆认为,进行足够的储蓄以最终达到极乐或无限地近似达到极乐是2.2 拉姆齐模型的扩展研究

近些年,有关拉姆齐模型的扩展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从而为我们运用拉姆齐模型测度宏观层面的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评价基准值提供了可能。目前,有关拉姆齐模型的扩展研究成果主要有罗默的两期消费替代模型和两期闲暇替代模型、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经济增长模型。其中,对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评价具有指导意义的模型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卡斯(Cass)和库普曼斯(Koopmans)把拉姆齐的消费者最优分析引入新古典增长模式后,所构建的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经济增长模型。其分析框架如下:

(1)假设:①厂商。第一,在经济中,存在大量相同的厂商,每个厂商的生产函数为:Y=F(K,AL) ,且其满足新古典条件和“稻田”条件;第二,厂商在竞争性要素市场雇佣工人、租赁资本,并在竞争性产出市场出售其产品;第三,厂商将劳动的有效性A的取值给定,A以g速率外生地增长;第四,厂商最大化利润;第五,由于企业由家庭所有,因此,企业产生的任何利润归于家庭。②家庭。第一,经济中有H个相同的家庭,每个家庭的规模以速度n增长;第二,家庭的每一成员在每个时点供给一单位的劳动;第三,家庭总是将其拥有的、数量为K(0)/H的初始资本租借给厂商;第四,不存在折旧;第五,在每个时点上,家庭将其收入(劳动收入、资本收入、分配的利润收入)在消费与储蓄之间进行分配,以便最大化其终身效用;第六,设C(t)为t时每一家庭成员的消费,u(.)为瞬时效用函数,L(t)为经济总人口,L(t)/H为每个家庭成员数,u(C(t)L(t)/H为家庭在t时期的总瞬时效用。ρ为贴现率,ρ越大则相对于现期消费,家庭对未来消费估价越小。从而家庭效用函数为:

2.3 拉姆齐模型对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测度的适应性分析

拉姆齐模型是一个微观向宏观的经济传导机制,我们将拉姆齐模型引入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评价基准值的测算,是期望依据微观层面的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评价基准值来测算宏观层面的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评价基准值。

拉姆齐模型对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测度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这主要是因为:

(1)拉姆齐模型测度指标与宏观层次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考核指标具有一致性。在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模型中,消费可以是可持续性消费,可持续消费增长速度反映的是环保汽车等环保产品可持续消费的不断提高而引致的居民可持续消费的增长速度,或者说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而可持续消费的可持续性,是指当代人满足消费发展需要时不能超过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限制,消费要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它既要求实现资源的最优和永续利用,也要求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和对环境的最小污染。从而该模型的测度指标与宏观层次的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考核指标具有一致性,使我们很容易将该模型转化为宏观层次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评价基准的测度模型。

(2)拉姆齐模型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基础之上的。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模型对经济增长速度的测算,是基于微观层面的劳动收入量即消费能力的,也就是说劳动收入的增长水平决定着可持续消费的增长量,而社会环保产品的普及与发展能极大地促进劳动收入增长和消费能力的提高。这实际上所反映的就是微观经济向宏观经济的传递机制。于是,我们可以利用该模型来反映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效应的微宏观传递过程与结果,使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有效性的微观评价与宏观评价相衔接。

(3)拉姆齐模型和库克曼模型具有同样的基本假设前提。根据对两模型分析的结论可以看出,拉姆齐模型与库克曼模型具有基本一致的假设前提,即完全信息假设。这种一致性,为这两个模型的有效衔接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基础与前提。

3基于拉姆齐模型的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效应传导模型

该表达式为与库克曼模型相衔接、基于拉姆齐模型的反映环保汽车税收政策效应微宏观传递均衡路径的政策效应传导模型。

4结论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库克曼模型是微观博弈均衡模型,拉姆齐模型是政策效应传递模型。微观博弈均衡模型表明,期望环保汽车量增长率受税收减征比率、潜在环保汽车量增长率、环保汽车需求弹性和政策目标关心度参数的影响。当潜在环保汽车量增长率、环保汽车需求弹性和政策目标关心度参数一定时,期望环保汽车量的增长就取决于环保汽车税收政策力度,即税收减征比率的高低。一般说,税收减征比率越大,期望环保汽车量增长也就越快,反之则越慢。当环保汽车需求弹性较大,政府对环保汽车的发展重视程度较高时,减税措施对促进环保汽车数量的增长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当环保汽车需求弹性趋于零时,是否实施减税政策才会是不重要的。

政策效应传递模型反映了环保汽车税收政策的宏观目标,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的情况。该模型表明,期望可持续消费(环保汽车)增长率受期望环保汽车量增长率、资本边际产品、即期效用函数的风险规避系数和贴现率4个因素的影响。显而易见,该模型是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探讨消费的增长问题的。从社会产品的生产来看,社会可持续产品的增加必然会增加社会可持续收入,而从社会可持续产品的使用来说,社会可持续产品的使用构成消费和投资的内容,消费和投资从消费者角度就是一个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问题,从而消费者就有一个跨期替代的问题。因而,本文所关注的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消费增长问题,而是一个可持续消费增长率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汤为本.论拉姆齐模型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4(6).

[2]陈学彬.宏观金融博弈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3]卿定文,朱锡平. 最优税收理论及其政策含义 [J].经济评论,2006(4).

[4]吴卫东 .论税收政策构成要素、功能范围及传导机制 [J]. 当代财经, 1995(9).

[5]顾六宝,肖红叶.中国消费跨期替代弹性的两种统计估算方法[J].统计研究,2004(9).

篇4

回应可持续发展议程,主动与消费者沟通与其切身相关的议题,能为品牌创造竞争优势。由被动的单向传播转为双向积极沟通,有助于提升品牌价值。因为它让品牌内容从单项产品延伸为全面服务,帮助消费者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但是,仅仅发出环境和社会的信息是不够的。只有当品牌对企业责任感和可持续性发展做出具有实质性的承诺,才是一个可以信赖的策略。

经济衰退背景下的全球市场正在受到重创,对营销人士而言,营销的效益毋庸置疑已成为焦点。在一个品牌混杂的市场上,当每个品牌都在试图传播其价值的信息时,差异化的定位尤其可以提升其竞争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传播为企业提升品牌资产提供了契机。深谙此道的品牌将更好地走过经济衰退期,并在衰退结束时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因此,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传播?它是一种强调“低物质化”的传播方式,即通过减少传播过程中的资源需求,来提升品牌的情感价值、品牌忠诚度和信任等宝贵资产。

可持续发展传播不是让品牌一夜之间变绿,或利用标榜自然或绿色的标志性口号进行传播。事实上,这种做法可能会遭受漂绿指控,特别是当你来自汽车或石化行业。相对而言,可持续发展的传播方式,应由翔实的数据做支撑,以明确的行动口号吸引消费者,来创造震撼性的沟通。

对于那些创建有效的可持续传播的品牌来说,现在有一个机会让它们在市场上脱颖而出。但到目前为止,媒介传播界还未能很好地帮助企业和消费者建立信任感,尤其是在沟通可持续发展的时候。消费者感到怀疑和困惑。Forrester公司最近的研究表明,多达77%的人不相信品牌发出的环保宣言。《GfK》罗佩尔报告指出,64%的人希望绿色宣言能由第三方认证。疑惑和缺乏信任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环保产品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市场也发生着变化,数字化正迅速地改变着商业动态。搜索的力量强大到令人难以置信,消费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找到任何与品牌相关的信息。隐私无处可藏。互联网能为企业提供与消费者互动的机会,提供的信息更透明,并能接触到更广泛的客户群体,但许多公司正在坐失良机。据估计,在接下来的12至18个月,60%的公司将启动数字营销活动,以便能更持续地与消费者沟通。数字营销将节约成本,因为它能对市场活动进行在线数据测量,从而有助于提高效率和营销投资回报率。

那么,怎样才能进行可持续发展传播?在Clownfish,我们认为可以用四项基本原则(4C)来概括:信誉(Credibility)、清晰(Clarity)、一致(Consistency)和对话(Conversation)。综合了这四项原则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将有助于恢复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信誉:这意味着不再瞎说。任何形式的传播必须以强有力的、可核查的技术数据为基础。这听上去似乎有点老生常谈,但却非常重要,因为没有实质内容的可持续发展传播正在被非政府组织挑出来予以批评,甚至被禁止传播。英国《卫报》披露,英国广告局在2007年裁定19条做出误导消费者的绿色声明广告应当撤销,大大高于2006年的10条广告。

清晰:企业通过数字化营销表达的信息务必清晰、真实、可信,这样才能提高透明度。相关研究表明,信息的透明度和消费者的信任呈正比关系。这意味着,公司不能含糊其辞地称其产品是“环保”的,表达方式应该简单明了。比如,88%的消费者会对“提高能源效率”有正面回应,但只有61%的消费者赞同“绿色”这种表述。环保标签可帮助公司传播,但并不总是表述清晰。英国零售商Boots曾在某系列洗发水的碳足迹后进行消费者调查,结果显示,28%的消费者不知道产品的碳足迹与气候变化有联系。

一致:可持续发展不是一股潮流。实际上,在Clownfish,我们相信可持续发展将会是21世纪新的商业模式。公司应该制定长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整体上解决问题,而不是逐一解决单个问题。应该确立一项“运动”而不只是开展某一项“活动”。公司未来传递的信息应该与其目前在市场上所宣传的信息相呼应。

对话:在“广告狂人”年代,做得最成功的品牌,往往是因为广告营销做得出色。然而,随着数字化营销的出现,企业的重点也相应转移。未来,在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中口碑最好的企业才是最成功的品牌。过去是企业“灌输式”营销的时代,现在则是企业和消费者双向沟通的时代。借助互联网的互动功能,让品牌的粉丝和批评者都有表达其看法的一席之地,或者通过博客让这种表达更深入,企业从中学习并调整自己的产品,以反映消费者价值观的转变。

篇5

消费者的行动依赖个人动机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现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认同,从而使他们做出的选择不利于自然、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消费者的此种行为,笔者作为学生认为可以将消费者的这种选择通过可持续发展选择转移到培训专业人员管理资源、课程理念设计和教育公众。

高等学校是培养这类专业人员的场所。事实上,许多人认为:“高等教育凭借探索学术自由,从而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决定它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承担着重大责任。2003年在布拉格可持续发展咨询会承认高等教育没有培养出能够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现今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无论是在知识、能力、动机基本能与社会需要的人才接轨。

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领域,涉及学生、学者和管理者。他们的不同态度、知识、技能和经验都可以有效地培养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所以,课程应该直接与社会需要接轨,使其服务社会。

高等教育的“魅力”——课程设计理念

(一)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是一种来自协会和认知理论的合成观念,有助于理解个人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重要性,这些知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关。根据班杜拉“预期成果”一种信念,一种特定的行为将导致一个特定的结果,与“个人功效”结合成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他们会产生特定行为。“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意味着一定程度的自治和自我决定作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成果。”

班杜拉主张的自我效能感作为一个强大的预测行为很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一个人执行行动的初步行为,为了不断追求成果而不懈努力并且坚持不懈面对逆境。个人的动机、毅力和成功的信心对工作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是必不可少的。要发展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课程就应包括假设性地或真正的解决问题的练习,建构恰当的专业水平,从而得到同行的支持以确保收到良好效果。这种支持可能通过“研究性学习”方法来鼓励承担更多风险和培养其独立性。课程设计理念:“Boyer奖学金模型。”Boyer奖学金模型对教育个人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一种基础理论指导课程设计。奖学金是该模型概念的核心,并要求兼顾人所处的环境,这表明知识是一种发现和整合的过程。这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很多相似之处。

根据Boyer,学术研究的重点是人类迫切的问题。这与可持续状态有关。奖学金根据学科的要求而提出,并要求部分学生和学者对不熟悉的领域解放思想,是为了契合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说明奖学金的整合要求潜在地与学科领域的研究能力密切联系,并形成新的见解。这种新见解的整合被广泛公认为是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一致。

把Boyer的思想直接应用到高等教育,学者斯密主张教育应该允许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超越自身利益在专业领域之间建立桥梁,并把他们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设置这些目标的学习为高校学生在多学科框架中提供一个支点去实践,并朝着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发展。

(二)高等教育的“潜在性”:可持续性科学

发展一门新学科是克服传统学科领域内约束的一种方法。研究人员在哈佛大学提出“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发展领域,它被误认为是当地和全球生态和社会过程的整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符合Boyer的原理,它是基于这种理念:科学研究真正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允许创新性解决方案的出现。决策是基于知识建构通过提供事实的传统科学方法,从而更加“了解文化”。

高等教育课程解释可持续性科学的原则和目标,应该教会学生寻求关于社会和环境互相作用影响的实证和平衡的科学信息,有机会对不可持续的模式消费做出反应,并对他们进行测试和修正。培养学生意识到所有相关利益者的需求与利益,并设法使有效地参与决策过程中需要的信息可靠,客观且易于理解。笔者认为他们需要发展一种任何行动涉及不确定性与风险带有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意识,这些必须在决策过程中得到认可的。

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 科学消费观 绿色GDP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长期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

工业文明创造的巨量物质财富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生活,但其自身所存在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在工业文明形态下,一个国家(地区、企业)的核心生产动力就是尽最大的可能通过在经济体系内部合理配置资源以实现经济的不断扩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企业大规模生产商品,消费者不断扩大消费规模并迅速对消费品进行更新换代,这样,“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就成为维系工业社会得以持续而不至于面临崩溃的怪圈,这一怪圈被阿兰・施耐伯格称为“苦役踏车”。“苦役踏车”这一过程在初始的生产阶段向自然界索取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生产废弃物,同时又在终端的消费品更新换代中产生大量废弃物,这些产生于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在自然界中不断积累,加之以生产过程中所耗费资源的持续增加,就导致地球上出现了愈来愈严重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局面,严重危及到人类在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上的长期生存与发展。而这种现状之所以产生,就在于长期以来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作用的无知和忽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自然界中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生态环境承载人类产生的废弃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若想在地球上长期生存与发展下去,就必须要保证自身的社会经济活动绝不超越自然生态系统所天然具有的界限,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不可能永远维系下去的。正是在对这一真理有了真正掌握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终于被提出。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有多种表述,其中最为世人所熟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由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向联合国提交的调查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表述旨在强调人类在利用作为自身生存与发展基础的自然生态系统时的代际公平性。这种代际公平在自然生态系统上的表现,便是要求人类始终应保证自身的社会经济活动不突破自然生态系统的“界限”。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保障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前提下的“发展”。

在对以往文明形态尤其是工业文明进行彻底反思的基础上,生态文明这一以遵循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文明形态理念被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作为生态文明的基本原则,与工业文明形态下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盲目冲动是大相径庭的。为了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应以生产和消费两个重要环节作为基本着力点。

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基础

(一)生态经济的内涵及其不同表现形式

一般说来,生态经济是指为了解决不断增长的经济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的无止境性与相对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客观局限性之间的矛盾,强调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充分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与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现行的经济生产与消费方式,尽力发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大力发展生态高效且经济发达的产业类型,着力建设和谐先进的社会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色宜人的环境。究其根本,生态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整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携手前进,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和谐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类型。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应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这是人类社会任何发展阶段都应遵循的客观规律。工业革命后,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种破坏自20世纪始逐渐表现得更为明显,尤其是在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世界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愈来愈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开始大量出现并日益严重起来,引起了人们对以上各类问题的广泛关注与探讨。学术界对人类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所引发的生态危机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对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进行了重新梳理与总结,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出了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经济类型。这些经济类型尽管在研究内容、研究侧重点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却都是以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为宗旨而被提出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而且从本质上来说,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就是生态经济,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过程。

(二)绿色GDP及其对生态经济发展的推动

发展生态经济,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摒弃那种把经济增长简单等同于经济发展的错误观念,就要求改变传统经济模式下盲目追求GDP的经济发展观,以绿色GDP作为经济发展的衡量标准。绿色GDP针对GDP的先天不足进行了调整与完善,在GDP中扣除掉了资源消耗、生态破坏、环境退化和污染治理的成本,并加上了生态环境改善所带来的收益,更能从整体上反映出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总体水平。

改变过去以GDP作为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而代以绿色GDP作为经济发展的评价标准,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对过去传统经济模式无视自然生态环境价值的错误的调整。此外,由于生态经济实际上是对经济效益与自然生态环境兼顾的产物,这必将因其对经济效益的兼顾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毕竟经济发展是人类满足自身需求的最重要手段,因此也不可能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而完全放弃经济发展,这种情况就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政府对生态经济的主导与推进成为必须。

推动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但这更多是从生产角度着眼,而一旦脱离了从消费的视角对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与消费行为所做的相应调整,生态经济对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则事倍功半。因此,将科学消费观的推广普及与发展生态经济有机整合,无疑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选择。

科学消费观是消费领域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工业文明形态下的经济模式会异化消费加剧生态危机

工业文明形态下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假设都是建立在探讨如何在经济系统内部合理配置资源以达到GDP(或利润、或效用水平等)的最大化,而不考虑自然生态系统是否具有相应的承载力。这样的经济模式必然导致资本在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持续扩大生产规模,而为了将生产出来的商品销售出去,就利用资本控制下的宣传机器(大众传媒)鼓励人们过度消费甚至盲目消费,致使消费者在脱离其实际生存需要的情况下以消费主义作为其生活方式而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性消费、攀比性消费、炫耀性消费。这种不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只专注于获取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以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为基础,反而以满足人类的虚荣心为导向的消费形式就是异化消费。当异化消费逐渐内化到人们心中,并成为相当多数人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时,社会消费规模便日益扩大,这不仅会消耗掉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方式所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还会推动社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并最终达到经济规模不断增长的所谓“理想局面”,在客观上就必然导致生态危机不断加剧。

(二)科学消费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消费观以基本原理作为其理论基础,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消费观。科学消费观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为基本着眼点,排斥那种以消费作为拉动经济不断增长、带动资本持续增值的观念,是生态文明形态下的消费观。

首先,科学消费观鼓励健康消费。健康消费指的是正当的消费、合理的消费,是为了满足人的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而进行的消费。鼓励健康消费,就是要反对那些为了满足人的虚荣心而进行的大大超越了人的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的奢侈性消费、攀比性消费和炫耀性消费。

其次,科学消费观主张公平消费。公平消费是指那种在全社会甚至全世界范围内人与人之间消费差距最小的消费。当前,不同人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甚至是巨大的消费差距。这种基于历史以及资本主义剥削等原因所形成的差距不仅导致世界经济失衡,而且由其导致的贫困现象还进一步加剧了生态危机,严重危及到人类在地球上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公平消费值得我们大力提倡并持续为之努力。此外也应注意,公平消费的所谓公平,其本意不仅是注重代内公平,而且更是强调代际公平。而强调代际公平,无疑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之一。

再次,科学消费观倡导全面消费。全面消费是指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消费需求,同时也要满足人的精神消费需求。而异化消费只片面地强调物质领域的消费,对精神层面消费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伴随着异化消费的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人沦为物欲的奴隶,陷入了在有限的生命中不断追求物质财富而又永远得不到满足的恶性循环中,同时却忽视甚至无视了良心、伦理、道德、价值观等对人而言更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种局面将不可避免地 使人类陷入不可持续发展的危险境地。因此,科学消费观倡导全面消费,强调要更加重视那些能够陶冶情操,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精神消费,就非常有利于改变这种不利的社会现状。

最后,科学消费观提倡可持续消费。可持续消费就是指适度的消费、节约的消费,就是反对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坚持可持续消费,就会减少向自然界索取过多的资源,就会减少向自然界排放过量的废弃物。从本质上说,可持续消费无疑是科学消费观里最为直接地契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因为,上文所述的健康消费、公平消费和全面消费本身即含有可持续消费的深刻意涵。

(三)科学消费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

可持续发展是随着生态危机的出现而被提出的,而生态危机的出现,不仅与现代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更与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即异化消费息息相关。

生产与消费在同一经济过程中分别扮演着价值的生产与实现的角色,生产过程向自然界索取原材料,而消费过程则向自然界返还废弃物。生产与消费的过程一旦过于频繁,超出了自然界的承载力,生态危机将必然发生。因此,不仅要以生态经济形式减少向自然界获取过多的资源,减少在生产过程中向自然界排放过量的生产废弃物,更要以科学消费观为指导,反对毫无节制的异化消费的物质生活。尽管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生活方式,但消费方式终究在事实上对生产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当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发生了科学消费观所倡导的改变以后,他们的消费行为会通过市场传递给生产者,进而导致生产者改变其产品的生产导向甚至是改变其生产模式。从这种意义上,“消费决定生产”这一论断就具有着非常高的合理性。因此,我们说科学消费观所倡导的以健康消费、公平消费、全面消费以及可持续消费等消费模式替代异化消费,实现消费者消费模式的转变就对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小视的巨大作用,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科学消费观本质上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

总之,从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着手,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一方面在民众生活中积极普及科学消费观,这对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推动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消费方式 可持续 理性诉求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机制,可持续消费是人类为摆脱资源危机、生态失衡危机和人类自身生存危机而提出的旨在使当代人及其子孙后代的需求都得到满足的消费方式。可持续消费方式具有消费水平适度增长、消费结构日趋合理、注重节约资源等基本特征。确立以人为本理念,转变社会消费模式;推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实行生产经营方式和产品设计方式的转变;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从政策上鼓励和支持绿色消费,发挥政府引领文明消费的职能,是消费方式可持续的理性诉求。

一、确立以人为本理念,根本转变社会消费模式

以人为本,转换传统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推进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消费方式的根本诉求。可持续发展要求生产和消费方式应以人为本。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来看,人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要真正实现人的发展的可持续,除了要合理对待局部利益与人类整体利益关系外,还要处理好代际之间的利益关系。要把发展的权利与发展的义务统一起来,既要实现和维护当代人的发展权,又不能剥夺后代人的发展权,为人类发展的可持续尽义务、负责任,也就是要正确处理人类自身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然而目前人类的消费方式对人类自身消费的延续性产生了极大的负效应。今天,面对大规模的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盐碱化、资源枯竭、气候变异、生态平衡失调和接踵而至的自然灾害等现象,社会各界终于认识到要重新审视人类现有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联合国1992年通过的《里约宣言》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各国应减少和消除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可持续消费是一种既符合代际公正原则又符合代内公正原则的保证人类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的消费方式。在全社会推行可持续的文明消费方式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性因素。

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全社会倡导可持续的文明消费方式,一要从社会整体角度推动现行的高消费、高(资源)耗费、高浪费和高污染的生产消费模式向可持续生产消费模式转换。要强调公正消费,充分遵循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的法则,在进行消费时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或人们的利益为代价;当代人要自觉担当起在不同代际之间合理分配消费资源的责任,妥善利用可再生资源,保护好不可再生资源。二要从社会个体角度改变现行各种非理性的消费现象,引导消费者进行文明、合理、适度消费。要正确界定可持续消费和不可持续消费行为,分析不可持续消费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对人类自身消费延续性的负效应。分析影响消费模式的社会因素、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建立一个符合中国特色的、理论上科学规范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可持续消费模式,使公众或消费者正确地、全面地认识、理解可持续消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日益增长,消费关系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发展趋势。要引导消费者注重理性消费,在消费过程中,既考虑积极的效果,又考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力求在总体上趋利避害。要倡导消费者适度消费,在消费中量力而行,从长计议。要唤醒消费者的主体意识,转换那些不可持续性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大力培育和树立可持续的文明消费方式。

二、推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实行生产经营方式和产品设计方式的转变

要达到可持续消费要求,必须实行生产经营方式和产品设计方式的转变。生产决定消费,但从再生产过程角度看,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即消费不仅是生产的目的,而且还是再生产的动力。公民的消费行为和行动,可以影响、引导甚至左右社会生产,生活里一些节约资源行为,可以起到用购买力和消费权来选择可持续消费方式的作用。消费结构变化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要鼓励教育、健康、信息、旅游、休闲等非物质消费,发展信用消费、网上消费、服务消费、社会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提高消费质量和效益,引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倡导可持续消费方式,发挥消费对生产生活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推行可持续消费方式必须通过转换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和贯彻“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原则得以实现。一要逐步改变“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观念,代之而起的是“环境有偿使用”、“污染者付费”;抛弃“拚物质消耗”、“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和发展思路,树立可持续生产的思想。在未来产品开发上,既要考虑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和消费心理的能力和潜量,也要考虑产品消耗成本和制造质量的市场竞争力;在产品的制造上,既要考虑产品制造对资源的耗用和环境的污染,也要考虑产品消费后遗留的废弃物处理的清净程度;在具体的产品生产中,将促使人们采用更先进的绿色技术,对一大批产业和项目进行无公害生产的改造,对生产工艺流程、设备和原材料耗用作节约型改造,并且尽可能地避免一次性产品的生产,增加复用性产品的生产,杜绝那些既浪费物质资源又坑害消费者的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二要抓好企业家和生产经营者变革生产经营方式和产品设计方式,走出一条既顾及市场需求又减少资源消费和环境污染的生产、发展之路。在生产经营方式变革方面,实行“回收制”改革,在生产过程中对所有不能作为最终消费的副产品回收再生产,尤其是对废水、废气、废物的直接处理利用;尽可能生产能被自然界自行腐化吸收的物品,开展废物回收回炉活动,把各种废弃物再制成五花八门的新产品等。在产品设计方式的变革方面,推行产品小型化(如笔记本电脑、小型汽车、超薄型移动电话、浓缩型洗涤剂、腕式传呼机、袖珍照相机等)和组合化(如多功能剪刀、组合式家具、玩具、文具等)的理念,并在实践中加以正确引导,以发挥其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导向作用。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

推行可持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生活水平。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可以保证有限的生活资料合理地运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提高生活水平。转变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推行可持续消费方式,有利于树立人类消费的可持续观,有利于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有利于促成可持续的生产,有利于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可持续消费战略、策略和政策。不健康、不文明的消费,不仅空耗社会财富,而且浪费发展资源,污染生态环境,阻碍发展步伐,削弱发展后劲。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可以使有限的资源和财富得到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推行可持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有利于缓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难题,维护我国经济良性持续发展运行。当前随着经济规模的增大,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严重浪费资源和财富的不良消费方式,如低效率消费、跟风式消费、攀比式消费、炫耀式消费等。只有推行可持续消费模式,才能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改善以及消费方式的变换,都对经济运行产生着重要影响。一是有利于更新陈旧的消费理念,实现与收入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倡导人们适度消费、合理消费,同时注重树立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以实现与收入增长相适应的消费。二是有利于以消费启动市场,发挥和实现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下,经济政策的选择以增进消费为经济运行的出发点,并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为经济运行的最终归宿。三是有利于改善宏观调控,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调控机制,促进有关调控机制的协调运转。随着消费的提升和拓展,投资和消费共同增长,不但投资和消费可以达到统一,而且二者之间久已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也会得到缓解。

推行可持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健康发展。从社会稳定来看,推行可持续消费,综合运用价格和税收等手段,适度限制各类奢侈性消费。要通过征收高收入调节税和高档消费调节税来抑制高收入者的高消费,通过抑制高收入群体的高消费来控制两极分化的过速发展,从而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如果不从消费上抑制高消费状态的持续存在和恶化,从而发挥消费结构对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势必会加剧社会两极分化现象,给社会带来潜在的危机,也无法真正建构起可持续的消费模式,社会无法和谐发展和良性运行。

四、从政策上鼓励和支持绿色消费,发挥政府引领文明消费的职能

绿色消费简单地说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绿色消费是一种注重生命、健康、环保的消费方式。它以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为基本特征。绿色消费方式即低消耗和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的新型消费方式。绿色消费观和绿色消费行为将导致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消费结构的改变必将导致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形成绿色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生产者以提供绿色产品为生产理念,实行绿色生产模式;消费者改变传统的生活消费模式,主动选择绿色产品,注重消费过程中对环境的友好性,自觉履行废弃物分类回收处理的责任与义务,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建立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推行绿色消费是政府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第一,要强化教育,倡导生态消费伦理。现代性消费伦理是一种极度应享性消费伦理,其实质是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在消费领域中的体现,由它主导的消费方式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威胁。超越现代性消费伦理,“倡导生态消费伦理,是人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获得商品价值、满足心理需要,得到感官享受的同时,应该承担与消费该商品有关的包括保护环境的责任、保护资源的责任、维护社会公德的责任等。要摒弃消费主义所倡导的不合实际的消费观和传统的奢侈消费陋习。

第二,要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推进绿色消费进程。政府要在生产领域中大力推行循环经济,鼓励生产和使用生态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等的推广,“不仅意味着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意味着人与自然走向真正的和谐,而且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将迈进科学文明的新境界。”

第三,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引领文明消费的职能。文明消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政府要发挥好引领职能,形成鲜明的政策导向。要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措施,促进企业和生产者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通过征收消费税、生态税和运用价格调节机制等,引导社会及居民进行生活成本测算,实现理性消费、适度消费、公正消费,提高消费效益。引导社会及居民减少一次性消费的比例。一次性消费品一方面吞噬着有限的地球资源,同时制造着大量的垃圾灾难,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从本质上看,一次性消费品是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念背道而驰的。要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厉行节约,自觉地纠正不文明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在倡导和形成可持续的文明消费方式中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人类担负着生态问题的巨大责任与义务,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目前面临的必然选择,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矫海霞:现代性消费伦理的演变与生态消费伦理的提出[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

[2]朱步楼:积极倡导可持续的文明消费方式[N].光明日报.2006

篇8

关键词 生态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贵阳市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12-0101-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2.021

资源型城市是我国城市体系中的特殊群体,是以当地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导产 业的工业城市。在我国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中,资源型城市持续、稳定地提供大量的原煤、 原木、原油以及各种金属、非金属矿物原材料,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由于 长期以来对资源粗放式开发利用,资源型城市现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 破坏、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功能薄弱、经济增长缓慢等一系列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 成强烈冲击,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所遭遇的挑战尤其严峻[1]。自然资源与生态系 统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基础,定量评估资源型城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程度,可为解决上述问 题、促进城市经济转型提供参考。

生态足迹模型是定量衡量区域(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方法,它能够从具体的生 物物理量角度研究自然资本消费的空间[2],从而判断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是否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由于生态足迹计算模型能够对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状 态进行明确界定,评价结果直观明了,同时其计算结果可以在区域之间进行横向比较,具有 可视性、可操作性、可移植性强等特点,已被广泛运用于区域(城市)的生态可持续 发展研 究中[3-5]。本研究以贵阳市为例,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在市域尺度上对贵阳市199 9-2007年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作定量分析,以识别影响贵阳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 因素,为贵阳市构建生态文明城市决策提供建议。[KG)]

1 研究区域

贵阳市地处东经106°07′-107°17′、北纬26°11′-27°22′之间,位于 贵州省中部 、云 贵高原东斜坡上,属于全国东部平原向西部高原过渡地带,拥有丰富的铝、磷、煤等矿产资 源,经济发展高度依赖资源约束型产业。而贵阳市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是喀斯特发育典 型地区,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现象显著,生态环境本底脆弱,长期以来,陡坡垦殖、过度采 伐、毁林开荒、工矿建设毁林开山以及大量的土石方和工矿废弃物随意堆放等现象,导致贵 阳市地质灾害频发,土壤退化迅速,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这种以开采、加工矿产资源为基础 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贵阳市经济转型的重要限制因素。 2 研究方法

2.1 生态足迹的计算理论与模型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s)概念由Wackernagel于1996年提出,他将人类社会经济 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喻成“一只负载着人类及其所创造的城市、工厂……的巨脚踏在地 球上留下的脚印”[6]。生态足迹模型基于如下基本假设来进行计算:①人类可确 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产生废物的数量;②这些资源和废物流能转换成相应的生物 生产面积;③采用生物生产力来衡量土地,不同地域间的土地能转化为全球均衡面积,用相 同的单位(如hm2)来表示;④各类土地在空间上是互斥的[7]。

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生态足迹模型将地球表面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分为6大类进行核算, 包括:化石能源用地、耕地、牧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水域。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包括生态 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计算与生态承载力(Ecological Capacity,EC)计算 两部分,其计算公式分别为:EF=∑ni=1ωi(cci)=∑ni=1(ac i/pi) (1)

EC=∑ni=1ωi(epi)=∑ni=1(ae i/p)(2)

式中:n为消费商品或生产生物的类型;cci为第i种消费商品的生产足迹;aci为第i种 消费商品的消费总量;pi为第i种商品的生物生产单位面积产量;epi为第i种生物资源 的生产足迹;aei为第i种资源生物生产总量;ωi为第i种消费品或生物资源土地类型生 产力权值;EF为地区生态足迹;EC为地区生态承载力。陈?敏等:资源型城市贵阳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12期

2.2 贵阳市生态足迹计算

参照贵阳市各种资源的消费特点以及对生态足迹计算方式的相关研究成果[8],将 各种消费概括为如下3个帐户进行计算:生物资源消耗帐户、家居能源消耗帐户、工业能源 消耗帐户。

2.2.1 生物资源消耗帐户

生物资源消费帐户包括植物性食品消费和动物性食品消费,在具体计算中,耕地、牧草地和 水域土地面积分别根据各种作物、牲畜、木材以及水产品的消费量及全球均衡产量(FAO公 布)进行折算,为便于与其他研究成果比较,全球均衡产量取用FAO1993年的数据。

2.2.2 家居能源消耗帐户

家居能源消耗帐户主要衡量家居和住户对物质和能量的消费,其中住房转化为化石能源土地 的能源值,参考了Sheltair 1991年对加拿大房屋在其生命周期内的能耗研究结果[7] 。

均衡面积由各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乘以产出因子与均衡因子获得,产出因子是为了平 衡贵阳市生物生产性土地产量与全球平均产量之间的差距,而均衡因子是为了平衡各类型生 物生产性土地之间的差距[9]。均衡因子和产出因子均取自1999年中国生态足迹计 算[10],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承载力要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

3 结果与分析

通过计算得到贵阳市1999-2007年的生态足迹以及生态承载力,由生态足迹减去扣除12% 生物多样性保护后的生态承载力,即可得到贵阳各年的生态赤字(Ecological Deficit,ED )。

3.1 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

将贵阳市2007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制成生态足迹供需平衡表(见表6),分析贵阳市生 态可持续发展状况。2007年贵阳市人均生态足迹为2.472 hm2(均衡面积,以下均同), 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509 hm2,人均生态足迹超出人均生态承载力3.86倍,人均生态 赤字高达2.024 hm2,表明贵阳市社会经济活动已超出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生态系 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从2007年生 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组成可以看出,化石燃料消耗是导致 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表明贵阳市大量的能源消耗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最为严重,耕地 也存在赤字,说明粮食生产安全也受到了一定威胁;在各类型生物生产性土地中,林地与建 筑用地存在盈余,这得益于贵阳市丰富的森林资源以及市区内密集型建筑模式。

表明1999-2007年间,贵 阳市 生态系统承载力未出现明显的倒退,但是生态系统状况也未有改善,生态系统面临的压力来 源于因经济快速发展所导致的自然资源和能源过渡消耗,如果持续这种以资源换经济发展的 模式,贵阳市今后面临的生态压力将会越来越大,生态可持续性面临的挑战也会更加严峻。

3.2 生态文明水平

生态文明水平即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EEI),其概念源自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与 合作组织(OECE)和世界 可持续发展商业委员会的研究和政策中,通常作为企业和 地区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在生态足迹计算基础上,得到了贵阳市1999年至2007年生态效率(见图2贵阳市生态效率时 序变化图)。可以看出,贵阳市资源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从1999年的0.500万元GDP/ hm 2生态足迹增长到2007年的0.787万元GDP/ hm2生态足迹,生态文明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 虽然贵阳市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且将来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呈放大趋势,但是 生态系统改善及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仍存在一定契机。

3.3 生态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赖力等人构建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占用变化的相互作用机理模型,认为经济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特征、资源消费强度、土地利用现状、居民消费特征是影响生态足迹的主要因素 [11],陶金、陈成忠等人的研究分别很好地 验证了这一作用机理模型[12-13 ]。本研究选取城市化率

(X1)、人口密度(X2)、人均GDP(X3)、第二产业GDP比例

单位GDP能耗(X5)、农作物播种面积(X6)、人均消费支出(X7)等指标,利用偏最小二乘法,识别贵阳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偏最小二乘回归由伍德等人创建,被称为第二代回归分析方法,能有效的克服在应用最小二乘回归时遇见的自变量间的多重相关性[14-15] 。

对生态足迹和选取的指标做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得到各变量的回归参数,相关系数R=0.98 5,具有较好的相关性;F=41.7,模型整体模拟效果较好。生态足迹的驱动模型如下:

EF=6.812 X1+0.005 X2+0.158 X3+3.180 X4+0.473 X5-0.059 X6+0.099 X 7-3.155(3)

结果表明,贵阳市人均生态足迹与城市化率、人口密度、人均GDP、第二产业GDP比 例、单位GDP能耗、人均消费支出等6个因子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说明随着贵阳市人口、城市 化进程、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变,能耗的增加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足迹也 在同步加大,生态压力日益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与生态足迹具有负相关性,根据贵阳市国 土统计结果,贵阳市人均耕地面积在2000年到2007年间,从0.086 hm2 下降至0.077 hm 2,耕地面积有限,而人口规模不断增加,由此导致耕地短缺压力越来越大。在日益严峻的 生态压力下,充分保护耕地及其他土地资源是防止生态压力进一步增大的重要途径。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贵阳市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472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509 hm2,生态 系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2)1999-2007年间,贵阳市生态系统承载力较为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所导致的资源过 度消耗是影响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因。贵阳市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改善,生态文明水平呈逐年 上升趋势,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仍存在一定契机。

(3)城市化率、人口密度、人均GDP、第二产业GDP比例、单位GDP能耗、人均 消 费支出这6个因子增加会导致生态足迹增加,而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可以缓解生态压力。

4.2 关于方法与结果的讨论

生态足迹法计算简单、结构清晰,但是反映的信息偏保守。生态足迹法认为理想的状态是人 类只占用自然资本产生的利润,而不会消耗自然资本本身,实际上,这些自然资本也是地球 生态系统经过亿万年利润累计而成,并非完全不可动用,只是需要在一种合适的速度下开发 利用,但是合理的开发速度本身很难确定。

生态足迹是对整体区域的宏观计算,不能反映区域内部的差距。以行政边界作为区域划分边 界是否合理,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从生态足迹的基本原理出发,以城市的物 质流影响范围作为计算边界更为合理。

4.3 贵阳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足迹提供了一种量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也可从中识别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对 策,结合上述分析以及贵阳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贵阳市可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以缓解 社会经济发展给生态系统带来的巨大压力。①积极保护现有生物生产性土地。保障生态承载 力是防止生态赤字扩大的最有效方法,在保护各类资源的同时,应该积极植树造林和提高现 有土地的粮食作物产量;②倡导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社会生产和消费模式。通过政策、媒 体逐渐引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善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减少不必要消费及过度消费 ;③提高工业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2006年,贵阳市单位GDP能耗指标值为2.03 t标准煤/万 元,在全国范围内属于较高水平,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④加强贸易交流。如果贵阳市提高 自有生态承载力能力受限,可与承受生态压力较小地区加强贸易交流,均衡生态压力,防止 本地自然资源被过度消耗。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齐建珍. 资源型城市转型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2). [Qi

Ji anzhen.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soriented Cities [M]. Beijing: People's Pr ess, 2004:(2).]

[2]Wackernagel M E. Perceptual and Structural Barriers to Investing in Nat ural

Capital: Economics from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spective [J]. Ecological E conomics, 1997, 20(1):3-24.

[3]张志斌, 唐素然, 赵拥华.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甘 肃省白银市为例[J]. 干旱区地理, 2008, 31(3):464-469. [Zhang Zhibing, Tang Su ran, Zhao Yonghua.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of Resourcebased City Sustain able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Baiyin City, Gansu Province [J]. Arid Land G eography, 2008, 31(3): 464-469. ]

[4]蒋依依, 王仰麟, 李卫锋, 等.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度量方法探讨――以深圳市为例 [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41(4): 612-621. [Jiang Yiyi, Wang

Ya nglin, Li Weifeng, et al. Measuring Urban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A Case Stud y in Shenzhen City [J].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 41(4): 612-621.]

[5]符国基. 海南生态省生态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生态足迹方法的应用[J]. 农业现 代研究, 2006, 27(1): 11-16. [Fu Guoji. Quantitative Study of Ecological Susta inable Development in Hainan Ecological Province: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Foot print Method [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06, 27(1): 11-16. ]

[6]Wackernagel M E, William E R.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 ct on The Earth [J]. Gabriela Island: New Society Publishers, 1996: 41.

[7]杜斌, 张坤民, 温宗国, 等. 城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的设计与案例[J]. 清华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4(9): 1171-1175. [Du Bing, Zhang Kunming, Wen Zonggu o, et al. Urban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for Evalua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 nt [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 44(9):

1171-1175.]

[8]余万军, 吴次芳. 基于生态足迹和农业生态区域法的土地人口承载力比较研究――以 贵阳市为例[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7, 33(4): 466-472. [Yu

Wangjun, Wu Cifang. Comparative Study on Land Bearing Capacity Based on Ecologic al Footprint and Agroecological Zone Models: Take Guiyang as An Instance [J] .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griculture and Life Sciences, 2007, 33(4): 4 66-472.]

[9]Wackernagel M, Onisto L, Bello P, et al.

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 unti 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 [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29(3) :

375-390.

[10]徐中民, 陈东景, 张志强, 等. 中国1999年的生态足迹分析[J]. 土壤 学报, 2002, 39(3): 441-445. [Xu Zhongmin, Chen Dongjing, Zhang Zhiqiang, et al.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n 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China [J]. Acta Pedologi ca Sinica, 2002, 39(3): 441-445.]

[11]赖力, 黄贤金, 刘伟良. 区域人均生态足迹的社会经济驱动模型――以1995年-2003 年江苏人均足迹为例[J]. 资源科学, 2006, 28(1): 14-18. [Lai Li, Huang Xianjin , Liu Weiliang. SocioEconomic Driving Model of Regional Ecological Footprint:

A Case of Jiangsu Province from 1995 to 2003[J]. Resources Science, 2006, 28(1 ): 14-18.]

[12]陶金, 付梅臣, 田迪, 等. 矿业城市生态足迹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 中国矿业, 2 009, 18(2): 44-47. [Tao jin, Fu Meicheng, Tian Di, et al. Changes of Ecologic al Footprint and Its Driving Force in Mining Cities [J]. China Mining Magazine , 2009, 18(2): 44-47.]

[13]陈成忠, 林振山. 中国能源足迹增长波动的驱动因子分析[J]. 生态学报, 2009, 2 9(2): 758-767. [Chen Chengzhong, Lin Zhenshan. Driving Forces Analysis of Ene rgy Ecological Footprint Growth Fluctuation in China [J]. Acta Ecologica Sinic a, 2009, 29(2): 758-767.]

[14]王惠文. 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及其应用[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9: 200-2 07. [Wang Huiwen.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M]. Beijing: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 1999: 200-207.]

[15]吴开亚, 王玲杰. 生态足迹及其影响因子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与应用[J]. 资源 科学, 2006, 28(6): 182-188. [Wu Kaiya, Wang Linjie. 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 ession Model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J]. Resource s Science, 2006, 28(6): 182-188.]

[16]杨开忠,杨咏.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630-636 . [Yang

Kaizhong, Yang Yong.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Concept, Method and Cases [ 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00, 15(6):630-636.]

[17]陈俊.从立法上解决西部开发中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冲突――基于可持续发展 环境伦理观的思考[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8, 21(1):20-24. [Chen Jun. ResolveConflictbetween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evelopm ent of

West Regions from Lawmaking: In the Light of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Moral Philo sophies [J].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8, 21(1):20-24.]

CHEN Min DU Pengfei XIAO Jingsong ZHENG Yu

(State Key Joint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 Simulation and PollutionControl,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篇9

作为2014年6月5日本刊与戴尔中国共同发起的金蜜蜂2020社会责任倡议下的一项新议题――可持续包装,正在掀起一场全球风暴。研究机构Smithers Pira报告预计,到2018年,亚洲将是可持续包装材料最大的市场,占全部份额的32%,而全球可持续包装市场规模将达到2440亿美元。到2023年,可持续包装将超越成本和其它因素成为企业面临的首要议题。

可持续包装的趋势

可持续包装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是其市场驱动力不足一直以来是其难以推广的重要原因。这种状况随着气候变化以及消费者意识的提升,正在逐步改变。2014年末的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人更倾向于购买具有可持续包装的产品。42%的人愿意为可持续包装付出更多的钱。近60%的人也表示,他们在寻找用再利用材料包装礼物的方法。因此,可持续包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在2015年将继续增长。

“消费者越来越关注所购买产品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他们希望厂商能够帮助他们做出更好的选择。FSC标志易于识别,是对森林可持续管理的品质证明。我们的顾客通过购买这些产品展现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支持态度”,利乐环保副总裁Mario Abreu有着切身的体会。

Smithers Pira的研究显示,可持续性由于可以让企业变得与众不同,并吸引顾客关注,正日益被视作革新的源泉。这些项目还可用来作为新产品和市场开发的平台。全球的顾客需求和政府法律是可持续包装的首要驱动力。环保意识伴随着消费人口不断增长正在激发对可持续和环境友好包装的市场需求。

此外,业界媒体认为,2015年品牌必须优先考虑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供应链透明度。改善整个供应链中包装的可追溯性是品牌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包装的关键途径之一。戴尔公司全球产品包装采购总监Oliver Campbell多年来带领着他的团队研究材料的创新,以及如何在减小包装体量的同时保证坚固性,致力于到2020年100%的包装都将源自于可持续材料目标。

Smithers Pira在报告中表示,可持续包装最普遍的趋势包括: 包装小型化或轻量化;更利于回收和循环使用;可回收的比例更高;更多地使用可再生原材料;包装和物流效率方面的改进。

消费方式以及技术革新带来市场契机

斯道拉恩索是一家全球性纸张、生物质材料、林木制品和包装行业的创想者。2014年11月,斯道拉恩索中国联动品牌商、物流供应商、电商平台商、环保组织、个人消费者、媒体等,探讨了在拥有最大量的网购销量的中国网购市场中可持续包装的解决方案。

斯道拉恩索中国在会议中发现,过度包装、重复包装、一次性包装、低质(包括结构和视觉设计)包装、对产品安全的保障等等被认为是网购中最急需关注的问题。环保组织则对供应链上游的认证产品更为关注。个人消费者则关心包装对所购物品的保护能力,也表达了对大量使用塑料胶带造成环境影响的顾虑。电商和其物流服务提供商,更关注包装的抗压抗摔性能、克重更轻、最小化物流空间、可以二次利用等特性,并因品牌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认为包装材料的环保认证也必不可少。

为此,斯道拉恩索与张小盒、赫尔特、竹马、触盟、飞扬博远等几个组织共同发起了“再用一次盒子”创意包装再利用的设计比赛,吸引更多的个人消费者关注这个问题,并贡献快递盒重复使用的创意和智慧。斯道拉恩索显然意识到,在网购成为新型消费方式的背景下,巨量的订单量背后面临的包装问题已经成为了其重要的发展机遇。

除了人们生活消费方式的变化,越早开展技术革新的企业往往成为了包装行业本身的开拓者。

陶氏化学公司旗下的陶氏包装和特殊塑料事业部近期凭借其创新的PacXpert软包装技术斩获2014年中国可持续发展包装技术大奖。这个技术能够实现从传统大型硬质容器到软包装的转变。与传统大型硬质容器相比,采用PacXpert包装技术制作的软包站立袋具有更高的性能,更大的灵活度以及更明显的环保优势。虽然该方形包装袋为软包装袋,但不管是直立放置还是侧放,它均能稳固站立,并保证出色的储存稳定性。2014年中国可持续发展包装技术大奖组委会有这样的评价:“陶氏化学的PacXpert包装技术为包装行业树立了新的标准,是包装行业技术进步的生动样本,除了优异的性能,PacXpert包装技术还为品牌商和包装供应商提供了一种更有价值的替代方案,帮助他们用更加环保的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Cardia Bioplastics与陶氏化学有着类似的际遇。最近这家公司因为帮助一家澳大利亚可堆肥和生物可降解塑料树脂制造商在全球环境可持续包装行业成为领军企业。该公司已经收到来自澳大利亚一家废弃物管理企业Cleanaway的订单:780万个用于盛放可降解厨房食物垃圾的可堆肥塑料袋和5万个厨房垃圾桶。

篇10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观 住宅设计 建筑 消费者

可持续设计是将环境设计、环境意识设计和环境发展观通过实物建成环境和服务项目体系,使得建筑工程项目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住宅设计中可持续设计的目标是通过技术化、情感化的设计来彻底摆脱建筑工程项目对于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和不良效果。以住宅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建筑业经过年来持续高速的发展,不仅解决了现今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居住问题,而且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增长。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同时也造成了大范围的环境损害和生态破坏。当我们以可持续发展观来审视现阶段存在于建筑行业中消费方式和生态意义的时候,必须要抛弃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将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降低耗能和提高室内质量为要求的绿色生态住宅设计作为住宅建筑发展的方向。

1、可持续性住宅设计的背景

住宅的可持续性还体现在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上。住房从分配机制转为市场消费机制后,消费者对住的概念已不仅仅是能满足栖身之用即可,而更多的是要提供一种健康环保、舒适安全的生活空间。纵观现在的住宅,无论是消费者、发展商、设计师还是政府主管部门对环境的追求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营造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绿色环保型住宅已成为房地产界的共识。

2、设计控制要求

规划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先导,在工程设计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将建立绿色生态型小区作为主要的控制概念和要求,并且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做到低耗能、高回报的效益。在工作要合理的安排建设项目的功能结构和布局方式,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全面的分析,对规划结果中所具有的各项指标都完全进行控制。

2.1、设计理念的管理控制

在规划设计阶段,要强调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原则,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些观念已得到普遍认可,无需赘述。但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认知广度、深度的发展变化,所有这些理论和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绿色生态住区的规划和建设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在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情况下,公众参与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市场反馈及市场杠杆等形式表现出来;同时,开发商还应在绿色生态住区理念指导下,有意识地引导社会消费意识,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2.2、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规划设计前期首先必须对建设条件中的资源进行分析,研究资源的潜在价值,对诸如土地、景观、人文等特定因素和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或保护,评估工程建设对该区域自然环境及社会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对土地的利用和评估的基本目的是要在规划前期阶段寻找到一个适合的定位,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而非过度的利用。对环境、社会人文资源的分析、评估主要包括评估项目建设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及影响,对周边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以及该地域社会各因子的影响,如人口容量的增加带来的社会配套,环境容量、城市总体交通格局的变化等。

2.3、综合规划和布局

强调规划布局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建设生态平衡。在某别墅区的规划设计当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理念,强调建筑生态性布局,取得了良好效果(图1)。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整体布局的生态性特征。强调与外界的沟通,而非自我封闭。该方案中弧形的建筑布局使建筑与自然界很好地融合;(②建立区域内的生态平衡体系。建立阳光——水体一植被、自然——建筑——人等不同层面的梯度关系,形成良好的生态平衡;③在整体布局的基础上,将生态理念贯彻到建筑单体的设计当中。

3、建筑单体设计

3.1、以人们需求为基础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对住宅提出了新的需求。SRAS引发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思考,极大提高了对住宅健康性的关注。住宅设计应不断满足居住的新需求,除了考虑住户的生理健康,还应关注心理健康。研究表明造成心理健康障碍的原因与建筑的高度、规模、住户的密闭性、邻里的噪声有关;而良好的社区组织和社区空间设计可以鼓励邻里间的交往,是居住环境中减轻压抑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要将居住空间环境、邻里关系对人的精神影响纳入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加以研究。另外,房地产商和设计师应对新现象、新文化、新经济引起的居住方式的改变给予更多的关注。比如小汽车的普及、丁克家庭增多、社会老年化、网络空间、新都市主义、郊区化、再城市化都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对住宅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房地产开发指出了发展方向,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3.2、了解社会发展需求

为了实现可持续性住宅的建设,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技术在相继问世。然而,日本关东学院工学部建筑设备工学科教授秋元孝之认为,建立一个综合评价体系来评估住宅的可持续性同样是不容忽视的。但这些都是以办公建筑为中心的评价方法,目前在世界上以住宅为对象的评价方法还很少,这还需要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如果综合评价的方法可以尽快完善而得到推广,可持续住宅的真正实现将指日可待。

3.3、多使用各类环保节能材料

众所周知,保持住宅的长寿命是相当有意义的。而为了延长其寿命,就常常要进行旧房改造和设备更新,从而产生一些替换下来的旧材料和建筑构件。这些废弃的材料如果能够再利用,就可以减少浪费。而石膏板只有少部分能和原材料混合适用;木材可以变成碎片却很难恢复原状。所以,需要考虑每种材料的特性,来合理地使用再生的材料和可以再生的材料。

3.4提倡住宅一次性装修到位,减少施工过程的能耗

住宅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提供给市场前应该是一种完整的产品。毛坯房的做法既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趋势,二次装修造成质量隐患、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提供成品住宅,推广住宅产业化和建筑产品运用,实现住宅装修一次到位,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

4、结语

为了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环保的生活环境,人们在住宅方面的消费,将会在讲求舒适的同时,更加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同时,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也必须以绿色GDP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绿色生态的住宅小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