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修复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草原生态修复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目标任务及完成情况
(一)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牵头单位:环林局责任单位:环林局)
1.目标任务。11个贫困村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总面积115142.2亩,按每亩14.75元,总投资169.83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2385.13亩,按每亩155元,总投资36.96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2385.13亩,按每亩155元,总投资36.96万元。
2.序时进度。1-12为常规管护,12月底完成资金兑现工作。10月前完成农户考核;11月底前通过农村信用社以“一折通”一次性兑付到农户手中,全面完成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完成率100%。
3.完成情况。已于9月底前通过农村信用社以“一折通”的方式一次性兑付到农户手中,超前完成兑现工作。
1.目标任务。11个贫困村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其中享受禁牧补助2.5799万亩,按每亩7.5元,总投资19.34万元;草畜平衡奖励9.5265万亩,按每亩2.5元,总投资23.81万元。
2.序时进度。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和退牧还草工程。1-3月,收集年度补奖基础数据资料;4-6月,完成年度草补实施方案的编制报批;7-9月,开展草原巡查、生态监测,启动牧户考核;10-12月,完成牧户考核,将2017年度草原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补奖资金兑现到户,完成率100%。
3.完成情况。已于10月底前通过农村信用社以“一折通”一次性兑付到农户手中,超前完成兑现工作。
(三)地质灾害治理(牵头单位:环境保护和林业局,责任单位:国土资源局)
1.目标任务。
2.序时进度。
3.完成情况。已于10月底全面完工,超前完成。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积极上下对接到位。为确保2017生态扶贫专项目标任务尽早实施,个各相关单位理清扶贫工作发展思路,认真梳理扶贫建设项目,积极主动地与州级主管部门就2017年度生态扶贫工作进行了多次衔接,与县发改、县扶贫、县财政等生态建设扶贫专项责任部门积极联系和沟通,并组织工作人员就生态扶贫专项工作与各乡镇逐一、逐项对接,确认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需求,核实生态扶贫项目清单,明确工作责任主体。在充分对接的基础上制定了目标任务,梳理出工作计划和资金投入情况,明确了时序进度和工作责任主体。
(二)制定方案,层层细化落实到位。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拟定了《生态建设扶贫专项2017年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生态建设扶贫的年度目标任务,成立了生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细化了工作措施,制定了时序进度,落实专人专班负责工作推进,并重强调了年度重点工作和对工作进度作了详细安排,确保生态扶贫项目落到实处。
(三)积极筹措,确保项目资金到位。2017年,退耕还林工程落实资金754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7.9万亩,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面积2.9万亩,(其中涉及2017年“摘帽”贫困村16个、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面积3426.53万亩,9月底通过“一折通”兑现资金53.11万元);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落实资金2120.2万元,继续依法有效管护全县集体公益林143.73万亩(其涉及16个“摘帽”贫困村4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管护集体公益44212.70亩。9月底将兑现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65.21万元);落实11个贫困村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资金19.34万元,草畜平衡奖励资金23.81万元,已于10月底前通过农村信用社以“一折通”一次性兑付到农户手中;落实梭坡乡共布村1处排位除险工程资金46.13万元,并于10月底全面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四)强化保障措施
1.加强生态用地用途管制。根据我县自然资源差异、现有开发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重点保护的生态功能,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定生态红线管理办法,严格生态资源监管,坚决打击破坏生态红线行为。在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指导下,结合本县实际,科学制定生态用地项目禁限目录,控制城乡建设使用生态用地,限制工矿开发占用生态用地,确保全县生态资源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2.加大生态治理投入。根据我县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实际,谋划一批生态保护与建设重大工程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州财政的支持,加大地方公共财政对生态保护的投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投入我县生态治理,积极落实各级财政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维护补助制度,确保生态项目的落地实施。
3.增加农牧民生态收入。以《农牧民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和管护暂行办法》为指导,制定出台全县支持农牧民直接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的地方性政策,鼓励农牧民组建管护队、造林队、防治队,参与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增加农牧民生态建设管护收入。鼓励农牧民有偿转让生态景观资源使用权,参与旅游企业经营等,增加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收入。
4.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和禁牧休牧巡查制度,加快推进农牧区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建立庄园式生态牧场或联户经营模式,鼓励支持发展庭院经济;深入推进以林地经营权流转证、经济林木(果)权证、村级农民互助担保合作社为主的林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盘活森林资源资产。
5.构建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以生态扶贫工作为契机,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各类技术人员;加大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机构,按工作需求配备人员和设施设备。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人员队伍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建设,使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加强优良林(草)种快繁、森林高效培育。加强林业、草原科技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林业、草原科技标准体系。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利用、提升我县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利用水平和效益。
6.建立健全生态扶贫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生态扶贫考核评价制度,将生态扶贫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增减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始终坚持贯彻环保“三同时”制度;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建立和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严肃追责。
三、下一步工作
篇2
2020年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植树节事迹总结情况汇报
春染大地,生机勃发,又是一年造林季。
在x市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xx周年之际,全市各级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部署,继续紧紧围绕“x两区”建设和x会筹办总要求,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多措并举,创新模式,积极推进“三创四建”活动,大力开展森林城市创建,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扎实推进x地区退耕还草种草,深度推进造林绿化等工作,全市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征程。
众人植树树成林营造植绿爱绿氛围
春暖x,草木萌发,植树造林正当时。
挥锹培土、堆起围堰、放置树苗、提桶浇水……x月x日,经开区清水河廊道绿化植树现场,彩旗招展,人头攒动,全市xxxx年义务植树活动在这里举行。不一会儿,一株株“新绿”在春风中随风摇曳,显露出勃勃生机。
历年来,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持之以恒开展义务植树。xxxx年x月xx日,x青少年增绿减霾共同行动xxxx年重点项目在我市启动;xxxx年x月x日,民革中央机关干部到x开展义务植树活动;xxxx年x月x日,民建中央国家林业局支部到x林场开展义务植树活动;xxxx年x月xx日,在xx城赛事核心区举行x市援建x市x绿化植树活动。每年我市“植树日”当天,市绿化委员会均会组织全市党政干部、x部队官兵、学校师生和市民代表参加义务植树活动。自xxxx年以来,每年x月“义务植树月”期间举办的“x千人公益植树活动”等丰富多彩的专题义务植树活动,也一次又一次将全民参与热情推向。
今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植树造林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生态强市的重要内容,全市上下围绕“履行植树义务共建美丽x”的主题,坚持“方便群众、重在参与、不拘形式、灵活多样”的原则,拓展、创新适龄公民“直接参加绿化劳动”和“间接履行植树义务”尽责形式,通过认领认养、除草浇水、林木管护、森林抚育、参加绿化咨询、管护巡护、技术指导服务、绿化科普活动、“互联网+义务植树”等多种形式履行义务植树责任。
创新造林体制机制生态建设成绩斐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生态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重点工程抓精品,城乡绿化抓统筹,林业产业抓增效,资源安全抓保护,生态文化抓普及”的发展思路,高位推动造林绿化工作。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解放思想、协同配合、创新机制,林业生态建设持续高质量发展。
创新造林机制,按照“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模式,探索总结出租地造林、合作造林、社会造林、承包造林等xx种造林模式,并在全国进行推广。创新融资模式,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资金整合、各方联创”建设原则,在利用贷款、企业和个体投资等资金筹集的基础上,从政府购绿和PPP项目继续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完善激励政策,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建设格局。创新管护机制,继续实行施工单位管护、造林业主管护和护林员管护等网格化模式,探索市县乡村四级生态林场长效管护体系,实现资源、资产和收益一体化。创立造林与扶贫联结机制,按照“短期扶贫靠造林、中期扶贫靠管护、长期扶贫靠产业”的生态扶贫工作思路,将生态扶贫贯穿造林绿化全过程,努力实现“政府要绿、企业要利、群众受益”多赢目标。创新考核机制,市委、市政府成立生态环境改善考核领导小组,把林业建设的各项任务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做到责任目标、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和问责措施“四落实”。
全市按照“党委统筹、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围绕“一核(x核心赛区)、两沿(沿河、沿路)、三环(环城、环镇、环村)、四带(防风固沙带、水土保持带、水源涵养带、生态经济带)”整体布局,创新“工程化、公司化、市场化、项目化、林场化”建设模式,统筹生态建设、脱贫攻坚、城镇化建设、绿色产业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全力打造x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xxxx年至xxxx年,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xxxx万亩,完成面积居全省之首,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营造林典范。重点实施了x绿化工程、x地区退化林分改造试点工程、x风沙源治理工程、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等一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全市林木绿化面积从xxxx年的xxx万亩增加到目前的xxxx万亩,林木绿化率从x.x%提高到了xx%。沿x边界防风阻沙防护林、沿坝水源涵养防护林、农田牧场防护林网、沿河沿路防护林、浅山丘陵水保经济林以及深山区水源涵养防护林等为骨干的生态防护体系框架已基本建成,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成效逐步突显。
xxxx年,我市空气质量在全国xxx个重点城市中位列第xx名,我市也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进入全国前xx的城市,同时,我市空气质量在全省排名第一。
全市拥有省级以上湿地公园xx个(国家湿地公园x个,省级湿地公园x个);拥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x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x个,省级自然保护区x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xx处(国家森林公园x处,省级森林公园xx处)。
xxxx年荣获“中国葡萄之乡”、“中国杏扁之乡”;xxxx年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单位”;xxxx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xxxx年我市被列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xxxx年我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为全省首个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地级市;xxxx年我市被列为全国首批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区,xxxx年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xxxx年获得国家“关注森林活动xx周年突出贡献单位”。
巩固市级“创城”成果强力推进x绿化
植树催浓春意,播绿造福后人。
今年,我市将继续紧紧围绕“x两区”建设和x会筹办总要求,积极推进“三创四建”活动,一个个扩大x国土绿化面积、提升绿化品质的项目在实施———
积极启动森林城市创建活动。按照《x省国家和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实施方案》要求,今年,在巩固市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继续保持“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同时,各县区正在按照“到xxxx年前,x区、x县将创建成国家森林城市;x将创建成省级森林城市。到xxxx年前,其他县区将完成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目标,采取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巩固建设成效等措施,陆续启动国家和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努力打造林灌草有机结合的复合生态体系,加快推动林草资源大市向林草质量强市转变。
实施x地区退耕种草。为落实x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规划,进一步修复x地区草原生态系统,提升草原生态功能,促进可持续发展,今年我市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法合规、自愿有偿,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农民不失业、收入不降低”的基本原则,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稳步推进x地区xxx万亩退耕还草种草工作。工作中将引导农民将沙化、盐碱化耕地,农业基础差、种植效益低的旱地集中连片退耕,并合理确定补助标准、补助年限,保障农民利益。在此基础上,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方式,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有序发展草牧业、生态旅游业等绿色生态产业,努力打造草原公园和国家示范牧场,构建功能完备的草原生态体系和绿色产业体系。
篇3
[关键词]生态文明;西部民族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林业;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F06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7)01-0022-10
作者简介:王永莉(1968-),女,四川蒲江人,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地区经济等。四川 成都61004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一个战略目标,而生态文明水平比较落后的西部民族地区,如何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实现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的多赢,则成为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实问题。一、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一)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早已成为协调我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等问题的宏伟战略目标。
1.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国外生态文明的概念是从生态民主、生态伦理等环境正义角度提出的(Roy Morrison,1995)[1],国外生态观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引起我国学者的研究(刘思华,2008)[2](P.18-30)。2007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列入党的政治报告。2012年党的十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
2015年4月25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同年9月,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念、原则和目标。贯彻实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已成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的重要内容,成为“十三五”发展时期的指导思想,成为近两年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
这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认识,已成为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
2.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特点。人类社会整体进步的文明形态,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逐渐步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人类协调人与自然间和谐关系所取得的全部成果,是建立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多赢基础上的文明模式[3](P.98-101)。它涵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全部进步状态,国外生态危机和环境保护相关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的生态思想等,奠定了生态文明建设深厚的理论基础。
从文明发展演进看,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等的扬弃和超越。工业文明是典型的以人为中心的经济价值观[4](P.6-8),生态文明要求形成人与自然系统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要求对工业化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作为更高级社会文明生态化表现的生态文明,要求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贯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方面,形成生态化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和行为习惯。
国内外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和实践及我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规划,构成了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西部民族地区,即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青海、宁夏、新疆、等西部民族8省区,既是我国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是我国生态安全保障地区,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相对滞后。该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在维护我国生态安全、促进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维护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生态安全、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对该区域乃至全国的国防安全、生态保障、节能减排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东部和全国相比,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依然滞后,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压力巨大。2015年底,西部民族地区人均地区GDP、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城镇化率依次为40381元、26178元、8824元和466%,分别占同期全国水平的818%、839%、773%和831%;同期该区域第一二三产业构成为122%、436%和442%,其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2个百分点和低63个百分点。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需求十分强烈(表1)。
(1)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ECCI课题组.中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中国行政管理,2009,11;(2)严耕等.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与评价[J].中国行政管理,2013,10;(3)2014年中国省市区生态文明水平报告,http:///2014/0716/87178.shtml,经济网;(4)张欢等.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6;(5)李茜等.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科学 2015,7.
同时,西部民族地区还面临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艰巨任务(表1)。2015年该区域森林覆盖率平均达28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31%。但新疆(47%)、青海(63%)及宁夏和等省区的森林覆盖率名列全国末位。2015年底西部民族地区各类自然保护区达64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17个,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35%和273%,尤其是内蒙、广西和云南等达20多个,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比高达35%,位居全国第一。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在内的禁止开发区,是绝对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如此众多的禁止开发区,唯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确保其禁止开发区的主体生态功能发挥及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5年,除外,西部民族地区其余7省区万元GDP能耗和电耗平均降幅分别达458%和69%,前者占全国平均降幅的82%。其中,宁夏是全国唯一万元GDP能耗上升的地区,新疆是全国万元GDP电耗水平上升最高的地区,高能耗使其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
2.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众多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根据我国2010年底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中,限制开发区中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其主体功能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要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完善主体功能区等制度,有助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
2008年底,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布在全国436个县级行政区。而西部民族地区至少涉及16个,包括6个防风固沙型、4个水源涵养型、4个生物多样性维护型和2个水土保持型,覆盖该区域145个县(市)①,不仅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数量众多,且涉及面积广泛、人口众多。如内蒙至少涉及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呼伦贝尔草原草甸生态功能区、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和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其余新疆有3个,云南、、青海和广西各涉及2个,贵州和宁夏各1个。
属于限制开发区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首要任务是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的适宜生态产业,才能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的生态环境保o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多赢。
3.生态文明建设对防治西部民族地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分布具有重要意义。2004年以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态势,但西部民族地区的新疆、内蒙、和青海是我国目前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主要集中分布地区,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2014年底,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约为261万平方公里和172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2%和179%②。其中约96%的荒漠化土地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青海和甘肃5省区,而新疆、内蒙古、、青海依次分布有107、61、43和19万平方公里,4省区共约23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的近88%;约94%的沙化土地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青海和甘肃5省区,而新疆、内蒙古、、青海依次分布有75、41、22和13万平方公里,4省区共约1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沙化土地的近87%。不少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程度还非常严重。西部民族地区拥有如此大面积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惟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确保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的国土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二、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和问题分析西部民族地区积极参加全国重点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提高但依然比较低下,地区间差异也较大;虽拥有生态文明建设所需丰富的林业资源、旅游资源等,但其生态资源的发挥和生态文明建设还面临不少问题。
(一)西部民族地区积极参加全国重点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西部民族地区积极参与全国100个重点生态文明示范区等建设,大力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探索步伐。
2013年12月我国确定的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名单共55个中,西部民族地区有13个;2015年12月确定的第二批共45个中,西部民族地区又增加了9个,共计有22个全国重点生态文明示范区,每个省区至少有3个③。除贵州、青海和云南是全省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外,还包括新疆的玛纳斯县、特克斯县、昭苏县、哈巴河县和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广西的玉林市、瑶族县、桂林市和马山县,内蒙的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和乌海市,宁夏的永宁县、吴忠市利通区和石嘴山市,的山南地区、林芝地区和日喀则市。
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其余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一样,围绕自然资源产权、生态补偿及领导干部考核等方面,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其中,云南、贵州和青海作为全省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区,积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方面展开先行先试,如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探索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领导干部评价考核机制等。云南和青海还积极参加我国国家公园试点实践,从各方面为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
(二)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整体水平依然较低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探索的展开,虽没有统一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 [5](P.32-36),但国内不少学者已用不同时期的数据和不尽相同的方法来评估全国各省区的生态文明水平。研究发现,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水平整体不断提高,但与全国相比依然较低,且省区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差异较大(表3)。
从上表不难发现,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落后于全国和东部地区,其省区间生态文明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广西、云南等生态文明水平相对领先,这可能与其森林覆盖率高、林业和旅游产业较发达,又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有关;和青海属于生态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不同指标衡量的生态文明水平差异较大;内蒙属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高,但生态环境和资源约束等形势非常严峻,排名差异也较大。而宁夏、贵州和新疆则属于生态文明建设整体落后型,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节能减排均面临严峻形势。所以,西部民族地区要因地制宜,走差异化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三)西部民族地区拥有一大批林业重点龙头企业,但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林业在维护生态安全、发展生态经济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多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和重要内容。西部民族地区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林业的迅速发展和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一方面,西部民族地区拥有一大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但分布不平衡。为充分发挥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的作用,从2014年到2015年底,我国评选出第一二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共295家。其中,西部民族地区第一批有21家、第二批27家共48家入选,占全国总量的1627%。其中除没有一家外,广西13家、云南10家、内蒙8家、新疆7家、贵州4家以及青海和宁夏各3家⑤。尽管与东部和中部相比,如最多的福建就有21家,西部民族地区差距比较大,但该区域依然具备一定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基础。其中,国家林业重点企业数量相对较多的广西、云南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明显的林业资源优势,而、宁夏、青海等省林业资源优势不明显。
一方面西部民族地区要对其各自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比较优势和相对不足有清晰的认识,立足于各自的资源环境等特点,突出区域区位特色,尽量选择能协调好区域生态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产业及产业发展方式,实现生态物质文明和生态环境文明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西部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和其他生态产业时,还要严格受到中央关于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中的产业选择和发展限制,尽量协调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如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面临旅游景区、旅游基础设施等承载能力与经济效益间的矛盾,旅游旺季拥挤而淡季资源闲置等季节性特点,国家公园体制的未来发展前景也有诸多不明朗的因素。如何在保护好旅游生态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则是旅游产业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必须面临的挑战。
该区域另一个需要大力发展的产业则是生态农(牧)业,即采用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变革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等,提供各具特色的生态农牧业优势产品。2015年西部民族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超过15%的有4个省区,依次是新疆163%、贵州156%、广西153%和云南15%(表1),而全国同期这一指标仅为9%。所以,西部民族地区必须根据各自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及原有畜牧业种植业等发展基础,选择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畜牧业和种植业,用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种植和养殖技术等,生产和提供符合当代社会需求、拥有生态养殖和生态种植技术的相关农牧业产品,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比如贵州的高地绿色农业和新疆的优质红枣、葡萄和牛羊肉等,均能有效提高区域的生态物质文明水平。
2015年9月我国颁布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将现在分部门设立的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有机等产品整合为绿色产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⑩。这给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其他生态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尽管道路依然漫长。
(三)西部民族地区要加快发展林业二三产业,进一步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为充分发挥林业在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西部民族地区需加快发展林业第二三产业,调整和优化其林业产业结构。为此,该区域既要进一步加大林业投资和建设,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协调好经济林和生态林间的关系等,不断提高林业总产值;还要积极参与我国森林食品认证和森林认证等,提高林业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主动把林业资源优势转化成林业经济优势,提高生态环境文明水平。
其中,中国森林食品认证(Chinese forest food certification ,CFFC)是指产品原料源自于可持续经营森林的森林食品。2015年2月,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正式《森林食品认证标准》,目前可认证十二大类的森林产品。截止2016年6月10,我国获得森林食品认证最多的是黑龙江(35种)。西部民族地区中,新疆有1种、广西有6家企业的12种食品获得森林食品认证;云南有9家企业的36种产品获得森林食品认证。这些CFFC获证企业和产品的增多,可同时提高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区域林业的经济价值,提高林业第二三产业比重,同时提高生态物质文明和生态环境文明水平。
我国森林认证体系于2001年开始启动,2009年正式颁布《中国森林认证实施规则》,并启动国际互认。目前中国森林认证范围包括森林经营认证及产销监管链认证、竹林认证等6种,有效期为五年。截止2016年6月10日,西部民族地区中的云南有至少4家企业的多种产品获得认证,广西有至少4家企业的多种产品获得认证。这些获得认证的企业及其森林产品,同样会提高和扩大其林业的经济效益,扩大国内外相关森林产品的消费和出口,有利于优化其林业产业结构。西部民族地区其他省区也可通过这些认证,进一步优化其林业产业结构。
(四)西部民族地区要继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实践探索
西部民族地区要继续因地制宜,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探索,逐步为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累积经验,提高区域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其中,贵州、云南和青海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大省,要以各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方案为基础,进一步勇于探索,积极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贵州在2009年出台国内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2014年5月贵州通过并率先实施《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通过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因地制宜发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贵州的大胆探索,为国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法律提供了借鉴。云南早在2014年就成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同年11月《云南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正式获批,力争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2014年10月《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正式获批,提出着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等目标。
2015年6月,西部民族地区中的云南、青海与北京等9省市被获准开展国家公园试点,同意试点省市各选取1个区域开展为期3年的试点。云南早在2008年就被国家林业局作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省,先后获建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等8个国家公园。2015年12月,青海编制的《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获批,青海也于同年编制完成《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规划》,同步开展生态红线划定等多项重点领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实践。
西部民族地区的其余省区,也要根据本省区生态资源环境特点和原有生态文明水平,借鉴西部民族地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经验,积极推动省级范围内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主动提升各自生态文明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