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

篇1

分类号 B842.1

1 引言

分心抑制是选择性注意的重要机制,其研究的基本范式是负启动范式,它包括位置抑制和特性抑制两种形式,表现在实验中即为特性负启动效应与位置负启动效应。许多研究表明,负启动效应存在个体差异。沈德立、王敬欣的研究发现:特性抑制受年龄影响很明显,在生命全程中存在一个从上升到衰退的过程,小学生和老年人没有发现明显的特性负启动效应,但初中生和大学生却具有明显的特性负启动效应。在认知失败问卷中得分高的学生比得分低的学生有更小的负启动效应:学困生的负启动效应要比学优生的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负启动效应也比常人小。总之,许多研究都表明,负启动与一种更普遍的认知功能有关。

分心抑制机制贯串于整个认知过程,它能够保证与任务有关信息的内在表征被激活的同时,与任务无关的内在表征也会得到积极而主动地抑制,是思维得以快速、流畅、有效进行的前提和重要保障。而创造性思维是人类个体内在的认知活动的核心,是多种思维的综合体现,是思维最高形式和核心。所以,分心抑制能力的差异也必然会直接或者间接地造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差异。换句话说,分心抑制是影响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认知因素。已有研究还发现,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同的人在认知特征存在着某些差异,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选择性注意上的差异,而选择性注意机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分心抑制。因此,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同个体的分心抑制能力必然存在差异。但是分心抑制能力在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同的个体中是否存在差异,它又是如何影响创造性思维水平不同的个体的,对此,国内外研究甚少,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研究发现,位置抑制和特性抑制在人类抑制系统中具有不同的视觉通道,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加工过程;位置抑制不受年龄发展的影响,但特性抑制受年龄影响很明显,在生命全程中存在一个从上升到衰退的过程,而且,大学生在分心抑制过程中能产生明显的特性负启动效应。另外,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具有阶段性,在20~29岁年龄段,创造性思维的分数呈多元化,出现创造性思维的最高分。此年龄段个体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较活跃,且均具有一定能力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说,大学生正处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活跃期,是创造的最佳期。故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王敬欣等人研究中所使用的实验设计程序,对创造性思维与特性负启动效应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这不仅可为进一步揭示创造性思维和负启动效应关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还有助于解释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内在机制,为培养个体的创造性思维提供新的途径和心理学依据。

2 实验方法

2.1 被试

本实验被试的选取,首先涉及对“创造性思维”的界定。根据文献综述结合本研究的内容,赞同以下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定义:“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致性等主要特征的一种思维方式”。根据这一界定,选用《威廉斯创造力思考活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林幸台、王木荣修订)作为测量创造性思维的工具。从大连八所高校参加创造性思维测验的大学生中筛选出有效被试1049人。将其创造性思维测验得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列。分别选取前30人为高创造性思维大学生,后30人为低创造性思维大学生。这些被试在年龄、性别、年级上相匹配。对两组被试的平均数(M高=5.45,SD=1.53;M低=-5.23,SD=0.8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t=33.87,df=58,p=0.000),结果表明,两组被试差异显著

2.2实验材料与工具

从《汉字信息字典》1级汉字(最常用字)中随机选择10个常用字(词长为1),其中方位字和长度字各占一半:东、西、南、北、中、尺、寸、分、厘、米,它们的音和字型相异,易于区分。

整个实验在同一台IBM电脑上进行,刺激显示和反应时记录均由E-prime软件控制,然后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3实验设计

采用2×2混合实验设计。组间变量为创造性思维能力(高、低);组内变量为探测显示的目标与启动显示干扰项的关系,分别为控制条件(探测显示中的目标与启动显示干扰项无关)和实验条件(探测显示的目标是启动显示的干扰项),因变量为探测显示的平均反应时。

采用负启动实验范式,启动显示和探测显示依次呈现构成一次试验。启动显示是由这10个汉字中随机选择的两个字构成目标和干扰项;而探测显示的目标和干扰项则是根据实验条件来设定的。保证每一次试验中目标和干扰项是这10个汉字中不同的两个。每次显示的目标均位于屏幕中心,被试的任务是对目标的类别做出按键反应(方位字按鼠标左键,长度字按鼠标右键)。

实验包括60个实验组块(30个实验组组块和30个控制组组块)。每个组块中的启动显示刺激对在垂直方向上呈现,探测显示刺激对在水平方向上呈现。而且,为了消除大脑半球功能非对称性和返回抑制的影响,探测显示刺激对要依次对称地出现在左边或者右边视野中。

2.4实验程序

首先,被试坐在计算机前,眼睛与屏幕齐平,距离约为60em。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鼠标的左右键上。

其次,要求被试注视屏幕中心,然后在屏幕上呈现指导语:“请盯住屏幕中央注视点‘+’,在‘+’呈现之后,会出现两个不同的汉字。你的任务是又快又准确地辨认屏幕中心汉字的类别。属于方位字按鼠标左键,属于长度字按鼠标右键。其它位置上的汉字只起干扰作用,你越不理会它们,就越能很好地对出现在屏幕中心的汉字作出反应。”

最后,被试按空格键,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练习,所用的练习字与实验用字相同,但只以控制组的配置方式呈现。当被试能完全正确辨认所有显示汉字后,开始正式实验。在完成实验的30个组块后,被试至少休息1分钟,然后继续实验。具体的试验流程见图。

3 结果

创造性思维能力高、低两组被试在实验条件和控制条件下的探测目标反应时的平均数及其标准差如表所示。

对实验数据进行双因素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显示:(1)创造性思维组别的主效应显著,F(1,58)=5.04l,p

平均反应时显著长于高创造性思维组的平均反应时。(2)不同实验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1,58)=8.503,p0.05,这说明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创造性思维能力高、低两组的反应时的变化趋势一致,均表现为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长于控制条件下的反应时。

负启动效应是指被试在实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比在控制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延长的现象。为检验两组被试是否均产生明显的特性负启动效应,分别对两组被试在实验条件和控制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低创造性思维能力组的被试在实验条件和控制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差异非常显著,t=3.738,df=29,p0.05,因此,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组被试没有产生明显的特性负启动效应。

另外,对实验条件下与控制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在实验条件下,创造性思维能力高组被试的平均反应时显著低于低组被试的平均反应时,t=2.474,df=58,p0.05。这表明,在控制条件下,两组被试对汉字材料识别的认知加工速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实验条件下,影响被试做出反应的因素并不仅仅是被试对汉字材料识别的认知加工速度,还可能受到分心抑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换句话说,正是由于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同的被试的分心抑制能力存在差异而导致了这一结果的产生。

4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低创造性思维能力组的被试产生了明显的特性负启动效应,而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组被试则没有产生特性负启动效应;两组被试的特性负启动效应存在显著的差异。即特性抑制能力随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不同而产生明显的变化。

这可能与不同创造性思维能力个体的生理机制不同有关。由于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活动区域是额叶,大脑皮质激活状态对创造性思维存在重要的影响,低水平的皮质激活,特别是低水平的额叶激活,较有利于创造性。因此,创造性思维能力高的被试,其额叶激活能力或水平应低于创造性思维能力低的被试的额叶激活能力或水平。在特性负启动任务中,抑制可能与额叶有关,表现为被试的特性抑制能力越强,额叶的激活能力或水平就越高;而特性抑制能力越弱,被试的额叶激活能力或水平就越低。也就是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较低的个体相比,创造性思维能力较高的个体需要更低水平的额叶激活。本研究也发现,创造性思维能力高的被试表现出的特性抑制能力显著低于创造性思维能力低的被试。Biorklund等人也发现,创造性能力高的人具有认知中枢抑制不足的倾向,而前额叶含有这种抑制。也就是说,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创造性能力较高的个体比创造性能力较低的个体表现出了较低水平的前额叶激活,即表现出较低水平的抑制能力。

Sternberg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以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组合、选择性比较三个过程为基础的。无论其中的哪一个过程均离不开选择性注意。换句话说,选择性注意贯穿于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始终。是创造性思维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与基础。而对无关信息的抑制,即分心抑制则是选择性注意的一个重要机制。因此,个体分心抑制能力的大小必然会影响到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由于分心抑制主要包括特性抑制和位置抑制,特性抑制主要是在识别任务中对刺激的物理颜色、形状、语义等特征的抑制,位置抑制主要是在定位任务中对刺激所在位置的抑制。而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组合、以及选择性比较等认知活动更多的是针对刺激的语义加工,所以,创造性思维与特性抑制的关系更密切。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以往研究发现,如果个体的抑制能力较弱,在从当前的大量信息中选择出与任务相关的信息的过程中,无关信息就会进入工作记忆。参与到随后的选择性组合过程中。许多无关的、有关的信息便相互联系,从而产生更多的新颖、独特的组合方式,这样才会有更大的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成果;相比之下,也有证据表明,抑制能力强的被试或者低创造性的被试注意所集中的内容更狭窄,更不易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成果。本研究也发现,高创造性思维能力被试的特性抑制能力较弱;而低创造性思维能力组的被试由于具有较高的特性抑制能力,对与任务紧密相关的信息则表现出较高的注意能力,因此,其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以及开放性则比较差。这一结果与国外许多人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5 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得出如下结论:

篇2

摘要:小学生、创造力、培养、实验

一、新问题提出

创造力是人的综合素养,包括多种心理成分。在本探究中.作为操作定义,创造力是指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个性倾向。

创造力是人类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工作的心理基础,是创造型人才的关键特征。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把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改革的目标。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总书记多次强调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气的源泉。”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我国培养世纪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要求,是我们教育改革的重点课题。

还在40年前,日本在《有关人的能力政策的报告》里说摘要:“比什么都重要的是通过教育使广大国民具有可能实现自主技术的基础教养和创造性能力”、“培养基础能力就是养成不依靠他人,而是独立思索,自己产生解决新问题的思想、态度和方法,即形成创造力。”发达国家的教育普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作了大量的实证性探究为教育提供了切实的依据。但是,我国到目前为止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的实证性探究还不多,非凡是在语文、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造性教学还缺少系统的探究。

为了深入探索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关新问题,我校确定在四年级语文、数学学科教学中进行创造力实验探究。探究的新问题主要有三个摘要:一是创造力能不能培养摘要:二是小学语文教学和数学教学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三是小学生语文、数学学习负担较重,若再进行创造力实验,会不会影响学业成绩,影响教学质量。

本实验探究的目的在于摘要:用实证性方法对上述新问题进行检验,并探索小学语文、数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策略。本假设是摘要:

1、智力一般正常的学生都有创造潜能,但这种潜能只有通过培养才能得到现实的开发。

2、在语文教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根据教材特征,充分地运用创造性教学策略,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就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3、创造力的发展能给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文和数学提供条件,从而促进学生对语文、数学知识技能的把握和运用,创造力实验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教学质量。

二、探究方法

本实验探究在自然状态下,并施加一定的人工控制,采用目标对比和横向辅助对比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实验方法。目标对比就是将实验检测结果和实验设计目标对比,从而验证“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功能的有效性。横向对比就是将实验班检测结果和同年级非实验班在创造力方面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利用对比的结果来说明的有效性。

(—)实验对象

根据智力水平、学业成绩相当原则,从我校四年级的两个教学班中抽出四一为实验班,四二为对照班。实验学科为语文、数学。实验班共49人,对照班共47人。实验班三年级期末语文、数学成绩平均分为88.1和80.07,对照班语文、数学平均分为89.07和85.5,两班以上成绩,都无显著差异。实验周期3年,1999年9月至2002年7月止。

(二)实验检测

1、检测项目

为保证实验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我们按如下实验项目,进行检测摘要:

(1)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致性的检测;

(2)学生个性倾向的好奇性、想象性、挑战性和冒险性的检测;

(3)学生的语文、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素质的检测。

2、测试工具

(1)《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图画》(TTCT—图画)这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系前主任托兰斯(E·P·Torrance)于20世纪60年代中叶设计的、用来测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工具,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信度、效度很高的“权威性的测量创造性的手段”(格洛弗,1990)。四年级团体施测。

(2)《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验量表》摘要:这是美国闻名的创造力教学探究专家威廉斯(F·E·willians)设计的,被认为是一个“信度高、效果好”的测量创造性的工具。主要测量受试者的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四项个性特质水平。该量表共50道题,答案为三选一,团体施测,测验后可得到4种因素分数和总分,共5个分数。

(3)“知识、技能标准测查”,将根据语文、数学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采用教研室统—试题测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项素质。

3、检测步骤

以教学班为单位,用团体施测的方式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同时进行上述各项检测,测验后,先根据常模评出每个学生的(TTCT-图画)成绩,按评分要求评出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和学业成绩。然后全部输入电脑进统计分析。各项数据小数点之后,保留两位,四舍五入。

4、检测时间

前测在四年级入学后第一个月进行,后测在六年级结业前一个月进行。

(三)教学策略(自变量)

1、实验班的语文、数学课教学,在依据现行教材认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自觉地运用18种教学方法,如发散性提问、延迟评价、集体讨沦、思路提示、急骤联想、多向求解、指导发现、激疑存疑等,对照班则不系统地运用这些策略。

2、实验班每周一节的活动课改上创造性思维练习课。结合有关知识,创设新问题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联想、想象、类比、推理、判定,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喜好和独立解决新问题的习惯。对照班仍上常规的活动课。

3、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创造性思维练习课,都要十分注重对学生创造性个性倾向的培养,因此都要贯彻如下l0条教学原则摘要:主体主导原则、求异求优原则、启发探索原则、实践操作原则、民主和谐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成功激励原则、积极评价原则、全体全面原则、不悖论理原则。

(四)干扰变量的控制

1、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智力水平和学业成绩等方面,要大体相当;

2、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任课教师水平和班主任管理水平,要大体相当;

3、实验班和对照班所使用的教材相同,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的时间大致相等,实验班不另外增加课时;

4、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不造成人为的竞争氛围。

三、结果和分析

(一)实验班(A)和对照班(B)学生TTCT(图画)前、后测成绩和分析

TTCT(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检测)图画部分,包括3个项目,按照流畅性、独创性、标题抽象性、精致性以及抗过早封闭性(沉思)计分,连同总分可得5个分数。5项的均分为图画分,实验班(A)和对照班(B)学生TTCT(图画)的前后测成绩见表1摘要:

表1摘要:学生TTCT前后测成绩比较

NMaxMinXSZ检验

前测A491106490.210.342.07

B471126385.3211.89

后测A49156.480.2113.715.646.15**

B47113.679.896.4711.50

注摘要:*P%26lt;0.05,**P%26lt;0.01下同

表1说明摘要:实验开始时,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TTCT水平基本相同,均分(X)和标准差(S)都相差无几,但在实验结束时,两班水平则有了非常显著的差异,实验班非常显著的超过了对照班,均分(X)超过对照班近17分,Z检验值高达6.15(P%26lt;0.01)。

进一步分析显示,作为TTCT(图画)测试的几个项目,即思维的流畅性、独创性、标题抽象性、精致性和抗过早封闭性等5个项目分,全部十分显著的超过对照班(P%26lt;0.01)无一例外。从表1可以看出在创造性教学策略的指导下,经过3年的创造性教学,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TTCT(图画)成绩已有了很大差异,这说明3年的创造性教学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二)、实验班(A)和对照班(B)学生创造性倾向前后测成绩和分析

威廉思创造性倾向测验包括冒险性、好奇性、想象性和挑战性四项内容,这四个项目之和为总分,总分代表创造性倾向水平,实验班(A)和对照班(B)学生创造性倾向前后测成绩比较见表2摘要:

表2摘要:实验班(A)和对照班(B)学生创造性倾向前后测成绩比较

NMaxMinXSZ检验

前测A4912689105.949.62-0.09

B4712781106.119.46

后测A49142116130.456.616.45**

B4713785116.7713.02

表2显示,实验开始时,两班学生的创造性倾向水平无显著差异,两班水平基本一致,但经过3年的创造性教学,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创造性倾向水平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两者的总分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Z=6.45P%26lt;0.01)。

进一步分析显示,构成创造性倾向的四个项目分,即冒险性、好奇性、挑战性和想象性,均由无显著差异而变为差异非常显著,Z检验值介和4.79至9.02之间,(P%26lt;0.01)。这说明了实验班学生的创造性倾向的发展比对照班快的多。

(三)、实验班(A)和对照班(B)学生学业成绩前后测成绩和分析

为检验实验变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我们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语文、数学知识技能进行了测查,测试采用区教研室统一命题,以统考分数为依据,语文包括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作文三大部分,数学包括数的概念,空间关系和基本能力三个部分,前后测成绩见表3摘要:

表3摘要:实验班(A)和对照班(B)学生学业成绩前后测成绩比较

NMaxMinXSZ检验

前测语文A4999.55788.17.31-0.65

B4797.57089.077.30

数学A4910018.580.0719.81-1.92

B4710040.585.513.89

后测语文A499454.579.79.01-1.54

B4792.55282.357.84

数学A4910034.586.815.58-1.17

B4710037.589.9910.82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开始时,对照班的学生的语文、数学的学业成绩均略高于实验班,虽然都未达到显著差异的程度,但数学科目的Z检验值已高达-1.92,不可忽视。实验结束时,实验班学生的语、数平均分均低于对照班,Z检验值语文由原来的-0.65变为-1.54,呈下降趋向,数学由原来的-1.92变为-1.17,差异程度有所降低,但两者的差异程度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知,虽然经过3年的创造性教学,未能使学生的学业成绩大幅提高,但至少可以说明,进行创造性教学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业成绩。另外说明一点,在3年的实验中,由于一些非凡的原因导致创造性思维练习课在中途换了教师,因此也可能影响实验的效度。假如实验教师能够再深入的领会创造性教学的原则、方法和教学形式,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四、讨论

1、学生的创造力能不能通过教学加以培养

国内外有不少学者认为,学生的创造力是不能通过教学培养的。我们实验组的老师也曾产生过这样的疑问摘要:“创造力能教吗?带着这些新问题,我们开始了实验。经过3年的实验探索,结果证实摘要:学生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教学加以培养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共96名学生,实验开始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倾向水平均无明显差异,但在严格控制了干扰变量的条件下,通过3年的创造性教学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实验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倾向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而没有进行这种培养的对照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倾向都在“原地踏步”。这就充分说明;具有正常智力的学生都有创造潜能,但这种潜能不会自发地转化而成为现实的创造力,只有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才能得到现实的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则发展,不培养则停滞。这是我们实验证实的结论之一。

2、小学语文、数学教学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本实验探究证实摘要:语文、数学教学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但前提是实施创造性教学策略,即实施能够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实验班和对照班,都开设了语文、数学课,而且教材相同、要求相同、课时相等,就连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水平也大体相当。但3年之后,实验班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却远在对照班之上,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实验班教师在教学中很好地运用了创造性教学策略,即坚持了全体全面、求异求优、启发探索、成功激励等原则,使用了发散性提问、延迟评价、集体讨论、多向求解等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猜测想象、大胆创新,正是这些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般地说,课堂教学是创造力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但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这一命题只有在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创造性教学策略的前提下才能成立。不改革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力不可能自发地发展。目前课堂教学中有些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思想,可能是束缚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新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索。

3、创造性教学实验是否会降低教学质量

本实验探究证实,创造性教学实验虽然没有使实验班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大幅度的提高,但也没有降低学业成绩。我们从实验班49名学生和对照班47名学生的期末语文、数学成绩对比中可以看到摘要: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语文和数学成绩均无明显差异。经过3年实验,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语文和数学平均成绩也未产生显著差异。但从实验班学生在平时口头作文时思维灵敏、表达流畅、想象独特,敢说、会说,说得出色;在“口头分析解答应用题”时,思路清楚、思维广阔,能迅速发现算题中的数量关系,说明解题的思路和过程,并力求“一题多解”、“求新求异”;所有这些都说明,创造性教学实验在不影响学业成绩的情况下,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当前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情况下,结合课堂教学开展创造力培养,就更值得肯定了。

五、结论和建议

1、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有创造潜能,但创造潜能要发展为现实的创造力,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教育,培养则发展,不培养则停滞,甚至萎缩。因此,我们建议学校、社会、家庭要十分关注对青少年进行创造教育,方方面面都要为创造教育的实施创设良好的氛围。

2、语文、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渠道,但这一命题只有在实施创造性教学策略的前提下才能成立。因此,我们建议摘要:对现行教学中,那些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应当进行改革。

篇3

在素质教育这一理念提出之后,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已经成了较为关键的一个内容。创造性思维其本身对于学生今后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一思维才能取得更为良好的学习效果,无论是在哪一个学科中,创造性思维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但是,究竟要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呢?带着这一问题,笔者也提出了以下几个措施,希望能够有效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来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对小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这一门课程其本身就有着较为显著的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需要经过自身的操作和活动才能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以及知识。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大多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育动作示范,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确保体育动作的规范性,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较为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通过这种语言表达来让学生对体育动作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和感知,同时还能在生动语言下对相关技能训练产生兴趣,之后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练习当中。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前后滚动”这一体育技巧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示范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使用“蹲撑如蛙跳,臀部比腰高,头部顶着地,背部似拱桥”这样的教学语言,通过这种生动的语言来将“前后滚动”需要注意的地方阐述出来,这样学生对于这一“前后滚动”这一技能就会充满兴趣,再加上教师实际的示范,学生思维能力就会在生动言语中得到发展和想象,最终就能有效地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一目的。

二、通过教学情境,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对学生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还需要对以往教学形式进行适当的改变,在以往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就是对学生进行基本体育知识的讲解,而学生只需要掌握基本的体育动作,在这种传统教学形式下,学生思维能力不可能会得到创造性发展,从而就很难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首先就需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思维能力在情境中得到创造性发展。如,教师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这一学习目标:在徒手、队列等练习中保持正确的姿势。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广播体操教学过程中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兔子赛跑”这一小游戏作为情境导人,通过这一游戏情境来激发学生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兴趣,让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际体育活动中,之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踏步练习教学,让学生在实际踏步练习过程中真正掌握在徒手、队列等练习中保持正确的姿势,从而就能有效实现教学目的,而学生在实际练习过程中其思维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样就能有效地实现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一目的。

三、通过反面引导,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对学生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反面引导,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逆向思维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样学生在实际体育学习过程中,就会更加敢于打破常,最终就能有效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一目的。比如说,教师在以往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多会对学生进行动作讲解,然后是动作示范,最后则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但是,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面引导,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示范一些错误性的动作,让学生对动作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学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对相应的体育技能进行思考,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也会得到有效发展。如在对学生进行“前后滚动”这一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事先所准备好的方块物体进行示范,让其进行“前后滚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明显发现方块是很难进行“前后滚动”的,而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现象让学生展开想象和思考,通过这种方式来启发学生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在这种反面引导例子下就能更好地明白在“前后滚动”过程中,身体团得越圆就越容易滚动,这样学生思维就能在反面引导过程中得到更为良好的发展和进步,最终就能有效实现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一目的。

另外,我们要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活动中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交流,积极合作,培养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掌握体育技巧的基础上能创新学习,获得体育学习与运用的创造性思维。我们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多种形式开展,并改变以往的学生体育学习及能力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反思,从而让学生能学会并在创造性思维运行中获得体质与技能的提升。

篇4

[关键词]学校教育;创造力;教师创造力内隐观;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6-0020-05

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并强调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其基础是要培养创新人才。在2010年2月28日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再次强调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教育。本文从学生、教师和教学行为三个方面入手,考察了中学生的创造力发展特点、中学教师的创造力观念,并探讨了教学行为措施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等,以期为更好地在学校教育中进行创造力培养提供借鉴。

一、中学生的创造力发展特点

学校教育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主要渠道。了解学生的创造力发展特点,是创造性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创造性人才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创造性思维加创造性人格的统一体。本部分以中学生为被试,分别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两个方面探讨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特点。

本研究选取普通中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四个年级的学生共358人,通过测查中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提出来考察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点。所谓创造性问题提出,是指学生根据认知任务的要求将创造性思维运用于问题提出中的能力,在本研究中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背景材料,要求学生就此提出问题。例如,“基因科学发展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发达,假设未来的基因科学可以根据任何一个细胞而复制出任何生命。你准备探究哪些与此有关的科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从创造性问题提出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三个维度进行计分。根据吉尔福特(J.P.Guilford)及托兰斯(E.P.Torrance)等心理学家的理论,流畅性是指问题解决者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问题给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和方案,即学生给出答案的个数;灵活性是指问题解决者能对所给定的问题产生尽可能不同种类的解决方案;独特性是指解决问题方案的独到之处。

研究发现,在创造性思维上,中学生的流畅性和灵活性两个维度得分的年级差异基本趋同。具体说来(如图1所示),在初一至高一阶段,中学生在流畅性和灵活性方面的得分随年级的升高而升高,高二年级的得分比高一有所下降;而在独特性得分上,高中学生明显高于初中学生,但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均表现出一年级学生比二年级学生的得分略高。

对于创造性人格的测查,本研究采用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该量表包括好奇心、想象力、冒险性和挑战性四个分量表,共50道题。要求被试判断题干中描述的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行为特点,包括“完全符合”“部分符合”“完全不符合”三个选项。被试选择“完全不符合”得1分,选择“部分符合”得2分,选择“完全符合”则得3分。被试得分越高,说明被试的创造力倾向越高。创造力倾向的冒险性、好奇心、想象力和挑战性四个维度上的得分为各维度题目的平均分,即为被试在该维度上的得分。

分析学生在创造力倾向量表上的反应,可以看出在创造性人格方面,中学生的冒险、好奇、想象和挑战等四个维度的发展特点基本一致。具体说来(如图2所示),初一或初二学生之间没有明显差异,高一学生的得分有了明显的上升,到了高二又有所下降。

从研究中可以看出,无论在创造性思维方面,还是在创造性人格方面,高一学生都表现出了最高的水平,这可能是由于高一学生相对初中生更加成熟,因此在情感和认知方面都表现出更高的水平;同时,相对于高二学生,高一学生的课业比较轻松,有相对多的心智和精力去尝试创造性的活动,所以表现出创造力水平高的现象。

二、教师的创造力内隐观

教师是学校教育中的直接行动者,教师的观念既会体现在其教学行为中,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研究考察了教师持有的创造力观念。斯腾伯格(R.J.Stemberg)把创造力理论划分为外显理论(explicit theorieg)和内隐理论(implicit theorie8)。创造力的内隐理论也称为内隐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所形成的,且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关于创造力概念、结构及其发展的看法。教师的教育观念尤其是创造性内隐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创造性学生的态度、对创造性学生行为的评价和判断,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交往方式。了解教师的创造性内隐观是开展创造教育的前提。因此,笔者通过收集前人研究结果中的形容词、编制创造力形容词表,考察了中学教师对创造力心理特征认知的一般结构或原型。

研究以普通中学教师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18份,收回有效问卷255份。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教师一致认为高创造力学生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有28个,其中排在前10位的是:想象力、喜欢思考、富有洞察力、自信、内部动机强、好奇心、关注新事物、透过现象发现规律、逻辑推理能力、发现事物间的联系与区别。

我们对教师所认为的最重要的28个心理特征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对数据初步因素分析的结果,抽取5个排在最前面的因素,如表1所示。其中新颖灵活的思维风格是指思考问题或加工信息时与众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好奇且善于质疑是指好奇心和思想不僵化,用新思路、新方式看待旧问题;逻辑思维是指与智力有关的某些具体成分对创造力的作用;问题发现是指善于发现信息之间的差异,缜密思考后能够形成问题;自信进取的性格是指个体通过主动引发、促进、调节和监控自身心理机能,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心理状态和背景情境。

由此可以看出,中学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内隐认知较为完备,涵盖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两大领域。这些内隐的观念会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其教学行为中,表现为对学生的以上心理特征的认同、鼓励和针对性培养、促进。

三、创造力培养的教学行为

针对学校教育中具体的教学行为,奥姆罗德(J.E.Ormrod)将教学活动中的技能归为三类:演示法,即直接提供信息进行学习;实践法,即学生投身教学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交互合作法,即学生进行有关主题的讨论,通过各种方式彼

此帮助学习。这一分类也适合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研究发现,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运用上述方法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演示传授教学

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两种途径:一是开展专门的创造力教育,二是将创造力的培养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本研究以跨学科知识整合为例,着重探讨针对性的教学干预对学生创造力思维的促进。

跨学科知识整合是指学习者从不同学科视角对与主题相关知识进行创造性连接,并进行多维度重构的心理过程。跨学科知识整合能使学生突破学科知识的定势、实现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结合,对于提高创造性思维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经常会使用概念图来帮助学习者表征和建构知识。概念图是由一系列代表概念的节点和标明概念之间关系的连接组成。概念图的“层级组织”与“交叉连接”恰好拟合了跨学科知识整合的需要。

本研究选取在学生的学业成就、任课教师和班级氛围等方面基本情况相似的两个高三理科班分别作为实验班和控制班,对实验班进行跨学科概念图创作教学,教学方案如表2所示。

本研究采用胡卫平和阿迪(P.A.Adey)编制的《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测验》来评估学生的创造力发展。该测验共有7个项目,分别考察科学创造力的7个方面,即创造性物体应用、创造性问题提出、创造性产品改进、创造性想象、创造性问题解决、创造性实验设计和创造性技术产品设计。该测验的Cronbach α系数为OL893。该测验采用类似托兰斯(KP.ToFiance)的评分方法从被试回答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三个维度分别编码评分。流畅性指有效答案的个数,每个1分;灵活性指有效答案的类别,每个类别1分;独创性指有效答案的新颖性,每个回答依照测验常模确定的计分标准,分别被记作0分、1分或2分。创造力的评分由两个接受训练的研究生独立完成。本研究只关注学生在整个测验中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的总得分,不考虑各个项目的得分情况。

两组被试前后测科学创造力得分情况见表3。

首先,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科学创造力的前测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创造力前测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及总分均无显著差异;其次,以两组创造力前测得分为协变量对后测得分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调整后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及总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得分明显高于控制组,这说明跨学科概念图创作的教学显著提高了学习者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全面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因为跨学科概念图这种教学方法蕴含了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二)创造发明兴趣小组

以往大量研究表明,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这几方面正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组织创造发明兴趣小组支持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实践活动的平台,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方式。在本研究中,选取实验学校中的创造发明兴趣小组成员共70人(其中男37人、女33人)作为高创造性活动组,选取普通学生93人(其中男42人、女51人)作为低创造性活动组,分别考察这两部分群体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和创造性人格。

结果发现,在创造性思维方面,高创造性活动组在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三个方面均高于低创造性活动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在灵活性上体现得最为突出,如图3所示(见第23页)。

另外,从图4(见第23页)可以看出,在创造性人格方面,高活动组得分在冒险性、好奇心、想象力和挑战性这四个维度均高于低活动组的得分。

研究发现,无论在创造性思维方面,还是在创造性人格方面,高创造性活动组学生的水平均高于低创造性活动组学生的水平。可见,丰富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能为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更多有利的机会,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ming)是目前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相比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创造力上有独到之处。具体表现为: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相互启迪、相互激励、相互修正、相互补充,在观点碰撞中喷射出灵感的火花,启示了更多的新见解、新观点,并能够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第二,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可贵的是培养了他们取长补短、团结互助的品质,提高了他们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完善了学生个体的人格发展。

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进行合作分组,使个体在一个组织中进行学习。有研究表明,在任何一个织中的成员,其85%的行为是直接同组织结构有关的。因此,合作分组就成为了合作学习是否能有效进行的关键环节。以往研究中较多地关注基于能力的分组方式,就创造力培养而言,我们认为认知风格对于合作学习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在本研究中着重考察了基于认知风格的分组方式,探索有助于创造力培养的最佳模式。

所谓认知风格,是指个体组织和表征信息时表现出的偏好性和习惯性的方式。威特金(H.Witkin)大量实验研究发现,场独立性―依存性是两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场独立性者倾向予以内部的知识框架为参照依据去感觉和定义知识与信息,他们对抽象的理论和原则感兴趣,而不注重别人提供的社会线索,不善于与人交往;而场依存者倾向于以周围环境作为心理活动的依据去定义知识、信息,他们对别人提供的社会线索比较敏感,表现出擅长与人交往的技能,而对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不感兴趣。威特金和古德意纳夫(Goodenough)等研究者认为,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在价值上无好坏之分,他们都可能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促进学生学习。

本研究依据个体认知风格的不同将个体分到同质组和异质组中,同质组即4位认知风格相同的学生为一组,异质组为4位认知风格不同的学生为一组,考察不同类型小组的问题解决水平。研究发现,在创造力的流畅新、变通性、独特性三个维度上异质组的表现均好于同质组的表现。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异质组比同质组更能促进学生创造力水平的发挥,这种分组方式有利于使组内成员感受到来自不同个体的差异,为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变通性的发展提供空间。依据认知风格分组,组内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对与自身风格匹配的教学材料、内容等敏感,能更好地启发其他组员的创造性思维。并且,合作学习的方式也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机、形成积极的个性倾向等创造性人格的发展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综上可进一步看到,在学校中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是提高青少年创造力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要更好地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注意

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完善教师关于创造力的观念。教师要树立关于创造力和创造力培养的正确观念。本研究发现,大部分教师持有较为科学的创造力内隐观,对创造力的认识涉及到逻辑思维、问题发现、新颖灵活的思维风格、好奇且善于质疑以及自信进取的性格等思维和人格方面的特征,这种正确的认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研究中发现。教师对创造力在学生中的体现认识还不甚明确。因此,教师应适当转变对创造力评价标准的认识,不能把学生的创造力局限于通常认为的发明创造,而应作为一种体现在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方式上的综合素养。同时研究还发现,教师在创造力培养的可行性、培养途径和培养方式等观念上存在个别差异,我们提倡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潜力,并正确认识教师自身态度和教学行为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重视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有意识培养。

篇5

关键词:创造;思维;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229-01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心理过程。与成人一样,小学生同样具有创造性思维,所不同的是,对小学生而言,除了模仿照搬别人的做法,还会采用自己拥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教师讲授和自己学习的基础上做出新的理解和感悟。小学生可以发现和教科书、和教师不同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还可以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处在这个时期的学生来说,培养创造性思维会有很多优势,他们有着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考力。这就使得我们必须抓住小学生的心理思维特征,着重培养创新能力。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创造性的思维需要培养,人的创造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必须要通过后天培养才能获得,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发展,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还依赖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为此,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两点,一是要正确的认识并正视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是必须改变传统的只偏重于传授知识为教学目标,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的思维上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当的安排一些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的任务,比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表达、思考和讨论。要把学生放到主位,让学生始终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提高探索的求知性。我们要保护好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观察的原动力。在教学的课堂中教会他们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去观察社会、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让他们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对小学生来说,其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学习活动中,这种表现是零碎的、隐隐约约的,教师必须有锐利的眼光才能发现。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很好的理解和记忆老师的教学内容,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求知欲和好奇心理较强,喜欢老师所布置的任务,动手操作能力也大都比较强。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创造一些一题多解、多路思考的讨论,及时的对回答问题的就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做会激发小学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热情,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肯定,主动学习的兴趣也就随之提高。也可以对课堂的结尾进行扩散性思维,低年级小学生学习的知识少,方法欠缺,思维方式主要是求同思维。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增多,他们就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这个时候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如果对学生引导方法得当,发散性思维将会快速的发展。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从已知条件入手,鼓励学生大胆的思考解题的方法。因为创造性的思维和发散性的思维是紧密相依的。要提高创造性的思维,首先就要培养发散性思维。老师可根据教学适当的情形,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学生感觉达到目标并不是遥不可及。

三、在问题中寻求未知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创造性的思维离不开思考,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不仅通过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就可以获得知识,而且对自我的思维训练有很大的益处。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恰当的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带同学们积极主动地从生活中发现课本的知识,而不是仅限于书本。在课堂教学时,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带着问题去寻求教学内容,这种方法往往是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显著。带着问题去学习往往会提高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力。问题可以是老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疑惑的。通过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也进行了创造性的训练。

四、课后巩固创新思维训练

教学是不能局限于课堂,更要在平时,在课后进行适当的思维开拓。可以以设问题的形式提出,也可以通过课本适当的练习,达到课后提高的效果。课后的练习是对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进行举一反三,更加明确知识点的最佳方式。课后练习题必须具有启发性,枯燥单一的题目会使学生放弃主动思考,学习的趣味性下降,自然就达不到训练思维的效果。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大胆的推论。教师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找寻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解题,勇于标新立异,培养他们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坚持自己结论的能力。这样不仅实现了创新思维的巩固,而且能提高教学的高效性。课后训练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小学的数学内容大多在生活中有实例,这就为教学提供了很多得天独厚的条件。

总而言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者真正的重视培养学生,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改进,就一定能达到期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毛立明.论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4).

篇6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基本途径与方法

创造性思维是以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想象、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加工活动,来获得自己尚未知道的新知识的这种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除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有的思维品质。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创新精神,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从教与学两方面探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一、恰当选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中学物理知识大多是从观察生活与生产实例、自然现象、物理实验等总结概括出来的。这类知识内容的教学,运用发现法、启研法、学导法、实验探索法等较为适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恰当选取运用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精心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案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往往跟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质量有关。物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依据,而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各种能力的目的,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

教师应深入研究大纲、教材,应以大纲、教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目的;要突出启发性、探索性、灵活性、民主性、独创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精心运筹策划,细心推敲安排,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切实可行的方案。

例如,在“大气压的测定”这节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按教材的编写依葫芦画瓢,直接运用托里拆利实验获得结论,这种生硬的灌输式的教学必然不利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果变讲述为下面的探究式教学,则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步骤如下:

1.将一开口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分析为什么管内外水银面相平(连通器原理)。

2.把玻璃管中按上一活塞,向上拉动活塞,分析为什么水银柱能上升。

3.分析当玻璃管足够长,是否当不断向上提拉活塞时,水银柱能不断上升。

4.在水银柱不随活塞的上升而上升时,你能从中悟出什么?

5.设想一下,怎样使管内水银面以上部分达到真空状态,从而精确地测得大气压值?

这样按此质疑、实验、探索、解疑等不断深化的探索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亲自参与科学探索、发现,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产生顿悟,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三、巧妙设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1.巧妙设疑,激发思考问题的兴趣。

上课伊始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

例如“轮轴”一节新课导入的教学,教师首先在黑板上画一口井的平面图,井里画有一系着绳子的水桶,井上画有一短杠杆,然后提问:“利用这个短杠杆能否将井中的水桶提上来,为什么?猜想如何改进才能发挥杠杆应有的作用?”这样图文并茂的物理情境,定会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与途径,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学生通过想象直觉思维、联想逻辑推理,通过猜想、议论,互相启示,思维将向连续旋转的杠杆逼进,进而“创造出新的机械”──轮轴。

2.注意难度,提高问题的艺术性。

教师应注意所提问题难易要适度,不宜太过简单,而且提问题的方法还应具有良好的艺术性、顺序性及逻辑性,问题要新颖,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惯性”的教学中,若以地球上的人竖直跳起后落地点与起跳点位置关系为例来研究惯性,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但若以人站在高速水平行驶的火车车尾边沿处或大海中匀速航行的船尾上竖直起跳后的下落情况来研究,其教学效果要比前者好得多。

四、拓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改进实验方法,探寻新的途径,培养创新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一般都不局限一种方法。如测圆柱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验、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测导体电阻的实验等,除书中的实验方法外,还有多种其它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若能为学生创设、提供探索其它方法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探索、寻求不同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及独创性得到培养和提高,定能使学生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增强。

2.提炼由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实验数据后,进行分析、判断、概括、综合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思维加工活动,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获得结论。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但若把握不当,就不能达到目的。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关键在于实验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进一步地假设推理创造性思维过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重大飞跃,获得用实验方法无法直接验证的重要规律。但对于这一关键环节,有些教师不能很好把握,急于得出结论,用自己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思维,使一个难得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机丧失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之处,突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加强习题的变式训练,创设问题讨论情境,设计动手实验能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综合教法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7

事实表明,从本质上,这场全球性竞争归根到底是人们创造能力的竞争。一味地模仿外国,一味地依赖进口,不但不是进步的标志,而且长期下去还会滋长崇洋的心理,继而进一步磨灭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主席1995年曾在全国科学技术会上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所以只有不断的激发和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才能在强手如林的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否则,将走向灭亡。

那么作为人民教育教学工作者,在自己的工作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意义显得尤其深远和重要。笔者仅就中学数学教学中聊表经验,抛砖取玉。众所周知,创新能力必须依靠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创造性思维,而数学教学可谓思维的集中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其独特的内容和优势。

一、激兴趣,引导学生乐创新。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无论是“教”还是“学”兴趣都显得至关重要。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为活跃最为现实的心理成分,教学实践证明,学习的兴趣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学习便越积极主动,学习的效果就越显著。同时兴趣是人们进行创造发明的直接动力,也是进行创新的先决条件,而好奇心是儿童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依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创情景,激发创造性思维。

俄国大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众所周知,教学的关键是让所有学生能在积极健康的状态下有效地进行思维,才能收到意想的效果。然思维又起源于问题,在有问题的情景中学习就会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诱其思。例如,学习多边形内角和定理时,学生已掌握了三角形、四边形以及五边形内角和的求法,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教师的教学不急于告知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而是层层假设,逐步推理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由此不但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理念的规律、掌握了理念的原理,为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铺设了坦途。

三、教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国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有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这也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众所周知,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和加速学生的思维流程,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几何课中,教师结合图形观察指导学生按顺序、逆序、求同、求异思考;教列方程解应用题中,就要根据题目给定的条件训练引导学生综合思考、画图思考、多角度多思维地尽力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编,训练学生的集中或发散思维,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挖掘新思路,同时运用聚合思维,通过比较筛选从而选取最优的解法。

四、设练习,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8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习兴趣的存在,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好奇,富有新鲜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启发、诱导,处处突出“新”字,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新”来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到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讲授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核心,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新”字,方法得当,授课语言风趣、幽默、引人入胜。有时教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法新,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浓。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意、沟通、交流的意识和技能,让学生充分拥有haveatry的机会。要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因为英语和汉语文化背景、交际习惯不同,学生难免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教师要以学生的提问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在高中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发散学生的思维,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个个动起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大胆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提出各种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钻研教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有一个过程,教师首先要注意诱导学生提问题,好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当学生能够踊跃提出各种问题时,教师要进一步要求学生提高问题的质量,多用what,would you think of...发问,鼓励学生用学过的语言知识思考如何用英语解答问题。

三、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每个青少年都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独立思维的习惯,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强的信念和毅力,以及强烈的创造欲。学习不是纯粹为了掌握知识,而是要举一反三、推陈出新。在英语教学中,我提倡“笨鸟先飞,强鸟更要先飞”。学习对话、课文要从整体入手,进行思维改造,把用汉语思维改造为用英语思维。首先,把本节所学习内容简笔画画到黑板上,或用多媒体技术把本节内容用粘贴画投影到屏幕上,并标上连接上下文的重点词,我大声复述,学生小声复述;待学生上口后,学生大声复述,我小声复述;几遍之后,擦掉提示语,学生看图画复述,实在想不起来的可以看看书。待中等学生会复述之后,让其到讲台上复述。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单词、句子教师要精讲,不要讲太多。此后,学习好的学生要进行free talk,谈生活琐事、国家大事、新闻报道、所见所闻,可以与教材接近,也可以不与教材接近,课前、课后,三五分钟均可。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表现欲,使其表演才能,语言天赋,编写才能,创造构思能力等得到锻炼。学生说不好没关系,学生说得少也没关系,但要及时给学生以鼓励性的反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经常把内部思想变为外部语言,并对外部语言进行加工整理,在不断出错中,使自己的语言得到完善并达到用词恰当,结构严密,前后连贯,符合逻辑,如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将得到迅速的提高。

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信息化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交叉学科不断涌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学生的综合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国家教委对教材改编了又改编,重点突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为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花大力气抓学生的语言基本功。高中阶段是学生打好语言基本功的最佳阶段,学生记忆力强,思维敏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的生理特点,把英语作为一个整体来教,从整体到部分,学生参与听、说、读、写、译的活动;课堂上要强调学生进行社会性的互动交际。因为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十分缺乏,课堂之外几乎听不到英语,所以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训练,应多方位、多角度、大容量、高密度地进行,同时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课外学生还要进行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大容量操练,口、耳、眼、手、脑并用,多通道、高水平加工语言信息,使朗读、背诵、阅读的内容逐渐自然地融入日常交际之中,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进行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篇9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智力的磨刀石。”数学能力的核心是数学思维能力,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又是数学思维的品质。创造性思维除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这里的“独创”,主要是看思维活动是否有创造性。创造性思维是高科技信息社会中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是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数学教师应该关注并且应主动参与研究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教学与教研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粗浅认识。

一、注重数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当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时,学生数学思维便处于积极状态。

例如,代数初步知识――“代数式”的教学引入:

摆石子,猜数字(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一些石子,不少于30颗)

请同学们按左、中、右的顺序摆放好三堆石子,要求每堆的颗数一样多(如都是8颗,都是12颗…),然后按照老师的要求操作,最后老师能猜出中间那堆石子的颗数。

操作:(1)从左边拿a颗放到中间一堆。(2)从右边拿b颗放到中间一堆。(3)左边剩下几颗,就从中间退还给左边几颗。

猜数:中间一堆剩下(2a+b)颗(游戏时可改变a、b的值反复猜结果)

实际教学中,同学们的兴趣非常浓厚,都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教师告诉学生,学了代数式的相关知识后,你们一定能自己揭开谜底。

作为代数的第一堂课,使学生觉得代数有点“神秘”,这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积极、有效的。这种方法引入使学生有了追根索源之感,求知的热情被激发起来,同时也使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改变那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例如,问题“你能想到的圆形的东西有哪些?”多数同学回答:钮扣、盘子、皮球等,极为平常,没有什么独特性,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答出象救生圈、老鼠洞、水滴等等,这些回答的独特性显然要比前一类要大。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之中,设计分组讨论、互查互补、共同协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三、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错误的。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富于联想,思路宽阔,善于分解组合和引申推广,善于采用各种变通方法。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造就一代开拓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教学及解题训练,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达到使学生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目的。对一个数学问题,教师不仅要讲清原问题的思想,讲透思路,还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与研究,将原命题进一步延伸、推广成新命题。在教学中,若教师是“就题论题”式的讲解,学生兴趣不大,甚至有的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若教师针对例题内容适时推广、延伸、创造出新的题目,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发散思维,实现和提高思维的流畅性。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使不同的知识得以综合运用,并能从多种解法的对比中优选最佳解法,总结解题规律,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使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得到增强。

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转向机智及思维的应变性,实现提高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历史上著名的故事如:田忌赛马、曹冲称象等都是变通性极强的范例,具体到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把习题通过变换条件,变换结论,变换命题等,使之变为更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从而应用更多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不断解决而得到不断提高,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

篇10

关键词:自主 合作 探究 创造思维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中学语文新课程理念之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中学生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创新能力的最佳方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引导质疑探究,促进求异发散。

发散思维属于创造性思维范畴。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和理解语言,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和求异思维能力的前提。善于激疑,引发探究,是实现这一前提的第一要素。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起点是“疑”;创造力的真正获得,基于创造精神、创造品格和创造习惯的养成,其中心即“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因。爱因斯坦说:“不会提问,就意味着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总是从提问开始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深入感知语言出发,勇于质疑,积极探索,才能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活动。一要鼓励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读刘禹锡的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后,有学生提出:诗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许多人都说它体现了诗人的达观胸襟和辨证思想,这与全诗的“凄凉”基调切合吗?难道它算不上一种怀才不遇、妄遭遗弃的愤懑反语、不平牢骚?阅读《变色龙》时,学生发问:为什么写奥楚蔑洛夫,忽而脱下,忽而又脱下?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而课文中只字不提?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发问精神。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索和探究,从而拓展了思维空间的思维走向。二要引导探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教师应该创设有利学生析疑探疑的氛围和条件,让学生积极质疑,开展讨论,各抒己见,碰撞出求异思维火花。赞科夫说:“我们要让学生研究某一事物时,既能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在必要时改变角度看问题,或者同时从几个角度看问题。

二、诱导品味感悟,激发创造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组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必由之路,它能够提高人们劳动的自觉性和目的性,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先导。哲人认为,想象是创造的翅膀。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能使人们超越现实生活的范围,突破现有知识的局限,逆睹既往,预见未来。在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品味语言、感悟意蕴,能够激发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品悟旨趣是一种触发想象的好方法。品悟旨趣是指对语言隐含意义的探究、把握和评价。阅读《紫藤萝瀑布》时,先让学生解读全文,深入品味语言,再有的学生相互讨论,驱谴想象,从而由景生情,由情悟理,领会了文章的旨趣,赞颂生命的顽强和美好……这都是想象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