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云计算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谈谈对云计算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态度决定一切,而独立的态度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态度,进而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学习风格.只有拥有独立的学习风格的学生才能取得进步,不然,他们就只能活在他人背后,人云亦云.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不能独立,那么他的生活定然是一团糟,对于学习也是一样.就算是当今社会召唤拥有极强合作能力的人,也是以一定的独立能力作为基础的,因此,我认为,唯有独立方能合作.试想,如果一个实验小组内的成员都不具备独立的能力,那么这个小组就必定是低效的.实验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一个化学实验的完成需要用到药品、装置等,这就需要组内的成员将一个个装置连接起来,将药品合理的放置于装置之中,还要检查装置的完整性和气密性……这些过程都需要各个成员单独完成.试想如果组内的成员连整个任务中的一部分都无法独立完成的话,这样的小组又有什么价值可言.尤其是对于化学这样的对逻辑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来说,形成自己独立的学习风格就更加重要了.即便是社会分工到多么细化的程度,个人的逻辑思维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别人的思维始终都只是别人的.而独立的学习风格更是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性的思维.因为,独立能避免人云亦云,独立能使人甘于沉寂、潜心研究,独立能使人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成果,这对一个人的发展何其重要.
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性格,而性格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必然不能忽视.比如,在上课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上课过程中,由于叫教材的篇幅限制,教师势必会引用一些书上没有的东西,所以,学生就必须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而且一定要善于记笔记.再比如,讲完一章或几章的知识内容后,教师就要试着让学生进行总结,学会把知识分类,这样才能与之前的知识经验更好的融会贯通.如在讲到元素的化合物的知识时,就可以利用元素周期表上每一族元素化学性质基本相似这一特征整理知识脉络.而当学生看到两个元素处于同一主族时,知道了其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元素的化学性质后,利用知识之间的迁移,另一种元素的化学性质自然也就清楚了.
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篇2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自主探究能力 创设情境 合作交流 实践操作
发掘数学学科的优势,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是小学阶段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呢?下面我谈谈看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学实践表明,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体验数学的价值,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潜力和聪明才智。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造兴趣,活跃创造性思维,展示创造才干。如教学“认识小数的性质”时,课件出示:5( )=50( )=500( )这一算式。
师:你能用适当的方法,使这道算式成立吗?
生:5元=50角=500分。
生:5米=50分米=500厘米
生:5箱=50包=500双。
师(惊讶):怎么这样呢?
生:我姑姑是搞袜业批发的,每箱里正好10包袜,而每包又刚好是10双……
教室顿时沸腾起来,大家都佩服这位同学能灵活地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学生的思路可真开阔。
师:如果只用两个小点,你能使这个算式成立吗?
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这样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有利于学生亲自体验感受所学内容,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注重质疑问难,引导自主探究
古人云:“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质疑是创造性思维,是使学生体验感悟知识,发展与提高探究学习能力的主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质疑是创新的开端,是启智的关键。如教学《元、角、分和小数》后,复习整合本单元的知识点,着重复习小数的读法。
生1:小数点后面为什么要分开读呢?
生2:是啊!如14.52为什么不读成十四点五十二呢?
师:书本上就是这样明确规定的,必须这样读。
生3:那怎么不规定读做十四点五十二?
师:那你说说理由啊。
生4:整数部分在前面,小数部分在后面,为了便于区别,整数与小数部分分开读。
生5:我明白了。
生6:小数部分的末尾加上0,大小不变,用整数读法去读可就乱了。
生7:是呀。比如14.52如果可以读做十四点五十二,那么14.520就读做十四点五百二十。五十二怎么跟五百二十一样了?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一位一位分开读。
生8:这样读法真的很不妥。
生9:如16.16,整数部分的16是表示一个十和六个一,小数部分并不表示一个十和六个一,而是十分之一和百分之六……
在教学中,面对课堂中动态生成的问题时,教师能以复习“小数的读法”为线索与学生进行探究互动,引导学生讨论,引领学生思考,寻找合理的解释。整堂课流畅而有序,探究层层深入,思维得到深化。在探寻“小数的读法”过程中,学生开展了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在解读中体会到小数的正确读法,提高了自主探究能力。
三、加强合作交流,培养探究精神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合作交流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让学生通过讨论,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如学习了“求平均数”后,我设置了课外学习小组合作题目,让学生调查:10分钟内校门口的驶过了车辆,有多少种汽车,各有多少辆,共有多少辆,再求出平均每分钟驶过多少辆,等等。学生是这样开展交流合作的:
生1:先确定有小轿车、货车、客车、自行车、摩托车。
生2:我专门计算小轿车。
生3:我专门计算货车。
生4:我专门计算客车。
生5:我专门计算自行车。
生6:我专门计算摩托车。
生7:我负责计算时间。
师:同学们这样分工很明确,做到不漏记一辆车。现在可以进行记录了。
同学们饶有兴趣地注视学校门口的马路,各自分别记录各种车辆,10分钟后,各自汇报各种车辆数。
师:我们现在该怎样计算呢?
生1:这样就可以记录下各种车10分钟内的数量,然后除以10份就可以算出各种车每分钟驶过的数量。
生2:再把各种车10分钟内的数量相加,得出总车数,然后除以10分钟,就可以算出每分钟驶过的车数。
合作学习是全体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在组织合作学习中,教师对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组织学生深入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重视实践操作,发展探究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自主探究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应作为一个重要环节,使学生获得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活动的权利。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的,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思维的条理性可得到提高。如教学“9加2的进位加法”:
师:请同学们取出9根木棒,放在盒子里,再拿出2根木棒放在盒子外面。
师:现在把9根木棒和2根木棒合起来,怎样计算呢?
生:不会计算。
师:盒子里面已有9根,再添上几根就刚好成一盒10根?
生(操作):再添1。把盒子外面的2根分成1根和1根。
生:拿盒外1根放在盒内9+1=10。
师:我们用起盒内10根与盒外1根合并这样是多少呢?
生:10+1=11。
篇3
关键词: 化学复习 有效性 夯实基础 注重系统
初三化学中考复习的时间只有两个月,怎样在这两个月内让学生巩固过去所学知识,而且通过复习加深、拓展知识,并进一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提高熟练程度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新的问题呢?我通过数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化学复习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学生成绩,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制订合理、周密的复习计划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合理、周密、可行的复习计划,是做好化学复习的前提和基础。各阶段和各部分内容的复习,一开始就要在时间上做好周密的安排,切忌头松尾紧,或像踩西瓜皮那样踩到哪里就滑到哪里。一般情况下,新课会在3月下旬结束,然后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进行全面的复习,通常会安排两轮复习。
二、夯实基础,抓好每一轮复习
(一)一轮复习重基础
一轮复习,大约一个月左右。虽然时间并不充裕,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习惯,还要以“章节”进行复习。上课以自己整理的讲义为主,为了帮助学生将前后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将前后有联系的知识编写在讲义中,并根据相关的内容,复习能力自测中的部分章节。
下面以第五章为例,谈谈我们是如何开展一轮复习的。我们将第五章的知识划分为三大块内容:金属的性质;工业炼铁;钢铁的锈蚀。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整合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及其应用,氯化钠、碳酸钠等物质的鉴别、金属氧化物和酸的反应等一些与本章有密切联系的第七章的部分基础知识。对于基础的知识,通过阅读换醒学生的记忆;而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的知识,以思考题的形式整理在讲义中。如在金属的性质中,设计“为什么不能用浓硫酸、硝酸和浓盐酸制取氢气”、“设计实验证明镁、铁、铜的金属活动性”、“一根生锈的铁钉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可观察到哪些现象?发生了什么反应”等一系列问题。课堂重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一些难点知识,注意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讨论固然会浪费一些时间,但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如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如何证明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是否部分变质。”经过一两分钟的独立思考,让学生自由发言。一个学生的方法让另一个学生挑刺、补充。很快学生得出统一的几点认识:一是必须证明两种物质,二是可以用盐酸及一些其他的物质证明碳酸钠,但是在证明氢氧化钠的时候出现问题。有学生提出用酚酞,很快被人驳回;有学生提出用硫酸铜,这时大家都非常赞同。我适时地站出来驳回这一方法。经过这两次的争执,学生感受到氢氧化钠的证明受碳酸钠的影响,于是又开始思考如何除去碳酸钠。这个问题的解决确实耗费一定的时间,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解决不能用酚酞鉴别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等一些其他的问题。而且学生亲自参与整个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完善自己的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
(二)二轮复习重系统
一轮复习以章节知识展开,主要是为了夯实基础知识。基于一模试卷中学生的答题情况及化学知识的系统性,我们在二轮复习中对复习内容做了重组,选择典型物质为切入口,老师编写专题进行复习,通过专题形式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类、联系,以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二轮复习中我们主要选择二氧化碳、铜、氯化钠、氢氧化钠等几种物质为专题,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物质组成、物质分类)、元素化合物(重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化学计算(式量、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化学方程式计算等)、化学实验(主要仪器名称、重要的基本操作、实验的过程分析、现象分析等)有机地整合。以氯化钠为例,谈谈我们是怎样进行复习的,主要有三块内容:一是认识碘盐:以社会热点抢盐风波(幻灯片上播放市民排长队买盐的图片)引出食盐氯化钠,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呈现给学生一幅由钠原子和氯原子形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让学生从微观上了解氯化钠,从而培养学生看图获得信息的能力。二是氯化钠的获得:首先介绍工业上从海水中晒盐的方法,而从海水晒盐得到的是含有泥沙的粗盐,因此紧接着讨论如何除粗盐中的泥沙,这样还复习过滤和蒸发操作的相关知识,在这部分还编排一个思考题:写出能生成氯化钠的可能的化学方程式,这个题目要求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三是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这块内容旨在复习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精选作业、进行试卷综合训练
练习的选择有针对性,才能提高复习效率。在练习选择上做到三点:一是“围绕重点集中练”,即结合所复习知识,围绕重点,及时练习巩固;二是“变换形式灵活练”,即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变换形式,稍加难度,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三是“新旧结合综合练”,即将新旧知识结合,加深理解,学会运用,将已有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情景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课堂上主攻选择题,美节课当堂进行30道选择题的训练,花25分钟时间做完后,马上进行左右同学交换互批,老师针对错误高的题目,作详细讲解,关键是讲透彻,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让学生真正弄明白这一道题。这样趁热打铁,达到很好的训练效果。每周做一次综合试卷,题目都是老师精心挑选和自己编的,重点针对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运用不当的方法、不够严密的思维等,经过训练进行矫正。
化学虽奇妙,教学有高招。化学教师作为对学生教授新课、指导复习的总指挥,一定要紧紧咬住中考这一最终目标,进行周密安排、狠抓基础、强化练习。我相信,通过这样的精心准备,必然能使学生在考试中做到胸有成竹,从而确保学生考出最佳的考试成绩。
篇4
一、认真审题
解题应从审题开始,审题是解题的基础。要想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题中所给出的各种条件和要求解答的问题。不仅要弄清显露的已知条件,还要洞察隐含的已知条件;不仅要弄清楚要求解的显露的问题,还要弄清楚要求解的隐含的问题。作为教师,千万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也不要用明显的暗示让学生轻易解决问题。否则,学生一旦脱离了老师的指导或暗示独立解决问题时,就会感觉一片茫然,无所适从,解题思路也就无法打开。解题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选择知识、选择方法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缺少了这个重要的过程,学生根本谈不上学会解题、提高能力。
在审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分析条件与目标的联系。每个数学问题都是由若干个条件与目标组成的,解题者在阅读题目的基础上,需要找一找从条件到目标缺少什么。或从条件出发,顺推出应得的结论,或从目标出发,寻找所需条件。我们可以画出关联的草图并把条件和目标标在草图上,然后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以顺利实现解题的目标。二是确定好解题思路。一个题目的条件和目标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必然联系,这些联系是通向目标的桥梁。用哪些联系解题,需要根据这些联系所遵循的数学原理确定,解题的实质就是分析这些联系与哪个数学原理相匹配。有些题目,这种联系十分隐蔽,必须经过认真分析才能加以揭示;有些题目的匹配关系非常明显,并且有多种,而这正是一个问题有多种解法的原因。
二、深入思考
在解题过程中,要依据题目中的题设和结论,寻找它们的内在联系,由题设探求结论,或从题断入手,根据问题的条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得到解题的全过程。在初中数学习题中,有很多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对一个问题全面思考,得出完整正确的答案。教师在课堂讲解分析的过程中切忌大包大揽,只重结论不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题目适时启发、引导、点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见解,耐心听取学生的真实想法。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错误要找出根源,让学生正确认识错误,并激励学生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或思路,而不要简单否定了事。学生所犯的错误以及对错误的认识,正是其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
三、准确计算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很重要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把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近几年来,我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差了。有的学生做题时经常看错数字、符号,导致计算结果错误。有的学生做同一道题能做错好几遍,反复提示纠正后,再遇到同样的题仍然做错,甚至和第一次错得一模一样。很多家长在和我交流的过程中也不断提出这个问题。而出现这些问题的学生有很多还是比较聪明的孩子,他们往往很粗心,会做的题总是出错,甚至犯一些低级错误。这可能与他们在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有关,需要老师和家长重视起来,制订一个系统的培养计划,并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认真实施。对于学生的粗心,我除了平时反复教育、监督、提醒,还建议家长可以从培养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做起。比如:经常让孩子整理床铺、书桌、书包,做到各类物品摆放整齐有序、合理;在做拖地、择菜等家务劳动时,家长要提出高要求,指导监督孩子高质量完成。然后,把这些习惯应用到学习中去。
四、规范书写
语言叙述要规范。语言叙述是解题过程的直接表达和具体呈现。规范的语言叙述应步骤清晰、完整、准确,详略得当,有理有据。数学本身有一套规范的语言系统,不能随意更改或杜撰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让人不知所云。
答案要规范。答案规范是指答案正确、全面、简洁,既要注意结果的验证、取舍,又要注意答案的完整。要做到答案规范,就必须审清题目的目标,按目标作答。
篇5
关键词: 高层建筑 雷电压 雷电防护 电涌保护器(SPD)
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 A
现在,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而高层建筑建筑遭受雷击的概率远远高于低矮建筑物。又由于高层建筑内设备和线路密集,雷电对这些设备及线路的破坏威胁也大大增加。经常有各种遭受雷击的损坏报道。因此如何解决好高层建筑的雷电防护问题是摆在广大电气设计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想就这个问题谈谈一些看法。
一、关于雷电压的形成及其危害:
当大气中的饱和水蒸汽在上下气流的强烈摩擦和碰撞过程中,形成了带不同电荷的雷云,当带电的云块临近地面时,由于静电感应,大地感应出与雷云极性相反的电荷。云层与大地之间就像一个巨大的极板电容器,当云层中电荷密集处对大地的电场强度达到25KV~30KV/cm时,就会击穿空气绝缘,云层对大地便发生先导放电,当先导放电的通路到达大地时,大地上的电荷与雷云中的电荷就产生强烈的中和,出现特大电流。这个时间很短,大约为50μs -100μs,雷电流可达数百千安,其能量巨大,可损坏建筑物,中断通讯、危害人身安全。
雷过电压可分为两种:直击雷过电压及感应雷过电压。
直击雷过电压:也称之为传导过电压。架空线路直接遭受雷击后,高压冲击波形成的过电压沿线路传播损坏设备称为传导过电压。传导过电压会导致设备与大地间的绝缘损坏。
感应过电压:由于雷电是高频脉冲电流,持续时间不超过100μs ,雷击点附近的线路由于电磁感应会产生脉冲浪涌。脉冲浪涌通过线路侵入设备系统,会造成设备失灵或永久性损坏。
此外,雷电流流入大地时,由于存在散流电阻,该区域不同地点会有不同的电位,即使在很短的距离内,都会产生电位差,这在低压配电装置中也会产生过电压。
二、建筑物的雷电防护:
防雷的理论基础仍然是富兰克林先生提出的安全引雷入地。闪电是一个电流源而非电压源。防雷装置是给雷电流提供一个或几个低阻抗的通道,使雷电流能够快速、安全地泻入大地。防直击雷的避雷针、避雷网以及防雷电感应的浪涌保护器(SPD)莫不是如此。由于认识时间上的问题,大家对避雷针、避雷网的设置及应用都比较清楚,《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2000版)对建筑物的分类及避雷网、避雷针的设置已作了明确的规定。而对于电涌保护器(SPD)则不知如何选用,下面就SPD的应用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三、电涌保护器(SPD)及其分类:
电涌保护器实际上是一种非线性元件。这种非线性元件的工作取决于施加在其两端的电压U和触发电压Ud的大小。对不同的产品,Ud为标准给定值。
当U1MΩ),只有很小的漏电电流通过。
当U≥Ud时:SPD的阻值减小到只有几欧姆,瞬间泻放过电流,使电压突降。待U
根据上述原理,SPD广泛应用于低压配电系统,用以限制电网中的大气过电压,使其不超过各种电气设备及配电装置所能承受的冲击耐受电压,保护设备免受由于雷电造成的损害。
SPD从用途上可分为:电源防雷器、信号防雷器、天线馈线防雷器。
四、选用SPD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4.1、为了使被保护设备免受雷击过电压的危害,电涌保护器的电压保护水平Up应始终小于被保护设备的冲击耐受电压Uchoc,并且应大于根据接地类型得出的电网最高运行电压Usmax,即:Usmax
我国三相配电系统中,被保护电气设备冲击耐受电压等级如下:
根据IEC60364-4,220V/380V三相配电系统的设备冲击耐受电压额定值分为四类:
冲击耐压
类别 Ⅰ 类
较低 Ⅱ类
一般 Ⅲ 类
高 Ⅳ 类
很高
负载类型 电子设备 家用设备 工业电器 工业电器
例子
电视、音响、
录像机、计算机等通讯设备 洗衣机、电冰箱、电动工具、加热器 电动机、配电柜、电源插头、变压器等 电气计量仪表、一次线过流保护设备
Uchoc(KV)
冲击耐压 1.5 2.5 4 6
不同接地系统的电网最高运行电压 Usmax:
接地系统 TT TN-C TN-S IT
中性点配出 IT
中性点不配出
电网最高
运行电压(V) 345/360 253/264 253/264 398/415 398/415
4.2、选用SPD的五个原则:
4.2.1、基本原则:电涌保护器的电压保护水平Up应始终小于被保护设备的冲击耐受电压Uchoc,即:Up
4.2.2、Up过高原则:如果进线端电涌保护器的Up与被保护设备的冲击耐受电压相比过高,则须在设备处加装二级电涌保护器;
4.2.3、0.5米原则:电涌保护器与被保护设备两端引线应尽可能短,控制在0.5米以内;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0.5米原则;
4.2.4、SPD两级配合的10米原则:为了提供最佳的保护,即既能承受更强的电流又有较小的残余电压,通常应用SPD作一级及二级保护。一级保护能承受高电压和大电流,并应能快速灭弧。二级保护用来减小系统端的残余电压,它应具有较高的斩波能力。两级电涌保护器之间的最短距离应不小于 10米;
4.2.5、30米原则:当进线端的电涌保护器与被保护设备之间的距离大于30米时,应在离被保护设备尽可能近的地方安装另一个电涌保护器。反之,如果不增加一级保护,由于电缆距离较长,一级SPD上的残压加上电缆感应电压仍可能损坏设备,不能起到保护作用。
4.3、选择SPD时应根据不同的接地系统类型来确定SPD的最大持续运行电压:
接地系统 TT TN-S TN-C IT
Uc(MC) ≥1.55Uo ≥1.55Uo ≥1.15Uo ≥1.15U
Ud(MD) ≥1.15Uo ≥1.15Uo / /
注:Uo: 相线与中性线间的标称电压,在220V/380V三相系统中,Uo=220V;
U : 线间电压,U=380V;
MC:共模保护,指的是相线对地和中性线对地的保护;
MD:差模保护,指的是相线对中性线间的保护,对TT系统和TN-S系统是
必须的。
4.4、选择SPD除了上述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外,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响应时间应尽可能快;通流容量是否满足要求;使用寿命长短;以及可维护性能和价格因素等。
五、等电位连接的作用: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2000版)中规定:为改进电磁环境,所有与建筑物组合在一起的大尺寸金属件都应等电位连接在一起,并与防雷装置相连。并且给出了建筑物等电位连接的两种形式:S型及M型。S型等电位连接网络可用于相对较小、限定于局部的系统,而且所有设施管线和电缆宜从ERP(接地基准点)处附近进入该信息系统。M型等电位连接网络宜用于延伸较大的开环系统,而且在设备之间敷设许多线路和电缆,以及设施和电缆从若干处进入该信息系统。等电位连接措施对建筑物防雷电感应和改善建筑物内的电磁环境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按照规范要求做好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只有在充分了解雷电的形成及其危害的基础上,利用各种综合技术,才能有效地保护建筑物免遭雷电的侵害。
篇6
【关键词】理科生;专业;目标;定位
一、概述
在高校培养计划中,理科专业的课程设置,相比于工科专业来说,基础理论课程学的更多些,课程的设置也更偏重于理论学科。但是,这并不是说,理科生就该纯粹学习理论,特别是对于本科生而言,学生们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对于理科毕业的本科生而言,如果将自己定位在理论研究,那么将很难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所以,理科的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该如何找准自己的奋斗目标,该如何定位自己,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所学专业
以理科中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例。这个专业在大学的大一和大二阶段,是以学习数学类的基础课程为主,到了大三和大四,开设了一些计算机类和通信类的专业课程,到了大四毕业时,都将以数学类理科生的身份毕业。据我了解,许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同学,他们有的是被这个华丽的专业名称吸引而来的,有的是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不论是哪种方式最终选择了这个专业,经过大一和大二的基础课学习之后,很多同学认为自己就是个学数学的,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忧心忡忡。同学们的普遍想法是:如果要考研究生吧,倒还有机会转计算机或者通信;但若想本科就毕业找工作,那就难了,因为在投档案时,就可能因为自己的专业而在第一轮筛简历时,就被筛掉了。所以,很多同学抱怨自己没有能够选到一个好的专业。
作为一名负责该专业的专业课程的老师,我觉得同学们的想法太狭隘了,只看到了自己的短处,却忽略了自己的长处。因此需要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形成正确的能力观。
作为理科专业,从专业培养方面来说,的确会偏重理论基础些,所以在大一和大二阶段,理论基础方面的课程设置的较多,而且侧重点也更偏重理论证明。例如,几乎所有的工科学生都会学习《高等数学》课程,工科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更偏重的是对理论的应用,学会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在数学类的理科生中,一般开设的课程是《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等课程,这些课程在很多的理论知识点上和《高等数学》类似,但是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理科生,更注重的是从原理上理解定理,并运用定理去证明推导出的结论。这就要求学生有更加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往往工科学生们会应用定理解题,但并不理解为什么用这个定理而不是那个,而理科生往往需要能够从本质上看问题,不仅知道做还要明白为什么选择这个方法。所以,我觉得理科生在大一和大二阶段所受到的训练比起工科学生来说,应该是更胜一筹的。
然而,理科的同学们却没有看到自己的优势,而更多的是抱怨自己在大一和大二阶段学的太辛苦,学的很枯燥,完全忽略了自己其实在理论分析方面的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工科学生。我觉得这一点,作为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去正确认识。只有看到了自己的优势,才会喜欢并且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充满信心。
三、有效的发挥自己的优势
上面谈到了理科生有着较好的理论基础,那么就会有同学提出,光有基础有什么用呢,在面对用人单位时,他们并不会看中本科生的数学功底啊,这个优势等于是劣势。是的,这是事实。所以,我想谈谈如何有效的发挥优势。作为教师,更需要注意方法的教导、能力的培养,引导同学们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
1.要学以致用。虽说理科同学有着较好的理论基础,但如果不用,那么就等于零。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用到专业课程特别是实践性环节中去。
我曾经指导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同学做学校的STITP项目,这组3位同学当时是大三年级的,编程动手能力明显比不上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所以,在完成任务中,我没有强调要将算法实现的多优越,而是把重点放在优化算法方面。这组同学思路非常清晰,准确地描述了算法实现的一些特例,并从多个角度对算法的优化问题进行了分析比较,并简单的编程进行了验证。我觉得,从所写的程序本身来说,并没有体现出这组同学的优势,但从对问题的阐述,从分析问题的角度,从结果的分析来看,可以比得上普通工科研究生的水平。之后,该组同学将项目的成果总结成论文,已经被一个较好的杂志录用。
2.要拓展思维。我这里指的主要是理科同学们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特别是在有实验环节的专业课和实践性环节中,要注意拓展思维。
在本科生中,即使是学数学的理科生,也很少有同学会研究学究气很浓的纯理论问题。同学们对专业课程和实践性的课程很喜欢。我觉得在这些课程中,老师应该多引导同学,多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当前流行的技术,并尽可能的让同学们去尝试自己动手做,帮助同学把思路打开。
说到拓展思维,免不了要了解新技术、新潮流,但光靠老师课堂上说说是不够的,那么很多时候网络是个好手段。网络是把双刃剑,对于离开父母老师的监管的大学生来说,更加如此。作为老师,我们更加要科学的引导同学,让网络变成帮助同学们拓展眼界的好帮手,让同学们利用网络中的信息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我曾经负责大三的一门课程,叫做“基于WEB的课程设计与实践”,刚开始准备这门课程时,我觉得很难把握。因为我们这些理科同学,编程水平不高,如果完全让同学自己做网站开发,数据库设计,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课程的进行中,在理论学习方面让学生加强UML建模方法的知识,从网站的结构和设计方面出发,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在实践环节方面,更注重学生的设计理念,比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见,构思有特色的网站内容。这点也深得同学们的赞同,很多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体现了非凡的创造能力,实现了各具特色的网站。
通过类似的实践性课程,同学们虽然编写程序方面做的还不算多,但是对当时的新技术、新的开发平台、流行的设计理念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也是很好的收获。
3.明确目标。到了大三特别是下学期,对于同学们来说,选择考研还是就业,是对自己4年本科学习结束后何去何从讨论最为热门的话题。我觉得作为理科学生,更应该早做打算,不要总是迷茫,更不要“人云亦云”。
“早做打算”对于准备大四毕业就工作的同学来说,特别重要。虽说理科生的基础课功底很深,这是优势,但是面对用人单位,单凭这点远远不够,而且往往因为缺乏实践经验会被拒之门外。一方面,我们可以将大学期间的实践性课题进行包装加工,以使得自己在面试中有料可谈。更重要的一方面,我们应该有意识的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去恶补下专业知识。这样,有了扎实的功底+一定的实践经验+宽广的专业知识,那么应该是非常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的。
“早做打算”对于准备考研的同学们来说,其实最大的压力不是要学的太多,而是坚持到底的压力。文化基础课的功底,理科生应该更胜一筹的,毕竟大一大二的基础训练强度更大,所以基础相对也好些。那么,只要调整好复习的重点,掌握考研的基础课特点,应该把握很大的。而专业课呢,虽然说有些可能没学过,但其实对工科同学来说,也不是门门擅长,很多知识也是要学习的,所以大家水平差不多,关键看掌握的进度,理解的程度。所以,我觉得考研,理科生也还是占优势的。
“人云亦云”是指那些善变的同学们,今天周围的朋友说准备考研,他也准备考;明天,周围人说还是工作吧,于是他也放弃考研。我觉得这是最可怕,最不可取的态度。
所以,为了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作为理科生,应该尽早的确定奋斗的目标,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在面对毕业时,不会无所适从。
四、展望
工科院校里理科的同学们似乎总是弱势群体,老师们觉得他们的动手能力会差一些,而同学自己也常常会抱怨说,“我没有编程经验,我没有项目经验,我学的都是些深奥而不实用的知识,所以,我们注定了我们的未来没有热门专业的同学们那么美好。”
其实不然,我认为,作为工科院校里的理科同学,他们也是有很多优势的,而且如果能够正确的认识,如果能够得到很好的引导,那么他们也一样会做的很精彩。
所以,我期望同学们能够和老师一起努力,正确的认识自己,努力提升自己,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准自己的位置,争取拥有一个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毛晋平.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气质性乐观、目标定向、自我效能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1,Vol.32,No.4:77-80.
篇7
学生的“原始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有知识和正确的生活经验及原始观念;另一类是错误的和易于发生负迁移的“原始资源”。本文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原始资源”组织教学。
一、运用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及原始观念学习新知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和原始观念是学生学习新知的资源,这类资源运用好能成为学生学好新知的支撑点。利用之法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用以鼓励学生对新的数学现象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比的性质”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下面一组学习材料:1∶2=1/2、2∶3=2/3、3∶6=3/6=1/2、4∶5=4/5、4∶8=4/8=1/2、5∶7=5/7。然后学生提出问题:“1∶2、3∶6和4∶8,它们的前、后项都不一样,为什么比值都相等?”这一个问题提在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的切入点。学生之所以能面对新的数学现象提出这样有质量的问题,正是因为他们具有并利用了“比”和“比值”的“原始资源”。
2.用以引导学生提出或预测问题解决的假想。
学生对问题的假想,以及对假想是否有效的预测是以其“原始资源”为基础的。“如果不是以这些已有的观念和经验为基础,学习者就不可能对新的数学现象提出问题,也不可能预测解决问题的假想是否有效,或者区别出与现象有关或无关的特征。”例如,在“圆的面积计算”教学中,我创设情境提出如下问题:“圆的面积计算我们还没有学过,请同学们猜猜看,怎样才能找到计算圆面积的方法?”经过沉思,有学生提出:“可以想办法把这个圆的面积通过割补,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的面积,再借助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到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的这种假想,就是借助已经具有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的活动经验这一“原始资源”的支撑而提出的。
3.用以创设积极而愉悦的问题情境。
创新始于问题意识,浓厚的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参天大树得以成长的肥沃土壤。而问题意识是从积极、愉悦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这种情境的创设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是顺利推进课堂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例如,在“时、分、秒”一课的导入时,我创设了以喜羊羊、灰太狼和魔法钟的故事为主线的问题情境。“今天有几个小动物和小朋友们一起上课?”我随即出示了喜羊羊、懒羊羊、灰太狼等图片,接着说:“有这么多老师来看我们上课,它们的心情很激动!喜羊羊早上5∶00就起床了。你们呢?”有的学生说:“我也很激动,我是6∶00起床的。”有的学生说:“我是6∶30起床的……”教师说:“对了,钟表是我们用来计时的工具。狡猾的灰太狼发明了一个魔法钟,如果羊群里读不出他设计的时间,那么魔法钟就可以让时间停止一分钟,灰太狼就可以把一头羊咬死。你都认识哪些?能帮助喜羊羊渡过难关吗?”我逐一出示2∶00、6∶30、8∶00、9∶05、6∶25、10∶30等钟面图,指名试读相应的时刻,并把有争议的9∶05、6∶25等钟面图挂在黑板上,然后引出问题:“这几个同学都读对了吗?像这样的时间,到底怎么看、怎么读、怎么写呢?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时间。”在这一问题情境的驱动下,学生积极、愉悦地投入了新课的学习。很明显,如果不是已经了解学生掌握了有关钟表的一些知识,以及熟悉喜羊羊、灰太狼的一些故事情节,我是不可能创设出这样的教学情境的。
二、巧用错误的和易于发生负迁移的“原始资源”学习新知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的学习有着正迁移或负迁移,教师在教学中常见的做法是: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对于“负迁移”,更好的做法是“巧用”。那么,如何巧用错误的和易于发生负迁移的“原始资源”引导学习新知呢?
1.在学生生活经验这部分“原始资源”中有些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例如,“地球是一个平面”,“过一个生日就长了一岁”,等等,对于此类资源,如果事先了解,正确运用,就会对引导学生学好新知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有位教师利用学生“过一个生日就长了一岁”的生活体验创编了一道题:“有位老爷爷某年2月29日过第19个生日,你们猜,当年这位爷爷几岁?”很多学生从“过一个生日长一岁”的体验出发,脱口而出“19岁”。教师反问:“有19岁的老爷爷?19岁的人就能抱孙子?”学生哈哈大笑,笑声激起了疑云:“难道过一个生日不是长一岁吗?”教师乘学生大疑大惑之际,展开了新知“闰年”的教学,使学生的兴趣自然浓厚,增强了教学效果。
篇8
新课程倡导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即提倡教学过程要体现探究性。而要让学生真正地探究性学习,问题设计是关键。我以为:探究性的数学课堂,主要包括学生研究与应用意识,参与表达,信息交流,数学问题解决,拓展思维等几个层面。本文拟针对课堂教学的几个基本环节,谈谈探究性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情景设计方法。
一、定向激发,展示背景——以培养兴趣为前提,问题设计贯穿趣味性
新知识的导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过程。好的导入在看似泛泛而行的师生活动中,逐层展现知识背景,给学生的学习注入兴趣的活力,又不至于偏离探究的方向,使学生对这节课,这个知识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所以努力使知识的呈现背景体现现实性,富有挑战性、趣味性,是探究性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情景设计追求的目标。
我在处理初一数学《有理数的加法》(二)(内容是介绍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时,设计了一个游戏情景作为知识背景的展现方式,下面是当时的课堂实录:
师: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数学学习更充满了智慧的挑战和追求新知的乐趣。不能把学习当成任务,而要把每一节课当成提高自己素质的机会,关键是要自信。我们的口号是?
生: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
师:今天上课前,教师和大家一起先做个游戏。全班男生作一组,女生作一组。由于在前一次素质检测中M(男)同学和W(女)同学进步最大,我们把男生组命名为M小组,把女生组命名为W小组,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下面我介绍游戏规则:
(教师介绍抽签积分规则,在紧张的气氛中,每组2名同学分别由一名抽签,一名在黑板上记录,三次抽签记录完毕,男生发出了叹息声。)
师:从刚才男生遗憾的叹息中大家已知道了比赛的结果。作为男教师,同性相怜,老师在想:如果不改变刚才抽签的结果,改变一下记录的顺序,能否改变我们男生的败局呢?
生:(议论纷纷)不行吧?
师:真的不行吗?今天我和大家一道探讨《有理数的加法》(板书课题),看下面的“计算并观察”……
(进入对有理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讨过程)
在上面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利用小组命名达到了激励的目的,抽签比赛形式简单,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很多学生巴不得自己亲自抽一次,当男生失败时,教师又紧扣学生心理,交换记录顺序能否改变比赛结果呢?巧妙地与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联系,起到定向激发的作用,引入今天的课题。学生下面研究的热情可想而知。
二、启发诱导,揭示原型——以指导实践为基础,问题设计贯穿实验性。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而后者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展示知识背景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充分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激了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00八年五月,本人在市数学优质课比赛中执教《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一》,这节课如果类比全等的判定让学生得出猜想,由于边的关系的弱化,我认为过于牵强,要让学生真正弄清此定理的来龙去脉,必须在学生全员参与的前提下,通过师生动手实践,启发学生猜想,提示定理的原型。下面是当时的课堂实录: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如图1,ABC中,DE∥BC,那么ADE与ABC什么关系?
生:相似。
师:为什么?
生: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三角形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师:(出示演示教具——如图1状重叠的两三角形纸片),现在我们把ADE从ABC上搬下来(如图2),让它们“分道扬镳”,它们还相似吗?
生:(笑)相似
师:刚才我们由DE∥BC得到ABC∽ADE,现在破坏DE与BC的平行关系后,它们仍然相似,这说明DE∥BC只是表面现象,那么导致两三角形相似的自身原因是什么呢?(演示三角重合关系,学生得出猜想)
为什么要让两个三角形“分道扬镳”?其一是充分提示图形之间的关系,从特殊的相似,推广为一般关系的相似,为猜想开路;其二是,在后面定理的证明过程中,“解铃还须系铃人”,又让两三角形“重归于好”还原成图1的形状,很好地体现思维的发散和综合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意识。
三、类比挖掘,展示困境——以引导思考为目的,问题设计贯穿开放性。
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而思维能力又是数学的核心能力。在探究过程中设计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情景,并逐步展示困境,可以从多个角度训练学生思维,使学生“数学地思维”,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的目的。
四、总结评价,拓展思维——以激励评价为手段,问题设计贯穿创造性。
古人云“删繁就简三秋树,标准立异二月花”。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做标准立异的二月花。特别在总结评价阶段,教师要创设激励评价的机制,鼓励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发现并鼓励学生独特的,新颖的方法,在独特和新颖中创新。
我在处理初一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字母能表示什么》课堂总结时,曾有这样的课堂经历:
师:今天的内容我们就学到这儿,下面大家对照这几个问题谈谈你的想法(出示问题)
①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②本节课我有什么体会吗?
③我对本节课的学习经历有何感受?
④本节课中用大柴摆正方形的问题解决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
⑤本节课的学习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大约三分钟)
师:谁能谈谈你的收获?
生:这节课我的收获是学到了用多种方法解决一个问题,今后我要对同一个问题努力想出多种方法来解决。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也要多角度思考,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这节课我对数学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我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觉得干巴巴的太难学,这节课教师让我们自己找规律,没想到我也能自己找到规律,而且发现用字母表示数后表示规律更方便了!
师:谢谢你对数学的再认识,作为数学爱好者,老师欢迎你的加盟!
生:(笑)老师,我们在这节课中找到了表示规律的方法是四种,我还有一种方法不知道对不对?
师:请把你的这种方法在明天的课前展示给大家,让大家来分享,如果方法正确,就以你的名字命名为××方法,好不好?(全班笑)
篇9
【 关键词 】 IT 架构;虚拟化;趋势
1 引言
我们已经进入了虚拟化时代,虚拟化是大势所趋且炙手可热,虚拟化因成本低廉、灵活高效、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管理便捷等诸多优势,正在被众多企业CIO和IT经理们所推崇和应用。在未来的企业IT基础架构部署中,虚拟化必将在服务器、存储、网络、桌面、应用、数据中心、灾难恢复等诸多领域广泛普及,并发挥重大作用。文章就谈谈对虚拟化方面认识,希望对IT基础架构体系建设及信息化发展有所帮助和指导。
2 服务器虚拟化功不可没
服务器虚拟化为解决传统物理服务器部署应用方式所造成的弊端提供了有效的办法。虚拟化技术打破了“一台服务器一个应用程序”的传统体制,将服务器物理资源抽象成逻辑资源,让一台服务器变成几台甚至上百台相互隔离的虚拟服务器,我们不再受限于物理上的界限,而是让CPU、内存、磁盘、I/O等硬件变成可以动态管理的“资源池”,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大幅度简化服务器群管理的复杂性,提高整体系统的可用性,同时还明显地减少投资成本。实现服务器的高可用性,便于管理、易于维护,能够让数据中心动态地改善 IT 基础架构的性能和效率,实现应用的快速部署和备份的快速恢复,进行应用升级前的测试和升级失败后的快速回退以及集中的性能监控和警报,保持业务的连续性,实现绿色计算。
3 存储虚拟化势在必行
存储虚拟化是一种贯穿于整个IT环境,用于简化本来可能会相对复杂的底层基础架构的技术,是一套包含软、硬件设备的完整系统,高效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是其主要宗旨。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倡导低碳环保、提高效率,而存储虚拟化在这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存储虚拟化的思想是将资源的逻辑映像与物理存储分开,从而为系统和管理员提供一幅简化、无缝的资源虚拟视图。对于用户来说,虚拟化的存储资源就像是一个巨大而透明的“存储池”,用户不会看到具体的磁盘、磁带,也不必关心自己的数据经过哪一条路径通往哪一个具体的存储设备。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虚拟存储池是采取集中化的管理,并根据具体的需求把存储资源动态地分配给各个应用,不必关心自己的后台存储是什么设备,只须专注于管理存储空间本身,所有的存储管理操作。
4 网络虚拟化推陈出新
网络虚拟化是服务器虚拟化的一个必需的部分,虽然可以在不采用网络虚拟化的情况下实施应用程序虚拟化,但是如果不采用某种网络虚拟化,就无法实施服务器的虚拟化,有些虚拟化管理员可能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正在使用网络虚拟化。正如服务器虚拟化已经永久改变了计算的基础架构,网络虚拟化也必将永久性改变网络平台的基础架构。在一个虚拟化的网络中,网络电缆极大地减少,并清除或减少了许多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所有这些改变最终将为明智地采用网络虚拟化的企业带来成本的巨大节省、简化故障诊断过程、提供巨大的灵活性和可升级性。
5 桌面虚拟化引领
因PC本身具备存储能力,从而造成资料存储的分散;信息化设备的不断升级,也会造成资料兼容的系列问题。难以保障工作的连续性。只通过规章制度来保障文件的统一存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取相应的手段来保障。IT技术部门的人员为了解决终端用户的各种问题与故障,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费在PC机的管理上,比较多的计算机不能很好的应对用户的使用需求,用户抱怨计算机的速度越来越慢。IT技术人员配备紧张,大量精力花费在解决前端用户计算机的问题上,无法集中力量致力于核心服务器的维护管理及应用系统的交付使用。IT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设计一种快速交付新应用程序和桌面到最终用户的应用架构,是个比较大的挑战,也是势在必行。
6 应用虚拟化商机无限
应用虚拟化是在服务器虚拟化、存储器虚拟化、桌面虚拟化、网络虚拟化之后的一种全新的应用架构,是有别于传统的接入方式,是由核心的虚拟化技术完成的。那么什么是应用虚拟化呢?通俗意义讲就是不需要拥有就可以应用,即软件不需要安装就可以应用,将所有的软件安装在服务器端,客户端零安装。由于终端使用者没有实质性接触到应用软件,升级、维护、故障处理等工作就由“面”缩小到“点”,尤其是地域分散的用户,繁重的维护工作量得到极大减少,且立竿见影。同时,应用虚拟化方案中网络上传输的只是客户端的键盘、鼠标动作以及显示界面的刷新部分,不是完整的数据包,计算原理本身就比较安全,再加上多种加密技术(128位的SSL技术等),即使利用Internet访问,也同样能保证严密的安全性,是移动办公最好的解决方案。
虚拟化正以革命者的姿态,冲上了信息化时代的前沿。应用是王道的终极目标,加速着虚拟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外厂商都在积极研发,推动着技术革新。在IT应用高度发展的当前,应用虚拟化技术,以崭新的架构和强大的功能,突破了应用瓶颈问题,满足了巨大而迫切的市场需求。作为一个刚出道不久的“新军”,其市场前景大好,商机无限。
7 数据中心虚拟化无处不在
数据中心的建设、运行、管理、发展已经成为信息化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支撑,尤其在金融、电力、通信、政府、互联网等服务领域。随着IT基础设施应用不断深入,范围不断拓宽,各行业数据中心和分支机构建设迅速,其行业应用正呈现出“数据集中化、系统异构化、应用多样化”的大规模发展趋势。数据中心日益重要的地位和复杂性,则对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市场竞争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用户需要更重视IT效率和成本控制,以IT基础设施为主体的数据中心是保证用户业务正常开展、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当今的企业运行环境中,数据的增长速度非常之快,而企业管理数据能力的提高速度总是远远落在后面。通过数据中心虚拟化,许多既消耗时间又多次重复的工作,例如备份/恢复、数据归档和存储资源分配等,可以通过自动化的方式来进行,大大减少了人工作业。数据中心虚拟化是彻底的虚拟化,它包含服务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等不同的层面,分别满足不同应用需求,可以说是虚拟化的综合展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数据中心虚拟化必将渗透到IT基础设施的每个角落,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 张耀祥.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计算机安全,2011年05期.
[2] 翟鸿雁.网络虚拟化:可感知虚拟机的网络.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1年09期.
[3] 王丛.服务器虚拟化的演进.办公自动化.2011年16期.
篇10
关键词:计算教学 兴趣 发展 思维能力 计算能力
在《数学课程标准》里,对各个学段都安排了“数与代数”的学习内容。《数学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使计算教学充满了生活气息,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如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等,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并没有提高。本人对新课标下的计算教学,谈谈我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改革,对过去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较有成效的探索和改革。如《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我们在进行计算教学的时候,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充满生趣。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时候却把握不当,有的课堂上情境设置是比较牵强的,在这样的情境中把数学课上成了学生的口语课和看图说话课,影响教学的进程,致使计算教学的目标难以落实。所以,我们在计算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要贴近生活,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同时提供的信息不要太多,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认知的重要源泉,要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我们可以以教材为本,灵活设计一些学生生活中的或是身边的题材来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更易于接受,也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操作性情境。好动是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动”起来,从而不断的调动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动手操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获得更广泛的数学经验。
3.创设开放性、探索性情境。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创设一定的探索性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达到会参与、爱参与的目的。
二、注重算法算理的教学,提高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掌握并理解算法算理,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不少教师有重算法,轻算理的习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练习巩固更是以机械式计算为主。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为:情境导入、呈现算法、观察比较、明确算理、巩固算法。其中算理比较抽象,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探索算法、算理,让学生体验从直观到抽象的逐步演变过程,从而促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活用多媒体,保证计算练习密度、强度
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提倡的是个性化学习,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其中重要的目标是通过一定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高效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时,当学生计算异分母加减法的时候,通分时没有找最小公倍数,我们在大多数情况是简单地说明应该找最小公倍数,对于找最小公倍数的原因,却没有对学生说明。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要经过情境导入、呈现算法、观察比较(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明确算理等过程,这样留给我们巩固提高的时间已没有多少。因此要注意:练习的量和质要控制好,并不是量多就好,而是要在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要注意练习内容的选择、难易程度及趣味性;利用电脑做课件出示,便于检验、订正,同时保证了计算练习密度、强度,使效率得到提高,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算法算理的掌握。
四、注重口算、估算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并鼓励算法的多样化。我认为我们要加强口算、估算教学,以此来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结合日常运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口算、估算的意识和兴趣;课前准备3分钟左右的口算、估算练习;进行针对性练习,如,学习“63×48”等进位乘法,练习“2×7+6,8×6+7”等口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注意类似的学生易混淆、易错的口算题的训练,如“15×4,14×5,25×4,24×5”等。
五、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在计算教学中,评价的形式应多样化,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促进学生更全面地发展。评价的方式有很多种,如:纸笔测验、日常检查口头提问、板演、作业、数学日记、课堂观察等)、课堂观察,既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也不加重学生的负担,便于教师及时调整计算教学策略,因此是一种很好的考评形式。口头提问时最简单易行的一种方式,可以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观察包括观察学生算法、算理掌握情况,观察学生是否认真、积极、自信,观察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创造性等。数学日记,不仅可以评价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可以用于评价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像谈心一样地写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困难或感兴趣之处。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数学日记的形式,包含如下内容:今天数学课的课题,所涉及的重要的计算法则和算理,你理解的最好的地方,不明白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总之,要用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计算的积极性,使学生喜欢计算、准确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同时,计算教学又是困难的,教师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计算教学,以学生的眼光看待计算,努力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速度、积极性、主动性及思维能力,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张春莉等《数学教育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