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对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卫生对健康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卫生对健康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 行为习惯 心理健康 重要性

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一、中职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

由于中职学生要养成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涉及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因为中职学校的教学有别于普通中学的教学,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所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他们在走入社会时必须具备的。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刚进入陌生环境的学生,他们的可塑性强,热切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老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言传身教

中职学生,特别是刚入学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丰富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和行为习惯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因此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的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讲普通话、文明用语,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对广大中职生开展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引导,发现学生心理品质的共性和个性,继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辅导和行为习惯教育。

(二)行为习惯教育

刚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保持初中时的行为习惯,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有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文化素质,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和谐时,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才能得到提高,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当前中职生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占重要地位。

二、表扬鼓励,激励行为

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健康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中职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自杀、犯罪等,迫切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事。培育健康的竞争心理,具有耐受挫折、承受失败的良好心理素质,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事业心,对他人的成功不嫉妒,具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置一个能得到同学们的认可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是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

三、不断强化自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特别是在宽广的操场上,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正常现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强调要时刻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提倡学生学会用课程标准、教育目标客观地评价自己与他人,从而为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打下基础。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教师的仪表,教师的形象及其给学生的印象,对教育效果具有很大影响。学生从这里体察到教师的气质,对事业的热爱和信心,从而决定向你学习的程度。而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庄重而严肃的风度,又要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有朝气,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为培养中职学生健康的人格、身体素质、职业能力,为全面提高中职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总之,中职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学校走入社会之前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过程,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养成不能马虎和松懈。体育老师应与其他的文化课程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事。

篇2

【关键词】 社区健康教育;心脏病;保健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充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自觉采纳健康的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1 社区健康教育的定义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社区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挖掘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的保健潜力,从而增进健康,减少残障。社区健康教育的特点:①社区健康教育以健康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以促进健康为目标,是社区健康教育与医院健康教育的最根本区别。②社区健康教育具有广泛性。社区健康教育的对象是社区的所有居民,包括患者和健康人。③社区健康教育具有连续性。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将贯穿人的一生,即从出生到死亡。

2 社区健康教育服务对心脏病患者保健的作用 

2.1 建立健康档案-规范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 通常谈到的健康管理是指狭义的健康管理概念,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和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它是在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化健康事务管理服务,是运用现代生物医学和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模式,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角度,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健服务。健康管理是对服务对象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必须不断循环运行。在健康管理期间,同时开展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危险因素,确定高危患者,定期评价与干预,预防发生心血管疾病危险。疾病管理是着眼于一种特定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以疾病发展的自然过程为基础的综合的、一体化的保健和费用支付体系。其特点是以人群为基础,重视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强调预防、保健、医疗等多学科的合作,提倡资源的早利用,减少非必需的发病之后的医疗花费,提高卫生资源和资金的使用效率。目标是建立一个实施医疗保健干预和人群间沟通,与强调患者自我保健重要性相协调的系统。

2.2 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社区居民防治慢性心血管疾病意识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保健知识传播技术及针对不健康行为的教育和干预方法,以期通过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来达到促进健康目的的一门科学。健康教育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以帮助个体和群体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系列活动及其过程,核心是使被教育者摒弃不良行为,实行健康行动。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预防慢性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一种生活方式性疾病,缺乏运动、吸烟、精神紧张、过度疲劳、过度饮酒、过少使用蔬菜、高脂饮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与多种慢性心血管疾病有关,如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健康教育应教育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平衡心态,坚持有氧运动,合理膳食,少量饮酒,戒烟,劳逸结合。同时应教育患者正确理解和认识心血管疾病,了解科学治病方法,掌握基本的疾病常识和自救方法,综合提高防治慢性心血管疾病知识。健康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把健康知识转变成健康行为,健康教育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中树立良好的健康信念至关重要。在卫生保健领域,健康教育是以消除或减少不健康的行为因素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特点的。健康教育通过信息传播、认知教育和行为干预,重点是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提高居民对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并进一步降低疾病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1]。

2.3 培训社区医生-提高社区医生防治慢性心血管疾病水平 社区医生是社区防治慢性心血管疾病的主力军,提高社区医生的技术水平是提升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的关键。但是,社区医生是全科医师,他们的知识背景不同于专科医师,因此,培训社区医生需要特殊方式。强调预防、保健、医疗等多学科的合作,提倡资源的早利用,减少非必需的发病之后的医疗花费,提高卫生资源和资金的使用效率。目标是建立一个实施医疗保健干预和人群间沟通,与强调患者自我保健重要性相协调的系统。

篇3

关键词:合理膳食;健康教育;饮食行为

现今社会食品安全事件不绝于耳。各种让人痛心疾首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颗毒瘤,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给人民群众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使下一代的健康发育成长有了更严峻的考验。

一、小学生合理膳食健康教育亟待重视

既由于社会现状,食品的各种隐忧,也由于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条件更为优越,青少年在物质充裕的环境下,食物有了更多的选择,但孩子却缺乏健康的意识。如何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1.社会饮食卫生安全问题频现

“三鹿”问题奶粉、地沟油、问题银鱼用福尔马林、洋快餐速生鸡、双汇瘦肉精、雀巢致癌婴儿食品、催熟芒果、染色馒头、万能牛肉膏、毒生姜、墨汁红薯粉、零食糕点膨化剂……诸多食品问题事件不绝于耳,食品卫生安全的公信力已经到了如履薄冰的地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青少年一代的健康发育和成长令人担忧。

2.青少年儿童饮食行为习惯现状令人担忧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家庭对子女物质上的给予过于迁就顺从,而父母长辈宠溺孩子,往往对孩子的饮食喜好也十分迁就,孩子饮食健康意识低,不清楚什么样的食物对自己的生长发育有益,往往单纯依靠味觉去选择食物。致使大多数孩子养成偏食、挑肥拣瘦,多吃零食,少吃蔬菜、水果、米饭等营养食品的饮食习惯。再加上食品安全问题频现,在各种隐忧之下,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饮食上有了更多让人忧心的状况。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和习惯,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对小学生如何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进行合理膳食健康方面的教育,十分必要。

二、针对现状对学生进行合理膳食健康知识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孩子的健康发育和成长也更为看重。如何引导和教育孩子,从小形成正确的饮食观念,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和习惯,成为教育工作当中的重要部分。

1.找准时机,对学生进行膳食健康教育

要让孩子形成正确的饮食观念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首先要让他们明白膳食健康的重要性,才会在自己平时的饮食当中更加注意。对小学生的膳食健康教育不能依靠生硬的课堂讲说,更多的时候要找准时机,利用身边的例子或者真实事件对孩子进行教育。如在社会上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可以适时地以之为切入点,向学生讲解关于食品安全和饮食健康方面的知识;又或者以身边某某小朋友不注意饮食健康,随便吃街边小吃以致肠胃不适等实例进行分析讲解,用反面教材加强学生的注意程度。

2.膳食健康教育必须家长配合

父母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一导师,在饮食习惯上的养成也是一样,孩子的饮食习惯很多是向父母学习的。因此膳食健康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教育工作者在膳食健康教育这一问题上,要多与家长沟通,经常与家长交流学生在学校和家中的饮食情况和习惯,向家长灌输青少年膳食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只有家长和老师相互合作,才能更大程度上保证学生的饮食习惯得到更好的指引,这样,学生在学校能得到老师的教育,在家中亦能有父母管教和约束。

3.身教重于言教

在生活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假如父母喜欢吃零食,那小孩就一定也经常吃零食,而假若父母较为注重饮食健康,在日常饮食当中少接触油炸、肥腻的食品,那孩子们也能对这一类食品很少接触。小学生还处于发育阶段,各种行为动作仍然处于学习模仿阶段,孩子在饮食上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并形成自己的习惯。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让家长明白身教的重要性,在平时的饮食上做到以身作则,不能一边在言语上对孩子说教批评,一边自己又在行为上“犯错”。

4.经常提点,反复教育

篇4

1.培养高校学生健康心理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及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因此健康的概念也有了新的发展及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

“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及道德健康。”

据这个定义,健康标准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生理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总之,现代健康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身心健康。

作为天之骄子的高等学校大学生不仅应该具备健康的体质,更应该具备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谓心理健康是指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有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有较大的心理容量,经得起各种打击,能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变化,生活得轻松自如,幸福愉快。高校大学生只有身心健康,才能为他们以后踏上社会铺平道路,才能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的现代化新型人才。总之,心理卫生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容忽视,必须从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给以足够的重视。

2.适应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需要

高校学生是一个处于人生特殊阶段的特殊青年群体,他们经历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他们一方面具有精力充沛、勤奋向上,热情好动、求知欲强、受教育水平高,知识面宽等优点。在当今变革的年代,如果不能很好地、及时地适应社会的变革和人际关系的变化,不注意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不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会酿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乃至诱发各种心理疾病。大学生正值心理上的断乳期,正处在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敏感性强,参与意识强,但又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但另一方面,他们又经历着周围环境的巨大改变,他们逐渐从家庭到接近社会,从家庭生活融入集体生活,这些客观因素再加上他们的主观因素,就形成了他们在政治上比较幼稚、辩证思维能力不强、看问题带表面性和片面性,容易偏激、固执,他们易受环境和感情的干扰影响。而高等学校的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是身体成长的关键转折时期,更是青年人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通过在高等学校开展以德育为中心的心理卫生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具有适应环境的心理准备,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健康的身体和维持健康的心理。

心理卫生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在本质上都是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都是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四个层次上进行,都是立足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大学生的某些思想问题是可以通过当代心理卫生教育来解决,同时某些心理障碍也可以通过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得以排除。

二、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卫生教育现状

高校心理卫生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很多理论和技术都来自国外,我们还缺乏自己的认识、理论,心理卫生教育所涉及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人们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因而高校心理卫生工作难度很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大学生对心理卫生教育认识的现状

随着当前高校中各种形式的竞争日益激烈化,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化,加上大学生正处在心理上的不成熟期,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一些高校学生如果不注意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不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甚至诱发各种心理疾病。据调查,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已形成心理疾病。

虽然高校学生中存在较多的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但是高校学生对心理卫生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充分重视,通过我校学生的调查,虽然很多学生知道自己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如何去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相当多的学生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通过自我的心理调节,他们的心理问题可以自然解决,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通过自己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很少有学生会将他们的心理问题告诉同学或者老师。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不能解决问题,有时心理问题还会导致严重的事故如自杀行为的发生。

2.高校及高校教师对心理卫生教育认识的现状

与高校学生一样,我们很多高校教师对心理卫生教育的重要性也缺乏足够的认识。

我国目前参加学校心理卫生工作的是医护人员以及部分心理、教育专业毕业的人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该队伍专业性不强,专业人员较少。因而,高校心理卫生教育面临的问题较多,首先是职业化水平低,心理卫生人员素质偏低,现有心理卫生人员缺乏充分的职业心理学准备,所受的教育缺乏针对性,他们常常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细小的问题上。因而,学校心理咨询声望较低,心理咨询提供的服务根本得不到承认,公共机构和教育者常常对其设置许多限制,使得心理咨询者无法在他们认为可以提供服务的领域里发挥作用。其次学校领导对心理卫生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领导阶层对此缺乏兴趣,学校不同部门的管理者之间相互扯皮,造成心理卫生与咨询工作难以开展。大多数心理卫生机构形同虚设,有的高校甚至还没有成立心理卫生教育机构。在某高校调查中,仅有少部分大学生知道有心理咨询机构。

三、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卫生教育的对策

1.心理卫生教育制度化

在高校学生中应有计划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中的心理卫生问题定期开展专题讲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学习心理卫生知识,掌握心理学原理和心理咨询的技巧和方法,应把心理卫生教育作为一条科学有效的途径引人高校思政工作。应对高校学生加强心理卫生教育,增强他们维护心理健康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要引导他们妥善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对挫折的耐受与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破除对心理疾病的神秘感,正确对待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问题,一经发现,要及时地、明智地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同时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措施确定校内心理卫生教育的范围、地位,明确学校心理服务的范围,用一种可操作的框架来指导心理咨询者的服务以及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法律的手段来给予学校心理服务的特定权限,国家应建立相应的政策和标准。

2.心理卫生教育职业化

高校应该建立一支专门的心理卫生教育工作队伍,心理卫生教育工作其实是一项极为繁重的工作,有一支专门的队伍才能保证心理卫生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支队伍应该以少数专职人员为主,同时吸收大量兼职人员参加。同时要求这支队伍成员应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有相当程度的心理卫生知识,并且熟知大学生心理,愿作这项工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支队伍的成员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培训,应该对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人员进行培训。随着高校心理卫生工作的不断发展,这支队伍应该向职业化迈进。同时心理卫生工作也需要其他兼职人员如学校辅导员、班主任的配合与协助,因此组织对兼职人员心理卫生知识培训,也是学校心理卫生教育的主要环节。应该将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培训纳人岗位培训中,要求每个从事心理卫生教育的人员具备心理卫生和辅导知识。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有关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的学术活动(讲习班、研讨班、培训班),对上述人员进行培训,来扩大学校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3.心理卫生教育多样化

应该利用多种方法、渠道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可以通过校报、广播台、黑板报等宣传工具,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心理卫生教育。一是单项或综合的心理测量工作,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心理特征的调查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卫生档案,进行追踪调查工作,普遍开展心理咨询及心理疾病的防治工作等等。二是可以在学生中开设心理卫生课,举办一系列心理咨询讲座。三是开展全校范围内的心理卫生与宣传普及活动,让全校学生了解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工作,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维护和增进健康的一些基本方法与途径,了解心理咨询的性质、任务和服务范围等。四是在心理卫生教育工作者指导下,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活动。如交友会,谈心会,心理活动沙龙,心理卫生知识讲座,知识竞赛、知识讲演,文艺表演,创办心理卫生科普刊物、校报等。总之,通过各种各样的心理卫生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加强自我保健能力,能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使自己能够永远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篇5

预防保健宣教教育不到位,百姓认识不到保健重要性,而且对基层保健部门缺乏信任,即使免费都不参与管理。乡镇卫生保健部门管理水平较低。预防保健人员学历普遍较低且知识结构不合理、人员缺乏、工作人员对待遇水平不满意。上级相关部门对工作的配合不够、管理资金不到位等。做好基层孕产妇儿童保健工作的具体措施在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工作中,作为枢纽的乡镇卫生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农村基本卫生服务提供的核心和主体,也是实现农村卫生服务乡镇一体化管理的主要承担者,其功能完善程度关系着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卫生事业持续稳定发展。乡镇卫生院妇保儿保部门的健全和完善是做好孕产妇儿童保健必须的基础和前提。

积极开展孕期妇女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农村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更好地保障母婴健康。怀孕后的妇女会对孕期自己和胎儿产生紧张担忧情绪,面对身体不断的改变而产生的不适无所适从。所以孕期要给予正确的心理、生理指导。分娩过程的痛苦,产后哺育孩子的劳累,都会给产妇带来心理生理的压力,产后抑郁症已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产妇身上,所以产后访视不仅仅是身体的保健,还要包括心里的保健指导。做好优生优育宣传及咨询,对遗传疾病进行筛查,使孕妇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禁止乱服药物,接受健康保健服务,接种风疹疫苗、服用叶酸等,是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的关键。做好沟通,让孕妇及家人从心底认识到保健预防的重要性,配合我们的预防保健管理,从根本上减少缺陷儿的出生。

农村孕产妇和儿童居住不集中,道路偏远,家人忙于生计,没有固定和多余的时间送她们进行保健检查,而她们作为弱势群体没有能力自行到当地保健部门检查。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卫生保健模式,基层妇幼保健人员要为每一个孕产妇儿童建立专门的档案,对其进行特别管理,定期上门保健服务,以便及时的发现高危因素,给予指导,及时处理。与此同时,还可以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感。为以后的保健服务打下基础。加强对流动孕产妇和儿童人群的管理,提供优质、低收费的医疗保健服务,全面提高社区内孕产妇儿童的保健状况[2]。流动人群是保健管理最薄弱的环节,她们居无定所,为管理带来困难。流动人群多为经济低下的人群,孕产妇及儿童的保健意识更薄弱,引发疾病的几率相对偏高,对这样的人群应该设立专门的管理。

制定儿童伤害干预行动计划,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完善儿童伤害监测系统和报告制度。指导中小学校、幼儿园和社区提高儿童自护、自救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灾害和紧急事件中对儿童的保护意识和能力。加强对重金属污染危害儿童健康的监测和救治。提高农村学校卫生饮水和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根据目前农村孕产妇儿童预防保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真正重视农村孕产妇儿童预防保健;根据农民实际需求,灵活开展孕产妇儿童预防保健项目;关注预防保健工作人员本身;提高农民的预防保健活动参与率、推广全民预防保健;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完善社区孕产妇儿童预防保健补助手段。切实解决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主要问题,促进城乡、区域、人群间妇女儿童健康平衡发展。推动妇幼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作者:翟学君范华萍单位:山东莱州市慢性病医院烟台山医院

篇6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的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1]。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发生转变,护理工作已由单一的疾病护理转为集治疗、预防、康复和促进健康为一体的护理模式。作为健康保健工作中的成员,护士成为健康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医院门诊是接受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和开展预防保健的地方,而门诊健康教育是医院健康教育的组成部分,护士在门诊健康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激烈的竞争,生活节奏的加快,复杂的人际关系,加之缺乏健康保健的知识常识,使可防、可控、可治的一些疾病没能得到及早的防控、干预、治疗,使人们的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因此,在门诊患者的诊疗过程中,不失时机的进行必要而简短的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 健康教育在门诊工作中的重要性及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激烈的竞争,生活节奏的加快,复杂的人际关系,加之缺乏健康保健的知识常识,使可防、可控、可治的一些疾病没能得到及早的防控、干预、治疗,使人们的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因此,在门诊患者的诊疗过程中,不失时机的进行必要而简短的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门诊就诊患者反应最好、效果最满意的护理工作内容之一。门诊是医院的窗口,患者流动性大,停留时间短,且由于这些患者职业、年龄、性别、患病种类各异,他们对健康教育的需要以及接受教育的能力差异较大,因此,做好这部分患者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护士明确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职责所在,使他们把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预防疾病,指导患者建立健康行为视为本质业务的一部分[2],就会积极主动做好健康教育,同时不断加强和培养护士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健康教育。

2 门诊患者的特点及与心理特征

2.1 门诊患者的特点 ①门诊患者的流动性大;②每日门诊的就诊业务量无法估计,每个患者的疾病的病因,病种,愈后各有差异;③就诊人的职业,性别,年龄,生理,心理状况,文化习俗,对医疗的希望,需求,无从知晓;④门诊患者相对停留时间较住院患者要短的多。

2.2 门诊患者的心理特征 ①自己究竟患了什么病,能否很快治愈;②有什么药是特效;③希望明确诊断,得到最佳治疗方案,争取早看完早离开,最好不要住院治疗。

3 门诊健康教育的形式

我院是妇产专科医院,结合我院特点和门诊患者的心理特征,采取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有:

4.1 候诊教育 既可安定患者情绪,又可向患者及家属传播一些卫生科学常识,自我保健措施。

4.2 口头讲解 有护士对患者个体或集体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如孕期保健知识、母乳喂养知识、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知识、妇产科疾病的术后护理及注意事项、出院指导等。

4.3 设置健康教育专栏 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的防治知识为主,形式力求美观大方,内容短小,字迹工整,语言通俗易懂。

4.4 接诊教育 它是门诊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以个别谈话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的一种方法。在整个诊疗过程中,随时与患者进行面对面交谈,针对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及他们没有意识到的重要问题,不失时机的进行必要而简短的解释、说明、指导、安慰。

4.5 门诊咨询教育 我院妇产科术后复查的患者较多,我们采取护患之间面对面讲话,电话,通信,网上操作等形式进行“一对一”的信息交流,满足患者及家属对求医求药的需要,提高防治效果。

4.6 健康处方 健康处方是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医院发给患者的有针对性的宣传资料,以使患者通过自己阅读的方法获得与其所患疾病有关的知识。

5 体会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3]。其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消除或降低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正确了认识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的方法各式各样,它的最终目标是从“普及卫生知识”延伸到“建立健康行为”上来。我们必须根据工作任务和要求,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正确的选择最有说服力、最有教育作用的方法,教育内容要十分精炼,形式新颖,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注意克服求全求细的系统性教育通过健康知识的宣传,针对患者最关心的问题,采取简洁,明快的答复,态度要和蔼,给患者心理支持,健康指导,不断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WHO指出,在2l世纪,个体家庭和社会自身在决定和满足其健康需求方面将扮演重要的角色,自我护理也将成为一个发展趋势,其中健康教育必将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患者及家属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的途径之一[4]。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应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达到促进全民健康的目的。我院近年来门诊护士通过各种途径及方法,对服务对象实施健康教育,使患者学会了自我护理,能够情绪稳定,乐观积极,同时,症状减轻,并发症减少,劳动能力增强,社会角色得到了一定的恢复。患者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从而提高了生命质量。

总之,健康教育工作是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在提高全民健康素养,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玉新,张伟,周墨菊.论健康查体中护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实用医技杂志,2007,5(2):89.

[2] 樊春萍.门诊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的方法与体会.内蒙古中医药 2010,29(1):41 42.

篇7

关键词:卫生习惯;健康教育;正确洗手

1问题的提出

夏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期,为了防止幼儿“病从口入”,幼儿园高度重视孩子的养成教育。针对当前的手足口病、水痘、甲型HINI流感的流行,加大了对孩子洗手常规的重视。勤洗手是防止疾病传播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很多疾病都是通过手部接触传染的,而预防幼儿生病的最好方法是彻底做好清洁的功课。由于幼儿认知发展的限制,缺乏对卫生、细菌、疾病等相关概念及因果关系的认识,加之病菌特殊的存在方式,导致幼儿对手的卫生与疾病的引发等关系认识不清,常常觉得洗手麻烦而不认真洗。而在家里,家长反映孩子任性、懒惰性强。在幼儿园已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到了家里被淡化,甚至被废止。这些问题和困惑,让幼儿

良好的行为习惯难以延续和养成。

2理论依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教育要保教结合,寓教于一日活动之中。还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幼儿园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健康,有效的教育是用适宜的方法引导幼儿主动去改变自身的不健康行为,让幼儿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理解洗手的重要性与作用,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帮助幼儿逐步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但也是十分娇嫩的时期,如不养成良好讲卫生、爱清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就会给其健康成长带来危害,影响身体健康发育。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都是在平常生活中耳濡目染、自然养成的,因此幼儿健康教育就是生活教育。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样充分说明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每年的10月15日是世界洗手日,预防疾病,拥有健康,保持正确的洗手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有效预防传染病传播与感染的措施之一。手接触外界物体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特别是孩子,由于好动更易将病毒、病菌附在手上,如果不及时洗手,就会将手上的细菌吃进体内导致生病。因此,洗手对保持皮肤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十分重要。

3现状调查

我们从调查结果中分析出幼儿不勤洗手存在下列几个因素:①不了解洗手的重要性,没有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②洗手时敷衍了事,稍微洗洗、擦擦就完事。③认为手没黑就很干净。

4分析原因

因为很多幼儿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也不理解洗手的原因。这种现象往往使得幼儿误认为讲卫生是为别人洗手似的,根本不能变成幼儿自己的自觉自愿的行动,更谈不上将讲卫生变成自身需要的行为习惯。因此,要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必须让幼儿明白讲卫生的道理。

5实施过程与途径

5.1以积极的教育方式“引导”幼儿讲卫生习惯的养成

如何鼓励和引导幼儿自觉、自愿地认真洗手,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呢?这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及免疫力相对比较薄弱,但是幼儿期是学习和养成正确洗手方法的最佳时期。教给幼儿并使其学会正确洗手方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传授给他们自我保护的技巧,是幼儿园的重要任务。首先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要洗手?让幼儿仔细观察经过显微镜放大的细菌的图片,同时介绍了许多传染病的病菌,告诉孩子们有一些传染病的病菌就是通过口腔传染的,如果不勤洗手,就很容易把病菌带到口腔里,然后进入体内,我们就会生病。让幼儿知道手上的细菌是很小的,一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看上去不脏的手也需要洗干净,这使幼儿容易接受,就明白了为什么手看上去不脏,也要洗手后才能吃东西的原因,从而有了自主洗手的意识。

幼儿年龄小,对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很多认识,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通过讲故事、说儿歌运用图片、游戏等丰富幼儿关于细菌的感知经验,利用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良好的习惯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对个性的发展和优良品质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为了避免幼儿洗手时的“应付”现象,在幼儿园盥洗室内张贴了洗手流程示意图,创设丰富形象的“湿、搓、冲、捧、擦、洗手六部曲”环境,逐一给孩子讲解正确洗手的六部曲。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正确洗手的方法:将袖挽起,要用流动水和香皂洗手,先用水将手弄湿并在手上完全搓开,用力搓动双手10s~15s,使双手和手指表面产生摩擦。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搓出泡沫,让手掌、手背、手指、指缝、关节部位等都沾满,然后反复搓揉双手及腕部,再用流动水冲刷干净,直至手上不再有肥皂沫为止,用生动直观的讲解提高了幼儿对洗手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教育幼儿不要把水龙头开得过大,千万不可以玩水,那是浪费水资源,教育小朋友知道节约用水。

幼儿天性好玩、好动,两只手不停地动来动去,因而洗手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工作中总结了几种快乐洗手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①依据洗手的步骤和要求,通过朗朗上口的《洗洗小手真干净》童谣儿歌:“洗手前,先卷袖,再用清水洗洗手,擦上肥皂搓一搓,指间指缝都搓到,哗哗流水冲一冲,我的小手洗净了”。让幼儿学习并掌握洗手的正确方法,把枯燥的洗手变成了有趣的游戏,孩子们边念儿歌边洗手,洗得非常干净。让洗手环节趣味化、游戏化,通过动作表现歌曲内容,表达自己对歌曲欢快的感受,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②在画手形图的情景中将颜色在手形中涂满,并尝试使用不同的涂色方法表现洗手时的状态,激发幼儿喜爱洗手的情感,促进正确的洗手方法的养成。③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动力,抓住幼儿心理,贴近幼儿生活是激发幼儿兴趣的关键,如,《小兔宝宝生病了》以图画故事采用木偶表演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在看看讲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故事当中,初步了解讲卫生的重要性,采用提问、讨论等多种互动形式,既发展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又拓展了幼儿思维。④搓泡沫游戏,和孩子一起玩搓泡沫,看谁把泡沫变黑或变多,同时有意识地与孩子讨论“为什么脸盆的水变黑了”,使孩子由于感到有趣逐渐过渡到自觉地去做,原来复杂繁琐的事情,也可以在快乐中完成。⑤结合孩子好模仿的特点组织幼儿学习“洗手操”,通过“洗手操”的学习,幼儿不论是在园或在家,都能用正确的洗手方法认真清洗手了。

对待幼儿平时的生活卫生习惯的教育活动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心人,并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正确的加以引导,只有这样孩子们才更感兴趣,同时也达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目的。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练习法、示范模仿法、故事引导法、榜样激励法等,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洗手习惯。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途径。采用有趣的教育方法,让幼儿在看看玩玩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教育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洗手、勤剪指甲能够清洁双手、消灭细菌,避免疾病的传染以及由病菌引起的各种病症,有利于保护幼儿的身体健康,防止病从口入,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卫生小常识。不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的采取游戏化、生活化、体验化、巩固化等策略,来调动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认真、自觉洗手行为的形成与巩固。让幼儿不断地反复和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认知、体验和经验,逐渐形成一系列正确的行为方式,并在反复的实践中得到强化。

为了迎接世界洗手日,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幼儿园开展了“快乐洗手,健康成长”世界洗手日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一是开展“世界洗手日”宣传活动,利用图片和故事的形式对幼儿进行讲解,让幼儿了解洗手的必要性;二是评选卫生健康好宝宝,开展争当“卫生健康好宝宝”活动,促进幼儿健康教育。三是组织洗手实践活动,开展“比比谁的小手最干净”活动,让幼儿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2要求家长积极配合、以身作则,形成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利用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家长座谈会、

家访、电话访问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生活常规及卫生习惯的要求和教育方法,掌握幼儿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和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以及幼儿不良生活卫生习惯的弊端。向家长发放卫生习惯调查表,掌握幼儿在家的卫生习惯,要求家长密切配合,积极支持,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各方面的良好常规及卫生习惯,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重要的责任。”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原则,需要持之以恒。如果幼儿在幼儿园是一种要求,在家里又是另一种要求,孩子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都较差,需要不断地督促、提醒和检查,这样才能使孩子的良好卫生习惯得到不断强化,逐步形成自觉行为。家长们耐心地告诉幼儿为什么饭前便后要洗手:“因为手上摸了许多脏东西,在吃饭前不洗干净,吃进肚子里就会生病,肚子就会长出虫子来。”小孩子一般很容易明白这样的道理,便会愉快的去洗手。家长和孩子共同协力养成洗手的好习惯:①和宝贝做洗手的游戏。②父母给孩子做好榜样,如,父母在饭前和孩子一起洗手。③让洗手环境方便幼儿使用。④用照片做示范,把洗手的过程用相机拍下来贴在墙上供幼儿参考,家长也可以给幼儿当作故事讲解。最关键的问题是家长的督促,幼儿往往几天新鲜,并不能长期坚持,在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及时提醒,同时家长的表率作用对幼儿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只要持之以恒,就会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使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在家庭中得到强化,把洗手的好习惯带到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个地方。让家庭发挥它的教育优势,手牵手共同对幼儿进行教育,让我们更加有效地提高家园合作,进一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

6实施效果

篇8

爱卫办要组织各级各单位开展创建“健康教育达标单位”评选活动,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在以往开展全民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巩固提高工作成果。县爱卫办要印刷健康教育知识小册子5000--10000册,在全县分购。每个镇乡政府20册;县直各单位每单位10册;各行政村每村10册;中小学每个学校50册;居民小区每个管委会50册,各级各单位要普遍建立健康教育制度,利用广播、板报、橱窗、会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年底前由县爱卫办按小册子内容统一出题,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和教育部门组织各自下属单位进行健康教育问卷测试,县爱卫办依据测试成绩组织健康教育达标单位评选活动,未达标的单位要继续开展健康教育直至达标。

二、积极发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基层医院(乡镇卫生院)在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健康教育涉及方方面面,内容形式非常广泛。因此,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基层医院(乡镇卫生院)要充分发挥自己在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基本做到以下几点:

1、为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人或儿童)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对达到一定年龄的老年人提供医疗咨询服务,免费提供健康教育处方,随时掌握疾病发展情况。

2、进行康复指导。如对心脑血管后遗症患者、意外伤害致残者、有精神疾患者等进行日常护理和注意事项的宣传教育。

3、对慢性病人进行健康指导。如饮食习惯、生活习惯、营养、健身等方面,对查体发现疾病的患者进行就医指导等。

4、随时进行健康咨询。如对输液治疗、患者就医购药、义诊等加强指导,给予正确的解答。5、做好各种传染病的预防宣传教育工作。结合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特点和流行季节等,利用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预防知识。

三、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健康教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农村各项建设之中,它将使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要切实抓好农村的健康教育工作,做到四个结合:一是结合创建省级文明村、镇活动,大力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行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使农民从思想上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二是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多方面宣传健康教育知识,使农民不但从思想上认识到位,还要落实到行动上。三是结合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建沼气池等,宣传环境卫生对身体健康的正负面影响;四是结合除四害,宣传“四害”的危害和消杀“四害”对保障人民健康的益处。

四、搞好培训,提高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针对我县基层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普遍偏低的现状,今年,县爱卫办将组织举办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培训班,对我县分管爱卫工作的专兼职工作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培训,重点培训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工作方法,使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篇9

该研究采用方便抽样选取上海和甘肃兰州的10家公立医院,包括6所三级综合医院(上海与兰州各3所)和4所二级综合医院(上海1所,兰州3所)。通过自制的医务人员问卷进行匿名调查,内容包括:(1)医务人员对新兴医疗技术种类与性质的认知;(2)对新兴医疗技术的关注度;(3)获取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以及对已有各类渠道的评价等。每所被调查机构内,按照10%的实际在岗医师(士)、护师(士)、医技人员随机抽样(其中医生抽样需兼顾科室与职称分布)。问卷数据采用Epi 3.1软件录入,并通过双人逻辑校对,数据采用SAS 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该调查共发放问卷92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837份(有效回收率90.98%。被调查者中,上海占69.06%,三级医院者占81.84%;平均36.54岁(兰州市35.19岁,上海市37.16岁),女性占57.47%(兰州市53.67%,上海市59.17%);医生、护理人员、医技人员和管理者占分别占61.73%、 25.27% 、10.21%和2.79%;高级和中级职称者分别为22.97%和39.78%,骨干人才(包括骨干人员、学科带头人、学术委员会委员、专家委员会成员)占28.41%(兰州市37.60%,上海市24.28%);10年及以上工龄者占51.49%。见表1。

医务人员对新兴医疗技术的认知

新兴医疗技术需满足的条件(多选题)中,选择率最高两项均是:“相对现有技术必须有用途上的改变或创新”(分别为76.69%与81.15%)、“能对医疗卫生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分别为74.58%与75.04%);而选择率最低的两项有所区别,甘肃兰州的被调查者为:“本国医疗市场上尚不普及的,或正在试验中的新医疗技术”(32.20%)与“国际市场上尚未广泛普及,或正在试验中的创新型医疗技术“(40.68%);上海的被调查者则是“本院尚未引进并使用的医疗技术”(31.42%)与“能降低现有疾病的负担”(32.32%)。见表2。

医务人员对新兴医疗技术相关信息的关心情况

医务人员对新兴医疗技术信息的关心程度以及信息监测频率的分析中,两地被调查者间没有统计学差异。总体来看,56.01%的被调查者非常或很关心本领域新兴医疗技术的相关信息,36.62%的被调查者每季度至少监测1次;而医生群体中,甘肃兰州的被调查者非常/很关心的比例,以及较不/根本不关系的比例均较上海高(前者分别为41.02%与36.46%;后者分别为5.86%与1.04%)(P

医务人员所关心的各类相关信息中,甘肃兰州的被调查者选择率最高的前3项依次为“医务人员学习与掌握该技术的可能性” (80.53%)、“对病人健康的改善效果”(80.09%)、“解决未满足的医疗需要的重要性”(77.43%);上海的被调查者选择率最高的前三项依次为“对应人健康的改善效果”(77.74%)、“解决为满足的医疗需要的可能性”与“重要性”(均为74.03%)。甘肃兰州被调查者选择率最低的3项依次为“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使用状况”(33.63%)、“生产、供应厂商的信息”(42.04%)和“可能替代的技术”(59.73%);上海被调查者选择率最低的前两项与兰州相同,第3项则为“所需软/硬件的支持与保障”(48.98%)。而对各类信息的重要性评价中,得分最高的前3项,甘肃兰州的被调查者依次为“对病人健康的改善效果”(3.66)、“解决未满足的医疗需要的重要性” (3.63)、“解决未满足的医疗需要的可能性” (3.61);上海的被调查者依次为, “对病人健康的改善效果”(3.83)、“对已有诊疗模式/技术的影响”(3.66)和“解决未满足的医疗需要的重要性”(3.65);得分最低的前三项,甘肃兰州的被调查者依次为“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使用情况”(2.64)、“生产/供应厂商的信息” (3.01)、“可替代的技术” (3.29);上海的被调查者依次为,“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使用状况”(3.27)、“可能涉及的病人规模”(3.44)和“可能的替代技术”(3.45)。见表3。

医务人员获取新兴医疗技术相关信息的渠道

结果显示,获取新兴医疗技术相关信息的各类渠道中,选择率最高的前3项中,甘肃兰州依次为“国内学术期刊”(86.50%)、“国内学术会议”(68.35%)和“国内同行交流(非学术会议上)” (58.23%),而上海在前两项上与兰州同,第三大渠道则是“国外学术期刊”(59.49%)。在对信息渠道使用频率与重要性的评价上,兰州的被调查者同样对前3项的渠道使用频率最高,而上海的被{查者使用频率最高的3项依次为“国内学术期刊”(2.94)、“国外学术期刊”(2.92)与“国内同行交流(非学术会议上)”(2.51),但两地调查者均认为“国外学术期刊”的重要性最高。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医药公司和医疗器械生产或供应商,也是医务人员新兴医疗技术信息的重要信息来源,使用频率与重要性都不低。见表4。

国际或国外新兴医疗技术监测网站的利用上,两地被调查者的使用率均较低,均不足15%。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仅有28.08%的医务人员认为现有的信息渠道完全满足或大部分满足自己的需求;按不同地区分,上海为26.87%,甘肃兰州为30.59%。见表5。

医务人员关心新兴医疗技术的阶段

结果显示,有64.16%的医务人员会在已有一定临床试验基础,但尚未获得国家审批或更早的阶段开始关注某新兴医疗技术(见表6)。且进一步分析显示,三级医院医务人员相比二级医院,关注新兴医疗技术的时期更早,且上海医务人员相比甘肃兰州更早。

医务人员更看重其创新性与实用价值

调查结果显示,两地医务人员对新兴医疗技术信息的关注状况,监测频率与阶段,以及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与评价上,大体较相似,略有差别。但对新兴医疗技术,医务人员更看重其创新性与实用价值。对于“新兴医疗技术”目前暂没有统一公认的定义,很多医疗机构或是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往往把本院或者某一地区内尚未开展的项目界定为新技术[5-6]。也有学者认为“新兴医疗技术”是指在诊疗过程中,创新或引进开展的有一定数量和临床意义的项目。项目应具有创新性、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适宜性,并易于推广应用等[7-8]。WHO界定“新兴医疗技术”是指还未被广泛普及,或正在试验中的创新型医疗技术,是一种对设备、药物、疫苗、诊疗程序和系统等知识和技能的新兴运用。而新兴医疗技术国际信息协作网络(EuroScan)的官方定义,“新兴医疗技术”指正要出台,或最近出台却还没得到广泛传播,或在用途上代表了革新的,对卫生系统有重大影响的药物、设备、诊疗程序等。EuroScan特别提到新兴医疗技术不是仅仅对现有技术的补充或调整,也不是同样的技术用于新的用途。

已有的信息渠道并不满足需求

本次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医务人员非常或很关心本领域新兴医疗技术的相关信息,近37%的被调查者会每季度至少监测1次;医生和骨干人才对相关信息的需求更高;研究也发现,三级医院医务人员会在更早阶段就开始关注相关新兴医疗技术。目前,医务人员主要通过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同行交流的方式获取信息,然而仅有28.1%的被调查者认为现有信息渠道能完全或大部分满足需求;同时,医务人员对于国际、发达国家兴起的新兴医疗技术水平扫描系统(如EuroScan,NHSC 英国新兴医疗技术监测中心网站等)的知晓度与利用度很低,仅有不到15%的被调查者会从欧美国家的新兴医疗技术水平扫描系统网络获取新技术信息。然而,这些系统网络,尤其是EuroScan,是发达国家向社会公众或分享新兴医疗技术的重要平台。

探索创建我国的新兴医疗技术水平扫描系统

篇10

1 社区护理的概述

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的知识与技能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科学,社区护理是以社区人群为服务对象,以健康为中心,以促进和维护社区内个人、家庭和人群健康为主要目标[1]。目前我国人口老龄人群逐渐增多,医学模式逐渐改变,传统的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开展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已迫在眉睫。

2 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

2.1社区护理的需求增加 进入21世纪,人口老龄化已是全球的普遍现象,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披露数字,从2011年~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亿,老年人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老年人口的增多带动了对社区护理需求。老年人健康普查数据显示,健康老人(无重要脏器疾病)仅占20%~25%。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的社会需要量日益增长,若不采取应对措施必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依赖于社区护理的发展,只有社区护理的不断完善才能使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得到最根本解决[2]。这就增加了人们对能在家门口享受到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另外,社会家庭小型化也使家庭作为基本照顾者的能力减低。随着老年人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也在逐渐递增。

2.2以老年慢性病护理为主要服务内容 近些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开始向高龄化发展。高龄老人数量的快速增长,将产生老年人口总体健康水平下降,老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等问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疾病是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等,这就使需要家庭护理和社区护理的老人大量增加。所以老年护理及慢性病护理是社区护理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目前在老年慢性病社区护理方面,部分社区实施了针对社区人群开展的定期健康检查、预防保健、心理辅导、健康知识讲座等措施。但是存在护理内容仍侧重于疾病护理,对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知识普及不够深入的情况[3]。

2.3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认识不足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均受教育程度相对低下,国民整体素质偏低,保健意识及防病知识较差。许多老百姓还未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就医观念,习惯出现症状以后才到医院就医,对社区护理服务存在不信任的现象,认为社区护理服务是"没病找病"。人们所理解的护理工作只是像注射、发药、静脉输液等单纯的技术性操作,没有从根本上认识社区护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社区护士护理服务持质疑态度,影响护理效果,制约社区护理的发展。

2.4社区护理人才队伍断档 目前的社区护士人员学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全科护士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也未引起广大社区护士的足够重视,致使社区护理队伍整体业务水平偏低,不能为患者及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深层次的护理服务[4]。社区护士应是具有多方面职能的综合型人才,不仅要为患者提供临床护理,还要根据病情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指导,起到能够向社区、群体和家庭提供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化的护理服务的初级卫生管理者的角色[5]。但从目前情况还不能反应我国社区护士能够达到这种水平。

3 完善社区护理的对策

3.1重视和落实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落实人才引进。一方面通过开展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或培训,提高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是将社区护理作为培养护士的一项要求,开设社区护理专业,加强全科培养。另外,护理带教老师在带领学生参与社区护理实践的过程中,要使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开阔教学思路,顺应护理教育的需求,促进护理教育手段及手法的改革,对现代护理教学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3.2注重社区卫生宣教 各级政府和广大社区护理管理者应对影响社区护理质量和居民对社区护理满意率的因素进行干预,找准核心点,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使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对社区护理的认识得到提高,进而让社区居民能够认可和参与社区卫生护理,而且要使社区卫生护理得到高度的重视,逐渐转变传统思想对护理工作的偏见;可以通过开展有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宣传活动和健康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影响健康的相关行为。只有当人们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才会自觉选择有利于促进健康和恢复健康的良好行为。也只有当人们对社区护理的性质和功能有了充分的认识,对其产生充分的信任,才会乐于接受和主动求助于社区护理[6]。

3.3促进社区管理的科学化、网络化 建立社区护理服务中心的网络,创建社区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对老、幼、妇、慢性病患者进行科学的护理指导,这不仅有利于进行康复指导及预防保健工作,还有利于对社区特殊人群进行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等。改善社区护理环境,成立社区护理知识学习班,形成一支由医院护士、社区护士和家庭护理员组成的综合护理队伍。社区护理中心可以与卫生行政部门、医院、家庭建立网络咨询中心,改善社区护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