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风险评估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社会责任风险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社会责任风险评估

篇1

【关键词】 社会责任信息; 财务绩效; 银行借款; 融资成本

一、引言

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都鼓励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用以反映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希望企业通过披露非财务信息增加其透明度,国内上市公司开始应规或自愿地披露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商业银行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独特功能使其在推动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2007年,银监会与环保总局、人民银行联合下发相关文件推动商业银行建立“绿色信贷”机制并引导银行将企业社会责任因素引入信贷风险评估。根据“绿色信贷”中的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项目进行严格的信贷控制。那么,随着我国上市公司开始应规或自愿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同时商业银行为了在“绿色信贷”中更好地进行风险评估并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否会影响银行在信贷决策中的风险识别和控制呢?这种影响是否会削弱财务绩效对信贷决策的影响呢?本文将从企业银行借款融资成本的视角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商业银行授信的风险主要有四类,包括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其中信贷风险来自于贷款利息和本金能否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收回,是银行在进行信贷决策中应充分考虑的风险因素。银行信贷人员将使用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从多方面权衡评价借款公司的整体风险,进而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如果已决定放贷给某企业,则随后将制定相应的借款利率、借款期限和借款额度等具体条款。

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能提高企业的透明度从而降低银行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风险。非财务信息披露作为企业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增加银行对企业的了解,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Verrecchia(200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可能会扮演着与财务信息披露类似的角色,即通过信息披露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和减少估计误差来降低资本成本。于富生和张敏(2007)认为企业的透明度越高,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就越低,企业隐藏不利信息的可能性也越低,从而债权人要求的风险溢价越低,使得企业的债务成本越低。因此,较高水平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能降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有助于银行了解贷款企业的真实情况和信贷动机,并区分贷款项目的风险水平,进而降低银行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决策风险和确定信贷风险的成本。相应地,银行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较高的企业所要求的风险溢价更低并给予企业较低的借款利率,而企业的银行借款融资成本也将降低。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相对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较高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较低的企业具有更高的银行借款融资成本。

另一方面,企业的财务信息也是银行在信贷决策中重点考察的内容。Leftwich(1983)发现债权人与债务人签订借款条款会依据某些会计信息,且会计信息会影响债权人的决策和产权保护。此外,国内外学者对企业财务状况和债务融资成本之间关系的大量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财务状况较好的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相对较低。而针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和社会责任表现,Menz(2010)发现银行在给企业贷款中,更看重的是企业的财务表现和信用评级,且企业的财务表现越好、信用评级越高则企业债务成本越低,而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与债务成本并无显著关系。Goss and Roberts(2010)发现银行在信贷决策时主要看的是企业的盈余质量和相关财务信息,当企业的财务绩效较好时,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对企业的银行借款利率并无显著影响;相反,若企业的财务绩效较低,则银行会进一步考察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即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对银行借款融资成本存在交互作用。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赤道原则;可持续发展;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作为资源配置枢纽,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传播和环境责任思想的提升,商业银行需要在项目融资中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而赤道原则作为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制订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社会与环境风险的自愿性原则,已经成为国际金融机构落实社会责任、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准则。[1]在此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积极研究和实施赤道原则,通过提供金融服务来实现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排放,增进社会福利,支持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对于转变国内经济增长模式和扩大国际项目融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赤道原则:项目融资的社会与环境标准

赤道原则(the Equator Principles, EPs)的诞生是源于金融机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的内外部压力。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风起云涌,人们逐渐意识到,一些破坏环境和损害劳工权益事件的背后,有缺乏社会与环境责任的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融资支持。利益相关者的外部压力和股东的内部压力促使金融机构开始考虑项目融资中的社会与环境影响问题。

2002年10月,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与荷兰银行在伦敦主持召开金融会议,出席会议的9家商业银行讨论了以往项目融资中由社会与环境问题引发的争议。会上,花旗银行建议针对这些问题制订一个统一的解决框架,以供其他金融机构参考。随后,花旗银行、荷兰银行、巴克莱银行、西德意志州立银行成立了一个工作组,在国际金融公司保障政策(Safeguard Policies)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针对项目融资中社会与环境风险的解决框架,这个框架就是赤道原则。2003年6月,10家大型银行率先宣布施行赤道原则。2006年3月,成员银行对最初的赤道原则进行了修订,形成现行的新版赤道原则,并于当年7月正式实施。截至2010年3月,实施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已经达到67家,其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项目融资份额占全球总额的80%以上。

新版赤道原则的正文包括四个部分:序言、适用范围、原则陈述和免责声明,正文之后是四个附件。[2](1)序言部分简要说明了赤道原则出台的背景、接受赤道原则的意义、赤道原则的目的以及赤道原则金融机构的一般承诺。(2)适用范围部分规定了该原则适用于所有总投资1000万美元及以上的新项目或改扩建项目中的贷款行为与财务顾问行为。(3)原则陈述部分是赤道原则的核心内容,阐述了赤道原则金融机构做出决策时需要依据的10项原则,具体包括审查和项目分类、社会与环境评估报告、适用的社会与环境标准、行动计划和管理系统、磋商和信息披露、申诉程序、独立评审、承诺性条款、独立监控和报告及赤道原则金融机构的报告制度。(4)免责声明部分规定了赤道原则的地位和效力,即赤道原则金融机构自愿独立接受和实施赤道原则。四个附件包括项目的分类、潜在的社会与环境影响和风险列表、国际金融公司《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绩效标准》以及特定行业《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

与最初的赤道原则相比,新版赤道原则把赤道原则上升到一种行业基准的高度,而不只是一种行业方法;框架得到扩充,由两部分改为四部分,且附件部分也有所增加和变动;适用范围扩大,项目总投资标准由5000万美元下调为1000万美元,约束行为由投资、贷款扩展到财务顾问。新版赤道原则不再只重视环境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并重,例如将环境评估(简称EA)改为社会与环境评估(简称SEA)。主要改进之处如下表所示: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施赤道原则的难点问题

赤道原则确立了项目融资的社会与环境最低行业标准,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国际金融实践,为商业银行评估和管理社会与环境风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决框架,逐渐成为全球可持续金融的行动指南。我国商业银行接受和实施赤道原则,在经营战略中融入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思想,需要考虑如下难点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实施赤道原则的起点偏低

目前接受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多数来自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这些经济体工业化起步较早,已经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工业革命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促进了环境保护思想和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早期发展。[3]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反映出在上世纪60年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思想已经兴起。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迅速传播。建立在丰富物质基础上的社会责任与环境保护思想,为赤道原则在发达经济体内实施、推广创造了条件。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环境保护思想开始在中国兴起,2006年我国才出现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而商业银行的社会与环境责任更是处于启蒙阶段。如何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施赤道原则,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有关社会与环境规范的建设相对较为落后

赤道原则规定,对于非OECD国家或非高收入OECD国家的项目,除遵守所在国的法律外,必须满足国际金融公司《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绩效标准》及特定行业《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言外之意是,对于高收入OECD国家,由于其内部法律法规较为严格和完善,赤道原则将这些国家的法律法规等同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绩效标准》及特定行业《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在这些国家开展项目融资只需要遵守本国法律法规。而我国属于非OECD国家,国内有关社会与环境的规范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绩效标准》及特定行业《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存在一定差距,尤其在社区规划、拆迁、劳动安全、装备技术标准、少数民族、人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较为落后。国内外社会与环境规范的差异,使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赤道原则时难度加大。

(三)实施赤道原则可能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

实施赤道原则的商业银行在受理项目贷款时,需要项目业主聘请第三方顾问开展社会与环境风险评估、建立征询和申诉机制、建立行动方案等,这将增加项目的总成本。例如,赤道原则可能要求项目在冬天施工,以减少对下游水资源、居民生活和水生动物的不利影响,这既增加了施工难度,也提高了施工费用。为了向客户做好解释工作并监督其执行,实施赤道原则的商业银行需要比其他商业银行付出更多的沟通成本和监督成本。对于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由于内部有完善的社会与环境风险管理体系,说服其接受赤道原则约束比较容易。而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相对淡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要求其开展社会与环境风险评估或采取措施消除相应风险,需要投入大量的沟通成本和监督成本。

(四)商业银行将面临来自国外的监督与舆论压力

接受赤道原则可以使国内商业银行与国外竞争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也会使其面临来自国外非政府组织、社会媒体等利益相关者的监督与舆论压力。其中非政府组织是监督赤道原则实施的主要力量。非政府组织类型不同,关注重点也各有差异。有的关注劳工问题,有的关注人权问题,有的关注环境问题,有的关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一些非政府组织专门盯住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如银行监察组织(Bank Track)和银行监视组织(Bank Watch)等。①而社会媒体又有温和与激进之分,在国别、组织方式和政治倾向等方面都各有不同,一些社会媒体公信力很高,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国内商业银行宣布接受赤道原则后,必将引起国外非政府组织、社会媒体等机构更为广泛和严密的关注,这在为商业银行带来良好声誉的同时,也使商业银行面临更强大的监督与舆论压力。例如,雨林行动组织(RAN)因花旗银行提供资金给破坏热带雨林的项目而向其抗议就是典型例证。

(五)环境评估与授信审查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

商业银行实施赤道原则,需要在授信审查和风险管理流程中引入社会与环境风险评估机制,在传统信用评级和风险分类的基础上,按照项目对社会与环境的潜在影响进行项目分类,并将分类结果作为客户准入、项目审批和授信后管理的重要依据。与传统的环境评估和授信审查不同,赤道原则金融机构的社会与环境风险评估,涉及社会学、环境学、经济学、金融学等诸多领域,专业跨度较大,因此需要熟悉环境评估与授信审查的复合型专业人才。[4]此外,我国多数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内部社会与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制定落实赤道原则的操作办法、行业细则,建立独立专家评估机制等,都需要培养和引进对社会与环境风险有调查能力和授信管理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赤道原则的策略选择

随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传播和绿色信贷政策的执行,国内商业银行开始意识到社会与环境风险对银行声誉和融资安全的重要性,一些银行已经将实施赤道原则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战略选择。从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国内商业银行接受并实施赤道原则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适宜的金融生态环境

正如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需要适宜的内外部环境一样,赤道原则的实施和推广也需要适宜的内外部金融生态环境。从内部来看,商业银行应该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由董事会进行战略引导,在总行层面设置相关机构专门负责赤道原则的实施工作,结合本行实际情况,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经验,将赤道原则的文件精神转化为适合本行的内部政策,并据以评估和防范项目融资中的社会与环境风险。从外部来看,商业银行应该与立法机构、政府部门、监管部门、银行业协会、舆论媒体等加强沟通,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建议,推动赤道原则宣传工作,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环境评估(EA)和环境管理方案(EMP)的公众意见征询制度,为赤道原则的实施和推广奠定基础。

(二)遵循循序渐进的实施原则

由于我国目前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与环境规范的建设较发达国家落后,因此在实施赤道原则时必须考虑我国国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5]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际先进金融机构落实赤道原则的经验,在实施初期严格界定赤道原则的适用范围和试行行业,再根据银行内部制度建设和外部政策环境的完善程度,逐步拓宽适用范围和试行行业,循序渐进地达到相关国际标准,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赤道原则实施推广道路。同时应对本行的赤道原则实施计划和工作进展等情况适时地进行信息披露,以获取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舆论媒体和利益相关者的理解与支持,协调好促进经济发展与履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三)根据我国国情进行适当偏离

赤道原则允许实施该原则的金融机构,根据所在国实际情况和自身经营实力,采用适当偏离原则制定项目融资的社会与环境准入标准和管理机制。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在国内法律法规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尽力而为。一方面要积极向环境保护部、国际金融公司及其他赤道原则金融机构学习,紧密结合环境保护部、人民银行、银监会的绿色信贷政策,调整业务操作办法;另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和对比国际、国内标准,区别不同情况制定具体的赤道原则实施方案。例如,《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提出了63个行业的环境技术参考标准,其中一些指标与国内相关指标要求一致或低于国内指标要求,这些指标在具体实施时不存在困难,而另一些高于国内相关要求的指标,在具体实施时应能够提出合理化解释,说明暂时无法落实的客观约束条件。对于少数民族、人权保护等定性指标,由于存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按照国内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进行处理。

(四)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赤道原则,在国际项目融资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和平崛起的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从资本输入型大国向资本输出型大国转型的必然选择,因此遭遇国外非政府组织、社会媒体等机构的监督和舆论压力并不奇怪。然而,商业银行不能简单地将这些来自国外社会的批评看作国际竞争对手设置的新壁垒,而应该建立起与国际社会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积极参与国际准则和惯例的制定。[6]同时,要在国际项目融资中严格遵照赤道原则办理相关业务,接受国际非政府组织、社会媒体等机构的调查与监督,征询项目所在地居民意见,缓解来自国际的舆论压力,在国际上树立起担负社会与环境责任的金融机构形象。需要注意的是,赤道原则要求的沟通与协调机制主要侧重于社会与环境方面的信息交流,包括采取适当的方式向受影响的个人和社区征求意见,在环境评估(EA)和环境管理方案(EMP)中考虑这些意见,以合理的最短时间向公众报告环境评估内容或其摘要等等。

(五)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储备

正式实施赤道原则,需要根据项目的社会与环境风险将其分为A、B、C三类项目,对于A类、B类项目需要提交社会与环境评估报告(SEA),A类项目和适当情况的B类项目还要提交环境管理方案(EMP)说明如何管理和降低社会与环境风险。商业银行的具体工作:一是依据分类程序和专家意见审查项目的分类是否恰当;二是审查社会与环境评估报告及环境管理方案的内容是否科学;三是审查项目融资有关的合同、协议条款是否遵守赤道原则。因此,有必要培养和储备熟悉赤道原则的复合型专职人员或兼职人员。由专职人员负责社会与环境风险评估、授信审查、业务处理以及组织、协调工作。由聘请和储备的社会与环境问题专家或特定行业环保专家作为兼职人员,负责审查支持赤道原则的政策和程序,并对实践提供持续性的指导,完成社会与环境尽职调查及专业性的评估和监测工作。

注 释:

①银行监察组织(Bank Track)是一个致力于促进国际银行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非政府组织,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地球之友、雨林行动组织和伯尔尼宣言等。该组织在2003年1月公布《关于金融机构和可持续性的科勒维科什俄宣言》(Collevecchio Declaration),其中列举了金融业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的特殊角色和责任。目前该组织得到约200多个组织的认可,其宣言也成为衡量银行业对于可持续发展承诺的主要依据。与银行监察组织(Bank Track)专门跟踪商业银行的运营和对社会及环境的影响不同,银行监视组织(Bank Watch)专门监视中欧和东欧地区的公款。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长龙.金融机构的企业社会责任基准:赤道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06(6).

[2]The Secretariat for Equator Principles. The“Equator Principles" [EB/OL],July, 2006, p1-10, Available in PDF Version from 省略/documents/ Equator_Principles.pdf.

[3]陶 玲,刘卫江.赤道原则:金融机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J].银行家,2008,(1).

[4] 唐 斌.国内金融机构接受赤道原则的问题与实施建议[J].新金融,2009(2).

[5] 张 斌.赤道原则对我国绿色信贷的启示[J].中国金融,2009(16).

[6] 董 礻韦编译.可持续银行的“要”与“不要”――银行监察组织手册[J],银行家,2007(3).

Path Selection of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to Implement the Equator Principles

篇3

邦巴斯铜矿原属于瑞士最大的能源公司嘉能可,2014年4月,由五矿资源公司牵头组成的联合体正式接手,以约58.5亿美元完成股权交割,从而实现了中国金属矿业史上的最大海外并购交易。

秘鲁邦巴斯特大铜矿抗议事件是中国资源类企业在秘鲁遭遇困局的最新案例。2014年3月,中国铝业控股的位于秘鲁中部的世界级特大型铜矿特罗莫克铜矿被叫停,秘鲁官方声称中国公司在施工生产中破坏当地环境。类似经历的企业还有紫金矿业在秘鲁的里奥布兰科铜矿项目,首钢集团在秘鲁Hierro铁矿。

秘鲁是中国海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国,创造了中国矿山类企业海外投资的多个第一:1992年首钢集团收购的秘鲁铁矿,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第一个铁矿;中国铝业投资的特罗莫克铜矿,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最大铜矿;五矿MMG收购的邦巴斯铜矿,是中国矿企在海外金额最大的并购交易。仔细剖析矿山企业在秘鲁的境遇,对于走出去的中国矿山企业颇具样本意义。

风险:绕不过的火焰山

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虽然当年中国采矿业的对外投资数量只有43起,远少于制造业的129起,实际交易金额却达到了342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近65%,远高于排名第二位的制造业的13.8%,是中国对外投资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但从投资回报率来看,中国矿山企业海外投资的回报尚未达到预期目标。以财务数据可信度较高的海外上市公司为例,据晨哨网统计,截至2014年底,中资海外参股控股矿业上市公司已有106家。从2011年初到2014年底,这106家公司的总市值大幅缩水39%,其中92家的股票跌幅超过50%。这样的结果固然有过去3年全球资本市场疲弱的原因,也凸显了矿山企业海外投资的巨大风险。

矿山海外投资的巨大风险首先来自于技术风险。今天采掘的矿山物质资源多在几十亿年前的地下形成,最常见的风险是实物储量与预测储量不符,或找到矿采不出来,或采到矿运不出去。

其次是政治风险。政治风险包括东道国的政局动荡、政府违约、战争和内乱等。《中国企业国际化报告(2014)》显示,2014年之前的10年间发生的120起“走出去”失败案例中,有25%是政治原因所致。

再次是经济风险。经济风险包括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财政与货币政策以及汇率等风险。矿山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投资回报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入和产出的时机。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几年之间设备采购成本、人工成本和物料成本以及矿产品销售价格差异迥然,加之本地汇率的波动因素,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极大,这就是为什么矿山企业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实现产出,创造效益,降低风险。 技术、政治、经济、社会是中企海外投资的四大风险。

最后是社会风险。这也容易被初出国门的企业所忽略。社会风险是指投资方与东道国的文化习俗以及价值观能否顺利融合。矿山行业利益相关者众多,错综复杂,包括政府、社区、环境、劳工等。

不仅是中国企业,其他国家跨国公司也曾由于环保和原住民问题处理不当而深陷泥沼。2009年,秘鲁政府引入跨国公司开发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然而当地土著印第安人担心外来力量的开发将对雨林的资源、生态以及文化造成破坏,使他们失去多年来安身立命的场所,于是激烈抗议,发展到扣押38名警察的地步,最后20名警察在冲突中丧生。

出海:挡不住的投资潮

中国长期处于矿产资源极度稀缺的局面,全球配置资源势在必行。秘鲁不仅是中国矿业重要的海外投资目的国,也是美国主导的TPP协议国家中的重要一环。从中国矿山投资企业在秘鲁的发展轨迹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第一是风险评估和预案。矿山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之前,务必做好充分的风险评估,特别是要预先识别出对矿山生产和经营将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核心风险,制定详尽的计划,做好充足的预案。对于环保、劳工尤其是原住民的因素,必须把困难估计得充分、再充分一些,做好危机管理的准备。

第二是公共关系管理。投资方必须与政府、社区开展深入细致的沟通,提高经营决策的透明度。除此以外,非常有必要在当地加强公共关系建设。在吉利汽车收购VOLVO汽车之前,瑞典社会一片质疑之声,吉利汽车通过专业的公关手段,通过媒体郑重承诺,解答了包括工厂所在地、工作岗位、工会和商网络,并购后的管理体系等当地社会的核心关切问题,为并购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是企业社会责任。很多中国企业都开始倡导在海外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但要切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不是应景之作,不是权宜之计,必须立足长远,真正融入当地社区,建立起注重环保、东道国利益和促进东道国社区发展进步的良性矿业发展机制。

篇4

许多领导并没有认识到绿色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甚至有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由其他人员兼任的,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管理效果没有体现出来。那么,具体来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期望实现的结果。目前,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目标制定中存在着财务管理缺乏科学发展观、财务管理规划无序、财务内控混乱等问题。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企业内控能力不足、资源过度浪费以及战略规划偏差,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发展理念薄弱

企业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通常只是盲目的追求经济增长,不顾资源、环境和个人健康代价,一般只考虑短期经济效益,不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限制等条件,企业的规划与发展对于自然环境保护以及资源浪费并无客观正确认识,只对与自身收益相关的各项因素有所评估和计划,从而导致了绿色财务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

(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一致,并占绝对领导地位,企业的投资者就是企业的经营者,这样的管理模式必然会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无序,扩大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负面影响,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企业缺乏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性强、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财务人员,无法形成现代财务管理观念,财务管理无法真正发挥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与优势。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管理策略

(一)创新企业财务管理观念

引入社会责任风险和环境风险的风险价值观念。树立现代绿色的财务管理观念,提高经营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创新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和方法,才能保证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正确方向。传统的风险价值观念表明:市场经济是风险经济,投资者冒风险进行投资,预期的投资收益率应包括无风险投资收益率与风险投资收益率两部分内容。成功的投资者应该在风险与收益的相互协调中进行权衡,以期获得满意的收益。传统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包含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大类,其中的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如供应商方面的风险、产品销售方面的风险以及税率调整、通货膨胀、宏观政策变化等方面的风险。财务风险是指由于筹资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而绿色财务管理要求重视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绿色财务管理的风险价值观应进一步引入环境风险和社会责任风险。社会责任风险应该是由于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而带来的企业价值或无形资产价值贬值的可能性。企业的发展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加强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增强企业的后劲与再生力。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劳务必须以环境效益为前提,拒绝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提倡保护自然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社会声誉。

(二)科学合理利用企业资源及保护自然环境

首先,合理确定企业的现金持有量。强化库存管理,保障资金结构的合理;建立应收账体系,规范产品购销操作流程,能够有效缓解企业资金紧缺的问题;其次,企业要有投资管理。在面向市场进行投资的时候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制定正确的投资决策;对内要加强人力资源投资,企业的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综合技术型的财务管理人才。再次,要规范企业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财务管理人员要对投资项目启动后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降低企业投资的风险。最后,合理地对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进行核算与估计,保证企业的经营和投资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可控、可恢复的。始终保持绿色理念贯彻到企业财务规划和实施的过程当中。

(三)完善企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增强责任意识

鉴于企业发展存在的资金紧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国家应该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技术、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例如,建立企业信用担保管理体系,降低企业融资难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环保意识方面的引导工作,改善企业的投资环境,引导企业财务管理、投资规划朝着规范化、法律化、科学化、可持续方向发展。同时,提供环境保护意识培训和技改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四)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构建绿色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长久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理念,绿色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和谐的生态价值观,是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念。全社会应进行广泛的环保宣传和风险意识宣传,尤其应加强对财务和管理人员的宣传、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及资源可持续利用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对树立企业社会形象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绿色理念和绿色管理意识,树立全方位、全过程的绿色管理新思想,在企业产、供、销过程中,从资源筹措、投放、耗费到资金的收回及分配诸过程都要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风险、环保风险等理念贯穿始终,最终达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以及环境风险评价体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财务管理工作要提高其效率及建立风险控制体系,必须学会使用先进的相关管理软件。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与风险评估体系,可以保证企业内信息的顺畅流通,内外部环境的综合评估,促进财务人员及时获取各方面信息,配合各部门做好相关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和风险评估体系还可以有效减少财务管理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可持续性。例如,当出现环境污染风险事件、产品质量下降、存货积压或者应收账款成本上升等现象时,就可根据具体形成原因,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减小危害。

三、总结

篇5

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从地沟油到染色馒头,频频亮起红灯的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问题相关的企业面临严重的形象危机。同时,引发了各界对企业形象危机和风险的思考。

近日,杭州食品企业老总参加了“食品生产企业法人及管理人员食品安全法制考试”,考试结果直接影响企业是否能拿到生产许可证。毋庸置疑,考试起到了一定的监管作用:一是将考试与资格许可相联系,使得安全生产的责任不可逃避;二是促进了企业法人及管理人员知法、懂法、守法;三是引起了社会的重视,对其它领域的安全生产教育起到了示范作用。

但是,企业法人和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仅仅是一个开始,在整个企业的运作和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让安全、规范的原则贯彻落实,还需要企业自身的严格管理。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蒙牛牛奶致癌、过期事件,果蔬含违禁农药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尽管在问题曝光后,蒙牛、双汇等企业都做出了相应的处置,并向消费者致歉,但企业的形象和社会信任程度严重受损,无论是对企业自身,还是对消费者,都造成了伤害。

企业之所以频频出现问题,是因为企业所涉及的风险范围广,许多风险因素未能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重视,防不胜防。

“食品生产企业法人及管理人员食品安全法制考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食品企业的重视,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媒体报道所说,“33家企业因为考试主动更换了企业法定代表人,一批年轻人代替父辈走上食品生产领导岗位”。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更换企业法定代表人并非为了企业更有效的管理,而仅仅是为了“应试”,通过考试之后企业将会有怎样的具体行动,我们不得而知。我们不能说出现问题的企业老总“高分低能”,只能说,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他们未能做到“知行合一”。

企业老总和管理人员中的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危机是偶发性、遭遇性的,没有认识到内因的重要性。在大量的案例研究基础上,我们认为企业形象危机普遍是自内而外的,其责任问题包括自身的管理运营责任和社会责任。《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2)》指出,企业形象危机89.19%为“自致型”危机。企业的形象危机,直接责任在企业。企业应重点防范在产品生产、产品流通、企业运营、企业内部管理、企业领导和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自致型”形象危机,努力减少企业形象危机。

企业形象危机涉及的风险还会直接影响到“前台”形象危机的爆发,而“后台”责任主体的有效应对至关重要,只有“后台”有效运行,“前台”才能相安无事。因此,企业应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和管理,针对产品生产、产品流通、公司运营、人员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改进,完善管理制度,提高人员素质,有效把握整个过程,将风险防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

企业还需要着重对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防治,对高危风险进行重点监测和跟踪,在科学管理的同时,做好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估。企业的各个环节都要经得起上级领导、监督部门、利益相关者的多方面监督,经得起实际情况的考验,确保万无一失,有效防范风险,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赤道原则 企业社会责任

一、引言

赤道原则是目前得到各国银行界普遍认可的可持续金融的行动指南,是一套基于国际金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指南创建的、由国际主要金融机构参与起草、旨在评判和管理国际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问题的自愿性金融行业准则。该准则提倡金融机构在项目融资中应对该项目的运行可能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尽到审慎性核查义务,只对申请人能够证明项目运行对环境和社会负责的进行融资。其出现与始于上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密切相关。伴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进行和深人,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意识到,除了企业自身的缺乏社会责任的行为会造成环境和社会问题外,给这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也是很重要的幕后推手。因为既然金融机构给企业提供了资金,就意味着金融机构对该企业行为和项目的认可。所以,能够动员起巨额资金的大型跨国金融机构理应承担起更多更大的社会责任。在此大背景下,2002年10月,在伦敦召开了一个由荷兰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主持、9家商业银行参加的会议,主要议题就是讨论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影响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可能对银行声誉和利益产生的影响。随后设立的工作组经过多次讨论,决定在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的政策、特别是国际金融公司保障政策的基础上创建一套旨在管理与项目融资有关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指南。这套指南由花旗银行、荷兰银行、巴克莱银行和西德意志州立银行等4家国际领先银行起草,并于2003年6月由10家国际领先银行率先宣布实行。这套指南就是赤道原则。2006年,在广泛征询各方意见后,赤道原则经历了一次较大的修订,并于2006年7月开始实施。现今,赤道原则事实上已成为国际项目融资中的行业标准和国际惯例。目前全球已有60多家主要金融机构成为接受赤道原则的“赤道银行”或“赤道金融机构”,我国的兴业银行也于2008年10月率先宣布接受赤道原则,从而成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应用赤道原则的优势

(一)低碳经济的大背景

对当前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节能减排、绿色经济、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已为社会各界普遍接受和认可。整个社会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环境保护意识。这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接受赤道原则而言,是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商业银行的实力

我国的商业银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整体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经营理念也曰益成熟和国际化。国内的商业银行如果想在激烈的国际金融业竞争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在国际金融界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加快“走出去”的进程,在融资过程中接受赤道原则是一个很现实的选择。同时,国内商业银行的客户群更加多样化,有很多涉外客户。因此,在融资过程中按照国际惯例运作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在竞争中的地位。而且,目前很多商业银行已引入大型跨国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这其中有一些早已是接受赤道原则的赤道金融机构,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有相当成熟的经验和制度设计可供借鉴。对引入赤道金融机构的国内商业银行来说,有可能争取到他们对本行在赤道原则实施等各方面的支持。

(三)对国内各种形势政策的了解

虽然与外资金融机构相比,国内商业银行在赤道原则的研究方面显得相对滞后,但相对于在国内经营的外资金融机构,国内商业银行对所处地区的经济形势、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的了解和认知更为深刻准确,享有“地利”之便。在对项目融资进行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时更易与当地实际需要相结合,并且在国家倡导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更容易获得当地政府的积极配合与政策支持。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用赤道原则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1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仍是各项工作的重点。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仍是一个难题。国内商业银行如果接受了赤道原则,就有可能会导致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项目由于环境和社会因素的评估不符合赤道原则的严格审批条件而难以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或者可能会加大项目的成本以消除或减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这对国内金融机构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而言,都将是一个两难选择。

2 地方政府的配合。我国尚属于发展中国家,这一时期对各地方政府而言,工作重点无疑是千方百计地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政绩的考核指标大多也与经济发展有关。如前所述,如果一些地方政府准备引进的项目由于在环境和社会因素的评估方面不达标、商业银行拒绝提供资金支持、从而可能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那么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就不排除地方政府在地方保护主义的作用下,向商业银行施加压力,试图通过行政方式来改变商业银行的决策,这势必会影响赤道原则规范作用的发挥。因此,各商业银行在落实赤道原则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目前仍较为盛行的地方保护主义。

3 来自外部的监督与压力。对于接受赤道原则的赤道银行来说,宣布接受赤道原则就意味着要自觉接受来自银行外部的社会力量的监督。这种社会力量包括各种媒体和民间组织。目前全球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迅速,在国内也有同样的趋势。这些组织对各国的经济和社会运行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其中就包括各种关心劳工权益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的团体,还有专门对银行业进行监督的民间组织。这些组织和机构虽然在理念、机制、政治倾向上存在各种差异,但国外的实践和国内的现实都表明,民间组织的监督和舆论对项目融资的影响巨大。当国内商业银行宣布接受赤道原则之后,这些组织和机构的目光必将更多地放在国内商业银行项目融资的过程上。如何更好地应对外部力量的监督、处理好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是国内商业银行在准备接受赤道原则时必须给予充分重视的问题。

4 在我国目前众多涉及污染项目的企业中,中小企业为数众多。这些企业大多数不能满足银行的信贷要求及资本市场的融资要求,其发展中所需资金更多的是来自民间资本或自筹资金。因此对这些游离在正规金融以外、很少与商业银行发生融资关系的涉及环保和社会问题的中小企业而言,商业银行很难通过赤道原则的应用发挥相关的制约作用。

5 国内相关环境社会标准与国际金融公司的《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绩效标准》及《行业特定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存在一定差距。对于接受赤道原则的银行来说,在项目融资过程中不仅要按照国内的环境和社会方面的法律法规办事,而且要和借款人共同参照国际

金融公司的两个重要文件进行项目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评估。目前,由于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内的相关标准与国际金融公司的标准和指南有一定的差距,一些具体规定相对滞后,比如在国内广为各界诟病的拆迁问题、劳动安全问题等。这种差距带来的问题就是在就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和社会因素评估时,对已达到我国标准但未达到国际标准的项目融资如何处理,或是第三方在论证和监督时可能会由于找不到相对应的国内规范而产生不同的认识,进而影响到具体项目的评估和资金运作。

(二)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

1 赤道原则的本土化不够。目前我国相关部门虽然已经出台了很多有关绿色信贷的原则,但国内的商业银行还未能将其与赤道原则的准则相结合制定出适用于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实施细则,且各行标准差异较大,尚未形成统一的涉及环境保护和社会问题项目融资的监管措施,标准不完善。

2 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对于接受赤道原则的商业银行而言,较高的风险管理水平是实施赤道原则的基础。而目前国内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西方同行存在较大差距。如何根据国内相关节能减排和绿色信贷的指导原则、赤道原则和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人政策等对拟融资项目进行风险程度的划分、对不同风险的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对存在潜在风险的项目和企业进行跟踪监督、加强授信过程中和贷款使用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制定合理的风险控制程序等等,是接受赤道原则的银行必须要做的基础工作。

3 国内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意识仍有待提高。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商业银行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并在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然而在成功的同时,商业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些重要经营行为如信贷资金流向、信贷规模控制等,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国家调控政策有相当大的偏差,使得商业银行给社会公众留下了只注重自身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整体效益的印象。而对社会责任的漠视将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银行界对环境和社会问题的重视不够,有些银行和银行高层将其归结为环保部门及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事情,与银行的经营和发展无关,或是把履行社会责任看成是一种慈善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银行界应该认识到,关注环境与社会问题既是银行的社会责任,也是与银行业务、银行发展密切相关的活动。赤道原则恰恰是世界先进金融机构在探寻如何更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各界广泛认可的金融机构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4 专职与兼职人员的储备缺乏。赤道银行在对项目进行社会与环境风险

评估时,会涉及诸如社会学、环境学、经济学、金融学等多个学科、多个领域,专业性很强。所以在实施赤道原则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熟悉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估及授信审查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专职人员,另一方面,还需要一些社会专业人士如环境与社会问题专家充当兼职人员,指导和辅助银行开展相关工作。而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赤道原则总体上仍处于认知阶段,尚缺少深入细致的研究,银行业内普遍缺乏熟知赤道原则的专职和兼职人员的培训和储备,信贷人员也缺少环保方面的专门知识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这会严重制约银行对项目的筛选及项目环境社会影响的评估;加上银行内部相关的机构设置、规章制度、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这些都会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对赤道原则应用。

5 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认识。由于国内缺少赤道原则的实践经验,与商业银行有关的利益各方对赤道原则、国际金融公司的《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绩效标准》及《行业特定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的认知度有限。而接受赤道原则之后,商业银行势必要在项目融资过程中严格遵照执行。如果商业银行和借款人、投资者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机制不健全,没有在前期做好宣传工作,使借款人和投资者充分意识到接受赤道原则的重要性,就有可能在以后的经营过程中出现借款人由于不愿经历繁复严格的环境和社会因素评估而“用脚投票”离开,使得银行客户流失;同时也要面对投资者对银行经营效果的担心。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无疑是当前世界经济的热点。而节能减排,也是中国缓解能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保障经济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一五”以来,国家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环保部等多部委一直在致力于推动“绿色信贷”,并进一步将绿色概念推广到了“绿色财税、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领域。在政府层面,2007年7月,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央行、银监会,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11月,银监会吸取“赤道原则”的部分理念,印发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指导和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防范高耗能、高污染风险,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2008年1月24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和国际金融公司在京签署合作协议,决定双方将共同制定一批针对中国污染减排重点行业的绿色信贷指南。这样的经济大背景下以及各种有关绿色信贷政策的出台,使得国内商业银行接受赤道原则有了良好的经济大环境。商业银行有可能在国内相关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与赤道原则的结合,提高赤道原则的可操作性,积极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通过信贷环节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放,积极支持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帮助。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2006年12月“人世”过渡期的终止,国内商业银行要直面来自于外资金融机构的全面竞争。这对提升国内商业银行的经济实力、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而言,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取得地位和优势,就必须接受国际金融业的共同游戏规则,赤道原则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我国的商业银行在项目融资决策中没有尽到相应的环保和社会职责,将会招致社会各界的不满。相反,我国商业银行如果接受了赤道原则,并切实做好其本土化的工作,将会扩大自己在国际上的影响、有利于国内银行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和金融风险评级、有利于国内银行获得或保持良好声誉,保护或增加市场份额,更好更快地融人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

参考文献

[1]唐斌,赵洁,薛成容.国内金融机构接受赤道原则的问题与实施建议卟新金融,2009(2).33-36

[2]陶玲,刘卫江-赤道原则:金融机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j]银行家,2008(1).105-109

[3]高山.赤道原则与商业银行发展研究[j]华北金融,2009(6).32-35

[4]张长龙接受赤道原则,促进金融和谐[j]特区经济,2006(6)40-41

[5]张斌.赤道原则对我国绿色信贷的启示[j]中国金融,2009(16).42-43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132-02

金融体系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责任存在互动的关系。金融体系竞争力为社会责任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责任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全面、持续发展提供伦理保障。一方面富有竞争力的金融体系能够为社会责任的履行提供经济实力;另一方面,社会责任对公民和企业在经济生活中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的行为加以约束,有利于帮助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需要社会责任的支持,高度的社会责任能为金融体系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与社会责任的基本含义

(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含义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首次提出,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它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并使企业在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获得主动的核心能力。而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核心竞争力既保留了一般意义上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和特征,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一般而言,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某一银行与其他银行相比所具有的能够提供更好服务和获取更多财富的综合能力。或者从客户的角度来说,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使客户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金融服务与价值的能力。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决定商业银行能否长期生存下去的关键因素,它是蕴藏银行这一特殊企业所拥有的有形的物资资源和无形的规则资源背后的一种能力,是商业银行长期与竞争对手在竞争中更富成效地从事经营活动和解决各种难题的能力。但是我国商业银行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历史包袱沉重等现象,使商业银行在核心竞争力中存在很多问题。

(二)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基本含义

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主要指商业银行对其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等方面的责任,履行社会责任是现代商业银行成熟的标志,也是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举措。我国商业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社会责任观念淡薄、相关管理目标缺乏、支持慈善事业力度不够、员工劳动保护措施不力、诚信竞争原则不足等方面(曹涌涛、王建萍,2008)。我国商业银行应树立承担社会责任的新理念,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并协助履行政府的公共事业政策,这既符合股东群体的合理期待,也会赢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有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最终实现股东利益与社会公益双赢。

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进入后经济危机时代,金融业的竞争压力因各种因素日益加大,我国商业银行仍然面临不良资产长期居高不下、资本金严重不足、金融案件频繁发生等内外交困的状况,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依旧存在,业务产品创新、信息化等技术因素和经营理念、组织架构业务流程、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等管理因素阻碍了其核心竞争力的发挥。在风险管理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地存在风险控制能力较差,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风险管理制度建设落后,人才匮乏,导致商业银行整体风险控制意识和能力较差;在发展战略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存在自身定位与发展战略不明确,国际化程度低,业务模式和营运模式不能满足银行自身发展需要的问题,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能力明显不足;在产品与服务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产品与服务创新不足,中间业务规模效应难以突出,利差收入仍是中资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面向机构的中间业务和面向个人客户的零售业务在整体收入中很难达到主导地位;在市场影响力方面,目前,商业银行对自身影响力有一定关注,开始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但离真正的合格的有影响的市场主体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随着“赤道原则”的设立,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开始被国际社会重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正在成为越来越多银行企业的共同战略选择。这是因为一方面商业银行加大社会责任的投入,有助于打造品牌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商业银行以积极的姿态主动承担起对社会、环境、员工等相关利益者的责任,不仅可以提升员工的认同感,也有利于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增大社会责任的投入,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福利的健全和发展,而且有助于降低自身经营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和成本,获得“社会稳定溢价”,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保障:加强风险管理能力

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从自身微观层面就是加强内部风险管理,确保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外部层面就是处理好对债权人、债务人以及政府等多方利益关系人的责任。同时鉴于金融机构的高风险性,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严格建立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之上,必须把控制风险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银行核心竞争力有着稳固的基础。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银行对社会经济影响十分巨大,历史上的每次经济危机和波动都与商业银行的推波助澜高度相关。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好坏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银行一旦倒闭,不仅自身是受害者,社会公众将失去存款,丧失信心,企业营运资金链也将断裂,社会经济发展将受到严重破坏。因此,商业银行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责任特别重大,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风险管理关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商业银行必须自上而下,逐渐形成风险管理文化理念,提高对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并采用先进风险管理技术,提高风险计量水平,进行科学的风险管理。

(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信贷业务

金融企业关键的社会责任作用之一就是引导信贷资源高效配置,不能单纯地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信贷业务不仅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也是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空间较大的一个关键层面。通过信贷业务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信贷

目前绿色信贷已经是国际潮流。截至2006年11月,包括花旗、渣打、汇丰在内的至少43家大型跨国银行明确实行“赤道原则”,在贷款和项目资助中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美国和欧盟的进出口银行都已经把环境因素纳入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程序。国际经验证明,越来越多的政府和国际组织倾向于运用经济杠杆来引导环保。作为金融企业的绿色信贷社会责任,应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持环保型、低能耗型企业的发展,通过信贷等金融工具支持客户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如对城市污水治理领域、清洁能源领域、废旧循环经济领域等进行信贷支持。目前碳金融的兴起,正是与绿色信贷相辅相成,是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理念很好的突破口。

2.红色信贷

绿色信贷针对的是环境问题,而红色信贷则以红色为血液,指金融企业的信贷资金流向除了大企业之外,还应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需求,对一些资金稀缺部门、私营企业、农户、贫困学生、个人创业者等应提供安全有效的信贷资金,对于这些主体而言,这些信贷资金就好似血液一样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指出,“中国金融界存在两个错误认识:小额信贷是一次性发放,没有持续的资金供应;经济实力强的金融机构担心小额贷款发放成本高,营业风险大,穷人借贷不还。其实国际上对讲信誉顾客的小额信贷发放都是持续的、循环的。而按照世界上先进的理念,没有不好的客户只有不好的机构,真正的穷人最有信用,因为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

(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加快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指商业银行在金融工具、金融业务、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的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商业银行的发展实际上就是金融创新的过程,持续的金融创新引起商业银行经营观念、方法和制度的巨大变革,也促使商业银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并逐渐拓展业务空间,可以说金融创新是培育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全球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利润空间不断缩小的情况下,金融创新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实际上,一个普遍的共识就是,金融创新被广泛滥用于从事投机和不负责任转嫁“有毒资产”。不良资产的风险是导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金融创新突破了金融产品供给的障碍和大量风险累积以及跨国界转移增加了全球金融体系之间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金融创新原本是为更有效地管理市场风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但在金融危机中,金融创新成为被华尔街滥用来掩盖有毒资产、转移风险和追逐暴利的手段。金融危机不仅让消费者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全球经济带来毁灭性灾难,相对于实体经济领域产品质量事件及环境污染事件危害更大且更持久。因此在金融创新方面的社会责任就更应受到足够的关注,应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去考虑金融创新的有效方式及不危害他人利益的新型途径。

从经济学、伦理学、法学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都应承担道德上的义务和责任。商业银行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其经济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基于权利、义务与责任一致的基本社会法则和商业银行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商业银行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商业银行主动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是顺应商业银行、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应有选择,也是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应对行业挑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曹涌涛,王建萍.论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J].金融论坛,2008(7):53-58.

篇8

关键词:

一、金融危机下投资环境和企业经营管理观念受到冲击

从国外环境看,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经济出现一定复苏,但是全球性挑战压力增大,具体如是:1、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相当缓慢和曲折。美、欧、日三大经济体普遍存在较高的失业率,个人消费需求维持在较低水平。2、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增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增强,加上我国的反倾销、反补贴数量快速增长,直接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3、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刺激措施,如美国和欧盟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时间、退出步伐存在不确定、不协调的风险。

    从国内环境看,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仍显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回升主要依赖投资拉动,消费的拉动力不足。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住房价格快速上涨,通胀预期显著增强。金融和财政风险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中小企业发展雪上加霜。

二、 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

1、 创业动机和理念缺乏前瞻性和持续性

中小企业老板的综合素质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如小农思想严重,缺乏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思维方式单一,具有盲目冲动的倾向,缺乏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缺乏系统的现代管理知识和向现代企业家过渡的文化底蕴,持续发展的能力不足等等,这些源于中小企业管理者受传统封建文化的影响,实行家长制管理,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2、 品牌和大众宣传缺乏创新

名牌产品是创出来,并最终得到市场和社会的认同。不少企业经营者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有些产品几十年一贯制,特别是一些名牌产品企业,对自己在激烈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和存在的许多薄弱环节认识不清,缺乏不断创新、深入开发的意识。

3、 管理战略、财务等内部管理弊病

    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家族制企业,内部结构简单,管理层次少,虽然有诸多优点:较强的信任,灵活的经营,较强的内部合作力;但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这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积极因素逐步转变为消极因素,由血缘关系、地缘关系而产生的宗法性和封闭性特征,极大地制约着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

4、西方先进管理理念在中国未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国家资本主义经营体系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对市场监管和资源分配,相对于西方而言是相当的严格。中小企业习惯于政府政策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认为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模式和社会性质所决定的方向是相悖的。导致中小企业在市场环境下,并没有真正做到,企业所处的市场越开放,越自由就意味着中小企业生产力的最大化。另一个明显表现:21世纪初期, 中国商学春笋般的涌现,很多西方MBA教学精髓被扭曲,中小企业并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减少交流障碍。 

三、如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1、 优化投资政策和扭转宏观经济失衡

    由于一些中小企业没有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定期的风险评估机制, 风险防范能力薄弱,这对企业生存发展是致命的威胁。风险不能完全避免, 但通过最优的应对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COSO 委员会2004年9月《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指出企业通过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实现对企业风险的管理,中小企业应通过这样的程序实现风险控制。

2、 完善金融投资服务体系,提升融资渠道

利用资本市场,确立多元融资意识。中小企业应利用资本市场,搞好资本运作。改变资金紧张的局面: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变粗放型规模为集约型技术创新,提高产能,降低成本;二是加大财务制度规范力度。限制高投入、低产出实现经营集约化、高效率化。

3、 创建有效的管理沟通平台

中小企业组织机构相对简单,部门间的沟通较容易,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这是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强点。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基本上都会遇到资金短缺的情况,需要与投资者、银行等进行沟通,让外界了解企业。因此中小企业存在对外披露信息的动力。只要能调动这些动力,加上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适度监管,就能促进中小企业与外部进行信息沟通。

4、 培养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提升企业形象

    中小企业的竞争力的发展。关键的问题在于解决中小企业的经营短期化现象,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促使中小企业为维护自身声誉和大型企业一样自愿承担起一定社会责任。虽然颁布实施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关于进一步促进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了财税、信贷扶持力度,改善了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但不能从根本解决企业经营短期化的现象,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也难有所作为。在现行规定的基础之上,针对持续经营期限达到一定年限的中小企业,给予更多的财税、信贷优惠,从而促进中小企业长期经营的意愿和动力。

5、 建立中小企业战略联盟

鼓励中小企业围绕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围绕特色专业市场,发展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鼓励小企业借助龙头企业品牌优势打造“集群品牌”。加快特色园区建设,为企业集聚提供空间平台和配套环境,形成聚集生产要素的“磁场”效应。

如今,中小企业迅速扩张为“量的积累阶段”,进入“质的提高阶段”。要实现中小企业二次腾飞,促进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需不断完善中小企业的管理体制,提升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打造企业文化,优化发展的宏观环境,从而实现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内部控制; 经济后果; 公司治理

一、内部控制体系的发展

1992年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定义了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法律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同时提出了内部控制五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强调了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2004年,《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将五要素扩充为八要素,增添了目标制定、事项识别和风险反应,框架关注企业评价与改善风险管理程序,意味着将内部控制纳入了管理理念中,将企业风险、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联系起来。

《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给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践带来很大的启发。2006年6月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率先推出《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自同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2006年9月,深圳证券交易所也推出《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全面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新时期。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了我国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自2009年7月1日起实施,2010年4月26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相关配套 指引。

伴随着内部控制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与完善,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本文对中国期刊网2007—2012年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以内部控制为主题的论文数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如图1所示。

从整体上来说,2007年以前内部控制在中国社会的认知和关注程度并不高,且实际中大多是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杨雄胜等,2007)。2007年以后,一些因内控缺失导致经营失败的案例频频曝光,如三鹿集团、中航油等,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逐渐成为这一领域的热点问题。

二、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视角

经济后果本身是一个宽泛的概念,针对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也有不同的切入点。从目前国内文献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成本和企业价值、信息质量、审计定价、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风险反应和社会责任。

(一)内部控制与成本、企业价值

随着两权分立,问题随之产生。成本是由于问题所产生的损失,问题源于信息不对称,当经理人员掌握了更多的经营信息时,所有者处于信息劣势,由此可能会带来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通常会采用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来牵制人的行为(秦河,2011)。监控措施的实施需要依靠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内部控制在处理问题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内部控制,可以防范舞弊,提高经营效率,加强对经理人员的监督,减少问题,降低成本。国内的学者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我国的环境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张芸(2008)认为解决控制股东与管理当局的问题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关键所在。杨德明等(2009)、杨玉凤等(2010)研究表明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抑制成本。

内部控制本身所具备的功能和作用决定了其对企业绩效会产生必然的影响。国内学者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以及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方面。林钟高等(2007)研究了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程度与企业价值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并且随着改革的进程和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呈现越来越明显的趋势。类似地,罗雪琴等(2009)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显著内在关联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越高、越主动,其公司绩效越好。翟佳(2011)的研究结果表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越好,公司绩效越好。

(二)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

利用公司内部的分工进行管理活动的调整与修正,监督并反馈业务执行的错弊,预防会计差错出现,可以说,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保障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良好的内部控制被认为是实现高质量财务报告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质量的财务报表其会计信息应当可靠和相关,其中盈余信息是财务报表中最受关注的点,盈余平稳并持续是其高质量的表现。内部控制良好的公司重视提高盈余质量。聂继虹(2011)的研究发现加强内控信息的披露有利于提高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张国清(2008)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对七种指标度量的盈余管理程度影响均不显著。但在另一方面,赖文海(2011)研究认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情况会影响到公司盈余质量,设计完善、执行有力的内部控制是财务报告可靠性的有效保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够改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高盈余质量。方红星和金玉娜(2011)的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三)内部控制与审计定价

内部控制这一概念源于审计,是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合理保证,自2008年6月起《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首先在上市公司执行也对审计意见的发表产生了影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审计意见以及审计定价的影响。研究认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越差,年度报告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而且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中,内部控制越差的公司越可能收到惩罚力强的审计意见(肖成民和李茸,2011)。

在内部控制与审计定价方面,池国华等(2012)研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越规范,越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审计定价越低。这一研究从审计费用角度肯定了内部控制规范的意义。与此类似的还有张敏和朱小平(2010)认为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与审计定价正相关。然而由于指标与变量的选取并不完善,此问题仍有发展空间。有部分学者在此问题的研究中得到了相反的结论。张旺峰等(2011)对沪深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定价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两者相关性并不显著。孙新宪和田利军(2011)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内部控制会影响审计意见形成,而审计意见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判断依据,投资者的选择反过来也会影响公司的业绩,因此内部控制对于公司自身以及公司信息使用者而言都会产生环环相扣的影响,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是企业必须面对的事实。

(四)内部控制与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风险反应

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可以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附加信息。内部控制是对企业经营效率、风险识别与防范以及财务质量的合理保证,因此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是了解该公司治理优劣的一个直观而重要的途径。

杨有红、毛新述(2011)的研究表明内部控制能够对保护投资者利益起到强化作用。这说明如果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发送了更好的财务报告质量的信号,减少信息的不确定性,那么投资者会根据这些信息来修正自己的判断和改变其投资策略,从而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张传财(2011)结合管理学与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了投资者如何利用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进行风险感知和决策,发现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对个人投资者具有显著的影响,也会对管理者产生不信任,另外审计师的报告也会对个人投资者的风险认知产生重要影响。

(五)内部控制与社会责任

近年来先后有学者提出制度建设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有保障作用(吴照云和刘灵,2008;阳芳和张四海,2008)。因而逐渐有学者将视角转向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是保障社会责任落实的关键因素上。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对企业周围及内部承担责任,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利益,更要从对人与环境的关怀中取得更加丰厚的溢出效益。但是履行好社会责任的前提是公司内部的正常运转,因此有效的内部控制作为落实公司治理的具体制度体系是直接作用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关键因素(李志斌,2012)。关注社会责任这一角度为研究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将有利于引导相关法规的出台,也为加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重视起到促进作用。

三、研究脉络与未来研究趋势

本文研究发现,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是一种嵌合的关系,即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与重叠的区域。作为与公司治理结构密不可分的体系,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有关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网络如图2所示。

问题是内部控制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的高低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价值。由于企业价值是公司外界评价其表现的重要因素,因此会带来管理者为维护公司形象而进行盈余管理,利用会计选择和真实活动管理影响其盈余质量水平,而会计信息披露又是内部控制功能中所强调的一点。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财务信息的披露质量,不仅影响审计定价,也影响审计意见的形成,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外部信息使用者对投资的风险判断。

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经济后果不同切入点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联性,综合考虑这些经济后果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是未来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研究的一个方向。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更全面考虑了内部控制的后效,而且对内部控制与其经济后果之间的内生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这对内部控制规范的完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雄胜,李翔,邱冠华.中国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研究[J].会计研究,2007(8):60-67,96.

[2] 秦河.内部控制质量与成本相关性研究——基于沪市2009年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D].西南财经大学,2011.

[3] 张芸.公司所有权与董事会结构的关系[J].经济师,2008(9):33-34.

[4] 杨德明,林斌,王彦超.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与成本[J].财经研究,2009(12):40-49,60.

[5] 杨玉凤,王火欣,曹琼.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成本相关性研究——基于沪市2007年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审计研究,2010(1):82-88,46.

[6] 王书珍,林钟高,郑军.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研究——来自沪深两市A股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7,33(4):132-143.

[7] 罗雪琴,李连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基于浙江省2006年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J].财会通讯,2009(11):43-47.

[8] 翟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质量对公司绩效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1.

[9] 赖文海.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质量的实证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1.

[10] 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8):53-60,96.

[11] 张国清.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基于2007年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08(12):112-119.

[12] 聂继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相关性分析[D].北京工商大学,2010.

[13] 肖成民,李茸.内部控制会影响审计意见吗?[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2(2):34-41.

[14] 池国华,姜金赤,张天元.新制度背景下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定价的关系研究[C].第十一届中国实证会计研讨会论文集,2012.

[15] 张敏,朱小平.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与审计定价关系研究——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横截面数据[J].经济管理,2010(9):108-113.

[16] 张旺峰,张兆国,杨清香.内部控制与审计定价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1(5):65-72.

[17] 孙新宪,田利军.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影响审计收费吗?——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D].江西财经大学,2011.

[18] 杨有红,毛新述.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与投资者保护——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贸经济,2011(8):44-50,58.

[19] 张传财.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投资者风险认知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1.

[20] 吴照云,刘灵.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层级模型和制度共生[J].经济管理,2008(Z1):25-32.

篇10

一、碳金融的发展现状

全球碳金融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的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一是碳交易,欧洲一些活跃的银行建立碳交易柜台,提供买卖经纪、风险管理和交易操作等服务;二是基于碳排放额度的金融衍生产品,金融机构开发碳排放额度的远期、互换、期权、额度抵押贷款等产品,为客户提供避险工具及融资服务;三是碳排放额度保管服务一些银行为客户提供碳排放额度保管、账户登记和交易清算服务;四是碳基金,包括从现有减排项目中购买排放额度或直接投资于新项目,主要有括国际多边援助机构受各国或地区委托所设立的碳基金、金融机构设立的盈利性投资碳基金政府双边合作碳基金及一些自愿进行减排的基金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有关碳金融的具体实践

(一)兴业银行。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兴业银行开始与国际金融公司积极接触,希望共同开拓中国的节能减排金融服务市场。截至2008年6月底,兴业银行已累计在全国14个省和直辖市开办节能减排项目贷款业务,共支持了69个节能减排项目,融资金额累计21.53亿元。相比传统贷款项目,节能减排项目融资更关注企业现金流状况、偿债覆盖率等指标,节能减排融资更新了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丰富了风险评估技术。2008年10月31日,兴业银行正式宣布接受赤道原则,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

(二)交通银行。2008年3月,交行正式启动“绿色信贷工程”,确定了绿色信贷的具体标准,将“绿色信贷”政策融入授信准入、客户选择投向管理、授信评审、授后管理等各个关节,树立“绿色信贷”在信贷工作领域的核心地位。通过“绿色信贷”的实施,信贷资源的配置更为合理,可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截至2009年9月末,交行已完成“绿色信贷”环保标识分类的授信余额达总余额的99.9%,已分类授信户数达授信总户数的99.8%。在已分类的授信总余额中,绿色类占99%以上。

(三)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浦发银行作为国内第一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中资商业银行,不仅积极倡导节能环保理念,更在经营中不懈推行“绿色实践”。2007年以来,浦发银行国内外专业机构进行合作,率先在全国商业银行中率先推出第一个针对绿色产业的金融解决方案――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主要为工业、市政和建筑领域的能效项目、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专业、全面的金融服务支持。今后几年,浦发银行也已明确将绿色产业列为重点授信业态。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策略

(一)在深化社会责任感基础上经营理念的创新。

首先要培养并加强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感。商业银行应该逐渐认识到开展碳金融业务在拓宽利润来源、提高竞争实力的同时,有助于树立自身良好的社会形象,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的管理层要在战略上重视碳金融业务。商业银行要明白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并且使自身业务发展与其社会责任的协调。

(二)强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积极拓展碳金融业务。

1、主营业务创新。商业银行在选择贷款客户时,要严格执行环境风险的检测,做好贷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剔除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客户。同时要积极加大对低碳、环保项目的贷款。

2、设立专项基金促进减排项目的发展。在这方面比较成功的国际商业银行举措如荷兰银行推出的“低碳加速器”基金,该基金直接投资于那些未上市但致力于降低碳排放和提高能效的公司。我国可以借鉴此做法设立类似的基金,吸引更多的企业发展低碳项目。另一方面,专项基金的设立也能提高国际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促进其发展。

3、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产品及服务创新。现阶段国际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较低,且存在分割现象,所以商业银行应积极介入并逐渐成为重要参与者,通过开发各种连接不同市场的套利产品,加速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服务方面,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结算、清算以及其他金融交易的平台都还远未完善,发展相对滞后。商业银行要以此为契机,开展新的中间业务,如进行碳信用的登记、托管、结算和清算工作,进而促进自愿减排市场的发展。

(三)多方面控制风险,健全机构、培养人才多方面努力发展碳金融。

鉴于碳金融业务自身的特殊性,商业银行必须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限度之内,多方面控制风险。可以选择那些经济强度好、外部担保强的项目,并通过银团贷款、分期投入资金等方式降低贷款的信用风险;通过咨询权威的律师事务所,掌握对自身有利的法律条例和法律管辖;通过涉足诸如责任保险等商业保险,转移碳金融业务中的操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