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前景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2: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教师专业;现状与发展前景
【分类号】G451.1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水平的逐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顺应时代的需求,寻求新的方法是教师专业发展乃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信息化”走进教育领域,要求教师转变对教育的观念,更新提升途径,优化教学及自主学习实践,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
1 教师专业发展及教育信息化的概述
伴随着各种职业的专业化进程,便有了社会学角度的教师专业化讨论。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不到半个世纪,进入我国的研究领域仅近二十年。它对我国教育专业发展的学术研究以及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为教育实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很大程度影响了教育领域。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领域蓬勃发展。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当属美国。教育信息化在20世纪较早得到发展,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EDUCOM(致力于用计算机技术改造大学教学和科研系统)等组织,至今影响深远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组织便是它们发展合并的产物。
2 现状与问题
顾小清(2004)研究发现,目前多数的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多是短期的或者说期望短期见效的。这些项目实际上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没有产生真正的影响,至少是没有显见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给培训者带来“受挫感”的体验。曹建霞(2008)通过问卷调查指出,信息化环境已经初步显示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技术的发展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荣誉感,促进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意识,使教师实现不断的自我调整和“更新”,将自我发展纳入职业生涯。但是在调查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大多数人对信息化时代自己的职业规划不甚清晰,有人希望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支持本学科的网上教学平台。有些老师甚至选择回避,沉默或者寥寥数语带过。这说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随之而来的新要求新标准,很多老师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3 发展的前景
3.1 通过多种途径,增强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
信息时代,教师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对教师进修培训的手段和途径也越来越多。现阶段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能力进行提升。首先,要让教师理解在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各种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其次,要让教师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只是在融合过程中应用的一门技术,不能代替课程,也不能凌驾于课程。它只是“工具”,只是用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活动的。最后要让教师理解电脑不能代替人,因为它没有感彩;投影屏幕也不能代替黑板粉笔,学习内容的结果和过程的呈现对学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3.2 平衡信息资源配置,消除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导“限制性因子”
限制性因子是一些生态因素缺乏,或低于临界线,或超过最大忍受度的因子,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几乎所有的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性因子。信息化环境下亦存在众多限制教师专业发展的因子,要使教师专业得到长足发展,必须分析各种限制性因子,找出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想法设法消除主限制性因子的束缚。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导限制性因子有: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环境较差;信息资源区域性配置失衡;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偏弱。因此,急需改善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健全校园网络系统;平衡信息资源配备,尤其加大农村及偏远地区信息化的投资力度,同时增添相应数量的信息化设备,缩小城乡学校信息化差距;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方面的内容培训,使每位教师都能获得教育技术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自身专业发展生态困限的主动超越。
3.3 提高自己专业技能的最佳途径
提高专业能力途径统计如下页表1所示[3]。在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途径方面,“听课、观摩他人教学”得分最高,为1.29,说明大部分老师认为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途径;21-27周岁年龄段教师在“校际协作,与其他学校的老师交流学习”和“制度性的定期在职进修”两个方面得分相对较大,说明此年龄段的教师认为这两种途径有助于自己专业能力提高;28-35周岁年龄段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得分最高(1.13),说明此年龄段教师认为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是有效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途径;50周岁以上年龄段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得分最高(1.67),说明此年龄段教师认为这种途径是有效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途径,在“听课、观摩他人教学”得分较低(0.00),说明有经验的老师更加倾向于反思、总结、研究。
教育教学是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对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是教育教学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现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方式的信息化,教师必须运用好现有资源,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打造一批更加优秀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张文波.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5):39-43.
篇2
(一)良好的政策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创造了发展环境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在全面推进教改的过程中,需要在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基础上,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恢复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进而在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国家以有效政策的落实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保驾护航”,并突出强调要实现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从基础教育抓起,为人才的全面成长奠定基础。在此背景下,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就具备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二)相关理论基础不断发展成熟
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国内外教育工作关注的焦点,相关理论研究从深度、广度上都实现了发展,相关领域的学者不仅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信息化建设、教学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等方面,同时还是深入到学前儿童音乐、英语等教学领域。在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上,以苏珊为代表的教育工作者已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上取得了先进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值得借鉴。
(三)践行教育信息化较早,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在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下,学前教育事业积极地将多媒体教学设备应用于教学中,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学习网站的建立,进而构建了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这就为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一发展过程也说明了学前教育在践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成功的迈开了第一步,相关理论基础不断发展成熟。
(四)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实现了与时俱进的更新
随着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得到了普及性的应用,在此背景下,人们的眼界视野得到了拓展,思想观念也与时俱进。对于在教学中实现信息化建设绝大部分家长都能意识到其重要作用与价值,进而在思想与行动上给予支持与配合;而作为学前教学工作的主体,其能够意识到当前实现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提升。
二、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一)学前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缺少必要的经费做支撑
要实现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首要前提是需要有充足的经费作支撑,进而才能实现基本的硬件设施建设。但是,从目前的学前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看,由于国家尚未将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列入义务教育的范畴之内,进而导致学前教育缺少获得经费支持的途径,整个信息化基础建设陷入困境,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地区,学前教育事业有近百分之九十是民办的,进而无法实现充足的资金投入,这就致使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举步维艰。信息时代下,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学前教育在信息化教育过程中不断进步,成为了当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切实有效的加强学前教育硬件建设,加大经费投入才可能有效实现学校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此外,经济发展不平衡致使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呈现出区域发展失衡的现象,这也从整体上制约了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如何解决学前教育中的信息化建设中的硬件建设将会加速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软件的针对性差
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已成为贫困地区教育者落实信息教育的最大障碍。基于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幼儿阶段的信息化教育需要有针对性的教育软件作支撑,只有与幼儿身心发展相适应的资源,才能够激发幼儿兴趣、调动幼儿积极性,促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目前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基本上停留在训练—学习这一阶段中,缺乏针对性。资源的多元化运用不够致使其质量偏低,实际应用价值不高。
(三)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整体能力素质偏低
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践行者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因此整个学前教育师资队伍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信息化践行的成效。而从当前师资队伍的现状看,由于当前关于幼师从业资格尚未将信息化应用能力水准进行明确的规定,致使很多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具备这一能力,因此,这就致使很多幼师在思想上尚未意识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积极的使用这一教育手段。与此同时,国家也尚未将培养幼师信息化技能纳入到培训体系中,虽然在落实工作的过程中一些教育机构开展了相应的培训,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属于“面子工程”,并没有从根本上使幼师具备这一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师也就无法实现信息资源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三、区域性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一)合理定位学前教育信息化,进而实现其内涵建设
在教育事业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资源整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在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并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就需要针对幼儿身心发育特点,从幼儿的认知特点着手,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进而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教育信息化作用。从以上信息化运用的过程中不难看出,信息化并非教育的核心,而是实施教学的一个环节。在建设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如下三方面内容:第一,家长的充分支撑,能够通过家庭教育为信息化教育环节的落实提供支撑;第二,幼儿园教师的能力素质的支撑以及幼儿园管理质量的支撑;第三,家长与幼儿园教师互动与沟通的支撑。
(二)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学前教育资源质的提升
在推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以提高教育资源的质量,进而才能通过信息化的建设来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而这就要求做到:第一,政府要给予当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充分的重视,在政策上要实现有效的扶植,并要加大对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落实教育的公益性与普惠性。第二,要集中行业教师、学者等的力量,实现理论实践的相结合,并不断更新充实资料库资源,确保资源的质与量。第三,要积极的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搭建与国外信息共享平台,以通过互通有无实现资源的最优化。第四,要建立关于优质资源评价的机制体制,以确保信息化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三)加大政策支持,实现西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我国教育政策立足点之一是要实现教育的公平性,进而从根本上提升教育质量,因此,这就要求要通过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进而实现教育的均衡性。而这就要求政府要通过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来进一步实现幼儿园间的沟通交流,进而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同时,要针对当前农村以及偏远山区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在政策上实现有效的扶持,进而确保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能够惠及所有幼儿,这样才能真正地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提高学前教育的有效性。
(四)以政策提升幼师从业门槛,以培训提高幼师能力素质
基于当前学前教育从业门槛低、教师能力素质不足的问题,要想推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化在学前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就需要全面提高幼儿专业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首先,需要国家对于当前幼师专业标准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将基本信息化技术衡量标准列入其中,以提高从业门槛,确保幼师的专业能力素质。其次,要加大对幼师的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以确保幼师在具备这一能力的基础上,能够与时俱进的更新自身的信息技术知识系统,进而通过理论的不断完善来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的开展,这样才能确保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充分的利用信息化资源,实现教学质量与效率的不断提升。
四、总结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对于人类的交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人类文化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语文教学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实际生活,强化语文的实践活动,从而优化语文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身为一名语文老师,应当时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近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及成果来进行研究,阐述我对语文教学改革方面的认识。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自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之后更贴近学习者认知规律的一门学习哲学。它的主要观点包括4个方面:
1.学生中心观:教学主要是为了通过知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习的内容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影响,这种论述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建构意义所在,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则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主动建构意义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更重要的是培养认知主体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
2.教学过程互动观:老师与同学之间只有互动才能进行交流,促进知识的传输,才能共同发展,这样的过程才是真正的教学
3.情境建构观:一个优良的环境对于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可以将知识与情景相联系,促进学生的联想,将自身的认知与新知识联系起来,赋予知识某种新的意义。这中方法也是建构主义理论所认知的
4.协作学习观: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其中就有这样一种观点,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者周围环境之间的协作带来的交互作用对于学生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也是建构主义专家要重点指出的观点。
二、建构主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阅读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很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者从中能够感知很多的东西,像一连串的字、词、句构成的段落,并不单单只一个字。因此这对老师的教学也是一个考验,如果一个教学方式很精心、合理,但是学生却对此不感兴趣,那也是一个失败的教学,没有任何效果。所以一句话就说的很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课堂教学别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制作相应的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
2.利用信息技术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索取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着无限信息量的社会,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才不仅仅是因为它所拥有的信息量,还有他在对于新知识的索取和学习能力。所以现在培养学生索取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成为了现代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任务。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独特的优越性,它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以供学生学习时自己自由地查阅,同时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在课文内容被拓展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提高了他们在索取信息学习新知识方面的能力。例如以前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老师只是单调的讲解,强迫学生对它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根本就不能满足现在国家对于教改的需要。因此我的方式使得这个课堂成为了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环境。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人们改变旧思维的思考方式,因此培养创新思维是使得人们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更是现在素质教育的更高要求。随着人机对话、机器翻译、计算机制图成为现实,听、说、读、写的内容和方法也会出现新的变化,因此这就要求了人们的表达能力需要有更新更加综合的提高。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协作式学习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个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之间的协作,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按照学习者的需要不仅适用于个人教学,也适用于协作性教学。
三、结语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不仅突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它的操作上也更加方便。它运用信息技术将语言、文字、图像和动画结合在一起,突出了学习中的重点,帮助学生创新思维,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作者单位:哈尔滨华德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数字化;高职图书馆;入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35-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01
[本刊网址]http://
图书馆是高校的信息文化中心,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如何帮助新生尽快消除陌生感,指导他们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来丰富自己的学识、拓展视野,提高专业素养,已然成为图书馆人员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而新生入馆教育作为新生了解图书馆的第一课,它对提高新生对图书馆的认知和认可度起了重要作用。
一、数字化背景下高职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的意义
新生人馆教育是高职图书馆展示自己的一个重要平台,它是指图书馆运用各种教育形式,对读者进行图书馆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培养读者的信息检索能力和求知意识,扩大图书馆的知名度,从而提高馆藏利用率的一种教育手段。它在服务读者、提升馆员业务能力方面有着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新生尽快适应大学模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讲,大学的一切是陌生而新鲜的,他们首先要面临的就是“由高中的灌输式教学到大学的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转变,因此教会他们自主使用工具书及检索资源则非常重要。而新生入馆教育则是承担该任务的重要角色。它通过对图书馆的功能、布局、馆藏资源、公共道德、规章制度等内容介绍,能迅速消除学生对图书馆的陌生感,学生通过对馆藏检索、电子资源检索和利用等技能的学习,能自主、及时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从而喜欢且依赖图书馆,提升自身自主学习和钻研能力。
(二)有利于图书馆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分数相对较低,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读书热情不高氛围不浓,对图书的兴趣和爱护意识相对较差,导致某些不良现象在图书馆时有发生,如:将阅读后的图书随意乱放导致错架乱架、外借图书逾期不还、损毁玷污丢失外借图书、长期霸占自习座位及存包柜、不爱护公共财物、不遵守规章制度等,大大增加了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工作量,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这些事务性工作占用了图书馆人员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因此利用新生入馆教育这一契机对读者进行教育,使他们对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能自觉遵守,配合图书馆人员的管理,做到文明利用图书馆,使图书馆工作人员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读者服务上,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水平。
(三)有利于图书馆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虽然近年来,高职图书馆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经费采购图书资源,但是图书借阅率却日趋下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新生入馆教育是图书馆自我宣传的一个良机。只有当学生了解且学会使用图书馆资源,学生才乐于到图书馆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同时通过入馆教育的平台,让馆员与学生进行近距离的交流互动,听取学生的心声和建议,真正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采购图书和电子资源,吸引读者,使图书馆服务变得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进而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四)有利于图书馆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投入、学生的学术水平相对较弱,在大部分学生眼里,图书馆只是借还书的地方,因此图书馆在高职院校的影响力也相对较弱。图书馆可以借助新生入馆教育的平台推广本馆资源,展示自身的形象,吸引读者自觉走进来;图书馆馆员利用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向新生展现图书馆的工作和文化内涵,取得新生对图书馆工作的理解和尊重,在新生中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只有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被广泛使用,图书馆的价值才能体现,自身的地位和影响力才能得以不断提升。
二、当前高职院校新生入馆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缺乏系统性
首先是学校层面,由于图书馆属于高职院校里的教辅部门,学校及院系的重视程度不够,新生入馆教育在时间、场地、宣传等方面都存在应付态度,往往安排在军训期间或课余时间,且是集中的填鸭式教育,培训效果不佳;其次馆内方面,由于高职院校逐年扩招,图书馆每年开学初要负责几千名新生的借书证办理、入馆教育等工作,人员紧缺、工作负担重,没有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对入馆教育工作积极性不足;最后是学生方面,由于新生对高校图书馆的认识只流于表面,认为图书馆只是借还书的地方,没有其他营养价值,且占用他们的课余时间、无需考核不计入学分,因此学生积极性不足甚至有逃避心理。种种原因导致新生入馆教育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二)教育形式传统、内容单一,效果不佳
由于高职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时间短、内容多,大部分图书馆仍采取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授课、讲座或者发放《图书馆读者指南》等形式进行,授课内容比较笼统,往往是一小时内把图书馆的所有功能传授给学生,缺乏实操的机会,导致学生印象不深刻、培训效果不佳,只是形式上完成了入馆教育,但学生真正使用图书馆资源时仍无从下手,最终导致各种不规范、不熟悉的行为出现,比如不会使用OPAC图书查询系统、不会借助自助检索机到书库找书、不会使用电子资源查找资料、不清楚图书馆的规章制度等,给图书馆的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压力。
(三)没有设置专门的入馆教育馆员,馆员授课经验不足
由于大部分高职图书馆都没有设置专门的入馆教育馆员,只是临时抽调馆员负责该项工作,而大部分的图书馆员平时没有承担授课任务,授课经验不足,只是照本宣科进行讲解,与学生缺乏互动,教育效果不理想。且随着数字化校园的普及,数字图书馆也相继进入各高职院校,某些馆员自身对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的使用熟悉程度也不够,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培训。
因此传统单一的入馆教育模式,已然不能适应当前数字化图书馆的教育需求。探讨新的教育方法、改进教育模式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三、拓宽思路,创新高职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模式
(一)提高入馆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宣传力度
首先,要取得领导重视,建立专业的入馆教育师资队伍。新生入馆教育的效果与领导的重视程度分不开。首先要为授课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机会,提高授课水平;在领导的指导下制定入馆教育工作方案,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并形成常态化;另外在课时、场地、经费、人员组织等方面要取得其他部门领导的支持,使教育活动得以持续开展。
其次,与院系合作,借助媒介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各院系辅导员是与大学新生走得最近的群体,他们在新生中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如果能够借助他们的力量对图书馆进行宣传,将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有利于图书馆日后工作的开展;同时与学院团委合作,利用广播站平台开辟图书馆专栏,定期介绍图书馆的功能、馆藏、规章制度、新书好书推荐等;在勤工俭学学生中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负责到各自班级、宿舍进行宣传,并把读者的需求、意见反馈回图书馆;同时利用微信服务号平台,开通图书馆信息推送服务,如新书通报、活动通知、最新动态等,实现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传输与交互。
(二)创新思路,改进入馆教育的方式
在互联网、智能手机广泛应用于大众的今天,如果仅依靠传统的教育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广大90后高职学生的需求,只有与时俱进、结合用户的特点把传统和新型教育模式结合起来,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才能为读者所接受。
1.利用多媒体阅览室进行实操培训
除了传统的集中授课外,针对一些操作性强的内容可以利用图书馆资源优势,分批分专业在多媒体阅览室进行实操训练。比如使用OPAC系统进行文献检索、电子资源的利用、随书光盘的下载等,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实地操作,培训馆员也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互动,根据实际需求介绍各专业群学生感兴趣的资源。以广州某高职院校飞机维修类专业学生为例,他们最感兴趣的是英语等级、计算机等级、公务员考试以及专业书籍,结合学生兴趣点开展教育更能加深学生印象,增强培训效果,提高积极性。实操结束后由志愿者带领实地参观图书馆,并对图书馆各个功能区域进行讲解,使读者对图书馆的印象更直观。
2.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图书馆微视频教程
在数字化校园的背景下,图书馆的各项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相比没有思想的文字,生动的视频更容易让人接受。图书馆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图书馆宣传视频,把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功能区域、馆藏分布、部门人员设置、借阅流程、规章制度、馆藏和电子资源检索方法、案例分析等内容制作成微教程,学生利用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播放学习,使教育效果更生动直观,学生更乐意接受。
3.开通网上教育平台,建立新生入馆考试制度
新生人馆教育考试制度在江南大学等一些高校已经实行,有效避免了学生对入馆教育的应付敷衍。如可以开通网上新生人馆教育学习平台,并制定一套考试系统,把文献查询、电子数据库查询、图书馆规章制度、开放时间、公共道德等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纳入考试范围,学生只有参加学习且考试合格后,计算机系统才会自动开通其图书馆使用功能模块,否则将无法使用图书馆资源。通过这种方式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人馆教育的成效。
(三)建立新生入馆教育反馈体系
篇5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路径
前言
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化学学科在学生化学素养、科学精神、实践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化学知识抽象、深奥,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吃力,学不会、不愿学的学生普遍存在。面对这一局面,化学教师可以适当地调整教学战略,引进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的介人增强化学教学形象性、趣味性,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前提下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就高中化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具体融合路径进行研讨。
一、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提升学生听课效率
学生在上课之前认真预习课本,上课的时候就能胸有成竹,听课也就更有目的性、针对性。然而,很多学生预习方式不科学,其课前预习仅仅停留在浏览课本、背诵概念和公式等层面,这样的预习费时低效,不能发挥出真正价值。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化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这一局面进行改革,指导学生课前有效预习”。以《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这一课题为例,具体实践策略如下:首先,化学教师仔细、深人研究教材,掌握本节所讲内容。其次,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再则,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录制微视频,或者从网络上下载符合实际学情的微视频。并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化学学习能力设计导学案,在导学案中明确学习目标,如“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且能够使用NA进行计算”等,设置相应的练习。最后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观看微视频,在看完微视频之后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这样的课前指导能够让学生有目标、有方向地预习,加上微视频的指导,学生可以实现高效预习。
二、利用信息技术设计精彩课堂导入,唤醒学生听课兴趣
课堂导人十分重要,但是很少有化学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在很多教师看来,课堂导人占用时间,会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对教学效果造成负面影响。实则不然,精彩、有趣的课堂导人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课。虽然占据一定的时间,但是可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听课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在讲解《硫和氮的氧化物》这节课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空气质量预报图片,图片中的“城市主要污染物”一栏中包括可吸人颗粒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对学生来说,这样的预报图片比较常见,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会是城市污染物,它们会带来怎样的危害。利用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这个时候,教师再给学生呈现出酸雨危害环境的图片。这种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可视化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三、利用信息技术讲解抽象化學知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化学知识比较抽象,尤其是各种元素、离子等,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高中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认知难度、理解难度。在教学实践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讲解,变抽象为形象,变复杂为简单,以此突破教学重难点。换言之,化学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各种抽象的、肉眼看不见的知识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获得直观的视觉体验,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吸收,并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有效内化”。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的时候,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内部变化以动漫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视频直观地看到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动漫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相较于传统教学中教师绞尽脑汁地解说,这样的视频呈现能够促进学生快速理解、消化。不仅可以减轻化学教师教学负担,还能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化学实验教学,优化实验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核心,教师必须予以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化学实验往往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难以开展,如教学时间紧凑、化学实验试剂或仪器缺乏、实验具有很强的危险性等。这些情况下,化学实验教学就无法顺利开展甲。此外,化学实验一般仅操作一次,而学生难以在仅有一次的实验中完整地记住实验现象、实验操作过程等。上述这些问题,在信息技术的介人下均可以得到解决。例如,在进行有关于硫酸的化学实验时,为了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硫酸与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化学实验现象以及操作过程,又能将危险系数降到最低。又如,对于一些复杂的实验,或者实验现象稍纵即逝的化学实验,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讲解,利用多媒体的慢放、暂停功能,一遍放映一遍讲解,使学生做到充分理解、有效掌握”。除此之外,在每一次讲完化学实验之后,教师可以将相应的化学实验视频给复制给学生,让学生课后的时候再次观看,通过反复观看做到透彻理解。
五、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课后复习,促进学生吸收消化
高中课时紧,任务重,每节课的容量都比较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消化不良”的问题。很多学生经过课堂上的学习,产生了很多疑惑,还有很多尚未弄懂的知识点和问题,这些都需要课后的时间去解决。然而,很多时候,学生仅仅凭借自己个人力量无法做到除所有的学习障碍。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就可以发挥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建立化学交流群。一方面,化学教师让学生将自已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疑惑或者课上还未弄懂的知识点等发送到群内。化学教师则在群内给学生解答,其他的学生若是能够给予解答的,也可以进行解答。另一方面,化学教师可以以微信群为平台,经常在群内给学生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如视频、文章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利用信息技术搭建这样的学习平台,不仅可以营造浓厚的化学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不再累积,而是做到当天问题当天解决。这可以为学生后续学习打好基础,而且这对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篇6
1.1农业教育信息资源利用水平低,信息资源定位不明确
由于在农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尚未形成有效筛选、集成和利用信息的机制,从而导致我国农业教育信息资源利用水平低,信息资源定位不明确。从现实来看,在农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进行管理决策时,大部分教育机构管理层通常采用经验决策,而忽视了信息决策。而农业教育信息化出现的问题往往都是管理人员在教学实践中不曾遇到的,采取经验决策,以曾经解决与笼统的信息化发展“似曾相似”的问题的经验来解决具体的农业教育信息化问题,这使得旧有思维和信息化推进之间的矛盾加剧。从长远来看,带有主观性和局限性的经验决策不利于我国农业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另外,我国农业教育信息资源中信息资源定位不明确体现为信息超载和信息迷航的问题。网络上的农业教育信息资源丰富,但是用户极容易在检索到的海量信息中迷失方向,无从下手,无法精确定位找到自己真正需求的信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教育信息资源可以以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表现。如网页虽然能将各种资源以网页的形式进行,但难以对资源本身进行描述,学习者很难从一个丰富多彩的网页中提取出所需信息。同时,随着垃圾信息的日益增多,信息资源的精确定位变得更加困难,信息超载和信息迷航问题越来越严重。
1.2农业教育信息资源投资效率低下,导致信息资源大量浪费
由于我国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对信息的投资效率和效益低下,信息资源因得不到有效循环而大量浪费。造成这种管理窘境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原因在于大部分学校虽然具备超前的信息意识,但是并不重视信息实践。在具体信息实践中,大部分学校的主管人员对于信息资源的管理持放任发展的态度,这导致大量学校的农业教育信息化一直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之中。在未明确信息需求的状况下,学校无法提出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和动力。客观原因在于有效的基础信息严重匮乏,使得学校甚至整个农业教育信息化产业信息系统运行的后续工作难以进行。另外,基础信息化资源更新不够及时严重影响了农业教育信息化行动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基础信息未按照信息生命周期的特性进行存储和管理,造成信息的海量增加,信息的价值含量无法测度,冗余信息、无用信息大量存在,为以农业教育为主的学校信息利用的有效性带来困难。农业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薄弱,形成众多信息孤岛,一方面由于信息化技术发展的阶段性,加上人们追求“实用快上”的目标,很难统一考虑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问题,往往围绕单项业务开发、引进孤立的应用程序,导致“信息孤岛”的不断产生;另一方面,存在“重硬轻软,重网络轻数据”的认识误区和观念陈旧,小农经济的部门封闭、信息私有的狭隘观念,使一些人不重视数据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当企业和部门的系统及应用越来越复杂,并深感孤岛的阻碍之际,再重新改造现存的数据环境,进行信息资源的规划和挖掘,常常缺乏良好而有效的实践方法和工具。
1.3对农业教育信息化战略地位认识混乱,缺乏统筹和总体规划
我国农业相关部门对农业教育信息化战略地位认识偏颇,缺乏统筹和总体规划,是我国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失调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在我国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体制运作不力和我国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结构缺乏统一技术标准2个层次。我国农业教育信息资源体制运作不力体现为在整个农业教育信息化系统中,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及多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和统一管理体制。系统中个体间各自为政,未形成合力现象,有的甚至出现了相互掣肘的消极现象。这说明目前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尚未受到全面重视,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缺乏有效规划和布局。调查发现,虽然有58%的学校设置了专门负责配置协调农业教育信息技术和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的独立部门,但是仍有42%的学校未设置或是让其他部门兼职负责这项工作[1]。有关部门的不重视导致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缺乏强有力的支持,而对于农业教育信息化缺乏合理有效的资源规划则导致了系统内个体间关系的混乱,建设步调的相互倾轧。这些直接导致深层次的管理层面问题,诸如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结构统一标准的缺乏,应用层面上的资源整合困难,教学应用水平难以提高等问题。我国农业教育信息管理结构缺乏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技术标准是指统一的技术、统一的设计模式、统一的通信接口、统一的检验标准等。我国农业教育信息化系统中信息和资源管理平台间缺少统一的技术标准除了有管理体制不力等直接因素外,其历史性因素也占重要部分。学校内部推进农业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初期,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形成了由不同团队利用不同技术及模式实现的信息资源管理软硬件平台,但尚未依照统一的规划和标准进行建设,这些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教育信息化的推广普及速率。但是,随着农业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发展,教学对整合优秀信息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学校个体内以及学校个体间缺乏统一技术标准的潜在不良影响便显现出来,平台之间资源无法共建共享,形成所谓的“信息孤岛”。我国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对于跨部门、跨地域的集成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早期缺乏管理结构的统一标准,导致平台间无法兼容,进而致使在深层次建设时需要重新架构兼容性平台,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2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与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农业教育信息化在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之后,正经历从信息工业阶段向信息服务阶段转型的时期,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的同时潜藏危机,如何在这个时机和危机并存的阶段,把握机会并解决困境,是所有农业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其中,从新科学哲学的角度来说,农业教育信息化不仅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门精确的系统科学。江西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矛盾就是原有的方法论体系跟不上日趋复杂的信息资源结构,缓和这个矛盾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引入专门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根据TomasKuen的科学范式论(ScientificParadigm)观点,科学从“前科学”阶段发展到“常规科学”的过程中,作为其专业基础的范式也在不断地自我完善。在范式完善过程中,随之又出现越来越多的“反常”(anomaly)现象,并最终导致了旧范式的消亡和新范式的诞生。依照TomasKuen这种新科学论的观点,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被视为“反常”现象,而这种“反常”现象引起的结果则有消极和积极2个方面,固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整个农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但同时又提供了农业教育信息化质变化的契机。这种契机表现在诸如信息孤岛等“反常”现象在旧的农业教育信息化理论体系是无法解决的,需要从其他领域引入新的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和解决。在新理论引进和融入旧范式的过程中,旧范式逐渐进化成能够适应现实需要的新范式。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是从信息资源发展的实际出发,其本身的方法论体系契合信息孤岛等具体问题,能够满足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引入信息资源规划是我国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需求。
3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与管理的任务
3.1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与管理的内涵
3.1.1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近年来,图书情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普遍将“信息管理”等同于“信息资源管理”。国内外的相关学者从不同的认识角度对“信息管理(IRM)”的实质进行了阐释。一般来说,国外学者倾向于将“信息管理”作为一种人类集约化系统对其进行认识。美国学者Horton认为,信息管理是对信息内容及其支持工具(信息资源)的管理,是对信息资源实施规划、组织、预算、决算、审计和评估的过程;英国学者Martin认为,信息管理是与信息相关的规划、预算、组织、指挥、训练和控制过程,是围绕着信息本身以及相关资源展开的;而德国学者Stroetmann认为,信息管理是对信息资源与相关信息过程进行规划、组织和控制的理论,信息资源包括信息内容、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结构3部分,信息过程则包括信息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信息服务的提供过程[2]。我国学者则倾向于将“信息管理”理解为一种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王万宗认为,信息管理就是为各行各业各部门搜集、整理、存储并提供信息服务的工作;胡昌平认为,信息管理是一门以普遍存在的社会信息现象为研究对象,在揭示其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围绕社会的信息服务从社会的运行机制、信息需求与利用形态分析出发,研究信息资源与技术开发、信息的有序化组织以及社会信息活动控制的一门新兴科学;马费城认为,信息管理的实质是人类综合采用技术、经济、政策、法律、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包括非正规渠道和正规渠道中的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3]。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是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信息管理在教育领域中的扩展。在农业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架构中,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媒介,而信息则是核心。这与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工程是一致的,所以可通过参考其他的领域信息化定义与内涵,结合农业教育信息化本身的性质与任务,推导出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和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的内涵。在考察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的定义中发现,信息资源管理方法论体系在以往的研究中多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或者政府信息化建设,很少涉及农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首先在信息资源管理的科学范式(ScientificPara-digm)内,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和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与其他领域的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资源规划并不存在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这表示可以依照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和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的定义相继给出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和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的定义。参照教育部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重大课题“农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所给出的“农业教育信息化”定义,将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描述为“在农业教育的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促进农业教育现代化的过程[4]”。这个定义包含了两重意义:①将信息技术与农业教育融合起来,实现信息化教育;②将信息资源视为核心资源,与资金资源、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等基础资源同样重要,信息资源是农业教育信息化的战略资源。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则是农业教育信息化运作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笔者将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AgricultureEducationalInformationResourcesManagement,AEIRM)定义为“在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对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控制与协调以及对农业教育信息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的科学理论与方法论体系。”AEIRM任务的基本框架包含了战略目标、管理办法与基本技术三大要素。其中,战略目标是实现信息技术的集成管理;管理方法将信息技术和传统管理技术相结合,并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基本技术包括分布式数据处理、集成通信网络技术等。
3.1.2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作为AEIRM核心组成部分的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AgricultureEducationalInforma-tionResourcesPlanning,AEIRP),是在AEIRM基础上的发展,其主体部分是农业教育信息工程的总体数据规划。笔者将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定义为“旨在解决农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孤岛’问题并更好地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学校中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工作,支持农业科学化的领导决策等有效举措;其实施过程在于建立农业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和两种基本管理模型。”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侧重于对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统筹规划,通过制订标准和进行统一开发,利用主题数据库、资源规划工具等对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其基本结构为“2个模型,1个标准体系”,即系统数据管理模型、系统功能管理模型和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
3.1.3两者之间的关系。美国信息资源管理学家Horton和Marchand等在20世纪80年代初指出:信息资源(InformationResources)与人、财、物资源都是企业与社会组织的重要资源。从信息管理学科结构而言,信息资源规划从属于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核心;而信息资源管理则是信息资源规划的载体。从笼统目标来说,信息资源管理倾向于对信息化结构工程进行整体布局和分配,其任务不仅包括在信息化工程进行之前对信息要素进行安排和分工,而且包括在建设和发展信息化过程时对其进行监督和调整,其任务线涵盖了整个信息化过程;而信息资源规划则倾向于在信息化工程开展之前,对信息要素进行合理地布局和规划,确保今后信息化进程的稳定运作和发展,其任务线仅存在于信息化工程前期。从具体任务来说,信息资源管理需要保持整体和局部的平衡,对发展中的信息具有监督和控制的作用;而信息资源规划则注重于整体,主要做好数据布局和设置数据规范标准的工作,以便进行信息管理。因此,完备的信息资源规划是做好信息资源管理的前提。但在方法论体系中,信息资源规划属于信息资源管理范畴。在农业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做好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的前提是合理进行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资源规划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在实施农业信息化等过程时,信息资源规划先行,可以为系统最终成功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与管理的任务AEIRP作为工程技术理论,包括需求分析、系统建模、支持工具等内容。进行AEIRP的过程就是梳理业务流程,了解信息需求,建立信息管理标准和信息系统模型;运用这些标准和模型衡量现有的信息系统及各种应用,若符合要求就继承并加以整合提升,不符合要求的进行改造优化、选购或重新开发。这为根本解决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中2个主要问题提供了新的视域。
(1)农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大量资源浪费问题。从AEIRP的观点看,问题的根源在于建设者讲不清需求,而分析人员所做的“需求分析”并不能真正反映建设者的真正需求。信息资源规划强调将需求分析与系统建模紧密结合起来———需求分析是系统建模的准备,系统建模是建设者需求的定型和规范化表达。AEIRP根据学校的运转内容(而不是按照现行的机构部门)划分出一些“职能域”;然后由业务人员和分析人员组成的一些小组,分别对各个职能域进行业务流和数据流的调研分析;进而建立学校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作为整个信息化建设的逻辑框架。进行业务流分析时,要注意识别主要业务过程,研究新的管理模式,即与学校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相结合。在做数据流分析时,要调研分析职能域之间、职能域内部、职能域与外单位间的数据流,并且做出流量的估算。只有经过详细的调研分析,才能进行科学的综合,得出模型化的认识,使学校主管部门、建设一线人员和分析人员在信息化建设“要做什么”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2)“信息孤岛”问题。这是我国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显著的问题症结之一,其根源在于缺乏数据标准化管理。首先是数据定义和编码没有统一标准,不同的程序员或者同一个程序员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个数据对象起了很多不同的名称,诸如“设备代码”“设备号”“设备编号”等,造成系统上的混乱。农业教育信息系统中充斥着混乱数据,不能支持管理的科学化。作为一种新的问题解决模式,AEIRP结合数据流的调研分析,做好基础的数据标准化工作,即设立信息管理的标准体系,进而落实到数据库的结构标准化。
4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的前景分析
我国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初期,我国学者针对于农业教育信息化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于农业教育信息化中的信息资源分类配置和共建共享的研究则出现在2004年以后,早期的研究主要是直接将信息资源规划中的具体技术应用于信息资源配置和布局上,设计出相应的农业教育信息资源整合平台,但是由于当时信息资源规划理论在我国引入的时间不长,且相应的运用和研究在我国并不成熟,因此这类研究仅完成了信息资源规划中的一部分,即只完成系统数据建模和系统功能建模两部分工作,而建立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则很少涉及。另外,这类研究在理论上缺乏深入的研究,并未将研究成果推广到实际应用中。目前的AEIRP研究与应用,是建立在较为丰富的实践应用经验和较为完整的信息资源规划理论的基础之上,并呈现出以下两种明显的发展趋势。
篇7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2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作为知识的载体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信息化是当今的一大特点,教育作为信息的组成部分,信息化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一个热点。教育信息化建设发端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上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实现将信息技术和以网络信息服务为主要手段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应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且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继美国之后,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旨在推动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本文论述了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化的相互影响,以及面向信息化教育我们邢台学院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实践探索。以企引发广大教师和教师教育工作者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感、机遇感和紧迫感。
1 教育信息化建设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冲击,形成了教师专业化的客观需求;教师专业化趋势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
我国在个世纪90年代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口号,旨在提高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以往的信息观念,促进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的信息化是整个信息化改革的中心,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各种政府文件中教育信息化这个词经常被提及;同时以“教育信息化”为名称的各种刊物、专著纷纷出版,并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一股研究热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教育信息化”的界定可谓是见仁见智,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普遍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将网络和通信等信息化技术引入到教育中来,实现教育资源和教育平台合理整合和综合利用,改变旧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的重要变革。
当前,计算机、网络和通讯卫星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引起社会的巨大变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远程教育、CAI教学、网络课程、小组协作、在线学习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等蓬勃发展,教育信息化促使教育方式、教学内容、教育时空以及教学模式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前兆已依稀可见。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表现在三个层次上。一是文化思维层次;二是思想观念、体制模式的教育系统层次;三是具体操作实施层次,涉及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如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分组与协作、学生的探索、任务设计、媒体与技术等。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日益凸现。教改多年的趋势表明,教学工作的专业化逐渐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教育信息化所形成的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环境,要求教师要都能够像医生、律师那样,成为一种不可盲目替代的专业人员。由于缺乏专业化教师队伍或教师专业素质不高,致使完善的信息设施被迫闲置、丰富的资源尚待开发、信息高速公路无车走无货运。这种现象使信息化建设的巨大投资受到质疑,并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2 教育的信息化特征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目标
我们通常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追求和形成信息化教育过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特征: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等。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改革,也可能加强传统教育,这取决于教师专业化的程度和水平。
要想实现信息化教育,教师要具备综合素质,不仅要有德智体等基本素质,还要具备信息应用,网络知识和网络法律素质等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的教师必须有的综合素质。这些都是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基本要求。教学实践表明,教师专业化不仅能够更深刻、灵活地理解学科知识,还要能够理解学习者的言行,掌握关于学习的知识,了解可用的课程资源和掌握可用的最新技术,并能及时地对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和反思,以及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当前师范院校和教育培训结构,非常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我们邢台学院的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组织广大师生学习相关资料,树立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面向信息化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关键因素。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受到挑战,终身教育、远程教育、CAI教学、网络教学、交互式学习等冲击着教师们的传统课堂。只有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适应信息化教育环境。学院从课程设置、科研导向、优质课评价等不同角度注意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逐步成为学院教师教育实践创新的主流。
然后确定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邢台学院在“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项目中要求每一位学科教师做到“能够制作本学科多媒体教学课件、熟练使用多媒体讲台进行学科多媒体教学、具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知识和能力”。教务处和电教中心定期举办“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班”,有针对性地选派教师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校外专题学习;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增加了“信息化教学素养”方面的教学内容,通过微格教学训练形成师范生初步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通过以上措施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培养广大师生成为学科中的教育技术专家和教育技术中的学科专家。
3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教师专业化的保障措施,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必然途径
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是教师,教师的专业化决定了教育的信息化,对于推进整个教育的信息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加快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才能尽快达到面向信息教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是教师教育信息化。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轨,就是要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在职研修通盘考虑,整体设计。教师教育体现了对教师的教育是连续性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信息化旨在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实现教师信息化教育和教师教育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其目的是以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化,实现教师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中小学校信息化发展对教师专业化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而我国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机构,无论是在信息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在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方面,都与基础教育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因此,教师教育信息化应从两个方面突破:一方面大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与手段开展教师教育。包括加强信息环境信息资源建设、启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另一方面采取一切措施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其它教育机构的教师实施信息化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师范教育课程,开发信息化课程与教材,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总而言之。信息化教育要从基础做起,让教师先具有较强的信息素质,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逐步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使信息技术能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部分,达到推进社会的发展和繁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建辉.教育信息化与教师素质的培养[J].教育信息化,2003,5.
[2]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篇8
【关键词】广西 高等教育 信息化平台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06-02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广西的高等教育信息化起步晚、基础薄弱,与我国发达地区存在差距。在广西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克服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弥补差距,又要着眼于先进前沿的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为将来的发展做各方面的准备,预留拓展空间,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本文对广西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进行探讨,分析当下存在的问题并讨论相关措施对策。
一、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内涵及发展趋势
(一)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内涵
一般而言,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的设施和硬件环境建设,二是平台教育相关软件和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三是平台的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设施、硬件环境建设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校园网的铺设、线路和设备性能提升、各种终端如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的建设等基础硬件设施建设;二是相关应用环境的建设,如自动化、数字化的办公平台,教学教务管理系统,财务、人事、档案、工程基建等管理系统,校园卡平台等基础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
教育相关资源建设包含应用于教学、科研、培训的相关资源建设,如精品课程视频、课件、电子教案、题库、图书、期刊、培训资料等资源的创作、收集、整理和共享。
平台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包含教育信息化的组织机构建立与管理,相关技术、管理团队的建设,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养提升和高等教育信息化相关管理规章制度的完善。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技术成为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中应用的前沿技术和发展方向,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也有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大数据(big data)也称为海量资料,指所涉及的数据和资料量规模巨大到难以通过短时间和少量软件进行管理、处理和整理的资讯信息。而大数据技术则是指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的技术,通过合理的算法、结构、硬件环境,快速获得大量数据中潜在的信息、规律以获取很高的回报。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信息不是出现在一两条关键信息中,也不是在选取样本的一部分数据中,而是通过处理全部数据在看似无关紧要的信息中进行提取。
大数据时代下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应具备处理海量技术的管理功能、学习相关分析功能及其他拓展功能。
云技术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也称云计算。云的概念原先是指网络或互联网底层和基础设施,现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求、易于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息息相关,海量数据难以下载到某一两个终端进行处理和计算,因此通过大规模分布式计算集合数以百千计的终端对大数据进行处理,并将结果按需反馈至终端客户端。也就是原先需要把较高性能、专业技术要求的处理软件安装在一台终端上,现在则是安装在网络上的多台计算机终端上进行使用,终端只需要向网络(云)请求结果即可。
运用了云技术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应能够向用户提供多种服务甚至定制服务,促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整合与共享。
二、广西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广西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
1.基础设施方面。广西高校的教育网络已于2012年跨入IPv6门槛,在高速接入CERNET的基础上,校园网向下一代互联网进行了升级,节点设备能够满足需求。校园网已覆盖大多数教学、办公、生活区,可提供WWW、电子邮件、VPN等多种基础网络服务应用。
2.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各大高校已建立了门户网站、教学管理部门2级网站,一些高校建立了更为丰富的特色和专题网站、学生网站。资源总量具备一定规模,网站栏目较为齐全、合理。
3.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各高校都建立了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如办公自动化、人事管理、财务系统、校园卡系统等,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此外,在一些信息化程度较为领先的高校,精品课程与教育技术平台也已投入使用并逐年稳定增长。
4.组织与管理方面。大部分高等院校有完善的网络中心团队与规章制度,一部分教师能够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环节中。
(二)广西高等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技术落后,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无线校园网的建设为例,在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普及、移动学习成为发展趋势的时代潮流下,广西各高校却尚未建立起免费、高速便捷的无线校园网供教职员工与学生使用,无线信号覆盖率低。
2.信息与资源数量、质量较为落后,难以符合实际需求。以精品课程为例,国家精品课程网有精品课程近1万5千门,而广西的精品课程总量根据广西师范大学所收录的名目仅有80余门,不足其中的百分之一,且精品课程的利用率不高,缺乏后续投入,许多课程已在3年前就已停止更新。课程以罗列为主,缺乏交互,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又如就业信息,各大高校的就业信息量少,更新速度极为缓慢,无法起到有效的信息服务。
3.信息与资源缺乏共享、互动平台。无论是精品课程还是各种信息,全区都缺乏一个有效的整合平台,更缺乏教育教学资源服务的整合平台,也没有在已有的大型教育技术平台上进行整理统筹,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三)造成问题的原因
1.观念落后。各高等院校的信息主管领导建设观念滞后,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论认识不足,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理念,对互联网和学习科学的发展趋势了解不够,造成了重投入轻应用、重复建设、投资不均衡规划不合理等问题;教师的教学观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念不够深入,以至一线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积极性不高,教务教辅后勤人员也不重视配合。
2.资金投入不足。根据2013年的信息,广西信息化建设的专项经费投入为1.28亿。广西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与其他省份特别是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因此用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资也明显不能与发达地区相比。大部分高校在年度预算中也缺少相应的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能购置与升级满足信息化所需的设备和应用。
3.人才缺乏。高等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专业人才,特别是既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又懂教育的教育技术高水平、高学历人才缺乏,造成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出现了困难和偏差,如教育资源无法贴近实际需要、缺少应用间的接口和拓展空间,以及难以为广大教师提供良好恰当的信息技术培训。
4.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各高校通常是由网络中心负责技术管理和维护,而在建设上,网络中心在高校中的行政位置与职责决定了其难以独立承担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重任。对一些设备和软件、资源的更新换代难以及时进行。
5.评价体制欠缺。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之后应如何评判所做的工作缺乏一个统一可行的标准。现有的评估主要是专家评估,且局限于硬件建设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加快广西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路径
(一)提高和转变观念
信息化平台建设是长期、持续、统筹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主管领导应积极了解信息技术的前沿动态,重视平台的实际应用,听取专家意见从专业角度进行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为平台的规划设计预留如大数据服务、云计算服务等中长期服务项目功能的接口;广大高校教师应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平台对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巨大促进作用,积极参与规划和建设平台,将平台资源运用到工作当中。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合理安排和使用资金
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需要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长期投入攻坚,需要增加专项资金的投入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同时,对资金的使用应严格管理论证,不仅在设备的更新换代上需要加以论证,更重要的是要以新技术新服务代替陈旧的软件和过时的项目,使用低廉免费高效的应用服务平台而避免进行重复建设,或在昂贵且有同性能同质服务可选的建设项目上浪费资金;在资金的使用上,需合理论证项目的需求和性能,预留出将来可拓展升级的空间。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需要大量专家、具有相关项目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应从引进人才的政策上对这些急需的专业人员进行倾斜,并加大人才招聘的宣传力度,提高专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同时,大量培训并吸收一线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参与到平台的建成与完善、更新与维护工作当中来。
(四)完善管理与评估体系
发达省份地区进行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时,走过一些弯路,为实现广西在这一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应避免在管理与评估工作上简单以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唯一目标。在管理上由领导行政管理、网络中心维护逐渐过渡到技术专家管理、全体教师更新维护的新阶段;在建设项目上除基础设施建设外,更要考虑资源与服务的开发、整合甚至宣传运营;在评估上应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更多听取教学和学术人员的意见,淘汰和更新一批过时的项目、资源,主要注重平台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实际运用成效,请广大教师与学生参与评估评价。
篇9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教师队伍建设 信息素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主要表现是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是实现我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在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实现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教师,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教师必须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勇于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师角色,进行终身化学习来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教育理论和信息素养,以便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最终加速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高校应通过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既使教师建立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还要逐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教育信息化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同时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革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是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将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各个领域,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学改革,形成适应信息社会形态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本质是提高办学水平,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才的培养质量。
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征包括:教材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
教育信息化的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及公用信息平台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教育信息化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信息化人才培养与培训;信息化政策、法规、标准化和管理评估。
二、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及其应用,最终是通过教师贯彻实施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因此,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技术的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关键。教育的观念变革,促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育的信息化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教师应具有现代的教育观念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人们不仅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用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观念,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设计学习活动、开发学习环境,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通过视听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媒体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教师要注重自身知识的更新和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2.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去获取“信息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1)利用信息系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系统的软、硬件的操作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信息素养技能。教师应能够使用操作系统对系统软硬件资源进行管理,选择某一应用软件完成某一特定任务,如:利用WPS、Word进行文字处理,利用浏览器进行远程通讯和查询等。高校应提高教师操作信息系统的能力,逐渐培养教师敏感的主动的信息意识。
(2)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面对海量的信息,教师必须学会如何评价信息的真伪和价值。特别是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和欣赏能力。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从错综复杂的信息群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3)信息的处理、运用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取得的信息都是别人处理的结果或是未经加工的数据,教师要对它们加以利用,必须对它们进行处理。因此,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处理、运用能力。概括说来,有四个层面:一是信息、数据的分类能力。教师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以后,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数据进行细致的分类,并以恰当的形式进行排序。二是信息系统的开发能力。教师能设计、开发符合实际需要的信息系统。能根据处理数据的需要设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数据库,并把已分类、排序的数据输入数据库中,对设计的数据库加以验证。三是对信息系统的评价能力。依据已积累的经验,对所使用的软件工具和自己开发的信息系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明确它们存在的优点和缺点,针对其缺点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的功能,并对它们将来的应用前景做出科学的预测。四是信息的表达能力。教师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表达能力。教师应首先能够把信息处理的结果通过适当途径(E-mail、BBS等)传送出去,其次能把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和运用的过程形成报告,并能进行报告。
3.教师应具有信息教学设计能力
教育信息化的突出表现是教学技术的现代化,课堂教学的模式已由传统的单一的板书形式转变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随着教学软件、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大量运用,丰富的教学内容为大学生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提供了方便。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对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教学最优化的设计,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能够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4.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师要为知识需求者提供学习指导和知识的传授发挥作用。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良好的思想品格,拓展知识结构,完善信息结构,不断学习新理论,掌握新的知识技能,磨砺自己的思想品格,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教学方式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
三、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队伍的建设
1.帮助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要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最迫切的是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变革。高校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树立新的教育技术观念,强化信息意识。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具有信息化教学观念的教师,应该从以前的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也就是说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只是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在信息化教育中,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着重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自律、抗诱惑能力,从接受式教育向批判式教育转变,培养学生独立的批判精神。
2.加强在职教师信息素养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现在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快,职业流动频繁,适应未来工作的技能总是在变化和更高的要求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争取不落伍,因此高校必须对教师提出终生学习的要求。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学习,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益;通过继续教育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职业技能,不断探索新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对在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制订“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案”,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培训作为实施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对于教师的培训要着眼于教学课件的开发和信息课程的设计上,使他们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新进展,了解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掌握课件制作技术、设计并制作网页和网络管理的知识。
3.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1)提高教师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一定学科的专业知识。但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今天,教师已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转变为学习资源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教师要不断地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对应各种学习课题的学习途径和学习信息的能力,逐步培养自己适应在教育信息技术引导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2)指导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是关于将新的教育教学媒体有机地、合理地应用于现代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的理论。教师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就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媒体,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教学目的、内容、方法的需求,高效率地发挥教育教学媒体的设计功能,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在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地、高效率地进行。
(3)培养教师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能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包括许多内容,常用于教育教学中的包括: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网络查询、网上进行教学的方法、多媒体CAI基础理论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基本过程和通用教学软件的使用方法等。在实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得到了重新构建,所以,高校必须培养教师接纳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含量高的新型的教学模式的能力,培养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化教育教学设计、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使教师成为胜任新型教学模式的操作者、组织者和实践者。
(4)培养教师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能力。学科整合可以是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或开发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整合,或全方位的整合。高校应指导教师根据所教授课程的特点,结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原理,去探讨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帮助教师熟知自己所授学科目前整合水平处于什么层次。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的不断提高,决定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深度。
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校需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培养计划,通过系统的教育信息理论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学习,使教师的教育信息素质逐步达到教育信息化发展对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帅军.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铁江.对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7,(10).
篇10
教室里的“新伙伴”
2015年9月份开学时期,同学们来到课堂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清华附小的语文课上同学们正在学习属于他们的第一课《丁丁冬冬学识字》。在上第一课的同时,教室了多了一些“新伙伴”――天花板上的摄像头和话筒。这是为了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要求具备观察、思考、对比、讨论,发现象形字和形声字的奥妙能力。授课老师沈老师注意尊重学生的每一点新发现,适时扩展教学面,举一反三。
此时此刻,千里之外的贵州遵义、河南滑县……全国1000多所小学的孩子们,也在《丁丁冬冬学识字》的课堂上,只不过黑板变成了屏幕,但“站”在他们面前的依旧是沈老师。
贵州遵义的教师通过远程教学站实时收看了这堂课,并与沈美进行了在线互动。课后教师间还通过微信群、QQ群、公共邮箱等方式,建立起联系。首都北京和偏远地区之间的师资差距,一下子缩短了。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魅力。这就是智慧教育的一种成果――远程教学,在清华附小的课堂上的资源,通过链接到全国各所小学中,可实现同步教学,让远在偏远地区的学生们,可以受到城里人的教育。
教育的发展不均衡是多年来困扰中国教育的桎梏。在北京,良好的教育环境吸引着人们,随之产生的不良现象,学区房价格颇高、高额的择校生费用、占坑班等社会乱象。这种不均衡表现在地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成为各级政府亟待破解的难题。其中,师资差距问题是难中之难。假以时日,即便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追上来了,教育“硬”差距缩小了,但师资、管理等方面的“软”差距依然存在。如何破解?互联网给出了一种新方法。
教育部日前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报告》中显示,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国6.4万个教学点全面完成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任务,实现了设备配置、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
长期以来,农村边远地区教学点面临缺师少教、无法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报告说,随着“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逐渐推进,教学点国家规定课程开齐率不断提高,尤其是音乐、美术、英语等课程开课率显著提升,特别是对一师一校型教学点,效果尤其明显。福建省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教学点比例较以前提高了21%。
偏远地区的学校在强校的带动下,用互联网的方式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在一个全新的层面上,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景。
“玩”出来的作业
在互联网兴起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有眼光的创业家,看到了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好时代。“一起作业网”的网站创始人刘畅建设的网站就得到了家长和同学们的喜爱。
如今的学生可以在网上完成作业,而且十分有趣。学生无须家长的监督和催促,直接打开电脑登录“一起作业网”,选好年级、单元,页面就自动生成词汇、听说、听力练习。会惊喜地发现,与寻常作业不同,这些练习其实就是电脑游戏。比如“农场英雄”,朗读红色文字的内容,就能指挥小鸟击退入侵者。互联网通过耳机和麦克风与学生“对话”,一轮游戏结束,语音识别系统将自动生成分数,纠正学生发音。
同学们完成作业后,系统自动将没掌握的知识点让他们再次练习。练习结束后,朗读存入了电脑,供老师课上使用;分数自动短信通知了他们的父母……
接入互联网,海量知识就会扑面而来,不管是哈佛大学的课程,还是一线科研的成果;不管是身处著名大学城,还是在偏远的小山沟,都能依靠互联网的力量学习。“互联网+教育”,让学习由“套餐”变成了“自助餐”,因材施教变成现实。
亲密大数据
长期以来,老师用纸和笔计算学生的学习数据,耗时费力,准确率也不高,“互联网+教育”让这一切变得轻而易举。学生用电脑答题的同时产生海量数据,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告诉教师,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写作业过程,学生们的一举一动可以被老师所掌握,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解答。这些数据可以揭示出最佳学习策略。
“‘一起作业网’在大量学生、家长、老师的使用过程中产生了数据”,刘畅说,“这些数据将内容进一步改正、完善,倒过来再次还给用户,让一代一代用户享受更好的内容。”
“数据改善学习有三大核心要素:反馈、个性化和概率预测。”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教授迈尔・舍恩伯格和大数据发展评论员肯尼思・库克耶在《与大数据同行》一书中写道:“在未来,学习绝不会是按照一本给定的教科书、一门科目或课程,以同样顺序和步调进行,而将是有数千种不同的组合方式。教师不再需要凭借主观判断选择最适合教学的书籍,大数据分析将指引他们选出最有效、支持进一步完善和私人定制的教材。”
大数据促进了教育和技术的结合,吸引着投资人的目光。今年春节前夕,“一起作业网”完成了总金额1亿美元的第四轮融资,估值达6亿美元。有数据显示,未来几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将保持每年30%以上的增速,到201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600亿元。
“‘互联网+教育’会生成什么?无疑是智慧教育。”真格基金创始合伙人、一起作业网董事长王强说。
王强设想,大数据能够为每一位学生创设量身定做的学习环境和个性化课程,进行定向“靶标式”推送。用不了多久,这样的一幕就会变成现实:考试前两天晚上,学生收到网站推送的一则消息,提醒他观看某个复习视频,这样他将有85%的概率在测验中正确解答――大数据比他更了解他自己。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教育改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
- 上一篇:环境科学课题
- 下一篇:对仓库管理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