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

篇1

关键词 小学语文;微课;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9-0018-02

1 前言

对于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实现有效整合是当前教育的重要举措。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应对现阶段的信息化语文课堂。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将微课引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能够有效整合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打造优质、高效课堂,逐步改善和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2 信息化教学能力与微课

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分析 所谓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其内涵界定在学术界众口不一,但是又可以简单归纳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和手段,实现教学设计、实施和监控,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许多在校的语文教师资历较老,尽管经验丰富,但提及信息化能力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新鲜的语文教师血液注入小学时,通常仅需要通过教师资格的选拔以及专业知识的笔试、面试和试讲,对教师的信息化能力考查减少,这也就导致小学在校语文教师信息化思维较低。为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整体水平,在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监控的能力。

微课 所谓微课,就是以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为载体,将学科内的重点、难点、疑点和易考点进行重点阐述,并将例题、练习题和考试真题以及实验操作等以视频教学的形式呈现,从而将其与其他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微课的主要特点包括:视频是主要的呈现d体;视频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以5~10分钟为宜;一节微课的重点在于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平日学生大都上的是40分钟或是45分钟一节的大课,调查表明,他们不可能一整节课都保持高注意力,通常在每节课中间保持上课的高效率。而微课设计时间短、内容精悍,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能够很快抓住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沉浸在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中时,它又会迅速结束,给学生以回味无穷的感觉,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有助于提高整个课堂的效率。

3 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将微课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能够有效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微课,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可以获得有效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新方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化教学能力需要借助微课这一新兴事物,充分引导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和监控,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传统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设定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对教学步骤、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设计。在信息化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一种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在系统方法的指导下,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和资源,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实现最优化教学过程设计。通过微课的应用,促进教学设计的精细化。在微课程的录制过程中,需要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知识点进行描述,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重组和再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针对性的互动学习机会。通过微课,有效实现对教材知识点的筛选,加深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微课设计也要脱离传统“辅助教师讲解”的设计思想,逐步形成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这些都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师确保教学过程能够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为了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不断地进行计划、调整、检查、评价、控制、反馈,这方面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师独特教学思维的具体体现,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着重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知识整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等。随着微课的应用,虽然视频短小,但是贵在“精”,重点关注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实现对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导入、讲授、总结、复习等各个环节,对于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 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具备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能够确保教学活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和正确评价,从而给予教师合理的反馈,对教学活动起到重要的调节、矫正作用,实现教学活动的自我控制合理化。在微课环境下,通过互动式微课设计,能够有效实现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监控,并准确掌握学生对于某个重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

微课应用信息化技术,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数据对学生上课情况进行掌握。如在每一节微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从学生手中收集数据,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对微课效果进行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如果长期处于这种信息化技术的锻炼中,即使是不具备信息化能力的教师,也能够逐渐养成信息化思维,形成信息化能力。因此,微课的应用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具有明显的助益。

4 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在课前准备方面,培训与激励并重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来说,教师在课前需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小学语文课堂课前的准备工作应包括课标及教材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策略的选择、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过程的初步设计等。这些准备工作的进行,都需要做得系统化、科学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理念,而且要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师通过从选题、制作脚本的撰写到最终制作的过程,能够提升教学设计能力。

如《爷爷和小树》一课,通过执教者前后两份教学案例对比,可以看出教师不仅从宏观方面较之前有了较好的把握,使得教学设计整体逻辑性更强,而且在微观方面进行了调整,每一个小的知识点都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引出,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微观方面,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小组合作,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共同进行探讨,这样既加深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又可以学习到其他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总结而来,这样的模式是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

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的时候,还要想好一定的鼓励方式。小学生和其他高年级学生不同,他们对教师有一种崇拜感,教师如果在学习上对他们予以肯定,他们将备受鼓舞,会更加有学习的动力,从而更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如教学《王二小放牛》,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的方式,用多媒体向学生放映优秀的分角,让学生提前准备具有自己特色的分角色表演,可以自己找表演道具,等到上课的时候让他们自告奋勇,给大家表演。τ诜纸巧中表演较好的,应该事先准备好给他们鼓励的小本子或者小铅笔,以让他们在日后的语文学习中更加用心;对于表现不太好但勇敢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技巧,对他们进行积极的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

在课堂教学方面,注重技术培训与实践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好的教学课堂不仅需要合理设计,更加需要现场生成。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应对的突发状况更多,这就对教师的信息化实施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课堂的顺利推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对于信息化设备的操作能力直接关系到他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也直接关系到信息化课堂的顺利开展程度。为此,教师应该能够简单地维修处理教学设备,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对于教学设备的使用目的、使用方式和时机都要准确把握,特别是对小学生,更要结合他们的特点,提升教学课堂的管理能力,以免引起教学过程中不必要的混乱。

为此,通过微课的应用,实现对不同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合理利用,能够提升教师的信息化资源利用能力。同时,通过微课的应用,通过各种教研活动和头脑风暴等活动形式,共同进行课堂实例的剖析与研讨,不仅对教师的课堂实施有帮助,而且能够围绕教学实践提高应用能力。

5 结语

微课是信息化背景下新型的教育教学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具体体现,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必然能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带来新的风潮。现阶段,将微课应用于教学实践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应用规模较小,大规模应用尚显得有些空白。通过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这对于改善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受教育机会不均的现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在实践中应该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加大系统化、规模化微课资源开发,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麦海娟,麦海燕.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与提升策略:以宁夏回族自治区Y市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4):31-34.

[2]蔡丹迪.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研究[J].亚太教育,2016(16):25-26.

[3]王竹立.微课勿重走“课内整合”老路:对微课应用的再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4(5):34-40.

[4]何克抗,余胜泉,吴娟,等.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2):5-18.

篇2

截止到2006年7月,项目分别为分布在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一百所初中建设了计算机教室,并已全部投入使用;培训了项目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项目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项目还委托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计算机教室的创新教学应用活动,计算机教室已经不同程度地被运用于项目学校的学科教学中。实践证明,项目改善了农村初中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项目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率,促进了项目学校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而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项目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但是,尽管实现了项目学校间基础设施条件的均衡,项目学校学科教学应用的水平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之间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

为了加大对项目学校的支持,探索促进项目学校办学水平均衡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直接支持下,项目于2006年4月又启动了一项研究课题《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均衡,推动中国农村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课题将以推动百间计算机教室深层次有效应用为主线,探索和总结运用信息技术促进项目学校间均衡发展的途径和有效策略,进而为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提供有益经验。

研究课题的目标

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对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和问题的研究,提出影响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归因,特别是制约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对策。

2.概括适合农村地区初中计算机教室教学应用的有效模式,提出不同水平的项目学校资源配置的建设方案,总结项目学校间资源共享的有效策略和机制。

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课题研究落实“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的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研究的科学性、实践性为立足点,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育与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探索,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转变学习方式,

课题研究注重百间教室项目学校之间以及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学校之间的交流,通过网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秀教学经验和项目研究成果共享,提高教育效率和效能,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及学校所在区域中小学信息化的整体推进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把百间计算机教室作为在农村地区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培训基地,研究如何更快更好地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文化输送到边远的山区、牧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使广大农村教师迅速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会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百间教室中进行专家指导与教育教学实验,总结和提炼百间教室师生基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与学的案例,形成带有规律性的实践模式,因地制宜地迁移到其他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益上见到实效。

项目的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国际比较与国内行动研究相结合的综合方法,以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水平。既要作前沿的国际比较研究、又要针对我国实际总结出适合广大农村中学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并能够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学远程教育提供经验;同时从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实际出发,针对农村初中在远程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中遇到的疑问和困惑进行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整理出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促进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

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标,课题将开展以下六方面的研究活动。

项目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实验研究

调研农村地区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与问题;研制农村地区初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实验稿),开发适应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的学习资源并应用于教学;提出农村地区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归因与对策研究。

项目学校数字资源配置现状和配置方案的研究

调查项目学校数字资源配置和应用的现状。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思路和项目学校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研

究项目学校数字资源配置的合理方案。

百间计算机教室教学应用现状的研究

评估并比较百间计算机教室在东西部地区学校教育的应用水平,考察百间计算机教室对项目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对项目学校教师发展和课堂教学的影响,以及在项目学校学生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与问题,并比较东

西部地区百间计算机教室应用的异同。

百间计算机教室创新教学有效应用模式的研究

组织与指导“百间计算机教室”的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活动;对项目学校进行创新教学应用的指导,概括适合农村地区学校计算机教室教学应用的有效模式,探索如何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理念的改革和教育教学的创新。

不同学校间教师远程协作教研的实验研究

用“百间计算机教室”项目已经形成的网络,创建项目网上虚拟学习社区,以学科为单位,组织教师之间开展远程教研活动,促进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探索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促进教师之间均衡发展的途径。

不同学校间学生远程协作学习的实验研究

用“百间计算机教室”项目已经形成的网络,创建项目网上协作学习平台,以“中国地方体育游戏与文化”为主题,组织不同学校学生开展协作学习,在组织协作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总结协作学习对促进学生之间均衡发展的有效策略。

研究课题的预期成果

项目预期将完成以下十个阶段成果和最终结果。

调研报告:“农村地区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与问题”

调研报告:“百间计算机教室教学应用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百间计算机教室资源配置现状调研报告”

案例和资源:“计算机教室应用的优秀案例和优秀资源”

平台:“教师网上虚拟学习社区和网上协作学习平台”

方案:“农村初中数字资源配置方案及资源应用模式”

标准:“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实验稿)”

阶段报告:“适合农村地区初中计算机教室创新教学应用的有效模式”

阶段报告:“农村地区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归因与对策”

总报告:“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均衡,推动中国农村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研究课题的管理方法

研究课题分为两个子课题,子课题分别为《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策略研究》和《创新教学应用的有效模式及资源共享有效机制和策略的研究》。子课题分别由东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牵头,组成两个子课题执行小组,两个子课题执行小组负责规划和实施子课题的研究活动,并按照计划提交课题阶段研究成果和最终成果。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微软公司共同组成研究课题管理小组,管理小组负责研究课题的规划、论证、预算,子课题的设立、审定、课题负责人的遴选,专家的推荐及专家咨询,子课题的,项目档案的建设,组织专家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验收等工作。课题研究周期为2006年4月~2007年1月,共分三个阶段。

展望

研究课题将在不断推进百间计算机教室深层次教学应用的同时,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加速农村初中的改革和改革进程,真正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学校之间基础设施条件方面的差距。但是,由于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思想观念、教学方法、信息素养等方面的落后,信息技术不能像发达地区学校那样有效发挥作用,结果,造成投入浪费,教育水平差距不断加大。为了避免上述后果,研究课题特别注重探索和总结符合我国农村初中实际情况的资源配置方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实验稿)、计算机教室有效教学应用模式;同时,通过组织不同水平学校间教师的远程协作教研和学生的协作学习,研究是否可以通过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起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作用,实现不同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思想观念和教学能力方面的均衡,进而,在条件均衡的情况下,实现不同地区学校间教学水平的均衡。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022―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尤其是在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县域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更是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泾川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农村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及信息化应用,进行了科学深入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多措并举,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

信息化环境建设是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条件。教育行政部门专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和措施,县财政设立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各级学校建立了不低于生均公用经费5%的信息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按照“从实际出发,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原则,依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改薄”等项目,携手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实施了互联网校校通、教育城域网、优质资源班班通等重大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构建起了以设备、网络、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

二、统筹规划,加快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

教育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源泉,资源建设是发展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按照“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参与建设、学校购买服务”的原则,依托中国电信基础设施和技术优势,合作实施了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暨泾川教育城域网二期建设项目,搭建了教育门户网站、教育资源平台等信息化服务平台。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等众多优质互联网资源平台以链接形式集中收录,推荐给广大教师收藏使用。同时,还把每年参加比赛的学生电脑作品、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及比赛中涌现出的优秀课例等收录到资源库,这种跨时空、全免费、常更新的现代教育模式使得教育的公益性与公平性得到有效体现。

三、加强培训,提升城乡教师信息化素养

一是通过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培训、信息化工作例会、远教资源应用研讨会、远程培训等形式,从思想观念,技术应用等不同层面对校长及学校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提高了教育管理人员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二是选拔骨干教师积极参加“国培”学习,定期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举办网管技术人员培训班,对城乡中小学网管技术人员进行全方位培训,有力地提升了基层学校信息化支撑保障能力。三是组织教师实施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因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专项培训”、“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电子白板应用培训”,通过“集中与分散、假期与平时、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校本培训,逐步提高了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教学水平。

四、优化课程,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是组织开展信息技术课程质量检测,规范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二是大力推行“四课制”,即通过教学研究课,进行专项研究,探索学科信息技术内在教学规律、构建学科信息技术教学模式;通过优质观摩课,让骨干教师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最新的教改思想和现代化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充分展示出来,成为全体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创新的切入点;通过一人一堂优质电教课、白板课,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通过汇报课,加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促使他们脱颖而出。三是整合电教与教育科研部门力量,抓应用活动开展,组织广大师生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县举办的各类教育信息化竞赛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激发师生学用信息技术热情,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五、建章立制,评测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

篇4

论文摘要: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中小学校长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起着领导作用。文章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探究在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乃至学校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现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不管是在不同地区的中小学还是不同性质的中小学,校长都是以信息素养为基点,通过教育技术领导力投入于学校信息化建设,从而促进学校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素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校长信息素养的构成、模型构建与发展策略等方面成为影响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在这个方面,国内外的研究往往专注于管理者教育技术工作规范化专业标准。管理者教育技术标准从管理技能的层面制定一些专业规划和要求,在学校建设特别是针对校长的信息化建设层面上的研究较少,并没有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领导力的角度形成系统的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也无法探究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和关联。目前有关教育技术领导力的研究,则从管理的角度、面向信息化的知能结构展开,这预示着该领域研究的一种未来取向。但是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如何、校长信息素养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一直少有人进行深人的探究。

中国现行的学校领导体制是校长负责制,这就决定了校长的学校决策者、组织者和领导者角色。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校长是关键因素,拥有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与财权,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然而,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在校长信息素养的欠缺上。因此笔者把研究侧重点放在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互动发展的关联上,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实证探究。

二、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与内容

笔者以温州地区中小学校长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校长和在职教师,将城乡中小学、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和一般学校做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探讨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互动关系。在明确课题研究的背景、目标和意义的基础上,依据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提出校长信息素养和中小学信息化建设评价框架。对研究内容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获得反馈意见和建议,依据调查数据得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互动关系。

2.研究工具与实施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半开放访谈法,自行设计了《校长信息素养现状与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问卷》,整个问卷的问题有封闭型问题和开放型问题,主要包括事实性和态度性内容,回答问卷内容采用无记名方式。问卷设计主要包括校长信息素养模型(假设)、学校信息化建设评价框架、教育信息化对学校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将相关的几个表分解成相应的绩效指标,再根据绩效指标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本次研究涉及温州所属各个地区的130所中小学,在样本选取上考虑到了被试对象所归属的地域(县市或乡镇)、学校类别(小学或中学)、学校层次(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或一般类型学校)等方面的因素,并预期各个类型的学校调查比例成等比抽样。本次抽样是在确定抽样构成比例之后,再进行随机调查,属于分层抽样(类型抽样),经过两个阶段的调查,在样本构成上基本接近预期样本比例,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佐证数据的可靠性,本问卷设计了教师卷和校长卷,从多角度进行调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误差抽样带来的影响,而且能使问题分析得更全面。回收问卷118份,1份无效,回收率91%,有效率90%。将117份有效问卷输人到Excel,进行数据处理,建立图表,进行数据关系分析。

三、数据分析

1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学校发展质性的量化关联分析

本研究重点在于探究对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之间的差异化互动关系。首先需要弄清楚被调查者对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学校发展关系有怎样的倾向性认识,为了更精确地说明问题,需要对他们的具体关联度进行调查。

在质性问题上,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全部校长样本都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有关;仅2%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学校发展无关,77%的教师和61%的校长认为影响比较大,甚至有32%的校长认为起决定性作用在关联性的量化分析中也获得了同样的结果(见表2),仅仅只有3%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关联度低于3分,高达82%的校长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关联度大于5分,74%的教师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关联度大于5分,两者高度一致。(以0-10分为关联度标准,0表示关联度最小,10表示关联度最大。)

综合以上两组数据,不管是校长还是教师,都认识到了校长本身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

展,而且在总体上校长的认可度要高于教师,这说明与教师相比,校长更强调认可自身的信息素养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的发展,这将对学校信息化建设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乃至学校的发展,同样从这个角度分析现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落后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各个中小学校长在观念上均认同信息素养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实际上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却不能达到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直接导致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落后这种状况。

2.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互动关系分析

那么,到底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通过两者的数据对比曲线图分析出他们之间的具体存在的互动状态。在问卷中设计了校长信息素养评价表与学校信息化建设评价表,通过两个表格得出的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具体数据,进而说明两者的发展关系。对得出的数据,笔者将从总体对比、不同区域的学校横向对比、不同层次学校对比这三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1)总体对比

虽然校长信息素养对学校信息化建设有较大影响,但是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具体的互动关系呢?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除了与校长信息素养有关外,还受地方特殊政策扶持、地区资金支持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是极大的。所以综合以上因素,在统计数据时除了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之外,对学校信息化建设总分与校长基本情况总分相差巧分以上的学校不进行统计,需要说明的是这类学校仅仅是个别数据,对分析结果影响的系数并不大。

笔者按照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由低到高排列进行绘图(图1),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总体上校长信息素养曲线是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曲线上升而上升的,可以明显得出校长信息素养同学校信息化建设同时呈曲线上升的结论。在总体趋势上,校长信息素养越高,学校信息化建设就越好,校长信息化素养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关系是基本趋同的。这个结论也在校长和教师的相关间卷数据中得到进一步的证明。

(2)不同区域学校横向对比

对比两种不同区域的中小学我们发现,村镇学校校长的信息素养均值普遍高于其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均值,而县市学校校长的信息素养均值高于其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和低于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均值两种情况学校的数量比较平均,这是因为县市经济水平普遍高于乡镇经济水平,处于县市的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人会高于乡镇地区学校,而且县市里的学校在建设上受当地政府关注的程度要高于乡镇地区。受这些因素影响,反映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上就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程度比较高,所以就产生了县市地区的校长信息素养均值高于其学校信息化建设均值和低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均值两种情况学校的数量比较平均的现象。而乡镇地区的中小学因为缺乏资金与政策的支持,学校信息化建设就完全依靠校长,因此中小学校校长的信息素养均值往往要高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均值。但是从整体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总体上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信息素养间呈现出趋

同变化,也就是说校长信息素养越高学校信息化建设越好,反之亦然。如图2,图3所示。

从教师问卷的数据图中我们同样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县市的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和校长信息素养关系与乡镇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和校长信息素养关系类似于校长问卷。总结校长问卷和教师问卷的地区横向对比数据图,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排除政策扶持、地区资金支持因素,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信息素养之间有相对的趋同关系。即校长信息素养越高学校信息

化建设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3)不同层次学校对比(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和一般类型学校)

统计中发现,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的校长信息素养平均得分为57.00分,学校信息化建设平均分是59.6分;非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的校长信息素养平均得分为49. 3分,学校信息化建设平均分是47.9分。这说明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与非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相比,校长信息素养和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上要高出一个层次。这是因为作为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的前提是要求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同时可以发现,不管是不是因为教育政策关系,学校信息化建设得到特殊发展的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和非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程度、校长信息素养水平趋同发展。

四、结论与意义

篇5

深入贯彻五中全会和各级政府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为契机,以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和装备现代化。创先争优,强化服务,奋战“十二五”开局之年,为实现全市教育均衡、跨越、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以优异成绩向建党九十周年献礼。

二、主要目标及措施

(一)完善基础实施,实现信息化跨越。

1、全力助推四县的教育现代化创建。县、县100%,县80%、县70%的学校教育装备达省二类学校标准;着力提升四区现代化、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促进后教育现代化持续稳步发展。

2、实现教育网络高速互联互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标杆,实现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省市对接;推进“市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基础教育学校、教师、学生及资产信息等基础数据库。

3、加快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建成9所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到活动的完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现代的数字化空间;扩展传统校园功能,提升传统校园效率,实现教育全过程的“数字化校园”。

4、启动全市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网络管理中心星级达标创建。以学校网站和网络管理中心的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促进学校教育网络的规划优、管理优和服务优的“三优”发展。

5、组织实施定点完小阶段的“龙芯”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推广应用工程。建立专项组织领导机构,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完成327所定点完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二次分发,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开展“龙芯”电脑教学应用与研究等相关活动。

(二)创新工作理念,实现规范化管理。

1、加快全市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开发新平台,完善老平台,实现全覆盖。全市独立建制学校全面纳入“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区域图书馆管理系统”和“计算机房使用管理系统”三大平台管理范围,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配合计财处做好学校固定资产网络化管理。

2、以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专项督导为契机,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提升“校校通”、“四配套”工程器材、设备的使用、管理、督查和指导水平;开齐、开足、开优理化生和科学实验课;组织3万中小学生参加省网络读书和“书香,快乐成长”的“追寻党的足音”主题读书活动;2400人参加英语口语比赛;1500人参加纵横码比赛;开展电教、图书、实验络投评,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大赛等活动。

(三)优化资源建设,实现最大化共享。

1、开展“城乡手拉手,共享信息化”和“教育技术走进农村中小学”系列活动。拓展信息技术普及渠道,深入基层、融入基层,服务基层;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提升学校装备现代化和应用现代化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服务全市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2、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共享。建立资源规划、建设、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规章制度,激励、促进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建成科版课堂教学资源500G、学前教育资源10小时、职教资源10小时、教师培训资源20小时,组织并引进资源3000条。

3、开展电教教材推广暨资源应用研讨活动,让更多的优质资源服务学校,服务教学;按时完成语音磁带发放工作。

(四)加强理论研究,实现立体化发展。

1、完善教育技术培训机制。以培训和竞赛活动为载体,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应用水平;围绕“333”工程,营造适合不同层次人才培训的网络环境;完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和信息技术专题培训3000人;全面启动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图书和实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2、加快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步伐。加强各级现代教育技术和装备实验(示范)学校的调研、指导和评估;开展电子白板教学应用研讨、课题研究、资源库应用培训等活动;抓典型,带队伍,重应用,延伸教育活动形式,巩固转化教育信息化成果。

篇6

1、做好初三、高三教室多媒体设备推广应用与管理工作,培训好老师与学生助理电教员,尽快发挥多媒体设备在复习中的优势,为中考、高考再创辉煌作贡献。

2、集思广益,本学期计划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情况、教学需求、教师培训工作及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学校教育技术未来发展等方面的调查,从中得到第一手材料,分析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存在的问题,寻求现代教育技术发沟亩圆撸以促进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更上一层楼?

3、为了提高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试验的广泛开展,电脑室计划除电脑课外面向其它学科教学开放,实施网上公开申请使用,让更多的教师能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试验。

4、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电脑室的利用率,使设备尽可能面向学生,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充分利用电脑和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也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5、修改信息管理平台的部分功能模块,使其的功能更适合我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需要。

6、在校园信息管理平台开设高一学生的用户名,在有条件的学科开展网上课堂、网上答疑、网上提交作业等教学试验,为我校网络教育开辟新路。

7、为了提高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水平,应以科研为先导,课题为载体,应用为重点,新课程标准为指引,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试验和课题研究,促使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建议学校请有关专家(如华师大李教授)作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及其课题研究的专题报告,促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试验等课题研究的开展,提高我校的教研水平。

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

1、建议晚自修教师值班签到改为用校园卡读卡签到,这样既可以方便统计,提高管理水平,又可以杜绝教师把晚自修开始、结束的签到一次性完成的现象,提高晚修值班的质量。

2、充分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学校、科组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

3、制定电化教学奖条例,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电化教学活动,使电化教学奖教金的奖励有章可循。

三、教学设备设施建设方面

1、尽早尽快做好二个化学成套实验室、语言二室的设计、招标、建设工作。

2、做好电脑一室、语言一室的设备改造和软件升级工作,为高考英语二考试提供合格的设备。

3、建议学校努力争取到财政拨款,做好物理成套实验室、部分教室多媒体设备的设计、招标、建设工作,为创建全国示范高中,教学设备再上新台阶。

4、因电教一、二、三室和物理、生物、历史、地理电教室的电要脑显示器使用时间长(6年),画面模糊不清,已老化,影响教学,计划更换显示器及面板。

以上工作计划设想是肤浅的、局部的,如有不当之处,请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工指正,我们会以学校全局工作为重,在学校指导下,认真执行计划,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篇7

认真学习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精神和要求,统一认识到教育信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将以教育资源建设为核心,硬软件并举,以用为主,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服务功能;以科研为导向,教师专业发展为抓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推进新课程改革为重点,努力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数字化”校园。

二、完善管理机制,促进队伍建设

学校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校级领导、教研组和班级信息员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日常管理中,发现问题,及时汇报,讨论解决。

建立信息技术具体管理机构,姜小玲老师负责信息化建设的协调落实;蔡文虎老师主管校园内网络;马利芳主管校园外网建设面对学校硬件设施的不断增强。

学校进一步完善、落实信息技术教育各项管理制度,保证每台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和校园局域网、Inter宽带网的畅通,保证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发展。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会议或活动,努力学习校外经验,逐步改进学校信息化工作,促进队伍建设。

学校能考虑信息技术教师及网管员工作量问题,折算计入课时数,对辅导学生竞赛获奖的教师给以物质奖励。

三、依据校情,加强硬件维修及建设

学校31个班级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还有两套配备(多媒体教室、学校报告厅)相对齐全的多媒体设备。学校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本年度投入5000元机房维修,10万元投入教室多媒体添置和相关设备如投影机等的维修,1万元购买智能机器人。

四、规范教育培训,开展学生网页评比

除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外,学校本学期准备进行英特尔网的培训。

本年度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重点是组织教师进行第二期因特尔未来教育,除蔡老师讲课外,学校还充分双休日时间,专请市电教站的王荣明老师来校上课,参与的25位教师虚心学习,提升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理念。

学校按规范安排初一、初二、初三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制订好学期教学计划,按新课程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开展班级网页制作和评比,共有180名学生参加,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12名。

五、课题研究,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

教师们逐步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作用,重视相关课题的研究,成绩如下:

20*年5月蔡文虎老师主持的市电教站、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智能机器人实践活动研究》荣获市一等奖。姜武瑛老师主持的市电教馆、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中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研究》获市二等奖。

六、重视实践运用,培养学生多元能力

老师们重视信息技术的实践运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想象能力,训练学生严密思维能力。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兴趣辅导,并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取得优异成绩,获一系列荣誉:

(1)、20*年5月*区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竞赛活动中

*

七、加强网站建设,促进软件的建设与应用

1、修改了校园网,充实了青少年智能机器人网和综合实践网。蔡文虎老师负责创办的青少年机器人网获区20*年优秀专题网站评比二等奖。学生能在网上学习,把机器人的教学由点推行全体学生,外校的师生也能共享资源。由姜小玲和马利芳老师负责的综合实践网正在建设中,正准备充实具体内容。

2、利用好校校通平台,进行学籍管理,教师信息管理,学生成绩管理。

3、能进行视频课堂研究,摄录精品课堂教学,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

4、建有家校联系平台,并能及时回答家长的提问。

八、重视安全防范,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1)、加强对师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严格杜绝通过校园网传播不良信息,杜绝病毒及垃圾邮件的传播。

(2)、鉴于目前病毒泛滥,时常阻塞网路的实际,要对教师进行防毒杀毒知识培训,使其明白病毒的传播途径,督促教师要经常升级杀毒软件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3)网管中心做好重要病毒预警,系统及时打补丁、免受感染、杀毒软件及时升级,保证网络不因病毒导致堵塞、停网等现象的发生。

存在的困难:

1、资金困难。学校没有资金投入网站空间建设,网站建设和活动开展的有效度受影响。不能接入有线电视。

2、师资困难。全校111名教师,1368名学生,31个多媒体教室,2个大多媒体教室。这么大的学校,但信息技术专业专职教师只有两位,造成很多工作不能开展,如图书数据库的建设等。

2009年的工作重点:

一、加强网络教研。加强网络教研宣传,让教师认识到网络教研的好处,鼓励各教研组在校园网上开设主题论坛,形成教研探讨与学习的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继续办好校园特色专题网站。除完善青少年机器人专题网站外,准备建好综合实践专题网,及时把学生的实践创新的成绩、感受、体会在网上公布,让学生互相学习,实现资源共享。

三、发挥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特色。鼓励信息技术教师,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积极参加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竞赛,力争取得好成绩,实现区级竞赛获一等奖,市级竞赛二等奖,省级竞赛有奖的目标。

四、积极开展建网建库,实现资源共享。在充分利用区教育资源库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新课改的具有我校特色的资源库,以配合我校教学工作的进行。以教育科研为导向,鼓励教师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再设计,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使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最终得到体现,提升我校教育的内涵。利用信息技术备课,以教研组为单位收集学科组最新资料、建好试题库、建立学科资源库。

五、积极参与区教育网站教育动态的建设。

篇8

一、我国农村小学教育存在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素质欠佳;2.教育功能不断减弱。

二、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1.什么是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主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循序渐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2.教育信息化的内容

教育信息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二个方面。一是教育环境信息化。二是培养信息化人才。作为面向信息社会的教育,应重视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要求学生有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应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扎实的信息知识和高度的信息道德。

三、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1、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性

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分布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特别是农村教育资源短缺,学生无法享受教育资源的平等性,均等性。实现教育信息化可以帮助广大农村学生享受更多的教育资源,弥补与城镇学生的教育差距,促进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接轨。

2、教育信息化有助于促进教与学方式的现代化

以往,教学形式大多是教师在固定的场所,利用简单的工具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式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受到场所、时间及心理因素的限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传授知识的手段已在发生根本变化,特别是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学过程突破了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局面。

3、教育信息化有助于促进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现代化

教育手段现代化是指用当代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化教育器材、体能训练器械、艺术教育手段、科学实验以及生产实习设备来装备学校,给教师提供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改变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的教学方式和“死读硬记”的学习方式,以此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从技术角度上对传统观念、方法、模式等引发变革。

4、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信息化社会” 要求我们确立全新的思维方式。信息化社会的结构不是金字塔而是网络状的。网络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开放性、动态性、非线性和多元互补性等特征。信息化时代的思维方式亦应该是具有这些特征的实践――“智慧型思维”, 其中创造性思维居于中心地位。这种思维方式是开放的、动态的,具有整体性、综合性、非线性和多维互补性。

四、对信息化教育建设的几点建议

1、建设信息化校园,以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将成为2l世纪学校发展的制高点,把教育信息化纳入了学校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之中。在制订学校发展。“十一五”规划时,把“信息化建设”放在学校优先发展的位置,根据当前国内信息化教育发展的趋势,适时制定了《学校教育信息化五年发展规划》,注重信息化在学校工作中的过程性应用。

2、校园网站建设,以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学校主页设有校园中心、校务公开、党建之窗、学校管理、课题研究、课堂教学、荣誉榜、教师家园、学生乐园、家长学校,电子图书等栏目,做到定期更新,使之成为学校信息的平台、师生交流的平台、学校档案积累的平台、师生个人成长记录的平台。可以让家长们实时对学校动态了解,能更好的配合校园建设,以及教学进步。

3、对教职工进行培训,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面对农村教师知识老化现象严重,教师素质普遍不高的现象,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一是健全农村小学教师在职进修制,学校每年必须保证一定数量教师进修培训,将教师在职进修与提高学历、职称评定三者挂钩,促进教师自觉参加脱产学习、函授、自考等进修。二是加强教师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定期轮训,分散自学,分段考试,定期派出教师外出学习,做到培训学习与教学两不误。三是全面开通、不断扩展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四是强化城乡教师交流制度,采取更多优惠政策鼓励城区教师优秀教师到农村小学定期任教,尤其是派往偏僻地区支教

4、政府加强教育投入力度,以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篇9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以建设覆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数字化环境为主要任务,以深化应用为重点,确保2015年基本实验教育现代化,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如何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呢?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有效使用信息化基础设施,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投入,先后实施了“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书香校园工程”。

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地利用好这些设备,有效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也是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努力研究与探索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利用多媒体手段来解决教学中的关键点

十多年来,多媒体辅助教学因其表现力、交互性和共享性,已经广泛深入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日常教学中,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现代教学手段,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思考,比如:“信息量过大不利于学生吸收”,“课堂教学由人灌变成机灌”、“影响了师生间的交流”等等。在信息化教学手段层出不穷的今天,对于教师而言,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再是一种时尚,而应该是一种如黑板、粉笔一样娴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应该用在课堂教学的点子上,真正地解决教学中的关键点和重难点。

2.利用电脑教室开展网络主题探究学习

一直以来,电脑教室大多是信息技术学科的专用教室,学生在这里学习使用信息技术,除了为数很少的课题研究之外,基本没有其他学科教师在电脑教室上课。因此,要在各学科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科的学习中。

3.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探索新型教学方式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近两年开始走进中小学课堂的一种新型的高科技电子教学系统,它集传统的黑板、计算机、投影仪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构建了一个交互式的教学环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电子白板将代替传统的黑板,成为教师必备的教学工具。

二、充分利用浙江教育资源网,有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从《规划》中可知,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是建成以浙江教育资源网为核心,多层次、智能化、开放式的浙江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到2015年,95%以上的普通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教师在浙江教育资源网上实名注册,能通过网络获取各种资源并有效应用于日常教育教学,使教育信息化成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1.利用优质资源自主研修,丰厚教学底蕴,提高教学水平

浙江省范围内的广大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实名注册后就可以随时登录资源网,及时了解最新的教育信息与动态,下载需要的学科素材加以借鉴或开发利用,观看课堂教学实录、聆听专家报告,加入名师工作室,接受名师指导,不断丰厚自已的教育教学底蕴,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

篇10

1 教育技术现状调查

了解中小学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以及中小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开展情况,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未来现代教育技术的工作重心,是完成《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金华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为此对金华市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问卷一是学校卷,主要调查中小学现有的软硬件设施使用情况和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开展情况,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机构组成、制度设计、软硬件配置以及近几年的工作成果等。问卷二是教师卷,主要调查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水平、掌握程度、应用能力以及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学习培训的需要等。本次调查对金华市的12所小学、9所初级中学、16所普通高中和2所职业技术学校发放了问卷,共回收有效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问卷413份,有效的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工作情况问卷34份。

样本中从性别上看,男性教师比例为38.65%,女性教师比例为61.35%;从教师学历方面来看,本科占比为86.23%,硕士及以上占比为3.38%,专科占比为10.14%;从教龄分布来看,5.56%的教师教龄在3年以下,教龄在3~10年的教师占比为20.77%,教龄在11~19年的教师占比为37.92%,教龄在20年以上的占比为35.51%。数据表明,本次调查所选择样本分布比较均衡,不同性别、学历、教龄的分布与教师队伍现状比较一致,因而本次调查结果能够真实反映金华市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

1.1 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认知情况

在对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认知情况上,23%的教师认为自己处于学习阶段,23%的教师认为自己处于明白阶段,36%的教师认为自己处于熟悉阶段,12%的教师认为自己处于调整阶段,6%的教师认为自己处于创新应用阶段。

教师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与其对身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判断有一定的关系。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越高的教师认为其身边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越高。处于学习阶段的教师认为其身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为非常好、比较好、一般的比例分别为15.96%、48.94%和35.11%,而处于创新应用阶段的教师认为其身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为非常好、比较好、一般的比例分别为39.13%、47.83%、13.04%,与前述的比例关系相反。

1.2 现代教育技术制度管理能力

91.18%的学校有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小组具体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工作,94.12%的学校领导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小组,76.47%的学校每年定期召开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会议,85.29%的学校每年有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发展规划,94.12%的学校把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列入学校管理制度或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中。

在所调查的院校中,接近半数的学校校级领导中50%以上有过硬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能够熟练应用校园网及信息管理、通告处理、邮件系统等,其余的学校中校级领导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更强。

在管理制度上,100%的学校建立了计算机教师管理制度,94.12%的学校建立了学校信息制度,97.06%的学校建立了多媒体使用管理制度,88.24%的学校建立了教育资源管理制度,100%的学校建立了网络管理制度,79.41%的学校建立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考核制度。在工作计划的落实方面,所调查的学校平均每年开展2.5次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91.18%的学校能够按照计划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1.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融合情况

21%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效果非常好,59%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效果比较好,17%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效果一般,仅有3%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效果不是很好。

1.4 课题研究情况

近三年来,34所调研学校所设立的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相关的课题数分别为校级20个、区级14个、市级19个、省级39个,平均每个学校开展23个课题研究。教师方面,411个教师中,仅有13.63%的中小学教师申报过教育技术类的课题。

1.5 智慧校园建设情况

在智慧校园建设方面,所有的学校都建立了信息系统,73%的学校建立了学校资源管理平台,47%的学校建立了学生成绩管理平台,32%的学校建立了教师备课平台,52%的学校建立了教务教学管理平台,29%的学校建立了教研管理平台,47%的学校建立了网络版图书管理系统,35%的学校建立了校产管理系统。

在调研的34所学校中,所有的学校都建立了网站,9%的学校网站建设处于初级阶段,仅具有信息功能,38%的学校建立了内容丰富、构架合理、服务教育教学、展示师生风采的学校网站,近两年在区内获奖;48%的学校每个年级/学科组有教师管理的主页,每个年级都有学生管理的主页,网站近两年还在省市获奖。所调研的34所学校中,接近半数的学校网站能够实现信息、综合服务、信息展示能功能,少数学校网站能够实现互联协作的功能,向学生、教师提供沟通协作服务,实现学校内外的沟通交流。

1.6 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情况

硬件建设方面,20.58%的学校能够保证教育设备完好率在80%以上,使用率在60%以上的;35.29%的学校能够保证教育设备完好率在90%以上,设备使用率在80%以上;44.12%的学校能够保证教育设备完好率在95%以上,设备使用率在90%以上。

在教学资源方面,44%的学校拥有资源库,总量在80 G以下;35%的学校有种类齐全、容量充足的信息化资源,总量达80 G以上,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资源的共享共建,并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资源库,每年更新和补充数量师均不少于6件;18%的学校已经利用网络进行联合备课等协同教学研究。

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约半数的教师获得过教育技术类论文/课件/课例的荣誉,其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荣誉比例占调查样本的比例30.45%,没有获得过荣誉的教师比例为51.77%。

针对一些教材中配套提供的课件,5%的教师表示从未使用过,12%的教师认为这些课件不切实际很少用,8%的教师选择直接使用这些课件,75%的教师对这些课件进行修改后使用。在获得教学资源的主要途径方面,专业网站、同事之间共享、搜索引擎、教辅书籍、光盘等电子资源等所占比例分别为29%、24%、23%、18%、6%。在课件的设计方面,27%的教师认为课件完全表达自己的教学思路,57%的教师认为课件可以表达自己的教学思路,16%的教师认为课件对自己教学设计思路的表达效果一般。

2 现代教育技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 硬件使用效率仍有提升空间

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设备,是实施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必需的硬件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技术设备与应用是学校教育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新教育理念的重要内涵之一。在硬件建设方面追求高标准、高配置是打造现代教育技术良好基础的体现,但不能因此仅 “将硬件建设、资金投入作为政绩考核内容”,而不关心投入后设备在教学中的使用,忽视平时使用,克服把信息化作为花瓶应付上级的评估检查的倾向。在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能单纯强调硬件的建设,避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和重建设轻使用的现象,要提高硬件的使用效率,提高资源和资金的利用率。

2.2 软件建设滞后于教学需要

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在资金到位的前提下,软件建设难度大于硬件建设。其原因在于硬件建设以购置仪器设备为主,主要表现为实物资产,这些资产保值率较高;而软件建设以购买正版的管理软件和应用软件,主要表现为虚拟资产或知识产权,资产估价难度高,贬值速度快或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使得学校进行软件建设的动力不足。

软件资源建设包括各项题库、素材库、课件库、案例库、网络课程库的建设、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通用远程教学系统等支持平台的开发、教务/校务/科研/图书/校产管理平台等的开发。软件资源建设是智慧校园建设的一部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金华市现有的软件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关注于学校信息的和比较初级的教学资源共享,还没有实现教师间、学生间、师生间、学校家庭间的有效、快速、便捷的沟通渠道,距离现代意义上的智慧校园还存在一些差距。

2.3 课题研究存在浪费现象

课题研究是通过对某一主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有针对性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思考,来对该主题进行深入性的研究。课题研究一般具有规定的流程,整个研究过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能够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应用的某一方面开展深入探讨。

在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中,既要克服“功利”化倾向,同时也要注重结合实际,根据实际需要积极组织开展课题研究。部分兄弟省市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很多实验学校做课题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是为了装门面、评职称,忽视课题研究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不少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检查或为了参加评估,致使研究价值不高。金华市的部分学校情况与此相反,近三年来,少数学校从未开展过相关课题研究的推广应用活动,这同样是教育资源与教育经费的浪费,也说明了某些课题研究活动的成果实用价值不高,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2.4 教育技术培训效果不佳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主要存在着培训目标定位不准确、培训内容组织不合理、培训方法不得当等问题。以金华市现代教育技术相关培训为例,所有学校每年都会进行1次以上的培训,其中半数以上学校每年培训超过6次,还有少部分学校具有完善的培训奖励机制,仅有13%的年轻教师没有参加过培训。但培训效果却差强人意,这主要表现为培训内容过于简单,经历多次培训后仍有一部分教师对电子白板、Word、PowerPoint、Excel、图片处理软件等工具应用效果较差,这说明现有的教育技术培训目标定位不合理或培训方法不得当,与教师的实际需求一致性较低。

问卷调查中一线教师对培训部分提出的问题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

一是分学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不够;

二是应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图片处理、Flash制作等多媒体应用软件的培训,以提高教师制作课件的能力和水平。

这表明教师的培训需求和接受培训的目标十分明确,现有的培训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兼顾到学科差异和水平差异,影响了培训的实际效果。

3 对策与建议

3.1 提高硬件利用率,加快软件建设进度,确保软硬件建设同步进行

教学软件资源匮乏,质量不高是学校的通病。教师普遍反映教学软件不配套,数量不多、质量不高、适用性不强,一些课件教师在使用时只能按固定程序进行,无法根据教学需要临时修改补充,缺乏灵活性;一些课件只呈现教学中某些知识点,只能作为课堂教学形式下的一种补充,无法形成学科教学主体。

教学软件是推广教育技术的核心,完善的软件是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保证,没有充足的软件支撑,配置的设备、构建的环境等于是一种摆设。而调查显示,大多数的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挑选现有的教学媒体或软件,但在设计、开发、制作、收集、改编或改制教学软件等方面感到力不从心、难度较大,学校建设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势在必行。因此学校在适当购买一些质量较高的教学成品软件,确保硬软件建设同步运行的同时,亦应利用学科网站和教师网页收集、整理各种教学资源,整合加工并用于教学,充实教学资源库,有条件的也应提高教师软件制作能力,克服软件开发困难,提高软件质量。加强教师的协作精神,把教师自制、收集的课件按学科、年级、学期进行整理,刻成光盘或在网络中分布推广共享,提高自制教学软件的使用率,减少重复劳动。

3.2 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关键在于教师。在硬件设备和教学资源都到位的情况,如果由于教师不会用、用不好或者不想用,那么现代教育设备就产生不了应有的收益,甚至会成为摆设或者负担,因而需要加强教师培训。现有的培训偏重于基本技术或技巧,培训内容停留在如何操作设备、网络或软件的基本操作,而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优化以及多媒体课件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方面很少涉及。

在未来的培训过程中,可以考虑对课件制作过程进行培训,教会教师“如何对文字内容进行视觉化处理”“如何增强教学内容的传达效果”“哪些内容应该制作在课件上,哪些内容应该教师进行补充讲解”。这些对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效果会产生重大影响,很多专业教师目前缺乏这方面的能力。

除此之外,多位教师反映在课件制作的基础技术也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大部分教师已经掌握了Word、Excel、PowerPoint的应用,但对图片处理软件(如Photoshop等)和动画制作软件(如Flash)应用并不熟练,而图片和动画等表现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件的课堂展示效果,可以在未来的培训中对这方面进行加强。

3.3 建立完善的评价、激励制度

学校及教育部门可制定出具体策略,如赛课评价、课件大赛评分标准及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基于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表现突出的教师应给予及时奖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资源整理、观察、反思教学方案反复修改过程等,学习结果纳入学校考评范围内。公开展示反映教师学习过程的成果,并对相关教师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

参考文献

[1]刘万年,冯晓晴.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

2003(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