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饮食文化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理解饮食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及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如今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越来越普遍,我国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很多国家的关注。其中我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很多国外朋友的青睐,但如何通过语言的形式向国外朋友传递饮食文化,成为翻译界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中国饮食文化翻译技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促进我国饮食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
中国饮食文化;翻译技巧;文化内涵
如今国际流越来越频繁,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交流中逐渐流向国际,受到很多外国朋友的青睐,但如何通过翻译的形式,让外国朋友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成为我国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分支,其以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种类受到广泛的关注。要使对中国饮食文化感兴趣的外国朋友更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则需要在翻译中体现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一、中国饮食文化翻译及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种可以体现和传承某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风情、习俗、艺术、思维、价值观念等,是一种可以进行交流的意识形态。宽泛而言,人类社会与文化关系非常紧密,几乎所有的社会活动、人类行为等都与文化相关。其中饮食文化应当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传,其存在深厚的内涵和价值。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如今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被中国特色文化所吸引,其中中国饮食文化以期独特性和丰富性,受到广大外国朋友的关注,中国饮食也逐渐流传到国外。如何让外国友人在了解和品尝中国美食时,并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成为翻译界考虑的问题。在进行中国饮食文化翻译时,如果仅仅采用简单的字面翻译方法,则会让外国友人无法了解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翻译应当展现出饮食文化的内涵。由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历史、地理、生活习惯、习俗、思维及价值观念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别,导致中国饮食文化与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也较差较大的差异。很多翻译者在进行饮食文化的翻译时,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中国饮食翻译后,外国友人难以理解,甚至会误解为另一种东西。如中国和西方国家存在饮食文化差异,中国人民认为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使为了填饱肚子,还是促进人与人交流的主要条件。但西方国家则认为饮食单纯只起到营养品的作用,并没有赋予饮食更加深厚的内涵。中国在请客时和宴会时,会非常注重饮食内容,而西方国家则比较随意,其主要注重时间观念。另外中国饮食的烹饪方式比较多样化,其造型也比较精美。由于中国饮食文化及西方饮食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作为饮食文化符号和代表的菜名也体现出很大的不同。一般西方在进行菜名的命名时,主要是在菜名中体现材料及烹饪方式,比较简单直观,让人更加容易理解。而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取菜名时会有诸多考究,有很多菜名具有较深厚的含义,让人们无法直接根据菜名了解到菜肴的内容。很多菜肴的菜名具有浪漫主义特色和传统文化内涵,如其包含有菜肴的由来,菜肴的历史文化背景等,采用这种命名方式不仅加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虽然该种命名方式会让很多人难以理解彩色的内容,但却可以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及饮食文化特征。
二、中国式菜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原则
中国饮食文化传承上千年,其内涵深厚且丰富,而如何让外国友人直接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第一步就需要通过菜名体现出现。中国饮食文化主要是以直接和联想的方式,对菜式进行命名。在采用直接命名法对菜肴进行命名时,主要是根据菜肴的成本和烹饪方式进行命名,如“清炒小白菜”、“青椒煎蛋”等。在采用联想命名法对菜肴进行命名时,主要是借用其他因素,如地名、植物名、历史典故等,从而展现该菜肴的文化内涵,如“北京烤鸭”、“芙蓉鸡片”、“霸王别姬”等。这些名称在中国人看来具有简单直观或具有美感,但如何让外国友人在品尝美食的同时,通过菜名可以直接了解到中国民族文化,中国式菜名翻译的重要考虑问题。对菜名进行良好的翻译,可以直接对中国饮食文化起到传播作用。中国饮食烹饪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炒、爆炒、蒸、煎、炸、炖等,如果对其用英语翻译,一般为stirfry、saute、steam、panfry、deepfry、braise。中国在形容美食时,主要是从色、香、味、形等方面进行赞美,即color、scent、taste、shape。在进行中国饮食文化翻译时,首先要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只有准确的翻译才能够让外国友人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不至于对中国饮食产生误解。如人们常常采用“dumping”翻译中国面食中的饺子、馒头等,其存在一定的误差,“dumping”主要是形容圆形,有馅的面食,另外在英语中“soup”是指汤,但主要是指浓汤,对于中国饮食中的清汤、或者其他滋补汤则不能用“soup”,如鸡汤需要翻译成“chickenstock”。在中国饮食中,有很多属于联想命名法的菜名,如“狮子头”,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则会让外国友人难以理解,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简单解释,如“lion’shead-porkmeatball”,另外还有水晶宝、怪味鸡等菜肴,也需要通过简单解释的方式,让外国友人理解。中国一些菜肴因为制作工艺复杂,涉及材料较多,因此在命名时包含较多的内容,如八宝粥,其涉及“八宝”,但如果将“八宝”全部翻译出来,则会比较冗长,因此可以翻译为“babaozhou-mixedcongeewitheightsweetseasonings”,另外菜肴“全家福”也包含多种食材,如猪肉、鸡肉、牛肉等,不能将其全部翻译出来,应当采用“HappyFamily-stewedassortedmeat”的翻译。中国饮食文化翻译要体现出中国饮食的特色,中国有很多菜肴都无法简单翻译,因此采用直译加解释的方式便于外国友人理解。另外还可以在翻译中突出菜肴主要的特色,如虎皮蛋“deep-friedegg”,该种翻译方式突出了烹饪方法。
三、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中存在问题
(一)拼写错误问题
在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中,首先要注意的是拼写错误,很多商家在对饮食进行翻译时,没有考虑过其他国家的语法问题,致使翻译错误。外国友人看到翻译错误的饮食,从字面就难以理解,也就无法体会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如会有”如很多餐馆在翻译桂花拉糕时,会将其翻译成“SweetOsmanthnsCake”,很典型出现拼写错误问题,应当改成“SweetOsmanthusCake”,很多商家都会在菜品上出现拼写错误问题,如盐焗猪肚“BakedSaltyPig’sStumach”、虾仁焖豆腐“BraisedTofuwithShalledShrimp”、老醋泡花生“Deep-FriedPeanutsPickedinVinagar”等都出现拼写错误问题,正确的应该是盐焗猪肚“BakedSaltyPig’sStomach”、虾仁焖豆腐“BraisedTofuwithShelledShrimp”、老醋泡花生“Deep-FriedPeanutsPickedinVinegar”。翻译错误问题,会导致外国友人无法理解该道菜到底是什么,对中国饮食文化走向世界造成了影响。
(二)大小写问题
很多国家都非常注重字母的大小写问题,如国际流最普遍的英语,其很多词的首字母都需要大写,然而在中国饮食翻译中,翻译者为了图方便,而会采用全部小写的方式。中国汉字由于不涉及到大小写问题,因此人们在翻译中,不会过于关注其他语言的大小写问题。但对于外国友人来说,如果出现大小写问题,则会对翻译感到难以适应。如我国很多酒店会将黑椒牛仔骨、松鼠桂鱼翻译成“Beefribswithblackpepper”、“FriedYellowCroakerWithPresevedVegetables”,其正确翻译方式应当为“BeefRibswithBlackPepper”、“FriedYellowCroakerwithPresevedVeg-etables”。这主要是由于翻译不细心,没有遵守英语语法和规则,导致出现翻译问题,不利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
(三)语义模糊问题
中国饮食中有很多菜肴的名称具有文化气息,然而很多翻译者在翻译时,没有将菜肴背后的文化气息展现出现,而是采用字面翻译的方式,让菜肴失去了美感,甚至还会让外国友人无法理解该道菜。如在进行椒盐排骨、腌笃鲜汤等方式,常常翻译为“DeepFriedSaltyPorkRibs”、“FreshSaltedPork”,这两道菜的翻译都存在语义模糊的问题,让外国友人无法理解这两道菜,因此为了让外国友人根据菜名就能够加深对这两道菜的了解程度,应当采用椒盐排骨“SaltandPepperPorkRibs”、腌笃鲜汤“StewedPorkandHamwithBambooShoots”。
四、中国饮食文化翻译技巧
(一)直译法
在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中,最常用的翻译方式是直译法,其主要有读音直译法和材料及烹饪方式直译法。其中读音直译法是直接将中国菜肴的读音,通过音译的方式,让外国友人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特色。如中国特色食品“豆腐”,其是采用音译的方式,很多外国友人都知道“Tofu”为豆腐,这样不仅利于中国饮食文化是传播,还能推动我国汉语文化的传播,从而让更多的外国友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材料及烹饪方式直译法,采用此种翻译方法常见的菜式有炒鸡杂“FriedChickenGiblets”、炖猪蹄“Stewedpig’sTotters”、煨羊肉“SimmeredMutton”。材料、配料及烹饪方式直译法,如排骨年糕“friedporkchopwithglutinousricebars”,肉沫豆腐“Stir-friedtofuwithmincedpork”,黑椒牛排“SizzlingSteakwithBlackPepper”。材料、形状直译法,糖醋金钱肉“seeet-and-sourporkslicesshapedlikecoins”,松鼠黄鱼“yellowcroakershapedlikeasquirrel”,芙蓉鸡片“slicedchickenwitheggwhiteshapedlikelotuses”。材料、器皿直译法,砂锅鱼头“FishHeadinCasserole”,荷叶包鸡“ChickenWrappedinLotusLeaves”。在中国饮食文化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种类,即药膳。药膳属于我国特殊的意识,其主要是将中草药加入食品中,起到治病和养身的作用。然而其他国家的语言中,几乎没有关于草药的单词,因此对于药膳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并将其药用效果在后面标注。如“天麻炖鸡”可以翻译为“StewedChickenWithHerbs”。对于具有历史典故、传说、名人等中国饮食文化,也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如常见的名人菜色东坡肉“DongpoBraisedPork”。
(二)注释法
在中国菜式翻译中,由于很多菜肴没有办法通过简单的直译解释该道菜肴的内容,因此需要在菜肴名称的后边进行简单的解释,这样久而久之会让外国友人看到该道菜肴时,就能够明白该道菜的特色和内容。如火锅是一种比较具有特色,且内容非常丰富的菜色,如果翻译不好则无法让外国友人理解火锅的特色,因此可以采用“Chafingdish-instantboiledmutton,beef,andvegetableswithchillisauce”的方式,充分体现火锅的特色。图文法主要是利用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即利用图片注释,让外国友人直观感受到菜肴的特色。这种方式虽然比较直观,且更加鲜明,但却比较占据篇幅,且如果使用口语交流,则无法应用图片。通过灵活应用几种翻译方式,掌握翻译规律,可以使我国传统意饮食文化冲出国门。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与国外交流越来越普遍,如何交流过程中将中国各类传统文化推广处国门,是我国重要考虑的问题。我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目前在进行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时,常常会出现语义模糊、拼写错误等问题,制约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推广。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可以采用直译法和注释法的方式进行翻译,且在翻译中要避免出现大小写问题,拼写错误问题。
作者:孙妍 韩雪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艳艳.中国饮食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08:55-57.
[2]贾立平,潘雪.文化翻译观视角下西安饮食文化的翻译[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0:142-143.
[3]郭映雪.中国鱼菜式翻译技巧探讨[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48-50.
[4]耿立娜.通过菜名翻译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简论———酒店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探索[J].职业时空,2012,08:155-156+159.
[5]周苏菡.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中式菜名英译探析[J].海外英语,2012,22:185-186.
[6]顾秀梅.浅谈中式菜单翻译的现状及技巧[J].海外英语,2014,02:133-135.
[7]翟晓丽.《舌尖上的中国》字幕翻译研究及其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启示[J].海外英语,2014,07:148-149+153.
篇2
关键词:饮食文化;课程建设;改革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的生活的位置不言而喻。饮食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饮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饮食品的生产与消费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虽然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饮食文化》被作为一门课程流行于高职院校,却是比较近代的事情。目前,国内高职高专学校中的烹饪、食品、旅游、酒店、商业等相关专业,都开设了饮食文化课程,但针对不同类别课程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
一、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及作用
《饮食文化》作为相关专业学习的一门先导课,是整个专业学习中的先导者,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基础,其作用影响非常大。主要任务是通过对饮食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描述、饮食品制作过程中的一般艺术、技术及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制度、习俗、礼仪、规范、观念等内容使学生掌握饮食文化的特点及其内涵、增长知识、扩大视野,从宏观层面对专业内容有一个认识,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进而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产品的生产、研发、管理、销售以及人们的消费过程中,具有很高的理论指导意义,因此,如何对这门课程进行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学习非常重要。
二、课程的学情与教情
我们在所授课的学生中展开了相应的调研,大部分高职学生不大适应系统性的、理论性的学习,对较抽象的理论学习普遍有困难,尤其是烹饪、餐饮、酒店类的学生,对实操的课程兴趣较大,在理论知识学习上较容易忽视,导致学习主动性不够,课堂效果不佳,而因为文化知识的储备和底蕴不足,又影响了学生对所在行业的热爱度和创新度不够。
此外,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授课时会将饮食文化作为一门理论课程来讲授,会把向学生传授饮食文化理论知识作为课程任务,过多地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部分老师认为,文化教育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关系不大。重理论轻实践容易导致课程缺乏实用性,无法发挥学生职业能力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教师处于权威或中心地位传输知识,而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被动接受知识,以至于学生知识素质的提升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受到了制约。目前,本课程的教师已基本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但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穿插教学视频或图片,其教学方法仍然过于单一。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这门课程的教学需要,有必要进行课程改革。
三、课程改革的方向与途径
(一)紧扣职业能力,确立培养目标
《饮食文化》作为传统的理论课程,在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中往往脱离社会实际,因此,我们应对行业企业发展核心岗位技能标准进行调研分析,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在餐饮产业的转型升级中,菜品加工、菜品营销、美食特色旅游等市场的日益扩大,真正懂烹饪又懂服务和管理、综合素质高的技术技能人才最为短缺,据不完全统计,餐饮产业人才相关核心岗位需求每年达5000余人,而行业企业对餐饮产业专业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大型餐饮、食品加工、酒店、超市、旅行社等企业,人员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与一定的创新能力,能胜任菜品制作、营养配餐、菜品营销、厨政管理、宴会设计、餐饮管理等主管岗位业务操作的高素质人才,目前高职院校餐饮类专业培养目标是以餐饮生产的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而忽视了餐饮产业管理层人才的培养,这就更迫切需要我们在辅助学生在学习传统饮食文化内容基础上,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创业精神,成为适应核心岗位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强化校企合作,对接市场资源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高职院校实操课程中运用较多,然而在《饮食文化》这种理论文化课程上,同样需要运用校企合作。饮食产业链上的中下游(指食材、菜品制作、餐饮、酒店、菜品营销)经营企业近几年逐渐摈弃了传统烹饪技艺、管理模式和销售模式,开始运用一些先进的理念并开始重视饮食文化、饮食营养和餐饮营销,在高级主管人员的配备上是极度短缺的。因此,行业企业逐步将重心倾向于高职院校,瞄准岗位技能发展进行人才培养,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教育、岗位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学生与行业、岗位以及社会“零距离”接轨,我们在课程建设中整合行业企业资源,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材编写,对行业企业岗位技能发展前沿动态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培养既是经世致用与市场接轨的技能型人才,又是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管理型人才。
(三)打造任务驱动,创新教学模式
尝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来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情境式课程开发,在对相关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课程的教学目标,针对模拟烹饪、餐饮、酒店、食品等不同专业工作流程中情境设置课程任务,通过开展任务训练来让提高学生的饮食文化理论知识积累和职业能力。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基于为学生创造工作情境和任务,使学生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共同学习,完成任务,然后教师根据团队完成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四)利用在线平台,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在线移动终端学习平台辅助教学,实现混合式教学、碎片化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利用大量文本、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微观概念宏观化,这样容易让学生理解接受,亲临其境,通过体验将传统的死记硬背变为理解应用,这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将《饮食文化》课程与在线平台有机结合,更利于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效果。运用课程的微课等教学素材,进行适当的知识补充,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莫丽丽.浅谈职业学校信息技术与烹饪课程的整合[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
[2]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范兆雄.课程资源的层面与开发[J].教育评论,2002(04):74-76.
[4]周凤翠.关于新形势下高职烹饪教育的改革[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5(04).
[5]李宝定.基于高职烹饪教育人才培养人才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2009(03).
[6]黄晓玲.课程资源:界定 特点 状态 类型[J].中国教育学刊,2004(04):36-39.
篇3
关键词:族群;族群与族群饮食文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14-01
1.族群与族群饮食文化
族群(Ethnic group / ethnicity),是指一群人,他们认为彼此共享了相同的祖先、血缘、外貌、历史、文化、习俗、语言、地域、宗教、生活习惯与国家体验等,因此形成一个共同的群体。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逐渐演变,最新的看法认为民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由于历史以及发展的空间环境不同,民族就形成了一个有别于其他群体的存在。我们可以说,民族是族群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历史成因以及发展的种种差异,族群不仅在地域上有区别,在生活习惯、饮食文化上也有着差异,这也是我们此次研究的基点。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的族群有各自不同的饮食文化。各具特色的族群饮食文化汇集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饮食体系。族群之间的差异也在族群的饮食文化当中得以体现,不同地区的饮食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国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饭为主;重庆四川地区喜好吃辣,上海江苏等地喜好吃甜食。
饮食文化跟地域的关系是很明显的。我国一共有菜系:鲁菜、川菜、粤菜、闽菜、淮扬菜、浙菜、湘菜、徽菜,其中川菜跟粤菜尤为出名。川菜,顾名思义,是以四川地区菜谱为主。川菜讲究色香味形,尤其是在"味"上下功夫,川菜的口味以麻辣著称,享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美誉。四川人性格火爆,热辣直爽,饮食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同时在地缘上来讲,四川位于四川盆地,气候湿热,日照少,麻辣的食物有助于帮助人们排除湿气,利于身体健康。粤菜,也称为广东菜。粤菜的特点是味美色鲜,种类繁多。广东地处我国的东南沿海,交通便利,对外交流频繁,处于东西文化、南北文化、大陆与海洋文化的交汇路口让广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粤菜种类也因此繁多。同时,粤菜的原料千奇百怪,这也跟广东人善于冒险、敢于为天下先的精神传统有关。四川和广东不同的地缘和历史背景,造就了两地各异的饮食菜系,所体现的就是族群饮食文化与族群的发展关系。
2.饮食文化研究与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传统的观念看来,翻译只是两种语言单纯的转换,而忽视了当中的文化翻译的问题。但当我们谈到翻译又往往会涉及到跨文化交际问题,因此如果在翻译时不能同时对语言和文化进行双重翻译,就不能发挥翻译作为桥梁的真正作用。文化不像是货币,可以轻易地转换,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大的难题。因此我们从饮食文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着手进行研究,找出这类翻译中常犯的错误,并总结了一些翻译方法。中国人讲究"吃",富含美好寓意的菜名更是中国的一大特色。菜名就是我国文化一定程度上的体现,菜名是外国人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窗口。恰当的翻译能让外国人加深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菜名本身就具有其文化价值,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当最大程度地保留。但是当今对于中国菜谱的翻译参差不齐,如何更加贴切地翻译,让其最大程度地传播中国文化以达到语言的共通,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之上总结出一些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2.1由于中华文化含蓄的特点以及人们在求取菜名时讲求美好的寓意,我国的菜谱就具有很大的不可译性,很难从其名字上判断出到底这道菜的原料。例如"龙凤呈祥",龙和凤都是中国神话当中虚拟的,并非真实存在,所以如果我们直接翻译成"the Dragon and the Phoenix "的话很是让人困惑,因此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就直接翻译出其食材,译为"Snake and Chicken Soup"。当面对这类难以直接翻译的菜名时,我们就对其进行改写,把其中主要的原料直接翻译出来。翻译的三大原则为"信、达、雅",即 "翻译作品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翻译的目的是在转换不同的语言的同时进行跨文化的交际,所以首要的就是实现"信"跟"达",再在此基础上追求翻译的"雅"。
2.2由于中外文化、宗教方面的差异,菜名翻译不当可能会引起外国人的不满和质疑,导致不必要的误会。例如 "玉兔馒头"(Rabbit-shaped Mantou),只是把馒头做成兔子的形状而并不是真的是兔子肉做的馒头,因此如果直译成"Rabbit Mantou",就很容易让人误会,产生不好的印象。某些宗教里是有一些饮食上的禁忌的,例如,伊斯兰教徒不能吃猪肉。因此在翻译这类菜谱的时候应该翻译准确,这既是遵循自己的职业道德更是对彼此文化的尊重。例如"京酱肉丝",应该翻译称为 "Sauteed Shredded Pork in Sweet Bean Sauce"。
2.3比起翻译,文化的传播更为重要。汉语如今变得越来越国际化,因此我们在进行饮食翻译时不要过分地追求用英文单词去进行翻译,可以适当地直接用汉语拼音进行音译,这样既能达到到翻译的目的又能对汉语进行传播推广。如"豆腐"直译为"tofu"。糍粑,是湖北土家族苗族地区传统的食物,常见于当地食谱。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糍粑,就可以译为"cí bā( cooked glutinous rice pounded into paste)"。北京烤鸭颇具盛名,其中以全聚德的烤鸭尤为出名,在翻译时为了更好地突出这一特点,就译为"Beijing Roast Duck"or"Quan jude Roast Duck"。我们对这些菜名进行汉语音译让其极具中国特色,既能让外国人理解其含义,又很好地宣传中国文化。
2.4中国的很多菜名都是源之于历史典故人物或是地域名称,在翻译这类菜名时应予以保留,因此可以采用音译加英语注解的方式。例如著名的"东坡肉"就音译为"Dong Po Pork","老北京豆酱"翻译成"Traditional Beijing Bean Paste",这样就体现出其中的历史渊源;"元宵"既是我国的一个传统的节日又代指元宵节当天吃的食物,译为 "Yuan Xiao",英语注明为"Glutinous Rice Balls for Lantern Festival"。汉语音译加上英语注解的方式是很好的文化传播方式。
参考文献:
[1]严复《天演论》。
[2]《中文菜单英文译法》 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北京市商务局。
篇4
【关键词】口译;中式菜肴名称;文化意识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常常令外国友人赞不绝口。中式菜肴讲究色香味俱全,许多菜肴还有着美妙的名字,让人一听就能食指大动。但如何贴切、传神的口译中式菜肴的名称却并非易事。
一、中式菜肴口译方法
口译是一种将源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迅速转译为目标语的交流活动。李越然指出,口译时要做到“准、顺、快”这三点。在口译中式菜肴名称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直译法
有些中式菜肴名称由各烹饪要素,如原料、配料、口味、烹饪法等组合而成。此时可采用直译法,让人一听便知即将品尝到的会是什么。如炸春卷可译为Deep Cfried springy rolls,糖醋排骨可译为Sweet and Sour Pork Rib,番茄炒蛋 stir fried egg with tomato。
(二)意译法
中外饮食习惯迥异。许多中国人眼里的美味珍馐却是老外菜谱里所没有的,比如巴蜀名菜毛血旺。其主要食材为鸭血或猪血,麻辣鲜香,深受人们喜爱。若直译为duck / pig blood则会令外国友人望而却步,因为动物血液、内藏等是他们所不吃的。因此,可采用意译法将其译为 purple toufu,既形象生动,又会让人好奇不已:怎么还有紫色的豆腐呢?同理,另一巴蜀名菜夫妻肺片若直译为Wife and husband’s lung slices,不仅无法调动食欲,反而还会让人心生恐惧。因此,可采用意译法将其译作Beef and ox tripe in chili sauce.
(三)直译意译相结合
有些中式菜肴名称中使用了修辞手法或是蕴含了典故、传说等文化背景,往往无法从名称上判断到底是什么食物。若直译,外国朋友听完肯定一头雾水;若意译则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因此,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式。如东坡肉可译为Dongpo pork(invented by Su Dongpo,a famous poet in the Song Dynasty)。佛跳墙可译为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in Broth(Buddha jumping over the wall)。叫化鸡可译为Beggar’s Chicken(Chicken baked in lotus leaf and earth mud,invented by two beggars in the Qing Dynasty)。
此外,有些美食是中国所独有的,在英语中并无对等的词汇。此时也可采取音译加意译的方法。如汤圆可译为tangyuan,(Glutinous Rice Balls)。
除了上述四种口译方法之外,口译员还必须对西方国家的菜肴名称有所了解,熟悉西方的饮食文化。这样在口译中式菜肴名称时可灵活借用一些典型的西式菜肴名称,例如:独笼菜(Entree),干煸四季豆(Sautéed string beans),三鲜汤(Consommé with three delicious ingredients)等。
二、中式菜肴口译时的文化意识
宴席上的口译员不仅仅是语言的中介,更是促进中外双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因此,口译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文化意识,努力减少甚至消除由于双方的文化差异而的差异而导致的误解。比如,在宴会前口译员可在中方人员点菜时,恰当地提醒有关人员注意外国友人可能出于其民族心理、生理或宗教等原因而忌讳某些食物,如荤菜(针对素食主义者),含蔗糖食品(针对糖尿病患者),动物的爪子、血液、内脏等,以避免尴尬。在介绍菜肴名称、含义和典故时,采用外国友人能够接受的表述,委婉地介绍某些材料,如毛血旺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表述地道、合适,并富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从而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成功的菜名口译,不仅可以向外国友人展现中国丰富多彩的美食神韵,同时也能传播中式菜肴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三、结语
总之,要较好地完成中式菜肴名称的口译任务,口译者在译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熟悉一定的行业术语及其相应的英语表达法,了解相关的饮食文化背景知识,并在临场发挥时灵活运用口译策略,恰当地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促进中外双方的理解和沟通。
参考文献
[1] 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 刘萍.中式菜肴名称的口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3(3).
篇5
关键词:中餐菜谱 口译 英语
1.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有漫长的饮食美学的历史传统,中国菜肴的名称一向追求一种美的意境,通常使用“色、香、味、形、质、养、器”等元素将美学意境具体化,而这也成了口译解码的难点。西方游客绝大多数都秉持 实用主义的理性饮食观念,不论菜肴的色、香、味等如何登峰造极,营养健康卫生一定是最重要的。在西方宴会上,虽然也非常重视餐具、原料、服务等因素,但是菜名始终极为简单,意思明确,没有任何感彩,只要列明主要材料和烹调方法即可。
中国饮食文化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宏观、模糊、纤妙,难以把握。中国的饮食更加倾向于艺术性,菜肴的名称往往会联系到文化名人、宗教哲理、寓言传说等,口译人员必须在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尽量抓住问题关键,快速排除干扰信息,而将意味深邃的中餐菜名翻译成西方游客能够明白理解的菜名。
2.中餐菜谱英译的基本特点
译事三难“信、达、雅”,实为翻译经验之谈,也是翻译应追求的最高境界。这在中餐菜谱的英译中也是应该遵循的原则。但是一般说来又要因地制宜,适时变通。如在宴会上或餐桌上口译时,译员就无法去咬文嚼字、反复推敲而使译文达到“雅”的境界。此时“信”和“达”就占了主导地位。换句话说,就是要“准确”、“忠实”与原文的英译。当然,还要兼顾“通顺”与“迅速”,不然,等你结结巴巴地译出来,恐怕“黄瓜菜都凉了”。笔译时,除了上述几点之外,还要注意“简洁”的要求。这是因为菜谱的印刷、设计及装帧都是十分考究的,一般没有太多的空间位置去容纳冗长累赘的英译文。简言之,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都要“直入主题”,开门见山地点明菜肴的原料和烹调方法。口译时如时间允许,特别是在外国客人点菜时可抓住时机适当补充一些有关菜肴的营养价值、民俗风情的背景知识,额外撒点“文化作料”,提起外国客人的食欲,达到活跃气氛和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目的。
3.中餐菜谱英译的方法
在明确了中菜与主食英译的基本特点之后,即“直入主题”,就是牵住了牛鼻子,掌握了主动权。那么对五花八门的菜名,具体英译时应该如何下手呢?在此归纳了六种英译方法供读者揣摩和参考。
(1)直译法
烹调法+原料
烹调法是指中国菜的做法,即煎、炸、煸、炒、蒸、煮等等。英译时把对应的制作方法译出来,再以该菜的主要原料为中心词就可以了。示例如下:
炒肉(Sauteed(Stir-fried)Pork Slices)
炖牛肉(Stewed Beef0
清蒸桂鱼(Steamed Mandarin Fish)
煎鸡蛋(Fried Eggs)
红烧鱼(Braised Fish with Brown Sauce)
白灼海螺片(Scalded Sliced Conch)
(2)直译+释译法
顾名思义,英译时直接按中文菜名译出其意,然后再补充说明其内在含义。示例如下:
狮子头 Lion’s Head---Pork Meat Balls
全家福 Happy Family---A combination of shrimps, pork, beef, chicken, lobster 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
(3)意译法
a.原料+with+作料
用原料为中心词,有时捎带把烹调方法也译出,再加上用介词with或in与作料构成的短语即可。
示例如下:
鱼香肉丝(Shredded Pork with Garlic Sauce)
豆鼓桂鱼(Mandarin Fish in Black Bean Sauce)
b.作料+原料
此法是把作料用作修饰语,放在中心词原料的前面,用英文译出。示例如下:
咖喱牛肉(Ccurry Beef)
怪味鸡(Multi-flavored Chicken)
c.以“实”对“虚”法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该法也是意译法的一种。其方法是舍去中菜名里的喻义、夸张等说法而用平直、明白的英语译出。示例如下:
白玉虾球(Crystal White Shrimp Balls)
龙虎风大烩(Thick Soup of Snake, Cat and Chicken)
(4)“移花接木”法
用西方人熟悉并了解的欧洲菜名或主食名来译部分中菜名与少数主食,因为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处故借彼之法为我所用。译文地道、通俗易懂、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示例如下
盖浇面(Chinese-style Spaghetti)
饺子(Chinese-style Ravioli)
spaghetti和ravioli两词均源自意大利语,其含义与吃法恰巧分别与我们的“盖浇面”和“饺子”非常相似,外国人都异常熟悉。
(5)音译+释义法
先按中文用拼音译出,然后再加以解释性的英译,使英译文保留点“中国味儿”。示例如下:
包子(Baozi Stuffed Bun)
饺子(Jiaozi Chinese-style Ravioli)
馒头(Mantou Steamed Bread)
(6)“随机应变”法
原料+地名+Style
应用此方法可以灵活地处理一些难以对付的地方风味特色菜名。英译出原料名后,再稍加“点拨”就可以大功告成。示例如下:
湖南肉(Pork Hunan Style)
广东龙虾(Lobster Cantonese Style)
中式泡菜(Chinese- style Pickles)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餐菜名的口译要遵循“准、顺、快”的原则要求,直入主题,开门见山地点明菜肴原料和烹饪方法,如果现场时间允许,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的菜肴背景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第一手资料,运用在口译工作中。
参考文献:
[1]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1999,(1):18-21
篇6
关键词:日本;美食;人
一、日本饮食文化及其对日本美食剧的影响
饮食文化是什么?同文化一样,饮食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在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物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而狭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类在饮食生活中创造的非物质文化,如饮食风俗、饮食思想、饮食行为等。
日本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演变是文化交流的产物,是日本文化体系确立的产物。在古代,日本饮食文化受中国的影响很深,曾引进众多“华食”。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在日本迅速发展,其饮食文化中又充实进了欧美“洋食”的成分。到了20世纪,日本则将“华食”、“洋食”与大和民族的“和食”巧妙融合,形成了卓尔不群的“东洋料理”。丰富的日本料理体现了和食的包容性这一突出特征,也为电视剧的拍摄提供了基础素材。《孤独的美食家》的美食选择最初只在东京地区,后来随着剧情发展,选择美食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并且在第四季第二集加入了台湾下午茶、韩国料理等菜品,体现了日本料理的包容性的同时,也展现了日美食剧选材的包容性。
日本料理的特色是生、凉、油脂少、分量少、种类多、颜色鲜艳,而且非常讲究食器的择取,既色自然、味鲜美、形多样、器精良。这里要特别强调的便是日本料理的审美性,主要表现在日本菜的摆拼。摆出的菜有主、有次、有点缀,给人以视觉上的艺术享受,观众对外观的认同对美食剧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日料以精致量少著称,也给《孤独的美食家》中主人公五郎每顿饭会点多种菜品提供了合理解释。
另外要特别说明的是,前些年日本美食剧主角是符合传统认知的女性角色,近两年美食剧主角突破传统,以男性作为剧中主角:在《深夜食堂》中是眼角有刀疤的大叔,《孤独的美食家》主角是穿正式西装的不苟言笑的商人。这种突破传统的创新既提高了收视率,也体现出日本文化的进步。
二、日本美食剧围绕“人”的主题表达
(一)人与食物――对食物的尊重
《深夜食堂》中人物吃饭前多会双手合十,念一句“我要开动了”,然后再开始吃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统呢?我最喜欢的解释是――“感谢你命延我命”,表达一种对事物的感恩之情。
如果说和别人吃饭是与别人交往,那么自己一个人吃饭是与食物交往,也就是说,只有一个人,吃的才是美食。这种观点也正是《孤独的美食家》所表达的。虽然片名中有“孤独”二字,可是片中却从未传达出孤独之感。因为所谓“孤独”只能说明主人公每次是独自用餐的形式,可是主人公内心从未有过孤独,因为每次用餐的过程都是与食物打交道的过程,当你正视眼前琳琅满目的食物时,你的内心便已经是充实的了。
同样,当你重视眼前的食物时,家常小菜也是一道令人意犹未尽的美味。《孤独的美食家》中点菜是重要剧情。在第三集主人公五郎纠结是点牛排盖饭还是鲍鱼盖饭时是这样说的――“没想到陆上美食和海中珍馐齐齐登场,这下可真的不得了”,对食物的重视之感可谓扑面而来。用餐更是《孤独的美食家》剧情的重中之重。无论每次主人公五郎点的菜品再多,开动前都会有每道菜的特写和煽动人心的介绍。例如“南蛮风味腌啧西太公鱼”是“美味让人眉开眼笑,一口大小,生长在芦湖的让人又爱又恨的小家伙”,语言诙谐,引人胃口大开。
剧中无时无刻对食物的尊重都在告诉我们――重要的不仅是食物本身,还有该以何种姿态享用美食。
(二)人与自己――做真实的自己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可以用符号代替,例如他是戴墨镜的黑帮老大,她是容易陷入恋情的脱衣舞娘,她们是恨嫁的老姑娘……可是这些形形的人来到深夜食堂,他们都只是普通的食客了,点自己内心需要的食物,而食堂外的发生的事,似乎在食客们的闲聊中变得不在那么难以忘怀……
从工作、家庭、社交等种种场合里脱身出来的人们,走进夜幕,也就等于重新走进了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与孤独中咀嚼熟悉的食物。《深夜食堂》第三集的“乌贼烧芋头”是一道特别的菜。因为女主喜欢这道菜只是因为自己喜欢,她在剧中最终没有与任何人牵扯在一起,坚持的做她自己,就像这道菜一样,不勉强,不将就,只坚持“合得来”的味道。
人无论好坏,对于食物的诚实是真实的,食物是纯粹自己的寄托。
(三)人与他人――情感的寄托与交流
食物不仅仅有果腹的基本功能,往往还肩负着心意传承的功能。在《深夜食堂》中,每一集都是以一道菜命名,同时,几乎每道菜都可以在前面加一个与他人有关的定语。例如第一集“炸肉饼”,是“亡夫喜欢吃的炸肉饼”;第六集“包菜卷”,是“小时候妈妈做过的包菜卷”……每一道菜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的方式,每一道菜背后都有一个温情脉脉的故事。
以菜做切入点,用菜讲故事。《深夜食堂》第五集的“春雨沙拉”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春雨沙拉是女主暗恋的男生喜欢的食物,春雨沙拉代表了女主多年的爱恋。故事结尾男主与他人喜结连理,本身不喜欢春雨沙拉的女主终于点了其他的菜品,从这段暗恋无果的感情中解脱出来。情感是一个故事的灵魂,食物是情感表达的出口,这便是美食的美妙之处。
(四)人与社会――食物的选择以外在环境作为基础
这里的外在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客观基础。不同地域的人们因为获取生活生活资料的方式、难易程度及气候因素等的不同,自然会产生并积累不同的饮食习俗。
《孤独的美食家》每一集开始都会点名这集故事发生的地点,例如第一集是“东京都,清濑市”;每集的标题都是以“地点+食物”的形式来命名,第一集便是“东京都清濑市松山的辣味豆芽炒肉”。不同的地方便会有不同特色的美食,这便是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
2、社会环境。人类的生物性与社会性决定了人类依照自己的方式进行食物制作和烹饪,由此创造出属于人类独特的饮食产生和制作技艺;并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形成文化体系。
社会环境可以是地区的发展程度。《孤独的美食家》第二集,主人公五郎,来到了经济发达的“中央区银座”,也只有在银座这样的地区,五郎可以连续吃到台湾的下午茶和韩国的正餐。这集的银座之行被主人公五郎戏称为“亚洲一日小旅行”。
社会环境可以是人物所处的阶层。《深夜食堂》第四集,女主佳纯每次点的食物都是红姜天妇罗。因为出生在大阪单亲家庭的女主,小时候最常吃到的只能是这种穷人的食物。红姜天妇罗即代表了女主所处的社会阶层。
总之,食物被地域特征所局限,同时,食物又代表了地域特色。而人物便是食物与地域联系与磨合的桥梁。
在日本美食剧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食物被放到了值得尊重的地位,每次的用餐都是一次与食物打交道的美好过程,也只有真正尊重食物的人才能品尝到真正的美味;二是食物之美味不仅在于食材,其中蕴含的“心意”更为重要,吃的是眼前的饭,品的却是记忆里的味道。
美味与人情双管齐下,相信日本的美食剧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 彭兆荣:《饮食人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 原田信男:《日本料理的社会史――和食与日本文化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篇7
关键词:红楼梦 饮食生活 清朝贵族
一、引言
中国饮食之讲究精细者莫过于历朝历代的宫廷与贵族们,烹饪技艺也在当权者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过程中得到长足的发展。清代是封建官僚体系之集大成者,它沿袭并发展了前代奢侈的贵族饮食生活,而红楼梦正是描写盛清时期当权者们的腐朽奢侈生活。
二、红楼梦中的饮食描写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总所周知,《红楼梦》中主要描写的金陵望族的贾府,里面的重要人物如贾母、宝玉、黛玉、宝钗和王熙凤等人个个娇贵无比,他们的饮食生活真可以说是穷极奢华。
写吃,《红楼梦》是最特殊的一部。这部书中写吃喝,不仅用的笔墨多,而且精彩,全书中写了多次筵宴,含意深刻而又意趣横生,在写吃喝的笔墨运用上,也是独一无二。
第三十四回中,宝玉被打了个半死,躺在炕上不能动弹。袭人到王夫人屋里去禀报宝玉的伤情,王夫人叫带回两瓶香露去给宝玉吃。袭人看时,只见两个玻璃小瓶,却有三寸大小,上面螺丝银盖,鹅黄笺上写着“木樨清露”,那一个写着“玫瑰清露”。而这两种饮料,均向皇帝进宫过,可见是一种十分珍贵的高级饮料。王夫人问想吃什么,宝玉笑道:“也倒不想什么吃,倒是那一回做的那小荷叶儿小莲花儿的汤还好些。”贾母听到,便一叠声地叫人做去。莲叶羹,论用料,并非最贵重,费的工夫,也不算最绝。然而,用薛姨妈的话说“你们府上也都想绝了,吃碗汤还有这些样子。”
再看第四十九回,作者用很多笔墨,写那些侯门小姐围在一起烧烤生鹿肉吃,津津有味,亦兴致勃勃。这个情节写得十分精彩。吃,是为了填饱肚子或者是为解馋,于这些人都已是不相干的了。他们此举都不是口腹之需,而只是好玩,于吃中表现的,是一种情趣。第八回中写到,薛姨妈进京宝玉去看望,姨妈留饭,除拿出糟鹅掌鸭信等南方风味的菜肴招待,还做了酸笋鸡皮汤,宝玉大喝了两碗。酸笋是西南地区各省人民喜欢吃的一种素菜,不但在京城是罕物,即使在江南也是不多见。由此可见,红楼中贵族的奢华生活。
贾府的奢华可以从《红楼梦》情节上体现出来。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贾母命熙凤用茄鲞喂她。姥姥吃了两口,味道甚佳,便请教说:“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刮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可谓贾府的饮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无独有偶,有一天宝玉问晴雯:“今儿我在那府里吃早饭,有一碟子豆腐皮的包子,我想着你爱吃,和珍大奶奶说了,只说我留着晚上吃,叫人送过来的,你可吃了?”晴雯道:“快别提。一送了来,我知道是我的,偏我才吃了饭,就放在那里”。后来李奶奶来了看见,说:“宝玉未必吃了,拿了给我孙子吃去罢。”她就叫人拿了家去了。一碟子豆腐皮包子何以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兴趣?原来这种包子不寻常,远非肉包子可比。其高贵之处首先在于豆腐皮的制作特殊,首先将做豆腐的原汁豆浆煮沸,不加凝固剂,使之冷却,漂浮在锅面上的脂肪和蛋白质会结出一层皮来,然后把它挑起晾干,才能得到一张豆腐皮。
《红楼梦》中,粥饭和菜肴种类繁多,如粥有碧粳粥、鸭子肉粥、枣熬粳米粥、燕窝粥、红稻米粥、腊八粥和江米粥等。饭有白粳米饭、碧粳粥和绿畦香稻粳米饭等。《红楼梦》中的菜肴,主要有腌胭脂鹅脯、酒酿蒸鸭子、糟鹅掌、火腿鲜笋汤、酸笋鸡皮汤和虾丸鸡皮汤等等。汤羹种类繁多,营养价值丰富。而且从饮料方面看,红楼梦中提到的也是数不胜数。在茶方面,提到的就有两百多处。
《红楼梦》对贵族家庭尤其是贾府的饮食生活作了传神细致的描写,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独特的《红楼梦》饮食谱。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期,正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再“康乾盛世”出现了极大的繁荣,城市中北销南运的小商摊贩人来客往,酒店、茶楼鳞次栉比,形成了风味殊异、各具特色的贵族们的饮食文化。
三、清朝贵族对饮食的要求
饮食,往往蕴涵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的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是社会意义。
清朝贵族们对饮食要求特别严格。从造型上出发,到原料加工上,从味道到意趣,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为了口味得到保证,烹饪菜肴除了注意严格的选材之外,在烹饪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精细加工,特别是火候和口味,都有严格的标准。而且每次烹饪的肴馔,经常要将使用的原料和调料记录,菜肴要“色香味形”俱全。经分析,主要五个方面的讲究。
一是讲究奢侈。贵族们既有山珍海味,又有天底下的稀世珍品供品尝,可以说是汇集了天下美食,奢华之极令人瞠目结舌。
二是讲究精细。贵族们的饮食追求精致、精美,为了满足生活上的享受,他们对饮食的外在要求也及其高。
三是讲究味道。味道是饮食重要标准,贵族们的饮食讲究口味的独特性、多样性、丰富性。
四是讲究营养。营养是饮食的前提条件。贵族们的饮食有专门的人员负责饮食营养,保证贵族们的健康体魄。
五是讲究意趣。“意”用今天的话理解就是“意味”之意;“趣”,情趣也。“意趣”主要指心灵活动的内容。
贵族们不仅享用着精致、奢华的佳肴珍馔,而且特别注重在吃的过程中,受用无限意趣,以获得更多的精神愉悦。
四、结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此这般居上位者享尽富贵,居下位者吃尽苦头。本文通过描述荣国府过的如何奢华、如何豪贵的生活,展示了清朝贵族们的奢华生活,分析了他们对饮食的奢侈要求。在这奢华豪贵背后,间接反映了平民百姓的凄苦生活。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2]俞平伯.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8年版.
[3]徐悦.红楼梦中的养生术.科学之友.2008(6).
[4]金兰.近三十年红楼梦饮食文化研究综述.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8(4).
篇8
关键词:中日文化;酒文化
酒是饮料的一种,按分类,它当属饮食范畴。但它又不同于一般饮品,因为它的主要功用并不是用来解渴。然而,它在人们的日常饮食当中却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有句俗语,叫“无酒不成席”。的确,如果没有酒,再好的美味佳肴也会黯然失色。只有美酒配佳肴,才会使宴放异彩。酒不仅宴席上少不了,也是平常百姓家餐桌上不可缺少之物。有亲朋好友来了喝酒;家人团聚了喝酒;节假日、休息日喝酒;有个大事小情自不必说,即使没有什么原由,有人也天天喝,甚至是顿顿喝。酒是人生的伴侣,人们经常以酒敬友、以酒宴客、以酒饯行、以酒庆功、以酒助兴等。可以说酒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与人类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密不可分,构成色彩斑斓的酒文化,折射出该民族的文化特点。
一
中日两国人民对酒情有独钟,并具有大抵上的共识,但酒的种类与饮酒方式却不尽相同。中国人以喝白酒、啤酒为主,果酒、老酒次之,洋酒(威士忌、白兰地)则很少喝。日本人以喝清酒、啤酒、洋酒为主,中国的老酒、白酒次之,而喝洋酒或中国的白酒时,有加冰块,或用水稀释后饮用的习惯。中国人喝酒比较重视下酒菜,讲究凉热兼顾,荤素搭配,少则几道,多则十几道。而日本人相比之下,似乎不太讲究下酒菜,如家里来了关系不赖的友人或同事,只要有个打牙的,如花生米、小咸菜之类的,主宾就推杯换盏地喝上几口。当然,正式宴请或招待客人时还是要准备下酒菜的,但一般不如我们中国丰盛,这也与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日本十分注重酒德,在酒席间只敬酒,不劝酒,一般情况下,更不强求对方饮酒,而是奉行各自按着自己的意愿,随意饮用的习俗。时下中国也大力提倡注重酒德,敬酒不劝酒。但在一些个别地区劝酒风不止,酗酒不断,并由此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人们把这一酗酒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用四个“语”来概括。第一阶段是“甜言密语”。这个阶段人们的大脑很清楚,谈话方式比较得体,彼此亲亲热热,说些感激、祝愿的话。席间人们挖空心思地寻找干杯的话题,只要有人提出为什么事或什么人干杯,出于礼貌或迫于情面,一般都会响应。劝酒者把酒和感情联系在一起,不喝没感情,喝少了感情又不深,那就只有多喝或干杯了。第二阶段是“豪言壮语”。当几杯酒下肚之后人们的大脑开始兴奋,并不断将其推向极至。人们的谈话内容由情意转向义气,即开始向对方表白自己如何如何义气。豪言壮语不停,干杯不断,于是开始出现醉意。第三阶段是“胡言乱语”。大脑的兴奋开始转为抑制,酒力开始发作,醉意不断加深,此阶段不再有劝酒辞,不劝自饮,来者不拒,见酒就喝,谈话语无伦次,开始胡言乱语。最后是第四阶段,烂醉如泥,自然就“一言不语”了。
劝酒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也决不是个别现象,它在一些社会阶层或某种文化圈子里已经形成一种风气,想不附和也并非易事。这种强硬的劝酒方式暴露了中国一些地区饮酒方式是与现代文明相悖的,理应逐渐改进直至彻底摒弃。
二
究其根源,实际上劝酒也是中国的饮食文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在中国,在家里招待客人时生怕饭菜不够吃,所以准备的要比实际的需要多出一些,待客人用餐完了时饭菜有所剩余,主人才心安。而客人也有同样心理,一旦发现餐桌上的菜剩的不多了,就不敢大胆地吃了,或佯做吃饱了,所以,盘子里的菜少了时,主人就立刻再把盘盛满,以此来打消客人的顾虑。劝酒也是出于同样的所想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模式。
日本人招待客人时情形正好与中国人相反。日本主人希望看到的情形是客人把为他准备的菜吃光,吃光了证明菜合客人的口味,这样主人的脸上才有光,所以客人在用餐时也无需顾忌菜被吃光了,因为吃光了是好事。如客人不吃光,主人会认为菜不合客人的口味,所以也不硬劝,因强迫人家吃不爱吃的东西是不礼貌的,所以日本人也没有劝酒的习惯。相反,中国人不仅劝吃,劝酒,而且有时还硬劝,不然就会认为或被认为缺少诚意或不够盛情。
中国人喝酒,不管喝多长时间,也始终是在同一个酒馆里,没有换个地方再喝的习惯。日本人则不同,他们喝酒有换地方的习惯,有的时候,一个晚上可换二、三个地方。喝酒换地方出于两种目的:一是酒宴结束后,余兴未了,换个地方再继续喝自然会有新的感觉。到第二个地方喝酒时,主要是以喝洋酒或啤酒为主,多半是去酒吧。第二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关系比较要好几个人另去一个地方,继续他们的联谊活动,所以从第二次喝酒起,参加的人数会越来越少。
了解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人的生活节奏紧张,平时彼此之间无暇沟通想法。加之工作一天容易疲劳,所以一到晚上便习惯与同事、上司去酒馆喝酒、聊天。日本的酒馆、酒吧是放松、发泄情绪的最好场所。在这里几杯酒下肚以后,话自然多起来,他们的谈话内容广泛,而且很随便,可以抱怨,发牢骚,一阵神侃之后,心中的郁闷和不快烟消云散,一天的劳累与紧张的情绪也得到了缓解,他们在酒店可以尽情地放纵自己,不受任何拘束。日本人虽然不劝酒,不强求对方喝酒,但他们在喝酒时似乎不太约束自己,加之日本人的酒量都不大,每天夜晚,特别是临近末班车结束时分,在酒馆前,站台上,喝得面红耳赤,衣冠不整,步履蹒跚的醉汉并不少见。在许多国家,上层人士如果喝得酩酊大醉,招摇过市,必然会名声扫地,可是在日本,即使在大庭广众之下烂醉如泥,也不会损伤自己的名声。日本社会普遍认为醉酒是清除个人工作疲劳的一种手段,无论饮酒过量到什么程度,酒后作出了违反常规的举动,人们均可以“那时喝醉了”这句话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哪怕是当众侮辱上司的过激行为,也可以因“酒后失言”而得到谅解。
三
日本男人也喜欢和酒吧里的老板娘或女招待聊天,原因是他们可以从老板娘和女招待的不含半点责备,又柔情似水的并带有鼓励性的语言中得到安慰和满足。日本的男性总是下意识地寻求自己童年时代的母亲那种绝不含半点责备的爱,但这多半是要落空的,大多数日本男子找情人,或到酒吧听女招待的恭维话,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
在酒吧、酒店与同事们一起喝酒、聊天不仅可以得到放松和安慰,而且还可以密切同事之间的关系。它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手段。日本的职员下班去酒店、酒吧喝酒,而且喝到很晚,被视为是极正常的事,妻子也绝不过问或干涉,如果下班就回家反倒被视为不正常,这已成为现代日本人的生存方式暨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伴随着酒的出现,不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酒文化,而且它对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深入了各民族的生活,对民族文化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通过对中日酒文化的了解,不仅可以丰富酒文化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加深对彼此社会生活的理解、认识。当前,中日两国都走在世界的前端,而且两国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只有加强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实现两国长期的友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贾蕙萱,《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6
篇9
关键词:《推手》;文化冲突;应对建议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B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国人民之间互相了解的重要窗口。中国有着几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但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等原因,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之间的交际,文化碰撞在所难免。对于文化差异的研究和学习可以帮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文化交流和互动,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不同的文化。
电影《推手》是李安导演的处女作,也是反映中西文化冲突的代表作之一。李安导演出生在台湾,从小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教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后来到美国求学和生活,接受的是典型的西方教育,独特的生活经历使他对中西文化冲突具有很深的体会。电影《推手》以独特的视角、生动形象的人物塑造以及戏剧性的情节设置给观众带来了一场丰富的文化盛宴,把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一、电影《推手》情节概要
电影《推手》拍摄于1991年,主要讲的是中国北京的朱老先生退休以后到美国儿子家生活,与美国儿媳妇之间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文化冲突和矛盾。电影中的主人公朱老先生从小学习太极拳,是有名的太极拳教授,同时还精通书法和烹饪,儿子晓生是工程师,在美国生活多年,有一个漂亮的作家妻子和一个可爱的儿子。为了尽孝,晓生把朱老先生接到美国生活,朱老先生到美国后生活很无聊,成天只能在家练习太极推手和书法,与美国儿媳妇玛莎由于语言不通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玛莎碰到创作瓶颈,加之不适应中国公公的突然出现,没有独立的创作空间,非常焦虑以至于患上胃病。朱老先生周末到中国学校教太极拳,认识教烹饪的陈老太太,互有好感。朱老先生由于给玛莎治疗胃病导致矛盾爆发,晓生和陈老太太女儿串通撮合两位老人而被识破,两位老人觉得为老不尊,后来朱老先生走失导致晓生夫妻矛盾激化,朱老先生偷偷搬离儿子家到中国餐馆打工,并上演一场用太极推手击退小混混,震惊美国警察局的好戏。影片结尾展现中西文化融合,晓生教玛莎学习太极推手,朱老先生住在中国城,不与儿子同住,朱老先生和陈老太太心灵慢慢靠近……
二、电影《推手》中的中西文化冲突体现
中国有着灿烂悠久的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创新,并吸收新的文化,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并对周边国家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经济发达,吸收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是典型的西方文化代表。李安导演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描述,把文化冲突的现象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1.家庭伦理观念冲突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尤其看重血缘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个人的荣辱都跟家族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家庭当中,讲究“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父慈子孝”,父H有绝对的权威来管理家庭和教育孩子,而孩子要孝顺父母,不得违背父母意愿。电影当中,晓生把父亲接到美国生活其实就是尽孝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思想“家庭本位”的体现。然而西方人重视独立的个体,父母和孩子之间是相对独立和平等的,孩子成年以后应该和父母分开住,所以玛莎接受不了朱老先生的突然“闯入”,认为他打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孩子是维系家庭的重要纽带。延续香火、传宗接代是每个男孩子的责任,如果没有后代,那会被认为是不孝的表现。影片中朱老先生的妻子去世多年,朱老先生却耿耿于怀,原因是当年为了救晓生,延续朱家的香火,而没能选择救晓生的母亲。而在西方观念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夫妻才是家庭的核心,孩子也没有必须传宗接代的义务。所以在影片当中朱老先生追着刚洗完澡的孙子杰米满屋子跑并对他说:“哟!小宝贝,以后咱家传宗接代可就靠你了。”而这样的话让玛莎很反感也很不理解。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观里,“乖孩子”往往都是指顺从父母、服从老师管理的好学生。父母对孩子有绝对的权威,孩子在很多方面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甚至包括自己的婚姻。影片中朱老先生对玛莎和晓生教育孩子的方式不认同,他认为他们对孩子太过于宽容,没有做家长的权威,跟孩子什么都谈条件,不把孩子当孩子。他也不理解美国动画片中的暴力,认为那是“鬼打架”,根本不适合孩子看。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朱老先生在教杰米童谣:“东西街,南北走,出门遇见人咬狗……”的时候,杰米不理解,按照自己思考说成“狗咬人”,然而朱老先生没有解释,只是反复强调念“人咬狗”。在西方的教育观里,他们更注重孩子的自我成长和个性发展,尊重和支持孩子的想法,强调独立思考和鼓励大胆奇特的想象,所以影片当中当杰米给玛莎讲完自己的作业:“一只乌龟、一条鱼、一只老鼠和一滩药最终走向灭亡”时,本来是荒诞的想法,但玛莎却给了杰米很高的评价,认为杰米“太有创意了”。
2.饮食文化冲突
篇10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游戏活动 幼儿
在幼儿园,游戏是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就传统文化与幼儿游戏活动如何进行有机融合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探索,有了一定的收获。下面以自主性游戏活动为例,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是如何开展蕴含传统文化的游戏活动的。
一、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开展游戏活动
节日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借助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时,组织幼儿拜年、守岁等游戏情节,让幼儿写春联、做鞭炮等节日活动;在端午节时请幼儿制作粽子;中秋节时组织幼儿赏月、吃月饼等。另外,在各个盛大节日时“逛集市”是至今都盛行不衰的一种传统活动,我们把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和买卖活动融入到幼儿的游戏中。在长廊上布置“集市”的游戏场景和游戏材料,供幼儿表演各种买卖游戏。各种传统思想在这里呈现出来:唱歌、跳舞、卖各式东西、耍特技等,当然也少不了“赶集”的人。幼儿自由选择想要扮演的角色,并合作表演买卖绘画作品、合唱一首歌曲、在“民俗馆”中展示自己做的民间工艺品等。同时还可以邀请其他班的教师和幼儿来“逛集市”。幼儿在游戏时玩得兴高采烈,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制作的各式各样的艺术品和手工艺品让人目不暇接。这使得幼儿在愉快的创作、自由的交往、自主的学习中感受到传统节日文化带来的魅力。
二、利用传统工艺文化开展游戏活动
传统工艺世代相传,劳动者利用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增值加工或处理,最终将之制作成带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成品。我们主要选取传统工艺中的剪纸(窗花)、刺绣(苏绣)、瓷器(青花瓷)、捏泥人等操作性强的活动。这些传统工艺品主要是静态的物品,因此不易引发幼儿的注意与兴趣。我们除了对这些工艺品进行结合故事的介绍之外,还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它们的美,并注意多为幼儿创设自发欣赏、自主创作、展示交流传统工艺品的区域游戏情境。为此,我们利用走廊设置了“小小民俗工艺坊”,其中包括泥工、绣工、纸工和彩绘区等。在游戏开展前我们请幼儿讨论制作这些工艺品的材料和方法,而后鼓励幼儿大胆制作。如向幼儿提供手帕,供幼儿在上面绣花;向幼儿提供纸盘,供幼儿制作青花瓷;向幼儿提供油泥,供幼儿制作陶器。而后可将这些作品送给来访的客人,或陈列以做宣传。在家长开放日时,向幼儿提供扇子、纸伞、纸盒、面具等半成品,请幼儿和父母一起将这些半成品制作成自己喜欢的传统工艺品,并进行展示,加强幼儿和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幼儿创作的积极性,并让幼儿感受到制作传统工艺品的乐趣。
三、利用传统饮食文化开展游戏活动
民以食为天,饮食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昆山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我们把这些融入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如闻名世界的“阳澄湖大闸蟹”;“家有筵席,必有酥蹄”的周庄名肴特产万三蹄;最注重“五热一体,小料冲汤”的负有盛名的“奥灶面”,孩子们还自制了一些他们喜欢的“浇头”:爆鱼、鸭腿、酱肉、排骨、鳝丝等;当然还有正仪青团子、周市奥鸭、周庄袜底酥等。除了昆山的传统美食外,我们还介绍了各地的美食,如北京烤鸭、四川火锅、上海生煎、苏州麻饼、江浙沪闽一带的茶叶等。就是当下流行的节气养生、养成药膳也在我们的游戏中有所体现。
另外,我们还开展了以昆山传统饮食文化为主题的游戏活动,其中投放各种饮食的图片、模型或实物,以方便孩子们了解各种小吃的具体名称、种类、制作材料与风味等,并可以借助这些材料进行买卖游戏或者角色游戏等。为了增加幼儿的兴趣、加深幼儿的理解,可将昆山童谣“啥虫飞来”改编成有关菜馆的童谣,如“啥虫飞来像盏灯”改为“啥菜吃来酸溜溜”(酸辣土豆丝、松鼠鳜鱼等),改编后的童谣不仅节奏明快、朗朗上口,还有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意义,幼儿十分喜欢边游戏边自由吟唱。
四、利用传统戏曲文化开展游戏活动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可以说是所有昆山人的骄傲,但幼儿接触得较少。为了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除了请幼儿观看“小昆班”的演出视频外,我们还在游戏区的墙面上挂了一些幼儿观看过的昆曲的人物形象,以便幼儿能够长久、深入地与人物进行互动,加深幼儿对昆曲的理解。另外,在游戏区投放多种材料,比如各种各样的昆曲服饰、头饰、彩色布料等,让幼儿一起合作表演;把幼儿创作的有关昆曲的绘画、手工作品放在游戏区域进行展示,不仅可以起到装饰环境的作用,还能增强幼儿对活动的体验,加深对昆曲的热爱。
- 上一篇:计算机视觉基础课程
- 下一篇:妇联培训后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