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探测技术专业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象探测技术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汽车检测与维修 技术专业教学 项目教学法 模块化教学
由于汽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中,以前的“一块黑板、一本教案”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教学要求。因为这种上课模式基本上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对书空讲,学生看不到实物,更不要谈动手操作了;即使讲授实践技能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学生的接受效果可想而知。鉴于此,为了使学生切实掌握零部件工作原理与维修技能,我们采用理实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所谓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就是理论和实践在一起上。以前理论和实践是分开的,上完理论再上实践,学生在学理论的时候对于所学知识由于理论性太强、缺乏兴趣,因此接受知识的速度和效果都不是太好;如果老师在讲理论的同时能够让学生看到实物,并且可以现场看到老师操作甚至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生就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对于老师讲的东西就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学起来就可以事半功倍,而且不容易遗忘。
所谓项目教学法,其实就是把大化小,让学生由易到难,逐步掌握。汽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结构,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整车,势必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因此,我们首先将汽车分解成几大模块(如发动机模块、底盘模块、电器模块等),然后将一个模块又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可看成一个项目或一个学习范围,一个项目中又可分成若干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教师都可做成工作业,这要求教师从实践维修过程当中找出来。我们必须改变原来的先讲课后实习的传统教学方法,把一个复杂的汽车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核心部分。对于每个部分,根据对企业的调查,把企业关注度较高的而又独立的几种知识,由易到难进行立项,再围绕这些项目进行教学。新的知识在已经被掌握的知识的构架上才能被轻松掌握。比如说把汽车作为一个大的概念时,模块就是发动机、底盘、电器设备、钣喷等,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个大概的整体的了解。这经历了第一个阶段。接下来可以以发动机为大概念,机械部分的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油喷射、油料供给、点火系统等又可以是其中的项目。最后经历第三阶段:以燃油喷射为大概念,传感器、电控单元、执行器又可以作为其子项目。所有的项目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层次性,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和相互关系。最后教师根据企业调研取得的岗位必须掌握的技能中组织出工作任务和工作业,通过引导使学生能完成各个任务。
教师应根据市场调研所掌握的职业岗位需求信息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然后根据上述要求设置课程,构建课程体系。学校应坚定打破按学科体系构建课程体系的决心,组织教师广泛地开展社会调研,组建由企业人士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我院根据培养目标,认真分析岗位群所需的能力结构,并明确一般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围绕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课程体系。首先,根据专业核心能力确定了专业主干课程:汽车构造、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底盘电子技术、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再围绕主干课程确定其他的专业课程。其次,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选修课两大部分。其中必修课又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技术课;选修课包括限选课和任选课两部分。总课时约1500学时,各类课程所占比例约为:公共课15%、专业平台课25%、专业技术课35%、选修课15%,专业课中实践课学时所占比例大于50%。其教学内容以服务于后续课程的教学为主要目标进行内容的取舍。专业技术课注重加强3―5门专业主干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将汽车维修职业资格证的考试内容纳入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在技能训练方面,注重职业技能的培训,力求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同时成立学生科研兴趣小组,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应改革现有教学体制,根据“必需、够用、符合专业技能培养要求”的原则,设置理论教学体系。专业基础课是专业课的学习基础,基础知识教学要强调“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用有所学、学有所用”,形成纵向专业技术能力发展提高的基础,形成横向扩展能力的多项接口。专业主干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是实用能力的提高与岗位细化的体现。另外,要多开选修课,实行弹性化教学,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模块化教学的大致上课模式为:约2学时的理论课讲解,约0.5学时的现场演示和剩下的约1.5学时的现场实训和现场答疑时间。各门课程和各个专业教师应自由安排课时,领会模块化教学的宗旨所在――让学生真正学明白专业知识,同时要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为了改进教学手段,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手段,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网络资源。如:汽车的专业课程应尽量采用视频、动画Flash等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对汽车结构及其内部有更深的认识。同时,建议购买《电喷发动机》、《自动变速器》等仿真软件,让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汽车构造的学习和零部件的拆装试验。学校应鼓励和奖励所有的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其在制作课件的同时也备课,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教学时更加得心应手。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学校应鼓励有专长的教师积极申请科研课题,并给予政策上、经费上、时间上的大力支持,学校需制订有关保障措施和奖励办法,加强对教师的技术服务,用科研开发来锻炼教师队伍,促进专业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汽车模块化教学方案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系统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和专业特长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教学改革将现在汽车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改为以实操为主的模块化教学方法:以模块划分专业课程内容,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将单门课程搬到实训室,利用边讲边练的形式进行教学。这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让学生学到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必要的实操技能。因此,本模块化教学实际上是现场教学、现场演示和现场实训等不分先后、不论轻重、自由搭配的有机结合体。教学过程看似无章,实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例完全是按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量身定做。如此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是可想而知的,学生也自然会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会有更大的进步,达到学生、教师、学校和谐。模块建设的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发展,做到与时俱进,方能让专业的模块化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一年更比一年好。
模块化教学将填补一些专业方向上的空白,使学校现有汽车设备利用更有效、更合理,还可提高学生专项技能,如专修某一轿车发动机的技能和专修自动变速器的技能等。模块化教学将在创新实践中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汽车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汽车的新产品、新技术。
参考文献:
[1]杨益明.汽车运用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职业技术教育,2010,(17).
[2]赵学跃.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究[J].考试周刊,2009,(1):42-43.
篇2
关键词 气象观测;质量;影响因素;探讨
中图分类号 P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61-0219-01
大气探测又称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者对地球大气圈及其相关的水圈、冰雪圈、生物圈、岩石圈等物理、化学、生物特征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和测定,然后对获得的数据记录进行整理的过程。气象综合观测获取的气象记录和资料是开展天气预报、气候分析、气象科学研究以及气象为民服务的基础,通过发展一体化的气象综合观测业务可推动气象科学发展。现阶段气象观测业务中,气象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先进设备不断增多,在克服了人工观测落后技术的同时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探测质量的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气象观测工作,提高测报质量,笔者根据多年测报经验,对如何加强气象探测工作、提升探测质量进行分析思考。
1 影响大气探测工作质量的相关因素
1.1 探测设备更新相对滞后
当前,从气象观测所使用的设备可看出,部分设备已经老化,无法满足新开展业务的要求,而受资金运筹力不足等多种原因,导致气象观测设备更新不及时、设备滞后。经调查,我国县级气象观测设备距离国外水平落后偏多,机器设备明显落后;而且一些地面测报仪器本身还存在着质量不过关现象;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业务人员操作不当或其他原因可能造成设备运用及维护不符合要求,这些都严重影响测报数据的精确性,阻碍着大气探测质量的提高。
1.2 观测操作不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是从事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进行观测工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如果业务人员不能严格按制度执行,只是以此摆样式,很难不出错情。锦屏县气象局执行业务一体化,观测人员同时值测报和预报班,值班精力相对有限,不能严格执行值班制度规定极易产生错情,从而影响测报质量。
1.3 测报业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县级气象台站出于对科技人员一专多能的出发点,对于测报岗位人员变动较为频繁,测报队伍不够稳定;一些年龄偏大的测报员虽然恪守职责,但知识老化现象突出,随着年龄的增大,其精力和体力很难适应现代化气象业务要求;由于基层气象站缺乏高学历气象专业测报人员,不得不将非专业气象测报员经培训实习后安排在测报岗位,遇复杂天气现象,由于其缺乏全面的气象专业知识,往往表现的力不从心等。新时期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而测报人员上述现象造成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无法快速适应并掌握新设备新技术,从而严重影响气象观测质量,因此必须重视测报队伍建设等有关问题。
1.4 探测环境影响
大气探测环境应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能够准确获取气象探测信息,随着锦屏县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多,使基层台站探测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日渐突出,气象探测环境遭到破坏,对气象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影响。
2 提高探测工作质量有效措施
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观测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气象部门的整体工作开展,其中加强基本业务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是直接关系各项业务质量的关键,为提高锦屏县气象观测业务质量,就要进一步加强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做好以下几方面。
2.1 调动测报员积极性,增强工作责任感
探测质量的高低与测报员工作作风有着密切关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在测报工作中非常重要,《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求测报员要树立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做好岗位工作,严肃对待每次观测、每项数据、每份电报和每张报表。班前应做好思想、技术、精力等方面准备,班时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全力以赴做好天气演变观测,有条不紊的完成繁杂项目,应对风云变幻万千的天气现象,避免因不慎出现疏漏问题。同时,单位领导要在日常工作中做好观测人员思想工作,妥善处理好单位内部业务人员、科技服务人员及管理人员三者之间的关系,切实关心测报业务人员生活、工作、职称评定、培训等切身利益,使他们树立顾大局、识大体思想认识,充分调动每一位测报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安心工作、顺心工作。
2.2 及时更新探测设备并加强维护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气象探测设备也应淘汰老化过时设备,争取地方政府等多方面支持,及时更新新型仪器,对新购进的仪器设备保证做到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安装、操作和使用,以充分发挥先进仪器优势和性能,实现气象观测的现代化手段发展。要做好台站内现有仪器的定期检查和日常维护工作,重点加强自动气象站、区域站及各类观测系统的技术保障工作,严密监视通信系统运行状况和各类气象信息传输状态,及时发现异常、上报问题并解决问题,尽可能把系统故障造成的缺测误测降到最低,同时记录仪器设备使用、发生的故障及解决办法,作为日后工作参考,防患于未然。
2.3 严格执行各项工作规章制度
气象观测工作内容多,技术规范,要提高探测质量,消灭错情,就要严格执行基层气象台站业务工作流程,合理掌握各项规定或定义的概念、条件和数据界限,包括时间跨度较长的年、季、月业务流程和每周、每班乃至每次定时观测的业务流程;认真学习各种新型设备和业务系统的操作,熟练设备基本原理和操作规范等;值班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工作中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不能完全肯定时应及时查阅相关技术规定,切实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实行当面交接班制度,根据有关技术规定和各要素变化规律认真详细校审值班全部记录,并定时巡视工作仪器,及时解决仪器故障;确保综合气象观测工作质量稳步提升。
2.4 提高测报人员业务技术水平
党的十七大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坚持以气象测报业务人员为本,才能更好调动人员工作热情、积极性,发挥出人员潜能和创新能力;测报人员要不断提高气象基础知识、技能和基本功训练,学习并掌握各项规范和相关技术规定,从而正确完成测报工作;气象部门应加强对测报业务人员
的岗位培训,建立考核机制,完善测报上岗制度,以理论联系实际操作技能,对考核不合格的业务人员实行待岗再培训或坚决淘汰;对于工作责任心强、严谨细致、敬岗爱业的优秀测报员工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做到奖罚分明,并督促、组织测报员不断学习,终身学习,通过开办技术交流、参加省市培训班等为员工创造条件、营造学习氛围,不断促进测报业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提升,逐渐形成一支适应现代气象科学技术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近些年来,锦屏县气象局测报业务组通过组织自学及在职学历教育,大大提高了基层气象测报员的学历和工作能力。
3 结束语
大气探测工作是气象工作的基础,探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其他气象业务的开展和效果,因此,全面提高观测质量是气象工作的百年大计,作为基层测报员,应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增强责任感,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遵守各项业务规范和技术规定,提高自身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化探测技术,做好测报工作,避免和降低测报错情。
参考文献
[1]黎玉梅.浅谈如何提高地面测报工作质量[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29(增刊I).
[2]李学才.当前基层气象台站测报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J].湖北气象,2006(2):46.
篇3
对气象探测环境重要性的忽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是气象探测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由于未经气象审批,部分政府部门和个人擅自做出一些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使得气象探测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从近几年发生的常德国家基准气候站、重庆沙坪坝国家基准气候站气象探测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破坏方多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城建方,或是有雄厚财力支持的集团或公司,在利益驱动之下,为了促使本地区经济发展,建设方很少主动考虑气象探测环境问题,更不用说与气象部门主动协商了。气象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气象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也是导致人们忽视气象探测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我国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以及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都涉及到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问题,由于气象探测环境与公民的直接联系不够紧密,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多数民众对于气象探测环境遭到破坏的影响和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的认识很茫然,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造成了对气象探测环境的破环。气象行政执法社会认同度不够及执法人员水平不高就气象行政执法而言,气象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水平的高低对做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乃至全面推进气象依法行政起着决定性作用。当气象环境遭到破坏时,由于破坏事件多发生在基层台站,且破坏者多为当地政府和集团。在他们的强大压力下,气象部门对破坏行为往往被动应对,而且气象行政执法人员,特别是基层执法人员,不熟悉执法程序,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不够准确,影响了气象行政执法办案的效率和质量;当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与城乡发展以及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产生冲突时,应当避免采取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然而不少气象行政执法人员因不能透彻理解相关法律问题、正确使用法律手段和措施,结果矛盾不但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激化了矛盾,影响了执法效果。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缺乏交流与合作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需要多部门的配合才能完成相关的工作。气象部门应当主动与当地建设规划部门取得联系,对城市规划动向多加关注并及时了解,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来化解可能影响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建设项目出现的矛盾。当地政府和经济集团或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或对气象探测环境本身不够重视,多数地方在作出影响气象探测环境的城市规划或建设项目时并没有及时通知气象部门,而另一方面气象部门自身也缺乏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使得信息获取滞后而影响了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难点
气象部门执法能力有限,在社会生活中很难具有政府直属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威。行政处罚外部干扰大,执法人员处罚顾虑多;社会公众的认可度不高,执法环境不理想;气象行政执法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面对严格的立案、调查、取证、定性、听证和处罚等程序,气象执法岗位缺乏专业法律人员,执法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执法力量的相对薄弱,也给气象部门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气象探测环境有较强的专业性,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技术人员必须对探测环境保护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制定出符合探测环境保护的城市规划,以避免造成两者相互矛盾的尴尬局面。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策略初探
篇4
第一条为了发展气象事业,规范气象工作,准确、及时地气象预报,防御气象灾害,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气候资源,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气象服务,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气象探测、预报、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利用、气象科学技术研究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法。
第三条气象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应当把公益性气象服务放在首位。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将气象事业纳入中央和地方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以保障其充分发挥为社会公众、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建设的地方气象事业项目,其投资主要由本级财政承担。
气象台站在确保公益性气象无偿服务的前提下,可以依法开展气象有偿服务。
第四条县、市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及时主动提供保障当地农业生产所需的公益性气象信息服务。
第五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的气象工作。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对其气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
第六条从事气象业务活动,应当遵守国家制定的气象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
第七条国家鼓励和支持气象科学技术研究、气象科学知识普及,培养气象人才,推广先进的气象科学技术,保护气象科技成果,加强国际气象合作与交流,发展气象信息产业,提高气象工作水平。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关心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艰苦地区和海岛的气象台站的建设和运行。
对在气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八条外国的组织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气象活动,必须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章气象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第九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编制气象探测设施、气象信息专用传输设施、大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等重要气象设施的建设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气象设施建设规划的调整、修改,必须报国务院批准。
编制气象设施建设规划,应当遵循合理布局、有效利用、兼顾当前与长远需要的原则,避免重复建设。
第十条重要气象设施建设项目,在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前,应当按照项目相应的审批权限,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审查同意。
第十一条国家依法保护气象设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气象设施。
气象设施因不可抗力遭受破坏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紧急措施,组织力量修复,确保气象设施正常运行。
第十二条未经依法批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迁移气象台站;确因实施城市规划或者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迁移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的,应当报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批准;需要迁移其他气象台站的,应当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批准。迁建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三条气象专用技术装备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技术要求,并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审查合格;未经审查或者审查不合格的,不得在气象业务中使用。
第十四条气象计量器具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有关规定,经气象计量检定机构检定。未经检定、检定不合格或者超过检定有效期的气象计量器具,不得使用。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气象计量标准器具,其各项最高计量标准器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规定,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三章气象探测
第十五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进行气象探测并向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汇交气象探测资料。未经上级气象主管机构批准,不得中止气象探测。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及有关地方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适时基本气象探测资料。
第十六条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及其他从事气象探测的组织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汇交所获得的气象探测资料。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气象资料共享、共用的原则,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与其他从事气象工作的机构交换有关气象信息资料。
第十七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的海上钻井平台和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在国际航线上飞行的航空器、远洋航行的船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气象探测并报告气象探测信息。
第十八条基本气象探测资料以外的气象探测资料需要保密的,其密级的确定、变更和解密以及使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国家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义务。
第二十条禁止下列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
(一)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障碍物、进行爆破和采石;
(二)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影响气象探测设施工作效能的高频电磁辐射装置;
(三)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其他影响气象探测的行为。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的划定标准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法定标准划定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范围,并纳入城市规划或者村庄和集镇规划。
第二十一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确实无法避免的,属于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的探测环境,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得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属于其他气象台站的探测环境,应当事先征得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后,方可建设。
第四章气象预报与灾害性天气警报
第二十二条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制度。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向社会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补充或者订正。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可以供本系统使用的专项气象预报。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提高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服务水平。
第二十三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根据需要,农业气象预报、城市环境气象预报、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等专业气象预报,并配合军事气象部门进行国防建设所需的气象服务工作。
第二十四条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应当安排专门的时间或者版面,每天播发或者刊登公众气象预报或者灾害性天气警报。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保证其制作的气象预报节目的质量。
广播、电视播出单位改变气象预报节目播发时间安排的,应当事先征得有关气象台站的同意;对国计民生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灾害性天气警报和补充、订正的气象预报,应当及时增播或者插播。
第二十五条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向社会传播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必须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并标明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通过传播气象信息获得的收益,应当提取一部分支持气象事业的发展。
第二十六条信息产业部门应当与气象主管机构密切配合,确保气象通信畅通,准确、及时地传递气象情报、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气象无线电专用频道和信道受国家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挤占和干扰。
第五章气象灾害防御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组织有关部门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有关组织和个人应当服从人民政府的指挥和安排,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二十八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预报工作,及时提出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并对重大气象灾害作出评估,为本级人民政府组织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加强对可能影响当地的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并及时报告有关气象主管机构。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和与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有关的单位应当及时向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监测、预报气象灾害所需要的气象探测信息和有关的水情、风暴潮等监测信息。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防御气象灾害的需要,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并根据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的气象信息,组织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方案,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并根据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制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方案,并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管理、指导和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人工影响天气的有关工作。
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组织必须具备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资格条件,并使用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要求的技术标准的作业设备,遵守作业规范。
第三十一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并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对可能遭受雷击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的检测工作。
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
第六章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
第三十二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气候资源的综合调查、区划工作,组织进行气候监测、分析、评价,并对可能引起气候恶化的大气成分进行监测,定期全国气候状况公报。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气候资源的特点,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保护的重点作出规划。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规划,向本级人民政府和同级有关部门提出利用、保护气候资源和推广应用气候资源区划等成果的建议。
第三十四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具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资格的单位进行工程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当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提供或者经其审查的气象资料。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侵占、损毁或者未经批准擅自移动气象设施的;
(二)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危害气象探测环境活动的。
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违法批准占用土地的,或者非法占用土地新建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法规定,使用不符合技术要求的气象专用技术装备,造成危害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法规定,安装不符合使用要求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使用不符合使用要求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非法向社会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的;
(二)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向社会传播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不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的;
(三)从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进行工程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时,使用的气象资料不是气象主管机构提供或者审查的。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不具备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资格条件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或者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使用不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要求的技术标准的作业设备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气象台站的工作人员由于,导致重大漏报、错报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以及丢失或者毁坏原始气象探测资料、伪造气象资料等事故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四十一条本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气象设施,是指气象探测设施、气象信息专用传输设施、大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等。
(二)气象探测,是指利用科技手段对大气和近地层的大气物理过程、现象及其化学性质等进行的系统观察和测量。
(三)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
(四)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所造成的灾害。
(五)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
第四十二条气象台站和其他开展气象有偿服务的单位,从事气象有偿服务的范围、项目、收费等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依据本法规定。
第四十三条中国人民气象工作的管理办法,由中央军事委员会制定。
篇5
关键词:气象;探测环境;调护
中图分类号:Q938.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因为近地面层的气象因素有空间分布不平衡及随时发生变化的特点,所以,要想使得气象探测环境持有稳定性能必须要确保气象探测资料的连续性、准确性、比较性(以下简称“三性”)。这样才能够准确无误的对天气、气候变化进行有效的分析,以减少因预报不科学而造成的气象灾害。
1 气象探测环境调护的重要性
1.1气象探测环境调护工作的法律依据所称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2000年1月1日颂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下简称“气象法”)规定“国家依法调护气象探测环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调护气象探测环境的义务”。中国气象局为加强气象探测环境调护,2004年10月1日颁布实施的《气象探测环境和实施调护办法》(以下简称“调护办法”),规定了各类气象台站探测环境调护的标准,明确指出“城乡规划、建设、国土等有关部门,在审批可能影响已建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得有审批权限的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未经气象主管机构同意,有关部门不得审批”。
1.2气象探测调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气象科学研究的基础就是探测资料的不断积累过程,而稳定少变的气象探测环境是获取具有“三性”气象探测资料的必要条件。探测环境的四周障碍物超过风塔高度或遮挡太阳辐射和日照观测仪器的感应面,必然影响当地主导风向风速、日照辐射、温度、气压、降水量等基本气象数据的观测采集,使观测值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缺失代表性。基本气象要素代表性的缺失,将对当地气候资料序列造成非均一性影响。气候资料序列非均一性影响,直接影响到气候分析研究结论的准确性,降低科学研究的参考价值。
2 现阶段台站气象探测环境调护的主要矛盾
2.1与经济建设发展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城市不断扩张,原处在城郊高位的气象台站,渐渐成为城区扩展规划的重要地段,造成气象探测环境调护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
2.2与地方整体规划建设的矛盾
国家颁布旨在调护气象探测环境的《气象法》明确规定“确因实施城市规划或者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迁移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的,应当报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批准”,还是不能有效的避免台站频繁搬迁的现象,有资料显示全国因气象探测环境遭到破坏而被迫迁移的占迁站总数的90%以上。气象台站迁站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台站刚搬迁2~3年,由于地方政府的规划调整,又面临迁站,更有甚者新址还未搬迁又要被迫迁移。
2.3 与邻近单位居民的矛盾
《调护办法》技术要求探测站点四周视野开阔,不得有高大的遮挡物,因此对四周的建筑物设施有一定的限高要求,这必然与城乡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发生冲突。
2.4 与台站自身发展的矛盾
气象台站要实现现代化,基础设施就要不断地完善和改善,而新建、扩建的建设设施要符合气象探测环境调护的要求,必然与探测环境调护产生冲突。根据2007年气象探测环境调查,在《调护办法》实施以前,部分台站自身的建筑设施也存在一定程度不符合规定的情况,要对这些设施进行改造,也面临着气象台站发展的矛盾。
3 气象探测环境调护工作的着力点
3.1 加强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全社会自觉调护气象探测环境的良好氛围
为提高社会公众对气象探测环境调护的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向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使广大群众,特别是从事城市建设活动的单位与个人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气象部门要细化气象探测环境调护标准,通过设置警示标志、标牌、公告等形式,有效促进周边居民和单位熟知相关规定与要求,加深对气象探测环境调护工作的了解,形成共同调护气象探测环境重要性的共识。
3.2建立部门间的联动机制
由于气象部门在公共管理职能上处于劣势,这必然要求我们要加强与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合作,建立完善协作工作机制、程序。气象部门要主动提交《调护办法》以及各探测场所的信息等备案材料,明确气象探测环境调护的范围和标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主动承担职责,在气象探测环境调护范围内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前,要取得气象部门意见,避免出现探测环境调护与发展规划的矛盾;同时在审批建设项目前,向建设单位告知要履行气象探测环境行政审批手续,切实从源头上杜绝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事件发生。
3.3 开展气象探测环境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积极争取当地人大、政府的支持,开展气象探测环境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明确气象探测场所四周调护范围以及具体标准,并经当地政府批准执行,切实将气象探测环境纳入当地城乡规划部门的调护范围。将气象探测环境调护工作从部门要调护,转化为政府要调护气象探测环境,从而形成有效的约束力。开展气象探测环境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可以有效地避免气象探测环境调护工作与地方整体规划建设的矛盾,实现城市建设与气象探测环境调护协调发展。
3.4 建立气象探测环境巡查、报告、责任追究制度
气象部门要密切监视探测场所四周探测环境的变化情况,建立定期巡查制度、报告制度。当发现未经气象探测环境审查的项目动工或有动工迹象时,要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部门,迅速制止违法行为,并书面告知建设单位履行气象探测环境审查手续。加大对气象台站探测环境检查力度,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严肃处理对气象探测环境调护不力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3.5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抓典型案例,扩大社会影响力
3.5.1 行政执法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需要一批综合素养较高、熟悉气象法律知识、执法程序的专业人才。一方面,要加强基层执法人员的执法培训,经常性的与横向部门进行联合执法,学习借鉴办案事例,增长执法知识,积累办案经验;另一方面,可以聘请相关法律专家,参与气象探测环境调护的法律纠纷处理工作,不断完善气象行政执法工作的程序,切实加强气象行政执法力度,依法行政。
3.5.2 气象探测环境行政执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的调护气象探测环境。基层气象台站在协调处理探测环境个案时,首先要以协调为主,尽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拒不按探测环境调护规定执行且社会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例,要联合规划、建设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坚决用法律武器调护气象探测环境。同时要加大对典型违法案件的宣传力度,提高《调护办法》的社会曝光度,形成全社会依法调护气象探测环境的良好氛围。
4 积极探索气象探测环境与社会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出路
4.1 对气象探测环境破坏严重,气象探测数据科学性严重欠缺的台站,要主动搬迁,但要避免盲目搬迁。4.1.1拟迁气象台站新址的探测环境是否具备长期调护条件是迁站的首要标准。要充分与规划建设部门沟通,充分了解当地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方向,避免出现频繁搬迁的现象。
4.1.2 可以利用机场、文化(文物)、旅游景区对周边建筑物限高的便利条件,在这些区域附件建设站点,减轻气象探测环境调护工作的压力。
4.2 对于气象探测环境已遭到破坏且短时间内无法改善、暂时无法搬迁的站点,可以在城市周边具有良好气象探测环境的区域选址建设辅助气象观测站。辅助气象观测站安装具有与现有气象台站相同观测要素的自动气象站,用于天气预报的检验和气候分析的对比订正,作为现有气象观测工作的补充。
5 结束语
伴随着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气象测环境调护与具体每一个地方的经济建设存在问题逐渐露出来。有关气象单位在严密遵循现有的法律制度调护探测环境的同时,也应当努力去探索发达国家在处理这些问题当中的有效经验,以便我们国家的气象事业与经济建设能够同意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调护办法(7号令),2004.10.1,1-5
篇6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发展,气象信息传播不再是依赖传统的电视广播、电话短信和传真通信、纸质文字报告等,而是越来越依赖于多模式和多渠道的现代通信手段,卫星通信、无线网络和手机APP等多方式共同运用已经成为气象信息主要传输手段,在这样的模式下一定程度扩宽了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加强了气象信息数据接收和探测能力,为气象防灾减灾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气象服务业务和气象工作人员现代通信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介绍一些现代通信技术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以供相关气象工作人员进行参考。
2现代通信技术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2.1卫星技术的应用
卫星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是在现代化通信广播技术、灾害点导航定位技术、现代气象探测技术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必然成果。在气象探测技术方面,在2010年左右,全国大多数气象部门升级了卫星传输系统(CMACAST),该系统能够通过接收天线接收到统一的气象预报相关数据,包括MICAPS预报资料、风云3C卫星云图探测数据、T639和日本、欧洲中心预报相关资料等。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卫星探测系统不会受到任何灾害,其通信功能具有无障碍性,能够全天时、全天候地进行气象观测[1]。因此将卫星连续大面积覆盖的观测、卫星照片的高度分辨率与地面自动气象站数据收集系统相结合是在灾害过程中进行气象实时观测的重要手段。对于偏远地区和灾害中常规通信手段受到破坏的情况下,卫星通信技术也是最有保障的通信手段之一。特别是基于海事卫星的实时通信技术除了在灾害过程中做为应急备份通信通道,还广泛应用于气象灾害调查、气象视频传输、气象应急车指挥等。但是卫星通信的部分功能还受到TCP/IP网络的限制,例如CMACAST卫星接收天线接收到的数据要通过卫星接收机进行处理,之后还要放在后台服务器上,在实际运用时还要通过TCP/IP网络进行连接后才能对数据读取使用。
2.2WIFI无线通信系统的应用
WIFI无线通信因受到路由器信号、热点的局限性,目前主要应用于对传统有线气象视频会商系统的改进,它主要是通过WIFI无线网络实现对气象部门天气预报会商平台的控制,也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通过WIFI接入公网后再进行VPN拨号接入气象部门内部网络,从而实现气象应急车和应急指挥部的灾害现场气象实时数据获取,通过无线通信,在突发性灾害天气中可以快速地为气象防灾减灾预警提供天气实况,为救灾部门决策指挥提供最为可靠的科学依据。另外,WIFI无线系统的使用为气象防灾减灾应急指挥,灾害性天气监控,气象信息资源共享等提供了良好的会商平台[2]。通过WIFI搭建的无线网络快速便捷地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同时进行视频联席会商,在会商中各救灾单位均能将自己的音、视频进行转播,及时为各单位提供救灾的情报及信息交换平台,提高了救灾防灾工作效率,更提高了防灾救灾中气象预警服务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2.3基于手机营运商的无线通信应用
手机营运商的无线通信应用是指利用移动、联通和电信的GPRS、GSM和CDMA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传输。这种通信方式要受到通信营运商基站信号的限制,目前主要应用于气象部门对一些偏远地区和山区的灾害点气象观测实时数据的传输,例如在每个乡镇、村庄或地址灾害点由气象部门安装的两要素(雨量、温度)、单要素(雨量)和常规气象观测站的就是利用手机营运商的网络进行传输,它的主要传输方式是通过简易气象观测站探测灾区各类气象要素,然后通过营运商的无线网络传输到省级气象部门服务器数据库内存储,再由市州级和县区级气象部门通过内部有线网络直接从省级服务器上读取所监测到的气象数据。在发送数据时有通过普通短信发送和在无线网络直接发送数据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的特点是通信成本低,可以大面积覆盖,是目前气象部门和其它防灾减灾部门所应用的主要无线通信手段。但是这种通信方式也面临着很多缺点,包括传输速率受基站信号影响,实时性较弱等,通常在一些大型灾害发生时(例如地震、山体塌方、雷暴等),基站往往会受到影响,有时候甚至会失去传输功能,例如贵州省赫章县妈姑镇在2010年5月5日发展重大泥石流灾害,在这次灾害发生的过程中,当地无人值守的小型气象站在监控到30mm降水时,由于移动基站被雷击出现故障,导致之后降水情况再没有正常传输,监控人员误以为降水已经停止,直到事故发生后第二天才有维护人员赶往现场才读取的降水时的真实数据为1.5h降水98mm,另外在汶川地震、雅安地震时移动基站受到破坏导致无法通信的情况也都有发生,因此,这种情况下还要准备卫星收发信号的数据通信方式和传统单边带短波电台通信发方式作为备份,以实现在防灾减灾过程中的通信保障。
2.4手机气象软件业务的应用
目前手机营运商的无线通信除了应用于防灾减灾过程中的气象数据传输,还有很多利用手机软件业务在气象防灾减灾中也得到了应用。这种应用主要以两种方式出现,一种是基于WEB的浏览器资料查询方式,这种方式包括了WebServer和WebGIS的实现方式,通过用户打开手机上的网页浏览器进入气象服务网站进行灾害相关信息查询,通常这种浏览页面也可以实现在PC机浏览器上打开,但介于手机界面大小的局限性,用浏览器打开的气象服务网站大多比较简单和不清晰;另一种是基于手机APP软件开发的应用,目前大多数用户都是通过在移动设备上安装专用的天气软件客户端查询天气情况,这种查询方式仍然要访问气象信息数据库,由于是专业的服务软件,查询信息多样化,显示清楚,能够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出此之外,基于微信、微博客户端的气象公众号也开始得到推广和被人们广泛关注。总体来说,由于可以利用手机用户数量庞大、移动设备携带方便、网络覆盖广的优势,使最广大的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浏览相关灾害预警预报信息,获取最快捷、最权威的气象服务产品,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也是目前全国气象部门科技投入和产品推广的热点。
2.5气象电视频道防灾减灾应用的初探
气象电视频道是利用有线和无线电视多媒体传输网络构建的多媒体气象专业节目。在美国,气象频道是落地率最高的频道之一,覆盖了全美一亿多家庭[3]。在中国,由于气象节目中的预报信息普遍比较单一,缺乏品牌效应,气象频道的普及程度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随着现在人们对气象防灾减灾关注度的逐步提高,国内很多电视台也开始和气象部门合作开展多种多样的气象类防灾减灾节目,这类节目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在各个电视频道,特别是地方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国内气象频道节目一般分为气象新闻咨询、天气预报、气象专题、本地气象、气象科普宣传和气象防灾减灾预报和预警服务。与其它电视节目不同,气象节目主要是以服务对象需求为导向的性质更加明确,由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通过电视频道传播的气象防灾减灾信息往往在中老年人群中更能够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同,因此,在气象节目中增加预报信息的种类,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结合实时现状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有效预警信息将是国内气象节目提升收视率和群众关注程度的主要手段,另外还可以通过气象频道和网络互连的方式,增加气象节目和观众的互动性,从而实现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更加广泛,使气象节目的观众年龄更加年轻化,从而提高对气象节目的关注度。
3结论
篇7
关键词 大气科学 Fortran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Meteorological Fortran Programming Language Teaching
YANG Shengpeng
(College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44)
Abstract Fortran language with a simple and efficient characteristics, widely used in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and meteorological studies. Combining his own teaching experience, for meteo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ing in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explored from Fortran choreography of teaching content, instructional design,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Key words Fortran sciences; Fortran; teaching
0 引言
Fortran语言一直是气象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但是,在Fortran教学中,如果忽略专业的特点,仅仅遵循语言教学模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也不能很好地满足气象业务现代化的需求。如何针对气象专业需求,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掌握Fortran语言的精髓,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
1 气象业务和研究对编程语言的要求
气象观测资料是气象业务和气象研究的基础,随着探测技术的发展,全球已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结合的观测体系。常用的气象资料主要包括:地面气象观测、卫星观测、雷达探测、GPS掩星观测、飞机探测、风廓线仪和三维闪电定位仪等资料。气象资料具有种类多资料量大的特点, 如何利用计算机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气象资料,是气象业务现代化的要求。
气象数值模式的发展水平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气象模式的发展需要气象从业人员有很好的气象理论和计算机编程能力。而气象预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这就对我们的编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无论是气象日常业务还是气象模式的发展,不仅仅是需要我们用计算机语言实现某个功能,而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
2 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很多院校Fortran编程都是由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承担教学任务,这就带来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专业需求的特点。比如,文件读写操作对我们气象专业的学生来说看,这是最基本也是必须掌握的内容。但是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没有从根本上了解文件的编码和读写操作,所以,总是对顺序存储文件和直接存储文件一知半解,这样就导致在处理实际的气象资料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学校已经看到了这一现象,从前年开始,Fortran教学由气象专业的老师来承担相关教学工作。但在,从现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设置来看还是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气象业务和气象科研的要求。比方说,研究生在接触气象模式的时候,很长时间都无从下手,在Linux/Unix下面不知道如何编译,对编译器参数和并行计算一无所知,所以很多学生在拿到模式之后,花几个月的时间模式都无法调试通过,更别说去修改模式里的程序。所以,在Fortran教学过程中突出专业特色是气象业务对我们的迫切要求。
3 教改思考
3.1 Fortran教学内容的编排
气象专业本科生Fortran的教学一般都是48个小时,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穷尽Fortran的每一个细节是不可能的。传统的Fortran语言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Fortran基本语法的介绍:包括变量的申明,流程控制和逻辑运算,循环和数组,函数。Fortran的文件读写:包括文本文件和二进制文件读写(包括顺序和直接存储)。
要让教学与气象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必须对教学内容有针对性进行编排,突出气象专业需求的特点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科研和教学经验,重新编排后的内容大概可以归纳为:保留Fortran基本语法的相关内容,但是在教学设计方面需要重新调整。保留现有的文件读写方面的内容,增加netcdf和hdf5这种国际通用数据格式。这两种格式由于具有自我描述功能,被世界气象组织列为标准的气象数据格式,有利于数据的传播。增加NAMELIST介绍:现在的气象模式都是利用namelist进行相关参数设置,这也是程序运行中和外接进行参数传递和数据通讯的一种有效方法。增加此部分内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气象模式开发的相关框架和体系结构。
Module及面向对象:Fortran90以后增加了Module功能,也强化了面向对象的概念。面向对象由于其具有封装和继承的特点,可以增加程序的层次结构,便于维护(下转第129页)(上接第88页)和修改。现在所有的气象模式都采用这种方式,所以,很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了解这种编程思路。
Makefile和编译参数:在Windows下的编译器一般都有集成开发环境(IDE),而我们的气象模式由于并行计算的要求一般都是运行在Linux/Unix操作系统下。在Linux/Unix如果要组织大型程序的编译,必须了解一个很重要的工具——makefile。Makefile定义了一系列的规则来指定,哪些文件需要先编译,哪些文件需要后编译,哪些文件需要重新编译,甚至于进行更复杂的功能操作。现在基本上所有的气象模式都是采用makefile进行编译的。另外,一个程序如果要调试和优化,有很多编译参数可以选择的。如果在教学中增加这两门的内容,学生将来拿到气象模式的时候会很容易上手。
并行计算:为了提高计算效率,现在所有的气象模式都采用了并行计算。现在比较通用的并行就是基于消息传递的并行计算(mpich),这部分拟采用科普的形式让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2 Fortran教学设计
由于增加了相关教学内容,在同样的教学时间里如果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对Fortran教学进行重新设计,可以在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落实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板书有利于重点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的讲解,而多媒体可以让讲授的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在课堂上灵活运用这两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读老师准备好的程序,随时点学生提问,让学生有一点紧迫感。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现场编程,让学生感受编程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课后老师分组布置一个个的课题(project),让学生分组完成,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是一种很有效的巩固课堂知识和拓展学生能力的一种方式。
把好教学实践关:在实践环节可以分为三部分,最开始做简单的语法语义类的实习,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到中期让学生完成课题(project),每组学生的题目都是灵活给定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到了后期采用实际的气象数值模式,如WRF,让学生学习如何组织编译大型的程序,这对学生是一个综合的训练和提高。
多指标考核:一般科目的考核标准都:平时(20%)+考试(80%)。为了突出学生的实践环节,对学生应采取指标考核,同时提高实践部分的分值。我们可以参考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评价指标,平时成绩(考勤,10%)+课外完成课题情况(Project,50%)+上机练习(20%)+考试(20%)这样的评价模式。经实践,这种评价方式能较全面考核和反映学生学习情况。
篇8
关键词:大气科学;高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7-0023-03 大气科学属于相对比较冷门的学科,社会上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个学科。全国只有十几所高校培养大气科学专业人才,是所谓大科学,小学科。虽然民航、水利、海洋、航海、科研院所等行业也需要少量的本专业毕业生,但绝大多数大气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面向气象部门就业,因此气象行业需求成为大气科学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导向。
高等教育作为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气象事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等教育的改革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气象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气象现代化水平的高速进展,急需培养大量适应现代气象业务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应用人才[1]。然而,随着现代气象业务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气象高等教育尚不能很好地适应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大气科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
一、气象部门人才需求分析
2008―2015年全国各级气象部门人才需求的总体趋势表明(如图1所示,资料来源于中国气象局官网),2008、2009年总需求数基本持平,维持在1690人左右;2010―2012年需求逐年明显增加,2012年最多达到了2641人。2013年以来又逐年减少,2015年降到了1787人,与2010年之前的水平相近。气象部门对毕业生的人才需求,与气象事业的发展状况、国家给予的与气象发展相适应的编制多少以及现有工作人员的离职情况有关。由于历史的原因,2015―2020年将是一个现职职工的退休高峰期,因此,预计未来几年气象部门的人才需求量应该至少与现在持平,不会有明显减少。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壮大,将来还会需要更多适应现代气象业务的专业人才。
从图1还可以看到气象部门对人才学历结构的需求情况,总体上说,对本科生的需求量超过对研究生的需求量,完全符合社会发展人才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同时,2008年以来需求量的变化趋势,无论是对本科生还是对研究生的需求变化,与上述总需求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呈现出单峰型变化特点,2012年都达到最大,2015年明显回落。但是,与需求总量变化趋势有所不同的是,研究生的需求量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本科毕业生的需求总量逐年有所减少。2015年对研究生的需求数是843人,而本科生的需求量是944人,两者已经比较接近了。这是气象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所要求的,气象从业人员中高学历人才相对偏少,人才队伍地域分布又很不平衡,中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尤为缺乏,因此对高层次气象人才的培养提出更多的要求。
在2008―2015年的人才总需求中,研究生的比例在30%―50%之间,气象部门对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需求不断增大,而国家局和省地市级部门对研究生的需求比例从50%上升到85%左右,说明县级以上气象部门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说,仅仅获得本科学历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省地市级气象局工作的机会明显减少。
对于全国各级气象部门来讲,中国气象局及直属单位与省、地市级气象单位的人才需求和上述总需求变化一致,县级气象局(站)稍有不同,2013年县级单位人才需求持续增加并超过2012年,达到近年来的最高(1183人),之后回落(如图2所示)。另外,全国县级气象局(站)有2300个左右,虽然数量上远远大于地市级以上的单位数,但人才需要总量却少于国家局和省地市级部门对人才的需求量,这是由于地市级以上部门中业务分工较细,不同岗位需要不同专业类型的毕业生完成,尤其是省级以上单位,其要求人才类型是创新型高级专业人才。而县级单位中业务性质较为简单,分工没有那么细致,要求一专多能、一人多艺,所以县级单位人才需求数量虽然不大,但人才需求类型应该属于应用型复合人才。
结合上述分析可见,县级以上气象部门人才需求量大,且对研究生需求更大,因此,高校在大气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要更多地从气象业务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出发,培养满足社会真正需要的高层次的气象专业人才。
二、高校大气科学类专业教育现状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大气科学类专业的学校只有16所,其培养大气科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另外还有中国气象局所属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也培养大气科学类的研究生(如表1所示)。由表1可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培养的大气科学类专业学生数最多,几乎超过气象部门每年人才需求的半数,其次是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一些“985”院校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要培养大气科学类专业的研究生。
由表1可见,每年大气科学类专业高校毕业生达到27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约1800人,占到66%;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分别占24.1%和9.9%,合计约900余人,而2015年气象部门人才需求量是本科生944人,研究生843人,数量上看高校毕业生数已经超过气象部门每年的可接收量。但并不是这些毕业生全部进入气象部门,有一些毕业生选择到民航、机场、水利、环保、海洋、高校等行业部门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出国留学,也有一些人改行从事其他专业工作或自主创业,因此,实际上大气科学类专业的市场供需基本保持了数量上的平衡。那么,在这种看似平衡的状态下,为什么气象部门还是反映人才不够用,特别是高层次专业人才尤其缺乏呢?
三、大气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
2015年2月,教育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下发了《教育部 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教高〔2015〕2号),要求高校要创新气象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气象专业和人才结构,建立以气象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以培养和造就大量适应现代气象业务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提出“高校要强化实践教学,大气科学类专业本科生要到气象部门接受不少于2个月的实习实训”,推动气象高等教育更好地满足气象现代化建设需求,提高气象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这也就回答了上述问题,在看似平衡的人才供求状况下,用人单位依然需要高校“培养和造就大量适应现代气象业务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说明现行的大气科学专业教育难以满足社会需要,必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一)注重高层次人才创新教育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刚性的,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研究人才是稀缺资源。气象高等教育也必须面向气象行业的发展需求,制订前瞻性的博士、硕士人才培养计划,与气象部门合作共同确定可行的培养方案。除了继续在气象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以及气候学、气象灾害等方向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外,还需拓宽研究领域和人才培养方向,加大力度在大气化学、大气探测、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经济等专业方向培养大量高端研究型人才。
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方式上,可以不拘一格,高校可以独立进行研究生教育;也可以与教育部或气象部门合作,遴选一些优秀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到海外交流学习;或者在国内高校、研究机构或企业间联合培养、互认学分,特别是应该鼓励交叉学科、相关领域的合作培养,以真正增强高端人才的创新能力。
(二)加强本科生素质教育,建立分类培养机制
随着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普及度的提高,本科教育渐渐成为国民的基本素质教育[3]。良好素质的形成基于扎实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思想品德、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从而促使学生个性发展,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领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促进其就业、深造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相关知识与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手段的教育形式。通识教育提供的是人文教育,是通向现实生活的一座桥梁。
当然,本科教育不完全是通识教育,学生在通识教育的课程基础上,还需要学习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为下一步深造或就业奠定基础。因此,在本科教育的后一阶段,应该建立分类培养机制,对于有志于将来在专业领域继续深造发展、愿意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姑且称为专业学术类。而将另外一些希望本科毕业直接走向工作岗位,从事基础业务和技术型工作的学生,称为技术应用型。不同类型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对于专业学术类,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重理论、轻专业的原则开课教学,为其将来深奥的研究工作奠定深厚的理论功底、为其不竭的创新思维与活跃的学术灵感铺设宽阔的知识面。比如,大气科学专业的学术型本科生,一定要加强数学、物理学、化学、流体力学、地球物理、地理、地质、海洋等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教育教学,这是大气科学研究和原始创新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
对于技术应用型的学生,则要重应用、重技术、重实践,可以适当降低理论课程的教学要求,增设一些应用性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其从事技术性、事务性工作的基本能力。例如,对于大气科学专业技术应用型类别的学生,可以减少一些基础课的理论学时,加大“综合气象观测”、“天气预报分析”、“气候诊断分析”、“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等课程的实验学时,还可以增加诸如“气象资料的可视化处理”、“建筑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公文写作”等应用型课程,培养学生实际的工作技能。从社会人才结构来讲,本科生应该多于研究生,技术应用型人才应该多于专业学术型人才。因此,高校应该切实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社会输送大量适用的技术人才。
(三)拓宽专业方向,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
随着现代气象科技的日新月异,气象业务的内涵不断拓展,现行的学科专业已经不能完全涵盖大气科学的所有研究内容和业务范围,专业课程体系也与当前气象核心业务中的数值天气预报、大气探测、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等关键领域的发展需求有较大的差距。诸如大量新型大气探测手段和仪器的推广应用,地球系统综合观测业务和气象预报预测新技术、新方法的广泛运用,以及空间天气监测与预报、海洋气象监测预报、资源气象利用等新业务的应用,对气象人才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进一步拓宽专业方向,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4],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各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建立富有特色的专业方向教学体系,在保证学生掌握大气科学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特点与职业规划来选择发展方向,既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满足了气象部门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如可以开设海洋气象方向、雷电防护方向、应急减灾方向、水文气象方向等专业,满足气象部门不同业务工作的需要。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尝试发展气象工程教育,如农业气象工程,针对精准农业中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人工小气候调控、地膜覆盖增温保墒、优化灌溉节水等技术工程进行的研究与技术应用;再如防灾减灾气象工程中的避雷检测和防雷工程,人工影响天气中的人工增雨、人工消雹消雾等技术工程,这个新型的气象工程领域急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是高等教育落后于业务需求的又一个角落。
(四)完善共享资源建设
2015年4月成立的“中国气象人才培养联盟”将为推进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的教育、研究与技术应用,实现资源共享发挥重要作用。借此联盟,高校与气象部门可以更好地开展深层次的局校合作,共建大气科学研究平台和气象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大气科学专业教学资源库,共享气象数据资料,实现高校与气象部门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祝薇,郭丽青,黎伟标.一流大学背景下大气科学专业课
程改革探研[J].高教探索,2015,(1).
[2]伍荣生.大气科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J].中国大学教
学,2002,(1).
[3]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
[J].中国大学教学,2013,(6).
篇9
第二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气象活动,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气象行业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行业管理工作。
第四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制定气象行业规划和政策,完善气象行业法规和标准,强化气象行业监督,加强气象行业协调、指导和服务,合理配置国家对气象行业的投入。
第五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开展气象行业的业务和科技合作与交流、气象科普宣传、气象科技成果推广等活动,提高气象工作水平。
第六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兼顾当前与长远需要的原则编制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全国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组织有关部门编制,报国务院或者有关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根据全国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组织有关部门编制,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本部门或者本系统的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备案后,组织实施。
第七条重要气象设施建设项目,在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前,应当按照项目相应的审批权限,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审查同意。
第八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新建气象台站,应当按照审批权限,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批准后方可建立。建设时,必须遵守气象台站的建设标准和规范。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新建气象台站,应当按照气象台站建设的有关规定和标准、规范,经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审查同意后,报本部门有审批权的机构审批。
为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开展的临时气象观测,应当报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备案,临时观测的期限为两年。超过两年的,应当按照关于新建气象台站的规定执行。
第九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迁移气象台站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十二条迁移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其他气象台站的规定执行。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迁移本部门或者本系统气象台站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十二条有关迁移其他气象台站的规定执行。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撤销纳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区站号管理的气象台站,应当经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审查同意。
第十条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建设的气象台站情况,应当定期进行备案统计。
第十一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气象标准化工作的归口管理,统一组织制定、修订气象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和规程。
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可以根据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制定、修订气象地方标准、规范和规程。
第十二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组织气象标准、规范和规程的实施,其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遵守国家制定的气象标准、规范和规程。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三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建立气象信息共享、共用平台,实现气象信息资源共享。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做好汇交气象资料的接收、保存、应用和监管工作。
第十四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进行气象探测并向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汇交气象探测资料。未经上级气象主管机构批准,不得中止气象探测。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及其他从事气象探测的组织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汇交所获得的气象探测资料。
第十五条参加汇交、共享的气象探测资料,应当经气象主管机构或者其授权的单位审核。
具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资格的单位进行工程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当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提供或者经其审查的气象资料。
第十六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向社会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补充或者订正。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可以供本系统使用的专项气象预报。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预报业务和服务工作的指导,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第十七条气象台站应当使用标有质量标识,并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颁发使用许可证的气象观测仪器和专用技术装备。
未经检定、检定不合格或者超过检定有效期的气象计量器具不得在气象业务中使用。
第十八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气象事业发展需要,提出气象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培训要求,制定业务技术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外国组织、个人和境外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其管辖的其他海域单独或者合作从事气象活动,应当向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提出申请,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审批。
第二十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定期组织对气象台站执行气象标准、规范、规程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不符合规定的,限期改正。
第二十一条重要气象设施建设项目未经审查同意进行建设的,由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报请本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造成重大损失的,由当地人民政府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依法提请当地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警告:
(一)未经审查同意,迁建、撤销气象台站的;
(二)未遵守国家制定的气象标准、规范、规程的。
篇10
【关键词】气象业务;计算机网络;软件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153―01
引言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许多新的科技成果不断应用于气象业务发展中,特别是90年代初电子计算机在各级气象单位业务技术部门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气象事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大气探测、气象资料处理、气象通信传输、天气分析预报和分发服务等各个业务环节均实现了计算机控制的联机作业,加上气象卫星和各种遥感探测手段等探测体系的形成、数值天气预报科学技术水平及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数字化高速传输自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等,组成了一个综合的气象自动化业务服务系统。塔城地区位于新疆西北部,台秤气象局及其下辖的7个国家系列气象台、站承担着本区域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探测、农业气象观测、沙尘暴监测、紫外线观测、太阳辐射观测、雷电监测、土壤水分观测等业务,是该行政区域内气象活动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部门。计算机技术软件在气象业务中的安全应用,不仅提高了气象部门工作效率,使气象信息得到了及时、快速、有效的传递和接收,为当地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以及气象为民服务能力的提高奠定了技术支撑。
1 气象业务软件技术特点
①较强的实用性和准确性。气象业务计算机系统具有较低的成本投入和较为实用且先进的功能,软件现代化自动接收信息―分析信息――自动处理信息的模式可显著提高气象通信效率,有效降低了业务人员的认为误差。
②可靠性和准确性。计算机软件技术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可直观呈现出各种气象数据和图像,并通过叠加、放大卫星云图等先进技术提升天气预报的准确性,科学有效推动了气象业务工作的自动化和规范化,使天气预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
③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处理能力。计算机软件系统能够自动接收和处理气象卫星资料,然后经网络综合分析处理并结合多个不同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更加正确合理的气象预测。软件技术在对过去及现阶段的资料、记录等海量信息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以及高效的工作效率是人工技术难以想象的。
2 实施气象业务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信息时代的发展,使计算机网络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技术不断完善更新,功能性也进一步无限拓展。新形势下,气象部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施应用,使得气象业务质量和服务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更有助于服务社会需求。
①社会的发展进步,势必就会有新的技术出现并得到应用,气象事业的发展也必须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技术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实施新的、高效的计算机技术取代以往传统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同时也是气象部门重视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
②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气象信息服务内容以及时效性也有了更高更多需求,为满足社会群体对气象服务的迫切需要,气象业务应根据自身发展更新现状,不断加强业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才能更好的存在和发展。
③气象业务本身生成的数据较多,涉及面大,这些数据需要进行及时、有效处理,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气象服务信息传递和范围较广,对信息传递速度要求较高等,这些特点决定了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的软件系统来实施控制,而这些要求目前只有计算机软件技术可以实现。
3 气象业务计算机软件的安全应用
3.1 合理开发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
气象业务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必须严格遵循软件工程方法,首先是软件的定义阶段,通过与气象业务服务人员的交流和沟通,全面了解气象业务需求和应解决的问题,如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自动化来代替预报员传统手工劳动和日常重复性操作,降低劳动强度,解决人手不足问题;一些历史气候资源、业务产品亟需进行整合,便于后期调阅使用;地面气象测报自动站、加密雨量站等数据格式的规范化等;才能明确气象业务所需服务系统,确定与之相匹配的软件系统。软件开发阶段,建立塔城地区气象数据库,明确该地区当前及历史气象情况,总结和收集气象信息,然后将其建成为一个气象业务专业网站系统,专门负责塔城地区气象业务管理及服务。在运用计算机软件过程中,如业务服务综合平台、指导产品网站及加密雨量显示系统等软件操作中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由数据格式导致的问题,有的是因业务调整出现的模块变化,又不符合日常工作习惯的等等,气象业务人员均应准确及时的反馈给软件开发人员,然后再有开发人员给予一一解决,以此提高计算机软件的实用性。
3.2 选用合适的气象业务用计算机软件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软件技术层出不穷,而气象部门业务处理数据数量大、种类繁多,所需软件必须能提供容量巨大的数据库和方便快捷的服务平台,根据气象业务特点,应充分考虑气象业务发展需要,选用合适的气象业务用计算机软件。由美国软件公司SYMANTEC研制开发的GHOST软件,具有恢复被破坏系统的复制工具的功能,且支持多种常见、不常见的文件系统,同时对存储文件的压缩率高,可节约一定的存储空间,增加存储量,基本符合气象业务用计算机软件需求标准。
3.3 明确计算机软件应用于气象业务的重要意义
计算机软件是气象部门业务建设的辅助工具,业务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应用不仅提高了气象部门业务工作效率,而且实现了气象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递和接收,使气象服务更好的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需求,也为气象部门业务现代化建设个业务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撑。因此,气象业务部门要充分认识计算机软件应用的重要性,不断优化部门结构,加强整体素质提高,在熟悉掌握气象业务知识的基础上,具备熟练操作运用计算机的技能,使计算机软件与气象业务完美结合。
3.4 充分发挥计算机软件技术功效
气象业务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应用,其宗旨就是全力为业务人员工作开展提供一个方便、可靠、实用的工具,因此就应该充分发挥其功效,把信息技术切实应用到业务的发展和技术提高上去。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预报员日常手工操作事项,不仅实现了操作的现代化,降低了业务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而且工作精确度更高;计算机软件统计和整合后的数据资料,操作简单、处理迅速,且更方便业务人员在以后的查阅和调用;而且利用网络渠道气象信息,其信息量和速度都是其他渠道方式无法比拟的。
参考文献
[1]高杰.计算机软件技术在气象业务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8(3):104
- 上一篇:茶叶基本知识
- 下一篇: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