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培养数学逻辑思维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思维的高级形式,它对于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等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实践证明,注重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活跃、更严谨,最终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教学目标。

所谓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的能力,也就是能够正确、合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时期就是小学阶段,而且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目前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欠缺。学生在解答数学题时不知如何下手,缺乏灵活性和敏捷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灵活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是人自发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意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熟悉喜好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喜好,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小学生刚接触数学,开始会对数学颇有些喜好,对数学充满好奇。小学生的好奇往往是表现在对一些新鲜事物,自己不懂的东西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他们总爱问个为什么,或者异想天开,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这是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索事物的强大动力,是兴趣的先导。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教师把一些教学内容转化为有趣的问题,吸引住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玩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同学每人都默记住一个数,先将这个数乘上5倍,再将所得结果加上25并除以10,最后将结果告诉老师,那么老师即能猜出你默记的哪个数,为什么?许多学生觉得老师很神,此时教师将其中的奥妙是解了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讲给学生,他们恍然大悟,对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兴趣更浓了,教师都用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使他们的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逻辑思维的积极性。

二、讲清概念,建立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直观的感性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之始应该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提供丰富典型、全面的感知材料,千方百计地充实学生的感性材料。概念引入的途径是多样的,可以通过直观引入,也可以从情境设疑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教师在设计具体情境时,切忌单刀直入,全盘托出,而是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紧密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循序渐进的引入。同时也要注意,概念的引入情境要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情境一定要与概念的本质属性相关联,否则会因为远离教学内容而影响教学效果,有时甚至产生误导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歧途。引入的路径要体现概念产生的背景,教师要根据概念产生的不同背景,因材施教,选定最佳的引入路径,尽力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让学生尽快触及概念的本质特点,体现概念建立过程的高效化。掌握概念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多次进行往复。当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还需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并通过不断运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巩固。概念总是一个一个进行教学的,因此在小学生的头脑中,概念常常是孤立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时,要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放在一起,寻找概念之间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组成概念系统,使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学生头脑中的认识结构,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检索、提取和应用,促进知识的迁移,建立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加强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保持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教师学要加强学生的题目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在解题教学中,应该重视多种题型的训练。自编题不仅要考虑结构的合理性,以及数量关系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还要考虑到思维的灵活性,编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的过程。一题多解的练习,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增强数学教学灵活性,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合作解题。数学科目由于其自身特点,一道题可以有多个解题方法。针对这样的特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法对数学解题过程进行教学。将学生分组,以问题为驱动教学的根本因素,按照“合作预习,探究答案,启发引导,巩固拓展”几个环节进行。首先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提出问题,学生按组设计和交流对问题的看法。然后让学生互动解题,通过多种途径找到解题的答案,开阔学生的思路。在学生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精讲。最后通过各组将答案与解题思路的公开与讲解,促进所有学生对于不同解题思路的理解。教师再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评价,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结合学生教育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思维的升华,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突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授以方法,发展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篇2

关键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153-01

逻辑思维能力,是正确、合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它在能力培养中起到核心的作用,是学习数学理论、运用数学知识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急速发展时期,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初二、初三学生的思维倾向于经验型思维,而高中学生的思维则由经验型转化为理论型。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的思维由形象思维发展为逻辑思维,并由经验型逻辑思维,顺利地转化为理论型思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结合基础知识教学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知识和能力总是相辅相成的,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只要把知识的教学,作为培养能力的载体,在传授知识中,渗透或介绍逻辑思维的规律和方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逻辑思维是理性认识,培养逻辑思维能为,首先使学生感受鲜明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形成具体、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判断,最后用语言表达思维的对象,先让学生意会,使他们有朦胧感知。再分析,“它们都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而且两条射线有公共端点”,最后抽象概括“这种由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种形成概念的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在感性阶段,就是让学生对“角”有所意会,使之对角有朦胧感知,再给学生言传,使之明确领会。学生对逻辑思维的方法,从朦胧感知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意会,在适当的时刻,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概念、判断、推理等各种思维形式的特点、结构及其思维规律,对学生身教,使之有模可仿。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作出示范,使学生学有榜样,可以模仿,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要准确严谨,富有条理,言之有据,合乎逻辑性,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叙述,要求合乎逻辑性,要认真、细致,及时地纠正学生所犯的逻辑性错误。

二、加强思维基本功训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是培养能力的形象化说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也要让学生在思维中学会思维,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基本功,这可以围绕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来进行。作关于概念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作两化的训练: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用具体形象化的东西来帮助理解概念,把具体的事物抽象化。

三、寻求思维方向,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指导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问题,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

1、顺向性

这种思维是以问题的某一条件与某一答案的联系为基础进行的,其方向只集中于某一个方面,对问题只寻求一种正确答案。也就是思维时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

2、逆向性

与顺向性思维方法相反,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

3、横向

这种思维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

4、散向性

这种思维,就是发散思维。它的思维方式与集中思维相反,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侧面进行思考,因而产生多种的、新颖的设想和答案。

其次,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设计思维感性材料。思维的感性材料,就是指用以实物直观或具体表象进行思维的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

(2)依据基础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初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义、法则等。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

篇3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建议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35-01

农村人口,在我国人口总数上占据了较大比重,因此,农村小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不容忽视的,加强农村小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提升我国人口的综合素质,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全面的人才资源。

数学课程,同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从简单的单位运算到较为复杂的程式计算,在生活中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数学课程,强调的是逻辑思维能力,面对目前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提高。

1 我国农村小学生数学教育现状

在关于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不符合我国新课改的理念。

1.1 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根深蒂固

农村小学数学教育,对传统教育教学方式过于依赖,缺乏教学手段的突破和创新,数学教育单纯为应试教育而存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主要以演讲教育知识为主,仅仅依靠讲题和做题来提升和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依靠固定的模式来获得标准而唯一的答案。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过于封闭化,无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同我国新课改的目标差之甚远。

1.2 教育教学方式的单一性

解题,是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唯一途径,使学生陷进了数学符号和数学程式中,不停地演算,不断的重复,仅仅是学到了呆板的数学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数学内容,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及个人能力的提升。

但却不知道数学与生活有什么联系。

1.3 教学模式同生活缺乏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过于陈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完全同现实生活脱轨,同生活缺乏适当的联系。学生在课堂上所能够学习到的内容,往往只能做到对相关习题的解答,却无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 失去了数学知识的本质功能,数学教育完全成为了应试教育。

新课标有关于数学教育的内容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建议数学教育应该从学生普遍结仇到的生活及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在快乐和贴近于生活的环境中了解数学、理解数学和掌握数学,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2 培养农村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相关措施

2.1 合理运用生活实例,讲解数学知识

数学教育应该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应该多引入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先关问题,结合数学知识进行讲解和解答。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都是学生所熟悉的,这样更能迎合学生的心理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方式,达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的目的。

2.2 弱化数学知识的抽象性

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非常抽象化的,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导致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需要用实际事物或教育技巧来弱化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便于学生的理解,也利于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长度单位一课上,老师需要带领学生去掌握米、厘米等单位的长度关系。然而这些数字单位都是比较抽象的,凭借学生的想象是完全无法真正去掌握这些知识的。

2.3 合作式学习模式,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老师应该彻底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独立解答的学习模式改变为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模式,这样,可以使困难复杂的问题变的更容易解决,使学生的角色发生改变,掌握解题技巧的学生能够以老师的身份讲解给其他同学听,以他们的理解方式来传授解题技巧,能够使其他同学更容易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4 数学作业布置的技巧

数学作业的功能是巩固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因此,我们必须采用合适的作业布置技巧,达到优化学生能力的目的。

数学作业可以是学生独立解决,在布置这类作业时,要注意困难度较高的作业所占比例适当减少。数学作业是巩固为主,提升为辅,由于困难度较高的作业能够解决的人数相对较少,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对作业的厌恶情绪,是作业的意义大大减弱,适得其反。

对于较为困难的数学问题,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是有一定帮助的,所以,老师可以要求学生采取互动讨论的方式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发挥自己所擅长的能力,共同解决数学问题,既能够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够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义,做到全面发展。

总结

数学教育,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优质的教育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发育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农村小学数学课堂,要不断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认真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才能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服好务,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全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240-01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思维的高级形式,它对于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等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实践证明,注重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活跃、更严谨,最终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呈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或运用简便易行的教具、学具,将学生自然而然的融入学习活动中。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先要创设较为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一般说来,教学的关键时授之以恰到好处的提问,解决教学的重点时授之以恰到好处的提问,突破教学的难点时授之以恰到好处的提问,学生解决问题遇到矛盾时、思维转折的关键阶段授之以恰到好处的提问,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必须是娱乐性,我们的小学生毕竟是小学生,他们对数学的逻辑性还是相当陌生的,需要我们融科学性、艺术性于一体去设计所提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时,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并掌握本节知识。笔者上课伊始,先给学生讲解了“猴王分桃”的故事。花果山上,猴王孙悟空给10个小猴子们分桃子,要将一堆桃子平均分成10小堆,每个小猴子一堆,结果小猴子不乐意,嫌少。孙悟空说,那就这堆桃子平均分成20小堆,每个小猴子两堆。看小猴子们的表情并不满意,孙悟空拍案而起,说好吧。将这堆桃子平均分成50小堆,每人5小堆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们乐得手足舞蹈,笑不拢嘴。听完这个故事,大家也笑了。趁此时机,我问学生:每个小猴子是真的多得了桃子了吗?为什么?

这样的教学情境,既来源于生活又风趣幽默,很容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数的基本性质也潜移默化的融入其中,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想象、推理的空间。

二、精选例题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例题、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知识的应用,又是知识与能力的再生。例题对学生解决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功能,同时还有很好的智力训练功能,例题也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技能技巧的主要渠道。因此,教师精选例题和习题,既可以使学生摆脱“题海”,又可以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习内容,虽然较为抽象,但有助于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授课时要把握乘法分配律的内涵,精讲精练。在结合教材例题时,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等号两边的式子,思考其联系,可借助语言、文字、字母或图画方式表达。最后教师再将乘法分配律中的“分”、“配”、“律”进行解释并板书:

(65+45)×5=(65+45)+(65+45)+(65+45)+(65+45)+(65+45)=(65+65+65+65+65)+(45+45+45+45+45)=

65×5+45×5(体现“分”)

65×5+45×5=(65+65+65+65+65)+(45+45+45+45+45)

=(65+45)+(65+45)+(65+45)+(65+45)+(65+45)=(65+45)×5(体现“配”)

“律”即:规律。

这样的教学,将思维过程层层分解,直观明了,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体验探究过程,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发现与探究是新时期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和参与实践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比较、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体会到“怎样想”和“为什么这样想”,进而内化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篇5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既是数学学习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小学生正值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基础阶段,教师应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小学生动手能力强、好奇心重,具有探究欲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要善于抓住小学生的基本特征.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数学学习中包含一些抽象性的知识,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通常难以领会教师的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质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灵活性和变通性,开发小学生的智力水平.作为小学生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策略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兴趣是源动力,只有对某一事物充满兴趣,才会激发起人们探索的欲望,小学生更是如此.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自制力较差,大多数学习活动都是凭借兴趣有选择地参与,这就导致了小学生学习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路和方法.正是由于小学生依据自身兴趣进行学习的特征,教师要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生态课堂、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不断强化师生互动,体现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以此吸引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共建和自我提升.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年、月、日”时,学生起初并没有对这个知识点提起兴趣,此时教师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如“同学们家里都有日历吧?你们知道日历上的那些数字代表什么意思吗?你们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后就能正确地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了,他们会十分开心的喔.”深入学生的生活场景,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是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的第一步.其次,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制作日历回顾和强化“年、月、日”知识. 

2. 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联系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开发和培养过程中,对数学学习中出现的某些抽象度较高的知识点通常难以理解,而有的教师却听之任之,造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盲区.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教师应积极摸索正确的教学方法,为了使小学生正确理解抽象性知识,可以借助某些形象化的具体事物进行类比,引导学生先探究具体事物的特征,再过渡到理论知识上来,建立理论知识和具象化事物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启发思考、促进学习的有效载体.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中“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各种多边形,但学生在判断时仍然容易出错,总是容易将几种多边形相互混淆.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些多边形,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不同多边形的方法,教师需要化抽象为形象,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寻找相关物体作为参照,而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事物较为熟悉很亲切,容易形成共鸣.另外,教师还可参照现实中的具体事物设计一些模型,在讲课过程中进行辅助演示,无疑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形象性. 

3. 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实践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学习方法,如比较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等,使学生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逐渐掌握数学学习中的常用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后,教师要将学生引向更为重要的领域,即实践学习.任何理论和方法都要通过实践去验证,教师应围绕特定的教学主题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丰富的实践学习中增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和整理”时,小学生由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不知从何处下手,而这块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但都建立在相应的理论知识上.教师可围绕相关知识点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统计班级同学的身高、生日、兴趣爱好,然后将统计好的数据进行整理,将每名学生的身高数据划入一定的区间,选出班级中生日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还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统计情况得出班级学生的整体偏向. 

三、结 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除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也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核心要求.以生为本,全面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潜力,就是要挖掘学生身上的一切内在因素,促使他们发挥创造力,并将这些内在因素转化为丰富的学习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备课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注重课后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小学生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努力提升自己.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课堂教学

引言

逻辑思维能力就是通过概念进行推理、判断、认识学习的能力。小学数学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的思维、智力、年龄等特点,制定适合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计划是教师工作的重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兴趣,从而初步开发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好动活跃,好奇心强,正是处于兴趣广泛的时候,很容易产生疑问提出问题,但因为数学是一门复杂抽象的课程,小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1]。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抓住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增强学习的愉悦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活跃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对乘除法的教学中,数字与数字相乘就是数字的叠加几次,开展运算的课堂讨论。通过讨论互动加强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只作为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初步开发小学生的逻辑思维。

二.创设情境的教学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创设情境的教学可以有效使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变。在具体的教学当中,可以采用分类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概况与抽象等方法。

分类与比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量应用,分类就是把相同属性的数字、相近的法则、相同的运算规则等归类,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比较,比较的“比”能够很好的锻炼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2]。比较可以很好的帮助小学生将相近、相似的知识点区分,理解法则、定义的差异,从而加深巩固学生学习成果。例如,学习小数时可以在学习整数的基础上让小学生自己分类学习对照。在数学公式中,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中,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归为一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可以归为一类,相互比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得出共性、差异,初步形成逻辑思维方式。

分析与综合方法就是要求小学生在给定研究对象时要分别分析每一个对象的组成部分,再综合每一部分结果得出研究结果。例如,在小学课程中有一节“认识物体”,教师可以带一些度量工具给学生们“认识”,三角板,四边形,直尺等让学生分析边的多少,角度大小情况,通过分析三条边,四条边,直角,锐角,钝角等,综合得出规律总结性质。

概况与抽象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抽象概况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学会抽象概况之后理解记忆会替代原先机械记忆,思维能力立刻上升一个新高度。例如,在教授学生学习加法时,学生起初只会在计算时机械应用加法运算法则,不会懂得应用简便规律,503+497完全可以简便成500+3+497。

三. 设问教学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应当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巧妙地设问。在设问中循序渐进引导小学生学会利用数学公式、法则等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教师要精心设计并巧妙设问,促进学生积极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例如,在应用题的讲课中,可以利用设置问题的方式,把题中的称谓、问题改成现实中的人名和问题。这样既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现实的问题,又加强了课堂的趣味性。通过创设问题,逐步引导小学生得出问题答案,提供给小学生思考问题的新思路,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思考方式,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启发性教学

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就应该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就是不断开发逻辑思维的过程[3]。就是让学生必须多角度的考虑问题,尽可能地发散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这种培养方式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加强做习题来实现。例如:512+549-91=?下面是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答案中个位数是“0”,这道题常规的解法当然是相加相减,不过真正计算起来费小学生的纸墨,如果只是把个位相加减计算,那就很快得出答案。按照加减法计算的逻辑规则,相应地进行逻辑运算教学,学生不仅很快理解定义法则,也能很好的掌握规律进行解题,既加快了解题时间,有提高了学习效果。这种方法虽然投巧,但它完全是建立适用加法逻辑运算的思维基础上的,这是很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角度上来看,这种方法是很值得推广的。

五.结语

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以后的学习当中是很重要的,所以在小学生小学学习阶段,就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小学数学内容,积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小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仇兆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究[J].小学周刊,2012,4(2):12-13.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培养措施;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2-25

1.小学数学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第一,演绎与归纳。作为教学中最常见的逻辑方法,演绎与归纳是小学数学中最普通的推理方法。所谓归纳就是通过最普通的数学知识逐步推理出一般的数学规律或者由某些特殊的数学知识推理出一般的数学规律。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法则、性质以及定律大都是通过这种逻辑方法得到的。

第二,分类比较法。一般来说分类与比较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它是人类想象及思维的基础。通过分类,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对象的异同点,这样即能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鉴别,有了鉴别,自然就有的比较。

第三,概括与抽象法。统一将同类事物的相同本质属性综合成整体即为概括;舍弃许多客观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得到本质属性即为抽象。概括与抽象能力是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时需要培养并具备的能力之一。

2.逻辑思维能力对小学生的重要性分析

一直以来,我们普遍认为逻辑思维能力是每个人都要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而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基础便是逻辑思维,没有完善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不可能发展出创造性思维的,其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以此而论,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成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另外,小学教学课程虽然比较简单,但是仍然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尤其是小学高年级数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很多联系,教师在教学中也常常会从这个知识点跳跃到另一个知识点上,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很难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习成绩会受到很大影响。

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1)注重问题的引出。通常,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固定的流程,即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解决问题,而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便需要学生用到逻辑思维方法。

由于小学数学教学都是围绕解决问题来展开,而解决问题又能促进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因而教师恰当地引出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很大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选择不是盲目的,其选择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第一,所选择问题应该符合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材内容。第二,所选择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能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充分运用应用、归纳、演绎、比较对照、概括等方法。只有这样,教师引出的问题才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灵活、牢固以及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师的教学也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精心设计课程,恰当运用教学方法。保持课堂的生动有趣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对每一节课的课程都进行精心设计,从而使数学课更加形象生动和有趣,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发现、探究问题的乐趣。

(3)因材施教,发展学生逻辑思维。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例如针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较差,联想能力不足的情况,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讲解问题,应该给学生提供理解、思考问题的充足时间,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自己寻找解决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得到有效培养,教师的教学效果自然会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对此,本文率先分析了常见的逻辑思维方法,并阐述了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教师在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服务。

参考文献:

篇8

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很多种能力,包括运算能力、判断能力、定量思维、提炼数学模型能力、对数学解的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这些都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按照逻辑思维规律,运用逻辑方法,来进行思考、推理论证的能力。数学中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根据正确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证明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由数学的极度抽象性决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本身得到,而且这是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在传授数学知识过程中,教师要严格遵守逻辑规律,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形示,作出示范,潜移默化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宽广途径。

第一,提供感观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观材料向抽象的理性思考,是中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逐渐加强。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观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观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

第二,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二要加强变式练习及该知识点在中考中出现的题型的练习;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和拓展联系;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

第三,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例如讲二元一次方程时,可将方程的所有知识系统梳理分类,在学生头脑中有个“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

正确思维方向的训练

第一,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指导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正向思维是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横向思维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发散思维。它的思维方式与集中思维相反,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侧面进行思考,因而产生多种的、新颖的设想和答案。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学生多方思维的好习惯,这样学生才能面对各种题型游刃有余,应该“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教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只会某一道题。

第二,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精心设计思维感观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观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2)依据基础知识进行思维活动。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义、法则、定理、公理、推论等。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3)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4)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是靠一两次的练习、训练所能奏效的,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由于学生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存在某种思维定势,所以不仅需要反复训练,而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中学数学内容是通过逻辑论证来叙述的,数学中的运算、证明、作图都蕴含着逻辑推理的过程。因此,在传授数学知识过程中须严格遵守逻辑规律,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形式,作出示范,潜移默化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宽广途径。

篇9

关键词:浅析 小学 数学 教学 培养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见长.所谓思维能力是人们在实际工作、学习、生活中一旦遇到问题所想出的解决对策,是对判断、分析、概括、总结能力的集中应用.逻辑思维能力是思维中最严密的一种,内容多样、严密,不仅对数学学习有利,而且能帮助学生贯通所有知识点,学好各门课程.然而调查发现,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课程授课方式较为单一,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与能力的培养,阻碍了高质量教学的实现.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教师必须坚持创新,基于教学实际提出教学的新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借助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

启发式教学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迪,让学生由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改变灌输式课堂存在的不足,并对教学进行完善.当然,在启发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ρ生的数学基础有明确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例如,已知(a5)=(b3)=(c2),且a-b+c=8,求a的值.初中生刚刚接触复杂的代数形式,面对这种题目肯定会感到困难,不知道如何下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启发方式,找到解题的切入点,让学生学会换元,点拨学生解答题目.设(a5)=(b3)=(c2)=k,然后推理得出a=5k,b=3k,c=2k,因此a-b+c=5k-3k+2k=4k=8,k=2,接着就可以解答出a的数值.通过启发式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大脑,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活跃思维.

二、依托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其他课程相比,数学课程之间的逻辑性紧密,一个知识漏洞就会导致接下来学习的不足,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依托基础知识,奠定学习的理论基础,将教学与学生的逻辑相结合,做好渗透性教学.具体而言,教师要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研究、分析、推理,概括出最终的答案,经过加工后提出解答问题的办法.例如,在让学生理解“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而且两条射线有公共端点”这一命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字叙述在头脑中形成朦胧的感性认知,然后通过分步讲解、举例论证、作图证明等方式,让学生形成理性的认识,掌握命题的本质属性.

三、立足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与其他科目不同.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公式定理,还要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做到活学活用,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找到知识点与生活的联系,从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讲“二次函数”时,对于函数运行的轨迹,教师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与实际生活中抛物线的运动轨迹结合起来实施教学,从而保证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大脑,活跃他们的思维.

四、通过反复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好教学的材料.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是从朦胧的感性认知开始的.要想使学生的思维由感性认识顺利转化为抽象思维,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并组织好教学上升为理性认识.

其次,找到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比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对教学知识有一个新的认识,搭建一座关联性教学的桥梁,明确教学内容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根据教学实际提出解题的科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