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态恢复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矿山生态恢复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铁矿区;生态恢复措施;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048-02
1引言
由于近年来我国对铁矿石需求量的增大,高强度的矿山开采和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视不足,使得矿山开采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经济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因此生态恢复措施可行性成为了铁矿区发展的关键问题。
辽宁某露天铁矿位于辽东低山丘陵与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项目区为山地丘陵地貌,该区域主要分布着工矿用地、林地和灌木林地,属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类型以水蚀为主,项目所处区域为矿产资源开发区,受人为扰动较大,水土流失强度以中度为主。
该地区由于矿产资源开发较早,而早期又缺少矿山发展规划,存在乱挖乱堆现象,生态保护意识薄弱,造成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滑坡等问题时有发生。该铁矿突出的问题表现在:排土场较多,长期无序排土,表土与废石混排,形成的排土场均为一段式,且多数超高排放,坡脚不稳定,坡面和顶面平台缺少排水系统,加剧了水土流失,且产生了一定的安全风险,也给排土场的复垦带来了困难。采场虽已开采多年,但部分采区仍然需要向深部继续开采,采坑上部未采取过生态恢复措施;部分采坑已闭坑,尚未复垦。为了增加区域植被绿化面积,有效防治水土流失,逐步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促进铁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矿山公司制定了生态恢复方案,该方案针对采坑和排土场提出了一系列恢复措施。
2铁矿区生态恢复措施
2.1采区生态恢复措施
针对本项目而言,矿区土地资源有限,排土场多数近于闭库,因此废弃的采坑应优先用作区域排土场。但在开采过程中,当开采工作面逐步向前推进的时候,对于开采过的区域要及时进行恢复工作,即采坑内每形成一个台阶就要对台阶边坡上的岩石上喷洒含有草籽、肥料和土壤稳定剂组成的客土,绿化后可保持5年以上。
生态恢复方案中提出对爆破影响区内的土地进行防护林建设,即在采矿场境界外100m至爆破警戒圈栽植刺槐等高大落叶乔木为防护林;在采矿场境界外50~100m范围内栽植紫穗槐等灌木。在采矿场周围形成封闭防护林带,降低对土地破坏的程度,抑制采区扬尘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2排土场生态恢复措施
2.2.1工程措施
该铁矿区排土场均为一段式排土,且段高最高可达200m,应先实施削坡措施,然后在坡脚处修建浆砌石挡土墙。
排土场浆砌石挡墙外侧、顶面平台及坡面设置浆砌石排水沟,将雨水外排河道,以防止雨水汇流冲刷边坡。
排土场铺设铸铁灌溉管道,连接软管由人工浇水,每2hm2左右设置一个蓄水箱,水源可取自现有采区矿坑涌水。
2.2.2植物措施
该矿区排土场未保留表土,区内绿化土源较少,不能全面覆土,进行穴状客土较为可行,客土时先在穴栽坑底铺一层粘土,然后再在上面客土,同时增施保水剂,进一步改良土壤结构。
排土场顶面平台植物初期选择刺槐、紫穗槐,坡面选择紫穗槐、五叶地锦和紫花苜蓿;后期可考虑栽植果树。根据当地的小气候环境,种植时间最好安排在春季或秋季。
植树后的定植坑穴表面覆盖切段的秸秆,秸秆在使用前用有机肥与复合肥的混合营养液浸泡,湿覆盖或晾干后覆盖,可起到保肥、防止穴内杂草丛生、提供营养的作用。
2.3植物后期养护及病虫害防治
灌溉工程是保证栽植植物成活的关键措施,应定期利用矿坑涌水浇灌绿化植被,树木必须浇返青水和冻水,除此之外根据实际情况在生长期浇2~3次。
树木休眠期和树木生长期分别施肥2~3次,树木休眠期以有机肥为宜,生长期宜施缓释型肥料。
病虫害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应经常检查树木生长情况,及时掌握虫情发展规律。刺槐虫害主要有天牛、蚧等,可采用乐果防治;紫穗槐易受四纹丽金龟和大灰象甲危害,可用敌百虫防治;苜蓿主要害虫为苜蓿斑螟,可用绿亨或大虫杀防治。
应定期进行林间除草,还需注意因干旱、水湿、冷冻、日灼、风害等所致生理性病害的防治。为避免对害虫天敌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应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
3生态恢复措施的可行性
3.1生态恢复方向的可行性
矿区生态恢复关系到该区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土地利用水平及区域经济、社会、环境情况的重要措施,因此生态恢复方向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环境保障、公众意愿等多方面因素。
该区域土地有限,铁矿区采区闭坑后大多应考虑作区域排土场使用。而现有排土场的恢复方向可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
3.1.1经济水平
该铁矿地处我国东北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按照耕地优先考虑的原则,排土场应复垦为耕地,以增加当地耕地数量,提高当地农民收入,其他治理区域“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因此恢复目标应首先以耕地为主,林地、草地可以作为本区域复垦的主要方向。
3.1.2交通条件和管护
本方案所评价并需复垦的区域地处低山丘陵区,距离居民点较远,灌溉等设施不易布置,种植耕地非常不便。此外,耕地较林草地需要更多的日常管护,因此应以恢复林草地为主。
3.1.3公众意愿
在对当地村民的调查中,公众普遍认为待恢复区距离村民居住地较远,且农作物产量较低,种植成本相对较高,建议主要复垦为林草地。
3.1.4安全等其他方面
排土场为人工堆积而成,具有一定坡度,稳定性与自然形成的山体相比差很多,因此恢复方向应考虑预防雨季降雨量较大时产生山体滑坡的可能性。耕地、林地、草地等几种恢复方向相比较,林草地的盖度较耕地大,对于地表土壤的吸附及保水保肥、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更强。因此从安全方面考虑,应以恢复植被、增加地表覆盖度为主。
综合以上各方面因素,可以确定该铁矿区排土场的恢复方向应该为林草地。
3.2工程、植物措施的可行性
在该铁矿生态恢复方案中,考虑到植被恢复的速度相对较慢,对水蚀严重的地方采取了必要的工程措施,这样既可减轻水蚀又加速了生态恢复的速度。生态恢复措施的实施采取分阶段、先重点治理的方案,主要是从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建设项目的经济收益及生态恢复投入,以确保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方案中的植物措施是借鉴了辽宁地区矿山成功复垦的经验,植物选择上遵循了以下原则: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抗旱抗寒性好、耐瘠薄,优先选择固氮品种,尽量选择当地或先锋品种以及经济可行性品种。
植物栽植中借鉴了辽宁地区大型矿山的一些新技术,诸如客土兼化学保水剂的应用;对采坑初期已形成的平台、边坡喷洒固化剂,定植坑穴表面覆盖秸杆以保肥、防杂草等方法,用于铁矿区具有可行性。
另外该恢复方案细化了植物后期养护管理措施,弥补了目前很多生态治理方案的不足,对于矿山植被成活和促进后期生长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在整个方案的实施上,应配合当地环保、水保部门,并且借助于GIS及计算机等先进手段进行实时跟踪与监控,以确保方案的落实和生态恢复的速度与效果。
4结语
通过对该铁矿区生态恢复方案的实施,矿区几十年来遗留的生态问题可得到较好的解决,同时可保护主体工程的正常运营,增加矿区植被覆盖度,减轻区内水土流失危害,起到保护和恢复土地生产力的作用。
矿区生态恢复应从建设初期给予高度重视,严格按照设计中提出的生态保护措施进行实施,减少生态遗留问题;建设初期还应制定矿区发展的长远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生产,尤其是不应造成矿山固废的乱排、乱堆的无序状态发生,为服务期满的排土场生态治理奠定良好的基础;不管采取何种生态恢复措施,在矿山的生态环境防治中都要明确: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参考文献:
[1]吕树芳.某煤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及可行性分析[J].煤炭技术,2010(4):8~10.
[2]姜洋.鞍钢矿区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6(4):190~196.
篇2
关键词:保证金制度;管理要求;编制水平;审查管理
1.保证金制度的形成及意义
自2000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管理部门就以通知、规划等形式对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进行了明确要求,2005年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山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提出“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保证金制度等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2006年财政、国土、环保联合《关于逐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2008年国务院授权国土资源部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2009年5月国土资源部制定实施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确定了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向采矿权人收取的,旨在保证采矿权人在采矿过程中以及矿山停办、关闭或闭坑时,切实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义务的资金,属于押金性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作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重要内容,是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责、权、利有机统一的重要体现,是治理恢复财政专项保障长效机制的有益补充,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经费投入的重要保障。
2.保证金管理的基本要求
保证金的缴存数额,根据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通过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在科学评估采矿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损失的基础上,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机构核算确定。保证金纳入同级财政监督管理体系,实行保证金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缴存核算制度,保证采矿权人所缴存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不得低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所需费用。县级以上(含)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是采矿权人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义务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主体;拥有对恢复治理落实情况和环境监测情况进行检查、制止和查处的权利;采矿权人必须根据本行政区内保证金的缴存标准和缴存办法,足额缴存保证金。采矿权人未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则由相应的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动用该保证金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并向该采矿权人追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资金的不足部分。
3.保证金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保证金的征收比例问题
根据查阅有关资料,各地保证金缴纳计算方式各不相同,有些是根据矿山开采的产量按每吨矿2~15元或者售价的2%~4%计算;有些就是简单的按照破坏面积×30元/m2计算;有的是按照年销售额利润的5%左右进行控制;有些是按照不同矿种0.001~7.2元/m2的收缴标准×开采的破坏面积×开采方式影响系数×年度来进行计算;笔者认为这些方法均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根本没有考虑恢复治理区植被的立地生存条件,恢复治理工程与矿区的矿种、开采方式、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征收方式与实际的治理成本不能建立固定的计算联系。还是应该建立一种以技术承担单位为主体,以恢复治理目标为导向,按照实际治理需要,动态管理征收和使用保证金,随采随治,年度考核的综合管理体系,以达到保证金征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2矿山企业的接受程度问题
①矿山建设前期经济分析论证不到位,矿山恢复治理保证金未纳入成本控制,对保证金征收没有心理准备,矿山企业有相当的抵触情绪;②采矿生产周期较长,矿区圈占范围较大,粗放式开采等前期遗留问题较多,导致恢复费用占比较大,受市场及经营影响,矿山企业对足额缴存保证金压力巨大;③对一些采区内的群采和历史遗留问题原则上由矿山企业承担恢复治理责任,矿山企业不理解;④习惯于粗放式开采,日常监管不力,不按照设计执行,不进行边开采边治理,不按绿色矿山要求建设等等都导致恢复治理的难度增大,所需投资更多,治理费用更高等一些列问题,矿山企业对此认识不足;⑤受保证金的返还、利用以及支付方式等管理体系不健全影响,导致征收后的大笔资金闲置,致使保证金的作用和效果不能完全到位和充分发挥,矿山企业对保证金政策理解不够,认为返还希望渺茫;缺乏对保证金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利用的充分认识。
3.3恢复治理方案编制水平问题
《规定》要求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单位应该具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或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资质和良好的相关工作业绩;编制人员必须具有经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业务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方可从事方案的编制工作。报国土资源部审查的“治理方案”,其经过培训的编制人员必须有5名以上,报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的“治理方案”,其经过培训的编制人员必须有3名以上。矿山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众多,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立体空间变化过程,较难实现精准的预测,而且治理费用计取受时间推移影响,与劳动力价格、材料价格、管理成本等市场因素有关,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遵循不同的治理标准导致的治理效果和预算费用也不一样,目前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评价体系,造成编制单位执行的参考标准五花八门,缺乏系统的管理和统一的认识,有些地方监管单位对从业人员管理不严,只看单位资质从而忽略了编制人员的资格要求,造成从业人员混杂,方案编制深度参差不齐,达不到预期治理效果,多数方案存在治理方案模式化,针对性不强,工作量计算简单化,施工组织省略化,方案编制随意化、配套方案不完整、评估工作精度不足等技术问题,比如预测评估时,有的编制单位不结合矿山开采设计,不将矿山设计的工业布局叠加到预测图件中,仅统计现状布局和预测期采场的变化情况,从而大大减少了预测评估的面积,造成恢复治理工程量的严重不足。另外,恢复治理方案包含矿山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因此在方案的编制人员中还应该有具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格的人员,比如河北省要求地灾评估的主编人员必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并且是取得省级以上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才可以;此外,受预算标准不完善的客观影响,很多编制单位对预算标准的执行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即使是一些出台了预算标准的省份,也存在标准粗糙和执行不力的问题,有些地方存在多个标准并存的现象,采用不同的预算标准计算出的治理估算费用差距是很大的。因此恢复治理项目的技术工程手段与费用定额还亟待规范,方案编制的预算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方案编制单位做为矿山企业的委托承担单位,存在直接利益关系,往往普遍站在能让企业承担得起的角度出发开展方案编制工作,有的方案甚至连可接受的最低水平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要求都达不到;当采矿权人逃避或其他原因导致难以落实矿山实质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时,收缴的保证金往往不足以进行基本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更谈不上高水平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3.4方案评审与审查的管理问题
①应该将评审承担单位的选取纳入政府采购中,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优选评审承担单位;一来增强公信力,二来也能杜绝评审带来的一些权钱交易的弊病。②由于专家评审时仅对资质提出要求,未对编制人员提出审查要求,这就造成了参编人员鱼目混杂,参差不齐,严重影响方案的编制质量;所以建议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按照规定要求强化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审查;③管理部门审查的重点内容包括关于对评审意见是否已按要求进行修改一项,这对行政主管部门不好把握,建议增加专家组长复核的环节,由专家组长给出修改复核意见,以便增加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的可操作性;
总结: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是政府监管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的有益补充和完善,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矿山管理通用做法的接轨,该制度能够有效地促进矿山企业主动履行矿山环境保护义务和恢复治理责任的落实,这笔资金遵循“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的原则,使政府管理、监督矿山企业履行恢复治理责任和义务有措施和力度,也促使矿山企业自身重视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充分考虑治理费用和经济效益等问题,从而自我约束,加强保护、规范开采,主动降低环境恢复的成本。从而进入一个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轨道。同时,应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规程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预算定额标准的建设,加强从业人员和资质单位的培训和监督管理,提高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水平,从而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的行业水平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条文释义国土资源部2009年9月
【2】王素萍推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实施的若干思考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年第五期118-121
篇3
1、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矿山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按成灾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和缓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采空区的地面变形、环境污染等)。但最常见的是以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分类。
1.1 岩土体变形灾害
(1)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地下以井巷开采的矿山。在矿山采空区,若保留矿柱不足,或因矿柱受损而失去支撑能力,就会造成地面塌陷。
(2)采矿场边坡失稳、滑坡与岩崩,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 等造成,这种灾害多发生在露天开采的非金属矿山和建材矿山。
(3)坑内岩爆。坑内岩爆又称矿山冲击,这是因矿坑周边和顶底板围岩,在受到强大的地壳应力作用而被强烈压缩,一旦因采掘挖空出现自由面,即有可能产生岩石地应力的骤然释放,导致岩石大量破裂成碎块,并向坑内大量喷射、爆散,给矿山带来危害和灾难。
(4)采矿诱发地震。因采矿活动而诱发的地震,震源浅、危害大,小震级的地震即可导致井下和地表的严重破环。
(5)场库失稳。场库失稳主要是由于尾矿坝溃决崩塌继而形成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尾矿坝崩坝事故常给矿区居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同时也给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和污染。
1.2 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
(1)矿坑突水涌水。这是最常见的矿山灾害,突发性强、规模大,后果严重。生产过程中常因对矿坑涌水量估计不足,采掘过程中打穿老窿,贯穿透水断层,骤遇蓄水溶洞或暗河,导致地下水或地面水大量涌入,造成井巷被淹、人员伤亡灾难。
(2)坑内溃沙涌泥。这是常与矿坑突水相伴而生的灾害。当采掘过程中骤遇蓄水溶洞,常见溶洞中充填的泥沙和岩屑伴随地下水一起涌入,另外一些透水断层和地裂缝也常会使浅部第四纪沉积物随下漏的地表径流涌入坑内。其结果是使坑道被泥沙阻塞,机器、人员被泥沙所埋,严重时甚至会使矿山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3)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矿山灾害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因采矿、选矿产生的“三废”物质,由于未经有效处理就被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造成环境污染公害事件。采矿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砂化、盐渍化、地下水断流等。
1.3 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
(1)瓦斯爆炸和矿坑火灾。这种灾害最常见于煤矿。由于通风不良,使瓦斯积聚发生爆炸,造成井下作业人员伤亡,矿井被毁;矿坑火灾除见于煤矿外,也见于一些硫化矿床。
(2)地热随着开采深度加大,地热危害不断加剧。我国已有许多矿山开采深度达到800m以下,矿山因含硫量高,开采深度又大,地温非常高。矿山地热灾害导致矿工劳动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有关矿山的正常生产。
2、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
根据不同矿山的地质条件和地形特点及矿山的开发利用方案,以及灾点的分布特点划分不同层次的防治区,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一般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2.1 重点防治区防治策略
(1)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加强边坡监测,建议作挡墙稳固边坡,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建议做专门的工程地质勘察。(2)对于原有的灾害点,做好边坡加固和预防工作,尽量消除因矿山开采而诱发灾害复发的隐患。(3)渣场弃渣严格作好方量及边坡坡度的设计,作好挡墙设计,设置拦渣坝,防止泥石流的产生。并充分、合理利用渣场,严禁随意弃渣(特别在公路沿线)。(4)对于坑道开采,在坑道内一定要作好支护,做到边开采边支护,防止因矿顶坍塌、冒顶等而产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户处要预防引起上部地面开裂。(5)作好坑道的排水设计,以防因矿坑涌水造成危害。(6)设置监测点,作好监测记录与分析工作,确保在易于发生灾害地段防患于未然。(7)开采结束后,对矿区进行统一规划,计划进行矿山复垦工作,恢复矿山生态功能。
2.2 次重点防治区防治策略
在进场公路、矿山生活区建设中,会形成大量的边坡和一定数量的弃渣,可能形成边坡失稳,造成滑坡和塌方;沿途不合理的弃渣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可能形成坡面泥石流,可能有滚石和飞石危害。
2.3 一般防治区防治策略
区内无主要建筑物和工程项目建设,主要可能因地表岩体的破碎而造成水土流失。应严禁越界开采,减少人为扰动,做好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
2.4 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及策略
为防止水土流失和恢复植被和景观,矿山须规划进行矿山复垦工作,以恢复矿山生态功能。开采弃渣切勿胡乱堆放,必须统一堆放到开采境界线以外的矿山弃渣场内,在开采过程中,有计划地将弃渣回填到采空区。弃渣场经处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种树。
通过上述地质环境恢复工作,减少水土流失,恢复矿山的生态功能,达到生态恢复与维护人类与环境和谐的目的。
3、结语
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矿山环境、加强监测与信息化管理、防止矿山地质灾害、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篇4
继续按照“规划禁采区内矿山关停,规划限采区内矿山收缩,规划开采区内矿山集聚”的要求,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和矿山布局调整力度。要严格实行矿产资源规划分区管理制度,不得随意调整规划分区;不得在禁采区设置固体矿产类采矿权和商业性固体矿产类探矿权;在限采区设置采矿权,应当从严把关。对规划分区有误或因实际情况发生变化,确需进行调整的,须按有关规定报批,必要时也可修编规划。
二、严格控制矿业权数量,有效调控开采总量
严格实行探矿权预期控制数量、采矿权控制数量和开采总量调控管理制度。根据新一轮《浙江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浙江省地质勘查规划》(报批稿)要求,以及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合理设置探矿权;全省2009年度探矿权数量预期控制数另行下达。根据本级矿产资源规划(下称《规划》)和上级《规划》要求,以及矿产资源自然赋存状态,合理设置采矿权;省厅下达的2009年度全省采矿权总量调控指标(浙土资发〔20*〕37号),各地要确保如期完成,不得突破。要充分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压缩矿山数量;要适时分析预测矿产资源市场供需形势,遵循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有效调控矿产资源开采总量,促进矿产资源开发的规模化、集约化。
三、严格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准入管理
严格执行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规范矿业权出让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号),对探矿权采矿权实行分类管理。严格执行《地质勘查资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20号)加强地质勘查资质管理,对未取得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不得准入地质勘查活动。要根据矿产资源储量、赋存状态和采矿工程的需要划定矿区范围,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等内容,作为采矿权设置的重要条件,严格审查把关。对违反矿产资源规划,不按规定提交地质勘查报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不得审批、颁发采矿许可证。要认真做好报省厅审批新设探矿权勘查区块范围(含变更扩大勘查区块范围)的核实与复核工作。
四、切实保护与治理矿山生态(地质)环境
认真贯彻实施《浙江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切实保护矿山生态(地质)环境。严格执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不断探索和创新矿山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新机制,全面落实矿山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责任。要尽快建立省、市、县三级“绿色矿山”创建体系,积极开展以“资源利用集约化、开采方式科学化、生产工艺环保化、企业管理规范化、闭坑矿区生态化”为主要内容的“绿色矿山”创建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要研究制定废弃矿山治理的年度计划,落实治理项目与经费,确保《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如期实现,确保2009年底废弃矿山治理率达到80%。
五、认真做好实施规划的统计分析工作
市、县两级国土资源局要定期填报《矿产资源规划实施情况统计表》(见附件),市国土资源局要汇总《统计表》,编写《矿产资源规划实施情况统计分析报告》。《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包括:规划执行情况、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含:采矿权总量控制、开采总量调控、规划分区及矿山布局调整、矿山规模及矿业结构调整、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等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对策措施与建议、下一步实施计划安排等。《统计表》由各市局汇总后,于每年6月25日和12月25日前分两次报省厅地勘处;《分析报告》每年报一次,于12月25日前报省厅地勘处。县级局填报《统计表》的工作由市局具体布置;未单独编制矿产资源规划的县(市、区)填报《统计表》的工作,由市局安排。
六、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
篇5
鄂尔多斯市 矿山治理整顿出新彩
鄂尔多斯市是内蒙古重要的能源基地,现有煤矿329座,各类非煤矿山采矿权662座。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政府积极开展矿山治理整顿督查排查工作,整改排查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业开发秩序,在完善相应制度、大力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促进矿业开发结构转型、保护环境和保障民生等方面成效明显。
赤峰市 发展绿色矿业为社会添和谐
赤峰市在推动矿业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理念,不断加大矿业开发秩序整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矿产资源整合力度。截至目前,全市已排查厂矿企业1806家,其中矿山企业629家,走访矿区农牧民137户,立案查处矿山企业违法违规案件138件,关闭违法违规矿山企业16家,责令停产整顿162家,限期整改284家,形成了日采选能力1万吨以上的矿区2个,3000吨以上的矿区5个,1000吨以上的矿区8个。
内蒙古大唐国际锡林浩特矿业
建生态观光型矿山
“生态是社会的资源,绿色是社会的财富。”内蒙古大唐国际锡林浩特矿业有限公司在开发建设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过程中提出“建设生态、旅游、观光型矿山”的设想,并付诸行动。
锡林郭勒盟 停产整顿149座矿山
锡林郭勒盟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矿业生产管理、依法保护环境、保障民生的紧急通知》和锡林郭勒盟行署《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深入833个勘查项目和矿山企业进行了逐个排查。
通过此次排查共发现无证开采26起,越界开采22起,以采代探9起;查出矿山违法用地5814公顷。共计违法违规总数94起,现场取缔6起,立案查处20起,关闭矿山19个。停产整顿矿山149个,注销探矿权14个,注销采矿权20个。对于因证照不全、破坏生态环境、存在安全隐患、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149个勘查项目和矿山进行停产整顿。
乌海市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取得五项成果
成果一:坚决关闭了储量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技术水平低、安全生产无保障、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矿山企业。
成果二:综合利用成效显著。全市煤炭开采企业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取得了质的飞跃,煤矿全部实现了正规采掘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成果三:安全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成果四:圆满完成了进一步推进资源开发整合的各项工作任务。
成果五:积极调整矿业权布局,不断扩大整治成果。
鄂尔多斯市矿山治理整顿出新彩
鄂尔多斯市是内蒙古重要的能源基地,现有煤矿329座,各类非煤矿山采矿权662座。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政府积极开展矿山治理整顿督查排查工作,整改排查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业开发秩序,在完善相应制度、大力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促进矿业开发结构转型、保护环境和保障民生等方面成效明显。
严厉打击违法开采行为
鄂尔多斯市按照露天开采和综合机械化开采的分类办法,出台矿山征地搬迁管理办法,并根据当地物价和居民生活水平,结合煤炭销售价格,按地域分年度适时调整煤矿征地搬迁补偿标准,由煤矿企业出资,旗(区)政府组织,开展煤矿征地搬迁工作;煤矿矿区农牧民搬迁,实行征地现金补偿和搬迁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安置就业相结合,避免一补了事、一搬不管,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就得业、致得富。
对无证开采的砂石粘土矿坚决予以关闭。由旗区政府根据地方实际抓紧组织编制砂石粘土开发规划,对于申办采矿许可证的砂石粘土矿,符合规划的予以办理,不符合规划的不予办理。对持证开采的各砂厂定期进行排查,如发现有越界开采、非法转让采矿点、一证多开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立即进行整改。
继续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以资源整合为切入点,全面优化矿山企业结构布局。切实解决矿山数量多、产业集中度低、回采率低等结构性矛盾,采取收购、兼并、联合、重组、股份制改造等形式进行矿山整合。
绿色开采,减少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地质环境破坏。第一,鄂尔多斯市、旗(区)两级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一些有条件的煤矿企业与有关煤炭科研机构开展专项合作,开发适合采矿地质条件并与环境相协调的,诸如保水采煤技术、煤水共采技术以及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等绿色开采技术科技攻关,条件成熟后予以组织推广,从而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和循环利用水平,加强煤炭矿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第二,组织开展矿山地质灾害调查,要求开采矿山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建立地质灾害预防机制和地表生态补偿恢复办法,将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尽可能降到最低程度。第三,矿山企业限时进行进、出矿道路和矿物堆放场地硬化、绿化和建设防风抑尘设施;运输车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车厢要全封闭,全面减少生产、运输过程中的粉尘污染。
大力促进煤炭开发结构转型
鄂尔多斯市是矿产资源大市,加强矿产资源管理,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促进矿产开发结构调整是实现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05年以来,鄂尔多斯市认真组织实施了煤炭资源整合、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工作,2005年年初,鄂尔多斯市地方煤矿有552座,至2006年底,全市地方煤矿已减少到276座,关闭276座,关井数量达到50%。在地方煤矿数量大幅度减少的同时,煤炭生产集中度却有了极大提高。2005年初,全市552座地方煤矿总的生产能力为4880万吨/年,平均单井能力不足10万吨/年,三年攻坚战结束后,全市地方煤矿数量减少为到276座,总生产能力达到23250万吨,平均单井生产能力达到84万吨/年,目前全市24户重点煤炭企业的煤炭产量占到全市产量的70%左右。三年攻坚战结束后,地方煤矿的采区回采率达到75%以上,露天开采矿井达到90%以上,矿井平均服务 年限较过去延长一倍以上。同时,产量稳定增长,效益稳步提升。2000年,全市地方煤矿产量仅为1008万吨,2010年增长到3100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46%;10年间吨煤坑口售价由 30元左右增长到250元以上,煤炭企业效益大幅提高。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鄂尔多斯市煤炭资源整合已走在了全区乃至全国前列,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肯定。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规划先行。2007年,鄂尔多斯市编制了《鄂尔多斯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规划》和《鄂尔多斯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全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依据。目前,根据新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地质环境现状,已委托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对《鄂尔多斯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规划》进行重新修编。
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地质环境治理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老矿区、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尤其是采煤塌陷区的治理。根据国家、自治区加大矿山地质环境
治理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市、旗(区)两级地方政府以地方匹配一定资金的形式申报重点老矿区、遗留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争取地质环境治理专项资金。截至目前,鄂尔多斯市共申报获批准地质环境治理项目15个(包括续作项目),共争取地质环境治专项资金13550万元,己完成治理项目4个,治理面积约4.84平方公里。其中就包括鄂托克旗白云乌素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等矿山(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今年,根据《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关于组织申报2011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的通知》及 《鄂尔多斯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07-2015年)》,又争取到了鄂托克旗白云乌素矿区棋盘井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续作)等2个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继续加大地质环境治理工作。
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有效监管矿山企业边开发边保护、边开发边治理。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办法,鄂尔多斯市于2008年8月起开始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和 “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款专用”的原则,督促矿山企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并签订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责任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存储额按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规定的存储标准确定,存储额度不得低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所需费用。如果采矿权人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要求履行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经签订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责任书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的,按义务履行情况返还相应额度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及利息。采矿权人未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或者未达到矿 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要求,经验收不合格的,由签订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责任书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截至目前,全市已有797家矿山企业存储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共存储保证金额4.044亿元。
赤峰市发展绿色矿业为社会添和谐
赤峰市地跨大兴安岭中南段有色金属成矿带和华北地台北缘成矿单元,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富集。全市已发现煤炭、铁、铅、锌、锡、铜、钥、石灰石、萤石等70余种矿产资源、1200多处矿产地。近年来,赤峰市加大了有色金属为重点的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大力发展矿业经济和资源型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到目前,中国有色、中钢集团、中铝集团、铜陵有色、山东黄金、湖南有色及紫金矿业等十几家行业领军企业进驻赤峰。截至2010年底,赤峰市规模以上采选企业达到182家,完成增加值176.1亿元,占全部工业的37.6%实现利税67.4亿元,占全部工业的48.5%。规模以上冶金工业企业176户,实现工业增加值220.4亿元,增长22.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7%。
赤峰市国土资源局矿管科科长付国立介绍,在推动矿业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树立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理念,不断加大矿业开发秩序整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矿产资源整合力度,始终狠抓矿山安全生产不放松,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已排查厂矿企业1806家,其中矿山企业629家,走访矿区农牧民137户,立案查处矿山企业违法违规案件138件,关闭违法违规矿山企业16家,责令停产整顿162家,限期整改284家,形成了日采选能力1万吨以上的矿区2个,3000吨以上的矿区5个,1000吨以上的矿区8个。
近年来,赤峰市按照国家、自治区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要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针对全市矿产资源开发中的不同问题、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处理。坚决治理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无证
勘查和开采行为。全市共查处无证勘查65起、无证开采151起、以采代探83起。查处超层越界开采95起、非法转让采矿权18起,吊销采矿许可证5个,注销勘查许可证10个、采矿许可证81个,查处取得勘查许可证但未按期施工21起、未依法完成最低勘查投入18起。坚决关闭不合格矿山企业。2006年以来,先后关闭了412家非法开采、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开展了含铁砂石矿开发专项整治。今年4月,针对含铁砂石矿开发破坏生态环境严重、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赤峰市政府下发《加强含铁砂石矿管理的紧急通知》,对违法开采含铁砂石矿行为进行了集中清理,重点查处了宁城县中天矿业公司破坏矿山环境案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并暂停审批新的含铁砂石矿开发项目。同时,开展了以煤炭矿山回呆率和安全生产大检查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整治行动,对全市煤炭矿山企业逐一检查,对不合格的矿山企业下达了整改通知书。
2006年以来,赤峰市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意见的通知》要求,该市及时进行战略调整,成立矿产资源整合组织机构,制定了《赤峰市矿产资源整合总体工作方案》,将巴林左旗白音诺尔矿区、阿鲁科尔沁旗敖仑花矿区、松山区鸡冠山矿区、敖汉旗金厂沟梁矿区等25个重点矿区列为整合规划区,按照"大矿兼并小矿,小矿联合做大,矿产品下游企业整合上游企业"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运作、法律护航、多措并举的方式,推动探矿权、采矿权向周边资金雄厚、扶术实力强的优势企业流转,促进矿产资源向开采扶术先进、开发利用水平高、安全生产装备条件好和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完善的优势企业聚集。通过整合,全市矿山企业总数减少了362个,采矿权数在2006年年初的基数上减少41%;探矿权人减少了180个,在2006年年初的基数上减少35.5%。
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全面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要求采矿权人在申请采矿权延续、变更、转让和新立登记时必须按规定缴存地质环境保证金,并签订《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责任书》。截至今年7月末,全市1067家矿山,已有831家缴存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2.2亿元。对未缴纳保证金的矿山企业,正在加紧征伙。二是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列为采矿权延续、变更、转让和新立登记的必备要件之一,严格把关,督促企业编制治理方案并经评审备案。截至目前,全市已有860家矿山企业编制了治理方案,占矿山总数的81%。三是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加强国有老矿山环境治理工作。目前,全市已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24个,投入治理资金2.5亿元,治理面积达12.1平方公里。其中已有10个项目通过自治区验收。从已完成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末看,防灾减灾效益、生态与环境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均非常显著。
赤峰市通过开展矿山企业与农牧民群众矛盾纠纷专项整治。经过各旗县区和有关部门深入细致的工作,全市共排查出矿山企业与农牧民群众发生的矛盾纠纷102件,其中,污染环境的34件,占地补偿不到位的34件,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3件,涉及劳资及债务纠纷的31件。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市县两级立即落实包案领导,提出解决方案,跟踪督查化解。8月12日,市政府专门组织召开了全市矿山企业与农牧民群众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题工作会议,调度了解全市矿山企业与农牧民群众矛盾纠纷情况以及近段时间矿山企业综合整治工作进展情况,深入查找问题,分析原因,限期化解。到目前,已解决备类矛盾纠纷85件,还有17件正在处理,力争尽快得到妥善解决。
锡林郭勒盟
停产整顿149座矿山
5月20日至6月15日,锡林郭勒盟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矿业生产管理、依法保护环境、保障民生的紧急通知》和锡林郭勒盟行署《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配合自治区、盟、旗县市(区)的48个工作组,624名干部职工,深入833个勘查项目和矿山企业进行了逐个排查。
通过此次排查共发现无证开采26起,越界开采22起,以采代探9起;查出矿山违法用地5814公顷。共计违法违规总数94起,现场取缔6起,立案查处20起,关闭矿山19个。停产整顿矿山149个,注销探矿权14个,注销采矿权20个。对于因证照不全、破坏生态环境、存在安全隐患、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149个勘查项目和矿山进行停产整顿。要求不解决问题的不准复工。把完善手续、排除隐患、补偿到位、解决牧民人畜饮水、矿区连接道路开工等作为复工验收的条件,矿山整改后申请验收,经验收组确认符合条件的方可恢复生产。
据悉,本次治理工作,共计解决用地纠纷32起,补偿金额677.9万元;矿山车辆碾压草场18起,补偿金额534万元;矿区至公路干线连接道路开工28处,总里程177.6公里,总投资1.4亿元;噪音污染14起,计划投入治理资金196万元,现已投入109万元;粉尘污染42起,补偿金额249万元,计划投入治理资金1.58亿元,现已投入3932.5万元;涉及移民迁移299户,计划投入资金5194万元,现已投入292万元;水位下降21起,补偿金额6.5万元,计划投入治理资金120万元,截至7月6日已打井45眼,投入资金58.6万元。共计排查矛盾181起,化解127起,共计补偿1759.4万元。
为了彻底解决矿山开采、矿产品装运过程中造成的粉尘污染、道路扬尘等为题,锡林郭勒盟动员矿山企业修建等级油路及水泥路的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全盟计划修建交通干线和矿山连接道路418.4公里,计划投资35833.38万元。到目前,已完成计划的18%,由82家启动了道路修建工程,完成投资 4516.6万元。采取的矿内洒水措施全部到位,目前,涉及矿山内洒水抑尘的矿山33家,已投资3167.16万元,配置洒水车131台,有效控制了矿山粉尘污染问题。
为了提高发展质量,控制矿区环境污染问题。锡林郭勒盟按照“谁清查、谁签字、谁负责”的要求强化责任,狠抓落实;构建矿山企业监管长效机制;严格规划指导机制,推进矿业集中化、规模化;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建立有效的矿业权监管机制;建立和长期实施联合监管机制。探索建立企业与群众之间的合作和补偿机制。根据企业长远发展需要,在保证农牧民伙益权不变的情况下,对受影响范围内的草牧场补偿并进行围封保护。
根据涉及征用草场的农牧民意愿,企业负责进行搬迁。鼓励和组织被占地农牧民参加备类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被占地农牧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对农牧民生活的可持续保障能力。严格执行自治区即将出台的大型矿产品运输车辆对草原破坏的补偿机制、矿业生产粉尘和噪音污染对周边居民补偿机制等政策。责成矿山企业主动为被征地及矿区周边农牧户解决缺水、缺电等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优先安排被征地及周边农牧民及其子女就业,努力探索建立和谐共赢的企群关系,科学发展,共同富裕。
内蒙古大唐国际锡林浩特矿业
建生态观光型矿山
“生态是社会的资源,绿色是社会的财富。”内蒙古大唐国际锡林浩特矿业有限公司在开发建设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过程中提出“建设生态、旅游、观光型矿山”的设想,并付诸行动。
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胜利煤田的东部,其露天采区储量达53亿吨,单个煤田储量创国内之首,该矿褐煤资源丰富,是优质的动力和化工用煤,煤层最厚达 320.65米,是世界煤炭开发史上发现的最厚煤层;开采深度最深达623米,创露天煤矿开采深度之最。其资源条件具备多项世界之最。一期工程每年1千万吨生产规模是国家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的十个千万吨级露天煤矿之一。2011年2月露天矿二期工程获得核准。远期建设规模每年可达6千万吨,届时将成为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矿。
内蒙古大唐国际锡林浩特矿业有限公司在建设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过程中,努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良性循环。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深化绿色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发是一种生产力,保护也是一种生产力。该公司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把节约资源、节能降耗和治污减排放在突出位置。
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控制能源消耗,倡导日常生活节水,在规划设计中体现节水:建立疏干水处理与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实现水低质低用、高质高用,复用于矿区绿化、洒水降尘等,从而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
自项目筹建伊始,就开始大胆探索,提出了“建设生态、旅游、观光型矿山”的设想,围绕矿区的生态恢复治理问题,与各大专业院校、科研机构合作课题研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重点进行了植物样方与土壤性状调查、网席法生态恢复技术研究、无覆土生态恢复技术实验、腐殖酸有机肥技术、营养钵苗技术、局部改土技术、节水扶术,稀织草帘覆盖技术研究等。
在一期工程建设期间,公司创造性地采用《筑坝式》排土工艺,使排土场最终边坡提前到界,及时进行生态恢复,有效地控制了施工期间的水土流失和扬尘;为生态治理打造坚实的种源基地,建成了占地面积 86亩的实验性苗圃。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工业场区绿化面积 1.7平方公里,完成外排土场复垦面积0.7平方公里。其中本年度完成排土场复垦面积0.15平方公里,二期工程临占区域绿化整治完成0.15平方公里,排土场及表土堆存区铺设防尘网70000平方米,到界排土场复垦效果不明显区域铺设草帘70000平方米。生态治理资金投入目前达5000万元。
在粉尘治理方面,主要通过对运输胶带及储煤仓进行全封闭式处理和洒水降尘。公司现已投入自营洒水设备6台,其中10到40吨的洒水车;充分调动平路机,及时清理道路及排土场浮土;通过招标委托2家道路维护标段,对采掘、排土作业区及运输道路进行洒水降尘、道路维护。
环保设施建设方面,累计投入资金 8500万元,完成了铁路粉尘治理装置、污水处理厂、油水分离间、疏干水处理问、储煤场球形网架封闭、胶带运输系统封闭、10万立方米蓄水池、地下水监测井等工程。锅炉除尘系统除尘效率达 90%,脱硫效率达 70%以上。各类环保设施运转合格率达100%,工业废水综合利用率达100%。
运输道路硬化方面,对煤炭运输道路进行了硬化处理。目前,已修筑运煤专用道路3.1公里,修筑混凝土运输主干道1.2公里,北排土场修筑运输道路2.5公里,矿区东门修筑泥结碎石运输道路1.8公里,有效地减少了运煤道路粉尘的污染。投资1400万元。
迄今为止,共投入环保治理资金逾1.3亿元,其中生态治理5000万元,环保设施8500万元。公司工业场区绿化总面积达171.43公顷,栽植乔木25000余株、灌木709717株,建植草坪113公顷;完成外排土场复垦面积73.77公顷,土围埂修建1400米,平台网格土围埂378立方米;绿化复垦苗木整体成活率达85%以上,努力保障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草原和谐共处。
内蒙古乌海市矿产资源
开发整合工作取得五项成果
根据自治区有关文件精神,乌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乌海市实际情况,通过精心组织、强化措施、突出重点、规范实施,圆满地完成了既定的总体目标,取得了五项成果。
成果一:坚决关闭了储量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技术水平低、安全生产无保障、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矿山企业。全市共关闭325家无矿石合法来源,污染环境、生产工艺落后、技术水平低、综合回收能力低的选冶企业。其中:关闭小型洗选煤厂131家,耐火砖厂31家,腐殖酸钠厂21家,白灰窑47家,煤场15家,水泥厂1家,铁选厂5家,石膏粉厂18家,其他类型加工企业56家。全市小型煤矿由2005年的126家整合为53家,非煤矿山由316家减少到148家。整合后,全市矿业权数量减少54.5 %。
成果二:综合利用成效显著。全市煤炭开采企业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取得了质的飞跃,煤矿全部实现了正规采掘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市地方煤炭地下开采矿山回采率由整合前的不足35%提高到65%,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80%,煤炭综合利用率由原来的不足10%提高到60%,煤炭开采、洗选加工形成的煤矸石利用率达到了80%,其中煤利用率达到了100%;石灰石综合利用率由原来的80%提高到95%以上。
成果三:安全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通过整治规范,全市矿业开发秩序明显好转,“小、散、乱”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治本”工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有力的扭转了布局混乱、遍地开花,产能落后、无序竞争的局面,实现了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安全生产事故明显下降的良好局面。五年来,全市地方矿山企业未发生矿产开发重大安全事故。
篇6
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铁矿的开采情况,铁矿开采企业应满足的新型矿山的建设条件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依法建矿,提高可行性铁矿企业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欲治理恢复方案》和其他规章制度的规定认真执行,依法合理经营,办理全套证件照片,使企业日常行为更加规范,促进开采方案可行性不断提高。
(二)加强管理,规范标准铁矿企业必须自觉遵守《新型矿业公约》的相关规定,积极投入到相关规章制度的执行中,制度符合新型矿山建设的制度和标准,切实落到实处,加强管理,增强企业全体人员对相关规章制度的认识,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复垦、环境保护等方面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和保障措施,以促进铁矿资源有效利用率的不断提高。
(三)创新技术,提升水平在铁矿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革,在实践生产过程中,铁矿企业每年投入科技创新的资金要高于总产值的百分之一,以保证企业铁矿生产工艺的不断创新,促进企业生产水平的快速提升,尽可能的达到与先进科技技术同步。与此同时,运用先进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企业生产力,促进铁矿企业环境和经济等各方面效益的显著提高。
(四)严格要求,综合利用根据国家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和涉及到的相关规定,铁矿企业必须按照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的相关指标认真执行,尽可能的完成指标,使企业的技术经济水平在我国同类矿山中处于领先地位。与此同时,按照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淘汰等技术目录的相关要求,进行矿山开发和利用,保证开发工艺、设备等符合新型矿山建设的标准,并且保障企业“三率”指标接近或者超过我国相关规定标准,促进矿产资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五)提升形象,促进和谐新型矿山的建设,对社会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因此,矿山企业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必须提升企业形象,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赖。在涉及损害公共利益的事件上,能够有效解决,促进社区关系和谐,给矿山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二、新型矿山技术经济评价指标的具体实施
根据铁矿企业的发展情况,在进行新型矿山的建设时必须符合上述条件,才能保证企业的建设能力,因此,新型矿山技术经济评价指标的具体考评如下:
(一)对开采进行可靠性估算现代化建设中,对铁矿开采的可行性进行估算,可以采用的新型矿山技术,并不断探索和创新更新的技术,因此,在技术方面要对技术改善水平、新技术采用率和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水平三个方面进行估算,根据各自的度量方法进行考评。在矿山企业的实践生产过程中,企业所采用的新型矿山技术是矿山建设不断优化和实现能源集约化的根本途径,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铁矿开采前期的方案分析在铁矿开采前期,针对企业现在的发展情况和新型矿山建设的要求,制度合适的开采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全面分析,保证企业的生产力,在设备、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给以高度重视,以提高铁矿资源的有效开采量,促进铁矿开采量不断提高。
(三)初步设计方面的相关指标在新型矿山的建设和开发过程中,对初步设计进行概算,要注重资金的合理分配,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和开采过程的安全性,减少开采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在环境方面主要注意水污染、矿石减排和生态环境改善三个的考评,防止环境污染产生。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矿石堆积、矿井水污染、地表下沉等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新型矿山在环境方面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改善开采环境,严禁环境污染的产生,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促进生态平衡。
(四)经济效益方面的评价指标矿山企业在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遵守自身的社会责任,加强经济效益的评估和监督,在生产过程中,严格履行义务和职责,保护矿山环境,促进社会与企业的协调发展,给企业长远发展提高可靠保障。在经济与社会效益方面,铁矿企业要在降低成本、增长利润和提升社会效益三个方面进行重点预算,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
三、结束语
篇7
【关键词】企业效益 社会效益 水泥矿山
随着我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开发、工矿企业建设和政府相关部门的不断发展,对水泥的需求量不断扩大。2011年中国水泥产量近21亿吨,中国水泥产量占全球60%左右。水泥企业是资源和能源消耗性企业,虽然在国家大力提倡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背景下,水泥生产利用工业废弃物的比重不断增加,但是作为水泥生产的最主要原料的石灰石,每生产一吨水泥的石灰石的消耗量仍然达到一吨左右。这意味着我国2011年水泥用石灰石的消耗量近21亿吨,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每年如此大的消耗量,如何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节约不可再生资源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水泥行业发展的初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材料之一,国家非常重视,基本上为国家投资,加之当时的水泥工艺相对落后,因而,对水泥生产的主要原料的石灰石资源非常重视。从矿山资源勘探、矿山设计、矿山建设、矿山设备选择和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非常规范。矿山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高。
随着水泥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水泥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加之水泥企业具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投资规模较小和运营相对稳定等特点,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形成了一股全民办建材的热潮,但企业的规模由以年产8~20万吨的落后的生产工艺包括能耗高的湿法窑和中空窑、生产安全性差和质量不稳定的机立窑和土立窑为主,企业的投资主体也由多种性质的企业构成,有传统的中央直属的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合资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等。但该阶段以地方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为主。因受到资金状况限制和企业逐利行为的影响,普遍存在片面追求企业效益,从而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特别是作为水泥厂的附属车间的水泥用石灰石矿山,被置于更加从属地位,未得到重视,有很多水泥企业甚至不配置自己的矿山资源,采用民采方式,即自己无矿山,从附近的农民开采的小型矿山采购石灰石生产水泥和熟料的方式。从而,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扩大水泥生产工厂的规模。因缺乏矿山资源勘探和对矿石质量的有效控制,为确保水泥质量,往往采用提高质量指标的方式,从而导致矿石资源不能被有效搭配利用,造成了矿山资源的严重浪费。实际上,该种运营方式,从企业的长期运营看,既损害了企业自身的效益,也严重损害了社会效益。
根据调查,我国存在大量的产量50万吨/年或以下的中小型水泥矿山。据测算,目前这些矿山仍承担了水泥原料50%以上的开采量。它们大多地质勘察程度不足、没有正式的规划设计,并采取高台段开采。甚至于有部分小型矿点乱采乱掘,造成地形地貌的严重破坏,正如有人形容此类现象如“螃蟹吃豆腐,吃的不多,挠坏的不少”。据有关统计,此类矿山的资源利用率仅在30%~40%(而较大型矿山的资源利用率达90%以上)。这样,不仅造成矿产资源的极大浪费;还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矿山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这就难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水泥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巨大进步,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上了一个大台阶。作为水泥工业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新型干法工艺,在自身不断提升水平的同时,改变了我国水泥工业的结构、经营规模、生产集中度和新型干法水泥占水泥总产量的比例。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在全国水泥总产量的占比从2000年的11%上升至现在的87%。逐渐形成了以中央直属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和大型个体企业集团等为主的水泥生产格局。水泥用石灰石矿山资源重视程度和资源综合利用得到了有效提高。
以法国拉法基、德国海德堡等为代表的欧美老牌水泥企业,以台湾亚泥、台泥和环球等为代表的台湾传统水泥生产企业,以先进的管理理念、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等优势,立足于企业的长期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自身企业运营良好、取得良好效益的同时,主动承担了相关的社会责任。对矿山管理尤为突出,比如:矿山储量一般需要企业50年运营的保障,矿山安全、环保、水保等方面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范和法规,采用安全的自上而下台阶式开采,优化矿山设计方案,选择合理的设备,关注节能减排,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加强矿山资源综合利用,主动进行矿山植被恢复等。以海螺、山水、华新、冀东为首的国有大中型水泥企业,同样作为企业运营的重点,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但私有企业则不然,一般只关注将有限的资金投资到生产线上,大部分为短期行为,生产需要的矿石以民采的外购形式为主,即便自己有矿山,开采往往采用不安全但开采成本低的高台段生产,生产安全性差,资源利用率较低。企业的运营,通常以短期的企业赢利为目的,逃避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形成不公平竞争,不能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加强企业管制非常必要。下面举例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分析:
世界500强法国拉法基集团,作为世界水泥行业的领导者,是最早进入中国投资的欧美水泥企业。拉法基在将世界最为先进水泥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到中国的同时,将水泥生产的质量管理从矿山开始、重视矿山储量和质量、加强矿山资源综合利用、主动进行矿山植被恢复等先进理念和技术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运用到在中国所属企业。
拉法基瑞安水泥重庆运营单元特水工厂,是拉法基(北京)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与香港瑞安集团于2005年9月进行强强联合后新整合的工厂,从整合之初便将拉法基资源综合利用的先进经验运用到该矿山,工厂团队与集团技术中心的地矿专家一起认真研究,调整生料配方,开发利用地品位石灰石,以零排废为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目标。从2006年起,矿山实现零排废。根据该矿山生产统计,2006年至2009年,该矿山共生产矿石463万吨,其中2006年至2008年合计搭配地品位石灰石和裂隙土70万吨,2008年和2009年,在扩建新矿山时,搭配利用修路和采准剥离废料45万吨,四年合计搭配利用资源115万吨,占矿石消耗总量的25%。按每吨7.5元的生产成本计算,四年共节约成本862.5万元,同时,节约了排废用地,消除了排废场安全隐患。该事例说明,企业效益是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动力,但技术是助推力,只有强有力的技术做后盾,企业才具备实现变废为宝的能力。企业在实现企业自身效益的同时,兼顾了社会效益。
拉法基都江堰水泥有限公司,是拉法基最早中国投资新建的水泥厂,2002年初投产。该厂在工厂采用了当时世界最为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同时,将矿山资源管理和矿山植被恢复的先进理念带到了中国。该矿山在确定资源具置之前进行了详细的资源勘探,将采集到的所有化验数据输入到SURPAC软件建立储量模型,依据掌握的矿山资源储量和质量分布状况,在矿山设计和建设之前,编制贯穿矿山生命周期的采掘计划,同时,指导矿山生产。同时,在矿山建设之前,委托相关机构进行矿山及周边区域的植被和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同时编制详细的矿山植被恢复和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案,并付诸实施,在边建设和生产,边进行矿山植被恢复的原则指导下,坚持最大限度减少对矿山及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通过有计划实施矿山植被恢复计划,保护矿山内部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下表示该矿山自生产之初的矿山植被恢复和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情况:
从该矿山植被恢复和生态保护的投资曲线分析,采用边开采边恢复方式进行矿山植被恢复和生态保护,在方案实施初期因需要积累经验,投入相对较高,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矿区内和周边生态环境的恢复,投资将显著降低。与矿山开采毕坑后一次性进行恢复相比,因植被恢复投资最大的部分土壤可以利用开采过程中的地表土和裂隙土,同时可以随着生产的进行,矿山生产设备可以利用生产闲余时间在降段之前进行机械堆土和平整,以安全和低成本方式为矿山植被恢复做好准备。而矿山开采毕坑后再开始进行植被恢复,植被恢复用的土壤将不得不才用人工运输方式堆放在安全平台,成本又高,施工安全风险又大。如果计划不周,不得不购买土壤,投资将大幅度提高。
枞阳海螺公司以降本增效为中心,以工艺管理为重点,把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矿山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不断拓展开采思路、优化开采方案,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显著成效。截止4月26日,该公司今年累计生产石灰石496.8万吨,其中合理搭配边坡黏土等低品位矿石近112.8万吨,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
南方水泥资源占有量不足,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一些工厂附近没有石灰石资源或只有Ⅱ级品以下的灰岩不能单独使用,导致进厂石灰石价格高,属于建厂时选址不合理。针对这一问题,南方水泥采取的办法是:在工厂附近查找低品位的灰岩,进行开发利用,采购高品位的石灰石和其配矿,这样既综合利用了资源,又降低了石灰石进厂成本。更主要的是,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优质石灰石资源越来越少,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式,南方水泥利用劣质石灰石,延长了矿山使用年限,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重庆日报讯报道,因违反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在绝壁上开采碎石,民营企业万州科华水泥有限公司所属的周家堡露天矿山被紧急叫停。记者在周家堡露天矿山采石场看到,一座山头已被削去半边,的岩壁有60多米高,坡度几乎与地面垂直,形成一面宽100多米的绝壁。“这是绝壁开采,十分危险!”专家组专家唐元杰称,根据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露天矿山开采后形成的山壁高度不能超过20米,坡度也应控制在75度以内。专家组要求该矿山的绝壁开采面必须停止施工,并在绝壁上挂出停产整改牌子,在地面圈出防浮石滚落的禁入区域,整改为分层开采后才能重新施工。
根据国家发改委最新公布的一组数据:2011年1-12月全国水泥产量206317万吨,同比增长16.1%,增速同比加快0.6个百分点;水泥价格呈上涨态势,2011年水泥行业将超千亿利润似无疑议了。
水泥用石灰石矿山作为水泥生产的最主要原料,同时是水泥企业的附属矿山。水泥用石灰石矿山对于水泥企业的作用首先应该是企业长期稳定运营的资源保障,因为,没有水泥用石灰石矿山,特别是自有矿山,将会受制于他人,如果周边没有可用资源,为维持水泥生产的正常运营,将不得不以高价格采购石灰石,从而增加成本。因而,水泥用石灰石矿山是水泥企业长期稳定运行的企业效益中心之一。水泥矿山企业通过加强矿山储量和安全管理、加强矿山资源综合利用和主动进行矿山植被和生态恢复等活动的实施,从长期运营是节约成本的,同时,节约不可再生矿山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保护生态的多样性,是在保护和创造社会效益。因社会贡献,该种企业在现有企业矿山资源储量扩大和新建矿山均会得到优先权。
通过以上分析,水泥用石灰石矿山最大限度创造和平衡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技术条件和经济基础已经成熟,但如何更好平衡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笔者有如下建议:
1.政府矿山资源主管部门、水泥协会和地方政府应加强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实,确保政策执行的公平,营造良好的资源综合利用的环境;
2.加强培训和经验分享,提高企业矿山资源利用和矿山植被和生态恢复的意识,采取有效措施节约不可再生矿山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8
[关键词]煤矿;生态保护;地质环境保护;技术
中图分类号:X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317-01
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和任务
1.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
1.1.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目标
煤矿面临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地面塌陷及其伴生的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主要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影响和破坏。因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目标为最大限度减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避免和减缓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效遏制主要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 实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协调发展, 促进矿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1.1.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目标
(1)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治理,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矿山闭坑期结束后,地面塌陷和地裂缝治理率达到100%。
(2)采取防水、止水措施,减缓主要含水层地下水位下降和水量减少。
(3)及时开展治理工程,减缓矿山开发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综合治理矿山环境,矿山闭坑后矿山地质环境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 达到与区位条件相适应的环境功能。
(4)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土地原貌或适宜用途。
1.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任务
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旨在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 控制或消除矿山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恢复矿山建设、生产等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任务主要包括:
(1)布设监测孔,购置监测设备,建立完善的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开展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及含水层水位、水质、水量监测;采取树立警示标志等措施建立地面塌陷、地裂缝预警体系,避免人员伤亡。
(2)按轻重缓急和塌陷区稳定程度分期开展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消除矿区地质灾害威胁。
(3)制定和实施减缓地下水渗漏的措施;
(4)结合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采取绿化等措施, 恢复受破坏的景观。在大范围积水区域,集中设计景观设施,改善矿区小环境,营造休闲景观带;
(5)制定土地恢复方案,采取土地平整、覆土等措施恢复矿区耕地。
2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
2.1 矿山地质环境预防保护措施
2.1.1 矿山地质灾害预防保护措施
(1)应预留保护煤柱,或采用充填法开采,及时回填采空区, 避免或减少采空塌陷和地裂缝的发生;
(2)矸石堆放要有序、合理堆放,设计稳定的边坡角,必要时采取加固措施或修筑拦挡、排水工程。
2.1.2 含水层破坏的预防保护措施
(1)修筑排水沟、引流渠、防渗漏处理等措施,防止有毒有害废水、固废淋溶液污染地下水;
(2)揭穿含水层的井巷工程,应采取止水措施,防止地下水串层污染;
(3)采取注浆隔水、灌浆堵漏、防渗墙等工程措施,最大限度阻止地下水进入矿井,减少矿井排水量,保护地下水资源。
2.1.3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的预防保护措施
(1)优化开采方案,尽量避免或减少破坏耕地;
(2)合理堆放矸石,加大矸石综合利用量,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
(3)边开采边治理,及时恢复植被;
(4)采取围栏、警示牌、避让、加固等措施,保护文物古迹。
2.2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2.2.1 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技术措施
(1) 地面塌陷治理工程技术措施:
一是挖深垫浅法: 对于塌陷较深地段, 采用“挖深垫浅”方法对地面塌陷实施治理,治理方法是:将地表0.5m 左右的表土取走,堆在四周,把沉陷较深地块(积水区)规划成取土坑,先行抽排积水,然后实施深挖,挖出的土充填在浅部塌陷区。确定取土坑位置后, 将表层土下深挖出的土垫在沉陷较浅的地块内,然后将熟土覆于其上。取土坑深度视需土量而定,一般4~6m。深挖后的取土坑可进行渔业养殖,浅部充填区域则进行复垦,还田于民。
二是疏水排导法:对于地面倾角小于2 度,雨季易发生季节性积水地段,可通过开挖配套支渠,建成旱能浇、涝能排的水利工程系统,使塌陷区内雨季积水迅速排泄。此类方法工程量小、见效快,可大大节省成本。
三是平整法:对于地势较高,潜水位埋深相对较大,地面无积涝现象,而地表凹凸不平地段,动用机械设备将地面平整后恢复耕种。
(2)地裂缝治理工程技术措施:
根据地面塌陷破坏程度, 适用不同的裂缝处理方案。对于轻度破坏,裂缝宽度5m 的, 这类裂缝变形严重并极易造成水土流失,考虑采用反滤层的原理去填堵裂缝孔洞。即首先用粗砾料填堵孔隙,其次用次粗砾、再次用砂、细砂、土填堵。当塌陷稳定,用反泥层填堵后,可防止水土流失,使生态逐渐恢复。
2.2.2 土地资源恢复工程
土地资源恢复工程应结合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实施综合治理,治理区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完成后, 因拟恢复为耕地的地段包括填方区、土地平整区和地裂缝充填区,各部位土体松紧不一,必须实施土地深挖翻耕,以达到保墒的要求,设计翻耕深度为0.4~0.5m。
2.2.3 地貌景观恢复工程
鉴于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因素主要为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灾害, 对地形地貌景观的恢复将结合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开展综合治理,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的实施可以修补和恢复矿区地形,其中的挖方工程(鱼塘)、道路工程、排水沟工程完成后,在塘堰四周、道路两旁、排水沟外侧实施绿化,可以进一步美化地貌景观。
2.3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包括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监测、地下水监测、地表水监测。
2.3.1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任务
地质环境监测是以保护地质环境、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风险为出发点,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地质环境问题成因、数量、范围和强度、后果进行监测,是准确掌握矿山地质环境动态变化及防治措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和基础性工作。
2.3.2 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监测
(1)监测内容:地面塌陷主要监测地表下沉量、水平移动量;地裂缝主要监测地裂缝宽度、深度、走向与长度、两侧相对位移等方面的变化等。同时还应对地面工程设施与土地破坏情况开展监测,其内容主要包括村庄民房、道路、河堤、土地的变形破坏情况等。
(2)监测方法:地面塌陷监测采取专业监测与简易监测相结合方式开展。首先在矿区及周边设立水准基点网, 利用全站仪、GPS 等仪器及钢卷尺、木桩、贴纸等简易方法,对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相关要素的变化情况进行定期监测。监测频率每月监测1次,并做好记录,对测量结果及时整理,分析前后变化及发展趋势。
2.3.3 主要含水层监测
(1)监测内容:主要监测矿区各含水层的地下水位、疏干排水量及地下水水质变化。
(2)监测方法:水位监测利用现有的水井或新施工专门监测井,要求测量稳定静水位。水量监测是对矿井排水量逐日监测。水质监测是通过采取水样,对其化学成份进行监测,重点对矿井排水的污染物进行检测。
2.3.4 地形地貌景观与土地资源监测
监测内容:矿山开采对地形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高程、地形坡度的变化以及较大地裂缝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因此地形地貌的监测内容与地面塌陷地裂缝监测相同, 不再单独设置方案。但对地貌景观的监测,须增加植树绿化效果的监测,监测内容为树种的面积、成活率、生长情况等。
2.3.5 矿山地质环境巡查与预警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应结合监测工作,组织监测人员对开采区、采空区开展定期巡查,及时发现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区,及时设置警示标志,防止人员误入造成伤害。对即将塌陷地块,及时组织搬迁避让。对已产生地面裂缝地段,及时实施地裂缝填埋工程。
篇9
关键词:露天采选;环境;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O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露天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露天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影响。
1.1露天采矿对水资源的影响
首先,在露天采矿的排水作业过程中,矿坑会在地下水系统里产生新的排泄区,这样一来就破坏了原有地下水系统的平衡,从而导致水的大量流失。其次,在露天采矿的过程中,地层会出现破碎的情况,而部分地层的局部裂隙会很深并触及到地表,从而使得隔水层结构遭到破坏,导致了地下水位的下降。再次,由于露天采矿会在地下水中形成人工的排泄区,而露天的矿坑又很深,甚至会贯穿整个隔水层和含水层,导致了地下漏水情况的出现,并且地下水的运动又会给水体带来更大的影响。
其次,选矿产生的生产废水多含有部分重金属元素及部分选矿药剂的残留物,如不经过水处理系统进行净化直接排放,也会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污染。
1.2露天采矿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露天采矿工艺的其中一道程序就是中深孔爆破,在爆破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以及颗粒悬浮物会使大气受到了污染。而这些污染又会对动植物的生长以及附近的生活居民造成一定的危害。此外,现大部分露天采矿过程都是采用机械化作业方式,汽车运输作业和矿山工程机械产生的废气同样也会严重污染到大气的环境。
1.3露天采选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露天采矿不仅造成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而且还会带来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在露天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废渣以及矿石经过磨浮提取金属的剩余物(主要是尾矿)对地表植被、土壤、水环境也存在一定影响,由于受到雨水的冲刷后,部分重金属及其他元素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甚至许多矿山对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废矿物随意倾倒排弃,导致了河道以及沟壑产生淤积阻塞,这也是暴雨天气产生水患的最重要的原因。
1.4破坏了生态环境
由于露天采矿需要清除大量的土壤,土壤的剥离与清除又使得大量的土地被占用,而原来的土壤又会被丢弃,丧失了土壤原有的生态功能,使得部分区域的植物生产能力受到扰乱。其次,在金属矿物的开采过程中需要对矿山进行开挖和回填的程序,而这也大大破坏了土壤原有的结构,尤其是团粒状结构的土壤在遭受破坏后会很难再得到恢复。再次,在施工过程中,矿山的开挖会对土壤层造成直接的破坏,而碾压、弃土以及废渣等也会使得土壤结构受到破坏,使得土壤的密度增加,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含量减少,并且由于受到还有重金属的废水的污染,导致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很大的改变,大大降低了土壤的肥力,从而使土壤中微生物的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总而言之,露天采矿会对动植物的多样性造成很大的影响,严重破坏了生态的平衡。此外,露天采矿不仅使得大量土地被挖损,严重破坏了地表的植被,也使得植被的面积不断缩小,破坏了生物链,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土地荒漠化。
1.5露天采矿造成了地质灾害
露天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石使得大量的土地资源被侵占,对土地造成了直接的破坏;其次,由于采矿剥离了矿山的土表,使得水土流失的现象加重,并受到水力和风力的侵蚀,从而造成了土地出现沙化的现象。此外露天采矿形成的高陡边坡和台阶经常年风化和雨水浸蚀极易发生山体滑坡、山体崩塌以及岩体变形等,导致地质灾害发生,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人员的伤亡。
2有关的防治对策
2.1完善矿山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首先是制定法律的有关人员要以法律的形式对矿山企业以及各主管部门的责任与权力进行明确的界定,并依法对矿山环境在恢复治理方面的使用管理、复垦土地的转让以及资金的来源规范好,建立并完善对矿山的监督和管理体系,避免重复交叉管理情况的出现。而在制定矿产开发和生态恢复与保护的标准这一方面,要具体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首先是要对相关的法规进行完善,使得标准的实施得到保障:一是对采矿许可证制度的完善,采矿许可证书中必须要涵盖生态保护的与生态恢复的方案以及满足矿产开发的生态恢复与保护的标准;二是对违反矿产开发的生态恢复与保护标准的行为要进行严格的处罚,并制定相关的评估方法和加大处罚的力度;三是把生态的恢复与矿产开发的的保证金挂钩,并把矿山企业生态恢复治理的完成程度作为返还保证金的依据。其次是相关的法律制度要体现出生态恢复方面的全面性特点,并且在制定我国矿山环境恢复与保护的标准时也要对各方面的内容考虑周到:一是要努力恢复当地的水系格局和地形,而不仅仅是对植被和土壤层的恢复;二是在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中,要注意与周围的环境和土地利用相协调;三是即使把废弃地当作建设用地也要做好恢复生态的相关工作;四是要对各种情况做好周全的考虑,如土地资源的问题,在生态恢复期间可能会出现土地资源稀缺的现象,因此在有关标准出台之前,针对部分矿区的环境恢复措施,可根据土壤的肥力情况借助土壤覆盖后种植或直接进行植物的种植方式对矿山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而当标准出台后,可对土壤的表土进行回填和存放,并且结合不同地区的降水情况有效控制风力和水力对土壤的侵蚀。
2.2加强对矿山开发的监管力度
首先是加强对新矿山的监管力度,通过一票否决、行政审批以及环境准入制的实行,建立一个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在矿山的开发与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主体工程与环保治理措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以及投入使用,对没有执行环保设施“三同时”的矿山企业要吊销其采矿许可证。其次,要对矿山开采的行为规范好,加大对矿山的监管力度,使环保方面的投入得到确保,从而实现及早防治潜在隐患以及合理排放“三废”的目的。对于遭受破坏的矿山地区环境,有关部门应责令该企业在限定期内进行恢复治理,并在一些矿区划定保护区,禁矿山企业在这些保护区内采矿,要依照程序和法律尽早关闭和取缔那些安全性差、资源浪费严重以及污染大的矿山企业。
2.3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
通过对全国的矿山地质环境进行调查评估,对矿山环境的检测要建立起相应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尤其是对污染较为严重的矿山企业,要建立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对矿山的环境情况实行即时预报,动态监测并建立起相应的预警机制,促进矿山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及时沟通与交流,从而使矿山环境管理的工作能有效顺利地开展。
2.4 加大对环境治理技术的研究,确保安全环保费用的投入
要有效防治矿山开采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不仅要政府要对露天采矿的监管力度,作为企业自身,也应尽自己环境保护与防治的责任。在这方面,企业能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在谋求采矿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环境防治资金的投入,从而加快对环境防治的技术投入。在矿业的开发过程中,要着重对其引起的环境变化进行分析,并对环境的防治技术、先进的选、采技术以及“二废”处理及回收利用技术等进行研究,从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此外,矿山企业在采矿过程中,也应该自觉遵守政府制定的矿山开采的规则和保护环境的义务,规范采矿的程序与运作,最大限度地减少露天采矿对环境的破坏,从而达到清洁生产、绿色发展的目的。
2.5 加强水污染治理与水资源循环利用及植被恢复工作
矿山采选企业要完善水处理设施,通过技术、工艺改造对生产废水进行治理后再利用,提高生产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同时经过水处理设施,抑制或消除生产废水中重金属元素,保证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同时,矿山企业要从长远考虑,系统规划,有计划地推进植被恢复工作的开展,对采空区、排渣场等区域制定植被恢复计划并组织实施,实现企业发展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同步推进。
结束语:
总的来说,露天采矿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但由于我国经济还处于发展的阶段,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性很大,要全部关闭这些矿山禁止露天采矿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对露天采矿进行规范,加强对开采矿山的监管力度,并且企业在采矿过程中也应自觉规范采矿的运作和程序,加大对环境治理技术和经费的投入,通过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促进采矿业实现环境友好型、绿色环保型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1广西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广西目前在册的矿山,主要以分布面广的非金属矿产和小型有色金属矿产为主,开采规模以中小型为主。由于过去采富弃贫,采易弃难,开采设备简陋,采矿方法不当,生产技术落后,以及民采盗采现象突出,加上多数采矿权人防灾及环保意识薄弱,造成目前广西矿山地质环境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对于露天开采矿山,由于多数矿山未按开采设计方案进行台阶式开采,露天采场形成高陡边坡,边坡稳定性较差,且基本无支挡防护措施,易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对于地下开采矿山,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废石随意堆放于废石场内,废石场无拦挡和排导工程,暴雨季节易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另外,采矿过程中因抽排、疏干地下水造成地面塌陷、地面沉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导致矿井周围居民房屋的墙体开裂;另外,矿山生产排放的尾矿水、矿坑涌水、废石淋滤水等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有毒有害重金属含量和药剂残余含量均高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周围村屯居民生活饮用水构成威胁。如南丹车河矿区选矿废水排放,造成刁江水质恶化,水中的有毒有害元素明显超标。
1.2含水层破坏
采矿过程中,长时间抽排地下水,将导致含水层顶底板结构的破坏,导致矿山周围地下水水位下降,水量减少,严重则导致周围井泉干涸、水质恶化等,给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1.3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露天开采最为直观的表现为对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它是一种高速、大规模改变自然景观的生产活动,采空区常常形成较深的露天采坑以及高陡危险边坡,对原有地形地貌景观和植被产生严重的破坏。如大新锰矿矿区、岑溪糯垌花岗岩矿区等。
1.4土地资源破坏
广西拥有锰矿、铝土矿、非金属矿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大部分采用露天开采,不仅破坏了矿山周边地质环境,而且造成大量土地资源的压占或挖损破坏。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措施
上述表明,广西矿山地质环境现状相当严峻。因此,探讨不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以及针对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及土地资源的破坏等的治理恢复存在的技术问题,对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2.1崩塌、滑坡防治
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露天采场边坡以及废渣堆放边坡。可采用的防治措施有支挡工程(抗滑桩、挡土墙),加固工程(锚索、锚杆、注浆加固)、削坡工程、压脚工程,同时配合排水工程、护坡工程和植被恢复工程等次要治理工程进行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其中抗滑桩支挡使用的较少,挡土墙支挡最为常用,且挡墙高度一般不宜高于6m,特别是膨胀土地区,高于3m的挡土墙经常失效;锚索、锚杆、注浆加固等加固工程措施是露天采场边坡比较实用的防治措施之一,但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中,实际设计使用的较少;削坡工程是露天采场边坡常用的防治措施,通过边坡稳定性验算,降低采场最终边坡角,保证边坡的稳定性。比如广西南宁盆地、宁明盆地、百色盆地等地区,露天砖用页岩矿往往具有膨胀性,开采设计方案中设计的露天采场最终边坡角较高,一般45°左右,这样的边坡角对于膨胀土边坡而言是不稳定的。因此,比较经济可行的方法就是采取削坡工程。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建议该类露天采场最终边坡削坡至30°。此外,排水工程、护坡工程和植被恢复工程是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防治的辅助工程,往往也是必要工程。
2.2泥石流防治
泥石流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即地质条件、地形条件和水源条件。三大条件对泥石流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地质条件集中反映在泥石流形成的松散碎屑物质方面,矿山生产排放的废渣、废石、废土是产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主要物源;沟谷发育、山坡坡度较陡、相对高度大等,是产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主要地形条件;丰富的水源是产生泥石流地质灾害必不可少的条件,对于广西而言,主要来源于降雨,而强降雨季节往往是泥石流地质灾害高发季节。泥石流地质灾害按流域的沟谷地貌形态的不同可分为沟道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两类。因此,根据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及类型,应采取相应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①消除物源,即清理废石、废渣、废土等可能产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松散物源;②支挡工程,即当清理物源的成本过高,或无场地用于堆积清理的物源时,需采取修建拦渣墙、拦砂坝、格栅坝等永久性工程,防止废渣、废石等物源向下游迁移;③消除水源条件,即通过修建排水和排导工程,如截排水沟、涵管等工程,防止地表水汇集至废渣场、废石场内;④植被恢复工程,即通过覆土种草,坑栽植树等措施恢复植被,因为植被能起到降低雨水对堆渣体、坡体的溅蚀,减小地面径流,并对土体有加筋的力学效应。
2.3地面沉陷、地面塌陷、地裂缝防治
矿山开采过程中,由于大量抽排地下水、采空区面积大、开采矿体埋深小或强采保安矿柱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易引发地面沉陷、地面塌陷及地裂缝地质灾害。其中,因矿山生产建设和长期抽排地下水造成的地面塌陷,可在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取防渗帷幕等工程措施,控制塌陷带上的地下水位下降及其发展;已经稳定的地面塌陷带,应采取土地平整等工程措施治理,而土地平整所需回填土材料、回填高度、回填先后顺序等应严格控制。地下大面积采空区导致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可采取废石回填采空区、优化矿山开采设计、顶板管理等措施预防和控制灾害的发展;已稳定的采空地面塌陷、地裂缝,则应采取注浆加固、土地平整及排水工程综合进行治理。
2.4地下水污染防治
广西在建的矿山,尤其是中小型有色金属矿山,井下采矿排放的矿坑涌水、废石场淋滤水以及选矿产生的尾矿水中有毒有害元素的浓度高于居民生活饮用水标准,直接排放将污染地下水资源。常用的防治措施是修建沉淀池,对废水进行物理、化学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2.5含水层破坏的防治
含水层破坏的治理,包括对含水层顶底板结构破坏、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质恶化及水量减少(或疏干),以及造成矿山周边供水困难的处理等。含水层顶底板结构破坏的治理,主要是采用防渗帷幕工程,封堵含水层顶底板破坏处周围的含水层,避免造成地下水的流失,治理恢复其隔水层功能。地下水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或疏干)的治理恢复,可采用防渗帷幕拦截主要导水通道及对自然溢水平硐封堵等堵截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减少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溢出,减少疏干排水量。水质恶化的治理恢复,亦可采用防渗帷幕工程措施对顶底板破坏处周围的含水层进行封堵,防止已受污染或不良水质的含水层与主要的供水含水层相串通。
2.6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防治
矿山生产建设造成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的治理恢复,可分为边坡治理类、场地整治类及井口整治类。其中,边治理类主要可以采用削坡、边坡加固、护坡等工程,并常常配合部署排水工程及植被恢复工程;场地整治类的治理措施包括土地平整工程、防排水工程及植被恢复工程;井口整治类的治理措施主要是对废弃井筒进行封堵。
2.7土地资源破坏防治
矿山生产建设往往造成大面积土地资源的压占、挖损及污染破坏,使土地失去原有耕作用途。因此,矿山在生产建设前,必须做好整体规划,尽量避免占用基本农田,且尽量少占用土地资源,对于已破坏的土地资源,应根据污染破坏程度恢复土地耕作用途。
- 上一篇:百家争鸣对后世的社会影响
- 下一篇:工业自动化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