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的北京师范大学版本,是一本详细关于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制度史的课本,需要详细看并做好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这本书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需要看的书,而专业性硕士研究生则可以省略不看,主要是为研究生阶段的科研任务打基础

《外国教育史》吴式颖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主要了解外国各个国家的思想制度史,并结合中国教育史进行中外古今的对比

《简明中国教育史》相对于孙培青的那本书而言,相对简单,适合后期的总结归纳时使用,而孙培青那本则需要在考研复习的第一阶段细读,结合两本书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进行研究

篇2

一、直观教学和建立错题档案

英语是一门实践和技能性都很强的学科,要想学好英语,需要花许多时间和精力进行记忆和操练。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外界的刺激和反应有一个联结,学习的实质是情景与反应的联结。根据这一学说,我认为在学生第一次接受英语新知识时,一定要让这个刺激在他脑海里有一个强烈的反应,即深刻的印象。老师可以采用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或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或运用有声、有图画、有动感的多媒体电脑课件、挂图、简笔画等多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一下子就会被吸引住,并且久久难忘。同时桑代克又指出,学习是不断地尝试错误的过程,是一个应用率不断加强、失用率不断减弱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我让学生建立错题档案,让学生把平时练习和小测试做错的题归纳总结到一个本子上,反复琢磨、领悟,直至掌握。每次考试前,让学生再重新复习一下错题本上的题,使其尝试错误的重复率大大降低,考试时准确率大大提高。

二、兴趣教学

1、引入竞赛

中学生好胜心强,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把比赛引入课堂,并贯穿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老师可把班级分成若干组,用比赛积分的方式展开组与组之间的竞赛。比赛内容可以包括必答题、抢答题材、对话表演、单词背诵等。在每一节课结束前进行总结。比赛的优胜者给予表扬和鼓励,而落后者也会不甘示弱,他们会在下一次比赛中发奋努力,表现更好。在比赛过程中,每位同学为了整个组集体的荣誉,都会积极准备,上课很少出现走神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并且通过比赛,也给了他们自我展示的机会,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

2、直观教学

上课利用实物、挂图、简笔画、投影、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让语言更加真实和具体,创造学习英语的气氛,让学生沉浸其中,在无意识中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比如,初一的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易混且难以掌握,我们既可以利用一些挂图,如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学生较为熟悉的人物来练习Who’sthis?He’s/She’s…What’shis/hername?也可以在班级指定几个同学来进行练习,这样学生既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

3、英语歌曲

利用琅琅上口,简单易学的歌曲旋律来总结一节课的内容和重点不失为一种巩固知识、增加趣味的好方法。例如用《找朋友》、《丢手绢》、《两只老虎》等旋律把课本的重点、难点编成歌词,让学生在歌声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感到趣味无穷。

4、课外活动

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不应该固定在课堂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广播,收看英语节目,排练英语小品,猜谜语,快速反应,击鼓传花等。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既玩得开心,又轻轻松松的复习和巩固了英语知识。这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学习的主动性会大大增强。

三、分层次教学

孔子很重视因材施教,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应研究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习程度和心理,采取不同的方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分层次教学。我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按照量力和可接受性原则,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让成绩好的学生做有一定难度的练习,以达到提高的目的;让中等学生做有把握的练习,以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让成绩差的学生做一些比较容易的练习,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每位学生都有了实践外语的机会。在课外辅导和作业要求方面,也应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而要求不同,对中等以上的同学,要求做些课外的练习题,鼓励多读英文原著,以扩展知识面。对一些学习能力欠佳,成绩稍差的同学同要求他们掌握课本上最基本的单词、词组、句型,总之,对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采取“放开走”、“拉着走”、“抱着走”的策略,尤其对差生,更要多加“偏爱”,因为要想提高班级整体成绩,差生的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在课堂上,无论学生成绩好坏,我都一视同仁,平等看待。教学中以表扬鼓励为主,不在大庭广众之下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课下,对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在知识的技能上的缺欠,分别采取不同措施,满腔热情地给予及时的帮助和辅导。

四、激发动机,强化记忆

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学习阶段分为动机阶段——领会阶段——获得阶段——保持联合会——记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其中动机阶段列在学习阶段的首位,可见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英语成功的关键,所以我们要激活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其学习目的。当前社会对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需求,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以及出国留学深造等,这些都是激励学生学习英语的外在因素,而学生的主观意愿、需要是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如果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求知欲望,那么学习就很被动,成绩就很差。因此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转变思想观念,通过英语学习,增强国际意识,拓展国际视野。

学习的第五阶段为记忆阶段,而英语需要记忆的内容又很多,所以对于英语学习,这一阶段显得尤其重要。这了强化记忆,克服遗忘,我做了以下尝试:

1、小步子,快节奏

平常记忆的内容要控制量和度。量多了,消化不了,反复少了,记不住。所以要进行适当的集中和反复循环。在教学过程中,课前5分钟听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把前一天学习的知识简单的归纳总结后,第二天及时听写,时间不长,量也不大,学生容易记住。

2、趣味记忆

趣味记忆法就是将疑难知识加以高度概括后,再用诗歌、顺口溜的形式将其要点、规则、变化规律等串联起来,用于指导学生学习的巩固记忆。比如在教序数词构词法时,我教给学生“一、二、三,特殊记,八去t,九去e,ty变成tie,遇着ve变f,再加th,寥寥几句,把从第一到无穷大的序数词构词细则都包罗在内了。再比如在教可跟不加to的动词不定式做宾语不足语的动词时,我用例句逐字逐句讲解了“一感(feel),二听(listen,hear),三让(let,make,have),四看(see,watch,notice,look),还有一帮助(help)”这句简单的话。其实这是个出错率很高的知识点,也一直是一个让我非常头疼的难题,几乎届届如此,现在简单的一句话就把它痛快地解决了,容易记且不易忘。

3、发挥内隐记忆力

心理学认为人的内隐记忆力即无意识记忆力很重要,那么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内隐记忆力。平时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内容可涉猎各种各样的语言资料,既可以读教科书,也可以增加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如果能力许可,可以读英文原著,总之要加大阅读量,使信息量的输入要大,这对培养学生语感很有帮助。

五、建立大的语法观

篇3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 教学软件 界面设计 应用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产物。它的出现为建立新型的教育方式提供了契机,为教育功能的全方位扩展创造了条件。而把学习看成是个体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过程,是当今教育的一大趋势,基于这一立场的研究恰是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重点。而网络教育本身的特点,就是以个体主动学习为出发点的,表现出明显的建构式学习特点。因此,探讨两者的共同和相关性,以认知心理学研究学习者有效学习的条件为依据,设计网络学习环境,使其能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线性模式,更有利于学习者高效、快速地学习,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使寓教于乐成为现实,这就成为必然的课题。本文主要从认知心理学的知觉、注意、记忆等方面分析其在在教育软件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状况

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它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其后得到迅速发展。认知心理学以其新的理论观点和丰富的实验成果迅速改变着心理学的面貌,给许多心理学分支以巨大的影响,当前已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学思潮。

近几年来,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进展迅速,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Miller对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作了信息加工的说明,Chomsky发表了对转换语法的形式特点的一个早期的分析,Bruner、Goodnow和Austin阐述了策略在思维活动和认知理论中的作用,Newell和Simon发表了模拟人的启发式搜索的问题解决的计算机程序即逻辑理论家。这些理论对于进一步认识人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研究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教学软件界面设计是学习者与课间交互的窗口,学习者通过界面向计算机输入信息进行控制。而认知心理学把人类认识过程与计算机进行的信息加工过程进行类比研究,根据计算机加工操作信息的精确度和速度,对人类认知过程信息加工的阶段性、信息转换方式、信息流等特性进行推论研究。所以多媒体教学信息的结构与组织形式必须具备和学生认知规律相统一的特点。

二、知觉在教学软件界面设计过程中的应用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对事物的觉察、分辨和确认的阈限值是不一样的。如果说人们觉察一个物体比较容易,那么要确认这个物体就要困难得多,需要加工时间也较长。

1.知觉加工――自上而下

学习者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爱好,或对学习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他的一般知识经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结果。所以在教学软件界面设计过程中,信息的表征形式要选取恰当的模式,以利于学生自上而下的加工。例如,一堂数学课,在讲授乘方的概念和运用,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可以在界面上直接呈现乘方的相关知识,简单地口述乘方和乘法运算的关系。但对于那些未学过乘方运算的学生来讲,直接地呈现该知识则阻碍学生的信息接受和加工,所以在呈现模式的选择上要利于知觉加工的模式。

2.知觉加工――自下而上

知觉不仅依赖于感知的主体,还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所以在教学软件界面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学习者的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例如当界面向学习者呈现一个英文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诸字母的各个特性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学习者会将这些信息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一些字母,字母再被进一步加工而形成单词,这一过程说明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低水平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所以在学习内容的组织结构上,要做到系统化、合理地安排知识点之间的排列顺序,使前面学习的知识能为后面知识的学

习起到铺垫和引导的作用。

三、记忆在教学软件界面设计过程中的应用

1.短时记忆的应用

组块是心理学家乔治・米勒提出的记忆单位。学生在感知信息时,总是把当前呈现的信息内容划分为适合自己记忆的组块。组块的方法可以是空间分组、时间分段或根据有关概念进行语义分类。因此教学媒体设计者应根据学生特征分析推测出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并据此对欲将呈现的媒体内容预先进行组块设计,这样做的结果可以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并提高学习质量。所谓有限性,即指人在感知事物时瞬间有效地感知,并能对其进行加工的对象是有限的。大量的心理学家实验研究证明,人类的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同样的知识内容只要改变组块的形式,就有可能大大扩充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这样,通过组块重组,就把原来超出短时记忆容量导致很难记忆的问题,变成很容易记忆的问题。

2.长时记忆的应用

强化复述、分类归纳是引导学生记忆的策略。我们知道,信息可以在短时记忆中保持,但要使记忆长久保持,就要多次复述和对信息加工,使之保持较长时间,然后输入长时记忆。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就是我们强化复述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可将信息反复不断地呈现给学生,实现强化复述、积极引导学生记忆的功能。这样使学生的多个感官在感知信息后在头脑中形成多个相互联系的通路,增加了学生识记和提取此信息的线索。例如:在“四结合”识字进行中,学生利用认知码输入汉字,必须掌握汉字的正确读音,字形、笔顺和间架结构等,否则计算机就不能按照他们的意愿输出相应的汉字。有的学生因对汉字掌握不准确误编码,计算机屏幕上呈现一片空白,常常是急得满头大汗。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找到了错误的原因,经过改正,对该汉字便产生了牢固的记忆。实践表明,通过学习认知码,请计算机当先生,对于培养学生分类为归纳能力,提高学生记忆力的确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记忆保持规律的适用

同时,记忆规律表明:材料所处的位置不同也会影响记忆的效果。首先效应和近因效应都有可能影响学生对感知信息的深加工过程。多媒体教学信息的设计应根据这一特点,拟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具体的任务要求,在编排内容时可将重点内容放在开始的位置,教学辅助内容、过渡性内容置于中间位置;也可以直接给出目标要求,使学生明了教学的目的;每一次教学结束之前,将本次教学呈现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会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总之,根据记忆保持效果规律安排对媒体教学软件界面的信息内容,有利于学生记忆效果的提高。

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把握各媒体要素的特性,遵循认知心理原则,运用各种视听媒体元素,构建学习者能迅速沉浸的学习环境,是教学界面软件设计成败的关键。以此为导向和出发点,教学软件设计的多数问题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王,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彭聃龄等,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3]周守珍.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若干心理问题探讨[J].高教论坛,2005,(2).

[4]刘亚平,郝谦.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课件制作[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4.

[5]程素萍.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系,2002,(5):14-15.

[6]廖树山.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育心理学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4,(6):144-145.

[7]微小彤.从心理学角度看教育信息化[J].教育信息化论坛,2004,4(13).

[8]邱文祥,詹惠茵.网络课程设计中的理论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总(236).

[9]方芳.对多媒体网络教学及传统教学的再认识[J].中国电化教育,2001.7总(174).

[10]李康,梁斌,蔡兴勇等.多媒体课件设计原理与制作基础[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22-23.

[11]R.赖丁,S.雷纳著.庞维国翻译.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理解学习和行为中的风格差异[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12]Jeanne Ellis Ormrod著.彭运石,彭舜译.教育心理学[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篇4

【关键词】化学教学 中学生 迁移能力 培养

古语有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为赠与一个人鱼不如传授给其捕鱼的技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在师生之间的传道授业解惑方面,则涉及到学科知识抑或是学科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日趋推进的今天,愈发重视对学生自主能动性,即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种较为有效的学习方法真正逐步走进广大教师的视线――迁移能力。借鉴教育心理学,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成为迁移,意为学生通过对已学知识与将学知识内部的联系,来自主的学习未知的新知识。因此,其不乏潜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措施之一,所以笔者在此将结合初中化学的教学,来尝试探讨一下初中生化学学习中迁移能力的培养与生成。

一、引导学生把握学科规律,学会举一反三

师生之间教与学的过程,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而不应沦为单向的灌输与被灌输的模式,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之中的主体地位,运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认知与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常是对学科规律的总结、归纳、分析、概括的过程,做到于普遍之中寻规律,于特殊之中找统一,进而形成有效的知识迁移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在进行实验室制作O2与H2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研究揣摩类似气体的制作方法,在学生总结出其中规律之后,以知识迁移的能力在去尝试着做CO2的采集与制作。或者,在学习盐碱的化学性质时,则启发学生归纳出酸的共同点与普遍性,然后结合酸自身的特点去推断其与其他元素结合时的表现。如此,既能够扎实的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又能够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做到活学活用。

二、启发学生借助旧知识,贯通新知识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着利用“最近发展区间”的教育心理学原理,为学生提供创设一些高于学生原有所学知识的问题,使学生依靠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自主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与框架,然后将其运用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而达到知识能力迁移的效果。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一《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中,在此课的学习中,需要涉及到对硫化氢的制作与搜集,于是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即在实验室制取硫化氢时,需要选择同制作CO2或是O2的器材,在搜集该气体时,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气体收集法,为了避免硫化氢的溢出,应该采用什么装置将硫化氢吸收。学生根据问题,结合自身所学的知识,即根据硫化氢的状态可以推知其与CO2的收集方式十分类似,因此,可以选用同样的制作器材。硫化氢能够溶于水,所以为防止硫化氢的逃逸,可以选择用水来捕捉逸出的硫化氢气体。如此,学生既能做到旧知识的温习,又能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很好的发挥知识迁移的效果。

三、倡导学生发散思维,以点带面解决问题

初中化学教师在处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时,可以重点讲授,集中突破,使学生自主的归纳出类似问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从而打好解题方法与知识迁移的基础。例如在解决问题“清除盐酸之中的H2SO4”,本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寻找出其中的杂质成分SO4,由于在盐酸中存在着Cl-与H+,而H+本身不是杂质,因此,如果要除掉盐酸中的SO4,则应该加入适量的Ba2+,从而使盐酸中的SO4能够较为纯净的沉淀下来,而不会产生其他的杂质成分。在解决此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其中的一点,即为了能够找出物质中的实质性的杂质离子,可以加入一种新的离子,从而使杂质成分的离子沉淀在水中或者空气中,做到与原有物质的分离。而为了不会加入新的非要求成分,则必须在原有的物质之中确定含有相反电荷的离子。在此典型问题的解决中,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类似问题的解题技巧与规律,就能让学生较容易的掌握类似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获得以点带面的效果,充分利用和发挥知识迁移能力的效果。

一切物体之间都是存在联系的,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学生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有着现实的强大基础与理论前提。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当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大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洞悉学科规律与本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基于自身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对未知的学科领域做知识迁移自主学习的探索,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变通性、发散性、开放性。当然,在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避免出现好高骛远,片面的追求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偏离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出发点与立足点。

【参考文献】

[1] 万方舟. 促进有效迁移培养创新能力[J]. 教育评论,2011(3):41.

[2] 易星元.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学习迁移研究[J].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 (2):62.

篇5

一、医学心理学课程发展困境表现

当前高校医学心理学课程发展在课程地位、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以及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存在一些困境。

1.课程的重要性与课时安排不够之间的矛盾医学心理学涵盖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行为医学、心身医学、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神经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内容,对于培养医学生人文情怀、提升医学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医学心理学课程没有足够的学时进行教学,学生不能深入系统性地学习,任课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主要课程知识点的讲授,很难统筹课程基础知识、理论和临床案例实践教学。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矛盾现代高等教育提倡以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为宗旨,为学生成长成才积极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的主动性。医学心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存在师生之间交互贫乏的问题,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例如,许多高校的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多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教学主导,不能留出必要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致使学生没有主动学习与发展的时间和机会。

3.任课教师综合能力需求与其专业背景局限性之间的矛盾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性课程,对任课教师的素养要求较高,一般需要任课教师既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素养,又要具备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素养。此外,还应掌握心理咨询、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等方法和技术。但现在的医学心理学教师大多只有医学专业基础或心理学专业背景,兼具多种专业背景的任课教师较少。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亟待加强。

二、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为了促进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健康发展,应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与考核体系等方面加强教学改革。

1.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医学心理学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学生为中心,综合考虑课程的功能定位、课程内容选择的全面性和平衡性,课程建设方式的整体性和灵活性,优化课程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针对目前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医学心理学教学时数相对不足的现状,应积极探索将普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辅导、心理学专题讲座等纳入医学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管理,在不同学习阶段系统地为学生传授医学心理学知识,在有效避免内容重复的前提下,保证医学心理学知识体系的连贯性,最大程度地优化相关课程。同时,注重发挥隐性心理学课程的作用,利用校园文化、辅导员队伍等影响力,实现其认知导向、情感陶冶、个性发展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2.注重相关学科教师参与,加强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为了不断提升医学心理学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医学心理学任课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素养建设。当前,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师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任课教师,他们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综合素养,加强心理学基础知识、理论与技能的持续学习;二是非医学专业背竟的教师,他们需要系统学习基础医学课程和必要的临床专业课程。鉴于医学心理学课程交叉性和边缘性较强的特点,应积极吸纳医学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师,以及精神与神经医学临床医师与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多元化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师队伍。通过开展教学研讨、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临床实践等活动,不断完善教师心理学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并积极引导更多的教师取得国家心理学咨询师资格证和职业医师资格证,促进医学心理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提升。

3.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医学心理学课程旨在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把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方法应用到临床工作和社会交往当中。因此,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应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优化等方面入手,明确教学改革的重点,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针对医学心理学基础、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部分的特点,以及其在医学生人文素养与专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实用性强。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中,心理学基础部分主要包括绪论、心理学基础、主要理论流派等内容,这部分应以讲授和多媒体结合的方式,从感性到理性让学生从整体上对心理学有初步的认识,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健康心理学部分主要包括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心理应激、健康行为等内容,与今后的临床工作及学生自身的成长密切相关,有更多的实效性,在教学上以预习、案例、问题讨论最后讲解总结的方式完成。比如,在心理应激章节,就学生中发生的一件丢失雨伞事件进行讨论,归纳出课程的主要知识点,生活事件、认识评价、应对策略、社会支持、应激理论以及应激与心身健康之间的关系等。临床心理学部分主要包括病人心理、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心身疾病、异常心理、心理干预概述、心理干预各论等内容,是与临床课程相衔接的课程,旨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原理和技术方法,帮助患者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 培养健全人格的一门科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也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医学心理学课程应与临床结合紧密,但是学生还未进入临床,对许多临床问题生疏,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大量的临床案例为依托,加上多媒体、教学影片等,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效果。实验心理学知识部分主要包括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基础心理学实验、心理评估量表操作等,可以主要以课上讲解示教后组织学生具体操作的方式完成。比如个性测验、症状测验、应激测验等,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心理评估,不仅可以掌握技术方法,同时可以对自身有更充分的了解认识,对今后有针对性地修正和完善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4.改革教学模式,完善医学心理学考核体系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是,教学模式也应随着教学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改革,更好地发挥教学模式的育人功能。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探索不同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有利于增强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例如,在运用讲授法时,教师在课堂做到精讲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理论知识;在运用讨论法时,通过课堂、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在运用实验法时,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素养;在运用新媒体教学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为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医学心理学课程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开卷和闭卷、日常综合评定相结合的方式,更加注重心理学教学对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形成性评价环节。在各教学环节中,针对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启发思维的论述题,开展开放性问卷调查,通过经典的教学影片和录像,启发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剧中人物或情节做出心理分析,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作为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既有利于考核学生学生效果,也有利于评价教师教学水平。

篇6

化学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时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吸引力。所以,我在教学中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渡,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作了铺垫。

二、启发思维――充分发挥化学实验

的作用

化学学科有它自身的优势,化学实验具有神奇的魅力,它能揭示物质世界的无穷奥秘,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产生浓厚兴趣。化学课也不再是过去的“话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

三、引导释疑――努力做好复结

工作

九年级化学是中考科目,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学生要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的应变能力一定要强。因此,我的经验是:

1.读好课本、用好课本,正确处理好课本与练习题的关系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课本是我们复习的依据,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更是教师编选练习题、测试题的依据。因此在复习阶段,要继续读好课本,用好课本,还要正确处理好课本与练习题的关系。

2.关于联想总结,使知识网络化

经一个阶段的学习,有些同学觉得个别知识点已学会。其实,中考考试得分,学习仅仅是一方面,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有人说,化学难学,要记的东西太多了,这话不全对。实际上,关键在于怎样记。实践证明,只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

3.讲究方法,归纳技巧,提高解题速度

仔细研究中考说明,捕捉、研究中考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按照新课标要求,不仅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更要学生学会分析思考,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生产、科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对中考试题“陈”题新做,将做过的试题进行创造性的重组,推陈出新,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4.把握重点,消除盲点,切实做好纠错

篇7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学科交叉;教育心理学

大学物理是所有非物理专业理工科学生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也是理工科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最先接触到的基础性课程之一。其目标在于让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认识自然界物质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培养出基本的理学素养,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物理基础。大学物理课程内涵丰富,其所覆盖的知识面和信息量以及理学素养的建立是其它任何一门课程都难以比拟的。可以说,大学物理课程对于理工科学生科学素养和学习研究能力的建立起着奠基性的作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国内高校的理工科院系普遍存在着只重视专业核心课,而轻视公共基础课程的现象。这一思潮自然也影响到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同学们,抱有唯成绩论的思想,即仅仅为了期末成绩优秀甚至只是通过考试而学习的学生不在少数。这无疑为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达到最优教学效果设置了很大的障碍。我国的高等教育背负着为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的教学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建设者素养的高低。如何对大学物理课程进行内容乃至结构上的改革,以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热情,达成该学科的最佳教学效果,无疑是一个令人重视的问题。

一、大学物理教学中出现问题的根源

我们认为,当前国内高校中,大学物理的教学出现问题的根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所学知识与学科内容相差较大

虽然学科间的交叉与整合一直是现代科学发展最主要的方向之一,但是在高校中,由于过分强调课程层次的“分离”和各门课程的“独立”,大学物理课程与后续与之联系的专业性课程在时间、形式和方法上有明显的隔膜和脱节。我们应当意识到,大学物理课程最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于使学生通过方法与思维的训练,熟悉和掌握“观察、归纳、推理与演绎“以及“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完整研究方法。而不应当把大学物理课程看成是刻板的知识点传授。

(二)理论知识的教授过于系统化,缺少灵活的形式

物理学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早已成为一门成熟完善的学科,有着严密的逻辑架构与学科体系。物理定理、理论虽然大多源于实验,但其出现在教科书与文献中的形式,却是高度数学化的,要经过严格的推演。这样相较于很多以实验为理论基础的学科(如生物、化学),大学物理课程的课堂学习可能会显得严谨有余,生动不足。而教师们往往过分强调“逻辑性”,使得大学物理的内容特别是理论部分的内容缺乏开放性和灵活性。

(三)课程内容较为分散,缺少必要的串联

出于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考虑,绝大多数教材都是按照力学(包括机械波等内容)、电学、磁学、光学、热学这样的子学科分类分别介绍相应的内容。而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只是按部就班地讲课,而不能够很好地引导其进行横向的联系及对比,同学们很容易便机械地把其看做是几个分立的体系来学习。不讲求方法与效率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感觉课程内容过杂,任务过重,从而降低学习期望与热情。

二、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方法

鉴于以上情况,很多教育工作者已经在积极探寻着解决的办法。譬如“比起学到了什么,教师应更加注重怎样学习与学习者学习动力的获得”[1]“;应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已成为其他诸多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的基础”[2];“将本学科内易混淆的对称知识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物理概念与本质”[3]“;大学物理的课程目的除了传授知识,还应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更快适应未来工作的要求”[4]等等。然而以上研究和建议大多着眼于大方向上的理论指导,而缺少具体的措施和建议以保障教学效果的达成。从自身教授大学物理课程的实际经验出发,结合平日里对于教学情况的及时调查、评估与反思,我们认为,对大学物理课程的改革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合理地开展学科融合,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学物理课程的热情

首先,我们要使得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与所学专业的紧密联系[5]。优秀的大学生往往有很强的专业意识,我们应当探究如何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到学习物理学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性促进作用。物理偏重科学,专业偏重技术。我们需要让同学们牢固树立“科学为技术服务,技术需要以科学为依托”的思想,并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学习。其次,学科交叉内容的引入,主旨在于激发非物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该部分内容引入的形式必须恰当,而不能影响课程本身的教学。否则反而会给同学们的学习增加负担,影响其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某个专业的大学物理课程前,借阅该专业后续课程的教材,并检索相关文献,了解其发展趋势与学科前沿,以便上课时将不同课程的内容有机地结合。

(二)正确地处理数学与物理,以及理论与实验的关系,以突出大学物理课程的核心内容

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的一个重要区别便是从定性对规律的认识过渡到定量对现象的描述。因此高等数学工具便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必须意识到,数学仅仅是物理学的工具而已,它所描述的物理现象都有其实在的物理内容与物理意义。在引入数学描述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握其背后的物理内涵。在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和多样的同时,帮助学生抓住课程的本质,学透课程内容。除了正确处理数理之间的关系,如何适时地引入课堂上便于开展的实验,以加强对于物理内涵的认识,也是教师要认真考虑与设计的。在大多数国外的原版教材中,每涉及到一个重要定理时,都非常强调“quicklab”的思想,即可以迅速验证的简单实验。我们应当尝试将它应用到大学的课堂当中,并引导学生由实验现象自行总结、归纳定律,以培养其科研精神,训练其科研素养。

(三)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联想、迁移等教育心理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科学的教学方法会给大学物理的教学效果带来很大的提升。如前所述,由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不少学生会感觉负担过大。我们认为,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编码和分类,引导学生在明晰概念、辨清区别的前提下,对存在相似性的内容大胆地运用知识迁移和联想。譬如在教授刚体绕定轴的转动时,我将其与物体的平动进行比较。每介绍一个新的物理内容前,我都会用物体平动的相应概念进行铺垫与类比。同学们很快就建立起了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学习起来事半功倍。此外,有些理论体系不仅在实验室中可以得到验证,其原理也经常被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应当抓住这样的机会,在充分的理论铺垫后,设计由浅入深的一系列问题,启发同学们自发寻找问题的答案,以巩固对于物理定律的认知[6]。譬如在教授角动量守恒定理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转动惯量的作用,我特意选取了花滑王子普鲁申科的一小段表演视频,引导同学们找出每组动作对应的转动惯量大小与旋转快慢的关系,从而自行归纳出结论。从同学们的反馈来看,当他们发现可以利用刚刚获取的知识体系,来解决生活或者专业中的实际问题时,其兴奋与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合适的启发式教学对于同学们的学习动机与效率都有很大的提升。

三、讨论与总结

本文中,我们论述了在当前高校中,大学物理课程教学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为了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我们结合在教学中的具体实践经验,提出了进行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方法。概括来说,即适当地引入学科交叉的内容,建立起物理与相应专业的联系;正确处理数学工具与物理内容,以及理论体系与实验验证的联系;在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利用联想、迁移以及启发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兰香.大学物理主题式教学研究[J].物理通报,2011(6):7-9.

[2]卞宝安.理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0(4):12-14.

[3]王斌.大学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2):94.

[4]杨树荣.研究性教学在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应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12):86-87.

[5]高.谈谈物理学领域的新兴与交叉学科[J].现代物理知识,2005(4):15-16.

篇8

论文摘要: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是考查学生学习技能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非常重要。本文从分析学生在应对考试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角度出发,从明确应试性质、把握应试目的,端正应试态度、树立良好学风,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培养英语学习素质,掌握应试技巧、熟知应试策略,注重考试、调整学生心理等五个方面浅谈了教师在学生应对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学习中应如何发挥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误区,以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方法顺利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根据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要求,英语教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必须遵循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人才,为社会各个领域服务。体现学生的英语素质和能力,就需要学生参加检验英语能力的考试,以此来审核和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对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束手无策,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没有自信,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针对这些问题,院校教师应了解症结所在,在学习和指导应试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明确应试性质,把握应试目的

明确应试性质、把握应试目的是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现存问题,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应把握的总纲。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明确规定,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为高职高专学生应达到的最低标准要求,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方针,即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又强调学生在国内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涉外业务工作的能力。通过此考试,国家统一颁发证书。各高职高专院校以此来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一个考核标准之一;这些院校在接受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工作评估时,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通过率也是作为评估指标之一;同时,一些用人单位在招收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时也将是否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作为录用条件之一,因此,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在高职高专学校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是学生对此概念模糊,没有明确考试目的、考试性质和考试意义,从而没有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复习,导致在应考中大量失分,学校整体通过率不高。因而,教师首当其冲地要发挥其主导作用,教学中通过巧妙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考试有关事宜,明白考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会避免一方面教师重复教学,另一方面学生收益渺茫的尴尬局面。此外,教师主观能动地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有目的性有计划性地指导学生学习,才能提高学生应试能力和学习水平。

二、端正应试态度,树立良好学风

端正应试态度,树立良好学风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改善学生应用能力考试现状的重要前提。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普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不按时预习、复习所学课程;在作业、小测试或考试中有抄袭现象;不愿意主动思维,倾向于被动接受。这些习惯的存在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授都带来了隐患。由于学生不按时预习,导致上课对所学课文生疏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课后不及时复习给学生之后的学习和老师的教授带来了困难。有的学生在学习上因此形成恶性循环,继而造成知识的迁移能力缺乏。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先行学习(即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等),往往影响后续学习(即学习新的知识或技能等),这在教育心理学中称为“学习的迁移”,而培养高职高专学生成熟的迁移能力和心理素质就成为现时教育中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一个紧迫问题。同时,部分学生中间有不良习气,即认为只要有答案就可以万事大吉,表现在课后作业的抄袭;不愿意积极思维,不愿意利用网络、图书馆、字典等有效资源对所学知识进行补充,课堂上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发散式思维,希望老师“填鸭式”的灌输,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教师灌输和学生抄写,学习效果不明显。教师如不及时端正不良学习态度,任由不良学风肆意横行,应用能力考试的结果定然难以令人满意。

三、提高英语基础,培养学习素质。

提高英语基础,培养学习素质是解决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核心。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高职高专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最明显表现在单词的掌握。单词的掌握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条件。但是在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学习中,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掌握单词的环节方面是薄弱的。单词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发音准确、拼写恰当、了解词性及基本意思。教师应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保障学生的基础学习。在针对考试的学习中监督学生准确读出所学单词,及时改正他们的拼写错误,为提高应用能力考试应试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石。另外,教师应按照《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来帮助学生熟悉语法结构。教师应着重围绕虚拟语气、动词的时态和语态、非谓语动词、复合句、倒装、强调句型和主谓一致等常考的语法知识进行讲解、练习、强化,使学生熟知用法,避免在能力考试的语法与结构一题中大量失分;同时,引领学生将所学语法知识贯穿于听力、阅读、翻译和写作中,即通过语法检查答案正确与否、通过语法解析复杂的长句、通过语法找出句子中的核心词以及通过语法写出正确的简单句、并列句乃至复合句。在这一引导过程中,既提高学生应试能力,又培养学生学习素质,使学生在巩固英语基础中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四、掌握应试技巧,熟知应试策略

掌握应试技巧,熟知应试策略是针对学生的关键。策略一直是人们研究关注的问题。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卢梭在《爱弥尔》中也曾提到:形成一种规则要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没有策略的学习常常导致徒做无用功。纵观历年来的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试卷,我们不难发现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教师可从五个部分教授学生掌握技巧和策略:(一)听力理解。该题以日常交际和简单的业务交际内容为主。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题型特点为疑问句式居多,包括关于“时间”和“征询”的问句,由特定问句构成,比如:“When...”“How long...”“What time is it?”“What is the date today?”“What day is today?”“How do you like...?”“How about...?”

转贴于 “How do you find...?”“What about...?”“What do you think of ...?”等问句。第二部分为对话理解,该部分以问“是什么”的题目为最多,以抓住关键词和细节为主。第三部分则为单词和短语填空,应先了解短文的大致意思,填入所需单词并注意其时态等。(二)词汇与结构。这一部分分为两部分。其一为语法,语法考查范围基本围绕虚拟语气、动词的时态和语态、非谓语动词、复合句、倒装、强调句型和主谓一致等。这一部分只需掌握基本用法,进行多方操练即可;其二为词性转换,通常只需按照通读全句、判断缺少成分;考虑词性;确认所给词词性并将其变换的步骤即可。(三)阅读理解。向学生贯彻“向原文要答案”的思想,培养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准确而快速地完成阅读及在阅读中猜测生词的能力,碰到生词可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构词法、同义、对照、比喻、定义或重述等来猜测词义的方法。(四)翻译。使学生学会通过词类转换、语序变换和语态的变换达到翻译的目的;在做篇章翻译时,根据汉语应用文行文规范,采用补译、改写等手段把原文的意思重新组织。(五)写作。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常考作文的格式、套语、组织结构和段落层次等。格式主要包括感谢信、通知、备忘录、咨询函、祝贺函、邀请函、求职信和电子邮件等。同时帮助学生能够学习范文,模仿写作达到掌握写作技巧的目的。在这些技巧和策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逐渐引导学生在掌握中巩固,在练习中归纳,在强化中总结,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反应。

五、注重考试节奏,调整学生心理

注重考试节奏、调整学生心理是疏导学生心理障碍,发挥教师积极作用的重要基础。心理学是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英语教育也不例外。在章兼中出版的《英语教育心理学》一书中,他阐述了学生如何习得外语知识、技能和发展智能的心理过程、心理机制及其发展规律。这一过程、机制和发展规律也同样体现在考试应考中。只有熟知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应考心理,教师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对症下药地解决学生不能较好地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问题。这对教师在指导学生应对考试过程发挥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教师要在学习和复习中实施“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基础和素质的差异,制定不同的复习应考策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行分组教学,使各个层面的学生最终达到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统一目标。教师可将应考学生分为A、B、C三组。A组学生,简明扼要概括知识点,注重拓宽学生知识点的发散联想,扩大词汇量和习题量,争取拿到八十五分以上的优秀成绩;B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强化薄弱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立足基础考点,争取全部合格;C组学生,则以熟练掌握考试大纲要求的词汇为基点,适当增加考点知识的学习,以“能通过一个算一个”为原则。第二,掌握心理学,深化语言学习的影响规律,充分利用情感过滤作用,使外因转化为内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应考动机,提高考试的通过机率。第三,了解学生过去,及时调整学生心理。高职高专的学生大都是由于高考落榜才进入高职高专院校,他们或本身成绩尚佳但遭受了高考的重创,或在初、高中阶段一直以来学习成绩较低而长期遭受家长和老师的责骂、长期以来没有养成坚持学习的习惯导致尽管有心努力但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些原因使得学生对考试心怀恐惧、思想负担过于沉重,缺乏自信心。

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构建学习能力的过程。教师应在学生应对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发挥主导作用。只有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之下,学生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掌握基本学习能力,创造出令人满意的成果。我们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的要求,是希望他们能在学校学习技能,未来服务于社会各个领域。他们必须掌握英语这门作为21世纪的必要的技能。高职高专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完成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目标,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帮助他们通过检验其能力的资格认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并不能脱离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我们不能将其演化为“题海战术”的“填鸭式教学”,而应将应试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在备战应试的过程中,指引学生有步骤地有规律地提高知识水平;在应试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原则,引导学生自己在提示下完成对考试目的的把握,学习态度的改变与自我纠正,重新建立良好的学习基础,并能一步一步独立完成对考试技巧的摸索和思考,培养考试的最佳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邢怡,程信舜.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历年真题及祥解B级.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教学衔接 对策和措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高中的数学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能力要求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协调课、教师及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主要课题。本文根据高一新生数学学习的现状,分析了衔接阶段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并从学习方法、教学方式,及知识结构上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初高中过渡阶段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

从基本理念来讲,初高中数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学习方法、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由直观的数学知识到抽象的数学思维和能力上的跨度使得初中没有得到相应锻炼的很多学生难以适应。其次,刚进高一的学生处在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上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上课不那么爱举手发言,课内气氛也不够热烈了,这种心理上的闭锁给教学互动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再加之高中数学学习内容多、概念抽象、难度大,逻辑性强,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但已经在初中习惯于围着老师转的学生如若不及时有效地自我调节,势必会出现困难。

另外,进入高中以后,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教学进度快,不会像初中教师那样反复强调重难点来排难释疑,而是通过设问,设导启发,开拓思路,逐步渗透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并培养其思维品质。而很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难以适应这些方法的改变,跟不上教师的步伐。

二、对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 做好高一准备工作,为衔接打好基础。

要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就要先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所占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结合学生已有的教学方式,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承前启后,在心理和生理上帮助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尽快的融入新环境,让新观念充分融入每个学生的思想中。

2. 研究教材教法,帮学生跨越初高中的台阶。

高中数学尤其是高一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联系很紧密,因此教师应通过复习初中的知识来拓展和延伸到新的知识,使他们认识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引起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新知识。必要的时候适当编拟一些习题,用以抚平课本习题的台阶。

3.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

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以学生实际为前提,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教师可创设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带领学生把新知识点从复杂的背景中分离出来,转化成我们熟知的知识点,对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指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4. 加强初高中教师的学术交流。

学校给初高中教师提供相互接触的机会,使初中教师了解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教学时把衔接知识点讲全讲透,为高中数学教学铺路架桥,而且可以使高中教师在部分内容的处理上适当沿用初中教师的教法,做好衔接知识点的过渡。通过相互交流,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中衔接不到位的内容就了如指掌。

5.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发掘好的解法和知识点。

有专家曾经指出,“新课改后的数学教材不是课本而是读本”。可见,现在的书本侧重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再加之新课改以后,教学内容从数量和难度来说没有减少,而课时大大缩减,因此课堂上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是有限的,需要学生课外多阅读报纸杂志,通过阅读培养兴趣,发现问题。

6. 加强学法指导,促进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

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育,更要注重孩子们的心理特点,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中敢想,敢言。鼓励他们从初中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主动学代替被动学,由学会变为会学,而不能定势于初中旧的学习方法。

三、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头脑中已经存在的知识经验会对今后的学习产生某种影响和迁移作用。如果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对衔接知识理解不正确,不全面,就会先入为主,对学生后来的高中学习产生负迁移。高中教师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先回顾旧知识,利用类比方法引出新知识,带领学生共同剖析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将新知识转化为熟知的旧知识。在其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掌握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许国动.国内教育政策伦理研究文献综述.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8,4,2(6).

[2]陈玲.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3]童大成,吕听听,胡德锉,高义正.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研究一课题实验总结[J].中学数学(苏州),1996(10).

篇10

关键词:数学复习课;小组合作;实践

数学复习课的主要目的任务是巩固和加深已学的基础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熟练已有技能,提高学生已有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归纳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在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也可以引导学生不断总结和联想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对所学知识迁移再加工,将原来死知识加工成规律性好、条理性强的活知识。只有将知识纵横联系,才会在做题时融会贯通。可见数学复习课的任务是繁重的。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美国的韦伯斯特曾说过:“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因此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劣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这样问题就变得较容易解决了。

一、小组合作数学复习课中知识结构的创建和知识网络的形成。

数学的特点是由大量的概念、定理、公理组成的知识体系,新教材的编排是把知识点分散到各个阶段。在复习课中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希望通过复习课把所学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道它们的联系。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能加深学生的印象,特别对于一些学困生有一定的帮助。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复习课中,教师开始设置以下问题:1、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样的性质?3、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4、有哪些特殊的等腰三角形?5、它们分别具有哪些特殊性?学生围绕这五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首先小组长督促每一个小组成员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借助于课本或上新课时的笔记分别完成以上问题,然后以小组长为主持进行合作交流。例如一个小组的做法,小组长问: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一个组员回答:“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组长及时就问:“三线”指的是哪三线?几个组员同时回答: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角平分线。组长在准备问下一个问题的时候,一个组员说:好像还有轴对称性。一石击起千层浪,其他的组员纷纷接话: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的其它性质就是因为是轴对称才得到的等等。十分钟左右,各个小组完善好每一个问题后,教师提出下一个问题:能不能把这一些分散的问题用一个图表或提纲的形式把它们串起来?小组又开始了第二轮合作讨论。三、四分钟后,有小组画出了等腰三角形的知识结构图:

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学习中,特别是那些平时学习有点困难的学生,一方面他们在小组长的监督下,翻书或笔记把所学的知识点抄了一遍,另一方面,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他们耳濡目染了学习的知识。所以或多或少有一些复习的效果。

事实也证明,那些原本对几何题不知从何下手的学生,在后面的测验中有了明显的好转。由于他们有了比较清晰的知识结构,他们知道从题目中的条件写出它们相对应的结论。其实这对后进生的转化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小组合作数学复习课中典型例题的研究

在复习课中,例题的设置至关重要,一道好的例题能以点带面,能让学生在掌握该题的同时可以掌握这一类型的解题方法;或是能通过该题掌握一系列的问题的解法;或是通过一道例题培养学生很多方面的能力。因此让学生对例题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然而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层面各有不同,因此他们研究的方向和深度也就大有差异。小组合作学习能补促其中的缺陷。

教师首先设置典型的例题,然后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合作研究的方向。

1.例题的设置

复习课的例题既应具有基础性、典型性、启发性、综合性、应用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又能把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联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例如在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时候,教师设置了一组例题:

如图1,在ABC中,AB=AD=DC,∠BAD=26°,求∠B和∠C的度数。

这是一道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其中某些角的度数的问题。

第一,题目本身可以训练学生对“等边对等角”这一性质的

运用,具有基础性和典型性;第二,要解决该题,要利用三角形的

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的外角定理,具有综合性和应用性;第三,此题很容易进行变式、拓展,比如:把∠BAD=26°这个条件换成AC=BC,此时就需要运用方程的思想。这样的题对学生来讲,具有代表性,有思考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拓展思维和归纳方法。

又如在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时候,教师设置的例题:

2.问题的设置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要能够引导学生研究的方向。例如在上述例题的合作学习中,教师设置以下问题:(1)例题的用意何在?它主要是要让学生运用哪些知识点,怎样用?(2)解决此类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有哪些解题方法?(3)在原题的基础上能否改变题目的一个条件或结论,形成新的有创意性的问题,问题又将如何解决?

3.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的潜能是激发出来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能够正确地引导他们,小组合作能带给教师很多的惊喜。特别是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大有收获,一个小组中的一个组员,刚进初一的时候,每次数学考试都在30分左右。自从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以来,他都会跟着其他的同学去思考。当看到别的学生做得出来每一个题的时候,开始是羡慕,后来慢慢跟着他们一起去听,当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的时候也能够去问本组的同学,而且发现本组的同学还挺乐意帮助他。在讲解的时候还特别投入。

三、小组合作数学复习课中的课堂小结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懂得适时课堂小结更是一门艺术。“编篓编筐,重在收口”,良好的课堂小结设计可激起学生的思维,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启迪智慧的效果。数学复习课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可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新知识模块的建立,解题技能的优化和思想方法的提炼。教育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每堂课的结尾都存在着后摄效应,即“故事的结尾往往是最容易被记住的”。然而教育心理学理论还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之际,正是学生精力开始减弱的时刻,这个时刻,学生开始疲劳,记忆力开始下降。特别是数学复习课,内容多,任务重,如果在这个时刻教师帮学生做小结,效果不是很好。

新课程理念也强调课堂应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小组合作学习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把学生从一节课的疲劳中给带出来,极致地发挥出他们的潜能。

1.合作小结复习的重要知识点

数学复习课,知识点比较多,而且比较散。学生在小结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遗漏。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以小组中心发言人为主,回忆归纳所复习到的知识,其他组员认真地核对。中心发言人讲完后,组员轮流发表自己的收获,把小结过程中遗漏的知识点逐一补充完整。在展示结果的时候,小组间又一次核对和补充。让所复习的知识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多次地经过每个学生的大脑,大大地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记忆。而且在这种轻松地环境下,前面所感觉到的疲劳也就不再存在了。

2.合作小结课堂中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一堂数学复习课中的核心是解题方法和技巧。学困生之所以学困,就是在遇到数学问题的时候不知从何下手。换一句话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解题。如果在一节复习课后能把所用的方法和技巧归纳起来,学生在遇到相同问题的时候一般还是能做得出来。在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小组中成绩优秀的成员归纳小结,让基础不好的学生在旁边耳濡目染,并要求他们认真地在相应的题目旁边做好笔记。提高了中下生的解题能力,更为培养优秀学生打下了基础。比如在“等腰三角形的复习”课中,教师在小结的时候引导:“在等腰三角形的问题解决中通常会遇到哪些解题思想?”其中一个小组归纳:在等腰三角形中没有给出顶角、底角的情况下,要分两种情况;小组中另外一个学生也有所领悟说:在等腰三角形中没明确腰和底的情况下也要分两种情况;其中一个学生就立即提出:还要考虑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另一个小组归纳:在等腰三角形的求角问题中,如果给出了某个角的度数,就从这个已知角出发,如果没有给出角的度数,设未知数比较简单;还有的学生讲到证明两条边相等或两个角相等时,如果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优先考虑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或性质;如果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则优先考虑所在的三角形全等等等。不管是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还是在小组间展示的过程中,学生都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激情。效果要比教师小结好的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