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资源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洋资源的含义

篇1

关键词:海洋管理;机制建构;原则

中图分类号:[P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区域海洋管理是一种为解决日益增多的跨行政区域涉海主体间的管海或用海矛盾而提出的海洋管理新模式,区域海洋管理为海洋综合管理提供了一种机制或者是制度的支撑,只有当通过制定适当的制度才能平衡和管理多种海洋利用的矛盾。

1、现行的海洋管理体制

目前,对海洋资源的管理基本上是根据海洋资源属性及其开发产业,按行业部门进行管理,实行统一管理与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分散管理的体制形式。海洋与渔业局是管理海洋事务的职能部门,对海域开发利用实施管理。另一方面,由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涉及多个部门,因而行业管理也作为海洋资源管理制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主要涉及海洋资源的行业管理部门包括交通、旅游、矿产、水利、建设、环保等多个部门。

2、海洋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2.1坚持符合海洋资源特点的原则

与陆地生态系统比较,海洋资源构成的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要素分布要广阔得多、立体得多、复杂得多。因此,就要在海洋管理中,充分注意海洋资源诸多因子之间的关联性,海洋生态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彼此的制约关系和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

2.2坚持保证国有海洋资源保值增值的原则

海洋资源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提供的产品、创造的利润等在全社会都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是,目前实践中没有解决好国有海洋资源保值增值的问题,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的代表地位缺失,由各资源管理部门代行,就造成了国家所有者的权益没有得到很好地保障,其收益转化为一些部门、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所以,就要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海洋管理体制,以保证国有海洋资源的保值增值。

3、海洋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就当前现状而言,我们不能置现实存在的各海洋资源管理机构于不顾,完全另起炉灶,建立起一套高度集中统一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这样会造成机构改革成本过高,是不现实的,也是与综合管理概念宗旨不一致的。同时,依据海洋综合管理理论,综合管理与行业管理有相辅相成的作用,都是海洋管理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不能互相代替。因此,认为我们应当建立行业管理和综合管理相统一的海洋综合行政管理体制来适应综合管理的需要。具体来说,可以在目前部门分工管理的基础上,改善分工的明确性和合理性,推进各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同时,由于建立健全的海洋管理协调机制的作用已越来越被大多沿海国家所认同,因此我们可以增设高层次的集中统一的市级权威性协调机构,负责进行全局性指导,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并具有协调最终的决定权。这是海洋综合管理体制中最重要的层次,是综合统一管理能否展开的关键环节。

4、海洋综合管理新体制的构建

4.1海洋资源产权的内涵

虽然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关于海洋资源产权的定义,但按照形式逻辑推理,海洋资源产权是将产权的概念限定在海洋资源范围下,应该比产权的外延小,比产权的内涵深。所以,参考产权的一般定义(产权是指法定主体对财产所拥有的各项权利的总和,包括财产所有权及由所有权派生出来的各项权利),将海洋资源产权定义为是产权持有者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控制程度和享有该资产所产生经济利益的范围。与一般产权含义一样,海洋资源产权同样不是仅具有一种权利,而是“权力束”,即海洋资源产权是由许多权利所构成的,包括所有权(指狭义的所有权,即终极性财产归属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同时,也具有排他性、有限性、可分解性、可转让性等属性。另一方面,海洋资源产权不像其它财产权利那样是“一束权利”,而是“几束权利”,因为它可以分解成相对独立的海洋渔业资源使用权、海洋矿产资源使用权等多项“子产权”,每一项“子产权”又可以分解为所有权、使用权、占有权、处分权、收益权等“一束权利”。海洋资源产权相关概念:①海洋资源所有权。海洋资源的所有权是所有者依法排除他人,独占海洋资源,并通过占有、使用、收益及处分等方式利用海洋资源,以实现所有者应享利益的权利。所谓占有,指对海洋资源的实际控制。使用,指对海洋资源按其物理、化学性能和需要进行利用。收益,指利用海洋资源取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处分,指依法对海洋资源进行出让或赠予或以其它方式处置的权利。②海洋资源管理权。管理权又称行政管理权或行政权力,是由国家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利,是国家权力的组成部分。具体地说,管理权是由法律规定或者由政府授权某一行政权力机构对公共事务领域进行管理的权力。从总体上看海洋资源管理权的内容有:海洋资源规范制定权、海洋资源审批权、命令权、检查监督权、处罚权、调解权、裁决权等。③海洋资源使用权。参考梁慧星教授在《中国物权法研究》(下)中对自然资源使用权的定义④,笔者将海洋资源的使用权定义为是指某一组织(如企业)或个人通过所有者授权所拥有的对海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权利。其内容同时包括占有权能、使用权能、收益权能和处分权能。

4.2海洋综合管理新体制的构建

4.2.1明确海洋资源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主体,形成良好的产权管理体制

建立良好的产权管理体制,确保国有海洋资源的保值增值,就要求我们明确海洋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主体。由于全体国民是一个整体,要充分体现海洋资源全民所有的统一性及不可分割性,只能委托一个机构代表其行使所有权。并且,由于海洋资源之间的关联性,也不宜将其产权按“束”分别授予不同部门。而大连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国资委)是按照政企分开以及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原则成立,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对国有资产依法进行监管。因此,认为市国资委可以代表国家作为大海洋资源的所有者,享有初始的完整产权。然后,使用者经市国资委授权,取得海洋资源的使用权,自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于海洋资源管理权的分配,仍由市政府下设的矿产、土地、环保等部门来实施行业管理工作,即市政府下设的各行业管理部门对各自管理权限内的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专门管理。

4.2.2建立市海洋事务协调机构

对于海洋事务协调机构的建立,从改革成本的角度考虑,可以由各海洋资源行业管理部门结合起来成立大连市海洋委员会,以统一协调各涉海部门的工作。它是一种政府内“机构间”组织,可以是非常设机构,而不是一级行政管理机构,这样不增编制、机构数目,容易建立。同时,由于该委员会是非常设性机构,而市海洋与渔业局是专门负责综合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因此,认为可以让市海洋局与渔业局作为该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其日常事务。

5、结束语

随着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如何加强海洋区域管理的执法协调机制问题已提到海洋法制建设的议事日程上来。分析海洋区域执法协调机制的构建要素、我国目前海洋区域执法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构建我国海洋区域执法协调机制的思路与对策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王琪;吴慧;;我国海洋管理中的协调机制探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年11期

篇2

[关键词]海洋行政管理海洋管理行政管理公共管理

随着陆域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大,海洋资源逐渐引起各国的重视,海洋的地位也日益凸显,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强对领海甚至公海的开发。由此,海洋管理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尽管各国政府和学术界都对海洋管理表现出极大的热忱,但实际上关于海洋管理的涵义及学科构建尚没有一个清晰统一的框架。尤其是海洋行政管理,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当前对海洋行政管理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两个角度:一是从行政法的角度对海洋行政管理及其它海洋管理概念作了梳理,如滕祖文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即是按照行政法的角度来编撰。二是从管理学的角度阐述了海洋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如郑敬高等人编撰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但是目前尚没有学者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加以论述。而明确海洋行政管理在公共管理中的学科地位,不仅有利于海洋行政管理(学)自身的理论构建和发展,而且可以从一种全面的视角来审视海洋行政管理与其它海洋管理概念的关系,有利于整个管理学科的完善和发展。本文尝试从公共管理的学科角度对海洋行政管理的定位及构建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

关于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部分的学者已经作了一定的阐述。鹿守本把海洋管理的对象分为自然系统对象;海洋使用者和海上活动者对象两部分,将海洋管理定义为:“在海洋事业(含开发、利用、保护、权益、研究等)活动中发生的指挥、协调、控制和执行实施总体过程中所产生的行政与非行政的一般职能,即是海洋管理。”[1](P49)鹿守本对海洋管理的定义着眼于一般管理的角度,未体现出对海洋行政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区别。郑敬高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把人类以海洋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和以这种实践活动为对象的管理活动区别开来,前者称为海洋管理,后者为海洋行政管理。[2]或者更为详细一些,前者称为海洋经营管理,后者称为海洋行政管理。笔者也认同这种划分,只是认为海洋行政管理还应该包括政府对自身介入海洋活动的管理,因此,海洋行政管理的定义可以表述如下:海洋行政管理指海洋行政机关及其人员依法对自身及社会组织介入海洋活动的管理行为。他至少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政府在介入海洋活动过程中对自身的管理;二是海洋行政机关对社会其他主体在海洋活动中的管理、协调和监控。

此外,笔者更倾向于将海洋行政管理理论作为海洋管理理论的发展主体。首先完善海洋行政管理,由此带动海洋经营管理的发展,其学科的发展脉络与陆域的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如果说陆域管理理论沿着一条“企业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包括公共管理理论)”的脉络发展,后者的发展更多的建立在对前者理论的借鉴上,那么海洋领域管理理论则应该相反。其脉络是“海洋行政管理——一般海洋管理理论——私人海洋管理理论”。其原因主要在于:

1.海洋实践活动更具公共性,需要政府行为的有效介入。人类诞生于陆地,发展于陆地,在陆地上的活动较之海洋,成本较低,个人和私人组织有能力支撑自己活动的成本,且收益的周期较短,个人和私人组织也愿意为其活动进行投资。因此,在陆域,私人管理的理论占据主要地位,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有赖于借鉴私人管理理论的发展。而海洋活动和陆域活动不同,其不可预测性较之陆地要大的多。个人和私人组织在面对海洋活动时,由于力量和承受能力的有限,或是不愿过多的介入,或是其开发多带有短视效能,其成本—收益比例远远低于陆地,影响对海洋的进一步开发。换言之,人类探索海洋规律的活动,其“公共性”更加明显,这种具有不可分割性的规律探求,由政府来提供更为适合。政府在介入海洋活动时,必然需要建立对自身活动有效管理的理论体系,海洋行政管理的价值正是体现于此。

2.海洋活动具有更强的外部性。所谓外部性(externalities),即不属于买卖或交易双方的预测,但却是组织运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事物。[3](P9)它体现出一种活动不仅产生活动者所希望的或只影响他自己的结果,而且对他人和环境造成影响。通常而言,活动的外部性倾向于特指其负外部性。绝大多数海洋活动都产生影响公共利益的负外部性,尤其是海洋环境的破坏更是具负外部性的公共问题。海洋行政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就这些外部性很强,影响公共利益的海洋管理活动进行管理,而且也只有海洋行政管理能更好的消除海洋活动的外部性。[4](P39)

3.海洋活动涉及更多重要的利益主体,其协调需要政府的参与和主持。尤其是当今社会,世界各国都加强对海洋的开发。美国在1998年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开发、保护、恢复海洋资源的建议,并从2001年起对海洋环境和法规进行全面研究,对国家海洋管理政策重新做出全面评估,从而为21世纪美国海域经济开发政策勾出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又于2004年4月了一份长达514页的研究报告。1997年日本在《海洋开发年度推进计划》中,已经把“探求新的海洋开发的可能性,立足于国际角度推进海洋的开发”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确立起来。[5]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利益摩擦,我国如果要在海洋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成效,不仅需要完善国内的开发管理,而且需要探求国际开发的协作和协调。这两方面都属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研究范畴。

如果将海洋行政管理作为海洋管理理论的发展主体,即将探索政府管理行为作为重点,那么,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界定海洋行政管理与行政管理、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三者关系的明确是海洋行政管理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二、海洋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

上个世纪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进行学科结构的调整,其重大举措之一是设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五个二级学科。作为一级学科的公共管理学,其研究对象和范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政府自身的运作和管理;政府对社会不同领域的管理(部门公共政策和管制);非政府公共部门的内部运作和管理(如学校和医院的内部管理)。[6]但实际上,公共管理学科的五个二级学科,对这三个层次的划分并不明显,或者说,很难界定五个二级学科到底应该归属哪一个层次,它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重叠和交叉的关系。尤其是面对新的领域扩充时,很难明确新领域的学科地位,至少现在的学科体系就并没有凸显海洋行政管理的位置。[1]这说明当前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周志忍为公共管理的学科发展提出了两条思路:第一,公共管理应该留有向外发展的余地,随着社会需求和基础条件的成熟,增设或新添其他的二级学科,只是增设的二级学科应该着眼横向分工的专业领域如环境保护等,而不是具有综合特征的学科;第二,将行政管理作为公共管理学的基础和平台,建立开发式的学科体系,即行政管理与其他的四个二级学科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某种基干与分支的关系。在不变动现有的学科体系下,可以容纳增加的研究领域。[7]

暂且不论这两种思路,哪一条更有利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我们所关注的是,对于海洋行政管理的发展,哪一条思路更有力呢?如果选择第一条思路,作为与土地资源管理并列的二级学科,海洋行政管理称为“海洋资源管理”更为合适一些,这就面临着学科名称的再次变化。[2]笔者倾向于第二条思路,即海洋行政管理以行政管理为学科平台,将行政管理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借鉴其他二级学科的成果,逐渐完善自身的学科体系。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可以厘清海洋管理的学科类别,完善各自的发展。如上所述,当前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存在一定的模糊,本文赞同海洋管理划分为海洋经营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而且以后者为主体的观点。若坚持第一条思路则面临“海洋资源管理”概念的诞生,如何界定海洋管理、海洋经营管理、海洋资源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又是一个新的课题。这将为整个海洋管理的发展人为增设一些壁垒,不利于学科的相互借鉴和发展。

2.当前海洋行政管理的学科构建不足以成为一级独立的学科。至少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自身的理论体系不仅不能和行政管理相提并论,也远不如其他的四个二级学科。海洋行政管理所借鉴的行政管理理论,要远多于自身的独特理论。将海洋行政管理归属于行政管理的一个研究系统,一方面可以继续沿着当前的研究脉络发展下去,继续借鉴,另一方面也不会与当前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发生冲突。有利于整个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3.海洋行政管理以行政管理为学科平台,可以突出海洋行政管理以完善政府行为为核心的学科特点。如上所述,与陆上管理行为和理论的发展脉络不同,海洋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政府组织强有力的介入。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探索如何有效提高政府效率和加强政府行为的学科,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在如何管理政府和政府如何管理方面,积累的大量的理论和经验。这些理论和经验如果作为海洋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基石,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的促进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和学科完善。

三、海洋行政管理的学科构建

在明确了海洋行政管理的内涵和学科定位后,如何构建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也是一个需要面对的课题。当然,国内外的部分学者对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研究在范畴上作了一定的诠释。美国的J.M阿姆斯特朗和P.C赖纳在他们合著的《美国海洋管理》一书中,将国家对海洋活动的管理分为十项职能:组织海洋研究;从事海洋资料的收集、存储与分配;财政赞助;税收;监测;实施法律;解决冲突;制定政策;制定法规;制定规范等。而国内的学者郑敬高在《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中将海洋行政管理的体系分为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海洋立法与执法管理;海洋政策与决策;海洋权益管理;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管理等几个方面。滕祖文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主要从行政法的角度进行阐述,全书的体系也类似于行政法教材的体系。[9]

笔者在综合不同学者的分类基础上,根据行政管理的学科构建,认为海洋行政管理的学科体系,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海洋职能。其内容主要涉及国家在海洋活动中的职责定位,政府应该介入何种海洋活动,介入的程度多大,应该采取何种方式介入,以及随着海洋环境和行政环境的变化,政府应该做出何种反应。

2.海洋制度。针对海洋职能,国家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应该建立何种的组织体系,其机构的设立、权责、相互关系等一系列内容;此外,权力机关针对海洋管理的立法,行政机关涉及海洋方面的行政立法,都应该属于这一层面。

3.海洋战略。尽管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并没有涉及战略管理,但是公共管理,尤其是新公共管理将战略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要将战略思维融入行政管理的所有阶段之中。[8]对于海洋行政管理而言,其战略思维更为重要。战略的涵义本来就蕴含着一种竞争,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正是战略思维的体现。海洋战略的重点在于探讨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变化,海洋未来的国际地位,世界各国针对海洋的举措,以及我国如何保护领海和有效参与公海开发。

4.海洋决策。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是公共政策研究的主要内容,海洋决策的研究范畴同样应该立足于此。在借鉴公共政策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海洋战略和海洋环境,提高政府的海洋政策水平。

5.海洋实施。即海洋立法或海洋决策做出后,海洋行政机关及其人员贯彻法规和政策的全部活动或整个过程。它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海洋行政指挥、海洋行政沟通、海洋行政协调、海洋监控和海洋方法。海洋实施应该是整个海洋行政管理内容最为庞杂的部分,也应该成为其他海洋管理汲取海洋行政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主要部分。

6.海洋财政。主要涉及政府在海洋管理活动中的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权力机关如何界定海洋开发的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预算中的比例和地位;二是政府如何利用财政手段有效的调控整个海洋开发的进度和规模,以达到海洋开发的最佳效果。

7.海洋伦理。主要探讨在开发海洋资源的过程中,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海洋长期利用与近期利用之间的关系、各国在公海的行为规范等。

[参考文献]

[1]鹿守本.海洋管理通论[M],海洋出本社,1997

[2]郑敬高.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郑敬高等.海洋行政管理[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5]李靖宇于良臣.关于中国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6][7]周志忍.论公共管理学科整合:问题、挑战与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8][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9]藤祖文.海洋行政管理[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ConceptandBuildingfromPublicManagement

[Abstract]howtodefinite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anddistinguish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oceanmanagement,publicadministrationandpublicmanagement,somescholarhavemade.Buttheyhavenotmadefromtheangleofthecourseofpublicmanagement,whichisthefirstproblem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needface.

[Keyword]oceanpublicadministrationoceanmanagementpublicadministrationpublicmanagement

--------------------------------------------------------------------------------

篇3

一、引言

特定资源禀赋支撑着特定的产业选择和布局,不同区域由于科学技术条件、产业政策、资金、人才和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即使具有相同的海洋资源禀赋,其产业选择和产业发展效率未必相同,因而各区域就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海洋产业的选择与分工协作。长三角区域在长期的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起初的从区域一体化层面进行产业布局与产业选择设计,尽管多年来各区域都在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但是依然存在产业同构、产业重复建设和不良竞争问题。仅以港口资源为例:《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国发[2009]19号)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与国内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国际航运枢纽港。而宁波港和上海港由于没有联盟持续有效的利益基础,因而,实际表现出的是上海港和宁波港都是主要以吸取腹地出口货物为主,这就导致两大港口竞争非常激烈,而且竞争主要还是争夺国内的长江货运,争夺腹地,这严重有悖于国家航运中心战略的初衷。[1]其它较为典型的问题还有:(1)长三角区域船舶产业间分工与协作问题;(2)基于产业优化布局的沿海人口布局问题;(3)沿海临港小城镇布局问题;(4)跨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管理联动机制问题;(5)跨区域统筹协调的完善市场体系问题;(6)跨区域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7)海洋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问题;(8)跨区域科技创新问题等等。[2]综上所述,长三角两省一市间由于体质、机制、政策原因、观念的原因、行政区域间条块分割的原因,造成省际海洋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间协作分工不强,海洋经济整体效益不高,为此对长三角两省一市海洋经济进行优化布局是非常有必要和紧迫的。[3]

二、长三角海洋经济优化布局[4]

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要坚持海陆联动、区域协调发展,注重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优化长三角海洋空间布局,形成“三角两翼”发展格局。

(一)三角

三角,即长三角海洋经济的核心区,由上海市、浙江的嘉兴市、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和舟山市组成三角海洋经济区。其中,上海、宁波海洋经济居于前列。该区域区位优势突出,地处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口,是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东海黄金区域的结合部,是我国南北海运大通道的枢纽点。区域内有沪杭、杭甬等高速交通线路以及杭州湾跨海大桥,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组成的立体交通线路。该区域海洋资源丰富,拥有大、小洋山港、宁波-舟山港等港口,拥有舟山群岛、崇明岛等岛屿资源和众多涉海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渔业、旅游、海洋风能、潮汐能资源丰富。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世界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地处我国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的结合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区位条件优越、科教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达,特别是海洋服务经济。上海要充分发挥国际大都市的经济中心优势,重点发展航运服务业、海洋金融、海事服务等海洋服务性产业,积极发展海洋药物技术、海洋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引领长三角海洋经济向高端发展。杭州,濒临杭州湾,经济、科技、文化资源突出,涉海科技资源丰富。在未来发展中,重点:一是建设海洋经济研发、培训、管理基地。整合杭州海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科技资源,联合上海科教资源,建设区域海洋技术研发中心,共同攻关海洋关键技术。二是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海洋高科技产业以及海洋中介和服务业。宁波,滨江临海,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统筹宁波、舟山区域联动发展,建设成为集装箱干线港和我国大宗散货深水中转港,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南翼。舟山,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群岛新区。发挥舟山群岛新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努力把舟山建设为: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海洋科教基地和群岛型花园城市。嘉兴,紧邻上海,是杭州、宁波、绍兴连接上海的桥梁,重点发展以港口以及临海工业。其中,嘉兴港是上海港重要的南线喂给港。绍兴,位于沿海地区,没有管辖的海域,主要积极承接宁波和杭州海洋的经济辐射,利用自身产业和资源优势,借助杭州湾沿岸港口,积极发展海洋经济。

(二)北翼

北翼主要指以连云港、盐城、南通等沿海城市为重要节点的北向沿海发展轴。以连云港为核心,联合南通港、盐城港建设沿海港口群,服务中西部、面向东亚,成为我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为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以连云港港为核心,对接中西部腹地经济区,加强苏鲁海洋经济合作。在未来发展中,充分发挥连云港港深水大港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和现代港口物流业,建设连云港航运交易市场和大陆桥国际航运中心功能区;重点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全力打造石化产业链和钢铁产业链;积极发展核电等能源产业,扶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工等新兴产业,建成沿海地区重要的枢纽港和重化工基地。盐城,岸线、滩涂和滨海资源丰富。发挥拥有广阔滩涂湿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的特色,大力推进清洁生产,重点发展高效生态海洋产业。做大做强汽车、船舶等临海优势产业,培植壮大新能源、海洋生物等临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生态型工业基地。积极发展风电装备,建设国内重要的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南通,具有滨江和临海双重区位优势,岸线、滩涂、渔业资源丰富。积极开展苏沪海洋经济合作,进一步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江海联动,重点发展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和港口机械等产业,加强产业配套和行业合作,建成世界一流的远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

(三)南翼

南翼是指由台州和温州等两个沿海城市构成的长三角海洋经济南部发展轴线。该区域海岸线漫长,岛屿资源丰富,陆域经济发达。台州和温州已经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的支线港以及浙东南、浙西南、浙中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区域性港口。加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接,突出沿海产业集聚区与滨海新城建设,成为东南沿海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台州,岸线漫长,港湾、岛屿众多。加强医药化工业污染综合整治与预防,科学有序推进滩涂围垦,形成临港工业、港口运输等基本功能。温州,是浙江省东南部重要的出海口。加强民营经济发展先行创新,推进温州枢纽港、滨海重点开发区建设和临港先进制造业发展,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北翼中心城市。[4]#p#分页标题#e#

三、长三角海洋经济优化布局的路径设计

(一)构建沿海城市带合作平台

目前,长三角区域政府间合作以“二省一市省市长会议”、“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以及长三角各城市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不定期协调会为基础,形成了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协调机制。长三角沿海城市要以此为基础,构建与长三角协调机制对口的综合性海洋协调组织架构,并依托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长三角沿海区域要依托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整合南京都市圈、杭州城市群和浙东经济合作区等区域合作平台,以及港口联席会议制度,加紧构建长三角沿海城市带合作平台,建立协调机构,,形成长三角沿海城市带协调体制机制,与长三角区域协调机制的无缝对接。长三角沿海城市带协调体制机制的框架设计:(1)范围:长三角沿海城市,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上海、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和温州等11个城市和所属56个县(市、区)。(2)指导与主管:长三角发展办公室进行业务指导,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负责主管,11个城市发改委组成,上海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代表,56个县(市、区)一起参与。具体名称为:长江三角洲沿海城市带主任联席会议,为次区域城市带,与杭州城市群和宁镇扬城市群等次区域城市群相对应,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所属的一个区域协调发展部门,充分体现长三角沿海城镇、产业和环保等特点。长三角沿海城市带协调体制机制的具体操作:专门设立长三角沿海城市带发展办公室,负责日常运行,下设规划、环保、产业、金融和文化等若干专题工作小组,由相关城市牵头。结合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市长联席会议,每年举办一次长三角沿海城市带市长联席会议,为长三角沿海城市带协调最高决策机构。[5]

(二)制定综合性区域海洋规划

长三角海洋经济需要综合性的规划为指导。综合性规划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体现四个特性:一是规划内容具有综合性。不仅涉及海洋经济发展布局本身,而且涉及与之相关联的要素、制度和政策,要具有战略性。二是要以国家规划为指导。要以国家层面的宏观规划,特别是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及各相关专项规划为指导进行海洋经济的布局,要具有全局性。三是要与地方规划相衔接。海洋经济规划布局要考虑地方规划和发展实际,要具有可操作性。四是要与周边海洋经济区域规划相衔接。要充分考虑与山东蓝色海洋、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周边海洋经济区域的关系,在产业分工与布局、城镇体系规划、人口导入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要有协调性。[6]

(三)统筹规划海洋空间布局

重点是统筹规划海洋产业、城镇体系、人口三大空间布局。

1.统筹规划海洋产业布局

以提升长三角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建立由政府为主导,长三角沿海工业园区和企业为主体的产业联盟,以港口为主体的港口联盟。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远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正确处理沿海与沿江和沿湾产业布局,正确处理海域与陆域产业布局,做到陆、海、江、湾(杭州湾)、湖(太湖)统筹,合理分工,错位互动,形成相对完整的海洋产业链。[7]

2.统筹规划城镇体系布局

随着沿海产业园区的崛起,将随之形成若干依托产业园区和港口的新兴的沿海城镇,成为长三角地区新的人口导入地。长三角沿海城镇形成三个层面的格局体系,一是地级市主城区,二是沿海区县城区,三是原有沿海城镇与新兴城镇。对此,坚持港城联动、园区与城镇联动、城乡联动发展。新兴城镇充分吸取原有城镇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坚持以智慧城市为导向,以人为本,规划先行,宜工宜居,形成个性。建议由国家指导,长三角地区相关政府部门专门制订长三角沿海地区城镇发展规划。[5]

3.统筹规划人口布局

根据产业发展和城镇发展需要,统筹规划人口布局,制订相应的人口导入政策。主要分二个部分,一是高端人才导入制度,二是低端但拥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的导入制度。与此同时,合理设计沿海城镇人口容量,做到生态环境承载、产业发展与人口数与素质相互对称,并合理引导区域人口有序流动。[8]

4、健全海洋科教创新体系

一是进一步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为支撑的产学研创新服务体系,鼓励沿海各地建立官产学研联动机制。二是构建海洋科研平台,组建重点实验室,推进重大项目联合攻关。三是加强海洋知识产权管理。成立长三角海洋知识产权管理中心,通过联合执法,推进海洋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四是构建海洋科研综合信息平台。建立具有信息资源共享、科技成果信息、知识产权交易等功能的综合性海洋信息平台。依托“数字海洋”工程,推进海洋基础数据库建设。五是完善长三角海洋人才流动的环境。完善户籍、社会保障、收入、住房等有利于人才流动的政策体系,鼓励建立促进人才流动的中介服务机构。

篇4

[关键词]涉海高校;海洋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涉海高校,顾名思义———就是涉及海洋领域教育的高等院校,以培养优秀的海洋人才、振兴中国海洋事业为目标,让中国海员成为国际航海市场的主力军,使中国成为海运大国和海运强国。近年来,我国海员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升,得到了国外船东雇主的广泛好评。但跟海运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涉海高校学生的中英海洋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

(一)涉海高校学生的中英海洋文化意识的现状

大多数涉海高校学生的中英海洋文化知识匮乏、中英海洋文化意识淡薄。中国海面幅员辽阔,可是许多学生都错误地认为我国的国土面积仅为960万平方千米陆地,对我国的300万平方千米的海疆知之甚少。英国是个岛屿国家,四面环海。中英两国人们在与大海相处的过程中,都产生了大量的能反映出当地的海洋文化的习语、谚语、俚语、文学作品等。可是能准确描述一些中英海洋典故的学生屈指可数;学生普遍对中英海洋风俗、海洋经济、海洋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很欠缺。虽然学生普遍能很好地解释汉语中“海水不可斗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鲤鱼跳龙门”、“鱼米之乡”等的涵义。然而,当被问及英语海洋文化的词汇(如atallsea)、习语(如toburnonesboats)、谚语(如Itisasillyfishthatiscaughttwicewiththesamebait.)、文学作品(如《鲁宾逊漂流记》的创作背景以及反映的精神)等知识时就显得很局促,了解甚少。

(二)涉海高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

涉海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低下。目前,高校的大学英语课时普遍都被大大削减,大多数高校都采用了大班教学,主要上精读和听力课,没有开设写作课和口语课,学生的写作和口语练习只是零星穿插在精读或者听力课中进行。而且,由于目前高考、大学英语四级、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都还没有普遍实行口语考试,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重心还放在英语应试上面。因此,尽管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力度加大,但是由于大班型+课时有限+教学任务繁重、缺乏大量的练习和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延续性的培训,学生很难在口语方面得到专门的训练和提高。尽管学了十来年的英语,学生们对英语和母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英语民族的风俗习惯、英语国家人民的思维方式等仍知之甚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与外国朋友的交际中,要不因有心理障碍而羞于开口说话,要不就是在对话中出现许多偏差、误解、甚至笑话。

二、增强涉海高校学生的中英海洋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就必须高度重视海洋文化的研究,大力弘扬先进的海洋文化。何为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就是与海洋相关的文化,是源于海洋而形成的文化,也就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针对学生中英海洋文化意识存在的问题,涉海高校应提出相应的有效的措施。

(一)增强涉海高校学生的中英海洋文化差异意识

第一,科学地进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大部分涉海高校的英语课程设置都是前两年安排大学英语公共英语课程,后两年安排专业英语课程。进入大学一年两个学期后,大多数学生都已经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因此,第三和第四学期可以给学生安排海洋英语拓展课或选修课。拓展课或者选修课都要以提高学生口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为重点。第二,加强中英海洋文化对比研究。在笔者的拓展课实践过程中,分别给学生教授了《现代海洋英语阅读教程—海洋经济》和《现代海洋英语阅读教程—海洋文化》两本教材。学习内容为:海洋贸易、海上运输、海洋民俗、海洋信仰、海洋文学艺术等。授课方式为:把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让他们去承担不同的单元任务,课后去收集资料,着重对比研究中英海洋经济和文化的不同,课上在一定时间内以PPT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成果,作为教师授课的一个补充。比如,在讲授中英航海历史的时候,通过对比学习,学生了解到了一方面,东西方海洋文化有着共同的特征:开放性、拓展性和冒险性。中华航海历史上有“郑和精神”、“鉴真精神”、“妈祖精神”等;西方则有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到达印度、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等。另一方面,东西方文化也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海洋文化体现农业性、倡导以和为贵、缺乏海洋战略意识、保守性、有强烈的自然主义色彩。相反,西方海洋文化的特点主要为:商业性、侵略性和扩张性、有海洋战略意识、原创性和进取性、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拓展课的考核方式为:平时表现论文撰写+闭卷考试。结果显示,学生对这样的拓展课程展示了较高的学习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海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且,通过对比研究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中英海洋文化差异的敏感度。第三,开辟海洋文化的第二课堂,营造浓厚的海洋文化气氛。首先,学校的橱窗和班级的黑板里可以定期展览一些名人肖像和故事、介绍海洋文化和海洋民俗、展示近期海洋事故和相关法律法规等,以此来营造一种海洋的气氛。其次,学校应该定期邀请海洋专家到校做一些讲座如海洋文化专题史、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海洋人文精神的传播、东西方海洋文化对比研究、我的航海故事等等,学生一定能受益匪浅。再次,学校应当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海洋类的高校可以结盟,互派学生交流学习;通过慕课、微课分享优秀师资、精品课,实现跨校选课、互认学分。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国内的海滨城市参观,了解每个城市不同的海洋民俗文化。

(二)提高涉海高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一,结合教材内容,适当渗入中英文化差异意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于每堂课都有不同的学习内容,英语文化可能体现在单词、短语、句子和篇章段落中。如单词pigsty表示“狗窝”;短语gobananas表达“发疯;发狂”的含义;句子Loveme,lovemydog.是“爱屋及乌”的意思;中国人的写作习惯是在字里行间去表达作者的意思,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辞”,而西方人更喜欢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所以文章主题更突出,篇章结构更加清晰。所以,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适时补充增加文化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中英文化差异意识。第二,改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质量。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应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丰富的教学资源、新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质量。影视是传播文化的一个极好的平台。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导入海洋主题电影教学是个值得一试的教学方法。地道通俗的英文电影语言能为学生提供声、图、文并茂、生动而逼真的语言环境,学生能从中想象得到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场景,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交际意图,让学生可以主动地、愉快地参与到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当中来。《海底总动员》、《碧海蓝天》、《海洋》、《海豚湾》、《大白鲨》、《水中生活》、《深海狂鲨》等电影能从不同侧面给学生带来如海洋民俗、海洋考古、海洋信仰、与海洋有关的人文景观等方面的知识。第三,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在课后练习中,教师应该每一节课都留给学生一部分关于文化方面的作业,要求学生去扩充相关知识。如学完gobananas之后,要求学生课后收集有关水果方面的英语短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掌握了theappleofone’seye(掌上明珠),topbanana(大老板),alemon(没有价值的东西)等。第四,定期举行中英文化主题知识竞赛。主题涉及到中英文化差异的各个领域如动物、节日、颜色、姓名、称谓、数字、饮食、禁忌、风俗等,竞赛形式可以是演讲、辩论、表演、答题等。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英语原版书籍阅读小组、英文电影赏析小组、英语诗歌文学小组等;教师带领学生组织各种英文比赛如演讲比赛、配音大赛、戏剧小品大赛、歌唱比赛等。

三、结语

总之,涉海高校作为具有海洋特色的办学单位,理应拥有先进的海洋文化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海洋文化素养。只有提高了学生的海洋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未来的海员们才能出色地完成海洋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2]刘家沂,肖献献.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2(5):1-6.

篇5

Abstract: Nowadays, major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modern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and these changes are mainly embodied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ory,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is helpful to the study of the earth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can help human to explain some natural phenomena, and even contributes to solving major problems existing i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economy. The func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P键词: 现代测绘技术;作用;发展趋势;数字化;信息化

Key words: modern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effect;development trend;digital;in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P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200-02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化,现代测绘技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其应用领域在不断的拓宽。现代测绘技术产生的条件是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三者的有机结合[1]。在国际领域,传统的模拟测绘技术正在或已经被现代数字测绘技术所代替,数字信息开始实现网络化,这预示着又一新的时代即将来临,这个新的时代就是数字化时代。最近几年,由于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致使数字化测绘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当今,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想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自然资源开发上取得更好成果,就需要进一步提高测绘技术。所以,本文中具体阐述了现代测绘技术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1 测绘技术的含义

作为一门学科,测绘学的应用性是很强的,传统的测绘技术由五部分组成,包括施工测量、竣工测量、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和变形检测。现代测绘技术则是在传统测绘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新手段、新方法和新仪器[2]。探讨测绘技术,要理清测绘的定义。测绘是一门与地理和空间分布相关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实体,其包括的内容为采集、量测、处理、分析、解释、描述、分发、利用和评价。基础性、前期性和公益性是其特征。测绘产品的出现是为了把地表上自然人工要素及地理空间的位置属性信息反应出来,为社会经济的建设发展提供保障。控制测量,碎步测绘,线路测绘,施工放样等是测绘的主要任务。

2 现代测绘技术的作用

2.1 辅助城市信息化管理

运用现代测绘技术对自然地理要素和地表人工设施进行测定获得的信息被称之为测绘结果。此结果可以为人们在城市规划和地理管理等方面提供帮助。测绘资料是一个地形图,这个地形图由各式各样的比例尺和不同等级控制点坐标构成,它里面包含着精确的、详尽的地理信息,为现代城市信息化管理获得地理信息提供了唯一的来源[3]。例如,在城市建设中,为了更好地规划某一区域,城建和土管等部门需要较大比例且信息量大的地形图,以达到对该区域建筑物布局和土地使用情况的了解,而负责水电的部门需要更加详细的单体房屋类型和结构的地形图做依据来进行管线的铺设。

2.2 现代测绘技术符合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需求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构成了地理信息系统,而这两个系统的建设都需要现代测绘技术做支撑。地理位置信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日常生活中用到的交通路线地图就是地理信息的真实再现,而交通路线图绘制的前提条件就是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一份高质量的交通路线图的制作完成需要精确详细的测绘资料做依据。

2.3 现代测绘技术的实际应用

现代测绘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公路工程实施中就离不开现代测绘技术的运用,并且测绘技术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公路修建过程中需要开挖隧道,架设桥梁,施工点布置、测试以及地质勘探等,这些都需要有依据作参考,而依据的来源就需要进行测绘工作,利用现代测绘技术对公路工程范围内土地的地质、地貌、地形条件等进行测绘,并与区域性地质资料结合分析,绘制出带状地形图。并在图纸上设计路线,把路基纵坡、平面、边坡位置标记出来,为公路工程的实际建设提供帮助和指导。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如需在河流上修建桥梁,还需要测绘出河流两岸的地形图,并对河床断面、河流比降以及待建桥梁的轴面进行测定,从而获取精确的数据为设计桥梁建设方案提供指导。所以,公路工程的设计施工离不开现代测绘技术的使用。现代测绘技术的使用有助于公路工程建设安全性、合理性的提升,并呈现出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未来发展趋势

3.1 发展海洋测绘技术

我国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绵长。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离不开测绘技术的使用。现如今,海洋测绘技术的发展方向呈现出以下特征:高精度、全覆盖、全过程自动化。海洋测绘技术定位精度的提高可依靠卡尔曼滤波或卫星定位的方法,全面覆盖的目标可依据高精度条带式测深系统或航空航天遥感测深系统来完成,并使海洋测绘技术过程自动化进一步提高。把海洋测绘技术获取的资料与自动制图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建立起丰富的海洋图数据库,并最终实现海洋测量信息系统的建立[4]。

3.2 发展遥感技术

人们要想对地球表面的陆地、海洋、气候等的变化实施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就离不开遥感技术的使用。目前,遥感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多种传感器、多频谱、多时相的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智能化的特征。

3.3 发展地图学技术

当前,地图学的发展方向呈现出多领域、多层次、多功能和多时态的特征。地图学的理论、技术和工艺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自动制图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地图学技术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开发出地图设计专家系统、自动标记制版系统和信息分析专家系统,而这个目标实现的前提是遥感技术与其它迅速刷新地图信息的方法相结合[5]。

3.4 发展数字化摄影测量技术

众所周知,模拟摄影测量和解析摄影测量是传统摄影测量的两个发展阶段。社会发展到今天,数字化摄影测量的时代已经到来。数字化摄影测量技术与其它技术结合使用,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其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使用促进了测绘过程的数字化,其与全球定位系统的结合实现了航空摄影测量,从而减轻了野外摄影测量作业的难度。

3.5 发展空间定位技术

随着空间定位技术的发展,大地测量的状态正在慢慢地由静态向动态转化。动态大地测量技术的使用扩大了大地测量范围,转变了研究对象:测量范围由局部延伸到了全面,研究对象从地球表面延伸到地球内部。空间定位技术的发展从技术和理论上改革了传统的大地测量方法。例如,某工程中几条高速公路采用了1:2000数字地形图和DEM制作,该过程选取1:10000的地形图,以航飞像片的每六条基线量取两个地物点的坐标,作为像控点使用,进行空三加密和物方相关等,得到像对的DEM成果。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现代测绘技术的使用。现在,我国的测绘技术水平与国际测绘水平还存在着差距,表现如下:数字化测绘的技术问题的解决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测绘生产存在着周期长、质量较低等缺陷。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各个领域充分地发挥现代测绘技术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罗兵.浅谈现代测绘技术的作用及发展趋势[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2(4):318.

[2]QIN Ke.浅析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趋势[J].山西建筑,2015, 34(23):358-359.

篇6

关键词:资源税改革完善

一、资源税的现状分析

现行资源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征收资源税调节资源级差收入,使各个资源开发企业在较为合理的盈利水平的基础上开展公平竞争,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但没有表达政府对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无法通过征收资源税表达保护资源、限制资源开采的意图。单纯的级差性质的资源税没有正确反映资源的价值,不但不能体现资源本身的内在价值和不同资源在经济中的不同作用,而且不能将资源开采的社会成本内在化,无助于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不能将资源开采的可持续成本内在化。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使用,也就无法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行资源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设计思想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

我国现行资源税的指导思想为调节级差与普遍征收相结合,但实际上却以调节级差收入为主,属于级差性质的资源税。单纯的级差性质极大地局限了资源税应有的作用。一是它没有表达政府对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无法发挥保护资源的作用。二是单纯级差性质的资源税没有正确反映资源的价值。不但不能体现资源本身的内在价值和不同资源在经济中的不同作用,而且不能将资源开采的社会成本内在化,无助于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无法起到遏制资源被掠夺和浪费的作用,不能达到促进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目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三是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额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开采条件,而与该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影响无关。资源税这种立法精神、设计思想显然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不相符。

(二)资源税课税范围狭窄

我国资源税只囿于矿藏品,对大部分非矿藏品资源都没有征税。范围过窄的资源税难以保护所有的资源,致使大量的资源遭到掠夺和破坏,造成资源后续产品价格的不合理。

(三)资源税的计税依据不科学

从量定额计征方式使资源税丧失了对资源级差收入的“自动调节”功能。这种计征方式割断了资源税与应税产品价格的联系,使资源税对应税产品价格变动完全丧失了“弹性”,国家失去了对企业因价格变化而产生的利润调节手段,公共收益流入小集团手中,产生了新的不公平。

(四)资源税单位税额总体偏低

目前,应税资源品中最高税额60元/吨,最低税额0.3元/吨,税额偏低而且多年来很少调整。资源税单位税额偏低导致资源税在公司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比较低,企业承担的税负较轻,不利于资源税对资源的保护作用。

(五)资源税调节级差收入的作用难以发挥

资源税调控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调节级差收入,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资源税单位税额各档的差距过小,使资源税调节级差收入的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

(六)资源税费关系混淆,征收不规范

我国现行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的性质作用趋同而且关系紊乱。在资源税费并存的局面下,税和费由不同的部门征收,尤其是收费,各地在管理上不一致,缺乏规范性。其结果导致各地资源企业的税费负担高低不同,无法在资源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七)征管体系建设不完善,征管漏洞依然存在

从近几年的税收征管情况看,税务部门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征管手段,使资源税的税收总额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但在实际中,依然存在许多征管漏洞,税收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一是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二是资源分布分散,征管部门不重视。三是资源税征管基础薄弱、征管手段落后。

三、资源税改革的设想

为了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必须进一步完善和改革资源税。通过调整资源税税率,影响资源成本、资源价格的变化。间接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市场,杜绝一切非法占有利用资源和浪费资源现象的发生,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资源税的立法宗旨

资源税的立法应当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资源税在原有调节资源开采企业级差收人的基础上,更好地体现资源开采的外部性成本,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同时,对于资源开采者所发生的任何环境保护或恢复支出在计税时给予相当扣减。构建起“监督合理、激励有效”的资源开采和利用机制,从根本上提高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效率。

(二)扩大资源课税范围

从世界各国资源税的征收范围看,资源税税目可涉及到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以及海洋资源、地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等,其中以矿藏资源、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为主。我国现行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显得过窄,仅限于7种矿产品和盐。应按照公平税负的原则。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逐步扩展到所有自然资源,按照“宽税基、低税率、少优惠”的基本思路设计。资源税的征收不但要包括矿产资源,还应逐步包括土地、森林、山岭、草原、水、动植物、海洋、空间等自然资源。基于目前的征收管理水平,可以考虑先将国家目前已经立法管理的一些资源纳入其中,如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海洋资源、渔业资源、滩涂资源等。对现行资源税范围进行重新调整,将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水资源费等并入资源税,成为资源税的一个税目,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所有权性质的生态物质资源税制。

(三)合理确定资源税单位税额

在确定资源税的单位税额时应充分考虑和认识到以下因素:

1政府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让渡价格应以劣等资源为基础:

2政府作为资源的所有者应将自然赋予的利益收归国有,根据优质资源高税、劣质资源低税的原则制订单位税额:

3表达资源的稀缺度越大,政府对该种资源的限制程度就越强。资源税税率就越高:

4反映资源开采形成的外部成本,即资源的有害物质含量越高,在开采过程中给予环境造成的损害越大,资源税税率就应当越高:

5应考虑资源再培育的资金需要。

(四)完善资源税的计税依据

现行资源税按应税资源产品的销售量或自用量作为计税依据明显不合理、因为自然资源被开发后,无论资源开采企业是否从资源开采中获得收益,资源都遭到破坏,对不可再生资源尤其如此。因而,规定资源税的计税依据应当使资源开采企业或个人为其开采的所有资源付出代价,而不仅仅是已获利的被开采资源。最理想的办法应当是按储存量计税,即接照开采应税资源的单位或个人实际消耗的可采储量作为计税依据,这样,开采企业如能合理有效地开采资源,等量的资源储量消耗可以生产出较多的产品,单位产品的税额也就相对较少,企业可以获得较多的利润,这就能促使企业合理地开采资源。这种方法尽管符合资源税的立法精神,但其操作难度较大。:

目前,现实的选择是以应税资源的实际产量为计税依据,而不必考虑该产量是用于销售或自用。这样能够从税收方面促使经济主体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以销定产,尽可能减少产品的积压和损失,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五)合并资源税费

就资源税而言。已形成地方固定收入;就矿产资源补偿费而言,其收入已构成中央和地方矿产资源勘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和矿产资源使用费征收机构的经费。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的关键是:1,顺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的财产权益的经济关系和级差收益的关系,要求以资源税取代矿产资源补偿费,维护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权益:2,行资源税按照资源产品的销售数量为计税依据普遍从量征收与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实质含义类似;3,家目前已对矿山企业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使用和公开出让制度,应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实行国际通用的权利金。

(六)减少资源税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保留《资源税暂行条例》中规定的优惠政策,明确可以享受优惠减免的条件和优惠减免权的归宿,杜绝资源税中各种非法减免和越权减免的发生。同时。将税收优惠政策重点由鼓励资源开采转为鼓励资源节约,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资源循环再生的利用率,使资源税成为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的税种。此外,适当调整消费税、出口退税、企业所得税等相关机制,以协调发挥资源保护效应。

篇7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操

(一)积极导入,激发求知

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则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巧妙地化静态为动态,使无形变有形,让无声成有声,从而勾起学生学习欲望,使之产生浓厚兴趣,充分调动起学习情绪。本人在教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首先精心制作了富有诗情画意的视频画面,呈现给学生一幅如诗如画的秋日胜景,同时选配了富有感染力的男中音诵读,学生在感受美妙音画的同时,心绪也渐入佳境。此时此刻,让学生谈感受,并联想描写秋天的妙词佳句,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举手发言。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陶醉在作者所描述的美景中,仿佛与作者进行了一次时空对话和情感交融,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审美能力。

(二)创设氛围,渲染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帮助我们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产生“风雨欲来风满楼”的效果。新课伊始,先用创意片展现话题:画面中,祖国的风景名胜和学子们爱国情怀,逐一展现,最后打出课题──《向中国人脱帽致敬》。生动的画面配以歌曲《我的中国心》,把学生的内心情感搅动起来。当画面中出现留学生答辩和教授脱帽致敬的镜头时,大家激动了:一个普通的留学生,在答辩中是怎样回敬教授的?为什么会赢得教授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在孩子们惊异的目光中,进入新课学习。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渲染,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声色并茂,激情朗读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课文呆板的文字变成可感知的声音,让语言形象和情感得以升华,从而使学生耳濡目染,酝酿情感,激发朗读愿望。像《再别康桥》这篇充满了色彩美的经典现代诗歌,单纯文字的美感被封锁在纸面上。但是,信息技术的介入会使教学效果大为改善: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康河星辉斑斓、神奇瑰丽、奇妙无比。视觉画面独有的魅力烙印在学生的脑海,挥之不去。回到课文中,学生兴味正浓,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学生心底会升腾起一股潜在的美感,促生“我要读”的强烈欲望。此时,教师趁热打铁,以境引情,引导学生怀着对康桥的赞美与向往之情进入朗读课文的教学环节,学生的朗读激情随之而生。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一)优化学习方式

新课标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提出了新的学习方式,这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有本质区别的。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就是个别化学习和协商学习,这完全符合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嫁接”信息技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丰富教学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网络可以给教师提供大量的课程资源:网络课程、仿真实训软件、通用主题素材、习题资料等等。这些文本、动画、影视等素材资料信息很多都是无偿提供的,完全可以实现信息共享,教师采取“拿来主义”,经过适当编辑就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在讲《海底世界》一课时,我用投影仪展示出各种海洋生物,如鲸鱼、鲨鱼、海豚、蛤蜊、扇贝、鲍鱼以及各种水草等。平日学生根本看不到这样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而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形象而生动地展示各类生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等,让学生对我国的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也有了感性认识。

(三)突破教学难点

科学家曾对人类的记忆方式进行过(下转 99页)(上接 135页)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人类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从视觉和听觉同时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的高达65%。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是画音同步,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既形象、又生动,不但有助于学生的形象记忆,而且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将起到巨大作用。

1. 化难为简。如教学《明湖居听书》一课时,讲到白妞说书的教程时,将各阶段画成了一个花形示意图,将其它人的演唱画成了绿叶,让学生更加具体地体会到了白妞演唱技艺的绝妙和该段描写在全文中的地位。

2. 变抽象为具体。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所涉及到的“赤壁”、“故垒西边”等词语的含义很不理解,于是我先用媒体出示了东汉地图,让学生看着地图,告诉学生大战的发生地及作者的凭吊地,从而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变静态为动态。在教学《景泰蓝的制作》一课时,我利用课件,通过动画展示景泰蓝制作的全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把本来用许多语言也很难说清的制作过程,用几分钟的动画演示,变得形象易懂。

篇8

“本土化”艺术设计理论不是一种简单“复古”,也不是一种狭隘、片面的对传统的崇尚。海南平面设计本土化视觉语言指的是在海南本身所特有的历史文化、生存环境、民族因素基础上形成的属于海南本土的艺术设计语言和表达方式,也是基于对原有历史文化积极汲取传承的结果。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丰富的热带特产资源,海南全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达二百多处,海南地域文化特色及人文景观将海南文化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海南地域文化主体是民族民俗文化。海南民俗文化是由海南人民经过日积月累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沉淀而成的。地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锦为代表的黎族文化,黎锦图形中不论是人物、动植物图案还是几何、文字图案,都洋溢着黎族人民的情感与智慧。此外,海南岛有着闻名全国的自然景观、人文艺术和热带海洋文化。此外海南的民俗风情、民族器具、特色建筑、遗迹和纪念物均可作为平面设计本土化视觉语言好题材。如: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黎族船形屋;竹编工艺;红色娘子军遗迹和纪念雕像等。这些特殊地域文化元素都是海南本土化平面设计创作源泉,均为平面设计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和资源。

二、海南本土视觉语言挖掘与应用

对海南本土视觉语言挖掘与应用,重在对传统文化资源所展现的人文情感、民间工艺、图案符号、审美情趣挖掘与应用。它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拆散、拼接过程,而是一个对传统图形表现形式进行借鉴,对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过程,也是对传统造型符号的再创造,是将传统视觉符号与新的表现技术和设计理念相结合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海南平面设计本土化视觉语言是建立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的,在强调本土化同时,兼顾国际化思维,无疑可以让视觉语言本土化视野更加开阔。那么,如何实现海南本土视觉语言的挖掘与应用?我们通过对艺术手法、形式元素的分析和概括,最后将眼光放在地域特色图形符号的运用、本土色彩语言的延续、在传统艺术意境熏陶中建立本土文化意识这三大要素上。

(一)地域特色图形符号运用

对海南本土视觉语言挖掘首先从地域特色图形符号运用展开。海南传统图形演变历经数千年历程,积累了劳动人民创作出的大量丰富多样图形语言,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图形符号。这些传统图形有着不同语义,如黎锦织绣艺术中的图式纹样,其构图讲究,展现了文字图形和人们生产、生活图景,反映出农耕文明下海南不同的人文形态。黎锦图案图形符号包括人形、自然形、动物形、植物形等,蕴涵着较深刻的象征意义。这些图案强调主观表观,甚至用几何形对自然加以夸张、概括、变形等,形成特定的含义。对这些地域特色图形符号提取、概括、重组和加工,将这些传统的优美形态放入平面设计中,使设计作品呈现独具一格的人文意义,这种造型手法与现代设计所追求的单纯、简洁、形象的纯粹性也不谋而合。在图一关于黎锦文化的一系列海报设计中,笔者将黎锦纹样中的图案符号提炼出来,并结合哈、杞、润、赛、美孚几个汉字,使黎锦图形风格融入了汉字设计。再融合黎族五方言区民族服饰的抽象变形,将现代设计手法与本土审美情趣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二)本土色彩语言延续

在平面设计视觉语言中,色彩语言的表现起着重要作用。它能营造醒目、个性、丰富的视觉效果。海南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色彩表现方式,如黎锦热烈艳丽的色彩。黎族织锦用色也讲究色彩的象征性与色彩的强烈对比,黎锦有五色之分,红、蓝、黄、黑、白五色各有不同表意作用。红色象征博大至上、尊严权贵;蓝色象征智慧广博、美好祥和;黄色象征健美威武、性格刚强;黑色象征庄严大方、吉祥平安;白色象征圣洁美好、真善永恒。要善于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色彩元素,同时也要考虑地域色彩符合所要表达的色彩主题。图二是黎族原生态民歌演唱会的节目单设计。为了突出黎族特色,笔者大胆使用了黎族人民钟爱的黑色。黑色大面积使用会在设计上略显沉闷,但通过纸张和印刷工艺的选择,能避免色彩单一所带来的弊端。最终,通过黑卡纸上面的文字烫金工艺,再搭配布纹纸上色彩丰富的黎锦纹样印刷,使黎锦文化韵味在视觉和触觉上都得到了延续。

(三)在传统艺术意境熏陶中建立本土文化意识

在平面设计领域,设计师运用的设计理念都是包豪斯时期建立的西方现代设计理念,对中国传统艺术经典的学习应用相对比较少。尤其是在海南,很多设计师片面理解设计为西方的东西,认为我们传统的设计作品只是工艺美术。要改变这种观念,就要将优秀民族艺术融入到设计中。黎锦中很多独特图形,能引领人们发挥想象,体现意境美。润支系黎族双面绣中的龙纹,其嘴、角、爪、尾等往往被高度变形处理,形成了装饰性极强图形,表现出古朴粗犷、严峻稚拙的原始性美学风貌和意境美。很多成功作品大都从传统图形中汲取营养,借用传统图形“形态”与“意境”深化平面设计主题和内涵。图三是笔者设计的黎歌CD包装,采用黎族主色调黑色与金色搭配,结构设计上采用歌词本嵌入形式。在封面图形上没有过多设计语言,而是直接选取最具代表性、最富意境美感的大力士图案,将结构的趣味性与黎族图形神韵结合起来,传达出含蓄而又质朴的传统艺术气息。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补偿机制;资源税

一、资源补偿机制的含义

资源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的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针对区域性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区域,是一项具有经济刺激作用,与“污染者付费”原则并存,基于“受益者付费和破坏者付费”原则的环境经济政策。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资源补偿机制是我国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措施,生态补偿机制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以区域经济统筹发展为主线,以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公平公正、积极有效的资源补偿机制,逐步加大补偿力度,努力实现资源补偿的法制化、规范化,推动各个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二、陕西省的生态环境和资源补偿机制建设的现状

陕西省地处我国黄土高原腹地和秦巴山区,北邻内蒙古大草原,南接秦岭山脉,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三北”风沙综合治理防治区之中,以上三个地区均为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其中陕西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面临如下问题:(1)水资源极度匮乏,区域分配不均。陕西省水资源总量44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8位。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24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量2300立方米的53.9%。(2)森林面积小,覆盖率低。省内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巴山、关山、黄龙山和乔山五个林区,2009年全省森林面积767.56万顷,森林覆盖率37.26%,森林面积仅占全省面积的22%,平均森林覆盖率11%,森林是最天然的固沙防风的蓄水库,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尤其重要。(3)水土流失问题十分突出。目前,在陕西省1075万平方千里水土流失面积中,中强度以上的流失面积42万平方千里,其中以陕北榆林地区、延安地区、渭水流域水土流失情况最为严重。全省每年约有9.2亿吨泥沙输入长江黄河,其中入黄河的泥沙8亿吨,占三门峡以上地区输沙量的50%。

当前,陕西省资源补偿机制的建立还面临着众多难题,诸如资源补偿机制的具体内容和实现途径;由于陕西省三大区域的具体情况不同,资源补偿的标准难以确定;有关资源补偿的立法工作落后于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补偿问题产生缺乏理论与法律条例支持;补偿资源相关的资金缺乏,公共财政给予的支持远远不够,再加上资源补偿涉及的范围广泛,部门众多,立法的不完善使得协调各方利益难度加大。在现阶段,陕西省要不断尝试新的政策和途径来完善资源补偿机制,资源补偿工作是事关省计民生的大事。

三、完善陕西省生态环境建设的资源补偿机制对策分析

(1)调整和完善有关资源税的问题。第一,扩大征收资源税的范围。对于矿藏资源我们要适当征收资源税,但对于非矿藏资源如森林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等列入征税范围,这样不仅有利于保证地方和国家税收,也能以价格机制来加强环境资源保护,特别是对于那些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以及资源存在枯竭趋势的资源要客以重税。第二,重新界定资源税的范围和重点,适当地调节资源税率或税额。对于一些以资源作为主要经济支撑的城市予以税收返还,这有利于解决我省“资源大省,经济弱省”的矛盾,资源禀赋本应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推动力,返还的税收可以作为基础设施的专项资金或者用于解决资源采集地的福利问题。(2)积极建立“资源财政”,巩固经济基础。资源补偿机制的建立应该是以中央政府为主导,以地方政府为依托,中央和地方合作的方式来实现。(3)完善生态环境建设的立法和投融资体系,建立科学的资源资产价值评估体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扩大资金投放面。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建设的综合效益,切实做好资源补偿机制的立法工作。第二,建立资源资产评估价值体系,正确估算资源的市场价值。由于目前陕西省缺乏对于资产的估算标准,这给资源补偿的资金返还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参考文献

[1]王松霈.生态经济学[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董小君.建立资源补偿机制——让西部走出“富饶的贫困”[J].中国经济时报新视点.2007(5)

[3]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建立西部地区资源补偿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7(44)

篇10

生态旅游目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在倍受关注、并被寄予厚望的同时也招致了很多的非议。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

人类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增强了人类认识和开发地球的能力,但也严重扭曲了人类与地球之间的正常关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得到极大的丰富,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人类开始思考自身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人类社会对经济高速增长的执着追求,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人类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森林资源减少、海洋资源的破坏、能源的急剧消耗、自然灾害频繁、化学物质的滥用、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等。面对这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与矛盾,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继承传统的发展模式和重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之间做出选择。环境和自然保护的绿色浪潮开始在世界各国兴起,人类逐步调整其与地球之间的关系。最终人们在深刻认识了环境与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作用之后,最终选择了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可持续发展思想便应运而生。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和渗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也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旅游业曾一度被认为是“无烟工业”,因而在世界各国都得到高度重视。但是,传统旅游业对旅游对象“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使得旅游活动的范围和程度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从而严重破坏了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旅游资源极大浪费,阻碍了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全球“可持续发展”思潮的兴起为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生态旅游这一新型的旅游概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二、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与探索

“生态旅游”概念是由谁最早提出的,目前尚未有定论。但大多数观点认为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ain)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

生态旅游一词虽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但是对其概念仍存在较大争议,有的仍沿续绿色旅游和自然旅游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旅游产品。而新的观点则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旅游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J)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提供爱护环境的设施和环境教育,使旅游参加者得以理解、鉴赏自然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护,为地域经济做出贡献。”此定义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其基本特征,同时强调应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大致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认为“生态旅游”就是回归大自然的“自然之旅”,由于城市人长期“困扰”在嘈杂拥挤的城市环境中,他们愿意通过亲近自然而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还有一部分认为“生态态旅游就是自然条件下的大众旅游”。第二类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针的可持续旅游”,这种观点强调人们在欣赏自然风景时并能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意识的保护,是一种能利用自然环境供人们观赏的同时,又对自然进行保护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第三类认为“生态旅游既能满足游客游览观赏自然风景,又能通过旅游探索自然奥秘,了解和认识自然,进行环境教育的特殊旅游形式”,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旅游就是在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指导下享受、认识、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带有生态教育,生态科普色彩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旅游活动。第四类认为生态旅游首先表现为一种经济活动。如果发展生态旅游不能为当地人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不能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不能使当地人从旅游中活动直接受益,则会出现旅游发展与当地居民发展经济的矛盾,从而就会导致既不能时游客得到旅游的满足,也不能时当地群众受益,更谈不上保护生态环境了。结果生态环境也破坏了,生态旅游发展不可持续,旅游地经济发展也受到干扰。

三、生态旅游概念再探析

上述对生态旅游概念的众多阐述,虽然都没有能全面地反映生态旅游的全部内涵,但他们都从不同方面涉及到了生态旅游的本质含义,那就是:1、生态旅游必须强调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这一类概念主要是针对现代化的工业和城市发展过程中,长年生活工作在钢筋混凝土构筑都市与工厂中的城市居民,他们生活节奏紧张,竞争激烈,希望能返璞归真,到静谧、优美、洁净、开阔的野外去感悟大自然,考察生态,增长阅历,放松身心。这类定义明确了生态旅游是人类旅游活动的形式之一,也反映了现代旅游者的主要动机。2、生态旅游必须强调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这是生态旅游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一点是生态旅游与传统自然山水观光旅游的本质区别。生态旅游是一种带有责任的旅游,其旅游活动要受一定的限制。3、生态旅游必须强调的旅游环境的教育作用,通过生态旅游达到保护环境,教育旅游者的目的。它是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生态旅游,并赋予生态旅游以重要责任和义务。4、生态旅游必须强调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活动。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所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效益,又能促进边缘性生态工程的旅游活动,可见,生态旅游只有在为当地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进而阻止生态环境进一步破坏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显示出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