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态修复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河道生态修复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河道生态修复方案

篇1

[关键词]生态河道的现状 修复 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211-01

引言

中国对生态河道的修复这个工程的重要性的认识比较晚,原因是中国以前几乎是完全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一味的追求科技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几十年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生态环境质量也下降到了人们不得不重视的地步,生态河道的建设和生态河道的修复刻不容缓。西方国家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了对河流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对生态河道的工程建设,他们逐步从单一的对河流的一味开发变成对河流的开发与保护,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忘资源环境保护。中国的生态河道建设既要结合西方国家以前走的路子,也要结合国家具体国情,研究出一套符合我国现行经济与政策的生态河道修复设计方案

一、中国当今的河道现状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让所有国人骄傲,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镇居民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而人口的增加让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按照国家工业废气废水的排放标准,将一些未达标的烟尘废弃以及废水废渣直接排放方。另一方面,居民素质不高,很多城镇居民将一些生活废水直接倒进下水管道或附近河流,生活垃圾也是直接扔进河里。久而久之,有许多城市河道的淤积较为严重,地方政府在河道清淤方面的工作也没有及时到位,从而导致河道大面积瘫痪,河床抬高,河道储水能力减弱或者是河道某一段被阻塞导致河流断流,夏季雨水频繁,强降雨会卷杂生活垃圾,工地土石废渣,工厂原料废渣等流入河道,进而加速河道的淤积。当河道的承载力达到极限就会发生城市内涝,交通瘫痪等现象。虽然有的地方努力拓宽河道,但是问题依旧严峻,河道水行政执法困难重重,一方面,一些干部还没看到生态河道的重要性,他们在经济发展的“列车”上有时候也是难以把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去花钱花时间整顿环境问题,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确在某些方面难以兼顾。把目光从城镇转移到农村,农村的水环境也令人担忧,农药化肥残留,畜牧业养殖业的污染物沿河排放,致使河流的纳污能力远远超过了其自净能力。还有一些地方填湖填河造地,人为侵占河道,使得水资源稀缺情况更加严重。

二、生态河道的修复

随着水资源的稀缺、传统河道的缺点以及人们对水污染现状的反思,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生态河道修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于是也就出现了人们对生态河道修复的设计探讨。我记得美国的土木工程师协会曾经对生态河道的修复有着如下的定义:河流生态修复是这样一种环境保护行动,其目的是促使河流系统恢复到较为自然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河流系统具有可持续特征,并可提高生态系统价值和生物多样性。从这种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生态河道的修复不仅要尊重物种的多样性,更要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剥夺,我们要把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利用牢记心中,这样我们的生态环境才能得以改善,我们也能享受更高的生活质量。

生态河道的修复,简单的来说是使河道生态系统恢复到与未破坏前的状态,且能够维持自我均衡的复杂过程。近年来,我国也在生态河道修复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在大城市,国家致力于河流的水质改善和河岸风景的改变,在改善河道生态系统的同时也着重于城市景观设计,努力将生态河道发展为城市的一道特色风景,甚至一些地方将生态河道建设和周边的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城市的生态名片,这样做不仅让城市的河道生态得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还能提高经济收益,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在一些中小型城市,政府采取更多的政策是净化河道水污染,提高水质,因为中小型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一直都忽视了城市河道的重要性,河道污染比较严重。又由于中小型城市生活用水一般是就近取水,所以河道的水质量直接影响到城镇居民的生活饮用水质量,这也就直接和人们的健康直接挂钩,生态河道的修复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在农村,生态河道的治理的对象主要是疏通河道,严厉打击填湖填河,还有一方面就是改善水质,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会将一些农药化肥残留随意倒在河里,从而导致水中氮磷等含量升高,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中微生物数量减少,破坏河道的生态系统。只要政府和群众密切配合,生态河道的修复工作一定会十分顺利的进行。

三、生态河道的修复设计探讨

我们不能再以环境破坏为代价进行经济发展,生态河道的修复也需要经行一系列的改进,我们应该从我国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全局出发,将每一个细节纳入规划当中,统筹兼顾。生态河道修复首先要确定工程目标,我们的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工程,这个工程做好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就会得到改善,我们的不能将这个工程脱离人民群众。工程目标确定好了以后,接下来我们就要经行修复方案设计,首先对河道内部的修复我们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修复方案:

1、控制河床以及河岸的侵蚀。我们应该在河道两侧进行混凝土加固,河道的岸坡不能太陡,为了减少激流对河岸的冲击我们还可以适当的增加河道的蜿蜒性,河道堤案种绿化带,防止水土流失。

2、避免河床淤积。我们既要定期的对河道内的淤积进行清理,还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加强居民环保意识,使垃圾乱扔的现象得以减少。在河道设计上,我们可以在河道内部建一个植被缓冲带,还可以修建枯水和常规河道,拦截泥沙。

3、保护水质。水质是一个水环境的灵魂,我们应该将水质的改善和保护当做首要任务,仅仅是增加河道的蜿蜒性和改善河岸的坡度结构还只是做了一些皮毛工作,我们还要在河道内部过滤网,建设深潭和浅滩,改设河道地质,设置鱼道,修复水位控导工程,发挥河道自我净化能力,使河道生态系统更加完善。

对于河道周边的建设我们也做了相应的修复设计。我们应该将生态河道打造成该地区的一道风景,我们要利用生态河道打造文化产业,利用生态河道这个特色创建城市特色,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旅游业,带动城镇居民经济发展。这样我们的生态河道才真正的造福于民,造福于世。

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空间,我们要将环境保护和环境改造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加以落实。生态河道的修复只是我们迈向环境改造工程的第一步,我们应该紧跟着生态河道的修复路子,将我们现存的环境问题一一解决,生态发展,绿色发展,我们应时时刻刻牢记我们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绿色经济,共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河道; 生态; 建设

Abstract:In the river of history, all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for improving and perfecting, the Xin Jiang Tong River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 since the river ecological management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 started, demonstration, as the river ecolog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popularization provides effective experience.

Key words:River course;Ecological;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近年来,在水利部治水新思路的指导下,城市河流园林化是新一轮河流的人工生态化改造,我市大力推进生态河道建设,并逐步转变了我市的河流整治思路,逐渐形成了以“面变宽、河变深、岸边绿、水变清”为整治目标的生态河道建设模式,走出了一条淤泥还田施肥、抬高圩堤洼地、建后长效保洁、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升河道综合功能的生态治水之路。为了全面推广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改善现有的水环境,通过辛江塘由“点”到“线”的实践,不断完善“人水和谐”的治水思路与技术措施。下面以清流河河道生态建设项目为案例,进行方案与效果探讨。

一、工程概况

清流河,滁州市穿城段治理范围为老五孔桥至会峰路桥下游500米左右,河道治理长度6.347km,面积约265公顷,其中河道6.3公里,河堤建设11.1公里,截污管道11.1公里,园林绿化230万平方米,河道生态建设包括土建工程、绿化工程两部分。由于河床开阔,且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生态隔绿地相接,以市民游赏与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生态保护、科普教育的湿地景观为主题,承担起保护城市湿地,创造优质生态环境,象征着滁州生机无限的未来。

二、组织实施情况

2.1 生态理念设计方案确定

根据《滁州市城市防洪总体规划》、滁州市人民政府建设清流河“生态河道”示范要求,在工程规划设计中,邀请水利、植物、生物等不同领域专家进行咨询,从河流生态修复的技术高度,确定了清流河整治方案:一方面,通过对河道清淤,腾出水体空间,加大河流蓄水量;同时,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宜宽则宽、宜弯则弯,保持河道的自然形态,也有利于降低流速、缓解冲刷,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另一方面,划定一定的范围,以植物作为建筑材料来代替硬性护案,保证河道两岸的修复需要,通过增强岸边动植物栖息地的连续性,营造出多种多样的环境条件,形成丰富、稳定的生态系统。

2.2 物种调查

该区域原生植物品种丰富、多样。植物品种有衫类、松类、樟类、竹类、椿类、匍匐藤本类、野茭白、水竹、芦苇、茅草等。

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耕作制度改革,受自然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近二十年来,河岸塌陷,水土流失,河道淤积和污染日益严重,导致水质严重恶化。清流河沿线植物品种变得单一,缺乏多样性,断断续续,尚不构成群落。同时鱼、虾等水生物的数量不断减少。

为此,我们根据土质、本土植物类型和特征、水位条件及其变化情况来配置适宜的植物,尽量作到材质自然化。

2.3 群落构建特性

清流河植物群落的构建,从维护河道两侧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基于防洪、航运基本功能之上的自然生态区域,根据河道走向及功能分布,把生态绿化带进行分区结合布置。群落构建主要包括内在功能性、外在观赏性、技术的可靠性、运行的经济性四个方面特性。

2.3.1 内在功能性

传统的人工砌石驳岸在保持水土、抵御洪流、保持河道畅通无阻等方面优势明显。而自然生态原型的驳岸如何与前者所表现的功能相媲美呢?清流河工程的防洪标准是50年一遇,即在滁州历史上有记载的50年最高洪水位的基础上再加上1.5米,以此为设防高度。同时工程沿路还建了7台泵站,一旦清流河水倒灌发生内涝,就可以启用泵站,将城市里的水抽到河里,有效解决内涝问题。

2.3.2 建橡胶坝

为方面控制不同时期的水位,工程在滁州首建橡胶坝,达到汛期可以防洪,枯水期可以蓄水的目的。此工程位于清流河会峰路桥下游约2.3公里处,其主要建筑物由拦河橡胶坝、调节闸及排水泵站等建筑物组成。清流河橡胶坝工程建成后,不仅不影响河道汛期防洪,而且抬高了枯水期清流河城区段水位,满足上游河道横向水岸相映的动态滨水空间和生态湿地廊道景观设计要求。同时改善城区段滨水周边环境效果和人居环境,减轻河道污染,使下游农业种植区农田有较好的水质灌溉。坝体由两根粗大的橡胶管组成,管内注入水,对河水就具有了阻拦效果。后面有2个调节闸,平时上游水多的时候就从2个调节闸往下游放水,但是遇到雨水较多或者洪水季节时候,橡胶坝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从中间粗大的管子中间把水抽出,橡胶管就瘪下去,这时水就能从河流中间往下游去,达到全面泄洪的目的;而等到洪水过去,再把水抽进两根管子中间,就又可以恢复坝体,拦截水位。

2.3.3 技术可靠性

对实施地段土方的平整改造及适宜的放坡坡度保证施工种植前期的土方不易流失,而对植物的合理选择、以及相互之间科学的搭配可确保防护林成林后的功能体现。植物的合理选择主要表现为:树种的深根性、喜水或对水淹有一定忍耐性、以及所选地被的固土能力。树种间的搭配的科学性主要表现为: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搭配及所占比例,常绿与落叶树种间的搭配及所占比例、乔木、灌木及地被的搭配及所占比例等,目的就是区别南方的四季常青、毫无变化,形成一种万物枯荣变换、四时景致不同的效果,从而确保在雨季期间或洪水泛滥时对护岸的综合保护。

2.3.4 运行的经济性

项目实施期间的经济性主要表现在:所选树种的品种、规格--大量乡土树种的利用不但使树种的适应性得以体现,成活率提高,同时该类树种在市场上同比规格树种相对销售价格较低;适宜的种植季节以及种植天气也是项目实施的前期经济性运行的制约因素之一。后期经济运行的表现为:通过前期的科学栽植、管理形成良好的树势,增强树体对外界不良气候、因素的抗性,而合理的密植及科学的配置形成树丛的群体优势,在树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达到发挥更大的生态效能,最终能起到节约管理成本的目的。

三、实施效果及实验结论

3.1 实验效果

为了验证生态修复方案的预期效果,滁州市重点工程建设局按照《滁州市城市防洪总体规划》要求,将清流河穿城段打造成融城市防洪、景观建设于一体,满足市民休闲、观光、度假需求;选择800米 河道作为试验段,共种植五个模式,每个模式长度为50米,相邻模式连续种植。每个模式至少重复三次,以确保产生的数据极具科学性,又具有合理性。共种植香樟、夹竹桃、紫藤、榔榆等27种乔灌木草植物。

从植物长势来看,试验植物中适宜种植生长的植物有:榔榆、黄山栾树、意杨、小蜡、苦楝、木芙蓉、红叶李、南天竺、合欢、薏苡、高羊茅、桑树、木槿、垂柳、复叶槭、紫荆、慈姑等(按长势效果排序);不适宜种植生长的植物有:紫藤、白玉兰、重阳木、银杏、杜英等(按长势效果排序)。

通过对测钎的出露数据统计,课题段种植草本植物比其他段没种植草本植物的水土保持能力要强,土壤流失伴随植物生长的繁茂而逐步减弱。

3.2实验结论

综合以上各种指标的检测,生态修复的实际效果符合方案设想,生态修复的效果是明显的:

3.2.1 提高抗洪、护堤能力,缓解边坡水土流失

1)流水处(常水位以下)利用芦苇、野茭白、香蒲、千屈菜、水葱等水生植物,以其柔韧的枝叶,缓冲水流,减缓船行波的冲刷;

2)浅水处(常水位)利用水杉、池衫、落羽杉、水紫树等耐水性好、短期耐淹植物,通过其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固土护坡,防止河道两岸土方的坍塌;

3)岸坡上(常水位以上)利用乔、大灌、低矮灌木以及野生地被植物组成的复试植物群落,减弱雨水对提防的冲刷,减少表层土的流失,同时,稳固从堤顶冲刷下来的外来土壤。

3.2.2 水质得到改善,水生动物生长良好

该河道整治之前,河内鱼类、螺蛳、虾等水生动物几乎没有;采取生态修复后,两岸水生植物丛中小鱼成群,鲫鱼、草鱼、黑鱼等嬉戏其间,空中白鹰低飞,夏夜青蛙齐鸣,说明通过河道生态治理,水质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此外,结合对该河《水质评价报告》显示“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等指标有不同程度下降,虽然水质类别不变,但超标项目的数值在逐年变小,且溶解氧在逐渐变好,总体水质在向好的趋势发展。”说明通过河道生态治理,为水质的改善和环境变化创造了条件。

四、结语

后期监测的重点包括河流水质、生物物种类型的数量、河流泥沙含量、河岸侵蚀和淤积情况,以积累技术和经验,为其他工程建设提供借鉴。同时,按照适应性管理方法,对工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并提出其它解决方案。特别加强工程的初期保护,使河流生态系统达到一定的恢复力,按照自然演变规律可持续发展。防洪、排涝、景观、市政,四位一体的清流河综合整治工程在加固城市防洪体系、减轻河道污染的同时,也通过构筑滁城大型水生态景观,改善着城市的居民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品位,逐渐成为滁城一道崭新的亮丽风景。同时,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清流河景观工程也正在逐渐成为滁州市新的旅游亮点,在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呈现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袁晓红,王彪. 水利工程护坡生态化设计技术分析[J]. China's Foreign Trade,2011,(4).

[2]杨立生,徐永新. 水利工程护坡生态化设计技术分析[J]. 价值工程,2010,(30).

[3]周利民. 液压喷播植草在水利建设工程护坡中的应用研究[J]. 草业科学,2003,(7).

篇3

【关键词】河道治理;水环境;生态;措施;回归自然;以人为本

前言

生态河道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景观生态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水利工程。它以保护河道系统中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创造和谐的自然景观为前提,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改造成水系统、土壤系统以及生物系统三者相互涵养的近自然状态。构建具有良好循环功能的水生态系统,以实现人水和谐的关系,进而促进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河道治理

生态河道治理是指在河道陆域控制线内,在保证河道防洪、排涝及引水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通过采取一定的人工修复措施,恢复河道水生态系统,从而构建完整、良好的河道水生态系统的活动。

根据生态河道治理的要求和特点,在进行生态河道治理时,需要遵一定的原则,通过确定生态河道治理的目标、利益相关者、分析人类活动对河道功能的影响、识别河道主要天然资产、确定生态河道治理的有限次序,制定出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资产保护和河道改善措施和策略,并对制定的策略和措施进行细化,制定出更加详细、可以度量的目标,对目标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制定和设计修复工程的详细计划和评估方案,进行修复工程的组织工作,制定时间进度表,明确施工任务,落实资金来源,在完成以上步骤之后,再进行生态河道治理工程的具体实施,工程完成后,评估确定其达到了生态河道的治理要求后,即完成整个生态河道治理的工程。

生态河道治理需要遵循综合性、协调性、自然性和经济性的原则。生态河道治理的综合性原则,要求在进行修复方案的设计时,既要保证河道的基本功能,又要充分考虑到河流生态功能、景观等功能的要求,同时还要兼顾人们亲水活动的安全;生态河道治理的协调性是指河道要与周边区域发展的特点、沿线的整体风貌相协调;在进行修复工作时,要坚持以人工修复辅助自然修复的思路,因地制宜,充分地利用河道周围的地形、水文等自然环境及河岸、水下物种,以保证构建起的水生态系统能够有较强的自我维持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到经济方面的影响,在确保达到河道治理目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统筹好前期的建设和后期的维护工作,减少维护成本,以实现河道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2、河道生态治理思路

2.1水利基本概况

湖州境内主要河流有西苕溪、东苕溪、下游塘、双林塘、泗安塘等;境边南接东苕溪上游,北濒太湖,东联大运河及黄浦江。平原河网湖荡密布,山区建有山塘水库,库容10立方以上水库149座。域内536平方公里,河道密度约2.6-3.8公里/平方公里,其中河流、湖泊面积496平方公里。京杭大运河和源于天目山麓的东、西苕溪纵穿横贯湖州全境。苕溪东经由页塘(申湖航道,称“中国莱茵河”),流于黄浦江,北经56条溇港注入烟波浩渺的太湖。境内水系密如蛛网,交织一起,形成江南水乡。自解放以来,湖州水利工程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全市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基本适应了防汛排涝的要求,但水利建设中还存在着工程老化失修、农田分布零散,灌区规模小、河道引排水不畅、涝渍灾害的防御能力不高,田间排水设施有待完善、农田灌排设施配套不能适应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等问题,尤其是河道淤积严重,引排水不畅,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给湖州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2造成河道功能下降的原因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一些企业环保意识淡薄,有时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而不惜以环境为代价,将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水体的严重污染,不仅对危害到河道中生物的生存,还给城乡居民用水和正常的工业用水安全带来了威胁。一些城乡居民生活区没有建立污水收集网,日常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加剧了河道污染。另外,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磷肥等肥料及化学农药,对河岸上和河流中生物的生存环境破坏十分严重,河流水体的自净能力逐年下降,水生态循环变差。而由于水利工程的兴建改变了河道断面,对水流形态及其原有的功能产生了影响,在没有洪水发生时,水流速度慢,极易造成泥沙的沉积,使水生态循环不畅,而在洪水发生的时候,河道断面往往不足,无法达到泄洪的要求,造成一定范围内的洪水灾害。

3、生态河道治理整体设计思路

3.1治理理念

河道生态治理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构建起一种既适合人类生存,又能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适合自然生存的状态,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一目的表现在实际中的具体要求为水流必须清澈、河岸须有绿色植物、河道的横向要保持空气、水分的流通、河道要尽量保持其原有的形态。

首先是对水体质量的要求,清澈的水流是保证河岸、水下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水流的流势要自然多样,生动丰富;两岸的河滨要有多种类、搭配合理的绿色植物群落,绿色植物选择时要根据不同的水情选择合适的物种,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野生植物,营造自然的环境气息;河道的横向要保持空气、水分的流通,以能保障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河道的纵向要最大限度地保留期原有的蜿蜒曲折的形态,尤其要避免裁弯取直的设计思路,而要创作条件增加河水自然流势的多样性,减少人工痕迹,体现河流及周围景观的自然性。

3.2设计思路

根据河道生态治理的思想,在进行河道生态建设时,要坚持将“回归自然”和“以人为本”相结合的思路,既要保留河岸原有的水草、礁石等,恢复河道原有的排洪、蓄水、航运等自然功能,保持河道原有的自然特征和水体流势的多样性,建设仿自然型的河流,还要处理好人、水关系,建立起亲水、安全的人水和谐环境,满足人类活动对河道的要求。

针对湖州市存在的水污染严重的问题,在进行河道生态建设中,应当着重加强截污、治污的管理工作,建立污水处理配套措施,通过沿河埋设管道,设立分级沉淀池对居民生活区的生活污水进行截留、沉淀,将其中对水体有害的物质排除后,再将其排入河道;同时,在建设主要行洪通道的基础上,还应设立多功能的拦污栅,采取一定的保洁措施,对已整治好的河道进行保护,以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实现治理的目的。

3.3生态河护岸在河道生态建设中的应用

生态护岸是指河道恢复后的自然护岸,或是具有自然护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它采用自然材料,形成了一种“可渗透”的界面,具有丰水期泄洪、枯水期补枯,调节水位的作用,还能构成丰富的生态系统,保证河岸横向的空气流通、河岸和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使河流地貌更加多样,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同时还能与周围的环境构成一道优美的风景线。这一新型的护岸结构在实践中的不断应用和推广是河道生态治理水平发展的中的一大进步。

4、结语

在生态河道治理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治污、防洪、还生态、促发展”的目的,首先应当坚持将以“回归自然”和“以人为本”相结合的思路,树立牢固的生态和谐理念,注重开发河道的多种功能,加大河道生态建设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河意识,大胆创新,在综合性、协调性、自然性和经济性原则的要求下,进行河道生态建设,实现河道治理的目标,从而促进水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生态;护岸;人文

1 绪论

目前,城市河流形态单一,“直线化”、“平面化”严重,面临着河流水环境质量恶劣,河流生态系统损坏严重,河流断流,河道萎缩,河道景观缺乏等诸多严重问题。只有从生态的角度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河道的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问题。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河道修复,建设生态河堤也必将成为城市河道整治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发展的趋势所在。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的研究

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比国内起步要早,早在 20 世纪30 年代起,西方国家把河流治理重点放在污水处理和河流水质保护上。1938 年德国的Seifert 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溪治理”的概念,指出治理工程应在实现传统河流治理的各种功能(比如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的基础上,达到接近自然的目的。与此同时,很多西方国家对破坏河流自然环境的做法进行了反思,开始有意识的着手对遭受破坏的河流自然环境重新进行修复。河流生态修复意识逐渐在世界范围广为传播。

20 世纪50 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提出了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Schlueter认为近自然治理的目标首先要满足人类对河流利用的要求,同时要维护或创造河流的生态多样性。

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连锁型干垒挡土块并得到了广泛应用,自嵌式植生挡土块作为一种新型护岸材料是对它的引进和创新,目前已开始在我国水利工程中有了应用。

20世纪 70 年代美国就开始投资 5 亿美元恢复入湖河道Kissimmee河,而同时,法国、英国、瑞士、芬兰等欧洲国家也大规模开展河道生态修复与功能重建工程。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西方国家开展了河道的生态整治工程的实践,如美国已在密西西比河、伊利诺伊河和凯斯密河,实施了生态恢复工程及密苏里河的自然化工程等。日本在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展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提倡凡有条件的河段应尽可能利用木桩、竹笼、卵石等天然材料来修建河堤,并将其命名为“生态河堤”。为挽救城市河流的生态,堤坝不再用水泥板修造,而是改用天然石块铺陈,还给草木自然生长的空间。

2.2国内的研究

我国在河流生态修复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尚处于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经验的阶段,近年来我国兴起了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和应用推广热潮。

在河道护岸过程中,传统的硬质堤岸常产生破坏生态的后果。例如,成都市府南河工程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此城市河流改造项目是以城市河流治理开始进行综合性整治项目,在截污、清淤、底泥处理、两岸绿化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近几年来,国内许多省市在生态护岸的研究上作了许多尝试,例如,成都府南河望江公园自然型护岸工程,黑龙江省富锦市松花江堤防工程,水位多变情况下中山岐江公园的亲水生态护岸工程,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上海市在普陀的横港河、松江新城的张家浜、青浦赵巷的老崧塘等进行了生态护岸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上海市河道生态整治实施导则》(试行)规定,在保证河道行洪泄洪功能的同时,应因地制宜,采用自然生态型护岸。重要的防洪排水河道,若必须采用非自然型护岸,在进行河道生态整治设计时,应同时采取生态措施,为恢复河道自然生态创造条件。对于已经裁弯取直和硬化底、岸的河道应考虑采取措施,逐步进行生态恢复。岸线除紧邻建筑和防洪需要外, 应尽量保持或修复其自然生态属性。

根据《上海市河道生态整治实施导则》(试行)第十五条,建设自然生态型护岸应采取以下措施:

(1) 生态护岸型式和结构应积极借鉴成功的传统治河方法和经验,在满足行洪和水土保持要求的条件下,适当采用抛石、蛇笼、石笼、填梢沉梢等传统工程措施,结合植物生态修复工程方法进行建设;

(2) 材料的选用应根据该地区的气象、气候和立地条件,选择具发达根系的植物种类,进行护坡固土;优先应用水力喷草、土工材料绿化网、绿化混凝土、水泥生态种植基、土壤固化剂等新技术和新材料。

(3) 对于非自然生态型护岸,可以采用整体复式断面,进行垂直绿化。在有条件的河段,设置人工河湾、建设滨水公园等。

在宁波市河道治理中采用了自然生态工法,使河道整治融入生态理念。首先从设计入手,河道设计是否满足生态要求,应是一个水工设计人员所应该考虑的;其次懂得如何灵活应用自然生态工法,这对整个城市和乡村河道断面设计将起着重要作用。 如,化工区排水河道断面,采用蜂巢格网工法,即以钢丝复合材料编织成笼形,内装石渣或卵石等,作为边坡、挡墙,两岸搭配植草、植栽,并在软土地基上不做任何地基处理情况下建造自然生态型高挡墙获得成功。另外,在宁波市各级河道整治中应用最广的是河岸绿化和环境护岸工法,目前,所有的河道两岸均采用不同风格的河道绿化方案,部分河道还进行了专门绿化景观设计,使河道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目前,生态护岸的结构型式有多种,如:

①格笼挡土墙(crib retaining wall)

将木块制成的条块排成井字形,内部填满块砾石,利用格笼内部块砾石的重量,抵抗土压作用力量的一种挡土墙。内部填充的块砾石透水性良好,坡面渗水涌水或滨水地区使用效果显著。建议每层高度3m以下,总高度不得超过6m。

②砌石墙

在坡面上切出宽0.5~1.0M的水平阶段,于离外缘0.1~0.2M处砌块石,斜率为1:0.3~0.5,高度0.5~1.0M,背后填充混合肥料的砂土,并栽植苗木的工法称的。地表只铺贴草皮而有崩塌危险或岩石露出形成凹凸不平的地方,适用本法。

③板状栅(plate hurdle works)

为防止崩坍土砂后坡面流失,利用松木桩加松木隔栅进行固岸,通常设置在坡脚,耐久性良好。

④格网工法(boxes & mattress)

以钢丝复合材料编织成笼形,内装块石或不溶于水等,作为边坡、档墙或软基安全防护的应用。搭配植草、植栽,适用性较广、安全性较好。

⑤亲水护岸工法(amenity embankment)

河川、湖沼、海岸等的护岸不只着眼于治水、利水机能,同时具有亲水性的休闲空间而设置阶梯状缓坡。

⑥柳枝条法(wicker works)

将萌芽力强的柳树类枝条,切成30~100cm埋入土中,由其萌芽恢复植生的方法。

3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人们将与河流和谐共处趋势。人们在与河流相处的过程中,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从生态系统角度考虑河道的修复工作,生态河堤建设是未来发展的主流;

(2)融合其他学科,以流域为单位考虑大范围河道整治工作;

(3)人文因素考虑得更多,“以人为本”的理念更为突出;

(4)水文化建设更为重要,突显当地风土人情;

(5)借鉴城市建设史和城市水利发展史上先进的治水思路和治水理念,为河道生态和景观建设服务。

生态护岸是生态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绝大多数护岸是传统的“三面光”护岸或非生态护岸,虽然满足防洪、排涝等要求,但与“生态河流,景观河流,人文河流”的理念想去甚远。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生态护岸必将取代传统护岸,成为人们喜见乐闻的护岸形式。

参考文献:

[1]蒋屏.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航道整治工程;河流生态环境;影响

abstractthe navigation channel regulation in inland waterway ordinarily includes dredging works,reef blasting,revermene works,spit catting works,aids to navigation,faciliti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mong these,the dredging works and reef blasting will make some influence to aquatic ecosystem. through analyzing the influences of the constructing to phytoplankton,zooplankton,benthos and fishery resources,especially the focus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reef blasting to aquatic ecosystem,and the constructing to the habitat of rare aquatic ecosystem and to the migration pathway,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preventing,alleviating,restoring and compensating,the measures of the aquatic ecosystem protectingwere put forward to avoid and alleviate the influences of the navigation channel regulation in inland waterway to aquatic ecosystem,so as to provide some experiences in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ng of the the navigation channel regulation in inland waterway.

key wordsnavigation channel regulation;aquatic ecosystem;effect

河流生态修复方面,目前我国仍处于起步和技术探索阶段,河流整治工作基本处于水质改善和景观建设阶段。缺乏传统水利、生态系统栖息地和景观的有机结合。多数地方的河道整治,尤其是中小型河流,其理念仍停留在渠道化、衬砌等已被发达国家舍弃的做法[1]。内河航道整治使自然河流渠道化,从而破坏水生生物的产卵场、栖息地和河流形态的多样化,以及减弱河流的自然净化能力和破坏其生态环境,因此应做好内河航道整治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合理的水生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2-4]。

1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1.1施工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藻类是一群具有叶绿素和其他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低等植物,是自然水体的原始生产者,多数藻类是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的饵料。内河航道整治工程对浮游植物的影响主要是航道整治阶段,因新建堤坝、旧堤坝拆除、水流发生变化等引起局部水域水质浑浊,影响阳光透射,使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暂时降低,不利于藻类生长繁殖,数量减少。待工程结束后,水深相对增加,水体透明度增大,有利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可促进藻类繁殖,受影响河段藻类的数量可很快恢复到原有水平。

1.2 施工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水域中的浮游动物是许多经济鱼类和几乎所有幼鱼的重要饵料。浮游动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在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能量转换中,浮游动物与水生植物、底栖动物、浮游植物一起,各占有重要位置。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一样,在航道整治阶段,因施工影响而使其数量减少,因工程结束逐步得以恢复。航道整治前,碍航特征为急、浅、险,整治后水流趋于平缓,流速降低,则泥沙含量减少,水深增加,水体透明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原生动物、轮虫及浮游甲壳动物的繁殖。预计整治后河段中的浮游动物数量会有所增加,但种群结构不会发生大的变化[5]。

1.3施工对底栖生物的影响

底栖动物是长期在水域底部泥沙中、石块或其他水底物体上生活的动物。自然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与底层杂食性鱼类有着极大的关系。航道整治工程对底栖动物较大的影响是直接改变了其生活环境,从而使其种类、数量、分布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挖泥和抛投过程对其影响较大。底栖动物随着挖出的底泥,从挖泥区被人为地转移到深水区抛泥,使挖泥区的数量明显减少;抛投区底栖生物因遭疏浚弃土和礁石覆盖而死亡。喜浅水急流的种类因不适应新的环境而逐渐死亡,少部分适应性强的种类则存活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局部的原有平衡被破坏后,由于生态效应作用将会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新的平衡。水下炸礁、疏浚、抛泥都是人为地改变底栖动物的生活环境,仅改变了部分河段的底质环境,对整体底栖动物的影响并不大。

1.4施工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疏浚和抛投工程对鱼类的影响方式较为相似。由于鱼类的游泳活动能力较强,在疏浚机械或施工船舶的扰动作用下,鱼类将会被驱赶出施工水域,因此疏浚和抛投工程对鱼类的直接影响较小;但如果影响底质面积较大,则将对施工后的底质和生境恢复产生不利影响。一般内河航道疏浚施工过程中,对暴露于设计水深之上的岩石采用水下爆破的方法予以清除,对渔业资源会产生一定不利的影响。与疏浚和抛投工程相比,水下炸礁在对渔业资源和底栖生物的影响方式上有很多不同的特点,因此水下炸礁施工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炸礁是施工中用来保证设计水深的常见方法,所采用的工艺通常为打孔(8~10个孔)、起爆、清除,一次起爆药量8~12 kg,所采用的炸药多为防水硝铵炸药。现采用类比分析的方法,参照“辽东湾双台子河口利用水中放炮进行石油地震勘探(使用4 kg硝铵炸药)”的相关试验结果,预测水下炸礁对水环境及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1.4.1工程炸礁对水环境的影响。水下爆炸后,爆炸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一是重金属的变化状况。爆破未引起江水中重金属的浓度变化,原因是调查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低,爆炸后,沉积物中重金属与江水混合,不会产生明显的溶出现象。因此,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直接影响到爆破后重金属的变化。二是有机物的变化。cod和toc的浓度是江水中有机物含量多少的直接反映。结果表明,这2项均有所增加,但对水环境影响不大。三是水下爆炸对江水的影响主要是浑浊度和悬浮体的增高,如在某水域长期进行水下爆炸,产生的高浑浊水团由于水流产生的输移、扩散和沉降作用,会影响周围生态系统,威胁水生生物资源。

1.4.2工程炸礁对水生生物及水产养殖的影响。一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长期生活于高浑浊水团中的生物,其鳃部会被悬浮物质充塞而呼吸困难,影响发育,甚至引起窒息死亡。此外,水体中悬浮物长期过量会妨碍生物的卵和幼体的正常发育,破坏鱼类及其他动物的栖息环境,抑制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动物的饵料。二是对鱼类的影响。据资料记载,4 kg炸药在浅海水下爆炸,距爆炸中心20 m以内,对150 g左右的鱼类致死率可达100%,而在40 m左右致死率可达33%,50 m以外则是安全区。另据国家海洋研究部门对海上石油勘探表层除泥对海洋生物影响的原体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深8~20 m,单次起爆用药量8~10 kg的试验条件下,在距爆破点50 m范围内出了鱼、贝等死亡,内脏破裂;在50~100 m范围内,鱼贝类出现精神忧郁,皮坏死、内脏损伤、发育慢或停止发育等现象;100 m以外,对鱼贝类生存无较大影响。因此,参照该试验的结果并在施工中采取毫秒延期爆破方法,炸礁施工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范围保守起见可确定在400 m范围以内。由此可见,对于鱼类及其他活动性强的游泳生物来讲,爆炸的直接杀伤作用影响较小,除少部分致死外,大部分将迅速出逃,游迁其他水域。调查进行炸礁点周围有没有鱼类索饵区、产卵场、越冬场,整治的河道是不是主要鱼类的重要洄游通道,对于有洄游性鱼类通过需调查鱼类的洄游期,炸礁要避开鱼类集中的栖息地和洄游性鱼类的洄游期。三是对底栖生物的影响。水下爆炸可使位于爆炸中心附近的贝类及其他底栖生物当场毙命,除强声压致死外那些致昏而处于半致死状态的底栖生物,在遭到由爆炸激起的大量泥沙石块掩埋之后,也难逃窒息死亡的命运。由于爆炸量相对集中,沉积物破坏面积相对不大,而且施工时间控制在枯水期施工,底栖生物的资源量处于较少的时期,因此这部分影响不予考虑。四是对养殖区的影响。调查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养殖区,为避免施工活动对捕捞区产生影响,建设单位务必加强施工组织安排,将施工期控制在枯水期内,且应在施工前与有关村镇密切联系,充分协商,做好作业区内捕捞网具的迁移工作[6]。

2施工期水生生物环境影响保护措施

2.1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确保作业安全,减少影响

合理安排施工进度,非特殊情况施工期不得延长,尽量在枯水季节完成水下施工作业。选用装载能力大的运输船舶,降低船舶往返频率,减少水体扰动、悬浮物增加对水生生物和鱼类的影响程度。为确保工程爆破作业安全,减少炸礁(石)震动对江上作业船舶与人员的影响,施工单位在拟定施工方案时应根据国家爆破安全规程的要求,起爆药量应控制在所引起的爆炸的地震速度在规程中所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并在施工过程对爆炸产生的地震效应进行监测,掌握合适的一次爆炸的用药量。其次在导爆方法上,尽量采用导爆索串并联的传爆网络和毫秒延期爆破方法,以减少冲击波、飞石及淤泥对周围水环境、生态环境与水产养殖区的影响,切实做好安全爆破作业。尽量避免对鱼类,特别是珍稀水生生物产生影响,建议正式施工前应先以少量炸药进行试爆,对需炸礁的河段分段进行,实行点炸,起到在施工区域内驱赶鱼类以及珍稀水生生物的作用,尽可能将鱼亡量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建议航道整治作业避开鱼类产卵孵化高峰期及珍稀鱼类的洄游季节(一般为4—6月)。

2.2设置拦网,实行监测,采用生态修复措施

施工单位在与当地渔业部门协商的情况下,可考虑在炸礁和爆破作业前一天,在距炸礁点和爆破作业点中心上下游400 m处分时设置拦网,炸礁和爆破作业后撤网。在航道整治过程中,需开展全程环境监理和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炸礁、抛投对水环境、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状况,以便及时调整作业方案,防止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施工中建设方应主动与作业点附近的渔民就作业时间进行协商,以减少渔业资源损失。施工过程中发现珍稀水生动物,应立即停止。如发现有因施工行为而误伤的珍稀水生生物,应暂停施工并报告渔政部门共同处理。可采用河道、河型多样化的生态修复措施,设置人工产卵床,建设人工产卵场、栖息地和回游通道,以及人工放流等措施缓解。内河航道整治对河流生态的胁迫主要是生物生境和生态条件的改变,因而修复措施以河流生态水工学和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为主[7]。

3参考文献

[1] 水利部全球-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现状及展望[c]∥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 陈会东,王志勇,周斌,等.顺德水道航道整治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r].天津: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2005.

[3] 崔树彬,刘俊勇,陈军,等.论河流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内涵、外延及其应用[j].中国水利,2005(21):16-19.

[4] 崔树彬,王现方,邓家泉.试论珠江水系的河流生态问题及对策[j].水利发展研究,2005,5(9):7-11.

[5] 于国荣,夏自强,蔡玉鹏,等.河道大型水库水力过渡区及其生态影响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2006(6):618-621.

篇6

关键词:防砂坝;拆除;河道

中图分类号: TV5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兴建了超过数千座的防砂坝,但这些防砂坝的拦砂寿命通常都很短,当大量的砂石被防砂坝拦阻后,防砂坝将渐渐淤满,最后无法继续拦砂,只好在下游继续建新的防砂坝,最后使得山区到处都建满了防砂坝。防砂坝是河川中最常见的水利设施的一,其主要的功能在于拦蓄河道泥沙、调节泥沙输送、防止侵蚀、控制流心及抑止土石流等。加上过去的工程建设过于注重安全性与实用性,忽略了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冲击,大大破坏了原本的自然环境。

一、防砂坝对环境的影响

(1)生物洄游路迳受阻隔:横向构造物的兴建后,阻隔了原本可以在溪流中自由迁徙移动分布的水生生物,尤其是生活史中具有降、溯河的种类 。

(2)栖息地单调化:横向构造物完工后,坝上方新形成的深潭,被水流携带的砂砾石块渐次淤满,减少了适合鱼类栖息所需的物理性环境因子与结构性栖地,即河道变宽,流速减缓,水深变浅;换言的,由深潭、急流、缓流与浅濑等多样化的栖地变成宽而浅的单调浅濑的河道。

(3)减少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与丰富度:横向构造物拦砂造成上游淤砂的单一化栖息环境,与常被水流扬起的沙质所产生的混浊,对水生生态系与藻类等的多样性与丰富度造成负面影响。

(4)水生生物族群基因库缩小与区隔化:由于溪流被构造物分隔而成区段化,在相隔两河段间,都只有向下游的单向分布。不论何种鱼类或水生生物,被封闭在有限的水域内,族群扩散模式遭阻断,持续进行单向的生殖交流活动,使得族群因近亲,造成基因库趋于单一化,其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逐渐降低,以致有灭绝的危机。

二、坝体拆除

坝体移除的方式包含有:

(1)全部移除:是将堰坝坝体与所有其他附属构造物拆除,两侧直至坝墩,其作法在于移除所有的人工构造物,亦即将河道恢复成过去未建坝的样子。

(2)完全切开:是拆毁坝体结构或是切开,使其接近原来的河床位置,完全切开不需将所有的堰坝及附属构造物拆除。

(3)部分切开:是指移除部分坝体,使得堰坝不能蓄水,堰坝仍然存在,但开口需够大使较大洪水可顺利通过,切开顺序如下:

1)垂直方面逐步拆除,保留基座防止河床严重纵向刷深。

2)从中央以 U字型或 V字型往下逐步拆除。

3)河道围堰一半,先拆除一半,再拆另一半或剩下部分使其自然崩解。

(4)水位降低:当水位降低时,存在的水位不再对坝体施加过大的水压力,对于安全上的紧急处理或移除横向水工结构物先行步骤有所益处。

三、工程实例

1、工程概况

本研究假设坝体上游已淤满,坝翼比例为1:0.5,坝体宽度及高度主要受限于试验渠槽的限制。因此,坝体宽度及高度主要采用20m及5m,水平及垂直缩尺比例皆为1:50,故试验模型坝体宽度b为40cm,坝体高度d为10cm。

由于防砂坝坝翼为固定于两岸边坡,为了不破坏两岸边坡稳定,本研究的坝体改善方案以不拆除坝翼为原则,又顾及防砂坝上下游落差及稳定流心,避免侧向冲刷,因此拆坝高度自溢流口至下游河床面为止。主要的改善方案分为纵向拆除:拆除宽度为 b,高度则分别为d/4、d/2、3d/4和d。

2、试验

(1)试验渠槽:渠槽全长13.6m、宽0.5m、深0.75m,渠槽侧壁的材质为强化透明玻璃,以利于试验进行时的观测。渠槽尾端有一尾水闸门,用以控制试验水深,渠槽下方有一马达配合升降轴承可抬升前后渠槽的高程,进而控制坡度。

(2)供水系统:以15HP的抽水马达从蓄水池中抽水,经由给水管送至定水头水箱,供应水量至渠槽中。水流经渠槽后流入尾水池,再经由排水道流进蓄水池,形成一供水循环系统。而定水头水箱上缘有一溢流管,可将多余的水量输送至尾水池。

(3)流量控制:定水头水箱至渠槽间设有一控制闸阀,可控制流量流至渠槽中。流槽前端有一60度的V型堰,以供量测试验时的流量。

3、试验流程

待准备工作完成后,自渠槽的上游处供给清水流量,并开始计时。首先进行对照组试验,即未拆坝时状况,量测水深、流速、底质糙度、床面冲淤变化及溶氧值,以供与各拆坝方案试验结果比较。由于坡度及拆坝方案不同,造成的河道动态平衡冲刷时间不同。因此,当底床冲淤变动小于最大冲刷深度的5%即达平衡冲刷时间,则可视为河床已达平衡冲刷而停止试验,此时利用流速计量测流速,水位计量测水面高程,溶氧计量测溶氧变化。接着放空水体再以超音波水位计量测各断面的冲淤深度,计算水深。其后,改变不同试验条件,重覆此步骤。

4、试验结果分析

本研究假设防砂坝坝体上游已淤满,河床质平均粒径 dm为3.73mm,几何标准偏差σg为1.2的均匀泥砂,坝翼比例为1:0.5。由于防砂坝坝翼为固定于两岸边坡,为了不破坏两岸边坡稳定,本研究的坝体改善方案以不拆除坝翼为原则,分别改变坝体拆除面积(拆除1/4、1/2、3/4及全部拆除)、拆除方式(垂向拆除及横向拆除)、河床平均坡度(S0=1%)及相对水流强度(V/Vc=0.75)等参数,进行水工试验,以了解各种拆坝方案对于河床稳定、河川流况歧义度及水中溶氧的影响。

5、纵向河床稳定

防砂坝坝体拆除后,由于上、下游河床落差经过水流作用,于坝体上游河道产生溯源冲刷,一方面不断的向上游侵蚀;另一方面会将上游的泥砂带往下游,造成下游河床渐次淤积。因此,河道的变动改变了河床原有的坡度,而坡度的改变也会影响流速,当坡度变陡时,则流速也会因此变快,而造成下游河道的破坏且对于回游生物的影响甚大;反的,当坡度变缓,则流速变慢,对于回游生物的影响较小,故在坝体拆除后若能产生坡度较缓的河床,则应为较佳的坝体拆除模式。此外,坝体拆除后,上、下游原有的河床落差障碍消除,对于上溯及降海型水生生物提供了较适合的纵向生态廊道。

图1分别为在相对水流强度 V/Vc=0.75时,坡度S0为1%的各坝体改善方案纵断面高程变化图。其中纵坐标为高程,高程=100mm为坝体上游原始河床高程,高程=0mm为坝体下游原始河床高程;横坐标为断面位置其中断面0为坝置,自坝置向上游断面编号为负、向下游断面编号为正;水流为自左向右流动。

由图1得知,拆坝方案的坝体上游均呈现冲刷的现象,对照组(未拆坝)的上游由于河床淤满呈稳定状态并无冲刷的现象,拆除d/4(拆除后坝顶高程为75mm)及d/2(拆除后坝顶高程为50mm)其坝体上游河床因坝体部分拆除而向上游产生溯源冲刷(source scour),而坝体下游河床仍有落差因跌流而产生冲刷坑,且上、下游落差较大 (拆除 d/4上、下游落差约为 90mm~108mm;拆除d/2上、下游落差约为50mm~66mm),形成纵向通路障碍,不利于水生生物上溯或降海,其余的拆坝方案均产生纵向连续廊道,有利于水生生物上溯或降海;而坝体未拆(对照组)时,因落差最大故于坝下游的冲刷坑最深且大。

注:坝置为 0,上游为负值,下游为正值。

图1V/Vc=0.75,S0=1%时的各坝体改善方案纵断面高程变化图

四、总结

坝体改善(拆坝)方案,其改善后的河川流况歧义度均优于对照组(未拆坝),表示坝体改善后,可营造出较多样化的栖地环境,较适合水生生物生存。

参考文献:

[1]陈 献,谢新春,杨绍洋,邱金火,李俊儒.石梁工法应用在农水路生态改善工程[J].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第2期:61~76

篇7

针对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较深入地分析,结合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基本原则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设计方法。有效降低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使生态系统明显提高稳定性。

关键词:

生态水利;水利规划设计;规划设计方法

1概述

水利工程的建设在满足水利规划需求的同时也产生很多负面效应,生态水利工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规划设计生态水利工程的方法亟待解决。但在水利工程规划过程中,应对水利工程建设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有效降低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方法

2.1安全性和经济性。

生态水利工程属于综合性工程,不仅要要与水利工程学原理相符,也要与生态学原理相符。其工程设施应与水文学和工程力学规律相符,才能保证工程设施具有安全及稳定性。生态水利工程在经济方面,应严格按照降低风险增加效益的原则,因生态系统具有随机的演变方向,在规划方面也具有风险性,这更应科学比较规划设计方案,提高对长期评估及定点监测生态系统的重视程度。此外,还应对生态系统恢复能力进行合理利用,采取投入最小且利益最大的规划方法。

2.2生态系统自设计及自我恢复。

自组织功能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生态学中对分布的丰富物种采用自组织功能进行解释,也充分表明食物网的发展与时间具有一定关系,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是充分体现了其自组织功能。自然选择的物种就是自组织机理,即部分物种与生态系统友好,可经受自然选择考验,积极探寻适宜的能源和环境条件。受此影响,生态环境能够对具有足够数量繁殖的种群提供一定的支持。自组织功能原理类似于达尔文进化论,只是在研究尺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达尔文进化论主要是针对生活于地球生物圈的种群开展相关研究,而生态系统种群间产生自组织功能。通过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自然界可对适宜物种进行科学选择,具有结构合理性,进而实现设计要求,生态工程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难分伯仲。

2.3景观尺度及整体性。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及管理应基于大景观尺度、长期和可持续性的保持而避免在小尺度、短期及小范围实施,河流生态修复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具有较高的效率。生态修复小范围不仅具有较低效率,也具有较低的成功率。整体性主要是基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对其要素之间具有的交互作用加深了解,河流生态系统综合、整体的系统修复方法,不只是修复河道水文系统,更不是对单一动物或植被进行修复。而且,应对水域和生态环境的特点提高重视程度,具有随机的水位、流量及水量的水文周期变化等表现,也具有因河流侵蚀与淤积产生的交替变化而形成河势摆动等表现,这对于生物种群基本生存条件具有决定性作用。随不断变化的降雨、水文及潮流等条件动态系统在时空中收缩或扩展而构成水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限制生态环境时的高度临界状态变化到扩张时的冗余状态。而且,还要对动态扩展的生态环境边界进行综合考虑。因动物迁徙和植物扩散的随机性,生态环境边界也产生动态变化。另外,在时间尺度方面,河流生态修复也非常重要。演进河流系统的过程具有动态性,各河流生态系统都具有历史渊源,应收集、整理有关历史资料,对生态现状与长时间尺度的河流变化之间的关系加深了解,河流生态修复工作具有长期性。根据有关研究结果发现,湿地大约需15~20年才能进行重建或修复。所以,应长期准备河流生态修复项目,并开展长期监测和管理。

2.4反馈调整式设计方法。

生态系统的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在长时间尺度方面,河流修复工程需要一定时间,自然生态系统需数百万年才能进化。结构复杂性、系统有序性、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内部稳定性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是进化的趋势,并增强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在短时间尺度方面,生态系统演替也就是生态系统类型的替代也需要较长时间,希望在短时间内河流修复能获得显著效果不现实。对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结构模仿就属于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以构建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为目标。按照设计规划,对河流工程项目执行后,逐渐产生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此过程并非遵循预期设计目标,并产生多种可能性,不受外界影响的自然生态演进状态是最顶层的理想状态。在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中,通常难以将其恢复到河流原始未受干扰的状态,自然生态演进过程中,这种原始状态是极限状态上限。若不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影响而不断恶化,这是极限状态下限,生态修复在两种极限状态之间具有较多的可能性。对于实施完成的具体生态修复工程,比较理想的结果为:各生态变量的监测结果是目前科技水平可达到的最优值,表明生态演进符合理想趋势。此外,各生态变量监测值是可接受的最低值,包络图产生在两种极端状态之间,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后的实际状态都处于此包络图中。生态和社会系统可意识到并非静止,在时间与空间方面表现出不确定性。不仅自然系统演替,变化的人类系统及其产生的干扰也造成一定程度的调整生态系统。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受其不确定性影响而导致与传统确定性的设计方法之间存在一定区别,属于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采取反复循环方式,遵循“设计-管理-监测-评估-调整”的流程实施。在此流程中,基础工作是监测。监测工作涉及生物监测和水文观测,在项目建立初期需对监测系统进行完善,以实现观测的长期性。根据历史资料及有关监测数据,采取阶段性评估方法对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评估。参照比较方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一是比较河流系统历史及项目初期状况,二是比较相似自然条件下没有实施生态修复的河流。评估结果主要分为:一是生态系统基本上按照预定目标发展,无需进行设计变更;二是需对设计进行局部调整,对新状况进行适应;三是调整原制定目标,采取适宜的设计方法。反馈调整式设计积极倡导各界群体参与,具有广泛性,采取协商沟通方式,积极争取多方的共同利益。交流融合多学科特征,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提高科学性。

3结论

综上所述,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应严格遵循基本原则,对突况采取有效方法进行处理,不仅达到水利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还可明显减轻对自然的不利影响,使生态系统得到优化,进而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作者:周林 单位:五常市供水公司

参考文献

[1]杨立信.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一)—咸海流域实例分析[M].黄河水利出版社,2010.

[2]董哲仁.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3]邵蕾,李丽.浅谈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基本原则[J].民营科技,2013.10.

篇8

关键词: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V211.1+4 文献标识码: A

在人们对环境问题日趋重视的今天,在未来的建设水利工程中,不但要从社会的发展需求考虑,同时要把生态系统的建设放在重心,从而使水利工程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来实现经济的效益,使其的水域健康持续性和功能性共同发展。在目前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对河流生态系统所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水利工程是对河流的水文规律、流速、水温及水深等自然条件人为的进行非常大的改变,让河流的流动性、连续性和多样性均有很大的破坏,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一、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基础

(一)、保证水体内部环境的多样性

在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首先要对水文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掌握生态环境和生物种类间的关系,再对方案组建数学模型,对其可操作性、可行性进行论证,来保证水利设施的兴建使得环境能够拥有足够的丰富多样性,从而降低到最少的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生态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第一要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工程持续性的发挥其功能是基于工程的安全性得以保证,于是在设计过程中,要对水利工程的现场进行实地深入的考察,了解水流、水质的情况,要进行充分的考虑水对建筑物的侵蚀作用,还要充分考虑到泥沙的搬运作用和上游的水土流失,而使其对河道的发展趋势了解全面,在设计时都要综合性的考虑这些因素都需要,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并在工程的经济性上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工程建设都力求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仅付出最小的投资,生态水利工程也是这样,取得最大化的生态效益付出最小的投入这是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设计的基础。

(三)、保证建立完善的水利设施和河流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机制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主要参照物是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且运用生态学的环境工程和相关理论的先进技术,力求建造可持续发展、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能够不在人工干预的环境下自发地进行活动确保工程设施内部的各自然要素,维持河流水体的质量和生态环境的稳定。一般来说这种自发活动的方向是多向的,使得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中这种不确定性应遵循一种反馈机制,换而言之,仍旧需要在设计方案执行之后对水体的环境长期进行的评价和监督,还要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不断的调整与完善依据反馈的信息。

(四)保证自我修复功能

生态水利工程与传统水利工程相比,要确保传统水利工程的基本原则外,在设计的时候,还需要充分考虑对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进行保护,使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能够维持。而人工建筑物在这一方面所起的作用则非常少,具备良好的自我修复功能是基于经过长期自然因素的自然选择后而形成的生态圈,并发挥其作用。所以,应尽量避免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人为力量的绝对化,必须将自然的影响和人为力量相互进行结合,才能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和自设计功能,形成良好的合力结构,来自大自然中选择合适的物种,。

(五)、确保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水体在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通常被人为地划分成相对封闭的小区域且不同功能,很大程度上使其对水体内不同小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速度的降低,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受到影响,河流生态形同的整体性和稳定性遭受人为地破坏。在设计时,生态水利工程必须对施工流域内生态系统各因素之间的作用方式和相互关系充分掌握,尽最大限度地恢复和保持水体的自然状态,保证不受到外力的破坏到河流的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在工程结束后,不仅仅是单纯地对河岸的植被进行修复和对河道水文系统进行修复。

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的问题

目前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度都在迅速提高,也采取了一些修复和补救措施应对很多水利工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是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还有很多问题。

(一)、水利工程设计人员生态设计意识不强

因为国内影响操作介入生态水利工程的环境非常晚,还是一个非常新的科目在生态水利工程中,此外水利工程构建人员和生态环境科技技术人员合作的机会也非常少。目前很少能将在水利工程材料选用生态环保材料,必然对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设计影响非常大;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对生态环境意识非常少,来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参照生态理论的意识差。长期以来对水利工程只是重视工程的经济性和安全性造成了水利工程设计人员生态设计意识不强,在生态方面的考虑就比较少,所以水利工程设计人员需要加强生态设计意识。

(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标准与规范不统一、不完善

目前以传统水利为基础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是很完善和全面很多规范与标准。如:生态需水量计算作为行业指导文件,其中维持河流各种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种类非常多,还没有编制出来生态型河流护岸工程设计规范,河流生态修复方法和技术也在标准和规范有很多缺陷等。我国有非常广域的河流,其间差异较大,在一个新兴的领域,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水利设计工程标准也会有很多新的评价标准,但是针对性不强,比较笼统,无法适应不同的施工环境和不同地域范围。当下,缺乏基于不同区域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评价标准和施工方法,无法适应每一项水利工程,可操作性非常差。

(三)、生态水利工程与原有水利工程的设施协调运行不充分

目前对以前的水利工程在一个流域内调整新的生态水利工程优化设计以及改造,因为以前的水利工程设计不具备保护生态的理念,而当下要求对原水利工程改进为新的生态水利工程必定会对其安全性与功能性产生相对的影响。如:原来工程的发电效能、防洪排水标准、灌溉功能等,有的还会对原有水利工程的运行造成更大的影响。

三、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问题所使用的应对措施

(一)、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与环境紧密结合

要充分考虑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到水利工程水文、气象、地质等基本情况,还必须尽量利用环境工程和科学的技术与理论,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上使其与环境工程设计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要考虑到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水利与其它工程的差别: 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而且还有工程作用的水量较大等进行设计,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为了让体现环境保护和修复性,还必须让水污染控制工程和生态水利工程相结合,实现生态环保的水利工程。

(二)、完善及统一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标准及规范

现在与生态水利工程相关的经验不足,与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相关的研究成果也非常少,国外的一些相关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参考,来完善和补充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内容,同时可以相关的针对生态水利工程的规范进行编制,既能够适应生态水利发展的新需要,也是对一些水利工程进行指导。

(三)、强化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人员队伍建设

传统水利工程设计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有很大的不同,使得设计人员不但要在水利工程设计基础上专业扎实,还必须有很强的生态意识。国内的很多水利院校目前也开设了与生态水利工程有关的课程,还需要通过专业的训练学习和日常培训,对设计人员的生态意识进行提升,让他们掌握和熟知生态学的实践基本理论和,从提升生态水利设计人员队伍建设,保障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质量。

总之,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主要是找寻自然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点。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发展较为缓慢,是因为经验积累问题上的不足,但是随着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生态水利工程的前景发展非常乐观。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 flood control, irrigation, power generation and shipping has played a tremendous social and economic effect,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alysis the impact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on water, hydrology, geology, soil, the humanities, the effects of biodiversity, and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the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reasonable reliable reference.

Key words: hydraulic engineer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act;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TV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1.1对水体的影响

拦河修建挡水建筑物后,在上游形成水库,随着水位的抬高,库内大体积水体流速变慢,滞留时间变长,有利于悬浮物的沉降;库内流速慢,藻类活动频繁,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与水中钙、镁离子结合,产生CaCO3和MgCO,并沉淀下来,降低了水体硬度,这是有利的一面。但是同时也会有不利的一面,即库内流速小,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度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复氧能力减弱,使得水库自净能力比河流弱,库内水流流速变小、透明度增大,利于藻类光合作用,藻类大量生长,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另外,水库不仅存蓄了汛期洪水,还截流了非汛期的基流,使下游水位下降,造成下游湖泊水位和地下水水位下降,湿地萎缩、绿洲消失、海水倒灌,对航运、灌溉、渔业等均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1.2对水文地质的影响

大中型水库修建后,会改变下游河道流量,因而会对周围环境带来影响,同时水库渗漏问题会造成周围的水文条件发生变化。修建大坝后,还可能会诱发地震、塌岸、滑坡等地质灾害。大型水库蓄水后,可能诱发地震。其主要原因在于:水体压重引起地壳应力的增加;水渗入断层,可导致断层之间的程度增加;增加岩层中空隙水压力,库岸会产生滑塌。水库蓄水后,水位升高,岸坡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易发生塌方、山体滑坡及危险岩体的失稳现象。

1.3对土壤的影响

通过兴修水利工程、疏浚河道等措施,保护农田,使之免受干旱、洪涝等灾害影响,通过拦截天然径流、调节地表径流等措施,补充了土壤的水分,改善了土壤的养分和内热状况。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兴建也使下游平原的淤泥肥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同时,在输水渠道两岸,由于渗漏,使地下水抬高,造成大面积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另外,泥沙淤积问题也是每个水利工程都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拦河修建挡水建筑物后,会在建筑物前造成泥沙大量淤积。

1.4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修建水利工程后,打破了原有水系内的生物(尤其是珍稀动物)的生活环境,会造成原始生态系统的改变,使食物链遭到破坏,威胁多样生物的生存,严重的会造成灭绝。

1.5水利工程的噪声污染及景观破坏

水利工程施工作业,由于机械设备规格型号大,且开挖及爆破工程较多,这些都有可能形成对周边环境的噪声污染。必须分析其对周边居民环境以及动物栖息环境的影响。此外,水利工程施工作业区域由于水资源丰富,景观较好,因此,必须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对景观资源造成的破坏及其恢复程度。

2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1水土流失预防措施

2.1.1对于水利工程的水土流失的工程防治。预防水土流失,可以结合具体工程项目分区防治,可以采取枢纽工程与临建工程分区防治的方式。在施工工程区域,对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部分进行防护设计,并制定有利于水土保持的砼或砌石护坡、草皮护坡、挡土墙、地面排水工程等工程保护措施,对于块石料场的石料弃渣应修筑挡渣墙,同时施工过程中开采边坡废弃土石渣采取防护和拦挡措施,以防止无用弃土、渣被降雨或水流冲走,避免石料开采过程中危及河岸、堤防及水工程安全。

2.1.2加强水利工程沿线的土地整治及植物防护。土地整治,对渣场、科场和临时用地工程占用土地及永久工程区的空坪隙地工程完工后要恢复植被;弃渣施工、运输中,应充分利用施工管理措施,将弃土料弃于渣场上层,弃渣结束后,应进行渣场改造,对渣场统一进行平整堆放处理,营造固土保水作用好的水保林、草地,恢复植被;对料场应将开挖弃料回填,并覆土满足林业用地的要求;临时用地和永久工程区的空坪隙地要对废渣、废料和临时建筑清理拆除后,对压实的土地进行翻松、平整恢复植被和绿化美化。

2.2加强工程项目建设排放水的处理

对于砂石料生产废水处理可以采取经集中后经过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回用,其中沉淀污泥经干化处理后填埋处理,对于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均采用沉淀处理后直接排放。施工作业过程中,对于降水、渗水可直接排入下游基坑沉淀后排入河流中。施工作业人员的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水,采用了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进行生活污水处理。

2.3加强对粉尘污染的治理

工程施工期间所产生的粉尘、扬尘保护措施。水利工程施工期间,尽可能的减少使用爆破技术,较多的采用了湿法施工作业方式。为保证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全体作业人员配备防尘护具,涉及地下洞室施工作业的安装了临时送排风设备,从而保证及时排出施工中产生的粉尘。砂石加工场在建设时都配备了必要的防尘除尘设备,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从而保证设备能够有效运行。

2.4施工现场噪声防治与景观保护

由于施工机械设备,砂石料开采加工、工程开挖爆破等施工作业过程噪声较大,因此水利工程施工尽量分区域布置施工与生活地,合理限定爆破时间以及固定噪声较强施工作业时间等保护措施,尽可能的减少噪声污染。在施工作业期间,加强对景观环境的保护,景观环境的经济意义较大,避免因水利工程的实施破坏原有的景观,对于带动今后的旅游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

3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建议

3.1防洪工程规划

在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应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两个方面入手。在充分满足人们需求的前提下,权衡两者间的关系,摒弃、打破以往传统只针对经济技术进行考评、估测、分析的评估指标体系,而是应该在传统评估体系的基础上,纳入对项目地区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估,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综合的项目评估体。以往的治河工程,通常只是将河流作为环境修复工程的主体,而由于这些河流与其周边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仅凭河流的治理、恢复来实现生态平衡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河道、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实施前,首先需要根据实际的施工设计图纸对项目场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充分熟悉、掌握项目周边区域的环境,明确河流的结构、特征、布局,对水路交错地带作详细划分,针对河流上下游的生物群落展开全面的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认识河流水体与各种动物、植物间的依存关系。此外,还应针对施工场地内的河流、岸坡地质结构进行实地勘察、测量、检验等工作。在设计中加入补充性环保标准、保护环境要求等条件,以此保证项目的实施在环境破坏最小化的条件下进行。

3.2岸坡防护

在整治河流的过程中,水体、陆地交错地带的岸坡防护结构是影响河流区域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水陆交错地带是河流水体中植物的繁茂、发育地。此些植物不仅能够为动物提供生存空间,同时也是水生、陆生动物与植物的生活迁徙区域。因此,在设计岸坡防护工程的过程中,应在满足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生态建设要求,尽可能的采用与施工场地范围环境相协调的结构形式,在充分满足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保证生态与景观护岸形式的多样性。目前,较为常用的岸坡防护结构,其主要采用具备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以及由自然材质、多孔混凝土构件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的减少硬质、不透水材料的使用,为河流植物、生物的栖息、繁殖创造条件。

3.3 水利工程的管理

在水利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后,应及时治理、修复施工期间所造成的植被景观破坏。设计、编制符合现代化生态工程的环境修复方案并严格实施,以此保护已形成的生态平衡。对于水利项目范围内的生物圈,可翻阅当地生态环境的历史资料,与当下的情况作对比,根据其结果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水利工程项目的人员活动进行规划并加以规范,以此确保生物繁衍生息、保证不同物种间的比例平衡。为减少、降低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与投入使用的过程对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的破坏,保证生态建设的效果与实施,延长生态工程有效期限,应加强重视水利项目前期的养护、后期的管理,具体包括生态维护、检测、评估等工作。

篇10

【彭勇】主持人好,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很高兴能参加新都人民广播电台《阳光政务·政风行风热线》栏目。借此机会,我代表新都区水务局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我区水务工作的广大听众朋友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请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水务工作。希望通过《阳光政务·政风行风热线》栏目,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我区水务事业的发展。现场倾听广大听众朋友们的心声,直接与广大听众朋友们互动,衷心地希望广大听众朋友们对我区水务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调查,并及时给予落实和解决。

【主持人】今天参加我们节目的还有另外几位嘉宾,他们分别是供排水管理科谢兴斌科长、水环境推进组李艳红组长、防汛办副主任唐勇,同样欢迎你们的到来,给我们听众朋友打个招呼吧。

【众嘉宾】(齐声)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首先想请问下彭书记,今年水务局的工作安排和内容都有哪些呢?

【彭勇】今年,水务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区委“六个新都”建设的总体部署,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民生事业改善、依法治区、党风廉政建设、党的建设、政务服务、安全维稳及反恐防暴八个方面,结合水务工作实际,以“五水”建设统筹全局工作,以水生态示范区建设为工作重点,以服务民生为工作落脚点,抓特色、出亮点,为“六个新都”建设作出水务贡献。

今年,水务局将着力进一步完善五个方面建设:

1.进一步完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施新都区万亩亿元粮经复合示范基地水利骨干渠系综合工程,泰兴万亩蔬菜示范基地渠系改造工程,新都区锦绣田园现代农业精品园区渠系改造等项目,完善农业生产水利基础设施。

2.进一步完善城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实施镇(街道)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泰兴、军屯等5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金海污水处理厂扩容;新繁镇、清流镇等6个老场镇污水治理;南门河综合治理提升工程;军屯、斑竹园城镇全域污水收集管网试点工程;污水处理信息平台建设等项目,完善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

3.进一步完善农村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开展43条黑臭河渠治理,积极争取市局村镇全域污水治理试点。进一步完善黑臭河渠治理体制机制,加强管理,确保全区黑臭河渠水质有明显改善。

4.进一步完善农村自来水服务机制。在全域一网供水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内旧城改造、道路建设,完善供水主管道建设约40公里,全面构建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完善农村自来水运行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

5.进一步完善防汛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施2014—2015年“7·9”洪灾水毁修复工程、南门河防涝整治工程、学院路给水管网改造工程、石油学院排洪沟(下段)综合整治工程、严家坡排涝整治工程等项目,提升全区防汛排涝能力,进一步充实全区防汛应急物资储备,完善提升防汛应急预案。

【主持人】我市去年启动了“四改六治理”工程,对大气雾霾、河渠污染、交通秩序、市容市貌、违法建设、农村环境等方面进行治理。听了彭书记对今年水务局工作安排和内容的介绍,请问在“四改六治理”的大背景下,今年水务局对河道污染有哪些举措呢?

【彭勇】“四改六治理”是市委继北改后又一重大民生项目,我区河渠污染治理将按照“治理一片,干净一片”的思路,围绕治理目标,科学制定治理措施,统筹治理区域,与我区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区等项目紧密联系,整体推进,形成示范效应。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我局将对照成都市河渠污染治理专项工作方案,结合我区工作实际和工作重点,将我区水生态示范区创建融入其中,制定我区治理工作方案。

2.以民生项目做实为落脚点,通过下一步河渠污染治理,突出重点、亮点工作,强化宣传,分层面展示治理效果,为治理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3.创新体制机制,形成适合我区的水环境投建管长效机制,一方面充分利用兴水公司这一平台,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到我区水生态建设,另一方面建管并重,发挥乡镇、村社的主体作用,实现水环境长效管理。四是加强与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从技术层面、工作推进上论证项目可行性,最大限度发挥项目建设收益。

【主持人】河道污染的治理确实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谁都希望在居住的城市中有一条清洁美丽的河流。那么既然说了河渠的治理,在这里能不能为听众朋友们详细介绍下近几年我区水环境治理的情况呢?

【彭勇】好的。我区水环境治理按照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通过清淤、截污、输配水和景观提升四种方式进行整治,规模集中治理始于2013年。2013年市财政投入6900余万元,对九道堰流域为主的17条黑臭河渠进行治理。2014年市、区两级投入2.36亿元,开展了26条黑臭河渠综合治理,天皇堰、杨柳堰、东风渠三大输配水工程和新老桂湖水质治理等重点项目。截止去年底,毗河、老锦水河、杨柳堰等8条河道截污基本完工,其余18条河道治理已完成工程量85%,东风渠引水工程已完工并进行了试运行,杨柳堰引水工程已完工,天皇堰引水工程完成总工程量的80%,新老桂湖水质治理工程已投入使用。同时市、区先后投入近10亿元建成11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总规模12.78万吨/日,配套建设污水管道377公里,使主城区污水处理率达86.8%,乡镇场镇污水处理率达78.3%。全区50户以上的农村新型社区86个,其中55个社区的生活污水已进入市政管网,有13个农村新型社区建立了微型污水处理站,新型社区污水处理率达79%。经过近几年的连续治理,我区水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主持人】从目前投资的规模、工程进展的速度,我们看到了我区水环境整治的决心。但同时我们栏目组有时也会收到河渠脏乱差的投诉。李科长,根据你在水环境治理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你认为目前我区水环境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

【李艳红】目前我区水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污水来源多,处理率低。污水的种类较多,既有生活污水,又有工业污水、养殖废水、农家乐餐饮废水、畜禽宰杀、加工废水,而污水处理厂只能处理生活污水,其他废水行业标准较低,即使企业自行处理后入河,对水环境影响还是较大。

2.污水收集率不高。我区管网建设滞后,已建管网主要集中在城区和场镇,大部分农村还没有污水收集管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周边河渠。主城区和各乡镇的场镇城郊结合部,管网建设滞后,无收集主管网。场镇虽然建设了主管网,但支管网最后100米、200米未到位,污水进不去。已建管网管理不到位,破损、漏管、堵塞、淤积时常发生,导致污水浓度不高。

3.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我区污水处理厂目前每天只能处理12.78万吨,一些乡镇污水处理厂规模小,日处理能力只有300-500吨,同时由于人口向城镇和工业集中发展区集中,已建设的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行,导致污水经常溢流,污染河渠。

4.农村院落治污滞后。广大农村农民生活污水现在有很大一部分没有作为农田的肥料,污水流入沟渠,同时广大农村院落生活污水没有经过有效处理,直接进入沟渠,污染河道。

5.宣传发动工作不到位。虽然开展了水环境保护宣传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等活动,但效果较差,全社会对水环境保护的责任感需要进一步提升。

6.非工程措施有待加强。水环境执法力度不够,企业偷排污水现象时有发生,养殖排污有反弹,农村化肥、农药等面源还未有效开展。

【主持人】通过刚才李科长的介绍,我们发现影响我区水环境的因素还是很多的,那么在接下来,我区水环境治理将重点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彭勇】2015年是“四改六治理”的快速推进之年,是争创水生态示范区攻坚之年,是治理工作大见成效之年,我们将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对上争资争项,遵循“流域治理、综合治理”的总体原则,按照“专项治理与综合治理相结合,以综合治理为主;局部治理与流域治理相结合,以流域治理为主;突出抓好重点区域和流域,积极实施村级污水综合治理,为“六个新都”建设提供良好的水环境支撑。具体来讲:就是2015年,全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主城区水质明显改善。2016年,全区消除黑臭水体,水质明显改善。2017年,全区水质达到“水清、无味、景美”。

【主持人】我想问下李科长,你在我区水环境治理中,有没有印象最深的事情呢?

【李艳红】 恩,如果说印象比较深的,应该是去年我区两湖治理工程的实施。

【主持人】“两湖”是哪两湖呢?

【李艳红】“两湖”是指升庵桂湖和新桂湖,是我区重要的生态绿地,也是老城区市民赏花游玩的最佳选择地之一。但近几年,园内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湖区的水不能循环流动,湖底淤泥发黑发臭,市民们苦恼不已。

【主持人】那针对这“两湖”我们是怎么来治理的呢?

【李艳红】为了彻底治理污染,还市民美丽生态公园,提高城区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我们进行了深刻思考。通过对湖泊湿地走访学习、组织专家反复论证,多次征求群众意见,确定了“源头治理、生态改善”的治理思路,最终决定采用人工湿地+清水型生态修复方案。源头治理就是改变两个湖区水源,增加水的循环流动,坚决杜绝水质死灰复燃,重回恶臭的状态。生态修复就是在新开辟的约7536平方米水域上,大量栽种美人蕉、芦苇、再力花、风车草等水生植物,构成浓郁的原生态景象。这样一来,湖水循环流经人工湿地时,水生植物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净化水质,又可供游人观赏,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主持人】确实经过治理后,现在两湖的环境是非常优美,有栈道、有石板桥,还有很多的水生植物,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相信很多观众和我一样还有这样的疑问,那就是现在的“两湖”是水清水美,但是过一段时间后,“两湖”水质会不会又变差呢?

【李艳红】这个应该不会。现在湖区水源是引南门河水。南门河水由于受沿途生活污水的影响,导致水体高富营养化,所以我们首先通过三级湿地改善南门河河水水质,使进入主湖区的水质优于地表水Ⅳ类,再通过在主湖区内构建完整的生态修复链人工湿地使水质进一步提升至地表水Ⅲ,且恢复其生态的自净作用。这样一来,湖水循环流经人工湿地时,水生植物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净化水质,两湖的水质将得到极大改善,同时两湖公园新添了一道湿地风景线。

【热线1】你好,我是石板滩镇西江河的住户,我感觉最近河水都很浑浊,请问是什么原因呢?

【李艳红】您好,我们最近也接到群众反映西江河石板滩解放村段受污问题,经我局工作人员现场查看,西江河石板滩解放村段河水呈黄色,系砂石场大量排污导致,但沿河排查,在我区境内无排口。我局综合监察大队已与河道上游西河镇辖区管理单位龙泉驿区水务局执法大队进行反映沟通,龙泉驿执法大队将对辖区内西江河沿线的砂石场进行排查,并将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主持人】我们刚才讨论的都是政府在水环境治理发挥的作用,请问彭书记,您认为我们广大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更好的保护我们的水环境呢?

【彭勇】的确,水环境保护离不开我们每一位公众的参与。我们应该提高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提倡绿色生活,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支持环保。我们应该提高环境与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道德风尚,负起环保责任,认真搞好居住社区、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清除或有效控制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对环境少一份破坏,多一份关爱,共建我们美好家园。  

【主持人】现在水资源越来越短缺,有没有一些节水小窍门推荐给我们观众呢?

【谢兴斌】好的。节水其实是有很多小技巧的。

我们在洗手、洗脸、刷牙时不要将龙头始终打开,应该间断性放水。如:洗手、洗脸时应在打肥皂时关闭龙头,刷牙时,应在杯子接满水后,关闭龙头。沐浴时,可以用容器收集使用过的水,用于冲洗马桶或擦地。

在清洗炊具、餐具时,如果油污过重,可以先用纸擦去油污,然后进行冲洗。用洗米水、煮面汤、过夜茶清洗碗筷,可以去油,节省用水量和洗洁精的污染。清洗蔬菜时,不要在水龙头下直接进行清洗,尽量放入到盛水容器中,并调整清洗顺序,如:可以先对有皮的蔬菜进行去皮、去泥,然后再进行清洗;先清洗叶类、果类蔬菜,然后清洗根茎类蔬菜。

洗衣服时可以集中清洗,减少洗衣次数。漂洗小件衣物时,将水龙头拧小,用流动水冲洗,并在下面放空盆收集用过的水,而不要接几盆水,多次漂洗。这样既容易漂净,又可减少用水总量,还能将收集的水循环利用。

【热线2】我是斑竹园镇文锦街竹园丽都7楼住户,我们住户水压都非常低,甚至有些住户经常没水,找了物管物管称小区内面的自来水管道口径太小,要等斑竹园镇镇政府来处理,找了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的人也称要等镇政府才有权处理,希望给我们解决一下。

【谢兴斌】您好,根据自来水公司工作人员检测,目前竹园丽都小区供水压力符合城市供水水压标准的要求,您反映的水压低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竹园丽都小区内部管网由开发商自行建设,管网设计不合理。

2.因内部管网设计不合理,导致在用水高峰时期,市政压力无法保障高层用水。

我们正在和开发商进行沟通,拟增加二次加压设施,解决问题。

【主持人】好了,现在我们聊聊我区的饮水工程。在去年召开的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快推进全省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升级的目标要求。我区作为农村饮水工作建设、管理先进单位在会上交流发言。那么彭书记,你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饮水工程建设情况呢?

【彭勇】我区以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实现全区域“一网供水”为核心,2008年至2014年累计投入资金11亿元,全区自来水普及率由08年的45.7%提升至2013年的67.1%。2014年,通过农村自来水入户惠民工程,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0%。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的基础上,又创新农村饮水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水平,整合城乡供水资源,构建多水源点供水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同网、同价、同服务,受到了省水利厅的充分肯定。具体来说:

2008年,我区全域供水规划完成,同年投资1800万元率先实施了石木惠民工程,正式拉开了全域供水的序幕。

2010年,我区投资1.36亿元实施了“镇镇通”给水工程,使全区各镇实现供水主管网与主要水源点联通。

2012年,我区投资2亿元实施了“村村通”给水工程,2013年已全面完成,基本实现了我区自来水管网的全覆盖。

2013年,我区尝试了农村供水“共建共管”新模式,先后实施了封赐村、桂林村等5个村的农村散居院落供水。

2014年,我区投资2.1亿元启动全区农村自来水入户惠民工程,年底全面完成,将达到自来水大水厂、全管网供水,全面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水服务标准化。

【主持人】能不能为大家具体介绍下自来水入户惠民工程呢?

【彭勇】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纳入“惠民工程”和“民生工程”之列,根据我区供水现状,为打通自来水管网“最后一公里”,将供水管网延伸到全区各村(社区)、自然院落的村民家中,使农民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提出了“自来水入户惠民工程”。

2014年,我区投资约2.1亿元(其中,2013年中央配套资金4726万元,2014年中央配套资金2709万元,其余由区政府补贴1000元/户,农户自筹1000元/户)启动农村自来水入户惠民工程,通过管网延伸,截止2014年底,解决全区6.8万户(约24万人)的饮水问题。

【主持人】水是生命之源,我区在饮水安全方面有哪些保障措施呢?

【彭勇】1.深入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主要做法有:(1)认真做好新三水厂、大丰自来水厂和各乡镇水厂饮用水源保护区工作。(2)强化对饮用水源保护的监管和执法,严禁在水源保护区新建与饮用水源保护无关的项目,确保饮用水源安全。(3)积极建立饮用水源生态补偿机制。(4)进一步完善农村自来水服务机制。为更加方面自来水用户查询和缴纳税费,除现有的镇(街道)营业厅外,与红旗超市联合推出税费缴费新渠道,建立与成都市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网、实现自来水信息、税费查询扩展到村,与中国交费网并联,进一步扩大水费代收范围和定位,把自来水交费网店扩展到每个村的便民服务超市。

【主持人】彭书记,你看,今年的春灌工作即将开始,能否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年的春灌准备工作呢?

【彭勇】春灌用水工作是水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稳定的头等大事。今年的春灌用水仍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水权集中、面积配水”的原则。作为我们老百姓来讲,要利用季节、气候、品种、区位差异优势,因地制宜,打好时间差,做好错峰用水,争取用水的主动。我们大力提倡收一块、泡一块、栽一块的灌溉用水方式,改变有水不泡田、炕田等大水、先漫灌后湃水的用水方式,积极提倡科学用水、节约用水,积极推广节水耐旱新品种,推广旱育秧、抛秧、浅水湿润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根据今年的用水形势,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我们力争6月3日完成全区灌面的95%,面积26.53万亩。

【热线3】主持人,你好,我是龙桥镇普文村住户,我在家里用锅烧自来水,烧开之后发现锅盖顶上和周围一圈覆盖了很厚的一层白色粉末,想知道水质是否达标?

【谢兴斌】您好,您反映的自来水烧开后产生白色粉末的原因为水源水钙镁含量较高。现新都龙桥片区自来水由龙桥水厂供应,该水厂原水、净水、出厂水、管网水水质经区疾控中心定期检测,完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近年水厂自身的生产管理水平也在大幅提高,在相关政府部门监督、管理下,相信水厂一定会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自来水,提供更优质服务。

【主持人】看来广大居民的饮用水安全还是得到很大保障的。我们了解到,去年8月12日,区政府召开了打击盗采砂石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工作会,请问对于打击盗采砂石的违法行为,区政府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彭勇】1.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构。区政府成立了专项执法行动领导小组,区水务局、区国土局、区公安分局、功能园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都成立了专项执法行动领导小组。全区每天出动巡查人员72人,巡查车辆19辆,负责辖区内打击盗采砂石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工作,形成了较强的打击声势。

2.采用多种形式宣传,促进专项执法行动取得实效。我区已制定了开展打击盗采砂石违法行为专项执法行动宣传工作方案,新都资讯去年8月15日刊登了《关于严厉打击河道管护范围内非法开采砂石行为的通告》,人民渠管理处印制的200份通告也已发到沿河各镇、街道、功能园区,区电视台去年8月25日对清白江大河重点点位进行了现场拍摄,各镇、街办以会代训,利用公示栏进行了广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