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2: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方案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四川省革命老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备受关注,南江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之一。从调查中发现南江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职多,专职少。135人中只有5人是专职,其他的全是兼职,专职率仅约为4%。2012年,教育部公布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中小学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1],对心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了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2007年广东省编办与教育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中小学校要为心理教师设置专职岗位,并规定设立心理学科教师职称评聘系列。吉林省借鉴广东的做法,认为要保证这项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必须为心理教师设置专职岗位。2013年为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吉林省为心理教师设置专职岗位和职称系列,真正建立起一支能够在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部分,是基础教育实际发展的需要,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强烈愿望。由于诸多原因,此问题还没有引起较高的重视,通过查阅以往相关研究文献发现,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的研究还非常少,而四川革命老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专职的少,而且教师缺乏相应的知识系统和技能。

二、四川省革命老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与外延

专业化,一方面是某一专业的从业人员达到该专业标准的动态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指其成长为专业人员的静态发展结果[3]。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本质和核心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素养的专业化,主要包括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保证教师专业地位和职能发挥的客观环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是其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四川省革命老区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沿海发达地区、内地发展较好的地区虽然同等重要,但在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与外延上有所不同。四川省革命老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是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他们的教育与心理科学知识,使他们能对不同状态的学生进行心理鉴定,拟定心理保健措施,掌握某些治疗方法和行为矫正技术[4];并能对自我心理进行调节。

其外延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尽可能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由于革命老区在经济上的制约,所以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近几年还不能普遍的实现。二是兼职教师学习专门、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能发现问题并及早预防与治疗。三是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兼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开展活动。四是学习评价与调节自身心理健康的手段,避免学生产生师源性心理问题。五是较强的科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很强的地域性,它既有共性,更有个别性、特殊性。教师应研究本地区、本校学生的心理现状和问题,制定出能适应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加强校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探索符合本地区、本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做到以研促教[5]。

三、四川革命老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策略

(一)高校相应的对口援助

1.成立专门领导小组

高校成立对口援助工作领导小组,并委任校级领导任组长,由学生工作部(处)、教务处、人事处、计财处、宣传部、国资处、招就处、后勤、团委、相关系科教学系负责人为成员。小组下设心理援助办公室,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具体组织和实施心理援助日常工作。

2.召开专题会议,落实专项经费

学院领导讨论通过对口援助南江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将开展对口援助工作所需的资金纳入财务预算,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对口援助工作。

3.积极深入调研,双方认真协商,拟定详细方案

组长率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亲赴南江,与南江县教育局领导深入交换意见,召开南江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座谈会,听取一线教师意见。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对口援助南江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方案主要包括:师资培训、朋辈心理援助、指导编写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指派心理学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等形式,并将援助工作与科研工作相结合,共同提高科研水平。

(二)培养骨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革命老区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骨干教师培训,骨干教师一旦培训成功,他们可以对学校其他教师甚至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讲,这样可以节约资源,产生实效。骨干教师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

1.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

学院选派教育科学与技术系及初等教育系的专家前往南江为广大教师授课。培训以讲座形式开展,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共开展了五次讲座,主题分别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技巧”、“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处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分析与干预策略”等。南江县教育局安排各中小学1至2名老师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参训老师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技能。

2.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层面进行培训指导

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性、教育性,所以教育应该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进行。因此,在培训中教师们加大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指导,特别是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活动课程的开展。

3.举行示范公开课

学院选派2名青年骨干教师前往南江开展了3次心理健康示范课。他们分别以“融入集体”、“我能、我自信”、“学会承受挫折”为主题进行了示范课,200余名师生观摩了示范课。示范课为教师展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4.送出去培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专业程度如果要提高,送出去培训是另一种形式。而且培训的期限将延长(在美国培训的期限将由一年延到两年),培训方法更多地采用模拟的方式,以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6]。

(三)自主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中应注意不断地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这是一种专业化的体现。

1.利用网络平台,突破时空限制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保证。网络的发展,增加了教师获得心理健康教育获取知识的渠道。

(1)对口学校组建心理援助专家团,建立网络心理交流平台

心理援助专家团由对口援助学校分管领导及具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学专业教师组成。主要是利用QQ群,建立了“1+1心灵花园”网络心理交流平台,两校百余名教师加入了QQ群,实现了资源共享,案例探讨及督导。

(2)通过网络向经验丰富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学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网―心育门户网站―首页,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http://njxljy.com/陶老师工作站、宁教授工作室,http://xljy.zje.net.cn/镇江市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北京师范大学牵牵心理热线等也已经在青少年中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益的补充,能够扩展学生心理成长的环境,最终使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有效资源紧密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购买资料

(1)杂志介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杂志栏目分为:学术空间、人物专访、一线快递国际传真、科研实践、师资培训讲座、专题讨论、教师成长、课程思考、个案分析、动态。

其中中小学教师特别应该关注的是一线快递、科研实践、专题讨论、课程思考。一线快递是对全国各地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方法等进行报道,或刊登某地区、学校、个人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等。科研实践是介绍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科研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案的设计;刊载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关的调查报告。专题讨论是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受到广泛关注、引起多方争论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各方发表不同见解。课程思考是介绍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总结;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操作性强的、内容新颖的活动设计方案。

(2)书籍介绍[7]

通过当当网可以找到83件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商品,在此特别给教师们推荐以下几本书。

由谢维兴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于2008年8月1日出版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推荐理由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迄今走过20年左右的历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存在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中较突出的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专业成长有很多路径,培训与自我进修无疑是基于目前现实状况所能选择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方式。但作为培训与自我进修最基本的“载体”――教材、资料、参考书等,能够适合一线教师使用的并不多。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作者组织了一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专家和一线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实践者,编著了该书。

由林甲针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于2012年8月1日出版的《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课》。推荐理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本书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模拟课堂的形式,对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课的理念及操作方式给予了全面阐释。

由徐岳敏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0年6月1出版的《学生心理扩展训练教师实用手册》。推荐理由:本书邀请全国各地著名的教育工作者执笔,汇集在教育改革与实践中涌现的先进理念、成果和方法,经过专家认真遴选、评点总结而成,代表了目前教育实践中先进的教育生产力,具有时代前沿性。

由李权超、谢玉茹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于2010年10月1日出版的《实用团体心理游戏与心理辅导》。推荐理由:本书精选了62个切合团体实际、能够广泛推广的团体心理游戏和心理辅导项目。每个心理游戏均在现场进行过试用,并根据反馈的意见进行了完善。

3.向专家及同行请教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学习与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艺术中的艺术,通过培训学习,虽然可以学到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但是心理问题的发展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在不断更新。在实际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要继续借助学习资源平台,向同行学习,向专家请教,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专业水准。

(四)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人员应该具有比较严格的专业标准、明确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专门的认定制度和聘任制度,不是任意科目教师都可以担任的,更不是一些素质较低的教师的最后归属。

革命老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配备专业、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样才能使革命老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实际的效果。

(五)给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恰当的身份与待遇,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篇2

〔关键词〕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2-0010-03

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早,于1987年发端,历经20多年风起云涌,取得了许多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近年来,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积极推进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全方位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作为工作重点,建立了一整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运作模式,提升了办学水平,推进了素质教育。为了提炼经验,发现问题,找到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方向,近期,南京市教育局对全市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逐渐明晰了以“规范管理、专业引领、品牌塑造、积极导向”为特征的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以规范化管理提升心育工作的品位

南京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之初就得到了行政的大力推动和规范管理,经过不断的摸索与整合,南京市形成了体系化的行政管理机制,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整体工作具有了较高品位。当前,其行政管理机制形成了两大模块:行政与服务体系和行政管理制度体系。

1.行政与服务体系是由三个三级子系统组成的立体网络结构

工作网络――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区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咨询网络――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工作站)区县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工作站分站)学校心理咨询室;

科研网络――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组区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组学校心理健康教研组。

2.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则是心育系列工作制度化的产物

在大量的课题研究和教育实践基础上,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保障和促进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首先是纲领性文件的制定,如1996年颁发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培训内容、途径方法,到教师队伍培训、考核评估等做出相关的规定;1999年制定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

其次是各项具体工作领域的制度建设,包括学校心理教育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学校心理咨询室管理与评估制度、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工作监督制度等。例如,为规范学校心理教育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南京市于2000年制定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员资格认证实施办法》,并配套制定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方案》和《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员培训方案》;2001年又制定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员考核办法》;为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健康发展,南京市于1999年出台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暂行办法》,2002年制定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室评估方案(试行)》,2006年对《评估方案》作了修订,正式颁布了《南京市学校合格心理咨询室建设及评估标准》,后为适应形势需要,又于2007年颁发了《南京市学校示范心理咨询室建设及评估标准》;为确保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南京市相继出台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准则》(2001)和《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工作规程》(2007)。

这些政策和文件的颁布施行,使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战略与策略的层面上都进入了规范化的运作轨道。

二、以专业化建设锻造心育工作的品质

南京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套专业化的操作模式,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规范地实施,为心理教育的品质提供了保障。这套实践操作模式包括五大模块: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规范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多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层级式的心理健康防护系统。

1.以科研课题引领教育实践,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科学化

南京是在全国最早启动心理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城市之一。早在1987年,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就着手研制出版了《儿童・少年・青年心理培育纲要》,这是国内推出的首个学校心理教育的指导性蓝本,出版后立即引起全国极大关注。紧接着该所又会同市鼓楼区教育局编写了《完善你自己――中学生心理百题》,这也是全国最早出版的中学生心理读本。此后,南京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在科研引领之下健康有序地发展着。

“九五”期间,南京市几十所学校汇聚在国家重点课题《大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十五”期间,南京市又成功立项了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心理监护系统的构建与运作》,集中了80多所中小学参与研究。此外,南京市还先后完成了《中学班主任与心理教育研究》《心育与德育关系的研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研究》等一大批各级心理教育课题。并且,全市逐渐建立了一批立足本市、辐射全国的心理教育研究中心,其中较具影响力的有“中小学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儿童感统训练中心”“儿童心理剧研究中心”“情感教育研究中心”“少儿心理科学院”等。科研课题整合了全市学校的心育资源,引领了全市学校的心育实践。2007年,南京市由教育行政领导亲自挂帅,从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启动了中小学生“学习力”研究,以多领域合作、多学科融合的方式开掘学生学习的心理潜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这项研究正在稳步进行中。

2.以专业素质建设教师队伍,使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

首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和资格认证。2002年,在明确区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这两类不同工作性质的基础上,南京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员”两个层次的资格认证制度,成立了资格认证机构,制定了规范的培训方案,认定了培训部门的资质,提出了具体的考核办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员资格认证,是一个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要求的较为完整的体系,是促进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入、规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具有较高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这项举措已被国家教育部编入高校相关学科教材。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99名教师取得了心理咨询员资格,1882名教师取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

其次,对心理教师进行职称评定。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的稳定和专业成长,南京市开始了心理教师职称评定,目前暂属于政治系列。同时也开启了市级心理学科带头人的评选。

此外,在教师通识培训中,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分量和专业性,南京市还专门组建了由高校专家、一线优秀专业人员等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以专家数据库方式为各教师培训机构提供师资信息。此举得到了教师管理与培训部门的高度赞誉。

3.以评估督导改良心理咨询室,使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规范化

学校心理咨询室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重要阵地,为此南京市一直致力于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与完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一是明确心理咨询室的职能。要求学校心理咨询室不仅承担对上门求询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的职责,而且要承担宣传心理教育、指导班级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实施专题性团体心理辅导、整合学校心理教育资源等任务。

二是认证心理咨询室的专业人员。要求这些人员必须经市教育局组织的心理咨询员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后持证上岗。

三是评估和验收合格心理咨询室。我们制定了合格心理咨询室的试行标准,从2002年起每年进行评估和验收,以市教育局的名义认定合格心理咨询室。为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水平不断跃升,又于2007年启动了学校示范心理咨询室的评估验收。

四是总结和交流心理咨询室工作经验。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心理学术团体举办过多次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会和心理咨询室建设专题论坛,一些区县也分别召开过心理咨询室建设经验交流会。截至目前,南京市经过评估验收的学校合格心理咨询室已达551个,占市中小学总数的90%以上,并验收了首批47个示范心理咨询室。

4.以多样形式传递心育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元化

课程是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课堂是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南京市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心理辅导课、心理活动课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市有80多所小学先后开设了心理教育活动课,每周一节,每节20分钟;初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课;高中则以选修课(有的学校还作为必修课)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常识和心理健康辅导。市里还先后编写了《中小学各年级心理教育实验读本》、《心理教育活动手册(幼儿卷、小学卷、中学卷)》等教材,开展了心理剧展演、群体心理素质训练、学生心理小论文征集等活动。许多学校还形成了自己的成果和经验,创出许多团体心育活动的形式,如“少儿俱乐部”系列、“校园心理剧”系列、“心育游戏”系列、“心育体操”系列、“音乐育心”系列、“心育小研究员”系列、“心育行为练习”系列等。心育课已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此外“同伴互助”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举措,全市许多学校建立了“同伴互助小组”“心理互助热线”,一些学校还设置“班级心育委员”“心理信息员”,使同伴互助落到了实处。

5.以三道防线建立防护系统,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层级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践中,南京市形成了三级心理健康防护系统。一级系统(心理培育系统)面向全体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育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这部分工作主要是由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规划、组织、管理,主要承担者是学校。二级系统(心理辅导系统)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对一般性的心理困扰、初始性的心理障碍进行辅导。这部分工作主要由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织管理,“陶老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室一起实施。三级系统(心理矫正系统)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援助,对患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与治疗。这部分工作主要由“陶老师”承担,学校心理咨询室配合进行。

三、以特色化运作打造心育工作的品牌

南京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意识地引进特色化的品牌运作方式,塑造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形象,使心育工作生动鲜明地呈现,以此提升教育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主要有以下三大品牌。

1.“智慧果”青少年性教育热线

1994年,南京市开通了全国第一条专为中学生提供性心理咨询与性教育的电话热线,并赋予它一个诗意的名称――“智慧果”。热线开通后即引起了广泛、热烈而持续的反响,国内外五十多家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一时间北京的“少女课堂”和南京的“智慧果”成了当时国内青少年性教育的代表模式。该热线已接待咨询近万人次。

篇3

关键词:芦山地震灾区;师生心理;援助经验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07-0076-03

2013年4月20日上午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四川省紧急启动应急预案,省教育厅迅速行动起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指导灾区教育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投入抗震救灾,保障师生生命安全。没有一次灾难不是以人类的进步作为补偿。从汶川到芦山,四川教育系统,在此次考验面前,心理援助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及时建立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应急机制

建立高效的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应急机制,是心理援助工作组织有力、及时有序、科学有效,援助工作实现全覆盖的重要保障。“4·20”芦山地震灾后,四川省教育厅借鉴“5·12”师生心理援助应急机制研究成果,及时建立了灾后教育系统师生心理援助应急机制。

(一)成立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协调领导小组和专家组

4月23日,四川省教育厅成立了“4·20”芦山地震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协调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并于当日奔赴灾区。协调领导小组由厅领导和相关处室人员组成,专家组由高校和教育科研系统的专家构成。他们均具有“5·12”汶川地震灾后心理援助的经验。

(二)开展灾区师生精神状态及学校心理援助需求调查

为掌握灾区师生心理援助需求,24—25日,省心理援助专家组分若干小队,分别到芦山、天全等重灾县,与教育局、教研室相关同志座谈,了解灾后学校总体情况,并在他们陪同下深入芦山中学、凤禾中心校、飞仙中心校、升隆中心校、芦山县初中、天全县三小等学校开展6次专题调研,访谈校长及教师30余人,对芦山中学初一到高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状态进行了深入了解,对灾区师生精神状态及学校心理援助需求有了基本把握。

(三)建立联络人制度,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及时提供心理援助

在调研基础上,省心理援助专家组结合“5·12”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应急机制建立经验,与芦山县教育局协商讨论,于4月25日率先帮助芦山县教育局建立了中小学灾后心理援助协调机制,落实了联络人,畅通了信息沟通渠道。随着灾区中小学先后复学复课,通过信息渠道,学校心理援助的需求源源不断地反馈到专家组。面对大量的援助需求,专家组在就近直接提供心理援助的同时,更是充分发挥与灾区其他心理专业机构和组织联系紧密的优势,及时协调联系中科院心理所、华西医院等专业力量,参与到复学复课第一课——心理辅导课的工作中,以解学校燃眉之急。

(四)协助雅安市教育局制定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工作方案

省心理援助协调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积极指导市、县(区)、校三级建立心理援助工作机制。在与市教育局沟通过程中,专家组看到市教育局工作相当繁重,许多紧急事务需要处理,加之对心理援助专业工作不熟悉,主动提出协助草拟心理援助工作方案。为使方案切合实际,多次与市教育局同志沟通方案内容。“方案”从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整合资源,加强指导;畅通信息,搞好宣传等方面,明确受灾县在心理援助中的作用、具体工作任务和工作措施;同时,协助制定了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工作指导意见。“意见”从工作目标及原则、方式及内容、队伍三方面规范外来心理援助组织,为科学有序地开展灾后师生心理援助提供制度保障。4月28日,雅安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做好地震灾区师生心理援助工作的通知》。至此,协助建立起了市、县(区)心理援助协调机制和联络人制度,畅通了省、市、县(区)、校信息沟通渠道。灾区各县(区)形成了以心理援助协调负责人、联络人和骨干教师为龙头的行政——教研——学校——驻点心理援助组织相互协调配合的县级师生心理援助工作机制。

(五)培训灾区心理援助专业力量

为保证心理援助全覆盖,也为当地培养一支“永久牌”的心理健康教育骨干队伍,省心理援助协调组和专家组主动与雅安市教育局联系,协调骨干教师培训事宜。为高质量开展培训工作,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专家组多次与雅安市教科所同志商量培训主题和内容,设计出了符合实际的培训主题、课程内容,并与培训专家讨论了培训方式和方法。到5月6日完成了雅安8个县(区)的骨干教师和教研员培训,同时指导他们完成了本县(区)的心理援助规划方案的编制,为灾区心理援助的持续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普及灾后心理康复知识和方法

免费发送地震灾后心理援助适用书籍。紧急筹措适合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学生需求的《灾后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案例》、《帮孩子重建心灵家园——团体活动辅导手册》、《“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心理援助应急机制研究》等书籍,为复学复课期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规范的活动方案,为市、县(区)灾后心理援助机制建设提供参考。

二、专业组织和人员有序参与灾后心理援助

作为“5·12”和“4·20”地震灾后师生心理援助的亲历者,总体感觉这次心理援助组织和人员吸取了“5·12”灾后心理援助的经验教训,注意了介入方式和介入时机,做到了帮忙不添乱。

(一)抢险救援(人)阶段(3—4天内)

人们习惯称之为黄金72小时,救人是重点。这时,心理援助组织和人员主要在后方,协助医疗人员,对伤员进行帮助。进入现场的也主要以有组织的医疗救援人员身份进入,对丧亲家属施以援助。

(二)应急安置阶段

心理援助组织和人员大都以救援自愿者身份在应急避难场所或帐篷区等人员聚集区域,从事综合服务工作,如协助搭建帐篷、安抚老人和照看孩子等,发挥了社会支持,安定人心的作用。

(三)过渡安置阶段

学校陆续开始复学复课,心理援助需求量很大。处于待命状态的心理援助组织,主动通过灾区师生心理援助协调机制和联络人渠道获得需求信息,在统一协调下,对接受心理援助的学校积极开展专业服务。心理援助组织和人员按照《雅安市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工作指导意见》的要求,一个心理援助组织定点相关学校,工作时间在一周以上,克服了“5·12”灾后不同的心理援助组织对同一所学校,相同的学生进行重复的心理辅导的弊端,避免对学生造成多次心理伤害。同时,不少心理援助组织还与受援学校建立起了中长期工作目标关系,以保障心理援助的持续性与有效性。

三、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后续建议

为帮助灾区师生尽快摆脱地震灾害造成的心理阴影,重塑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借鉴“5·12”汶川心理援助经验,根据灾后不同阶段师生心理发展状况,特提出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后续建议:

(一)重视对心理受创教师(校长)开展康复培训

地震发生后,灾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守岗位,积极投身抢险救灾和过渡安置工作,为确保学校安全复课和尽快让孩子们走出心理阴影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经历了抢险救灾、复学复课繁重工作的灾区教师(校长)也已身心俱疲,对灾区广大教师(校长)进行科学有效的灾后心理援助显得非常必要。“5·12”汶川地震灾难及国内外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重大灾害性事件由于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会造成人的心理失衡,产生心理危机。尤其是有亲人、学生伤亡的情况下,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干预与疏导,必将会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重大的影响,影响身心健康,进而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通过康复培训计划的实施,促进灾区中小学教师掌握心理康复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提高他们自身心理康复能力及帮助学生康复的能力,是促进灾区学校心理康复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有效开展的重要措施。

(二)学校要组织开展学生喜爱的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芦山强烈地震对学生的心理冲击明显,与汶川地震等灾难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具有相似性。与学生交谈中,学生常常自述“当我想起或听别人说到地震的时候会感到难过”、“很难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下降”、“对过去经常做的事明显失去兴趣”等,感觉“焦躁不安”、“容易发火”等,情绪波动非常明显。加之复学复课阶段,学生多在板房学习;家庭房屋受损,时有余震,学生多住在板房或帐篷里。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灾前存在较大差异。对学校而言,首要任务是平复学生心理。学校要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运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创伤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如音乐、绘画、体育、游戏、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帮助学生积极地面对并转化灾后的各种负面情绪,学习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正确地认识、评价并悦纳自我,发现自己身上的正向心理资源,重建对自我和生活的自信心,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重建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坦然面对灾难,发现生命的积极意义,珍惜每一天的生活;更懂得关爱自己和他人,学习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获得正能量,进而摆脱地震带来的心理阴影,逐渐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注重建立灾后学校心理援助长效工作机制

篇4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国家、教育和社会对集中连片开发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救助政策方面大力倾斜,国家资助经费由2003年的18亿提高到2010年的510亿,经济救助机制已经相对完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所以,积极开展既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又切合当地实际的贫困生心理救助理论和实践研究,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湘西州、张家界、怀化地区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湘西州民族中学等学校集中了大批优秀特困高中学生,通过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状况与救助机制的研究,着重于民族立人、立本教育,培养适宜区域发展的人才,对大湘西的教育、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教育理论与现实的研究表明,直接以普通高中贫困学生心理救助问题研究为题的现有成果散见于各种文献之中,尤其是对连片开发地区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救助的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成熟的运作机制及适当的心理疏导策略与方法。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辅以统计归纳法、经验总结法,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了一个较理想的研究水平。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4.12―2015.1)

组建队伍,开展培训。研究成员涵盖湘西州、张家界、怀化心理专职教师及有关部门人员,阵容强大,结构合理,实践与研究能力雄厚,并通过多种形式培训提高研究成员的综合素质、心理帮扶专业化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

2.调查研究阶段(2015.2―2015.6)

确定调查对象,编制《连片开发地区高中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据调查结果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制定救助策略和实施方案。

(1)调查了解现状。对州民族中学进行了多项调查,调查显示,州民族中学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8%,贫困生约占1/3,部分学生存在焦虑、厌学现象。以447宏志班为切入点,后推广至全校贫困生,作Zung普测。分析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系统(SAS)数据,发现1194名受测学生中焦虑标准分50分以上的549名,46%学生有不同程度焦虑(见图1)。对参加清华北大推荐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情况测试》问卷调查,这一群体焦虑高达60%。在高中生厌学情况调查中受试学生厌学、怠学情况较严重,个别学生有逃学、辍学现象。

(2)确定研究对象。据调查有效问卷结果分析,建立心理档案162份,采用“S机有目的性抽样”方法从中确定30个研究样本。对包含样本在内的1194名学生施以教育和引导,两学期后进行对比测试。焦虑标准分50分以上人数为382名,所占比例由46%下降为32%(见图2)。

(3)推广调查研究。在吉首丹青中学随机抽取30名农村学生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普查与分析。数据汇总分析如表1、表2。

分析普查数据,该校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良好的占50%,有轻度问题的占43%,问题中等的占3%,问题比较重的占3%,严重的占0%。焦虑情况分析结果为良好的占27%,轻度焦虑的占56%,中等焦虑的占7%,比较严重的占10%,严重的占0%,反映出湘西其他中学民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情况达到73%,有心理帮扶的必要。

3.实践研究阶段(2015.7―2015.10)

通过实践,总结出“351”心理救助的有效策略,调整方案,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指导、基地提供服务、专业学会引领的科学救助机制,撰写论文,为湘西民族贫困地区高中学生获得身心和谐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有效策略。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导课题的研究实施

课题组起草《湘西自治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州局依此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州教通〔2013〕188号)。主持人制订《2015―2017年湘西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项目工作方案》,州局依此制定下发《关于实施全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项目的通知》。湘西州教育局成立湘西州中小学心理教育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全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指导、组织及管理工作。

(2)州民中创建“351”,以辅导中心为基地,提供心理帮扶服务

州民中在校长王斌领导下,2011年创建湘西州中小学校首个心理访谈室,引进湘西州第二届教育学学科带头人舒暖主持专项工作。2013年,建成州民中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湘西州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心灵驿站)。2014年,构建“351”心理救助机制。研发了《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标准》,制定了《湘西州民族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纲要》和《课程实施方案》,形成了每班每周一课时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2015年,在全州、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了广泛影响。

“351”由学校带动家庭、社会实施“五个一”心灵工程,以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五个一”即:创设一个心理帮扶教育机制;开展一系列课题研究;打造一个心理辅导中心;探寻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上好一堂心理辅导课。同时,举办“525”心理文化节、心理主题黑板报和作文竞赛等专项活动,创建州民中学生会心理健康部、女生部,开展心理拓展,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不断提高学生心理自助的能力。家庭“五个一”即:开展一系列家长心育活动;提供一个家长心理咨询服务窗口;建立一个家庭心理教育网络平台;参加一项家庭教育研究活动;成立一个家长委员会,完善家委会章程、制度、公约,争取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社会“五个一”即:在全州进行一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把辅导中心建成湘西州中小学心理疏导、学习培训及社会各界参观的基地;州民中对贫困生进行经济、心理共同帮扶,物质、精神双重资助的做法,目前已成为湘西州学生资助工作乃至州委州政府扶贫工作的一面旗帜;做好全州“助孤”教育心理帮扶工作;广泛送教,培养一支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创建一个注重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利用网络媒体、报纸杂志,建立起多维度、立体式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心理教育网络。

(3)专业学会引领“351”,边验证边修订边推广

在湖南学生资助研究会、湖南教育学会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专业引领下,进行校、州、省三级课题管理,“351”得到了有效验证。

宏志班入学即建立心理档案,予以全程心理关注,从2015年8月入校到2016年6月,共进行20次班级辅导,每次课后认真研讨并作行动研究,调整施教方案,增强班级辅导的针对性。4XX宏志班有心理咨询经历的学生的高考录取情况见表3,反映了心理救助颇具成效。

州民中实施“351” 由实验班推广到所有宏志班,2016届,51名宏志生参加高考,40人考取重点本科,其中2人分别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11人考取二本,本科上线率为100%。由宏志班逐步向全体学生推广,为来访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开展“351”心理帮扶,辐射到全校教师和家长,促进了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形成了学校新的办学特色。

心育培训由课题组成员、心理教师推广为全体教师以及家长和社会全员。借助香港乐群慈善基金萧庄夫妇资助项目,全州资助专干、心理教师共2000余名接受通识培训,87名参加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66名考取资格证。同时,广泛送教,在全州企事业单位举办“幸福人生”等多场专题讲座,惠及几千名家长,为心理教育在湘西的普及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州内多所中小学前来学习借鉴,“351”心理帮扶模式,对帮助湘西州中小学校乃至更大范围的学校达成理想的教育效果,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借鉴。

4.课题总结阶段(2015.11―2015.12)

研究形成阶段性优秀成果,此后修订研究方案,边研究边推广,边实施边验证,得出研究结论,完成研究报告和论文集。

三、研究结论

本课题研究,分析了连片开发地区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了运用差别化原则进行精准补偿完成对民族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性救助的理论体系,提出了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管理、基地提供服务、专业学会引领的科学救助机制和“351”心理帮扶模式,优化了对学生进行物质、精神双重补偿,经济、心理共同帮扶的心理疏导策略与方法,并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通过对样本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连片开发地区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需要心理疏导。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焦虑普查和焦虑、厌学专项测查中,统计分析结果呈显著性,说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绪特征焦虑特点明显。随后开展的各项情况调查,反映出受测学生比对照组焦虑情绪比例高,厌学行为更常见。对州民中参加北大清华面试推荐生的群体进行焦虑倾向主观感受测试,结果显示:适度焦虑占40%;中度焦虑占35%;严重焦虑占25%,一名学生分值高达73.75,焦虑情况严重。调查发现,州民中贫困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比例高达46%,特别是在品学兼优的群体中,这一比例达到60%,厌学、社会适应不良等心理及行为也比一般学生强烈。对吉首丹青中学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推广,发现湘西其他中学民族学生焦虑情况达到73%。调查前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的测试培训,保证了调查的科学化和专业性。使用的测查技术工具《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系统(SAS)》《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有中国常模,其信度效度都经过验证。《高中生厌学情况调查量表》系课题主持人编制,有效性有待进一步验证。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借助现代媒体软件技术进行,提高了统计速度和分析的精确性。调查及验证说明,民族地区部分学生自卑封闭,民族和地区认同感强,大量贫困生和留守儿童存在心理疏导的必要。调查数据为学校和本地区制定预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结论二:学校带动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心理教育,实施“351”心理帮扶,是连片开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救助的根本途径。

阿德勒认为,个体心理健康发展不仅要求有父母和子女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完整家庭,还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湘西州留守儿童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常面对亲情缺位,在孤立处理各种事件r容易出现心理困惑。连片开发地区土家族、苗族居民,在历代传承中形成了自卑等民族性格的集体缺陷。个体在本民族区域内生活时,民族群体心理接纳能让个体获得归属感。一旦离开原住地,高度的民族认同感降低,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湘西州青少年由偏远山区的农村走进城市,由民族零散分居地转到民族集中聚集地学习与生活,贫困的生活、艰辛的学习和追求理想的环境与文化的巨大反差,使之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消除个体心理问题仅凭学校、教师是不行的,这决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然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因素,唯有学校因素最为可控。只有由学校带动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能更好地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调整学生的不良认知。

结论三:通过个案分析、行动研究验证了环境策略、生―家―生―校心理疏导策略、情景假设―体验顿悟―行为指导―行为改变策略等心理疏导策略与方法,确保了没有一例学生因心理问题失学。

学校班级氛围、心理咨询功能室环境、家长的心育能力以及所处地区心育环境都直接影响心理教育的效果。州民中“心理访谈室”两年接待来访学生168人,进行个别辅导258人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落成仅一年,接待来访学生265人,个别辅导323人次,多次接待各级各类个人及组织来访。可见,环境温馨、格调高雅,功能室硬件设施设备建设对来访者数量均有影响。心理辅导中心向社会开放,利用温馨的环境感染来访者,令人们心情愉悦。通过营造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良好环境,推进学生的心理教育。

四、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信息化时代,社会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学生及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有更迫切的需求,民族地区高中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践上有待进一步推广,理论上有待进一步巩固成熟。

主要参考文献

[1] RobertJ・Ursano等著. 杨华渝译.精神分析治疗指南[M].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0.

[2]杨宏飞.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4.

[3]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 2001, 7.

[4]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2002.

篇5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008-02

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小学生的心理存在“勤奋―自卑”的极端取向,他们一方面能够并愿意充分展示自我,另一方面却受到严重自我不胜任感的困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和系统的干预。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再认识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它具有以下五个特征:(1)稳定的情感;(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征的多种心理特点;(4)智力正常;(5)意志力良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体育与健康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个别辅导等途径,唤起小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自我认识,并对心理有偏异或有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自我发展

调查表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专、兼职两支教师队伍,而且专职教师较少,难以满足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虽然体育、卫生等教师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但离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还很远,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另外,教师本身因工作、生活等压力,有时对学生缺乏耐心,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无视学生的心理,常用威严、权威压制学生幼小的心灵。

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心理健康教育集体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少,教育者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差,难以满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况。因此,体育、卫生等教师迫切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而且这样的培训需要常态化、科学化。

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其他教育工作整合为一,真正落实到教育活动中去,它是必需的而不是点缀。据了解,在很多学校,心理咨询师只是个摆设,心理健康课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地发挥作用。这种心理健康课开展的不规范、无考评的现状致使教育者上课无教案,备课应付、懒散现象严重。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

目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比较好的,但也确有不少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一般来讲,小学生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心理现象:(1)价值观扭曲。在现代经济发展的刺激下,家长和社会的影响致使不少小学生看重物质享受、看重金钱,无心学习,攀比心理严重,心理出现扭曲,甚至出现偷、抢的现象。(2)以自我为中心。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大人心中的小公主、小皇帝,大人一味地谦让、过分地疼爱致使孩子养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现状。他们心中只有自己,常常置别人的想法于不顾,不善于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3)逆反心理严重。受家庭条件,父母情况、自身原因等方面的影响,少数学生心理发展畸形,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教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更是反抗、逃避、远离等。(4)冷漠无情。“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很多小学生却总把别人当对手,别人好就嫉妒他们,别人差就嘲笑他们,对待别人非常冷漠。(5)恐惧抑郁。很多小学生抗挫能力差,经不起打击,对困难存在畏惧心理。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制定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

2.重视体育教师的作用,挖掘其教育教学潜力。目前,绝大多数体育教师都没有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师资少导致教师工作量大,他们无力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因此,重视体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必然的,它将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3.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必须对教育者进行专业培训,促使其专业化,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

4.建立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并对其进行测试。针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教育者要及时提出有效措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5.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要以中等强度的运动练习为主,坚持兴趣与运动负荷兼顾的基本原则,预防或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现象。

6.建立网络心理健康辅导区域。网络将成为今后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发展空间不可估量。在这个大空间里,可以有更多的人参与过来。教师要注重与家长的联系,将其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总之,开展系统、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日之功,它随着社会、教育、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我们作为教育者,要紧跟社会的步伐,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让其成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

参考文献:

篇6

Abstract:This paper is aimed at the undergraduates of four grades.By comparing the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the teacher talking and students listening),it turns out that the participatory teaching has a better effectiveness tha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college’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s.The author applies the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 to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colleges’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s.It means that during the entire course,about 70%to 80%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are participatory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the other 20% to 30% are the chief content and the instruction, summary as well as shareness of the activity in the lecture。It demands all student s’participation in the participatory activities,and a satisfactory result is acquired.

Key Words:College's psychological health course;Participatory teaching;Ordinary teaching;Effectiveness

1 研究背景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是实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参与式教学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用亲身体验去感悟、理解和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如果参与式教学能广泛应用到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中,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有帮助的。

目前,参与式教学引入中国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还处在幼年期,尚缺少相应的规范和长久的经验,造成国内教学在课程设计、实施和效果评估方面力量薄弱,目前关于参与式教学的相关研究大多数只停留在描述层面,实证研究较少,其中,王玉花对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有效性作了对比分析,将408名大学生分成二组:一组接受体验式教学方法(216名);另一组接受传统讲授教学(192名),同时设置未上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对照组(120名),采用自我接纳问卷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进行调查。最后发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对于普通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对大学生心理水平提高的效果更显著。银星严也对参与式教学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基于柯氏四层次评估模型理论,通过实证研究,探讨高校心理课参与式教学的优势,发现其在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四个层面的评估都显著优于普通式教学。在归纳学生建议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参与式教学应注意的事项。朱伟和管晓琴对参与式教学进行了设计:构建学习共同体澄清学习目标体验式学习准备参与式学习实施教学效果反馈。郭俊汝和范成博也通过对参与式教学和普通式教学进行对比发现,参与式教学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由此可见,对高校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参与式教学改革是十分有意义的,但该省开展的相关研究不够深入化、系统化,该项目拟从该校实际情况出发,开展相应实证研究,探讨辽宁省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形成参与式教学体系,如有可能,可以在全省范围推广。

2 参与式教学设计

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心理学依据是瑞士学者让?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美国学者弗洛姆的学习期望理论。皮亚杰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引导者、帮助者与促进者。弗洛姆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决策者,人们往往会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方案中选择最有利的行为,在备选方案的有利性和自己认识能力有限性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其哲学依据就是人的主体性。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人:人是自然的主体,是社会的主体,是自身的主体,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并使之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求发展的社会主体。

Alice和David以John和Kurt的理论为理论依据,探讨了参与式教学的有效性。他们以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传统的教学环境为基础,对参与式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探讨参与式教学如何应用在传统式教学中,包括纵向评价、课程发展、学生成长和能力发展。

该研究将参与式教学方法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改革与实践中,即,整个课堂教学内容的70%~80%左右为参与式教学活动,其余20%~30%的课堂内容为该节课主讲内容及活动介绍、总结和分享。要求全体听课学生都参与到设计的参与式活动中来。具体参与式活动形式,根据不同课堂专题,采用不同形式,比如在讲人际关系问题时,让学生将经历过的人际关系矛盾写成心理剧剧本,在课堂上演出心理剧,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针对不同课堂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参与形式,其中部分设计如以下几点。

(1)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让学生将经历过的人际关系矛盾写成心理剧剧本,在课堂上演出心理剧,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2)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将学生分组,8~10人一组,进行工作价值观拍卖会,通过激烈的拍卖,使学生认清自身的工作价值观。

(3)大学生人格的塑造:通过人格心理测试,调整学生在班级的座位,学生按人格类型排座位,使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同时也理解别人的人格特点,学会完善自身的人格。

(4)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分组,8~10人一组,按顺序采用如下游戏活动:“串名字”“5毛一块”“同舟共济”“休息一下”和“解开千千结”,培养大家的团队合作能力。

该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学实践的方式,探讨参与式教学的有效和必要性,并据此提出适合学生特点的具体方法。

3 被试

研究随机选取大一至大四的学生200名,男女各半,平均分成两组:一组使用参与式教学;另一组使用普通式教学,共同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察两组对不同教学方式效果的满意度差异。

4 研究方法

首先编制有关参与式教学和普通式教学的调查问卷,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然后,邀请大学生被试体验不同的教学方式,课程共16学时,一周一次2学时课程,课程结束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课程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再利用spss软件比较参与式教学与普通式教学的结果差异。

5 研究假设

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可能显著高于普通式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6 结果分析

6.1 两种问卷的信度分析

6.1.1 普通式教学的调查问卷

结果显示:KMO值为0.902,Bartlett球形检验达到显著性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6.1.2 参与式教学的调查问卷

结果显示:KMO值为0.917,Bartlett球形检验达到显著性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6.2 参与式教学与普通式教学的效果差异分析

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即两组被试的满意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方差齐性检验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组的方差齐。参与式教学与普通式教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5.353,df=1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

7 参与式教学的实施建议

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普通式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参与式教学方式更能让学生满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更为有效。因此,对于参与式教学设计可以使用以下策略。

7.1 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参与式教学方案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根本目的是要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大学生顺利度过大学四年生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和专业背景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比如:艺术类院校、技工类高职院校、女生较多的院校等等情况,要在参与式教学方案的设计上重点突出这类学生关注的问题,选取学生能接受的内容进行参与式教学。

7.2 教师要把握好参与式活动的比例

由于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为必修课,班型较大,上课人数较多,因此,参与式教学活动占整学期教学内容的比例可以根据学校情况自行调整,但笔者认为,比例值应该在60%~80%左右,其余20%~40%的课堂教学内容为该节课主讲内容及活动介绍、总结和分享,这样才能确保真正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时间有限、上课人数又非常多,不妨让分组后的学生展示他们所准备的内容中的一部分,比如,在讲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这一章时,可以让学生将经历过的人际关系矛盾写成心理剧剧本,在课堂上演出心理剧中最精彩的一部分,这样,全班10多组的学生就都可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了。

篇7

打造和谐幸福氛围,引领师生走上幸福之路,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区幸福村学区以“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通过多种途径与形式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努力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促进教师生命质量不断提升。

一、了解教师现状,使工作更有针对性

2006年,我们以召开座谈会、访谈等形式多方了解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现状,有44.9%的教师认为工作压力大,苦恼多于欢乐;有14%的教师安于现状,没有什么奋斗目标;很多教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归类整理后,我们发现教师之所以感觉压力大,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社会期待、教育教学工作、学习进修、人际关系交往以及家庭压力等。有不少教师出现了紧张感、焦虑感和受挫感等心理不适现象。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投身教育教学工作。

二、落实幸福教育工程,为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为了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提升教师幸福教育的施教能力,2007年,我学区开展了“幸福教育工程”。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制定了“幸福教育工程实施方案”,撰写了幸福教育工程开题报告,对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实施步骤等内容进行了阐述。

(一)创设条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

为了提高教师心育水平,我学区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如组织参加北京市心理教师上岗培训,做到每个学校至少有一个教师有上岗证书。为了普及心育知识,学区组织各学校积极参与了朝阳分院组织的“朝阳区教师心理健康导航项目”的相关培训工作。截至2010年底,我学区共有1395人次参与了导航项目的心理健康讲座,25人参加了为期两天的“自我发现之旅”教师心理技能培训,4个学校的4名心理教师参加了朝阳区心理教师执业能力培训。专业的培训内容,精心的课程设计,让参训教师受益匪浅,在丰富教师心理知识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与提升。

1. 关注教师家庭幸福,让家成为教师心灵的港湾

家庭是教师稳固的后方,教师只有家庭幸福,才能精神愉悦,才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培训使教师们以更加理性的观念看待自己的婚姻,看待婚姻中出现的问题,并学会正确处理这些问题。美满的家庭及婚姻是教师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前提。

2. 认识生命的本质,更加懂得教育学生的艺术

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如何看待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对于它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导航项目极为重视这一点。

3. 关注教师心理,让教师做自己的主人

如何看待教师职业压力,如何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导航项目为教师开设了“教师职业压力管理”和“关爱自我,做情绪的主人”“人际困惑与爱的方式”等专题讲座。通过讲座,让教师了解到压力产生的根源,学会了缓解压力,促进了教师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通过全员参加心理导航培训,帮助教师正确认识了职业特点,缓解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有效疏通了教师的消极情绪。

(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引领教师走上幸福之路

教师的幸福体验绝大多数体现在工作带来的成功上。只有发展性需要得到满足,教师才能够感受到工作带来的幸福。

我学区每年都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幸福杯”评优课。通过评优工作,为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提供成功的机会。同时,我们还通过开展教学反思、实施校本教研、教师在职培训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让教师感受到为人师的快乐,让教师感受到成功的体验,提升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教师的情趣

对教师的关心,不仅体现在关注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上,更体现在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上。几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学区党总支和工会等组织的作用,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娱乐活动。如为了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展示学区几年来幸福教育的成果,2010年5月,我们召开了“追求幸福教育,享受幸福教育”幸福教育工程阶段展示会,教师以舞蹈、小品、诗歌等多种形式诠释了开展幸福教育以来的收获与感受。

三、心育之花,缔结温馨之果

由于我们的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让人欣喜的成果。主要体现在:

1. 教师逐步体验到了工作的幸福与快乐

通过今年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有86%的教师对工作有了要求,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80%的教师感受到工作给自己带来的充实与快乐。教师普遍认为,在帮助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帮助。教师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2. 促进了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下,学校教育教学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学区的心理教育多次获得市区优秀奖,在市、区,以及全国和国际心理健康教育会上做过多次典型经验发言,并于2010年获得教育教学优秀奖。

3. 推动了学校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幸福教育”的理念不仅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四、目前存在的主要困惑及建议

虽然我们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困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从内容上讲。

1. 如何更好地引导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只有学会规划,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才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我学区正在开展学生生涯教育,教师生涯教育也要跟上。

2. 教师应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我们要让心理学真正走入课堂,走进日常工作学习,让教师明白,一个优秀的教师也应该是一个心理教育专家。

第二,从形式上看。

如何解决公学矛盾?采取什么形式能让培训更加富有实效?能否进一步做到集体培训和分层培训相结合、网络培训与自学相结合?

我们坚信,有上级领导的关注与指导,有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幸福村学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定会在推动学校整体发展中,在形成幸福教育的文化氛围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6-0016-0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目前,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案例课题研究等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良好机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子进一步拓宽。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忙于参加各类比赛,参加各种培训后,实际成效是否如预期?本文通过对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的反思,试图探寻一条适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以期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有所帮助。

一、现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

现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主要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比赛,案例、课题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短中期岗位在职培训及中长期脱产培训,职称评定等,还有部分教师自费参与学校以外的专业提升和资格认证等。这些专业化发展平台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 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及比赛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已基本进入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站得住课堂,应该具备教师所需的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参与这类比赛,能够培养自己的教学设计与表达力、教育教学组织与机智反思、研究与创新能力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具备一般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不是简单的心理学知识或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它没有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多地体现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课堂的理解和把握。在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或比赛课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往往自己在摸索着前进,不断积累经验。这个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更具个性化特征,专业知识和能力得到具体化的提升。

2. 心理辅导案例及课题研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除课堂教学外,更多承担着全校师生的个别及团体心理辅导、学校教科研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利用心理辅导的案例进行研究,不断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积累心理咨询与辅导经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就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咨询能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咨询技术。例如笔者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通过案例研究,发展了一套有自身特色的心理辅导技术[3],并取得了一定专业水平,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除心理辅导案例研究外,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也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调查访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分析问题,最后解决某一心理方面的问题,或者得出某一结论或方法,使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一方面取得进步。这种途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常用的专业化途径。

3. 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及在职或脱产培训

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中,教师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分享经验和教训。在与同行的交流中,一方面可以改进自己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方法,提升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自己的某些经验教训也可以为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同行的群体活动中,寻找自己的归属感,也有利于朋辈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

中小学教师管理改革,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条更宽的途径。如已经启动的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推出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发展培训的短中期项目,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不再只是形式上的要求,而是必须通过在职的短期培训、脱产的中长期培训获得相应的学分,才能够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晋升和攻读教育硕士也是专业化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提升专业水准的同时也可以不断激励自己在专业领域内发挥更大的作用。

4. 各类自费的心理培训与资格认证

现在社会上的各类心理培训和资格认证很多,各种流派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层出不穷,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选择余地。教师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擅长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去拓展。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反思

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外在的严格规范和恰当的评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路径很多,从外在形式来看,要接近或达到预期目标,需要有教育行政部门的规范和学校的严格要求。专业化发展所需的经费主要来自学校,如果只是流于形式上的参与即获得相应的学分或资格,那么所谓的“专业化发展”仅仅是一种浪费。因此,从外显的活动、培训形式到真正的专业成长,需要外在的严格把控和恰当的评价体系的约束。

2.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当内化为自身的专业诉求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专业化发展路径,确实可以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培养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在整个过程中,专业化发展的模式相对外化,很多都是岗位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如很多没有上过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师,通过比赛、观摩、研讨活动等,可以模仿到很多上课的知识和技能。一些在职或脱产的培训也往往流于形式,虽然平台很好,却因为各种因素而并没有发挥出这个平台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应有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这些外在的发展模式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需要以自己的内在要求为前提。如果仅仅是为应付任务,任何的培训都不会起作用。在面对如此多的专业发展路径时,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参与这次活动或培训,我要做点什么,或者我要解决什么问题。如果能够对自己有专业要求,活动或培训中总能够给自己带来一定的收获。其次,任何一类心理方面的教研活动、培训,其功能都会有一定的特点和限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面对这个问题时,首先要做出自己的判断,看这类活动、培训是否适合自己,而不是只要是活动、培训都参与,反而不利于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内在的专业诉求,一般都会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不断学习和积累来满足,而所参加的活动、培训应该是在一定的研究基础上进行选择,这样的专业提升效果才会非常明显。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说,专业水平的提升关键还是在于自身。有的教师对某一方面感兴趣,自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心理服务过程中,一边自己学习理论、摸索方法,一边实践并总结经验教训,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时咨询相关的专家学者[4],这样的专业发展效果总体来说是不错的。内在的要求驱动专业学习和实践,多看一点专业书籍,多做些笔记,多反思自身的专业成长历程,能够给教师带来更为实际的专业帮助。

3.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专多能、更趋一专”的专业化要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犹如社区医生,是个全能型的专业工作者。对于心理学、教育学的各种理论、各个流派都应当有所涉猎。特别是对于学校范围内发生的各类心理问题需要预防、识别、辅导和转介。针对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方法和技术,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为全面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专业知识和能力。而现在的专业发展培训中,这种全面型的培训较多,也正好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了发展机会。

但是在心理学领域,各种流派、理论太多,全面深入学习及运用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也不现实。教师在汲取各流派、理论共同特质的基础上,深入掌握一两种适合自身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技术,相信个案的咨询辅导效果会好得多。同时因为经常性地在实践中反复使用和锤炼,掌握的这一两种理论技术会得到扩张或重组,也往往会发展出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技术手段,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更高水平。

“一专多能、更趋一专”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把专业化发展看成是一条把自己培养成为专家型的学校心理学家的路径,而不仅仅停留在对权威的仰望和对同行的钦慕上。在某一领域内,自己也是有话语权的,如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是成功的,在学校心育中,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眼光,提出、设定、开设、实施更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切实解决专业领域内的问题,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积极心理学思想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理性反思自我的科学视角,难得的成长机遇和实践路径[5]。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观点、方法不但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构积极的心理教育范式,形成积极的教育风格,培养自身的积极认知方式和乐观心态,建立积极的师生互动关系,而且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能够以积极的知情意行带给学生正面的影响。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和心理咨询服务中,给学生传递直接的积极心理信号,促进学生转变消极认知方式,体验积极情绪情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的积极心理形象对学生也能带来隐性的积极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归根到底是要为学校师生服务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给师生的,不仅仅是遇到心理问题时的帮助,更应该协助师生提升幸福感,让大家不断体验幸福和快乐,并学会获得幸福、快乐的方法。笔者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自编《高中生积极心理拓展》的校本选修课教材,为学生开设了这类积极心理课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迎合积极心理学的潮流,在专业化要求下,不断反思自我、悦纳自我,以积极的理念进行教育教学、心理服务的实践活动,努力提升专业素养,积累经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宏方.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6):64-68,72.

[2]王科成,崔建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思考——从教师自身的视野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09:4-6.

[3]陆小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绘画投射技术在心理辅导中的运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03:7-9.

[4]王燮辞.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发展路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8:7-9.

篇9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增强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保证,对于推进学校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年来,我们以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主线,坚持教研、科研与校本培训紧密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启动教师培训管理和学时认定的网络系统。学历培训成绩喜人,到2013年,我校取得硕士学位的有24人,20人在读,研究生率达23.4%,所有专任教师学历都在本科以上,本科率达100%。11名教师报名参加省教师网络培训,15名教师报名参加全国教育技术水平考试,1名教师报名参加省经典诵读骨干教师培训,5名教师报名参加“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1名教师参加“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观摩活动。6名教师分别参加了江苏省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等学科的课堂教学大赛观摩活动。4名教师参加了江苏省高中语数外课堂有效教学观摩研讨会。有1名外语教师和1名物理教师参加到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出国学习交流,语文、数学、历史、地理、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参加了江苏省高中相关学科教师提高培训的培训。所有骨干教师参加镇江市“中小学教师拔尖人才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评价活动”。高一高二全体语文教师、高三全体英语教师及高一二英语备课组长、高三物理教师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教师暑期培训。学校新老中层以上干部参加了学校管理干部暑期培训。4名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教师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课程培训。此外,我们还组织教师参加了镇江市2013年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组织高三全体任课教师和高一高二年级的学业水平测试科目的教师参加了丹徒区教师学科水平测试。

2.师德教育:组织教师学习《镇江市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暂行规定》《关于禁止中小学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暂行规定》,严格执行“八要”“八不”。制订了《江苏省大港中学师德建设公开承诺书》,《教职工师德公开承诺书》;制订了《江苏省大港中学开展志愿导学活动方案》,广大教师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导学活动。学校分别成立了高一、高二和高三名师志愿导学中心,组织了“践行师德,做人民满意教师”的师德承诺活动。

3.教师竞赛:15名教师在省基本功竞赛丹徒区选拔赛中获奖,其中4人获区一等奖。我校代表队获镇江市首届数学教师解题大赛团体一等奖,陈庆菊、吴学伍老师获个人一等奖。8名教师参加了镇江市高中英语学科教师命题比赛,6名教师参加了“信息化教学能手”和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竞赛。张蓓老师参加市政治课教学基本功大赛获一等奖,并参加了省教学基本功大赛,获优秀奖。申高峰和贾梅萍老师参加市英语教学基本功大赛,分获一、二等奖。唐玉萍老师参加全国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优秀课展评获二等奖,贾梅萍老师参加江苏省学科德育精品课程评选获二等奖。吴春乔老师参加市数学评优课比赛获市二等奖。此外,我们还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了全省中小学教师网上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3.教科研:通过专家培训、校本培训,使老师们明晰了教科研的意义、步骤与方法,学校在教科研上实施政策激励、全力支持。如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科研设备,采集最新的科研信息提供给教师以拓宽研究的视野,提高研究水平。

20__年完成1个“十一五”课题结题。“十二五”省市课题的开题研究,市级以上共有19个课题开题,其中省级课题2个,市级重点课题1个。现又有18人申报第三批市级课题。

20__学年省级以上23人发表52篇,省级获一二等奖、市级一等奖15人论文15篇,其中4人有,共计有34人或者获省级获一二等奖、市级一等奖,占教师总人数的18.9%,距离30%的目标差距较大。

在2013年镇江市教育教学成果评奖中,高中组单项竞赛类3人获镇江市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高中组单项科研类4人获镇江市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高中组单项指导类1人获镇江市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综合类二等奖一个。

教科室对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进行排队,对培养对象下任务,压担子,要求学校管理人员首先积极参加到教科研活动中,带领其他教师一起前进。目前论文的发表篇数已经达到要求,但是出现的现象是少数教师较多,大部分教师的论文还停留在区、市级获奖层面,要达到有30%的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或在省级论文竞赛获得一、二等奖及省辖市级论文竞赛一等奖的目标,还需要全体教师的努力。教师写论文的人数不多,这可能与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工作量较大有关。教科室要求大家平时工作中积累问题和素材,利用假期进行 总结和理论探讨,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论文,积极投稿,争取发表。

完善课程研发机制。根据未来三年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高考方案的调整,完善课程研发方案,开设适合我校校情,彰显我校特色的系列体育、艺术、信息和心理健康等课程。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定各学科组的课程研发目标。开齐开足各级各类课程,在规范上下功夫。年级开设校本课程超市,校本课程形成初步特色,形成特色校本课程。利用中国米芾书法公园、丹徒田歌、丹徒历史名人等区域资源,立足宜文化定位,建设内涵语文、历史、地理、书法和音乐等多门学科的生态教育特色课程。

“宜文化”综合学习课程基地建设获得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审核通过,宜文化综合学习课程基地的建设,将有效引领学校教育改革。宜文化的综合学习,致力于教育的“宜”品质——和谐、生态,是港中教育人的梦想。在丹徒地域的层面上具有山水相宜的特性,在历史文化的层面拥有人文物理相宜的机理,延及至课程学习层面,葆有知性合一的生命活力。使宜的教育品质成就一种人文化的结果。

4.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课开设富有成效,提升了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优化了“心灵驿站”工作队伍和硬件设施,增强了心理咨询的服务能力。镇江市心理健康课题结题,3人参加“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班”,陶善国获“中级心理健康辅导员”证书。我校参加了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共同体,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了镇江市学校特色验收,下半年顺利通过了镇江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评选,获得专家的高度评价。

5.名师工程:深入开展“三名”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束鹏芳、於罗英入选第二批镇江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导师。我校是全市唯一有2人的单位。蒯忠山被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和国家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外语研究中心授予“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名师”称号,被丹徒区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称号。18名教师入选镇江市高评委库,40名教师入选丹徒区中评委库。6名教师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2名教师参加特级教师后备人员评选。以特级教师王荣林、仲伟贵为首的校骨干教师讲师团利用暑期在丹徒区中小学进行巡回演讲,充分发挥了名师的辐射作用。为促进拔尖人才迅速成长,我们深入研究,制定了个性化的骨干教师成长菜单,建立健全骨干教师成长档案。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教师业务考核档案。

二、展望

1.加强名师队伍建设。结合上级行政部门要求,组建丹徒区名师工作室,以发挥领军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

2.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拟组建校学科带头人后备队伍,优先提供学习、培训、竞赛的机会,促进骨干教师特别是主要学科的骨干教师的成长。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拟与镇江翔平心理教育培训中心合作,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全员培训,以增强班主任业务素质与工作能力。

篇10

关键词: 教师心理健康 校本培训 模式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往往通过学校教育转嫁为对教师的多元化需求,教师面对多重期待,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教师心理障碍及普遍存在的教师职业倦怠几乎成为一种发病率极高的职业病。由于教师心理状况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因而人们终于把目光转向教师的心理问题,开始寻求调整和缓解教师的心理问题的方法、策略,不断寄希望于教育心理专家提供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一、教师培训是维护教师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

据调查,有部分教师经常性处于情绪波动之中,其中15%有心理问题,7%有心理障碍。2001年4月,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中小学2292名教师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有不少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分“轻度心理障碍”、“中度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三种。据天津市有关专家调查统计,教师中患精神疾病的占10%以上,而在其他职业人群中平均为2%。由于教师心理问题的存在,靠传统的一对一辅导及个别咨询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以指导、预防为主的教师培训便有了用武之地。

另外,教师承担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当面临压力、焦虑等问题时,更需要了解积极自我调适的方法、技巧和策略,以便于自我调整,而教师培训恰好可以普及这方面的知识。

其次,教师培训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与同类群体交流的平台,便于教师进行情感宣泄并得以放松。所以,通过教师培训缓解教师心理问题既是必要之举,又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传统教师继续教育对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忽视

从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过程看,有相当部分的学校在以往多年的教师继续教育中主要以教师教学理论素养的提高和教师显性技能训练,即基本功训练为主,很少或几乎不涉及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形式多注重单一的讲解、讲授,这些年参与式培训的普及为教师培训引入新鲜的形式――活动中培训,但对教师心理问题的缓解缺乏实质性的帮助。从培训途径来看,传统教师继续教育由于受场地、经费、规模等因素的限制,很难大面积普及,即使是普及培训,也因为培训管理的漏洞,最终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地解决教师心理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成为一句口号,人人都知道问题愈来愈严重,却无法真正在实践中落实和改善,致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教师培训的盲点而被忽视。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促使我们必须寻求一种有效的培训方式,为缓解教师心理问题发挥实效。

三、校本培训在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中的优势

校本培训贴近学校实际,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针对性强,有利于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覆盖面广,便于实施全员培训,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教师学习需求,缓解工作学习矛盾,形成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在动力,提高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强教师间的协作和交流,增进团结与友谊,形成良好的校内人文环境。校本培训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人、财、物、信息等有限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在继续教育中的导向、管理、监控、评估、激励等功能,便于根据实际情况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更有效也更具针对性。培训在本学校进行,校长及相关的教师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培训,无论是从培训计划的制定,还是培训结果的考核、教师综合素质评定等,可以较容易地进行,其结果更真实可靠,减少了脱离教师本人、本校实际情况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另外,一所学校的教师相互了解,沟通起来也就非常容易,在具体指导过程中,也就少了隔膜与距离,受训教师对培训人员所指出的问题更容易接受。互相之间良好的信任度是教师心理疏导的最佳心理环境。“校本培训”中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可充分发挥在校本培训中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内培训活动,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进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培训,例如,可以是个别辅导和团体培训相结合,也可以是活动与讲座相结合,还可以是教学与培训相结合,既有利于保证中小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又能满足广大教师在职培训提高的需求。由于校本培训时效性强,内容具有针对性,形式多样化,场所方便提供,便于良好人际氛围的形成,因而,校本培训成为维护教师健康心理的首选。但在具体实践中如何运用,则要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培训模式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建构维护教师健康心理的校本培训模式

我国学者莫晓东、顾通达认为:在将“校本”师资培训看作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模式的前提下,来探讨“校本”模式,则这是一种以任职学校为基地辅之以大学或师资培训机构提供必要课程和人员而开展的师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首先由任职学校在搜集校内外各种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向大学或师资培训机构提出本校教师培训要求,然后在教育行政部门、师资培训机构和任职学校的参与下共同制定培训方案、确定培训内容,最后以协议的形式规定培训的整个过程。如果培训以提高教师的心理适应能力、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为目的,那么在内容的选取及培训形式的选择上就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必须由专业人员参与培训团队,及时进行专业指导,在这个大前提之下进行的培训才有科学性和操作性。

(一)以提高教师心理应激能力为目的的培训模式

这种培训的模式可归纳为:活动培训―交流体会―总结策略。应激行为是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教师因应激所引发的心理危机需要及时得到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这种突发性的心理问题必须寻求专家帮助,设计有效的活动进行放松训练,并通过活动的模拟再现减轻教师对压力事件的敏感,在培训者的引导下,交流感受,鼓励教师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其自信心和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提供适当建议,促使问题解决,宣泄内心的痛苦,利用培训群体的力量形成互相支持的人际氛围。由于校本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可以在第一时间为需要帮助的教师提供援助。

(二)以克服焦虑、缓解压力为目的的培训模式

与第一种情况不同的是:教师的焦虑、心理压力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针对这一问题的培训主要以群体活动培训为主,其培训模式的结构是:心理诊断―集体放松训练―群体间互相暗示―活动释放压力。这一模式的核心是充分发挥群体的作用,首先根据培训者的指导,寻找压力源并分析压力和焦虑产生的原因,集体进行肌肉和情绪放松训练,然后培训群体依据事先安排,相互用积极的语言互相形成积极暗示,为巩固放松训练的效果,及时安排相应的娱乐活动释放压力。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心理压力和焦虑反应不会因一次培训而彻底解决,校本培训可有计划地定期培训,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

(三)以预防心理疾病、自主调节为内容的培训模式

心理疾病预防是每一位教师都应掌握的自我调适技能,来自于社会、家庭及学校的压力从来就没有停止,因而,教师心理最有效的维护是自我调整。基于这样的原因,每个教师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自我调适的技巧,以便于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自觉地调整。为达到这样的目的,培训的模式可以是:团体辅导讲座――指导完成心理自我调适。团体辅导主要是普及预防心理疾病的常识,并结合所讲知识指导教师进行自我调适的练习,由于这一模式专业化程度高,在校本培训中,可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资源,由本校心理学专业教师或聘请专家进行讲座。

(四)维护心理健康的其他培训模式

随着校本培训内部结构中某个或某些重要功能的迁移、放大等变化,加之教师心理问题的多样化使校本培训的模式不断有新的变化,也可以说是在不断创新,例如临床诊断模式、案例教学模式等新的培训模式也可以尝试应用。特别值得一说的是下面这两种模式。

1.“造氛围、激兴趣;定目标、强措施;明奖惩、树榜样”管理模式

这一模式强调校本培训的管理。通过管理这一外在的因素促进教师自培自练的内在积极性,保证校本培训的质量,提高教师的素质。首先,营造氛围,激发教师“我要改变”的内驱力,使教师认识到接受培训的意义,自觉参与培训,教师自觉参与不仅是培训的关键,而且是培训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其次,根据教师需要构建校本培训目标,拟订规划,制定达标措施。用目标为校本培训导向,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再次,这一模式的核心就是要运用领导学、行为科学和心理科学的理论,研究教师参加培训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因的相互作用,从满足教师的需要出发,建立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的激励机制。

2.专题讲座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