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安全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后勤安全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后勤安全管理

篇1

关键词:高校;后勤;安全;问题;原因

党的十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构建和谐高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而和谐校园的构建又需要建设安全校园,加强安全校园的管理,后勤安全管理是校园安全管理中的重中之重。由于高校后勤服务所涉及的范围广,包括学校教学、管理、科研和学校的教师、学生生活的各方面,任务重、难度高、责任大,关系到学校改革与发展,关系到学校的安全稳定大局。因此,高校后勤服务的根本要求是安全,安全作为后勤实体的第一要务,必须常抓不懈。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化,我国高校的后勤安全工作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那么如何应对挑战,切实抓好高校后勤安全工作,是值得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当前形势下高校后勤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一校多区的运行给高校后勤安全工作带来安全隐患

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得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再者学生基本素质良莠不齐,而学校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学生数量的增长来说是滞后的,这增大了高校后勤校园公共安全隐患。首先,由于扩建的许多高校有多个校区,而且各校区之间的距离较远,对于突况的反应处置在时间上会相对迟缓,给后勤安全管理带来了巨大风险。其次,并校组建的一些新高校,各校区之间的办学理念、发展思路、文化差异、教学管理、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发展也不平衡,导致校园安全管理难度加大。比如很多高校建设的新校区没有修建配套的教职工宿舍,或者有教工宿舍,因离市区较远,教职工不愿意住在新校区,这导致下课、下班后,新校区就成了只有学生的孤城,给安全管理带来风险。

(二)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高校后勤安全管理

很多高校认为,后勤服务工作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对后勤的重要性认识达不到一定的高度,认为后勤只要维持运行就可以了,导致对后勤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同时高校有些领导及有关部门对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误解,认为后勤既然社会化,一切由社会来说话了,所以忽略了学校后勤进行公益所应给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导致该配置的安全设施没有配置,该改造的危旧房屋不能改造,该采取的安全技防措施不到位,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高校后勤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三)后勤员工队伍层次性多、流动性大及业务知识培训的缺失增加后勤管理的风险

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逐步推进,高校聘请社会人员担任员工越来越多。人员的层次越来越多,有正式在编辑员工,有合同员工,还有临时工和钟点工。加上近年用工人力成本的不断增加和用工难的出现,高校后勤员工队伍流动性比较大。刚培训完的员工随时有可能走,这就导致高校后勤对员工的业务知识培训成本增加,大多高校招工进来基本上不培训就上岗,就是培训也是蜻蜓点水,达不到效果。后勤员工队伍层次性多、流动性大及业务知识培训的缺失增加高校后勤安全管理风险。

(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原有利益格局的打破带来了新的不安全因素

在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中,大多数高校采取了后勤实体整体从学校剥离之后,重新组建成为后勤集团,原有的后勤职工的利益进行了重新调整,部分员工因后勤改革而下岗、待岗、离岗待退或转岗分流,这部分人容易对改革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出现抵触或对抗行为,这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面临的新的不安全和不稳定因素,必须妥善处理。

(五)不断开放的办学模式加大了高校后勤安全管理的难度

为了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许多高校不断开放办学模式,由以前的关门办学转变为开放式办学。高校的生源结构日趋多样,由招收国家全日制学生发展为开展各种培训班,很多高校还招收了国外留学生。同时,各高校之间的交往活动不断增加,校内外学术交流更加频繁,高校与地方、企业的联系也不断加强,高校校园可以算得上是一个较复杂的小社会。许多高校风景秀丽,由各种锻炼设施,也吸引了周边的许多人员前来校园参观、游玩,或者进行锻炼,这些外来人员结构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了校园内会发生一些治安、刑事案件,这些点多面广的情况无疑极大地增加了后勤安全管理难度。

(六)基础设备设施的老化给高校后勤安全管理带来的隐患

很多高校办学历史悠久,水电设备设施都是上个世纪设计购买安装的,存在线路老化、插座松动、水管网漏水等情况。电梯、物业用设备设施也年代久远,维护、保养和检测不及时,定期巡检维护、应急故障处理也不到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七)校园“一卡通”等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与使用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当今信息技术发达时代,“一卡通”网络科技产品使用起来既灵活方便,又省时经济,目前在高校已广泛使用。校园“一卡通”网络系统虽然具备许多优点特性,但是,该网络系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系统漏洞问题;计算机病毒的破坏;三是来自网络外部的破坏;四是校园网内部的攻击等。

二高校后勤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高校领导对后勤安全管理重视不够

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关系到高校发展的基础和稳定,是高校学校管理工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领导把教学科研等工作摆在学校中心位置,而对后勤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重视不够多。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对人员的引进不重视。高位领导甚至认为后勤工作就是服务,人人都能搞,不需要高层的人才,这严重制约后勤服务工作质量提升。二是对后勤投入不足。高校往往对教学科研的投入充足,而对后勤用于日常维护、场地改造、设备设施更新投入严重不足。

(二)高校后勤自身管理水平不高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量庞大并且种类繁杂,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后勤保障、水电等能源的使用和管理、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和管理等。后勤自身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是后勤自身管理观念陈旧;二是后勤队伍建设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三是后勤管理不到位;四是后勤管理模式落后;五是后勤管理技术手段落后。

(三)后勤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各高校的校园面积成倍扩大,各种先进设施设备不断增加,后勤管理服务职能也在不断增加,使得后勤员工队伍不断扩大,正式工、合同工和临时工相互混杂,后勤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员工文化素质较低。有的工勤人员学历偏低,知识结构单一,思想落后,自主学习能力差。有些高校将部队安置人员、征地拆迁的农民、引进人才的无学历的家属都安置在后勤,他们中多数人是是小学或初中毕业乃至文盲。他们的知识结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不尽如人意,普遍只看重眼前利益和既得利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创新意识。二是管理能力较差,服务意识不强。高校的后勤是以服务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为宗旨的。但是有些员工业务能力较差,办事效率低下,服务意识不强。由于高校临时工的待遇低,新聘用的一般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普通员工,难以招聘到有专业特长的管理技术人才。

(四)后勤安全管理宣传沟通不够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后勤服务面临师生对后勤服务高质量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与现有服务水平之间的矛盾,师生对后勤服务工作不了解不理解。面对这些现实,做好高校后勤宣传沟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后勤在加强与学校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和与师生的沟通存在明显不足。一是沟通手段单一。主要是利用学校的报纸、网站、少量的座谈会等。二是沟通互动相对单一。所有沟通一般都由后勤部门主动召集,召集参与座谈的学生多以学生干部为主,而学生往往只是这些系列活动或座谈会的一个被动听众,被动的听取后勤所传达的信息,对于学生所反映的问题,后勤只是当场拍板表示要解决,会后就不了了之了。三是沟通形式单一,主要通过会议、网络等形式。后勤用于与师生进行沟通的形式单一,很难吸引师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沟通中来。

参考文献

[1]周振海.校园“一卡通”网络的安全分析与对策[J].电子世界,2012,10:24-25.

[2]尚亚民.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3:40-41

[3]李相佑,杜峰.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57:16-17.

[4]孙中江.高等教育“后大众化”视阈下高校后勤管理之思[J].世纪桥,2011,21:133-134.

篇2

高校是培养人才,知识、技术创新的基地,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媒介,高校后勤物流为学校的正常运转提供物质基础及后勤保障,因此高校后勤物流管理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我国高校后勤物流的发展始终赶不上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步伐。物流管理是由人、财、物三要素组成的,本文从三要素的角度来阐述高校后勤物流管理的现状。现代化物流管理人才匮乏现代化物流管理人才匮乏是高校后勤物流管理的突出问题。这一问题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高校后勤从高校中分离出来,工作人员多是之前的高校人员,他们擅长的是行政管理,由于企业和事业单位性质的不同,这些工作人员不能胜任改革后的工作,出现高校后勤现代化物流管理人才匮乏和人员冗余,降低了高校后勤物流的工作效率。其次,高校后勤从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自负盈亏,工作压力变大,工资待遇减少,对应聘人员的吸引力降低,不能吸引高端的现代化物流管理人才前来工作。高校后勤物流管理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建设高校后勤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导致部门的资源浪费。这也造成了高校后勤物流管理的模块分散,物流活动各自进行,低水平重复建设,不能形成规模经营,导致资源浪费。这样的物流管理模式不能实现高校资源的整合以及优势共享,这种功能弱化的物流管理模式难以形成专业化的规模生产,难以提高高校后勤的经济效益。高校后勤物流管理缺乏监督反馈机制由于高校后勤的转制,导致在管理理念、运行机制认知等方面都存在局限。转制前由于是财政拨款,高校后勤缺乏监督反馈机制,转制后受到原有观念和管理习惯的影响,导致监督反馈机制建设不仅起步晚而且不健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健全的监督反馈机制作为最后一道防线至关重要。一旦缺失,将导致物流工作从制度、规范、运行、政策、机构等各方面的建设都不能及时地落到实处,也不能保证高校后勤的正常运行。高校后勤物流只局限于本单位高校后勤物流管理的视角只局限于本校的范围之内,追求的是能够在高校局部达到最优。由于高校后勤存在独门独户的经营特点,导致高校后勤物流管理也往往局限于本高校或是本单位的范围之内。虽然高校后勤物流管理的目标也是经济效益最大化以及物流成本最小化,但是由于忽略了物流成本是由整个供应链来决定的,而不是仅由本高校或是本单位控制或决定的,因此高校后勤实现的仅仅是一种局部的最优,并不是一种全局的、整体化的最优,并没有将物流管理的潜力充分的发挥出来。

高校后勤实体物流管理模式探究

高校后勤物流管理组织改革对于高校后勤实体现代化物流管理模式的建立不能简单的参考一般企业的建制,应当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由于高校后勤物流活动非常重要,可以考虑四种模式,即高校后勤自营物流、区域性物流、校企联合物流与第三方物流。(1)高校后勤自营物流。高校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运行方式,将学校后勤各部门的物流活动整合起来,建立高校后勤自营物流企业,由学校物流学科的领军人物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建立物流运行机制,为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提供保障。(2)区域性物流。区域性物流是将“竞争性合作”和“合作式竞争”的经营性理念贯彻到物流业中,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种集合效应。高校后勤自营物流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其分散性导致重复建设,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也不能形成规模经营。因此可以将各高校后勤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区域性物流。首先,对于进行合并的高校,后勤物流部门也需要进行整合;其次,对于高校密集的地区,通过优秀的高校后勤集团或者社会物流公司来成立高校后勤实体物流企业,为区域内的高校提供物流服务。(3)校企联合物流。由于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后勤的工作量和压力也逐渐增加,部分高校的后勤自营物流企业不能够满足高校的需求,或者是某些小型高校没有建立自营物流企业的能力。此时需要高校后勤自营物流业和校外物流企业联合规避运行风险,形成联合物流共同为高校服务。高校可以通过契约的方式与物流企业建立短期或是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合作中不断地学习物流企业先进的管理技术,提升自己的管理质量和经营效益,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服务。(4)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企业主业,把原本应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的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进而达到对物流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有些高校将物流活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业,可以加速自身的资金周转效率,有效的节约资源,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与教学主业中去,同时通过第三方物流优质的服务和先进的管理技术,为学校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工作。

高校后勤物流管理配套设施改革

篇3

1、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背景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食堂就餐压力急剧增大,食品安全问题随之增多,而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师生健康和高校稳定,故各级政府和卫生、教育部门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先后推出各类相关法律法规;同时,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后勤饮食部门也在不断进行管理体制和经营观念的创新。然而,高校食堂具有原料品种多、即食性强、工艺流程复杂、烹饪方法多样、可控性不强等特点,食品安全隐患众多,所以,规范食堂日常管理,保证食堂饮食安全,防止集体性不良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是学校领导和食堂管理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1]。

2、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分析

高校伙食工作是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重心,食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2],高校后勤人员致力于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其中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食堂管理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高校食堂经营出现三种模式:高校自主经营,委托社会企业管理,高校与企业联合管理。第一种经营模式类似于计划经济,员工积极性不高,师生满意度较差;第二种经营模式类似于市场经济,企业过分追求利润,失去高校食堂之公益性;第三种经营模式最为可取,目前在高校中应用最广,但也存在小问题:高校食堂管理人员多为行政干部,在食堂的经营管理中参与度不高,而食堂工作人员一般素质不高,缺乏系统的培训,责任心不强,以致存在潜在安全隐患[1,3]。

(2)高校食堂建筑布局缺乏规范:高校对食堂经费投入不足,食堂建筑与卫生设施不达标,加工条件简陋,所需设备陈旧,设备不齐全,直接导致了食物安全风险的增加[4]。

(3)高校食堂原材料存在安全隐患: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不合格、采购人员采购“三无”产品、验收人员验收把关不严、食品加工过程中未做到严格执行卫生标准,餐具消毒不规范等都是安全隐患[1]。

(4)高校食堂从业人员操作不规范:食堂原材料加工流程、餐具清洗流程均需符合标准要求,否则会引起食品、餐具的污染,带来安全隐患。另外,食品添加剂亦是重大的安全隐患,在使用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用量标准、加工时间、温度等[4,5]。

(5)高校食堂卫生管理标准建设滞后:由于相关标准缺乏,高校食堂管理标准建设滞后,食堂管理工作受到局限,缺乏科学的控制手段,缺乏规范的日常操作,检查流于形式[1]。

3、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措施

(1)完善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

目前比较适合我国高校食堂的制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餐饮业食品索证管理规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五常法(5S)》、《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ISO22000)》等。各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引入相关管理理念,在管理中大胆创新,在创新中落实管理,使高校食堂逐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6]。

(2)建立健全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为确保高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杜绝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高校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食堂管理的规章制度,如采购制度、索证制度、验收制度、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制度等,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不稳定因素的出现[7]。

(3)建立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组织

高校食堂需落实学校主要领导为食品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以提高学校对食堂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设立食品安全各级管理组织,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做到组织健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给食堂食品安全予以组织保障

[6,8]。

(4)高校食堂原材料实行集中采购和索证制度

高校食堂要严把食品原料进货关,实行集中采购,落实索证采购验收制度,规范进货渠道,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坚决杜绝“三无”产品。同时加大检查、监督力度,杜绝过期、变质的原材料进入食堂,从而保证师生身体健康[9,10]。

(5)规范高校食堂食品加工、销售流程

食堂管理人员要加强监管力度,严格执行食品加工规范,将其贯彻到食品的加工、成品、销售的全过程,加工后的食品必须烧熟熟透,成品、半成品、食品原料分开存放,以防止交叉污染[7,9]。

(6)重视队伍建设,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升人员素养

高校食堂要定期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使其了解食品法律、法规,掌握食品专业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明确高校餐饮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确保食品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6-8]。

(7)建立科学的营养膳食管理模式

高校食堂配备营养师,在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出合理的膳食营养标准,使师生形成一个观念正确、膳食平衡、身体健康的科学营养膳食管理模式,服务好高校的全体师生[10]。

篇4

关键词:高校;食堂半社会化;改革模式;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315-04

一、国内外高校食堂现状

德国开设大学生后勤服务中心,该中心开办数百个学生食堂,学生食堂不仅可无偿使用食堂的建筑物,无需缴纳水、电、采暖等费用,还可得到州政府的补贴,学生食堂由大学生后勤服务中心连锁经营,其原料的采购a、运输、配餐的标准、质量与服务规范、人员配备等均由中心饮食服务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学生食堂设有学生品尝员、民意调查员,除定期向食堂管理者作出评价、提出建议外,还将经营情况向学生公布。英国的高校食堂在经历了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后,现食堂管理方式主要采用自行管理,部分餐厅与咖啡厅通过社会引进的方式进行经营[1]。英国高校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凡是学生会进行餐饮服务经营的,在水、电以及管理费用等均给予一定减免,并规定参与服务的人员必须为学生,该形式为在校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勤工助学提供了便捷途径。

根据学者对国内高校食堂的研究,在食堂社会化改革方面,刘素梅提出“契约运行模式”,即由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代表高校作为甲方与社会上具备法人资格的乙方通过契约形成合作关系共同经营管理高校食堂(刘素梅,2010);王强提出加强高校食堂改革,完善制度建设、以学生为主体并参与食堂管理的改革模式(王强、王利梅,2009);在食堂服务评价方面,张硕提出应用模糊数学进行高校食堂服务评判,避免了在主观评判中很多的人为因素,为相关部门进行评估和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张硕,2007);邵羽春提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培养服务意识、提高服务品质,为高校师生提供人性化、个性化服务(邵羽春,2010);食堂文化建设方面,王燕提出,要努力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寓教于乐,营造教育人的就餐高雅环境。师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能放松心情地就餐、交流、聚会、开展活动,他们不仅汲取着食物营养,同时也汲取着精神营养,达到消费的是食品,享受的是文明和美感(王燕,2007)。

二、高校食堂现有模式利弊分析

1.社会化运营模式分析。社会化经营模式也称契约运行模式,由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代表高校,与社会上具备法人资格的餐饮企业形成合作关系,共同经营高校食堂所形成的运行模式。契约运行模式的特点是学校以现有的场地和厨房设备资产作为投入,对运营方实施监督管理。企业以部分流动资金、人员和技术为投入,按照约定的菜肴食品价格、服务以及卫生安全管理方式,进行高校食堂的日常经营管理,并由此获取回报。另一种模式为学校为企业提供场地,由企业自行建造食堂并投入设备设施及人员等,建成后由企业独立经营管理并获取回报的方式。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学校将食堂日常经营管理交给了企业,摆脱了负担,由于企业参与了高校食堂的经营管理,使服务与菜肴食品质量方面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较大幅度提升[2]。

由于社会化经营模式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高校食堂的公益属性和微利化经营特征与企业经营利润的最大化方面[3],如企业实行契约经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实现高校食堂经营利润的最大化。其次是不少商家以变相方式提高菜肴食品价格,如采购低价原料、减少饭菜数量等[4]。第三是卫生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对于菜肴食品安全、燃气和设备使用安全方面重视程度不足。第四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相关服务和监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也成为高校食堂社会化的重大阻碍。

2.校内企业运营模式分析。校内企业经营模式是由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代表学校,与校内企业形成契约合作关系,由校内企业独立进行食堂运营管理。与社会化经营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企业法人是校内指定的在编职员,董事会由学校领导及相关管理人员组成。

校内企业管理合作模式的优势在于,物价上涨时,校内企业可以顺利申请补贴维持菜价稳定,设备设施能按照计划进行维修和更换,故菜肴食品价格、食品安全相对比较稳定,但由于后勤监管部门与校内企业常因管理职责范围不清晰,出现问题时容易相互推诿。

3.高校自主运营模式分析。高校自主经营由于管理者多是学校后勤管理部门对食堂进行管理,管理者多为学校在编人员,故在菜肴食品价格、卫生等方面相对较为稳定。但多数食堂管理者观念落后,在采购环节中饱私囊,在运输、贮存和销售等环节浪费严重,工作效率低以及菜肴食品质量低、服务态度差等问题长期困扰着现行管理模式。另食堂管理责任重大、事务繁多,管理者责、权、利不清晰也是进行现有模式改革的原因之一。

通过以上各类食堂运营模式多年实践及利弊分析,不论哪一种运营模式,都存在与现行政策和高校改革初衷相矛盾之处或相关问题,如社会化运营存在契约商利润的最大化与食堂公益属性矛盾,校内企业经营存在多头管理及职权不明确,自主运营模式又存在改革前期的工作效率低下、食堂菜肴质量不高但价格高矛盾等。要改变目前现状,还需在现有改革成果上分析现有问题,深入研究,以适应高校的改革与发展。

三、高校食堂半社会化运营模式分析

(一)半社会化运营模式分析

高校食堂的半社会化运营模式以高校后勤为代表,通过招标与资质评估,与具有法人资格的餐饮业经营者签订合作协议,对高校食堂实行共同经营。该模式以食堂社会化合作条件为基础实施,与完全社会化经营不同之处在于,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参与了该模式的部分监督与管理工作。该模式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负责进行食堂的日常经营管理,学校后勤管理部门负责相关监督、协商与控制工作。双方各司其责,并通过共同管理,实现高校食堂菜肴食品的安全卫生、价格合理、设备设施安全得以保障,师生就餐满意度高的半社会化运营管理模式。

(二)半社会化运营模式实施步骤

1.半社会化运营高校后勤部门与企业工作的职责划分。高校食堂半社会化运营,后勤部门与企业双方职责成为该运营模式重要内容之一,职责不清,则该运行方式无从谈起。该模式的分工主要确定两方面内容,一是作为生产经营者须承担的主要工作内容及食堂运营责任,二是作为学校代表的后勤部门监督管理者角色,对其经营的关键点进行重点监控,如菜肴食品卫生、价格及品质、菜肴种类及创新、食堂工作人员服务态度、设备设施的安全操作等。为此,后勤部门作为技术指导者和监督管理者,在该领域的专业技术水平理应高于实际经营管理部门,才可对食堂日常运行制订监督指导方案并予以实施,契约商与学校后勤管理部门职责(如表1所示)。

2.半社会化运营要约及相关事宜。(1)安全事故责任。安全责任事件主要是指在合同期限内发生的安全事件,包括因原料不符合食用要求、原料在存储、加工、销售等过程中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燃气及设备设施安全事件,此类事件主要包括设备操作不当造成的设备损坏、安全意识不足造成的人员受伤、检查不彻底引发的燃气泄漏等事件,学校食堂应与契约商商定安全事件的责任及赔偿措施,确定双方应承担的责任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并制定相应的责任事故赔偿金制度。(2)菜肴食品种类及创新。规定每餐供应菜肴的种类、数量及价格。契约商按规定应公布的菜肴价格包括素菜类、荤菜类、荤素搭配菜肴、套餐、煲仔饭、汤菜、小炒、卤肉等。(3)合同期限。规定后勤部门与企业合同年限,并规定在合同期间内双方应履行的职责和义务及未履行职责应承担的责任,并以此为合同续签的参考。(4)其他内容。约定每月应缴纳的费用,如约定的管理费(含设备折旧、维护费用)、每月所产生的水电费,物价上涨时为维持食堂菜肴食品价格所应补贴的费用等。

后勤管理部门与企业以上述约定内容为基础,并不断进行调整、反馈和实施,进一步优化该运行模式,并逐步将该模式推向成熟和稳定。

(三)半社会化运营评价指标

1.就餐满意度调查。在运营期间内,每一年度进行该运营模式的满意度调查,被调查对象主要是在该食堂就餐的师生,设定相关调查内容,如菜肴食品种类、制作水平、菜肴价格、卫生状况、服务态度等,以此为评价该运营模式的合格标准之一。

2.网上评价。在校园网内设定评价标准,进行网络调查,并以此为评价该模式标准。

3.管理部门座谈会调查。由后勤管理部门组织餐饮方面专家、学生会、教师代表、工会代表等群体进行座谈交流,开展相关就餐满意度讨论。

4.合同的续签。根据学生及相关人员满意率调查结果,每一年度对该运营模式进行总体评价,以此确定是否签订下一年度合约。

四、半社会化运营可能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半社会化运营可能产生的问题

1.契约商经营利润最大化与食堂公益经营的矛盾。企业经营食堂目的一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食堂面对的主要是学生群体,如菜肴食品超出其消费能力,则失去了高校食堂的公益属性。

2.菜肴食品的创新,菜肴出品质量检测标准。菜肴质量决定消费群体满意度,无法保障菜肴质量则其他标准无法进行,故菜肴质量是决定高校食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3.安全卫生管理。食品安全是高校食堂的“生命线”,工作人员在原料检测、验收、原料加工、菜肴烹制等过程如有不慎,则易产生各类食品安全问题,使菜肴食品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进而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校园的和谐稳定。燃气及设备设施安全方面,制定相关制度措施进行管理与控制,如设备关键点检查与控制、严格按照燃气设备操作程序进行日常操作等。

4.高校食堂的文化建设。进行高校食堂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食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半社会化运营模式下,建立成熟的高校食堂的文化,对于留人用人方面起重要作用。

(二)解决策略

1.严格控制食堂菜肴食品价格,杜绝随意涨价和变相涨价现象。强调食堂公益属性并以此为合作基础条件与契约商签订食堂半社会化运营合同。根据经营者菜肴食品质量、服务等满意度,给予适当减免管理费用,物价上涨时给予适当补贴。鼓励各食堂契约商在菜肴种类、质量、服务等方面的竞争,创造学校、契约商和师生方的共赢局面。

2.加强在半社会运营下的食堂安全管理。由校方牵头,导入ISO2200和HACCP(分析危害关键控制点)标准,实行对各食堂卫生安全方面进行卫生管理,实现菜肴食品从原料到成品全过程监控。在采购方面,为避免契约所商所采购价低质差原料,学校应对契约商所采购的原料实行感观、物理及化学检测制度,对各类原料及半成品在检测中出现超标现象的,应予以杜绝使用。每餐、次实行菜肴食品留样备检制度,以方便在出现问题时了解食物的来龙去脉[5]。严格控制储物冰箱、雪柜温度,对于所储存的各类生熟原料出现问题时应杜绝使用。燃气设备设施安全管理方面,执行严格的设备设施点检制度,应规定日常必须检查的关键部位(如下页表2所示),对于设备设施内部不容易查看到的地方应实行定期维修,保证厨房设备设施的安全性能。

3.高校食堂文化建设。高校食堂文化是指食堂全体人员应具有的核心思想理念特征,食堂进行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使全体人员认可这一理念,并强调在思想及行为准则的一致性,共同创造出被认可和接受的价值理念。要实现这一目标,改变人员价值理念,一方面,食堂管理者必须建立符合食堂自身发展的行为准则,食堂的行为准则外在表现为在为师生服务方面的语言及行为规范,内在方面表现为同事之间处事标准及原则,该标准建立后,应定期组织所有人员进行培训及考核,并建立相关的奖惩措施,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并适时淘汰一部分不适合该标准要求的人员,使食堂文化建设进入正常轨道,使所有人员在既定的行为标准下工作。另一方面,食堂文化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经过长期的培养方可形成。第三,食堂管理者必须是高校食堂文化的倡导者,高校后勤部门应积极鼓励契约商进行食堂文化建设,积极了解员工需求,通过学习和激励,使员工普遍接受属于高校自身的价值理念,并在生活和工作中奉行相关行为准则。卓越的高校食堂文化可以激励每一位员工,从而使他们备受尊重和重视,以此产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作用。

高校食堂半社会化运营模式是在现有食堂社会化改革基础上,进行相关矛盾及问题研究,变革对合作方的监督管理方式以及完善相关规定,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与契约商达成一致协议,实现契约商按合同进行食堂人员、岗位技术、食品卫生、服务等方面的运营管理。学校后勤管理部门为契约商提供完善设备设施及场地,建立信息平台并进行控制,及时掌握学生对食堂菜肴食品价格、服务及管理等信息,实现高校后勤部门、契约商及在校师生等三方面的共赢,以适应高校食堂半社会化改革发展模式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曾祥龙.从英国、德国大学饭堂看中国高校食堂社会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3):118-119.

[2] 刘素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下的食堂管理模式初探[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12):61-63.

[3] 罗红.高校食堂科学发展路径初探(社会化问题)[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3):114-116.

篇5

【关键词】学生;中心;后勤;管理模式

中国分类号:G455

当今的各所高校,其后勤管理模式往往是传统的社会化改革,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校园的稳定。众所周知,在校学生都是未来祖国建设的栋梁,肩负着伟大复兴的重任,作为高等院校不仅仅要在文化课程上确保培养出综合型、创新型人才,更应该营造一个安稳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身心健康负责。本着这一目的,笔者探讨建立以学生为工作中心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供大家参考。

一、对我国当前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分析

当前我国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通常是在社会化改革的基础上产生,并逐渐大面积展开。当然,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让后勤管理重新充满生命力,提升了管理体系的高效性。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社会在不断进行着变革,很多方面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在这种不断革新中,社会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弊端也一点点显露出来,影响后勤管理的功效。对于这些弊端,笔者在这里简要分析。不合时宜的社会化后勤管理模式逐渐影响员工的积极性。社会化的管理模式以社会托管的形式为纽带,这就相当于高校与后勤部门是委托关系,这种模式的一个重要弊端就是容易让双方之间的管理权和经营权出现交叉,一旦混淆,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后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学校很多事项都有监管责任,但是难免在监管上出现漏洞,而一旦出现漏洞,造成的损失会全部由后勤部门负责,这样的境地,双方很难达成共识,有其是后勤部门难免心存嫌隙,这样就大大影响了后勤部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后勤管理体制不能流畅运行,导致对学生的服务不到位,进而影响校园稳定。

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策略

1、学校应增加对后勤部门的管理权限,减少托管份额。很多高校将后勤部门托管到第三方的机构,这样就容易导致公司以营利为首要目的而忽略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比如说在餐厅管理方面,绝大部分高校是对外承包给第三方,这样的情况很有可能导致饭菜价格不能够按照学生要求进行调控,餐饮公司只是为了以营利为目的进行管理经营,根本没有将学生的权益放在首位。所以,针对这一情况,各高校应考虑将餐厅部门进行管理权限的收回,并且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这样就保证了餐厅的薄利、全面到位服务的经营模式,会更加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2、将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后勤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其最重要的就是在理念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要认真分析当前管理体系中出现的问题,找出问题根源,进一步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这是进行后勤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也是创新动力。如上述所说,在餐厅管理方面,时时刻刻将学生的位置放在第一个,保障学生的权益才是最根本的工作目的。另外,后勤服务的工作方向要按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积极对学生进行意见征求,不断完善后勤部门的服务,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办事效率,这样才能赢得学生们的拥护,校园环境与氛围定会越来越好。

3、优化服务体系,打造优秀服务团队。后勤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解决存在于学生身边的问题,落实好服务项目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一些早已落实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后勤管理模式的高校,其对于服务这一方面十分重视。比方说,学校为了完善服务体系,确保每一位学生对于后勤部门都满意,特地推出了后勤接待日活动。这个活动的举行频率是每个月举行一次,通过在校园广场上搭设专门的服务台来征集学生们对于学校中存在问题的疑问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尽力当场解答。当然,很多问题是超出后勤部门工作范围的问题,对于这些疑问,后勤部门并不是抛出一句“这不归我们管”这样的话,而是做好相应的记录,过后将这些问题进行对应部门的反馈。通过设立这样的活动,很多问题得以迅速解决。比如有学生向后勤部门反应宿舍电扇时好时坏,经常不转。对于这样的问题,后勤部门当场就派出了维修人员进行上门维修,赢得学生的一致好评。对于有的学生反映学校食堂饭菜价格以及质量存在问题,后勤部门结合相关领导进行实地调查,对学生反映的问题着重处理,进一步敦促学校食堂完善服务体系,确保食堂物美价廉,让每一位学生满意。

4、实施后勤领导夜晚值班巡查制度,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施校园领导值班巡查校园制度是后勤管理模式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通过这种途径,可以让后勤部门最快发现隐藏问题,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巡视范围要注重学生重点接触或者生活的领域,比如说学校的安全管理、学校的宿舍管理、健身设备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和校医院管理,这些方面都是与学生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部分。据实际了解,各位在后勤工作的领导都在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尽职尽责进行着自身的工作,通过这样的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是长远而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5、建立尽职尽责的后勤管理团队。不仅仅是制度上要保证以学生为中心,在人员上,我们也要保证后勤团队以学生为主的服务观念,共同为建立和平安定的校园环境而努力。比如,在筛选校园宿舍相关管理人员时,进行竞争上岗制度,这样可以保证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以最饱满的热情投身工作中去,对学生的服务意识也会更强。这种高效、高服务意识的后勤团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有问题必解决,同时还能够保证工作人员与学生共同和睦相处,赢得学生信赖。在后勤团队举办的宿舍安全宣传日中,我们可以看到后勤团队在宿舍进行了大范围的防灾防火宣传,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做出了应急性的措施来应对。另外,管理团队还在宿舍更换了灭火器材,并手把手教学生人如何使用灭火器。这样与学生近距离接触中,学生与后勤部门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在良好的关系基础上实现了服务于好评的双赢。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是一项长远的工程,这需要高校各个方面进行不断的努力。当前高校的后勤管理模式还有很多问题,在时代的潮流下,这些问题都是影响校园稳定的隐患,所以高校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后勤管理模式的转变,将学生放在工作的首位,尽心尽力为学生着想,用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营造更加安定祥和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刚.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策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篇6

关键词:高校后勤;规范化;服务;ISO质量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4-023-3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学生公寓服务管理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以质量求生存成为学生公寓服务管理工作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广东海洋大学结合学生公寓服务管理工作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导入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相应编制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工作手册》系列配套文件,推进实施后勤服务质量工程。我校学生公寓服务管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自2006年4月通过外审认证机构的审核认证以来,经过五年多的认真宣贯与持续改进,大大增强了员工的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促进了公寓管理规范化和服务质量的明显提高。主要实践与体会如下:

1 以目标管理为导向,明确岗位职责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其所涵盖的管理范围和内容十分广泛,强调围绕既定的工作目标,对各部门和每个岗位职责权限的明确划分以及每个工作环节的计划与协调。按照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需要确立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为组织提供关注的焦点。两者确定了预期的结果,并帮助组织如何利用其资源去达到这些结果。质量方针为建立和评审质量目标提供了框架。

根据高校后勤工作“服务师生、保障教学、维护稳定”的总体要求,学生公寓是以学生为服务对象,据此,我们将学生公寓服务管理要达到的总目标确定为:“学生对服务满意率达到80%以上,学生投诉率低于10%,学生有效投诉处理率达到100%,设施设备完好率达到95%以上,无重大责任事故”。为了确保这个目标的实现,我们相应制定了“爱岗敬业、诚信做人,真抓实干、锐意创新,科学管理、优质服务”的质量管理方针,并明确规定了学生公寓服务管理中心和所属各部门的职能以及从总经理到普通员工每个岗位不同的岗位职责,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这样,把总任务层层分解,使每位员工把总目标与履行岗位职责联系起来,管理者依据各部门的职能和各个岗位的职责进行考核监督,并建立纠正和预防协调机制,从而确保公寓服务管理工作朝着质量目标不断地前进。

2 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促进规范管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有章可循、规范化管理是ISO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实施、保持和改进的内在要求。因此,学生公寓服务管理工作在明确岗位职责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制度建设,我们修订和不断完善了《广东海洋大学学生住宿管理暂行规定》、《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公寓管理暂行规定》、《学生公寓服务管理中心安全管理制度》、《学生公寓服务管理中心消防管理制度》、《学生住宿服务管理规程》、《学生公寓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学生公寓水电和零星维修管理实施细则》、《学生公寓清洁卫生管理办法》等以及相关的配套制度32个文件,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

2.1 住宿管理制度建设

住宿管理工作是公寓服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为此,我们制定了《学生住宿服务管理规程》、《学生宿舍调配、调整管理办法》、《学生宿舍放假期间管理规定》等制度。相应地,按照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设计了《新生住宿安排表》、《学生住宿明细表》、《学生住房变更申请表》等工作质量记录表格。

2.2 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

维护安全稳定是第一责任,是学生公寓服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使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之中,除了《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公寓管理暂行规定》、《学生公寓服务管理中心安全管理制度》、《学生公寓服务管理中心消防管理制度》之外,我们还制定了《保安员工作规程》(包括开关公寓大门管理、人员进出公寓管理、公寓物品出入管理、学生夜间晚归及夜间外出管理、保安员值勤管理、保安员行为举止规定、保安员常用服务语规定、门卫值班室(会客室)内务规定、保安员调换班管理、保安员交接班管理、安全巡查管理等工作规程)、《保安员违纪处罚暂行办法》、《学生公寓钥匙管理规定》等制度。相应地,按照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设计了《学生公寓保安员工作记录本》、《学生贵重、大件物品进出登记表》、《学生违纪情况登记表》、《学生公寓来访人员登记表》、《学生公寓安全巡查工作记录表》、《学生宿舍锁匙借用登记表》等工作质量记录表格。

2.3 清洁保洁服务和设施维修维护工作制度的建设

公寓清洁保洁和维修工作实行责任区包干,管理员检查考核监督的管理办法,以达到及时高效、白天能随时接受各级检查的要求为目标。为此,我们制定了《学生公寓物业服务部管理员考核办法》、《学生公寓水电和零星维修管理实施细则》、《学生公寓清洁卫生管理办法》、《学生公寓水电费收缴管理规定》、《学生公寓仓库管理制度》、《学生宿舍家具等公共设施管理办法》等制度。相应地,按照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设计了《学生公寓水电设施报修登记表》、《学生公寓零星(门窗)维修登记表》、《管理人员值班记录本》等工作质量记录表格。

由于加强了制度建设和执行力,保证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促进了学生公寓服务的规范化管理。

3 以监督考核为关键,落实服务承诺

“说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有记录。”这是ISO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要求。根据这个核心要求,我们从以下方面狠抓学生公寓服务管理工作的监督考核,把服务承诺落到实处。

3.1 建立健全“奖优罚劣”的内部监督考核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对员工的监督和考核机制,是强化学生公寓服务工作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学生公寓服务管理中心制定了《学生公寓服务管理中心岗位设置及薪酬确定暂行办法》和《学生公寓服务管理中心员工违纪违规处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建立了人员薪酬由“基础工资+考核工资”的分配制度,基础工资实行以岗定薪,考核工资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每月组织对员工履职和工作质量进行量化考核,年终对员工的德、能、勤、绩进行综合考核,个人收入与工作质量挂钩,形成“优质优酬”的竞争激励机制。

3.2 建立公开监督岗,接受学生民主监督

首先,学生公寓服务管理中心编印《学生公寓服务管理手册》发放给学生人手一册,并组织签定《住宿合同》、《家具借用保证书》,使每个学生了解公寓管理制度、安全防范注意事项,明确责任。其次公寓服务管理中心在各大院设“服务管理监督岗”,公开各类管理服务人员的姓名、照片、电话,还设有“服务意见箱”,便于学生及时反映情况和投诉。再次,中心在公寓宣传栏、校园网公布各项工作措施、报道公寓工作动态,从校园网海浪BBS上收集同学们对公寓服务管理的意见建议与监督投诉,解释问题并反馈整改措施。

3.3 搭建与学生交流平台,促进民主管理

学生公寓服务管理中心通过多种渠道搭建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引导、支持学生组织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中心与校团委、学生会生活部联合举办宿管论坛、学生参与宿管工作经验交流会、宿舍文化节等,积极搭建与学生交流平台,面对面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答疑释难,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建立公寓文化宣传阵地,在各公寓大院设立公寓管理工作宣传专栏、阅报栏等;建设公寓服务管理中心网站,开设网上报修、查询和投诉等服务栏目,安排专人管理网站,使学生每条意见都有记录、有反馈、有回复;还有每学期召开公寓服务工作座谈会和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等,多渠道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推进公寓民主管理,培养学生强烈的主人翁精神,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公寓的管理工作中来,共同营造良好的舍风,有力推进优良学风、校风建设。

篇7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师生人数迅速增长,高校饮食安全问题便更加凸显。关于校园饮食安全的研究也引起有关人员的注意,武新胜(2007)从构建和谐校园的角度分析加强高校饮食安全管理的重大意义,通过饮食安全管理打造和谐校园;白志军(2007)认为加强学校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是学校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学校食品安全长效机制是确保学校食品安全的基础;廖文科(2009)通过分析学校食品卫生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食品安全法的贯彻落实,提出做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若干对策;庄新华(2010)从食堂食品采购、贮存、加工、销售等环节分析学校食品安全的监管重点,并提出相应的措施。综观相关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分析校园饮食安全存在问题的文献居多,而且大都比较零散,真正涉及高校饮食卫生安全保障机制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

一高校饮食卫生安全存在问题的表现

尽管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但是近些年来高校食物中毒事件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高校师生俨然成为食物中毒的高发人群,这不得不令人担忧,饮食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危害到高校的安全稳定。虽说饮食安全表面上看起来具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后勤部门处于学校教学部门的附属地位,学校领导往往并不真正重视饮食安全的工作,而同时当代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许多因素都容易危害到师生的饮食安全而难以解决。从就餐环境来说,学校食堂安全隐患高,部分工作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不讲究卫生,不勤洗手,口罩也不佩戴或佩戴不规范,容易产生细菌感染;有的食堂硬件设施陈旧、破损和老化,功能分区不合理、不明确,食品加工制作流程存在交叉污染;也有食堂缺乏完善的餐饮具消毒、保洁设施,在消毒柜或专用保洁柜内放置私人物品或杂物,餐饮具消毒、保洁形同虚设;食堂食品原料、生产和加工存在一定的隐患,餐厅卫生管理容易产生漏洞。从饭菜质量来说,很多同学认为食堂饭菜变化小,荤菜分量少,难以保证正处在成长黄金期的大学生的营养需求,很多同学在饭菜中吃到过诸如虫子的异物,甚至有同学吃过变质的饭菜。这些现象都容易导致师生对校园饮食安全的不信任。

二建立维护校园饮食安全稳定的保障机制

校园安全稳定是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的基础,而学校的安全稳定又离不开校园环境的治理,学校的安全稳定与校园环境治理的质量共同制约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更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通过校园饮食安全保障机制的建立,从而达到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建设和谐校园环境的目的。

第一,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校园饮食安全首先要从加强思想认识做起,学校各方面应该积极倡导,同心同德,不断推进和完善校园饮食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把校园食品安全放在一定的思想认识高度,形成重视饮食卫生安全的观念意识。在后勤中心、团委、学生处、校医院等职能部门的相互协作下,依托校学生会,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并与学生面对面地沟通交流,认真听取学生建议,并通过他们把有关信息反馈给全校学生,从而树立师生的健康饮食理念,提升师生科学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

第二,促进学校各个部门的协作管理,明确责权关系。高校应加强对食堂的组织领导,建立立体化的监管模式,建立以分管校长为首的、各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各餐饮单位具体实施的监管模式,建立安全工作制度,成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分管校长与责任部门负责人,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校领导的参与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有利于明确各部门职责,通过保证至少有一名高校领导分管后勤服务工作,做好后勤服务的协调、建设与规划等工作。明确安全工作分管领导和安全管理人员,严格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分工谁负责、谁出问题谁负责的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将安全责任进一步分解细化,并按一定区域划分若干个安全监管责任区,落实责任人,明确工作职责,全面负责责任区的安全工作,实行“定岗、定人、定责、定考核”机制,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网格化安全监管和责任体系。坚持后勤部门在食品安全管理的服务中心地位,加强后勤部门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网格化管理机制将过去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转变为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网格化依托统一的管理以及数字化的平台,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各餐厅划分成为单元网格。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安全卫生巡查,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置互相分离的形式。它的主要优势:(1)它将过去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2)它是管理手段数字化,这主要体现在管理对象、过程和评价的数字化上,保证管理的敏捷、精确和高效;(3)它是科学封闭的管理机制,不仅具有一整套规范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流程,而且发现、立案、处理、结案四个步骤形成一个闭环,从而提升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各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监控管理,使得各方互相协作配合,共同劳动,避免职责不清造成实际工作中的障碍,构筑全方位、多角度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从而保证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

第三,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良好的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是全面落实饮食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后勤部门应充分发挥饮食安全管理的主体作用,积极贯彻“为学校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服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一是坚持贯彻“安全第一”的采购原则。采购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因此要严格执行索证、检查、验收、货源比较等采购制度,加强对供货商的管理,凡是学生食堂的米、面、油、肉、蔬菜等大宗物资,均要在获得准入资格的企业中进行招标采购,必要时到供货企业生产现场,对生产工艺流程和可信度进行调查,从根本上降低食品采购风险,保证餐厅所采购的原材料安全卫生,并与供货商签定卫生安全责任书。确保各项食品原材料从源头到入库均具有源头可溯材料,切实有效严把食品安全关。完善供应商台账及食品原材料索证管理,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认真查漏补缺,把工作做深做细,认真做好账本。深入食堂内部,加强交流,并能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地改进服务态度和服务方法。积极重视市场调研,成立价格调查小组,定期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查,根据调查价格不断调整饭菜供应价格,降低成本。定期向食堂提供价格预警和通告,节约经营成本。二是建立全过程监控的基本工作机制,定期进行各种安全隐患排查,注重整改实效。按照高校食堂用餐卫生管理的要求,建立食品采购、储藏、加工、供应等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检测监控体系,构建贯穿于饮食全过程的安全保障链。首先加强对社会餐饮企业经营的食堂物资采购质量监控,同时加强食堂安全保卫与管理,禁止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出食堂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对餐厅的安全、卫生、剩饭剩菜和食品留样监督检查,定期查看各餐厅后场、用餐区域、库房、凉菜制作间等,查看食堂现场操作流程是否合理,库房、冰箱内食品原料是否规范摆放,检查餐具消毒、食品留样等工序及记录是否相符,查对食品原料采购索证台账及添加剂采购、领用、保管、登记是否详尽完善,调查了解食堂饭菜是否按照要求报批和公示价格,是否按规定确保供应。明确各加工环节的检查、操作规范的责任人,促进食堂饮食卫生安全责任落实到位。三是应用PDCA循环工作法,不断创新提高,加强饮食安全管理,严格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的顺序来实施管理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并及时反馈有关结果,实现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充分利用,同时利用对HACPP等相关食品卫生控制知识的认识,依据HACP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确定食品采购、食品烹饪等关键控制点,并集中力量对关键控制点进行干预,保障食品关键环节的安全。

第四,优化后勤员工队伍,严格落实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和培训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及卫生部的学生集体用餐监督管理办法,实行食堂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组织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依法将患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调整到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工作岗位。加强工作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从根本上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技能和服务水平,树立后勤服务员工的良好形象。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素质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食品生产人员不仅仅应当满足健康状况合格的基本条件,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相应的食品卫生知识、食品营养知识以及相关法律知识。通过制订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计划并加以实施,组织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加工操作规程和其他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服务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

第五,建立应急食品安全处理机制。食品从采购、生产、加工到销售各环节稍有疏忽就可能引发食品安全事故,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应当积极妥善处理,及时向有关领导报告,明确责任主体,严肃追究导致事故发生的相关责任人,做好善后工作。对处置突发事件成绩显著的个人,可给予奖励;对处置工作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个人,应当严肃追究其责任。

参考文献

[1]武新胜.从构建和谐校园看高校饮食安全管理[J].科技信息,2007(29):206.

[2]白志军.浅谈高校建立食品安全长效机制的重大意义[J].管理教育,2007(7):74-75.

[3]庄新华.学校食品安全监管重点及应对措施[J].教育研究,2010(21):31-33.

[4]廖文科.我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5):7-8.

篇8

【关键词】高校后勤 人力资本运营

一 人力资本运营的内涵

人力资本运营是通过战略性投资形成特定技术结构和人力资本存量,再对这些不同形态和专业化功能的人力资本按照组织目标和要求进行激励使用、整合配置和协调控制,最终实现人力资本保值增值、团队产出和组织收益最大化目的的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而一般意义上的资本运营则是以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为目的,通过将本企业的资本与其他企业和部门进行流动和重组,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最终的目的是使本企业的自由资本不断增加的一种运作行为。

二 人力资本运营的管理环节

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是单位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因此,在当今“以人为本”的个性化管理时代,要将人力资本放在和物力资本同等重要的地位,后勤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活”的资本形式,是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人力资本的运营需要注意以下环节:一是将社会性人力资源转化为后勤服务性人力资源,主要是通过招聘、考核、选拔等途径来完成;二是将现实的后勤人力资源转化为后勤人力资本,通过对现有人力资源的不断开发,促使其成为符合后勤需要的人力资本;三是将后勤现有的人力资本存量变现为现实生产力,为了使人力资本充分发挥效能,必须科学配置,有效激励;四是后勤人力资本的维护与更新。

三 人力资本的运营机制

人力资本的运营具有高收益特征,但这是一个复杂缓慢、回报隐蔽的过程。根据后勤公司目前的状况,其人力资本运营机制主要包括获取、开发、整合配置、激励、维护五个方面,其内在关系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人力资本的选拔。选拔的核心是使被选拔人员能真实地显露自己的个性、素质、潜能和工作能力,使后勤公司能较为全面地了解被选拔人员的水平和比较准确地预测在未来的表现。由于选拔属于事前评估和选择,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

第二,人力资本的开发。开发是指后勤通过科学规划和系统努力,对各层次人力资源进行充分发掘、合理利用和培养发展,使员工的价值理念、服务态度和工作行为能在当前及未来的岗位上达到后勤服务保障的要求。

第三,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合理配置的基本标准是量才为用。比较而言,人与人的优化组合较为困难,不仅应考虑工作结构和权责关系,还应该考虑员工在性情、才智、魄力、热情等方面的互补性,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更多地需要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不断地磨合。应当指出的是,合理配置过程应当是在广泛征求和充分考虑员工个人意见的基础上来完成的,因为只有经过个人参与的决定,执行起来才更为顺利。

第四,人力资本的适度激励。激励的要旨在于引导员工拿出自己的全部力量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可以通过薪酬、福利、工作条件等激励手段来激励员工。过度激励会助长员工的自满情绪,削弱其工作积极性,而且会加大工资成本;激励不足则会降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提高员工的流失率,不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只有适度激励才能达到激励创造供给的真正目的。

第五,人力资本的维护。人作为一种生物体,其固有的新陈代谢规律决定了人力资本随时随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耗,因此在后勤人力资本运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员工的生命周期和生理规律,注重对人力资本的维护。

四 人力资本的运营措施

第一,科学选拔。一是系统地分析高校后勤所处的社会、技术和政治环境,把握大局变化,为制定出合理的用人规划和用人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制定科学的用人计划,对后勤现有组织结构和人才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制定出选拔、录用政策,在此基础上拟出不同时期的人员补充、调配和晋升计划;三是明确各自的岗位要求;四是考核选拔候选人,根据岗位的特点,结合理论笔试、应答面试等方法设计出各岗位人员具体的考核选拔方案,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决策。

第二,全力开发。通过开发和培训,可以有效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率,从而增强后勤的综合竞争力。就员工个人而言,有效的开发可以充分发挥其主管能动性,挖掘人力资本的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提高工作满意度,增强对后勤组织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第三,合理配置。合理配置一方面是根据个人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知识结构、行为习惯和身体状况等实际情况,本着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其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另一方面,是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在相对较小的环境中,注意员工之间在兴趣、性格、气质和能力技巧方面的协调互补,尽量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且随时注意对其调控。

篇9

随着经济、信息的全球化发展,物业服务外包的出现为高校物业服务提供了新的途径。利用专业物业管理机构的优势来提高物业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同时也促进了高校在教育、科研与教学上更多地投入,使高校综合竞争力得以提升。纵观高校物业服务外包,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本文在对高校物业服务外包的必要性以及外包的优劣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高校物业服务外包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高校;物业服务;外包;利弊

高校后勤部门尽管不是教育教学机构,但为高校教育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服务保障。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后勤机构均由学校自行管理负责,而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高校间竞争不断加剧的形势下,高校后勤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代需求。在高校相继改革创新的趋势下,部分高校物业服务采用了外包模式,“外包”又被称为资源外包或者外部购买,指的是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情况下,为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保留自身最具优势的业务,而将其他业务委托给其他更专业、更具成本优势的企业[1]。高校物业服务外包包括学生宿舍、教师公寓物业管理等外包,使物业品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部分高校在后勤管理体制的变革与创新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导致变革创新停滞不前,后勤服务质量无法进一步地提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高校后勤体制改革正处于探索与初始阶段,另一方面是因为高校管理人员管理理念陈旧,对新事物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后勤管理的变革与创新造成阻碍。

一、高校物业服务外包的必要性

在高校看来,物业管理并不是工作的重点,但其为高校教育、科研活动、师生生活等提供服务,而学校的前进与发展也离不开良好的物业服务质量。学校与企业有着较大的差别,物业管理并没有营利性,高校物业管理看上去并不像专业物业管理机构一样精细化,但其物业管理运作与服务质量同样不容许差错出现。当前,我国高校物业管理缺乏专业、科学的管理体制,存在机构大但杂乱的情况。绝大部分的高校物业管理属于自给自足,较为封闭,有学者将这种物业管理称之为“全包型物业管理”[2]。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管理服务模式并不与之相适应,这种管理模式将重点放在投入上,而并不重视产出效益,偏重于公共服务与师生的福利,往往忽视了经济效益与学校的经济实力。尽管高校是非营利机构,物业服务业并不以盈利为目的,但物业管理模式的滞后为学校造成额外的经济负担,需要将部分学校经费用以补贴物业管理,这使得学校无法将所有精力致力于教育、科研、教学等工作,而物业服务质量也较为低下,学校良性发展受到影响。同时,这种物业管理模式下将造成资源的重复浪费,增大高校物业运营的风险[1]。在这种形势下,高校物业管理改革势在必行,科学、合理与高效的物业管理是改革的目标。

二、高校物业服务外包的利弊

(一)高校物业服务外包的优越性高校物业服务管理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与企业不同,并不能完全将其放手外包,而是将一些与学校核心管理无关、次要的工作外包给专业组织,进而充分利用其专业优势与管理效率做到取长补短,让学校从繁琐与低效的物业服务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科研与教学工作中。这种物业服务外包模式与传统学校的“全包型物业管理”相比更具有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减少高校办学成本,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传统的高校物业管理统归于后勤管理机构,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后勤机构设置普遍表现为机构臃肿、人员冗杂、工作效率低等状况,这使得物业管理运营成本增加,资源浪费严重。实现高校物业服务外包,通过利用专业组织的优势与高效率,一方面可简化原组织结构,大幅缩减编制,而从业人员也更专业,进而改善高校物业服务效率,提高物业服务质量,节约运营成本,塑造学校良好办学形象;另一方面可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与效益,提升综合竞争力。其次,能够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责任纠纷,降低高校物业管理风险。高校在为国家培育人才、进行学术研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同时,需要做好校园的安全管理以及服务工作,而这都是物业后勤的主要任务。学校管理者对在校人员有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主要责任,当学生等相关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遭到损害时,问责对象往往是高校的管理机构,也使得学校管理风险增高。通过对高校物业服务管理模式的改革,将物业服务外包,可通过对校外力量、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合理利用,促进高校后勤管理效率与质量的提升,降低学校管理风险。再次,有利于推动校外服务产业的发展,使得社会资源得以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将高校物业服务进行外包,可节省学校的经济开支,减轻经济负担,让学校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教育、科研与教学工作中,并利用专业组织的优势提升物业服务质量。同时,实施高校物业服务管理外包可有效地扩大高校物业管理外包服务市场,扩展服务行业产业链,让专业物业管理机构能够公开、公平与公正地参与竞标,形成行业的良性竞争;加上科学理念与制度的引进,优秀物业管理人才的任用,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

(二)高校物业服务外包所面临的问题首先,信息存在不流畅与不对称,为高校物业服务管理的改革带来困难。高校实施物业服务改革的目的在于减少办学成本,并通过专业物业机构提供物业服务,配置资源,提高服务质量。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存在信息不流畅与不对称的情况,尤其是在高校物业服务管理初始阶段,因高校缺乏对社会物业管理机构的了解,加上尚不完善的物业外包机制,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使得物业行业体制并不完善,让高校物业服务管理人员陷入困境,若对物业管理机构选择不当,不仅无法提高物业服务管理质量与效率,反而会增加更多的风险。其次,高校物业服务外包中标规则中,受价格因素影响较大。在这个过程中,物业服务管理机构为获得中标服务机会,仅仅需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投标价格即可成为最大可能的中标者。物业服务管理机构在报价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恶意压低价格以达到抢占市场的目的,甚至有企业通过联合来互相陪标,使高校利益遭到损害。另一方面,在外包物业管理机构开始服务后,仍将盈利作为目标,甚至违背合同,加上高校缺少对这类行为行之有效的惩罚,因此外包物业管理机构往往不顾及与高校间的长期发展,仅仅将高校作为一次性合作对象[3]。再次,高校原有后勤物业服务管理机制与社会物业管理机制之间无法做到有机协调。高校物业服务管理包括学生宿舍管理、教师公寓管理等,这使得校外专业物业管理机构在与高校物业服务进行接管的过程中,因服务对象与社会人员存在较大的差异,服务业务范畴不完全相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无法协调的矛盾[3]。高校是为国家培育人才的基地,因此高校物业外包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高校物业服务管理与校外社会物业管理的差异,短时间内将造成物业管理机构无所适从的感觉。现阶段,高校物业服务外包还处于探索阶段,部分高校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物业服务管理机制,而大部分学校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并未对高校物业服务外包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这使得高校本身在实施物业服务外包的改革过程中对改革的目标与计划并不确定,多数是对其他院校改革的模仿,因此高校物业服务外包的顺利实施,实现物业服务质量与水平的提升,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三、高校物业服务外包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把握高校物业管理改革重点,对物业服务外包项目与模式慎重选择高校物业服务管理为学校师生提供服务保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实现物业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考虑高校物业服务外包是否符合高校物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合理的物业管理体制对服务质量起着优化作用,并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大局,因此高校物业服务外包需要明确管理目标,并制定完善的实施计划以及风险应对措施。第二,当高校实施物业服务外包时,需要确定外包的服务项目[4]。当前,高校后勤服务机构的服务项目较为完善,包括基础设施的维修、环境保护、宿舍管理等等,物业服务管理者需要在周密论证后决定需要外包的服务项目,并将必要的项目留由学校管理。第三,科学选择物业服务外包的时间节点。高校物业服务外包时间非常关键,需要充分评估学校的情况,并考虑学校的经济情况,以及学校所在地的经济与物业管理发展情况,在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后进行实施,进而促进高校物业管理的改革与创新,若缺乏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则将增加失败的风险。第四,所选的外包物业服务管理机构应适合学校的发展。选择优秀的外包物业服务管理机构能够提供优质、高效的物业服务,同时对高校物业管理改革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对外包物业服务管理机构进行遴选的过程中,由于高校对物业管理机构的全部情况并不能完全了解,因此高校需要通过竞标等方式来选择物业管理机构,并从中挑选出适合学校发展的,具有良好信誉与丰富经验的物业管理机构作为合作对象。在整个过程中有两个重点,一是确定外包物业管理机构的管理原则,二是确定其评价准则与标准。第五,选择正确的外包形式。高校物业服务怎样进行服务外包,选择高水平、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机构与高校物业改革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高校物业服务外包必须制定出合理的规划步骤,制定透明、公正与公开的招标制度,明确合同条款,在物业服务外包后建立起服务质量监督体系,以确保服务质量获得有效保证[5]。

(二)严格落实监督管理制度,提高高校物业服务外包管理水平纵观实施物业改革的高校,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其失败之处在于外包物业机构对合同要求表现出无视、钻合同漏洞等,进而导致物业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无法获得保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高校管理部门忽视了对物业服务外包的监管。因此,高校管理者需要从思想上增强对物业服务外包管理的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建立并完善管理机制。具体包括:成立专门管理外包物业机构的部门,以实现对外包物业管理机构的有效监管;制定并实施明确的监管标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对管理机制进行不断地完善,确保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强化对外包物业管理机构的监管,杜绝违规操作,确保物业服务的有序性。

(三)建立并完善评价制度与激励机制为确保物业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制定完善的考评制度与激励机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物业服务各项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一系列细节制定具体的考核条文,通过外包物业管理机构自身、高校以及师生对外包物业管理机构及其人员的考核来对物业服务进行评价,并由高校物业改革领导小组进行定时的评审,在公布考核结果后,根据奖惩制度予以奖励与惩罚。外包物业管理机构应虚心接受师生的建议,及时对问题进行改进,提高物业服务质量。同时,可委托专业评价机构对物业服务进行评价,为提升服务质量提供数据支持。

(四)切实做到经济性与公益性、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的结合校外物业管理机构接受高校物业管理需求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经济利益。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成本过高的问题,而这与高校物业管理的公益性是相矛盾的。因此,在维护高校物业管理机构公益性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外包物业管理机构的利益,通过对学校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发挥高校的优势,对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给予酌情补助,考虑到二者合作的长远利益[6]。

四、结语

服务外包是市场机制下完成物业服务的一种手段,是高校自身物业管理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并与市场进行互动。在市场规模较小、诚信体系不完善、机制不成熟下,高校物业外包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大部分高校对于物业服务外包持保守态度;在市场初具规模,诚信体系对企业起到一定约束作用,市场机制相对成熟下,高校物业服务外包形式才能够得以生存发展,获得高校与企业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邱珊珊.物业管理服务外包关键问题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12):62-64.

[2]李岳珅.高校物业管理服务外包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15,(12):116-117.

[3]韩莹.Z高校后勤社会化经营问题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4]王连华.高等教育机构服务外包良性发展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7,(5):55-60.

[5]李文忠.浅析物业管理服务外包的两个关键问题[J].知识经济,2012,(16):112-113.

篇10

一高校食堂饭菜质量存在的安全隐患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学校内部管理模式的转变,高校的后勤服务大多实行社会化管理,高校食堂食品卫生的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部分学校存在盲目引进,以包代管,使得少数不具备从事学校餐饮工作资质的社会机构或个人承包学校食堂,致使饭菜质量、饮食卫生难以保证。目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食堂饭菜质量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食堂食品采购模式的安全隐患

高校食堂食品原材料采购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几率。当今,随着高校在校人数逐年增加,大多数高校学生食堂来不及扩建,难以容纳大批增加学生的就餐,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和食堂就餐压力大增。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出现盲目引进、以包代管的情况,使得少数不具备从事学校餐饮工作资质的社会机构或个人承包学校食堂,致使学校食堂食品的采购模式比较混乱。有些承包单位因为规模有限、技术力量不足,只能再次将食堂分包给个体经营者。这些个体经营者为降低成本,不执行统一采购的规定,为贪图便宜,私自采购一些腐败变质、霉变生虫、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感官性状异常以及超过保质期等法律法规禁止食用的食品。

2高校食堂饭菜原材料的安全隐患

市场经济条件下,趋利行为使不法商贩利欲熏心,对食品的原料进行掺假、造假,甚至超标加入添加剂。较常见的如:作坊生产的火腿肠仿双汇火腿,舟山小黄鱼充北海大黄鱼,夹心肉充当腿肉等。蔬菜叶面喷施农药、化肥过多,导致残留物超标,果品用催熟剂催熟,猕猴桃喷施“膨大剂”,黄鳝添饲“避孕药”速肥,生猪添加“瘦肉精”促长,海产品浸泡“防腐剂”保鲜,将变质大米使用矿物油“抛光”,面粉中掺用甲醛漂白增韧,银耳用硫磺熏制增白,豆制品掺入工业用滑石粉等等。

3高校食堂饭菜加工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

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大多数高校食堂由自身经营向租赁、承包、托管等多元化模式发展。由于利益驱动和食品生产经营等环节复杂的特点,加上高校食堂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来自农村,自身文化素质低,食品卫生安全意识淡薄,受各种因素影响,心理及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并且部分食堂内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只参加过临时或短期厨师培训班的学员,缺乏专业系统的烹调理论和饮食营养与卫生知识,使高校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不安全系数自然增加。

目前高校食堂饭菜加工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有:冷冻方法不当或加工不当,从而造成食品的变色、变味、变质等质量问题;不注意个人卫生,致使加工的食物出现交叉污染;夏天食堂防蝇措施不当,致使学生饭菜中经常有苍蝇出没等一系列安全隐患。保存温度低于60℃或高于10℃、存放时间超过2小时的熟食品,再次利用时未充分加热。冷冻熟食品未彻底解冻充分加热食用。有些堂口将回收后的食品经加工后再次销售。

4高校食堂饭菜质量控制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目前,由于缺乏相关标准,高校食堂卫生管理标准建设滞后,有关卫生安全的检测方法不完善,管理局限于经验水平,缺乏科学的控制手段,对员工的日常操作缺乏科学规范,检查流于形式。高校学生食堂中的上层管理人员多为高校的行政管理干部,并不实际参与到食堂的经营管理中去,而食堂内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只经过临时或短期培训,缺乏专业系统的烹调理论和食品营养与卫生知识,从业素质一般不高,责任心不够强,一旦管理松散不到位,容易怠工,不能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导致终端产品和服务不符合食品卫生安全要求。

5清洗、消毒、保洁设施的大小和数量不能满足需要

餐具用具清洗消毒水池中,食品原料、清洁用具及接触非直接入口食品的工具、容器混用。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不符合GB14930.1《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卫生标准》和GB14930.2《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消毒剂卫生标准》等有关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有些清洗、消毒、保洁人员素质低下,毫无职业道德,有些承包商为节约成本根本就不用消毒剂,也不进行高温消毒。

二高校食堂饭菜质量管理措施

1创新食堂食品采购模式,坚持食品分类管理,采用不同渠道采购的措施

在严格考察供应商资质、场所、实力、信誉的基础上,每种食品原材料至少要选择两家供应商为学校食堂供货,每学期开学前都要召开供应商会议,签订供货协议和食品安全协议。同时,完善采购制度,对采购原则、采购组织、采购范围、采购程序等做出统一规定,健全物资采购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严格的食品采购与生产检查制度,坚决杜绝食堂私自采购食品饭菜原料,以防止劣质食品进入学校。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人员可根据食品原材料的不同特点,按照大宗物资、普通物资和时令蔬菜三大类分别管理,采用不同渠道进行采购,按照比质量、比价格、比服务择优选择供应商。对于米、面、油等大宗物资采购面向正规生产厂家,采用招投标形式选择两家以上厂家供货:对于鸡、蛋、杂粮、调料等商品在确定采购对象时首先实地考察采购对象的资金实力、信用和商品质量等信息,择优选择两家以上供货商;时令蔬菜每天消耗的量较大,应每天到蔬菜批发市场集体采购,也可“农校对接”。

2采取各种措施,严把原材料质量关

高校食堂虽然无法左右烹饪原料的种植和养殖,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严把原材料质量关,将不符合饮食卫生安全要求的烹饪原料拒之门外。

第一,提高采购人员素质,认真学习各种烹饪原料选购知识,掌握烹饪原料的质量鉴别,精心选购。目前,烹饪原料品种繁多,加上现代交通工具便利,国内的、国外的,陆生动植物性原料、水生动植物性原料应有尽有,如果不能熟悉它们的品质特点、上市季节、质量鉴别及其生长环境等,就很难把好进货质量关。

第二,杜绝采购中的“吃回扣”现象,实行“三公开”,坚持阳光采购。“三公开”就是公开当天采购的食品原材料品种、数量、价格,使不同渠道采购的物品都置于公开监督之下,确保采购人员和不法商贩无机可乘。

第三,与规模大、信誉高的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绿色养殖基地、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联合,借鉴商业销售中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实行层层质量保证制,确保烹饪饮食卫生安全,同时实现企业间的互利互惠。

第四,定期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烹饪技艺,掌握食品营养与卫生知识,掌握特殊原料的加工处理。

第五,严把索证关,对采购的原材料要进行相关证件的索取,坚决杜绝“三无”食品进入高校食堂,确保高校师生健康饮食。

3改善高校食堂的卫生条件,严防食品加工过程的交叉污染

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学生食堂卫生设施与条件,使食堂建筑、设备与环境符合我国《食品卫生法》要求,建立有相对独立的食品原料存放间、食品加工操作间、食品出售场所及用餐场所。同时还要坚决做好高校食堂的清洁与消毒工作,严防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交叉污染。另外,高校食堂从事餐饮的工作人员不得有患传染病的(如肝炎、结核等);不能有外伤、化妆、佩带首饰和带入个人物品的情况;必须具备工作服、帽、口罩、鞋等,并及时洗手消毒。应持有效的健康证,执行体检计划并设有体检档案,涉及到有疾病、伤口或其他可能成为污染源的人员要及时隔离。

4加强对高校餐饮人员的岗位培训

高校要定期安排食堂从业人员接受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的专业培训,使之了解国家的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熟悉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的相关要求,掌握必要的食品卫生安全专业知识,提高做好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工作的能力。还要对食堂从业人员加强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使其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操作。成千上万学生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都与学校食堂饭菜质量有着一定关系。责任使人不能懈怠,特别是食堂服务人员每个人每个环节都不允许出错,所以加强对所有食堂服务人员责任意识培训更重要。

加强培训不仅是餐厅也是个人的加油站,也是食堂提高服务质量的保证。因此,高校食堂后勤管理人员可经常组织专业技术比武,经常参加技术比赛,既是技术交流,更是丰富技术经验的活动,通过以上方法,来保证食品质量的提高。

5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厨房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分配考核激励机制

由于学校食堂是人员聚集之地,大锅菜是学校饮食的主体,所以厨师在主观意识中往往有“萝卜多了不洗泥”的观念,这就势必影响饭菜的质量。因此,高校后勤食堂应建立以厨师长为首的责、权、利相结合的厨房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厨师长按照厨师不同的熟练程度、知识水平、技术等级和责任心等各自负担不同岗位的职能。比如粗加工可让厨工来做,精加工如丁、丝、条、片、块原料由厨师来做。另外,厨师长应根据食堂的年度经营情况制订考核指标,对食堂实行独立核算,制订以“责、权、利”相结合的考核分配办法,以节能、降耗、增效为重点,把各项指标分解到班组甚至落实到每一个员工,每月进行责任考核并与经济利益挂钩,做到奖罚分明,杜绝浪费。

参考文献

[1]冯伟.高校食堂实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可行性分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33):108.

[2]武新胜.谈如何加强学校食堂饭菜质量的管理[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26):69.

[3]王富刚.浅议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的管理与对策[J].教育管理与评价,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