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

篇1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191-01

电视编辑思维在心理学角度上是指在电视加工制作过程中,通过对各种视音频资源素材进行采集或搜集,并对收集到的素材进行剪辑、组接、后期加工等处理的过程中,人的大脑所产生的一系列的高级意识活动。电视编辑思维从学科概念角度来看,思维的客体是音频和视频资源素材,经过剪辑、组合、加工等手段对素材进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融入了人的心智思维。从信息论角度看,电视编辑思维是指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编辑者对前期拍摄的电视素材或已有的素材进行选择、加工、存储和输出的整个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流。这些角度都体现出电视编辑思维是经过各种加工、处理手段后在不同环节中融入电视编辑的创新思维

电视编辑的思维特征具有六个基本特征:一是社会性。社会性是指电视编辑思维方式具有时代的烙印,它是在一定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时代的产物,和社会类型紧密相连;二是实践性。实践性是社会实践需求的反映,它可以在实践中形成社会意识或认识事物和加工信息的新方法,从而解决社会实践中的问题,充分体现了思维活动与社会实践联系的紧密性;三是运动性。把众多连续、静态的画面组接为一个连续的视觉运动整体,并表达一个清晰的视觉流程是电视编辑的任务,它具有运动性的特征;四是概括性。视觉思维需要人们在接受视觉信息过程中,有忽略次要情节的倾向,这是由人的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性造成的,它也是视觉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要根据人们关心电视中的主要情节来对电视镜头的进行组合、拼接;五是创造性。这一点最为重要,电视编辑要在思维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并通过电视这一思维客体,发挥个体思维和想象力,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将美学理念融合到电视作品的编辑之中,对剧本进行再创作次创作;六是延伸性。延伸性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群体意识作用下,画面延伸出比其自身更丰富的含义。

电视编辑思维包括四个基本环节,即选择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信息、输出信息。选择信息是以电视文字脚本为条件,选择与之相关的视音频材料;加工信息是指以制作脚本的需求为对象,通过电视手段加工收集到的素材;存储信息则进一步延续和完善了加工信息阶段;输出信息是将存储的信息传送至受众的过程。在这四个基本环节中,电视编辑思维过程都蕴含着创新。选择、加工和储存信息的阶段是电视编辑思维的创新点,以加工和存储阶段为主,选择信息阶段创新相对于这两个阶段来说创新点比较少。由此可见,电视编辑思维的创新区间可以分为择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信息三个阶段。

(1)选择信息阶段。这个阶段创新的范围比较有限,它主要是根据电视编辑的自身素养,以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认知来初步选择和收集能够体现创新或容易引起人们深层次思考的素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选择电视镜头。在这个阶段电视编辑通过以自己的视角解读电视镜头,把握镜头长度选择要进一步加工的对象。

(2)加工信息阶段。这个阶段是电视编辑思维创新的活跃区间,电视编辑要掌握电视镜

头中时空思维的表达,了解电视镜头声音的编辑和电视段落的构成等一些编辑手段的特点和内涵。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抽象力和创造力,来创造新信息。这个过程需要电视编辑具有熟练的电视编辑手段。作为电视的最基本单位电视镜头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和独立性。它只能表达局部的运动形象,要表达一个意义完整的内容就需要电视编辑对电视镜头进行组合和重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蒙太奇”。

(3)存储信息阶段

组合、拼接、切换电视镜头可以使电视画面产生大小、快慢、强弱、虚实、写实和写意等对比强烈的视觉变化,观众可以通过这个加工过程,领略到创作者的情感倾向和审美选择,引发受众对电视内容的深层次思考,培养受众严密的逻辑思维,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判断与推理的形式思维方法。

4、电视编辑创新思维与电视教材的编辑

电视教材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并嵌入了教学者和制作者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以及创新思维,具备教育性、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特点。电视教材的创作过程离不开电视编辑思维的创新,因此,要把电视编辑的创新思维融入到教育、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通过电视编辑手段和电视编辑思维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脉络,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学习和应用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在电视教材的编辑过程中,需要将教学策略的嵌入和电视编辑创新思维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利用电视编辑手段将问题解决过程与教学策略进行有效关联,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以前电化教育和现在的网络视频课件中的电视教材基本没有电视编辑思维的创新,视频内容几乎都只是简单的教师“大头像”,这种呈现方式脱离了情境脉络的问题解决过程,使学生只停留在被动接收的状态。这些电视教材没能实现教学内容与电视编辑思维的有效结合,这种简单化地呈现问题解决过程和步骤,忽视了电视编辑思维在“问题解决”中的独特作用,给学习者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让学习者对学习失去兴趣,不利于学习者“解决问题”。

5、结束语

电视编辑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规律和结构语法,电视教材制作与电视编辑思维紧密相关,电视编辑的思维创新是制作出好的电视教材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当今网络课程中的多媒体网络课件、视频公开课、视频教学等手段是全新的电视手段,因此,在对教材的制作中,电视编辑创新思维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具备了电视编辑创新思维,才能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晓峰.电视编辑思维与创作[M].北京:中国电视出版社,2001:1-14

[2] 郑金洲.“创新”四题[J].山东教育科研,2000(7):4-8

[3] 顾明远.基础教育与创新精神[J].中国教育学刊,1999(2):23

[4] 彭俊.今敏动画的镜头语言分析(上)[J].影视制作,2010(3):26-29

[5] 李运林,徐福荫.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84-320

[6] 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高文,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4

篇2

【关键词】教师观念;创新兴趣;创新思维

【Abstract】The innovation is a race progress of the soul be a nation prosperous flourishingly not Jie motiv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core be an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it is innovation the talented person's basic characteristic.Living to give education through a job in rightness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influence, urge them mathematics realm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new detection, new thought, new method etc., control it general regulation, development they have certain of mathematics ability, for future become innovation type the talented person lay mathematics character foundation.

【Key words】Teacher's idea;Innovation interest;Innovation thinking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它是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职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那么,到底如何在新课改中对职中数学学科实施创新教育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浅谈一下拙见:

1.教师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课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容器”, 特别是中职生数学底子薄,接受能力较差,这样的效果很差,往往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但如果我们教师转变一下教学观念,将自己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开展自主探究、操作、讨论等活动,而教师的职责更多是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道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点。当然,教师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是失败的经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机会。

2.把握讲授的运用时机

虽然讲授法已经不是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但还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恰到好处的讲授,就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扩充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只有学生的研究、讨论等活动与教师的讲授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讲授法的运用时机需要教师仔细斟酌,应控制好讲授的时间,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泛讲述。

3.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

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置身于有着浓厚创新意识的氛围之中,注重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把看来似乎是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变换形式,使其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和开放性。而且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归纳总结应用;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try”。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让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尝试、主动获取。在此过程中,学生那怕是有一些误差,也是可取的,至少他敢于创新。教师应该鼓励他、引导他,为他的尝试创造条件。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养成过程中离不开一次次的实践活动,教学时要防止对学生太多的“干涉”和过早的“判断”。学生的创新正是在不断尝试、不断纠正中逐步发展的。教学中应给学生创设一些易“犯错”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

5.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在思维和解题中有“法”可循、有“路”可行。但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6.寻找素材时机训练创新思维

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应该把他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的训练创新思维。

6.1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

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求一次函数y=5x-1与y=-4x+5的交点的坐标,可以利用图象法解,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 5x-y-1=0 与4x+y-5=0的解得出,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训练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

6.2利用互逆因素,训练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顺推不行时考虑逆推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有时,正面解题很难,不妨改变思维方向,就会柳暗花明。

6.3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

联想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联想,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强化训练。

6.4抓住猜想时机,训练灵感思维。

篇3

关键词:数学;操作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一、数量关系,在动手操作中明白,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

应用题或文字题中的数量关系对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学生通过操作,如画线段,动手摆、比,将抽象的数量关系摆到眼前,从而理解这些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例如,求两数相差多少,可以利用摆红棒和黑棒来比较谁多谁少。通过在课堂上全心地摆、算、说,出现了不同的摆法、不同的说法,结果也随之不同。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多种多样,运用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算法算理,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最初阶段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比一比,理解了“同样多”“多几”“少几”等概念,从而得出了计算方法。这样在认知过程中通过各种操作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灵感。例如,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通过让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学生亲自看到这样的事实: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高等于三角形的高,这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得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

三、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动手操作中培养

小学生在操作中,既要动眼看、动手做,还要动脑想、动口说,使外部的操作过程与内部的智力活动紧密结合,有力地推动了他们思维的发展。例如,动物实验小组养了12只公鸡,7只母鸡,公鸡比母鸡多几只?教学时,先让学生摆实物图,通过手摆眼看,产生动作思维,从操作中直接看出公鸡比母鸡多5只,再引导学生说出:“公鸡多。公鸡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母鸡同样多的7只,另一部分比母鸡多5只,从12只公鸡里去掉与母鸡同样多的7只,剩下的就是比母鸡多的5只。”使小学生由动作的思维过渡到具体形象的思维。最后,教师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此题的思考过程,总结归纳这一类题目的思考方法,将具体形象思维进一步转化为抽象逻辑思维,让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在他们的动手操作中培养。

篇4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eative talents, design creative talents of the three levels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rom the angle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 From expert consulting and research analysis, we hav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data in the evaluation system at all levels, and converted to correspond the weight of judgment matrix. Then use the method of weighted arithmetic mean to calculate weight vector and weight coefficients in each matrix. Thu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amilies and social to cultivate creative talents.

关键词: 创新人才;层次分析法;评价体系

Key words: creative talents;AHP;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244-04

0 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地位的决定性因素。[1]而创新的源泉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创新人才是创新活动的主体。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不仅是对每一个陪伴孩子成长的家长提出的疑问,更是对包括教育界、思想界,乃至社会各界都应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

1 创新人才的内涵

从字面来看,创新人才首先是人才,具有人才的一般特征,即有知识、有能力;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在政治、物质、精神三个文明建设中做出贡献的人。“创新”是相对于“守旧”而言的,但“创”与“守”、“新”与“旧”又是继承发展的辩证关系。[2]“创新”同意于“创造”、“革新”,“创新”还含有“开创”、“开拓”、“更新”之意。所以,创新人才的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有心理、精神层面的创新。包括智力领域的创新(如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智力运用等),情感领域的创新(如敢于、痴迷于、乐于创新的心志和精神等),意志领域的创新(如坚强的、迎难而上的、百折不挠的创新意志和毅力等);

第二,有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的创新。这包括物质生产领域、精神生产领域、社会活动领域的创新,含科技、艺术、日常生活等人类活动无所不及的所有大、小环节上的创新。

2 构建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在我国,通常把创新人才定义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合理的能力结构和健全的创新人格,能以创新思维打破常规,创造新成果、新技术或新方法,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3]。因此,要全面评价创新人才的本质与内涵,不仅要对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等进行评价,还应对一些没有现成标准参考的指标进行评价,例如创新素质、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潜能等。

总理说过:“人才评价是个世界难题,人才不是靠评出来的,而是要靠社会实践,要靠做出的贡献。”[4]不可否认,目前大多高校主要围绕的数量、出书的数量以及发明专利的数量来评价人才,这种“以偏概全”的评价方法显然是不对的。

根据哈耶克(Hayek)提出的知识分工原则,创新人才可以划分为知识创新人才、技术与产品创新人才、管理创新人才和制度创新人才等。当然,此分类方法是在创新人才经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后,并拥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分类。而本文从心理学及生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分析个体在相关生理认知功能成熟后,对创新人才应具备的、普遍的、一般性的特征进行研究,而非某一类别的,或具有专门技能的创新人才。

因此,本文从创新人才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入手,围绕“什么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应具备哪些能力?”、“创新人才的人格特点是什么?”等人才成长的内部因素来制定评价指标。结合心理学、生理学、人才学等基本理论,在强调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潜能等的考量,由此分析当前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有的放矢,进而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 对创新人才培养综合评价的研究现状

通过在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CNKI 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其他网站上查询有关创新人才的大量资料,发现目前国内外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大多从社会、教育界、高校等外部因素入手,而偏离了“人”是教育的主体这一核心。同时,专门对创新人才进行评价的研究就更加屈指可数。例如,文献[5]建立了基于语言描述的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反映科技创新素质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评价均未体现。文献[6]利用DEA方法对我国72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进行了评价,但指标缺乏可操作性。经过笔者分析,目前为数不多的研究创新人才评价体系的文献,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第一,指标的局限性。目前的评价体系主要针对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而制定,忽视了人才培养的阶梯性,即从幼儿时期开始就要注意对其创新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其思维灵活、兴趣广泛。

第二,指标缺乏可测性。在相关指标中,有的过于抽象,缺乏理论基础,不适宜作为评测创新人才的依据。如有人提出的“德育评估”,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与“不可测性”,影响指标体系的科学性。[7]还有诸如“对毕业研究生的评价”、“学位论文水平”等指标在实际操作中均无法定量分析。

第三,数据说服力不强。确定各项测评指标的权重是评价指标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能随意由个人主观决定,应在明确评估对象和评估内容后通过科学的论证得出。而且,在目前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主要包括:事业经费、图书量、固定资产、实验室个数、教职工人数等,主要侧重外部因素以及数量的投入与产出,极少提到学生个人素质的考评标准,尤其是指标没有准确的定位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上。

因此,本文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一系列具有客观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科学性的指标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与素质进行评价。所选的评价指标涵盖了从幼儿时期到成人时期、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自身素养的形成到与外界环境和谐相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等诸方面,选择的指标兼顾人才的业务素质与非业务素质,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标准。

4 综合评价体系构建流程

人才培养是一个需要社会、家庭、个人全身参与的过程,因而对于创新人才的评价必须体现所有参与者的建议与想法。此外,对于创新人才的评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伴随各个时期对创新人才的不同要求而相一致,但最基本的思想与内涵必定是永恒的,即以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潜能等五大特征为基本评价标准。

由于人自身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因此制定创新人才的评价体系一般包含多个指标,并且各个指标间具有不可比性,综合评价的求解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的评价方法是由专家对各个评价指标给出评分,然后通过简单地加权平均得出不同层次的创新人才标准,因而专家的主观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客观准确性。本文运用模糊综合测评的思想,采用基于判断矩阵的层次分析法(AHP)对指标进行处理,确定权重,简化了评价步骤。(流程图见图1所示)

5 建立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5.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对于创新人才的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对其进行全面的考核与评估。为了真实地反映出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保证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客观性,在设计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5.1.1 导向性原则 评估方案的制定、指标的选取、样本的选择,必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体现“人尽其才”,克服“张飞用谋、诸葛陷阵”的人才错位现象,对推进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解答“钱学森之问”,都有极好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从而引起社会各界对相关指标的重视,不断提高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在2020年实现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5.1.2 科学性原则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考虑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从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出发,咨询多位本领域的专家对指标进行逐步筛选和取舍,坚持目标的客观准确性、全面性与多样性,科学反映和描述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和能力素质。

5.1.3 完备性原则 对于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必须全面把握,不能孤立地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评估。要着眼于创新人才的自身特点和生理素质,在不同层面和程度上对创新人才进行全面评价。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 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能对结果进行评价,而且应该对人才培养、管理过程及为培养而进行的人才选拔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即应该对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各个活动与环节都给予以关注。[8]

为了获得更加准确而全面的指标,通过专家咨询法对已确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选择的专家是具有从事人才培养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的辅导员及教师,主要围绕评价指标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全面反映创新人才的标准,是否具有足够的说服力等来征求各位专家的意见。根据修改意见逐步完善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将结果反馈给专家后继续进行修改,经过三次反复论证,最终制定完整的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6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实验中对评估创新人才的5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测评。为了尽量减少主观因素对最终评价、分析结果的影响,采用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来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即层次分析法(AHP)对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客观的量化分析。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分析对象的性质和决策或评价的总目标,把总体现象中的各种影响因素通过划分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首先,它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依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其次,根据对客观现象的主观判断,就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予量化描述。最后,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数值。也就是说,层次分析法是在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中,最终被系统分析归结为最低层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数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列问题。

a. 建立层次模型。将评估创新人才的各项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建立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第一层为总目标层,即创新人才;第二层为并列的分目标,即评估创新人才的5个要素: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潜能;第三层为确定各个分目标的方案层。

b. 构造判断矩阵。在建立层次结构模型以后,上下层次之间因素的隶属关系就被确定。在此基础上,需要对每一层次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做出判断。在层次分析法中,为了使判断量化,将这些判断通过引入合适的标度用数值表示出来,写成判断矩阵A。判断矩阵A表示针对上一层次的某因素,本层次与之有关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通常引用下面的1~9标度方法(见表1)。

判断矩阵通常写成如下所示:

指标设计出本实验对各个权重调查表,邀请20位专家确定出各个指标的权重判断矩阵。

c. 计算权重向量。为了从判断矩阵群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达到对事物内在规律性的认识,为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就需要计算每个判断矩阵的权重向量和全体判断矩阵的合成权重向量。本文采用特征向量法计算单个判断矩阵的权重向量,即将每个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姿i对应的归一化特征向量wi作为每个矩阵的权重向量。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计算综合权重向量,首先对各权重向量的相应分量取加权算术平均:

可见,在评价创新人才成长的5项指标中,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对创新人才的影响最大,也是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最需要加以重视的。创新素质、创新思维、创新潜能与创新精神虽然所占比重不大,但分布都较为均匀。因此,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从全局考虑,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培养创新能力为重,统筹兼顾其他各项指标。

7 结论

本文通过对创新人才进行评价研究,第一,有利于社会各界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为改善教育培养模式,革新培养侧重点、突破教育教学瓶颈提供了参考依据;第二,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对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科学规划与宏观管理;第三,有利于家庭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素养,这对于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科技水平的差距,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下一步作者拟结合家庭、学校、社会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就创新人才如何培养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曹力群.知识经济时代的远程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1(4):25-27.

[2]张巍琴.重庆市医学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研究[M].重庆医科大学,2009:15-20.

[3]黄建钢.培养模式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0(9):41-42.

[4]高层次人才与观念更新、社会进步——高端引领:中国人才发展的战略选择.[EB/OL]. http:///rcyj/detail.jsp?lmCode=A0701&viewID=7636

[5]刘秋圃,王攀登.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评价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6):145-147.

[6]孟浩,王艳慧.基于 DEA 的大学人才培养系统的综合评价[J].运筹与管理,2007(1):125-130.

篇5

关键词: 小学 美术 教学 创新 思维

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指出:“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的本质在于创造,这需要在美术教学中大胆创新,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发散性。在课程改革实施的的今天,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更是美术课程今后新的教学发展方向。那么,在当今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1. 融入生活,探寻创新思维的源泉

生活是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美术与生活密切相关。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可把学生带进大自然,带进生活小区,带进新的开发区,让学生接近自然,贴近生活,训练学生通过观察,抓住事物的具体特征,进行大胆想象、大胆创作的能力。让学生用文学、图像的形式,配制各种表现线条以及五彩缤纷的色彩,记录描绘出美好的自然环境,如拔地而起的新型建筑,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美丽宜人的乡村田园,结构精巧的生活小区等。例:教学《走进大自然》时,我带领学生游春绘春。他们三五成群,各自寻找自己心中的美好春天。活动中,孩子们被美丽的春色所感染、所陶醉,心灵也得到了熏陶和净化。创作时,我鼓励学生进行细心观察,由学生根据自己搜集来的材料进行直观感受,引发他们联想和想象,进行造型。孩子们兴趣盎然,有的独自一人潜心摆弄,有的则几人合作共同创作。孩子们大胆想象,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充满童趣的作品。他们有的用水彩笔、教学学具和水草等材料创作了“海底世界”;有的用玉米粒、小麦、稻谷创作了一幅丰收图;还有的作品春意盎然,画中有花有草,有水有鱼,上有蓝天白云,下有小桥流水。通过游春、找春、绘春,学生们获得了极大快乐,激活了天真烂漫的想象力,不仅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作品,而且表达了自己美好的感受。由此,这些活动也就达到了培养

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2. 观察指导,培养创新意识

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指出:“教师的目标是激发更多的思想,扩大参照框架,以便使儿童自己的经验内容变得更精确复杂。要做到这点只有向儿童提供更多仔细观察的机会以及用于标示和改善鉴别力的必要词汇,并能用发展新观念和观察能力的方式启发他们。而只用一种机械的方式指导他们画画是达不到目的的。”美术教学中的绘画活动是一种“观察艺术”,美术素材的积累,离不开平时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使学生画之有物。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每一位小学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在美术教学过程指导学生观察,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教学美术教材第五册《车辆》一课时,在对自行车的基本特征观察了解后,要求学生不拘泥于原有形象,根据自行车的各部件特征重新“组装”一辆自行车,可设计成造型新颖、用途广泛的自行车,还可添加适当的环境。这样的观察与表现把学生从纯客观、纯自然的观察与表现手法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在观察中的主动性,延伸了学生的视觉空间,使学生的观察产生了质的变化。此外,还可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去观察和认识事物,将生活中简单的事物画精细,细小的事物变巨大。如:“哈哈镜中的我”、“把图片(事物)局部扩展为一幅画”等。

3. 情境诱趣,激发创新思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的认识活动。培养学生兴趣是推动这种复杂的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情境创设,可以较好地诱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创新思维能力。

例:教学五年级美术《儿童的面部表情》时,为了创设情境,我首先请几位善于表演的学生上来分别演示喜、怒、哀、哭、愁等表情,大家被他们逗人的脸部表情乐得开怀大笑。再启发学生从作画思维入手,在黑板上示范画出了一个哈哈大笑的卡通人脑袋,学生兴趣盎然。此时趁机问:谁想上来学老师的样,也试着画一个不同表情的卡通头像。不一会儿,表情各异的卡通头像聚集在黑板上。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人物表情,我再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游戏。准备五杯分别带有酸、甜、苦、辣、咸的水,请五位学生上来品尝,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分别说出他们属于哪一种表情,为什么?学生讨论热烈,此时再让学生直接用水彩笔在纸上画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两位同学的表情。学生们兴趣勃发,很快投入作画。不一会儿,神态各异、表情有趣的儿童头像就跃然在各自的画纸上了。这样的美术课堂真正成了学生欢乐的场所。

4. 强化评价,发展创新思维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发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思维能力培养的高层次要求,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对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列的迁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巧设开放习题,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湖边有12只白鹤,灰鹤的只数是白鹤的3倍……(口头提问题再解答)。”在教学中可先不轻易下结论,从而引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热情。学生对此问题补充如下,并列出算式:①灰鹤有多少只?12×3=36(只);②灰鹤和白鹤一共有多少只?12+12×3=48(只);③白鹤比灰鹤少多少只?12×3-12=24(只);④又飞来多少只白鹤就和灰鹤的只数相等?等。通过巧设开放习题,引导学生“一题多变”,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探析思维的品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1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遵循互相转化、互相联系这一规律,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不例外。对全班学生做一次考查,每当一个公式或法则学习完以后,正向应用,有规可循的则比较顺利,一旦寻求逆向使用,心里就没底。要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我们每个教师不仅要从正向,而且从逆向培养学生的思维。如在练习中可设计这样的正逆向题对学生进行训练:9×37+9×63=9×[()+()];(100+2)×43=100× 43+()×()。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便能逐步得到提高。

2.2 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类比是伟大的引路人。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认为:“智力发展是把新知识同化和顺应到已有的认识结构中去的一个过程。”传统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然后进行强化训练。我们应在课堂上引入开拓性的思路,通过类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活动,主动地进行观察分析、对比、发现归纳,以明确概念的不同属性,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概括形成概念。还需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概念的理解。如在学习“面积单位”时,为使学生掌握“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千米”这些单位,可把它们进行比较,使之明确它们单位分别是单位边长“1厘米”、“1分米”……“1千米”的正方形。最后用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加以巩固,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概念的建立过程中来。

2.3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新的前奏,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诱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有这么一个片断。

师问:在一块草地上修建一个圆形花坛,如果你是施工人员,怎样画出这个圆?学生纷纷说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如竹竿、绳子等)。又继续引导想象问:要给一座城市周围建一条圆形的环城公路,如果你是设计工程师,怎样来画这个圆?学生议论纷纷地说:竹竿、绳子都利用不起来,怎么办呢?有的说:用无线电控制汽车绕城市周围跑一圈。师引导:如果遇到河流与建筑物怎么办呢?有的说:用直升机在空中绕周围一圈撒白灰画圆。老师说撒白灰会污染环境,而且白灰从天上往下落,风一吹就散了,到了地面也看不清了。最后经过教师的引导,终于有位学生说:在这座城市的地图上用圆规画一个圆,碰到河流就就架桥,碰到建筑物写上“拆”字。这就是一个培养学生想象力,创新能力的范例。

2.4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数学思维的概括能力,是指能够从大量而复杂的数学材料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基本特征。数学思维概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者仔细地研究探索,设计多方位的变式训练问题。例如:甲乙两地相距360千米,一辆货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0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当学生解完此题后,就变换角度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变式1:要加工360个零件,每小时加工60个,求多少小时可以完成任务?变式2:有360元钱,鞋子60元一双,求一共可以买多少双?从表面看,它们分别是行程、工程和买卖问题,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能较好地概括三者之间的共同关系,能由此及彼地解决问题。

3.实施分层教学,强化积极评价,促进创新思维发展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4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展对人才的需要。新课程理念要求,英语教学不能单纯地进行英语知识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英语知识的学习,形成自我发展、终身发展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主动探究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在发展主动探究能力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批判性思考是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进行批判性思考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呈现异彩纷呈的语言现象,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独立思维的天地。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评价、观点、意见或证据等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或决定,这样,势必大大有助于学生获取真知。如学习practise doing sth的用法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He often practises English。让学生选择正确答案:A. speak B. spoke C. spoken D. speaking 。大部分学生认为D是正确答案。但如果打破思维定势,教师进一步暗示学生此题答案可能不唯一,引导他们对那三个被排除的答案提出批判性质疑,许多学生很快会发现答案C也完全正确。此时如果再让学生朗读:"He's practising speaking spoken English."学生兴趣浓烈,愉快地掌握practise doing sth和spoken English这两个表达式,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品质得到培养,而这种批判性思维品质一旦形成,学生在实际运用英语时就会尽力避免固有的思维定势,审慎思考,全面考虑。其次,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利用青少年好奇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教材里现成的材料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要倍加爱护的引导。二、创新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创新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方式,彻底改变单纯的知识输出式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新课程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在讨论、辨析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如让学生回答"Have you ever been to Beijing?"时,引导学生不要局限于"Yes, I have.""No, I haven't.",要广开思路,要求每个学生在作肯定、否定回答时,附加不同的句子,这样才会得到以下极富生活气息的回答: Yes, I have. It's very exciting to be there;Yes, I have. I'll never forget it;No, I haven't. How I wish to go there;No, I haven't. But I wish some day I could go there。三、创设教学情境,拓展思维训练的深度,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阅读中,学生借助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象,并对图象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思维的范围,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因此,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我们在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时,如果遇到居里夫人(Madam Currie)、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著名人物的传记文章,就要尽量引导学生去了解、概括主人公的个性和成功因素,引导他们思考这些因素与伟人们在平凡工作和劳动中善于联想才有创造发明的关系,引导他们思考如果没有这些发明创造,世界将会如何?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可写出相关短文供学生们讨论、评价。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大纲》中所要求的"从阅读中获得乐趣(Reading for pleasure and amusement)"的目的,又可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开发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篇8

一、美术教育与创新教育

近年来,美术教育思想呈现出学科基础和个性创造相结合的局势。在美术教育中,除去审美和美术能力的培养外,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心智、个性和创造力的影响亦占有重要部分。美术教育属于美育范畴,是美育实现的重要途径;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对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对审美观的培养;审美感受力的培养;审美鉴赏力的培养和创造美能力的培养来实现。美术教学中,对美的感知和鉴赏是基础,将审美能力和创造美能力提高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通过美术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培养了创新思维。创新教育于上个世纪30年代起源于美国,70年代传入我国。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着重研究与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而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程度上是学生的独立见解能力和个性化思维。美术教育运用艺术美感和现实美来影响、感染和教育新一代,使得他们知会审美知识,具备审美观点、审美思想,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活动。

二、美术教育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美术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门类,它的核心部分是审美教学。在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事物,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美的欣赏和感知。因此,美术教育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审美教育,美术教育的根本,应当是培养人的独立思维能力,促进人的感觉能力、直觉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从而养成丰富的洞察力,和个性化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思维模式。

美术教育通过设计、绘画、制作及美术作品的欣赏等方式,指导学生发现美、研究美、创造美、应用美。美术教育使学生对事物或艺术形式做出独特的审美判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同时美术教育以艺术形象影响着人的情感,陶冶情操,潜移默化地完成其精神层面的教育作用。由于人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政治的说教和法律的制约不同,它是理解、感知和情感、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从多种方面来影响人的精神。美对人不仅有表面形象的认知,还往往伴随着寓情于内的特点。它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使得人们从心理上乐于接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扩展了人们认知美、欣赏美的能力,对美好的事物具有独到的见解和分析能力。

美术教育有着学习艺术创造和实践作为基本内容的学科特点,对于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型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容替代的作用。

(1)美术教育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创新思维及创新想象有密切联系。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学生在创新学习中应当有的思维方式,包涵思维的独特、流畅和敏锐等特点;所谓创新想象能力,即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形象思维的过程,学生的创造力有很大的想象力,包涵想象所具有的新颖、独立和丰富的特点。而形象思维能力又是发散性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具有的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等特征正是创造力的主要组成。美术学习必须对这些思维方式加以训练,以达到独立完成美术创作的水准。

(2)美术教育还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美术学习必须给予学生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开展绘画、制作或欣赏等美术活动,这些活动具有智慧技能和创造性相统一的特点。美术学习以其实践性强的独特优势,对于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了保证。

(3)美术教育的最终成果形式表现为物质产品,因此美术学习必须较好的应用工具和材料。美术材料来源广泛,美术作品外形多样。因此对美术作品的创作就决定了学生必须具有寻找新材料、处理材料使用材料、自制工具实用工具和艺术造型的能力;离开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就绝对是不可能的。因此,美术教育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多样化的教学物质材料和美术学习独特的思维特点和成果形式,保证了其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切实可行性,具有重要作用。

三、美术教学中对创新思维的培养

我国美术教育受长期以来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直保留着近代“因循守旧”、“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创新意识淡薄,偏重于培养继承型人才而不是创新型人才。因此,美术教学中如何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基础知识和技巧训练同步,将是美术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重点所在。

首先应当在美术教育中树立创新的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导向,树立创新意识是开创创新教育的前提。现代大环境给予了我们创新教育的机遇,在美术教育方面,教师应当加强理论知识的经常学习,才能在美术教学中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美术教学中,不仅应当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应注意学生道德情操、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从全面的价值观的角度,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

其次应当从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美术课程建立在创新教育意义之上,便与一般知识教育、和技巧教育不同,它的重点在于人审美观点的进步和发展,一般包括想象、感知、直觉、情感和审美等方面,从而促进创新素质的培养。从而,美术的课程设计以及教学内容实施都应当围绕这个目标来实现,其他知识和技能的教育都应当顺应审美育人的前提。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应当按照学生审美发展的需要,以一种健康积极、新鲜活泼、形式多样化的需要来安排,并且与现代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体现人文性和科技创新的统一,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

第三应当从教育方法方面进行创新。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其源泉还是人类精神和能力的创新。教育方法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应当坚持民主的教学原则。在美术教学中,传统教学观念较为重视智力在创造力方面的作用,教学中注重“教”、“灌”、“知”;而非“思”、“学”、“乐”;在教学方法上,要重视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才能使得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发挥内在潜能,大胆提出问题、开拓创新。

(2)应当坚持个性化的发展原则。传统教学中注重共性排斥个性,个性化的东西常常被冷落、打击。但个性发展为培养创新思维提供了可能,在美术教学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创新,对于学生中存在的知识和技能的差异,要坚持因材施教、彰显个性的个性化发展原则,给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一个积极进取,各取所长的机会。

(3)应当培养学生视觉知觉思维的能力。美术具有造型性的基本特征,所谓造型,即客观事物形象的创造和模仿过程。在对于绘画技术中用点、线、面去描绘事物的过程中,由于其结构和方向的不同,它们的功能也各不相同。应当培养学生重视实践体验和自身知识的积累,对于已有的美术作品,得出独立的视觉和知觉见解。

篇9

关键词:初中体育 创新教育 内涵 基本特征 有效策略

体育教育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及充分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它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创新优势。因此,体育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就是体育活动通过它所具有的社会环境和特有的功能,通过教育的过程来培养人的创新个性,开发人的创新智能。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1 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指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的教育,是适应知识化社会发展的新的教育思想,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形式,是对现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根本变革。它涉及到教育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等诸方面,是对人的智慧品质、个性品质和主体精神全面培养的全新教育模式,是通过一切教育途径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创新教育的特征

1)突出教学过程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创新教育过程的综合性表现在教学知识的综合性和受教育者能力的综合性。当今教育中的学科设置已经越来越趋于综合性,呈现出“宽”的特征,而不是过去那种过于分门别类,呈现出“窄”的特征。教育者是开放教育过程中的活跃者,他面对的两个对象都可以成为自己开放的内容:一是所传授的知识,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要看成是正在变化的东西,自己完全可以介入到这种变化中去;二是接受自己教育的受教育者,他们也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他们有自己的个性,他们完全可以成为开放教育中的主要力量。

2)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和实践性

创新教育非常注重教学中的参与性。我们提倡研究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带着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和浓厚兴趣进入到教师的教学程序之中,一同学习研究知识,在研究中不仅获得知识,学会提出自己的疑惑与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既可以在课堂内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也可以在课堂外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课堂内的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教育者能把课堂外实践中的问题带到课堂内,与受教育者共同探讨,并回到课堂外的实践中去检验或证明;课堂外的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教育者能把受教育者带到课堂外更为广阔的问题环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性

创新必须以一定的创造动机和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前提,传统的教学方法呆板,功利色彩严重,学生普遍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学生成了被动学习的工具。创新教育必然会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热情,让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是枯燥和功利性的,而是一种精神生活的追求。

二、提高初中体育教学创新教育的有效策略

1 注意方法,杜绝盲目创新

作为初中体育教师,要时刻铭记,再多关于创新教学的理论和方法,都只是用于辅导教学,推进教学的。其主要是起到绿叶的作用,用以衬托体育教学和学习的美丽,所以教师在运用创新方法时切忌不要“喧宾夺主”,如不要过多的补充与体育相关的知识,要坚持适度原则,注意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同时,也不能把创新简单的理解为天马行空和不切实际,而是应该严格按照教学内容,以教学内容作为基点,精心创设每一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自己创设的环节中获得新知的同时,能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掘和创新。这里我不妨举个例子来说,就拿体育室内课来讲,在初中体育课程中落实创新教育,也不能把新课程改革下的多媒体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投射各种各样的图片,播放声情并茂的体育内容就当作是自己教学方式的创新,因为过多的运用多媒体会冲淡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缩小学生的思考空间,即使多媒体的出现使得体育课堂变得声图并茂,热闹非凡,但是多媒体教学仍就只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而体育更多的还是需要学生的体验、感受和想象以及运动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运用多媒体过程中,仍然需要坚持适度原则,不能一味的堆砌图片、声音进行教学。

2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体育的信心

1)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学习中的胜负

体育教学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通过竞赛性游戏来完成,因此常常会决出胜者,当然也会产生败者。成功和失败是体育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相辅相成的一对矛盾。在人的一生中谁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成功和失败总是交替出现,绝不会偏心,这一事实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证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对胜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胜不骄傲,败不气馁,这是一个人,特别是一个“体育人”应有的品质,也是一个学习体育的学生应有的素质。失败并不可怕,只要认清自己失败的原因,争取在下一次学习和练习中不犯同样的错误,就是最大的成功。

2)科学安排学习内容,努力发展学生个性

应试教育的悲哀就是培养的学生都是一个模式的,而素质教育则提倡发展学生个性,其中新课标的提出更显示出发展个性,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体育课教学更多的时间是在室外进行的,因此更容易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师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积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思维是大有可为的。如我们可以把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改变,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可以增加棋类和球类(如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的内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还可以把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内容引入课堂,把一些民间体育项目引入课堂,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教学为传统模式的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体育的精神。这样的教学再也不是教师单纯地将知识灌输进学生的大脑,而是让学生去自愿学习,努力发现自己的创新想法与意见,也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吴茂兰.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的创新教育[J].教改创新,2011(6).

[2]尹家军.强化教学活动 创新提升体育教学成效[J].社会科学教学,2011(6).

篇10

一、创设情境,点燃求知欲望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学生的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动力。课堂上,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我在讲授《怎样鉴赏大自然之美》这一内容时,根据许多学生去过梅州的雁鸣湖渡假村和五指石风景区的实际,我设置“雁鸣湖渡假村和五指石风景区谁美”这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并讨论。问题一提出来,激烈的讨论马上就开始了。有的说:“雁鸣湖渡假村不美,只有五指石风景区才美,因为雁鸣湖渡假村有太多的人工修饰,花花草草都修得很整齐,失去了大自然之美,而五指石风景区是全天然的。”有的则说:“雁鸣湖渡假村美极了,因为它的整体设计得很好,有巧夺天工的建筑,有美丽如画的风景等等。”当学生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我适时地告诉学生,美的自然对象可分为两种:一是经过人们直接改造加工、利用的对象,正如雁鸣湖渡假村;另一种是未经直接改造的自然,正如五指石风景区,其实它们都是美的,只是我们在鉴赏自然风景时要注意运用不同的方法。接着,我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有关鉴赏大自然之美的理论部分。

二、设疑布阵,培养质疑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置恰当的问题,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

例如:在讲授《要培养高雅的情趣》时,笔者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迂回式提问:1.什么是情趣,情趣分为哪两种? 2.同学们中有哪些情趣?这些情趣都是高雅的吗?为什么?3.高雅情趣与庸俗的情趣有何区别?4.我们该培养高雅的情趣还是庸俗的情趣?为什么?提到情趣,同学们很快就想到了上网玩暴力游戏、打麻将、赌博、钓鱼、参观画展、爬山等。而通过同学之间的激烈的讨论和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们也明确了情趣有高雅和庸俗之分,我们必须培养高雅的情趣。这种迂回式提问,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到深,由窄到宽,由形象到抽象,也让学生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运用媒体,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能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要看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有效程度。然而,每个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强弱和参与的主动性程度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才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而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录音、录像、视频、图片、投影、网络等新的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知器官,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