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安全如何保障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安全如何保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最突出问题之一;进入21世纪,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新增劳动者就业困难也开始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还有在岗人员的劳动关系问题和劳动权益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一系列就业问题,这些影响深远的就业问题向我们宣告了一个风险就业时代的来临。
二、就业体制变迁与风险就业机制形成
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触及到我国的行政配置式安全就业制度。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国正式提出了“三结合”就业方针,它开始触动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了针对新增职工的用工制度改革,核心是推行劳动合同制,使劳动者和企业能在自愿平等、相互协商的原则下,通过签订劳动合同、确定劳动关系,规定双方的责、权、利。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用工制度的改革开始涉及到国有企业的原有职工,而最早的职工下岗产生于1987年的劳动合同制改革。真正大规模的下岗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1994年《劳动法》的颁布,中央同时明确提出旨在解决国有企业富余职工的“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方针,直接引发了下岗职工这一跨世纪难题的产生。至此,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矛头开始指向传统劳动就业制度的核心--劳动计划体制,并开始了与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配套的冗员分流与下岗再就业工程。市场经济体制将企业生存和职工、经营者的收入与地位都推向了市场,大量的隐性失业者开始逐步加入下岗群体。
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要求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建立,因此,形成了专门针对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制度。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再就业服务中心,它不仅是维持下岗者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的一个符号,是享受包括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等种种优惠政策的一个组织,更重要的是体现着与企业之间一种难割难分的劳动关系。世纪之交的下岗和失业并轨,则使得企业减员由下岗和失业两种形态变为失业一种形态,“全民所有制身份”终于成为历史,原来政府和企业所做的“终身雇佣”的承诺也被彻底打破。“并轨”的实质是以市场化就业为基础的风险就业机制对原有体制下以终身雇佣方式为基础的安全就业机制的一种取代。
市场体制下的风险就业机制是以“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为目标,旨在发挥市场调节就业的基础作用,明确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作用。这种就业机制打破了劳动力和资本、资产的相互依附状态,从而能更自由地重组资产和独立进行劳动力调整。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建立的根本标志是,企业作为用人主体,劳动者作为择业主体的地位基本确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力存量的调整直接通过市场而不再通过再就业服务中心或类似的机制实现。真正实现从安全就业到风险就业的制度转型是要以一些条件的改变为依托,比如说制定和完善与劳动就业有关的一系列劳动法规与政策,建立劳动监察和劳动关系调节机制,逐步完善社会化保障体系,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以及改革工资分配制度等等。从劳动者的角度来看,风险就业机制下的就业风险首先表现在失业威胁,涉及到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制度变革和观念更新,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就业风险以及如何在风险就业条件下缓解就业压力、减轻失业威胁。
三、风险就业机制下的就业风险
从劳动者群体角度来看,风险就业机制下的就业风险主要体现在失业者再就业风险、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风险,以及在岗者的就业风险等3个方面。
产业结构演进和升级,一方面使得新型产业不断发展,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使传统产业不断衰落,就业机会减少,就业机会在产业间发生转移。这就决定了劳动力市场必然要存在与之相适应的能流动、可聚散的机制,就业风险也就不可避免。在解决就业问题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要建立市场导向的风险就业机制,让企业富余人员和失业者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再就业。这部分劳动者的就业风险主要体现在失业者的再就业风险。这种再就业风险也会受到劳动市场供求平衡、外来劳动者的就业竞争、以及再就业人员的就业需求等多方面影响。
城市新增失业人群的就业压力来自经验、学历、技能和观念。在市场竞争越来越趋向认同工作经历、高学历、高技能与外来打工者越来越多的就业环境中,新增劳动者普遍对就业感到无望,觉得自己已经被甩出了社会结构之外。在国家加大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力度的同时,新增失业人群的就业问题却成为死角,而政府对这部分人的就业鲜有政策性倾斜,无疑加剧了他们的就业压力。一些研究已经开始注意到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风险问题。
在岗人员的就业风险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劳动者在其职业生涯中遭遇到的生、老、病、死、伤残方面的风险,即在岗人员的劳动风险;二是在岗人员可能被动失去现在工作的风险,即在岗人员的失业风险。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建立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保障体系,目的就是要保障劳动者的劳动与失业安全。
从劳动者个体角度来看,风险就业机制下的就业风险将伴随其整个职业生涯。即使是在劳动市场需求、劳动市场秩序和信息正常的情况下,失业后的极度窘迫也会加重失业者的焦虑,从而加大再就业的机会成本。总之,风险就业机制要求我们应采取有力的措施去缓解就业压力、减轻失业威胁,通过该给失业者提供适度的安全保障,变风险失业为安全失业。
四、风险就业机制下的失业安全
为失业者提供必要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失业保险收支规模都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化,保证了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特别是1999年颁布并实施的《失业保险条例》,使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的规模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基金的滚存节余也形成了一定规模。但这种滚存是建立在覆盖面小、享受对象有限的基础之上。
当前失业保险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为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需要;二是为积极促进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失业保险基金的一个重要支出项目就是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但失业保险基金用于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的比例较小。因此,如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在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方面的支出比例,充分发挥其积极促进再就业功能,将是失业保险制度发展与完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而且,这一任务也不能完全指望失业保险基金来完成,中央和地方财政有必要不断扩大就业公共支出,构筑出一个积极规避就业风险、有效促进就业的政策框架。
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失业保障都遵循“保险+救济”原则,为失业者提供失业保险和失业救助双重保护。这是因为失业保险是短期支付待遇,并有严格的期限和其他资格限制。尽管当前我国不少地方可以让不能满足失业保险资格条件的失业人员、或领取失业保险金后仍不能维持最低生活的人员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但我们并没有一个专门的失业救助计划。而且,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尚不健全,这必然影响失业者的生活保障。通过构建一个失业保险和失业救助的双重保护措施,可以有效防止失业人员因收入中断或未能实现再就业而陷入生活无着的境地。
我国的失业保障机制已经形成了一个大体框架,但这种失业保障体系严格来说只是城镇失业保障体系。即只对以户籍划分为基础的城镇劳动者提供就业 保障和失业保护,而对于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大 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国家目前还没有任何形式的失业 保护措施。这与我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 制度建设中的城乡分割运行的整体形势有关,更与我 国长期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制度结构有关。我国的 失业保险体系主要是以保障最基本生活、实现就业为 目标,即其保障的重点在于中低收入劳动者和就业能 力较差的高就业风险阶层。而关于如何缓解全体劳动 者的就业风险,提高失业风险保障层次的问题,则需 要从劳动关系的调整和国家宏观就业促进战略等方面 进行不懈努力。
五、结论与几点讨论
随着从计划向市场的经济与社会全面转型,就业体制由以行政计划为主的安全就业体制转变到以市场配置为主的风险就业体制,不同形式的就业风险在不断增大。面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矛盾,产业结构的演化和升级,以及城乡劳动力市场统筹等一系列的矛盾与问题,如何通过强调政府责任、规范失业保险、加快立法进程等途径以促进就业、缓解就业风险,这是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宏观就业形势要求我们应把促进就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督促地方政府把创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工作目标。尽管解决我国现阶段失业问题的根本对策不是失业保障,而是通过扩大就业以降低失业率,但要保证规模日益巨大的失业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实现社会稳定迫切需要建立与完善失业保障体系。当务之急是要着眼于我国就业领域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制度完善、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
1、关于政府在促进就业和保障失业方面的责任问题
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以增加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政府应当大力发展各种免费的职业介绍机构,疏通就业信息,沟通就业渠道,并规范私人职业介绍机构。政府有责任拓宽就业服务领域与内容,加大就业促进力度。
2、关于风险就业机制下的就业观念问题 风险就业机制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就业风险和失业问题。这些观念包括自主观念、素质观念、发展观念、创业观念等,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模式下,应倡导劳动者自主择业,积极寻找职业;积极学会从职业生涯的角度规划人生,选择职业,调换职业;还要能够在创业过程中寻找机会,发挥才干,发掘潜能,促进自我的完善。
3、关于失业保险制度及其完善问题 发挥政府干预力量,保证再就业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仍是未来几年解决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失业保险基金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在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促进再就业功能,同时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基金使用、管理的制衡机制和监督机制,对基金的年度预决算和基金的收支进行严格监控。
4、关于就业促进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制建设问题
篇2
有了安全生产意识,更要懂得如何做才是安全的。林管局在认真学习研究国家《森林采伐作业规程》等一系列相关作业规范,并总结多年来营林生产安全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与事故,制定了割灌机的使用与注意事项、油锯的使用与注意事项、如何控制树倒方向、如何处理搭挂树和伐树、打枝、造材、人力集材、畜力集材、拖拉机集材、索道集材、林产品规楞、林产品运输等安全注意事项及一系列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并将这些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制作成明白卡发放到生产作业人员手中,让人人懂安全生产会安全生产[3]。并就扑救森林火灾进行常态化科学演练,特别重视普及在扑火中的逃生与自救,杜绝在扑救森作者简介:孟晓华(1972-),女,河北围场人,本科,林业高级工程师,从事森林经营、森林火灾中出现人员伤亡事故。另外就是要尊重科学不能蛮干,国家规定的大风、雨雪等恶劣天气不适宜进行采伐等营林生产作业的必须停止相关作业;所用车辆机械必须性能良好、手续齐全、操作人员证件齐全;不适宜人工扑救的森林火灾就禁止人员进入火场,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扑救等等。
2加强劳动保护措施
高强度的营林生产作业中,作业人员的刮刮蹭蹭磕磕碰碰时有发生,加强劳动保护也是非常必要的。木兰林管局要求所有林场必须为进山作业人员配备高强度安全帽、护目镜、手套等防护用品,而且必须佩戴,包括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不佩戴安全帽进入施工作业场地均属违规。另外林场还为进山作业人员配备水壶、毛巾、纱布、创可贴、蛇药等等劳动保护用品。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无论是护林防火还是营林生产,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就是林路,木兰林管局借鉴林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认为要建设发达的林业,首先要建设发达的林区道路网络。近年来,木兰林管局结合各营林生产项目和森林防火项目,大大加强了林区林路网络的建设,林路发达了,相对来说就降低了营林生产作业的难度,同时就降低了安全生产隐患。还注重高标准工棚的建设,高标准工棚的建设能够让生产作业人员及施工人员住在施工地的附近,尽量减少“走读”现象,“走读”现象少了,就大大减少了在路途上的安全隐患[4]。
4强化督导,排查隐患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一切,单位的管理者不但要重视安全生产,更要懂安全生产,督导检查安全生产工作要保持常态化,要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整改。安全生产隐患及时发现并及时化解是杜绝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基本保障。木兰林管局及下属各林场都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有1名领导分管安全生产工作,在开展各项工作之初,即把安全工作安排落实,并定期排查,消除隐患。
5保障措施
篇3
关键词:女职工;特殊保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陕西蒲白实业公司南井头矿社区是随着企业政策性破产2002年4月组建成立的社区,主要负责南井头矿职工家属的生活后勤服务及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由朝阳小区、老家属区、城濠沟组成,服务住户约706 余户。作为后勤管理服务单位,如何使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合法的保护,发挥女职工在后勤服务工作半边天的作用,是做好女职工劳动保护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我国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立法概况
在法律层面上,我国已经建立起内容比较全面、标准比较高、体系比较完善的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法律体系,修改后《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亮点 为,《特别规定》正文共计16条,附录4条,涵盖了女职工“四期”保护、生育待遇、禁忌劳动范围、法律责任等内容。相对于1988年颁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特别规定》扩大了适用范围,增加了个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单位和个人,覆盖了所有用人单位的女职工,包括女农民工。调整了禁忌劳动范围,把原劳动部1990年制定的《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由部颁规章提高到行政法规层次;规范了产假待遇,产假从90天延长至98天,实现产假与国际相关公约接轨,明确了女职工流产产假和产假期间待遇、生育或流产医疗费用的支付标准、支付单位等,特别是对是否参加生育保险女职工产假期间待遇和相关费用支出分别作了明确规定;完善了监督管理体制,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对用人单位遵守《特别规定》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强化了用人单位的责任义务,明确了对用人单位违反《特别规定》行为的处罚。
二、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工作的现状
法定的权利不等于已经享受到的权利,在”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口号下性别意识被日益地淡化,除了公务员和国家干部身份的女职工特殊保护权能够实现以外,其他部门的大部分女职工,特别是女工人,事实上并没有完全享受到法律赋予的特殊保护权利。
(一)妇女就业问题得不到保障。为规避对女职工特殊保护的规定,用人单位干脆不招女职工。不少用人单位为避免”性别亏损”和减少成本,招工时公开不招女性,或把女性作为被招收男性的一种配额来招收。为规避对女职工的特殊保护,不少用人单位在招工时有意避开女职工的生育期,或只招25岁以下的女性,或签订劳动合同时避开女职工的孕期、产期和哺乳期,或生育前即被终止劳动合同(导致不少女性25岁便进入失业队伍)或只招已经结了婚生了小孩的女职工。为了保住工作,有的女职工在青春期不敢谈恋爱,在生育期不敢怀孕,或怀了孕就偷偷地做流产手术,更不敢生小孩。
(二)劳动保护条件差,卫生保健条件缺乏《特别规定》对女职工的工作别是“四期”中的劳动保护作了专门规定,严格而具体。但是,一些企业经营者唯利是图,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对生产条件的改善十分消极,导致女职工长期工作在强噪音、重污染的环境里,身心健康受到极大损害。少数企业违反污染规定,擅自安排女职工在经期内从事低温、冷水作业和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工作;有的企业不给女职工配发必需劳动保护用品,导致女职工急慢性中毒或引发职业病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危及女职工的生命健康。
(三)救济制度不完善。女职工特殊保护法律法规中的救济途径和方式多是以行政为主导,制裁形式多为”责令改正”“行政处罚”和“罚款”之规,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制裁会发挥很大作用的话,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制裁的适用范围和法律效力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局限性,惩治的有效性和力度也会大打折扣。何况行政权和司法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权力,用行政救济替代司法救济,其结果往往是权利的难于实现,甚至是权利的虚设。而对于个人权利的实现而言,更需要的是司法意义上的救济。
针对上述问题,就如何加强女职工的劳动保护工作,提出如下对策:1、加强女职工自身建设,提高女职工就业能力。造成女性就业率低下的首要原因是女职工自身文化素质的不高。因而当前首要任务是要提高女性劳动者个人素质。对于那些地处偏远落后的地区,要加大女性教育的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女童的就业、升学率,给予必要的经济扶持,以减少甚至杜绝女童辍学现象的发生。而在发达地区,要建立起专门的女性职业培训机构和终生教育体系。服务于女性,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就业培训等。通过有计划有针对的培训工作,提高女性的就业层次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加强女性自身的法律意识,认识到维护自身权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促进女工工作环境的改善。宣传企业为改善劳动环境所做的努力,树立关心职工安全和健康权益的典型,引导企业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加速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情况的监督检查,严厉惩处危害劳动者身心健康的劳动用工行为,督促企业改善劳动安全条件。加强对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能力,发挥其作用;在职工中普及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知识,提升广大职工的劳动安全卫生防控意识和能力。3、进一步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对于劳动合同的管理,各级劳动部门要不断加强重视。规范好劳动关系的建立、终止和解除行为。督促各企业和其女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并在合同中要明确规定女职工的各项劳动权益。与此同时,要加大执法监察力度,认真开展各项巡查、监督、举报和劳动年检等有关劳动保护的工作。若发现用人单位存在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和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应当立即查处和纠正。对于强迫女职工超时超强度劳动、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对女职工不实行“四期”特殊保护等行为要列为重点查处对象。
面对充满希望的新世纪,面对入世后的新挑战,全社会都应当关注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把它作为一项社会责任来狠抓落实,切实保障妇女的各项权益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党的十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不断探索,与时俱进,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女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全面推动企业和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开创妇女维权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潘锦棠;北京市女职工劳动保护状况调查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2]刘永;身体器官 男女有别[J];百科知识;2005年12期
篇4
社保不仅在智慧城市建设层面有很强的助力作用,在国家层面也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中国的社保尤其如此,有关部门把社保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并计划于2020年打造一个健全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然而,如何将复杂的政府体系转化成为协同合作、一体化的智慧社保,成为了新的发展瓶颈。
构建最大社保体系
由于人口众多,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国有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建立了城市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比2010年底增加了4700多万,城镇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增加了大约1亿人,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也都有了较大大幅度地增加。
“金保工程”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中央、省、市三级网络为依托,涵盖县、乡等基层机构,支持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等核心应用,覆盖全国统一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电子政务工程。劳动保障信息系统作为中国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金保工程”的主要职能便是健全和保障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就目前来说,其前期工作就是“五险合一”工作的全面实现。
在2012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的金保二期工程立项工作动员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表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32个省级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实现了与部中央数据中心的网络连接,城域网已经连接到92.5%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覆盖全国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架构初具规模。
金保工程统一应用软件已在全国绝大部分统筹地区推广应用。235个地市经部里批准发放了社会保障卡,实际持卡人数超过2亿人,不少地区已经享受到了社保卡带来的便利。
东软集团副总裁兼政府事业本部总经理徐洪利举例说,多年来社保信息化面向参保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有目共睹。很多省市的社保机构都在积极探索社保便民的进一步举措,加快信息化进程。东软先后承建了13个省级金保工程项目、18个省会城市社保项目、覆盖城市170多个、企业近300万家,连接定点医疗服务机构67000多家 ,服务近4亿人群。东软实施的广州市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将使广州社保中心于2013年年底前实现大部分业务可以在网上进行办理,不需要老百姓去大厅排队,提高了办事效率。办理业务如果需要扫描身份证或者银行卡,可以直接通过手机拍照,发送到指定邮箱,系统接受后即可进行处理。
金保工程不仅仅对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我国社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为人们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方便,使信息化更安全地贴近百姓生活,有效地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未来,金保工程还会持续强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成为服务型政府的增量部分。
跨部门、跨行业整合
在信息化革命带动下,每个行业都在发生基因突变。我国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也正面临飞速发展的巨大机遇和挑战,结合云计算、互联网、移动技术等信息化技术,我国金保二期工程将改变社保体系服务、管理手段等,同时带来工作流程、业务办理方式的变革。例如在金保一期建设中,全国人社单位大部分建设了市级数据中心。随着网络建设的完善,人社系统已经具备了省级大集中的条件。金保二期工程建设将围绕“构建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资源库,推进部、省两级数据中心和业务经办、信息监测、监督管理、决策支持、公共服务五类应用系统建设,建成覆盖全国、联通城乡、运转高效、安全稳定的信息化体系,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的总体目标。
互联网化同样将是人社信息发展的方向。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在城市间的迁徙增加,对社保异地业务办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参保人数增加的速度远大于社保网点办事人员增加的速度;互联网是保险、就业等信息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这些都是人社信息化互联网化的原始动力。
篇5
关键词:劳动合同;管理问题;管理措施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签订的协议,主要用于确保劳动者个人利益及企业的运营安全。劳动合同应综合考虑企业需求与员工发展需求,明确企业与员工各自需要履行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忽视劳动合同管理,一些企业甚至缺乏劳动合同管理经验,频繁的员工离职导致企业运营受损,并且无法为企业留住人才。基于此,文章分析了现行的企业劳动合同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实现劳动合同管理改革和创新,加强企业合同管理执行力度,以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劳动合同管理中的问题
1.劳动合同执行力度低
近年来,企业重视劳动合同的制定,在劳动合同中明确了员工职责以及其享受的权利。但受到经济效益以及长期传统管理的影响,劳动合同的执行力度较低。其中包括:劳动合同存放不合理,造成部分合同缺失,面对劳动纠纷,管理人员无法及时出台解决策略,企业缺乏合理的考核和奖惩制度,造成员工随意借阅、不按流程操作现象明显。与企业合同法不符的个人行为在企业中大量出现,企业合同的缺失造成其约束力不强,影响企业合同的执行。
2.合同管理的手段单一
目前,企业劳动合同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手段,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管理方式并未广泛应用。不可否认,传统的管理方式在一定时期内对企业的稳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现代企业业务面广、面临的生产、管理、决策等多个方面的管理,这使得传统的合同管理方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管理效率低下是目前企业合同管理的主要表现。值得一提的是,企业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对管理效率的提高产生消极的影响,但长期的利益发展体系使企业缺乏对员工的管理,员工无法更好的认识劳动合同对自身的保护作用。
3.管理人员素质低下
我国企业缺乏对劳动合同重要性的认识,这使得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传统的合同管理以纸质文档的管理为主,程序并不复杂。但事实上劳动合同管理包含了多种知识,无论是从职业操守上、还是管理能力上均存在缺失,这造成其对合同的解读能力不强。无法第一时间区分重要合同和非重要合同内容。一些行为造成公司的私密信息流失,给其带来经济损失。
二、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对策
1.加大合同执行力度
针对企业劳动合同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首要问题是规范劳动合同流程,确保劳动合同管理的合理性并加大执行力度。针对目前的合同进步不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人员行为规定,其中包括如何正确进行合同存放、如何借阅以及如何杜绝不合理操作行为等。企业培训是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的关键。在劳动合同日常管理中,还要督促管理人员了解基本岗位行为,细化管理内容并将管理下发到个人,执行明确的奖惩制度,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利用其它制度的约束和辅助作用,使劳动合同得以有效实施,促进企业合同管理的合理化与高效化。
2.革新企业劳动合同管理方式
传统的合同以人工管理为主,大量的合同整理、保存使工作人员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且管理效率低下。这种单一的管理模式使企业劳动合同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应将纸质合同进行电子备份后进行留存,这样不但可以减少管理时间,还能够确保管理的安全性。现代合同管理技术包括代码读取和扫描、设备管理等。这一过程中,企业应增强对员工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以确保合同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建立统一的合同管理系统,由专人进行管理,从根本上杜绝管理乱的问题。上层管理者还应对合同管理执行者的效果进行抽查,实现电子劳务合同的有效管理。
3.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应根据需求,建立员工培训体系。引进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经验丰富人员对合同管理者进行培训,使其明确管理流程,并加大执行力度。企业合同涉及员工个人信息,也包含了大量的企业私密信息。因此,培训过程还应重点强调员工的职业操守,加大其对合同安全性的重视。简单的培训并不足以确保企业合同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企业应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员工管理奖惩制度的建立来确保其在管理过程中能够遵守职业操守,做好本职工作,时刻以企业利益为前提,做到保护企业利益,促进个人发展同时进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要具有品德意识,在招聘中不但能要注重应聘者的管理经验、学历等信息,还要管理其在以往管理中的具体案例,是否存在道德缺失现象。将这些基本素质列入管理范围之内,严格把关,以确保企业的发展。
三、总结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签订,用于保障员工自身利益的凭证。随着劳动合同形式的变化,对企业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劳动合同的管理对于企业个人利益的保障、企业安全都具有直接影响。为此,企业应加大管理力度和执行力度,减少劳动纠纷,以确保企业的发展。作为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还应制定合同管理流程,与企业其他部门进行协调和联系,确保劳动合同管理的高效性。从现代企业发展来说,劳动合同多以电子合同为主,企业管理者还应加强计算机技能培训,以满足企业合同管理需求,从根本上保障我国企业经营的运营安全。
作者:孙二明 单位:唐山三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毛娓.完善劳动合同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机关后勤,2010(,12):33.
篇6
近几年来,每逢“两会”召开之际,互联网上就充斥了网民对于社会保险关系怎样异地转移接续、农民和农民工如何养老、医疗保险能否扩大覆盖面等问题的讨论,再一次显示出百姓对于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注。
为何大家都对社保工作如此关注?答案很简单。 “劳动就业民生之本,社会保障社会之安”。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工作,关系着从新生儿到耄耋老人,全中国十几亿百姓的切身利益。
社会保障工作的发展也一直都得到了信息化建设的有力支持。作为中国信息化建设开始的标志性工程“十二金”工程中,就有一项“金保”工程。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主任赵锡铭告诉记者: “一直以来,社保信息化工作都得到了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新部合并成立后,部领导更是提出了统筹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社会保障信息系统。”
网络互通是保障
赵锡铭向记者透露,2008年,随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联网应用的进一步拓展,养老保险监测每月上传数据量达到了1.68亿参保人员,占到了同期参保人员总数的89.2%,平均每月有25个省份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上报失业监测数据,共上传数据372.5万条。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在赵锡铭看来,关键是在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系统推动了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
“按照金保工程一期建设计划,我们已经完成了中央数据中心的软硬件采购,并基本完成了安装实施。省、市两级数据中心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各地通过设备集中、人员集中和数据集中,数据中心的统一程度逐步提高。据统计,全国已经有248个单位,包括4个直辖市、26个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和218个城市,建立了统一的劳动保障数据中心。”赵锡铭介绍说:“未来还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省、市两级的统一数据中心建设,根据地方机构改革进度,推动各级数据中心的整合,开展数据整理、整合和统一集中管理,实现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业务领域信息化应用的支持。另外,还将开展部级容灾备份系统建设,完成灾备中心场地环境的准备和灾备系统的部署。同时推动省市两级灾备中心的建设,希望能摸索出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情况下信息系统总体数据分布的策略。”
有了统一的数据中心,如何实现信息共享,自然离不开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据了解,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业务专网部省骨干网主要线路的切换调整以及备用线路的建设已经在2008年完成。目前已经有25个省区直辖市实现了与所属全部地市的联网。在全部地级以上城市中,87.32%实现了与省数据中心的联网,市域网覆盖达到85%的经办机构,有条件的地区已经延伸到了街道和社区。19个省份实现了部、省、市三级网络互联,其中11个省份已经可以将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里召开的视频会议直接开到地市一级。“主备双链路、多业务共享、统一管理、分级维护的全国网络体系正在形成。”
赵锡铭向记者表示: “全国联网的下一步工作,将进一步推动省市联网和市域网建设,力争所有省份完成数据中心与地市间的联网工作。完成部-省网络与省-市网络的贯通工作,形成部与城市之间的直接访问能力,以支持金保工程一期应用的开展。”
努力做到全覆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标志着中国社会保障事业进入到一个由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由城镇职工向城乡全体居民发展的新阶段。
2009年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孙宝树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研讨会上强调指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也要争取实现四个‘全覆盖’: 对各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工作的‘全覆盖’,对管理服务人群的‘全覆盖’,对信息系统功能的‘全覆盖’,对管理服务机构网络应用的‘全覆盖’。”
记者在在采访中了解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就正在努力建设全覆盖、数据大集中的社保系统。
根据2007年广西出台的相关文件显示,广西将通过试点,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2009年,广西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预计到2010年,广西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将全体城镇非从业居民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使全区在医疗保障制度安排上实现覆盖城乡全体居民。
“‘全覆盖、大集中’一直是社保的梦想之一,更是医保的最终目标。在这方面,广西已经走到了前列。”广西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信息中心主任唐彪很自信地说。
在唐彪看来,“全覆盖”的医保,就是要把所有城镇人口覆盖,这需要信息化技术在后台发挥的支撑作用。
而在几年前,广西的社保可不是这么做的。据了解,广西社保的信息化在上世纪90年代起步,当时由于技术、人才、网络等局限,采用的建设模式是以单个统筹地区为主,这对硬件设施的性能、社保业务等要求都不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城镇居民对劳动保障服务的需求相对弱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员的流动等综合因素,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之也必然需求有一套信息化手段辅助。2000年,广西社保中心开始考虑建设统一数据中心,不过,还是以县级统筹为单位所考虑的。到了2007年,广西社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之信息化也提出以系统大集中为主。
这时的广西社保有一个重要的改变是,医保试点不仅仅包括城镇职工,还要包括城市居民(学生、非从业、儿童等),这无形中增加了对信息化的要求。在这种需求上,广西社保中心提出建设一个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大集中系统。这个系统是在过去以县级统筹为主的基础上构建的,打破了社保信息化的信息孤岛。
唐彪向记者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广西玉林的居民由于工作调动到南宁,必须在玉林将以前的账户信息调出来,随后退保才能到南宁新的单位参保,这无形中浪费了参保人的时间和精力,更是增加了社保系统的复杂性。而现在,有了统一平台之后,广西社保中心即可直接在数据库当中查找到参保人数据,再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修改,完成参保人的数据变更。
唐彪形象地做了一个比喻说,以后医保数据中心就要像银行数据中心那样,享受服务的大众看不到后台信息化的应用情况,也不需要了解服务器在哪里、存储了多少数据。无论持卡人在哪个地区,只要能有终端,能连上后台服务器,即可开展各种银行业务。医保数据中心也是如此,建设数据大集中之后,在确保数据可靠真实的前提下,分散在广西自治区的各类经办机构把以前的数据统一集中到后台服务器当中。如果有新增加的数据,各个经办局连上网络即可将数据纳入后台系统中,在本地可以开展各类社会保障的服务,如参保、登记、变更、征缴等,这些都是以远程终端的形式开展。
社保卡应用成突破口
在数据大集中的模式下,社会保障工作前台的应用尤为关键。唐彪就认为,社保卡必然是一个手段,“没有这么一张卡,如何解决成千上万人的报销以及划账问题?如果采取手工的方式,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赵锡铭告诉记者,目前社会保障卡发放范围正在日益扩大,截至2008年年底,具备发卡资格的地级以上城市达到了110个,已批准发卡人数超过1.2亿人,实际持卡人数达到4400多万人。无锡、杭州、泰州等国产算法社会保障卡试点城市已经进入了应用阶段。
记者了解到,在应用情况较好的无锡市,社保卡就如银行卡一样,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社保服务当中。
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高级工程师马益新曾参与设计和实施了无锡市社保卡的系统建设工作,她告诉记者,无锡市社保卡系统从2004年6月开始经历了业务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过程,于2005年8月投入试运行后,通过优化和完善目前应用系统早已进入正式运行。
“具体运行情况是通过批量人口比对系统,前期完成106余万社保人口数据的比对工作,完成了170余万人的采集工作和165万人的成品卡的制作和发放。数据交换子系统与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的交换实现了卡信息的实时和批量两种方式的信息交换,不仅保证了基本信息的正确性,而且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两卡合一、一卡多用,方便于民的预期目标。”马益新说。
赵锡铭则向记者表示,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中有一个重点就是要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在服务社会公众上取得新的突破,而社保卡恰恰是取得突破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将推进社会保障卡建设,完成社会保障卡标准规范的修订工作,并以行业标准的形式。在完成国产算法社会保障卡的试点工作后,相应的应用也会迅速启动。全国发卡的范围和应用领域也会随着业务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配合异地社保业务系统的实施,我们也将探索社会保障卡跨地区应用。”
采访手记
大集中
不能全靠技术
社保系统的大集中是一个理想的境界: 无论你是属于哪一个阶层,无论你是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有工作或者没工作,无论你是儿童还是老人,无论流动到哪里,只要你是属于中国的公民,只要拥有一张中国的身份证,即可拥有一张社会保障卡,即可享受到国家的种种福利措施。
可是现实情况总是距离梦想太远。单单是工作从北京变更上海之后,社保要重新计算,只要有跨区域性质的迁移,社保必然要改变。难道集中、集中、再集中的模式无法做到?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业内专家认为,现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已经非常强大了,强大到几乎没有实现不了的系统。结合社保系统来看,从技术手段而言,社保系统的大集中模式很容易实现,无非是数据量大一些,系统更为复杂一些,周期更长一些,涉及的人群和业务范围更多样一些,网络覆盖范围更宽广一些。
但现实情况是,有些省内的县级地区都无法实现数据集中,更无法实现数据流通。根本原因是,这几年涉及到社保的政策一直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变化速度太快。政策一改变,严重影响到社保系统的大集中模式。尽管人力和社会保障部已经有了详细的规划,但在各个区域之内,暂时还无法做到系统集中。再加上区域社保政策不同,财政支持力度不同,造成就算数据集中,也无法流通的现状,只能局部地区慢慢统一。
看来,社保系统的集中,除了技术原因之外,还需要政策的强烈支持和稳定。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社保系统大集中的最高境界。
(文/吴玉征)
链 接
华三保障广西社保系统不间断
社保部门正在建设金保工程的大集中系统,包括社保的五大险种,要把这些信息集中在一个系统平台中,必须用网络和所有的经办点和服务机构联结起来。
广西社保就采用了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简称H3C)的以太网基础之上提供的万兆存储、万兆网络、万兆安全等一系列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帮助广西社保搭建起了一套高速、稳定、安全的应用平台,向“五保合一”的目标地迈出了第一步。
H3C存储产品部部长龚军生表示,社保系统“大集中”重点在于保证业务连续性与数据安全性,而实现数据的集中在线存储则是其中难点。此次广西医保数据中心项目实现的在线IP存储不仅属于技术实施上的一大创新,更是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浙江社保等项目之后,高端存储在国内社保行业又一次价值体现。而且系统还优化了前端社保应用数据库的部署,有效降低了广西社保高峰时期的响应时间。
不过大集中系统对数据中心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如把所有的鸡蛋放到了一个篮子中。事实上,广西社保中心的数据中心已经能确保7×24小时不间断运营,包括网络运营、数据及时备份等。
为什么要提供7×24小时的不间断运营,难道医保的系统要求的可靠性堪比金融行业?唐彪解释说,医保中心链接有许多终端是药店和医院,参保人是通过刷这些医院和药店的终端来享受到医疗保险服务。假如网络不畅通或者发生别的故障,就不可能随时为参保人提供服务。医院和药店有24小时营业的,就必须要保障数据中心24小时不间断运行。
正因如此,广西社保医保数据中心应用了H3C提供的CDP解决方案,不仅有效防护误操作、病毒入侵等软故障而造成的数据丢失,同时解决了由于在线存储硬件故障而引起的数据灾难,有效避免了“多个鸡蛋放在同个篮子”的风险。
唐彪认为,社保的业务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信息化建设项目,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对策,才能有效地保障投入,保障系统的稳定性。在这个问题上,广西社保的IT投资不能盲目地超前,也不能落后。
目前广西医保数据中心构建一个集高性能网络、集中存储、统一备份、安全防护、业务管理为一体的万兆IP基础架构。在这个架构之上,已经存储的数据量有10TB,全部是通过分布在广西各个经办机构所采集的。
篇7
关键词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税;筹资模式;基本原则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问题依然很多,其中社会保障资金难以筹集的问题尤为突出。尽管我们也有社会保障基金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相关规定,但由于思想观念、企业效益等多种原因,逃缴拖欠保费的现象相当严重,这就导致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很难筹集到位。国家民政部就有数据显示,直至2008年全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保障水平才达到143.7元。这与当前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相比较,根本无法维持城市居民生活的最低水平。很显然。类似这类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社会保障资金不足所造成的。因此,可以说如何筹措社会保障资金的问题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瓶颈。西方国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征收社会保障税,我国理论界最近几年来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借鉴西方各国的这一做法,并提出了很多独到的、有价值的见解。但是,社会保障税制的构建毕竟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理论到实践还有一段比较长的路要走,即便是在理论上我们也还存在着诸多分歧,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本文仅仅是从分析我国当前社会保障缴费制度的缺陷入手,说明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要性,并提出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应当确立的基本原则。
一、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筹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窄,资金管理缺乏安全性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窄的问题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确实很突出,基本上还是局限在国有企业、部分集体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而个体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的中方职工以及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民都基本游离在社会保障统筹范围之外,即便是最基础的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其参保人数截至2007年底也才达到2亿人,资金来源自然匮乏。而由于体制不顺,社保资金的主管机关往往集执法、监督、具体操作于一身,缺乏制约和平衡,因此资金的安全性比较差,资金被违法挪用的情况也频繁发生。
(二)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不统一,社保基金收缴困难
近年来,我国虽然已经加强了有关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立法工作,但法制化水平不高,立法层次较低。至今也还没有一部社会保障方面的基本法律,即使是单行法规也是少之又少。因此,我国现行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主要采用由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自行制定具体筹资办法和比率的方式。其弊端是:由于筹资的方式、制度多以部门、行业规章的形式出现,靠行政手段推向社会,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因此,征收手段缺乏刚性,拖欠、不缴或少缴统筹金的现象比较普遍。受企业自身利益的影响,社会保障的扩面工作十分艰难。社会保障基金收缴部门对不按规定及时足额上缴社会统筹金的单位和个人也是束手无策,无可奈何。而且,在实际执行中,这种筹资方式造成了不同地区、行业、企业之间的负担水平悬殊。不仅不利于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而且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三)现行社会保障筹资模式无法满足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资金缺口太大
应该引起重视的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将产生的下岗大军,加上现有的失业人口,大量城市劳动力将失去工作岗位;“九五”期间,农村新增劳动力加剩余劳动力为2.14亿人,但市场消化能力极其有限。如何在不引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解决失业问题,将成为新世纪对我国经济的最大挑战。另外,中国即将步人老龄化社会,199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2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而2010年以后,我国将大步跨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退休职工将剧增,现实的老人赡养压力或“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而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必然需要大量社保资金,如果我们依然坚持原有的社保资金筹资模式,这一资金缺口必然越拉越大,最终会造成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四)主管机关身份不明,以致政出多门,标准不一,互相矛盾
现阶段,我国政府部门的地税、人事、劳动、民政、保险、卫生等单位都在经办和管理社会保障基金,这种“板块”分割的统筹模式和群“龙”治水的混乱局面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政出多门、标准不一、缺乏协调、地方保护、画地为牢、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无序状况,造成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成本高昂,不同地区、行业、企业、职工的身份差异和负担水平大相径庭。而上述这些因素都显然不利于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社会保障“费改税”是我国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现实及理性选择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目前主要存在三种社保资金的筹集方式,即征税、收费和强制储蓄。征税即是以开征社会保障税或类似税收以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社会保障税是一种专款专用、目的性很强的所得课税。筹集的资金要按照不同的社会保险类别分别纳入各项基金,专项用于各项社会保障事业。目前世界上已有130多个国家开征了工资税、社会保障税、社会税、社会保障捐赠等不同名称的社会保障税。二战后,社会保障税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其他税种,在德国、法国、瑞士、巴西等国,社会保障税已成为第一大税种。H而收费则是指雇主和雇员按政府规定的缴费率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形式筹集社会保险资金。社会保险费作为一种特殊的缴费是在政府强制下,为自身需要进行积累,分担风险,具有互助互济性质。我国目前所实行的基本就是这一种筹资方式。至于强制储蓄方式则可以看作是缴费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要求雇主和雇员分别按政府规定的标准把社会保障费存入雇员的个人帐户。社会保障费本金和利息归雇员所有,由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政府有权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适当的调剂。这种方式将社会保障金融化,强化了参与者的利益关系,新加坡实行的就是这种筹资方式。
权衡三者,社会保障税的征收与管理依据严密的法律规定,具有强制性,适用范围广泛,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实施;社会保障统筹收费所依据的则是部门性、地方性的法规,法律层次低,约束力不高,而且管理分散,不利于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管;采取强制储蓄形式,虽然考虑了收入与支出的对应关系,利益机制明显,但对帐户管理的要求很高,只适用于人口少、地区发展水平差别不大的国家,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不景气或企业经营亏损时难以保证社保基金的筹集。因此,从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的总体要求出发,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并通过对以上三种筹资方式的简单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强制储蓄的筹资方式显然不适用于我国,而就另两种筹资方式而言,笔者认为。将征收社会保障
税作为社会保障基金的基本来源应为最佳选择。原因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①以税收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更能体现社会保障的本质和属性。因为从本质上说,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高速发展的必要成本,是以社会安全为目标的一项社会事务,而从属性上来说,社会保障属于为全体国民所共享的公共品。因此,社会保障理应由政府出面代表国家强制承办,此时税收理所当然是最佳选择;②社会保障税比社会保险缴费具有更明显的强制性和统一性。社会保险费的收取尽管也可以通过相关制度赋予其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但是,其立法层次较低,约束力不够,不利于社会保障资金的征收与管理,这从我国长期存在的社会保险费欠缴严重的状况就可以获得例证。而社会保障税的征收依据的是严密的、高位阶的税法规定,税法的强制性、权威性和统一性更有利于提高资金到位率,从而为社会保障提供充足、稳定的资金来源;③以税收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更有利于规范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以税收方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能够从根本上将收和支划分为两个独立的系统,即由税务部门从纳税人处征税,经财政部门专项预算,再交由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落实到社会保障的享受者。这样就形成了社保基金“税务征收、财政监督、劳动使用”的这种既三位一体,又三权分离的格局,形成了主管机关之间既相互依存、又彼此监督的动作机制。同时,这种“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也可以更有效地避免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和发放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保证专款专用。
三、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应当确立的基本原则
(一)合理性原则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保障税收征管工作还是应当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要适度,要合乎理性。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一方面超过了社会的负担能力,同时还可能会助长“懒汉”思维。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而如果社会保障水平过低,又起不到社会保障应有的作用,会影响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社会的基本稳定。
当前条件下,社会保障税的征税范围不宜过宽,通过征税筹资的保障项目不宜过多,社会保障税的税率更应当要合理。在开征社会保障税时要注意与现有社会保障缴费制度平稳衔接在较完备的税收框架下,循序渐进,稳步实施,税目由少到多,征收区域范围由窄到宽,依照城市和农村实际情况分层推进,逐步扩大受益面。开征社会保障税的近期目标应该是为除农村劳动者以外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生活、医疗保障等方面的资金来源,长远目标才能逐步惠及包括农村劳动者在内的全体劳动者。同时,通过对荚、美、德等国家社会保障税制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国家的社会保障税制都并非单一税种,而是一个较为为完整的税收体系,比如德国的社会保障税制就细分为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老年人关怀保险等五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同时也是为了实现与现有社会保险缴费制度的平稳过渡,我国的社会保障税可以划分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若干税目,并且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成熟一个,开征一人,分期分批实行,以最终形成我国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
社会保障税的征收在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再分配性。是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也是对初次分配不公平的弥补和调整,以防止国民间的差距过于扩大化。它比较侧重于筹集资金为低收入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也是税收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原则的重要体现,是保证人的生存权的基本途径。但是,在社会保障税制建设的过程中,除了注重公平以外,还要保证效率。要明确社会保障税功能定位首先还是保障而非公平。高收入者对社会保障依赖较少,如果过于强调社会保障税的再分配功能,就等于强制要求高收入者过多地奉献,势必使高收入者丧失积极性。所以,设计社会保障税制必须正确处理好税收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即要尽量同时体现社会公平,互助共济、分散风险的原则和效率原则,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央、地方、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使全社会对社会保障税的功能达成共同的认知。事实上,公平和效率都是法的价值目标,又是一对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统一体。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如果税收活动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即使是公平的也没有意义;而公平则是效率的必要条件,如果为了追求效率而牺牲了公平,这种效率也毫无价值。所以,我们在开征社会保障税以后,在税收征管的过程中。一定要兼顾公平和效率两方面的的因素。
(三)权利义务一致原则
所有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均有义务缴纳社会保障税,缴税项目和数额多少应与受益项目及受益程度适度挂钩,不缴税者不受益。这是权利义务一致原则的基本要求,也是由社会保障税的有偿性特点所决定的。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大包大缆的传统导致企业职工只有权利意识而缺乏义务观念,因此在实行社会保险缴费制以后,很多人都不愿意缴纳社会保险费,但又想耍享受社会保障的相关待遇,这就给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造成了困难。所以,我国在开征社会保障税时,一定要确立权利义务一致原则,通过相关立法的强制性推广和权利义务观念的宣传,逐步扭转目前社会保障领域存在的权利义务不对称的局面。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注意到,权利义务一致并非是权利义务的绝对对等,比如,有人缴纳了失业保险项目的税金,但他从来就不曾失业过,那么他当然就不能享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权利。反过来,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社会上的一些特困人员即便不纳税也可以享受社会保障待遇,领取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金。当然。这就涉及到如何设计我国社会保障税的减征和免征标准等相关问题。
(四)共同负担原则
社会保障资金应当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原则。即国家通过财政预算安排部分社会保障资金:行政事业单位除个人负担的部分外,其余部分由财政划拨;各类企业和职工分别负担,先以企业负担为主,以后再逐渐提高个人负担的比例;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等则独自负担各自的社会保障税。这种做法比较符合我国当前国情,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通行的做法。
①对国家来说,为年老和丧失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保证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财政作为履行国家职能的工具,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社会保障支出是合情合理的:②对企业而言,作为物质资料生产的基层单位,对职工的生老病死诸方面负有重要责任。企业的生产条件、安全措施等都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健康、安全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影响到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企业理应为自己的职工负担一部分的社会保障资金;③对职工个人来说,同时负有双重责任,即一方面要为社会贡献一部分劳动成果,以便帮助其他社会成员,另一方面要为自身的年老或可能的失业等作准备。因此,职工个人也应当在其有劳动能力并有劳动收入时,在经济负担允许的限度内,缴纳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障税,以此作为丧失劳动能力后的基本生活来源。
篇8
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职业病防治法》第十六条规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2002年3月原卫生部印发了《关于印发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63号),对督促用人单位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申报、加强职业病危害评价和定期检测评价、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和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经济转型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更为多样、复杂。为切实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安全监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对《目录》进行了修订。
二、《目录》的修订过程如何?
为做好《目录》修订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安全监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专门成立了修订工作组,在工作调研、问卷调查、现状分析以及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多次组织职业卫生、职业医学、临床医学、卫生毒理、劳动保护、社会保障、法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和企业、行业协会代表进行研讨论证,广泛征求各部门及各地意见,并赴广东省深圳市进行了实地调研。根据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
三、《目录》中的因素是如何进行遴选的?
《目录》中具体危害因素的遴选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一)能够引起《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职业病。
(二)在已的职业病诊断标准中涉及的致病因素,或已制定职业接触限值及相应检测方法。
(三)具有一定数量的接触人群。
(四)优先考虑暴露频率较高或危害较重的因素。
四、《目录》与以往有何不同?
(一)对类别进行了调整。2002年的《目录》按照危害因素性质和所导致的职业病进行分类,但各类危害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复。为避免这种交叉重复,本次修订只按照危害因素性质进行分类,调整后的《目录》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粉尘、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放射性因素、生物因素和其他因素等6类,而将原《目录》中的“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等4类分别归入上述6类中。
篇9
9、论劳动法律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相互关系 10、在校大学生勤工助学法律性质探析 11、论劳动规章制度及其效力 12、“三方协商”机制的法律意义 13、试论如何完善我国劳动关系的“三方协商”机制
14、论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在劳动法中的适用
15、论劳动权的冲突与协调
17、劳动法调整之下的惩戒制度设计 18、论劳动法中的违约金、补偿金、赔偿金的适用
19、论劳动法上的权利救济 20、劳动法律援助制度探讨 21、社会弱势群体的劳动法律保护 22、论劳动法律关系与民事雇佣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23、劳动权与社会保障权比较 24、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 25、论和谐视角下的劳动关系 26、劳动关系稳定的法律调整机制 27、构筑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律思考
28、论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特征和方法 29、论劳动关系的社会性特征 30、论劳动法律关系
31、试论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劳动关系问题 32、“用人单位”资格探讨 33、“劳动者”资格探讨 34、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探析 35、劳动纪律合法性标准探讨
36、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章制度的立法思考37、论劳动者权利的法律保障 38、论劳动者权利的侵权救济 39、劳动者权利能力的法理思辩 40、劳动者行为能力的法理思辩 41、论劳动者的权利本位 42、劳动者分层保护机制研究 43、职工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保护 44、论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45、职场性骚扰探讨 46、论劳动者休息权的实现 47、论职业安定权
48、完善劳动安全权的若干建议 49、反强迫劳动制度的立法建议 50、“过劳死”现象的劳动法律规制 51、论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52、论工会的集体谈判权
篇10
【关键词】 劳动保障 消费者权益 盈利模式 投资方向
一.共享经济模式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共享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冲突 共享经济由于刚刚发展起来,作为新兴的一种经济模式不比传统经济模式规范化。由于政策的大力支持,共享经济的发展逃避了传统经济负担的税收、社会保险等义务,对传统经济形成了不正当的竞争。共享经济对传统经济的冲击较大,在共享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传统产业生长受到遏制,传统从业者的利益也会受到影响,不利于社会和谐。例如2016年国内外爆发的出租车司机围堵滴滴打车等专车司机的事件。
(二)劳动保障 大部分共享经济从业者采取自由的方式,意味着从事该工作的人员缺乏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一旦共享市场产生消极的变化,这些劳动者将付出较大的代价。
(三)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不健全 共享经济处于发展初期,信息缺乏积累与甄别,无法估计供求双方的信用度,网络平台信息的优劣不容易控制,很有可能出现侵犯、欺骗消费者的事件。
(四)当前实行的法律法规不适应共享经济的发展 我国当前实行的法律法规是基于传统经济模式建立的,而共享经济与传统经济运营模式相差甚远,法律法规已不再适合其的发展。对于社会保险、劳动保障及税收问题,现有法律条文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一些企业趁机“钻空子”。监管的缺失以及准入门槛低导致共享经济市场环境鱼龙混杂,交易中存在安全漏洞且保障不确定。
(五)大数据技术壁垒形成新的垄断 共享经济运营依靠大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供需方匹配与价格约定,交易的完成重点在于大数据提供的信息。进入该行业的企业为了获取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便不断完善大数据技术,逐渐形成垄断地位,形成行业壁垒。
(六)取消补贴之后企业如何盈利 为吸引消费者,新兴的共享型企业依靠其有较强实力的母公司获得补贴,但是补贴具有暂时性,取消补贴之后如何盈利是共享型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例如滴滴打车的司机与消费者取得补贴,这一方式为大众普遍接受。
二.发展共享经济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及监管体系
1.打破基于传统经济模式建立的立法思维及监管模式,根据共享经济的特点建立新型的法律体系,针对面临的现实问题改良规章制度。例如税收主体的确定、税收监管、劳动者权利的保护、消费者维权等方面。
2.加强政府立法监督及行业监管,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维护良好的共享市场环境。监管部门建立合理的监管机制与问责制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行业成立自律协会,严格控制市场准入原则。
(二)实行保险制度。共享平台由于信息质量把控不够严谨,经常出现一些矛盾纠纷,而部分平台为降低交易成本不购买保险,出现问题责任承担者支付不起巨额费用,所以,强制购买保险有利于维护和谐的市场环境。
(三)加强信息质量与信息安全管理
1.严格控制信息质量,对意图进入共享经济领域的企业及个人进行信息质量把关,对其提交的有关信息进行真实性的审查。
2.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共享平台依靠大数据技术运营,运营基础在于其庞大的数据库,数据库包含资源情况,供给者信息及消费者信息,是共享型企业竞争力所在,其中的信息安全对于供需双方都极为重要。第一,建立信息安全保护机制与长期信息监控系统。第二,发展网络技术,建立安全系数较高的数据库与加密系统。
(四)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1.完善个人信用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确立失信行为惩罚机制。由于共享经济是以租代买,将商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消费者获得使用权后对商品加以破坏,意图方便获得长久使用权的行为屡见不鲜,所以必须加大惩戒力度,提高失信成本。在供给者的角度上看,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共享市场环境,使不法商家不得进入共享市场。
2.建立健全信用评级制度。政府应致力于打造一批有实力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共享市场主体进行信用评级,将评级结果公示到平台中。有助于增强消费者对供给者的了解,同时利于供给者重视自己的信用度。
(五)企业采取差异化战略,扩大品牌效应,进行资产估值融资 共享型企业经营项目具有创新性与实用性才能使盈利增加,在共享市场站稳脚跟,资产估值增大,从而减少融资难度。
(六)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模式制定投资策略,选择投资方向 实物共享型企业资金来源是租金及押金,押金数额较大,一般将押金进行投资,从而获得收益。所以选择投资方向的时候要考虑押金的返还期及投资的回收期,保持资金在市场流通。
Y语: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以租代买,供给者拥有商品的所有权,消费者只拥有短暂的使用权,旨在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其发展迅速,形式多样,已拓展到出行、房屋、技术、金融等多个领域。与传统经济相比存在生产成本低,资产占用比例低,经营方式及商品形式多样化,财务风险低,经济增长速度快等明显优势,同时响应国家政策,助力供给侧改革。但其在现实的运营过程中还存在与传统经济冲突,劳动保障制度及消费者权益保障制度不健全,企业经营风险较大等问题,需要社会与企业共同采取措施,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及监管体系,强制实行保险制度,加强信息安全与质量管理,建立信用体系,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合理选择投资方向,使这种经济模式健康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郑志来.《共享经济的内涵、成因及商业模式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16年第3期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劳动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