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来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探讨其产生原因和影响的文章非常多。在很多文章尤其是媒体报道中,“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这两个概念经常混淆使用,甚至互为替代,这种用法对吗?这两个概念究竟有何区别和联系?
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当前世界各国经济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无论从波及的范围,还是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看,这场金融危机都不亚于1929~1933年那场经济危机。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的文章非常多。而很多文章尤其是媒体报道中,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这两个概念经常混淆使用,甚至互为替代,这是不对的。搞清楚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深入理解当前金融信机的性质和影响是必要的。
什么是经济危机
当代多数中国人头脑中的经济危机概念基本上来自于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危机指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其表现为生产减少、工人大量失业、购买力和需求下降、通货膨胀等问题。
但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其内涵要比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宽泛得多。从形成经济危机的根源来说,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主要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发的结果。爆发于1929~1933年间的美国经济危机,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体制下的社会财富严重分配不公,使得社会贫穷阶层和人口不断扩大,从而制约了社会消费能力,导致了社会生产的过剩。而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其根源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的。有政治,经济、金融和贸易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二战后,国家干预主义盛行,世界贸易一体化趋势加强,资本市场发达,金融领域创新活动频繁,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虚拟经济超实体经济加快发展。这些因素虽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但也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
举例来说,1970年由石油危机引发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是由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大利益集团的矛盾引发的;1996年亚洲金融危机则是由东南亚国家放松管制和过快的资本自由化、银行体系不完善、金融监管缺失,汇率制度僵化等原因造成的;2007年越南经济危机则主要是资本项目开放过早且金融体系不健全、监管不到位造成的;2007年美国金融领域中次贷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次级抵押贷款产品设计上存在固有的缺陷、国际和国内的流动性过剩等因素,深层上还有社会政治原因:政府长期以来为满足民众的愿望而偏好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房贷政策。
什么是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具体表现在金融萎缩,股价下跌,资金供给不足,流动性低,并引发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经济萧条,甚至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动荡。
现代社会金融危机之所以频繁发生并迅速蔓延,这与发达的现代金融市场密切相关。由于实体经济迅速发展,货币制度硬约束的不复存在(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导致虚拟经济超常规发展。金融市场异常活跃,泡沫现象严重,这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资本市场过度膨胀,流动性过剩加剧。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紧密,某一国或地区金融领域出现问题,立即会波及到世界各地,世界经济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格局。这些因素就好像一把双刃剑,既推动了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导致了金融危机的频繁出现。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联系和区别
篇2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机制运行效率的提高,均与虚拟经济的扩张发展密切相关,但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又会引致泡沫经济,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加入WTO后,金融服务业将被迫对外开放,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进程将日益加快,研究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机制,以便在充分发挥金融深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的同时,防止金融深化过程中发生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进而引发泡沫经济问题,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的重要课题。21世纪是虚拟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必须超越一国范围之外、在实际范围内确保资源自由流动,淘汰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将虚拟经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
关键字: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金融创新 困难与预期 虚拟经济模式 全球化 虚拟经济的黄金时代
虚拟经济实际上是对传统经济的一种异化。虚拟经济在国外一般有三种叫法:一是fictitious economy, 是指虚拟资本,比如证券、期货、期权等等的交易活动;二为virtual economy, 也译作虚拟经济,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三是visual economy,是指用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即用计算机模拟市场来进行经济政策的模拟等等。而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而当今的交易是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个工具,尤其是在金融领域,正确地看待虚拟经济,合理的运用虚拟资本往往会对经济的整体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经济模式与虚拟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传统的经济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实体经济,主要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虚拟经济逐渐独立于实体经济,形成其特有的对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相对于人的需要的无限性而言,现实所能提供的满足是永远也不够的;虚拟经济作为一种有效的弥补现实不足的手段,经历了五个阶段最终确立了其不可撼动的地位。第一个阶段为虚拟货币的资本化,即使用闲置资本成为生息资本,这是产生虚拟经济的第一个最初级的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通过银行起搜集闲置货币,使它们更好的成为生息资本;第三个阶段是有价证券的市场化,就是银行发行的有价证券最后发展为企业的有价证券进行市场交易,建立金融市场;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最后一个阶段是国际金融的集成化,虚拟经济的总规模已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余地。
虽然在传统经济在某些领域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但是虚拟经济的产生和不断发展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无论虚拟经济发展多快、规模多大,其根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没有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将无从谈起,即实体经济是第一性的,虚拟经济是第二性的。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无法脱离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中各种金融工具及其衍生物已经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环节,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必须借助虚拟经济的支持。忽视虚拟经济,会给快速发展的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障碍。
不可否认,虚拟经济制造出空前庞大的金融财富体系,对实体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提高整体经济协调、健康地运行效率。凭借发行股票、债券,并购等多种方式,为企业规模扩大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推动了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建立和完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优化重组,对劳动力、技术、资金,自然资源等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合理调配,保证正常的经济发展需要。二是,有助于优化全社会资本的配置。虚拟资本通过市场发行并交易,并调节资金流向,促进优势企业快速发展;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形式,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三是,有助于将低企业经营风险。各种全新的贷款模式以及最具代表性的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ABS(资产担保证券)、期权交易等对企业资金分配、投资方向选择及调整具有重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四是,虚拟资本节省了交易所需要的时间,充分的发挥了其作为货币数字化代表的作用。五是,虚拟经济的扩张,不仅增加GDP的规模,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大多数国家普遍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
在虚拟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其规模已经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然而,虚拟经济存在着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对虚拟资本的最优化利用。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单方面地强调虚拟经济的发展而忽视实体经济的进步。因为虚拟经济的超前发展,不但不能带动实体经济的超速发展,反而会引发泡沫经济,甚至诱发金融危机。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东南亚爆发的经济危机就是由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所导致的,一度对该地区的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并且波及到欧洲和美国,震荡了全球的金融市场,上千亿的资产在这次危机中流失。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这些金融危机的发生的几率会不断提高,通过国际贸易、汇率变动以及资本流动等渠道,蔓延到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金融危机。价值,不同行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金融危机扩展着自己的危害范围,房地产业,旅游业,以及相关的服务行业都成为了危机延伸的范围,贷款呆帐、坏账,不良资产的数量已指数的速度增长。所谓的“东亚模式”,“主办银行制”,经济计划与产业政策,追求企业规模,多样化经营的大企业集团等等,曾经是中国人引以为荣的名字,也随着这场空前的浩劫灰飞烟灭。
虚拟经济的现实困境以及人们的预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到“虚拟”,人们通常会习惯性的将之于“虚假”联系起来,这其实是个误区。实际虚拟是现实存在的一种活动或一个过程,其活动产生的结果,尽管有些具有“无形”的特征,但是却都是现实存在的。
然而,经济危机的出现令许多人对虚拟经济开始望而却步了,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对传统的实体经济的关注和支持上,导致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一度减慢,并出现了短暂的局部停滞和失控状态。2000年开始,由于日本放松了对金融等虚拟资本的控制,造成了一段时间内日元升值的巨大压力,严重的影响了当时正在经历泡沫冲击的国内经济,加剧着已经恶化的日本“两头在外型”的经济。但是这并未唤起人们对于虚拟资本的重视,而是回避它转而将创造财富和分割财富的方式和范围限制在传统经济的范畴之内,将“虚拟”等同于“虚假”,认为虚拟经济只是一系列虚假经济行为的美妙的变体。
虽然在所谓的传统经济中,正常的经济活动也处处需要有与其的支持,但是与其对于虚拟经济,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简单的说,预期之所以重要,是由于人的行为动机中,最有力的动力就是对自己有利的预期,所以,预期就成为了人们进行各种选择判断的基础,必须先行做出。在虚拟经济模式中,因为其所使用的手段是虚拟的,源于人的思维活动,于是其重要性就一目了然了。
预期的形成过程比较的复杂,是建立在对大量相关信息的综合处理的基础上,经过对相关的信用、制度以及技术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分析之后,从而做出相应的反映。
预期维系着现存的所谓“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反之,一种社会制度安排缺乏足够的约束或稳定性,就会造成人们预期的波动,干扰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降低人们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效率。因而,具有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寄生和周期性的虚拟经济就会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态的形势,从而人们对于它的预期自然不会高。毋庸置疑,这是虚拟经济经常被冷落的原因之一,不过人类的认识能力会不断的提高,对于它的把握也会更加客观,公正。 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虚拟经济带来的挑战
篇3
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会计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的传导作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二者之间存在价值联系,因此而产生互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在互动运行的过程中,其信号传导的主要机制就是会计。通过会计,可以对会计计量的过程中的价格波动真实的反映出来,利用财务报告的披露传导和信息使用者非理性的行为,将市场的价格波动幅度进行有效的放大,这样一来,会计和实体经济以及虚拟经济可以形成一个对因果积累进行循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就是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和波动性。
关键词:
会计;实体经济;虚拟经济
利用会计信息,可以对经济的发展奠定决策的依据,通过世界经济的发展的角度,可以将经济分成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个部分。针对虚拟经济,主要是以实体发展为基础,如果发生很大的偏离,就是引发金融危机。通过金融危机,其实就是社会资源的配置出现严重的失衡,与此同时,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当中,会计的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经两种经济进行比较,虚拟经济更加复杂,但是从本质上将,主要就是实体经济的价值交换。两种经济类型其实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对于经济体系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无论是哪种经济发生变化,另一个经济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一、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二者进行互动的基础和特点
经济的发展需要银行的融资,针对融资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对于资本的回笼,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进行有效的分析,表面虚拟的资本和原始的资本二者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换一种说法就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联系非常密切,二者不能独立进行运作,在一定的基础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需要进行联合运作。针对虚拟的资本价值,其主要来源就是实体的价值,实体经济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各种资本带来的利润也是各种各样的,其具体的资本与其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从人们当前的预期收入水平为出发点,具体的范围主要就是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发展,换一种说法,当金融产品和基础债券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带动虚拟经济的信号发生变化,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这种变化和实体经济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对比虚拟经济的股票等债券形式,实体经济和它们的关系逐渐变得模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显现出各种价值关系,使企业得到更好的收益。将概率进行折算,主要是将其作为一种具体的价格符号,对于整体的债券进行收益分红的措施,而折算出来的分红,要测算其虚拟的经济,预算的整体水平和国内经济的发展都会具有很大的影响,使整体项目收益可以更好的发展下去。充分利用利用率和整体的衍生程度,主要是在金融的角度,达到合作共赢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与其收益和水平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针对当前我国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这种密切的关系主要是在经济发展的水平为基础。针对当前的实体经济,在盈利能力上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欠缺,对未来经济的实体进行准确的衡量的主要依据就是财务自身道德发展水平,这也是经济投资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针对价值符号,做出了有关价值的相关的判断,这就导致虚拟的符号和商品之间出现了明确的劳务关系,二者可以相互进行脱节,针对其价值符号,其主要的循环方式和周期也是比较短的。总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变化,导致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二者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当发生变化之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具有十分密切地方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就是相互配合和相互影响,二者之间的影响力也会随之不断加大。针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历史,经济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规律的,实体经济的发展总是要比虚拟经济的发展要快,随着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水平不断发展,就会发生金融抑制的具体现象,这样一来,资金就会产生回笼的情况,针对资金的运作能力,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经济发展在不断的影响之下,会导致虚拟经济发生膨胀的现象,就要将实体经济过渡到虚拟经济,这样一来,就会引发金融风暴的产生。当前的经济发展要保证由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方向发展,否则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实体经济收入就会变得更加多样化,出现比较严重的经济危机,在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主要特点
虚拟经济主要是从实体经济中进行脱离的,在经济市场中,逐渐进行独立的发展,在本质行上说,实体经济发展的利润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二者的主要区别就是虚拟经济是预期收入,而实体经济是实际收入。针对企业的发展,将其发展利润进行固定的时候,企业这个时候的实际发展就会越来越高,而虚拟经济也会受到更高的收入。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虚拟经济的符号种类也会不断增加,二者之间的价值体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三个具体的体现:一个就是公里的股票等需要借助企业的预期经济收入,进行有效的评估。另一个就是例如证券资金和担保证券,其主要的评估基础就是企业的证券收入,最后一个就是类似政府债券,其决定和影响因素就是国民经济发展直接进行影响,主要就是社会资本收入的主要价值的体现。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主要特点就是相互依存,其主要评估预期收入基础就是经济的财务情况和发展能力,可以有效的提升经济符号价值,在实体经济中出现的经济风险,对于虚拟经济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使虚拟经济产生很大的波动。在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对于交易价格的变化都会起到严重的影响,是价格和价值之间出现偏差,对于实体经济中的活动产生很大的偏差,使实体经济的各种经济活动受到一定的影响。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具体的发展模式是不同的,在实际的经济市场当中,资金的具体利用效率就会变得很低,具体的市场活动也会发展的比较缓慢,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直接影响。当实体经济的发展比虚拟经济慢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出现经济泡沫现象,使虚拟经济面临发展危机,而实体经济也会遇到更大的困境。针对周期性的波动来说,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最普遍的状态就是失调状态。
三、会计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的传导作用
(一)会计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互动当中的传导作用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具体的投资的过程中,企业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就要对投资对象的价值提前进行评估,随后才能进行有效的投资。在这个过程中,会计会提供出具体的投资信息,对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和采用,使信息的获取可以做到多渠道和多来源,而得到的具体信息也要做到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经济性,与此同时,利用会计准则,对跨级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要将会计的支持作用充分的展示出来。在披露跨级信息的过程中,会计的主要作用,就是向企业提供主体财务信息,是投资决策者可以活动具体的决策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虚拟信息符号定价的基础性信息。总之,会计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的传导作用,其主要的体现就是对企业的偿还能力企业债权等进行准确的评估,可以提供基础性的信息,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过程中,会计的主要的作用就是信号传导。无论是对虚拟经济还是对实体经济进行投资,都需要投资对象进行全面的价值评估,会计在这个过程中的责任非常重大,需要提供相关的投资信息。当前针对投资者的投资信息的来源和渠道,具有很大的多样性,而在这些渠道中,最可靠和稳定的就是来自会计的信息披露,针对具体的跨级准则,对于会计的目标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在经济运行中,对于跨级的支持作用进行强调。企业通过会计,获取有关虚拟经济主体和实际经济主体的相关的信息,这样一来,企业才会针对现实的情况,根据会计提供您的实体经济的信息,来选择虚拟经济的具体的符号,这是非常基础的信息,将会计这项功能进行充分的应用,可以将股票价值和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地梳理。
(二)会计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的传导流程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主要经济体系中,具有比较明显的互动流程,在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信息传导当中可以具体的体现出来。针对当目前的市场价格的具体的变动,市场价格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所影响,这样一来,市场价格就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处在波动之中。可以利用会计确认或者会计报表的主要方式,将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主要的变化情况进行有效的结合,将企业中各种权益变化充分的反映出来。会计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的传导流程当中,这个过程主要就是通过微观经济的运行,对宏观经济产生变化的具体过程,利用企业的财务信息,可以将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有效的调整。在企业具体的会计报表当中,主要披露的是市场价格,针对市场主体,可以将企业和相关的预期收入进行有效的调整,使国家投资和融资决策以及市场价格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完成具体的互动环节时,针对下一个因果循环,可以自动的进入,确认和计量会计信息披露,在财务报表当中将循环的变化进行有效的传导,由具体的财务报表进行再一次的披露,从而就开始另一个投资和融资发生变动。
(三)利用会计传导将风险进行规避对经济体制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避免,将会计信息的传导功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生成和信息的反馈特别重要。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二者之间具有很大的关系,将会计信息在两种经济体制之间的局限性和特点进行展现。市场的具体价格会受到各种因素的有效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针对会计的计量计算,主要就是对市场价格进行依赖,其主要的成本、价值等都要对市场价格进行依赖。而政府机构对于商品的价格会进行有效的干预,这就说明市场定价具有一定的失允性,利用会计信息,这个时候很难将企业的投资价值反映出来,在跨级信息中会呈现一定的风险,在两种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进行传导。针对当前的财务跨级信息记录,要使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得到有效的保障,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就要进行有效的分段假设,如果具体的公式信和报表的信息进行比较,稍晚一些,当具体的信息被公示之后,决策和需求之间会产生很大的矛盾,对于市场的价格会产生很大的波动,因为会计信息和实际的市场信息会产生很大的偏差,这就需要具体的投资人员或者财务人员,要将信息生成的方式进行改进,对于财务会计的信息要准时完成,对于市场的情况也要不断进行分析,针对财务的个体因素的影响要进行减少,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当中,这对会计信息进行科学的选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我国当前的发展模式主要就是实体经济为主,虚拟经济为辅,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会变得更加虚拟化,而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桥梁就是会计,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要将会计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应用,是二者实现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锐.基于会计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传导意义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01):285.
[2]郝佳音,邢潇丹,杨超.结合经济运行周期环境下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认识及再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5(04):122-123.
[3]赵霞.加强会计指数研究提升会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J].科技与企业,2015(08):30.
[4]杨帆,杨丽歌.我国实体经济与股价波动的背离关系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5(07):36-44.
[5]韦东兰.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会计的传导作用研究[J].民营科技,2015(10):223-224.
[6]张耀华.会计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中的传导机制分析[J].中国商论,2015(22):136-138.
[7]李晨阳.加强会计指数研究全面提升会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4):257.
篇4
关键词: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金融市场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说明虚拟经济在我国已经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且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四、关于我国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行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要发展的虚拟经济内容和功能应该区别于世界上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虚拟经济的一些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建设、有力的法律保证、适时的政策调整是成功的关键。
1.尽快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推动民间资本运营的良性扩展。我国产业的结构还未实现高级化,集中表现在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科技含量不高,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制约其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渠道的不畅。美国的硅谷产业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版本,它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风险投资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创业资本投资已经起步,但普遍面临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平均资本金不足100万元)。为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以拓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资金渠道,特别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问题。
实现这个目标,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二是要有效利用民间资本,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的居民储蓄已经突破10万亿,没有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既会造成社会范围内资金利用的低效率,也会对银行的经营形成巨大的压力。
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增强社会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泡沫经济的过度膨胀。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各类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审计机构、证券分析机构、咨询机构等数量比较少,并且相比较国外相关机构水平也比较落后。
我认为发展我国中介组织,要明确三个方向:一是增强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在美国有安达信事件的教训。建议采取审计评估轮换制,规定每个审计机构对同一公司审计的员工连续年限,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显然审计成本会微有增加,但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二是延伸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将更多有潜力的个小企业、高新企业纳入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为风险投资等行为创造更好的外在环境。三是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经济分析和咨询机构,同时,将大学研究界学者和社会体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界的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内部的争鸣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清某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我国在这一方面确实有待提高。
3.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近期著名的“蓝田”事件竟然由一个业外的研究人员来引发,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国证券市场上信息批露制度的不完备性,也对我国的行政性监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严禁违规资金入市场,防范新信贷风险的政策具有长期性。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我国要大力推进以下措施:首先,要严格股票交易实名制,每个投资者对自己的交易行为负责,打击市场内的恶意勾结,防上机构投资者或其他人户联合炒作。其次,要加大对市场操纵者的处罚力度,切实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要调动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是个关键,另一方面,越来越成熟的中小股东也会成为市场上有力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第三,要加强交易信息、重大决策信息的透明程度,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及时公布上市公司的股东户数的相关资料,对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要实行负责制,严厉处罚散布虚假信息的公司和个人。第四,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增强中小股东、特别是社会资金的投资积极性。
4.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创新涵盖内容较广,包括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金融机构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和操作技术等技术上的创新、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严格地说,由于市场体系仍未完备,新经济尚不发达,国内金融创新大发展的条件还未完全具备。但是,我们可以依托上海、深圳等经济金融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在小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如期货期权、外汇保值等。
5.积极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金融工具,强化竞争意识。外资金融机构资金的进入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已经对我国的金融业经营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合作与学习是明智的。
篇5
A股的强势总是超出人们预料,这不是市场的错,是投资者的主观“预料”的错。投资的关键任务是发现和理解市场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掌握风险市场中的信息和生存的哲学。信息是股市波动的发动机,然而这种波动是一个充满了信息博弈与辩证的过程,通常被叫做没有规律的规律。
20世纪30年代,巴黎股市持续下跌。不久,希特勒发动了闪电战,出乎意料的是巴黎股市启稳回升。纳粹军队兵临城池越近,股市就越涨。分析师们开始号召买股票。信息是股市波动的发动机,但股市波动不会因为战争的开始或结束而产生出简单的有效化过程。出乎意料的是,希特勒攻占法国后禁止炒股。这段往事告诉投资者,股市的信息必须辩证地去看待,其二,不确定既是风险市场的老家也是利润的源头,被确定的总是终结者。本波行情正是起源于金融危机加速,实体经济快速下滑。世界在为经济危机瑟瑟不堪时,股市却奇迹般复苏。其源动力是“死不了”潜伏于坏消息背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从金融危机中获利,这必然导致全球性政府启动救市政策。
我们必须尊重股票这种没有规律的规律。在相对博弈论下,主力却常常会利用反技术欺骗投资者。哪怕是震荡向上的乐观趋势,也要谨记股市中的利润并非唾手可得。刚目前依然在0轴以下,这就意味着企业赢利能力的恢复仍需较长的过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则是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不可能通过几个“战役”、几个大的运行趋势就能根本解决。当前大盘反复震荡的走势也有效地表达了这种对未来的预期。
谈到货币政策时,不要把货币政策的实施与股市的涨跌对立起来。同样,机械地、非客观地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对比也是没有答案的。因为股市本身就是经济发展趋势中的一部份,所以股市的好坏应与企业相比较。应该理解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既是统一的又是相辅相成的。当实体经济见底的时候,资金往往会流出股市,进入企业。当实体经济见顶的时候,资金又会流出企业回到股市。
因此,虚拟经济的好转有待于实体经济的好转,即中国的实体经济增速回落程度将决定资本市场的底部。宏观经济政策加大四万亿元货币投放,人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去看待之后的落实和结构性调整。实施“十一五”计划如同当年实施“九五”计划(亚洲金融风暴),如果不结合的话,反周期政策的效果很有可能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设想发生矛盾。因此,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个主题相互区别而又一脉相承,虚拟经济底部的确认有待于实体经济下滑预期的明朗。
实体经济恢复初期时,实业资本仍会处于被低估状态,这又会使更多资金流出股市回归实体,从而推动证券市场的回落。当然,这个阶段既是股市震荡走平的阶段,也是实体经济相对温和的阶段。毕竟暴风雨已经过去,在回落中修养生机,也是投资者需要积蓄能量的阶段。
就当前股市看,股市可能会以不确定方式构造阶段性相对头部。如果认为市场中长期走牛,可能大盘借此(相对6100点)构筑第二个底部。通俗地说,第二个底部应该是“病人出院”,即所谓完成“账面利润最低点”的业绩底。主观地说,从死不了到康复出院,这个零轴以下并向零轴回升的数据为正周期,但有可能对应股市是负周期。从供求关系上讲,上半年大幅度增加的信贷资金,不可回避地通过某些途径流入列证券市场。这个阶段刚好又是股市修复过度恐慌的上升周期,而实体经济则会继续下滑进入衰退期。
仍不能确认实体经济是否真正见底,只能说在通胀拐点显现的情况下,见底预期确有逐步明确的倾向。在目前的资本市场估值水平下,很难再出现2008年那种单边下跌的行情。因此,2009年投资思路的关键并不在于单纯判断是要做空还是看多,而是在波动的时点上选择跟踪指标,从而利用周期性行业波动博取超额收益。
篇6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机制运行效率的提高,均与虚拟经济的扩张发展密切相关,但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又会引致泡沫经济,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加入WTO后,金融服务业将被迫对外开放,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进程将日益加快,研究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机制,以便在充分发挥金融深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的同时,防止金融深化过程中发生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进而引发泡沫经济问题,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的重要课题。21世纪是虚拟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必须超越一国范围之外、在实际范围内确保资源自由流动,淘汰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将虚拟经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
关键字:虚拟经济实体经济金融创新困难与预期虚拟经济模式全球化虚拟经济的黄金时代
虚拟经济实际上是对传统经济的一种异化。虚拟经济在国外一般有三种叫法:一是fictitiouseconomy,是指虚拟资本,比如证券、期货、期权等等的交易活动;二为virtualeconomy,也译作虚拟经济,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三是visualeconomy,是指用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即用计算机模拟市场来进行经济政策的模拟等等。而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而当今的交易是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个工具,尤其是在金融领域,正确地看待虚拟经济,合理的运用虚拟资本往往会对经济的整体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经济模式与虚拟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传统的经济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实体经济,主要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虚拟经济逐渐独立于实体经济,形成其特有的对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相对于人的需要的无限性而言,现实所能提供的满足是永远也不够的;虚拟经济作为一种有效的弥补现实不足的手段,经历了五个阶段最终确立了其不可撼动的地位。第一个阶段为虚拟货币的资本化,即使用闲置资本成为生息资本,这是产生虚拟经济的第一个最初级的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通过银行起搜集闲置货币,使它们更好的成为生息资本;第三个阶段是有价证券的市场化,就是银行发行的有价证券最后发展为企业的有价证券进行市场交易,建立金融市场;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最后一个阶段是国际金融的集成化,虚拟经济的总规模已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余地。
虽然在传统经济在某些领域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但是虚拟经济的产生和不断发展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无论虚拟经济发展多快、规模多大,其根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没有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将无从谈起,即实体经济是第一性的,虚拟经济是第二性的。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无法脱离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中各种金融工具及其衍生物已经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环节,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必须借助虚拟经济的支持。忽视虚拟经济,会给快速发展的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障碍。
不可否认,虚拟经济制造出空前庞大的金融财富体系,对实体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提高整体经济协调、健康地运行效率。凭借发行股票、债券,并购等多种方式,为企业规模扩大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推动了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建立和完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优化重组,对劳动力、技术、资金,自然资源等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合理调配,保证正常的经济发展需要。二是,有助于优化全社会资本的配置。虚拟资本通过市场发行并交易,并调节资金流向,促进优势企业快速发展;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形式,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三是,有助于将低企业经营风险。各种全新的贷款模式以及最具代表性的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ABS(资产担保证券)、期权交易等对企业资金分配、投资方向选择及调整具有重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四是,虚拟资本节省了交易所需要的时间,充分的发挥了其作为货币数字化代表的作用。五是,虚拟经济的扩张,不仅增加GDP的规模,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大多数国家普遍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
在虚拟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其规模已经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然而,虚拟经济存在着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对虚拟资本的最优化利用。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单方面地强调虚拟经济的发展而忽视实体经济的进步。因为虚拟经济的超前发展,不但不能带动实体经济的超速发展,反而会引发泡沫经济,甚至诱发金融危机。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东南亚爆发的经济危机就是由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所导致的,一度对该地区的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并且波及到欧洲和美国,震荡了全球的金融市场,上千亿的资产在这次危机中流失。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这些金融危机的发生的几率会不断提高,通过国际贸易、汇率变动以及资本流动等渠道,蔓延到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金融危机。价值,不同行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金融危机扩展着自己的危害范围,房地产业,旅游业,以及相关的服务行业都成为了危机延伸的范围,贷款呆帐、坏账,不良资产的数量已指数的速度增长。所谓的“东亚模式”,“主办银行制”,经济计划与产业政策,追求企业规模,多样化经营的大企业集团等等,曾经是中国人引以为荣的名字,也随着这场空前的浩劫灰飞烟灭。
虚拟经济的现实困境以及人们的预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到“虚拟”,人们通常会习惯性的将之于“虚假”联系起来,这其实是个误区。实际虚拟是现实存在的一种活动或一个过程,其活动产生的结果,尽管有些具有“无形”的特征,但是却都是现实存在的。
然而,经济危机的出现令许多人对虚拟经济开始望而却步了,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对传统的实体经济的关注和支持上,导致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一度减慢,并出现了短暂的局部停滞和失控状态。2000年开始,由于日本放松了对金融等虚拟资本的控制,造成了一段时间内日元升值的巨大压力,严重的影响了当时正在经历泡沫冲击的国内经济,加剧着已经恶化的日本“两头在外型”的经济。但是这并未唤起人们对于虚拟资本的重视,而是回避它转而将创造财富和分割财富的方式和范围限制在传统经济的范畴之内,将“虚拟”等同于“虚假”,认为虚拟经济只是一系列虚假经济行为的美妙的变体。
虽然在所谓的传统经济中,正常的经济活动也处处需要有与其的支持,但是与其对于虚拟经济,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简单的说,预期之所以重要,是由于人的行为动机中,最有力的动力就是对自己有利的预期,所以,预期就成为了人们进行各种选择判断的基础,必须先行做出。在虚拟经济模式中,因为其所使用的手段是虚拟的,源于人的思维活动,于是其重要性就一目了然了。
预期的形成过程比较的复杂,是建立在对大量相关信息的综合处理的基础上,经过对相关的信用、制度以及技术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分析之后,从而做出相应的反映。
预期维系着现存的所谓“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反之,一种社会制度安排缺乏足够的约束或稳定性,就会造成人们预期的波动,干扰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降低人们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效率。因而,具有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寄生和周期性的虚拟经济就会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态的形势,从而人们对于它的预期自然不会高。毋庸置疑,这是虚拟经济经常被冷落的原因之一,不过人类的认识能力会不断的提高,对于它的把握也会更加客观,公正。
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虚拟经济带来的挑战
在虚拟经济的重要金融领域,出现了许多按照传统金融理论难以解答的问题,对我国的金融制度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全球经济、政治、技术急速变化,尤其是政府管制的放松,全球金融正在经历着一个持续的字优化和一体化的过程,从而导致金融制度的风险已指数方式增长,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创新,新型的货币形式或者交易方式的出现,促进了多元化货币体系的形成和交易空间的扩展。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宏观经济也提出了挑战。比如,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金融资产,开辟了多种的资金创造的途径,从而改变了国家对货币供给量等的宏观调控的相关政策,表现在股票市场就是对股价的宏观干预。而传统意义上所讲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发行增多,已经不会必然引发通货膨胀了。在虚拟经济的耗散结构的自组织弱混沌系统中,政府的作用渐渐弱化,市场的影响逐步扩大。
除了给市场带来的挑战之外,虚拟经济在各个行业间的不断渗透给企业的经营,发展也新的问题。原来被市场看好的上市公司在年报或者季报中显示严重亏损,而退出金融市场,并表现为短期内国际投机资本的撤出和巨额外债的归还,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又缺乏足够的能力扭转该经济体外汇储备减少,甚至出现汇率贬值的现象。企业为偿付外币债务而出现的流动性危机,可能被迫降低转让未来的收益,而当转让价低于债务总额时,流动性缺乏将导致借款人失去清偿力,并通过债权人使得金融市场无法为有清偿力,并且缺乏流动性的借款人提供新资金,从而流动性危机变为债务危机,导致许多企业停业甚至破产。这使得追求虚拟价值增值的游资游离到其他领域,并通过金融传染作用引起可待资本的减少,从而引发货币危机,甚至形成金融危机。
然而,一些已经有一定经验的企业来说,虚拟的经营方式使企业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特别是在知识、技术等方面,虚拟化的形式,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促进产品快速扩张,发挥市场竞争优势,充分利用了虚拟资本追求盈利的特性,扩大了市场的占有率。北京真维斯公司就是目前国内成功运用虚拟经营策略的典型企业之一。这家创立于80年代末、以生产休闲系列服饰为主的企业,目前已拥有上千个品种、年产销量达500多万件。而这样一个颇具规模的企业走的主要是外包加工的路子,借助外包给广东、江苏等地的多家企业加工制造的方式,节约了上亿元的生产基建投资和设备购置费用。在销售上,公司也主要采取了在全国各大主要城市特许连锁经营的方式。其店铺已经覆盖了全国30几个城市和乡镇,与各地的其他相关企业相互之间以协同竞争为基础,资源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建立了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
由此可见,虚拟经济的发展,虽然来势汹汹,大有让人应接不暇之势,不过,这只不过是暂时的现象,大可不必“草木皆兵”。这正如在沙堆累积的过程中,偶尔会有一颗沙粒引起一个小的崩塌,随着沙堆越来越大,稳定性也就会越来越强。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相脱离实际上是一个异化的过程。最初为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而出现的虚拟经济最终会异化为彻底独立的运动过程,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便异化为对并不增加社会财富真正的虚拟利润的追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林顿·拉鲁什指出,现在全球每天的金融交易中,仅有2%与实体经济有关,而世界衍生工具交易总量已突破40兆亿。国际外汇市场上每天约有2万亿的交易额大多与实际贸易活动无关。这种倒金字塔结构图就清楚地说明了金融上层和实物经济的巨大反差。可见,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的过度背离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成为货币危机爆发前所潜伏的最典型的特征。
金融的创新过程总是伴随着技术的革新,特别是网络的出现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媒介。网络是一个系统,网络经济是通过系统提供信息的一种经济活动。网络经济的存在为虚拟经济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以网络为条件构建电子商务活动,形成虚拟企业,则网络产生的活动就成为虚拟经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信息的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比如IT产业,它是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从IT业的变迁中可以窥见到经济的总体走势,经济的发展因此而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整个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随之增多。
21世纪——虚拟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经过20世纪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踏入更加光明的21世纪。在新的经济领域中,虚拟经济将全面展开,并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全面渗透,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信用意识的增强,进入虚拟经济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冲击下,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必须超越一国范围之外、在实际范围内确保资源自由流动,淘汰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将虚拟经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出了更多地将交易对象符号化的要求,极大地推动了虚拟经济的发展。而在经济生活中,信用对于交易合法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则是涉及到虚拟经济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因此,交易方式的演变,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而信用体系的缺失或者不健全,会提高成本降低效率,使得交易者合法权利受到损失,引发信用危机。为此,国债回购几经风波、不得不暂停交易;柜台交易市场勉强维持了近10年,最终被迫关闭;期货市场近几年不断畏缩;企业债券市场也已多年陷于停顿,导致投机成为市场交易主体的主导。相比之下,当引入虚拟经营方式之后,股票、期货市场的发展速度加快,成效显著,成为经济走向的“晴雨表”。
为适应新世纪的诸多变化,人类需要一种新秩序,使各国都能安全生存并发展,而不同的,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碰撞与冲突,需要以一种更为全面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而虚拟经济在人类提高技术的过程中,有效性会逐渐为人们所发现,通过其强大的驱动作用补偿实体经济的不足,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秩序。
参考书目:
1.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2.刘骏民:《稳定虚拟经济系统是关键》,《人民日报》2003年4月1日
3.曾康霖:《虚拟经济:经济活动新领域》,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9月
3.成思危:东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挑战和机遇,《经济界》,1998年第四期
4.张宝林、但凌《虚拟经济与货币危机(上)(下)》,中华财会网
5.《“虚拟经济”导致“泡沫经济》,《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1月15日
6.程思危:《虚拟经济和金融危机》,南开觉悟
篇7
许多人预测或断言各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必然导致全球恶性通货膨胀。事实如何呢?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既没有像一些人乐观预期的那样,刺激经济快速复苏,也没有像另外一些人悲观预测的那样,导致全球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事实迫使我们必须修正甚至放弃经典货币理论,从新的角度来反思和改造货币理论。我以为,新的货币理论必须着力阐释三个基本课题。
其一,经济体系为何会陷入负利率的流动性陷阱。凯恩斯《通论》首次系统阐述流动性陷阱,但他强调的是低利率水平的流动性陷阱,并不认为名义利率会降低到零水平以下,成为名义负利率。过去数年里,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深陷负利率的流动性陷阱,确实是一个完全崭新的现象,我们至今没有满意的解释。名义负利率条件下,不仅常规货币政策失效,非常规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亦失效。
其二,名义负利率条件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通常情形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显然不同。一旦经济堕入名义负利率的流动性陷阱,货币传导机制究竟如何?有许多理论模型试图回答此问题,不过满意的答案还没有浮出水面。
有一点可以肯定,一旦经济体系堕入名义负利率的流动性陷阱,中央银行所创造的货币洪水,就无法流入到实体经济里,或者主要部分流不到实体经济体系。原则上,中央银行创造的流动性或基础货币,至少可以流到四个池子里:第一个池子是货币市场(包括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第二个池子是股票和房地产等金融资产市场;第三个池子是银行体系,形成银行体系的超额储备;第四个池子才是实体经济。
一旦经济体系堕入名义负利率的流动性陷阱,银行、公司、家庭和个人都处于漫长而艰苦的去杠杆化过程,信贷供给和需求必然受到严重遏制。基础货币难以形成信用创造,货币就流不到第四个池子里,反而主要流到另外三个池子里去了。
多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银行体系超额储备急剧增加,资产价格持续上涨,资产通货膨胀日益严峻,债券市场持续火爆,外汇交易与日俱增,衍生金融交易恢复天量,股票指数连创新高。这一切皆说明新的货币传导机制完全取代了传统的货币传导机制。
既然央行创造的货币洪水没有流到实体经济里,通常意义上的恶性通货膨胀就不会发生。当然,资产价格通胀,虚拟经济暴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背离,亦是另外一种意义的通货膨胀,亦可能最终导致实体经济的恶性通胀。它们之间的传导机制亦是货币理论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篇8
对创业板被高估和银行股被低估的讨论随之而起。
创业板和银行股估值现状的形成有诸多因素,对未来走向进行判断似乎也不难。本文所持的逻辑,是从中国股市作为中国经济晴雨表的功能出发,来看待股市内部估值结构的畸形表现。
中国股市晴雨表功能的初步含义,是股市波动提前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波动;这里所强调的,是晴雨表功能的另一个含义,即股市内部估值结构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反映。
以简略和近似的方式来说,银行股估值之低,反映了实体经济不振和对未来经济增长的悲观预期;创业板估值之高,反映了虚拟经济层面的非理性繁荣,主要体现为房价节节攀升和理财市场规模的不断膨胀。
银行股低估与创业板高估,恰似中国经济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扭曲关系的一个镜像。
在这两者背后,则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艰难。经济结构转型的整体层面宏大而庞杂,这里且不谈。单从结构调整所必须的经济去杠杆来看,就面临这两难选择:继续去杠杆,原有结构的脆弱会因此显性化,转化为一系列风险的爆发,甚至引爆危机;重回加杠杆,则只不过是拖延时间。
而所谓“上限”、“下限”论也并非万全之策,因为中国经济结构因素所积累的问题很可能从通胀上限与增长下限两个方向上同时挤压政策的运作空间。
作为镜像,股市对上述情况的反映是:银行股萎靡不振,代表了对经济结构转型的悲观预期;创业板屡创新高,代表了对政策重回加杠杆的预期。而且,一旦重回老路,可以肯定的是,流动性的改善仍然对实体经济帮助不大,而是一窝蜂涌向虚拟经济层面,从而助推本已虚高的房价和创业板估值(相比之下银行股依然涨幅落后)。
目前来看,中国股市显然没有能力对不合理的估值结构进行自我调整,而只能等待外力来打破。而“难以自我调整”,也是中国经济当前状况的一种反映。区别仅在于,宏观政策已经在有意识地推动结构化的改革,而创业板还未遭遇监管者痛下杀手。
在上述逻辑之下,对股市未来走向的预测便有了落脚点:
一是在政策刺激中各类虚高的资产价格继续攀升;这对应着创业板与银行股估值差距的继续拉大。
二是在不刺激或者上述刺激再无作用的情况出现实体经济的硬着陆;与之相对应,不但创业板股价很可能跌个80%,就是银行股的估值也难保再次探底。应该说,银行股目前的估值(2013年末全部跌破1倍PB,2015年末个别银行股跌破0.5倍PB),即使考虑到其他因素,也还是包含了经济硬着陆的预期。
三是随着结构化改革措施的推进,市场对经济结构转型的预期发生改变,实体经济终于有了吸引力;相对应的是,银行股与创业板的估值从相反的方向回归均值。
篇9
进入21世纪以来,中美贸易失衡表现为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中 美贸易失衡不仅引起中美两国政界、实业界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也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 注。人们从各个方面分析中美贸易失衡产生的原因,提出的解决中美贸易失衡的方案也各种 各样。然而,如果运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对中美贸易失衡进行分析,那么,我们可以看出, 中美贸易失衡有其必然性。因而,解决中美贸易失衡的方案也就只能从这个必然性中寻找。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一个十分浩瀚的理论体系。①在本文中,我们只运用马克思的部分经 济理论,以分析中美贸易的失衡是怎样产生的。
一、马克思的“生产的国际关系”理论
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的“导言”中,马克思谈了他在《经济学手稿》基础上未 来的写作思路。在准备写的5篇中,第四篇的内容是:“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 工。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汇率。”[1](46)从马克思的这一写
作提纲可以看出,马克思 是把国与 国之间的商品的输出和输入看成是“生产的国 际关系”的一个内容。而商品的输出和输入是 在国际分工,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交换②的基础上产生的。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世界 唯一的生产关系的背景下,国际交换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私人之间的交换。“私人交换产 生 出世界贸易,私人的独立性产生出对所谓世界市场的完全的依赖性”。[1](105)
运用马克思的“生产的国际关系”理论分析中美贸易关系,我们可以看见,当代的中美贸易 关系以及中美贸易的失衡是在新的国际分工的基础上产生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新的国际分工是指20世纪80―90年代的产业的国际转移,即随着经济全球化 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分工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变:生产投资品与消费品的产业从发达国家 (特别是美国)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转移,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成为生产 这些产品的“世界工厂”。
为了专注于高新技术的创新和开发,美国政府和私人都把投资大量投到IT、生物和航空航天 等高科技产业,而将过去生产投资品和消费品的实体经济产业大量转移到国外,从而使美国 经济日益空心化。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了所谓的“新经济”(Ne w Economy),即经济的高增长率与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的同时并存。在经济强劲 增长的势头下,第一,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工资)不断上升。2007年1月10日美国众议院通 过的一项法案规定最低小时工资为7.25美元,但到2009年7月平均小时工资已经达到18.56 美 元,是法案规定的2.5倍。第二,由于产业向外转移,美国投资和消费的物质产品不得不大 量依靠进口,物质产品消费的40%来自其他国家。第三,经济的强劲发展也使人们更倾向于 负债消费,从而使储蓄急剧下降。美国的个人消费占到了GDP的3/4左右,而私人储蓄率从20 世纪80年代的10%连续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5%以下。除1998―2001年外,美国政府更 是一直处于负储蓄率状态。这样,美国的储蓄率与投资率的差距越拉越大。第四,经济的强 劲发展也使美元在20世纪90年代处于坚挺状态,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美元都处于升值的通道 中。坚挺 的美元虽然使美国获得了大量的铸币税,并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但却使美国的贸易逆差 更为严重。
在美国将这些所谓“夕阳产业”向中国转移的结果是,中国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 型产品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20世纪70年代,中国向美国出口主要是土畜产品、工艺品、 五金产品、纺织品等;20世纪80年代纺织品和服装成为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最大宗产品,其次 是原油和成品油;20世纪90年代机电产品上升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第一大商品,但鞋类、纺 织品等在中国向美国出口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家具协会称,中国家具产量的大约40% 销往海外,其中一半出口到美国。正因为如此,美国有人曾经想过没有“中国制造”(的产 品)的日子,但却做不到。
我们可以预料,在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发展的将来,只要美国仍然不发展自己国内的与人民 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产品的生产,而仍然从中国进口,那么,美国的贸易逆差和中国的 贸易顺差就还将继续下去。
二、马克思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理论
如果说,马克思的生产的国际关系理论为我们论证了国家之间贸易关系的产生,说明了一国 通过商品的输出和输入产生对世界市场的完全依赖性,那么,马克思的“生产-分配-交换- 消费”理论则为我们分析国与国之间贸易失衡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说:“肤浅的表象是:在生产中,社会成员占有(创造、改造)自然产品供人类需要 ;分配决定个人分取这些产品的比例;交换给个人带来他想用分配给他的一份去换取的那些 特殊产品;最后,在消费中,产品变成享受的对象,个人占有的对象。”[1](26) 生产、分 配、交换、消费不是同一的东西,但“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 别。”[1](36)然而,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是处于支配地位的。生产出供分配、 交换、消 费的对象。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
我们仅就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来说,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生产不仅创造出消费的材料和消费的 对象,而且“它也给予消费以消费的规定性、消费的性质,使消费得以完成”,[1]( 29)生 产出“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1](30)马克思还强调,生产不仅生产出消费 的客体, 而且创造着消费的主体――消费者:“不仅消费的对象,而且消费的方式,不仅在客体方面 ,而且在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所以,生产创造消费者。”[1](29)
马克思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观点虽然没有区分国内和国际,但我们认为,马 克思的观点是能够用来分析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的。
物质资料的生产有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消费资料)的生产之分;消费也有生产消费 和生活消费的区别。但生产资料的生产、生产的消费最终是为了生活资料的生产、为了生活 的消费。而直接满足人类吃、穿、住、用的消费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发展和延续的基 础。因此,马克思说,生产不仅生产出消费的客体(物质对象),也生产出消费的主体(消 费者)。
物质资料的生产首先有一个是使用本国的生产要素还是使用其他国家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 问题。很显然,如果美国不愿意消耗自己国内的生产要素生产物质资料,那么,它就只能消 耗其他国家的生产要素,从其他国家进口这些物质资料,否则,美国不要说发展,就连生存 都成问题。一方面扩大进口,而另一方面又限制出口,美国就必然是贸易的逆差,而中国也 就必然是贸易的顺差。根据EC排行榜,2008年2月,中美两国100种主要进出口商品中,中国 对美国的出口排在前20位的大都是日用消费品,例如服装、鞋类、床上用品、家具和旅行 用品等,而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排在前20位的除了粮食、大豆、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仪器仪表 是顺差外,其余的,如机械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汽车等,都是逆差。其结果 是:前20种商品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是258亿美元,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是110亿美元,即中国顺 差148亿美元,也就是美国逆差148亿美元。
三、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没有虚拟经济的提法,只有虚拟资本的提法。但我们认为,虚拟资 本膨胀的结果形成了与实体经济日益脱离、且相对独立的虚拟经济。因此,我们应该研究马 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
虚拟资本是与由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构成的现实资本不同的一种资本形态。它们是货币资本 ,是一种“以钱生钱”的生息资本。虚拟资本包括各种有价证券:汇票、国债券、国库券、 股票、不动产的抵押单等。它们已经成为商品,但这种商品的价格有不同于生产资本和商品 资本的独特的运动和决定方法。马克思说,虚拟资本中的有价证券的“市场价值部分地有投 机的性质,因为它不是由现实的收入决定的,而是由预期得到的、预先计算的收入决定的。 ”[2](530)“所有这些证券实际上都只是代表已积累的对于未来生产的索取权或权 利证书 ,它们的货币价值或资本价值,或者像国债那样不代表任何资本,或者完全不决定于它们所 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2](531)它们的资本价值“纯粹是幻想的”。[2](529)
虚拟经济虽然是在虚拟资本膨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从根本上说虚拟经济是为满足实体 经济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而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入, 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虚拟经济已经在规模上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在运行轨道上也出现 了逐渐脱离实体经济的趋势,呈现出相对的对立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实体经济。根 据成思危(2003)[3]提供的资料,1997年底全世界虚拟经济总量为140万亿美元, 仅仅3年 之后,到2000年底达到了160万亿美元,大体相当于全世界GDP总和的5倍。全世界虚拟资本 每天流动量是2万亿美元左右,大约为世界日平均贸易额的50倍。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披露的 数据,2007年,全球外汇资金和金融衍生品全年交易量合计达到3259万亿美元,相当于2006 年全球GDP总和的67倍。这也就是说,10年的时间世界虚拟经济总量增加了22.5倍,相对于 GDP的总量增长了62倍。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是当今虚拟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王爱俭(2004)[4]主编的 《虚拟经 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提供的资料显示,在美国的GDP中,目前物质生产(实体经济)所 占的比重已不到30%,虚拟经济的比重已超过70%。 从个人来说,当代美国人的财富中有82% 以上是金融资产,这还不包括房地产。因此,人们持有的财富越来越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脱 离。
我们认为,虚拟经济超过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因此,问题不在于虚拟经济的规模超 过实体经济的规模,而在于由虚拟经济所产生的“财富效应”的幻觉在美国产生了两个错误 的结果:
第一,美国民众不是从从事实体经济活动中获得财富,而是热衷于从虚拟经济活动中获得财 富;不是崇尚储蓄,而是养成寅吃卯粮,“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习惯。这可从2000 ―2006年美国金融资产构成情况的两个数字看出。一是2000年银行业的金融资产占金融 资产总额的25.7%,2002年增加到26.6%,但此后年份这一比例连续下降,到2006年所占比 重降为22.7%。但另一方面,证券业所占的比重却从2000年的21.2%上升到2006年的22.4% (见表1)。二是,2006年银行业所占的金融资产比2000年增加了37.4%,而证券业所占的 金融资产却增加了76.6%。
第二,美国的虚拟经济所创造的“财富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美国政府产生幻觉,从而陷 入负债累累的“透支经济”中,即实行财政赤字政策。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在2004财政年度创 下413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此后逐年有所下降,2007财政年度为1628亿美元。2009财政 年度美国的财政赤字达到创纪录的1.6万亿美元。这是2008财政年度赤字4550亿美元的3.5 倍 。它相当于美国GDP的11.2%,是1945年以来占比最高的。对2010-2019财政年度联邦财政赤 字,美国白宫行政管和预算局预计将累计达到9万亿美元;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累计是7 万亿美元。
按照国民账户体系,储蓄与投资的差额等于经常项目差额(S-I=CAB)。既然美国的私人储 蓄和政府储蓄都为负,那么,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理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问题。马克思 对社会再生产分别从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进行了研究。从价值形态说,社会总产品分为不变 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从实物形态说,社会总产品划分为 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第Ⅰ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商品 交换,即Ⅰ(V+ m)=Ⅱ(C)实现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并使两大部类的价值得以实现,社会 再生产也才得以继续。
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理论实际上也就是一国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问题。“从严格意义上说,马 克思将社会产品的物质构成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并非纯粹理论上的假设,而是事实 的表述。尽管社会产品千差万别,但每一种产品不是作为生产资料使用,就是作为消费资料 使用。虽然有些产品既可用作生产资料,又可用作消费资料,可是在再生产过程中,总会扮 演特定角色,或者是生产资料,或者是消费资料,所以某些产品既可供个人消费,又可用作 生产资料的现实,丝毫也不会影响这种分类的正确性。”[5]
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同的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当代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一般划分为第一 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当代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超过第一、二产业 的发展。这一趋势也必然影响到一国经济的对外失衡。美国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为1.5 ―1.9%之间,第二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为22―23%,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则高达75%以 上。美国经济的“白领化”使美国不仅消费资料依赖进口,而且生产资 料也大量地依赖进口,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贸易逆差也就在所难免。与美国相反的是,虽 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90年到2005年中国工业化进程在加速推 进,农林牧渔业人数从53%下降到44%,产值比例由27%下降到15%,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 基础”这一根本方针没有变,“民以食为天”的观念也没有变。服务业虽然有所提高,就业 人数从16%上升到24%,但服务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例变化不大,维持在32%左右。而以工 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就业人数虽然维持在18%左右,但产值却由41%上升到52%。中国把握住 了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不仅成为一些国家人民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 而且改变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方式。这也正是中国形成对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贸 易顺差的根本原因。
五、马克思的汇率理论
由于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涉及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货币,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要 能够顺利进行,首先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货币之间的交换,或者说,货币之间的交换是国与 国之间商品交换的基础。货币之间的交换就涉及货币的兑换比例,即汇率问题。正因为这样 ,马克思不仅把汇率看成是“生产的国际关系”的一个内容,而且认为汇率是一种更复杂的 经济关系。[6](313)马克思也研究了名义汇率和真实汇率,认为,一国货币(不管 是金属货 币还是纸币)如果相对于外国货币贬值,这只是纯粹名义上的变化,因为,这时的贬值所引 起的只是两种货币相互交换比例的变化。只有当货币的实际价值降到名义价值以下引起汇率 的变化时才是真实的贬值。
马克思的汇率理论表明,汇率问题纯粹是个经济问题,是经济的国际分工导致商 品在国与国之间运动(进口与出口),进而产生必须用货币结清对外支付差额时发生的一个 问题。在研究汇率问题时应区分名义汇率和真实汇率。
但是,在今天中美贸易关系中,美国一些人出于政治的需要,总是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问 题说成是政治问题,将经济问题政治化,甚至把“汇率操纵国”的帽子强加在中国头上,力 图用压人民币升值的办法解决美国的贸易逆差。而且,他们并不去区分影响一国贸易收支的 究竟是名义汇率还是真实汇率。这些显然都是违背汇率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的。
第一,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升值以来,中国的贸易顺差与美国的贸易逆差并没有因人民币 升值而下降(见表2)。这就说明,中国的贸易顺差(美国的贸易逆差)与人民币的升值( 美元的贬值)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或者说两者不是高度相关的。这是因为,(1)多数中 国占优势的低端产品,在美国早就不生产了。因此,美国即使不从中国进口这些产品,也要 从其他国家进口。(2)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约半数是办公用品、服装鞋类、玩具和其他塑 料制品,但它们只占美国产出的4%。(3)对美国而言,即便人民币升值15%或20%,中国仍然 是某些 商品成本最低的生产者。美国最终或许只能为这些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导致其通胀加剧, 甚至造成贸易逆差不降反升。
第二,按照汇率经济学的原理,衡量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大小的不是名义汇率而是真 实汇率,即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名义汇率;判断一国货币是升值还是贬值的依据不是双边 汇率而是多边汇率,即名义有效汇率和真实有效汇率。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提供的资 料,以2000年为基期,名义有效汇率指数为100。2008年全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12 . 88%;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升值12.66%。而2008年中国的出口总额为14285亿美元,同比增 长 17.2%;进口11331亿美元,同比增长18.5%;贸易顺差达到295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28亿 美 元。这就是说,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和真实有效汇率都升值,虽然使中国的进口的增长幅 度大于出口的增长幅度,但中国的出口和贸易顺差并未因人民币的升值而根本改变,反而仍 然以较大幅度增长。
那么,中国的贸易顺差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中国的贸易顺差从根本上说来自于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来自从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出口转变,也来自工业制成品出口 结构进一步优化。我们的研究表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完全适用于今天的中美贸易关系的分 析。
注 释:
①Walter Eltis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凯恩斯的《就业、 利息和货币的一般理论》是三本最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参见J.C.Gilbert. Keynes's
Impact on Monetary Economics.P.25. Butterworth & Co(Publishers)Ltd.1982.
②马克思说:“如果没有分工,不论这种分工是自然发生的或者本身已经是历史的结果,也 就没有交换。”(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上,第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 成思危.虚拟经济的形成[J].中国经济周刊,2003(14).
[4] 王爱俭主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 钟盛熙等.《资本论》与当代[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
[6]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 京:人民出版社,1979.
Analysis of Sino-US Trade Imbalance:
Based on Marxist Economic TheoriesHe Zerong1 Xu Yan2 Fu Yu3Abstract:Reasons and solutions of Sino-US trade imbalance were
篇10
一、虚拟经济与财富观念的转变
经济学是研究关于财富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科学。但对于到底什么是财富,经济学家却有不同的看法。财富是否就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或是实实在在的金银?历史上,不同的经济学派都提出了他们的财富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财富应该是物质的。现今主流西方经济延承了这一传统,认为把效用作为财富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认为财富具有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二重属性。在商品社会,商品就是财富的基本存在形式。商品一般具有物理形态(更一般来讲具有效用)和社会价值形态。在马克思看来,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价值是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存在的。因此,财富在马克思看来更多的其社会属性决定的,可以是无形的、虚拟的。
马克思的财富观无疑是正确的,这与现今社会经济出现的“财富倒金字塔”现象相一致。从个人角度看,家庭所拥有的资产中,金融资产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据统计,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资产在一个家庭财富中所占的比重已超过50%。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正经历着个人家庭财富从价值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股票、存款、债券、房地产等占重要地位的变化。从宏观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进入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经济中出现了大量的虚拟资产。这些虚拟资产的增长速度惊人,数十倍高于实际资产或物质产品。不断形成以实际资产或物质资产为底部,上面是商品和真实的贸易,再上是名义的股票、债券、商品期货等,最上面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头重脚轻的“财富倒金字塔”。
财富观念的转变与虚拟经济的兴起紧密相关。虚拟经济是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的,它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的高级形态。它产生于实体经济,又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运行。虚拟经济下,资本增值的本质得到最彻底、最直接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中的虚拟财富的比重越来越大。这种纯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财富形式相对实物形式的财富更能体现市场经济下财富的本质属性,即财富的社会性。事实上,我们持有的“股票”等金融资产可能只是一张纸,或一个符号,但是它却实实在在的存在。我们相信它的存在是依据市场的存在而存在。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可以交换,可以被认可,它可以带给人收益、地位。虚拟经济以虚拟财富为特征,以虚拟资产作为经济运行的要素。
二、“投入——产出”与“报酬递增”经济模式的转变
这里的无形资产是相对实物资产而言的,也可称之为虚拟资产,指那些所有外在无形的财富形式,包括金融资产,还包括各种知识、技术、获得收益的权利等等。从价值确定上来看,所有这些无形资产价值确定都可以采用一种“资本化”的方法,即根据预期未来收益的折现计算其内在价值。这些资产的价格都是建立在人们的观念或信心之上。这明显区别于以投入成本为基础的传统价值确定方法。成本为基础的价格体系逐步让位于心理支持的价格体系。
现代主流的经济分析模型以及公司营运的会计体系都是建立在投入——产出的基本逻辑基础之上的。这些模型反映了某个生产过程的投入及产出。传统的计量方式在衡量产品生产部门(如农业、采掘业、制造业甚至运输和公用事业)的经营表现时,有很强的反映能力。然而,当它们被用来提供经济中的服务和信息部门(如健康护理、法律服务、金融服务、个人服务、教育、娱乐、媒体、软件)的信息时,其反映能力就显得十分无力。因为这些服务或信息部门中,对“投入”和“产出”进行量化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其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完全不同于产品生产部门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信息和创意,不会在生产过程中一次性耗尽,相反却可以多次重复运用。有些服务(如法律或医疗服务)服务的质量远比服务的数量(服务提供者所花的时间)重要。另外还存在“网络效应”或互补效应:如果某个客户使用的“产品”(如电脑操作系统)其他人也在使用,那么该产品将给客户带来更高的价值;或者如果某产品与其他产品配合使用,那么,此时的产品价值高于单独使用时的价值。虚拟经济的特征很多已经完全不同于工业经济的情况。
无形资产逐步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最重要的因素。这些“无形资产”或“非实物资产”,如智力资本、研究开发、品牌、人力资本等,将是推动“新经济”最为重要的要素。在这样的时代,对有形资产,如工厂、机器、办公楼、矿产资源等投资和经营的重视,将被智力、组织、制度和良好信誉等无形要素所替代。市场广泛的普遍性以及极强的渗透力,与无形资产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是密切相连的。
三、公允价值计量与“公允价值域”(FVM)模型提出
关于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争论,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期末资产价值的再确认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当期收益的重新计算问题。历史成本,以资产的原始价格作为资产的价值,在各期末不进行调整,直到资产被处置(清算)时,资产的价格变动才被记入损益。这样势必造成期末资产的账面价格与市场价格发生背离。支持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使用公允价值可以减轻这种背离,从而使会计上记录的资产价值与市场价格接近。
FASB在2006年9月颁布的SFAS 157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IASB在2009年的公允价值征求意见稿中也有同样的定义。可以看出在准则中定义的“公允价值”与“价格”有关,而其中的“价值”含义却被隐藏起来。原因可能是在这种“有序交易”中,价格最能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在现今的经济学理论中,这种价值是用未来预期的现金流折现计算出来的。所以,会计上公允价值计量虽强调市场价格,但本意应该是追求资产在经济上的内在价值为根本。在市场经济高级阶段,价值和价格正逐步趋向统一。
资产的内在价值如何实现?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只有人和物的结合才能创造价值。对处于经营过程中的资产最能体现这一点。下面,我们重点考虑这种资产的内在价值。这样的资产可以出售,也可以使用。出售可以直接换回货币。如果使用,还应该考虑到资产的使用效率问题。同样的一项资产,比如一把锄头,在张三的手里和李四的手里使用效率是不一样的。根据经济学效率原则,资产从低效率者手中转移到高效率使用者便可以增进社会整体的福利,因而这种转移的机制对人类整体物质富裕程度具有重大的意义。市场被认为正是这样一种机制。因而,资产通过市场交换就可能达到最好的人物结合,从而产生最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假设前面经济收益计算的资产价值已是整个市场中最优的资产使用方式,这种资产使用方式可以在市场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即资产可以转移到最优使用者手中。
我们把上面计算的不同资产价值绘制到图表中,由此得到下图:
其中,β线为资产最优使用时得到的资产价值曲线。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资产的预期价值与资产原始价值之间的差额是主观商誉的部分,即图2中的AeA0线段的长。主观商誉其实是企业所拥有的实体资产之外所有无形资产部分,包括人力资本、企业文化、组织协调力、专利、技术等各方面的能力。主观商誉可以用SG=fx(t,e)表示,其中t、e分别表示时间和企业知识积累等特征。主观商誉应该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所以一般有:SG'=ft'(t,e)>0。γ线为初始资本的市场利率线,它是资本最低回报线,可以通过转换为货币资本的利息实现。其实,通过上图可以看到企业的收益由利息和主观商誉两部分组成。
图中的线Ⅰ、Ⅱ、Ⅲ、Ⅳ分别表示传统历史成本会计、脱手价值会计(EixtVA)、剥夺价值会计(DVA)和现行成本会计(CCA)下资产在不同时段的价值曲线。很明显,脱手价值会计线、剥夺价值会计线和现行成本会计都是对传统历史成本资产计价的偏离。从理论上讲,它们更接近理想的资产经济价值线。稳健性原则是传统历史成本会计的基础之一,所以,当资产的原始价值低于市价时而被确认,所以线Ⅰ可以替代γ线成为最低界限。
当资产的市场价格高过β线或跌破γ线时,资产就可能被转移出企业,这样资产从高效率使用者手中转移到低效率者手中,造成社会福利的降低。
资产的公允价值应该落在AeA0EA围成的区域,即图中阴影部分,我们称这个部分为“公允价值域”。“公允价值域”意指采用非历史成本会计计量资产价值可能落入的区域,它表示资产计价对传统历史成本会计计量的偏离,以及对资产内在经济价值的趋近。
四、公允价值计量与无形资产价值发现
公允价值计量体现了市场对资产有效使用的竞争,代表了市场对资产价值的发现。资产的价值基于实体资产的效用之上,越来越多的是所注入的无形资产的价值。确实,无形资产将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最重要的因素。
公允价值计量为什么会在新时代成为为人瞩目的计量属性登上历史舞台,这与市场深化带来的财富创造过程和财富投入要素变化有关。无形资产、无形财富逐渐成为新经济的主角。这些无形的要素,看不见、摸不着,它们是真正的“幽灵”,无时无处不存在,并越来越左右我们的经济和生活。我们觉察到它的存在,但我们却无法准确捕捉和计量。由于无法入账的无形资产的价值越来越多,造成了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巨大差异。这使人们日益感觉到建立在工业社会经济模式之上的历史成本会计不能满足以知识、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公允价值计量可以看为是应对这种挑战的最初一步。正如前面分析的,采用市场价格的公允价值计量可以最大程度上利用市场发现价值,而这些价值更多的是那些粘附在有形实体上的无形资产的价值。 “股票和债券的价格提供了一种计算公司市场价值的方法,而公司的金融索取权(债务加股东权益)正反映了公司的市场价值,并且公司的市场价值可以看作是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价值与无形资产的价值以及无形资产给公司带来的未来价值增值的总和”。无形资产可以分为需要与物质生产过程相结合,间接产生收益的无形资产,以及直接通过交换获得价值实现的无形资产。我们先来看参与经营过程的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包括:知识、技能、专利等等。它们通过与物质要素结合,通过生产过程实现其价值。在会计上,通常我们可以把这些无形资产称为“主观商誉” (subjective goodwill)的部分。如图3所示,即:线段AeA0(或bd)之间的部分。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式,我们无法对无形资产进行计量。虽然,在传统历史成本会计中,分为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对于可辨认无形资产可以根据其获得的成本入账。但是这个价格与该无形资产带来的未来收益无法相比配,它远远低于无形资产所带来的未来价值。如图所示,根据传统历史成本会计系统在t2时点,我们只能确认资产的价值到D点。但是,此时由于无形资产的存在,企业资产的价值确远远高于D点。D价值点之上的广泛区域,在历史成本会计系统计量方式下,被忽略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虚拟经济逐步替代了实体经济,人们对财富的观念逐步由实物财富转向虚拟财富,以无形资产为特征的虚拟资产逐步替代了实体资产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要素。这造成了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与传统会计上确认的历史成本价值越来越分离。我们需要采用新的计量方式,体现无形资产的价值,发现无形资产的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实现了对无形资产价值的发现,是对传统会计计量方式的重大革新。公允价值计量其实质就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计量,它采用资产的市场交换价格作为资产的价值。无形资产、虚拟资产作为一种纯粹的价值社会存在方式,它们的价值采用市场价格是合适的可行的。在市场经济的价值体系中,物质财富占的比重越大,个体对社会的依赖程度越小;虚拟财富的比重越大,个体对社会整体依赖度越大。资产的无形化、虚拟化,使人们越来越紧密地通过市场联系在一起。市场价格已成为人们行动的指标,人们据此判断他所拥有的名义上的财富。资产的价值越来越直接体现为它的市场价格。以市场交换价格为基础的公允价值计量直接体现了财富价值观念的变化和经济模式的转变。
如图3,B点是企业资产在t2时点资产的市场价格。这个市场价格包含了资产的物质价值量,更包含了粘附在物质形态之上的无形资产的价值。线段BD表示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上确认的企业资产价值的增加,它表示了公允价值计量对无形资产价值的发现。而对于体现为直接交易的无形资产,如金融衍生资产,它的价值唯一客观的确定形式便是它的市场交换价格。
五、结论
总之,市场深化带来的经济虚拟化与财富价值观念的转变,使价值的社会属性凸显。市场价格作为一种价值最直接的体现方式,成为市场经济中最基础的价值衡量指标。以市场交换价格为基础的公允价值计量适应了这种新经济模式的转变,利用市场实现了对无形资产价值的发现。
参考文献:
[1]徐鸣:《企业中的虚拟资本及其管理创新》,《财经科学》2013年第1期。
[2]宋琰:《无形资产评估中的问题与对策》,《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第16期。
[3]刘强安:《虚拟资本与公允价值关系初探》,《财会月刊》2009年第9期。
[4]刘晓欣:《虚拟经济与价值化积累》,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