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纺织业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纺织业的重要性

篇1

有了职业体验的“感同身受”,就会注重职业设计,创新能力提高、更多知识知识储备,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动机,学习兴趣也会提高。

一、职业生涯需要设计,它是以自身特点、才能、性格、兴趣等条件为依据,对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组织环境进行分析,制定自己的一种职业发展方向。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长处与劣势,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

(二)根据自身特点,确定自己的位置,保持与社会、组织、环境的和谐。

(三)确定职业目标,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四)制定行动方案,行动是需要有行动方案作保障的。

(五)不断对目标进行评估反馈,适时调整。

二、职业体验相对于职业实践与创新有其优点所在。运作更便捷,经济成本更优化,警示作用并不减少。“书到用时方知少”的知识积累;从业艰难不容易;独特技能、挖掘潜力所需要全面的知识储备。都可以通过职业体验加以改变。很容易说明这些观点,人们都在说要搞现代化农业,切切实实劳动的辛苦、管理的水平高低有别、销售市场的把握……这些体验比实践而言成本更低,仍然有实践的同样效果。

三、有了职业体验,更加重视知识储备,学习更有动力。择己所爱,择己所能,择世所需。

四、职业体验常态化,重视职业体验教育,就可以达到警钟常鸣,对学生而言,对“劳动者工作的艰辛”体验,就会更加刻苦发奋地学习,就会更好地学习,注重积累知识,更好地储存……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习惯。

五、万事归于心,体验生活就是用心感受,用心念经,方有开窍,人文关爱,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用心去做,必有期盼的效果;用心体验,必定会心有灵犀。

六、职业体验,对于思维能力、思维方法都十分有利,也就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更有成效。

为什么要教育学生“体验”,学生稚气还在,正所谓“小时不识月。”饭桌上的感恩,吃饭前作感恩教育,体验生活不易,生活中就不浪费一粒粮食。年轻、有冲劲、善于沟通的求职者,一定是对职业体验有自己独特认识的年轻人。这就是作者所要强调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以重视。学生阅历有限,教师则应该从教育、心理深层次指导学生多方面的深层体验,除了“职业”体验外,其实这种之外就是“职业”体验的根基,厚重而有乐趣;丰美而有更强的逻辑思辨能力。

七、拓展

教师为了更有效地做好职业体验教育工作,就必须有多方面理论依据。

(一)马斯洛多种需求层面。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当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并表现出来时,人们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理论来源西方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大师...

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的过去所有的生命体验的总和。假如,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中国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目的是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道德人性,从中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即所谓的"心中乐地"。这种实现完全是现世主义的,它主张在现世人生中实现最高理想,并不需要彼岸的永恒和幸福。因为永恒和幸福本来就在你的心中,随时可以实现和受用。中国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定为人生三不朽,正体现了中国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现世特征。

(二)八方面能力全面提高

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自由选择生活能力;破解生活难题能力;沟通合作能力;推理预见能力;获取幸福的道德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八种能力,《决定一生的八种能力》是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约翰・钱斐。

(三)心理、教育深层学习理解

哪些职业体验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呢?

老师重视教育到学生自己注重职业体验,是一个长期养成、习以为然的学习、成长过程,因老师阅历不同,常常谈谈必要性重要性,经验方法的“大道理”、“细微处”都很有裨益。杜威说过,教育即长成,生活体验、人生体验、职业体验应该是一脉相承的。

为什么经常有人抱怨自己选错行呢?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对自己本身不了解,二是对职业世界不了解。如果在校期间有过多一些“职业体验”,既充分认识自我,又了解职业世界,知己知彼,才能正确择业。 对自我的认识,主要有兴趣、气质、性格、能力几个方面。光有兴趣是不行的,还要有相应的职业能力,这有时侯也需要忍耐,每一个岗位都需要用时间去磨练一个人,经过忍耐和磨练才能实现你的职业最终目标。 职业规划强调为自己作出适当的职业选择。

在老师帮助下,进行职业体验的效果更加显著,这是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认识到的。

篇2

计划生育政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

《金融研究》刊文指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确对储蓄率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影响并不一致,在不同的时间影响不同。1991年至1997年间,由于社会抚养费的征收,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了储蓄率,1998年至2007年间,独女可生二孩政策与二孩政策混合的地区尽管相对于二孩及以上政策的地区,存在储蓄与孩子的互替,储蓄率较高,其主要原因是性别比例失调导致的婚姻市场挤压。在计划生育政策下,中国的家庭对孩子的性别、质量和婚姻进行了理性选择,独生子女政策与独女可生二孩政策混合的农村地区,性别比例失调,城市化和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对婚姻女性的拉力,造成婚姻市场挤压,有儿子的父母更容易偏向婚姻而不是教育,为了儿子成功娶妻,储存比其他家庭多的财富,导致竞争性储蓄,是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中国储蓄率偏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择校意愿的心理机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刊文指出,通过根据满意度理论提出义务教育满意度的假设模型,并在分析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教育满意度的评价及择校意愿的数据基础上,采用模型检验方法对义务教育满意度模型进行验证,得出了满意度对择校意愿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的人口学变量对满意度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义务教育阶段家长教育满意度评价是影响家长择校意愿的心理变量。尽管家长是否最终作出择校行为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但家长对政府的满意度和对教师的满意度评价是具有显著作用的预测因素,学历、职业等人口学变量影响家长的满意度。从满意度的角度来分析家长的择校意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微观的视角来理解择校意愿的心理机制。基于此,建议如下:第一,在管理上提高弱势家庭选择教育的能力,从而降低社会资本对教育公平的伤害;第二,家长对教育的预期可能带来非常强的独特性,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教育背景可能会有不同的教育预期,因而政府和学校应提供满足家长对教育期望的多种择校学习的方式;第三,从本质上来看,对于择校而言,政府的职能不应该是限制和提高择校的成本,而是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家长的满意度,最后减少择校发生的可能性。

工程文化研究的着力点

《江苏大学学报》刊文指出,工程文化的进一步研究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一、针对工程特征的工程文化定性定量结合研究的完善。通过深度访谈法、民族志方法、现场描述法等方法,挖掘、描述工程文化的特质,然后再提炼和设计能涵盖工程特征的工程文化模型和量表,对不同的工程文化进行比较评价。二、中国情景大型工程跨文化管理的研究。中国幅员辽阔,各地不仅在地理气候上有差异,地方文化和行业环境也有不同。不同地域工程文化的特点是很有意义的研究方向。三、运用将复杂性科学与工程管理理论相结合的新范式研究工程文化的动态演化机理。运用复杂性理论研究工具建立大型工程的工程文化的系统演化模型,不仅可以加深对工程文化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的认识,还可以成为工程文化变革的推演和学习平台,提高工程管理者塑造符合工程需求的工程文化的能力。

篇3

关键词:总观测变异;F分布;方差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198-02

据此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来进行必备数学知识重要性的调查研究。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经常会出现经管类学生对必备数学知识学习接受程度的差异性问题。为了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设计各专业经济数学的教学内容,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调查了金融、会计、工程管理三个专业共计300个受访者。为简便期间在各组中随机抽取了6个人,测量了他们对于必备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认识。用十级量表,最高为10分,最低为0分,数据见下表,计算数据有四舍五入误差。

在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时,应注意:方差分析是假定各观测数据是从具有相同方差且相互独立的总体中抽取的。对于不同的误差项,它们之间是不相关的。若误差项之间是相关的,那么F值会被扭曲,严重影响到结果的客观性。上述经管类学生对必备数学知识学习接受程度的差异性问题所选取的样本是同一个学院学习同一门经济数学课程的不同专业的学生,样本个体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符合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前提。

下面还是对上述经管类学生对必备数学知识学习接受程度的差异性问题进一步分析。金融专业的抽样调查数据可认为是第一个因素水平,会计专业的抽样调查数据可认为是第二个因素水平,工程管理专业的抽样调查数据可认为是第三个因素水平。

为此,根据不同因素水平效益的点估计公式,有:

由此得出结论,对于经管类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必备数学知识在后续专业的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径相同的。虽然教学课程都是经济数学,但是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盛骤,谢式千,潘承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4

【关键词】 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观察夜明颗粒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疗效。 方法 52例(104只眼)患者接受了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单味中药浓缩颗粒配方,自拟夜明颗粒的治疗,对其治疗前后的视力、视敏度、闪光视网膜电图的改变进行了比较。 结果 104只眼中好转88只眼(84.6%),闪光视网膜电图:66只熄灭型中44只眼出现微型b波;视敏度:76只眼中66只眼视敏度提高,治疗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结论 夜明颗粒在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和减缓病情发展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夜明颗粒 视网膜色素变性 临床研究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慢性进行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光感受器的变性疾病。病程早期主要损害杆状细胞及色素上皮细胞,晚期视网膜所有细胞以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均受损害。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自2002年1月~2004年12月用单味中药浓缩颗粒配方夜明颗粒治疗本病取得一定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52例104只眼,其中男35例,女17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65岁,平均32.1岁;年龄分布:8~10岁1例,11~20岁5例,21~30岁18例,31~40岁10例,41~50岁10例,51~60岁6例,61岁以上2例;有家族史14例,占26.9%;父母属近亲结婚者6例;合并白内障者21例。

1.2 诊断标准 [1] 凡接受治疗的病例均符合以下标准:(1)夜盲;(2)视野缩小,早期环状暗点,并随病情逐渐向内外两侧扩大,晚期呈10°以内管状视野,进而影响黄斑,中心视力减退可致失明;(3)视网膜血管显著变细,早期在赤道部散布骨细胞样色素,随病情进展,视呈蜡黄色,色素向周边部和后极部扩展,可覆盖于视网膜血管上,视网膜呈青灰色可透见硬化的脉络膜血管;(4)视网膜电图(ERG),a波、b波振幅降低,峰时延迟,以致消失,呈熄灭型;(5)常有家族史。

1.3 纳入标准 (1)有明确的病史及临床诊断;(2)外眼无异常;(3)除视网膜色素变性以外的其他影响视力的眼底改变;(4)连续接受本治疗的时间为60天。

1.4 治疗和观察 52例患者均服夜明颗粒,每日一剂,30天为一疗程,连续服用两个疗程。夜明颗粒方由黄芪、丹参、石菖蒲、枸杞子、当归、灵芝、制全蝎、山萸肉等组成,接受治疗前后对视力、视敏度、闪光视网膜电图进行了观察。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1] (1)好转:环状暗点缩小或中心视野扩大5°以上,视力提高2行(含)以上;(2)未愈:视野、视力无改善。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本组疗效判定标准。好转:(1)视力提高2行以上(含2行,0.1以下视力每提高0.02等于1行);(2)视敏度增高。无效:视力和视野无改善或退步。治疗前后比较,达到以上标准之一者,分别归属好转或无效。

2.2 治疗结果

2.2.1 视力变化 治疗后104只眼中视力提高2行以上81只眼,提高1行13只眼,视力无变化但无视力下降10只眼。治疗前后比较视力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前后视力分布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104只眼视力分布(略)

2.2.2 视敏度变化 采用静态视野检查,使用北京生产的MQDS-Ⅰ型视野分析仪,采用定量分析,检查程序:2mm直径白色视标,76个刺激点,适阈曲线阈上值测定法,整个过程通过计算机处理后给出视野结果。104只眼中76只眼治疗前后进行了视敏度检查,其中视敏度提高66只眼,无变化10只眼,10°、30°和60°平均视敏度治疗前后比较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视敏度变化 (略)

2.2.3 内光视网膜电图(F-ERG)变化 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86只眼闪光视网膜电图的变化(略)

66只熄灭型眼,经服中药2个疗程后,44只眼出现微型b波,22只眼仍为熄灭型,该22只眼治疗前视力均在0.1以下,视敏度为零。提示中药对晚期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闪光视网膜电图的作用不大。

2.3 综合疗效评定 52例104只眼中好转88只眼,无效16只眼,有效率为84.6%。

3 讨论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组以进行性感光细胞及色素上皮功能丧失为共同表现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以夜盲、进行性视野损害、眼底色素沉着和ERG异常或无波为其主要临床特征。视网膜色素变性是眼科最常见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世界各国发病率为1/3000~1/5000,在西方国家累计约(1~2)/5000的新生儿发病。据估计世界上现有150万人患此病,是遗传性视觉损害的盲目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也是当今发达国家儿童盲目最常见的原因 [2] 。

本病类似于中医学“高风内障”,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肾脾虚血滞,血脉枯涩,脉道不通所致。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我们筛选的补益肝肾、益气活血、通络开窍的中药组成复方?夜明颗粒方在临床用之有效。方中黄芪、当归、白芍、首乌对全面提高机体免疫力与代谢均有促进作用,同时通过酶的作用,对视网膜神经细胞及色素细胞起到良好的营养补助。另外,通过临床实践,我们认为必须要配合应用活血通络药,这是因为“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内经》);“人之眼耳鼻舌……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气,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若目无所见”(《河间六书》)。本病眼底所见视网膜血管细狭,特别在后期,视网膜血管闭塞,是因为本病病变同时累及内层、黄斑区及脉络膜组织。由于视网膜及视神经供血不足,所以发生萎缩。近代研究认为它的发生是与神经元轴突的物质流动在节细胞体附近阻滞的结果。根据中医理论结合近代研究,配合活血化瘀药非常重要。所以该方中用丹参、石菖蒲等活血通络开窍药,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从而使视网膜的供血、供氧状况得到好转。本方综合作用,可以提高视网膜感光细胞的敏感性,改善视网膜的营养与代谢,从而有利于提高视力、改善视敏度及视网膜电图的作用。

本组52例104只眼经过两个月的系统观察治疗,有效率达84.6%。特别是治疗前66只眼闪光视网膜电图为熄灭型,治疗后44只眼出现微型b波,提示本方对早、中期视网膜素色变性患者闪光视网膜电图有改善作用。闪光视网膜电图b波在临床分析中很有价值,是视网膜功能诊断上可靠而灵敏的指标。b波主要反映双极细胞及周围的神经活动,并与感受器的色素浓度及神经节细胞的活动均有关系。在一定强度的光照刺激下,如b波在正常值以下,可以认为视网膜功能低下,如在一定强度刺激下b波消失,而经过治疗后用同一光刺激强度出现b波时,即使此b波低于正常b波,也可说明视网膜功能?双极细胞及其周围的神经活动与感受器的色素浓度及神经节细胞的活动均有改善 [3] 。本研究表明,中药夜明颗粒在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和减缓病情发展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3.

篇5

“环境恶劣”最突出的表现,是原料的制约。棉花和化纤,纺织工业这两大主要原料正面临着不同的困境。

2010年,国内棉价经历“过山车”似的跌宕起伏,令棉农和棉纺企业苦不堪言。2011年国家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启动之后,国产棉花终于告别价格“坐过山车”而趋向平稳,随着国际棉价一路下滑,国内外棉价差距不断拉大,更让国内的棉纺织业承担了高企的成本压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曾引用联合国的全球人口预测数据: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6亿。他认为,一方面粮食种植需要更多土地,棉花等天然纤维势必会逐步减小种植规模以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粮食;另一方面,穿衣的基本需要也会随着人口增长而提高需求量。化纤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更加凸显。

近两年行业内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仿棉纤维”或“超仿棉”,即具备天然棉纤维特性的化纤,其原料多是聚酯纤维改性而来。

棉花问题已然暴露出纺织产业原料的窘迫,另一大纺织原料——涤纶纤维的问题更让行业人士担忧。

涤纶纤维在成为纺织品之前,要经过“PX(对二甲苯)—PTA(精对苯二甲酸)—涤纶”的历程。我国PTA自给能力不断增强,但加工PTA的原料PX供应却很紧张。作为低毒性的化工产品,PX项目近几年在各地频频被公众抵制上马。PX的下游产品涤纶在各种服装、家用纺织品、工业用纺织品中大量使用,约占到整个纺织行业全部纤维加工量的67%。

“现在PX缺口在一半左右,这又是纺织原料中的一个重大风险,如果PX大部分都要依靠国外进口,肯定对化纤行业是一个重大制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说。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这不仅是纺织行业面临的问题。民众对于PX产品本身以及它会带来的危害并没有太深的认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也在探索和其他行业相关部门一起,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PX,减少其对外依存度。

篇6

关键词纺织品贸易争端产品生命周期夕阳产业

2005年6月11日,中欧双方就解决近期纺织品贸易争端最终达成协议,避免了双边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级。但美纺织业不买中欧模式的账,美国“夕阳产业”的代表组织美国纺织业制造商协会认为,在美中两国解决纺织品贸易问题之前,它们会不断要求政府对更多的中国进口纺织品设限。截至8月31日晚,由于中美在纺织品纠纷问题上的立场依然相距甚远,被外界寄予厚望的中美第四轮北京磋商无果而终。

众所周知,纺织业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是“夕阳产业”,由此,我们不禁想起了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维农以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产品周期理论。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产品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生产区位的变化来解释国际产业转移现象。该理论认为,美国企业对外投资活动与产品周期有关,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在产品周期运动中,由于生产条件和竞争条件变动而做出的决策。维农把一种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新、成熟和衰退三个阶段。在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即技术创新时期,由于产品需求弹性较小,成本差异对企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不大,因此,产品生产一般集中在国内,国外市场需求基本依靠出口满足。在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产品技术逐渐成熟,国内外对产品的需求随之扩大,产品价格弹性增加,对降低成本的要求十分迫切。同时,产品的样型已经稳定,仿制开始,技术优势弱化。由于竞争对手出现以及担心丧失国外市场,企业纷纷将生产转移到国外,投资地区一般选在收入水平和技术水平与母国相近的地区。第三个阶段是产品的衰退阶段,此时,产品已完全标准化,企业的技术优势丧失殆尽,产品竞争围绕着价格展开。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将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因而,企业该阶段的产业转移主要流向发展中国家。维农认为,在产品衰退阶段,企业的垄断或寡占地位已不复存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基础是价格和成本。这时企业最关心的是寻找成本低的产品生产区位,于是劳动力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成为跨国公司选择的最佳生产区位。他认为,那些生产过程需要大量劳动投入的标准化产品最有可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在发展中国家生产的这些产品或是运往国内供应国内市场或是销往其他国家。

总体而言,纺织业是欧盟国家和美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在上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欧洲和美国无论是在纺织品的生产和贸易上,还是在技术和工艺的创新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纺织业又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欧美的劳动力成本高,已丧失了价格成本的竞争优势,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达国家应该将该产业转移出去以获得比较优势。但是,欧盟和美国的纺织业仍然存在,是一个强势的“夕阳产业”,而且还常常就此和中国展开贸易战,大有重新将该产业转回来之势。这就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产品第三阶段理论”相矛盾了。仔细想想,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第三阶段理论”除了包括“众厂商相对而言是竞争的,不是寡占或垄断的”这个假设外,还应包括这样的条件。那就是(1)发达国家在“原来产业”的衰退阶段,已经开始了新产品的研制和投产,并且必须和“夕阳产业”的生产时间上继起,空间上并存,也就是说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完成。(注意:“夕阳产业”是“原来产业”转移一部分后所剩下的部分)。(2)发达国家新产品所创造的新的市场需求,和剩余的夕阳产品所创造的剩余市场需求之和必须大于“原来产品”所创造的市场需求,否则发达国家会吃亏的。用公式表示就是:D1+D2>D3(D1表示新产业的市场需求,D2表示夕阳产业的市场需求,D3表示原来产业的市场需求)。从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分析,如果D3足够大,当D1一定时,D2也较大。如果此时将产业全部转移,也就是D2=0,那么就会出现等式左边<等式右边,这样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会缩小,他们就会吃亏。(3)在混合经济的今天,夕阳产业的转移必须考虑政府的因素。如果这三个条件不同时具备,在产品的衰退阶段,发达国家的产业不会轻易转移出去。

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转移产业不仅考虑成本,也考虑了以上所说的三个条件。这就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和欧美纺织品贸易的争端,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并不矛盾。首先,第一个条件很容易理解,如果新产业和夕阳产业不是时间上充分继起,空间上充分并存,也就是还没有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或没有充分调整,那么产业的转移就不可能充分进行。根据纺织业的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欧盟成员国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组。第一组是工业化水平高,纺织业已基本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的国家,包括德国、荷兰、英国、瑞典、丹麦、芬兰等,也是此次不支持甚至反对欧盟对中国纺织品设限的国家。第二组是工业化水平高的纺织品生产大国,产业结构还来不及充分调整,主要包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是此次要求限制中国纺织品的呼声最高的国家。第三组是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一些新入盟国家。这组国家又可以细分为包括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在内的纺织品生产大国,以及波罗的海的纺织品生产小国,这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其纺织业的优势也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加工上。这组国家对中国纺织品“冲击”的体会非常真切,自然会站到支持欧盟设限的阵营中去。其次,我们来看第二个条件。欧美纺织业之所以是强势的“夕阳产业”,是因为等式右边的D3足够大,故D2还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这时发达国家企业会先考虑市场需求,而成本价格劣势就通过政府来寻求保护。在美国,日益衰落的纺织业和服装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汽车工业,该产业的工业增加值高于汽车工业。50年代末,纺织业的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4%,如果把纺织业和服装业合并计算,它在1980年占制造业产值的5.6%。虽然纺织业已难以再称得上是欧盟的优势产业,但是它对于欧盟经济的重要性仍不容忽视。目前,纺织业产值约占欧盟工业总产值的4%,欧盟仍是世界第二大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国。因此,纺织业和服装业一直是欧美等国家重要的工业部门。原因就在于D3足够大,所以D2也很大。再次,在如今混合经济的时代,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管理,而充分就业政策是所有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第一个头等大事。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能够大规模的吸纳就业人员,所以发达国家是不肯轻易丢掉这个重要的夕阳产业。在美国,纺织业和服装业在经济中的就业人员的数量高于汽车工业,20世纪50年代末,纺织业的就业就占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的6%,如果把纺织业和服装业合并计算,它在1980年占制造业就业人数的10.6%。在欧盟,纺织业就业人数占欧盟制造业的7%,这样的产业发达国家怎么能舍得放弃。

因此,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有它存在的条件,中国和欧美的纺织品贸易争端是一个正常的经济现象,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对他进行解释。可以想象,只要”夕阳产业”市场需求大且能吸纳大量劳动力,发达国家不会轻易放弃,他们必然会寻求政府去弥补他们的成本和价格上的劣势。我们只有抓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这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就中国与美欧之间的纺织品贸易争

端问题新闻会上的发言[N].新华网,

2005-05-30

2穆荣平.国际技术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科

学研究,1997(12)

篇7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纺织业 国际竞争力

一、引言

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我国纺织业原有的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的优势在于: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劳动力成本相对比较低;我国与纺织行业相关的产业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纺织产业需要的原料供应充足;国内可以消费的纺织产品数量巨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纺织产品的出口,并且我国纺织行业融入了世界纺织产业的分工。我国纺织行业产业集群效应可以应对市场风险,民营纺织企业具有灵活性,提高了纺织产业的竞争力。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遇到了挑战,因此,研究如何提高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表 中国纺织品的竞争力

年份 国际市场占有率

(%) 贸易竞争力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1996年 12.45 0.35 3.59

2000年 14.15 0.50 3.49

2004年 19.25 0.59 2.85

2005年 22.56 0.64 2.90

二、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应对的挑战

1.劳动力成本处于劣势

我国长期以来在纺织业具有的相对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不再明显。我国劳动力供应数量相对减少,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边际成本处于增长的态势,这些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企业集中在经济发展的东部地区,而内地纺织企业相对较少,纺织企业的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这样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降低劳动力成本。

2.纺织业原材料面临成本压力

我国的纺织原料供给量大,但是人均纺织原料供给量小。总体上,纺织资源的供给量不足,因此,纺织原料如棉花、化纤等需要依赖国际市场的进口。然而,随着国际市场纺织原料价格不断上涨,我国纺织业原材料面临着成本的压力。

3.贸易壁垒阻碍纺织品的出口

由于国际石油价格过高,当前各国面临能源危机,各国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各国进口我国纺织品数量下降。同时,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我国纺织品贸易出口。我国纺织品过于集中欧美市场,市场风险过大。

4.汇率变化影响纺织品竞争力

我国纺织品出口受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很大,人民币升值给我国的纺织品出口造成了成本压力,国际汇率市场的变化增加了纺织品出口风险。汇率变化的风险包括结汇周期、结算货币的风险。

5.纺织品产品结构不合理

我国纺织品出口产品档次比较低、品种比较少、工艺落后。我国纺织品产品主要做三来一补贸易,这样在国际市场上没有自己的品牌。生产技术缺乏创新能力和企业研发能力不足,导致纺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阻碍。因此,我国纺织品产业主要是加工贸易,而销售网络没有建立起来,也难以造就知名品牌。

6.管理与技术水平低

我国的纺织企业仍然处于向现代企业转变的阶段,要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管理方式,改变以往的不合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我国纺织企业大部分生产设备还很落后,尽管引进先进设备,但是在生产中的使用还存在着障碍,独立研发的生产设备很少,多数是仿制,生产自动化低、能耗高,导致纺织品成本缺乏竞争力。

三、提高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1.培训员工

纺织企业为提高竞争力应加强培训员工,提高劳动力素质。只有高素质员工才能生产出高质量产品,这样出口才有竞争力。培训员工的职业素质包括员工的知识结构、团队协作能力、技术水平等,这样才能使企业与国际先进的管理与技术水平接轨,增加企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纺织企业拥有了高素质员工可以实现企业的自动化、信息化,以及建立标准化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

2.优化纺织业的产品结构

我国以往的纺织品出口主要是中低档产品、技术附加值小。纺织产品出口要占领国际市场就必须优化产品结构,注重产品研发,生产高附加值的高档产品。同时,应用先进技术改造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结构,也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获取管理效益和技术效益。

3.创立纺织品牌

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缺少知名品牌。我国纺织品要保持出口优势就必须创立自己的纺织品牌,营造品牌效应,将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创立品牌可以从产品技术、产品质量、服务等方面入手,打造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纺织品牌。纺织品的品牌建设重点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与文化内涵。技术附加值提高应加强企业管理、改进产品设计、采用节能高效的生产设备。纺织品的技术附加值是产品品牌的支撑,要加大技术的研发力度,从原材料、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等方面不断提高产品档次。例如原材料可以选用天然彩棉、生产新型化学纤维。纺织品的文化内涵是企业文化的沉淀,具有无形价值和竞争力。当前,全球倡导的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促使纺织企业的生产过程更加环保。我国纺织企业应抓住这个契机,生产绿色纺织品。这不但可以冲破贸易壁垒,也可以增加企业品牌的文化价值。

4.增强纺织企业的创新能力

我国纺织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加的途径有两个。一个创新途径是与国外企业合作,借鉴其组织管理、销售渠道建设、品牌运营、生产工艺以及科研研发经验。我国企业以联合办厂、收购品牌和企业等方式,提升我国纺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个创新途径就是自主研发。我国纺织产品由于国际分工的原因处于产业低端,要改变这种分工格局就必须将高科技注入产品中,提升产品的档次和文化品位。纺织企业的创新能力体现在国际市场开发能力、管理制度创新、营销模式创新、产品设计创新等方面。

5.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战略

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过于依赖欧美国家,相对集中的市场导致了出口风险加大。为保证出口安全,以及纺织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纺织品的出口市场应采取多元化策略,创建出口市场的新格局。

6.整合纺织业的外部环境

我国纺织行业应积极利用多种渠道引进资金与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增加纺织品附加值,提升纺织品国际竞争力。纺织企业应及时了解国际市场行情,防范反倾销的贸易风险。国内企业可以在国外建厂或参股,这可以利用国外投资地区的比较优势,减少贸易摩擦,并有利于摆脱低价恶性竞争的困境。

7.构建完善的物流管理系统

我国纺织业的物流配送系统还不完善,纺织企业与物流企业还没有形成协作效应,这样导致了产业增值受到限制。为加快纺织业的物流服务效率,应积极更新物流管理、物流服务以及物流技术,构建完善的物流管理系统。其具体措施包括多渠道采购、流通加工、货运、信息服务、社会化储存、商业配送、多式联送、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高效、优质增值服务体系,以此降低企业成本,提升纺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论

通过对我国纺织行业的竞争力分析得出:我国纺织业竞争上的不利因素主要有劳动力成本处于劣势;纺织业原材料面临成本压力;贸易壁垒阻碍纺织品的出口;纺织品产品结构不合理。为提高纺织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必须在企业内部增强创新能力,在企业外部进行优化市场环境,积极利用有利因素,为纺织产品的出口创造机会。

参考文献:

[1]曾 莹: 盘点:2010年中国纺织业竞争力.中国纤检,2010(1)

[2] 余文娟 李晓钟:中国与印度纺织品出口竞争力比较.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1)

[3] 陈 钢:中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分析.商场现代化,2009

[4] 胡玉洁: 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分析. 当代经济.2008

[5] 唐长亮:加强纺织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提升纺织企业竞争力.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6

篇8

【关键词】产业集群;SWOT分析;政府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和商品棉基地,新疆棉花生产量占全国的1/3,新疆棉花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产量、国内销售量、出口量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新疆拥有如此好的棉花资源,但新疆的纺织业却很落后,棉纺生产规模仅占全国的5.4%。落后的纺织工业使新疆成为一个单纯的原料供给地,不但容易使产业链条割裂,而且利益流失相当严重。因此,必须要把新疆从全国性的棉花基地建设成为全国性的纺织工业基地,延长棉花产业链。借鉴我国其它纺织工业发达地区的成功道路,在新疆建立纺织业产业集群是一条既快又好的出路。

一、纺织业现状

目前新疆的纺织产业尚未形成集群。2006年新疆的纺织企业只有80家,且分布比较分散。新疆的纺织企业多建在棉花产区附近,而新疆的棉花遍布全区,因此新疆的纺织企业分布也比较分散,其中一些大中型企业多集中在产棉大区附近,如乌鲁木齐、石河子、喀什、阿克苏等城市。其次,新疆的各纺织企业间、纺织企业与棉花供应企业间、以及纺织企业与下游企业间关联性不强,企业的各自为政导致了棉花产业链的割裂,不利于新疆棉花产业的长远发展。近几年,由于棉花价格上升,导致纺织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再加上企业本身流动资本短缺,企业融资困难,又导致开工不足,重点项目放缓建设等,从这一系列问题可以看出,要加快新疆纺织业发展,实现从棉花基地向纺织工业基地转变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二、新疆发展纺织产业集群的SWOT分析

现用SWOT(自我诊断法)分析新疆纺织业的现状。

1、优势

(1)原料基地

新疆棉花产量约占全国棉花产量的1/3,占世界棉花产量的8%左右,占全国商品棉交易量的60%和出口贸易量的100%,新疆每年度80%的棉花生产量均需通过国内外市场销售,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除此之外,新疆还是世界和中国最大的手摘细绒棉和中国惟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近几年,由于棉花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一些大型棉纺织企业将投资转向了棉花资源丰富的新疆地区。

(2)区位优势

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有16个对外开放口岸,这个巨大的市场潜力对内地纺织企业很有吸引力。除此之外,如果从新疆进入周边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运输时间和运输费用。例如从新疆的阿克苏地区进入欧洲市场比从欧亚大陆桥缩短1200公里,运输时间比海运缩短四分之三,运费降低二分之一。落户新疆的山东如意集团也是看中了新疆的区位优势,因为从新疆到欧洲的陆运通道,比从山东到欧洲的海运通道可节约一半的运费。

2、劣势

(1)国有企业缺乏竞争力

目前中国纺织企业是高度竞争行业。国内改制的纺织企业占到90%,国营的不到10%,而新疆国营纺织企业还占到70%~80%。新疆国有及国有控股纺织企业的负债率、就业人数、都高于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纺织企业的平均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值)只有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纺织企业平均水平的53.4%,且亏损总额占到新疆90%以上。

由于新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始终跟不上内地国有企业改革的节奏,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问题不能很快得到解决,体制和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造成新疆纺织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逐渐减弱,普遍陷入经营困境,一些企业被迫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1]

(2)纺织人才短缺

新疆纺织企业非常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才和操作熟练工。新疆高等院校的纺织工程和纺织机械专业均已停止招生多年。据新疆纺织业协会统计,目前新疆各类棉纺织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不超过5%,其中,棉纺织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更低,尚不到2%,精通棉纺织业经营管理的人才更为稀缺。

目前新疆部分棉纺织企业甚至没有专业的产品开发技术人员,因此多年来生产的产品毫无改变,很难应对市场需求,另有一些企业虽然购置了高档、高效的新设备,但产品依然是中低档的老品种,使好的设备无法发挥出应有效益。[2]

3、机会

①国内纺织业梯度转移

《中国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了“纺织产业梯度转移”,要把沿海地区的纺织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新疆就是重点发展区域之一。“十一五”期间,国家明确提出要继续加快新疆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规划总投资15.21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7.5亿元,地方投资5亿元。新疆巨资投入棉花基地的建设,将为承接纺织产业向西部转移奠定基础,也为纺织产业集群化落户新疆创造条件。[3]

2006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沿海纺织企业开始向西部转移。内地棉纺企业如江苏的华芳、浙江华孚、山东如意等纺织集团公司纷纷到新疆棉花产地投资,棉纺锭数达到28万锭,投资总金额达8亿-10亿元人民币。

②自治区政策支持

新疆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提出:经过5-10年的发展,实现从棉花基地向纺织工业基地的转变,形成若干具备当地特色,体现资源优势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发挥在自治区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作用。

另外,从投资环境来看,为了促进新疆纺织业的集群式发展,新疆各地、州政府建立了纺织工业园,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建厂。例如,阿克苏新规划的轻纺工业园区,市政府对前来合作和投资的企业实行电费、税收、土地使用、提供贷款等优惠政策。③纺织品贸易自由化

纺织行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产业。自从2005年纺织品贸易实现自由化以来,我国的纺织业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纺织品第一大出口国。2006年我国纺织品出口1439.9亿美元,同比增长25.2%,约占全球纺织品贸易总额的1/4,排名第一。全球纺织品贸易自由化不仅为我国沿海地区的纺织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为中西部地区的纺织业带来了机遇。

4、威胁

①国内纺织业集群的竞争

由于目前在国内浙江、广东一带已经形成了一批较为成熟的纺织产业集群,且自2002年我国确立了第一批纺织业集群试点名单以后,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建立纺织产业集群的热潮,各国各地已建立了众多的纺织产业集群,而新疆纺织产业集群还处于孕育阶段,必然会受到国内众多纺织业集群的竞争。

②周边国家纺织业的竞争

新疆与周边几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且经济结构相似,如巴基斯坦等国也拥有丰富的棉花资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政府的优惠政策,因此,在新疆建立的纺织产业集群,也会被周边国家所模仿、竞争。

三、新疆建立纺织产业集群的建议

由于绝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自然形成的,而不是单靠政府造出来的。但也有一些公共政策的制定者认为,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可能通过政府有意识地规划发展生成。当然这其中政府的作用就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1、加大政府干预

政府要加强对集群经济的引导,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和重点城镇,依靠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引导纺织产业及相关产业向工业园区和重点城镇聚集。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和既有的企业基础,有意识地培育和发展纺织产业集群。

建立产业集群的一种有效途径就是建立工业园区。据有关专家测算,一个企业在园区内发展,可以节省公共设施投资10%,节约土地15%,治理污染费用可降低5%。工业园区所产生的区域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也使许多地方政府将公共政策的重点放在工业园区,形成一定区域内的科技、知识、资金、信息等优质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因此,工业园区在创办之初一般采用“政策区”的运行模式,即园区规划选址、生产要素配置、产业布局方式等都较多地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和优惠政策加以引导。[4]

另外,政府还应适当地控制企业的投资规模,避免大型企业垄断市场,鼓励建立中型企业,维护市场有序的竞争秩序。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继续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加快自治区纺织企业建立规范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为重点,建立健全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选择部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逐户进行分析研究,制定改革重组方案,通过采取向国内外招标等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鼓励和支持外资企业、民营资本、社会法人资本对国有企业进行参股、控股和整体收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争取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尽早完成股份制改造,[5]进入市场同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3、注视纺织人才的培养

针对目前新疆纺织业人才短缺的状况,应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创新是一个产业集群能不断发展壮大的源动力,而人才则是创新的载体,因此,要在新疆建立纺织产业集群,就一定要加强对纺织业人才的培养。

首先要恢复各大高校的纺织专业,以及相关课程,培养纺织专业人员。其次,推动产、学、研相结合,为各纺织企业和纺织学校、纺织研究所建立联系,鼓励大学和相关的科研院所直接参与产业集群的创新活动。再次,新疆各纺织企业也应该多从内地引进纺织人才、技术工人,对企业现有工人定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对新招聘的工人也应该制定就业前培训课程,提高企业工人的整体素质。最后,纺织行业协会要组织各企业定期交流,以及与内地先进纺织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组织人员观摩学习等。

4、积极招商引资

在如今国内纺织业向西部梯度转移的大环境下,新疆自治区政府要抓住机遇,扩大对外宣传,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积极地吸引国内外企业到新疆投资建厂,并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企业上大项目,带动本地纺织企业,从而促进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5、完善区内服务体系

产业集群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做支撑。首先,政府应该鼓励并引导市场调查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各种咨询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进驻产业集群内部,参与集群的发展。第二,加快建立大型的客运总站和物流中心,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物流服务。第三,举行各种博览会,洽谈会等扩大本地产品知名度,在大中城市建立纺织品集中市场,为企业打开国内外市场。最后,建立发达的信息网络,搭建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快捷、准确、便利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制约新疆纺织工业发展的体制与机制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加快新疆纺织工业体制与机制改革的对策和建议.决策咨询通讯,2005.6.(70).

[2]新疆纺织工业工作会议部署行业工作重点“十一五”发展规划助力新疆纺织升级进一步发挥纺织工业的支柱产业作用.记者徐峰马杰.中国纺织报,2006.3.1,001.

篇9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离差最大化; 财务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5;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11-0013-06

自从20世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飞跃性提高,如今已位于经济强国之列。但是我国的产品以“污染重、耗能高、资源密集型”为主,环境被污染,资源面临枯竭,由我国工业引发的环境问题已非常严重,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刻不容缓。在众多工业中,纺织业是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很早就已兴起,占据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亦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不可忽略的是2013年纺织业共排放工业废水20.3亿吨,在工业废水总量中位列第四[ 1 ]。显而易见,纺织业是名副其实的重污染产业,其环保任务很艰巨。

一、文献述评

美国在20世纪60―70年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环境保护运动,此后社会人士开始广泛关注环境与企业间的关系,学术界也展开了多样研究。相比于国外而言,我国对环境和企业关系的学习开始得比较晚,随着近年来我国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法律的逐渐完善和环境与生产矛盾的加剧,我国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对其进行探讨。

一些学者觉得环境规制对企业所起到的影响是消极的,将会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例如,Sancho,Tadeo & Martinez(2000)以西班牙家具制造业与木制品的效率指数为基础作实证研究,得到的结果为环境规制对该产业的生产效率存在负面作用[ 2 ]。Shadbegian & Gray(2005)运用实证分析了在1979―1990年间美国的钢铁、石油和造纸三产业的样本数据,发现环境规制强度与产业生产率负相关,说明环境规制对产业存在负面消极的影响[ 3 ]。姚蕾和宁俊(2013)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结论,纺织服装的出口贸易量会随着环境规制严格力度的加强而萎缩[ 4 ]。

一些学者认为环境规制对企业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推动企业的发展并使其得到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例如,Mitsutsugu(2006)以污染控制支出、研发投入分别代替环境规制成本、技术创新,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日本在20世纪60、70年代高污染产业的污染控制支出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呈正相关[ 5 ]。赵玉焕(2009)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发现我国的纺织品出口额与纺织业环境成本变化呈显著性正相关,对环境规制的加强有助于提高我国纺织品出口量[ 6 ]。李小平、卢现祥等(2012)通过对我国30个工业行业在1998―2008年间的数据进行经验分析,得出了工业行业环境规制强度能够提升产业贸易比较优势的结论[ 7 ]。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影响,但其影响形式比较复杂。例如,Lanoie,Patry & Lajeunesse(2001)在研究环境规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时将企业分为面临竞争强与面临竞争弱两类,结果显示企业面临的竞争愈强,环境规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面影响就愈显著[ 8 ]。张倩(2011)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到的结论为环境保护强度与我国纺织服装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MI指数呈负相关的同时与该行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以及贸易竞争指数呈正相关,说明环境保护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既有消极影响也有正面影响[ 9 ]。张成、陆D等(2011)采用面板数据,对我国30个省份的工业部门在1998―2007年间的环境规制强度和企业生产技术进步之间构建的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东中部地区,企业的生产技术进步率在起初较弱的环境规制强度下被削弱了,但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却逐步提高,即该两者之间呈现出“U”型关系,而在西部地区这两者之间还尚未形成在统计意义上显著的“U”型关系[ 10 ]。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两者之间的影响至今无法明确。例如,Busse(2004)在HOV模型上以参与国际协调的努力程度和环境管理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替代变量,在对2001年119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除钢铁业之外,比较高的环境规制标准并没有导致高污染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降低,纺织行业亦是如此[ 11 ]。傅京燕(2006)仔细分析了影响环境和竞争力关系的各个因素,并且比较了环境成本内部化对一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幅度,发现无法判断出环境规制将会对产业竞争力产生何种影响[ 12 ]。郭红燕、刘民权等(2011)经过研究认为环境规制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无法确定,环境规制将会通过多种要素以及多个途径影响经济,综合这些效应才能显示出环境规制对国际竞争力的最终影响[ 13 ]。

显然,各国的学者都相当关注环境规制与企业贸易之间的关系,通过认真严谨的研究,大致分为四种观点:一是前者对后者存在消极影响,对企业环境要求的提高会增加生产成本同时降低利润;二是前者对后者存在积极影响,环境规制措施能够推动企业贸易的成长繁荣;三是两者之间有联系,但其影响方式并不一致;四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尚不确定。众多学者在关于环境规制对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出口贸易的影响上分析得比较普遍深入,但是专门分析纺织业的环境规制对企业影响的研究却比较稀少。因此,本文针对我国纺织企业的真实运营情况,研究环境规制对我国纺织企业所产生的财务影响。

二、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概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外贸压力不断加大,纺织行业在经历了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涨和美欧国家反倾销制裁的冲击后出现了增速放缓的态势,虽因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国内外棉价差拉大等原因造成了纺织业的产值有所下降,但是纺织业的净资产和利润总额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鉴于目前国际市场发生剧烈动荡的风险较低、我国内需增速稳中有升的情况,我国纺织业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

纺织行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在由国家统计局调查统计的41个工业行业中,2013年我国共有20 776个纺织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占重点调查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1.2%,废水排放量长期紧随造纸和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两者之后,成为水污染的重要排放行业。纺织业是一个用水和排水都比较多的产业,废水是其引发的最主要环境问题。对于我国的纺织业来说,一大半的所需水量皆用于高污染且处理难度大的印染环节,废水的回收再使用率较低;该行业的废气主要产生于行业内使用的锅炉,约有15%的锅炉排放不达标;固体废弃物主要是下脚料与锅炉废渣;噪声污染绝大多数来自于设备与机器的运作[ 14 ]。

三、环境规制对我国纺织企业财务影响的分析

文章结合专家调查法,在产业ERS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5 ]的思路和计算方法基础上运用离差最大化[ 16 ]模型,构建了一个环境规制强度综合评价体系,对环境规制进行测量,从整体上对纺织产业进行评价。

(二)环境规制强度指标

对1997―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的同时加以处理,并运用离差最大化决策方法计算权重λ,λ值归一化之后的结果分别为0.50514、0.49486、0.32637、0.32847、0.34516、0.41222、0.58778。在此作用下,纺织业的环境规制强度值如表1所示。

从表1的结果中可发现,总体上1996―2013年这18年间我国纺织业的环境规制强度值呈现出一个不断上升的态势,说明我国的环境规制强度逐步加大,保护环境的意识愈来愈强,对环境愈加重视。

(三)我国纺织业财务绩效相关指标

表2参考“四种能力”分析[ 17 ]财务评价体系,采用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九项具体指标对纺织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进行分析。

依据1997―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经计算得到表3结果。

表3中财务指标总体呈现良好发展的态势,流动比率呈上升趋势,资产负债率呈下降趋势,纺织业的偿债能力不断得到改善,该能力比较强;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工业成本费用利用率、总资产贡献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间虽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幅度不大,并不太影响纺织业的总体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而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呈波动变化,近几年的比值相较于2003年而言下降幅度较大,但净资产、总资产并不是负增长,其总额呈上升趋势,只是近期的成长速度没有以往那么迅速而已,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在2012年为-0.15%,主营业务收入相比上一年而言有所下降,但其下降份额较小,基本上和2011年持平,从整体上来说纺织业的成长情况比较好。

(四)环境规制和我国纺织业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分别分析环境规制强度(E)与流动比率(F1)、资产负债率(F2)、流动资产周转率(F3)、固定资产周转率(F4)、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F5)、总资产贡献率(F6)、净资产增长率(F7)、总资产增长率(F8)、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F9)的相关性。

利用软件EViews6.0对上述六个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即可得到各个指标间的关系。研究两个变量线性关系程度与方向的相关系数r,当r值是正数时表明两变量间正相关,否则即为负相关关系。当r≥0.95时,表示显著性相关;当0.95>r≥0.8时,表示高度相关;当0.5≤r

由表4数据可以发现,环境保护强度与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71、 -0.8932、 0.9650、 0.9794、 0.8676、

0.9697、-0.1250、0.2474、0.1936。这些数据说明了环境规制强度与前六个指标之间高度正相关甚至有些是显著性正相关,而与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不相关,即环境规制对我国纺织企业的财务在发展能力方面无显著影响,但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方面具有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力。

环境规制强度在与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呈正相关时,与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性。但是资产负债率越低,体现了该行业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越强,说明环境规制强度对纺织业的偿债能力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即环境保护强度对纺织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均呈正相关作用。至于环境规制强度与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增长率不相关,主要是因为整个行业参差不齐,中小企业偏多,整体竞争力较弱,再加上经费及技术不足,需要进行管理改良的时间比较长,短期内成本增加,效益上升速度减慢;另外因为许多衡量环境规制强度和财务能力的因素不能全部被量化反映到模型中去,例如国家的各种政策、产业地位、垄断程度、贸易限制措施等,这些无法量化的因素在模型当中难以体现。

作为重污染行业,我国纺织企业应该注重环境保护这一长期的发展要求,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增强环保意识,加大对设备、生产技艺的改进,以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四、启示与建议

总体而言,纺织业的环境规制对我国的纺织企业有相当程度的影响,环境规制强度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均有积极影响,强化环境规制有利于提高企业绩效,应坚持贯彻实施各项保护环境的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并帮助其进行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进而提升整个纺织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一)政府层面: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环境

1.制定并完善环保政策

我国应该坚持实行“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的体系。在法律法规上要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避免发生模棱两可的情况,让我国的纺织品企业实现真正的有法可依,这样才能为后面的执法打好基础。政府在制定环保政策时,可以采用可买卖的排污收费等有激励性的政策,这样可以间接地起到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作用,促使企业运用先进的设备和管理技艺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使企业获取经济利益,实现长久的发展。同时,我国也要形成统一的环境监管机制,分配清楚每个部门的职责,避免出现环境问题互相推诿的情况。

2.积极参与国家间的合作

近年我国作为一个积极的建设者,参与了众多全球性活动,例如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球环境基金成员国大会,并已连续举办六届世界环保大会(WEC),推动经济向绿色低碳、生态文明的模式发展,和其他国家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合作次数明显增多,合作程度也明显加深。但是随着纺织行业传统出口市场中日益增多的绿色壁垒,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形势愈加严峻,我国政府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多边条约、国际法规等的制定和完善,这样可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执行国际标准。另外,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也要与国际标准制度相接轨,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我国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机率,提升综合竞争力。

(二)企业层面:微观落实,加快技术创新

1.树立绿色生产观念,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我国纺织企业应顺应世界环境保护的潮流,实施以质量取胜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树立绿色生产观念,这样能够更加适应人们对绿色消费的需求,让企业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但是有一些纺织企业尤其是小型的企业只重视眼前利益,急功近利,采取竭泽而渔的方法发展企业,缺乏环保意识,污染了周围的环境;而大中型纺织企业虽然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缺乏资金的投入以及技术的引进,环保设备不能及时更新,也就未能有效地保护好周边的环境。如果各大中小企业能够重视环保问题,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主动地寻求技术、制度和管理的创新,则能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竞争力,从而实现高效生产和长远发展。

2.进行技术创新,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创新是所有产业生命力的所在,要想拥有美好的前景就需要把创新坚持到底。若想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我国纺织企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大力研发环保产品,把生态服装、绿色纺织品作为该行业出口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实现绿色化生产与消费,与国际新型的需求相接轨。近年全球纺织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也逐渐上升,已无法仅靠过去常用的低成本战略获得胜利。如今的企业只有生产高品质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中立足,而毫无疑问品牌能给高品质的产品锦上添花,我国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品牌产品,例如波司登(Bosideng)、佐丹奴(Giordano)、罗莱家纺(Luolai)、安踏(Anta)、恒源祥等。我国纺织企业应该努力创建更多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广泛实施国际上普遍用于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ISO14000标准体系,提高自身以及整个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7―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 SANCHO F H, TADEO A P, MARTINEZ E. Efficiency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 application to spanish wooden goods and furnishings industry[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es,2000,15(4):365-378.

[3] SHADBEGIAN R, GRAY W. Pollution abatement expenditure and plant-level productivity:production function approach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5,54(2):196-208.

[4] 姚蕾,宁俊.国内环境规制对纺织服装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J].纺织学报,2013(6):107-112.

[5] MITSUTSUGU H.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es,2006,28(4):299-312.

[6] 赵玉焕.环境规制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影响[J].经济管理,2009(7):147-150.

[7] 李小平,卢现祥,陶小琴.环境规制强度是否影响了中国工业行业的贸易比较优势[J].世界经济,2012(4):67-77.

[8] LANOIE P,PATRY M,LAJEUNESSE R.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productivity: new findings on the porter analysis [Z].Cirano Working Papers,2001.

[9] 张倩.环境规制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1.

[10] 张成,陆D,郭路,等.环境规制强度和生产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11(2):113-122.

[11] BUSSE M. Trad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new empirical evidence[Z].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4:3361.

[12] 傅京燕.环境规制与产业国际竞争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3] 郭红燕,刘民权,李行舟.环境规制对国际竞争力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8-33.

[14] 林艳真.我国纺织品贸易与环境冲突及协调路径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15] 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汉代;女性;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282-02

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力推行“与民休息”的政治措施,随着铁农具的增多,牛耕的普及,水利灌溉的发展,施肥、耕种、新型纺织工艺等生产技术的改进,汉代的社会生产力与前代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生产迅速恢复并发展起来,女性也广泛地参与了各项经济活动,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一、农业

农业是汉代最主要的生产部门,也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史书中不乏女性从事农业的例子,如《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后汉书·王良列传》记东汉初王良虽为大司徒司直,但他的妻子“布裙曳柴,从田中归”亲自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同书《承宫列传》记载承宫和妻子一起“之蒙阴山,肆力耕种”。《逸民列传》则记载了高凤“妻尝之田,暴麦于庭,令凤护鸡”;庞公在田间劳动时“妻子耕于前”,夫妻协力,共同劳作。夫妇共同在田间劳动是最平常不过的农村劳动场面,这一点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多有反映。四川成都西郊出土的画像砖上,共刻有男女六人,其中两人手执镰刀,顺次收割,三人弯腰随后拾稻,一人肩挑手提餐具,刚走近田边,为收割者送饭。收割者裙式装束,似皆为妇女[1]。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遇到战乱,男子外出服兵役、徭役等,妇女更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如东汉后期,为了进行讨伐诸羌的战争,几乎所有壮年男子都上了战场,致使国内出现了“麦多委弃,但有妇女镬刈也”,“小麦青青大麦枯,谁言获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胡。” [2] 正是对妇女承担沉重农业劳动的生动写照。除了直接参与耕田收割这样的田地劳动,汉代很多女性还从事和粮食加工有关的劳作,如嘉峪关3号墓5号墓砖上就有农妇持连枷打场的画面。向仓库送粮也常常有女性常常参与,晋宁石寨山贮贝器上的“上仓图”即有成群结队的妇女头顶盛放谷物的器具,正向粮仓走去[3]。河南密县打虎亭发现的东汉墓中画像石也有女子参与交租的场面[4]。加工粮食的劳动是非常繁重的,被称为“舂”。刘邦死后,其宠姬戚夫人就被吕后“髡钳衣赭衣,令舂”[5] 。

二、纺织业

“男耕女织”这种生产模式,是封建经济在形成过程中按性别形成的自然分工,也是中国数千年不变的传统生产方式。从桑园到蚕房,从纺车到织机,到处都是女性忙碌的身影,她们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汉代纺织主要有三种生产形式:

1.官营纺织业。汉时有东、西织室,设在京师长安,由“织室令丞”主管,规模很大,每年费用达5 000万,是“主织作缯帛之处”,生产出来的织物主要供皇室和官府使用。另外,纺织中心齐郡临淄设服官之所,称为“三服官”,三服即指春、冬、夏三季所需用的丝织品[5]。据《汉书·元帝纪》记载,元帝时三服官“做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逄振镐先生推算,齐三服官汉武帝后和之前相比,工人大约增加了500倍左右,一年耗费约增加了数百倍。说明了汉代纺织业的长足发展[6]。除了一部分管理和辅助人员外,东西织室里均为训练有素、身怀技艺的纺织女工和有技艺的女刑徒,如《史记·外戚世家》就记载,文帝母薄姬曾是魏王豹后妃,在其失败后被“输织室”。

2.私人作坊。私人作坊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地主庄园内的手工作坊,所生产的纺织品主要是为了满足田庄内部的消费需要,剩余部分才出售求利。另一类是商业性质的私人作坊,如《汉书·张汤传》载:“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穿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积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张家拥有规模较大的手工作坊,纺织业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从记载来看,其产品基本上不是自给消费,而是面向市场的求利商品。《汉书·货殖列传》也说:“通都大邑,酤一岁……其帛、絮、细布千钧,文采千匹,答布、皮革千石。”这说明在当时的商业贸易中、帛、絮、布等纺织品是市场上非常活跃的商品,也说明市场上这些大批量的商品,除了部分是小农家庭纺织自用后的剩余品外,一定还有大量的个体手工业者和私人经营的手工业作坊存在,这些作坊的丝织品都是为了盈利而作为商品来生产的。显然,在这样的手工场中,所雇佣的纺织者也应是有一定技艺的民间纺织女子。

3.作为家庭副业的手工纺织。纺织业是汉代民间分布最广的家庭手工业,亦是家庭经济的一大支柱,家庭成员的衣服开销,国家租赋的交纳都赖于此。当时一匹缣的价格为六百一十八钱,一匹绢的价格为五百钱,而精美的纺织品价格则更加昂贵。相对来说,当时粮食的价格比织物要便宜得多,文景时,粮价每石粟为十余钱至数十钱,“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即使不吃不喝,不纳国家田租,把粮食全部出卖,也仅得千余钱。可见,女子的女红收入有时甚至超过男子的收入,成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7]。《东观汉记》卷十八《范丹传》载,东汉莱芜县令范丹去官后,其妻“纺绩以自给”。《后汉书·列女传》记载乐羊子妻以纺织来养活家人,供丈夫读书,可见纺织的收入不菲。因此,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妇女劳动是极端辛苦的,“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东汉荆州秭归县许多人家的女儿终身不嫁,被幽禁在家里,埋头纺织以供给朝廷。直至唐代,这一带仍称呼进贡的布帛为“女子布”。在两汉史籍中,描写自耕农“温衣饱食”“布帛充用”“百姓充足”之类的赞誉之辞数不胜数,虽有溢美的成分,但妇女纺织在家庭收入中占相当比例,是毋庸置疑的。

三、商业

周代就已经出现了女子经商的情况,《周礼·地官司徒·司市》记载有朝买夕卖的“贩夫贩妇”。汉定天下后,商业就开始活跃起来,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趋利求富遂成为一种风气,“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必然也对包括女子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产生影响。张衡《西京赋》说到长安商业的发达,“尔乃商贾百族,裨贩夫妇。鬻良杂苦,蚩眩边鄙。何必昏于作劳,邪赢优而足恃。彼肆人之男女,丽美奢乎许史。”其中所谓“裨贩夫妇”、“肆人之男女”都说明在商业领域中女性的活跃。女性商人在史书上多有出现,如朱儁“少孤,母尝贩缯为业”。馆陶公主男宠董偃之母是一位贩卖珠宝的商贩,经常出入公主及上层贵妇家中兜售珠宝。在出土文物中也有关于女子经商的记载,如汉简《侯粟君所责寇恩事》22.1—36简册,就是一份完整的关于商业债务纠纷的诉讼案卷。我们可以看到在此案中,粟君并没有参与实际的商业经营,而是其妻参与整个商业过程,与人一道去外地贩运、收债等等[8]。一些当时的法律诏令也说明了女子经商的普遍性,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王杖诏书令》简册[8],其中有关于老年女子经商有所优待的条文:“年六十以上,毋子男为鲲。女子年六十以上,毋子男为寡。贾市毋租,比山东复。”即女子年60 岁以上,如果没有儿子,可以享受经营商业,政府不征收市租的优惠,可见当时颇有老年妇女经商的情形。同篇“夫妻俱毋子男为独寡,田毋租,市毋赋”也宣传了大致同样的政策。不过,总起来看,女性从事长途贩运的行商与巨贾较少,大多是沿街叫卖或上门兜售的小商贩,或是开小店铺的店主。东汉冯衍在他的信中提到一种“贩糖之妾”,即卖糖的女子[2]。可以看出,汉代女性在商业领域的活动是十分活跃的。

汉代女性经营酒店业的也为数不少,《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为泗水亭长时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这里的王媪、武负,都是以卖酒为业的女老板,她们经营的酒店,应该都在“泗水亭长”管辖范围之内,《史记·正义》云:“秦法,十里一亭,十亭一乡。”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酒店在最基层也极为密集,更不要提繁华的都市了。也说明汉代女子经营酒店是一项比较普遍的职业。《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也载:“相如与之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这是汉代著名才女卓文君当街卖酒的记载。汉乐府中也有“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的诗句。《后汉书·刘盆子列传》记载吕母“益酿醇酒,买刀剑衣服。少年来沽者,皆赊与之”,虽然吕母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但是少年多有来沽者,说明女子经营酒店,当时应是一种普通行为,所以吕母才能以此为掩护,收买人心,为子复仇。四川彭县出土的“汉代女子当垆卖酒”画像石,以实物证实了史料的记载。

总之,汉代女性在当时主要的经济生产类型——农业、纺织业、商业中均有非常突出的表现,在职业类型上,其劳动形式已经多样化,她们的生产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经济发展。女性从事职业的广泛性、重要性使得她们在社会活动中承担了一定的责任,因此也相应地具有较重要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 何浩天.汉画像砖与汉代社会生活[M].北京: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69:49.

[2] [汉]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1003-3281.

[3] 林声.晋宁石寨山出土铜器所反映的西汉滇池地区的奴隶社会[J].文物,1975,(2).

[4] 安金槐,王与刚.密县打虎亭汉代画像石墓和壁画墓[J].文物,1972,(10).

[5]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558-3937.

[6] 逄振镐.秦汉时期山东纺织手工业的发展[J].齐鲁学刊,198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