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保护海洋环境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保护海洋环境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保护海洋环境的措施

篇1

[关键词] 台湾地区;中小学;海洋教育;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4-0109-04

我国台湾地区四面环海、面向广阔的西太平洋,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基于地理与经济因素,非常重视海洋教育的发展,在中小学全面开展了“融入式”的海洋教育,地区民众海洋意识较高。而我国大陆地区民众的海洋知识较为缺乏、海洋意识较为薄弱,国民海洋知识的来源主要依赖大众传媒,培养海洋意识最为有效的海洋教育课程长期缺失,“目前大陆地区中小学的海洋教育,尚处在地区的局部性、学校的部分性、课程的随机性和边缘性阶段,对于全面普及中小学海洋教育的国家战略需求与教育目标而言,尚一无制度保障,二无规定措施,三无长效机制”[1]。因此,在全面改进和实施大陆地区中小学海洋教育中,有必要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一些做法。

1 海洋教育政策层面的比较与借鉴

我国台湾地区在2001年“海洋白皮书”,加强海洋研究、重视海洋意识教育。2004 年制定“四年教育施政主轴”正式将海洋教育纳入到行动方案,制定海洋教育策略与具体的实施计划。2007年颁布“海洋教育政策白皮书”,强调从情意、知识、技能及行为着手,加强中小学生的情意培养、知识传输以及行为养成,确立了台湾地区海洋教育发展的目标、方向及策略。后其教育主管部门颁布“海洋教育执行计划”、“国民中小学海洋教育议题课程纲要”,修订“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增列海洋教育项目,建立中小学生海洋教育能力参考指标,对小学教师进行海洋教育课程设计与教学指引。

大陆地区在2008年《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把普及海洋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展海洋基础知识教育”。2009年,国家海洋局向教育部发出《关于商请加强中小学海洋知识教育的函》,建议由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联合成立“全国海洋知识教育委员会(或办公室)”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或专家咨询组),就“海洋知识、特别是我海洋权益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问题”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和具体对策,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增加海洋内容的份量,将海洋相关知识纳入高考必考范围,改变目前海洋知识教育可有可无、似有实无的“软任务”状况[1]。

从政策层面可见大陆地区已经意识到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海洋教育的重要性,但相比台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首先,从总体层面看,缺少开展海洋教育的专门政策,仅在《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指导建议;其次,从教育主管层面看,关于实施海洋教育的具体教育政策几乎没有规定;再次,关于海洋教育的具体开展,特别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具体实施缺少统一部署和规划,更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最后,对于海洋教育内容的认识尚停留在知识教育层面。

2 海洋教育的理念与目标的比较与认识

台湾地区海洋教育强调培养大众具备充分认知海洋和善用海洋的能力。在“海洋教育政策白皮书”里提到了五项教育政策理念:确立“海陆平衡”的教育思维,建立知行合一的教育实践,实现产学携手的教育愿景,共筑资源共享的教育网络,本土接轨国际的教育理想。强调海洋教育应强化对整体自然环境的尊重及相容并蓄的“海陆平衡”思维,将教育政策延伸向海洋,让民众能以台湾为立足点,并有能力分享珍惜全球海洋所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在“海洋教育执行计划”中强调中小学海洋教育应以塑造“亲海、爱海、知海”的教育情境,涵养学生的海洋通识素养为主轴,进而奠立海洋台湾的深厚基础[2]。在“海洋教育政策白皮书”里提出总体教育目标是建立推动海洋教育之基础平台培育学生海洋基本知能与素养、提升学生及家长选择海洋教育与志业之意愿、提升海洋产业之基层人才素质、提升海洋产业之专业人才素质。具体到中小学的课程目标是:塑造“亲海、爱海、知海”的教育情境,让学生亲近海洋、热爱海洋与认识海洋[3]。

大陆地区海洋教育暂没有制定统一的政策理念和目标,但部分市区在自己开展海洋教育和研究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海洋教育理念和目标。如舟山市普陀区教育局在制定的海洋教育课标中提出海洋教育乃以唤起受教育者的海洋意识,在正确理解人类与海洋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高预见和解决海洋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海洋价值观、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促使人们由传统思维向蓝色思维转变,从而宣导蓝色文明。把中小学海洋教育的目标定为: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强烈的海洋意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索能力,从小树立从事于人类海洋事业的远大理想,为建设强大的国家而刻苦学习[4]。

在教育理念与目标方面台湾地区与大陆都重视海洋教育中人与海的和谐发展,重视中小学生海洋知识学习、海洋意识的培养和海洋环境保护的教育,这也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重要内容和国际社会的共识。

3 海洋教育实施策略、形式和内容的比较

3.1 实施策略

在海洋教育的实施策略方面,台湾地区在“海洋教育政策白皮书”中提出:在高中职及国中小课程纲要中增设海洋教育议题,保证其在课程中合理的内容与恰当的比例;鼓励各级学校发展具有特色的海洋基本知能课程、教材及活动;鼓励及支援各级学校发展兼顾知识、体验及生活技能的海洋教育等具体实施策略。在“海洋教育执行计划”中又具体规定:研订国小至高中职之海洋教育课程纲要及分段能力指标,K融入现行纲要中;依据海洋教育课程纲要及分段能力指标,编撰海洋教育相关教科书及补充教材;教育行政机关制定海洋教育计划,督促所属学校于教学中纳入海洋教育议题;设立安全的海洋体验场地,鼓励积极参与海洋相关活动的具体策略。

大陆地区具体的实施策略存在不明确、不规范、不具体等问题。首先,虽然对中小学开展海洋教育持鼓励和倡导的态度,但并没有全国统一的实施策略。其次,虽然在中小学部分相关课程中融入了部分海洋教育相关内容,但关于海洋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比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预期和考核标准。最后,虽然部分地市依据各地特色开展了海洋教育,但对东部沿海地区的海洋教育没有合理规划和部署,对中西部海洋教育的引导和辐射也没有能够较好的开展。

3.2 实施形式

台湾地区实施海洋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融入式”教育,同时配合以各校的专门课题、选修课程及相关实践活动。

1)融入式教育。台湾地区实施海洋教育的最主要的形式是“融入式”教育,就是把海洋教育的元素按一定比例和标准融入到现有的课程之中,即把海洋教育的相关知识融入到生活、语文、艺术与人文、自然与生活科技、社会、健康与体育、综合活动等中小学课程中,并设立分阶段的指标。台湾地区提出海洋教育元素应达到中小学教育内容10%的目标,并制定了具体的融入方式与考核标准。大陆地区也在语文、思想政治、历史、音乐、美术、科学、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中涉及海洋相关元素,然而现有中小学主要课程教科书(10门课程主要版本)海洋知识的平均权重为4.27%[1],这个标准现在来看远远低于台湾地区。这也是现今大陆地区中小学生海洋意识相对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与例证。

2)专门课程教育。台湾地区成立“专家咨询辅导团”,辅导滨海或位置适中学校,发展具有特色的海洋教育,并成立区域海洋教育核心学校,结合社区各种海洋资源,支援区域内其他学校的海洋教育教学或提供观摩。同时,教育行政机关支援各级学校发展具有学校本位特色的海洋教育。台湾地区大部分中小学都编撰本地区特色的海洋教育课程教材,通过“弹性课程”开展专门的海洋教育,基本每个学期保证在6个课时240分钟的时间。高中学校亦根据需要开设海洋教育相关的选修科目。大陆地区一些沿海、海岛地区的中小学,尤其是“少年海洋学校”、“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学校,自设海洋特色“校本课程”,自编海洋特色“校本教材”,实施特色海洋教育,如浙江舟山和山东青岛等地。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青岛全市小学1至6年级全面普及海洋教育,每学期9课时。这些专门课程和选修课程多在沿海地区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是大陆地区强化海洋教育的一个特色和亮点。但对广大中西部地区来说,由于地理、社会及经济条件的限制这种教育形式开展起来相对困难,推广意义和价值并不太大。

3)各种实践活动教育。台湾地区重视中小学海洋教育实践活动,如沿海中小学生亲身进行海洋水质检测,走进海洋,认识海洋;清理海滩垃圾,进行海洋环境保护;开展潜水、游泳和帆船比赛活动,进行海洋体育竞技;开展海洋美术彩绘、海洋保护作文写作等海洋文化活动,还不定期在中小学中开展“海洋教育周”等海洋教育专题活动。

大陆地区海洋教育活动亦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之中,如中国海洋学会已先后在北京、青岛、成都、大连、舟山、厦门、广州等城市,将17个海洋馆、博物馆、海监船、大学、小学等命名为“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国家海洋局、教育部、团中央开展“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及沿海中小学开展的以海洋为主题海洋实践与体验活动等等。

这些多样的教育形式对海洋教育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倡导意义,对全民特别是中小学生海洋意识的提高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也要看到实践活动教育形式,仍然集中在部分沿海地区和对海洋有浓厚兴趣的人群,普及相对困难。大陆地区中小学每年在校生近1.8亿,大多数尤其是对中西部广大农村中小学生来说,很难进行海洋教育实践活动。

3.3 教育内容

我国台湾地区海洋教育的架构分为海洋休闲、海洋社会、海洋文化、海洋科学和海洋资源等五大主题轴,主题轴下分细类,详见表1。大陆地区海洋教育的内容框架主要分为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科学与应用、海洋经济与社会、海洋历史与文化、海洋军事与国防,详见表2(由于大陆没有统一规定的海洋教育内容,笔者以较有代表性的浙江舟山地区为例)。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虽然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在海洋教育内容架构上有较大区别,特别是一级主题分类上,但在具体实施内容上却没有本质差别。基本上覆盖海洋的科学知识与人文教育及海洋保护方面的内容。在明确了海洋教育的内容,如何把这些内容更科学、合理的融入现有课程之中,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则是重中之中。

4 其他方面的比较

4.1 海洋教育师资培训

台湾地区规划实施了中小学教师海洋基本知识培育课程,强化中小学教师“海洋融入教学”的能力,通过职前与在职进修,增进教师海洋教育素养。同时,还在各海洋大学师资培育中心开设海洋教育必修科目,并在大学教育研究所招收“海洋教育硕士学位班”将海洋教育融入师资培训课程及教育研究所。大陆地区现有海洋教育教师大多没有经过较系统的培训,主要是短期培训和自学后就承担了相应的教学任务;海洋大学和师范大学都没有专门的海洋教育培训课程,也没有海洋教育研究方向的学位培训等。

4.2 专项经费投入

台湾地区在“海洋教育执行计划书”中,规划投入合计2亿多人民币的经费,推动中小学海洋教育。经费用于研订课程、研发教材、制作教学媒体、发展海洋特色活动、教师培训、建立交流平台等。大陆地区在中小学海洋教育方面虽然各级主管部门从不同侧面给予了支持,但并没有明确的专项经费投入,特别是全国层面的经费支持。

4.3 海洋教育研究

台湾地区关于中小学海洋教育的研究开展较早,研究文献和内容也相对大陆地区丰富,关于海洋教育相关的学位论文、学术研究论文和学术研讨会论文都能通过网络检索到。如“国民小学教师海洋教育能力指标及权重体系建构之研究”、“国民小学海洋教育能力指标之建构”、“中小学教师实施海洋教育基本能力探究”、“国民中小学教师对普通海洋教育政策评估研究”、“国小学教师海洋教育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关系之探究”等等。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关注和研究海洋教育及其在中小学的实践。大陆地区的研究文献相对不足,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主要是浙江舟山和山东青岛等沿海地区撰写的一些实践研究的论文,如“区域推进现代海洋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海洋素养”、“青岛市中小学海洋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等,文章的基础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明显不足。同时,大陆地区海洋大学和教育研究机构对海洋教育的关注度较低,研究成果较少。

5 关于大陆地区加强中小学海洋教育的几 点建议

大陆地区全民海洋意识相对薄弱,中小学海洋教育普及程度较低,加强中小学海洋教育刻不容缓,在比较与分析中国台湾地区与大陆中小学海洋教育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

5.1 制定海洋教育政策

应从国家层面充分重视开展全面的海洋教育,制定海洋教育政策、法规,使中小学海洋教育的开展有充分的政策支持。国家只有从海洋教育政策、法规层面重视海洋教育开展,才能保障海洋教育持续、全面、充分的开展。要把海洋教育放在建设海洋强国,即海洋政治、经济、军事强国的基础层面上予以充分重视。

5.2 成立海洋教育指导机构,全面指导中小学海 洋教育

教育主管部门应成立专门海洋教育指导机构,推动海洋教育在全国中小学的开展与普及。“由教育部与国家海洋局牵头,组织成立‘国家海洋教育领导小组 ’并成立‘国家海洋教育专家委员会’,负责全国中小学海洋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全面融入中小学课程教科书的组织实施”[1]。

5.3 制定海洋教育整体规划与分阶段、分层次实 施措施

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中小学海洋教育整体规划,确定海洋教育的理念、目标、措施及考核标准。同时,依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鼓励不同地区依据地区特色制定自己的规划,把全国统一开展与地区突出开展相结合,逐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点、线、面一体的海洋教育体系。具体还应落实以下方面。

1)制定中小学海洋教育课程标准,规范中小学海洋教育,使中小学海洋教育有具体的依据和标准,实现可操作性。

2)推动海洋教育内容融入中小学课程。大陆地区一方面中小学课业负担较重,另一方面海洋教育薄弱。应借鉴台湾地区的“融入式”海洋教育的方式,把海洋教育内容恰当足量的融入到现有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去,把渗透式的海洋教育做为海洋教育的主要形式。

3)加强海洋教育教材规划。“融入式”海洋教育的开展必须从现有教材着手,修改现有义务教育教材、增加海洋教育比重,对现有教材必须进行全面规划。“融入式”海洋教育强调把海洋教育内容全面系统的融入到不同课程、不同年级之中,这就需要统筹考虑、全面规划,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考虑海洋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层次性,还要

(下转第116页)

保证现有教育内容完整与连续。鼓励各地编写海洋教育教材或知识读本,保障各地海洋教育开展。

4)加强海洋教育师资培训。大陆地区基本没有专门的海洋教育教师,要实现现有的1200万中小学各科教师有意识的在各科教学中加强海洋知识、意识教育,必须对他们进行培训。所以,应在全国开展海洋教育的师资进修班、学习班及研讨会,培训海洋教育师资队伍。

5)加强海洋教育专项资金投入。应对中小学海洋教育建设给予专项资金投入,尽快促使海洋教育能起步并步入正轨。

5.4 加强海洋教育研究

海洋教育系统是一个科学的系统,海洋教育的开展会随着海洋教育研究的开展更加系统、深化。海洋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海洋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与支撑。海洋大学和教育研究机构应成立专门的海洋教育研究所,开展海洋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从而给中小学海洋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也为国家海洋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我国中小学海洋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C]//李巍然.首届海洋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3:232-240.

[2]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海洋教育执行计划[EB/OL].(2012-12-19)[2014-05-16]. http://edu.tw/Default.aspx?wid=45a6f039-fcaf-44fe-830e-50882aab1121.

[3]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国民中小学海洋教育议题课程纲要[EB/OL].(2009-03-24)[2014-05-16].http://dyna.boe.ttct.edu.tw/data/user/seaweb/files/200903242350580.doc.

篇2

关键词:责任保险;法制环境;保险市场

中图分类号:F84文献标识码:A

一、贵州责任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法制环境不健全。责任险的发展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得以实现,特别是通过立法规范和推动实施,而我国责任险与其他国家相比发展程度不高,与法律先天不足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现行法律中有四部法律规定了相关的强制责任保险:一是《海洋环境保护法》第28条规定要强制实施油污染民事责任保险;二是《煤炭法》第44条规定要强制实施井下职工意外伤害保险;三是《建筑法》第48条规定要强制实施危险作业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四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7条规定要强制实施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在煤炭和建筑这些高危行业,《行业法》规定强制实施意外伤害保险,而现实中各地又出台了许多规定要求强制实施雇主责任险。贵州地方性法规也只有2004年贵阳市人大颁布的《贵阳市中小学生意外伤害条例》中有要求所有学校为在校学生投保校方责任保险的规定。但是,由于各部损害赔偿法规都只是针对不同领域做出的特殊规定,而《民事通则》本身对民事责任方面的规定相当概括,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的归责原则难以实现对社会公众的有效保护,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还没有相关立法,这造成实际生活中许多损害责任认定不清,损害赔偿难以落实到位。加之民事案件尤其容易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行政干预司法的案件时有发生;与此同时,由于各地经济状况不同,同类案件也会出现不同的赔偿结果,甚至同一地区的一审和二审法院之间因法官对法律认识不同,判决也有大相径庭的现象出现。

(二)责任险投保比例低,社会管理功能缺失。在西方发达国家,责任保险费收入一般占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30%左右,其中美国高达45%以上。在我国这一比例为4%左右,而在贵州责任险所占的比例仅为2%左右。有数据显示:2001~2003年,贵州全省四家财产保险公司共实现责任险保费收入6,677.28万元,仅占3年财产险总保费的2.4%。贵州省城镇单位在岗从业人员188万人中只有不到7,000人享受雇主责任保险保障,占比仅为0.3%。2003年贵州省医疗责任保险保费收入仅13万元,中介市场如律师责任险等则基本处于空白,使责任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处于缺失状态。

(三)市场主体认识不到位,维权成本高。由于保险在我国起步较晚,人们认知程度较低,特别是责任保险,了解的人更少。2008年笔者在贵州贵阳市随机对58名企业员工进行调查,其中了解责任保险的只占被调查对象的5%;还有62%的被调查对象因为认为出事故自己有责任,有2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单位没有赔偿责任而不要求赔偿。同时,14%的被调查对象直接是因为要求赔偿的难度大而放弃要求赔偿;62%的被调查对象因为损失小而放弃赔偿,这说明索赔程序复杂或索赔的成本高,阻碍了人们对责任保险的需求。

(四)保险公司经营难度大,产品及服务有缺陷。在现有的购买者市场上,由于基本上都是统保性质,保险公司为达到规模效应,不惜以降低费率、调剂使用保额、提高手续费等手段争取保费,使得保险公司之间竞争白热化,导致近年来该险种的利润直线下降。以贵州人保为例,2005年赔款金额957万元,增速0.26%;2006年赔款1,641万元,增速71.44%;截止2007年5月,赔款支出809万元,未决赔款2,353万元,该险种利润率已接近0。

(五)企业逃避责任,减少成本支出。在责任保险发展中,社会法律环境以及公众对企业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使得在当前安全生产领域的一个突出矛盾,是私营小企业事故频发。贵州乃至全国发生的重特大事故,大部分发生在私营小企业。不少私营业主安全生产法律意识淡漠,对安全生产工作不重视,不愿在安全保护上增加投入;个别业主以牺牲工人的安全和健康来换取超额利润。一旦发生重特大事故,由于企业规模小,家底薄,业主往往躲避逃匿,把抢险救灾和事故善后推给地方政府承担。这样就使公共灾害事故多由政府独家承担,导致处理成本过高,财政负担过重,风险过于集中,形成“业主发财,政府发丧”的状况。

二、加快发展我国责任保险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并切实加以贯彻落实。目前,我国除《民法通则》外,已陆续出台了《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注册会计师法》、《律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的解释》等几十部关于损害赔偿的法律规范,为责任保险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制度保证。但是,民事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特别是有关民事赔偿责任的规定缺乏力度。建议监管部门和有关政府部门,在各种法律的研究制定当中,充分考虑这些问题,为责任保险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国家立法机关和有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对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的法律予以细化,建立和完善民事责任赔偿机制,尤其应建立健全保护民事责任受害方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制度、明确民事赔偿责任的法律界定、加大责任方的侵权过失成本、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为责任险的发展奠定基础;还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使法律法规得以有效贯彻落实,对有困难的受害者提供一定的法律援助,更好地维护当事人权益,以推动责任保险业务发展。加快建立和健全各项法律和法规,还要明确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加强专业培训,提高各执法部门及工作人员的执法水平,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证民事法律责任的贯彻实行,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借助各种舆论工具,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加强普法工作和责任保险的宣传工作,重点是宣传民事侵权责任的依法处理和责任保险的作用,提高国民的法治意识和保险意识,使人们充分意识到责任保险的重要性,提高责任保险的社会影响力。

(二)加大责任保险的宣传,扩大责任保险的影响,实现责任保险的社会功能。责任保险之所以发展缓慢,很重要的是社会认知程度低,参保意识差。要使责任保险这种积极的风险管理手段渗透到社会生活中,需要一个宣传和引导的过程。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媒体机构等独立于保险公司的第三人,其做的宣传更容易被公众接受。因此,这些机构应将责任保险知识的普及作为保险行业的一项长期工程来抓。通过对责任保险宣传进行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创新形式,来扩大责任保险宣传的覆盖面,不断提高企业及个人的保险意识。策划好媒体上的广告式宣传、大型保险主体式活动宣传、体育赛事或演唱会等业务承保式宣传、巨灾保险赔付新闻会式宣传以及我们营销人员走户串门式销售、可散发或领取保险知识小册子等。要立足以最小成本达到最广泛的人群获知责任保险,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维权意识,特别是要全面提高公众对责任保险功能和作用的认识,努力培育适合责任保险发展的社会大环境。

(三)引导保险公司加强风险管理,提高专业技术含量。责任保险市场风险比较大,保险公司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在日本,保险公司都是通过风险管理子公司去做风险管理工作,他们会针对不同的客户、不同产品的不同特性提出风险问题并提供确切建议。我国也可以参照这种做法。

保险监管部门也可以统一协调责任险的风险分散,避免风险单位的集中,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这样,不但可以鼓励建立行业责任险共保体,提高责任险的整体承保能力;而且可以加大再保险公司对责任险的参与程度,拓宽责任险的分保渠道;政府还可以考虑加大对保险公司发展责任险的财政补贴,分散保险公司的部分风险和经营压力,提高保险公司经营责任险的积极性。对于新推出的责任险种,由于费率制定比较困难,可以参考类似产品中有相同风险的数据,也可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保险公司可以将免赔额提高,免除责任订得多些。

同时,保险公司要加强电子信息数据管理,通过对承保、理赔方面分险种、分阶段的历史数据采集、分析,为进一步完善核保核赔体系提供数据支持,为科学准确制订营销方案提供依据。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控制经营风险。新的责任险开办时间比较短,控制风险的经验不足。因此,保险公司在强调拓展业务的同时,要强化管理,科学控制风险对运行一个或两个承保周期后被认定为质量较差的业务,进行改良或停办。公司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团结协作促进业务的健康发展。各保险公司还应加强信息的采集,及时了解本地其他公司和外埠地区责任险业务发展的方向及特点,同时加强各保险公司之间的责任险信息流通,及时推广成功经验。整合客户需求,强化对公司核心客户的服务。责任险对大多数客户来说,仍是陌生业务,因此为客户分析风险的同时,应针对其风险状况,提供菜单式保险建议书。

(四)加大责任保险创新力度。打造责任险的品牌险种是在责任险市场上竞争取胜的关键。各保险公司要整合产品优势,以创新险种为动力源,积极探索新的业务领域,实施营销组合策略;积极开辟新的业务渠道,应对竞争挑战。通过险种组合、包装,推出适合营销展业,具有优势的保险产品,并应结合形势,采取措施应对各种法规政策对各险种业务的影响。如新《物业管理条例》的颁布,对物业责任保险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故应加大物业管理责任保险业务的推广工作。各保险公司还要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分类别、分步骤开发责任保险产品。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公众对保险认识程度的差别等原因,决定了责任保险的开发不可能完全统一,所以保险公司必须根据不同的客户,有针对性地开发各类责任险产品。比如,开发产品责任保险,可以从出口产品的公司入手;开发公众责任保险,可以从涉外公司入手;开发雇主责任保险,可以从外资、合资公司入手;开发职业责任保险,可以从对外交往比较多、了解国际惯例的职业入手。原因是这些领域对责任保险的接受程度较高,推广起来相对容易。

(五)推行部分责任保险强制保险制度。我国对待责任保险的态度与其他财产保险一样,坚持自愿原则,这是与我国《保险法》相吻合的。根据我国《保险法》的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保险的以外,保险公司和其他单位不得强制他人订立保险合同。责任保险如果依然在这一传统的模式中运作,业主、经营管理者、公共活动组织者基于成本因素和侥幸心理不愿意投保相关责任保险的情况十分普遍。一旦事故发生,自己承担巨额赔付款不说,更主要的是对受损害人会造成权益维护的不及时、不到位。从这个角度讲,责任保险的投保已经不单单是一个人、一个机构自身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所以,当自愿原则不但没有达到利益维护目的,反而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害时,加以改变就毋庸置疑了。有必要对自由、权利进行限制,由国家公力介入,变责任保险自愿原则为强制原则,即实行强制责任保险。真正实现仅以投保人个人利益的小损失换回自己、他人乃至社会大权益的维护。

(作者单位: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徐福金,李铁军.发展责任保险构建和谐社会.鞍山社会科学,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