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点

篇1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4-0179-02

1 引言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不断的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方向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当今时代是大数据的时代,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交平台、云存储计算、物联网被广泛应用。高职院校的教学需要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将传统的以课堂和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和学生网络共享资源、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目前,微课程、MOOC(慕课)、翻转课堂是比较典型的信息化教学的方式。

2 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及意义

信息化教学依托数字媒体设备、智能设备和互联网,运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教学。信息化教学的重点是使用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使用可以网络共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的人物、地点、时间不再受到局限。教师利用各种信息化技术手段制作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并利用社交平台、物联网、云存储等多种渠道共享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转发这些教学资源,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学习资源,并利用网络探讨学习成果,分析学习中的问题。

教师将设计好的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推送到网络平台,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共享教学资源,达到校内校外学习、线上线下学习的融合,即一种泛在的学习状态。信息化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达到泛在学习的状态。

3 信息化教学的资源

目前,课堂演示、模拟实验、教学游戏软件、网络课程是被广泛应用的几类信息化教学资源。课堂演示利用教学环境中的多种信息化教学设备,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演示。模拟实验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更具学习者输入的参数显示对应的模拟状态,启发学习者在仿真实验中学习。教学游戏软件将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中,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网络课程有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形式。

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基本为数字化资源,所以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视频、音频、图像、图片等多中形式。由于社交平台、物联网、云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规模可以是海量的,传播速度极快,传播面广泛。在学习者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很好的实现人机交互,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沟通,是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体。

4 信息化教学设计实例

翻转课堂是信息化教学的一种形式。利用翻转课堂,教师将某一知识点的内容制作成视频,至网络,随时供学习者学习。由于知识点少且精,学习者能够针对该学习点进行有趣主动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本实例针对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关键路径这一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使用epointer进行教学板书,使用build0318录制教学视频。

5 结束语

在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传统的教学转变为多元化、自主性强的教学。文本阐述了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意义,并使用翻转课堂实例信息演示。信息化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需要不断探索和努力改进。

参考文献:

[1] 袁小红.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有效性研究_袁小红[J].中国电化教育,2011(9).

篇2

关键词 新课程 资源建设 资源应用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选择和搭建资源平台

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应用首先得选择一个优秀的资源管理平台,该平台在中学资源建设和应用中应具备这样一些特点:(1)资源平台的技术简易性和可操作性;(2)良好的分类管理和检索功能;(3)资源建设和应用群体的权限设计;(4)资源便利的分离与整合功能。我们这里选择Moodle平台,此平台全球范围内使用广泛,在国内的部分地区和学校有了成功的应用案例。Moodle平台有技术门槛低、代码开源、免费使用和实用效果好等特点。它在资源分类上可以自主创建课程和自由划分资源分类,支持各种类型的资源上传。课程用户权限明晰,不同用户对不同课程及资源权限不一,能有效地对资源进行保护和应用。Moodle平台是一个基于B/S模式的网站程序,资源浏览和应用方便,在中学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实用性强。

2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及教师必须重视中小学教师教学技术能力培训,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学校校本培训中应组织开展资源平台(Moodle平台)的专项培训,提高教师对资源平台的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1)培训资料准备。选购部分Moodle相关的书籍,如《Moodle网络课程平台(曾棕根)》《Moodle课程设计(黎加厚)》等;整理制作校本Moodle平台教师培训手册;设计开发Moodle信息化课程设计培训教程如:Moodle课程资源设计、交互式课程活动设计、协作式课程活动设计学生评价设计与管理等。

(2)培训方式:培训采取分层、集中、分散的方式。

分层:即先对骨干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使之较熟练地掌握Moodle平台的操作使用,并能够达到对一般教师的指导水平。

集中:即对全体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使之初步了解Moodle平台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学习使用该平台。

分散:即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教师在自学时由骨干教师进行辅导,逐步达到较熟练地进行操作使用的水平。

(3)采用教师分组网络探究学习方式,在校园网对Moodle平台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并及时将学习情况在组内进行总结反馈。

(4)对全员进行集中培训,使学校70%以上老师能利用此平台使用教学资源,并能利用此平台实现交流互动,设计教学方案。

3 新课程资源库建设

3.1 外建教学资源

以教研组为单位,教师按年级分工从已积累的教学资源中筛选高质量、专业性和实用性强的各类教学资源,此外教师还可以从网络上挑选和下载对本专业有用的教学课件、试题库、教学案例、电子期刊、各种视频、网页、文件、素材等资源。这些资源通过Moodle平台到学科的具体章节或知识点。

3.2 自建教学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产生一些自建性资源,如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试题、教学案例,教师的教学反思,学生收集的学习资源、学习心得等,这些资源是教师和学生长期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可以把这些自建性资源上传到Moodle平台进行管理,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师生共建。

3.3 动态资源库建设

动态教学资源建设主要通过Moodle平台的互动专栏来创建,可以方便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和问题解决。教学活动是学生知识构建过程中的学习支架,Moodle平台中含有丰富的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模块,可以构建任何类型的动态教学资源库,如:作业、测验、专题讨论、聊天室、论坛、词汇表、问卷调查、投票、Wikis和Blog等。同时也可以动态地自由组合各种教学活动,将各种不同的动态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以便满足教学目标。

4 教学资源平台的应用

(1)应用目标:在常规教学活动中,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的组织及融合是教学资源应用的关键。依照教学设计理念,将教学信息相关的教学对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课程结构和教学资源库进行组织管理,形成教学体系架构,以适应学科教学的需要,便于师生快速搜索和使用资源。根据认知结构及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将现有的教学资源组织为多样化、立体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包含文字、图片、PPT、动画、教学音频、教学录像等。

(2)教师应用: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领者,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后通过自主学习站点获取基本的知识和方法。教学过程与moodle资源平台的融合,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学习,学生可以在讨论中更好地理解知识,生生在互助合作中学会了表达,学会了交流与合作,逐步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课程中必须要用一定时间向同学介绍该平台的使用方法,让他们学会用平台,乐于用平台。让Moodle资源平台成为学生离开教室后的第二课堂,并能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

(4)应用措施:常规化教学应用让每位教师和学生都拥有平台账号以及相应的课程权限,让平台成为教师教学资源的主要来源,将部分学科或学科部分章节的教学活动转移到平台上进行网络教学探索。

新课标信息化教学技能大赛:通过信息化教学技能大赛提高教师对教学课程资源的自主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举办优质Moodle课程包评选活动:Moodle课程包是基于Moodle平台开发学科具体章节网络课程,然后将此课程备份便可以打成一个课程包。此时的包是基于平台的,因此它符合scorm标准,所以再将它直接导入别的平台(符合scorm标准)进行恢复便可以直接使用。

学年度教师教学资源贡献评选:教学资源是相同学科教师共建共享的,因此资源建设必须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资源贡献评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教师参与资源建设。

5 预期创新成果

(1)形成高中新课程特点的Moodle教学资源库;(2)校园内外师生互联的信息化自主学习平台;(3)部分实效优质的高中新课程Moodle课程包;(4)形成以Moodle平台构建高中新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模式;(5)形成以Moodle平台构建高中新课程教学资源应用模式。

篇3

论文摘要: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遵循新的设计理念,改变传统的资源设计思想。因此,扩大资源开发主体,选择恰当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面向学习者的“学教并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等新型资源设计理念的贯彻,保障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质量,能够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信息化浪潮在教育领域的涌动,使信息化教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教育超越了时空开始向所有人开放,实现了学习的开放化和个性化。教育信息化改变了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传统的印刷资料等教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教学需要,以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为基础设计、开发、存储和处理支持教与学活动的新型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由于其处理数字化、存储海量化、管理智能化、显示多媒体化、传输网络化、交互性强等特点,有效地满足了信息化教育的需要,是支持信息化教育活动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政府都在探索课程改革,我国政府为了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首先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以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培养大量符合信息时代要求、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新课程改革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wwW.133229.cOm针对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选择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和全面实施,都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提出了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是面向学生的“以学为主”的“学习型”资源。要求改变过去资源建设主要为教师教学服务的“以教为主”的“助教型”资源建设思想。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不但要便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还要支持学生为中心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如研究型学习、协作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倡导体验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既能帮助教师“教”得更好,又能帮助学生“学”得更快、更好、更轻松。

2.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结构是“主题单元型”的系统化和结构化资源。需要根据先进的教育理论对教学资源进行精心设计,改变过去对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的简单堆积和对教学内容的简单呈现的做法。在“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主题进行深度挖掘,引导学生思考,以启发、探索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体现教师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角色。

3.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形态上重视动态智慧型资源建设。以往的资源大多以静态素材库、课件库、教案库、试题库等形式存在,以硬盘或光盘为存贮介质存放在服务器上,供师生下载使用,资源内容更新缓慢,没有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势,将各地的智力资源利用起来。随着互联网的核心转向人力资源的“互联”和人的智慧的“互联”,“人”作为一种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继续加强着眼于“物”的静态的资源库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发展着眼于“人”的动态资源建设,使师生在交流、互动与合作中发展。

4.新课程改革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智能化的知识管理”型资源。从资源系统性和结构性出发的传统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信息更新快、传播迅速的信息时代的要求,学习者和教师面对越来越多的教育信息资源,要能准确、有效、迅速地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必须改变传统的资源管理模式,采用“智能化知识管理”方式,使知识的获得、储存和传播更优化和合理,充分利用各种智能技术,使师生借助知识管理平台共享和利用知识,激发师生生产和创造知识,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理念

信息化教学资源要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必须改变传统资源设计理念,体现新型教学资源设计理念,具体表现为:

1.选择恰当的原则与方法指导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国内学者提出了一些资源设计的原则.主要有多媒体软件、网络课程和网络课件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原则,例如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是:(1)个性化;(2)协作化;(3)多媒体;(4)动态化;(5)交互性;(6)共享性。还有学者提出了网络课件的设计原则包括:(1)交互性原则;(2)界面直观友好原则;(3)培养创新能力原则;(4)科学性原则;(5)协作性原则;(6)教学设计原则。其中教学设计原则指出要注意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结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知识表现形式,设计能够有力地促进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策略。除了这些针对特定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原则,国外还提出了一般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应共同遵循的原则与方法。英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署向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者,提出了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十条原则与方法,具休为:(1)说明信息化教学资源与非信息化教学资源相比较的优越之处;(2)提供合适的教育刺激和反馈;(3)提供适合学习者的挑战性任务;(4)适当的情景下,鼓励协作学习;(5)让使用者可以发掘、改造、鉴别资源,以满足其特定需求;(6)在适当的情景下,让学习者可以选择和安排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顺序;(7)支持用户定制资源;(g)根据学习目标,恰当运用多种媒体(如图表、动画、图片、视频和音频),吸引学习者参与学习;(9)在适当的条件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记录工具;(10)充分利用所使用的平台能提供的一切功能(例如pda、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电话)。在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指导下,既遵循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一般原则与方法,还要根据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类别与形式遵循特定资源的设计原则,精心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

2.要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面向学习者的“学教并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是一项以帮助人们学习为目的的事业”。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当前许多教学资源是为教师的学科教学提供素材、教案、试题、课件等,以“学”为中心,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资源比较少,要转变以“教”为主的教学资源设计,坚持“学教并重”的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资源设计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以“学”为中心的思想,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活动理论等学习理论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学资源,开发不仅能促进“教”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主体的多元化。

3.加强以学科知识点为组织的结构化教学资源设计。据调查,按学科知识点组织、结构化程度比较高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更受中小学教师特别是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欢迎,但这类教学资源还不多。在当前从面向学科的教学资源设计向以主题资源设计过渡过程中,开发了一些优秀主题资源和主题资源网站,有利于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学习。在西部信息化教学设施短缺、教师是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应用主体、其资源整合加工能力不强的情况下,主题资源不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在开展主题资源设计的同时,加强以学科知识为组织的结构化教学资源设计,既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又保持各学科知识点的相对独立,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计便于直接应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4.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媒体技术。信息化教学资源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在资源设计过程中,在确定了资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后,选择媒体技术时,要考虑国内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考虑师生获取新媒体的可能性,利用现有的媒体技术能开发的教学资源,不片面追求新技术,尽量选择在大部分中小学比较普及的媒体技术来设计开发教学资源,注意照顾学校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媒体技术,增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适用性和推广性。

5.提高资源开发人员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资源建设,设计者既要熟悉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知识,还要熟悉各种媒体技术和工具,具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当前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接受过专业训练和相关培训的人员还比较少,要开发出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必须提高教学资源开发人员的资源设计能力。

篇4

一、独立学院教学内容网络信息化建存在的问题

第一,投入不足,信息技术基础落后,对高教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有限,缺乏研究探索、组织实施的构思和规划,不适应高等教育规模教学状态下保证提高教学质量形势的要求。第二,国有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建设与应用工作处于重研究轻实践、重成果轻应用、重获奖轻共享的时期,而独立学院还落后于国有普通高校的这种状况,缺乏必要的研究和成果积累,是比较薄弱的领域。第三,理论先导、应用厚重的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还处于模糊阶段,这种定位反映在网络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要求、手段、特色更是没有形成。

二、课题研究过程、方法和成果

(一)课题研究过程和方法

1.教学团队设计研究方案和细节。教学团队转为课题小组,根据课题需要和个人专长,撰写开题报告,邀请院内有关专家听会,并提出指导意见。2.收集相关资料,阶段交流和信息反馈。查阅大量国内国外有关信息、行业资料,搜集与个案课程(市场营销)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案例教学资料库。3.全体课题组成员多轮次与教师和学生进行座谈和讨论,了解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的对信息化内容、模式和手段的需求。4.抓住机会,参加一些与课题、课程相关的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兼收并蓄,吸收借鉴。5.课程组进行分工,并定期进行进度汇报,解决发现的问题及新思路。6.分工合作完成网络教学平台。7.形成最终研究成果。

(二)研究成果

以独立院校“市场营销”课为个案课程,建立了“市场营销”课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并已在独立院校投入使用。网络平台为载体的教信息化教学模块有:学科介绍、师资力量、纸质教材、电子教案、教学大纲、音像资源、实践实训、成果及效果、学习自测、学习论坛、在线答疑、参考文献等10余个模块。信息化的网络教学平台与日常教学互为支撑,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全方位新立体化的教学解决方案。

三、创新探索和实践突破

通过对个案课程教学内容信息化的研究、建设和应用,为精品课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探索独立院校网络教学内容信息化的模式及方法,取得了一定的创新和突破。

(一)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了开放式共享的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核心内容,网络教学平台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平台。通过个案课程“市场营销”的研究与实践,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了丰富的、立体的、开发式的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平台。课程平台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电子题库、在线答疑等13个模块。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使用。该课程信息化教学内容均已在我院投入使用,并且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好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使用。利用互联网的全年24小时无休和开放式特点,提供了课程教学资源开放的共享网络平台。

(二)信息化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有力支撑和补充

网络平台为载体的教信息化教学模块有:学科介绍、师资力量、纸质教材、电子教案、教学大纲、音像课堂、实践实训、成果及效果、学习自测、学习论坛、在线答疑、参考文献等10余个模块,构成了网络环境中的教学平台体系,填补师生分离无法教与学的教学空白,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学生通过“学习自测、在线答疑和学习论坛”途径实现了知识拓展、自学和发现式学习,基于网络的教学平台是日常教学的有力支持。

(三)为精品课及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按照精品课和精品课程资源库的内容要求、资源要求、技术要求进行建设,建立了初具精品课程资源库模式的“市场营销”课网络教学平台,为精品课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我们充分利信息技术,借助网络搭建了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使在线能力训练、在线自主测试、在线讨论、在线答疑和师生分离的知识点传递等功能得以实现,网页页面和软件平台界面都具有较好的亲和力,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是现代化教学的集中体现。

四、研究的应用价值

理论与应用兼容并突出应用是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网络教学信息平台要反映这种应用性要求,区别于传统本科的教育教学,这种探索使其实践性价值凸显。

(一)以独立学院教改为切入点,具有普遍意义

和特殊价值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使面授教学的交互手段获得了延展的生命力。传统讲授与现代教学信息沟通手段相互配合,取长补短,讲授与远程交互助学相长,这种辩证的教学手段对巩固和强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发挥网络无时空限制的特点,具有重要作用。成果对提升应用型本科学院的教学质量具有普遍意义,网络教学资源会使同类院校的教学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应用型本科学院提升现代化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发挥作用。

(二)利用网络及信息化手段挖掘了教学服务性

以独立院校教改为切入点加以研究并应用,为教改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日常的教学方法:课堂精讲、案例教学法、项目研究法、分组讨论和情境模拟等;教学工具与手段:纸介质教材、大纲、教案、黑板和笔记本等;通过网络平台、借助网络信息化服务的辅助:计算机、软件、下载、远程在线沟通、在线答疑与学习讨论、在线自测等。使教与学双方得以分离,改善了知识的无形性、难以触知性、难以储存性,从而缩小了不同教师授课的品质的差异性。通过在线模拟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有形性、可触知性,通过教学平台的在线互动实现师生分离状态下课程的储存性,通过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课程的同质化。从而发掘教学服务的无形性、难以触知性、难以储存性、品质差异性和不可分离性。

(三)以课程教改为切入点,具有广泛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我们以“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充分结合了教学实际,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不断改善,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师和学生。充分挖掘和发挥教师、学生在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作用和地位,具有广泛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五、结语

篇5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大学美术;教学特点;价值;措施

本文探究分析了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的教学特点,并提出了几点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大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的方法和措施,希望给有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受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等因素的中和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社会性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大学教育也受到了影响,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不断显露信息化特征。本文归纳总结了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的突出特点,详情如下。

1.多元化

多元化是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学的突出特征之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区域甚至是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资源共享。大学美术教学工作者足不出户,就能够利用互联网收集和筛选先进有益的教学资源,使学生们接触到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学资源的丰富,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扩宽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方向,实现百花齐放,从而促进了大学美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2.自主性

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自主性更强。上文提到,受到网络资源共享的影响,大学美术的教学资源会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发展方向也更加多元。除了能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学习,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促进了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培养。

3.交流性

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交流性增强。伴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地的交流联系变得更加便捷,交流活动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互联网,可以实现师生间交流、校际交流以及国内外学校的交流。交流的主要方式有网上教研、教学资料共享、网络课程等。

二、分析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美术教育的价值

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共享,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美术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网络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促进了世界各地的交流与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学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也促进了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利用多种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离不开信息技术。对此,有关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和先进经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大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刺激了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的衍生和发展,也丰富了现阶段大学美术的教学方法。此外,大学美术的信息化教学,也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资源贡献条件,促进了自主学习的发展,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三、探究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美术教育的有效措施

1.完善信息化设施

首先,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大学美术信息化教学措施。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对美术课程的教学设施进行信息化调整,主要的实施方法有兴建多媒体网络教室、规划区域教学网络等。利用多媒体网络,将不同的教室联系起来,实现资源的共享。除此之外,授课教师也能够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及时、了解每一位听课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和不解,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学习。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让学生收获到了更多的知识;也缓解美术教师上大课的压力,减轻了教师的实际工作强度。本文认为,学校建立的多媒体授课教室应该具备以下功能,分别是广播功能、转播功能、监视功能、私信功能等。广播功能是指授课教师可以将屏幕上的内容呈现到每一位学生的屏幕上,避免大屏幕授课的简单杂乱;转播功能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某一位学生的屏幕内容呈现在其他学生的屏幕上,这一功能主要是适用于示范教学、提问等;监视功能是指教师的主机能够监控所有学生的电脑运行情况,防止学生用电脑做与教学无关的事;私信功能是指教师能够接收到从学生电脑中发出的私信,主要适用于答疑环节、或者是学生向老师提出建议等。

2.收集资源

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收集各种积极有益的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应该建立校内的教学资源共享系统,将收集到的资源存储在专门的数据库内。在授课过程中,教学可以随时访问资源数据库,调取信息资源,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利用数据库来查询自己所需的资料,用于学习研究、写论文等。

3.实践能力

大学美术教学的信息化发展,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信息技术为媒介。联系美术教学和其他学科,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如美术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绘画,为将来从事艺术设计的学生丰富实践能力。

四、结语

大学美术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突破固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信息技术在大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参与度;充分合理的利用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大学美术的教学水平,促进我国美学教育的整体发展。

作者:杨梦玲 单位:湖北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邢澄.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5(17).

[2]王凯.中日美术教育的比较——以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的教学模式为例[J].美育学刊,2010(1).

[3]林叶红.广西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4]曹国洪,牟云刚.对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现状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1(5).

[5]刘靖君.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

[6]殷会利.发展中的民族美术教育——记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J].美术观察,2005(4).

篇6

[关键词]:校园网 教学资源 构建规划

一、引言

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背景下,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成为主要的建设内容之一,数字化校园网的建立,为教学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然而,很多学校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学信息资源,而难以发挥在教学与教研中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了设备的大量闲置与浪费。缺乏教学信息资源已严重制约了学校网络教学的发展,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巨大障碍。学校网上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已迫在眉睫。

二、校园网教学资源库的构建规划

1.需求观

建设教学资源库的目的是为信息化教学服务,因此无论是教学资源的内容还是功能上都应充分考虑教学的需求,具有可利用性,使学生、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能方便、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在建设教学资源库之前,各专业、各课程都须要对学生、教师的需求的进行需求调研分析,即结合实际情况,从更加专业的角度来制作各个专业、各个课程的教学资源。

2.规范观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须符合信息化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资源种类、文件格式等进行定义时要根据统一的规范标准,由于教学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人们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便会出现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教学资源,因而不易管理和利用。为了更有效地建设好各专业各课程教学资源库,促进各资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提高教育资源检索的效率与准确度,保证资源建设的质量,制订教学资源建设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3.动态平衡观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一个“无――有――使用――更新――使用……”不断循环的动态过程,每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和该课程设计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随着专业技术的更新和专业课程的不断增加,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和功能应不断地完善和更新,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三、在校园网教学资源库的构建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1.内容的配套性和延续性是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本要求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涉及理论教学、实训教学、视频教学、教学考核、教学互动等方面的系统工程。因而在资源库的建设中,除了将目光放在“收集更多资源”时,还更多从教学需求出发,对资源库的各个子模块进行系统的设计。这样建设的教学资源不仅能反映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与教学实际需相符;还有利于资源库资源在教学和学习中使用。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他们的经验更贴近于资源库使用者的需求。在校园网教学资源的建设中,不应该仅看重于PPT、教学视频、动画等现成的素材上,更因该注重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具有互动关系的教师和学生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资源。将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资源纳入校园网教学资源的建设中,这些内容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更新,进而使得资源库不断更新,建设成有校本特色的、个性化的、动态的校园网教学资源库。

2.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是“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础

要使资源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必须拥有一支具有较高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队伍。我校十分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因为,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硬件是基础,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才是关键。为保证我校拥有一批水平高,能灵活运用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的教师队伍,我校开展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培训活动,使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水平,教研能力和运用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有老师能通过网络交流优秀教案、论文和优秀教学软件,共享网上教学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络现代化教育教学。

3.运用“教学资源库”开展教学,创建新型教学结构,是创建资源库的最终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库的利用,这是我们建设资源库的最终目的。教师通过调用校园网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用于课堂教学,是校园网在教学中应用的主要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有许多好的教学设计的思想,但由于资源的缺乏,使得很多好的想法难以实现。而校园网的教学资源库可以提供最新、最优秀的、满足教学需求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利用校园网教学资源库所提供的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设计最好的教学过程,采用最好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方法,达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材、参考书是唯一的信息源的现象,为教师的备课、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优化了教师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

随着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和计算机网络在学校中的普及和应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成为校园网建设的主要内容。如何建设学校的资源库,成为摆在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良好的校园网是容器,教学资源是内容,一个容器如果没有内容,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建设中职校园网络硬件环境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教学资源库建设这一软件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燕清.基于校园网的高职专业课校本教学资源库特点与应用策略[J].对外经贸,2014(12).

[2]孙焱,韩琳.地方高校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思考[J].才智,2013(8).

篇7

[关键词]网络教学资源 数字化校园 教育信息化 教学资源库

[作者简介]王凤琦(1976- ),女,陕西西安人,长安大学教育技术与网络中心,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与远程教育。(陕西 西安 71006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62-02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各高校都在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多媒体教室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和硬件建设均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花费了巨大投资建设起来的校园网和多媒体网络教室,大多数存在有“路”无“车”或“路”多“车”少的问题,使得多媒体教学环境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了设备的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

一、网络教学资源的特点

1.教学资源的丰富性。网络具有无限的空间,通过网络可传送多种媒体教学信息,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单一教学信息的局面,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的种类,同时也展现了当今科技的最新教学内容,反映了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学习者可在线访问教学资源,收集大量的相关专业资料,对感兴趣的知识进行阅读或讨论,感受网络的便利。

2.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课程、教师、学习进度和学习时间,可以从网上查询自己想学的课程和资料,同时学习者在网上学习既可以是实时的,即异地教师、学生在同一时间进行教学活动;也可以是非实时的,即教师预先将教学内容及要求存放在服务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在网上下载进行学习。只要有电脑、电话线及Modem的地方,都是学习的场所。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提出问题、和其他学生进行讨论。

3.学习过程的动态性。通过网络可传送的多种媒体教学信息,既可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事先预置各种网上教学资源,由学习者各取所需,也可为学习者解决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新需求、新问题而同步制作相关资源。

4.老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邮箱、论坛、QQ、博客等交流工具实现远距离双向和多向信息交流,实现互动学习和多变互动的网络教学新模式。

二、现状分析

1.缺乏对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认识。不少学校对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长期以来几乎没有经费投入和相应的政策支持。教师制作的积极性不高。

2.缺乏标准化意识。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各自为政,闭门造车。缺乏统一规划和分工合作,大部分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缺乏教学设计,存在着严重的不规范,不开放,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教学效果差。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3.多媒体教学资源管理分散。早期制作和购置的一些视频教材和CAI课件没有完全实现集中管理。多媒体教材管理分散,甚至有些教学资源保存在教师个人手里,成了独立的“信息孤岛”,使其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4.网络教学资源匮乏。在多校区教学的学校,多媒体教学资源没有及时整合上网,教师上课奔波于各个校区之间,教师播放教学录像、办理借还手续、索取录像教材需要跨校区实现,给教师上课带来一定困难,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三、建设网上教学资源的必要性

1.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自从我国《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纲要》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热潮,在经费投入、建设规模、硬件平台、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但是,要营造信息化校园氛围,实现教育信息化,一定要处理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遵循硬件建设是基础,软件建设是关键,教学应用是核心的原则。

2.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要求。随着校园网的迅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已成为求学网的主流。进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实现资源共享,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教与学的平台,在校园网内任一地方教师都可以索取网络资源,进行备课、教学、学习。丰富的教学资源给教师备课提供了方便,可以大大减轻教师的劳动负担。学生可以不受地域、时间、专业的限制,随时随地的学习,这样可以极大地丰富知识,扩大信息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对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推进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公平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3.教学思想与经验交流的重要途径。在共建网络教学资源过程中,只有解决了教学资源设计中的共建问题,才能集中所长,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同时也可享受一流的资源,从而促进相互间的学习和交流,全面推动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四、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实施

1.更新教学理念是关键。网络教学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形式,在网络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首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制约,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优秀的资源应该属于全人类,而不是某个人,而网络教学的优势是资源共享。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教授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说的“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探索知识和意义的新媒体”,互联网也将成为一个人类交流知识与互助的网络。教育部部长曾经指出,“要把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教学信息上来,以优质的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促进教学信息化建设”。同时,高教[2005]1号文件指出:“加大教学信息化力度,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所以,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增强学校整体实力。当然,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必须制定相适应的规则。

2.建设网上教学资源库。建设与本学校网络运行环境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库,将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实现数字化,到网络环境中形成网络教学资源是当前的迫切需要,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新的教学功能,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扩充网络教学资源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整合校园内原有的录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精品课程及各种音像素材并实现数字化;二是多渠道扩充网络学习资源,尤其是从一些专业网站下载适合本校专业的教学资源;三是集中优势开发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共建共享。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真正的网络学习资源的新环境。

3.重视资源利用。关于教学资源重“建”轻“用”的现象在我国比较普遍。教学资源的应用,对于教师要特别注重各类素材的建设,便于教师随意选用适合自己的知识点,充分体现教学的个性化。对于学生不同的学习模式,特别注重各学科优秀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学生个体的差异很大,只有广大师生将资源用起来了,才能达到建设教学资源的真正目的。

4.对教师进行培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与教师在信息占有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再凭知识占用量征服学生,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掌握信息技术。新的教学资源的引入,要求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提高运用教学资源的应用能力,因此形成新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以适应新形势对教师发展的要求。

良好的环境氛围可以塑造人、影响人。教育技术的成功实施必然会促进校园信息化环境的发展,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应用的核心与关键。要取得网络在教学中的实际效应,就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陈邓安,吴福初,丛红日.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3).

[2]蒋东兴,张继才,罗念龙.高校网络教学现状与对策[J].计算机教育,2004(9).

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远程教育;教育信息化;信息系统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084―03

截止2008年4月,国内高等职业院校已有1100多所,已远远超过了本科院校的700多所。高职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实现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在借助远程教育手段提高办学质量同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思路,但总的来说,都有规模适度、由注重文凭教育到更注重培训教育、大量采用互联网等特点[1]。

现代远程教育需要现代化的管理、现代化的服务。而信息系统是现代远程教育现代化管理和服务的最重要的工具。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的过程,也是远程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经过几年的发展,各高职院校都建设了为学员服务的网站、网络学习平台、教务管理平台等。但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远程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网站、学习平台、管理平台,需要的是一整套完整的信息化系统,支持远程教学的各个环境,让学员、教师、办学管理单位成为一个有机互动的整体,真正实现闭环教学、管理,一切为学员和教学服务。现在,远程教育信息化系统更注重如下特点[2] [5] [6]:

(1) 所有的信息系统应该整合为一个整体,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员服务”的原则,以人为本的方式组织;

(2) 将服务的范围延伸,由现在主要的入学后的教学和教务管理向前延伸到招生、收费等、向后延伸到就业、校友服务等;

(3) 转变思想,从管理到服务,加强对学员的服务,包括学习服务和其他与学习相关的事务的服务;

(4) 加强学员、教师以及管理服务人员的互动,加强信息反馈,做到真正的闭环管理和教学,切实提高远程教学质量;

本文结合湖南地区部分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就高等职业远程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 远程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

高等职业远程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3]:一是办公信息系统,这部分主要包括网络学院内部的办公信息系统以及对外的信息系统(包括主页等)。为什么将内部的办公信息系统和对外的信息系统等放在一起了呢?办公信息系统对提高网络学院内部管理效率和提高管理规范化是必不可少的,许多办公信息系统产生的结果信息(如招生广告等)需要在网络学院对外的主页上,为了保证这些信息能准确无误、及时地到主页上,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办公信息系统与主页信息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二是教学业务系统,主要包括教学平台系统以及教务管理系统,这部分直接为高等职业远程教育的学员和教师服务,是与学员和教师关系最密切的系统。三是教学资源建设,这部分是远程教育的非常重要的内容,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建设过程,一般由网络学院、教师以及制作单位一起完成,许多网络学院也从市场上购买成熟的教学资源。这三部分中,前两部分是远程信息系统建设,与第三部分的教学资源建设紧密结合,共同形成了高等职业远程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部分。下面就分别对其中的办公信息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建设几部分做详细介绍。

1 办公信息系统

办公信息系统是高等职业远程教育机构的内部办公信息系统,高效率的内部办公网,能有效提高办公效率、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服务水平。一般说来,办公信息系统主要功能包括信息、公文流转、办公事务、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对外事务管理、教室与宿舍管理、人员与权限管理等。办公信息系统产生的许多结果信息,如招生信息等,需要迅速到主页上,为了提高对外信息的权威性和时效性,办公信息系统的信息和主页的信息应该整合在一起,这样,在办公信息系统里产生的需要对外的信息,就可以直接在主页上,保证了信息的权威性和信息的及时性。办公信息系统和教学业务系统也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如新的培训班开班计划在办公信息系统里经过审批后就直接进入了教务管理系统。实际上,办公信息系统与教学业务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组成了支撑远程教育的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平台[4]。

2 教务管理系统

教务管理系统是直接面对广大教师和学员的业务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学籍管理、教师管理、公告管理、专业管理、班级管理、教学站管理、课件管理、学期管理、开课管理、注册管理、选课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收费管理、系统配置、权限管理、教学评估管理和管理评估管理等。

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管理的思路也有所变化,这都会直接反映到教务管理系统里,主要要注意如下几点:

(1) 管理模式由学年制向学分制转换;

(2) 学员主体由学历教育学员变为培训学员,学员种类也越来越多;

(3) 要注意观念由“管理”转变为“服务”;

(4) 扩大服务范围和项目,比如:由入学后的教务管理延伸到招生前和招生后,由单纯选课延伸到选课、资料定购等多方面。

(5) 要注意多出统计分析报表,供领导分析使用。

3 教学平台

高等职业远程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受教育的学员和提供教育服务的远程教育机构和教师在地域上是分散的,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很少。知识的传递和师生的交流都是通过技术手段远距离完成的。随着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的传递手段由邮件、广播、电视发展到卫星、有线电视以及互联网。现在,许多远程教育采用的是有线电视、卫星广播以及互联网三网合一的传递方式,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其他方式相比,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平台具有费用相对低廉、能有效地传递知识、师生实时交互与非实时交互都很方便及时等突出优点,因此,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平台已经逐渐成为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教学平台。

现在的远程教育平台都具有信息、课件点播、作业处理、答疑讨论、在线考试、课程管理等基本功能,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查看课程相关信息、通知,上载和学习各种课件、布置、完成、批改作业,实时或者非实时方式地交流,安排、完成随堂测验等。老师还对课程有一定的管理功能,如学生的选课退课、助教管理等。为了让教学平台更好地为远程教育服务,远程教育教学平台还应该特别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1) 个性化的服务:对课程、教师、学员都能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如功能与界面的定制、各种个性化的设置、提醒等;

(2) 更丰富的交流工具:不但能实现文本的实时和非实时交流,也能实现音视频的实时与非实时交流,小组会议等;

(3) 对协作学习更好的支持:远程教育学员和教师有地域分散的特点,教学平台应该提供更好的协作学习环境,让师生能克服地域上的分散;

(4) 对各种课件的更广泛的支持:教学平台应该提供对各种标准、非标准课件的最广泛的支持,使各种课件都能在平台上点播使用;

(5) 对教学情况的跟踪、评估、反馈:远程教学平台应该提供对教学过程的详细的记录,对教学情况随时做出评估并及时反馈给教师、学员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因为远程教育和网络学习的特点,对教学质量非常不好把握,因此,系统这方面的功能就尤其重要,只有对教学的质量评估做好了,才可能实现真正的闭环教学。

4 教学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一直是高等职业远程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远程教育更多地借助网络等教学手段,师生面对面的交互比较少,再加上知识更新快,所以教学资源建设,特别是反映最新知识的教学资源建设显得特别重要。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其多样的表现形式、良好的应用效果、相对快速的制作周期、升级的方便性以及发行、传递的快速性逐渐成为现代远程教育主要形式的教学资源,现在各网络学院的教学资源建设也是以各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为主。在资源建设上,网络学院主要应该抓教学资源建设的建设规划、资源标准和质量控制,网络学院还应该关注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使用反馈、更新升级等。至于具体的资源是购买,与第三方合作制作还是自己组织专门队伍制作,要根据学科规划、人力物力资源、教学计划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 远程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1 明确建设思路

高等职业远程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化的功能,一定要有清晰的建设思路来指导。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学员的满意率,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因此,对信息化,必须要做到三个到位:首先是观念到位。管理人员要改变管理观念,要勇于从传统的管理手段向新的管理手段转换,也要认识到信息系统也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万能药”,管理人员对信息系统采取扶植、鼓励和积极参与的态度,既不能急功近利,希望系统立竿见影,也不能一发现问题就对信息系统全面否定,认为一无是处;提高对应用系统实施将带来变革的认识等。另外,教师、学员也要肯于接受新知识。其次是管理到位。要对信息系统的实施信息化不是简单建设一两个系统的问题,信息化建设是关系到全局的大事,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是贯彻办学思想的过程,也是理清管理思路、管理规范化的过程。因此,信息化建设必须得到网络学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必须得到中层干部的支持与参与,必须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为基础,必须有合理的体制与机制保障。最后是技术到位。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信息系统建设的概念和方法也不断发展和变化。成功的信息系统,必须紧跟现代信息技术前沿,致力于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信息系统建设主要考虑的技术因素包括:系统目标的确立、信息模型的建立、需求分析与体系结构设计、研发过程以及运行环境系统软硬件的选择和运行维护等,由于系统需要复杂,时间、人力、财力等资源有限,这就要求技术人员要和管理人员一起,理清管理思路,分析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选择成熟先进的技术路线,分阶段进行信息系统建设[7]。

2 促进管理规范化

管理规范化是高等职业远程教育最需要注意的地方。近年来,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管理的规范化程度越来越高,但远程教育的指导思想、办学思路、办学模式等也一直是在发展完善中,所有不可避免的许多的管理规定、管理流程等也是在逐步地发展完善中。事实上,远程教育信息化需要远程教育管理规范化,远程教育管理者也应该将信息化看作是带动管理规范化的有利条件并积极在信息化的过程中理顺管理思路,完善管理规定、规范管理流程,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规范化意识。这样规范化和信息化才能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信息化也才能起到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的作用。管理人员千万不要认为信息化就是简单地将以前自己所做地工作原封不动地让计算机去实现,一定是在将自己的管理流程理清楚后,再由信息化来实现[8]。

三 总结

高等职业的远程教育信息化是现代远程教育必走之路。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管理规范化,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办学和服务质量。因此,网络学院要从重视观念上、管理上以及技术上重视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逐步实施,在信息化建设和实施的过程钟,理顺管理思路,规范管理流程,培训和提供全体管理人员的规范化意识和服务意识,从而使信息化系统能真正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提高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范如涌,项晓乐.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3,(9).

[2] 荀莉,罗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3] 郭岚峰,杨桦.教育信息化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3).

[4] 刘俊英.高职教育信息化亟待加强[J].教育与职业,2004,(9).

[5] 董奇.信息化浪潮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嬗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6] 沈培华等.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三个到位[A].高校信息化研究会2003年学术论文集[C].

篇9

   1.信息化教学特点和主要手段

信息化教学是指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根据信息的传递方式和特点、以及教学、培训对象对知识信息加工处理的心理过程原理,尽可能多地调动教学媒体和各种课程教学信息资源,构建学生吸收信息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完成对所学知识信息建构,实现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挥的是引导和提示的作用。

以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现代教学媒体,具有传统教学媒体无法相提并论的交互性、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和即时学习特性。除了带来信息量上的“爆炸”,还有对信息感知者感官上的巨大冲击。使学生可以主动去接受知识并建构自身的知识与能力架构体系。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练员,学生成为知识和信息的探索者和追求者,成为项目的实施者,从而能够真正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因此,信息化教学具有: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环境的创设,互助互动而培养协作式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精神。

从具体实施层面上看,信息化教学可分为三大类别:即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教学虚拟实验和教学虚拟训练。

计算机辅助教学又分为课堂计算机教学和远程异地教学模式。课堂计算机教学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扩展教学内容,延续课堂教学效果。远程异地教学则是利用通信设备和因特网进行异地教学和辅导。

虚拟演示实验是利用相关的软件技术,根据实验要求对实验过程进行编排,这种方式无法实现交互,所以只能按照有序排列来进行。虚拟练习实验中,操作人员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可以根据实验要求来调整实验中的各种参数,从而取得各种可以比对的实验效果。虚拟演示实验和虚拟练习实验构成了教学模拟实验体系。后者在应用上空间更大,操作上更灵活,能够充分发挥实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虚拟训练通常是指利用虚拟软件,借助于计算机及相关设备进行训练的方式。虚拟训练在对象上比较固定,在操作上秩序性要求高,在结果上侧重于应用性。而不是像虚拟实验那样强调验证性。比较典型的实训平台有航空乘务类专业的“模拟客舱”等。此外,操作与练习、教学模拟、情景化学习、案例学习等也是比较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培养。

2.物流人才需求的特点和趋势

随着中国物流服务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物流行业的服务观念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进步、设备不断完善,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社会、地理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导致不同区域市场、不同类型的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各有特点,在知识结构、工作层次上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从层次上看,大致可分为战略型物流管理人才、管理运营型物流人才、技能操作型物流人才三类。战略型物流管理人才指的是从事企业战略方向规划、企业管理机制和流程规划、企业设备研发和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开发的高层次物流管理和研究人才,其特点是具有前瞻性思维,通晓物流活动全局,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企业全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或者是深诸某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物流理论和应用之道,能够提出独到见解和发展思路的人。具体而言,可包括企业物流战略管理人才、物流项目开发人才、物流技术开发与应用人才和物流教学科研人才等。

管理运营型物流人才是指熟悉物流管理和应用某一领域的流程和技术,具有岗位独到特长的专业人才。比如物流信息化管理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物流人才,以及熟悉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等。这类人才是物流行业的“技术精英”o技能操作型物流人才包括从事仓储、运输、配送、报关、货运、设备操作与维护的人员;进行物流信息搜集、录人、加工整理的人员;经济核算人员、企业配送中心调度管理人员。随着物流行业信息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企业对于具有扎实文化素质、掌握基础物流管理知识和技能,英语能力突出,了解国际贸易、国际海运等知识和操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从人才供求关系上说,战略性物流人才严重缺乏,同时企业需要大量一到岗就能上手、适应能力和操作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而目前全日制职教体系培养的人才尚无法与市场需求进行良好对接。

根据以上的分析,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可归纳为:实际操作能力、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中高层物流人才应具有把握全局能力、规划企业发展蓝图的能力。业务知识除了必须具备的物流管理知识之外,还应包括物流信息系统应用知识、商业知识、财务知识、英语知识等。

3.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物流人才培养平台,创新培养模式

3.1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物流人才培养平台

物流专业是典型的综合类职业专业,实践性强,面向的岗位群多。根据前述的分析,不同层次的物流岗位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要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确定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基于以上人才需求分析,物流人才培养一定要结合行业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以岗位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为依据,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组织。

基于信息化教学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基于物流职业资格架构,打破传统物流学科体系,以移动课堂为支撑,以贯穿岗位序列能力单元的工作任务和知识点为学习内容,以新一代物流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展现形式,以多元化评价体系为质量保证,利用基于过程管理的云技术平台,开创综合类职业专业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企业、信息化教学开发企业和职业院校通力合作,共同构建物流实操实训平台、信息化教学平台和物流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体系并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符合行业企业实际工作需要、从技术上和教学内容上能够得到充分保证的系统化物流人才培养平台。

信息化物流人才培养平台架构分为技术层、内容层和展现层。

技术层主要是构建能够支撑物流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教学需要的教学云平台。云计算平台一般划分为三类:以数据存储为主的存储型云平台,以数据处理为主的计算型云平台以及计算和数据存储处理兼顾的综合云计算平台。而用于物流信息化教学建设的云平台以数据存储为主,是为物流教学资源提供性能强大的信息存储和展示平台。

内容层主要指物流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建设,即规划、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的多层学习任务。广而言之,物流教学资源可以包括物流教学材料、师资力量、社会关系、场所及教具等,而此处特指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各种物流辅佐素材,包括录像、案例、教学软件、图片、习题等。除了已有的国家物流教学资源库体系以外,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物流人才需求的特点,与企业合作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物流教学资源。也就是说,内容层是一个可以扩充、不断增补更新修订的开放性平台。内容上要涵盖仓储配送、采购、运输、物流信息化技术和供应链等物流专业核心课程。

展现层包括物流仿真实训室和物流实操实训室。其中物流仿真实训室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实验室,针对物流教学特点,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其中,主要用于学生完成各种物流软件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设计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实验平台。

通常可以配备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生产物流系统、国际物流系统、物流成本管理系统、3D智能版仿真软件系统、物流信息网络平台物流中心选址分析工具、配送调度优化分析软件、装箱优化软件等。软件上模拟货物的采购、加工、存储、分拣、配送、销售、包装、装卸与搬运等物流和丨3息流的供应链完整流程。

物流实操实训室主要是仓储、运输、物流信息技术和设备在实训室的再现,其特点:一是具有操作训练和内容验证的功能。课程教学的许多内容需要通过实验课程来验证或者按岗位工程技术要求与规范来操作训练;因此,实验、实训过程中,在安全防范措施有效控制下,必须具备支持学生较长时间反复练习并允许学生犯错的能力。物流实验操作体验的内容包含所有物流岗位,如理货、叉车驾驶等,其目的不仅掌握实验或实训所要求的技能,而且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物流流程。二是仿制真实工程环境,深度剖析操作细节与工作原理的功能,严格按照岗位工程技术要求与规范来操作训练,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三是实训内容设计编排要按基本技能、项目技能与多项目联动技能逐步推进。四是实验内容柔性化并具有创新功能。实训内容来源于企业但要高于企业,把企业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实训系统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让学生能自主实训并更新实训内容,从而提高实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终上所述,以上信息化物流人才培养平台的特点是将物流知识学习和物流实验实训相结合,能够实现教学和实训的“无缝对接”,在目前国内职业院校的物流教学体系中居于领先地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平台最大的资源是企业与院校合作开发丰富的与企业岗位接轨的课程学习资源,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物流专业教育与实践脱节的面貌。同时对于各种信息化手段的综合运用,在移动平台上进行学习带来的巨大灵活性和新鲜感,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2开展信息化教学,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1)基于移动设备的线上合作学习。物流信息化教学平台是基于平板电脑展开基本的教学活动,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学习讨论和教学资源利用,教师主要作为引导者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习建议和引导。每个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参与学习项目并且在线上互动。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网上博客和微博让学生分享学习项目和个人想法。这些项目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团队合作,还能让学生掌握未来在职场或专业领域上实用的技术和信息。除此之外,学习还可以延伸到几乎每个学生都具备的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上,使学生可以灵活地在教室、寝室、图书馆等各类场所自主开展学习。

(2)学习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一体化教学。物流信息化教学平台整合了物流知识学习平台和物流实训平台,可以将理论知识学习和物流仿真实训、物流实操在内容上、场所上衔接起来,第一时间验证学习内容在操作上的可行性。

(3)可广泛用于企业人才培训培养。作为企业、学校共同开发的学习平台,可以随时作为各行各业物流岗位培训的资源平台,将相关行业企业与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助于推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加强人才培养,共同完善物流信息化教学平台。

(4)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提升专业和教学能力。物流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上线,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也能推动物流专业教师自发地开展专业知识学习、教学能力提升和企业实践。这是解决目前物流人才培养难题的最重要环节。教师在自身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资源建设、功能开发和平台管理,特别是可以把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和优势资源输人到信息化教学平台系统中,使信息化教学平台内容不断更新,功能不断完善,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4.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物流人才培养的风险及对策

(1) 教师意识和能力的局限性。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要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讲解员转变为既是讲解员又是教练员,实现教练合一,有机统一。尽管教师的权威和地位看似受到了信息化工具的挑战,但教师放下架子融人学生中,通过相互学习探讨的方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随时掌控教学进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如果教师在驾驭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上不够完备,或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预估不足、应变不及时,可能会出现课堂换控的局面。因此,教师不仅要熟悉专业知识,还要对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工具运用自如。总之,信息化教学最大的挑战在于教师自身,只有当教师能够很好地积累知识与技能,转变角色,调整心态,并在物流技术上不断进取、创新,才能做到在信息化教学中游刃有余。

在构建物流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同时,要系统、严格地按物流工程技术操作规范对教师队伍进行系统培训,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一致,也保证平台建设与师资能力提升同步。当然最好的途径是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直接接触物流生产过程,积累实践经验。

篇10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网络信息技术;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36—02

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是根据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的指导思想——以强电为主、强弱电结合,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宽口径培养目标的要求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偏基础课程。在该课程中几乎涵盖了有关电气工作的所有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与电气工程的各个方面均息息相关。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大院校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以此提高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效率。

一、电气工程基础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现状分析

电气工程基础课程的特点为:其一,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多。课程内容包括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每一章都是一个崭新的内容,并涵盖大量的理论知识点,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其二,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是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过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工程实训环节。

由于电气工程基础课程具备以上两个特点,所以对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电气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由于课程设置的教学学时数有限,即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无法全面讲授知识点以及与电气工程实践相联系,所以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以消化和理解较为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其次,课程教学没有把握住重点,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导致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进度,加之教师缺乏对学生必要的课后复习指导,从而造成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效率偏低;再次,课程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没有将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导致教学效果完成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

二、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一)信息化教学具备开放性的优势

信息化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上,使其具备较强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开放课程资源,使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入教学资源系统,可以随时进行课程学习。同时,在教学资源系统中存储了大量的仿真实验、演示实验、虚拟实验等实验教学信息,可以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弥补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缺失,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其次,信息化教学方式是一个开放的课程建设平台,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数字化资源,还可以有效促进产、学、研三者相结合,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二)信息化教学具备创新性的优势

网络信息化教学资源系统能够为课程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研究专题,让学生进行课外研究,使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学。学生在研究专题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信息化教学具备建设性的优势

信息化教学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使教学场地和教学时间不受任何限制。由于网络信息实现了高度共享,所以学生可以学习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满足学生差别化的学习需求,从而使信息化教学更具可持续发展性。

三、信息化教学在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使用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现阶段,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电气工程基础教学的内容不再只局限于教材当中,而是要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完成教学。在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对教学进行辅助时,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的是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能够充分地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其通过各式各样、图文并貌的动画、音乐、图形和图像等,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感性材料不足的缺陷,进一步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中声音和图像可以使原本较为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加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师能够将一些原本无法用语言描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进而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多媒体最强大的地方就在于其能够进行一些模拟操作,这样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由于多媒体的使用完全是教师在控制。为此,在软件的选取和课件的设计上应尽量贴近教学内容,只有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例如,可将发电机调速器的动作过程、凝气式火力发电厂的生产过程、一次设备及二次设备的调频过程、继电器保护器的分合闸过程、电气控制回路的动作过程、倒闸操作过程等等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种课件不但能够重复播放、反复操作,而且还能够出现不同的界面,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这种教学形式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多媒体教学的有效应用,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课程的内容随之加深,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变得更加容易。

(二)构建实践教学资源系统

实践教学资源系统的构建应以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础,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网络平台为支撑,以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开发为核心。同时实验内容的设置应尽量以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为依托,以此来体现出工程教育、职业取向的先进办学理念。该资源系统由以下四个模块构成:

1、管理模块。在整个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实验教师既是教学的指导者,也是信息网络平台的管理者和各种实验项目的开发者。这就要求实验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并将这部分经验有效地融入到信息网络教学当中,以此来监控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并从旁引导学生,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2、实验与实践模块。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和具体实验时间,这样有利于开放实验室运行模式的顺利实施。教师可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其设计必选和可选两类实验项目。学生则可借助信息网络平台,结合自己对各类实验的兴趣,合理选择所需的实验项目。当学生选好实验项目以后,教师按照实验项目的数目和具体参加人数,来编排实验时间表。对于一些教学以外的设计性实验,学生可自行组织成创新协作小组,然后进行提前预约,在获得相关负责人批准后,按照预先申请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时间完成相关实验。信息网络平台除了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外,还能够按照相关的行业特点设置标准化的测试题库,这样便于学生在网上进行专业技能竞赛,进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实践教学资源模块。信息网络环境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获取便捷、各种资源丰富。为此,构建一个检索快捷、资源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库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基础保障,有利于学生随时获取电气工程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和信息资源。

4、协作交流模块。信息网络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以实时交互的形式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不仅可以利用信息网路平台中的BBS及讯息等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也可以通过聊天室及视频会议等形式进行在线讨论,彼此间交流意见、答疑解惑。

(三)建设数字虚拟实验室

近年来,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基础课程中原有的纯物理实验现已无法适应现代化电力系统的需要,这部分实验已经很难满足电力系统实验教学的要求。为此,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采用数字虚拟试验则可以有效地克服实验仪器方面数量和质量的不足,以及教学经费和实验场地等相关因素的限制。学生可以借助计算机对电力系统的各种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并且还可以在计算机上实现遥视、遥控、遥测和遥调,由于计算机的自动化程度较高,所以实验效率也较之以往有了极大程度地提升。原有的纯物理实验因为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要求,致使实验难以达到设计性和开放性的目的,而数字虚拟实验却能够真正实现实验的设计性和开放性,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文辉.信息化技术下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z1).

[2]马幼捷,安小东,周雪松.电气工程虚拟实验技术的研究[J].电测与仪表,2006,(5).

[3]林屹.叶小玲.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21).

[4]田莉,罗映红.基于网络的电工电子虚拟实验合作学习[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