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的优势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体经济的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范式 金融 实体循环经济 超循环 耦合
一、引言
“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从中国目前转型攻坚之难,可以发现实体循环经济通过在领域、规模方面的扩展,对于可持续发展范式的重要战略意义。湖北省“十二五”谋划“跨越式发展”,一个重要的源动力来自于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而在国家整体战略取向降速(GDP增长率预期下调)、转方式(资源利用方式)、调结构(产业结构、利益分配结构)的大背景下,湖北的“跨越式发展”不能是传统范式的发展:既不能是对相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被动承接式发展、也不能是对相对发达地区过去发展模式的复制式发展,而必须是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约束条件下,基于发展范式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就“五个统筹”布局的国家战略而言,湖北的发展应是以突出“两型社会”特征为基础的“跨越”,而是否能够可持续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发展实践,应是湖北“跨越式发展”范式的核心要义。
二、全球价值的“金融内生”循环经济新范式
(一)金融“脱耦”限制了实体循环经济发展空间 传统循环经济理论,视角集中于实体经济物质循环,虽然可以在物质循环载体上讨论价值循环与信息循环(罗丽艳,2005),但属于虚拟经济范畴的金融运行却在理论和实际运行机制上,外生于循环经济系统。而在金融运行核心化的现代经济中,这意味着将不存在由循环经济理论指导的、以新增长范式姿态出现、以循环经济革命及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为核心绿色生态经济革命。从“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看,一方面,由于与金融 “脱耦”局限了应用领域,使得循环经济难以成为整体经济系统的生态增长范式,无法满足以“两型社会”循环经济发展,带动综合配套改革成功的国家战略目标;另一方面,传统循环经济本身在“两型建设”中的发展势头,也因主要依赖财政渠道的计划资金支持,而来自更加市场化渠道的“金融支持”,虽然在政策的一再支持鼓励下,却因缺乏融入循环经济运行的内生动力,使得抑制实体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瓶颈”难以消除。因此,如果没有循环经济理论的更新,就难以为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的“耦合”提供理论支持,而“纲要”关于十二·五时期“引导投资…向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的规划,其效能未免存疑。
(二)范式变革是全球经济金融格局重构的核心 所谓全球经济金融格局、金融规则重构,全球金融危机无疑是最大诱因。而如能从“过度金融化”角度剖析危机的策源,也就可以从金融危机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低碳金融”之兴起,察觉国际金融着眼于“绿色产业革命”的竞争,正始于金融资本在实体循环经济领域的布局。一个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深入融合(耦合)的时代正不可阻挡的到来。为了讨论作为“跨越式发展”核心的“两型建设”范式,本文提出了一个“范式形成模型”,如图(1)。由于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金融可持续竞争力重构的压力,以美国为代表的强势金融资本,借传统增长方式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借“生态责任”之名,力求主导“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思想的话语权,主要从提前布局“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革命”的角度,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结构与范式转变,从而实现以话语权、资本、技术优势主控全球经济金融新格局的战略转移。由于这是出于长期利益的战略安排,因此足以逐渐克服制约金融资本内生融入循环经济的障碍,虽然金融资本从来不会真正从“生态责任”出发、推动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的耦合,但受长期竞争优势的利益驱动,属于“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协同优化耦合”的新增长范式的时代将不可避免的到来。对我国而言,如果在思想、行为、范式形成方面,不能摆脱被动反应路径,势必在以范式变革为核心的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变迁中丧失先机,面临长期的不利竞争格局。因此,有必要调整生态利益分配的政策组合、主动树立包括金融系统在内的整体经济系统“生态责任”意识,谋取“绿色经济”话语权,充分利用循环经济起步低,应用空间大的“后发优势”,明确“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协同优化耦合”为“两型社会”的建设范式,切实推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耦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而承载这一国家战略的最合适地区,莫过于已开展“两型建设”综合改革试验有年、正谋划“十二五”跨越发展的湖北。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系统的协同优化耦合,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理想范式,在2012年初露端倪的“中三角合作平台”,包含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个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圈,是该范式最佳的功能辐射平台。系统学超循环理论,对于研究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这两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的相互耦合行为,是最恰当的理论研究平台。
篇2
一、国有经济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市场主体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提供与创造了多方面的条件,其许多功能和作用是非国有经济所无法取代的。第一,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领域,如邮电、铁路、港口、供水、供电部门等,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大都由国家投资和国有企业经营,以满足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需要。在这里,国有经济承担着为整个国民经济服务、并为其它经济部门和企业取得效率与收益创造条件的职能。第二,国民经济的一些基础工业部门如重要资源和能源的开发生产等,由于投资规模大、收益回收周期长,同时,由于这些部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因而许多也是由国家投资、由国有企业经营的。国有经济发挥着促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创造经济增长和市场正常运行基础的功能。第三,在其他的许多经济领域,国有经济承担着提高国家的经济竞争能力以促进本国市场经济的开放和走向国际市场的职能,承担着创建新兴工业和产业、进行重大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的职能,承担着一定的经济调节的职能。同时,在创造和扩大就业机会、开发和援助落后地区、接管某些发生危机或破产的重要民间企业以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国有经济的这些功能,弥补了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在一定领域、一定方面的失效,保障了市场的正常运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表明了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必要性。国有经济履行这些职能并有效发挥作用,都是以其自身的经济活动来体现的,这就使国有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定经济形式成为市场主体具备了基础性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基本单元即国有企业成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主体的可能性也日益突现。就国有经济而论,国家拥有所有权并不排斥国家所有权与国有企业的控制权、经营权的分离,也不排斥对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等都集中于国家的产权结构重新安排。国有经济的产权制度本身具有权利行使性的特征,即国有经济的资产运营总是在国家或政府的授权下由一定的组织或个人来进行的,这就为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性。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和市场经济发展中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分工的专门化、经济的信用化对市场主体所提出的要求相符合的。国有经济在资本国家所有的基础上,通过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企业法人,国有企业也就有可能成为有活力、有生机并适应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创造和提供了国有经济的基本单元即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条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作为市场客体的资产已经价值化、货币化和信用化,这就使国有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委托—关系、激励和约束机制等的多样化、有效化获得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为在国有经济中调整、改革和重构企业制度,建立与完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了市场客体条件。同时,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完善有效的市场体系,竞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存在与完善,有助于克服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情况下国家作为所有者同国有企业经营者信息不对称的难题;竞争的经理市场的完善与发展,有助于形成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而竞争的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发展,也可能使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得以基本反映。这些,提供了在国有经济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使其有效运行的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从而使国有企业建立与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竞争成为现实,促进国有企业焕发活力与生机。
二、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效率
认识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又一个重要问题,是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效率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经济,讲效率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要求。有的人对国有经济成为市场主体持怀疑态度,就是以国有经济的国家所有必然造成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低效率为论据的。因此,考察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效率问题,不能不涉及资产所有状况与企业效率高低的关系问题。
在国有经济中,资产所有权不属于任何个人所有,而属于全体公民作为一个整体(由国家来代表)所有。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个人能以其个人身份和名义对国有资产提出剩余索取权要求,国有经济的收益归全民作为一个整体所享有。由国有经济的资产所有属性所决定,其基本单元即国有企业的效率高低、盈利或亏损,并不对构成国有资产最终所有者整体的个体产生直接的利益影响,因为每一个公民个体因国有企业的盈利所获致的利益和因国有企业的亏损而承担的损失是极其间接和微乎其微的。因此,作为国有经济最终所有者整体构成部分的公民个体,缺乏直接地主动监督国有经济提高效率的激励。而作为国有经济所有权直接代表的政府,一般而论应该是有这种激励的,因为国有经济运营效益的提高、利润的增加,就意味着国有资产的扩张和社会福利的提高,这对于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政府应该有足够的激励效应。但问题在于,一方面,许多国有企业本身就承担着实现一定社会目标的职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政府作为所有者正是要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要求这些国有企业去实现所承担的社会目标,其间有时不得不把利润目标、效率目标放在次要位置;另一方面,在国有经济的运营中,国家或政府代表全体人民行使所有者主体的职能,但这是在一个相当大范围中通过若干层次建立和形成一定委托关系,才能实现国有资产的管理与国有企业的经营的,其间可能产生比较高的运营成本,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手段,同时可能逐层弱化国有经济的所有权约束,从而导致国有企业的效率降低。因此,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国有经济的运营中,一方面是大量的投入,另一方面是不符合社会需要或市场需求的低效或无效的产出,很多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往往是低效率的,同时也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无效配置。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国有经济运营中存在的低效率状况是和资产国家所有的属性有关的。那么,是否资产国家所有就必然造成经济的低效率,或者说国有经济中存在的低效率状况就必然地、绝对地是由资产国家所有造成的?对此还应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有些人认为,公有、国家所有必然造成企业的低效率,而私有制必然带来私有企业的高效率。然而,大量的研究分析说明,私人所有权并不必然、绝对地产生私有企业的高效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所有权和管理经营权统一于私有者一身的方式,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公司企业中已不复存在。一方面,现代公司所使用的先进而又极端专业化的生产与管理技术使得往往只具备普通知识的股东即一个一个的私人所有者,即使有着强烈的谋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也很难对经理人员的经营进行干预;另一方面,现代公司的巨大规模又使股权异常分散,单个或数个股东缺乏足够的财力通过持股的数量来控制公司的生产经营。因此,在私人业主制中能发挥其作用的私人所有者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在公司制企业中很难、甚至不大可能发挥出来,从而难以成为决定这些企业效率的唯一的因素。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明私有公司企业中的经理人员就一定比国有企业中的经理人员,基于所有权的原因而更加关心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和效率。私有制的运行实践也表明,市场经济中大量的私有企业的破产,既是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强制性作用,也是由于这些私有企业的低效率,资产的私有并没有绝对、必然地保证私有企业的高效率。
显然,市场经济中一定经济形式的企业效率的高低并非绝对的、唯一的和所有权关系相联系。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效率高低和成功与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就产权制度对于企业效率的影响而言,并不仅仅只是对所有权发生影响。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收益权等构成的权能结构以及在不同权能主体之间形成的相互制衡关系,还有协调权能结构和权能主体之间关系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都对企业的效率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设定其它条件不变,在同一所有权的前提下,不同的企业或者同一企业采取不同的权能结构、在不同的权能主体之间形成不同的制衡关系以及不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其经营效率肯定是不同的,甚至有着极大的差别。因此,不能只是简单地从所有权关系考察国有经济的效率,还应该看到在所有权关系不变的条件下,对产权制度其他方面的调整、改革也会影响到国有经济的效率。
2.市场经济中企业具有效率和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充分而公平的竞争环境。不论是国有经济,还是非国有经济,在委托——关系下形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状况时,如果缺乏竞争的市场条件,都不可避免地产生经营者或人侵犯所有者或委托人权益、预算约束软化从而效率低下的问题。而在竞争的条件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可以利用市场这个间接治理方式以及内生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对经营者或人的有效监督,从而使企业经营具有效率。
3.市场经济中影响企业效率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的治理结构。就公司制企业而言,无论是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都不可能回避委托——问题,都要分层次地把资产经营权委托出去,都有成本问题,关键在于成本和收益的对比,在于付出一定的成本以后,所取得的所有者收益的水平高低。多层次委托关系导致高成本、弱监督激励的问题,对于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都是存在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形成一个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在一个有效的治理结构的框架中,所有者和经营者、委托人和人的责权利是明确的,相互之间存在着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在国有经济中,只要建立和形成了有效的治理结构,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通过诸如任命董事会、监事会成员或经理人员及监督考核企业经营绩效等方式手段,以及企业治理结构的有效运作,就可能履行国有经济所有者代表的职能,促进国有企业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还必须特别指出,企业的产品或产品结构、市场需求及其变化、对某一经营事项所作的战略决策是否正确以及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状况等等,都对企业效率产生着影响,而且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有可能发生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国有经济的资产国家所有的属性在一定条件下有着使国有企业产生低效率的可能性,但资产国家所有并非是低效率的充分必要条件或绝对唯一的原因。在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同样具有产生高效率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在国家所有的基础上,只要建立适当的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明晰,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加之充分而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国有经济同样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就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而言,并不否定国有经济成为市场主体。
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矛盾
说明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也是重要的市场主体,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不绝对地是低效率,并不意味着就否定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中,国有经济也存在着矛盾的方面,对此应该区分不同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布局性矛盾
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国有经济的存在并发挥一定的功能,但国有经济的数量与分布显然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越过这一区间,就会发生所谓布局性矛盾,即国有经济数量过多、分布过泛所产生的矛盾。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国有企业数量过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分布过泛,国有企业技术水平低、设备和产品老化的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难以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造成许多障碍,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也隐含着出现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布局性矛盾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存在诸多问题的极其重要的原因,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调整和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改组。
2.体制性矛盾
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国有经济的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我国国有经济的形成和在改革开放前的发展与计划经济体制密切相连,旧体制对国有经济的影响仍然在许多方面存在,有的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明晰的产权关系,有的国有企业仍然预算约束软化、难以自负盈亏、不能适应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许多国有企业还普遍存在着政企不分、机构庞大、人员冗多、企业办社会等问题。这就是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所产生的国有经济的体制性矛盾。这一矛盾的根源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3.管理性矛盾
即由于国有企业管理水平低下而形成的矛盾。管理水平低下表现在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比如,忽视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生产经营不从市场需求、市场变化出发,决策随意而出现重大失误;规章制度不完善,在生产经营中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缺乏严格的责任制度和考核监督检查;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存在漏洞,导致经营成本提高、资金运用低效、产品质量下降;忽视现代管理技术、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运用,在管理上墨守陈规,不思创新,等等。管理水平低下必然降低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使国有经济参与市场经济的运行遇到困难。但是,必须指出,这种矛盾并不是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特有的,非国有经济、非国有企业也存在着这种矛盾。因此,这种矛盾在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所有企业都存在这种矛盾。对国有经济而言,解决这种矛盾,主要是要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
4.机制性矛盾
即国有经济所特有的运营机制所产生的矛盾。国有经济在运营机制上有两个特点,一是由于国家是所有者,国有经济无论采取何种制度组织形式和生产经营方式,其运营都要与作为所有者的国家或政府发生联系,因而如何提高国家或政府的效率、合理确定作为所有者的国家或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国有经济在运营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二是国有经济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属于国家,任何个人、组织或团体都不能以自己的名义直接拥有,因而如何提高国有经济运营效果与相关主体的利益关切度就成为国有经济运营机制的一个关键。国有经济的这些特点,要求在作为所有者的国家或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在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部门机构以及国有企业中,建立既适合国有经济有效运营、又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资产运营以及激励与约束机制。但是,在国有经济的运营实践中,这种机制往往是待完善的,从而产生出矛盾。在市场经济中,对所有的经济类型、所有企业而言,这种矛盾一般是国有经济、国有企业所特有的;对所有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而言,这种矛盾则具有普遍性。解决这种矛盾的途径,是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通过探索和创新,建立与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经济的资产运营及激励与约束机制。
5.功能性矛盾
即由国有经济本身所特有的功能所产生的矛盾。国有经济的特有功能决定了一些国有企业不能以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为单一生产经营目标,生产经营往往要服从于有关的社会目标和政策目标,经营行为也往往要符合一定的公益准则。从一定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看,偏离利润目标往往与市场机制发生矛盾。这种矛盾主要存在于承担国有经济特殊功能的国有企业,解决这种矛盾的途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通过特殊的政策,达到国有企业的利润目标和社会目标、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协调与平衡。
四、确立和保障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在新世纪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的改革仍然是中心环节,其基本点应是进一步确立和保障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篇3
(一)化石能源储量及开采情况
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世界化石能源的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9000亿吨油当量(toe)。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均为1600亿toe左右;煤炭储量最为丰富,为6000多亿toe。
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中东、俄罗斯和非洲的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占世界总量的77%,是世界商品石油的主要来源。亚太地区的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和消费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3.3%和30%。中国相应的份额分别为1.3%和9.3%,是石油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
石油是重要的化石能源资源,在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所占的份额中约为40%左右,是形成现代工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
煤炭是古老的燃料,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大规模开采、使用。至今,在中国、美国等一些国家中,煤炭仍用作主要的发电燃料。中国是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煤炭仍然是主力一次能源,份额保持在70%左右。
为提高使用效率、减少排碳和对环境的污染,煤炭应用的创新方向是发展洁净的煤炭技术和煤炭液化、转化技术,生产运输用液体燃料和化工产品。
(二)石油消费情况
世界石油年消费总量近40亿吨,工业化国家(经合组织和俄罗斯)的消费量占62%;占人口大多数的非工业化国家(新兴市场经济体),石油消费量仅为38%。
美国是石油消费量最多的国家,年消费量为9.4亿吨,相当于其他5个消费大国(中国、日本、德国、俄罗斯和印度)消费量的总和;人均石油消费量3吨多。中国的石油消费量为3.6亿吨,人均消费量较低,仅为0.28吨左右。
不同国家的民用、商业和工业的能源消费量和消费品种均各不相同。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消费以石油产品为主,石油总消费量中约有70%用作运输燃料油,此份额的多少各国均不同。在氢燃料和燃料电池汽车大规模进入市场之前,这种消费形势将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中国是经济快速增长、尤其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为了给生产厂增加原材料和能源供应,运输服务功能就需要加强。人均收入提高之后就会促进道路和航空运输服务的发展。近年来,中国运输、邮电和仓储的石油消费量约占石油总消费量的25%左右;中国仍然是人均燃料油消费量较低的国家。随着汽车数量的增长,运输部门的燃料消费量就会相应上升。
美国的年人均运输燃料油消费量2.3吨。欧盟各国平均1.0吨,中国仅为0.08吨。
(三)能源的转型
在人类发展历史中,在能源使用上已经历了好几次能源转型。从使用木材、薪炭为燃料到19世纪中叶大量使用煤炭,20世纪30年代开始向使用石油过渡,目前正在向以天然气为主的方向转变。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未来三四十年后产量即将达到峰值,此后进入“后石油时代”。在石油资源将逐步被替代的前夕,科学技术界提出了林林总总的替代方案和工艺路线,替代能源课题涵盖了众多的科学领域、技术专业和产业行业。替代能源项目的实施会受到资源、技术、经济和实施条件等因素的约束,需要根据一定的时空条件做出技术经济评估,规划出发展路线。
氢燃料时代:构建以氢燃料为基础的能源系统是一项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系统工程,包括许多工程技术课题的研发,如原料开发、制氢方法、氢气储存运输技术、氢能燃料电池系统和车辆、氢能安全和氢能系统设施等技术。
发展氢燃料的三大课题是:开发高功率、长寿命、廉价的燃料电池;实现高能量密度的车载与地面氢燃料储存设施;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廉价制氢工艺技术有待突破。
从使用化石能源为主的时代过渡到氢燃料时代也许需要几十年甚至一个世纪。
对于发展氢燃料仍存在着不同观点。
支持者认为应该接受氢能,因为没有其他有竞争力的运输燃料替代方案。电力、生物质和化石基的合成油替代方案都不可行。
由于燃料电池汽车简化了汽车的机械、液压转动系统和生产工艺;汽车制造商就会接受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汽车主了解燃料电池汽车具有加速快、行车安静、维修量小等特点之后也会接受这种新型汽车。
反对氢燃料人士认为“氢能是黑色的”,因为它目前主要来自煤炭等能源。发展氢能不能迅速解决能源、温室气体问题。发展汽车用燃料电池和氢气的系统设施还面临许多技术、经济的障碍。
总之,氢燃料作为替代石油产品在节约燃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改善汽车性能等方面均有优点。尽管对发展氢燃料仍有争议、又难确定推广日程,及早做出发展规划和经济论证是有意义的。
(四)石油替代
世界石油资源量终将逐渐减少以致最终枯竭,石油资源匮乏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石油产量到达峰值时间,不同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论点。一些学者曾预测世界常规原油生产的峰值将在2010年到达,有的则认为常规石油产量可持续增长20--30年或更长时间。按照目前石油年产量和年增长速率预测,当石油年产量达到峰值(60亿吨)后,产量就将逐步下降。
总体形势是:(1)勘探、钻采技术进步可将更多的石油资源开发成为探明可采储量;(2)非常规石油(包括油砂沥青、特重原油和油页岩等)储量丰富,开采、炼制技术不断进步,将补充常规石油的不足;(3)替代燃料生产技术(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及核能的推广应用)、非常规石油资源开采及其加工技术、天然气制油(GTL)技术、煤炼油技术(cTL)、生物质制油技术(BTL)等的发展和应用将可逐步替代部分石油资源;(4)燃料使用技术和节能技术的进步将减缓石油消费的增长。
从目前石油生产形势看,约有63个产油国的产量处在峰值后期,35个国家尚未达到峰值。世界石油产量达到峰值的时间取决于石油消费的年均增长率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等条件。较高的石油资源基数会推迟峰值产量到来的时间。近几十年来,石油资源基数不断攀升,已从上世纪40年代的820亿吨,升至2000年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估算的最高值5310亿吨。
尽管石油产量的峰值有可能于本世纪中期出现(可能会推迟),但如不未雨绸缪,届时必定会m现全球性的能源危机。人们应该认识到:至本世纪中期(2050年),尽管石油资源将逐渐减少,如果及时、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在石油产量达到峰值之前解决石油替代问题,那么石油资源匮乏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
中国油、气资源相对短缺,发展替代能源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除了具体项目的实施需经反复地技术经济论证之外,具体发展方针、工艺路线更需要高层决策者根据国家资源条件、技术发展状况,高屋建瓴地从国家的长远规划角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预测到替代能源方案三五十年的发展前景,进行统筹安排、制定替代能源发展
战略和路线,实现能源转型。
本文试图以我国资源、技术条件为基础,就发展运输燃料的宏观经济评估问题做一探讨。根据国内石油用途及使用情况,论述内容以运输燃料的替代为重点。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资源状况,着重介绍煤基和生物质基的替代燃料生产技术和交通运输工具及其节能问题。抛砖引玉,供有关领导和决策者参考,其中涉及到的具体技术课题,请参阅笔者编著、即将由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的《石油替代综论》一书。
二、宏观评估的基准
(一)原料资源及其可得性
生产替代燃料的原料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可得性也不同。必须衡量资源量及可供应量等做出评估。
煤炭资源:中国是煤炭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国土资源部公布的煤炭探明可采储量为2040亿吨。全国煤炭预测资源量约为4.55万亿吨。但我国又是人均煤炭拥有量偏低的国家(中国和美国的人均煤炭拥有量分别为160吨/人和800吨/人)。
中国的煤炭消费以发电、供热(占50%)和工业用煤(包括炼焦、建材等占40%)为主;民用、农业、商业和交通运输用煤占10%。
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使煤炭消费量迅速增长,煤炭年产量已增至26亿吨。
发展煤制油(CTL)产业,需耗用大量的优质煤炭原料(每生产1吨运输燃料油,约需耗煤4吨),应根据发电、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用煤量来综合规划替代燃料生产的煤炭可供应量。
天然气资源:是生产替代燃料、氢燃料的重要原料,我国的天然气资源相对较少。
生物质资源:包括谷物和油料植物、木质纤维素秸秆和能源作物。数据显示:中国乃至亚洲均为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太阳能、风能、地热和水力)短缺地区,人均拥有量仅为100公斤(世界人均值为300公斤)。中国农业、林业生物质废料资源不足、也未建成生物能源产业。有合适水资源的荒漠地区可发展生物质能源的种植。
生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玉米和植物油均为农作物,不仅占用良好耕地、光合效率也低。我国的人均粮食、油料占有率均较低(人均粮食占有率仅0.38吨/人・年),所以玉米生产乙醇和食用植物油生产生物柴油均不应是替代燃料发展方向。
中国农作物秸杆资源量约为6亿吨。扣除饲料、还田用肥料等,可供作能源资源量约折合标准煤1.7亿吨,林业废料约折合标准煤3.7亿吨。
甜高粱制乙醇是开发中的技术。茎杆中的糖分可发酵生产乙醇,榨汁后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也可用作生产乙醇原料。
生产薯类作物地区可以发展薯类制乙醇技术,用木薯制乙醇每亩地可产乙醇0.2吨。除了薯类的前期预处理过程与玉米原料不同外,其他工序均相近。薯类发酵的残渣营养价值较低,通常用作沼气或肥料。加工薯类淀粉的水耗量较大,污水处理难度较大。
(二)能耗与能效率
替代石油生产过程的能耗是重要的经济指标。
煤直接液化为高压高温操作、生产流程长。水电等公用工程和氢耗量均较高,生产过程综合能效率为50%左右,即使用2吨一次能源(煤)最终转化为1吨油品。
煤间接液化采用一次通过式合成流程、与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相结合的联产流程是生产运输燃料油的优化路线。联产合成油的IGCC电站系统可以提高能效率(达到52%--55%,常规合成仅为42%左右),并可降低建设投资和生产费用。
目前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的能效率已达1.34。每生产1公斤高热值的燃料乙醇需消费化石能源0.34公斤(包括玉米耕种、玉米收获、乙醇生产和燃料乙醇分配)。
生物柴油的能效率为1.313。即每生产1公斤能量的生物柴油需消费化石能源0.313公斤。
所以严格说,目前的生物燃料并非完全的“绿色燃料”。
(三)环境影响与温室气体(GHG)排放
用碳基化石能源生产替代燃料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原油炼制过程。以煤炭生产合成油为例,煤炭中约70%含碳在合成过程转化为CO2排入大气中,造成温室气体效应。即使采取CO2回收或填埋技术后,也仍有约10%含碳未能回收而排入大气中。
在CTL生产流程中应考虑CO2回收、利用,以解决温室气体排放问题。CTL生产过程中增加碳回收将导致过程的能效率降低2%--3%,生产成本约增长25%。建设投资也将相应增加。
以CITL为例:每吨合成油的碳排放量2--2.4吨(联产电力的合成油厂,碳排放量约相当于进料含碳量的72%--77%。CO2回收系统的碳扑集量约相当于原料煤含碳量的70%)。
替代燃料生产过程还可能造成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对局部的环境和居民健康构成危害。例如:硫氧化合物(SOX)扩散范围可达几百公里。形成“酸雨”危害土壤和农作物生产。澳大利亚曾计划发展大型油页岩工业项目,由于未能解决二恶英毒害防治问题而被迫搁置、停建。
(四)建设投资
煤炭直接液化或间接液化工厂的单位油品(吨/年)的建设投资约1.2万元,炼油能力为500---1000万吨/年的燃料型炼油厂,单位生产能力(吨/年)的建设投资约在1500--2000元。据此估算,与投资有关的折旧费、维修费用和保险费等项均相应增大,煤制油项目的固定成本约为炼油项目的6倍。
煤直接液化过程包括高苛刻度的加氢过程和大量的固体物料破碎、研磨过程;水电等公用工程能耗为20公斤/吨产品,使生产成本增高。
宏观而言,CTL项目应包括相应的采煤、铁路运输、供电及供水等公用工程设施,综合投资费用就更高了。
(五)生产成本与价格
替代燃料的生产成本与原料价格、公用工程消耗量和建设投资密切相关。由于CTL是投资密集的工业,不仅固定成本会相应增加,税率和资金回报率也应相应增加,才能促进资金积累和鼓励投资信心。考虑这些因素,CTL的投资利润率应不低于12%。
上述增加成本因素必然导致替代燃料价格上升,对石油燃料的竞争力降低。
(六)占用土地
多数生物质能源是靠光合作用、摄取太阳能获得的。发展生物质原料生产需占用大量耕地或开垦荒漠土地。就土地的“能量收获密度”而言,不同产品差别很大。粮食生产乙醇的转化效率低:单位耕地面积的乙醇产量差别很大:甜高粱:4.0;甘蔗;3.1;玉米:1.3吨/公顷。
每生产1吨生物柴油占用耕地面积(公顷):大豆:2.7;菜籽油:1.0;蓖麻油:0.84;棕榈油:0.2。
黄连木每亩地可产生物柴油60公斤(产1吨油需占地17亩),麻风树果可产生物柴油180公斤(产1吨油需占地5.6亩)。
微藻生物柴油每公顷可达到40--60吨产量,不需占用耕地,可利用荒漠土地,但对日照强度和二氧化
碳供应有特定要求。
(七)水资源
替代燃料生产过程需耗用一定量的水资源。直接液化CDTL的耗水指标为7--8吨/吨生成油;间接液化CITL的耗水量指标为8--10吨/吨生成油。若包括原料煤的水洗,则总耗水量可达10--12吨/吨生成油。水资源也是发展CTL工业的制约因素。中国北方是水资源短缺地区。
微藻生产生物柴油,在微藻培育过程需要补充水,可使用盐碱水或海水等非饮用水源,取决于藻类的品种。在荒漠地区发展微藻生物柴油尤其需要考虑水源问题。
三、石油替代方案
运输车辆的能耗与客货运输量、车辆的效率、使用燃料种类有关、提高运输车辆的效率对于节约燃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均具有重要意义。
替代燃料的发展路线应与汽车发动机和汽车发展趋势相适应。从使用内燃机汽车、推广混合动力汽车(HEV)到未来的燃料电池汽车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这一发展时程要经历较长时间和逐渐的过渡。因此,不同时期需要有不同的替代燃料发展路线。最先是解决汽、柴油和航空燃料的替代;然后是为推广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或电动汽车提供电力;最终则是为燃料电池汽车提供氢燃料。
改进、提高运输车辆效率的节能效应是显著的。例如:常规内燃机汽车通过改进发动机系统、传动系统、机泵负荷、驱动系统和减低车身重量等就可提高汽车的行车效率。汽车内燃机的均匀充气压燃技术可大大节约油耗。推广HEV汽车和发展燃料电池汽车的节油效应更为显著。1公斤氢燃料就约相当于8升汽油。
按照油箱到车轮(TTW)表示的运输过程能量效率计算:常规火花塞式的汽油内燃机汽车的TTW效率为16.7%;混合动力汽油内燃机汽车为20.7%;可使燃料经济性提高24%。未来的氢气燃料电池汽车可按40%计算;燃料经济性约可提高150%。
生产替代燃料的原料包括煤炭、天然气、生物质、太阳能、风能、核能等。不同发展时期的使用的替代燃料有:液体替代燃料(替代汽油和替代柴油,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然后是电力,最终是使用氢燃料。
以下按不同的原料(煤炭、天然气和生物质等)生产各类替代燃料工艺方案的宏观经济性论述如下:
(一)煤炭
在内燃机汽车时代,用煤制油技术生产液体替代燃料的两种工艺均有在进行产业化示范的项目。国内具备了煤制油技术的工程设计和建设能力
在油价较高、煤炭价格相对较低的条件下,在煤资源丰富地区适合建设煤制油工厂。
煤制油是投资密集的产业,还需要配套建设相应规模的煤矿、交通运输和公用工程系统设施。全系统的综合投资可能高于深海天然石油、非常规石油的开发,做好CTL建设项目的综合宏观技术经济论证是必要的。
煤制油过程造成了温室气体排放效应,需要采用CO2回收和埋存技术以减少排碳。建设减排设施将降低过程的能效率,还将导致每吨油品增加上千元的减排费用。
1、煤直接液化(CDTL)技术
国内建设的CDTL项目,在工艺流程、工艺设备和控制技术等方面均有改进和创新;已进展到大型工业示范阶段。
CDTL为高压加氢技术,工艺特点是使用高压、高温工艺设备,操作条件苛刻;耗用大量氢气。汽油质量好、柴油十六烷值低,需经过调合才能出厂
2、煤间接液化(CITL)技术
国内正积极推动CITL技术的产业化,已建设了3个示范厂。
主要优点:生产洁净的成品油、柴油质量好;生产费用低于CDTL,适合于在生产过程中回收C2。
主要缺点:工流程较长;能效率较低(常规流程42%,联产电力较高、约50%--55%),石脑油不适合制造汽油,而适合用作裂解(生产乙烯)的原料。
由整体燃气化联合循环(IGCC)发电与合成工艺组成的油一电联产系统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系统能效率(55%),相应降低建设投资。
发展合成油工厂的几个技术问题:
①由大型煤气化炉、先进合成技术和IGCC发电系统组成的联合工厂在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行上均缺乏经验。
②联合工厂耗水量大,(用水指标约为8--12吨/吨合成油),污水处理和对地下水源污染问题也值得关注。
③煤矿规模应与合成油工厂配套,生产规模为年产合成油300万吨合成油厂,年耗煤量为1500---1600万吨(包括发电和燃料用),需要配置大型煤矿基地。国家应根据资源条件配合电厂扩建考虑建设油电联产企业。
④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每吨合成油的碳排放量2--2.4。
3、煤电为电动车提供能源需要采用洁净的煤燃烧技术提高发电的效率。IGCC煤发电技术的能效率达40%。建设投资较高(约8000元/kW)
4、煤制氢:在氢燃料推广初期将以煤制氢为主要方式。采用先进技术的大型煤制氢工厂,氢燃料成本就可降到燃料电池汽车可接受的水平
(二)天然气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资源量有了较快增长。但是,目前国产天然气量和进口液化天然气数量仍不能满足城市民用燃料和调峰发电的需要。考虑到资源可得性和原料价格等因素,应慎重评估建设天然气制油(GTL)项目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三)生物质
在内燃机汽车时代,生物质替代燃料的主要发展路线为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微藻柴油和生物质制油等项。
1、燃料乙醇
(1)纤维素生物质生产燃料乙醇。纤维素(如秸秆)制燃料乙醇技术:用农业秸秆或能源作物生产燃料乙醇可望于5--10年内实现工业化。纤维素制乙醇的技术课题是提高纤维素水解效率、降低纤维素酶的成本、开发木糖发酵用的微生物菌种和优化生产过程,如果这些关键技术能在今后10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2020年将有可能达到替代率达到20%的水平。开发中的技术包括:
①开发水解用的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由具有不同功能多种酶的重组体。美国研发目标是降低酶的生产成本(把酶的有效成本从170美元/吨乙醇降低lO倍,达到17美元/吨乙醇)、提高酶的比活性。近期把纤维素酶的比活性提高3倍(相对于Trichodermareesei系统),最终目标是把酶的‘比活性’即生成效率提高10倍,我国也应制定相应的目标。
②糖类发酵用的微生物:为了实现秸秆生产乙醇技术的工业化,需采用DNA重组技术开发出一种新的微生物重组体,以便可以同时将葡萄糖、木糖和阿拉伯糖发酵为乙醇。研究发现:植入几种DNA基因体的发酵单胞菌可以同时进行葡萄糖、木糖和阿拉伯糖的发酵。已经开发出了具有乙醇产率高、可在低PH值条件下发酵、副产物产率低的菌种;适合于工业生产使用。
③联合流程:为了将纤维素生物质完全转化为乙醇需要采用联合发酵流程。使用可以同时将葡萄糖、
木糖和阿拉伯糖发酵为乙醇的微生物,在生产上可降低耗电量;减少冷却水用量;将发酵罐生产能力从2.5克/升小时提高至5克/升小时,从而可以大大降低发酵罐的容量,降低建设投资。
(2)粮食生产乙醇不是发展方向,这是因为:粮食作物的光合作用的效率低;粮食生产乙醇的转化效率低:单位耕地面积的乙醇产量(吨/公顷):甜高粱为4.0;甘蔗为3.1;玉米为1.3;中国的可耕地面积少,人均粮食水平偏低(仅约为0.38吨/人・年)。
(3)其他原料:非粮乙醇生产技术研发现状。甜高粱:具有不占用耕地和光合效率高、抗旱、耐涝耐盐碱等特性。每亩地可收获鲜茎杆4--5吨。茎杆的榨汁作为发酵制乙醇的原料。目前,茎秆的储存、防止霉化变质和木质纤维素利用等技术问题尚未解决。薯类:在盛产薯类地区可适当发展燃料乙醇的生产。
2、生物柴油
2006年世界生物柴油总产量约为750万吨,相当于680万吨(油当量)。
生物柴油的原料种类繁多。除了食用植物油外、发展木本油料作物、回收餐饮废油等非食用油资源是发展生物柴油的方向。 发展生物柴油工业,需要为副产甘油开发新的用途。生产环氧氯丙烷、1,3-丙二醇可供选择。
植物油经过加氢处理生产绿色柴油是第二代生物柴油工艺。产品具有高十六烷值(80)、超低硫含量和不含芳烃等特点。国外已建成了工业生产装置。此类装置适合于建在炼油厂内部以充分利用已有的供氢和水电供应设施。
10万吨/年生物柴油工厂的建设投资约3亿元左右,折合单位能力的建设投资指标为3000元/吨/年。
以大豆油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工厂的生产成本与植物油原料价格密切相关。大豆价格为3000元/吨和4000元/吨时,生物柴油生产成本分别约为4700元/吨柴油当量和5100元/吨柴油当量。
3、微藻柴油
美国等国家已经对微藻生产生物柴油课题进行了近30年的开发研究,经过实验室和户外研究,已经在优选藻类品种、光合作用机理、培育方法和条件、培育水池构造等方面取得成果。一些公司正在积极从事“露天微藻培育水池”和“微藻光生物反应器”的开发,推动微藻柴油的工业化生产。
微藻生产生物柴油的工业化取决于地区拥有的资源条件、微藻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的开况。
资源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和日照条件、C2和营养物的来源;微藻柴油工厂应靠近炼油厂、发电站、油田天然气田以便就近取得CO2;可用的水源,微藻培育过程需要补充水,可使用盐碱水或海水,取决于藻类的品种。
微藻培育:培育微藻设施已经研制了光生物反应器和露天培育水池两种方案。在建设投资和运行上各有优缺点,均处于研究、开发阶段。尚未进入工业示范阶段。
微藻生产技术包括微藻收获、生物质干燥、提取生物油等过程,均为开发中的技术。
微藻柴油的主要优点是单位土地面积产率比用植物油生产柴油高出几十倍,且不占用耕地。但在土地上布置大面积的开放式培养池或密闭式光生物反应器,需要巨额投资。
4、生物质制油(BTL)
国外已开发成功了木质纤维素两段气化生产合成气技术,并已建成了合成气生产运输燃料的示范装置。
生物质制油包括生物质气化和合成2个工序,系统热效率较高(50%--55%)。但生物质原料的集运困难,考虑适宜的原料收集半径,BTL生产规模以年产生物油≤10万吨为宜。BTL单位投资约为1.5--1.8万元/吨/年,高于CTL。
5、生物质发电厂
规模为25--50MWe热效率(28%),远低于大型IGCC燃煤电厂。建设投资也高于后者。
生物质发电改为煤一生物质混烧具有减少排碳效应,是更适宜的组合。
四、对比方案
石油替代的宏观规划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除了应反复论证、及时修订外,尤其需要根据资源、工艺路线和目的产品等条件做出不同方案的横向比较,才能得出较为切合实际的发展方针、路线。
许多一次能源(如煤、天然气、生物质和微生物)都能通过CTL、GTL、BTL和AGL(微藻制油)等技术路线转化为烃燃料,但它们同时也可是发电(CTE、GTE、BTE)的原料。从而可组成不同的横向对比方案。例如:既可引出诸如煤发电一生物质制油与煤制油一生物质发电的两组宏观对比方案。又可引出(用太阳能的)微藻制油一煤发电与煤制油一太阳能发电两组宏观对比方案。另外,电力汽车的能耗低于内燃机汽车,于是,从原料煤开始,可以有煤制油、煤发电两组对比方案,从中可以看出发展电动汽车对社会和消费者的节约效应。实例说明如下:
(一)煤或生物质交叉生产电力或运输燃料
设定煤制油―生物质发电和生物质制油―煤发电两组方案。煤制油和生物质制油规模均为年产运输燃料油100万吨;或是用煤、生物质为发电燃料,进行两组方案的对比。原料年消耗量分别为:煤炭330万吨,生物质原料600万吨。综合比较主要结果如下:
能效率:BTL的能效率(48%)略高于CTL(42%)。生物质发电能效率(28%)低于IGCC燃煤发电(40%):
建设投资:BTL规模较小,单位建设投资比CTL高(约20%)。原料煤量同等的CTL31)--投资(140亿元)高于煤IGCC发电厂投资(110亿元);
生产规模:生物质大规模集中运输困难,BTL只能到年产10万t级规模,生物质发电厂规模在25--50MWe之内;
环境效应:CTL的温室气体排放率为石油炼厂的1.8倍,煤―生物质联合制油(CBTL)的GHG排放率仅相当于原油炼制过程的20%,故环境效益好于CTL;
生物质发电改为煤―生物质混烧也是合理的组合。
(二)电动汽车和汽油汽车的能效率对比
实质上是CTL-煤发电的能效率对比。
HEV汽车可将回收的动力转化为电力再利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可直接用电力替代汽油。若常规内燃机汽车每百公里耗油量按7.2升计、电动汽车耗电量按18kWh计,则相应的油-电当量为:2.5kWh电力可替代1升汽油。
若汽油和电力均为来自煤炭,上述事例既说明先进交通运输工具的节能意义,又表明不同煤炭利用路线的经济性。说明如下:
暂按4.0kWh电力替代1升汽油计算,即5.4MWh电力(即1kW装机容量)相当于1吨汽油。可以就CTL和煤发电两条工艺路线,从原料消耗和能效率、投资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对比,生产同等数量燃料的效果作出如下比较:
煤耗和能效率:CTL生产1吨燃料需耗用标准煤3.5吨,综合能效率为45%;IGCC煤发电生产5,4MWh电力耗用标准煤1.8吨,能效率为40%;生产等量运输
燃料的耗煤比率为制油:发电=1:0.51。 建设投资:CTL工艺,1吨生产能力的建设投资约为1.4万元;1KW发电能力的IGCC电厂建设投资约为0.8万元;燃煤电厂投资大大低于CTL技术。
消费者收益:驾驶PHEV汽车按每年节约汽油0.5万元、支付电费0.24万元,净节约燃料费0.26万元;购车差价按2万元计算。则增加购车费的静态回收期达8年。为推动“以电代油”,国家应实施购买PHEV汽车的优惠政策。
环境效应:PHEV汽车可实现零碳排放。GHG效应优于汽油车。
(三)2种原料―2种产品交叉方案
太阳能是地球一次能源的唯一来源,可采用塔式集热技术发电、也可为微藻生物柴油的生产提供光合作用的光源。煤炭可用作CTL技术生产燃料油的原料、也可用作IGCC技术的发电燃料。这就可组成煤制油―太阳能发电(方案甲)和微藻柴油―煤发电(方案乙)两组对比方案。
以年产替代燃料100万吨为基准,CTL制油和发电用煤量相等。设定太阳能集热发电规模与煤发电相等。进行此两组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主要结果如下:
a)相同煤加工量的煤制油投资(140亿元)高于IGCC煤发电(110亿元)。
b)煤制油能量转化效率(45%)高于IGCC煤发电(40%);但如上所述,电代油具有节能效应。
c)太阳能塔式集热发电按峰值计算达70GWP,折合年均20GW,投资高(280亿元)(应还有降低空间);微藻柴油尚未建成工业装置(全部按高效的光生物反应器估算投资约为300亿元)。两者的投资均为数量级估算,投资额接近。
d)同等规模的微藻柴油工厂建设投资大大高于CTL。
e)微藻柴油―煤发电组合方案有利于电厂烟气的C02利用。
f)太阳能集热发电、微藻柴油均需占用大量土地。适合于建在光照条件好、地势平坦的荒漠(微藻需有水源)地区。
g)根据数据粗略估算;方案甲的经济性好于方案乙。
五、小结
1、煤制油技术基本成熟,是正在进行产业化示范的技术。煤制油的发展规模受到煤炭的可供应量(煤炭是发电和工业的重要燃料;我国煤矿产能已位居世界第一)和石油价格趋势等因素的约束,只能适度发展。在地区规划的基础上宜通过论证及早确定全国发展规模,不宜各行其是。预期中远期的石油替代规模约可相当于“一个大庆”。
2、油砂沥青和特重质原油约占世界原油资源总量的一半,油页岩也是重要的非常规石油资源。预计今后20--30年期间,非常规石油生产将有较大的发展以补充常规石油的短缺。预测表明:2030年非常规原油的产量将可增长至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10%左右。我国拥有油页岩炼油工业基础,发展油页岩工业需要改进加工、炼制技术,提高生产规模,解决环保技术问题。
3、生物质制油发展规模受资源可得性、资源综合利用等因素的约束。发展生物质能源作物的种植、充分利用生物质废料(秸秆、林业废料、生物垃圾),在发电、制油和其他用途优化利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可考虑用3亿吨原料生产替代燃料0.5亿吨(石油当量)作为中远期的发展目标。
篇4
关键词:幼儿教育;问题意识;探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6-051-2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和新课程的改革的不断深入,倡导幼儿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保护好幼儿提出问题的热情,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那如何创设适宜的环境来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呢?
一、以环境为依托,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
1.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要让孩子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必须保持师幼间愉悦的情感交融,给孩子一个好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对于幼儿来说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老师所营造的一种心理氛围和教师对孩子的亲切态度,对于孩子来说都可能是一种学习的动力,能使幼儿在自然的环境中大胆地说出心中的疑问,对引发他们对事物的探索兴趣更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在活动中,对幼儿的问题要给予积极应答,要多鼓励、多肯定、多赞扬孩子的异想天开,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敢于畅所欲言。这样,孩子的问题意识就会被肯定和激发,并会努力寻求答案。如:在活动区游戏时,我常常会扮成娃娃家的妈妈加入到娃娃家的游戏中去,和幼儿一起游戏,此时孩子们会很自然地把我当作他们中的一员,问“妈妈,娃娃生病了怎么办呀?”“我把饭做糊了还能吃吗?”“电话打不通是不是没电了?”“咱们家着火了怎么办?”等的问题。在这样的互动中,环境真正起到了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的作用。在创设和提供有益于激发幼儿问题意识的环境和材料过程中,还要善于捕捉幼儿的问题,并用幼儿可看得见的直观的方式把问题列举出来,如:在进行植物吸水量比较实验时,请幼儿用画画的方式记录都有些什么植物,再用柱状图表示出观察的结果,从而自己得出答案。这种方式一方面促进幼儿与环境的更好互动,另一方面也有效地激励了幼儿的好胜心和荣誉感,使每个问题都成为幼儿下次探索、发现问题的起点。
2.创造引发幼儿兴趣的物质环境。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易于引发幼儿兴趣并进行活动探究的问题环境,并为幼儿提供可以使用的丰富材料。有了材料和问题情境的设置,幼儿会很快融入这样的环境中参与探索,并根据情境一步步完成探究活动,这就使幼儿在动手动脑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经验,并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进探索欲望。因为在一种活动环境之中,他们很容易被某些特定的情境所感染,并自发地投身于积极的探索之中。如:在益智区我在一个流沙瓶里面装满了水,静止时上面瓶子里的水是不向下流的,“怎样让一个瓶子里的水流到另一个瓶子里呢?”幼儿们观察后马上提出了问题,我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各种方法,最后幼儿们发现晃动瓶子或将瓶子倾斜,都可以使一个瓶子里的水流向另一个瓶子。随后我又投放了装有大米和小米的瓶子,在游戏中幼儿们发现大米流得慢问我是为什么?我把问题留给了全班孩子,幼儿们都围了过来仔细地观察,终于有一名幼儿兴奋地大叫:“大米大,把口堵住了所以流得慢,小米小,所以流得快”。孩子们刚才的满脸疑云,顿时化作了一片欢呼。
3.利用多姿多彩的自然环境。孩子们可以从教师预设的活动中发现生成问题,可以从客观事物的观察中发现生成问题,更可以从大自然中不断发现生成问题。在自然环境中,幼儿容易身心放松、心情愉快。幼儿最感兴趣的是走出幼儿园,走进大自然,因为大自然蕴涵着无限的奥秘和乐趣。幼儿园里的花草树木都会引起幼儿们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如:春天来了,幼儿园里开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孩子们的注意力被这些花吸引了,他们围在花的周围,有问不完的问题……
环境是潜在的老师,适宜的、情趣化的环境更容易吸引孩子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教师要想办法让环境和材料鲜活起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更乐意去探索,使他们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觉醒状态。在幼儿积极作用于环境和材料时,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表现随时调整教育策略,改变环境,提供新的材料,使幼儿有新的发现,启发幼儿产生新的问题,问题能力得到相应提高。
二、教给幼儿提问的方法,诱发幼儿提问
在许多的活动中,有的幼儿由于受其认知水平、能力水平的限制,所以很少提问,甚至没有问题,他们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他们不懂得问,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心中的疑问,也就是说他们不会提问。这时教师就应该更关注这些孩子,通过对幼儿平日的了解,善于发现幼儿不明白又提不出的问题,想他们所想,探明他们好奇在哪里,疑惑在哪里,然后引导幼儿把心中的疑惑用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
篇5
关键词:系统效率;抽油机;油井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6-0082-02
1 问题的提出
我厂在油田开发中,大部分井都采用抽油机采油方式,而抽油机采油平均系统效率却很低,在10.0%左右。那么,哪些因素影响抽油机井系统效率呢?怎样才能提高抽油机井的系统效率,来降低能耗呢?这些问题对我厂提高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就我对系统效率的认识,提出一些我的看法。
2 抽油机井系统效率(η系统)中能量损失分析及提高效率的措施
通过对影响抽油机系统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我认为,抽油机井从地面到地下,系统效率由四部分组成:(1)电机的传动效率(η电机);(2)皮带减速箱的传动效率(η带箱);(3)四连杆机构的传动效率(η四连杆);(4)井下传动效率(η井下)。
系统效率(η系统)=η电机×η带箱×η四连杆×η井下
结合实际进行综合分析,针对系统中部分效率低,采取可行性措施,来提高部分效率,因而提高抽油机井的系统效率,应从以下五个不同方面来考虑。
第一,提高电机效率,使系统输入功率满足负荷需要的前提下,减少损失。电机效率是输出机械效率与输入电功率之比,只有降低电动机的工作电流,才能提高电动机效率。
第二,利用补偿电容器,减少无功损耗及调整抽油机平衡来实现电机效率的提高。
(1)安装无功补偿电容器,降低能耗,提高电动机传动效率。抽油机负荷的有功功率,根据井的具体情况是一定的。若电机的电压不变,则供给的同样有功功率给负荷时,功率因数越高,电源输给负荷的电流就越小。反之,负载功率因数越低,所需电流越大,这样用较大的电流作较小的功,说明电流供给负载大量无功功率。电机是感性负载,在半个周期时间里,把电能变成机械能;在另半个周期时间里,把电能变成磁场能储存起来。如果在电机绕组上并联无功补偿电容器,使这个感性负载的电流滞后电压的相位角。功率因数可提高0.4%左右。
(2)调整好抽油机平衡率,降低电动机工作电流和电能的损耗:抽油机的平衡率是检查抽油运行的基本参数及重要的管理指标。如果抽油机井不平衡时,电机会存在负功。此时不是电机拖动机器,而是机器带动电机运转。同时,电动机作正功时,电流会升高,加大电能损耗。此时,抽油机井的系统效率降低。降低了电动机的工作电流工线,可提高抽油机井的系统效率。
第三,抽油机井地面其他设备各部分传动效率及
措施。
(1)调整好皮带的松紧度及四点一线。减少皮带打滑损失的传动的效率,来提高皮带的传动效率。
(2)减速箱保持清洁,及时更换齿轮油,保持各轴的良好,减少齿轮啮合的摩擦损失,提高传动效率。
(3)加强四连杆机构的维修保养,提高传动效率设备严格按“十字”作业法进行保养。消除器连杆机构“变形”、“扭劲”等因素影响,减少摩擦损失。
第四,抽油机井井下传动效率分析,优化合理工艺措施,提高井下传动效率。
(1)油井井口盘根过紧,会使上行负荷增大,下行负荷减少。使驴头增加一部分功来克服盘根与光杆过紧的那部分摩擦力。盘根的松紧与电机的功率测试试验。
(2)抽油杆与井液、油管的摩擦,造成部分能量、损失。
(3)井口偏磨、抽油杆刮井口等因素影响系统效率。
(4)抽油杆往复运动中,引起的贯性负荷、振动负荷、导致能量损失。
(5)油管、泵的漏失造成能量损失。
(6)动液面深度对系统效率的影响也很大,应该使抽油机在合理的沉没度下生产。
综上分析,抽油机井系统效率井下部分可知,影响井下传动效率是多方面的,结合实际情况做以下六方面的
工作:
(1)采用石墨盘根和可调式盘根盒,减少盘根与光杆摩擦力造成的能量损失。
(2)提高深井泵质量,加强作业施工监管,提高作业施工质量,延长油井免修期。
(3)制度合理的工作制度,调整抽油机的生产参数,尽量采用长冲程慢冲次,选择泵型号要合理,尽最大程度提高泵的充满程度,减少惯性载荷和振动载荷,并确保油井的合理沉没度(200~350米之间)。
(4)根据井的不同特点,含蜡量高的井装磁防蜡器;出砂严重的井装防砂锚;油稠井,制度合理化学降稠的加药周期及热洗周期。
(5)做好注水井管理,提供油井充足的供液能力。
(6)利用补孔、压裂、酸化等技术措施,提高可调整油井的产能。
第五,优化抽汲参数。抽汲参数对地面效率及系统效率都有一定的影响。对于一口具体的抽油机井,在满足提液需求的情况下,应选择最优参数,通过抽汲参数优化,降低减速箱扭矩,降低电动机负荷及抽油机负荷,提高系统效率。
(1)提高泵效。泵效是影响系统效率的重要方面。一般而言,在保证产液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选择较大泵径、长冲程、低冲速、合理泵深;但对于严重供液不足的油井,在保证产液量不变的情况下,应通过调小生产参数(冲程、冲速、泵径)、加深泵挂、间歇开抽、油管锚定等措施提高抽油泵效,提高系统效率;对于非正常漏失严重的油井,需要及时检泵提高泵效。泵效处于20%~80%之间的抽油机井,系统效率多数在20%以上,系统效率合格率较高。在实际生产中,应尽量采取调小冲速及泵径、加深泵挂、间歇开抽或者油管锚定的方法来提高抽油机井的系统效率。
(2)优化沉没度。沉没度对于泵效及系统效率影响很大,沉没度过大造成抽油机上下行程悬点载荷增加,磨阻增大,管柱效率降低,地面能耗增加;沉没度过小会降低泵效。泵挂深度变化时,油井产液量随下泵深度的增加,有先上升后降低的规律。沉没度过大,不但对提高产量无益,反而会增加悬点载荷,增大电动机负荷,降低系统效率,在现场生产中当动液面确定时,沉没度的选择直接决定泵挂深度,因此,合理选择沉没度对油井系统效率的提高十分重要。
3 结论及建议
(1)如果全厂3000口抽油机井,平均每口井节电0.5度,那么全厂年节电54.75万度,按1.00元/度计算,一年可节约资金54.75万元。因此提高抽油机井的系统效率将会收到可观的经济效益。
(2)建议厂里加大抽油机井转提捞井的力度,将原油成本较高的井、高含水井都转为提捞井,降低原油成本。
(3)建议对高耗能抽油机进行改造,改造为节能抽油机,并对电动机及变压器系统进行整体改造,改造为节能电动机和变压器,确保达到最好的节能效果。
(4)大面积推广间抽制度,使严重供液不足的油井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节省电能。
篇6
关键词:诚信缺失 旅游企业 应对措施
引言 诚信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是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准则。目前我国旅游企业却出现了诚信缺失问题,且日益严重,这一问题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旅游企业经营中的诚信缺失问题是指经营者对消费者做出了承诺,但在现实中却没有兑现承诺或与承诺差距较大,损害了消费者一部分利益。旅游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采取措施,克服这一问题,重建企业信誉。本文简要简要说明了一下诚信缺失的现状,并分析原因,提出几条建议。希望能够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一、旅游企业经营中诚信缺失表现
(一)违反合同,降低服务标准
违反旅游合同在旅游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任意改变旅游路线;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随便增加或减少旅游景点;增加购买频率;随意合团、并团。导游减少观赏景点的时间,增加购物时间来为自己获益。有的导游甚至强迫游客购物,不去景点观赏。这些行为严重违反合同,侵犯消费者利益。
降低服务质量是影响旅行社诚信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经常发生在旅游旺季。主要表现如下:在宣传时夸大其词,用虚假广告来吸引游客;并作出满意服务的承诺,但在现实中服务水平较差,与承诺不符;导游向消费者索要小费,强迫购物,酒店及餐厅存在虚报价格的现象,酒店及餐厅等级不达标,出现许多接待问题和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
(二)价格欺诈,出售假冒伪劣产品
目前,许多旅行商场为了眼前利益,不考虑后果。出售的产品质量差,以次充好,出售假冒伪劣产品。不同的商场缺乏信誉的行为不同,一般情况下,在古玩、书法、绘画商场,旅游企业常常用赝品冒充真品;在玉器、珠宝商场上,旅游企业常常以次充好,产品质量没法保证。
一些旅游企业更是采用多种手段对游客实行价格欺诈,在商品价格上采取手段。针对游客不了解商品详情的特点,将廉价商品的价格提升许多倍卖给游客,或者利用消费者爱占便宜的心理特点,打着低价促销的幌子,诱导消费者购买产品,在旅游过程中私自缩短观赏风景的时间,增加购物次数,增加旅游自费项目来赚取利润,让消费者多花冤枉钱。这种诚信缺失性为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打击其购物积极性。
(三)旅游客运方面安全性难以保证
相当一部分的旅游客运车辆挂靠企业管理且规模小,有些企业不顾长远发展,只顾眼前利益,往往使用没有当地主管部门签发的运输许可证的车辆,非法从事交通运输。内部管理有许多问题,员工服务质量差,安全意识不强,超载现象时有发生,对游客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在旅游旺季时,进行恶性价格竞争,抢拉游客,敲诈勒索,车辆乱停乱放。这些行为都不利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二、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简竞争不当
目前,旅游产业分散经营,旅行社和酒店之间关系恶化,相互诋毁,打价格战,企图以低价手段,以吸引游客。旅行社陷入恶性的价格竞争困境中,严重影响了我国旅游业发展及综合经营收入。此外,缺乏品牌建设和长远的经营理念,不顾长远发展,易受眼前经济利益驱动,采取非法措施,再加上各种不公平竞争,从而增加了旅行社的不诚实行为的动机。
(二)法律体系不健全
由于中国法律制度的不健全,还存在许多不完善地方,许多企业钻法律的空子,法制观念不强,而普法教育也没有收到有效的成就,人们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种种原因,当消费者权益受到侵犯时,大多数消费者不会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个人利益。此外,法律体系不健全还体现在执法不严,不能有效的惩处违法的人,有些诚信行为不能受到法律的惩处。
(三)社会道德水平下降
不仅仅仅是企业老板和管理者社会道德标准下降,旅游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也有所下滑。企业主道德下降,表现在一些企业主为追求短期的利益,最大限度地出售假冒伪劣产品来获取最大利益,而旅游企业管理者的道德水平下降,导致他们对管理经营中出现的各种诚信缺失操作不闻不问,纵容发展。旅游从业人员道德下降,服务技能差,缺乏服务意识,导致不负责任的宣传,旅游服务质量下降。
三、针对旅游企业经营中诚信缺失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企业内部诚信教育
企业要切实落实诚信经营,需要加强内部宣传教
教育,提高员工的诚信意识,培训人员长远发展的眼光,重视企业和个人的长远利益。诚信教育的内容最好是以案例的形式提醒员工如何去做,旅游企业管理者必须认识到,教育是一个长期性工作,不能三分钟热度,必须坚持下去。
(二)加强社会道德体系的建立
加强重建社会道德体系,提高人们社会道德水平,是解决旅游企业缺乏诚信问题的重要手段。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诚信问题,为解决企业诚信问题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旅游业更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规范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思想,责任意识,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工作态度,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内容,提高旅游从业员工的道德意识。
(三)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首先,建立和完善关于旅游的法律约束机制。尽快建立一个有关旅游诚信及与之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如“反垄断法”,“旅游法”等明确规定旅游诚信的行为法。还应加大执法力度,严惩失信行为。对执法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违法必究,依法对诚信缺失行为进行制裁。
四、结语
旅游业是一个有良好前景的产业,它不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且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诚信缺失问题严重阻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如何克服这一问题,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篇7
《财经文摘》:目前中国多个城市出现出租车罢工、停运,您怎么看待出租车业的问题?
刘军宁:出租车行业在中国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经济自由。每个公民都有权利以适当的资格进入某个行业。但是在中国,尤其是大城市的出租车行业是高度封闭的。只有极少数公司才有能力办出租车公司。而且在频繁的年审中,通过限制出租车公司的数量,导致大公司兼并小公司。本来应该高度分散的行业特点,在这样的体制下消失了。由于特殊的垄断和隐蔽的垄断,该行业对经营者和所有者来说,变成了暴利行业,对司机来说则是过度辛苦的行业。
《财经文摘》:有人说,中国出租车业没有行业协会,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刘军宁:这正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中国出租车的行业协会过于弱小,基本上不起作用。
《财经文摘》:中国应该成立什么样的出租车行业协会?
刘军宁:要允许行业自治的存在,不是政府的行业协会,而是真正代表出租车行业从业者利益的行业协会。这实际上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出租车行业协会,一个是出租车司机工会。行业协会代表出租车业同政府进行沟通,工会代表司机同资方进行谈判和讨价还价。在中国,这两种协会都不存在。
中国的行业协会一般挂靠在政府,由政府退休官员出任行业协会领导,进一步代表了政府的利益。出租车司机是行动力非常高、信息畅通的群体,组织协调性强,完全有能力建立行业工会,关键是不让他们建立。
《财经文摘》:出租车调价引发了很多反对和抱怨,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刘军宁:涨价由行政机构决定,而不是民意机构决定。这是中国出租车业的第三个重要问题。对出租车司机份额或税收的增加,应该经过适当的法律程序,不仅要召开公证的听证会,而且要在立法机关进行审议,才能确保经营者、司机和乘客等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方面的机制是缺乏的,所以在中国才会出现多起出租车罢工。停运事件。司机过度劳累,乘客支付高价,而少数具有特殊背景的人获得暴利。价格的改变必须有强大的行业协会的存在。
《财经文摘》:该如何解决以上三个问题?
刘军宁:以上三点,第一点是关键。没有第一步,后面几个环节就启动不起来。政府首先必须打破行业的垄断,放弃对该行业的管制,放弃设置过高的门槛。出租车牌照价格必须实现公开、透明的市场化,而不是只批给有政府背景或者特殊背景的大公司。要放开公司经营,允许各种规模的,尤其是个体经营者的出现。
《财经文摘》:据了解,国外很多地方的出租车业并未实行完全的市场化。
刘军宁:市场化的含义是,比如每年可以发放500个出租车牌照,但是必须通过市场化途径发放,例如拍卖、定价等方式,不能只给指定的公司或者指定规模的公司。市场化不是指每个人在自己车上可以随意放个出租车顶灯,而是指牌照的发放必须是公开、透明、竞争的过程。在国外,拍照发放一般是通过行业协会进行,而不是政府主导。
篇8
[关键词]地层测试;稠油;抽汲
中图分类号:TG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051-01
1 稠油的一般性质
1.1 轻质馏分很低,胶质沥清质含量很高
一般随着胶质沥青质含量增加,原油的相对密度及同温度下粘度随之增高。常规原油中的沥青质含量一般不超过50%,而稠油中可达10%~30%,个别特稠油、超稠油可达50%或更高。
1.2 粘度随着相对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1.3 烃类组分低
陆相稀油,烃的组成一般大于60%,最高达95%,而稠油一般小于60%,最低者在20%以下。随着稠油中非烃类和沥清质含量的增加,稠油的密度增大。
1.4 含蜡量低
大多数稠油油藏原油含蜡量在5%左右。
1.5 凝固点低
稠油油藏原油凝固点常低于15℃,有的可达-7℃。
2 稠油的热理性质
2.1 粘温关系
稠油的粘度受温度的影响比常规原油敏感得多,其变化范围很大。
2.2 稠油的热膨胀性
随地层温度的升高,地下原油体积将产生不同程度的膨胀。
2.3 稠油粘度与溶解气油比的关系
在油层条件下稠油中溶解天然气时,含气原油粘度降低,溶解气油比越高,粘度降低越多。
2.4 压力对稠油粘度的影响
压力对同样温度下的稠油粘度影响极小,因此在工程计算中可以忽略压力的影响。
3 稠油井测试抽汲中存在的问题
试油测试一般采取关井测静压和开井求产的方式,来取得产量和地层压力资料,但是无法得到一定生产压差下的产能,因此要想取得这方面资料,就要求定时、定深抽汲。然而对于粘度大、比重高的稠油井,在试油测试过程中易出现以下问题:
3.1 抽汲困难
稠油粘度高的物理性质,导致抽汲工具下放困难,抽汲过程缓慢。在测试过程中,为了保证定时定深抽汲求产,大大延长了试油周期。
3.2 作业机抽汲的疲劳强度大
由于稠油密度大,粘度高,作业机不仅要承受原油自身重力,还要承受相当大的摩擦阻力,这大大加速了作业机的疲劳坏损速度,增加了试油成本。
3.3 录取试油资料不准确
在录取试油资料时,由于稠油的粘度很大,往往形成油包水乳状液,因而在取样过程中,往往不能准确的得到样品含水率,这就延长了试油周期,增加了试油成本。
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稠油井测试抽汲困难,试油周期普遍很长,可以说,稠油井的测试抽汲求产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试油工作的难度。
4 解决方法
考虑到稠油油藏的性质,针对粘度高,密度大等特点,采取以下几种措施来解决稠油井抽汲过程中的遇到的具体问题。
4.1 抽汲困难问题
4.1.1 在实际情况允许的情况下,配工具的时候加入1或2根降粘管,从而最大程度的缓解稠油井抽汲工具下放困难的问题。
4.1.2 在测试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溶性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在适当的温度和搅拌条件下,稠油以微小的油珠分散于活性水中,形成水包油乳状液,使稠油的分子间摩擦变为水分子间的摩擦,从而起到大幅度降粘的效果。
4.1.3 加热抽汲工具,提高下放速度。
4.2 作业机疲劳强度大的问题
在抽汲过程中,原油与抽汲工具间的摩擦阻力大会造成作业机载荷大。为了减轻作业机的劳动强度,可以合理确定抽汲周期,采用分段抽汲的办法达到求量的目的和工作要求。
4.3 试油资料的录取不准的问题
正常的情况下,录取油样的标准是每个试油周期取样一支,而稠油井情况特殊,含水不均匀,因此可以在每个试油周期里加密取样,从而取得不同时期准确的油水特性。
5 实例应用
2009年6月8日-7月1日,对杜75井第C1-1层S2号层进行了试油地层测试。
杜75井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克尔台乡官尔屯畜牧场东南1.0km,为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泰康隆起带二站鼻状构造。该井以139.7mm表层套管固井,测试层段为840.2m-836.6m,测试管柱使用φ73mm外加厚油管,管柱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油管+反循环阀+偏心托筒+MLT测试器+减震压力计托筒+卡瓦封隔器+筛管+密封头+调距油管+联作专用起爆器+射孔枪。
本层采用MFE(Ⅰ)+TCP射孔测试联作工艺施工,采用四开三关工作制度,一开井30min,一关井5267min;二开井4300min,期间无气体产出,于700m抽汲12个周期,油产量相对稳定;二关井时间7260min;三开井时间300min,期间取高压物性样;三关井时间12170min;由于二开井所取油样含水不稳定,进行四开井取样,四开井时间3115min,期间于700m抽汲9个周期。整个测试过程无漏失,测试工艺成功。
本层的原油物性与邻井相比,相对较差,原油粘度较高,达1030.9mPa・s。因此,在详细分析了该井的区域资料之后,从试油地质设计入手,针对该层的原油物性,在测试时做了以下工作:
5.1 在二开井抽汲时,由于原油粘度大,抽汲工具下入困难,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加入了降粘剂,适当搅拌,以起到降粘效果,从而提高抽汲效率;
5.2 在加入降粘剂的同时,对抽汲工具进行加热处理,增加加重杆的根数,提高抽汲工具下放速度;
5.3 因为稠油比重较大,抽汲提升困难,在能够适时完成求产任务的前提下,我们采用分段抽汲的施工方式,从而减轻作业机疲劳强度,防止作业机载荷过大而坏损;
5.4 针对稠油井录取样品难度大,含水不均匀的特点,采取多次取样方式,保证所取样品的合格率。
6 结论
在本次施工中,在考虑稠油特殊物性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该井的区域资料之后,从设计入手,针对稠油井原油粘度大,抽汲工具下放、提升困难,抽汲过程摩擦阻力大、抽汲过程缓慢,作业机疲劳强度大、载荷大及油样录取的特殊性等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稠油测试抽汲中的难题,缩短了稠油井的试油周期,为以后的稠油井试油测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这些做法总结如下:
1)在实际情况允许的情况下,连接工具时加入1或2根降粘管;
2)加入一定量的水溶性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从而起到降粘的效果;
3)加热抽汲工具,提高抽汲下放速度;
4)合理确定抽汲周期,采用分段抽汲的方法,缓解作业机疲劳强度大的问题;
5)加密取样,从而取得稠油井不同时期准确的油水特性。
参考文献
[1] 文浩,杨存旺.试油作业工艺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年.
[2] 马建国.油气井地层测试.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年.
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素质现状;培养;思考
在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做得如何,不仅关系着单位自身的正常运转和未来发展,还影响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而会计人员的能力素质又是影响会计工作效果的关键因素,而现阶段很多单位的会计能力在整体下滑,其主要原因是会计不轻易换岗,他们普遍抱着“铁饭碗”的态度,没有危机意识,财务知识学与不学一个样,造成单位经济情况与收支反映不真实,不准确,不利于领导决策;同时很多会计做帐是以“领导”为准,监管制度流于形式,造成单位各种经济问题突出。因此,加强对会计能力提升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强化自身素质
一是加强业务学习与培训。一方面,作为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应该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如了解会计业务相关的新法律法规,学习会计基础业务,学习最新财务会计知识, 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掌握最新的会计业务流程,加强理论知识对会计实践工作的指导,更新自己知识结构,不断夯实会计业务基础。另一方面,财务会计应加强电算化专业技能提升,熟练掌握新的会计软件,提高会计电算化专业水平,从而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此外,还有强化会计人员的货币时间意识,充分发挥事业单位资金的价值效益,从而为推动行政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务支撑。
二、强化培训管理
一是创新培训方式。事业单位应根据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注重培训规划,坚持长远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个别培训与集体培训相结合,加强与会计业务指导部门的沟通联系,如同系统或同单位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可以轮岗:同系统或同单位会计人员就专业知识及在工作实务中遇到问题一段时间组织开个有实质意义的座谈会,还有让会计人员做心得体会等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促使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二是强化培训管理。为确保培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就必须加强培训管理。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应保证培训内容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培训的每个环节都落到实处,且不能走过场,搞花架子,避免培训流于形式,从而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培训效果。特别是要强化培训管理制度创新,用学分制代替满堂灌,用全程监督跟踪督查代替事后监督,并注重培训结果的运用,将培训结果与会计员的评先评优、升职加薪等联系起来,从而增强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强化德法教育
一是加强道德教育。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作成效。如果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出现问题,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没有坚守住职业道德底线,就可能会给单位造成严重的损失和影响,也会严重损坏会计形象和发展前途。因此,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鼓励其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堂堂正正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二是加强法纪教育。会计是直接与单位财务相接触的核心工作,容易对会计人员造成巨大的诱惑和压力,如果处理不当,漠视法纪,就可能出现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失职渎职等严重违纪违法行为。因此,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法纪教育,定期组织会计法纪法规的学习,增强会计人员及单位领导干部的法纪观念,提高会计人员依法履职尽责的能力。此外,建议国家加强对会计法律法规的立法建设,及时废除、修订已有法律法规条款,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和新要求,及时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将会计关进制度的笼子,从根本上降低会计职业风险。
四、强化机构建设
作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是基础保障工作,更是关系单位经济命脉的核心工作。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从对行政事业发展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强对单位的会计机构建设。不论单位大小,都应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并加强会计专业化队伍建设。会计队伍人员结构是影响会计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改善事业单位会计岗位设置,对会计人员的机构比例进行调整。作为会计人员,既要受所在单位的领导管理,又要受财政部门的业务指导管理,因此,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岗位等级和人员结构设置时,都应加强与财政部门和人社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得当相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通过统一设置的方式,加强集中调控,使会计行业在事业单位形成岗位层次清晰,利用人才培养的结构管理体系,从而促使会计人才队伍的不断发展。
五、强化绩效管理
一是实行绩效管理。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管理,将会计人员工作绩效与个人绩效工资待遇相挂钩,与评先评优相捆绑,对于会计业务能力强,会计工作业绩优秀的会计人员,应该予以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以此作为职称晋升、工资晋级的重要依据,以此增强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会计业务较差,工作表现不优,业绩不好的人员,应该在绩效工资上予以体现,以此增强会计人员工作的责任感。二是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人性化关怀,从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多方位关心关爱会计人员,了解其困难和疾苦,帮助其排忧解难, 使其充分感受到单位的温暖和关爱,增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凝聚力,提升会计工作的战斗力,从而更好地为行政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财务保障。
六、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能力的高低是影响会计工作效果的主要因素,加强会计能力提升是新形势下做好会计工作的需要,是推动行政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财务会计能力建设的重要作用。在新时期背景下,作为会计人员,应该增强自我提升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自主学习和各种培训学习,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单位,应该高度重视财务会计工作,为会计能力提升构建优越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卯萍.如何提高单位会计人员素质[J].现代经济信息,2014,15:74.
[2]张静.浅谈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J].现代经济信息,2014,08:75.
篇10
关键词:抽油机井 系统效率 措施探讨
1 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的概念
抽油机井系统效率是指将液体举升至地面的有效做功能量与系统输入的能量之比,即系统的有效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值。
其中,输入功率由现场测试取得,有效功率由下式计算:
式中:Pe有效功率,Kw;Q—油井日产液量,m3/d;
H—有效扬程,m;ρ—井液密度,103Kg/m3;
g —重力加速度,g=9.8m/s2
其中有效扬程:
式中:Hd一动液面,m;Po一油压,MPa;Pt一套压,MPa。
2 抽油机井系统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有杆泵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的因素较多,它不仅受抽油设备和抽油参数的影响,而且还受油井管理水平和井况的影响。由于能量在转换和传递过程中,总会发生能量损失,用Pi表示输入功率,用Pe表示有效功率,用P表示损失功率,则有:Pi=Pe+P
根据抽油机井系统的组成情况,可以把损失功率P分解为以下部分,即:
(1)电动机损失部分功率P1:当电动机输出功率为额定输出功率的60-100%时,电动机的工作效率与额定效率接近或相等,否则将低于额定效率;而在抽油机工作时,负荷变化极大,所以其电动机的工作效率低于其额定效率。据资料显示,电动机的额定效率约为90%,而应用于抽油机上的工作效率只有70%左右,这部分功率损失对系统效率的影响很大。
(2)带传动部分的损失P2:油田应用较为普遍的普通V带、窄V带和同步带的效率一般在在95%左右,即这部分的损失功率为5%。
(3)减速器部分的损失P3:减速器损失分轴承损失和齿轮损失两部分,一副轴承的功率损失约为1%,共三副合计为3%,一副齿率损失为2%,三副为6%,故减速器的损失功效率9%。
(4)四连杆部分的损失P4:四连杆结构中有三副轴承和一根钢丝绳,三副轴承的损失为3%,钢丝绳的变形损失为2%,所以四连杆部分的损失功效为5%。
(5)盘根盒部分的损失P5:抽油机工作时,由于光杆与盘根盒中的填料有相对运动产生磨擦,引起功率损失:
P5=F×v/1000=9.8×f×k×π×d×p×h×v/1000
式中:F-磨擦力;f-磨擦系数;h一有效密封高度;d一光杆直径;v一光杆运动速度;k一系数,由密封材质确定。
可见盘根盒部分损失与密封材质、光杆直径、运动速度有关。
3 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的措施研究
通过以上对有杆泵抽油系统的效率分析,可以发现,提高电动机工作效率,减小抽油机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减小抽油系统的磨擦是实现系统节能的主要手段。
3.1改善电动机自身工作特性实现节能
通过使用高转差电动机(转差率为20-30%,常规电动机转差率仅为2-5%)改变电动机的硬特性,提高启动状态的输出功率,降低所选电动机的额定功率PN,使电动机平均工作功率与额定功率的比值尽可能大,尽量接近50 %(常规机一般在30%左右,资料表明当电动机负荷低于50%PN时,电动机的效率会急剧下降),从而提高电动机的工作效率,实现大幅节能。这种方式受抽油机工况影响较大,一般在抽油机负荷较小时应用效果较好,若抽油机的负荷较大,则不宜应用。
3.2增设节能控制柜进行无功补偿
通过增设节能控制柜对电动机进行电容低压就地补偿,即在电动机定子绕组上并接容性负载,使电动机这个感性负载的电流滞后,使无功功率下降,这样可以减少电源变压器的视在功率,提高电网的供电质量,尽管从单井没有节能,但从整体上看则实现了节能降耗。
3.2.1改变抽油机运动学特性节能
众所周知,长冲程、低冲次是实现节能的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冲程的增加,有杆抽油设备体积就必须随之增大,不仅增加了投资成本,也为日常生产带来较大的麻烦。因此,长冲程、低冲次抽油机不能在油田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改变抽油机四连杆结构、参数等手段改变抽油机的运动特性,降低悬点加速度,使运动更加平稳,减小动载荷,使扭矩变化均匀,实现节能,与长冲程、低冲次抽油机殊途同归。目前油田应用较为广泛的有双驴头抽油机等节能型抽油机。
3.2.1进行油井优化工艺设计,提高井下效率
(1)提浅泵挂:由以上分析,在保证合理沉没度的前提下,抽油机井提浅泵挂可减少抽油杆、节箍与油管、液柱发生磨擦造成的功率损失;可减少油管柱部分的漏失损失和水力损失;可减少上冲程时的抽油机的负荷,减少泵的漏失,提高泵效,从而提高系统效率。
(2)提高泵径:在目前设备状况和油井要求产液量一定的情况下,选用目前设备的最大冲程,选用大泵径抽油泵,而采用较低的冲次,可减少抽油系统中各个磨擦部分的功率损失,从而提高机采系统效率。
3.3精确平衡实现节能
实验表明,当上冲程电流与下冲程电流的比值在80%一100%之间时能耗最低,而普通抽油机往往不能达到上述平衡效果。通过在常规抽油机上增设机构实现对抽油机的精确平衡,从而抽油机的复合平衡曲线与负荷曲线更相似,分散了峰值扭矩,减小扭矩,使净扭矩曲线更加平滑,达到节能目的。
3.4逐步淘汰高能耗的电磁调速电机
目前孤东采油厂七区中采用电磁调速电机的油井尚有18口,均为低冲次、低液量稠油井,从下面11口井应用电磁调速电机油井系统效率的检测情况看,这类井的系统效率很低,平均仅为5.95%。
对以上11口此类要求低采液强度的抽油井需要逐步淘汰电磁调速电机,有以下两种方式:
(1)采用节能型电机+变频控制柜。此种方式的优点是油井调参方便,可置换性强;缺点是变频柜的一次性投资高,约为3-4万元。
(2)采用节能型电机+减速器装置。此方式的优点是减速器价格相对便宜,约3000-4000元,缺点是增加了摩擦副,系统效率会受到一定影响,且油井调参困难,可置换性差。
3.5 供液充足油井提高机采系统效率对策
对于供液充足的抽油机井来说,由于拖动抽油设备启动需很大的功率,从而从根本上决定了其系统效率必然很低。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应用螺杆泵工艺。一是螺杆泵技术的发展,螺杆泵运转时间可长达3年。GO38-155井已运转997天(泵挂为400米),且目前生产十分正常。二是在供液充足油井上应用螺杆泵可根据油井的液面将泵挂提得很浅,而且这部分井的含水普遍高,这均对螺杆泵的长期运转有利。三是在供液充足油井上应用螺杆泵可根据泵挂、液面大幅减少其扬程(扬程小,则定转子摩擦少),从而根据其扬程、排量情况配备小功率电机。转下螺杆泵后,油井的产液量及动液面基本保持不变,即油井的有效功率不变,但由于其输人功率大幅降低,从而提高了系统效率。
3.6加强油井现场管理工作
完善的生产现场管理措施,对于提高机采系统效率也有很大的影响,它的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通过对抽油机井采取调参、调平衡、调盘根盒松紧程度、调皮带松紧及对抽油设备、井口设施实施“五率”(基础水平率;驴头、悬绳器、盘根盒对中率;运行平衡率;紧固合格率、合格率)检验措施,保证抽油机井运行在最佳经济状态。
4 结束语
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是一项长期、基础、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提高系统效率对节能降耗有很大好处。提高系统效率要对影响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的诸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节能降耗措施,才可能把抽油机井系统效率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 上一篇:风湿治疗中医方案
- 下一篇:导电高分子材料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