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保障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修复保障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水利工程、环境影响、防治对策
水利工程的兴建,特别是大型水库的形成将使其周围环境发生明显的变化。在为发电、灌溉、供水、养殖、旅游等事业和解除洪涝灾害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如何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避免减轻不利影响,是水利工作者在进行水利规划中必须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水利工程对库区环境的影响
(一)库区淹没
建坝后,水位在坝前壅高形成回水,在回水范罔内,耕地、矿藏、名胜古迹等被淹没;工厂、铁路、公路设施需要拆迁;居民需要迁移,城镇需要迁建。对被淹没的土地和设施等要付赔偿费。要妥善安排移民的生产和生活,这是一份十分重要而复杂的工作。在我国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要采取适当措施加以利用。三峡工程移民百万,所采用的“以人为本”、“就地开发性移民”,统筹安排生产和生活,是解决好库区移民的重要举措。
(二)滑坡、坍岸
岸坡浸水后,在水库水位降低时,有可能因丧失稳定而坍滑。库区大范围坍岸,会加剧水库淤积:而坝址附近的滑坡。将给工程的正常施工和运行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意大利互依昂拱坝,因库区大滑坡,岩体骤然滑入水库,使库水漫溢坝顶而突然下泄,造成下游巨大灾害,并使水库淤满报废。有的工程在施工中由于坝址附近发生滑坡,被迫改变设计,甚至中途停工,应当引以为戒。
(三)水库淤积
由于水流入库的流速减小,挟沙能力降低,使泥沙颗粒先粗后细逐渐下沉,造成淤积。淤积不仅使库容减小,缩短水库寿命,加大淹没损失,还将影响电站和航运的正常运行。解决和减轻水库淤积的根本措施是做好上游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种草等水土保持工作,而水库的合理运行,如蓄清排浑、利用易重流排沙也是减小水库淤积的有效措施。
(四)生态变化
建坝蓄水对生态环境有很大影响,受影响的有库区和下游陆地生态系统,也有河流水生生态系统或直至河口生态系统。例如,水库淹没影响陆生植物生存,并破坏其生存环境。又如,水环境变化对珍稀、濒危水生生物的种群、数量、栖息场所、繁殖场所有致命影响。
二、利工程对水库下游的影响
(一)河道水流中挟带的泥沙在库内沉积后,下泄清水的冲刷能力加大,将河床刷深,河水位下降,岸边地下水位也相应降低;同时,还可能引起主河槽的游动,或冲刷下游桥基和护岸工程。为此,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水库,需研究下游河床的演变趋势,并提出适当的处理措施。
(二)枯水期,由于电站和灌溉用水,下泄流量增加,对航运有利。但当电站担负峰荷,又将给航运带来不便。为了不使河道干涸,不过分降低下游的地下水位,保护水生动物的生长和维持河道的自然风光,应经常泄放一定数量的生态用水,以保护河流的正常功能。
(三)除溢洪道外,自水库泄放的水流大多来自水库深层,水温较低且变幅小,因而,坝下的河水水温夏季较建库前低.冬季较建库前高。
(四)库水的浑浊度和水温一样,随水深而异。工业和生活用水要求浑浊度不得过高。水库中,底层水温较低,水中溶解的氧也低,对作物生长和鱼类生存都不利。此外,在河道上建坝(闸),一方面为航运和枢纽上游的木材浮运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由于河道受阻,需要设置通航,过木和过鱼建筑物。
三、防止水利工程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对策
(一)增强生态意识。强化水利规划
加强水利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是当前水利工作面向“三农”的重心所在,因此提高广大水利工作者的生态水利意识的意义非常重大。首先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生态水利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其次是抓好现有已建水利工程的更新改造.使其真正实现从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的过渡,完善现有水利工程功能,特别是生态功能,实现水利工程的持续发展。其三是大力推广节水农业.在加强节水灌溉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充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二)坚持生态标准.做到标本兼治
众所周知,洪涝灾害的频发主要是由于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建设要紧密结合在~起.坚持生态治理的目标不变、标准不变、做到标本兼治。继续抓好各地的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工作,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杜绝或减少水土流失.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开展科学研究。实现技术治理
在目前情况下,各级水利部门都要在科学研究上做文章,力争在技术上有新的突破。加强库区生态群落调查,开展已建水库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估与预测;合理调度水库及其他水利设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保持河流的蜿蜒性来保护河流形态多样性。即在河道整治工程中,应尊重天然河道形态,避免直线和折线型的河道设计,保持河道断面的多样性,尊重河流原有的自然断面;河道防护工程的岸坡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的透水材料,特别注意采用当地天然材料;水利工程设计应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提供鱼类产卵条件以及鸟类、水禽栖息地和避难所;利用生态系统自我净化和自我修复功能,开发与推广生态系统治污技术。
四、总结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有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要从长期的工程水利中解脱出来,走向生态水利的持续发展轨道,除了采取以上措施之外,必须从政治、法制、经济、技术上做文章,构筑起一个全方位的保障体系,实现对水利工程的综合治理。具体的讲,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力量,落实行政保障措施;二是要加强法制建设力度,落实法制保障措施:三是加强经济管理力度,落实经济保障措施:四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力度,落实技术保障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水利工程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常德市武陵区;农业生态;修复原理;建设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往往都经历了这样的历程。既先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然后又在受环境破坏的惩罚后逐渐认识和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历程。农业生态领域也不例外,土地长期耕作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农业生态问题,工业“三废”排放量不断增加,化肥、农药、农膜的大量使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搞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危害
常德市武陵区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其中包括水资源、森林草地,耕地水土资源,农用塑料薄膜、化肥、农药、农业废弃物等方面的污染。综合而言,武陵区当前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
(一)水土大量流失。由于毁林、毁草、开荒、滥伐等原因,造成水土大量流失。全区耕地水土流失面积约9.64平方公里,占耕地总面积的34.4%。水土流失破坏了全区的农业生态系统,导致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大量损失,严重影响了本区的农业生产,同时,水土流失使沅江河床抬高,导致水患频繁。
(二)农村淡水生态问题突出。全区农村淡水生态问题突出,呈迅速恶化趋势。例如: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质逐渐恶化等。据统计,全区有70%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农村50%的饮用水受到有机污染,而且由于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广泛使用,致使许多地方的地下水不适于饮用,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加速。改革开放以来,常德市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耗能高、污染重的行业或企业有城市向农村转移,未经处理的工业与生活用水经污灌或任意排放进入土壤后,大量的重金属元素可在土壤中富集,从而进入食物链,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二、生态修复及理论基础
(一)生态修复的涵义
生态修复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是应用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对生态本身进行修复。为了加速已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还可以辅以人工措施以加快生态系统恢复的步伐。生态修复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切实遵循自然生态经济规律,充分利用当地的水、土、光、热、生物等自然资源,依靠大自然的循环再生能力和人为干涉快速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农业生态环境演变的规律是生态修复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
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是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的自然规律。自然生态环境是包括生物体与环境(气候,水,土等)自然因素组成的一个互相依存与制约、相对稳定的有自组织功能的大系统,该系统具有恢复到接近于原自然生态状况的自我修复功能。建设性的农业生态环境,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否则,往往事与愿违,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局限性与偏差,在我国农业生态建设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教训。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搞好农业生态修复的保障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深刻反思后产生的新认识。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违背生态规律的自然改造,不仅损害了自然生态系统还会造成自然灾害。因此,任何形式的自然改造都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要从人口、资源、资源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点出发,开展生态修复,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步伐,建立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要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内涵,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丰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理论。
(四)农业生态修复的实践方法
农业生态修复是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实现水土保持目的的措施。其技术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是有“封”、“退”、“造”、“建”,“综合治理”、“结构调整、生态移民”、“突出小流域治理,以小促大”等。
“封”既是“封山禁牧,舍饲养蓄”。要真正做到“封得住、有效果、不反复”,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时施策。“退”即是“退耕还林还草、以粮代赈”。大量事实表明,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产沙区,坡度在!)*以上的坡地必须退耕。如果措施得当,退耕后农民还可增加经济收入。“造”即是“造林”。坡度大于+)*的荒山荒坡、退耕地,以营造水土保持林、薪碳林和用材林为主,强加管护抚育,形成乔、灌、草多层次防护体系,有选择的发展经果林。通过推广节柴灶,沼气池等措施,彻底解决群众的燃料问题,可有效的保护植被。“建”即是“建设一亩高标准农田”。农民在退耕二亩坡地后,在山坡下或沟谷地建设一亩高标准基本农田。
搞好农业生态修复,必须注重水土保持的综合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生态修复的根本措施,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系统的基础。调整结构、生态移民是生态修复的保障措施。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深刻变革。要想使生态修复持续发展,就必须将生态修复与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和生态移民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广大农牧民增产增收,植被得到恢复和保护,地区经济得到发展30 %。生态修复作为一项水土保持新举措,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总结新经验、新方法,丰富和发展其理论与实践。
三、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一)增加农民的生态意识,提高人们对生态修复的认识水平。各地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上不断提高认识,积极探索生态修复的技术与方法。在政府的大力宣传和积极引导下,大多数农牧民逐渐接受了这一新的理念,认为生态自我修复是一项让土地休养生息的好办法,是人类实现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大量生产生态绿色环保产品,做好“环保”品牌,让农民从保护生态环境中获得实惠,使他们主动参与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来.
(二)加强立法,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的筹资机制。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国家法制化管理体系中,加大财政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明确保护农村生态、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财政资金的转移支付方式,确保专款专用。
(三)加强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控制和替代,不断改善和提高农药使用技术,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确保农产品质量,确保施药人员安全,减轻环境的农药污染。
篇3
【关键词】 水环境 现状 治理措施
1 概况
阎王鼻子水库地处大凌河干流中游,该河段经过朝阳市区,既是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地,又是地下水型水源地主要补给水源。“十二五”期末,水库直接供水人口预计达到200万,间接受益人口500万人左右,为下游生态环境用水及白石饮用水水质安全提供保障。
1.1 地理位置
阎王鼻子水库坐落在朝阳西南,距朝阳市区25km,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22°07ˊ~120°18ˊ,北纬41°23ˊ~41°27ˊ之间。水库南北长13.36km、水面最宽处达4km、最窄处约0.4km,属带状河谷型水库。
1.2 地形地貌
库区位于努鲁尔虎山、大青山与松岭山脉之间的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属大凌河干流的中游,山丘区面积占72%,平原区占28%,低山、丘陵的高程为230~399m。坡洪积扇裙及一、二级阶地组成平缓斜坡,其中一级阶地地面高程205~209m,自半拉山以西,河谷两岸有连续出露;二级阶地地面高程209~215m,主要分布于大平房、台子、下店、三窑口、哈脑营子等地,河床及漫滩高程194~207m。大凌河河谷宽0.4~4km,坝址处最窄。库区山势陡峭,形成断崖峭壁,库区内河道呈蛇曲分布,库盆宽阔,属干旱地区,植被稀疏,覆盖较差,水土流失严重。
1.3 水文
大凌河是我省西部最大的河流,上游分南北两支。南支发源于建昌县的水泉沟,北支发源于河北省的平泉县,在喀左县大城子附近汇合,以下称干流,干流全长435km,流域面积23263km2,其中阎王鼻子水库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9482km2,占总流域面积的41%。库区主要支流有第二牤牛河、老虎山河。
1.4 功能发挥
阎王鼻子水库是以生活和工业用水、防洪为主,兼顾发电和养殖的大(Ⅱ)型水库。水库于1999年投入使用,2010年开始向朝阳市区供水。水库控制面积9482km2,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量7.52亿m3;水库最大库容为2.17亿m3,最大蓄水面积29.31km2,防洪库容1.28亿m3,兴利库容1.22亿m3;最高水位216.5m,正常高水位213.5m,防洪限制水位211m,死水位204.5m;日平均向朝阳供水15万m3,年供水量5258万m3,向下游生态和补充地下水1069万m3,汛期多年平均向下游泄流3.5亿m3;设计灌溉面积20万hm2,防洪保护耕地面积10.35万hm2;水产养殖面积22.46km2,年产水产品400t。
2 水环境现状
2.1 点源污染
水库上游沿河朝阳市境内有3个县城均建有城镇污水处理厂,现状点源污染主要在水库周边分布的较大乡镇附近,如公营子镇冶金工业园区、大平房镇医院、高中等10处。虽经各级政府的大力整治,区域内各类污染物排放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现阶段威胁水库水源水质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2.2 农业面源
2.2.1 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污染
水库总人口9.8万人,每年产生生活污水175.2万吨,生活垃圾2.1万吨。目前仍有很多村庄无垃圾收集、中转系统,无生活污水处置设施,村民处理生活污水、垃圾的方法一般是随意倾倒和堆放,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2.2.2 种植业污染
库区共有耕地面积24.5万亩,每年农业生产要投入大量的农药、化肥。化肥年施用量为1.2万吨,主要施用的化肥有氢铵、硫氨、尿素等。施用的化肥以不同形式进入环境。其中,以渗漏和地表径流形式进入地表水的氮肥约占施用量的35.4%,磷肥约占4%;农药年施用量为610吨,也只有1/3能被土壤吸收农作物转化,其余均被雨水冲刷入库。
2.2.3 畜禽养殖业污染
水库周边及上游地区畜禽养殖业发展很快,规模化畜禽业的发展在解决了畜产品供给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2.2.4 矿区生态破坏与水土流失
阎王鼻子水库控制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其中,轻度侵蚀面积3,048.21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3.5%;中度侵蚀面积4,031.86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4.3%;强度侵蚀面积1,736.63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9.1%;极强度及以上侵蚀面积283.73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1%。
3 治理措施
3.1 点源污染治理
关停污染大的工业项目,如关停造纸行业草浆生产线;对污染大的企业进行污水治理;对畜禽屠宰废水进行治理;对医疗废水进行治理;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农村乡镇污水处理厂。
3.2 面源污染治理
主要是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推广生物综合利用工程,如推广“一池三改”,解决生活用能;畜禽粪便排入沼气池,实现粪便无害化处理,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二是沿上游及库区乡镇建设生物质固化厂10个。三是建设生物有机肥厂2座。畜禽粪便治理工程。加强畜禽养殖管理,进行圈养和收集粪便,同时严格管理粪便堆积和趋向,降低粪便污染,形成良好的粪便收集、处理模式,严格执行禁止在水源保护区中修建畜禽养殖场,避免社会性事故造成水体污染。村落环境整治工程。加强区域农村村落环境整治,有条件的小城镇和规模较大村庄应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城市周边村镇的污水可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对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村庄的生活污水,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进行处理。
3.3 清洁小流域的建设
一是流域源头区域实施“生态保护”,避免各种开发行为;二是人类重点活动区的“生态治理”,开展清洁生产、污染治理和防治水土流失,进行坡耕地改造,全面杜绝化肥过量投放;三是河库沿岸带的“生态修复”,以生态护岸、下沉式坑塘绿地、乔灌防护林、人工湿地等形式布设的生态修复措施,全面防控面源,构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3.4 环境治理方面
3.4.1 库区拦污工程
在水库库区内设置隔离网来隔离固体漂浮污染物,及时打捞及运输库区内的生活垃圾等固体污染物。
3.4.2 湿地工程
建设入库口湿地工程,分析主要污染物出入库机制,测算水体自净水平,建设河流入库口湿地系统,包括沉淀区、导流区和功能性湿地。在一定的长宽比和地面有坡度的洼地中,由各种基质混合组成填料床,并在床体种植各种纳污能力强、成活率高、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两栖及陆生植物,达到降低涵养水源、构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水库水质安全的目的;在水库周边的水淹地中,种植各种纳污能力强、成活率高、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耐水性草本、木本植物,形成具有较强水质净化能力的人工湿地。以湿地等手段实施生态治理对区域生物多样性、气候调节的贡献效应也十分巨大,远远大于其景观价值。
3.4.3 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工程
坝址两岸的生态环境改善对于提高库区社会形象、增加景观发展潜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将阎王鼻子水库周遍及其上游大凌河两岸可视范围内迎面山作为治理重点,通过实施石质山鱼鳞坑整地造林技术,提高植被覆盖率;并辅以灌溉措施,将在最短时间内实现生态恢复的效果;原有植被良好区域采取生态修复的措施,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渐重建生态系统。
库区近坝址10km小流域,包括朝阳县台子乡、龙城区大平房镇的13条小流域,实施小流域“金字塔”综合治理模式、沟壑梯级治理模式等行之有效的科学治理方法。石质山地区的特点是山高坡陡、植物被覆率低、裸岩面积大、治理难度大,水土流失有恶化的趋势。该区重点治好七分山,保住二分田,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为:植被较好的高山远山采取封禁管护的方式,使其尽快自然恢复植被;土层稍厚的土石质荒山,通过营造人工草场来增加地表盖度;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通过工程整地营造水土保持林进行固土保水;坡耕地、沟壑区实行沟坡兼治,形成立体综合防护体系。土石丘陵区坡度稍缓,土层较厚,具有发展农业的潜力,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基地,也是正在发展的土壤强度侵蚀区,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以坡改梯为突破口,通过兴修高标准水平梯田来提高粮食单产,保证农民生活用粮,从而为坡耕地退耕创造有利条件。陡土薄地段营造水土保持林,坡缓土厚地段发展经济林果,沟壑修建谷坊、塘坝等工程。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防治并重,“四荒”地采取片带网、乔灌草相结合,浅沟闸沟造地,深沟兴建谷坊,坡耕地逐渐改为水平梯田,陡坡耕地进一步坡耕地水保林还草。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km2。
在库区范围内对停产关闭矿山的生态修复、正在生产矿山的生态修复、尾矿库的生态修复;同时增设生物预警系统,增强对突发水事件的预警能力。主要进行排土场清理、安全处置、植被修复。进行综合监测及预警,防治突发性污染及安全恐怖事件发生,保证水质安全。
4 结语
阎王鼻子水库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项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保障措施和长效机制,做到制度保障、资金保障、技术保障;健全工程维修、养护、运行等各项规章制度,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行方式。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张家川;农村;水源地保护;污染;防治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9-0058-03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部,属黄河中游黄土梁昴丘陵沟壑区。陇山为全县诸山之总枢,是黄河流域渭河水系千河、长沟河、牛头河和葫芦河的发源地。县域内水资源短缺,储水工程少,属严重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并存的缺水类型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1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现状
1.1 张家川县水资源现状
张家川县东部为浅山幼林区,西部为黄土沟壑区,地质地貌单位差异较大,水资源严重匮乏,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3 747亿m3,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1.3 570亿m3,地下水净资源量为0.0 177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13.5 m3,分别占全国、全省、全市人均水资源量的18.79 %、37.55 %、71 %。
1.2 张家川县水质现状
1.2.1 地表水 全县共有清水河、后川河、樊河、汤峪河和马鹿河共五大河流,除清水河和后川河部分地段pH值超过标准值0.1~0.4 mg/L外,五大河流总体水质良好,pH值在5.9~8.9之间,总硬度在29.5~112.5 mg/L之间,符合关于生活饮用水标准。
1.2.2 地下水 从已有的井孔水质资料和对地下泉水、井水水质调查、抽样化验结果表明,张家川县域内大部分地下水水质良好,可用作生活饮用水水源,但是部分地区及区域地下水水质差,不能直接作为饮用水水源,但分布地带较短,面积较小,影响不大。
2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水源地水资源时空、区域分布不均,补给能力低
由于张家川县地处六盘山与陇西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大气降水年内、年际变化较大,区域分配不均,加之近年来干旱频发,区域性、时段性水量短缺,水库上游具有涵养水源功能的森林已退化成灌丛、草地,森林的生态、涵养作用变弱,造成水库上游河流干旱季节流量大减甚至出现断流,水库入库流量小,水源补给能力差,无法确保供水安全。
2.2 水源地水质差
全县两处地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手段落后,加之上游载畜量、人口增长率、污染比等超过当地水环境承载能力,致使生态环境恶化,部分饮用水水源水质难以达到国家饮用水水源地水质Ⅲ类水标准。地下饮用水源地部分地区受各类污染,pH值和总硬度超高,影响供水安全。
2.3 水源地保护设施不配套
全县水源地保护启动迟,目前仅停留在常规管理和水源地保护工程的可行性论证阶段,水源地区内尚无工程性基础保护设施,安全隐患较多,加之上游农户饮用水安全意识、水源地保护意识淡薄,一旦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供水安全构成威胁。
2.4 水源地监管措施不力
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由于全县水源地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不健全,资金、人员落实不到位,水质水量检验设备配备不全,直接影响供水安全。
2.5 水源地保护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不够
水源地保护区包括水库库区、水库上游河流及群众生产生活区、地下水水源区的保护,张家川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宣传,但力度、声势都不大,没有形成大家保护水源地的意识,间接影响供水安全。
3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水污染防治
3.1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护措施
3.1.1 科学编制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 要将饮用水安全保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小康社会建设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全面调研全县饮用水水源地现状,科学评价水源地安全保障程度,明确提出饮用水水源地建设、保护、水源涵养工程以及监控和应急保障措施,为今后一个时期张家川县富川水库、寺湾水库等饮用水水源的建设、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3.1.2 划定保护区,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 按照预防为主、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由张家川县人民政府划定一级、二级、准保护区三个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在库区等水源地设置标志物,水源保护区界标、警示牌、告示牌和宣传牌,通过实施护栏、围网等物理隔离设施或退耕还林还草、营造防护林、种植优质牧草等生物隔离防护措施,防止不合理活动对水源保护区水量水质造成影响。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一切可能对水源保护产生不良影响的各类建设项目,提高准入门槛,从严审批管理,避免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安全隐患。确保主要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0 %以上。
3.1.3 消除饮用水水源地安全隐患 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应当由水利部门协同环保等部门联合执法,形成工作合力,加强执法巡查,定期排查饮用水水源地周边、上游及沿河可能影响饮用水水源安全的工业污染源和非工业污染源,对排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治,建立污染隐患动态数据库,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治患于萌芽。积极创建合格规范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形成长效机制。
3.1.4 防治并重,推进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工作 加强水源地安全防护、生态修复和水源涵养等工程建设,发挥林木和草地植被保水、保土的生态功能,防止水源枯竭。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减轻地下水污染,进一步保障饮用水源水质。
3.1.5 强化监测预警,提升饮用水水源地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应急保障机制建设,科学编制饮用水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落实值班、报告、处理制度,做好应急装备、技术和物资储备,定期组织开展演练和评估。有效预防、及时监测、控制和消除饮用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的危害,一旦发生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及时启动预案,建立有效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
3.1.6 大力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宣传教育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在全县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水源地保护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完善饮用水水源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畅通投诉渠道,公开曝光违法行为,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3.2 农村水污染防治
张家川县农村水源地的主要污染来源有人口、牲畜粪便、洗涤剂及工业造成的点源污染;化肥、农药等引起的面源污染;以及因大气降水冲刷带入河流中的地面污浊径流引起的线源污染。因此,根据张家川县农村的具体环境,通过对点源、面源、线源污染的防治,减少入河污染量。同时,对水环境的修复,增减其对污染物的削减和生态作用,完成从“源头—途径—未端”的全过程污染控制。
3.2.1 水土流失污染防治 水土流失污染控制主要解决因水土流失引起的氮、磷污染及入河泥砂量。张家川县水源地水土流失污染主要由上游毁林开荒、过度开垦大于15°~25°的坡耕地,引起水土流失加重,构成地表水、地下水氨氮污染,河流泥砂含量增大。因此,以退耕还林还草、造林抚育、铁丝网围栏封育、削坡、护岸、拦砂坝和农耕地改造等治理方式,通过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的有机结合,使现有的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此外,要保护现有植被,为做好水土流失污染控制,需进一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水土流失预防保护、监督监测体系,最大限度减少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3.2.2 农田径流污染防治 大量施用化肥、施肥方法和施肥时间不合理及使用高残留农药是张家川县面源污染的主要源头,其污染防治措施对农民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化肥深施技术和农药喷施技术培训,减少农药和化肥流失污染水源。另外,鼓励农民施用农家肥,做到有机肥和无机肥施用相结合,通过优化施肥结构,改变偏施、重施氮肥的作法,减少化肥流失。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残留农药,安全合理地施用高效、低毒农药,大力推广无公害农药。
3.2.3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张家川县水源涵养区地处全县东北部的浅山幼林区,也是其天然草场的主要分布区,农户除种植单产很低的粮食作物供自给外,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畜牧养殖业,以东峡水库水源地为例:户均养羊2.5只,养牛2.3头。因此,控制养殖规模、科学合理处理牲畜粪便以及粪便资源化利用成为环境区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养殖规模控制包括数量控制和养殖方式(圈养或围栏养育)控制,控制养殖规模是为了就地消化、吸纳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和污水。牲畜粪便处理目前采取干清粪堆放、施肥到农田和修建“三结合”沼气池的方式。干清粪堆放工艺不仅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降低污水中污染物浓度,同时可使固体粪污中的肥效得以最大限度保存和便于利用。“三结合”沼气池利用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秸秆等废料产生沼气,沼液和沼渣作为燃料和肥料。沼气池发酵后的污水,应再进行好氧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二级标准。畜禽粪便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它包含农作物所需的氮、磷、钾等多种成分。利用粪便不仅可以减轻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还可肥田,防止土壤板结,获得环境和经济双重效益。
3.2.4 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防治 张家川县农村污水处理目前仍处于就地分散处理,少数村镇仅进行了简单的沉积处理。因此,水源地的污水处理可结合实际情况在河流水环境自然净化的基础上,采用无动力或微动力自然生物处理技术,如土地处理系统、湿地处理系统、生态净化稳定塘系统以及“三结合”沼气池系统,广泛推广应用双瓷漏斗厕所,在保护区内禁止销售和使用有磷洗衣粉;在具备条件的村镇可选择小型一体化处理设备,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
3.2.5 乡村地表径流污染防治 张家川县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物主要是生活垃圾。乡村应建立垃圾池或垃圾房,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垃圾车和中转站,采用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地表径流污染防治,还要加强环境管理,包括水源区内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的环境管理、垃圾管理、运输车辆管理以及动物粪便管理等。此外,随着农村机动车辆的不断增加,废气排放问题日益突出,应加大清扫频率,提高控制污染效果。
篇5
1红河州湖库型水源地区基本情况
1.1红河州湖库型水源地区水库现状
红河州湖库型水源地区主要为红河州的中型水库水源地区,主要为15座中小型水利工程,具体为:个旧市花果山水库、杨家田水库、兴龙水库,蒙自县菲白水库、五里冲水库、建水县跃进水库、青云水库、石屏县高冲水库、弥勒县洗洒水库、泸西县板桥河水库、元阳县大鱼塘、麻栗寨河、红河县俄垤水库、红星水库、金平县马鹿塘水库、河口县槟榔水库。
1.2红河州湖库型水源地区土地利用现状
红河州湖库型饮水水源地区土地总面积359.18km2,其中耕地44.62km2,林地154.09km2,园地4.71km2,草地19.57km2,荒山荒坡95.28km2,其他用地40.91km2.
1.3红河州湖库型水源地区水土流失现状
红河州湖库型饮水水源地区年均降水量1112mm,年均入库泥沙量为2.60t/a。水土流失面积为135.94km2,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内总面积的37.84%,水土流失形式以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强度为中度―强度不等。
2 生态环境存在问题
2.1水质恶化,部分水源地功能丧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和城镇用水量剧增,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生活污废水被偷排、漏排,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污染长期累积,导致江河、湖泊来重污,水源地水体已受到污染的威胁。全州很多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加剧。
2.2安全防护体系和保障措施薄弱
红河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基本安全保护设施建设滞后,在污染控制和排污口整洁、清污分流、污染底泥清淤、水源地的隔离防护、水源地生态屏障等方面长期缺乏必要地投入。
2.3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严重
红河州大多数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在山区,水土流失在输送大量泥沙淤积水库的同时,也将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带入饮用水水源地,造成水库水体富营养化。据调查,水体中的氮磷主要来自农业面源污染,面源污染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3生态建设对策分析
对于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区存在的问题,对水源地保护区采取综合整治工程,对水源地泥沙和面源污染采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进行综合治理。
3.1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综合整治工程
(1)控制饮用水水源地区入河污染物
控制饮用水水源地区入河污染物主要是保护水源地的补给水源水量和水质。主要措施有:禁止一切破坏准保护区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禁止向准保护区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及其它废弃物;禁止利用渗坑、渗井、裂隙、溶洞等排放污水和其它有害废弃物;禁止利用透水层孔隙、裂隙、溶洞及废弃矿坑储存石油、天然气、放射性物质、有毒有害化工原料、农药等;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得滥用化肥,不得使用炸药、捕杀鱼类。
(2)地表水水源地隔离防护工程
地表水水源地隔离防护工程是为了防止人类活动等对水源地保护和管理的干扰,拦载污染物直接进入水源保护区。红河州蒙自县五里冲水库至2010年水源地生物隔离防护面积1.0km2,投资90.0万元,物理隔离防护面积0.014km2,投资280.0万元。
(3)饮用水水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在水源内禁止从事可能污染饮用水水源的活动,禁止以对开展与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并按照生活饮用水保护区水源保护的有关规定,加强对保护区的管理和监督。
饮用水水源区污染源治理包括工业和生活污染点源治理、保护区内人口搬迁、集中式禽畜养殖控制等。
水源区面源污染治理控制工程主要是农田径流污染控制工程,通过坑、塘、池等工程措施,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流失,并通过生物系统拦载净化面源污染。
水源区内源污染治理工程:内源污染主要是指水下沉积物的污染释放、水产养殖、流动污染线源等污染治理工程。包括底泥治理工程、水产养殖治理工程。
3.2饮用水水源地区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
在采取隔离防护及综合治理工程方案的基础上,对入湖库支流、湖库周边及湖库内建设生态防护工程,通过生物净化作用改善入湖库支流和湖库水质。
(1)入湖库支流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
入湖库支流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包括生态滚水堰、前置库工程和河岸生态防护工程。通过对支流河岸的整治、基底修复,种植适宜的水生、陆生植物,构成绿化隔离带,维护河流良性生态系统,兼顾景观美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入湖库支流生态修复与保护主要是河岸生态防护。
(2)湖库周边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
以湖库周边为单元,以湖库周边内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承载力为基础,结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物隔离工程建设,在湖库周边建立生态屏障,减少农田径流等面源对湖库水体的污染,减轻波浪的冲刷,减缓周边水土流失。
对湖库周边的自然滩地和湿地应选择合适的生物物种进行培育,为水生和两栖生物等提供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
3.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
(1)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主要是采取退耕还林还牧措施,将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改造为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林草地,将坡度在15―25°的坡耕地进行坡改梯。
(2)自然修复措施
①封育管护:在人口稀少地区,实行封山禁牧,设置必要的网围栏和封禁标牌,限制人畜活动;对于疏幼林采取补植措施,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自然保水。
②能源替代:修建沼气池,采取“猪-沼-果”等生态农业模式。实施农村能源替代工程沼气池建设,减少因植被过度樵采造成的生态破坏
③舍饲养畜:以农户为单位建设和改造牲畜圈,对牲畜实施圈养。
根据红河各个水源地的实际情况,对于规划范围内的各个水源地分别采取封育管护措施、能源替代措施或舍饲养畜中的一个或几个措施,以达到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地的安全的功效。
3.4综合治理措施
在水土流失和面源主要产生区域,采取水土保持综合措施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
综合治理措施是指针对沟道水土流失采取谷坊、拦沙坝、淤地坝、溪沟整治、治塘筑堰等水土流失控制措施;针对坡面水土流失采取坡改梯、配套坡面工程(蓄水池窖、沉沙池、排灌沟渠、田间道路、等高植物篱)、营造水土保持林草(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果、种草)等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同时统筹考虑水源地规划区粮食、生活能源和经济发展需求,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控制耕地和园地等生产用地,扩大林草地等生态用地。对于大于25°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因地制宜地确定还林和还草的比例。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安全第一,防治结合”原则,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全面排查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隐患,加强综合整治,加大执法力度,彻底消除饮用水安全隐患,确保全市人民饮水安全。
二、整治内容
(一)全面排查饮用水水源地安全隐患。各镇(街道)及有关部门要定期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安全隐患排查。排点包括:饮用水水源地周边、上游、沿江、沿河可能影响饮用水水源的造纸、酿造、化工、制药、制革、冶炼、电镀、矿山等行业以及其他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储存的单位,建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源名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周边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加油站、储油罐、渔业或水产养殖、规模化畜禽养殖等非工业污染源,建立饮用水水源地风险源名录;可能污染饮用水水源地的道路、水路交通隐患点位,建立饮用水水源地交通事故点位隐患名录;危险化学品运输工具,建立饮用水水源地交通工具隐患名录。
(二)推进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
1、大力推进工业污染整治。对湖库型水源地集雨区和河流型水源地上游建设项目,要严把环保准入关。重点整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周边、上游、沿江、沿河可能影响饮用水安全的造纸、酿造、化工、制药、制革、冶炼、电镀、矿山等重点污染行业,对污染较重、不能稳定达标排放和对饮用水水源威胁较大的企业要限期实行关、停、转、迁,有效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2、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面清除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畜禽养殖点,逐步清除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畜禽养殖点。加强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及周边农业种植施用化肥、农药监控。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施用化肥、农药,限制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施用化肥、农药。指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周边农户合理施用化肥农药,鼓励施用有机肥,减少施用化肥和化学农药,推进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严禁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积极推行肥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减少农田化肥氮磷流失。
3、着力加强渔业养殖污染治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禁止从事投饵养殖,集雨区内严格限制集约化水产养殖。依法严厉打击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水源地生态的违法行为。
4、有效控制生活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年度实施计划,逐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村收集、镇清运、市填埋”集中处置机制。积极推广偏远农村生活垃圾太阳能分类处理。结合实施“下山脱贫”工程,引导水源地集雨区人口向城镇梯度转移,逐步降低水库集雨区人口密度。
5、加强道路水路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管理。公安部门划定、调整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通行区域或指定剧毒化学品运输车辆线路时,应当避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确实无法避开的,应当采取限速、设置饮用水水源警示标志和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等措施,确保通行安全。交通运输部门应督促道路建设单位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有关要求,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周边新建道路设置护栏、溢流沟等必要设施。
6、积极开展水源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水源地源头水源涵养林和生态公益林建设。面向湖库坡度为20度以上、其他坡度为25度以上山体原则上要退耕还林。依法查处未经规划许可乱砍乱伐、毁林开荒、私挖滥采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深入实施“清水河道”工程,建立湖库、河道长效保洁机制。
三、工作进度安排
(一)2012年2月—2012年3月初,各镇(街道)及有关部门根据市政府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开展饮用水水源安全隐患排查,根据实际填写表格,并将调查的各项名录表格汇总后报市环保局。同时,各镇(街道)及有关部门对存在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并根据实际,对本次调查进行总结,并安排好下一步工作。
(二)2012年3月10日—2012年3月15日,市环保局会同有关部门对排查整治行动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及时向市政府、市环保局报告。
(三)2012年3月—2012年4月,迎接省环保厅组织的督察。
(四)2012年5月—2013年11月,对省环保厅督察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挂牌督办,并按规定报送挂牌督办问题整治进展情况。迎接省环保厅组织的后督察。
(五)2013年12月,全面总结整治情况,并报市政府及上级相关部门。
四、保障措施及相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各镇(街道)及有关部门要把专项排查整治行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责任机制,分解任务、明确责任,按整治要求,逐项落实整治措施,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二)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这次排查整治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要求高,需要各地各部门加大投入,完善措施,抓好落实,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政策措施到位。环保部门要加强牵头协调,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各镇(街道)及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合力推进排查整治工作。区域之间、上下游之间要加强联动,共同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
篇7
关键词:水土保持 生态环境建设 经济
水土保持是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生态环境建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水土资源过度的开发和利用,再加上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多山地丘陵,给治理生态环境难上加难。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水土是生态环境最基本要素,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有利于推动生态环境建设。
1.我国当前水土保持工作的现状
一方面我国地处地震多发区,恶劣天气和地震的发生造成水土流失严重。例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就很严重,土壤侵蚀导致总经济损失超过了五百亿元人民币。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生产方式落后,人地矛盾引发对资源的频繁不合理开垦和利用,也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利用山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可以提高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造更自然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应该是建立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上。我国水资源人均利用量很少且分布不均,水污染严重,水土保持工作的复杂程度在我国是空前的,涉及很多方面。水土保持要坚持控制水土流失为核心内容,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用科学和发展的长远眼光看待存在的问题,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面对存在的艰巨形势更要迎难而上,勇于挑战,相信阳光的力量积极应对。
2.水土保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1水土保持减轻旱涝人为等灾害危害程度
水土保持中植树种草,修梯田,保土耕作等措施在根源上制止了泥沙下泄,抑制河床的抬高,调节了河流的径流量。少数开发商不合理丢弃废物渣子行为,导致了河流堵塞现象。水土保持通过修建路、坝、桥等基础设施工程层层拦截,保护优良植被,有效抑制了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阻断了泥沙下泄,提高了水库防洪蓄水的能力。据观测研究,河流蓄水量大大提高,土壤中还保留了氮磷等好的元素,治理后的土攘较之前的裸地年土壤冲刷量减少90%以上,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为植被生长提供了更安全的生态环境。另外,水土保持能够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恶劣自然天气引起了洪水的泛滥,泥石流冲刷造成了河道破坏,堤坝倒塌。山区植被覆盖率低、河床堵塞不通导致了山体滑坡,河流径流不规则。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能有效保护原有河道的稳固能力。重建森林植被的林冠截留林,生态自我修复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综合治理阻挡了滑坡和泥石流,恢复了正常的地表径流,洪峰流量减少,河流就会有更为充足的时间汇流,使河流湖泊运流正常。
2.2水土保持能够清除有害物质净化生态环境
近些年我国才深刻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水土流失导致的污染危害比工业污染危害更严重更复杂。水土保持工作把重建植被生态系统作为重点,把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大范围地应用生态自我修护的方法,用工程措施力保生物的生命安全,营造乔、灌、草结合,针、阔混交的水土保持林来重建植被生态系统。防护林水土保持工程,保护了林地土壤的抗蚀、抗冲,根系的固土能力。大量有害物质被阻拦过滤吸收掉,水体表面的污染物就减少了,水质得到改善,从而提高了水资源的循环使用。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预防机制顺势推行。例如美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提出水土保持工作较早的国家之一,在小流域治理方面成就突出。
2.3水土保持是公众生命和生财产安全的天然屏障
2008年的汶川地震震前震后山地侵蚀严重,滑坡、崩塌、泥石流随处可见,土壤植被破坏严重,不稳定的山坡持续动荡,使四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地震是灾害的外在因素,地表植被不好也是重要原因。综合治理、预警预报避免新的伤亡是目前水土保持工作的关键。另外,水土保护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土地荒芜贫瘠就没有了创造生产的能力,工农业生产就会停滞,人民将无法安居乐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从重要程度上说,水土保护和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关系重大。当前水土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我国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更是薄弱,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水土保持工作投入不足,科技力量不足制约着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3.做好水土保持的办法和措施
3.1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设立专项水土保持资金专款专用,透明公开。各项工作的处理要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做到做一处成一处。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敢于创新。构建区域化治理、分类指导综合治理的新格局。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立项目找共点,把人工治理和生态修复有机结合,科学合理运作。一些发达地区可以加强生态绿化建设,发展高产生态产业,水土保持的投资渠道也可以多样化。坚持科学发展和技术革新的理念,确保工程建设更加符合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另外,招收专业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学无止境,对从业人员进行实地培训,鼓励有志向的专业技术人才深入实地进行科学研究。组织专题研究,工程开发小组,群策群力,找到水土保持工作的新亮点。
3.2依靠科技提升综合治理的能力
各地要充分保护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各地水土保持工作要以科学技术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成功的经验,因地制宜地走有我们特色的水土保护道路。重点工程重点管理,切实提高工程管理的水平。退耕还林,建设基础农田、小流域治理,发展农村新能源和生态移民等措施,开辟了人工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新道路,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的三重效益。
3.3对违反水土保持法的任何行为严格按照法律处理
2011年3月1日,新《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明确了流域机构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职责。例如在2011年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督察工作中,首次采取了各级协调联动的监督检查机制,透明公开公正,明确监督任务,更好地保证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总结历史教训,科学综合治理。生态优先,退耕还林,把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以工程保生物,营造乔、灌、草结合,针、阔混交的水土保持林工程,并通过大范围的生态自然修复,可以重建植被生态系统,控制土壤流失及其所衍生的面源污染,保护宝贵的水土资源,维系生态环境的安全。
3.4预防和监督双管推进稳步发展
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媒体的宣传相结合,完善相关法律监督体系和水土保持技术服务体系。另外,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范围扩展到城市,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水土流失现象普遍存在。城市水土流失有其特殊性,不是土壤侵蚀形成的,而是由于建楼筑路扰动地表土层、开采矿产破坏原始结构、丢弃工业和生活垃圾等不合理的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导致的。自然的反作用力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水土流失的危害,城市水土保持的防治原则突出强调预防为主,预防、监督和治理综合管理的原则。合理处置生活废弃物是城市防治水土流失的根本。在保障生产有序安全运行的同时,绿化城市生态环境,争创文明幸福城市。城市水土保持也要把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是安全保障措施,生物措施是环境美化措施。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结束语
水土保持是一项复杂的覆盖面广的系统工作,可以在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进行效益评估。为实现科学管理和满足国家决策需求,必须客观地、定量地认识和评价水土保持工作。
参考文献:
篇8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科学重建。优先恢复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尽快恢复生产条件,合理调整城镇乡村、基础设施和生产力的布局,逐步恢复生态环境。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灾区各级政府为主导、广大干部群众为主体,在国家、各地区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精心规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又好又快地重建家园。
(二)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有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必须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之上,认真做好灾害评估和地质地理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等基础工作,考虑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各方面因素,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先急后缓、统筹安排,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恢复重建工作。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灾后恢复重建要从灾区实际出发,尊重民意,注重实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界定适宜重建和不适宜重建的区域,调整优化城乡布局、人口分布、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
3.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灾区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领导组织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信心、振奋精神,自己动手、生产自救,苦干实干、重建家园。
4.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把政府主导和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结合起来,组织实施好对口支援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加快灾区恢复重建。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
(三)城乡住房。要把修复重建城乡居民损毁住房摆在突出和优先的位置。针对城乡居民住房建设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政府补助政策。对于可以修复的住房,要尽快查验鉴定,抓紧维修加固;对于需要重建的住房,要科学选址、集约用地、合理确定抗震设防标准,尽快组织实施。让受灾城乡居民早日住上安全、经济、适用、省地的住房。
农村居民住房的恢复重建,要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扶贫开发相结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实行农户自建、政府补助、社会帮扶相结合。要改进建筑结构,提高建筑质量,符合抗震设防要求,满足现代生活需要,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风貌,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灾区各级政府要对农村建房的安全选址进行指导,组织规划设计力量,为农村居民免费提供多样化的住房设计样式和施工技术指导。
城镇居民住房的恢复重建,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支持、群众自助的原则,实行原址重建、异地新建和维修加固相结合,优先安排维修加固轻微损坏和中等损坏住房。与现行城镇住房供应体系相衔接,在搞好城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满足受灾城镇居民多层次的住房需求。
(四)公共服务设施。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推进标准化建设,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和建筑质量。优先安排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严格执行强制性建设标准规范,将其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
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农村地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工)学校原则上建在县城,初中建在中心乡镇,小学布局相对集中。
重点恢复重建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计划生育机构,全面恢复市县乡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医疗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
合理布局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抓好县级文体设施的恢复重建,加强资源共享。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
注重民族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对世界文化遗产、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实施抢险修缮,保护具有历史价值和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建设地震遗址及纪念设施。
恢复重建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和残疾人服务、劳动就业、社区管理等设施。
在基本完成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按照节俭实用的要求,恢复重建各级行政机关办公设施。
(五)基础设施。各类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要把恢复功能放在首位,根据地质地理条件和城乡分布合理调整布局,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远近结合,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交通设施的恢复重建,要着眼于完善综合交通体系,重点恢复重建干线铁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和通往重要工矿企业、重点林区的专用道路以及受损民航设施,抓紧恢复旅游交通。
通信设施的恢复重建,要体现资源共享、先进实用、安全可靠的要求,重点加强通信干线网的恢复重建,做好公众通信网和应急通信能力建设。恢复重建邮政设施。
能源设施的恢复重建,要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安全生产和体制改革相结合,重点恢复重建高压输变电设施、城乡低压配电网和油气管线,修复重建水电、火电、油库、加油站和符合建矿标准的大中型煤矿。
水利设施的恢复重建,要统筹考虑防洪安全、饮水安全、恢复生产等需求。重点抓好水库工程、*及河道淤堵处理工程、堤防工程、乡村供水设施、灌排水利设施、水文水资源设施等的恢复重建。
市政公用设施的恢复重建,要符合调整后的城镇总体规划,恢复重建城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燃气、供热、垃圾处理、公园绿地和避难场所等设施。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六)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以市场为导向,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政策和就业需要,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机结合,合理安排受灾企业的原地重建、异地迁建和关停并转,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加快恢复农业、林业、畜牧业生产能力,抓紧农村水利、畜禽圈舍、养殖池塘、农机提灌站等基础设施和良种繁育、动植物病虫害防控、农技服务等设施的重建,恢复发展特色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加大旅游业恢复重建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其带动就业、拉动消费和增加收入的重要作用。加快恢复重建重要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
引导各类企业适度集中布局,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土地节约使用和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扶持为恢复重建直接服务、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建材产业,重点支持重大装备和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支持中央和地方骨干企业和军工企业。扶持特色优势中小企业发展,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安全生产要求的落后产能。
(七)市场服务体系。按照稳定市场、保障供应、满足需求、便民安全、增加就业的要求,优先恢复重建对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和恢复生产具有重要作用的市场服务设施,恢复市场服务体系基本功能。
恢复重建粮库、食用油库、粮油供应站和军供站点等粮食流通设施,成品油、通用物资等国家物资储备设施。恢复完善日用消费品网点和农副产品贸易网点。
恢复金融服务功能,加快修复和合理布设金融机构基层网点,完善服务网络,配备营业设备,保障金融系统安全运营。
(八)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坚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重视防治威胁灾区群众生命安全和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的各种次生灾害,抓紧治理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点。加强土地整治和复垦,做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修复。
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逐步修复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做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区的森林恢复,抓好补植补造和抚育管理。加快森林防火、林木种苗、动植物病害防控等基础设施重建。有计划地开展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恢复重建。
结合城镇乡村和工业集中区的恢复重建工作,恢复重建各级环境监测设施,加强水源地和土壤污染治理,做好废墟清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危险废弃物和医疗废弃物处理。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恢复和强化气象、防汛抗旱、防震、地质灾害、水污染预警预报系统和指挥调度系统,提高灾害监测预测预防能力。
三、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
(九)坚持规划先行。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是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依据,必须建立在全面调研、科学评估、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规划编制要充分听取灾区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借鉴国内外灾后恢复重建的有益经验,组织专家对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论证,科学民主决策。要加强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形成有机整体。灾区的市、县人民政府要在省级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实施计划。切忌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盲目动工,仓促上马。
(十)精心组织实施。灾区各级政府要按照精心组织、精心施工、精心管理的要求,统筹安排好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要抓紧做好永久性住房建设与过渡性安置的衔接,确保受灾群众安全度过灾后第一个冬天。在明确选址和抗震设防标准的前提下,先行启动建设居民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和对恢复生产有先导作用的基础设施。要根据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制订年度计划,明确建设时序,落实责任主体。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严把设计、施工、材料质量关,确保高质量地完成恢复重建任务。
(十一)加大政策支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21号),综合运用财税、金融、土地、产业、就业等政策手段,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各地区、各部门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尽快落实好、组织实施好相关政策措施。要继续鼓励社会各界自愿捐助,引导国内外捐助资金用于灾后重建。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国有大企业集团多承担社会责任,支持各类企业到灾区投资兴业。加大以工代赈力度,鼓励灾区群众投身灾后重建。制定异地务工经商的灾区群众及其家属由就业地政府安排就地落户的政策措施。
(十二)落实工作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树立全局意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做好灾后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灾区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机构。灾区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的灾后恢复重建负总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实施,市、县人民政府具体承担和落实恢复重建的各项任务。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指导、协调和帮助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
篇9
关键词: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技术方法
Abstract: In Hebei Province the small rivers are multitudinous, the recent several years the small rivers pollution are serious along with in the economical fast development, the comprehensive program of public order method effect are best in the small river course government process, already have chemistry middle the comprehensive program of public order to govern the method, but also have the ecology to govern the method and so on.Unifies in Dongguang County the small rivers government experience, in the discussion the small river course comprehensive program of public order technology method recent several years development, the application and the effect, through research detailed summary in small river course comprehensive program of public order technical background, the small river course comprehensive program of public order question provides the experience for the thorough settlement in.
Key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rivers; 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ical method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河北省东光县是河北省水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区域内河流众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下,最近几年污染越来越严重,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恢复中小河道原来的生态系统,开展中小河道综合治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随着河道治理科研的深入,新的河道治理方法不断推出,一些河道治理的技术方法已经开始应用到中小河道治理当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东光县中小河道综合治理当中,坚持从生态角度出发制定详细的综合治理规划,并采取制度保障措施确保各项治理措施的贯彻落实,在中小河道综合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工程概况
1.1工程简介
东光县宣惠河治理工程位于东光县境内,工程总长度约为14km,主要工作包括河道加宽、河道清淤、两岸衬砌、河道截留等。其中河道清淤工程总量为135750m³。建成后将成为东光县周边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达到涵养水源、破除污染、美化环境、和谐生态的目的。该河流综合治理工程的总体思路是:首先,对河道进行全面的清理疏浚,彻底清除河道内的淤泥以及周围影响防洪的建筑、树木、礁石,在此基础上科学改进河道的走向,重新设计河床比降和河床宽度。其次,对河床断面进行优化设计,根据投资规模进行河岸护砌,条件不具备的进行河堤整理,在河岸两侧修建防汛道。经过综合治理以后使流域成为东光县郊区的另一种生态休闲场所。
1.2工程面临的问题
由于长时间没有经过彻底治理,该河流的治理难度很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河道淤积非常严重,在调查中发现该河流中下游泥沙淤积、沙丘遍布,呈现出逐渐向上游发展的趋势,淤泥厚度在0.5m到1.5m之间。第二,由于地势变化较大,该河流的弯道多,且很多弯道是90°的急弯不仅容易形成淤积,还增加了工程综合治理的难度。第三、中下游桥梁下的河道存在严重的淤积和杂草丛生的问题,这不仅导致河道变窄,还使桥长小于河道宽度,导致中下游水流不畅。
2东光县宣惠河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2.1河道清淤施工
在河道清淤施工中,施工人员主要做了以下措施:首先,沿着河道淤泥外侧挖一条排水沟使水归槽,并使用铲车将土方堆在槽边,这样能够保证施工过程中少量河水能够通过排水沟排水,再进行河道疏掏的过程中自上而下依次疏掏。其次,该河流周边道路比较通畅,白天、夜晚都可安排施工,为此施工人员根据淤泥量和施工工期制定了详细的疏掏计划。由于淤泥量比较大,在施工过程中一方面增加了施工车辆,另一方面增加了夜间施工的次数。再次,具体的清淤工作由挖掘机械和人工挖淤共同进行,对于淤泥较深,不方便挖掘机械进入的采用人工挖淤方法,对于适合挖掘机械的尽量使用挖掘机械,以便于保证施工进度。最后,在泥沙倾倒中,适合建筑作业使用的砂石料,由市政部门或建设单位拉走,用于工程建设。对于淤泥较多的主要采用各种坑道填实,部分堆在倒土场。
2.2护坡设置
最近几年受到自然环境破坏、洪水冲刷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洪水期对河岸两侧的冲刷非常严重,这是导致河底淤积较厚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给周围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河道与支流交汇处的水流紊乱,淤积严重威胁到了下游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全。为了保证宣惠河流域径流的畅通,确保岸堤的防洪安全,护岸工程是综合治理当中必不可少的。由于该河流原有一些护坡,因此新护坡是在原有护坡基础上进行的,护坡工程从上游到下游附近共计2500m。
2.3绿化种植措施
绿化措施是施工以后保持水土的重要举措,也是保土固堤的重要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地被栽植与栽植其它植物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施工结束以后地形和土壤条件很难再改变,因此在草皮种植的时候应该在乔、灌木种植结束以后先对地被进行整平处理、土壤改良,并做好相应的排灌系统设计工作,然后再移植草坪。在植被养护的过程中,保证水分能够湿透根系层,浸湿土层不能低于10cm,但是也应避免地面长时间积水,这样就为各种植物的生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2.4水环境的生态修复
水环境的生态修复中,本工程主要是从污染源治理与截污入手,加强各类截污工程建设力度。同时,加强该流域周边各类企业清洁生产的监督检查工作,保证各类污水的达标排放与处理,使该河流的水质能够达到一般质量要求。为了保证水环境的修复效果,施工人员还运用了土壤渗滤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稳定塘技术等先进技术。所谓的土壤渗滤技术主要是指利用河流周边的农田、林地、草地等土壤的微生物和植物过滤作用,大量固定和降解水中的各类污染源的目的,改善周边环境中的水质。而人工湿地技术则是利用了基质、植物、微生物与多湿环境的优化组合来实现对河流中的废水进行处理。稳定塘技术则是利用生物和非生物技术强化合理的自然净化能力,达到处理水中各类污染物的目的。
篇10
第一章概述...................................................................................................................................................................4
1.1规划名称......................................................................................................................4
1.2建设单位......................................................................................................................4
1.3建设范围......................................................................................................................4
1.4建设内容......................................................................................................................4
1.5规划投资......................................................................................................................4
第二章基本情况.........................................................................................................................................................4
2.1自然环境概况..............................................................................................................4
2.2土地利用状况..............................................................................................................5
2.3社会经济状况..............................................................................................................5
2.4情况分析......................................................................................................................5
2.5目前存在问题..............................................................................................................8
第三章指导思想.........................................................................................................................................................8
3.1指导思想......................................................................................................................8
3.2建设原则......................................................................................................................9
第四章 总体目标...................................................................................................................................................10
4.1生产发展....................................................................................................................10
4.2生活宽裕....................................................................................................................10
4.3村风文明....................................................................................................................10
4.4村容整洁....................................................................................................................10
4.5管理民主....................................................................................................................10
第五章建设任务和内容......................................................................................................................................11
第六章效益分析......................................................................................................................................................13
第七章保障措施........................................................................................................................
..............................137.1领导措施....................................................................................................................13
7.2宣传措施....................................................................................................................13
7.3政策机制....................................................................................................................14
7.4技术保障措施............................................................................................................14
7.5资金保障措施............................................................................................................14
7.6把党的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结合起来................................................................14
7.7推进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15
第一章概述
1.1规划名称:__县__西镇__村委
20__—20__年新农村建设规划
1.2建设单位:__西镇__村委
1.3建设范围:规划建设涉及全村委12个自然村。包括:大毛忽洞、小毛忽洞一、小毛忽洞二、小毛忽洞三、金坝壕、河沿、乌兰忽洞、上队、下队10个村组。
1.4建设内容:1、退耕还林 2、舍饲圈养 3、修建公路 6、建公厕 7、建村卫生室 9、机电井修复及配套 12、劳务输出 13、饲料种植加工 14、搬迁
1.5规划投资:项目总投资1383.5万元;需上级投资。
第二章基本情况
2.1自然环境概况
2.1.1地理位置
__村位于__西镇镇政府所在地东约10公里处,全
村总面积37657.6亩。辖10个村组,共7个自然村。
2.1.2地形地貌
全村委境内大部分属缓坡丘陵,有部分低山,少量滩川地,平均海拔1300—1500米。
2.1.3气候
该村委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220mm左右,无霜期90—105天左右,年日照3000多小时。属典型的干旱少雨,靠天吃饭地区。
2.2土地利用状况
该村总土地面积52657.6亩。其中,耕地33744.6亩,占总土地面积64%,丘陵河川地16250亩,占总土地面积31%,林地820亩,水浇地260.6亩,15度以上坡耕地2708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0.25%。
2.3社会经济状况
总人口2157人,共490户。近年来本村农民由于生计等多种原因外出流动1619人,占总人口的75%。留守人员基本是:老、弱、病、残、幼、孤和少数务农人员。
主要种植农作物有小麦、马铃薯、油菜籽、油葵、花葵等。20__年粮食总产量141482公斤,牲畜存栏2182头(只),20__年人均纯收入1498.12元,没有村集体收入。
贫困人口542人,特困户人口100人,参加合作医疗人数为1439人,享受低保人数为25人。
本村目前未发现矿产资源,也无驻村企业,仅有的两家油坊也因油料短缺而早已关闭。
各自然村均呈现一种寂静、萧条、衰落的景象。
2.4情况分析
2.4.1人口及外流情况
全村总人口2157人,共490户。近年来由于连续干旱无雨、禁牧闭荒,农牧业收入剧减以及子女教育、外出务工等多种原因外出流动1619人,占总人口的75%。而暂时未外流的人员基本是:老、弱、病、残、幼、孤和少数务农人员。经调查,在留守人员中除孤寡老人外继续流出的意向很大,外流的趋势仍然很明显。可以推测,在当地经济没有新的发展或增长点这一状况的继续存在下,农民的继续外流是必然的。很可能在几年后全村迁移、村落搬空,出现历史性的非政府行为的自然人口大转移。所以,在以人为本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新农村的建设规划首先要考虑的是人——人口的稳定性,这一因素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事业及其社会价值和经济意义。
2.4.2农业及工副业情况
本村总耕地面积33744.6亩,常年耕种面积约为28192亩,耕地使用率是83.5%。其中15度以上坡地共2708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0.25%,而19.75%的5552亩较平坦的耕地又零星分散,改造成传统水浇地的可能很小。几年来连续干旱,无法耕种,截止今年已是第三个旱灾年,收入甚微。本村的耕地要想摆脱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局面,必需大力发展喷灌式的水浇地,但是,据调查,当地挖井找水很困难,就连人畜饮用的井水也逐年水位下降,难以找到新的水源。所以,本村的农业发展任重而道远,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困惑,亟待寻求新的解决思路。
另外,本村目前未发现任何矿产资源,也没有驻村企业,原有两家油坊也因油料短缺而早已关闭。
2.4.3畜牧业及禁牧情况
本村共有牲畜总数2182头,其中家禽235只,猪109头,占总数的16%,其收入甚微,农民权当捎带着饲养,贴补生活之需;全村共养羊2070只,占牲畜总数的84%,是牧业收入的主要来源。羊肉和羊毛的微薄收入补贴维计农民的基本生存,在农业受旱收入不济时更显得尤为重要,可以
说养羊收入是当地农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政府实施禁牧闭荒政策,提倡舍饲圈养,由于农民没有做好羊种的改良和饲草的引进种植,不能放养又无饲草供给的情况下只能卖羊、杀羊,羊的数量急剧减少。尤其今年旱灾严重,更无饲草喂养,各村各户纷纷将自家剩留的几只羊继续变卖,虽然知道羊还不肥、还不到卖的季节,但是都想尽量减少一点损失,挽补养羊的最后一点收入。可以看得出,农民传统式养羊的这一牧业收入将很快进入历史,将永远消失。所以,当地的畜牧业发展正处在历史性的变革中,走舍饲圈养的路是最好的选择。2.4.4合作医疗参合情况
本村参加合作医疗人数为1439人,参合率66.7%,造成参合率底的原因有:外流人口联系信息不畅,不能及时办理参合手续;办理参合手续时限较短;办理参合时间宣传不够,农民知晓率不高;部分农民还没有完全认识和接受参加合作医疗的意义;定点医疗机构有限,加之农民流动性大,不能满足农民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
2.4.5河沿自然村不宜继续留存的情况
河沿自然村应有126人,外流101人,现常住人口25人,除学生外仅住10余人;无法开展农牧业改造及一系列集体性生产生活活动,缺乏互助条件,生活不便,常年干旱,自然条件恶劣,又无水浇地发展条件,所以不宜继续留存。
2.5目前存在问题
一是靠天吃饭,广种薄收,近三年天旱,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影响,收入下降,返贫现象严重。
二是外出人口多,剩余劳动力年龄偏大。
三是水浇地少,且不能保灌。坡地多,难以保证连年丰收。
四是农民文化知识层次较低,接受科学技术能力较差。
五是农业产业链短,产业化水平低。主要停留在出售土豆、肉类等初级农产品。
六是养殖业发展缓慢,效益低下。主要是品质差、良种化低、科技含量低、专业化水平低、经营方式落后,加上资金投入不足等不利因素的制约,使养殖业的饲养规模和效益停留在一个低水平上。
第三章指导思想
3.1指导思想
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在__西镇党委、政府的组织下,为从根本上改变该村的面貌,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走上富裕之道,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利用三年时间,以“收缩、集中、转移”农牧业人口为突破口,以农田水利建设、舍饲圈养、异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等工程为载体,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加大投资,开展各类项目,建立起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格局,实现农村面貌大变,农民收入增加。
3.2建设原则
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富民强市”学教活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围绕结构调整工程、农民增收工程、农村康居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统筹发展思路,走科学发展道路,使新农村的建设规划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尊重民意,切合实际。遵照市委关于农村牧区实施收缩、转移、集中的战略部署,实施“退耕还林、禁牧闭荒、舍饲圈养、撤村收缩、人居集中、劳务输出、逐年迁移”等一系列发展思路,逐步建立“以商富农、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发展机制,加快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3.2.1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产方式等,科学安排各类建设项目。
3.2.2尊重民意,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意愿。
3.2.3坚持统一领导,合理规划,分期实施,突出重点。
3.2.4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多头投资,发挥各方面的能力。
3.2.5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整体推进。
3.2.6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全力打造种殖和养殖示范基地。
3.2.7坚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把资源开发和保护环境结合起来。
3.2.8坚持把扶贫移民,新农村建设和劳务输出相结合。
第四章 总体目标
到20__年末,81%的坡地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初步改善。建成以舍饲圈养为核心的养羊业、生活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优美、村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1生产发展:20__年,81%的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共退耕地27100亩,改善生态环境。剩余9%的耕地将努力改造成水浇地,为舍饲圈养配套种植饲草料,同1时完成羊种的改良。建成健全劳务转移机制。
4.2生活宽裕:到20__年末,全村户籍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元以上。基本消灭特困人口。
4.3村风文明:计划生育率100%,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参加合作医疗农户100%。村有文体活动中心、村卫生室、书报阅览室等公共设施。创建和谐家庭,培训新型农民。全村无偷盗行为、无犯罪案件,村民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100%。
4.4村容整洁:全村主干道全部修缮,架设太阳能路灯。保持全村清洁卫生。初步达到村民集中居住、生活方便、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定居点。
4.5管理民主:村两委班子团结,战斗力强。实行村务公开制、财务公开制、一事一议制、重大事项实行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制,村民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满意率达到100%,对两委班子满意率达到98%以上。
第五章建设任务和内容
计划在三年内完成以下目标:
5.1坡地退耕还林面积27100亩,投资406.5万元。
5.2
水利工程 建设机电井10眼,配套喷灌设施,水浇地改造工程。项目实施后平均每个村组1眼机电井,人均3亩水浇地。项目总投资300万元,需帮扶300万元。在所辖10个村组实施。5.3舍饲圈养工程 建设标准化棚圈及配套设施100个,购进种羊20只。项目实施后每个村组10个棚圈,2只种羊,每个棚圈配套3个青储窖。项目总投资320万元,需帮扶320万元。在所辖10个村组实施。
积极争取内蒙古赛阳牧业有限公司的支持,为舍饲圈养作好相应的技术培训工作,帮助农民更新观念,走科学喂养之路。在内蒙古赛阳牧业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引进高质肉羊,改良种羊,完、善技术难题,全部闭牧,实施舍饲圈养工程,并与内蒙古赛阳牧业有限公司长期合作,建立长效供需关系,成规模发展高质肉羊养殖,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全部采用舍饲圈养方式,提高牧业收入。
5.4村卫生室:100平方米,配套医疗设备,投资15万元。
5.5建公厕10个,投资10万元。
5.6维修15公里村级公路,安装村中路灯,需投资65万元,保持全村清洁卫生。初步达到村民集中居住、生活方便、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定居点。
5.7河沿村实施整村搬迁,投资252万元。
5.8维修原机电井3眼,配套机泵3台,投资5万元。
5.9发展优质饲料地200亩,投资10万元。
5.10健全劳务转移机制,要引导有一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投资创业,同时外出返乡人员创办的企业也可使当地富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增收。
实时根据全县对村庄整体搬迁的政策,积极引导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人口在村庄集中居住,积极鼓励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转移进城镇居住,增加就业几率,改善教育、医疗等生活条件,推进城镇化进程。
5.11对规模大、区位好、基础设施配套的现有村庄进行整治、扩建,公共设施集中布局,基础设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集中居住的村庄应统一规划,便于农业机械化作业,耕作半径合理。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宣传人口转移就业的重要意义、政策规定、劳动力市场信息等。有针对性的向农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劳务输出和返乡创业的先进典型,以实际事例教育、帮助农民破除“故土难离”的狭隘思想,使广大求职人员确立外出打工是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致富创业的新观念。对即将走向社会的男女青年和村中富余劳动力,集中开展宣传发动,在全村营造关心、支持人口转移就业的良好氛围。
5.12搞好弱势群体的五保,低保、医保工作,并大力推广社保,使农村居民的生活能够达到最起码的保障。
第六章效益分析
三年规划实施之后,可给__村委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新的意义,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经济收入得到进一步增加,医疗卫生、通讯、交通等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逐步完备,贫困人口数量逐年减少,农业、畜牧业、林业等项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第七章保障措施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的实施,重点做好下述工作:
7.1领导措施
规划项目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必须加强领导,统一步调,为全面完成项目建设内容,村委在镇下派新农村建设工作团和村委下派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由村委会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各村小组组长协助工作。
7.2宣传措施
充分调动本村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设新农村,广大农民既是受益者,更是主力军。在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中,要深入了解农民群众的所想所需,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发挥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励办大事。在工程实施前村委一定要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召开村民代表议事会,大力宣传国家、自治区、包头市、__县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保证各项工程的顺利实施。
7.3政策机制
按照各级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有关要求和下派新农村工作团实施意见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为各项目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7.4技术保障措施
项目建设要与各项目建设单位进行协调配合,同时要积极与林业、农牧、水利、广电、劳动、民政等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争取技术及资金上的帮助。
7.5资金保障措施
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并加大对口帮扶单位的支持和力度,争取外来资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保障资金到位,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范围。
所有资金将实行“专户存贮,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确保各项投资按照财务制度进行管理,同时要聘请镇财务工作人员成立财务监审小组,负责对资金的运作管理,确保各项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7.6把党的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结合起来
我们一切事业的成功与否,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要求,发挥好村党支部书记和班子成员的作用,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调整党员结构年轻化,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全村党员成为推进__村新农村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为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7.7推进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
先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要切实加强__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村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