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通信的起源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光纤通信的起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光纤通信的起源

篇1

关键词:通信管道;管孔分配

一、工程概况

广医新造校区选址位于新造镇东侧,番禺氮肥厂南侧,谷围新村以北,思贤村以西,与大学城华工、广药校区隔江相望。建设规划用地约为40.08万平米,其中建设用地面积29.43万平米。依据招标方案,整个本项目按教学实验区、生活区及体育活动区共划分为五个房建总承包标段,各房建总承包标段实施范围包括有各对应建筑单体内的综合布线、计算机网络、视频监控、火灾报警系统等专业的智能化系统工程及其对应的室外通信光缆的敷设。

为满足广州医学院新造校区一期工程内各类通信、信息业务的需要,在本项目市政范围和各房建组团接入范围均建设有通信管道。通信管道内敷设各的光缆包括:1、电话主干光缆;2、计算机网络系统主干光缆;3、视频监控系统主干;4、火灾报警系统主干光缆;5、公共广播系统主干光缆;6、室外LED系统主干光缆。

二、管孔使用的系统及要求

(一)通信管孔使用系统

本项目房建施工总承包单位的综合布线系统(含广州宽带接入)、室外视频监控系统、消防控制系统、室外LED大屏幕系统、公共广播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等通信线缆、视频线缆均可穿入通信管道。为防止信号干扰,原则上安全电压的线缆(电压≤48V)才可接入通信管道,电压>48V的线缆如要接入通信管道必须经管道设计单位同意,并报本项目市政监理及建设单位审批后方可实施。

(二)实施工作要求

本项目房建施工单位及施工专业承包单位在室外通信线缆敷设前,须完成如下工作。

1.向市政监理单位提交开工申请及专项施工方案,其中施工方案须包含敷设室外光缆专业类别、敷设工艺、起始位置等;并经市政监理单位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

2.各家房建施工单位须向市政监理单位缴纳通信管道成品保护押金。待线缆敷设完成后,经市政监理单位验收合格且确认实施过程中未出现成品损坏,押金予以退还对应施工单位。

三、本项目的室外通信系统的实施界面

(一)按本项目房建、市政工程施工总承包招标文件约定,本项目室外通信管道、通信线缆的实施界面,具体如下:

1.房建与市政工程部分:以本项目各建筑物外第一个手井为界,该手井(含井,至市政部分)以外的通信管道工程属市政工程实施范围,接线井以内(至建筑物内)属于房建工程实施范围。

2.各房建施工单位室外光缆部分:以教学实验楼网络数据中心的网络机柜进线端为界,各单体建筑物内综合布线系统及连接至实验楼网络数据中心的网络机柜进线端的光缆敷设及端接、对应管道敷设属于本项目该单体建筑物所在房建施工单位的实施范围;教学实验楼网络数据中心的网络机柜进线端之后的综合布线系统以及教学实验楼内的光缆管道敷设属于本项目房建施工单位的实施范围。

3.各房建标段消防火灾报警系统:各单体建筑物内的消防分控中心分控设备及连接至F3服务用房消防控制中心机房的光缆管道铺设、光端机安装属于本项目该单体建筑物所在房建施工单位的实施范围;光端机接收终端安装之后的消防火灾系统以及F3服务用房内的光缆管道属于本项目房建施工单位的实施范围。

四、管孔分配原则

(一)管孔分配原则的适用范围包括本项目市政和房建组团接入的通信管道。

2.备用管孔使用原则,施工单位须向市政监理单位提出申请,经建设单位批准同意后方可使用。

3.大于D24的管孔分配原则:前24孔与D24相同,其余的管孔均为备用。

4.如管孔类型未包含在上述范围内的,根据管道设计图纸,管孔使用的次序参照上述分配办法。

(二)管孔编号方法:

1. 进入建筑物内的第一个手井通信管孔编号原则

以各房建组团建筑物外第一个手井为站立位,背向建筑物,管孔从左到右,从下到上依次按1、2、3…的顺序编号。

2.市政道路范围(含道路A、B、C、G、H线道路)的人(手)井截面定义及编号原则:

(1)面向道路里程号递增方向,所对应的截面定义为a截面,其它的按顺时针方向转180°定义为c截面(如图所示)。

(2)a、c截面管孔编号原则:面对a截面,取此截面最靠左下角位置的管孔为起始编号1,从左及右、从下至上依次进行管孔编号(如图所示);c截面的管孔排列顺序与a面成镜像对应(如图所示)。

3.合并说明:人(手)井若超过两个以上截面、管孔编号根据上面要求排列,根据镜面原理,在合并人(手)井的各截面后,管孔必须一一对应。

五、施工过程要求

(一)本项目室外通信管道采用硬质双壁波纹管,其管身无伤痕,管孔无变形。

(二)管道段长:直线管道允许段长一般限制在120米以内,弯曲管道段长应相应缩短,管道弯曲的曲率半径一般不宜小于36米,曲线部分所夹圆心角不应大于90度,且在一段弯曲管道内不应有反向弯曲。

六、标识要求

由于本项目室外通信管道内各种线缆类型较多,为便于线缆敷设和日后检修,具体的标示要求如下:

(一)市政施工单位:按展开图所示要求,须在每个人(手)内的a、c截面的管道末端,用红色油漆标示管道编号,同时,须在a、c截面处贴示管孔编号示意图。

(二)房建施工单位:凡线缆进出两端和人(手)井处必须挂牌标识:线缆的系统、类型、路由(始端、末端)。

七、结束语

本项目通信管道管孔分配管理实施方案通过了实践检验。在建设管理过程中起到了两方面的主要作用,一是在群体性建设项目且参建施工单位较多的情况下,通过一个统一且有效便捷的管孔分配方案保障了室外通信工程有序、高效的进行;二是通过管理手段提高了室外通信管道的利用率,并为日后通信扩容管理提供了便利。

参考文献

[1]GB50373-2006. 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

[2]GB50374-2006.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篇2

关键词 光纤通信 发展 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于20 世纪70 年代初就开始了光纤通信的基础研究,随着技术的进步,市场需求的增长,现代社会对通信的依赖越来越大,网络的生存性显得至关重要,通信发展和运行环境的变化对光纤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用户已经不满足已有的电话业务,需要传输高速数据,同时出现了交互式图像传输的要求,如VOD、居家办公和家庭银行等。这样, 就显得网络容量紧缺, 同时需要对网络进行改造。从现在起到2010 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形成新的光纤通信市场需求,像其他通信技术一样,光纤通信又一次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一、光纤通信网络技术及应用

(一)光弧子通信。

1、光弧子通信技术的起源及基本原理。

弧子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超短脉冲,或者说是一种在传播过程中形状、幅度和速度都维持不变的脉冲壮行波。光弧子脉冲能在光纤中保持传输。光脉冲在光纤中传输时有两种作用影响脉冲的传输,一种是光纤色散作用,光纤色散使光脉冲在时域上展宽,展宽到一定程度后将引起相邻脉冲的叠加,产生误码。另一种是光纤的非线性作用,这种作用将引起光脉冲在频域上展宽,在时域上压缩,也影响光通信。而光弧子是一种具有双曲正割形状的光脉冲,这种脉冲在光纤中传输是利用光线的群速度色散和非线性作用中的自相位调制两种影响达到平衡的情况下,从而能保持原来的形状传输。利用光弧子这种特性,可以实现超长距离、超大容量的光通信,它的传输容量比当今最好的通信系统高出1-2 个数量级,中继距离可达几百公里。

2、光弧子通信技术的新进展。

掺铒光纤放大器的问世,损耗问题得到了很好地解决,但是随着弧子脉冲源脉宽得越来越窄,色散作用越来越影响弧子的传输,于是对色散进行补偿成为一个紧要技术。现有两大补偿技术:一类是弱色散和局部色散补偿,另一类是周期性全局强色散补偿。实验证明,对工作在零色散波长处的单信道通信系统来说,光弧子通信系统的性能并不比工作常规系统更好。但是工作常规系统容易收到群色散的影响,从而对其传输速率有所限制,特别是在多信道系统中,这种影响又将限制其传输容量。而光弧子系统却可以将不同的波长的多信道复用到一根光纤中传输,因而,多信道光弧子通信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全光通信网。

1、全光网的概念。

随着通信网传输容量的增加,光纤通信技术也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全光网是指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信号传输与交换全部采用光波技术,即数据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传输过程都在光域内进行,而在其各网络节点的交换则使用高可靠、大容量和高度灵活的光交叉连接设备。在全光网中,由于没有电的处理,所以容许存在各种不同的协议和编码形式,使信号传输具有透明性。

2、全光网主要是由光网络层、电网络层构成。

全光通信中采用了光复用、光交换和其他的光处理技术,从而实现任何点与点之间的全程光信号的交互和传输。

3、全光网的特点。

(1)全光网以波长来选择路由,对传输码率、数据格式以及调制方式具有透明性的优点。

(2)全光网不但可以与现有的通信网络兼容,还可以支持未来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以及网络的升级。

(3)全光网络具备可扩展性,网络可同时扩展用户、容量和种类。

(4)全光网络还具备可重构性,可以根据通信容量的需求,实现恢复、建立和拆除光波长连接,即动态的改变网络结构,可为突发业务提供临时连接,从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5)由于全光网比现有的网络多了一个光网络层,而光网络层中有许多光器件,因此可靠性高,而维护费用降低。

二、高速光纤计算机网应用―――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环网

FDDI 是美国国家标准协会于1982 年制定的一个使用光纤作为传输媒质、高速、通用的令牌环状网标准。FDDI 网络可作为高速局域网,在小范围内连接高速计算机系统。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是国家教育和科研事业的重要基础设施。各发达国家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一般都建有相当规模的校园网。与一般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相比,校园网有很多特点:网络规模大,网络节点一般都有几百过数千个;应用环境多,因专业不同需要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物理位置分散,各子网分布在校园各教学楼内;网络设备复杂,没有系统性,组网难度较大;子网分割较多,应用相对独立;主干网覆盖范围大,带宽要求高;系统开放性强,能够不断吸收新的技术;需要提供远程通信能力,能连接公共数字网或因特网。综上,光纤通信技术会呈现以下几种发展趋势,即光纤通信向超高速TDM 系统发展,向超大容量超长距离WDM 系统发展,向融合的多业务节点发展,在城域网引入WDM 技术,实现光传送联网,研制新一代光纤产品, 以及IP over SDH 和IP over WDM。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通信产品市场。因此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有望建成世界最先进的光纤通信网络,实现跨越性的发展。

(作者: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通信工,大专学历,研究方向:铁道技术,任职于中铁二十一局电务电化公司新疆分公司)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室内可见光 通信系统 设计分析

室内可见光通信技g的应用优势是能延长室内的其他设施的应用年限,拓展我国通信领域的范围,且在确保室内设计满足照明这一功能性要求的前提下,提升现有的通信效率。

一、概述室内可见光通信技术

室内可见光的通信技术是来2000年由日本提出的,主要是内容是通过可见光的形式满足信息传递要求。在大量的数据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在2008年专业的室内可见光系统应运而生,但初期发展时室内的可见范围较小。当前,我国有关室内可见光的研究起步还较晚,一直到2006年,相关人员才提出有关室内可见光的通信思想,并在2008年有新的突破,增加可见光的照明距离,让其照明辐射范围更远。先进的室内可见光通信传输技术的实现,一方面能提升照明设备的自身照明需要,且能体现出通信设备的功能性要求,方便人们现有生活的前提下,能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故此,我国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致力于提高可见光的通信关注度,目的是更好的提升社会发展需求。

二、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1、光纤通讯技术的应用。1.波分复用技术。在光纤通信技术中,波分复用技术就是将一系列有信息,但是波长不同的光信号合成一束,最后可以沿着单个光纤传输。而在接收端再用某种方法,将各个波长的光信号分开传递的通信技术。这种技术的特点可以同时在一根光纤上传输多路信号。而对于波分复用技术就是利用光纤的低损耗的波段为手段,增加光纤的传输容量,从而就可以使得一根光纤可以传递的信息的物理限度成倍的增加。同时,由于这种技术充分的减少了光纤的使用数量,有效的降低了建设成本,而对于故障的维修来说,也是十分的便利的。这样,对系统的稳定性也起到了更加稳定的作用。2.光弧子通信技术。光弧子通信技术也是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的一种技术方式。光弧子通信简单来说就是光纤中的一种光脉冲无畸变传输的正确方式。可以说光弧子通信技术的出现对于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光弧子通信技术中光弧子通信具有长距离不变形的特征,从而使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同时,光弧子通信技术具有其他技术所无法仿制的优点。光弧子通信技术可以挑战色散。利用光弧子通信技术色散的这一特性,就可以使得不同频率的光波以不同的速度进行传播。从而使得传递的光信号到达的时间也发生了变化,进而就造成了信号畸变失真的情况出现。

2、信道编码技术。室内可见光通信技术与其他通讯技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主要是信息传输中受到外界的各类因素干扰,数据极易出现乱码的情况。应用信道编码技术能让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大大加强,提升信息传输中的安全性和有序性。传统室内可见光受传输中会受到距离的影响,导致很多信息如果距离传输时间过长就不能实现传输,但使用信道编码技术能解决传输中的距离制约,延长信息传输的距离,便于用户使用该系统传输信息。

3、分集接收系统。分集接收系统是室内可见光通信传输系统的关键构成部分,该技术的应用能避免室内可见光系统受到外界环境干扰导致信号失真,最终引发信息传输错误。分集接收系统的实现方式主要是探测器,即人们借助于室内可见光的通信系统传递信息,技术人员使用探测器搜寻信号获取信息,根据现有的检查结果传输噪音最大的信号,从而排除小的噪音干扰,保障信息传输的精准性。分集接收技术中,要求广电探测器的性能较高,设计分集接收系统时,工作人员合理布局室内的分集系统,开展科学化的设置方式,让技术人员能借助于光电探测器接收信息,实现数据采集。

4、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正交频分复用技术也是室内可见光应用中较为常见的技术之一,该技术最早起源于2001年的日本,该技术能提升室内可见光的传输效率。使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主要是将通信进行不同信道的传输,就如同光纤进进行不同路径的传输一样,应用多个正交子信号的强大功能,让数据传输的效率加大。但应注意使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前,要编码通信系统的各类信息,然后再借助调制光源的方式,满足信息传播的需求。

结语:室内可见光通信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信息通信技术,特点是具备能源节约的特点。最近几年经济社会的逐年发展,关于室内可见光的应用已经有新的突破和发展,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可见光系统为更好的优化现有的性能,就要加强抗干扰和加快传递效率,并广泛使用分集接收,信道编码等关键性技术传播手段,目的是为客户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

参 考 文 献

[1]李湘,蓝天,王云,王龙辉.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中菲涅尔透镜接收天线的设计研究 [J].物理学报.2015(08):35-36.

篇4

关键词:配网自动化;技术;应用;研究

Abstract: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is the us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utomatic control technology,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new high performance power distribution equipment technology, intelligent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for off-line and on-line for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 in order to ensure the reliability of power supply in our country and the quality of power supply, by shortening the processing time of the accident, to reduce the the scope of power failure and the outage los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operation of the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reduce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osts, maximiz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improve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of the management level and work efficiency, improve the level of service for users.

Key words: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 TM76

引言

配网自动化起源于90年代的美国,并在近代被广泛使用。配网自动化技术室以实现对配电网正常运行时的控制、检测和故障处理自动化(故障检测、故障定位、隔离和非故障区的恢复供电)为主要目标,并且同时具备一定的生产管理、设备管理的自动化,它可使配电网处于安全、可靠、经济、优质、高效的运行状态。配网自动化的研究在世界发达国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主要针对配网自动化技术进行一系列的探讨,希望可以总结出一些具有价值的观念供读者参考。

1 配网自动化技术

1.1 配网自动化的研究现状

配网自动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并自第三阶段开始于计算机控制及通讯技术迅猛发展,配网自动化实现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集中远控,发展成包括信息管理、调度等在内的多功能、开放型综合自动化系统。随着新设备、新技术及应用软件的不断发展,近年来配网自动化系统已有从集中远控向分布式控制发展的趋势。

分布式现场控制设备(FTU)具有功能强大的智能控制软件,它一方面能与主站(子站)的SCADA系统通信,另一方面对现场事件独立作出判断并快速反应。主站(子站)系统的自动化软件能根据配电网络的实时拓扑结构,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故障定位,下达命令给相关的FTU跳闸隔离故障。此后,主站(子站)通过计算,考虑线损、过负荷等情况确定最佳恢复方案,命令有关FTU恢复非故障区的供电,又称之为DMS方式,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反应速度,增加了运行的可靠性。

由于不同应用区域的配网结构不同,配网自动化模式肯定会有所不同,所以,配网自动化的实现不应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功能。本文针对郸城配电网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案。

1.2 配网自动化的构成

配网自动化实现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集中远控,发展成包括信息管理、调度等在内的多功能、开放型综合自动化系统。随着新设备、新技术及应用软件的不断发展,近年来配网自动化系统已从集中远控向分布式控制发展。下图(1)为配网自动化构成图:

图(1)为配网自动化构成图

2 实现配网自动化基本要求

供电线路要连接成环网,至少应具备双电源,对供电密集区甚至要考虑构成多电源供电系统。采用环网供电开环运行的供电模式,保证环网内的重要用户达到N-1供电可靠性准则。

线路要分段才能避免线路某处出现故障导致整条线路都连续失电,即通过分段开关的倒闸,将非故障区域负荷转移。分段原则可根据具体情况,或按负荷相等,或按线长相等,或按用户数量均等原则。对一次设备开关的自动化要求,馈线中的环路开关、分段(负荷)开关的操作机构和操作电源应满足自动化的要求。但由于真空断路器与负荷开关的价格相差不大,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多采用真空断路器。

3 配网自动化的应用

配网自动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故障检测、故障定位、隔离和非故障区的恢复供电,同时,具备一定的生产管理、设备管理的自动化。目前,国内的县级配电网络已改造完成,运行方式多是环网结构开环运行。所以,配网自动化的基本原理就是基于将该环网结构开环运行的配网线路通过分段开关(柱上自动开关)分割成各个供电区域。当某区域发生故障,及时检测到故障发生(故障检测),判断故障的发生区域(故障定位),及时将分割该区域的开关跳开,实现故障区的隔离。随后,将因线路发生故障而失电的非故障区域迅速恢复供电。从而避免了因线路出现故障而导致整条供电线路连续失电,因为停电区域仅在故障发生的局部,大大减少了停电范围,最终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

3.1 建立配网通信系统

建立可靠的配网通信系统是配网自动化系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配电系统的实时数据采集与控制,配电网的优化控制,配电网运行方式的改变等等均需要通过配网通信系统来实现。配网系统测点多而分散,覆盖面广,这就决定了配网通信应采用一点对多点的通信方式。配电网覆盖整个城市,根据市中心、城区、郊区等不同特点,选用不同方式的通信的组合。电缆通信(有线通信):导引电缆具有一定耐压水平,可以与电力电缆同沟铺设,但价格较贵,只适宜配变近距离的通信。

篇5

【关键词】移动通信 铁路通信系统 应用

一、铁路通信的作用

通信,指人与人或人与自然之间通过某种行为或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与传递。铁路通信就是指利用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等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将铁路运输生产和建设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传输和处理交换。从1825年的人工摇旗引导到1839年的指针式闭塞电报设备的发明以及应用,就说明现代通信技术一开始就是与铁路运输是紧密相关的。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行,对铁路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铁路通信系统,才能为现代化铁路的建设与运行提供重要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移动通信在铁路通信系统中的相关应用。

二、无线列调

无线列调是重要的铁路行车通信设备,主要负责列车的位置和运行方向。无线列调系统主要解决行车调度员、车站值班员和机车司机之间的通信和车站值班员、机车司机和运转车长之间的通信。虽然无线列调具有节约资源的优点,但目前使用的无线列调是同频单工电台,随着列车提速的不断深入和列车建设密度的加大,在仅有的一个频道上集中了众多用户,再加上场强的越区严重,容易致使系统阻塞,甚至于瘫痪。对于现代化的高速铁路而言,这种通信系统过于简单,满足不了建设发展的需求。

三、集群通信

集群通信系统是一种高级移动调度系统,代表着专用移动通信网的发展方向。它能按照动态信道指配的方式,实现多用户共享多信道。由于它具有调度、群呼、优先呼、漫游等功能,被广泛地应用于政府、铁路、航空等部门,其中以源自欧洲的TETRA较为出色。不过这种通信系统也有一定的缺点,比如系统设备采购、建网成本和终端价格较高,同时也存在信息丢失、保密性不高、易受干扰等,这从上海局目前所建成的集群系统就能看出来。这些缺点对普通语音通信的影响不大,但对要求较高的场合并不适用,比如列车与指挥中心的实时双向数据通信。

四、GSM-R

GSM-R通信技术最早起源于欧洲,是在GSM公众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铁路运输专用调度通信功能,它主要由交换机、基站、机车综合通信设备、手机等组成,目前在德国、意大利、瑞典等大多数国家普遍应用,我国铁道部于2000年底正式确定将GSM-R作为我国铁路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它主要提供无线列调、编组调车通信、区段养护维修作业通信、应急通信、隧道通信等语音通信功能,可为列车自动控制与检测信息提供数据传输通道,并可提供列车自动寻址和旅客服务。比如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它的绝大部分线路都是在高原缺氧的无人区,为了满足铁路运输通信、信号及调度指挥的需要,就采用了GSM-R移动通信系统。另外还有:大秦线、胶济线、合武线、京津城际线,京沪高铁等。

五、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或反射无线电信号,在两个或多个地面站之间进行通信。它的主要优点是通信范围大、不受陆地灾害的影响,可靠性高、电路开通迅速、多址连接等,不过也存在成本高、传输延时大、传输带宽有限等不足。相对而言,比较适合铁路应急部门使用。

六、无线宽带WIMAX

WIMAX技术是一项于IEEE 802.16标准的宽带无线接入城域网技术。目前,在铁路通信系统中的最新应用成果就是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自主研发项目 -“WIMAX技术在铁路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该项目自主研发了基于WIMAX无线宽带技术的机车同步操控通信、列尾通信、无线列调通信、视频监控等组成的铁路通信应用系统,在经过车载运行实验和室内动力分布实验后,经专家组检验,表明该系统可满足朔黄铁路运行的技术要求,具有创新性,技术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七、结束语

铁路通信是以运输生产为重点,主要功能是实现行车和机车车辆作业的统一调度与指挥。但因铁路线路分散,支叉繁多,业务种类多样化,组成统一通信的难度较大。所以,在铁路通信系统中应当将各种现代化的通信技术有机结合,以保证行车安全、防止作业事故,提高运输效率,加速机车周转,以及改善服务质量等。

参考文献:

[1]田裳,沈尧星主编.铁路应急通信[J].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6(16):154-156

[2]丁奇编著.大话无线通信[J].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1(24):1021-1024

篇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发展趋势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计算机网络技术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不但彻底颠覆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我们不仅能在网络环境下借助智能手机等设备与对方进行信息的实时沟通,而且还能进行一些休闲娱乐活动,如打游戏、看电影等。站在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哪个领域的行业,几乎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而要使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得到更加充分地发挥,就必须对其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1计算机网络的概述

1.1计算机网络的内涵

计算机网络简单来说指的就是把不同区域内,但在功能上具备一定独立性的多台个人计算机有效连接起来的信息化系统。计算机系统要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与资源的有效共享等功能,就必须借助网络操作平台、通信协议以及各类管理软件。从功能上来看,计算机网络的主要作用是准确传递信息,并借助通信线路在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之间建立联系,形成一个完善的计算机网络信息传输系统。

1.2计算机网络的类型

通常来说,计算机网络都是按照地理位置进行划分的,根据这一划分标准,可将其划分为广域网、城域网和局域网这三种类型。其中,局域网所覆盖的范围是最小的,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且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网络,几乎每一个企业或单位内部都具备自身所独有的小型局域网,一般来说,医院中所用的网络大都属于局域网。局域网对于连接网络的设备数量没有硬性限制,在用户数量较少的情况下,网络连接速率也相对较快。和局域网相比,广域网和城域网的覆盖范围要大得多,这两类网络都属于局域网的进一步延伸,连接的设备数量也更多,但在连接速率上往往比局域网低一些。

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

2.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网络的诞生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其最初起源于美国,刚开始只是被用到军事通讯领域,之后才慢慢渗透到民用领域。当今时代,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政府还是企业,几乎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的运用,毫不夸张地说,网络已经渗透到当今世界的各个角落。从发展历程上来看,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主要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第一是诞生时期,即上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的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第二是形成时期,即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的将若干个主机利用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第三是互联互通时期,即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的具备统一开放性的网络结构体系,这是按照国际标准建立起来的第三代计算机网络。第四是高速发展时期,即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以智能化、高速化的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代计算机网络。

2.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

2.2.1基础资源建设投入显著增加,资源应用水平明显提升近几年,我国在互联网数据中心、移动通信基站、光缆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明显增加,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改善,这就促进了计算机网络资源应用水平的提升。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结构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在医疗、教育、科研、金融等各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2.2.2光通信技术成为主要通讯手段,移动网络通信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从诞生到发展至今,传统的电路通信与微波通信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人们的工作与生活需要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光纤作为典型代表的光通信技术慢慢取代传统技术而逐渐成为网络通信领域的主流技术。移动通信具有较广的覆盖面、较好的可移动性以及高效稳定的信号传输等优势,其发展态势良好,在整个网络通信领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2.2.3数字经济越发繁荣,电子商务持续增长当今社会正处于数字经济时代,该时代的主要特征是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数字经济正逐渐成为创新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动能。《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中指出,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为31.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4.8%,数字经济已经成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时代背景下,各类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层出不穷,特别是电子商务企业与线下各类零售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了电子商务总量的进一步提升。2.2.4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稳定性有待提升现阶段,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由于设计人员对系统的设计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导致网络系统设计质量不达标,进而对网络系统的应用质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使系统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不稳定的问题,同时也增大了网络系统的风险性,对相关数据信息的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2.2.5计算机局域网的安全保护不到位为了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相关人员和用户必须在平常使用的时候积极运用各种现代先进技术和设备,使计算机始终保持在一个安全的运转环境下。相对来说,局域网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使用中比较广泛,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相关人员同样必须做好对应的安全防护工作,以最大限度提升网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但是,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促进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隐患问题,这就造成了计算机安全防护措施无法跟上隐患问题发展速度的现状,进而为计算机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阻碍。

3计算机网络优化对策

3.1提倡合理使用计算机网络,增强用户的自我防护意识

计算机网络用户应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首先,要合理使用计算机网络,安装必要的安全防护软件,提高对网络安全风险的警惕性,不随便下载来历不明的软件,同时,也不能随便点击网页链接,做到安全文明上网。其次,要掌握基本的网络防护知识,通过实际行动抵御网络病毒的袭击。最后,如果遇到信息泄露等问题,必须沉着冷静应对,必要的时候可采取网络报警的方式,以免不法人员继续活动。

3.2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创新应用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为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不管是哪个行业,都必须紧跟时展潮流,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创新应用,实现技术与技术之间的深层次融合,从而提高计算机传输的稳定性与传输效率,降低传输成本,提高用户体验的满意度。

4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

4.1大容量与开放性发展趋势

为了实现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质量的提高与使用寿命的延长,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推动计算机网络技术朝着大容量、开放性的方向发展,做好无线移动通信、高速局域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等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深入融合,以此来扩大通信平台的覆盖范围,提高用户上网的便捷性,进而促进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更加健康、稳定的姿态不断向前发展。

4.2信息高速化处理的发展趋势

在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提升网络技术应用的效率和综合质量,相关人员必须在平常的工作中注重现代化先进设备和技术手段的引入,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信息更好地融为一体,进而提高信息处理的高效性,这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综合国力的壮大来说都是大有好处的。

4.3智能化发展趋势

毫无疑问,网络技术的智能化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必然发展趋势,无论是智能手机还是笔记本、平板电脑,都在智能化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这就使计算机不但能有效模拟人的思维,同时还更加人性化。计算机网络的智能化发展赋予了电子设备与人类相似的思维能力,可独立感知、判断和学习不同的人类行为,这就帮人类承担了一些计算量较大、较为复杂的工作,有利于节省物力和人力。例如,当前已经研发出的各类“机器人”,有些能代替人类进行劳动,有些能和人下棋等,这些都属于计算机网络智能化发展的成果。

4.4微型化发展趋势

最初的计算机不但需要占据较大的空间,且十分笨重,现如今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则非常轻便,完全可以放在包里或拿在手上,其表现出越发微型化的发展特点。微型处理芯片诞生之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与关注,从现如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态势来看,在计算机功能越发强大、用户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微处理芯片也将逐渐改进和完善,从而推动计算机网络朝着更加微型化的方向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与当今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它有效打破了时空限制,帮助人们解决了不少工作上、社交上的问题。当前,计算机网络正呈现出大容量、开放性、智能化、微型化等发展趋势,未来的网络技术应用也必将更加丰富多彩,更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何衍林.计算机网络发展趋势分析[J].电声技术,2019,43(11):28-29,42.

[2]缑伟.计算机网络运维与发展趋势探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0,(3):115-116.

[3]韦勇.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及发展趋势探析[J].数码设计(下),2019,(12):32-33.

[4]乔小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数字通信世界,2019,(11):187.

[5]杨璐宁,张铷钫.计算机网络发展现状及趋势[J].电声技术,2019,43(6):24-25,53.

[6]符传炜.浅析计算机网络现状及发展趋势[J].IT经理世界,2019,22(5):55-57.

篇7

案例教学最初应用于法学和医学,后来哈佛商学院将其成功应用于商学,后来又推广到管理学等文科教学中。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又进一步扩展到工学教学,事实证明它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本文对案例教学方法在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展开讨论与研究。

一、通信工程专业课程运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1.案例教学的优势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理论,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1]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它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1)它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而不是一种“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形式的灵活性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它具有工程真实性和知识迁移性的特点。[2]案例内容来自于真实环境和工程,和实际情况相符,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案例运用中包含某种原理和概念,通过案例分析达到某种知识传授的教学目标。

(3)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其中只起到引导作用,学生要完成案例讨论、分析、案例实践,需要先行学习部分知识,也需要和教师、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因此这种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2.通信专业课程的特点

(1)通信工程是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其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广。

(2)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是工程性很强的课程,如“移动通信”“光纤通信”“数据通信”“程控交换”等,其知识和教学内容起源于工程实践或者本身就是要解决工程问题。

3.通信工程师培养需要适合工程培养的教学方法

“教育回归工程,教学回归实践”正成为当代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3]教育部也正在积极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和“工程认证专业”教育。通信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需要培养通信工程师,即能从事通信系统和网络的研究、设计、制造、安装、测试和维护的工程人才,其专业课程教学贴近于工程教学,需要寻找适合于工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比如前面分析的案例教学法。

二、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实施案例教学的方法

1.选取适合案例教学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

在制订教学大纲和构建教学体系时,要充分考虑通信工程专业各门专业课程的特点,选取适合专业课程或者某门专业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来实施案例教学。教学内容选取的原则是看案例能否通过其移植性涵盖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和理论,以实现学习的有效迁移。通常,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信息论与编码等理论性强且各知识点高度相关的专业课适合于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而移动通信、数据通信等工程应用性课程更适合案例教学;除理论课外,部分课程设计、实习实训也适合引入案例教学。

2.编写或选取合适的案例

案例是完成教学目标的载体,编写或选取合适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4]通常先从课程教学内容中提炼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再根据知识点设计出对应的案例,这些成系列的案例关联在一起就能完成知识建构。好的案例需要具有完备性(包括真实性、典型性、时效性和完整性)、移植参照性和综合性。

3.把握好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几个要点

(1)发挥好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即要当好“演员”,又要当好“导演”。作为“演员”能解说、分析好案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提问、倾听、反馈工作;作为“导演”能把控好教学流程,能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教学轨道中,防止课堂成为一个漫无目的的闲聊场所。

(2)发挥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在课前做好前期知识的储备学习,另一方面在课中要积极参与讨论,善于观察与思考,适时给出自己的分析,多和教师以及同学进行交互,课后还要做好知识的提炼和归纳工作,为今后的工作实践积累经验。

(3)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尽量营造与教学相长的课堂情境。教学案例的介绍与分析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来表达,使之更形象直观,加深学生印象,提高课堂传递的信息量,并保障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可以采用网络讨论、交流的方式延伸案例课堂教学,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时间不足,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去查阅资料、思考和分析,给出的方案将会更精细、全面;方案上传到网上表述更明确、清晰,有利于学生讨论、查验。

三、长沙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案例教学实践

长沙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定位于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为加强其工程素质和能力培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入了案例教学实践,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研究,制订计划,打好基础,稳步开展案例教学方法改革

为开展好案例教学方法的改革,通信工程教研室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过专题研究和学习,掌握了案例教学的基本理论、课堂场景构建方法、实施教学的具体流程、案例构建原则和方法,研究了案例教学在通信工程专业课教学的适应性问题。在2011年、2013年两次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时,在提炼教学内容和归纳知识点的基础上,开设出一些全案例教学的专业课,如移动终端应用技术开发、移动通信网络工程、无线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等;决定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路由交换技术、SDH原理与技术等12门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引入案例教学。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开发教学案例。

2.积极培养适应案例教学的师资

从以传授知识、呈现知识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方法过渡到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案例教学方法,大部分教师也表现出不适应。为此,展开了针对性的师资培训:一方面安排教师以兼职的形式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增加其工程经验;另一方面采用观摩、专题培训的方式使教师掌握案例教学的流程和教学技巧。

3.建立案例教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判,不能和传统教学方法一样采用试卷测试的方式来进行,需要对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方案提交、实践结果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再就是对案例教学过程与效果进行全程质量监控,包括对教师的前期准备情况、案例质量、教学实施过程和最终的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判。

四、工科教学实施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长沙学院的教学实践表明案例教学适用于工科教学,能发挥很好的效能。但也要把握以下几点:

1.抓住案例教学的本质,而不是其教学形式

智慧是不可传授的,而是需要学习者去“悟”。案例教学提供的是一种亲验型或准亲验型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在分析、讨论和实践中去提高能力并获得知识。不要将其简单处理为理论课中的举例教学以及传统的实验实训,教学实践中要突出其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案例的真实性、综合性、启发性和实践性,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5]

2.摆脱案例教学对象的局限性,发挥其优长

研究表明,案例教学在小班教学和职业教育中能更好地发挥效能,因此它能更好地适应研究生教育和职业院校教学,在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教学中,就要尽量在高年级本科的专业课程中开设。

篇8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当代电影;艺术形式

一、西方新媒体艺术近展

新媒体艺术起源于20世纪初的立体艺术。毕加索和布拉克在绘画中加入了报纸、桌布、装饰物、绳子等日常生活用品,不仅使得画布的内容得到了更好的丰富,而且也使得人们可以开始运用画布之外的新空间来进行创作。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出现,数字技术也越来越完善并且处在不断进步之中,让天马行空的改变真实形象成为了可能,从而表现出一个新的“现实”。近年来,新技术的传播面越来越广泛,使得电影之中这种新的“现实”变得越来越多,观众们欣赏作品的时候往往置身于这种幻想之中,这就给观众的心里埋下了不能信任的种子。但这些技术呈现出来的画面又是非常真实的。虚拟现实是一种虚拟环境与特定范围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融合所产生的现代高科技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经历必要的设备之间的交互,这就使得观众和虚拟环境中的对象以一个自然的方式接触,并生成一个真正感觉的真实环境。同时,在电脑上看到的一切都是虚拟世界的一部分,但是一旦艺术的数字化程度越高,想象力就变得越重要。

二、西方新媒体艺术与西方当代电影

电影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到20世纪末,数字技术和光纤通信的出现使得信息传输的速度得以飞速增长。这项技术通过电话、传真、电脑、电视、视频、电影信息的集成多媒体信息的处理和显示,节省时间且高效;还具有普遍性、准确性、存储量大的优势,有力地促进影视艺术的发展,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使得西方当代电影的发展有了新的指导。新媒体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电影艺术,它的影响范围之广泛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其他技术的影响,更甚者是这种影响的速度还在进一步加快。1977年,美国电影《星球大战》在各大院线上映,开启了划时代改变的序幕。在这一个进程之中,电影制作的过程充斥着新兴的高科技技术的使用。所有的程序都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比如说电影的制作、电影的发行以及电影的放映和观看方式等等,并且这些变化在当代电影中已经是不可缺少的前提。数字技术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功能和效果对电影艺术的影响是难以想象的,它不仅影响了电影艺术的内容,还决定着电影如何表达,同时也给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拓展了更大的空间,最重要的是它让观众的娱乐体验变得十分精彩。数字技术在电影创作领域引起了一系列的形态的改变,对电影的本质的变化造成了影响,他不仅是传统的影视技术,而且现代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已经合并在一起,电影和互联网已经开始相互渗透,不断结合并且不断开发新的媒体和艺术形式,为当代电影制作和生产的变换,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现代世界,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高科技的发展,就算技术领域只是发生了一个微小的变化,电视和电影也会随之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运用新媒体数字技术之后所得到的所有影像作品,在实现对现实的模拟的基础之上还进一步地对现实进行了超越,从而使得现实中难以出现的现象在电影中出现,这就让表现电影艺术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宽广。《恐龙》和《最终幻想》中的大部分图像都不是在摄影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说它们的出现并不是拍摄胶片上感光的光影,而是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的,它的基本单元事实上是二进制。这就创造出来一种完全开创性的生成图像的方法,摄像机与计算机技术结合使得以前单纯相机的功能得以拓展,达到了人眼达不到的视角。负责摄影的人不能看到的东西,计算机技术实现了,这就让当代电影的视觉体验变得更加无法比拟。数字技术最大的功能是能够把真实和计算机图像进行完美的结合。由詹姆斯卡梅隆导游的《终结者2》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电影中的大部分特效的实现是基于真实场景模型和电子模型,或者是通过特殊化妆来实现,但是也还有运用计算机软件制造表现出来的与实际拍摄画面结合产生的部分。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得影视的时空的运用变得更加简单。经过计算机技术使用之后所得到的图像,可以同时实现原始三维空间的立体展示和四维时空效果的增强。另外,传统的电影叙事方法也随之产生了变化,数字技术的出现给蒙太奇结构进行了新的定义,不仅使得电影显示的时间和空间模式得以丰富,而且还让镜头设置的原则更加完整,电影渐渐地朝着MTV和游戏的方向发展,再加上图片,结合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音乐做出夸张的情节,最后就可以得到超现实的视听效果以及让人耳目一新的故事设置。举个例子,《阿甘正传》的片头和片尾都出现了羽毛掉落的场面,事实上如果没有运用数字合成技术,这基本是不能实现的。这幅富有诗意的图画给电影增添了许多色彩。总的来说,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当代的新媒体艺术和电影已经密不可分了,两者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相互促进。

篇9

关键词:学科定位;教育技术;教育信息环境

电化教育是干什么的?这是似乎容易回答又难于准确回答的问题,其实质是电化教育的定位问题,也是长期困扰电化教育发展的老问题,在这信息技术时代异军突起之时,这个老问题更加紧迫起来,甚至产生了电化教育的生存危机,对电化教育是干什么的,它的定位是什么等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在理论上给予深层次的探讨,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媒体不断涌现并被引入到教育领域进行应用,电化教育发展的历史事实表明,每当出现一种新的媒体,伴随着对它及其教育应用的研究,都会在教育技术领域形成一股“先进媒体热”。伴随着这种“繁荣”局面的形成,在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也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来,引起了一些细心并理智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人员的注意,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电化教育有着不同的认识,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内容:它是拍摄和播放电视录像的;它是管理配有电视录像的;它是管理配有电教设备的教室的;它是搞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的等。

问题一:电教中心是教学单位还是教学辅助单位?电教人员是教师还是教辅人员?电教工作是教学工作还是教学辅助工作?国家教委颁布的文件中将电教中心定为“教学单位”,而许多学校却把它看作是教学“辅助单位”?电教人员是教师,而其他人却把电教人员当作是教辅人员。这个问题自从有了电化教育后就一直缠绕着电教工作的方方面面。

问题二:电化教育所依据的媒体是幻灯,投影,电视录像呢,还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呢?是否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前者是电化教育,后者是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是否会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旧媒体技术的“落伍”而寿终正寝呢,是否在将来又有新媒体出现后,再次改换名称呢?这两个问题交织叠加在一起。构成了电化教育职能,定位和生存的危机。时下,电化教育在中国有着各种不同的称谓,“电化教育”强这个研究和实践领域在中国出现较早的名字,之后有人呼吁这个名字不科学,应改为“教育技术”,由于当前这个领域的实战人员大多从事新媒体的有关工作,于是又出现了“现代教育技术”这个名字,随着我们逐步迈入信息社会,随着社会对人才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视,于是“教育信息技术”这个词也成为教育技术的另一个“时髦”的名字。

2 对问题一的探析

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电教机构是否应该建立,不在于搞电教要有多少资金的投入,更不在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在于人们是怎样看待电化教育工作的,其根源是人的观念和意识问题,观念和意识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总是依据一定物质条件和社会实践而产生,并随着条件的丰富和社会实践的深入而发展,它们是特定的时代产物,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改变了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工业的产生是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业的产生是以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批示器,教育活动方式和教学观念的产生何尝不是这样,任何教育都要依靠一定的工具手段,并在一定工具手段的支持下形成特定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教学实践,也必然产生与这种教学活动方式相吻合的教学观念和意识。

教师的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方式,是一种脑力加体力的劳动或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师在工作中总要使用一定的工具手段去“劳动”,即使用一定的教学工具传递教育信息,教育学生。当教学工具处在手工业时代,就必然构成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课堂讲授的教学活动方式或“劳动”方式,也必然产生课堂空间中的教学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对教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教学方式的产生和数师角色的认定均不超出课堂空间。只有在课堂上讲授的人才被看作是教师,只有在课堂狭小空间中的讲授才被认定为“正宗”的教学工作。如果说这是一种集体潜意识的话,那么专门研究教学的学科——教学论也把教学的认识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上,而把“学生”实际上仅划在课堂以内,把教师的职责任务框在课堂之内。在这种集体潜意识和所谓的学科意识的衡量下,电教工作者若没有直接进入课堂讲授,那么他们就不是教师;他们若不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他们的工作就不是教学工作,至少不是“正宗”的教学工作,所以电化教育的职能就被定位在辅和服务性上。

新的劳动工具的出现必然产生新的劳动方式,也必然形成新的社会观念。以先进生产机器为标志的现代大工业生产,改变了手工业时期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将劳动者从劳动密集型的个体劳作中解放出来,走上了知识密集型的协作化大生产之路。同

样,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打开人们的眼界,促进教学观念的变革。尽管比起生产领域,这种变革姗姗来迟,但最终还是出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某些过去认为亘古不变的教育,教学的观念和方式。现代视听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构成了多类型的,立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打破了人与人之间以及地域,民族,国家之间的沟通障碍。在这种情形下。手工业时期形成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开始发生变化,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学活动得以极大地延伸和扩展,人人超出课堂的时空。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无限的时空中获得教育信息,师生凭借新工具可以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打破了传统课堂讲授的单一模式,教师的角色行为或工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个体在课堂上的讲授,应当说无论是教师个人或群体,无论是否在课堂,凡是对教育信息的开发,设计,制作和传播都是教学的范畴。

由于受工具手段的限制,在传统教学观念或集体潜意识中,往往把教学归结为课堂中教师个体的活动,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教师从传统单一的个体作业的方式解放出来。应当看到,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构筑了广泛而又多样化的教育信息环境。构筑这种信息环境仅靠教师个人行为是不能完成的,必须依靠教师群体的力量进行教育信息的开发,设计,储存,加工和传递等一系列工作。于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群体分工合作的现象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出现了,这个现象的出现与现代社会大生产发展的趋势相吻合。当然,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并不意味取消教师个体的劳动,相反对教师个体素质的要求更高了,教学分工合作现象的出现,使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现代教育教学体系的形成,电化教育正是现代教育教学中分工合作的产物。电教工作者所做的工作正是开发,设计,制作,储存和传递教育信息。由此可以看出,电教工作者是教师,电教机构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么,电化教育的职能归结起来就是为教育和教学提供或创设丰富多样的教育信息环境,这就是电化教育的根本职能。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育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教育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教育信息环境下进行的,无论是重传递知识还是重学生主动学习,无论是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还是注重其能力的发展,若没有教育信息的交流,没有教育信息环境,教育教学活动就不复存在,教育信息环境对教育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所谓教育信息环境是指师生活动所依赖的信息资源,信息表达形式,媒体手段的组合以及信息交流方式的总和。在传统教学中,由于仅靠教师讲授,媒体单一,信息资源少,交流空间小,教育信息环境的因素并不引人注意,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视听技术,光纤通信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智能计算机技术纷纷亮相,人类所处的信息环境越来越丰富,信息交流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这种影响和变革迅速地作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于是“教育信息环境”这个新事物终于在我们感性和理性的视野出现了。它给了电化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使其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新“工种”。现代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最大的启迪就是要构筑丰富的多样化的教育信息环境,这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发掘的领域。

3 对问题二的探析

如果说,对电化教育工作属性和职能的问题涉及教育教学观念变革的全局问题。那么,电化教育是搞幻灯投影等还是搞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问题,则是电化教育工作的局部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电化教育的具体工作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结起来就是给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或创设丰富的信息环境。因而,无论是幻灯投影还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都是我们用来提供或创设教育信息环境的工具。这是不应该产生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呢?这就是一种异化现象,把工具当作目的的异化。产生这种异化的原因很多,但深层原因就是在人类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负效应。这些负效应中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东西——“技术至上理念”,这种理念是伴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展而形成的。其主要特征就是认为技术手段可以改造一切,战胜一切,它们无所不能,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偶像崇拜”一技术手段的崇拜。而创造和使用技术手段的人的地位却被忽视了。

从技术的起源和发展来看,技术起源于人类对工具的使用和对工具的制造,正是由于对工具的使用和制造的实践才使人类从动物脱离出来。任何工具手段都是人的某些器官功能的延伸。机器设备和交通工具是对人的体力或肢体的延伸,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是对人的大脑和感官的延伸。可以说,技术手段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外化与展示,是人类智能因素与自然物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对象化的产物,技术手段的真正内核是人类的智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手段不断先进和复杂,人类战胜自然能力的提高,异化也就出现了。把本来是人类智慧的伟大,人类本质力量的伟大片面地当作技术手段的伟大。于

是技术手段占据了主角,它们的“光芒”挡住了人们的视线,以至于看不到它们背后丰富的人类智慧和精神内涵。于是,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工具价值高于人的价值的现象,出现了错把工具当目的的现象。

这种异化现象在教育教学中同样存在。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再创造,为了全面培养和发展个人能力。教学的本质和目的是对人心灵的塑和能力的培养,其中心是人。为了实现这些本质和目的,就要通过书本等工具手段来实施。然而在现实中,教师成为教书的,而不是育人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不能自我发展,“书本,知识,分数”异化成教学追求的最高目的,“工具手段”成了中心,甚至教师也被异化为传递知识的“工具”。

电化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提供或创设丰富的教育信息环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无论幻灯投影还是多媒体计算机或是网络以及其他技术手段都是实现目的的工具。然而,这些工具手段却在群体潜意识中被异化为电化教育的目的,把电化教育本质的东西与某类工具联系在一起,认为搞这些东西就是搞电化教育,以至于当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新工具手段出现后就不是电化教育了,电化教育由此便产生了生存危机,要摆脱危机,就要更科学地把握本质的东西,把一项事业,一门学科的本质与某类技术手段相连接,观念就要实现超越。超越媒体工具的桎梏,将自己眼界扩大,洞察到媒体之后存在的广阔领域——为教育教学提供或创设丰富多样化的教育信息环境。要构筑教育信息环境,没有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是不行的,电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在它们的基础上孕育着教育信息资源的组合,系统教学设计,媒传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以及众多的媒传教学模式,这才是教育技术工作者真正追求的东西,电化教育本身的优势是在延长和加强师生主体的认识器官的作用,正是有了这种优势,它才能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改变教育内容和形式,优化教育过程,只有认识到电化教育这一特点,才能正确的摆好电化教育的位置和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面对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工具手段的到来,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思想观念,调整专业队伍的结构,不仅要适应新技术的要求和挑战,更要适应新信息技术条件下对教育教学的要求和挑战。这种调整的性质属扩充性和丰富性的,不是目的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