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的原理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系统科学的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系统科学的原理

篇1

【关键词】系统科学;志愿者管理;信息反馈;信息传输;系统结构

大学生志愿者是大型体育赛事的重要人力资源,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成功举办的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众多高校的参与为赛会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总结实际操作和具体运行过程的经验,研究如何有效做好志愿者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系统的定义及系统科学的介绍

所谓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又称为整体或总体;要素又称为元素、部分、局部或零部件,在一定的意义上,又称为子系统。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要素和特点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控制系统与行为系统。系统科学是一门从总体上研究(复杂)系统共同运动规律的科学。系统科学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在60年代形成了体系。从1944年,奥地利学者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论》到《运筹学》、《信息论》、《控制论》、《自组织系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协同学》等理论的提出和应用,系统哲学、系统方法、系统技术和系统实践在各个层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系统思想已经广泛应用于传统科学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管理的一切领域。

二、志愿者管理系统的特点

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者工作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一般包含志愿者招募、调配、培训、后勤保障、激励、宣传、总结表彰等子系统。这个系统的组成要素包含志愿者、高校管理人员、竞赛、赛事组委会、运动员、观众等。这个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特性。如:目的性;志愿者工作的目的是为大型赛事提供志愿服务,确保比赛的顺利进行。各个要素或子系统的功能都是指向这个目的。整体性;志愿者的招募、调配、培训、后勤保障、激励、宣传、总结表彰都属于志愿者管理的范畴,它们作为系统的要素围绕系统目标,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其中的任何一环缺失都可能导致整个志愿者工作的失败。层次性;志愿者工作系统是大型体育赛事中是赛事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志愿者工作系统又包含了志愿者招募、调配、培训、后勤保障、激励、宣传、总结表彰等子系统。上层系统和下层系统之间,以及同一层次各组成要素之间存在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

三、系统科学对于志愿者管理的借鉴

1.增加志愿者管理系统传输信息的明确性。控制论认为,管理即控制。一个控制系统一般由控制对象、控制器、执行机构、反馈装置四个要素组成。其中控制器是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它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接收作用,它接收外界输入的各种信息和反馈回来的信息,并对这些接收来的信息进行加工即分析、比较、论证。二是发出作用,它根据加工后的信息,向执行机构发出必要的指令。在志愿者管理系统中,控制器是管理者和管理机构。因此要对志愿者工作进行有效控制,就必须建立自上而下的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在信息指令传输过程中由于介质造成的损耗会造成管理信息的衰减,所谓信息的衰减就是指信息由确定要变得不确定,直至解体。越是不确定的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越容易因衰减而解体,系统要素的作用发挥,影响系统目标的达成。因此,有必要增加志愿者管理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明确性,减少因信息衰减带来的不确定性。在志愿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信息传送途径的选择,尽量选择会议传达、书面文件的信息沟通形式,不要选择QQ群信息等易变的途径。

2.建立志愿者管理工作的信息反馈的纠偏机制。反馈在控制系统中非常重要,控制器正是根据反馈信息的量才能比较、纠正和调整它发出的控制信息的量,从而实现控制。一个良好运作的系统,必然是一个具有完善反馈功能的系统,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主要靠反馈来实现。反馈有两种:一种是线性反馈,如物理系统、生物机体系统中的刺激――反应模式;另一种是非线性反馈,大部分社会系统中的反馈是非线性反馈,志愿者管理系统也是如此。志愿者管理者发出的管理信息,经信息通道由被志愿者接收。接收者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会加入自身的因素,同时受到噪音的干扰,反馈结果可能不是信息发出者所期望的。为此要建立信息反馈纠偏机制,形成有效地反馈回路,使系统朝着减少偏差的方向发展,即朝着人们预期的目标发展。志愿者管理者如果不深入基层,不了解志愿者第一线情况,就得不到反馈信息,于是对偏差心中无数,其决策或指挥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就会给工作带来损失。可以设立志愿者信息处理中心,由志愿者经理与志愿者骨干、志愿者党员作为信息处理的专门人员,建立投诉邮箱、留言板,收集志愿者的反馈信息,第一时间对反馈信息进行处理,并将处理意见反馈给意见提出者,这样一方面可以纠正志愿者管理乃至整个竞赛系统的偏差,以做出尽量正确的决策,及时解决涉及志愿者切身利益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激发作为系统的要素的每个志愿者群策群力,共同做好志愿者服务。志愿者信息处理中心的设立还提高志愿者的士气,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

3.构建开放的志愿者管理系统。开放性是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系统只有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互动,将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吸收、利用转化成自身有序化的动力和物质条件,从而增值和有序化,实现有效发展,否则就是无序化的系统。耗散结构理论也认为,系统的稳定是开放中的稳定,只有保持系统的开放性,通过输出熵,才能保证系统的有序。志愿者管理系统是大型赛事系统中的子系统,它涉及高校、场馆、学生素质、社会风尚等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要依赖与外部环境保持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就决定了构建开放的志愿者管理系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是要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等媒体宣传和报道志愿服务,用正确的思想、健康的舆论引导志愿者,形成有利于志愿者管理工作的良好环境。二是注重相关信息的收集和传递,消除信息障碍,做到畅通无阻。广州亚运会共面向高等院校及社会招募了赛事志愿者6万人,城市志愿者60万人。除此之外,还专门组织成立了代表性群体志愿者,招收了外籍人士、港澳台同胞、穗外人士、残疾人志愿者。代表性群体志愿者的加入,有助于加强跨文化交流、吸收借鉴国际志愿者管理经验,进一步展示广州形象,扩大亚运会的影响。

4.优化系统结构,提升志愿者服务功能。系统科学理论认为,当组成整体的各部分单独存在是,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功能和性质。而一旦将它们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组合成整体,其性质和功能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好的组织结构,是一种科学的安排,一种优化的排列组合,而不是简单的罗列堆砌。系统科学告诉我们,每个单元只有通过系统的有序结构才能表现自己的性能,而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提升系统结构的方法:一是提升各要素的质量;二是系统要素结构的优化重组。要做好志愿者工作,除了要选拔素质优秀的志愿者人才,做好志愿者培训工作,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也尤为重要。要实现志愿者工作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必须要进行系统结构创新,从调整要素结构,协调要素关系,提升要素质量等方面着手,才能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体现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益。如根据志愿者的需要,可以通过建立志愿者信息处理中心提升志愿者的士气,修正志愿者工作的方式方法。也可以设立志愿者心理驿站,为志愿者提供压力释放、心理健康的加油站。也可以结合党员创先争优活动,激发志愿者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各项工作的进行。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中;通用技术;激发兴趣;策略

通用技术是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一门新兴的课程。在以往的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内容都是以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知识为主,缺少甚至缺失实践性为主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完全以理论性学科知识为内容的学习会让高中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越来越差,如此一来,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等产生严重的影响,带来诸多的不便。鉴于此,现阶段,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开设了通用技术这门“副”课。在“唯以高考论英雄”的今天,作为一门“副”课的通用技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通用技术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通用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不言而喻,肯定是非常低效的。那么,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通用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本人将在潜心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实际,浅显论述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策略。

一、结合其他学科教学,“迁移”兴趣

通用技术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联系的实践性课程。教师可以将通用技术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把对其他学科的兴趣“迁移”到通用技术这门课程之中。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结合其他学科教学,“迁移”兴趣,能够切实激发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的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走进技术世界》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把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为了例证“人类的需求不断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这一命题,教师可以联系历史学科中的古代技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也可以联系近代技术――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等,还可以联系现代航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杂交水稻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机等,教师在教学通用技术的各部分内容时,把这些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学生对其他学科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迁移”到了对通用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来。

二、结合实际生活教学,“转化”兴趣

通用技术是一门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技术性课程。教师可以将通用技术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让学生把对缤纷多彩的日常生活的持久兴趣转化为对通用技术这门课程的持久兴趣。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教学,“转化”兴趣,能够着实激发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的兴趣。仍然以教学《走进技术世界》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在教学“技术的性质”这一知识时,教师把“技术的性质”这一通用技术教学内容和“手机的使用”这一日常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教师启发:人类发明手机的动机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台式电话不可移动,无法满足人们随时随地与人沟通的实际。教师结合使用手机这一生活实际总结出: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需求、有目的的活动成果。为了让学生巩固理解这一知识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发明助听器的过程:从什么具体目的出发?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满足了什么具体需求?……教师在教学通用技术的相关教学内容时,把相关内容与缤纷的实际生活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对五彩缤纷的实际生活的持久兴趣不知不觉地“转化”成对通用技术这门课程的持久兴趣。

三、结合动手操作教学,“触发”兴趣

通用技术是一门以实际操作为主要内容的动手操作性课程。教师一定要将通用技术的教学内容与动手实践操作过程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触发”对通用技术这门课程的长久兴趣。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进行教学,“触发”兴趣,能够确实激发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的兴趣。以教学《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这一章为例,教师在教学“设计的一般原则”这部分内容时有效地把教学内容和动手操作实践过程结合了起来。具体过程如下: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部分学生上节课的手工作品“便携式小凳”。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设计便携式小凳的整个过程总结出设计的一般原则:创新原则、实用原则、经济原则、美^原则、技术规范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道德原则等。在总结出这些设计原则之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一项动手操作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这些设计原则自行设计或改进一样生活用具……教师在教学通用技术的有关教学内容时,把有关教学内容与动手操作实践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兴致勃勃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触发”了对通用技术这门课程的长久兴趣。

综上所述,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将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把对其他学科的兴趣“迁移”到学习通用技术这门课程中来,切实激发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这门课程的浓厚兴趣;教师要通过将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具体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把对日常生活的兴趣“转化”成对通用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这门课程的持久兴趣;教师要通过将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动手实践操作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触发”对通用技术教学内容的兴趣,确实激发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这门课程的长久兴趣。总之,教师要让兴趣成为学生学好通用技术这门课程的源动力。

参考文献:

[1]许靓婷.浅谈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小作家选刊,2015(25).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排课系统,数学模型,遗传算法

 

1.引言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设置也更加灵活,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也体现出多样性,再加校企合作得愈加频繁,教学资源日益紧张。高职院校必须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和本校实际情况开发合适的教学管理系统,而排课系统是教学管理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排课结果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甚至影响教学质量。

2.基于遗传算法的课表问题分析

2.1课表问题的重要因素

班级、教师、教室、课程和时间是高职院校课程表问题的五个重要因素。

(1)班级: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编号和自己班级的名称。每个班级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不能同时上两门课程。

(2)教师: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编号和姓名。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期望上课时间和期望上课方式。每个教师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教室不能同时上两门课程。

(3)教室:每个教室都有编号和名称。每间教室同一时间只能接受一门课程的讲授,上课人数应该小于教室最大容量,但上课人数远小于教室最大容量也是不合适的。这可作为课程问题的一个优化目标。

(4)课程:每门课程都有编号和课程名称。一门课程通常由一位教师来讲授,具有相同课程的班级理论课可以合班上课,实训课再分班上课。

(5)时间:时间分为学期,周,天,时间段。通常一学期进行一次排课,每门课程要持续数周。论文格式,排课系统。通常高职院校中每天会有5个时段可以上课,上午2个,下午2个,晚上1个,而且每门课总是一次上2小节课。

2.2课表问题的多目标分析

高职院校课程表问题是一个多目标的组合规划问题。对于课程表问题来说,有时候无法获得足够多的约束,这样根据Pareto的最优解理论最后获得不可避免的只能是一个解集。我们期望从解集中获得能够令我们满意的相对最优解,它首先要满足不能发生任何冲突,不能发生诸如一个教室或一个教师或一个班级需要同时上两门课程的情况;其次它需要有较高的质量,符合科学,具有人性化。下面将具体分析怎样通过多目标优化来衡量一个排课方案的优劣。

(1)节次优度

节次优度表示的是一节课所占用的时间段中,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效率的高低或者说是一节课所占用的时间段的受欢迎程度。表1中给出了一个节次优度的实例。

表1 节次优度

 

 

篇4

关键词:MATLAB;通信原理;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224-01

一、通信原理课程介绍

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生教学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在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但由于课程概念和原理很抽象,理论性也较强,对数学基础及其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学生普遍觉得该课程内容空泛,难以掌握和融会贯通。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主动获取知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将仿真软件运用到通信原理教学中,可简化计算过程,把计算结果以图的形式形象地显示出来,同时仿真软件可以仿真许多通信系统。通过改变某些参数来观察通信系统的性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MATLAB 简介

Matlab名字由MATrix和LABoratory两词的前3个字母组合而成。20世纪70年代后期,时任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的CleveMoler教授出于减轻学生编程负担的动机,为学生设计了一组调用LINPACK和EISPACK库程序的通俗易用的接口,此即用FORTRAN编写的萌芽状态的Matlab。经几年的校际流传,在Little的推动下,由Little、Mo―ler、Steve Bangert合作,于1984年成立了MathWorks公司,并把Matlab正式推向市场。从这时起,Matlab的内核采用C语言编写,而且除原有的数值计算能力外,还新增了数据图视功能。由于Matlab的功能强大,编程简单,在系统仿真、数理统计、通信及自动控制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Matlab具有强大的Simulink动态仿真环境。可以实现可视化建模和多工作环境间文件互用和数据交换。Simulink为用户提供了用方框图进行建模的图形接口,它与传统的仿真软件包用差分方程和微分方程建模相比,更直观、方便和灵活。用户可以在Matlab和Simulink两种环境下对自己的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和修改。用于实现通信仿真的通信工具包(CommunicationToolbox,通信工具箱)是Madab语言中的一个科学性工具包,提供通信领域中计算、研究模拟发展、系统设计和分析的功能。

三、Matlab在通信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MATLAB分析模拟通信系统中信号的频谱

在讲解《通信原理》第4章模拟通信系统的时候,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通信系统中调制和解调的概念,这些概念的掌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信号频谱的分析。教师从理论上进行推导、分析,然后得出“对于线性调制系统来说,已调信号的频谱和调制信号的频谱是相同的,只是位置发生搬移”的结论。学习MATLAB语言之后,把其方便的绘图特性应用到模拟通信系统中,通过MATLAB绘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基带信号的频谱形状、近似带宽。通过图像可以看到已调信号&(t)的频谱形状和基带信号频谱形状相同,幅度是原信号幅度的1/ 2,频率搬移到了-'250Hz频率处,并且sm(£)的带宽是基带信号带宽的2倍。通过这2个图形学生很容易理解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这正是第4章的核心内容。

(二)利用MATLAB工具箱进行系统仿真

利用MATLAB的Simulink工具箱进行系统仿真。首先要建立系统模型,把通信系统分为若干个模块,利用工具箱建立每个模块,把每个模块连接起来就形成了系统模型。以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为例,DPCM采用预测量化的方式,分为输入模块、编码模块、译码模块以及显示模块。利用MATLAB分别进行模型构建;然后再将构建好的模块连接起来,并进行参数设定;最后进行整体仿真。由于Simulink仿真环境完全采用方框图的“抓取功能”来构造动态系统,所以系统模型的构建过程就是绘制方框图的过程,这个过程完全依赖于鼠标操作。上述分析中所需建立模型的各个组成函数模块,大部分在Simulink模块库中已经提供,利用鼠标将其拖拽到相应位置即可构建模型框架。MATLAB通信工具箱提供了MATLAB函数dpcmenco和dpcmdeco,通过DPCM方式进行信源编码和信源译码。Simulink信源模块库还提供用于DPCM编码和译码的模块。

四、结论

充分利用MATLAB方便的绘图特性以及仿真工具箱SIMULINK,方便的让学生对枯燥的通信原理概念和公示有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鉴于文章的篇幅性,本文仅简单的介绍了MATLAB的特点以及他在通信原理教学中的2个典型应用。

篇5

关键词:微课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TP311.13-4;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11-2

1 绪论

科技在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为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希望利用微课为辅助手段对《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淡化理论(课堂)与实践(上机)的界限,树立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进行探索,并讨论以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实践为主的方法,以掌握数据库应用技能为核心展开教学,培养学生数据库管理技能和创新精神。“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能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等很好的结合到一起,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都是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现代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应该偏向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才更能符合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微课程短小精悍,知识点重难点明确,学生在目前网络如此发达的微时代可以随时下载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每一个理论知识点,为进一步实践打好基础。

2 深入理解微课程的含义

笔者认为,微课程设计的初衷是因为学生课堂注意力时间不够长久,所以希望通过1分钟,5分钟的小课堂让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对“微课程”这一概念的定义繁多。但总结起来,微课程就是要把老师的课程,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数字化,这样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反复来看。微课程并不是将文字教材变成有声教材,而是教师个人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转化到帮助学生理解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微课程在辅助知识点讲解与巩固课后起到了重要作用。

3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和优势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穿行,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在教学实施中,其教学尺度难以把握,实践过多,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不扎实。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适时的穿插录象、投影、板书、讲述,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大且必须较为周密的计划与安排,否则教学尺度一旦把握不准,就难以达到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如果能很好的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基于微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必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高职学生在入学时分数普遍偏低,理论基础较差,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实际操作能力也比较强。如果从软件生产过程的角度来评价,这只是教会学生获得孤立的、静态的“死”知识,与高职教育所强调的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化工作流程中所必备的技能知识相差甚远。同时,这样的教授过程使得学生过多地倚重接受学习,却忽视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行动学习在其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价值,无利于学生对于软件行业社会经验的获得以及实践能力的形成。因此希望通过一些实际操作来更加形象化的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4 基于微课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

如何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运用好微课程,是信息化教学的一个新课题。老师们在平时教学中,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比较紧密的课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讲,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我们去探寻这些细小而真实的问题。当找到问题后,我们需要去寻找问题的真正原因,再去研究解决的策略。同时,将这些研究嵌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过这样的研究过程,再结合PPT,将自己研究的成果通过文字、画面、音频或者视频呈现给学生,这样对于某门课程中某一个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的形象讲解就出来了,一堂微课也就随之诞生了。

本文以《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为例,讲解基于微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探索。数据库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如果不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就很难理解抽象的理论,学生通过学习数据库这门课程,除了掌握基础的知识点、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的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设计规范化的数据库,进而能完成完整的数据库系统的建设。由于初学者对这门课程的知识点理解较抽象,因此我们设计微课程,尽可能使某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可视化,使学生对数据库的基础知识有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并使之系统化,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比如,在数据库的学习中要学习数据模型,我们可以引入地图飞机等具体的模型概念,让学生知道模型是现实世界特征的模拟与抽象。数据模型也是一种模型,它是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

这是一架飞机模型,在我们人脑的反应就是:名称:波音747,特征:重量10吨,长度:50米,产地:美国。但如果在计算机中表示,就如下所示:

[编号\&名称\&类型\&重量\&长度\&产地\&001\&波音747\&客机\&10吨\&50米\&美国\&]

理解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对后面学习数据库的设计打下很好的基础。因此,通过微课程将每一个难点讲解透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设计数据库。

目前在很多学生尽管都学了数据库这门课程,但却不知道数据库在真实的系统中是如何使用的,对数据库系统没有一个完整的直观的认识。为此,我们尝试在利用微课程简单的介绍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后,再布置一个数据库设计的任务,在完成数据库设计的过程中,再慢慢引入和讲解数据库的SQL语句以及数据库的规范化。

“微课程”设计的核心思想是情境式教学,首先要创设情境,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去了解和掌握知识的要点和难点,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而调整教学,先让学生设计数据库,是为了更好、更真实的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按照这种方式学习,学生才能够形成较清晰的知识体系架构。

5 结束语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对教学质量还是教学效果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这种教学模式更多的适合用在有一定操作要求的课程上,“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质就是借助一定的手段,通过教师的传授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过程。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从不知道到慢慢熟悉,从生疏到熟练到形成技能技巧。基于微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经过实践证明,可以改变数据库课程教学的较好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吴晓刚.基于项目驱动的数据库课程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2:81-87.

[2] Slavin,R.E.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into Praction, Englewood Cliffs,NJ:Printice-Hall,1991.

[3] F・劳耐尔.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YUAN Wentao, Qiao Ailing.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in the Basal Education Teaching [J].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7(11),89-92.

篇6

关键词:工科院校;实践教学;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朱伟(1976-),男,江苏泰兴人,常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胡爱萍(1956-),女,浙江长兴人,常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江苏 常州 213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州大学教研课题(课题编号:GJY2012065)、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项目(项目编号:SCZ12282000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120-02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观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一样,都属于教学的范畴,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教学活动的有机整体。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前沿和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践行和深化。[1]普通工科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工程应用人才,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地域经济服务。因此,重新梳理和构建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是普通工科院校目前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当前实践教育体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与现状

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当前普通高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上不如重点高校培养的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下不如高职院校培养的一线技工人才,再加上学生本身眼高手低的不正确定位,导致当前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办学实践观念滞后

早在2001年,教育部在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的意见中提出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育人,增加实践教学比重。[2]我国工科院校已经认识到了实践教学对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对实践教学的改革还未跟上社会发展的需求。[3]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不足,无法保障各专业基本实验设施、校外实习基地等硬件设施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拖泥带水,无法完全摆脱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实践教学开放度不够;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顶层设计缺失有效规划和改革魄力,致使高校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和措施。

2.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和对象,是实践教学效果的主要评价者

我国当代大学生都是经历了小考、中考、高考三大考试后进入高等学府的,“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以及应试教育制度造就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思想,再加上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比重较低,学生普遍认为理论学习要比实践能力重要得多。

3.教师是实践教学的实施者,其授课水平和思想理念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实施者,其授课水平和思想理念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然而,目前高校大多数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工作,缺乏工程实践锻炼,所做的科研课题也偏向于基础理论研究,同时还承担了繁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因此,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实践教学上,很多实验课程就直接让实验员上,无法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4.实践教学方法单一,比重较低

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的应用型大学的实验学时在总学时中的比例达到50%,而我国只有10%左右,比例明显偏低;[4]基础实验教学主要是演示型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偏少;课程设计题目单一,创新性不强;由于总学时的约束,生产实习也仅仅让学生到企业走马观花,学生缺少更多的动手和实践的机会。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高校实践教学落后于理论教学,培养的学生只会些“花拳绣腿”的理论知识,缺乏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无法适应企业工程应用的需求,从而导致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和水平持怀疑态度。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融合与重构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程实验、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各类创新设计活动、社会实践等内容,这些环节和理论教学相互依存、互为基础,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在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基础上进行科学融合,然后分层次、分模块进行重新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模块。

1.基本认知模块

基本认知模块包括行业认知实习、基础课程实验、金工实习等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使学生掌握专业领域中的基本操作技能。常州大学是以石油石化为专业背景的高校,工科专业在第一学期就安排了为期一天的石油化工认识实习,第七学期安排了为期1周的石化工程实训,以深化学生对石油石化行业的认识和了解。各二级学院通过金工实习、仿真实习、电子实习以及基础实验等环节强化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基本认知。

2.综合设计模块

综合设计模块包括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使学生系统巩固所学的知识体系,能把理论教学中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常州大学鼓励学生到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同时支持指导教师将与企业合作的项目作为学生综合设计的题目。目前,常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来自企业的毕业设计题目已超过40%,这使学生能近距离地接触到工程实际项目,可经历从拟定方案到成本估算、理论计算、结构设计、模拟仿真、加工制作等各个环节,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创新创意模块

创新创意模块即所谓的“第二课堂”,是指学校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开放专业实验室、设立创新实践项目等途径,使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创意,并通过实验、设计、制造等环节形成物化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常州大学在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的同时,于2011年筹建了大学生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该中心包涵了电子电路设计、智能机器人、石油化工仿真、3D打印造型、产品艺术设计、陶瓷装饰壁画等14个方面的内容,并于2013年开始设立专项资助计划,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各二级学院也为学生搭建了创新平台,包括创新创业大赛、金点子大赛、数学建模等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宽松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培养了学生富于创新、敢于挑战、善于合作的精神。

4.校外工程实践模块

校外工程实践模块是通过校企合作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通过聘请校外导师、到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生产实习或顶岗实习等方式,促进校企间资源共享,从而使人才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近年来,学校非常重视与地方企业的合作,通过卓越计划、定向培养、委托培养、产学研项目等形式,使学生能直接参与企业的工程项目。这样,对于企业而言,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和人力成本,而且可以享用学校的相关实验设备资源和人才资源;对于高校而言,不仅为学生解决了实践基地、实训基地和校外导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还促进了学校科学研究的发展。

三、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与制度保障

1.建立开放式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开放式办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践教学更应该秉承开放式管理的理念,充分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搭建一流的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和管理体系。

首先,要具有国际化的办学理念。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除了体制的约束外,更多的还是办学经验不足,改革观念滞后。[5]因此,必须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的交流和合作,选派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国际知名高校进修、交流,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校园文化和办学经验;选拔优秀学生和国外一流大学进行短期交换,到国际大公司进行短期实践;同时邀请国外著名高校的专家、管理者来国内讲学,传授先进的管理经验。

其次,国内高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单位的合作,加强资源共享。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为地域经济服务,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保持和国内一流高校的沟通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经验共享、理念共享;深入拓宽和地方企业、行业协会的产学研合作,拓宽实践教学渠道。

最后,实践教学必须实现开放式管理。一是要加大实验室、实训设备、创新基地等硬件设施的开放力度,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选课系统,能随时为需要的学生安排相关服务;将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搬到实验室上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或实践完成学习任务。二是完善培养方案,增加学生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学分。三是建立开放工作量补贴等配套措施和政策促进开放式实践教学进一步深化,打破专业壁垒限制,各专业实验室、实践教学设施实现全校共享。

2.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需要一支稳定的、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队伍。然而,现在高校招聘人才首先考虑的是是否具有博士学位,其次是看发表了多少篇学术论文,而将具有多年企业工程经验的工程师拒之门外。因此,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历是当前大多数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1)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培养实践教学教师的政策和规划,鼓励教师进企业,参加工程实践。常州大学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推进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定期推荐无企业实践经历的青年教师到大中型企业进行工程实践培训;二是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参加江苏省“科技镇长团”,使教师参与到地方政府的科技管理和地方企业的工程实践中去;三是鼓励教师申报江苏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到企业兼职,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四是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如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基地等,促进企业和高校教师的项目合作。

(2)通过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师参与实践教学。一是根据专业需求加强引进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这样既可以推动校企产学研合作,又为实践教学解决了师资问题;二是通过校外导师、产业教授等形式,聘请企业高技能型人才为兼职教师,定期来校开讲座、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指导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3.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

常州大学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特点,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实际,制定了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及相应的实施细则等管理文件,充分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法规措施来保证学校的实践教学顺利开展。一是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如听课表、青年教师教学质量标准、毕业设计评审教师评审标准等评价指标。二是构建了实践教学三级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和学校督导评教,各二级学院还开展了“听、讲、评”,学院领导听课评教,师徒对接等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三是认真总结,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反馈制度。对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实习、金工实习等实践环节,由教研室、学院、教务处三级部门做到每学期总结,反馈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和完善。四是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校教务处组织专家每学年评估一次,学院每学期评估一次,评估结果作为部门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反馈给各部门进行整改。

参考文献:

[1]王青爽.华中科技大学工科本科实践教学现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国大学教学,2001,(6):4-5.

[3]杨叔子,等.创新之根在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2):9-12.

篇7

论文摘要:专职教师与辅导员是高校教育3-作和管理Z-作中的两个重要角色。课堂与班级又是高校日常工作的两个主阵地。协调好专职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角色与工作关系,不但可以完善高校的办学层次,而且还可以提高学校的办事效率;与此同时使专职教师和辅导员形成科学合理的工作团队不但是与时俱进的时展需要,同时从工作意识和工作机制等多个方面都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1树立共建促进意识

专职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一致性归根到底就是共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进而去培养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合格有用的高级专门人才建立并促进良好的学风中辅导员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又要以专业学习为主,其课程的学习活动自然要占用大部分时间,而专职教师又是整个“学业”教育工作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专职教师和辅导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而,其共性是“育人”而个性的区别在于侧重“育德”和“授业”。这一点很像部队中的“军事指挥官”和“政治委员”一样。双方要完成一个中心,即共建对学生的教育职责。要完成这个中心就必须保持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课内教育二是坚持课外教育;这样在共建一个中心目的的框架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课堂教学有管理,管理之中有学业。要想作为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仅首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学生管理技能和工作经验。要能适应一定的学生管理工作,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应始终不松懈地对专业知识进行跟踪与补充,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熟悉本专业教学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使班级管理同教学工作有机的溶合,并从一定程度上配合专职教师从教学领域中获取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想特征,进而为班级的行政管理提供第一手的参考资料和营造一个可信的管理平台。综上所述,专职教师同辅导员在共建目标一致的基础上树立相互配合促进的意识是处理双方协调关系的必要前提。

2树立配合参与意识

鉴于专职教师和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落脚点是一致的,故此需要相互的配合和积极的参与对方的“工作活动”,以此便于开创新的工作局面。首先组织有关的“主题班会”,尤其是关于“学风建设”的主题班会。在具体的运作中应和专职教师积极沟通,邀请专职教师作为嘉宾参加,借此机会使学生对专业的重要性,学习方法,技巧和专业的发展前景,学科的边缘知识等都有一个和任课教师进行互动的平台。其次,艺术设计专业在进行写生与考察实习的教学环节中应由专职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带队,共同进行教学和生活管理,共同组织课程总结以及实施“全过程”的教学任务。这样可以使教学和班级管理形成双丰收的成效。新学期开始后,专职教师应掌握学生的返校情况以及相关的档案材料。对于不同基础和不同情况的学生应准备不同的“教法”;二是可以为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推动作用。.每当课程开始时,辅导员就要掌握到该课程的教学计划进度和教学大纲等基本的课程教学信息。根据专业课程的进度和内容,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应将教学进度同日常行规有机地相结合,让班级管理随教学的安排循序渐进地进行,以达到规范学风和班风建设的科学机制。根据事实采用原则性同灵活性相结合的科学方式来妥善的处置。并在学生的教学管理和生活管理中做到实事求是与真诚相待,才能真正士『IT鼓励学生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学习的“内动力”。

3树立支持沟通意识

课堂教学无疑是高校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交流一方的学生信息和资料需要由辅导员来提供,专职教师也只有掌握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后才能实施“因材施教”。辅导员工作的重点除了日常生活的管理外还应放在学习风气和教学保障这两个方面。而这两点就需要专职教师的支持和协助,其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课堂出勤,作业完成以及考试成绩等多个方面。从这几个方面可以反映出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收效,也可以从多个角度为辅导员实施班级管理提供一定的帮助。通过建立相的年级教学档案和班级日常管理记录,把辅导员的工作核心从“粗放型管教”转化为“集约型的培养”;把专职教师从“单一的传统教书”提升为“多元化的育人教学”。专职教师与辅导员的相互支持和沟通在充分发挥课堂和班级两个教育阵地功能的前提下,使课堂教学寓于学风管理之中而班风建设又溶于课堂教学之内在1:作实践中,双方的支持和沟通不仅加深了专职教师和辅导员之间的工作感情,也形成了“你班的学生我愿意教,你教的学生我便于管理”的有利态势:

4树立协调牵手意识

专职教师或辅导员只是丁作职责的分丁不同,而对于“教育”对象却只有一个即学生,所以两者在工作中为达到同一目的要互相信任,相互凋并实现“牵手”行动。例如,几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把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和择业取向以及专职教师的毕业设计和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融为一体,在体现了协调,信任和牵手的同时不仅做好了毕业设计创造,也使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历年毕业设计中,辅导员积极面向社会与具体的企业联系毕业设计题目,推荐毕业生到企业兼职并指导用人意向签约。专职教师在进行设计课题筛选的基础上挖掘每个学生的创意潜力和专业技能并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最终使我们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不会成为“空中楼阁”。

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构建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0144

在国家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趋势下,伴随着独立学院五年过渡期的结束[1],独立学院正面临继续举办独立学院接受验收,抑或转为民办高校、终止办学、合并或并入其他学校的“生死抉择”。独立学院要想顺利转型,更好地发挥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独特作用,就必须顺应历史潮流,明确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系统化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然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如何科学定位,培养体系又该如何系统构建,则急需探明。

1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根基,对人才培养模式中其他元素的运行起到指导和导向作用。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应既不同于公办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又有别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两者之间的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的培养选择。独立学院培养目标是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本科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主要特征为:理论基础宽厚,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有较强的理论与实际技术应用之间相互转化的能力。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与公办本科高校学术型人才相比,其理论知识可能稍逊,但胜在实践能力更强,技术应用水平更高;与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相比,理论知识更加宽厚,综合素养和发展潜力更胜一筹。独立学院这种培养目标和层次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决定的。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由社会需求所决定。目前,我国人才结构呈“哑铃型”,原因是传统本科高校的培养模式以理论研究型教育为主,而本科应用型人才相对紧缺,出现结构性失衡。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巨大,独立学院承担着我国现代化建设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重任。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由独立学院实际条件所决定的。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在学术底蕴、学科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和硬件条件等多方面相比公办本科高校比较薄弱,无法进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而与发展了几十年的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去竞争也不具有优势。因此,作为新型办学模式,充分发挥“优,独,民”优势[2],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市场紧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的现实选择。

独立学院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是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导向。早在2006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明确指出独立学院应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2014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打通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因此,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已成为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和独立学院自身的共识。

2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是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一定的人才培养制度,借助各种软硬件条件,以一定的模式和方法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培养过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

21“错位”、“立地”,特色化学科专业建设

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因素,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载体。独立学院在专业建设中要与公办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错位”发展,将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调整专业方向相结合。在培养的前两年,主要夯实学科基础,拓宽学生视野,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后两年在明确专业的基础上,细化专业方向,“求细”,“求精”,精致、精细化培养,实现学科专业建设的独特性、优质性和创新性。 “立地”是指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出发,与地方经济水平和区域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的同时,科学合理地进行未来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专业。

22构建“理论、实践、综合素养”三结合,强化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基和出发点,而课程体系则是培养目标转化成具体实施过程的重要途径。独立学院要培养专业理论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理论与技术转化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则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围绕学科理论基础课程、专业实践应用课程和综合素养课程构建适用于独立学院的课程体系。

本科应用型人才理论知识体系要求理论基础宽厚与强化专业方向相结合。在理论课程体系上,通过全校性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全系性的学科基础课程为学生打造宽广的知识面和深厚专业理论基础,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面向市场,结合产业结构,以模块化打造专业方向课程,实现“基础宽厚,专业方向深化,突出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除了宽厚的理论基础外,更要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建立从课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自由开放实验、校外实习和贯穿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相结合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3]。优化实践课程内容,增加、串联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良好的综合素养是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一,除了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外,还需构建综合素养培训体系。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除了第一课堂内所开设的综合素养类课程外,充分发挥学校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大力开展与学生科研、学科竞赛相结合的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实施“博雅”人才培养,在第二课堂对学生的个人形象与修养、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团队意识与沟通协作能力、专业职业素养、国际化视野等多方面进行模块化专门培养。

23搭建政企校深度合作融通平台,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的重要办学特征在于地方性,即立足于地方需求、促进地方发展,且独立学院存在经费来源单一、办学资源相对匮乏、校园文化贫瘠等不足。因此必须拓宽发展道路,努力“搭建政企校合作人才培养新机制”。政府、企业与大学是知识经济社会内部创新制度环境的三大要素,它们根据市场要求而联结起来,形成了三种力量交叉影响的三螺旋关系[4]。政府推进产教融合,规划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促进高校与企业深层合作。高校针对企业诉求开展技术研发和经济、管理应用研究,围绕产业需求进行人类资源培养,助推企业发展。高校则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和社会支持,保障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形成独立学院、学生、政府、企业“四赢”的良好局面。

独立学院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其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在于其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校企深度合作融通,是实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途径。建立由高校、行业企业专业组成的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校企合作的平台和体制保障,共同研究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真正做到面向市场办学。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校企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实验室建设,用教学和科研两种方式使学生在真刀实枪的训练中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校企合作培养和完善师资队伍,建立教师企业挂职锻炼机制,聘请企业高层次管理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此外,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成为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

3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制度

培养制度是指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包括基本制度、组合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三大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5]。

31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实施完全学分制

目前我国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基本制度还是学年制,有些学校进行了学分制的探索,但很少有高校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很多都是在学年制的主体上进行小修小补。学年制下,学生必须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进行学习,缺乏弹性和灵活性,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完全学分制下,学校必须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和质量,提供充足的不同层次类型的课程模块和系列,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和需求进行选修,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需求。同时通过导师制加强学生选课的指导,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帮助学生科学、合理选课。此外,学分制下弹性学制,允许一部分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提前完成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2创新管理,实施“优培、促学、困扶”机制

开展“优培”工程,探索大众化教育下的“精英”培养。启动卓越人才培养,精选综合素养高或有专长学生实施精英化培养,实行高水平学业导师和生活导师指导的“双导师制”,精心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特长,挖掘潜能。

多措并举的“促学”机制。开辟多种渠道,为学生出国交流搭建平台。多种合作培养的国际交流项目,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搭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鼓励学生三证制毕业,除了学位证、毕业证外,鼓励学生拿到与本专业相关、认可度高的技能证书,提高实践技能。搭建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成立专门机构,设立专项基金,出台了管理和激励政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实行双学位制度,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实施“困扶”计划。实施学业预警制度,对学业困难的学进行扶助,及时告知学生本人及家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并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和防范措施,通过学校、学生及其家长三者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帮助克服学业困难,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4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保障

培养保障是人才培养模式正常运行的基础,主要由师资队伍、硬件条件和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所构成。培养目标的逐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中其他要素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保障体系。

41“以专为主,专兼结合”,建设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培养过程的实施者,决定了培养过程实施的质量和层次。在没有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匹配的师资队伍支撑之下,谈应用型人才培养无疑是句空话。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有师资力量必须得到加强。首先在数量上独立学院自有师资队伍的数量必须达到总师资人数的1/3,自有师资是承担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养培养的骨干,没有一定数量的自有师资是无法实现的。其次在质量上,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独立学院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师资引进上独立学院并未摆脱传统“学校进学校”的老模式,自有师资大多无企业一线生产、管理实践经验,在实践教学时容易空对空,这是致命缺陷。学校对于教师引进要考虑多元化,从行业企业聘请工程技术骨干或高层次管理人才,形成一支稳定的、高层次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另外,通过制度保证自有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和挂职的实现,使教师到企业接受实践环节的各种培训,让教师熟悉企业前沿设备和技术,从而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2全员参与的多层次立体式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教学质量监测是确保教学工作顺利有序进行的根本保障。尤其是对于建设发展历史很短的独立学院来说,构建完整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是提高独立学院教学质量、促进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体系的结构上主要有外部监测和内部监测两个方面,外部监测主体主要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母体高校和社会三个部分,重视社会监测,采用多种方式让用人单位和中介评价机构对于毕业生质量进行评价,并根据社会评价对人才培养各环节进行改进和优化,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内部监测主要由学院、系部、教师、督导和学生五个层面组成。在运行机制上,从教学质量生成、保障、管理、监督、评估、反馈和改进多个方面扎实、有效运转,使得教学质量监测能够真正保证人才培养的健康运行。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涉及高校自身,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必须在深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院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导向,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不断积累和完善,构建契合自身发展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文件,教发〔2008〕26号

[2] 周济促进高校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3-07-08

[3] 谭吉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4] 亨瑞・埃茨科威兹国家创新模式――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战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1-3

篇9

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并推动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关乎中部崛起的大局,是统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手笔,更是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呼唤。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快构建“中原经济区”,应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实现速度与质量、增长与效益、内需与外需、发展与民生、经济与环境等的协调统一。但是,河南的一个基本省情特征是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耕地少,工业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这一省情导致农业部门滞留了巨量的低素质人力资源,这不仅会造成农业生产的低效率,更严重的是形成农村人口与生存机会严重失衡的状况,导致对资源的过度需求,从而削弱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成为建设中原经济区不容忽视的难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河南的信息资源丰裕系数(指人均信息产品生产量和信息设施拥有量的综合数值)一直低于东部沿海地区,而且还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由于信息闭塞,河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大多呈无序状态,农民对于往哪就业,怎么就业缺乏认识,往往在就业过程中受骗上当,这既损坏了农民的利益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信息化在促进中原经济区农村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必须加快信息化的进程,改造传统工业和传统农业,为农村人力资源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以“两化融合”为契机,加速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的进程,扩大城镇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吸纳空间

通过向非农产业就业和农村人口城镇化等城乡一体化方式,缓解人口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压力是河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结果。信息化则成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器和推动者。目前,中原经济区内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信息化较落后,导致城镇化进程缓慢。城市规模偏小、结构失衡,集聚和扩散作用不强,不能充分吸纳农村人力资源。只有通过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采取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方针,层次推进,建立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城市结构体系,加快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的进程,才能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向城市的尽快流动。

(一)用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支柱产业推动省会郑州的发展,发挥其集聚和辐射作用

省会郑州应利用中部崛起的机遇,发挥资源禀赋与市场潜力的优势,引进资金和技术,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分工,选准经济的增长点和发展极,突出重点产业尤其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合理组合人力、资金、技术等工业化资源,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随着城市从单一生产型转变为多功能型,产业结构从以传统工业为主转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城市的就业机会将大幅度增加,为广泛吸纳农村人力资源创造积极条件。

(二)在省会郑州信息产业的辐射带动下,加快中原城市群区域内其他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

中原城市群区域内其他城市应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利用信息化的发展改组传统制造业和装备业,实现二、三产业的信息化。以工业的发展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把发展第三产业和城镇化的建设结合起来,让更多的农村人力资源到流通、服务等领域就业,使农村人力资源与城镇先进生产要素相结合,成为城镇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推动力。农村人力资源到城市中就业不仅为城镇化发展做了“贡献”,而且也使他们的收入逐步提高,生活得到改善,使农民逐渐市民化。

(三)在保护环境与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加强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序发展小城镇

应大力发挥乡镇企业消化吸收人力资源主渠道的作用。我们应从当地的资源、人才、交通、能源、水源等综合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设乡镇工业小区,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和工业小区聚集,带动小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用信息技术改造乡镇企业,用信息资源增强乡镇企业竞争力,使乡镇企业通过信息交流和共享而获益,实现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引导、鼓励农民自主创业,逐步实现农村的城市化。

三、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和绿色产业,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就地开发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必须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依托,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则是产业化的活力源泉,两者是相互依赖的。

(一)加大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能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河南农村目前仍处于传统的农业生产阶段,农业在生产各环节的内在联系被截断,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相脱节。这种农业发展模式不仅造成了农业比较利益低,而且也使得农村人力资源在农业内部就业的渠道只限于农业生产部门,大大降低了农业吸纳人力资源的能力。农业的产业化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然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效率的强烈愿望,这就需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能促进农业产业化过程,实现自动化、信息化、高效益化。农业信息化还将促进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成果的迅速推广和普及,使农村人力资源的就业结构发生变化,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越来越少,而从事信息技术劳动,智力知识劳动的人将越来越多。伴随着上述过程,农业经济增长对物质投入的依赖趋于减少,而越来越依靠信息劳动,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识的投入,有利于中原经济区农村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篇10

系统科学是对系统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规律的正确反映和真理性认识。除外系统科学又是以系统思想为中心、综合多门学科的内容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综合性科学门类。系统科学按其发展和现状,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系统科学一般是指贝塔朗菲左其著作《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中所提出的将"系统"的科学、数学系统论、系统技术、系统哲学三个方面归纳而成的学科体系。

广义的系统科学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运筹学、模糊数学、物元分析、泛系方法论、系统动力学、灰色系统论、系统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学、知识工程学、传播学等一大批学科在内,是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最快的一大门综合性科学。

一.系统科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40年代,在大型军事科研项目的社会背景: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技术背景:整体思维的科学背景下。由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相互渗透与交融汇流,产生了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广泛综合性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老三论)。由于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相互联系与相互结合,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系统科学理论与系统科学方法。60年代,美国将《系统工程》杂志改为《系统科学》。中国在技术领域的杂志则有《系统科学与教学》、《系统工程的理论和实践》、《系统工程学报》、《系统工程》等。也是这样出现了一门新的综合性科学门类。70年代以来,又相继产生了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突变论(新三论)和超循环理论,极大的深化和发展了系统科学理论。

二.系统科学包括的内容

系统科学所包括的内容有系统概念、一般系统论、系统理论分析论、系统方法论和系统方法的应用。关于系统科学的内容和结构最详尽的框架,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来的。他认为系统科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处于同等地位。他把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系统工程、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等,这是直接改造自然界的工程技术层次;第二层有运筹学、系统理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是系统工程的直接理论,属技术科学层次;第三层次是系统学,它是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最高一层将是系统观,这是系统的哲学和方法论的观点,是系统科学通向哲学的桥梁和中介。

三.系统科学所研究的内容

系统科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它着重考察各类系统的关系和属性,揭示其活动规律,探讨有关系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如对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问题,应立即立项组织科学调研,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使这项工作有较充分的科学依据,各个局部与整体间关系更加协调,各项目标更加合理,宏观调控更为有效,还可实现预警作用,及早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系统化、科学化的工作方向。

四.系统科学研究的方法

系统方法就是从系统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出发,把研究对象置于系统的形式中,从要素、结构、系统整体、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综合的进行考察,以揭示对象系统的本质和规律,达到最佳的处理和解决具体系统问题的一种方法。系统方法的关键是考察要素与要素的关系。如:对于研究教育系统中,我们要知道影响我们现在教育水平的要素是什么,那我们就要从教育这个系统出发,联系我们现在教育的制度,师资问题,教学设备问题,教学外部环境等问题实行综合性研究和考察,揭示现代教学本质和规律。

五.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在运用系统方法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时,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2、层级性原则:层级性是系统的普遍特性,运用系统方法研究具体系统就必须从系统的这一普遍特性出发。

3、结构性原则:结构性是任何系统所共有的重要属性,因此,结构性原则是系统方法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4、整体性原则: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的特性,也是系统方法最基本的出发点。系统的特性、功能和规律是通过系统整体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出来的。所以,只有从系统整体出发,才能真正的揭示出系统的特性、功能和规律。

5、相关性原则:由于要素、结构、系统整体和外部环境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在运用系统方法考察系统的任何一个方面时,都必须与这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其他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全面的研究。系统方法的相关性原则也是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的具体体现和实际应用。

6、模型化原则:在运用系统方法研究具体系统时,一般都需要抽象出系统的模型以代替对象系统,并通过对系统模型的研究来揭示对象系统的本质和规律。

7、最优化原则:系统整体的最优化,既是系统方法的根本出发点,也是系统方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它贯穿与运用系统方法研究具体系统过程的始终。

六.系统科学目的

系统论的任务,不只是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反映系统的层次、结构、演化,更主要的是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的目的,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及特点,反映了现代科学整体化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为解决现代社会中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军事等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如为解决企业下岗职工的分流安置和再就业问题,我们用系统科学去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合理的工作目标。一是短期工作目标,二是长期工作目标。短期工作目标可以是:用5年左右的时间,解决大部分(90%左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分流安置和再就业问题,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长期工作目标应该是:通过宏观调控和经济、法律等手段,建立下岗、分流、置、再就业制度和机制。通过进行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的系统分析研究,并不是脱离当前的工作实际,既要考虑长远的工作目标,也要结合当前的工作实际。可以分时间阶段地逐步完善,既做好基础性工作,又做到长远目标与当前工作相结合,

使当前的工作得到改进,使得问题得到实际的解决。

七.目前系统科学的研究方向

对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运筹学、模糊数学、物元分析、泛系方法论、系统动力学、灰色系统论、系统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学、知识工程学、传播学等一大批学科在内的,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置于系统的形式中,从要素、结构、系统整体、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综合的进行考察,以揭示对象系统的本质和规律。如:对于金属材料,有两个这样的科学问题。(1)能否将已建立的电子结构、相结构和组织结构3个层次的理论整合成相互关联的系统理论?(2)金属材料系统中合金相的多样性是否由基本结构单元序列的多种组合方式形成?为此“金属材料系统科学”提出了“基本原子团序列”、“特征原子序列”和“特征晶体序列”是构建合金相的三个基本结构单元的新见解并建立了计算合金相状态、能量和体积的新方法。实施了“金属材料系统科学特征原子序列工程”同时开展了“金属材料系统科学”理论的应用。

八.系统科学发展的成果

1.近年来,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在体育系统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为总结经验,使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更好地应用于体育工作,提高体育工作管理水平。正在筹备举办第三届亚冬会的黑龙江省体委在会上进行书面交流。他们认为,系统科学的运用,为举办好第三届亚冬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管理的保证。从近两年来的筹备管理工作进展情况看,所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他们借鉴北京亚运会和申办奥运会的经验,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技术去组织管理筹备工作。做到了两个突破,一是思想方式上的突破;二是方法、技术运用上的突破。

2.系统法学是将系统科学与法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法学思想、法学流派和法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法或法律就是系统,任何法的现象都是具有系统意义的现象,可以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加以解释和说明。系统科学将法的现象视为阶级现象,就自然而然形成阶级分析法学。系统法学也同样对法形成了一个基本观点或定义,既法或法律是系统。系统是个抽象的概念,同时也是容易理解的和接受的概念。因此,这种定义或这种思想,对法学研究的制约最小,为法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3物流信息系统是一门研究如何在企业中应用信息技术,帮助物流管理人员更有效地利用物流信息的学科。它是融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目标是培养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员和程序员和强调用户和管理者应该如何参与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活动,使设计出来的信息系统更加适合管理者的需要。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社会人们对信息和数据的利用与处理已进入自动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的阶段。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企业以采集、处理和提供物流信息服务为目标的系统,它的应用标志着物流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