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概述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允价值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会计工作中可以看出,由于会计工作自身的价值很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其自身的价值属性就备受关注。从会计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依据的政策和原则都应该保证科学性和全面性。这样才能够提升价值估算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会计准则在运行的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公允价值逐渐应用到其中。在会计发展的领域中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工作人员需要对公允价值的意义进行深入分析,这样才能够提升公允价值存在的现实意义。
一、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必要性
1.促进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国际接轨。现如今,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各个领域都应该尽量和国际接轨,这样才能够促进发展的规模,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还能够积极地对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理念进行学习,在实现本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缩小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差异。从我国经济发展上看,其和国际接轨的程度最高。公允价值主要体现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方向,进而促进了经济国际化。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际上早已重视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我国引入这一概念主要是为了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规模,促进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某种成都上看,我国引入公允价值,也是一种进步。这说明我国的会计模式已经打破了单一性的发展模式,逐渐实现现代化。
2.引入公允价值满足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引入会计准则以及公允价值,主要是为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进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现如今,公允价值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内容,对于会计准则的实施起到了促进作用。会计准则的实施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政府的服务机制,而且更多地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因此,公允价值的引入不仅可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还能够促进金融市场的高效发展。
二、我国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问题
1.公允价值可靠性的问题。引入公允价值难度较大,在现如今的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提出了较多的说法,从其使用范围上看,不仅可以在初始计量中进行应用,还可以在后续的计量中适用。但是,众所周知,后续计量中几乎没有任何交易因此,公允价值的认证就成为相对比较重要的工作内容。从认证方面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在市场比较活跃的条件下,公允价值主要是交易价格。第二是如果不存在实质的交易,公允价值主要是以市场上相类似交易的价格为主。第三是如果资产有合约规定,或者是可以通过现金流可以估算,就可以应用技术形式来对公允价值进行估计。从以上三个方面看,我国的公允价值认证体系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相当对统一的标准。
2.公允价值会成为利润操纵工具。现如今的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不仅企业的盈余逐渐增强,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还会应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来对账面信息进行篡改,形成一定的账面利润。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公允价值往往是一种估算的结果,很难准确统一。因此,公允价值很容易被利用。会计准则并不是会计手段的一种,经济后果比较严重。可见,将公允价值看做是利润操纵的工具已经成为一种相对比较严重的问题之一。
三、引入和施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措施
1.为公允价值的实施创造一个相对活跃的市场环境。公允价值的主要来源就是市场的报价,因此,市场的活跃程度就成为影响公允价值公开性和准确性的重要因素。所以说,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创造相对活跃的市场环境,才能够减少各大企业之间的数据保密现象的出现。同时和可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张。另外,从内部交易方面也可以看出,其深度和广度都是影响市场经济活跃性的前提和基础。
2.建立市场信息平台。在公允价值信息出现的过程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是影响市场交易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相对比较稳定的市场信息平台至关重要。公允价值的基础就是市场价格体系的稳定,但是,从现如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这一点是相对比较薄弱的。所以说,不断完善市场要素,构建相对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运行体系,建立科学的市场信息平台至关重要。从这一方面上看,工作人员关于资产和负债的信息就可以实现透明化,在丰富数据库的基础上可以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公允价值模式的优化和完善。
3.加强会计队伍和专业评估队伍建设。专门的公允价值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导致公允价值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所以说,加强会计队伍和专门评估队伍的建设也是目前市场上迫切解决和实现的问题。国家应该注重培养相关的会计人员,要求现有的会计人员不断的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不仅要掌握会计专业的知识,还要熟知经济学、财务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再结合先进的科技手段,实现对公允价值的把握。另外,要注意的是,在扩大会计人员职能的时候,不能完全依赖个人才能实现公允价值,这样公允价值的计量容易受到会计人员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出现信息失真的现象。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将公允价值理论很好地运用于实践,并有效地指导实践,制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并行之有效的具体会计准则,是公允价值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我们应该以事实为基础逐步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断完善相关市场与机制,深入研究和探讨有关“公允价值”的相关课题。
参考文献:
[1]石瑾.理想与现实:关于公允价值的反思[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1).
[2]蔡微微.浅析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J].中国证券期货,2011(4).
篇2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基本概念
房地产是指房屋和土地及其产权的总称。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房屋交易也日趋活跃,企业持有的房地产,除了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外,出现了将房屋用于赚取租金或增值收益的活动,形成了投资性房地产。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概述
公允价值亦称公允价格、公允市价,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负债和资产按照在公平交易中,对市场情况熟悉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三)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必要性。投资性房地产性质特殊,与一般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不同,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经常并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递减,相反,其价值往往逐渐增加。如果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将不能如实地反映其真实市场价值。只有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才能更好地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
2.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可能性。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房地产有了活跃的交易市场,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价格,有利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财政部在2014 年1 月26 日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 号一一公允价值计量》,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具体操作指南,改善以前公允价值计量不一致的状况,规范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有利于正确和全面地使用公允价值。
二、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现状
从2007 年准则实施以来,我国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的比例非常小,比例小于10%,从而可见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积极性并不高。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效果与预计的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是有多方面的。
三、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影响
(一)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改善了上市公司财务状况
在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下,企业可以自己选择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如果企业选择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按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确认账面价值,若投资性房地产增值,则公司可以选择将部分利润隐藏起来。如果企业选择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会在资产负债表日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调整资产负债表账面价值,使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增值,将企业所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的隐性增值收益释放出来,增加了资产总额,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
(二)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使财务数据波动不可预见性增强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大幅增长依赖于房价的上涨,促使公司净利润快速增长;相反,如果房价没有显著变化或下跌,则会导致公司后期业绩下滑。再者,近几年来受到国家的宏观调控影响,房地产市场不再呈现出前几年繁荣的景象,房地产价格波动变化较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可能会缩水,从而导致企业业绩下滑,这样会使得上市公司的业绩波动较大。
四、建议
(一)加强信息披露
对于该类上市公司,应该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予以加强。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信息,要结合表内披露和表外披露,强调两者间的勾稽关系。表内披露投资性房地产的资产负债表日的价值,表外披露投资性房地产的功能用途、初始成本、使用状态、公允价值计量引起的当期账面价值的变化情况、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及理由依据等。
(二)制定配套税收政策
国家税务总局于2007 年7 月颁布《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80 号),其中规定: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在实际处置或结算时,处置取得的价款扣除其历史成本后的差额应计入处置或结算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这项政策具有很好的鼓励效应,相关部门应制定更多的有利政策,从而更好地推动公允价值在实际中的应用,给企业减轻税务负担;避免企业为避税而倾向于继续使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篇3
一是套期的概念。金融工具会计准则IAS39认为,从会计核算角度理解,“套期指指定一个或多个套期工具,以使其公允价值的变化,全部或部分地抵销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化”。李荣林(2004)指出,套期也称套期保值或避险,是指企业降低某些风险的经济行为。套期活动是通过使用金融工具(称为套期工具)的价值或现金流与需降低风险的部分(称为被套期工具)的价值或现金流反方向变化来实现的。孙玉甫认为,套期原意是建立“防护墙”、规避风险的意思,即指定一项或多项套期工具,使其公允价值变动能全部或部分抵销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常勋教授指出,套期是只指指定一项衍生工具或非衍生工具(只是在少数情况下),作为对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的全部或部分抵销。鉴于此,笔者认为,套期是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减少损失,而指定一种或多种套期工具,使其价值变动能够部分或全部抵销被套期项目价值变动带来的损失的交易行为。
二是套期活动的要素。套期主要涉及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和套期关系三个要素。套期工具是指指定的衍生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的预期可抵销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的变动。被套期项目主要包括可能使企业面临风险损失的资产、负债、确定承诺或预期未来交易。套期关系是指套期工具与被套期项目的关系,主要有三种: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及国外实体净投资套期。
二、套期会计及其产生背景
一是套期会计的概念。这里所指的套期活动产生的收益表问题,指的是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形成的利得和损失由于确认时点不同,从而导致对收益表产生不同的影响。即使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利得和损失产生在同一个期间,且可以相互抵销,但按公认会计原则,它们却不能同时确认,从而导致企业的收益在一个期间被低估,而在另一个期间却被高估。后来,由于“逐日盯市”制度在一些行业中的应用,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应采用相同的计量属性进行后续计量,而套期工具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且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套期会计也被认为是同时在当期损益中确认套期工具的利得或损失以及被套期项目的损失或利得的特殊会计。鉴于此,套期会计的定义概括为:套期会计是同时关于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会计处理的一种特殊会计,其目的在于在同期损益中同时确认套期工具与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的抵销变动。
二是套期会计产生的背景。套期会计产生于二十世纪70年代。套期会计产生的原因主要为:一是为了纠正会计差异,二是对预期交易的风险进行套期,减少损失。纠正会计上的差异包括确认上的差异和计量上的差异。确认差异的存在是由于一些资产和负债在财务报表中确认,而另一些项目并不在报表中确认;计量差异的产生是由于资产和负债后续计量的基础不同。企业对预期交易有关的风险进行套期,许多企业希望改变套期工具上的正常会汁处理,以便将其公允价值的变动递延到预期交易真正发生时再计人损益。套期会计处理是通过将套期工具上的利得或损失来调整被套期交易的初始公允价值,从而在损益表上反映出企业最初固定价格的动机。
三、三类套期的会计处理
一是公允价值套期。公允价值套期指对已确认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风险的套期。其可以归属于特定的风险并影响所报告的净收益。例如,因利率变动而引起的对固定利率债务公允价值变动的套期避险。其处理原则可以概述为:套期工具的计量基础通常是公允价值,期末账面价值应调整为期末公允价值,其公允价值变动所形成的未实现损益,不论套期是否有效,均应在当期净收益中确认。被套期项目的期末账面价值也应相应地调整为期末公允价值,而不论套期项目的原有计量基础是公允价值还是历史成本。其公允价值变动所形成的未实现损益,也应在当期净收益中确认。如套期工具逾期、被出售、被中止或彼执行,或该项套期不再满足运用套期活动会计的条件,则应停止采用套期活动会计。
二是现金流量套期。现金流量套期是指对被套期项目中的现金流量变动风险的套期。现金流量套期中的被套期项目可以是已确认的资产和负债,也可以是将来很可能发生的预期交易。其处理原则可以概述为:对于套期工具的未实现损益,应当区分其是否有效地对冲被套期项目的现金流变动,根据区分的结果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首先,套期工具有效套期部分的未实现损益,应予以递延,在权益中确认。其次,无效套期部分的未实现损益,若套期工具是衍生金融工具的,或属非衍生性金融工具中交易性的,应当确认计人当期损益;套期工具属非衍生性金融工具中可供销售的,报告主体可以选择把其其实现损益计入当期损益,或在权益中递延。对于被套期项目,如被套期的承诺或预期交易发生,并导致资产或负债的确认,应将在权益中递延的套期工具未实现损益转入预期交易导致的资产或负债。若被套期的承诺或预期交易发生,但并未导致资产或负债的确认,在权益中递延的未实现损益应在确定承诺或预期交易影响会计损益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若套期工具逾期、被出售、被中止或被执行,或套期不再符合运用套期关系的条件,应当终止使用套期会计。递延在权益中的套期工具累计损益仍应保留在权益中,直至承诺或预期交易发生。若可以预期被套期的承诺或预期交易将不会发生,则递延在权益中的套期工具累计损益应计入当期损益。
三是对国外实体净投资的套期。对国外实体净投资的套期指对报告企业在国外实体净投资中所享份额的外汇风险的套期,其会计核算与现金流量套期相类似。其处理原则可以概括为:对于套期工具,有效套期部分的未实现损益,在权益中递延。无效套期部分的未实现损益,若套期工具属衍生金融工具的,计人当期损益;不属衍生金融工具的,应根据外币折算会计有关规定,按照性质的不同,分别计人当期损益或在权益中递延。被套期项目未实现损益的处理与现金流量套期的处理相同。
篇4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影响;建议
目前,国际上已经普遍的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属性,切实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为决策者进行决策提供了更加真实可靠地信息。新会计准则有选择的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属性,对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入这一计量属性既符合我国会计行业的实际情况,也有利于我国的企业实现走出去的战略。但是,公允价值的作用并不全是积极的,它也有缺点,我们在运用时,需要充分发挥其优势,限制其缺点。
一、公允价值相关问题概述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
我国在2007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上采纳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下的定义,在准则上实现了国际的接轨。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章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作为一种会计计量的属性,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自愿公平的环境下确定的,所要计量的会计要素的数额。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要素必须体现公允性。通常情况下,存在可观察的市场中,自愿公平确定的价格就是该要素的公允价值;如果不存在可观察的市场,那么必须按照某种合理的方式估算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额。
(二)新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意义
1、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过去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好不完善的时候,感觉不出运用历史成本计量的缺陷,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新兴产业不断地出现,在仅仅利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是不合理的,特别是对于当前金融行业,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产生,例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特征的工具等。由于这些金融衍生产品没有历史成本,如果按照旧的会计制度则不能很好的计量,为此必须引进公允价值计量的方式。
2、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属性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当前,在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为了提高会计人员提供信息的相关性,对于能够可靠的公允价值的资产,需要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与此同时,大多数的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在会计核算方面需要与国际接轨,以利于我国的企业大胆的走出去,实现中国自己的世界性品牌,意义重大。
3、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这地方的信息质量主要是指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公允价值使得资产的价值的计量都采用相同的标准,着眼于现在和将来,相对于传统的计量的方法,更能提供真实可靠地有关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信息,更有利于决策者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准确的决策。
二、新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对于财务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于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比较谨慎,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工具计量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中要求,企业的金融工具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都需要以公允价值未计量属性进行计量。例如企业用自己闲置的资金从二级市场上购进的以备随时出售赚取差价的股票、债券、基金等等,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都需要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再例如企业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等。除此之外,新会计准则中还规定,对于那些基于风险管理的需要以及为了维护金融负债和金融资产在确认和计量方面的一致性,企业可以直接指定某些金融资产、金融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对于这些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其报告的价值就是其某一时刻市场价值,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的损益。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企业能够很好的分析市场,把握市场的动态,企业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就会增多,相应的当期的利润也会增加;相反,如果企业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不能很好的把握市场的动态,那么相应的当期的利润也会因此减少。但是,公允价值应用于金融工具也是有缺陷的,金融工具可能因此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因为按公允价值计量反应的是某一时点上的价值,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价值可能随时变动,这就是企业利用的一点。
篇5
关键字:投资性房地产 计量模式
一、 投资性房地产理论概述
1、 投资性房地产的概念
房地产是土地和房屋及其权属的总称。在我国,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企业只能取得土地使用权。因此,房地产中的土地是指土地使用权。房屋是指土地上房屋等建筑物及构筑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企业持有的房地产除了用作自身管理、生产经营活动场所和对外销售之外,出现了将房地产用于赚取租金或者增值收益的活动。就某些企业而言,投资性房地产属于日常经常性活动,形成的租金收入或转让增值收益构成企业的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计量和披露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的规定。
二、 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概述
一 成本模式
该模式要求企业对会计要素的记录应以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的成本为标准进行计量、计价。按照这一标准,资产的取得、耗费和转换都应按照取得资产时的实际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
二 公允价值模式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大体一致,准则规定,“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由此可见,公允价值最大的特点是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性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达成共识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三、 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偏好成本模式的原因分析
.1公允价值的应用带有可选择性
新企业会计准则强调,只有在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且能够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就说明了新准则没有强制规定上市公司一定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上市公司在选择计量模式时具有可选择性。企业选择何种计量模式或计量属性是会计政策选择的主要内容之一。
.2上市公司选择成本模式的两个可能的动机
1、避税的动机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实施的最大影响是促使企业资产增值显性化。公允价值的应用会增加上市公司的利润,从而提升上市公司的业绩。企业管理者为了规避这一点,就有可能会利用成本模式计量进行盈余管理,减少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从而达到少交所得税的目的。华业地产、陆家嘴等房地产企业很可能就是出于此动机,仍旧选择成本法计量模式。
2、 防止政策应用出错的动机
一项会计政策的应用,会设定严格的遵循条件。只有在满足条件的时候才能采用,公允价值的运用也是一样。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例,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①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②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
3公允价值实际执行存在一定的难度
1.我国对于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政策上的限制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允许上市公司可以采用成本模式也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但在导向上,更主张采用成本模式计量。准则对采用成本计量模式的企业没有任何条件限制,每一个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均可采用该种方法。并且在准则指南中明确指出:“企业通常应当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而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提出了限定条件,即必须保证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并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①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②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
2、上市公司管理层盈余管理的动因
如果上市公司具备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对公司管理层而言,将面临采用成本模式计量或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两种选择。从进行盈余管理的角度出发,管理层会倾向于选择采用成本模式计量。
3、纳税影响的动因
公司在决定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必须考虑其对公司纳税的影响。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投资性房地产将不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但税收上没有明确是否可税前扣除投资性房地产的这部分折旧,可能失去“税盾功效”。
4、 公允价值计量条件的影响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应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上述条件非常严格,因为要说明什么是活跃市场、相似环境、用途、新旧程度等房地产交易情况。实践中要获取这些信息不仅难度大,成本也很高,这就限制了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相反,传统的成本模式下,获取信息的渠道直接、方便,成本低廉。比较之下,上市公司当然更愿意采用成本模式。另外,即使采用公允价值模式,金额的确定也会成为上市公司的难题。
四、 如何推广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作为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应该大力推进公允价值模型的建立以及相关历史数据、市场信息的搜集与整理, 改进现有财务信息系统, 尽量减少准则的转换成本,要大力组织开展培训工作,积极推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 积极引导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使用和解读,使信息使用者改变以往以市盈率解读企业经营业绩的思路,从以净利润为导向的市盈率模型和以净资产为导向的剩余收人模型逐渐向以现金流为导向的红利折扣模型和现金流量模型过渡,提高会计信息的解读能力。
其次,颁布的新会计准则虽然在与国际接轨方面有巨大进步,其原则性的规定太多,而具体的规定太少,在可操作性上也就略显不足, 虽然随后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应用指南》对各项准则提供了一些具体解释和说明,但有些规定的线条还是太粗、不够具体。因此在理论上应尽快完善估值技术和成熟估值模型的研究,保证公允价值的准确性。
最后,应明确规定禁止采用含有较多假设的估值技术, 以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对于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的企业,要加快推进企业的公允价值信息数据库建设,以降低获取公允价值的信息成本。应建立容量大、时效性强且与企业相关的公允价值信息数据库,及时获得房地产市场的相关信息,准确评估企业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也应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理念,实现产品结构的多样化,运用差别化战略和多元化战略, 降低使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带来的利润波动风险,增强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龙静. 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准则比较及影响分析[J].房地产开发,2007,4:56-58.
篇6
1.公允价值概述
1.1公允价值概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方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这就使得人员对公允价值的关注度开始提升,人们渴望了解公允价值的要求日益增强。所谓的公允价值,其概念相对模糊,针对其定义也较多,其在概念上虽然看上去较为简单,但是其所包含的内容较广,这就使得对其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国际上,对于公允价值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很多的国家都依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得出了不同的公允价值定义,而就我国的发展状况来说,我国在年来,也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定义,在我国的相关文献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双方自愿在熟悉情况的前提下,展开交易的金额就是公允价值。我国的公允价值在定义时是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础,因此,与国际会计准则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我国新型的企业在对公允价值进行定义的时候,也最大限度的体现出了公允价值中的公允这一特性。这就表示,我国的发展逐渐与世界的发展相接轨,我国的政府也为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以及会计信息的准确度做出了一定的尝试和努力。
1.2公允价值概念的特点
公允价值的本质属性就是价值,并不是所谓的价格,所以市场价格只是其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公允价值更加的复杂,其在各国研究机构中都有着不同的定义,在经过总结和分析后,得出公允价值概念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公允价值是通过交易来实现的。在公平交易中,公允价值得以实现,双方在清楚了解交易状况的前提下,自愿的进行交易,而且用来进行交易的金额也是双方所认可的。如果实在强迫的情况下,或者是双方并不了解交易情况的前提下,所提出的金额,就不能够被当做是公允价值。
(2)公允计量所选择的对象一般都具有全面性的特点。这也就是说,公允价值不仅是资产公允价值,也是负债公允价值,在负债和资产中,都存在公允价值。
(3)公允价值的实现市场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公允价值的形成不需要特定的市场条件,其在任何市场环境下,都能够生成,只要是公平自愿的交易,无论在何种形式的市场中,公允价值都会实现,这也就表明公允价值其实本身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较小。
2.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可靠性要求的关系分析
2.1公允价值定义与会计信息可靠性关系的分析
就相关的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来说,企业在实际发生交易行为的情况下,需要根据会计计量报告对交易情况进行确切的反应,并要求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换句话说,就是要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就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定义来说,两者有着一定的共同性,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
在交易的过程中,交易双方需要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资产的交换以及进行债务资金的计量。开展交易的同时,需要对各种计量要素以及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公允价值所提供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讲,其在可靠性上要比历史成本信息强,历史成本信息在确认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一种静态确认的方式,在交易信息确认之后,就不允许再进行更改。历史成本信息的这种静态确认方式,使得其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无法真实的反映出各个计量要素。因此,公允价值需要采取的确认方式应该为动态确认,这样的确认方式能够使得其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有效的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就公允价值的定义来看,其具有随行情变化而变化的特点。
就目前来说,各相关学者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一直争论不休,很多的学者认为,公允价值在计量上并不是单一的,其具有一定的复合性。他们认为公允价值与其他的计量属性之间有着一定的不同,其在计量属性的表现上并不明显。一般来说,公允价值主要针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工作,而历史成本就只是公允价值的一种变现形式,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计量属性表现形式的不同,公允价值计量的最终结果就是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总的来说,就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可靠性要求的关系上来分析,公允价值能够充分的符合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其能够为会计信息提供更加可靠的保证,保障会计信息利用者可以利用到完整的会计信息。
2.2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与会计信息可靠性要求的关系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也得到了技术性的突破,公允价值也在世界范围之内得到了认同,就所颁布的会计准则以及我国的实际国情来看,在公允价值体系下,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主要包括市价法以及现值法,这两种方法的应用都是以市场为基础,而就市场的特点来看,市场价格通常处于公开的状态,在市场中也能够轻松的获取到相关的资金使用信息,因此,市价法的应用较为广泛,并且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也更加的可靠。
为了能够使得现值法的应用有据可依,SFAC7被提出和确立,在SFAC7被确立后,公允价值现值法应用的不确定性得到了控制,其在实际的应用中,更加的具有稳定性。
我国在引入公允价值时秉持的谨慎态度也是公允价值可靠性的保证。新准则体系在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准则中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SFAC7的突破了阻碍公允价值应用的现值计量难题,为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提供了保证。
篇7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
公允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金融资产的转让和服务以及负债清偿的会计处理》中,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96年也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定义,其为“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是自愿的双方在当前交易中据以购买或销售资产的金额”。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定义公允价值为,公允价值是指在熟悉情况的条件下并且在公平交易中,双方自愿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基本原则债务所用的金额。
(二)公允价值的特征
从上述概念上讲,不同机构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不同的,但以下特点都是相同的。(1)公允价值是在交易双方非常熟悉、自愿且金额相同等情况下形成的。在交易过程中不符合上述的交易都称为公允价值。(2)公允价值不管是资产还是负债都存在,因此公允价值的计量对象是全面和普遍的。 (3)其市场的形成是普遍的。从不同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全世界的各个机构只要求在公允价值市场中要公平交易,其他的美神恶魔特殊的要求,所以无论在什么样的市场下都能形成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与计量
(一)会计计量概述
会计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和重要环节的是会计计量。ISA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拟定的含义中界定了计量的含义,计量是一个过程,此过程为了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这两种表中确认和列出有关财务报表的要素所确定其货币金额。但我国的基本准则对计量没有做出明确的定义,只是指出企业应该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并确定其金额,必须当企业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方可实施。
(二)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
1、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关系
历史成本是指资产取得或负债形成时的入账价值。市场经济是动态经济,市场价格也在经常地变化,市场价格按照变化地时态可以分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三种。按过去的市场价格作为在交易和事项发生时的交换金额,将转化为历史成本。总的来说,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初始计量日也就是资产购置时点上,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是等同的。在物价相对稳定及其他条件(如技术的进步等)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在后续计量过程中,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在数量上也是一致的,此时历史成本可代替公允价值。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为:首先,公允价值计量的时态观是动态的,而历史成本计量的时态观是静态的。企业在持有按照成交时的市场价格转化为历史成本的资产期间,除非投入生产被耗用或直接销售以及按其他方式处置外,其价值量始终保持最初的历史成本不变,严格地反映取得该资产时地历史价格。而对于公允价值来说,在初始计量时,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的公允价格到了明天可能成了历史成本,也就不公允了。正是由于公允价值反映了企业资产与负债的情况,使得会计报表的信息对决策者来说更加有用。
2、 公允价值与现行成本的关系
公允价值与现行成本是密切相关的,其主要表现在:二者具有完全相同的计量时点(现时);就获取方法而言,二者都是以估计为主要获取方法,而不是以实际交易为获取方法;就价值变动差异的处理而言,二者都会对资产重新计价时涉及没有实现持有资产利得或损失进行计量和确认。公允价值与现行成本虽密切相关,但二者毕竟不是一体,所以二者有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从归属方便看,现行成本只属于成本范畴,而公允价值既属于成本范畴,也属于市价范畴;从环境来看,公允价值严格规定要在公平交易下完成,而现行成本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规范;从计量重点看,现行成本主要是对相同资产的获取,它注重的是资产或类似资产的购置成本,而公允价值主要是对能力,其能力是指资企业实现未来收益的能力;强调的内容不同,现行成本强调入账价值,其入账价值是指站在企业的角度的入账价值,而公允价值强调市场价值,此公允价值是指站在独立于企业主体的市场角度的市场价值。
三、新会计准则下推行公允价值的建议
(一)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条件
通过会计界的不断努力和对外部环境的完善,这样公允价值才能真正得以运用,其外部环境主要指经济、法律及人文环境。现今为完善公允价值,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获取客观的市场价值,必须对各级市场进行培养
对各级市场的培育主要是针对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进行培养,从而获得的公允价值更为客观和直接。
2、加快各种金融价格市场化进程
随着证券价格不断市场化,全国银行同一拆借利率的出现以及入网会员的逐渐增多,国债发行中的投标、竞价方式发生变化,以及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均会使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获得全面的成功。金融价格这样的变化,有利于金融衍生品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
(二) 提高现值技术的可操作性现值
技术是指会计人员在无法获得可观察的市价时,只能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计量某些资产和负债,它能为决策者提供更相关的信息。现值技术的唯一目的就是估计公允价值。只要在具体实务运用上操作性增强,那么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可操作性也随之有所提高,这样具体操作也相对方便而且具体问题也得以解决。
(三)引入全面收益表
全面收益是一个广泛的收益概念,是指一切权益上的变动,其中除了业主投资和分配给业主款项之外的。包括已确认并实现和已确认未实现的损益,传统损益表上的项目即为已确认并实现损益,则通过“其他全面收益”来反映已确认未实现的损益,全面收益表中包括所有这些损益项目。本人觉得国外的全面收益表,我国财务报表体系也应该存在,以确认当前收益表中不正常的关联交易损益以及其他会计准则规定不得确认的那些损益。
四、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发展趋势
篇8
论文摘要:本文从债务重组会计准则概述、新旧债务重组准则内容的比较、新债务重组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对进一步完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提出了建议。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可能因经营管理不善,或受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使盈利能力下降甚至出现经营亏损,出现暂时的资金紧缺,难以按期偿还债务。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人可能难以如数偿债,于是就出现了债务重组这一解决债务纠纷的方法。在力求与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趋同的情况下,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于企业债务重组的收入确认、记录方式、计量和披露做了很大的变更。
一、新旧债务重组会计准则概述
旧准则将“债务重组”定义为“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而新准则定义为“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
新旧定义的最大差别就是:旧准则认为只要修改了债务条件,不管债权人有没有让步都是债务重组;新准则则认为,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只有债权人让步时,才能定义为债务重组。
二、新旧债务重组准则内容的比较
(一)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旧准则第七条“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的,如果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大于将来应付金额,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将来应付金额”,新准则修正为“债务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旧准则第十条“以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权人应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新准则修正为“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旧准则第十一条“以债务转为资本清偿某项债务的,债权人应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的股权的入账价值”,新准则修正为“将债务转为资本的。债权人应当将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确认为对债务人的投资”。
事实上,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具有很多优点。相对于 历史 成本信息,公允价值信息更多地反映了市场对企业资产或整体价值的评价,可以与“资产负债表观”较好地吻合,更具有相关性,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未来作出合理的预测和正确的决策,尤其在通货膨胀情况下有利于企业实物资本保全等。
(二)债务重组中损益处理方法的差异
确认重组收益的同时,确认相关资产转让收益。新债务重组准则改变了原准则“一刀切”的规定,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致使债务人被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债务重组利得的确认,计入营业外收入,同时确认相关资产转让收益。具体包括以下四种情形:一是以现金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二是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转让资产收益,计入当期损益:①非现金资产为存货的,应当作为销售处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规定,以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② 非现金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其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③ 非现金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其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损益;三是将债务转为资本的,债务人应当将债权人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的面值总额确认为股本(或者实收资本),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与股本(或者实收资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四是修改其他债务条件,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和预计负债金额之和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这一改革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体现了债务重组交易的实质。
(三)重组损失处理方法的变化
对于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所受的损失,新旧准则在表述上有些差异,但在实务处理中差异不大。新准则要求“债权人应当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转股份的公允价值、或者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债务重组损失),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冲减后减值准备仍有余额的,应予转回并抵减当期资产减值损失”。这里有两个变化:一是将旧准则中“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改为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二是明确规定已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计人当期损益。
债务重组虽然是偶发 经济 业务,但其行为毕竟是由债权人已拥有的债权引起,而债权又是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不宜作为营业外活动。理论界倾向性认为,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让步相当于一种捐赠行为,所以其债务重组损失应计入营业外支出。而这种说法不免有些牵强。因为作为债权人,总是想按期收回全部本息,对债务人作出让步,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不能将其视为捐赠行为。既然企业将收不回的应收款项直接记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或冲减当期“坏账准备”科目,那么,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作出让步的部分,其实质也是收不回的债权,也应比照上述作法入账。
三、新债务重组准则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难以真正运用
由于我国目前的生产要素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尚在建立健全之中,公允价值难以真正体现“公允”,有可能影响 企业 资产或损益 计算 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另外,目前我国 会计 人员素质不高,又存在太多人为因素,对非现金资产及股权等的公允价值的确定存在困难。所以我国目前的“国情”尚不适宜采用公允价值。
(二)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扩大
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以后,上市公司可以因此而获得利润。于是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高每股盈余。
(三)财务困难的界定
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是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但如何界定财务困难,新准则并未明示。财务困难是通过具体财务指标来定义,还是对企业整体财务状况进行界定?财务困难是企业长期面临的困境,还是企业由于成长过快而导致的短期资金拮据?这给实际操作带来了许多潜在的问题。
四、进一步完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建议
(一)规范公允价值的应用
政府物价部门可同工商及市场管理部门一道定期在有关报刊或电视广播上公布活跃资产的市场价格,为确定债务重组的公允价值提供依据;另外通过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充分发挥证监会、注册会计师、国家审计部门的作用,对滥用公允价值的企业和授意者、执行者进行严格监督,不断完善与公允价值相关的 法律 ,给公允价值的实施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调整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政策
目前,我国对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等行为均有会计监管要求,其中净资产收益率是确定上市公司新股发行资格的唯一核心指标。因此,上市公司为了增发或配股往往通过操纵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子或分母达到目的。从众多利润操纵的案例可以发现,操纵营业利润较难,而通过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个别业务操纵非营业利润则很普遍。尤其以上新准则公允价值的用,企业通过利润操纵会产生大量的无相应现金流入的收益。对此,应通过调整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政策,规避企业利润操纵。
(三)明确界定财务指标
进一步减少新债务重组准则中的不确定性,作为债务重组的主要环节“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明确界定首当其冲。这就需要对财务困难进行明确的界定,应设定一组明确的财务指标,由具有权威性的独立第三方来界定。这样使人们对企业发生财务困难有一个定量的认识,易于实际操作。
参考 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z].北京: 经济 出版社,2001.
篇9
[关键词] 公允价值;确认;财务会计目标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0. 006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0- 0011- 02
1 公允价值概述
公允价值这一理念在1953年美国的研究报告中初次提起,其发展与研究历程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但至今对公允价值下个较为完整的概念仍很困难。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做出了如下界定:“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负债清偿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
从上述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本质就是在公平交易的市场基础上,将市场信息作为基础的评价,在评价负债或其他的资产中,市场始终处于关键性的地位,占据着主导性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所谓的公平交易市场就是交易在充分的自愿基础上进行的,强迫交易等现象是公平交易市场所不能允许的,是严重违背公平交易市场本质的。
2 公允价值的确认条件
在交易实际当中,公允价值的确定是一个较为模糊且较难确定的。公允价值受到社会大众所共同接受的价值,是被广泛的社会大众所认可的,但在市场交易实际当中,被人们广泛认可的价值如何进行确定是一个有着较大疑问的课题。公允价值的确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价格直观表现出来的,而很多的资产是没有市场,是很难通过价值的途径进行体现的。
资产具有公允价值这是其客观存在的,那么就应从会计的角度进行多种维度的确认与界定,使其确定得更加科学、客观,这就决定了公允价值的确定标准是多种多样的,这也更加能够适合实际情况。
2.1 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确认
固定资产是指为资本生产起基础性作用的机器、房屋、设备等资产,是企业进行资产生产的固定性资产,是不能进行直接的市场交易的,其主要作用是为生产提供服务或产品而实现其价值。固定资产不参与在市场交易的对象,不能当作资产进行直接的交换,因此,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就不能按照交换价格进行评价,而应按照使用价值进行确认,这样才更加科学。
2.2 无形资产公允价值的确认
企业不仅有着形式上的外在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允价值的确认同样占据重要的地位。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很多方面,如企业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企业外购的无形资产等等,这些无形资产构成了企业存在价值的重要方面,其公允价值的确认应符合几个条件,主要包括:使用或交易的无形资产具有可行的技术性;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具有使用或进行交易的意图。
2.3 存货公允价值的确认
企业在进行市场交易时往往会存在存货的现象,如未售完的成品、原材料、半成品等等,这些存货自身由于市场或其他的原因,不能进行直接的市场交易而没有实现直接的交易价值,因此,这些库存产品的公允价值应当用被交易的产品的公允价值来衡量进行确认。
3 公允价值理念下的财务会计目标
财务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会计目标可简述为: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它不仅可以间接而且可以直接影响到会计计量属性的抉择,特别是公允价值。财务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导向。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地位取决于财务会计目标的设定。公允价值理论研究和其在实务中的应用不仅是围绕着财务会计目标进行的,而且是有助于其实现的。
3.1 公允价值理念下财务会计目标的确定
财务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会计活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财务会计目标在这种巨大的会计环境变化中也处在各种思想左右的边缘,会计目标只有坚定公允价值这一核心价值理念才能在复杂的会计环境中保持科学的方向。在当前会计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这就需要会计人员不断进行自身的学习,以适应不断改变的会计环境。会计准则也应适应时展的要求,不断地进行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地适应潮流的改变。这就要不断深化公允价值理念在财务会计目标中的应用,使财务会计目标更加明确和具体,使会计目标更好地服务于会计实务,更加符合财务会计的实际。加大公允价值理念与财务会计目标的融合是会计进步与发展的实际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3.2 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影响
非货币易原则进入新世纪开始在我国企业内全面地实行,这个准则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会计实务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生产要素市场仍存在较多的漏洞,公允价值难以取得等实际国情的背景,非货币性准则的广泛使用使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2006版新会计准则对其进行修改,其内容规定,当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存在公允价值时,换入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当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在交换双方从时间上、金额上和风险上有明显不同时,可以说明该项交易具有商业实质。但是,同时还要看交易双方是否有关联方关系,如果双方存在关联方关系,则该项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因此,只有那些引起企业现金流量发生变化且交换双方不是关联方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才具有商业实质。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瑞洪.试论公允价值――谈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8.
[2]刘俚燕.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篇10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稳健性;会计信息
一、引言
会计稳健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一,长期以来被广泛运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历史成本与稳健性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得会计信息无法满足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而公允价值的产生却能较好地满足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但2008年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公允价值的运用备受责难。很多人指责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使得会计信息不稳健。其实关于公允价值是否符合会计稳健性原则的质疑和争论,自20世纪60年代公允价值计量开始运用以来,从未停止过。本文将通过阐述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的含义及产生的原因,理清两者的关系。
二、会计稳健性与公允价值概述
(一)会计稳健性的含义及特征
会计稳健性原则又叫做谨慎性原则,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Bliss(1924)将早期会计稳健性思想明确表述为“不预计利润,但预计所有损失”。会计稳健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1)稳健性对利得与损失、收入与费用、资产与负债的非对称性处理;(2)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净资产账面价值偏离其市场价值和盈利低于实施中性会计原则所要汇报的盈利;(3)稳健性基础上的会计信息与其反映的经济实质之间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偏差,该偏差的大小体现了稳健性的强度。
(二)会计稳健性产生的原因
Watts(1993)认为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主要来自于报酬契约与债务契约, 因为稳健性可延迟向股东的支付以确保债权人的利益, 同时也延迟了基于盈余的报酬的支付, 这确保了股东的利益。在 Basu(1997)之后, 出现的大量稳健性的研究提供的证据使 Watts(2003)将稳健性产生的原因归结于四个方面:契约、股东诉讼、管制和税收。
就契约动因来说,现代企业理论将企业看作是各种契约的结点,而稳健的会计信息是化解契约签订中由于各方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道德风险的一种有效的契约机制;而对于诉讼动因,Smith和Watts(l998)等都认为,由于盈余高估时企业容易被股东诉讼,稳健性可降低诉讼成本的现值;从管制角度来说,如果企业高估其利润,容易误导投资者,而监管机构对于企业这些利润操纵行为监管不到位,从而引起投资者对监管机构的不满。
(三)公允价值的含义及特征
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最新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的或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到,公允价值本质上是一种估计的价格,基于真实或是假想的交易。公允价值较显著的特征是以市场而不是以个体为计量基础,参照市场的估计价格,始终面向未来,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较为全面真实的反映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
(四)公允价值产生的原因
公允价值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从而导致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已经不能再仅仅反映已经发生的交易事实,而需要反映众多的不确定性和揭示潜在的风险。特别是当今众多衍生金融工具的涌现,使得公允价值的运用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完善,会计的目标也逐渐从受托责任转变决策有用的目标。根据决策有用的目标要求,企业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经营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反映事项不确定性的影响,充分反映其面临的潜在风险,从而为投资者及其利益相关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公允价值的运用能够更好的反映资产或负债的未来收益与风险的不确定性,公允价值的计量满足了决策有用观的需要。
三、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
(一)公允价值的应用与会计稳健性的对立性
IASB/FASB在联合概念框架中已经将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为决策有用性,受托责任观隶属于决策有用观。我国新准则对于财务报告的目标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最初仅仅强调受托责任观,到现在的两者兼顾。这样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要求的变化。而在不同的目标下,对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侧重点不同,相应的,对于会计稳健性和公允价值的运用也不同。
在受托责任观下,企业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以使投资者及债权人了解管理层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在受托责任观下,对于会计信息更加强调的是可靠性,主要运用历史成本对各项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当经济处于上升期,物价上升,当前的资产特别是一些长期资产的价格也在不断攀升,其市场价值一般会大于其账面价值。但是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这些资产的市场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是不进行调整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资产价格的泡沫的产生,从而能够为报表使用者提供较为稳健的会计信息,历史成本计量在这种情况下本身就体现了会计的稳健性。
(二)公允价值的应用与会计稳健性的统一性
但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原则两者并不总是对立的,正如相关性与可靠性并不总是对立的,它们都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为目标的,因而是统一的。在决策有用观下, 确实强调信息对决策的相关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可靠性的牺牲, 决策有用的信息应该同时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 两者是孰先孰后的关系, 而非孰轻孰重的关系。
当前很多金融衍生工具,像期权、期货往往反映的是将来某一时点的信息,这必然导致人们越来越多地从关注历史信息转向关注未来信息,对于信息的相关性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更多的运用公允价值,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但在运用的公允价值一定要有可靠性作保证。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最新制订,我们可以看到IASB增加了对在非活跃市场下运用公允价值的规定。也就是说,当存在非活跃市场时,公允价值的正常使用受到限制,这时就要回归到历史成本计量,更多的强调稳健性原则,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允价值和稳健性原则并不总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公允价值的实施需要稳健性作为保障,而稳健性原则又对公允价值全面应用具有协调、辅助的作用。
四、结束语
稳健的信息更有利于缓解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减少管理权和所有权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但对于股东来说,会计信息稳健和会计信息激进同样有缺陷,股东需要的是准确的信息,因此,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之间需要进行一定的博弈,以寻求双方的平衡点,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财务会计的目标。从现阶段来说,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处于融合发展中。公允价值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又在弥补会计稳健性的不足,也就是说,在此过程中,坚持了稳健性原则规避风险的作用,不断的对稳健性进行修正,从而满足投资者对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使其据此做出合理的决策。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化工厂能源管理的建议
- 下一篇:创新素养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