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05 17:4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基础课程总结

篇1

一、《物联网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总结

本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联网技术将是现在网络发展的趋向,是集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于一体的新兴科学技术;掌握物联网的组建、维护与应用等岗位需要职业技术能力。

1.教学情况分析:

(1)教学手段:本课程着重强调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掌握物联网的组建、维护与应用等技能。为了能更好的学以致用,需要将教材的内容,和现实生活的问题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实训使学生牢固掌握课本的内容。

(2)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要求课堂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充分利用实际、实用的电路进行实训,强化相关技能的训练。开展项目教学,边讲边练,即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教学效果:课程考核以学生中心,通过考核正确、科学的评判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程度,因此考核的内容不能仅限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要从多方面进行考核。课程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考核成绩50%两个班的平均综合成绩都已达到80分以上,及格率达到100%以上,总体教学效果良好。

2.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1)由于设施、人员、经费等诸多原因,实训条件欠缺,主要依靠案例分析,情境演练的方式进行实训,这种情况有待改进。

(2)本课程的应用编程需要学生有较好的Java编程基础,但实际达不到要求,所以建议修改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相应的前导后续课程。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总结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带来计算机教学也日新月异,绚丽多彩,给计算机一线教学的老师带来无限的压力。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校的公共基础课,也是我每年的必上课程

几年来年来,经我教过《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班级有几十个,虽然这门课是基础课且进行多次授课,但我从来不敢马虎怠慢,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编写教学计划、备课,到课堂教学、答疑、批改作业、成绩考核、操作实验,我都能踏踏实实地做好。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如集体讲授法、小组协作学习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学生成绩的取得,首先取决于学校机房的建设,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足够的上机训|练时间是教学考证的根本保证。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握一个大方向,就是以操作为中心。经过这几年年的积累,我基本上能做到,只要学生想考证,就有把握让他考得到相关的证书。

1.保证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上机时间达80%以上,我们学校有很多机房,保证了同学们有充分的上机时间。学校建立了网络平台,使我们经常能上网寻找教学资料。

2.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考科目,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要根据高考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1)采用多媒体上课,制作课件,提高他们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动静结合,增加课堂气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使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适当地介绍一些课外电脑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

(2)以练习主,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堂以大部分学生为主进行讲解,课外重点辅导优等生和差生。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发现一些尖子生 ,鼓励他们多看些课外书,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培养他们自学能力。

(3)采用案例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所谓案例教学,是对于某一知识点,或多个知识点,以一个案例形式来描述,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参加到课堂活动中,也让学生找到不同的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活跃课堂气氛,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过程中,实践、理论一体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掌握独立的知识点,而且具备了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一帮一或一帮多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班的整体素质。差生往往学习成绩差,自信也差。提.高差生成绩,重点在于提高差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抓差生要双管齐下,首先,要有给差生表现的机会,凡是差生有了一点小进步,就一定要宣扬,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二,对差生,要有耐心。差生之所以差,或者不爱学习,时间用来干别的事,或者是脑子不好用,反应慢,总之,是学习时间不够,我就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陪着他一起练习。 另外,还充分发挥学生中“小老师的作用,组成学习小组,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理论考试题加复习。

理论题技术的决定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学生的高考成绩,只要理论基础好,成绩就一定会提高。因此,我特别编写了《计算机应用基础习题集》的小册子,便于学生携带,便于随时复习。

篇2

关键词:翻转课堂;计算机基础课程;编程语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是所有高校学生在教育阶段都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它作为高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以及今后步入社会的重要工具,具有面向高校所有专业学生的广泛性。当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都较为良好,通过采用有效积极的项目化教学手段来实现计算机教学目的。随着信息化科学技术的渗透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时选择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将计算机各个项目融入到整个教学之中,充分激发出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热情,对学生自身整体创新和动手能力都有很大提升作用,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强化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1翻转课堂的概念及其教学思路

1.1翻转课堂的含义

翻转课堂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或是教学课件等教学手段将需要学习的知识提前消化,到实际课堂教学时再由教师和学生进行共同讨论和交流,最终实现解答课堂知识难疑点和掌握课堂知识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翻转课堂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出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之一就在于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前后顺序翻转。我国高校也在进行翻转课堂的探索和实践研究,翻转课堂这种新颖教学模式为我国现代化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元素。

1.2翻转课堂的基本教学思路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课堂上,课堂教学模式大都相似,高校学生走进教室置身于课堂教学,由教师通过板书或是投影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课堂上的知识吸收去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是从传统教学中一直沿用下来的,然而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很显然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满足不了教育需求,它忽视了在课堂上每一位学习主体的学习能力不同,学生在课堂教育上的差异就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了,这时教师要想通过自身来解答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疑惑是很难实现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推行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翻转课堂的基本教学思路就是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教学课件进行课前的知识点预习和吸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再由教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专门讲解,实现教学知识点的总结和提升,同时在课余之外还能随时随地通过教学课件进行教学知识的反思。

2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现状

2.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比较缺乏

根据教育部门的教学要求,当前我国高校相关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都顺应了教育改革要求,但是在实际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相关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和匮乏,无法满足现代化科学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要求,再加上高校课时的限制,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不能在课堂上得到完全解释,制约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比较传统

在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由原来的一对多教室式教学转变为现在的一对一机房式教学,但是在知识的传授上还是采取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教学方式,很难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翻转课堂在计算机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中的实验研究

计算机教师进行计算机课堂教学,主要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指导,为了更好凸显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作用,选择JAVA编程语言这一知识点进行具体翻转课堂教学。在传统JAVA编程语言课程设计上,一般都是教师将教学任务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自行进行课前的准备和预习,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课程内容演示以及学生实践编程三个主要阶段。然而由于学生在实际JAVA编程上缺少经验,导致其在编程中易发生各种问题,再加上缺少课余之外的沟通交流,积压越来越多的问题,很难达到的预期计算机课程目的。在这样的课堂背景下对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的教学实行翻转课堂具有实际意义。

3.1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利用翻转课堂的课前准备

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不仅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点的责任,还要准备课前计算机知识点课件或是视频资料,为了提高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的效果,课前准备工作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首先,翻转课堂需要一个完整课堂学习系统作为依靠。通过对知识点课件或是视频的准备和管理掌握教学任务的进度,并收集学生观看课前视频课件的信息,清楚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此来实现监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目的。其次,翻转课堂还需要充分的课前学习资料作为基础。翻转课堂作为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在充分开展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实现了学习效率的最大化。计算机教师通过自己制作视频课件或是在网上选择适合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的视频,再加上课前收集的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来准备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文字资料,完成一整套的翻转课堂课前准备。

3.2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利用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设计过程

在实行翻转课堂之前,教师应根据学生对于JAVA编程知识的熟练程度对学生进行分组排序,对于掌握程度熟练的学生可以安排实践任务中较为困难的一部分,并在实践中担任比较重要的领头作用,在锻炼学生们相互合理安排分配任务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自主动手创新能力,对于掌握程度一般的学生,则在观看课前视频课件的同时还应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点较为薄弱的部分进行专门学习,而对于掌握程度较差的学生,在观看教师准备的课前视频课件之前,优先系统复习巩固最基础的知识点,保证他们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完成翻转课堂的实践学习。在翻转课堂的课前预习中,学生可以随时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相关视频课件进行学习。在JAVA编程语言课程最开始时要求学生确定编程项目并清楚自身在课程学习中的实际需求,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制作课前视频课件时候应针对知识点的实践作用来展现学生们的实际需求,基础强或是弱的学生都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视频进行预习。进行实际翻转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实践教学分为课堂检测、课堂讨论以及课堂总结三部分。在课堂检测部分,教师可以针对理论知识或是实践知识选择通过笔试或是问答的方式来检测学生课前预习的成果,并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在课堂讨论部分,教师可以实现根据学生掌握程度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设计一些问题,在JAVA编程语言设计中的用户管理删除系统功能,学生在设计时往往会选择直接删除,但是这样的行为在JAVA实际编程中是错误的,教师就可以通过对这一部分提出疑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讨论,以此来提高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总结部分,教师通过整堂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整体构建和巩固,有助于学生理解透彻知识点。通过翻转课堂在JAVA编程语言的实际运用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以前在传统计算机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在翻转课堂上几乎不存在。对于实行了翻转课堂的班级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成绩都明显高于未实行翻转课堂的班级,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促进师生关系融洽。

4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转变

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结合了不同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特点,很好地解决了高校中传统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个性化教学能力,通过教学的互动性完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与学的转变。

4.1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的转变

翻转课堂的互动性使得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更加趋向于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和问题,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主体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相关课前和课中课件由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能力之后亲自制作,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根据自身不足进行针对性学习,提高教师个性化教学能力。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或是表情来获取学生接受知识点与否,而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基于计算机课程的高实践性特点,教师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解决更多的问题,通过课前的学习任务布置和课中知识点的讨论,教师能够发现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不易发现的问题,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4.2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学的转变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课堂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只是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了真正的课堂主体,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参与型,课前的主动预习、课中的主动谈论以及课后的主动巩固知识点,都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能够更好发挥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效果,学生之间还能通过互帮互助机制促进知识点的交流学习,建立专门的课题讨论群,方便学生进行及时的学习、作业的提交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

5结语

终上所述,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有利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整体水平提升,还顺应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时代进步发展。在进行有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我们要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发挥翻转课堂在实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最终实现教育体制改革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4(23):55-58.

篇3

关键词关键词:模块化教学;案例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2016202

0引言

随着各行各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对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队伍,已经成为大专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而对独立院校来说,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教学管理和实施方面还不够成熟,要使计算机基础教育适应学生以后的职场需要和市场需求,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操作能力,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状况,力求不断创新,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1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情况

(1)计算机普及程度不一,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随着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的增加,我国加快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80%以上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学习信息基础课程。同时,大学生家庭计算机拥有率也得到了提高,近半数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由于计算机基础教育在中学阶段属于辅修科目,而且没有升学压力,各校教学条件区别较大,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生,可能根本没有上过实践课。这些都造成了高校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对学校新生的测试调查数据显示,入学时已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要求的约占11%;已经学过一些,但不达标的约占50%;完全未接触过计算机的也占一定比例。这种情况给学校的教学组织带来很了大困难。教学起点过低,必然会影响到好学生的学习热情;若起点过高,教学又只能是为少数尖子生服务,会严重挫伤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致使差生越来越差,越来越不爱学习,从而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2) 学生偏重上网娱乐,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欠缺。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来说应该是用来武装自己的重要工具和途径,而据多所高校调查结果显示,上网主要用于聊天者约占34%,主要用于玩游戏者约占28%,主要用于查资料者约占30%,其它约占8%。由此可见,大约62%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娱乐,在网上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多数大学新生只会使用计算机聊天、玩游戏、看电影、听歌曲,根本不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

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情况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各专业都会开设,且一般学校各专业所学内容相同,考试评分标准也没有太大差别。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普遍存在以下弊端:

(1)教学内容滞后。近年来,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块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只是对版本进行了升级。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应以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为出发点,从计算机知识教育转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最高教育层次的高校教育活动,只有跟上计算机快速发展的步伐,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教学形式单一。现在各高校都建立了多媒体教室,采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的教学模式,可以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以提高学生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课程信息量,同时对于计算机基础这类重操作的课程,可以更清楚地将操作过程演示给学生。然而只给学生演示,学生被动接受而不实际操作,很难有好的效果。若能在机房上课,教师教授知识并演示后由学生独立操作,则有助于消化并掌握讲解的内容。

3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3.1教学内容改革

实现模块化教学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需要将操作技能、理论知识模块化,将操作技能性内容制作成实例模板,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并演示具体操作过程,在强调操作的同时,加强基本技术和理论讲解,贯彻精理论、重实践的教学理念,为学生进一步提高操作技能、理解计算机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信息类专业(包括电子、计算机等)、一般工科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以及艺术文学类专业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要求不完全相同。而目前,学校的不同专业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应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学习内容,安排不同的学时,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得计算机知识能够服务于本专业,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这样不同群体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块学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根据各专业要求,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三个模块:

模块1:①计算机基础知识;②Windows操作系统;③中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应用;④电子表格处理Excel的应用;⑤演示文稿处理软件PowerPiont的应用;⑥网络应用基础;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笔试训练;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机考训练。

模块2:①Linux操作系统的应用与操作;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模块3:常用多媒体软件的应用(Photoshop、Flash等)。

面向经济、管理、英语等文科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为模块1。面向工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为模块1和模块2。面向艺术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为模块1和模块3。

重实践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使其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常用办公、多媒体、动画等基本软件应用,并能够用其解决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3.2教学方法改革

运用灵活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计算机素养的重要途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上机实践和对理论知识的钻研。教师应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入门,要善于运用灵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如现在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如讲授Excel时,让学生对本周学习时间、读书时间、上网时间进行统计,便于分析自己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这很好地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和掌握Excel文字输入、格式编辑和公式计算等基本操作技能。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及其应用技能的提高,单凭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仍需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让学生更有成就感,不仅让他们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也让他们对学习更有热情。

有些知识点用案例教学法效果较好。案例教学的一般过程为:教师设置合理的情景,并确定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教师总结,提出新方法并引申出新知识,之后进行新知识的讲解。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创设情景: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景中发生。

(2)提出问题: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与当前学习内容密切相关。

(3)个体学习: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合作学习:分小组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对碰、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寻求最佳解决方法。

(5)教师总结:教师可以通过随机点名提问、小组陈述的方式发现问题、回答问题。在小组集中讨论后,教师总结提炼出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并引出新知识。

比如数据透视表的案例教学,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①创设情景:假如你(学生)是一个连锁超市的销售经理;②提出问题:你需要分析各超市各月份(一个季度)各种商品的销售情况,以便于灵活安排进货事宜;③个体学习: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数据,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分小组交流、讨论;④教师评价: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出评价,教师再从这些方法中引出新知识点,并用新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学生上课不再仅仅是被动地听,而是主动思考,有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

3.3提高学生网络应用能力

有人认为:“大学生是一个国家中接受过良好教育并将对国家未来走向产生巨大影响的群体,他们的网络素质假如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那么整个国家也很难在未来的数字经济时代成为强国。”网络中有大量有用信息,如果学生能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从中汲取有用的知识,那将对学生本身乃至整个社会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避免学生沉迷网络娱乐,提高其网络应用能力,是每个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4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形式改革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肩负着在广大学生中普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知识、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任,是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拓展其专业能力的一条主要渠道。在当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使每位高校学生都会用、够用,是每位计算机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为了使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应结合该课程实际特点,不能简单采取传统的考试方式。比如可以布置大作业,对完成较好的学生按一定比例进行考试加分;实现无纸化、现场操作的考试过程等。

注重能力培养,淡化考试要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中各阶段要求学生提交大作业;②期末实行上机考试,上机考试采用计算机考试系统抽题方式。

5计算机基础课程激励机制

一方面,可以通过一段时间教学,结合一些学生社团活动,比如艺术节、一二.九演讲、小报竞赛等,强化学生实践技能,使其熟悉计算机操作技巧、提高操作速度。这样,理论知识能够用到实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微软等相关认证,增加学生就业法码,激励其主动努力学习。

参考文献:

[1]梁艳,袁凤玲.大学非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2(1).

[2]许涛,屈少科.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光盘技术,2009(4).

篇4

关键词:实用型案例;任务驱动;“碎片化”学习;过程化考核

1引言

作为各大高校均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承载着培养大学生基本信息素养以及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当前全国教育教学改革态势下的研究热点。基于此种研究现状,笔者通过对已有多个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成果进行学习比较,并立足于本校教学实际,摸索出一套具有特色的适用于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方案,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2改革现状

近年,“计算思维”是国际上计算机领域广为关注的一个概念,以此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也已经成为主流[1]。目前,国内外很多教育工作者也以此为改革理念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改革总体分为两类:一方面是基于教学模式上的改革,此类改革以计算思维为导向[2-3],结合当前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开展MOOC支持线上线下等混合式教学模式[4-6],让学生能够以不同形式参与课程学习中,以期提高大学计算机教学质量和效果。一方面是基于教学内容上的改革,此类改革多采用分类分层教学,从学生的专业、思维等特点去梳理相对应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7],提高教学效果。尽管目前各项改革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每个学校的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学生基础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改革方法还需要根据各个学校自身情况因地制宜,不可统一而论。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正在积极推进应用型本科建设的独立学院,结合学院现状和现有师生特点,要进行有效的课程改革需要解决如下已有的问题:(1)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且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学生对于学习专注度的时间也是逐渐缩短的,是碎片化的。如何兼顾学生基础,又能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是课程建设中要重点考虑的。(2)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关注到学生的应用能力锻炼上,通过哪些方式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需要不断研究的。同时,传统的纸质考核方式无法考核学生真实的应用能力水平,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也是课程改革需要关注的问题。

3改革思路

针对上述现状并结合已有学校的课程资源,对学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3.1教学内容优化

1)立足基础性教学内容

充分考虑到作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财经”专业的学生,且与“985”和“211”学校学生不同,学生们学习基础较弱,且随着移动终端时代到来,学生的学习专注度也呈现“碎片化”的特点,对于知识点式的理论讲解不容易提起兴趣。但是如果一味以学生兴趣出发,纯粹的进行工具或软件的使用学习,则课程容易进入只培养了学生对于有限工具使用技巧,而不利于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把握要求学生具备必须和足够的计算机常识的原则,重点普及最基本实用的内容,将过时的内容逐渐减少,知识点的学习以10分钟左右为一个小节,将必要的复杂的学习内容通过增加案例、线上视频等补充形式完成。通过近三个学期的本课程探索和不断整合,最终确定如下三部分课程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知识点包括计算机基础概念、计算机信息化基础、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2)计算机基础技术部分:知识点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多媒体数据处理技术。(3)计算机思维模式部分:知识点包括一般问题分析抽象方法、使用计算机表达求解方法。根据学生特点,内容设置上把握以计算机基础内容为本,突出信息管理技术和多媒体数据处理环节,弱化计算机求解问题中程序设计部分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多环节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2)增加实用性案例和课后实践内容

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用案例,让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探索中不断提升能力,这也是本课程在实施改革过程中重点研究内容,通过近四个学期调整,最终确定如下课程案例及实践小项目:通过更多层次更丰富的计算机基础案例和实践项目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更适应社会需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3.2教学方法改革

1)传统理论传授式向任务驱动式改革

改变传统的知识点逐个讲授的方式,转而为首先老师展示一至两个项目案例并进行教学示范,然后向学生下达学习实践任务,之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开展课堂实践任务。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课下学生完成补充调查和项目经验总结,最终完成总结报告。真正让“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落到实处[8]。通过这种先通过典型案例理解教学内容,再递进式地完成任务驱动式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思考,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通过组内讨论方案,再比较选取最佳方案的形式,也让学生提升了团队意识,利于后续实践项目进一步合作。

2)传统课堂学习模式向混合式模式改革

传统课堂学习限定时间有限,而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更多是靠学习过程中自己不断模式领悟得到的。因此,要想达到预期的改革效果,需要从传统课堂学习向课外进行拓展。通过结合学校已有的SPOC平台和超星云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包括三个阶段:阶段一,课程组教师首先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包括课前学生自学视频、课前预习题、课后实践题、课后拓展学习资源等,将这些资源上传至SPOC、超星云平台;学生在第一阶段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合适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前预习。在此阶段,老师可以借助平台数据得知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一方面可以纳入后续学习考核,一方面也方便对课程内容大家的共性问题进行了了解;阶段二,教师对学生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和答疑,并引导学生进行案例项目学习。学生则利用课前和课堂学习知识分组完成课堂任务;阶段三,学生完成课后拓展视频学习以及课后实践任务完成,并可以利用教学平台上讨论区进行问题沟通交流,教师方面则可以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课程评价纳入过程考核。通过此种混合学习模式,使得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课程讨论方式,可以更容易促进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另外,结合超星云教学平台的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形式也逐步出现,使得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学习。此种混合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课程学习时间和空间最大化,还可以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知识进行深入学习。

3.3考核方式改革

以往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过程考核主要有学生线上作业、实验作业、课堂表现等,期末考核则以完成几个小型任务为主。此种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是题目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完成作业的辨识度不高,不利于教师完成课后总结和反思[9]。通过任务驱动式的课堂设计,同时配套个性化实践任务,可以很方便地将学生的实践情况纳入考核,另外,借助平台上的学生课程学习数据也可以作为考核的部分参考。最后,期末考核项目考虑个性化设计,如学生设计自己的个性签名、制作个人简历样板等。除了课堂参与成绩之外,课堂上也鼓励学生在课外组建兴趣小组,例如视频制作小组、图形图像设计小组、动画制作小组、多媒体交互等。并通过每年与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校内程序设计大赛、校内数据分析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以学习小组、大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技术的兴趣和潜能,对于积极参与学生和获奖学生则可以计入课程学习白名单,有相应的课程加分。将上述过程分数以及课外活动分数作为本门课程最终成绩,可以让课程考核更为完善,充分体现学生的应用能力水平,也利于教师根据每个过程环节的完成度进行薄弱环节教学改进,利于后续学生相应能力的培养。

篇5

【关键词】教学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程 专业特色 地方院校

【基金项目】2011年广西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1JGB09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45-01

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在教育多元化的今天,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生存压力逐渐增加。高等教育界经过讨论和摸索,在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上基本达成了共识,即培养应用型人才[1]。自1999年以来,我国本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1998年的65万人增至2011年的340万人。期间有大量本科毕业生因就业困难,造成结构性失业,许多地方本科高校为了寻找学生就业出路,纷纷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强调培养以能力为主导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也要与时俱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也正在变化,课程改革的呼声和压力也逐渐加大。本文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着眼于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提出融合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课程要顺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大改革力度,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却遇到重重问题。

1.学生基础差异大

生源质量的高低,制约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成为评价一个高校办学实力与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成为反映一个高校在社会和群众中认可度的社会评价指标。招收到高分数区段的学生,吸引优秀生源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目前我国重点高校里城市学生的比例在上升,而在地方本科院校上是倒挂的,农村学生的比例在逐渐加大。以本院为例,2011年入学新生的农村学生比例占了八成。由于我国城乡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尤其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很多农村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真正接受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部分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仍处在零起点。如果在教学中只考虑10%的优秀学生,而忽略另外90%的学生,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2.师资队伍不够稳定

受传统文凭本位的影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在倡导应用型办学目标改革的同时,又制定了“申硕申博”、“更名大学”等一系列提高办学层次的规划。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具有基础课的性质,但是成熟较晚,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线教师在晋升职称的压力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科研,从而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同时出现了一些不愿看到的现象:青年教师忙于深造无心从教,中年骨干教师忙于科研不愿从教。在地方本科院校优秀师资的短缺,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优秀师资更是稀缺。

3.教学目标不明确

以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为例,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快,教学内容更新较快,积淀较少,课堂内容变成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拼盘,实践环节则以软件操作为主,忽视了创新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由此而产生了“攻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狭义工具论,导致课程的存在性受到质疑,课程地位受到歧视。程序设计类课程仍以语法教学为主,缺乏计算学科相关能力的培养,未能体现基础课的性质。

二、融合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

“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理念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方法,在地方本科院校贯彻这个理念时要区别于重点大学,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要以专业技能为基础,不应过分强调科研能力,人才培养目标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和专业方向相融合,课程内容也要体现“短平快”的特点。

1.建设面向专业教育的计算机基础课师资队伍

以广西工学院为例,每年入学新生近4000人,而计算机基础教研室的专任教师只有9人,相当一部分教学任务都是分散到各二级教学单位自行完成。整合分散在各二级教学单位的计算机基础课师资,建立一支稳定的多学科交叉的教学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建立以课堂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申请担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进行考核培训。而且各专业方向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大都是具备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知识结构新,学习能力强,经过适当培训能够胜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

2.定制适合各专业方向的教学内容

针对各专业特色和对信息化技术的不同要求,定制了不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提炼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应用中的经典案例,体现计算思维在专业中的应用,做好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和专业教育的衔接。在表1中,根据本院专业设置,划分了6个专业门类,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基础实验项目,针对不同的专业门类,完成一个创新型的实验项目。在课堂教学中,为不同专业门类选择了一个典型的计算思维案例进行深入学习。

3.建立学生项目竞赛体制

为引导学生积极完成教学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后,对上交的学生作业进行评比,考评小组由任课教师和若干学生代表组成,对入围的学生作品进行打分。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及时上传课程教学网站供学生参考学习。

三、总结

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计算机与众多专业的融合大大丰富了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各专业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日趋强烈。融合专业方向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是计算机基础课教育整体优化的需要,是保证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质量的需要,是教学资源合理充分使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余斌.地方本科高校培养目标:困境与变革[J]. 教育发展研究, 2009(23): 48-52.

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 轨道交通 计算机基础课程 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50-02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时代的新的挑战。现代信息社会要求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毕业生能够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这就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轨道交通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计算机基本素质,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安装、设置与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提高计算机动手能力,培养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自动吸取计算机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

一、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的背景

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是较为全面地讲述计算机学科中的基础性知识,更多地强调计算机操作技能,侧重点在于帮助学生通过大学生计算机一级考试,没有在更高层次上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国内各高校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没有专业差异,甚至没有任何差异,与公共英语、高等数学一样,定位为公共基础课程,不管是对什么专业,均采用相同的教材,无法针对学生的专业来安排课堂内容,缺乏专业特色。而国外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很强的专业差异性。在高职院校中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需要开设哪些课程,应采用怎样的教学质量检验方法,其原则应是使学生的信息素质达到社会需要的标准。

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行车、货运、客运等岗位职业技术能力,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符合轨道交通行业一线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岗位要求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轨道交通专业应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本技能训练标准与其专业相结,合进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如运用Word软件制作行车、客运、站务等行业文档,运用Excel表格制作货票,运用Powerpoint2007制作工作实务汇报文稿等。据此,应对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相应的设计。

二、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的思路和目标

坚持“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质上是应用教育”的指导思想,以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为平台,以“面向应用需要、采用多种模式、启发自主学习、重视实践技能训练、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团队精神”的教学理念,从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对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知识结构进行科学分析,拟订“直接从应用入手”制订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面向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实训技能训练标准,设计其实践课程,并拟订出版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面向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实践课程教材。同时,探索和开发有利于轨道交通专业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及其实践训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学习平台和课程教材。

通过课程设计,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检测、自主评价、自主反思等一系列认知和自己专业项目研究报告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自主行为,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三、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的内容

依据课程学习目标,选择适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适合教学操作的知识和实训内容,作为训练学生专业能力的实训任务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学习单元,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托工作任务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训练过程。

首先,针对学习情境一――现代办公组网情景案例,对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关键知识和能力基本因素进行分析和再组合,开发、设计出包含这些知识点的具体活动项目方案和教学资料,在实施、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设计。

其次,针对学习情境二――现代办公软件情景案例,即针对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现代办公软件实际情境,设计出实际工作中包含这些知识点的具体操作文档、教学资料,使学生能够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最后,针对学习情境三――现代办公设备使用情景案例,即针对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现代办公软件实际情境,在项目实施过程设计中不断强化各项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使学生进一步熟练使用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常用办公设备。

四、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的创新之处

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计是将目标定位在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身上,是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进行的。希望寻找到既适应社会和企业对高职高专轨道交通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又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能够切实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计算机基础关键能力的项目教学方法,设计出既适合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又可推而广之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具体项目和活动方案,最终开发出相应的校本课程教材,总结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有关的课程资料,使之能够在广泛的范围内得以推广。因此,需从铁道运输类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出发,深入了解铁道运输行业中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知识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并据此拟订出课程体系,规范教学要求和内容。坚持“面向应用需要、采用多种模式、启发自主学习、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团队精神”的教学理念,采用“直接从应用入手”设计课程体系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今后在工作中更加容易融入企业、更好地将计算机技能应用于实践工作中。这是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项改革,是值得重视的探索。同时,也为非计算机专业及其他不同领域多模式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供了可供选择的空间。

要使上述课程设计真正发挥实效,还需要有一些相应的措施来辅助实施,具体如下:一是构建具有轨道交通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即探索具有专业特点和特色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模式,建设好配套的教材、课件、考试系统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等等。二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设计后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以情景案例为核心,将完成案例的过程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三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网上教学资源库和建立开放性、动态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网站。

【参考文献】

[1]李文光,何克抗.以知识建构与能力生成为导向的教学设计理论中认知目标分类框架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2]冯铃.海外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经验[J].计算机教育,2007(11)

篇7

关键词:SPOC;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开发

1课程开发意义

创客,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意思是将创意转变为产品的人。2015年,“创客”作为创新前沿代名词进入国内大众视野,教育部规定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现阶段我国高校实施创客教育的主要手段还是基于传统课堂,围绕课程原始内容进行针对性设计,采用案例式、项目式等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性,在创造中学,通过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优化,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课程的创新实践角度来看,目前高校创客课程可以分为面向广泛学生的基础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的拓展类课程、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创新课程三大类。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面向全校各大专业的计算机科学通识课程,不仅仅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且也是非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它主要是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跨各大学科,强调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重点是在做中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导向,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探索开展创客教育的有效方法,既有利于创客教育的开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就当前情形看,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存在资源稀缺、教学模式不完善、教学设计未体现跨学科优势等问题。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拥有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因其与翻转课堂、案例式教学等当前教学改革的主流模式有极强的可结合性,在国内高校得到大力推广,被广大高校教师认可,拥有良好的应用基础。借助SPOC这一平台,创客教育不仅能更快融入当前主流教学模式,更能为创客课程的开发提供极大的便利。因此,应大力加强基于SPOC平台的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开发,这不仅对创客教育研究有推动作用,而且会促进其他课程的创客教育研究,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也具有重要意义。

2课程开发内容

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导向,立足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学实践,基于SPOC平台,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以创客课程“在创造中学”的思想为指导,建立基于SPOC的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框架,以此为基础,开发基于SPOC的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及相应的创客课程评价体系,进而总结出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开发的方法。基于SPOC的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开发可以从五个方面展开。

2.1课程内容开发

课程内容开发的研究应包括:通过对社会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和学生前期学习基础的调查研究,结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确定课程目标,进而确定课程内容。因创客是基于一个完整的产品开发链路,其中涉及多学科整合并伴随具体的产品实现。因此,课程内容不仅需要考虑学科整合,还需要以具体问题为导向,可以以STEAM模式为参照,形成课程内容递进模式:一是以课程问题为导向,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引入其他学科内容(如科学、工程、数学或艺术等),并最终解决该问题;二是以生活问题与学生兴趣为导向,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直至最终解决问题,并形成研究成果。基于这两种模式开发课程,课程所需的这些知识和能力如何确定?如何组织才更为科学?这些知识和能力有什么联系?这些知识和能力形成什么样的结构?如何整合这些知识和能力更为科学?这些知识和能力的深度和范围如何确定?这些问题是开发的重点和难点。

2.2支撑条件开发

课程支撑条件开发研究主要包括:创客教学资源与课程内容边界的划分;线上教学资源与线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有机整合;符合创客课程要求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发与教学团队的构成与要求;基于SPOC的创客教育平台或专业创客课程开发平台要求。

2.3教学策略开发

随着网络教学资源的普及,校园内、课堂里的学习方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等已逐渐走入社会视野,高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质量再次面临社会关注和考量。高等教育如何顺应时代潮流,转变传统的教学策略成为关键。课程教学策略开发的研究应包括:研究傅骞的SCS创客教学法,在此基础上探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策略,研究适合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的教学策略;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的创新。

2.4实施研究

实施过程要强调课程创生取向,即大力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实现学生全面、个性而富有创造力的发展。课程实施应包括;课程实施准备;课程实施情境;课程实施遵循的原则,如理解与对话原则、主动与创生原则等;课程实施的条件和课程实施过程。

2.5评价研究

根据创客教育的特点,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对作品展开个人自评和小组互评是很好的评价方式。那么在基于SPOC的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中,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什么为标准进行评价?如何评价?评价是否科学?这些问题值得探究。

3课程开发思路

借鉴创客教育中的“在创造中学,多学科融合”的思想,遵循“发现问题—归因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沿着“课程内容—课程支撑条件—课程教学策略—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路径展开,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导向,基于SPOC平台,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主,其他学科知识为辅,整合多学科知识,挖掘实际问题和现实需求,分析和钻研贯穿基于SPOC的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开发全过程。

4结语

创客教育是创客运动背景下的教育创新现象,注重在做中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互动和合作的空间。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创客教育研究切入点,既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同时也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王丽平,李忠华.高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及培育路径[J].江苏高教,2016(1):94-97.

[2]祝智庭,雒亮.从创客运动到创客教育:培植众创文化[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7):5-13.

[3]赵晓声,司晓宏.创客教育:信息时代催生创新的教育新形态[J].电化教育研究,2016(4):11-17.

[4]田友谊.创客教育:源起、内涵与可能路径[J].比较教育研究,2016(1):22-27.

篇8

摘 要: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相对枯燥乏味,趣味性不强,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一直是困扰中、高级职业院校广大一线教师的难题。近几年,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职业学校全面开展,这就为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作为不仅仅是计算机专业,而且是各大专业的公共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完全可以吸收一体化理念的精华,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设计出全新的教学形式。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 :一体化教学理念 模块 项目 学习单元 工作页

当今社会,计算机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和使用技能,与英语、汽车驾驶一并成为当代人必须尽力去掌握的三大实用技能。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职业院校中的现状

在中、高级职业院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普遍作为各个专业的公共课程,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本领。就笔者的学校来说,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主要由计算机发展史、硬件分类、操作系统使用、常用OFFICE软件、网络应用等部分组成,内容涵盖了计算机基本操作的主要方面,达到教学的要求,而关键的问题就是怎么教、怎么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材为中心,理论课堂讲授结合学生上机练习来完成课程的学习,但是如今职业学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下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以及学习能力普遍不高,传统的教育方式很难满足教学效果的需要,理实的脱节增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难度,枯燥的基础课内容甚至容易滋生学生的厌学情绪,直至对学习丧失兴趣和动力。因此,从学生特点出发,设计符合他们自身情况的教学方式,成为我们一直研究和探索的目标。

二、一体化理念的推广带来了教学改革契机

近年来,随着一体化教学理念的提出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各大院校纷纷在重点专业中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笔者学校于2010年率先在数控专业中开始一体化教学改革,并取得不错的效果。如今,各个专业也开始进行符合专业自身特点的一体化教学形式设计。一体化教学理念强调“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做中学,学中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习与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突出学生为主体,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注重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这些理念非常吻合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和岗位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亦可从中吸取精华。

三、结合一体化教学理念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

笔者多年来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深知基础课教学过程的艰辛,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随着多次参加一体化师资培训,以及与外校同行广泛深入的交流,笔者大胆地在自己所任课的班级中选取综合条件较好的班作为试点,率先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并得到学校教务部门的大力支持。教学设计有以下主要思路。

1.教学内容模块化

由于目前市面上并没有计算机基础课程专门的一体化教材,因此在沿用现有教材的条件下,将授课内容重新整合,删除一些不常用的内容(如二进制和十六进制的计算),将整合后的内容进行模块化,每个模块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整合后的模块大致有以下3个。

(1)基础认知模块。由计算机发展史概述和网络应用组成,这部分以学生课外自学的形式为主。由于如今的学生基本都已掌握上网的基本技能,网络应用部分主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网络查找学习资料,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2)操作技能模块。由文字录入、硬件认知、操作系统应用、常用办公软件应用等部分组成,文字录入不拘泥于教材中要求的五笔输入法,结合学生平常的输入习惯,只提出速度上的要求;硬件认知不仅要求会识别各个硬件的外观,还要懂得一定的维护原理,掌握计算机组装技术;操作系统应用除了文件操作外,还要懂得屏幕、外观等设置,以及一些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办公软件重点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掌握文档的编排、表格及图表的建立、幻灯片的制作等;

(3)技能提升模块。增设在教材中没有的Photoshop、flash、网页制作等实用技术内容,以入门操作为主,内容简单易学,作为学生技能提升的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1~2个内容进行学习,这样既培养了兴趣,也有利于为学生今后自学打好基础。此外,技能提升模块的学习情况不纳入学生该课程成绩(100分制)的计算,但可作为参考并给予一定附加分作为奖励。

2.设计并制定一体化教学工作页

根据每个模块要求的学习任务,制定出相应的工作页。工作页主要包括学习要求、重难点介绍、学习任务概述、各个任务的测评表、主题讨论、总结及心得体会等部分。将工作页装订成册,学生人手一本,既作为平常学习的指导性资料,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教学改为以工作页为中心,教材作为辅助资料,供学生自主查阅一些基础性及概念性的知识。

3.一体化教学形式设计与开展

(1)教学实施理念。教学的开展融入项目分组结合任务引领的教学理念,工作页中所列的学习任务即为一个项目。先将学生分成3~4人组成的学习小组,选出组长,将工作页中除开基础技能模块外的其他两类模块中的各个项目,根据难易度,选择2~3个组成一个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小组模拟一个工作团队,将学习单元中的每个项目分配给每个组员。教师结合工作页中相关项目的学习要求布置具体的工作案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共同配合完成该案例的任务,然后小组中的同学进行角色轮换,再完成同类的新案例,直至每位同学都完成学习单元中的每个项目的学习。最后根据工作页中的测评表进行小组评价、组间互评、教师总评给出成绩,并完成总结和主题讨论。

比如,可以让学生模拟一个电脑维护团队,团队中有负责人(组长)、技术员、文员组成,将操作技能模块中的操作系统应用、硬件认知、文字录入及办公软件应用组成一个学习单元。教师向学习小组提出满足工作页学习要求的具体的工作案例,小组中的每位同学根据分工对应其中一个项目的学习,通过在课后或课堂上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等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基础的积累。教师在此过程中负责必要的指导和监督。工作案例从接单到订单处理、硬件选择及组装、故障检测及排除,再到客户(主要由教师扮演)个人信息、意见反馈等相关资料(文字及图表)的收集和建档,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小组各成员互相配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完成一个工作案例后,进行简单的小组总结及点评,然后小组内进行角色轮换,开始新的同类工作案例的任务。

基础技能模块作为学生基础认知部分,由学生自学完成,教师仅需进行总结和组织主题讨论,来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2)教学开展过程。根据笔者学校一体化教学的指导思想,每个学习单元的教学主要由任务导入、任务进行、任务完成和任务评价四个部分组成。

① 任务导入。该环节以教师行动为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a. 在考虑学生基础及能力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喜好,进行分组,确定组长。

b. 根据工作页中相关项目的学习要求制定出具体的工作案例,明确任务的完成时间,并向学生讲解通过案例的工作和学习过程,应完成的任务及目标,让学生对所要完成的任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c. 让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及角色应具备的能力。

② 任务进行。学生在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要完成的工作后,通过查阅参考资料、课本等方式完成自主学习,进行基础知识的积累,其间穿行分组讨论,对案例任务的总目标进行分析,交流自主学习心得及体会,交换学习意见,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要求。

③ 任务完成。学生根据工作任务要求逐步完成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主要还是由学生通过应用自主学习到的知识来完成任务。

④ 任务评价。每个工作案例完成后,进行角色轮换学习,所有轮换学习完成后,进入任务评价环节。根据工作页上的相关测评表,先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组织进行小组内评价,对每位成员完成的情况进行点评并打分,然后是组与组之间的测评,根据组间交流和汇报的结果,各组间互相打分,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打分,给出小组及个人成绩。在课程教学结束后,综合各模块的得分情况,给出学生课程总成绩,不再进行专门的课程考试。

(3)教学开展的效果。角色扮演为主的情景式一体化教学使课堂活跃度大大增加,学生不再是被动式地接受教育,而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开发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当主导的角色,只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并对教学场面进行全方面把控。有分工,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增强责任感;有目标,可以让学生学习起来不再一头雾水;有分享,学生将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和大家分享,让学生有成就感,同时可以通过交流来吸收别人的长处;有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不甘人后,不断勇攀高峰。

四、小结

虽然计算机基础课程程的一体化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作为新生事物,现有的硬件和课堂环境仍然跟不上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有很多环节比如资料查找,只能鼓励学生多利用课后时间完成。此外,学生机房是早期建设的,没有专门教学区域的划分,如讨论区、学习区、演示区等,这些现实的困难都需要花心思去变通解决。因此,从长远角度来说,建设计算机专业各相关的一体化教室,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篇9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职学校、教学方法、

引言

随着计算机与通信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个领域。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必须通过教育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的要求,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已成为大多数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成为学生步入社会必学的一门技术。由于本门课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处于入门的位置,多数学生开始时往往抱着浓厚的兴趣。然而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学习计算机必须先掌握大量抽象的基础知识和枯燥的操作要领,再进行操作训练。显然,这与学生预先的想象和急欲动手的要求是有矛盾的,会使其浓厚的热情与积极性颇受打击。而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和把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把握典型机型和软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那么,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如何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把握、融会贯通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已成为今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现将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几种教学法

(一)范例教学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教给学生什么?从课程目标角度看,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学科角度看,则应该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本框架结构、各种知识间的联系,建立对信息社会和计算机基础的整体认识、全局观念。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具有典型范例作用的个别例子,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范例)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例如,在进行Word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还增加了如何通过Word制作销售协议书、如何通过Word制作年度工作计划等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在课后作业里,布置了通过Word制作销售管理手册、项目评估报告等练习项目。引导他们发现规律,作出总结。

(二)教师演示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要学生学会动手操作,教师必须首先示范操作。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让学生了解操作的步骤和方法。笔者在教学“如何通过Excel制作工资分析表等”这章内容时,课堂演示,个别指导。除此之外,还充分利用有关教学光盘、学习软件等进行演示操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三)任务驱动法

教师在把握总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个隐含新知识点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完成的方法。让学生有目的、任务地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比如,在学习Excel电子表格软件时,给每人发一张包含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的操作题,在下课前十五分钟,对上机指导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四)分组学习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课程,而非理论性课程,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究和合作,更要求学生亲身体验、具体操练、反复练习。因此,加强学生的动手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将学生分成几个组,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有的放矢地自觉训练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放羊式”的上机是不能取得实效的。每组内有一两个好学生,这样做不仅对于后进生是一种帮助、辅导,而且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是一种知识的巩固、技能的深化过程,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手来,在老师忙不过来的时候,成绩好一点的学生可以指点一下后进生。

(五)分层次教学法

目前,由于技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相对来说,城市学生在接触计算机的时间比农村学生多,甚至有些农村学生从没碰过计算机。这样的现象,给技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常常会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在学习新内容时,先对学生进行水平测试。基础差的学生需要按教材学习,从易到难,逐步认识,使用计算机;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他们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可根据他们的兴趣,安排另外的任务。

二、教师计算机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几点

(一)注重课程知识基础性和实验性

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认识到计算机的功能和它在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配置,学习它的基本操作,了解多媒体技术;学会并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排版系统、数据库基础等;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及Windows环境下的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等常用的应用软件;了解因特网的初步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具备分析和处理知识及与人交流的能力。

(二)实现教学人机交融

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远比听老师讲要有效的多。所以,每节课,我在对知识进行必要的讲解、演示后,立即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布置一些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问题的掌握程度不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每次在学生做练习的时候,我都是随机辅导,最后,把学生掌握比较薄弱的地方总结出来,再次演示、讲解,这样,每节课遇到的疑难问题,都能随时解决,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还可以自由的讨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这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应只是单纯设计自己的教案,而是既设计自己的‘教’,又要考虑学生参与的‘学’。

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当学习Word字处理软件后,要求学生完成毕业自荐表、贺卡、板报、校刊等设计制作;当学习Excel电子表格软件后,结合经济管理专业,增设“Excel在统计和会计中应用”实验。学习完网页制作后,要求学生设计个人网页。学习多媒体制作后,增设“多媒体演示文稿设计”的实验。让学生边学边设计,学会紧跟技术发展潮流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在以上实验或设计中,教师要注重的是学生的思路和方法,允许过程的多样性,而且只作适当提示、恰当点拨,最终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将实验成绩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动手设计和上机操作,一方面增强了其主动参与的意识,学生的学习从原来“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另一方面提高了其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三、结论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必将越来越高。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任务。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为高职高专教育工作总体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8(12卷)02期

[2]李文斌赖锦辉李然-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科技创新导报-[J]-2009(01期)

[3]魏德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福建电脑-2005(08期)

[4]谢小玲-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4期)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体系结构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在发展中占用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掌握有一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因此,高职院校在技术培养和专业人员培养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为了培养全面型的综合人才,高职院校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作为各个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但是,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等方面较普通高校学生有一定差距,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在知识体系结构、实践体系结构上要有主次之分。本文在课堂教学、基础课程上机训练和综合实践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2课程体系结构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必修的公共科目,在教学、上机和实践等多个方面要考虑全面性,其原因是各个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掌握程度不同。针对我校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了较为全面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在图1中,可以看出对于整个体系结构的组成是由三部分来组合,每一个部分对学生的最终成绩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课堂知识教学主要是完成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机训练主要是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练习和掌握;综合实践教学则是利用公共基础课的多个知识进行综合性的练习,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

3课堂知识教学

理论知识学习要依赖于课堂教学,对于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较多的方法,但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较少。针对我校各个专业学生的特点,在公共基础课程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提出了以实例进行知识点讲解的方式,即在课堂上讲解的理论知识点,通过一个实例来引导学生,利用实例来提升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度,从而讲解过程中,将知识点与实例进行很好的融合,达到课堂知识教学目的。

4上机训练教学

上机训练是对课堂所讲知识点的回顾和掌握,利用上机训练过程,把课堂讲授过的知识进行全方面的复习和训练。上机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该阶段的训练,能够使得学生敢于去操作,从而消除学生往往对知识内容掌握很好,而上机就无从下手的问题。就我校而言,在上机训练分为两个过程:①对课堂实例进行练习,通过多次练习达到系统掌握课堂所学内容,并且能够运用自如;②制定与课堂实例类似上机内容,达到学而会用的目的。

5综合实践教学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过程,课程知识已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阶段就可以指定一个较为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通过该阶段教学,可以使学生把不同阶段学到知识进行综合性训练,以达到综合运用的目标。只有通过该阶段教学过程,才能让学生更好掌握整个教学知识点的掌握、理解以及综合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