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5 17:3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篇1

一、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一)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有较大提高

从问卷调查看,2005年,农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为3609元。其中,农民人均种田纯收入为1524元,比上年增长10.5%;农民家庭外出务工收入为9326元,比上年增长28.1%;农民家庭其他收入为5930元,比上年增长22.0%。实地调查的各省也反映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加。抽样调查显示,2005年山西省20户农民家庭人均收入为2526元,比上年增长26.2%;2005年江苏省农民家庭人均收入为5276元,比上年增长11.0%;2005年陕西省农民家庭人均收入3200元,比上年增长14.5%。

(二)种植收入仍是当前农民的基础性收入

当前农民种植的目的主要是用来保障口粮、解决温饱,种植收入是农民的基础性收入,也是相对稳定的收入。据实地调查,陕西省大荔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靠种小麦和玉米,种植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60%以上。青海省大通县农民的收入来源也主要靠农业,占到总收入的50%。安徽省蒙城县农民家庭种田收入虽然只占家庭总收入的34.6%,但农民也普遍认为种田仍是基本生活保障。调查也了解到,在保证基本口粮种植的前提下,农民更倾向于种植经济作物。

(三)打工收入正逐渐成为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

从各地调查情况看,农民外出务工越来越多,打工收入正在逐步成为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也是近年来农民增长最快的收入,特别是较富裕地区的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明显。问卷调查显示,有外出打工的农民家庭中,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55.76%;在外打工的时间长度平均为10个月;外出务工人员在外打工从事建筑行业的占23%,从事运输行业的占6%,从事服务行业的占28%,从事工业制造行业的占19%;外出打工人均月收入在600元以下的占34.28%,在600―1000元的占49.19%,在1000元以上的占16.53%;在外打工期间,46.37%以上的农民感觉到打工工资在上升。从农民反映情况看,在本地打工人员的工资不高,普通的服务人员工资一般在300―500元之间;在比较发达的城市打工的人员工资相对较高,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民在较发达省市打工每月的收入能达1600―1800元,而没有文化素质的外出打工人员每月的收入为800―1200元。农村干部及农民还反映,集体组织的劳务输出人员工资较高、收益有保障,而个人自发出外打工工资较低。

二、农民消费的基本情况

(一)农民生产性支出占农民经常性支出的一半以上,日常生活性支出主要用于子女上学、看病等,非经常性的大项支出主要是盖房子

问卷调查显示,农民每年用于经常性支出,按花费多少前五项依次是农业生产资料、食品、子女教育、医疗和衣着;用于非经常性支出按开支多少前三项依次是盖房子、购买耐用消费品、购置农业机械。实地入户调查,农民的支出中有一半以上用于生产性支出。

(二)农民消费水平仍然较低,但消费范围在扩大,消费环境也不断改善

农民除盖房子和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外,日常生活大都紧衣缩食,维持低水平的生活。问卷调查显示,56.04%的农民家庭平均每人每月的基本生活费在200元以下,只有13.37%的农民家庭平均每人每月的基本生活费在400元以上。当前农民看重的仍然是价格,价格越便宜购买倾向越强,许多农民用的电器也基本上是城市过时的、淘汰的型号。

尽管农民的消费水平不高,但农民消费范围在不断扩大。目前农村基本家电处于普及阶段,拥有率较高,90%以上的家庭买上了电视,50%的家庭拥有洗衣机;但高档电器拥有率较低,仅有20%的农村家庭拥有冰箱,10%的农村家庭拥有空调,轿车、电脑、摄像机等高档消费品在农村更难看到。通讯方面,一半以上农民家庭拥有电话或手机。交通方面,40%的农村家庭购买了摩托车和农用运输车。

农民消费环境也在不断改善,现在一些农村里已有了小型超市,传统集市活动较频繁,农民日常消费比较便利。问卷调查显示,60.99%的农民认为花钱消费比较方便。其中,在村里商店购买食品的农民比例是38.15%,在乡镇商店或集市购买食品、农业生产资料、服装和耐用消费品的农民比例分别是51.29%、63.15%、45.91%,在县城购买服装和耐用消费品的农民比例是45.26%。

(三)农民消费倾向弱,储蓄倾向强

储蓄仍然是当前农民处理家庭收入的主要方式。问卷调查显示,如果有余钱的话,65.73%的农户倾向于储蓄,只有10.13%的农户倾向于消费。农民储蓄的重要目的一是盖房子,用于改善居住条件以及准备子女婚事。二是用于子女的非义务教育。三是用于看病和养老。农民普遍反映,目前农村看病仍然比较难、比较贵,一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去治疗的,不少农民实际上是大病不看、小病则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落后,农民增收渠道窄,制约因素多,是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各省调查情况来看,当前农业生产还比较落后,虽然科学种植、机械化耕种、规模化经营正在大力推广,但总体农业种植仍比较传统,技术比较落后,农民还是靠天吃饭,自然灾害经常造成农民的减产。而且农村劳动力素质下降,农民种田以中老年为主。据调查,农村中大约70%的45岁以下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大多是老、弱、病、幼、妇等人员。

目前,除外出打工外,政策性收入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近两年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民得到了很大实惠。在湖北省荆州市洪圣村种田大户熊家武家了解到,一家5口,承包土地56亩,2004年上交农业税及附加1374元,2005年上交农业税为0,2005年国家粮食直补达到1249.90元,水稻良种补贴为840元。但政策性增收不是根本之计,农民增收渠道有待拓展。

农民增收制约因素很多。一是目前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粮价增长潜力小,部分地区早稻、小麦价格已出现稳中有降的趋势,种植收入增长潜力低。二是粮食生产成本增长快,化肥、薄膜、农药等农资价格较高,油、煤、电等能源价格的上涨又进一步加重农民的成本压力。三是农民就业机会比较少。目前,城镇居民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已经很大,农民就业机会相对就更少。

(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民生活和发展负担重是影响农民消费的重要因素

调查中,农民普遍反映收入仍然较低,没有能力、也不敢消费。此外,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民生活和发展负担重也是影响农民消费的重要因素。目前,城镇居民一般有“三险一金”,买房子可以贷款,社会保障机制相对比较健全,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整体来说还没有建立,农民家里盖房子、孩子读书、就医看病都可能是一次要花去几年收入的大项。农村盖房或买房子至少要3―5万元;农民子女的非义务教育也是农民很重的负担,目前高中生住宿加学费一年大约5000元,大学生住宿加学费一年在1万元以上;如果一场大病,家里就可能一贫如洗。所以,农民不得不被迫进行储蓄。另外,农村在外打工人员发展难,自身能力较弱,甚至工资不能照常发放,也影响了农民消费。问卷调查显示,农民在外打工期间,只有大约20.56%的企业给农民工上了“三险”,仍有20.26%的企业存在拖欠农民工资现象,48.94%的外出农民工认为外出打工最担心的是拖欠工资。

(三)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落后,不仅是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也是影响农民消费的因素

我国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目前还有许多农村未实现村村通公路,农民出行很不方便,不少农民反映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既影响卖,也影响买。水利、电力设施老化,电费较高,除影响农民增收外,也造成农民生活用水、用电困难,抑制了农民使用洗衣机、空调、音响等家电产品的积极性,间接影响农民消费。农村电讯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比较滞后,有线电视还没有普遍进入农民家庭,一些农村还存在有电讯设备没信号的情况。

四、几点建议

(一)稳定和提高农民的基础性收入,进一步扩展农民的增收渠道

农业生产和收入是农民的立身之本。在继续贯彻执行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农民的直接补贴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要着力抓好科技指导和稳定价格两个问题。目前农村劳动力素质下降、粗放型耕作是各地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土地资源的一种浪费,各级政府都应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下更大力气做好科技指导工作。稳定农产品价格是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条件,要加强对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健全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和农产品进出口、国储粮吞吐等手段的协调运作机制,注重运用间接调节手段正确处理好农产品与工业品、以及不同农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保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的稳定,并使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有适当提高。

除了继续做好农民外出务工组织、培训及权益保障工作外,要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推广粮食优质品种种植,并适度增加特色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同时还应做好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培育和推广工作,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要加大扶持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产业的力度,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展农民的增收渠道。对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企业,国家要在税收政策和贷款资金上给予支持,鼓励就地加工转化,培育“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更好地解决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

(二)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设,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要加快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步伐,逐步提高财政的补助标准,保障广大农民看病就医的基本需要。同时,也要研究农村的养老和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制度建设问题。国家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减轻农民子女非义务教育的负担,简化农民子女的助学贷款申办程序,在高中和中专学校中建立农村困难学生减免学费制度。

要继续加强农资市场和农产品价格的监测监管工作,打击农资假冒伪劣现象,保障农资价格基本稳定。同时,国家应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农资价格直补制度,尽量减轻农民的生产成本。要加强农技灌溉费、机耕机割费的管理,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建议减免农用拖拉机上路养路费。

(三)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和消费

篇2

>> 河北省基础设施对城镇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河北省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利用BOT融资模式加快河北省基础设施建设 河北省村镇基础设施现状调研及改造策略探析 河北省小额贷款公司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河北省农村居民饮酒行为特征调查分析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短缺分析:以中西部四省调查为例 河南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需求意愿调查及分析 河北省返乡农民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与农民收入动态分析 安徽省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分析 河北省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支撑的设计与实现 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 陕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与研究 基于协整模型的中国信息基础设施与知识市场关系研究 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与知识经济发展研究 河北省农村初中学校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河北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 河北省农村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调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8-01-17.

[2]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EB].,2010-05-14.

[3]CNNIC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EB].,2012-07-19.

[4]王睿,李琳,丁华平.我国农村化信息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J].农业经济与科技,2011,(11):153-154.

[5]洪秋兰.国内外农民信息行为研究综述[J].情报资料工作,2007,(6):27-30.

篇3

山区发展需要社会关注

-------走进重庆市武隆县后坪乡的社会调查报告

重庆邮电大学奉青队

1 关键词

经济资源 经济状况 社区发展民主政治

2 摘要

这次我们的调研地点是重庆市武隆县后坪乡。武隆县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而后坪乡又是武隆县最贫困的乡。我们的调研方向包括:村庄经济资源、农村经济、社区发展、农民收入和政治民主五个方面。设计的问题很广,经过我们的调查可以说能达到完全了解当地农村的效果。经过调查我们得知:后坪乡在农业方面尚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机械化程度极低,土地有一定程度的荒废。因此,我们建议后坪乡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小机械耕作),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充分利用农业社进行多户合作,并充分利用荒地,最终形成规模经济。当地产业结构不合理,绝大部分的村民都是以第一产业为生。我们建议鼓励村民办一些私营家庭作坊式企业,满足乡内生活需要,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据调查所知当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即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我们认为可以加速旅游区的开发工作,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以此来改变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的问题,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村民的选举权已基本实现,但是绝大部分的村民都不了解与他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惠民政策,导致误解了政府的一些行为及一些国家政策。乡里医疗卫生条件太差。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也十分了解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孩子们的基本权利之一。

3 引言

目前贫穷仍是我国面临着的一个大问题。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党和国家一个历史重任。扶贫开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较长时期内存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贫困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呼吁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共同探求其发展的可行之路,我们走进重庆市武隆县后坪乡进行实地调查。

4 背景

重庆作为全国四个直辖市之一,重庆的发展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目视重庆的腾飞,展望山城如画的未来。日新月异的重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倡导下迅速发展,但其山区的落后却为腾飞的重庆留下了瑕疵。关注贫困山区,加快重庆发展,得到了许多有志之士的认同。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关注祖国的发展,时刻准备着为社会做一份贡献,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 调查目的

一方面,为了更加了解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山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并竭尽我们的薄力,呼吁社会各界的关注,进而探求其发展的可行之路。另一方面,为了有一个充实的大学生活,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做一份贡献。因此我们走进重庆市武隆县后坪乡,进行了此次调研活动。我们对于后坪乡基本情况的调查总结和浅薄的建议,以供政府及有关人士参考。

篇4

关键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探讨

前 言

2007年中国GDP增长11.4%,其中消费、投资、出口的拉动分别占4.4%、4.3%、2.7%,表明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正在加大。但在农村由于消费不协调,消费水平低等特点。从而使得农村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率贡献份额下降,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一、制约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支出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总体水平偏低,二是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直接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倍,扩大到1990年的2.2倍、2001年的2.89倍、2003年的3.23倍。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 255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 493元,绝对差距是7 283元,相对差距是1∶3.22,城乡差距较改革之初增长了66%。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尽管农民收入同比增长,但占全社会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仍在下降,农村市场消费能力明显偏弱。

2.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也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目前,中国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体系还不完善,很多地方和企业在工业消费品的设计、生产、供应上,多是面向城市需求,而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特点的家电产品开发严重滞后,有效供给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市场的发展。况且在工业消费品生产领域,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较为普遍,现在市场大部分的商品都是针对城市消费市场,而适合农村特点的家电产品不多,从而影响整个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发展。

3.农村家电消费环境较差,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农村消费环境的落后是制约农民消费需求实现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着农民消费的实现,限制了农民消费的更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农村市场网点少,购物环境差,商品的品种和款式也单调,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限制了购物选择面。

其次是缺水缺电,严重制约了家用电器的普及。绝大部分农村的生产、生活消费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布局、规模方面,还是在档次、质量、科技含量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差距悬殊。一些地区供水、用电、道路、电视信号接转站等基本问题仍未解决好,家用电器等商品的普及严重受到限制,甚至出现了“买回的冰箱变成了碗橱、洗衣机变成米缸”的笑话。目前,全国自来水受益村只有4 381个,普及程度仍较低。农村形容说:“电动洗衣机,人工上下水”;很多省份虽然消除了无电村,但是供电时间限制、电压不稳等问题也一直影响着电器商品进入农户;电讯基础设施因农村资金短缺、点多面广、铺设线路投资太大,一时难以满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使用费用远高于城市。据一份关于农村电价情况的调查报告:除了山西每度电在0.40元左右外,相当一部分省、市、自治区为0.60元~0.80元,高的达到2元~3元,远高于城市0.42元的平均电价水平,农民购头家电买得起用不起现象较为普遍。另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对住户的调查反映:农村电话费偏高,也是制约电话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次是交通不畅,制约了农村商品的流通。由于交通不便,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运不出去,不能及时换回货币影响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工业品不能顺利运过来,加大了工业品成本、抬高了价格,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实现。

二、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对策及建议

(一)政策支持

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的环境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升级价段,以“老三大件”为主要耐用消费对象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以彩电、冰箱、收录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和农业作业器械、运输机械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供电、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当今农村经济和农村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促进农村家电需求的增长,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同消费配套的基础设施。其中关键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满足消费需求的效率和效果,是阻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最大的非制度性因素。鉴于此,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农村的基础设和科技的投入,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保证农村水、电、交通、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到位。而农村地区电网、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不仅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及信息流通,更重要的是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水果蔬菜的流通、水产养殖业以及非农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作用更为突出,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对电话、电视、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据有关专家测算,电价下降40%,并提高信号接收质量,每百户彩电拥有量将新增11.5台。如果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洗衣机每百户拥有量将新增22.6台。

(二)组织支持

1.政府的支持

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现阶段农村融资渠道有限,正规金融缺位,资金市场运作极不规范。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乃当务之急。农村要探索建立一个由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等多样化金融机构组成的、具有相互竞争、内部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要探索建立农民贷款担保体系,分散农民贷款风险,健全融资渠道,进而启动农民长期抑制的消费需求。比如,农民的住房消费、家庭耐用消费品消费、教育消费等。

其次要加强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农业银行农村网点的撤并,管理权限上收;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只承担粮、棉、油收储贷款业务,不与农民个人发生信贷业务,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无暇顾及;农村信用社自身难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这种金融供给抑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服务战略应进行调整,特别是对农村信用社体制的改革,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通过农村信用社来推行小额信贷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的特殊的信贷方式,专门为具有一定潜在偿债能力的收入较低的农民提供信贷服务,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增加收入。

篇5

留守儿童是需要特别关爱的特殊群体

根据调查,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上了学,他们在祖辈的呵护、老师的教育和社会各界的关爱下,学习和生活基本有保障。但是,与一般儿童相比,他们在生活、行为、学业及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

一是生活上缺少照顾。各地乡镇和村组合并,辖区扩大,学校也随之撤并,一个乡镇往往只有一所中心小学和初中,学生上学路途较远。有的留守儿童上学无人接送,早晨5点多钟即要起床赶路,天黑才回家,吃饭饥一顿饱一顿。还有交通安全隐患,有些孩子合乘农用三轮车,7人座位坐进20多人。兴化市临城镇有一双留守儿童姐弟乘电瓶车回家,被卡车撞死。

二是行为上缺少监管,留守儿童多数是祖辈监护,而祖辈老人不少是文盲、半文盲。他们对孩子往往严少“惯”多,管少哄多,“理”少钱多,管吃管住不管教,有些则放任自流。有些孩子上学迟到、早退、逃学、旷课、说谎、不做作业,甚至沾染上打架、赌博、喝酒、抽烟等不良习气。

三是学业上缺少辅导。留守儿童监护人一般只对孩子的食宿、安全负责,对学业的关心和辅导很少,不少孩子学业上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成绩下降。一些父母本身文化不高,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学有所成,但双双在外,无法顾及。而有些家长则抱着“读书无用”的想法,对孩子期望值不高,只企求混个文凭外出打工。许多家长对留守子女抱有愧疚心理,即以物质补偿代替精神慰藉,常常多给零花钱,导致有些孩子胡乱花钱,甚至进网吧、游戏机室,成为网迷,严重影响学业和成长。

四是心理上缺少疏导。留守儿童巾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內心有说不出的苦恼,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他们十分想念常年在外的父母,实在想得厉害了,就拿出父母的照片或送给他们的玩具看看,有的边看边流泪。这些孩子和其他孩子在一起还有自卑感。淮安市楚州区一个孩子为了不让人知道他父母不在身边,学校开家长会时,花5元钱雇了一名三轮车工人代开,被发现后很难堪。据扬州市某小学调查,有50%的留守儿童遇到困难和烦恼只会闷在心里,43%的孩子认为父母与自己的感情越来越淡薄,16.5%的孩子有被遗弃的感觉。

应当清醒地看到,农村留守儿童是因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而出现的。这些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既是劳动者致富的需要,又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是必然趋势,也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劳务输出仍将是江苏发展经济、致富农民的战略措施。农民工进城务工,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进城农民工有孩子的占三分之二,而携带孩子出去的只有10%左右,绝大多数收入水平较低、无稳定工作和固定住所,无奈把孩子留在了家乡。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未来,更关系到新一代江苏人的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大事,应当从长远的战略高度,把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解决好。正如一位基层镇党委书记所说:外出打工的、高考出去的,回到家乡的不多,如果再不把这些留在农村的孩子教育好,新农村怎么建设?!

篇6

【关键词】退耕还林;监测;社会经济效益

1999年,泾川县被列为全国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县,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截至2016年底,全县累计完成两轮退耕还林任务43563.5公顷,经过全县人民1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02年开始,泾川县在国家林业局经济研究中心指导下,开展国家林业重点工程——退耕还林社会经济效益监测。

1社会经济效益监测的方法

1.1样本户的选取调查村选在退耕实施年度最早、退耕面积较大的飞云镇坡头村,为了确保具有代表性,样本户一共选取了10户,其中随机选择了经济状况较好的三户、经济状况一般的四户、经济状况较差的三户。经过14年连续跟踪调查,基本上能够准确代表和反映全县退耕村与农户的社会经济及生产生活状况。1.2数据的调查层次及方法泾川县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对象为三个层次、四个内容,一是全县社会经济状况和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每年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二是定点调查村——飞云镇坡头村退耕还林后每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三是定点调查户——飞云镇坡头村袁德贵等10个退耕户年度生产、生活、经济收入支出变化情况及退耕还林政策执行情况的意见建议的调查问卷。总体涉及到资源、人口、经济、生态、营林、退耕成果巩固、政策兑现等149项指标,489个调查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每年适当增减。监测调查数据的方法,主要采取重点入户调查直接获取原始数据。对定点户逐项目、逐指标进行统计调查。1.3调查数据的获取县、村调查数据采取统计报表搜集数据的方法获取,对县级数据通过公开的统计资料和向统计部门、政府单位搜集整理。村级调查数据通过向乡镇统计人员和坡头村村干部获取,同时从年度报表数据中搜集整理。为确保调查数据的完整性、全面性、科学性,我们经常与县统计、财政、人社、农牧、水保、气象等部门衔接,实行数据资源共享,并对所获取的各类数据进行甄别、验证,科学分析,确保数据的科学合理性。

2社会经济效益监测结果初报

经监测调查分析,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日见显现,对全县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2]。2.1粮食单产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对粮食产量没有产生负面影响,而且有利于耕地集约化经营。通过14年的数据调查分析,泾川县的耕地虽然有了一定的减少,但粮食单产由1999年退耕前的每亩200公斤增加到现在的300公斤,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精细化耕作、集约化经营[3]和农村生产力的提高。2.2退耕补助在家庭总收入中占比大幅度减少泾川县累计得到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49463万元,农民户均退耕地面积3.7亩,累计户均享受国家钱粮及种苗补助8230元。但退耕还林补助在农户家庭总收入的占比逐年度减少,通过对比分析,退耕补助所占农户全年家庭总收入的百分比从1999年的26%,降低到2016年的不足1%,农民对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随着二轮补助逐年到期,将面临着部分退耕贫困户没有补助可领的局面。2.3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广大农户从传统第一种粮产业逐步转入到第二、第三产业。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据统计全县2016年共有8.3万人外出务工。从监测的10个退耕农户看,8个家庭有外出务工人员,其中有2个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就有5个。塬区乡镇90%的农户转向了经济收入较高的果品产业,产业结构得到了充分优化。2.4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稳步推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主要包括后续产业、薪炭林、补植补造成果。从监测点的数据看,对农民受益比较显著的是后续产业农村新能源建设项目和技能培训项目。农村新能源方面:10个监测户全部有沼气池和节柴灶,8个户有太阳灶;技能培训方面:邀请科研院校的教授为农户讲解果树栽植技术和反季节温室蔬菜种植技术,监测户每年都能够定期参加培训。2.5退耕成果十分显著,生态改善、果品增收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全县新增有林地面积近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退耕前的34.9%上升至现在的38.13%,退耕还林为森林覆盖率贡献1/3的百分点。全县各个山卯沟壑都得到了绿化,同时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了进一步治理,以前比较常见的扬沙、浮尘天气由退耕前的3次—8次到近几年不再出现,野生动物新增4种,据农户举报城关镇芋子沟林场罕见的出现了狼群。刺槐花源利用起步良好,每年有100多家养蜂者来我县林区放蜂,年产蜂蜜300多吨。全国水土保持田家沟风景区和官山林场休闲避暑山庄,年吸引各方游客15000人次,森林旅游门票收入32万元。果品产业是农民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全县现在果园面积3.8万公顷,2016年果品产量43万吨,产值18亿元,人均果品收入达到4300元。退耕还经济林苹果栽植面积0.7万公顷,占全县果园面积的18%,现都进入盛果期,为农户发挥着积极减贫致富作用。2016年成功举办第三届平凉金果(泾川)博览会,邀请国际、国内专家教授参加《第三届中国苹果产业发展(泾川)高端论坛》和《国际苹果发展学术报告会》,极大的推动了泾川果品的知名度。泾川苹果上海推介会成功签约1.6亿元,为广大果农销售打开了新的窗口。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在泾川县真正起到了生态良好,果品增收的双赢局面。

3存在的问题

3.1没有设立对照户退耕还林效益监测,只选取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10个农户每年进行跟踪调查,根据退耕前和退耕后每年的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分析。没有选取非退耕还林工程户进行横向对照监测分析。3.2没有做生态效益监测评估对前一轮退耕还林,仅仅只做了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的监测,还应该加强生态效益方面综合监测。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后对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等的监测和价值估算,是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3.3各级政府重视程度不够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不仅可以为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提供可靠详实的数据依据还可以准确反映退耕还林在生态保护,农民增收的功能效益,目前,效益监测只有国家林业局经研中心在做,各级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够,研究不够深入,现有监测人员不足,培训力度不够。

参考文献

[1]佚名.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加快生态林业建设[J].甘肃林业,2011(4):14-16.

[2]史小锋.甘肃省泾川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调查报告[J].绿色财会,2010(5):27-28

篇7

一、注重学习,培养新型文秘人才

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文秘人才必须具备有激情、会思辩、善创新、能说、能写、能协调的基本素质。一年来,我们一贯之地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始终坚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一是大力营造自觉学习氛围。为不断增强学习的本资料权属文秘公文第一站严禁复制剽窃自觉性,主动性,围绕政务中心工作,强化对第一资料的获取、鉴别、整理、运用能力,将相关资料分门类建立了数据库、言论库、焦点库、资料库,明确专人规范管理,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加大了领导订阅的报纸、刊物的回收、展阅力度,在政务室形成了一个小型图书馆,为大家自觉学习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定期交流个人学习心得体会,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二是继续开办“政务大讲堂”。政务工作头绪多、任务重,机动时间少,通过继续开办“政务大学堂”,互为讲师,互为学生,系统学习了中央省市重要会议精神和各种专业知识,不断丰富头脑,为高效率工作打下知识铺垫。三是开展活动提高业务能力。今年3至6月,组织开展了“百日调查、百篇报告”活动,集中探讨调查研究和调查报告写作的方式方法,亲身体验火热的发展现实,整体调研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参与了“延安精神”照我行和“境界80”活动,提升了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境界,4名同志的“境界80”总结演讲博得广泛赞扬。四是强化模拟训练。要求每人在参加全县重要会议时,认真记录领导讲话,既提高了速记能力,也增强了对新鲜观点、精辟语句和领导语感的捕捉感悟能力。定期开展文体写作模拟训练,收到良好效果。

二、倡导创新,永葆工作生机活力

活力来自创新,创新体现智慧。我们始终坚持不断创新的工作思路和要求,注重把创新的精神融入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各个细节,时时体现创新、处处体现创新。今年以来,比较突出的创新工作有:一是调查研究的创新。组织开展了“百日调查,百篇报告”活动,政务室全体、秘书科和机要科的相关同志参加了这次活动。这次活动的指导思想是“调查研究、掌握理论、全面总结、综合利用”,分为五个课题组;从3月份以来,共深入各乡镇、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调查180多次,撰写调查报告95篇。这次调查活动的动作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大家普遍反映,通过调查,了解了情况,结识了朋友,受到了教育,经受了锻练,提高了纵深分析的能力和政务服务的水平,取得了调研成果和提高能力的双丰收。二是上报信息思路的创新。改变以往单纯追求名次的做法,突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坚持把反映重点、展示亮点、宣传夏津作为上报信息的出发点,集中上报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大事、要事,同时,对重点题目选取不同角度,采取连续上报的方式,力求“振动效应”,比如围绕棉花产业,上报了《棉花市场载体作用强大》、《发挥聚集效应做活棉花产业》、《实施“彩本资料权属文秘公文第一站严禁复制剽窃虹工程”力促棉花产业三次飞跃》等一系列信息,被市委刊发后引起了较大反响。三是在办刊上创新。在《*通讯》的编发上,坚持“宣传政策、传递信息、推广经验、指导工作”的基本宗旨,特别是着眼基层、着眼现状,加大了挖掘基层各项工作涌现出来的典型和亮点的力度,增加了反映基层工作动态的篇幅,调动了基层上报信息的积极性。同时,在重要文稿起草的模式和程序、对外交流、业务拓展等方面也推出了一些新举措,取得了实际效果。

三、服务中心,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立足于出大主意、当大参谋,我们围绕培植壮大骨干企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招商引资、促进农民增收、乡镇机构改革、乡镇财源建设、平安建设等重点工作和各级领导、广大群众密切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搞好政务服务,认真起草领导同志讲话,起草各种文件,深入调查研究,切实组织好会议服务。工作中,大家加班加点,任劳任怨,恪尽职守,默默奉献,树立了良好的服务形象,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同时,牵头组织了办公室的大型活动12次,组织大型调研10余次,其中:关于彩虹工业园的调查形成成果后,分别被市委办公室《情况反映》和《工作情况交流》刊发,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在平安创建和乡镇财源建设活动中,我们科学搭配人员力量,高质量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四、严格规范,实现工作快速高效

政务工作事务繁杂,头绪众多。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科学的方法,工作杂乱无章,只能事倍功半。这种情况下,我们强调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人都特别注意科学规范的工作方法。一是我们进一步充实完善政务系统《工作纲要》,更加明确了工作职责和工作方向,进一步强调并坚持了办公制度、学习制度、物品管理制度、文件管理制度、卫生制度、政务工作室十不准、政务大学堂学习计划、督察专报制度、专项查办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强化制约措施,确保高效运行,每名成员有职有责、有章可循,增强了工作的预见性和可操作性,规范了行为,提升了标准,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二是个人统筹安排。每项工作、每个人都做好工作计划和工作预案,分清轻重缓急,给予整体关照,不搞疲于应付,分期分批办理,做到无论工作多忙,都不忘事、不漏项。三是讲求效率。倡导“日事日毕”,对于手头上的工作不推不拖,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尽早完成,当日能完成的工作加班加点也要突击完成,提高了工作的主动性。

五、聚集合力,圆满完成重大任务

新形势下,政务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做好政务工作,必须聚全力,议重题,施大举,谋高效。这既是成立政务室的初衷,也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目前,这种机制的活力已经初步显现,目前政务室已基本形本资料权属文秘公文第一站严禁复制剽窃成了全员办综合、全员办信息、全员办督查的大格局。从领导讲话、编发信息、专项督查等基本职能,到“百日调查、百篇报告”等重大活动,无不是全室人员通力合作的结果,政务室的每一项创新,每一个亮点,无不集中着众人的智慧和汗水。在实际工作中,大家都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表现出高度的团队精神。这是政务室健康成长的关键,也是实现工作突破的根本。

篇8

要解决农民市民化问题,必须弄清农民人口现状,找到农民市民化的有效途径。面对巨量农村人口,单纯的大城市化或单纯的小城镇化,都难以解决问题,“中城市化”道路是可行的选择。

当前中国农民人口结构的几个总量特征

农民人口城乡结构

全国农业户籍人口为8.8亿:根据公安部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分县市人口统计数据,全国农业户籍人口为88521万人。

全国乡村中的农业户籍人口为6.3亿。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数据,2011年全国乡村人口65656万人。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乡村人口中非农业户籍人口占乡村总人口比重为4.32%,则乡村人口中农业户籍人口占乡村总人口比重为95.68%;以此比例推算,2011年全国乡村常住农业户籍人口为62820刀人。

全国城镇中的农业户籍人口为2.6亿、2011年全国农业户籍人口88521万人,减去乡村常住农业户籍人口62820万人,则全国城镇中的农业户籍人口为25701万人。

乡村人口结构

全国乡村常住人口中农民工为1.3亿,农民工中本地农民工以及绝大部分在“乡外县内”务工的农民工常住乡村,为乡村常住农业户籍人口;而绝大部分在“县外省内”以及“省外”务工的农民工常住城市,为城市常住农业户籍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1年我国“乡外县内”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的20.2%,约为3204.3万,本地农民工9415万,总计12619.3万农民工常住乡村。

根据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1年农民工(全部为16岁及以上,绝大部分在60岁以下)中16-20岁的比重为6.3%。若16-20岁的人口比重按年龄平均分布,则16-18岁的比重约为3.78%,19-59岁的比重约为96.22%,以此比例推算出2011年19-59岁的乡村常住农民工为12142.3万人。

19-59岁的乡村常住农业户籍人口37836.5万人,减去19岁及以上的乡村常住农民工12142.3万人,则乡村全职农业劳动力(全职从事农业生产的19-59岁的劳动力)为25 694.2万人。

.全国乡村人口中非农业户籍人口为2836万人,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乡村人口中非农业户籍人口占乡村总人口比重为4.32%。以此比例推算,2011年乡村人口中的非农业户口人数约为2836万人

城镇农民人口结构

常住城市的农民工为1.3亿人。根据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1年我国外出农民工中,“县外省内”与“省外”务工的农民工占全部外出农民工的比重为79.8%,约12658.7万人。

根据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1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有30%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务工(在直辖市务工的占10.3%,在省会城市务工的占20.5%),有70%在地级市、县级市及建制镇务工。

常住城市的非农民工农业户籍人口为1.3亿人。全国城镇中的农业户籍人口为25 701万人,那么常住城市的农民工就为12658.7万人,则常住城市的不属于农民工的农业户籍人口为13042.3万人。

城乡农民素质结构

城市常住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近90%,其中初中文化程度者超过60%;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为10%。

根据2011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外出农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的比重最高,为62.9%,小学及以下、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其比重分别为11.6%、12.7%、5.8%、7.0%。常住城市的农民工是外出农民工的主体(79.8%),外出农民工的文化结构从根本上反映了城市常住农民工的文化结构:即近90%城市常住农民工为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10%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

农村常住劳动力中幸刀中以上文化程度者近70%,其中初中文化程度者超过50%;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约占30%。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10)》,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初中程度的比重最大,约为52.44%,比外出农民工低约10%;高中程度的比重为12.05%,与外出农民工相当;中专程度的比重为2.93%,比外出农民工低2.87%;大专及以上的比重为2.41%,比外出农民工低4.59%;小学及以下的比重为30.17%,比外出农民工高18.5%;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明显低于外出农民工文化程度。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的界定,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结构可以近似反映出乡村常住劳动力(即16-59岁的乡村常住农业户籍人口)的文化结构。

城乡农民年龄结构

乡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1亿。2011年末全国乡村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约为1.08亿,占全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的58.38%,比城市高出16%;高龄老年人增加更为迅速,到2009年底,乡村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增加到了1100万,占乡村老年人总数的11.3%。

乡村15岁及以下儿童约为1.3亿.根据2011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2011年中国乡村0-15岁的人口比重为20.22%,则2011年全国乡村常住农业户籍人口中,0-15岁的人口总量达12702.2万。根据全国妇联课题组测算,乡村留守儿童(0-17岁)达到6102.55万。

16-59岁的乡村常住农业户籍人口约为4亿。测算方式见本文“乡村人口结构”部分。21-40岁的乡村农业壮劳力约为1.2亿。根据2011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全国乡村人口中21-40岁的人口比重为29.11%,以此比例推算出2011年21-4G岁的乡村常住农业户籍人口为18286.9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本地农民工中21-40岁的比重为41.8%,外出农民工21-40岁的比重为73.1%;以此比例推算,2011年常住乡村的12619.3万农民工中,21-40岁的农民工总量约为6277.8万人。因此,2011年全国在乡村从事农业生产的21-40岁的壮年劳动力为12009.1万人。

城市农民T超过80%在40岁以下。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2011年外出农民工中40岁以下的比重达到81.8%,40岁以上占18.2%。以此比例推算,目前,在我国12658.7万城市常住农民工中,40岁以下的农民工为10354.8万人。40岁以下的农民工为2303.9万人.

关于农民市民化问题的几个判断

巨量农民亟须市民化

全国8.8亿农业户籍人口全部需要市民化,享受市民化的国民待遇,但现阶段最迫切需要市民化的是已在城镇常住的2.6亿农业户籍人口,这些人口尚处于半城市化状态。其中,我国现有的12658.7万“县外省内”务工与“省外”务工的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生活,特别是3279万“举家外出”的农民工,大部分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其子女也已长期生活在城市,基本不可能返回乡村,但大部分没有享受市民待遇,其市民化要求强烈。

另外,若按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要求,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约60%,城镇常住人口将达8.5亿人,则2012-2020年新增城镇常住人口达1.6亿人(每年新增乡村转移人口约1800万),也需要逐步市民化。其中首先是常住乡村的12619.3万农民工,虽然其兼顾农业生产,但已在非农产业就业,文化素质、就业能力较强,市民化条件较好,市民化的要求较为迫切。

农民工文化结构与市民化需求不匹配

虽然农民工比农村居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要高,但相对城市市民而言,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仍然较低,与市民化的需求相差较大。2011年全部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包括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下同)的比重仅为23%,特别是本地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低达20.5%,而在城镇就业人员中的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为50%,城镇失业人员中的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为53.6%;全部农民工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仅为5.3%,而城镇就业人员中的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24.3%。我国农民工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进城后就业竞争力低,就业稳定性差,极大地制约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农业生产力文化素质10年间改善微小

由于文化程度较高的乡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乡村智力资源严重外流,导致乡村全职农民整体文化程度长期处在较低水平。2001年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为39%,而根据笔者测算,2011年全国35.6%的乡村全职农民的文化素质仍停留在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农业生产者文化素质10年来改善微小。

农业生产尚未出现空心化、老龄化现象

近年来,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乡村地区青年人大量减少,个别地区出现“撂荒”现象,但从全国整体上看,大量农民工的离去目前并没有导致我国农业生产的“空心化”(即大面积乡村无人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农业劳动力存量仍然充足。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我国耕地面积为20.27亿亩,201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6.79亿亩,而2011年全国19-59岁的乡村全职农业劳动力为25694.2万人,乡村全职农业劳动力的人均耕地面积为7.89亩、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为6.53亩,另有1-3亿常住乡村的农民T可以兼顾农业生产,乡村现有农业劳动力数量完全能够支撑我国农业生产与粮食生产。在土地面积不增的情况下,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农业生产也未出现“老龄化”。虽然我国乡村老人日益增多,但2011年全国乡村地区仍有1.2亿壮年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壮年劳动力的人均耕地面积也仅为17亩左右。

乡村老龄化程度重于城市

2011年开展的“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已经达到15.4%,比全国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高于城市老龄化程度。根据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2009年调查,农村老龄人口规模是城市的1.69倍,老龄化水平是城市的2.3倍,老龄人口抚养比例是城市的2.8倍。

“中城市化”是比较可行的战略抉择

大城市化带动农民市民化已经没有空间

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之间是一种倒u形关系,城市人口规模超过一定阈值后,城市生产就会走向规模不经济。根据国内外学者研究,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50万,其规模经济完全消失。而我国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人口规模已经远超过最佳规模,虽然在一些方面仍比中小城市有规模效益,但在整体上与理想城市规模相比,已经大量出现规模不经济问题,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城市甚至已经达到或超过土地资源承载极限。据《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对策》的研究与测算,京津冀地区土地资源最大人口承载力可达17080.75万-1901.07万人,最大人口密度可达1023.97-1145.08人/平方公里,而北京市2011年人口密度达到1230人/平方公里,已经超出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天津市2011年人口密度已经达到1134人/平方公里,也已经接近承受的极限。特别是在水资源方面,2011年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19立方米,天津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16立方米,远低于国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0立方米的标准,属于重度缺水。我国大城市化带动农民市民化已经基本没有空间。

大城市中大量农民工长期得不到市民待遇,处于人在城市但不能融入城市的“非农民、非市民”的“半市民化”状态,也说明大城市化带动农民市民化已经遇到“天花板”。

小城镇化带动农民市民化长期徘徊不前

小城镇由于定位、布局、体制等问题,资源、产业、人口等难以集聚,形不成规模经济和城市功能。长期以来,我国小城镇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结构简单,就业岗位缺乏;重视工业轻视商业,往往“有城无市”,没有持续的消费能力和发达的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较为薄弱,生产效率与生活质量较低。这些问题致使我国小城镇长期处于“半城市化”状态,对农民市民化的带动作用不大。2002年我国乡镇企业解决了1.33亿乡村劳动力就业,而到2011年我国在乡村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工还是1.3亿。这说明,近10年来,小城镇化基本没有带动农民的市民化,难以承担城市化的任务。

“中城市化”可能是带动农民市民化的主要途径

针对我国2.6亿农业户籍人口常住城镇、1.3亿农民工进城务工但常住乡村兼顾农业生产、2.3亿乡村老人与儿童尚需照顾的农民人口结构,在我国大城市化基本没有空间、小城镇化非农就业无法增长的情况下,应该转向以中等城市为主体的“中城市化”战略,即以中等城市和百强县城为基本单元,以建制镇为支点,建设分布式城市网络,淡化县级行政功能,优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统一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利用200个左右中等城市和县城已有的成熟基础设施与发展空间,低成本吸纳中等城市既有和从大城市析出的城市常住农民工以及其他常住城市的农业户籍人口,逐步减缓我国主要大城市的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问题。加强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本地农民工以及在“乡外县内”务工的农民工等在市镇落户定居,实现产业聚集、人口聚集、服务聚集。小城镇化是城乡分离的,小城镇仅具半城市功能。与小城镇不同,作为中城市化的支点,建制镇是市镇,即与中等城市的功能是一体的,二者不是行政联系,而是产业分工协作的统一经济区。

需要说明的是,“中城市化”战略与“市管县”、“省管县”是完全不同的。县域经济社会从本质上说,是城乡分割的,而且以传统农村为主。“市管县”、“省管县”虽然重视县域的发展,但从根本上说,是在城乡分割的框架下强化县级行政能力,因而无论是市还是省,对县域经济社会的城市化作用都是有限的。而“中城市化”战略一开始就打破县域框架,弱化县级行政能力,走市镇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路子。县在“中城市化”战略中只是一个地理或区域概念,而不是行政概念。

中等城市的适度规模有利于充分发挥工业生产与城市社区的集聚效应,利用已有的良好产业基础、教育科研条件,发展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有利于利用已有配套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开展城市建设,低成本解决住房等生活问题,大幅度减低农民市民化与公共服务的高昂成本;有利于根据生产生活需要,规划和发展低碳、智能、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以公共交通为主解决市民出行问题;有利于避免大城市和超大城市,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弊病与规模不经济。

推进“中城市化”的几点建议

把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重点放到中等城市

把高附加值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放到中等城市,依托中等城市的特色资源与产业基础,发展各具特色的高度专业化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一批高成长性、高增长率、高收入水平的中等城市,迅速缩小中等城市与大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迅速提高中等城市的就业吸引力与就业容纳能力。

大力发展中等城市绿色产业,推广清洁、低碳、高效的生产技术,打造一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宜居宜业的高品质中等城市。

以中等城市为主导,市、镇经济社会一体化布局,形成一批工业镇、农业镇、商贸镇、服务镇等。

围绕城市需求发展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购物、休闲、娱乐、旅游、商务等专业市场,大型购物中心以及网上交易平台等现代化商业设施,推动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活跃城市消费市场,拉动城市消费,提升中小城市生活质量。

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等生产业,在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同时,改善城市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增长质量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利用人口老龄化、“124”的家庭结构(即一个孩子两个中年人四个老人)以及家务劳动社会化等带来的养老、家政、医疗陪护等巨大服务需求,引导和扶持中小城市家庭与社区服务行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推动农业生产公司化

在培养职业农民与土地流转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公司化,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发展公司性质的现代农场、农庄、农业园区、农业合作社、农工商综合体等,推广生态种养模式,建设绿色加工基地,向特色、高效、品牌农业转变。在公司化的基础上,农民收入逐步实现工资化。凡是实现收人工资化的农民,无论是务工还是务农,一律享有市民待遇。

农民实行超前免费中专教育

针对农民工文化层次较低、难以在城市稳定就业、无法在城市长期生存的状况,实行农民免费职业教育政策,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青壮年农民附加3年免费中等专科职业教育,保障农民掌握一技之能,形成与城市化一致的文化结构。2009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村劳动力转移专项跟踪调查”显示,在接受过非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外出劳动力中,有稳定受雇岗位的占72.3%,而在未接受过非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外出劳动力中,这一比重只有59.6%;接受过非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的平均外出时间为283天,比未接受过的平均外出时间多出16.6天。

建立市镇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中小城市放开落户限制的基础上,以推进基本公共社会福利的均等化为突破口,逐步消除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之间的不平等待遇和差距,建立市镇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重点以农民工整体融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确保农民工及其子女能够平等接受教育、医疗、失业、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

篇9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支出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总体水平偏低,二是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直接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倍,扩大到1990年的2.2倍、2001年的2.89倍、2003年的3.23倍。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255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493元,绝对差距是7283元,相对差距是1∶3.22,城乡差距较改革之初增长了66%。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尽管农民收入同比增长,但占全社会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仍在下降,农村市场消费能力明显偏弱。

2.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也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目前,中国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体系还不完善,很多地方和企业在工业消费品的设计、生产、供应上,多是面向城市需求,而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特点的家电产品开发严重滞后,有效供给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市场的发展。况且在工业消费品生产领域,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较为普遍,现在市场大部分的商品都是针对城市消费市场,而适合农村特点的家电产品不多,从而影响整个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发展。

3.农村家电消费环境较差,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农村消费环境的落后是制约农民消费需求实现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着农民消费的实现,限制了农民消费的更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农村市场网点少,购物环境差,商品的品种和款式也单调,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限制了购物选择面。

其次是缺水缺电,严重制约了家用电器的普及。绝大部分农村的生产、生活消费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布局、规模方面,还是在档次、质量、科技含量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差距悬殊。一些地区供水、用电、道路、电视信号接转站等基本问题仍未解决好,家用电器等商品的普及严重受到限制,甚至出现了“买回的冰箱变成了碗橱、洗衣机变成米缸”的笑话。目前,全国自来水受益村只有4381个,普及程度仍较低。农村形容说:“电动洗衣机,人工上下水”;很多省份虽然消除了无电村,但是供电时间限制、电压不稳等问题也一直影响着电器商品进入农户;电讯基础设施因农村资金短缺、点多面广、铺设线路投资太大,一时难以满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使用费用远高于城市。据一份关于农村电价情况的调查报告:除了山西每度电在0.40元左右外,相当一部分省、市、自治区为0.60元~0.80元,高的达到2元~3元,远高于城市0.42元的平均电价水平,农民购头家电买得起用不起现象较为普遍。另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对住户的调查反映:农村电话费偏高,也是制约电话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次是交通不畅,制约了农村商品的流通。由于交通不便,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运不出去,不能及时换回货币影响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工业品不能顺利运过来,加大了工业品成本、抬高了价格,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实现。

二、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对策及建议

(一)政策支持

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的环境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升级价段,以“老三大件”为主要耐用消费对象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以彩电、冰箱、收录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和农业作业器械、运输机械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供电、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当今农村经济和农村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促进农村家电需求的增长,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同消费配套的基础设施。其中关键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满足消费需求的效率和效果,是阻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最大的非制度性因素。鉴于此,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农村的基础设和科技的投入,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保证农村水、电、交通、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到位。而农村地区电网、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不仅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及信息流通,更重要的是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水果蔬菜的流通、水产养殖业以及非农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作用更为突出,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对电话、电视、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据有关专家测算,电价下降40%,并提高信号接收质量,每百户彩电拥有量将新增11.5台。如果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洗衣机每百户拥有量将新增22.6台。

(二)组织支持

1.政府的支持

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现阶段农村融资渠道有限,正规金融缺位,资金市场运作极不规范。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乃当务之急。农村要探索建立一个由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等多样化金融机构组成的、具有相互竞争、内部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要探索建立农民贷款担保体系,分散农民贷款风险,健全融资渠道,进而启动农民长期抑制的消费需求。比如,农民的住房消费、家庭耐用消费品消费、教育消费等。其次要加强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农业银行农村网点的撤并,管理权限上收;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只承担粮、棉、油收储贷款业务,不与农民个人发生信贷业务,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无暇顾及;农村信用社自身难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这种金融供给抑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服务战略应进行调整,特别是对农村信用社体制的改革,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通过农村信用社来推行小额信贷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的特殊的信贷方式,专门为具有一定潜在偿债能力的收入较低的农民提供信贷服务,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增加收入。

2.企业的支持

首先企业要树立先进的市场营销观念,明确发展方向。企业要面向农村,重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开发,深入农村家电消费市场调研,在商品的品种、功能、价格、款式以及包装上要符合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开发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的产品,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产品配套服务,形成品牌比较优势,争取在服务三农和本土化经营中实现双赢。企业进农村不仅能带动农村小城镇建设,激活乡镇经济,还能更新农民的消费观念,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自身素质,改善城乡居民的购物环境。如湖北省一家土生土长的民营商贸企业,近几年来,在江汉平原的乡村刮起了“超市旋风”,到目前已经有160多家连锁店,其中79家设在乡镇甚至是村里。其设在乡镇和村级的超市经营状况良好,没有一家亏损,平均每1000平方米纯利润在10万元以上,效益好于中等城市和县城[4]。

其次企业要建立、健全农村各营业网点的维修服务网络。据调查得知,很多农民消费者提出农村家电维修网点太少,维修费用太高,维修技术人员水平太低,而且有的地方配件不足等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购买欲望。因此,维修服务网络的健全程度,决定着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3.农村居民的支持

长久以来,农村的消费观念就是轻消费,重积累;再加上农村信息不灵,农村盲目消费、盲目攀比,婚丧嫁娶讲排场、铺张浪费、搞封建迷信等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地区农民即使有钱,也不能接受城市的现代消费方式,对名优商品的了解较少,致使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的销售比较旺盛。因此,要激活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就要通过舆沦宣传工具,通过“电视村”、“电话村”等示范作用,通过补贴、赊销等手段,加以正确引导,引导农民购买名优商品,提高消费的质量,让农民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从而促进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发展。

(三)制度支持

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货币储蓄动机之一就是预防性动机。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健全,农民预防性动机较强,导致农民宁愿手持货币,也不愿即期消费。因此,国家应积极、稳妥地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促使农民放心消费。而针对农业生产的双重风险约束,政府还应该站在切实保障农民利益的角度上,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适度发展商业性农业保险。

2.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加强对农民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教育

农村消费者的利益不容侵犯,农村家电市场虽然前景广阔,但这个市场尤其是农村消费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非常脆弱,将农村当成城市淘汰家电产品的收容站,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最终受损的将是整个家电产业。

3.制定相关监督制度

2007年12月23日,财政部与商务部联合宣布,旨在扩大中国农村消费的“家电下乡”工作将在山东、河南和四川三省率先试点。三省农民将可以买到专为农村市场生产的限价家电产品,同时还可以从财政部门申领“家电下乡”补贴。如何确保该政策落实到农民身上,这就要国家有关部门指定相关的监督制度以保证农民享受到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关内容[EB/OL]./.

[2]尹世杰,王裕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中的消费经济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85-190.

[3]舒富民.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0-24.

篇10

1农业附加值低

以小麦为例,目前在我国良田亩产小麦500公斤左右,即使按现在相对高价2.0元/kg算,一亩小麦毛利1000元人民币。现在再让我们算一算每亩的投入:①浇水,一季麦子需浇水6-7次,一次电费15元/亩,7次共计105元。②施肥,播种时施复合肥25公斤/亩,季中需追加一次尿素25公斤/亩,两次共计需160元。③耕种,联合收割80元/亩,播种10元/亩,共计90元。④种子,每亩需种子12.5-15公斤,合40元左右,4项之和共计395元。收入1000元减去支出395元余605元。假设一家5口有6亩地,总共产值是3630元,平均到每一人合726元,这是在各种条件都比较理想的情况下得出。从全国范围来看有很多地方是达不到上述收入的,再加上天灾人祸,农民一年的收入是可想而知的了,这其中还没计算劳动力的问题。有人可能会说,如果能规模化经营就会增加收入。我们暂时撇开不谈此主张能不能实现的问题,那就让我们看看美国的一个农场吧:格雷格夫妇的农场和牧场,加在一起大约有3000英亩(1英亩约合6亩),农场的主要农作物是大豆、小麦、玉米和荞麦。格雷格夫妇共拥有185头母牛和8头公牛,所有这些牛都是肉牛。为了打理这个农场格雷格夫妇拥有联合收割机、四轮驱动拖拉机、风钻机、农用轨道拖车、捆草机、播种机……这些农业机械的总价值大约为22万美元。实际上,已经有20%的美国农场开始用直升机进行耕作管理,很多美国中等规模的农场和几乎所有大型农场都已经安装了GPS定位系统。在这样的现代化条件下格雷格夫妇每年需投入39万美元,收入40万美元,净收入是1万美元,即使就是这1万美元也是由于政府的补贴,如果没有补贴能维持不赔不赚的局面就算不错了。这说明了什么呢?再让我们回到前一个问题“能不能实现规模化“的问题。作者认为实现规模化经营不是不行,但它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之上的———即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这一问题解决不好谈规模化经营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2中国人的“机会主义情结”

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就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自然经济和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的小农经济具有天然的“机会主义情结”。有学者把我国的社会总结为“熟人社会”,这也正好契合了一位高校教授的社会调查,在一份调查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你有一头病猪,你会卖给谁a熟人b陌生人,被调查者无一例外都选择了b,由此可见一般。而市场经济又称之为法治经济,在一个不善于遵循规则的社会里,尤其是在一个素质较低的社会阶层里,要想只是通过简单的组成农业协会与市场经济接轨谈何容易啊!基于以上两点,提出以下思路:

2.1仅凭市场经济解决不了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农业需要国家强有力的保护和支持。

让我们先看看美国和日本吧,这两个国家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比较充分和完善的国家。在美国,农业是一个受到高度重视和保护的传统行业。与其他行业如工业、服务业相比,农民所交纳的税明显要少,额度相对较低,也没有专门针对农民的税种。除了税收优惠,联邦政府还直接对农业进行补贴。2002年布什政府颁布的新农业法规定,在今后10年里,政府对农业的各种补贴和财政支持达到1900亿美元,平均每年投入190亿美元,而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每年农业补贴不得高于191亿美元,除此之外还有完善的保险体系。在日本,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日本政府在一些税种中,一旦涉及到农业问题,就会对农业团体或农民个人实施特殊的优惠政策。从事农业的企业或个人可以在法人事业税、法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继承税和赠与税等方面得到减免。其次,日本政府为了支持和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不断调整农业政策,使日本农业处于一种十分完善的保护之中。日本农林水产省在许多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对农民优惠的政策,例如:食品安全对策;稳定农业经营,加快农业结构改革;鼓励城市居民到农村和山村落户;接受或与有亏损的农协或渔业协会合并,可以减免企业事业税、法人所得税以及财产的登记注册税,等等。日本政府还对外采用关税壁垒和技术壁垒方式,阻止外国农产品的进人,对内实施高投入、高补贴的扶助政策,为农民建立起多重保护网。日本在工业制品方面一直提倡贸易自由化,但对部分主要农产品却设置极高的关税。例如,日本的花生米关税高达500%、大米关税高达490%、小麦关税为210%。在2003年9月11日举行的世贸组织坎昆会议上,日本代表坚决反对就农产品贸易关税问题设立上限、也表示反对增加重要农产品项目的配额,不惜与美国意见相左。在技术壁垒方面,日本不断提高对农产品残留农药的检验标准,并规定进口农产品禁用日本已经作废的农药,受此影响,中国原来向日本出口的多种蔬菜和水产品被挡在日本国门之外。日本政府对农业和农民的补贴更是惊人。据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调查报告,日本对农民的补贴早已超过了农业的收入,日本农业经济存在着巨大的价格扭曲。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每年用于农业方面的补贴总额都在4万亿日元以上。2000年,日本对农业补贴的总量已经达到了6.4万亿日元,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3%,而同期的农业产值只有9.12万亿日元。日本农业生产者收入总额中有一半以上来自政府补贴。日本的经验表明,农民收入要接近城市水平,一靠政府补贴,二靠农民创业和兼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