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时间:2024-01-05 17:3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雷电灾害应急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气象科技;雷电防护;安全知识;宣传误区
中图分类号 S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81-0193-01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的深入贯彻实施,城市建构筑物防雷安全平均合格率越来越高,因建构筑物防雷不合格原因造成的雷击事件正在大幅度地减少。可是在另一个方面,人员(主要集中在农村和中小学校)在野外遭雷击的事件却在不断地增多,[1]据我们调查发现,这其中除了气候变异和环境恶化等原因导致雷击频率增高等客观因素外,还与我们在这方面的科普宣传中存在误区有一定的关系。
1 以定性的雷雨天气预报作为雷电预警信息,模糊了雷电与雷击的概念,麻痹了人们的防雷安全意识
进入21世纪后,以报纸、广播电台、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广告牌等为载体而无处不在的天气预报,作为一种公众信息,已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男女老少普遍关注的科普知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气象台站,都是以未来当地可能出现雷雨或局部可能出现雷雨这样一种定性化的天气预报,作为雷电灾害预警信息的。然而,预报毕竟是预报,预报有雷雨其结果不一定会出现雷雨,出现了雷雨虽有雷电也不一定会有雷击,因为只有在人或物体遭到雷击时才会形成所谓的雷电灾害,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尽管气象台站作出了未来可能有雷雨的预报,同时也了雷电灾害预警信息,而且确实也下了雨听到了雷声,但往往由于雷暴云离我们较远或雷暴云底离地面较高,而最终没有出现雷击事件、造成雷电灾害。更何况即便是发生了雷击,其击中建构筑物及人员的几率也是很低的(当然,虽可能遭雷击的几率很低,但只要有哪怕是一次被雷击,也足以造成严重后果)。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雷电预警信息并没有产生实际效应,而没有效应或很少产生效应的预警信息是不可能起公众警示作用的,犹如《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前些日子我们去山区农村调查,那里的很多农民朋友尤其是中老年农民朋友对我们说,农民不可能因为听了“今天、明天或是后天有(或局部有)阵雨或雷阵雨”这样一种模糊的天气预报消息,而放弃宝贵的劳动时间的,特别是在十分紧张的农忙时节(因为此时恰恰也正是多雷雨季节),除非你们能给我们提供准时准点的雷击预报信息。显然,在这样的思想观念氛围下,农村野外雷击事件逞逐年增加趋势是很自然的了。而实际上,在我们居住的城市里面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2 雷雨天外出穿胶鞋可以起防护作用的说法,混淆了市电与雷电的差别,弱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近些年来,经常有关于青少年在野外运动场上踢足球或打篮球时,因遭雷击发生集体性伤亡事件的新闻报道。与此同时,不少媒体在宣传雷电防护知识时,提醒人们在雷雨季节外出要着胶鞋,以增加人身的安全性。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即使是对于市电,除了专业用的标准绝缘胶鞋外,一般性胶鞋我们都不敢说是安全的。我们日常使用的市电电压不过数百伏,而雷电的冲击电流有数万安培到数十万安培,因此而产生的交变磁场感应电压高达万伏甚至数万伏,其瞬间能量可使局部空气温度升高至数千摄氏度,足见传统的绝缘理论及市电操作经验是不适用于雷电防护的,更不要说是一双普通胶鞋了。类似的还有如“雷雨天不宜把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杆等扛在肩上”的说法,意在警示人们:这些器具有可能引雷烧身。说羽毛球拍和高尔夫球杆能“引雷”,同样缺乏科学依据,试想,面对电流、电压特超强,温度特超高,闪击速度特超快(一般约为50~100微妙)[3]的雷电,在同一条闪击带(同一个闪击通道)中,除了较高大的物体会先于较矮小的物体遭雷击外,人的肩上是否扛有羽毛球拍或高尔夫球杆,并无什么大的区别,道理很简单,因为强大的、凌空而下的、且极速前进的雷电流不可能受制于一杆小小球拍的牵引,反之亦然,一杆小小的球拍是不可能改变强大的雷击通道的,因为它的闪击速度实在太快了,以至于快得没有任何东西能有机会去改变它。今年暑期我们去城郊调查,适遇一群正在冒雨打篮球的中学生,劝他们停止打球回到室内去(因为此时雷声隆隆且还有更强的雷雨云在快速移来),他们竟满不在乎地说自己不是在打羽毛球而是在打篮球,还穿着胶鞋呢,不会有事的。边说边继续打球。
篇2
为确保本次中考工作正常进行,维护考生和中考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有效处理中考突发安全事故,使学校突发安全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根据教育局的有关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特制定中考安全工作及应急预案。
一、成立送考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和组织我校在中考期间突发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必须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为中考排除一切障碍,确保中考万无一失。
送考安全工作及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二、预防安全事故。
突发安全事故如重大火灾安全事故,重大交通安全事故,食物中毒安全事故,外来暴力侵害事故,暴雨、雷电地质性灾害等安全事故。
三、各类事故应急预案
1、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1)学校中考工作人员负责指挥学生紧急集合疏散,迅速将事故信息立即报告教育局和有关部门。
(2)发出紧急集合信号,指挥学生按顺序疏散,及时将学生带至远离火源的安全地段。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2、乘车交通事故应急预案
指挥学生紧急集合疏散至安全地段,迅速将事故信息报告教育局和交通部门。
(3)组织保护好现场,看住肇事车辆及肇事人以备交警部门进行事故处理。
(4)及时通知受伤者家长。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5)积极配合交警搞好事故处理。
3、食物中毒应急预案(2)迅速向教育局及卫生防疫部门报告。
(3)做好所有食物食品取样工作,以备卫生部门检验。若是食用宾馆外食物所致,也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取样。
(4)迅速排查食用致毒食物的师生名单,并检查他们的身体状况。
(5)及时通知家长并做好家长和家属的工作。
(6)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诊治、调查事故和处理等工作。 nn40.com
4、外来暴力侵害事故应急预案
(1)发现不良分子对考生或中考工作人员进行袭击、行凶等暴力侵害时,要采取积极措施组织人员进行制止或疏散。同时及时报警110请求援助。
(2)将受伤师生及时送医院就诊救治,及时上报教育局。
(3)迅速配合公安部门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并做好有关材料的收集工作。
(4)通知受伤者的家长。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5、暴雨、雷电灾害等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1)中考途中发生暴雨、雷电等地质性灾害,各班送考教师要认真清点学生人数,核查学生安全情况。
(2)对无法及时赶到考场的学生,各班送考教师要及时向学校领导小组和教育局汇报。
四、报告程序:
2、考生在中考时发生以上安全紧急情况,应立即报告教育局 nn40.com 和有关部门。
3、上报做到及时、准确、全面、不漏报、不虚报。报告内容为: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的简要情况等。
五、具体要求:
1、领导小组成员和相关老师,要加强责任心,不可马虎大意,要确保考试完满成功。
2、各班送考教师负责组织学生,在规定的地点按时收发保管好学生准考证,负责检查学生休息,不得使学生有一人掉队,及时处理学生间存在的可能影响考试的安全隐患,发生意外事故或伤害,要在第一时间通知学校领导,作好善后工作,不得影响中考。其他教师要各负其职,以身作则,以大局为重,克服困难,顺利完成中考任务。
3、有关工作人员,因责任心不强,造成重大责任事故,要追究其责任。
篇3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气象灾害的防御,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从事气象灾害防御活动的,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所造成的灾害。
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将气象灾害的防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全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六条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联防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和监督检查。
第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学校应当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气象等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的气象灾害防御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八条 国家鼓励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支持气象灾害防御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技水平。
第九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在气象灾害发生后开展自救互救。
对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预 防
第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等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的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按照气象灾害的种类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根据气象灾害分布情况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划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域。
第十一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域,编制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特点,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第十二条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当包括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和现状、防御原则和目标、易发区和易发时段、防御设施建设和管理以及防御措施等内容。
第十三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建设,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十四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工程建设标准,应当考虑气象灾害的影响。
第十五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气象灾害防御需要,编制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报国务院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预防与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措施和保障措施等内容。
第十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气象灾害特点,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协助本地人民政府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和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工作。
第十八条 大风(沙尘暴)、龙卷风多发区域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防护林和紧急避难场所等建设,并定期组织开展建(构)筑物防风避险的监督检查。
台风多发区域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海塘、堤防、避风港、防护林、避风锚地、紧急避难场所等建设,并根据台风情况做好人员转移等准备工作。
第十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本地降雨情况,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排水设施检查,及时疏通河道和排水管网,加固病险水库,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堤防等重要险段的巡查。
第二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本地降雪、冰冻发生情况,加强电力、通信线路的巡查,做好交通疏导、积雪(冰)清除、线路维护等准备工作。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根据本地降雪情况,做好危旧房屋加固、粮草储备、牲畜转移等准备工作。
第二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高温来临前做好供电、供水和防暑医药供应的准备工作,并合理调整工作时间。
第二十二条 大雾、霾多发区域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加强对机场、港口、高速公路、航道、渔场等重要场所和交通要道的大雾、霾的监测设施建设,做好交通疏导、调度和防护等准备工作。
第二十三条 各类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安装雷电防护装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防雷标准的规定。
对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设计文件进行审查,应当就雷电防护装置的设计征求气象主管机构的意见;对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进行竣工验收,应当同时验收雷电防护装置并有气象主管机构参加。雷电易发区内的矿区、旅游景点或者投入使用的建(构)筑物、设施需要单独安装雷电防护装置的,雷电防护装置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由县级以上地方气象主管机构负责。
第二十四条 专门从事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取得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资质证:
(一)有法人资格;
(二)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必要的设备、设施;
(三)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完备的技术和质量管理制度;
(五)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
从事电力、通信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单位的资质证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国务院电力或者国务院通信主管部门共同颁发。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设计、施工资质的单位,可以在核准的资质范围内从事建设工程雷电防护装置的设计、施工。
第二十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本地气象灾害发生情况,加强农村地区气象灾害预防、监测、信息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二十六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以及城乡规划编制中,应当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第三章 监测、预报和预警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建设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健全应急监测队伍,完善气象灾害监测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完善气象灾害监测信息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第二十九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完善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系统,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和与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有关的单位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按照职责开展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工作,并及时向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灾害防御、救助部门提供雨情、水情、风情、旱情等监测信息。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组织开展跨地区、跨部门的气象灾害联合监测,并将人口密集区、农业主产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重要江河流域、森林、草原、渔场作为气象灾害监测的重点区域。
第三十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向社会统一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及时向有关灾害防御、救助部门通报;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种类和级别,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
第三十一条 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应当及时向社会播发或者刊登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根据当地气象台站的要求及时增播、插播或者刊登。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并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在交通枢纽、公共活动场所等人口密集区域和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建立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接收和播发设施,并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转。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确定人员,协助气象主管机构、民政部门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应急联络、信息传递、灾害报告和灾情调查等工作。
第三十三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做好太阳风暴、地球空间暴等空间天气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
第四章 应急处置
第三十四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情况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及时作出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的决定,向社会公布,并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并向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
发生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大范围的气象灾害,并造成较大危害时,由国务院决定启动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影响范围、强度,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临时确定为气象灾害危险区,并及时予以公告。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发生情况,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情况紧急时,及时动员、组织受到灾害威胁的人员转移、疏散,开展自救互救。
对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采取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实施,不得妨碍气象灾害救助活动。
第三十七条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所属的气象台站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和评估,启用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开展现场气象服务,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变化趋势和评估结果,为本级人民政府组织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应的应急工作。
民政部门应当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开展受灾群众救助工作,并按照规定职责核查灾情、灾情信息。
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医疗救治、卫生防疫等卫生应急工作。
交通运输、铁路等部门应当优先运送救灾物资、设备、药物、食品,及时抢修被毁的道路交通设施。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当保障供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安全运行。
电力、通信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做好电力、通信应急保障工作。
国土资源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工作。
农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农业抗灾救灾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工作。
水利主管部门应当统筹协调主要河流、水库的水量调度,组织开展防汛抗旱工作。
公安部门应当负责灾区的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维护工作,协助组织灾区群众进行紧急转移。
第三十九条 气象、水利、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海洋等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发生的情况,加强对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联合监测,并根据相应的应急预案,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
第四十条 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应当及时、准确地向社会传播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急处置情况。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的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趋势信息以及灾情发展情况,按照有关规定适时调整气象灾害级别或者作出解除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决定。
第四十二条 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调查,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或者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
(二)未按照规定采取气象灾害预防措施的;
(三)向不符合条件的单位颁发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资质证的;
(四)隐瞒、谎报或者由于导致重大漏报、错报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五)未及时采取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
(六)不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采取气象灾害预防措施的;
(二)不服从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决定、命令,或者不配合实施其依法采取的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无资质或者超越资质许可范围从事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的;
(二)在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中弄虚作假的。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一)擅自向社会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二)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未按照要求播发、刊登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三)传播虚假的或者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的灾害性天气信息和气象灾害灾情的。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中国人民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按照中央军事委员会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八条 本条例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
(新华社北京讯,2月3日《人民日报》)
篇4
前期我镇普降暴雨,溪道水库水量普遍上涨,目前处于高水位运行状态。据市气象局预报,23—24日我镇仍将有一次明显的降雨过程,雨量大到暴雨,为切实做好强降雨防范和应对工作,特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防汛值班和应急处置。
镇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和各行政村(社区)、企事业单位防汛指挥部的负责人要按预案规定上岗到位,按照职责分工,服从统一指挥,协同作战。各地各部门负责人要靠前指挥,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岗。要及时掌握雨情、水情和灾情,科学调度,及时处置洪涝灾害,并按规定迅速向上级报告汛情、险情和灾情。
二、切实抓好山塘、水库安全管理,确保安全度汛。
行政村(社区)、企事业单位要对各类防汛设施进行再次检查,确保设施完好。同时,加强对山塘、水库的巡查力度,加密巡查次数,严格水库控制运行,超过汛限水位的水库必须尽快降到汛限水位以下,并严格落实病险水库安全度汛措施和水库下游人员转移等应急预案。
三、及时做好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针对当前降雨量大,土壤含水量高,极易发生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的情况,各地要启动应急预案,进入应急状态,值班指挥人员到岗到位;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责任人要加密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防灾应急队伍要做好应急抢救准备,灾害威胁区域内的人员要做好避让、撤离工作,并将撤离情况及时报市地质灾害防灾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防御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预案,加强灾害易发区、山区在建公路、削坡建房居民点等的监测和巡查,发现险情,及时预警,及时转移危险区域的群众,确保人员安全。
四、着重抓好在建工程的度汛安全管理。
各行政村(社区)、机关各办(所、中心)线及有关单位要对相关在建工程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确保工程安全度汛。特别是涉水跨河工程的安全度汛工作要进行再检查,严格落实防汛责任和各项度汛措施。同时,进一步完善业主负责,参建各方共同参与的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在建工程和施工人员的安全度汛。
五、积极做好雷电灾害防范工作。
当前时值初夏,是我镇雷电、冰雹和大风(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灾害多发季节,易造成简易建筑、棚架、广告牌、围栏(墙)等倒塌损坏,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地要积极做好隐患排查和整改,对上述设施实施加固或拆除工作,同时做好防范雷电灾害相关的检测、隐患整改和防雷宣传工作,消除不安全隐患。
六、进一步做好抗洪排涝工作。
各行政村(社区)、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要按照防大汛、抗大灾的要求,进一步动员全镇广大力量,迅速行动、加强配合,全力投入到抗洪排涝斗争中来。要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地区、重点部位的抗洪排涝工作,对山塘水库、小流域山洪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城乡低洼区等重点地区和部位,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落实责任,加强巡查;对已发生内涝的地区,要安排充足的抽排机械和人员,将内涝积水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加强溪道清障工作,对影响行洪排涝的障碍物,应组织力量及时清障。要千方百计安排好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组织力量对受淹农田尽快排涝,加强田间管理。要做好被毁蔬菜基地的灾后抢播补救工作,确保城乡市场“菜篮子”供应,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篇5
一、大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继续加强气象综合监测系统建设。加强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综合监测体系的统筹规划,进一步完善中尺度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增设城多要素地面自动气象站,开展能见度自动监测和土壤水份自动监测站建设,加快以车载式流动地面观测站为主的移动气象应急系统建设。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监测,提高区域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实现对重要水库、重点江河流域、气象灾害防御脆弱区、重要交通干线和枢纽的气象灾害监测。
(二)着力提高气象灾害预测预报能力。建立和完善、县两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逐步建立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测预报。
(三)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机制。依托气象部门气象信息系统,逐步完善和扩充气象影视、气象手机短信预警系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气象信息的与传播,建立畅通、有效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加快农村乡镇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建设,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
二、努力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按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进一步制订和完善各类专项应急预案。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及时组织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二)切实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加大对人工增雨作业系统的投入,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努力缓解城乡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用水的紧张状况。加强对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加大防雷行政执法力度,加强检测,开展对重点工程、危化物品生产储存场所及人员密集公共场所等建设项目的雷击风险评估。强化农村防雷减灾工作。
(三)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商业中心、各类商场、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及时准确接收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乡、村两级要充分发挥气象协理员、水库堤防安全巡查员等队伍的作用,扎实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递和帮助群众转移等防灾避险工作。
三、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一)积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特别是对容易发生气象灾害的重点区域、公共场所和人群密集场所等进行隐患排查,全面调查收集本行政区域历史上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因素,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同时,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人员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二)认真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特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认真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三)努力提高全社会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加大对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力度。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培训的内容,切实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指挥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公众抗御各类气象灾害的信心。
四、进一步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
(一)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格局。
篇6
二、学校的水、电、气及食堂锅炉的安装,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单位的设计要求,根据国家有关强制性的标准进行选址、施工和安装。
三、完善减灾、防灾基础设施和设备,配备必要的安全消防设备、逃生自救器具、应急照明灯和应急广播系统等。在紧急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应急避难场所等地,要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
对原有建筑消防通道不符合现有消防要求的要限期进行整改。
四、学生宿舍、校园内教职工宿舍、食堂、实验室、教室、电脑室、图书室、会议室等人群集中场所列为重点监控部位,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及时排除各类安全隐患。
五、落实房屋安全防范措施,建立每房一档的房屋档案,把房屋产权人、使用人、主管部门等相关情况资料都记录在档,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凡危房必须根据规定进行处置:
B级危房的处置:立即抢修,消除安全隐患,经资质单位验收合格,方可恢复使用。并加强日常监控,保证房屋使用安全;
C级危房的处置:立即抢修、消除安全隐患,经资质单位验收合格,方可恢复使用。不能马上修缮的,不得使用,要指派专人加强监控,防止升级为D级危房。
D级危房的处置:立即拆除。暂不能拆除的不能改作他用,在危房周边设置隔离带和警示标志,严禁师生进入。
危房解危的安全技术措施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单位实施,并经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监理,报房屋安全鉴定部门鉴定。
六、定期开展消防安全隐患检查和避雷、防雷设施安全检测。对电路、锅炉、煤气、化学物品等易引发火灾的设施、物品重点进行检查,对避雷、防雷设施进行安全检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七、加强日常消防安全管理。指定专人,对办公楼、教学楼、综合楼、实验室、宿舍、食堂、浴室、文体活动等场所开展日常消防安全检查,特别是加强对学生宿舍的用电、用火安全管理和检查,建立消防检查记录台帐制度。
八、对师生员工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向师生员工宣传安全用电、安全用气、实验操作等消防安全知识,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提高应对火灾险情的能力。
九、学校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指导学生预防事故和实施自救、逃生、紧急避险的方法和手段。
十、学校要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和安全信息报送制度。
管理职责
十一、各校要加强对校舍安全工作的领导,把校舍安全工作作为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校长亲自抓,层层分解任务,明确工作责任。校长对本单位校舍安全负主要责任。
应急处理
十二、各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落实防洪水、防台风、防雷电、防地质灾害、防火等灾害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校舍安全预警体系。应急预案要体现及时性、有效性。已经制订的应急预案,要根据学校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修订完善。
篇7
一、总则
1、编制目的
2、编制依据
3、适用范围
4、工作原则
二、组织体系
1、应急指挥机构组成
2、主要职责
三、预警预防
1、信息监测、预测与报告
2、预警预防行动
3、预警支持系统
4、预警级别的确定
四、应急响应
1、应急预案启动
2、应急响应措施
3、信息共享和处理
4、应急通信方式
5、重大气象灾害评估
6、信息
7、应急结束
五、后期处理
1、重大气象灾害成因分析
2、灾害保险证明
六、应急保障
1、通信与装备保障
2、技术储备与保障
3、宣传、培训和演习
七、附则
1、奖励与责任追究
2、预案管理与更新
3、解释
4、实施日期
ax
一、总则
1、编制目的
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全面提高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中国气象局《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江苏省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和《扬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制定本预案。
3、适用范围
⑴重大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道路结冰、龙卷风等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涉及公共安全的气象灾害。
⑵本预案适用于高邮市行政区域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报、警报等应急工作。
4、工作原则
⑴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原则。
⑵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
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⑶应急工作应当坚持防灾与抗灾并举、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⑷应急工作应当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做到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形成应急处置合力。
二、组织体系
1、应急指挥机构组成
市气象局成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各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
市水务、民政、财政、新闻、通信、供电、卫生、农林、交通、公安、环保、国土、发展改革、经贸、教育、保险、驻邮部队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各自职责,配合做好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
2、主要职责
气象部门:负责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预测及警报,并及时有效地提供气象服务信息;为市人民政府启动和终止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组织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负责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审核和上报工作;组织实施增雨、消雾、防雹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具体协调处理在实施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中的有关问题;承担其他应急预案中规定的相应职责;完成市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水务部门:负责协调处理防汛抗洪工作的有关工作,落实各项防御洪水措施,及时提供并共享水文信息。
民政部门:负责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后灾民的救助与转移工作,组织灾害调查,并做好救灾募捐款物的接收与发放工作。
财政部门:按规定做好重大气象灾害气象服务资金保障工作。
新闻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播发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预测、警报等信息,做好有关广播电视宣传动员和新闻报道。
通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利用短信等方式播发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预测、警报等信息;尽快恢复被破坏的通信设施,保证各种气象信息传递和报送的通信线路畅通。
供电部门:负责协调电力应急工作,保证重大气象灾害信息传递、报送和重大气象灾害发生现场气象服务工作的电力供应保障,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用电及企业生产经营用电。
卫生部门:负责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后灾区伤员的救治和灾区防疫工作。
农林部门:负责协调农业生产应急工作,及时提供并共享农林业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方面的灾害性损失。
交通部门:负责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后抢险道路的畅通,保障交通安全,做好车站、码头等处交通秩序维护和人员安全。
公安部门:负责对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后对交通道路等重要地点进行管制,迅速恢复和保证社会治安秩序。
环保部门:及时提供并共享环境资源等信息,做好灾区水源检测、保护等工作。
国土部门:及时提供并共享地质灾害等信息,积极做好有关地质灾害的应对。
发展改革、经贸等部门:调配预案实施后的相关物资,保障市场供应,保证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地气象服务人员的正常工作。
教育部门:负责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前后在校师生的疏散工作,并迅速恢复灾后正常的教学秩序。
保险部门:负责灾后企业、群众的财产保险理赔工作,保障灾后重建需要。
驻邮部队:协助有关部门进行抢险救灾、失踪人员搜救、被困人员解救等工作。
三、预警预防
1、信息监测、预测与报告
⑴气象灾害信息来源
市气象局应当做好灾害性天气气候监测、预测预报、警报工作,及时提供警报、实况和气象灾害信息。
其他有关部门、组织和个人应当向市气象局提供气象灾害实况情况。
⑵气象灾害信息内容
灾害性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可能造成的影响;
灾害性天气实况,包括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情况、灾害性天气过程实况,以及灾害性天气可能造成的影响;
气象灾害灾情,包括因气象服务而减少损失的情况等。
凡符合《重大突发性气象灾害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规定报送标准的,应当按规定的格式、标准和程序,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有关规定报送上述内容。
⑶气象灾害信息审核
市气象局得到气象灾害信息后,经审核符合省气象局规定上报标准的,由市气象局主要负责人或其授权的负责人签发后,在2小时内上报江苏省气象局,并经省气象局确认后,直接上报国家气象局值班室和所属决策服务中心。
⑷气象灾害信息报送
气象灾害信息的报送可以采用业务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传真等方式传递,并通过电话确认。
市气象局应当24小时值班,得到信息后及时审核、处理。
2、预警预防行动
市气象局根据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警报信息,对可能发生重大气象灾害的情况,立即进行相关工作部署,并上报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别做好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的配合准备,确保预案的顺利实施。
3、预警支持系统
⑴市气象局:加强气象灾害预警支持系统建设,保证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顺利进行。
建立和完善以灾害性天气监测、气象预报分析处理、气象信息传输、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重大气象灾害信息综合加工处理为主体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警能力。
建立重大气象灾害信息综合收集评估系统,为市人民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和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综合信息平台,实现重大气象灾害信息资源共享。
⑵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按照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建立和完善本部门互联共享重大气象灾害紧急处置信息系统。
4、预警级别的确定
按照灾害性天气气候强度标准和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定为四级预警:
⑴Ⅰ级预警(红色)。在高邮市行政区域内,气象局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省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极大(特别严重)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5级、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达5级。
⑵Ⅱ级预警(橙色)。在高邮市行政区域内,气象局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省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特大(严重)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4级、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达4级。
⑶Ⅲ级预警(黄色)。在高邮市行政区域内,气象局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省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重大(较重)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3级、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达3级。
⑷Ⅳ级预警(蓝色)。在高邮市行政区域内,气象局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省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较大(一般)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2级、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达2级。
四、应急响应
1、应急预案启动
⑴四级启动。在高邮市行政区域内,根据发生或可能发生Ⅳ级气象灾害预警,市气象局应当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市气象局启动内部相关应急程序,并上报高邮市人民政府和扬州市气象局。
⑵三级启动。在高邮市行政区域内,根据发生或可能发生Ⅲ级气象灾害预警,由扬州市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市气象局根据扬州市气象局的指令,启动内部相关应急程序,并上报高邮市人民政府。
⑶二级启动。在高邮市行政区域内,根据发生或可能发生Ⅱ级气象灾害预警,由省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市气象局根据省气象局和扬州市气象局的指令,启动内部相关应急程序,并上报高邮市人民政府。
⑷一级启动。在高邮市行政区域内,根据发生或可能发生Ⅰ级气象灾害预警,由国家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市气象局根据国家气象局、省气象局和扬州市气象局的指令,启动内部相关应急程序,并上报高邮市人民政府。
2、应急响应措施
⑴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后,市气象局应当按照规定的应急程序做好应急响应。
⑵市气象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话、网络等方式向社会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报预测、警报信息。
⑶其他各部门应当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立即做好相应的应急启动工作。
3、信息共享和处理
⑴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服务、灾情等信息实行分级上报,由市气象局归口处理,实现共享。
⑵重大气象灾害信息的报送和处理,应当快速、准确、翔实,重要信息应当立即上报,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准确掌握的信息,应当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了解情况,随后补报详情。
⑶重大气象灾害涉及境外人员伤亡、失踪、被困时,应当按有关规定向有关机构报告。
4、应急通信方式
市气象局应当保证24小时通信畅通,并将值守电话和辅助通信方式向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及市人民政府报告。
5、重大气象灾害评估
⑴市气象局负责组织本市行政区域内所发生重大气象灾害的评估。
⑵重大气象灾害评估结果及时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
⑶重大气象灾害评估结果可作为重大气象灾害救助、赔偿的依据。
6、信息
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启动后,市气象局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布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等信息。
7、应急结束
除国务院、省、扬州市气象主管机构按职责决定终止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外,本市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的终止,由市气象局根据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趋势信息和灾情发展情况,决定是否终止相应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决定终止,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报告。
五、后期处置
1、重大气象灾害成因分析
市气象局应当组织专家对重大气象灾害成因进行分析,并报市人民政府。
市气象局应当及时进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技术总结和服务情况、效果分析。
2、灾害保险证明
市气象局应当做好为保险机构办理受灾人员和财产的保险理赔事项提供准确的灾情信息证明。
六、应急保障
1、通信与装备保障
⑴以现有的气象通信网为主体,建立跨部门、跨地区,有线和无线、地面和卫星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稳定可靠的气象信息通讯系统。
⑵建立反应迅速、灵活机动的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通信系统,确保应急期间通信畅通。
⑶市气象局应当根据需要,在抢险救灾现场建立移动气象台或现场气象服务保障系统,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气象保障。
⑷有关单位应该加强对重要通信设施、传输线路和技术装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养护,配置备份系统,建立健全紧急保障措施。
2、技术储备与保障
建立相关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技术支持系统,组织开展重大气象灾害预警、预测和应急处置技术研究,做好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技术储备。
3、宣传、培训和演习
⑴市气象局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各种媒体,加大对防御重大气象灾害的宣传。
⑵市气象局应当对本级应急工作人员进行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组织本部门人员开展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演。
七、附则
1、奖励与责任追究
⑴奖励:对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表现突出而英勇献身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追认为烈士;对因参与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⑵责任追究:市气象局以及有关工作人员由于,导致漏报、错报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四十条规定追究相应的责任。发生重大气象灾害后,有关部门谎报灾情或者知情不报,或者拒不履行本预案规定的应急处置职责,或者拒不配合、阻碍、干涉灾情收集和救助工作,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其改正,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对其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2、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制定后,需根据高邮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的进程等情况,及时对本预案进行评审与修订,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市水务、民政、财政、广电、通信、供电、卫生、农林、交通、公安、环保、国土资源、发展改革、经贸、教育、保险、驻邮部队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本预案公布后,根据本预案的要求并结合部门职责,制定本部门和单位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
3、解释
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分为较大、重大、特大、极大四级,具体标准由省级及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制定。
本预案由高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篇8
一、总则
1、目的
为提高学院整体防汛防台和抗风险能力,确保迅速、高效、规范、有序地开展防汛防台应急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台风、暴雨、雷电、洪涝等自然灾害事件造成的危害,保护广大师生员工生命和学院财产安全,保证教学、科研和生活正常秩序,制定本预案。
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上海市防汛条例》、《教育系统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上海市城市防洪排水规划》、《上海市防汛防台专项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
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学院所辖校区、各部门应对台风、暴雨、雷电、洪涝等自然灾害的防范及应急处置工作。
4、工作原则
1) 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原则。防汛防台工作要把最大程度地保障、保护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努力消除各类次生、衍生灾害,把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控制到最低。
2) 坚持"统一领导,条块结合"的原则。防汛防台工作实行院长负责制,各校区、各部门防汛防台工作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督促和指导,同时接受本区域防汛部门的统一领导。
3) 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原则。防汛防台工作坚持以防为主,常备不懈,认真做好应对自然灾害的各项准备,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演练,不断完善组织体系,遇到突发事件要结合日常防范措施,科学组织、快速反应、果断处置。
4) 坚持"协调配合,快速反应"原则。学院防汛防台领导小组要加强协调指导,建立应急处置的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生紧急情况,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迅速到位,职责明确,正确应对,协调一致,果断处置,力争把问题解决在最初,将损失减小到最低。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
1、学院防汛防台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组 长:院长。
副组长:分管副院长。
成 员:由学校后保处、办公室、学生处、经济贸易系、健康安全系、公共管理系、人文艺术系等处室系部主要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组长全面负责,副组长协助组长进行各项组织协调、统筹管理工作,各组负责人各司其职主动应对现场防汛防台的各种情况,做好各项防御和应急工作的管理、组织、沟通、布置、处置以及指导、部署下属进行防汛防台工作。
2、应急联动机制
按照"有效控制、快速解决"的原则,学院防汛防台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与市、区各有关委、办、职能部门以及各校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各校区、各部门有责任配合学院积极参与防汛防台的应对工作,服从统一指挥,努力做好各项防范和应急工作,完成任务,把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三、应急措施
1、防汛防台期间根据情况随时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领导带班、干部值班,相关人员到场,坚守岗位,不能离岗、脱岗和代岗,密切关注通讯、广播、上级部门的电话和传真,并将有关信息及时通报传达,认真做好值班记录,保持上下各级各类通讯畅通;
2、后保处、物业公司、绿化、食堂等部门要将所有房屋和校园环境设施等进行严格细致的检查,不留死角,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和处理。要高度关注排水防涝、高空坠物、雷击、地陷倒塌、漏电触电等情况的出现,做好排查工作,掌握学校的防汛防台状况。
3、成立防汛防台抢险队,对突发事件进行紧急抢险救助。
4、紧急情况下停止一切施工操作、户外和校园活动,关闭危房,对水电气等重要设施设备进行重点安全保护,并进行人员紧急疏散转移避险。
5、出现险情或灾难时,各部门建立半小时通报制,及时将现场防范情况和防范动态报防汛防台领导小组;防台防汛领导小组组长必要时与有关抢险部门联系,请求援助。
6、紧急做好各类物资供应工作。后保处、办公室在汛期负责采购、储备各种防汛物资和师生的生活必需品。
7、把学生安全和人的生命放在首位,不组织学生参加抢险,遇险时首先抢救人员。
8、防汛防台警报解除后,立即补充各类防汛抢险物资,加固设备,以备随时之需。并及时总结汛期的经验教训,提高防变能力,完善措施,改进工作。
四、防汛防台不同时期的应急预案内容
1、四级预案
按市防汛办的蓝色预警信号的响应要求,我院防汛防台机构和各负责人必须到位,加强值班,严格执行报告制度,执行市教委的四级响应提示,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值班领导和人员遇到突发事件或灾情,及时下达临时紧急处置指令,并迅速向上级领导汇报。做好防汛值班记录,检查学院各部门防汛值班到岗到位情况。
2、三级预案
按市防汛办的黄色预警信号的响应要求,我院防汛防台工作领导组成员和防汛防台抢险队全部到位。防汛防台领导小组及时向全院师生通知防汛信息,通报风情、水情、雨情、雷情。同时加强值班,进一步检查落实各项防汛应急措施,组织防汛抢险队伍紧急排查、快速处置,严格执行市教委的三级响应提示,并落实好抢险物资器材和生活必需品,严阵以待。各值班人员要认真做好防汛值班记录,及时汇报汛期最新动态。
3、二级预案
按市防汛办的橙色预警信号的响应要求,当遭受暴雨袭击或有关部门紧急警报时,我院防汛防台领导小组将立即召开防汛防台紧急会议进行紧急部署、快速行动。此时把防汛防台作为压倒一切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防汛防台领导小组将按防汛指挥网络形成指挥体系,各部门和有关人员则按各自的职责进入工作岗位,高度戒备。严格执行市教委的二级响应提示,加强24小时值班,加强对重点场所和设施设备的看护防范,并强化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协助。强调"一个声音,统一行动".
4、一级预案
按市防汛办的红色(最高)预警信号的响应要求,遇特大暴风雨和突发性灾害天气时,学院将严格执行市教委的一级响应提示,一级战备,主要领导进入指挥岗位,全力投入抢险工作,迅速组织人员及时检查疏通地下排水管道,做到排水畅通;将组织专门力量,对学院易倒塌、易滑坡、易积水情况进行监测,及时报告灾情,监督有关人员紧急到位、到岗,确保学院排涝设施全过程、满负荷运转,必要时及时组织足够的临时排涝设施进行强排。并在任何情况下,以保护生命作为第一原则。当遇到暴风雨袭击发生险情时,学院将及时把师生疏散转移到安全地点,并紧急报告上级部门。如发生灾情,将根据情况,迅速联系有关部门及时赶赴现场,做好抢救、转移和救灾工作。
五、后期处置
汛期过后,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抢险物资补充工作。根据物资消耗情况和常规防汛的要求,及时补充到位,并整理整顿剩余物资,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器材。
2、环境整治和损毁设施修复。结合常规维护维修工作,对在汛期中损毁的设施设备和环境进行清查、整治和维修,尽快修复。
3、保险工作。及时处理各类保险事务,鼓励和增加新的保险。
4、防汛防台经验总结工作。全面分析、评估和总结汛期的各项防范和应急工作,改善措施,提高防抢能力,成文上报,为今后工作打好基础。
篇9
【关键词】电力应急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全社会用电需求急剧增加的同时对电力可靠性供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医院、地铁、机场等涉及民生要害的重要部门、公共场所,一旦出现大面积、长时间的停电,将会造成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近年来,因频发的自然灾害引起停电事件接连不断,如2005年9月26日达维超强台风引起的海南长时间停电,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引起的大面积停电,2008年1月份云南、贵州、湖南等地出现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导致当地电网遭到严重破坏,诸如此类种种灾难性突发事件引发的大面积、长时间的停电事件,严重威胁了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因此,电力企业在发展电网建设、规范人员行为和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及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1.电力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
1.1 电力突发事件
1.1.1 电力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内、外部人员伤亡、电力供应中断、财产损失、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影响,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紧急事件。
1.1.2 电力突发事件按照其发生的过程、性质和机理,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四类。诱发电力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自然灾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自然灾害包括台风、暴雨、洪涝、地震、雷电、覆冰等;内部因素包括电力自身设备原件故障、内部人员误操作等;外部因素包括外部人为破坏、外部施工破坏和用户设备故障等原因。
1.2 电力应急管理
电力应急管理可定义为电力行业为应对电力突发事件而采取的,涵盖突发事件应对的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全过程的有计划、有组织和系统性的行为。具体过程是首先对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进行专业的分析,然后结合社会各界的电力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对突发事件进行危害预警,同时对突发事件采取最优的解决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包括了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的整个过程。
1.3 电力应急机制
电力应急机制主要是指电力行业的各个内部组织、各个组织之间和外部组织之间为应对电力突发事件进行的相互配合、合作的工作机制。
2.电力应急管理现状
鉴于对目前电力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一些研究,电力应急管理现状主要存在重要性认识不足、预案不科学、预警和救援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2.1 应急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企业由于电网结构、设备状况、地理位置、人员结构和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安于现状,认为不可能或未认识到可能发生某些突发事件,对电力安全应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应急管理工作尚未规范化、常态化,如建立了组织架构但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不够;应急预案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应急演练流于形式,为演而演;各层级人员应急知识缺乏和处置能力不足,对停电的影响分析不到位,无法有效应对电力突发事件,导致事故的进一步扩大,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和严重的财产损失。
2.2 应急预案科学性不足
应急预案是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指挥和援救计划,一般建立在综合防灾规划上。国家曾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以及其他有关文件,但是很多地区仍然未严格执行,没有针对本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编制应急预案;或者没有进行应急预案的评审,企业内部部门之间未有效衔接和协作,处置工作混乱无序。没有对电力突发事件进行系统的、完善的、具有针对性的演练,不能验证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应急预案的科学性不足造成电力突发事件发生后,无法根据预案措施进行及时救援。
2.3 应急预警机制不完善
电力突发事件具有潜在性、复杂性和广泛的影响性,并且破坏力较大,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预警来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及时采取防范措施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地方都缺少相应的电力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无法对突发事件进行提前预警防范,尤其是几十年难遇的自然灾害,只能等待突发事件发生后进行被动的救援。
2.4 应急救援能力不足
应急救援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相应的应急预案,突发事件来临时,不清楚该做什么,如何做;二是应急救援组织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性组织能力;三是突发事件发生后,缺乏交通、运输等条件无法及时评估出损失和所需人力和物力,影响了应急救援的及时性;四是救援人员救援技能不娴熟和指挥系统的专业性不强,造成救援效率和质量不高。
2.5 应急抗灾基础薄弱
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频发的自然灾害,电力企业的电网和设备面临严峻的考验,而电网结构和设备质量又是决定企业应急抗灾能力的重要基础,能直接影响突发事件所带来灾害损坏程度。目前国内电力企业的大部分网架结构和设备的抗灾能力设计都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台风或冰灾过后,电网瓦解、设备设施严重损坏轻易可见。因此,基础薄弱是电力企业做好应急管理亟需解决的问题。
3.电力应急管理现状解决对策
3.1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对应急管理的认识
为了避免电力突发事件造成严重的后果,电力部门应对工作人员进行电力应急管理的理论培训,增强相关工作人员对电力应急管理的认识,并加强电力应急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同时,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应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并进一步明确各组织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职能,落实应急管理的责任。从而建立起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
3.2 加强指挥中心及救援系统建设,落实应急预案
加强指挥中心及救援系统的建设,重视电力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落实,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的利用,能够对电力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应对,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加强指挥中心及救援系统建设,能够为电力应急管理提供全面的技术、设施和救援人员,并通过各个部门的配合与合作实现对电力突发事件的处理。电力应急预案具有信息采集、管理、应急预警、调度指挥、辅助决策、电子预案、资源管理和信息等应急管理功能,因此只有将电力应急预案有效的落实,才能真正及时开展电力突发事件的救援工作。
3.3 完善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和信息传输
预测和预警是预防和减少电力突发事件的第一步,安装先进的预警设备和监控设备,能够有效地进行电力突发事件的预警和信息传输。电力应急管理的预警主要是对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和人员损伤等状况进行预测,同时还能够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并采集各项数据,实现对电力突发事件的专业性预测。
保证应急信息传输的通畅,才能在第一时间对突发事件进行现场视频和图像信息等进行的采集和传输,信息及时传输至应急指挥中心,从而实现应急措施迅速制定,并安排应急人员和物资等。
3.4 加强安全基础工作,提高电网抵御事故风险的能力
结合实际情况,加快电网发展,强化安全管理,完善预防措施,不断夯实电网安全生产的基础。一是要加快电网建设和发展,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在电网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涉及电网安全的重大问题,不断夯实电网安全运行的物质基础,提高电网的输电能力,加强电网抵御重大故障的能力。二是要坚持“严、细、实”的安全生产工作作风,认真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及有关部门的要求,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三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细化隐患排查标准,推进重大隐患、重大危险源的登记建档和安全现状评估,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和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体系,实现隐患排查、有效治理和持续改进的全过程管理。要查找影响电网安全稳定的问题,制定细致全面的安全技术措施,并认真抓好落实,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3.5 创新损失摸排方式,提升应急救援效率
台风、地震、冰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电网大面积停电时,因灾损失摸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能否及时开展应急救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灾害过后,因洪水、覆冰等原因造成桥梁、公路交通中断,按照传统的巡视方式作业人员无法对受损线路开展故障查线,不能评估出应急救援所需要的人力和物资。根据以往交通疏通的情况来看,最少需要3天的时间才能修复交通,此时再进行故障查线,严重影响了应急救援的效率。企业应充分利用无人机巡视等科技手段或根据设备的防风、防冰以及防震的设计值建立受损分析模型,创新损失摸排方式,提高损失摸排能力,及时评估和调遣所需的应急救援力量和物资,提升应急救援效率。
篇10
一、总则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是灾害发生后对校园受灾师生学习、生活进行救助的紧急行动方案。本预案适用于台风、洪灾、旱灾、地震、山体滑坡、火灾、冰雹暴雪等因素而造成学校校舍倒塌、校园淹没、道路阻塞等的应急救助反应。
二、灾害救助应急机构
成立校园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全校救灾工作。
组长:z
副组长:zz
成员:zzzzz
三、工作目标
1、加强自然灾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学校和广大师生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自然灾害事件的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因自然灾害而危及师生安全和财产损失。
四、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知识,提高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少自然灾害事件的损失。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当地政府和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学校成立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预防、指挥、协调、处理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人力、物力、财力储备,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事件,快速反应,及时高效地做好处置工作。
五、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自然灾害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工作。主要职责是:
1、根据镇政府和瓯海区教育局的预防自然灾害事件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自然灾害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事件预防责任制。汇总和收集学校自然灾害事件的信息情况,及时上报。
3、根据不同季节和情况,广泛深入地开展预防自然灾害事件的知识宣传,提高师生员工的防护能力和意识。
4、检查、督促学校各科室防自然灾害事件的落实情况。
5、经常性地开展校舍、场地、围墙、水沟、电线、树木等建筑物的安全检查,预防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
6、根据自然灾害事件的预警,切实做好师生员工的安全和疏散工作。
7、迅速做好因自然灾害所发生的处置工作。
五、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领导和管理。将预防自然灾害事件的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并定期开展专项督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2、经常性地对校舍、场地、围墙、水沟、电线、树木等建筑开展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3、学校应在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前做好师生员工的疏散安排工作。
4、增加学校投入,切实加固好自然灾害事件易发生的基础设施。
5、不乱拉乱接临时线路,不违章使用电器,严格控制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及管理。
6、开展火灾自救、恶劣天气自护逃生知识演习活动。
7、按规定使用和管理好消防器材,落实学校消防责任制度。
8、暴雨、雷电、台风等恶劣天气,严格按规定停止教学活动,请家长配合接送学生放学。
六、自然灾害事件的报告
1、学校在台风、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期间,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并设立和开通值班电话。
2、严格执行学校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对发生的事件做到按程序逐级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有关部门,确保信息畅通。
3、不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4、建立自然灾害事件举报制度。任何科室和教师个人有责任和权力向学校举报自然灾害事件的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上级政府部门举报有关学校不履行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理规定和职责的情况。
七、自然灾害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情况,结合学校的特点,启动相应的自然灾害事件的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和处置。
保证组织落实,人力落实,财力落实,以最快、最高效的办法,处置事件,确保师生的安全。
(1)发紧急撤离、集中信号。
(2)立即停止一切教学活动,所有在场教师参加救援和疏导。在上课时由各任课教师带领学生按指定线路到指定地点集中,班主任立即到班,老师在确认没有学生时最后一个撤离。
(3)课任教师、班主任应按照平时演练逃生的路线有组织、迅速地疏散学生,地震、火灾发生时等其他灾害如安全通道被破坏无法安全撤离时要稳定学生情绪,并引导学生转移到相对安全区等待救援。
(4)紧急撤离时,学生应停止一切活动,不得携带书包,迅速离开现场,听从老师指挥,互相照顾,帮助弱小、有病同学撤离。
(5)门卫听到信号后就打开所有大门,后勤保障处工作人员立即检查应急通道是否打开畅通。
(6)工作时间发生火灾时,发现者除119、110报警外,迅速报告学校领导,校领导应立即指挥工作人员关闭电源;夜间发生火灾时,发现者要大声呼救,立即打119、110报警电话,并报告学校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