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建设的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5 17:3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乡村建设的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乡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篇1

XX年,yjbys区文化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十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配合四区建设为着力点,积极扶持和关心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农村三项活动,全区各乡镇农民自办文化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下面是关于此项活动的社会调查报告:

1、净化农村文化市场 树立乡村文明新风

农民自办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实践活动吸引力强、内容比较健康、参与者身心满足感强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在乡村社会,农民自办文化越多越普及,则深度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必然越多,相应地,留连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农民群众就会越少。从而为形成文明乡风提供健康的养料和良好的导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多了,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聚众赌博的少了。

2、传承乡土文化 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相当一部分农民自办文化源自乡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对乡村民俗文化的继承。这是由于乡村民俗文化在时间安排、内容和形式上往往与农民群众的生产互补和平衡,与其生活相适应和相融合,容易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农民群众丰富的文化资源,因而,乡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农民群众在生产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袭、所采用,很容易转化为农民自办文化。因此,农民自办文化因具有文化的传承功效,将为当代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增强农民致富能力

在丰富的农民自办文化中,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农民自办文化不在少数,如,农民读书社、农民书屋、农家文化大院、农民故事会、农民电影放映队 (放映各类科教片)等。此类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得越多、越普及,则越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篇2

首先,多数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与要求相差甚远,现代教育设备少,教育手段简单,目前大多数农村地区在软硬件方面还不具备,要缩短城乡教育水平差距不易。受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制约,农村中小学总体水平确实与城区存在较大距离,而且农村办学思想、教育观念方面还比较陈旧。我曾和唐家村的一个初中生聊过几句,他告诉我,他们上初中后才开始接触电脑,而城里呢,小学生就已经掌握电脑操作了,这就是差距。

其次,农村办学条件较差,加上教师工资偏低,普遍存在吸引高素质教师难的问题。农村学校优秀年轻教师和音乐、美术、体育、英语教师十分缺乏,目前大多数学校还不能向城里的学校那样采取高薪聘请优秀教师的办法。高水平的师资不足,导致农村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在我看来,乡村学校教师严重短缺,但同时我们看到,每年有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就业机会,而乡村学校又急需人才,为什么大学生不去真正需要自己的地方呢,每年毕业生都挤向人才济济的大城市,为了留在城市里,他们甚至选择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我记得在唐家村小学开总结大会时,就有位同学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唐家村的这几天,让我感受到了村民的热情和孩子们迫切渴望知识的心情,我被他们这样热情所感动,我想留下来

再次,农村中小学生辍学严重,教育程度偏低,除了教育体制的原因外,农村教育模式的单一化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农村的教育也是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一旦升学无望,则会前功尽弃。我们小组曾走访了许多村民和家庭,和家长们探讨过关于孩子辍学的问题,归结起来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学校老师讲的不好,一部分学生厌学,直接退学外出打工;

第二点: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将差生分流出去,使好多初中高中生辍学外出打工;

第三点:考上学而供不起也导致一些学生辍学。

篇3

关键词 网络媒体

城乡知沟 乡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当今信息社会,网络媒体的作用与影响力日益增强。一种思维是互联网在城市的普及与在农村的缺位,必然造成城乡“知沟”差距进一步拉大。另一种思维则是互联网在知识与信息上的海量性及几乎不受时空限制的传输特性正是缩小城乡“知沟”差距的利器。这两种思维都缺乏对人的因素的考虑,犯了工具决定论的错误。网络媒体只是一个工具,人的因素才是问题的主因。因而,本文认为网络媒体要起到缩小城乡“知沟”差距并阻止这一差距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进一步扩大的话,则必须加强农民对网络媒体的使用能力提高农民的媒介素养,而做到这一点,先行条件则是要对农民做好相关方面的教育培训,即相关的“乡村教育”要推行起来,因为有效使用网络媒体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及相关技能这一必要前提条件。

一、网络媒体在农村稀缺的现状与原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5年12月31日调查表明,我国城市网民大约有9168.6万人,城市网民普及率为16.9%;而同期乡村网民1931.4万人,网民普及率仅为2.6%。乡村网民数量是城市网民数量的1/5,普及率是城市网民普及率的1/6。CNNIC在截至2006年底的数据是:农村家庭拥有的电脑数量为每百户2.7台,远低于城镇电脑拥有量每百户47.2台。CNNIC提供的《2007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为3741万人,其中农村中小学生网民1575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网民达2000万人。从这个报告中可以得知,留在农村的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上网者仅有166万。

CNNIC第20次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6月为止我国网民达到1.62亿,其中城镇网民占到近8成(76.9%),而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还只是5.1%。CNNIC2008年的调查显示:53。3%的不上网的农村居民是因为不懂电脑或者网络而不上网。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农村网民规模达到9565万人。

从上述数据来看,农民上网还不是普遍现象,虽然近年来农村网民数量逐渐有较大的增长,但农村网民主要是农村中学生以及农村青年打工者,他们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农村网民。这从电脑在农村的占有率就很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特征,虽农村网民逐年有较大的增长,但农村居民电脑拥有量增长缓慢,这就说明网络媒体在农村仍缺乏市场。据农业部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民上网的平均比例只有O.2%,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农民的上网率几乎为0。这一反差带来的结果是城镇居民在信息的获取上与农村居民的差距逐步扩大,加上城镇居民的知识占有优势带来的对网络媒体的有效主动利用,必然递进式地增加其信息与知识而进一步扩大城乡“知沟”差距。

网络媒体在农村普及率低的原因:一是实用性不大导致的需求心理不足。我国小农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大部分地区的农民并不需要利用互联网来建立起农产品的“产、供、销”渠道;二是青少年上网成瘾导致不少只对电脑有粗浅感性认识的农村居民认为电脑是坏东西,这也影响了农民的购买欲望;三是二次付费偏贵带来的“买得起,用不起”的购买顾虑同样影响购买欲望;四是使用网络媒体对知识与技能上的要求,又对农民购买电脑设置了一道心理障碍。

可见,解决电脑在农村难以普及的关键则是发展教育与经济,因而,要想网络媒体在农村普及并利用其缩小城乡“知沟”差距,发展相关方面的“乡村教育”则是必须要做好的前提工作。

二、网络媒体在缩小城乡“知沟”差距上的优势

利用大众媒体缩小“知沟”差距的做法早已有之,我国近代报业开启民智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努力缩小中西“知沟”差距的做法。相对而言,网络媒体在缩小城乡“知沟”差距方面的功能更为强大更为便利。对于互联网而言,其在这方面的明显优势就是其信息的海量性与互动性,具体而言:一是百度等搜索引擎的强大搜索功能。对于不知晓的知识,输入关键词基本都可以从中得到通俗易懂的回答;二是各类网站的健全性。通过互联网,各行业的基本知识都可以清晰全面地呈现给使用者。而针对不同层次与年龄人的网站,更能让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爱好的使用者能做到各取所需;三是各类博客、时评、论坛、社区等栏目的丰富性,完全可以起到过去政论报刊的作用而开启民智,这对农民如何开拓思维与更新观念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同时,就知识容量及信息容量而言,纸媒体在容量上具有限定性,而电脑则几乎不受限制,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电子图书馆。

网络媒体除上述优势以外,其互动性则又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其互动性帮助了使用者在寻求这些知识时的便利与能动性。网络既是一个娱乐的平台,同时也是学习的平台。对于农民,只要有学习欲求,通过电脑基本可以弥补乡村信息隔绝的不足,也可以弥补农村书籍资料匮乏和缺乏教师这一问题。正如美国现代化的理论家英格尔斯对于大众媒介对现代化的积极作用的描述:“大众媒介给人们带来有关现代生活诸多方面的信息;给人们打开了注入新观念的大门……所有这一切在能够接受外来影响的人那里。将会导致更多的现代性。”网络媒体的出现在信息上使整个世界呈现“地球村”状态,因而利用互联网在帮助农民开启民智以及“睁眼看世界”这些方面具有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技术优势,对改变农民对农村向现代化变迁,皆是一种有力的推动工具。“大众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补偿自然形成的乡村隔绝状态……大众传播开阔了农民的视野,传播了信息,说服农民接受变迁。”

我们多谈论近代报人利用报纸作为缩小中西“知沟”差距并开启民智的工具,网络媒体综合三大传统媒体的优势以及在知识与信息上的“超市”特征和互动性,应是发挥这一功能的更好媒体。但是,如何利用互联网缩小城乡“知沟”差距,使农民会正确使用互联网会对互联网的信息进行批判接收与理解则是关键,而问题是在我国农村,农民缺乏的就是知识并进而由于知识缺乏导致的无法对互联网的正确使用和利用。因此,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式农民,对农民开启民智缩小城乡“知沟”差距,互联网是一个有效的工具,但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乡村教育则是关键前提。

三、对“乡村教育”这一网络媒体在农村普及的关键前提条件分析

网络媒体在缩小城乡“知沟”差距上与其他大众媒体相比具有绝对优势,但其在使用上的复杂性与对知识的高要求则是其在乡村普及的重要障碍,农民要想在互联网上能动地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以及准确理解相关资料,而不导入仅仅寻求娱乐与刺激的偏向,则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与媒介素养。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平台特性,网民需要的信息不是直

接地呈现在网民面前,需要网民自己从这个平台上去搜索并选择,而这个搜索选择就对网民的知识水平、个人修养与爱好提出了_一定的要求。这也是文化水平高者多把互联网当成获取信息与知识的工具而文化水平低者则把其仅当成娱乐的工具的体现,因此,要想互联网在农村普及并达到缩小城乡“知沟”差距的功能,对农民进行相关教育尤为必要,否则,“网络下乡”等良好愿望的措施都可能治标不治里。

解放前,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皆认识到改变农村则必须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三人都认识到对农民进行教育才是改变农村的治本之方。如梁漱溟认为,通过乡农学校对农民进行教育,才能做到乡民自治。晏阳初认为,对农村要搞平民教育,包括文化教育和艺术教育。如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要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式农民,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则是根本,农民知识的增长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两个最基础的基石。梁漱溟指出:“总言之,救济乡村便是乡村建设的第一层意义,至于创造新文化,那便是乡村建设的真意义所在。”。梁漱溟还认为在社会改造时期,则应注重社会教育、成人教育、民众教育。这些观点用在今天同样正确,因为新式农村的建设,没有新式农民则是不可能成功的,而没有文化知识做基础则根本不可能成为新式农民。而能发挥这一教育功能从而缩小城乡“知沟”差距的网络技术则是开展这一教育的有力工具。

但如何使“农民科学化”和“科学简单化”,以期把简单化了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农民自己的实际操作,一直是平民教育工作者从事乡村改造事业的第一要素。可见,成熟的技术转化为农民的现实技能,是一个教育难题也是首要问题。对于农民关于网络媒体方面的教育主要包括:一是要使农民具备相关使用技能,包括如何上网如何查找下载资料如何打字以及系统如何安装等基本技能。对于硬件毛病,一个村至少应该有一个能解决基本问题的技术员。二是要对农民进行基础知识的再教育,对网络的正确利用所依附的本体还是知识。但采取何种方式为佳?梁漱溟在他那个时代给出的药方是:要靠外来的力量。主要靠有知识的外来人来充当教育先锋。这些外来人指“有知识、有眼光、有新方法、新的技术的人”。而晏阳初希望让受过平民教育的青年成为乡村建设的主要力量。这些方法在如今也具有可借鉴性。

篇4

珠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广州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广州黄埔古村商埠文化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

广州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的构建

网络用户搜索引擎使用行为及其评价的调研与分析

一种新型的社区服务模式的探讨——以广州市海珠区、荔湾区、越秀区为例

避世逸隐之心声——简论古琴曲“归去来辞”的意境

在古诗文教学中彰显国学精神——以中学语文教材中苏轼的诗文为例

有限元病态时的几个异常现象

Aglet服务环境下快速启动移动Agent项目的算法实现

新时期高职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特征研究

关于领导干部树立科学政绩观的思考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马克思人本思想视阈下的民生问题思考

从教学计划到人才培养方案转变的隐性教育指向

海内外研究生教育模式比较研究

高职机械类专业Pro_ENGINEER软件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

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企业纳税实务》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践

建筑环境与食品工程学院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深度访谈的实践与认识

职业教育的政策取向刍议

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教学名师为视角

上海社区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经验与启示

沪穗两市社区学院发展的对比分析

NAT的UDP穿透技术分析及实现

基于直方图主分量分析的珠光体球化评级方法的研究

高职焙烤教学开设综合性实验的探索——以面包制作为切入点

《数据库VFP6.0》教学网站的设计开发

高职(高专)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广州市属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特色分析

高职毕业设计改革初探

试论高校校园文化与人才队伍建设

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公寓育人实效的思考

信息社会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从信息到知识建构、知识到能力生成及智慧转化

建构和谐医患关系的伦理学分析

高校反腐倡廉工作中的新情况及其对策

我院艺术系师生设计的优秀作品

明确定位,差异培养,推进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建设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大学文化

高职院校国学教育模式新探索

当代农民道义理性抵抗的心理变化路径分析

公司治理制度与文化关系探讨

论唐代诗歌观念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蓖麻粗毒蛋白的提取及灭鼠试验

降脂中药的研究进展

我们要构筑三大经济发展高地

经济和谐发展下的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研究:一个全球化视角

浅谈交通建设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以广州市黄埔区为例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广州市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新取向

快速排序一个低效问题的完善处理

F-MAT251离子源高压电源电路的维修

带扰动项的Hasegawa-Mima方程的Hm(m≥3)解的存在性及解的正则性

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发展观念的创新——对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再认识

篇5

不知道从哪里传来这样的判断:“村医越反对,医改越成功。”我听后非常纳闷:无论在哪个国家,基本医疗都不可能没有村医!中国的村医是由当年的赤脚医生演化而来,肩负着中国9亿农民的健康重任,承担着预防、保健、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六位一体的全科工作,是亿万农民的健康守护神,更是我们医疗保障网的最基层。可是,几十年来,我们的政策却在逐渐忽视村医这一群体。村医之殇,何时能解?

村医之殇――待遇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系列活动,将最基层村医的真实生活写照呈现出来,确实是对村医的重视与肯定。然而,我却另有体会――光对最美乡村医生怀有敬佩之情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都是社会力量在帮村医解决问题,政府到哪里去了?今年两会,人大代表钟南山院士提出了“村医之问”,也提出了关于基层乡村医生待遇问题的建议。

村医的工作无疑是辛苦的,除了承担日常为村民们看病的工作,按照政策规定,还要负责建立健康档案、随访、预防接种和健康查体等11项公共卫生管理。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要求,对他们来讲,节假日无从谈起。

然而,与这种累得人仰马翻的工作状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的待遇却少得可怜!目前中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25元,其中10元是给村医的,但在经过层层“克扣”后,最后剩到村医手中的人均经费不到两元,甚至有些村医根本没有拿到这部分经费。

实施药品零差率后,国家承诺给予多项补助,以保证村医收入。但实际上,村医能够得到的专项补助却少得可怜,有的只有2000元/年,有的根本得不到任何补助。相较之下,与村医基本在同一时代诞生的“孪生兄弟”――民办教师,如今已转为公办教师,既享有工资待遇,也享有社保医保。村医,却什么都没有,怎能不悲伤?

村医之殇二――就业

据一份对某县村医队伍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县在岗的乡村医生平均年龄为43.8岁,其中45%的乡村医生年龄在50岁以上,60岁以上的乡村医生有28名,约占10%。由此结果可以看出,村医年龄老化现象较为突出,村医人才队伍已后继乏人。

事实上,中国每年毕业的医学生并不算少,但基本上全都挤向大城市的大医院,真正下到基层去的却所剩寥寥。其症结在于,中国目前的政策是“鼓励”医学生去基层,而非“吸引”。没有吸引力,那些本科毕业的医学生,或是有医师资格的医师,都不愿去基层服务。村医不仅待遇不好,还没有编制,在学习进修、职称晋升等方面的个人发展都存在不畅,甚至是限制。最终导致村医队伍老龄化越来越严重,青黄不接,后续发展令人堪忧。

村医之殇三――养老

根据相关规定,乡村医生年满65周岁后就不被批准继续在村中行医。这让许多干了一辈子的老村医不得不退休,但却得不到任何养老保障。新闻报道中,一幕幕村医退休后,生病只能躺在自家床上,得不到任何医疗救助的场景,着实令人心酸!他们用自己的医术为村民们服务了一辈子,到头来,他们自己却没有任何医疗保障!

另外,村医退休后也没有养老金,完全要靠子女赡养。为了避免这样情况的发生,有些本该到了退休年龄的村医,不得不铤而走险,继续行医,只为挣取微薄的诊疗费用维持生计。“医生担忧养老问题”,这种问题拿到国外去,肯定是个笑话,但在中国,情况确实如此!

进一步说,以上这些问题还会导致诸多不良后果。比如,健康档案造假、健康教育无从开展,甚至违规卖非基本药物等。追根溯源,是因为村医待遇微薄,因为人才队伍匮乏,因为职业没有发展希望,因为退休后没有养老保障,因为没有……网底越来越虚薄,网眼越来越大,这让9亿农民的健康由谁来保障?

制定村医认可的政策

试想,如果没有村医的认可,没有村医的积极参与,医改怎么能成功?

篇6

关键词: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城乡统筹

劳动力、土地以及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不受约束的流动构成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但是,由于国内存在着户籍与土地等城乡二元体制,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非约束流动受到了限制,于是就构成国内城市化进程所面临最主要的问题。成都市是我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破解城乡二元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有积极意义的探索,本文将在总结成都试验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分析,为探索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城市化道路提供一些参考。

一、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虽然对户籍等城乡二元的制度安排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然而目前城乡二元体制还是存在着,依旧是国内城市化进程中的障碍。一方面,城市和乡村不一样的土地制度,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阻碍。第三方面,城市和乡村不一样的户籍与公共服务制度,对城市和农村间劳动力的非约束性流动造成了制约。第三方面,金融机构在农村贷出相对较少,极大限制了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农村银行营业网点数量和功能的限制,使得在农村很难通过金融机构资金发展项目。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极大影响到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以成都试验区为例探索改革

(一)对农村产权制度进行改革

为了促进土地要素的自由流动,成都试验区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进行了改革。成都市近年出台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的意见》,希望通过对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努力形成以“流转顺畅、保护严格、权责明确、归属清晰”为特色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构建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使得城乡资源在市场分配上机会均等,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提供制度上的基础,并且耕地保护基金制度的建立,发起了形成很好地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的耕地保障补偿制度的试验。

(二)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

为了推进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成都试验区推行了城市和农村一致的户籍制度,于近几年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在户籍制度的管理上,实行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制度,按照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的原则,逐步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统称为居民户口。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就业工作责任等体系与就业服务网络。

(三)对农村金融制度进行改革

为了推进资金要素自由流动,财政更应向农村倾斜,财政部门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对乡村信贷担保机制予以了健全,对社会资金流向乡村予以引导,形成一批有实力的农村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流转活动给予资金支持。例如,乡镇金融机构试点、政策性的农业保险试点以及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等,构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投融资服务,总之,不进行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就不可能从根本上破除,只有通过调整改革,才能逐步实行城乡一体化。

三、成都试验区的改革成果

(一)城市化率的不断增加

截止2013年,成都试验区城市化率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年均提高近1.3个百分点,在《2014年成都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争取城镇化率比2013年提高0.9个百分点,达到70.24%,新增新区建成区面积23.4平方公里,以实现城市化率的快速增长,在2013年,成都市人均GDP已经达到64247.56元,从对应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实际城市化率来看,已经超过了标准城市化水平。而在以后的几年里,相应GDP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也是不断递增。

(二)城市结构的协调发展

和其他城市相似,成都试验区的城市结构特征也表现为典型的环状结构,主城区有着很强的聚集能力,这对城市率的快速提升以及城市化质量的改善的有着积极作用。自2003年实施新的城乡统筹发展总体战略以来,内环聚集的城市现状已经逐渐向比较协调发展模式转变。新的空间拓展模式是在主城区以外,大力发展郊区的小城镇,进而形成一些拥有较强承载力的城镇区域,从而使得主城区与周围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在《2014年成都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意见》已经提出必须集中力量加大外环小城市的建设,以形成示范效应,包括按照《成都市小城市建设标准》重点建设11个小城市的样板,确保2个小城市在2014年底初步达到小城市标准;而且也非常注重特色镇的建设,这些措施为城市结构的协调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扩大,成都试验区的社会保障也不断地完善,很好地处理了农民与产业之间的关系,改变了农民原来普遍以单一的收入结构,形成了多种收入来源所构成的收入结构,农民的收入将得到稳步增长,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不仅如此,而且城乡教育、医疗、文化、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均衡,比如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积极促进教师区域流动,深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完善农村药品供应,并积极探索统筹城乡的药品流通新模式,完善的城乡社会保障确保了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成都试验区在城乡二元体制改革进程中,通过城乡间的土地、户籍和资金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改革,实现了人口、城市结构及城市化率的协调发展,使城市化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总结该试验区的探索经验,要想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就必须破除城市和农村二元体制结构,只有深入地破除不同领域的城乡二元制障碍,如土地、户籍制度及社会保障服务等,才可以更好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参考文献:

[1]阎星,田昆,等.破除二元体制,开拓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以成都城乡统筹的改革创新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1(01).

[2]曹宗平.西部地区既有城镇化模式的弊端与现实选择偏好[J].当代经济研究,2011(02).

[3]梁小琴.城乡统筹的改革样本――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J].决策导刊,2010(04).

[4]梁正科,徐明,万远英.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四川统筹城乡发展――“成都模式”实践启示与价值[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10).

[5]周天勇,张弥.城乡二元结构下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11(03).

篇7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关心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能就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讨论品评。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根据不同的选题、按照不同的形式策划并展开活动,如:“人物访谈”“新闻调查”“热点追踪”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心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提高文化品位,提升道德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活动步骤

1、能从报刊、书籍、网络等媒体中广泛获取资料,追踪热点,确定选题;

2、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分工合作,进行多角度新闻调查,尽量掌握直接访问资料;

3、以已掌握的原始资料和间接资料为基础,分析讨论问题,用文字、图表、照片、DV等做出简单的调查报告;

4、成果展示后,进行跟踪访问,及时获得反馈并做出活动总结报告。

三、活动反思

了解社会现象,关注多元价值取向,明确社会发展的主导方向,能独立做出辨别、分析和评价,在不断的审视和反思中进步。

热点综述:

植根于现实,关注社会生活,对社会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既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要求,也是中考对学生能力考查的终极导向。

首先需要大家关注的是社会热点问题。一方面,该角度的相关命题率逐步提高了,例如,对连战、宋楚瑜先后访问大陆这一事件,湖南、山东、吉林、贵阳、海南等省市的命题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关于“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活动,浙江、广东、贵阳等省市也纷纷以之命题。另一方面,这类热点问题大部分是结合综合实践题型而出的,例如概括新闻导语、分析表格内容等。

其他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阅读理解文章,或者是小说、散文,如湖北黄冈的《换票》、安徽的《百合献谁》等,主要是反映社会生活中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或者是议论文,如南宁的《学会感恩》、青海的《说“宽容”》等,主要是反映人与人之间应当怎样交往。

表达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这本身就是写作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中考设题方式有三种:一是直接以社会生活内容为话题,如江苏南通以“谅解”为话题作文;二是提供一段社会生活的材料,如四川考题中介绍贫困大学生张修奇,教大家学会“坚强”;三是作为隐含信息出现,如山东以“回声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这一范围来写话题作文。

新闻盘点:

关键词一:感动中国

自从2002年央视举办“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以来,该节目就以具有震撼性人格力量的优秀人物为主要内容,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时至今日,该节目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的精神品牌。在今年的1月15日,中央电视台在北京的天桥剧场举行了盛大的“感动中国2005年度获奖人物颁奖典礼”。在2005年,温暖和感动我们的人物是:歌唱演员丛飞、农民工魏青刚、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乡村卫生员李春燕、青年大学生洪战辉、留守北大荒的上海知青陈健、残疾人舞蹈演员邰丽华、二炮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邮递员王顺友、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青藏铁路建设获得“感动中国―――2005年度特别奖”。感动只能是一个瞬间,感动之后,2005年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感动的眼泪,还包括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认可,对创建和谐社会的不懈追求。

篇8

成立专门机构

开辟“绿色通道”

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专门机构4月24日正式授牌后,省检察院迅速行动,于4月30日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工作座谈会,要求全省检察机关必须以积极和坚决的态度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内设机构的组建和工作开展。截至5月26日,全省检察机关已经完成省院、7个地州院和10个县级院的专门生态环境保护检察机构组建工作,并配备一批政治业务素质强的检察人员。

生态环境保护检察机构成立后,涉及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普通刑事案件批捕、工作,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预防工作,民事行政案件的法律监督工作,均集中由生态环境保护检察部门承办,开启了生态司法“绿色通道”。

查办案件依法履职

“抓好破坏环境资源立案监督工作、生态环境领域职务犯罪摸排查办工作和督促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履职工作,力争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召开前,查办一批在生态领域有影响的案件”。4月30日召开的全省检察机关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工作座谈会,确定了当前工作任务,明确提出对影响重大的破坏环境资源刑事案件,坚持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并采取一般案件重点审查、较大案件专人审查、重大案件专案组审查等方式,整合办案力量,形成生态案件快速办理机制。今年1至5月,全省检察机关快捕快诉了一批涉嫌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犯罪案件,其中批准逮捕225人,提起公诉545人。

贵阳市花溪区湖潮乡村民孟某某为在征地建设中获得巨额补偿,毁坏贵阳市环城林带18.8亩防护林,改种桃树苗,在当地造成不良影响。贵阳市检察院办案检察官审查后,认为孟某某涉嫌非法占用农用地罪,依法从快批捕了孟某某。

为落实省委打击处理破坏生态环境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惩治破坏资源环境案件背后的职务犯罪案件的要求,省检察院还于5月13日下发了《开展重点查办和预防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职务犯罪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各级检察院积极对生态职务犯罪线索进行摸排,加大查办和预防生态领域职务犯罪的力度。目前,全省检察机关已摸排掌握了一批案件线索,有的已进入司法程序。

加强调研强化监督

为落实省委关于监督支持环境保护机关依法行政的要求,全省检察机关还注意深入分析案发原因,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检察建议。铜仁市检察院针对群众反映的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及时进行走访调查,介入环保监管领域,与该市环保局、水务局、城管局、住建局和污水治理有限公司等部门就治理污染问题召开座谈会,分析问题原因,提出整改建议,从源头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清镇市检察院组织开展林业领域预防职务犯罪预防调查,形成《林业生态调查报告》,得到清镇市生态文明建设局的高度重视。

今年3月,贵州省检察院部署为期8个月的全省检察机关开展“破坏环境资源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4月28日又下发《关于强化立案监督严打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通知》,再次对生态环境保护立案监督工作进行部署,要求认真摸排有案不移、有案不立、以罚代刑线索,依法及时监督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案件,监督有关部门立案侦查。专项工作开展以来,全省检察机关已监督有关部门立案涉嫌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案件24件26人。

探索新路实在服务

为更好地服务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全省检察机关不断探索生态检察工作新机制,着力推进生态检察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

省检察院到环保厅、林业厅等生态环保执法部门进行走访,了解行政执法案件受理和处罚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作机制,共同研究环保、林业等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有效衔接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清镇市检察院与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建立制定《清镇市生态保护公众、行政、司法三联动制度》、《生态环境保护案件提前介入工作机制》等制度,与法院共同制定《生态补偿量刑建设的相关规定》,对有效恢复受损植被的被告人实行宽缓政策,实现了刑罚打击、教育和补偿等功能。

清镇市流长乡中街村村委会支书金某等8人为鼓励、扶持部分村民发展养殖业,在未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情况下,集体研究决定将该村集体林场内的1498棵杉木砍伐。清镇市检察院受理该案后,及时与林业部门联系,督促金某等8名犯罪嫌疑人补种被毁掉的林木。检察机关在提起公诉时,结合犯罪嫌疑人补种被毁林木积极修复生态环境的情况,提出适用缓刑的量刑建议被法院采纳。

篇9

注重职能延伸,强化涉农检察,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与管理

在准确把握检察机关宪法定位的前提下,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主动回应社会期盼,以创建沿海检察工作室和乡镇检察工作站为载体,使检察工作更好地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管理。

延伸检察工作触角。在全县各乡镇设立检务工作站,在沿海经济区设立副科级建制的沿海检察工作室,在全县各行政村聘请“涉农检察联络员”135名,选派12名干警担任12个乡镇“农村法制辅导员”,在企业集中的经济开发区等三个园区设立126个“企业维权岗”,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调处矛盾、法制宣传教育等方面服务,受到企业的欢迎和县委充分肯定。我院服务企业、服务沿海开发事迹当选为全县“十佳文明新事”。

进村入户面对面接触群众。开展“三走进、三排查”活动,了解民意、体察民情,排查化解社会矛盾和邻里纠纷,排查执法不公不廉等问题,受理群众申诉和,排查流动人口犯罪情况;开展“检务进乡村、法律送农家”百村千户行、“牵手致富、维护稳定、共建和谐”、“民行检察宣传月”等活动,发放《涉农法律知识读本》、《检民联系卡》等资料千余份,为群众提供必要的法律知识、服务和帮助,不断提高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动性和实效性。 依法打击涉农刑事犯罪。一方面对涉农刑事犯罪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特别是对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坑农害农刑事犯罪等从严打击,维护农村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另一方面,从宽处理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较小的涉农纠纷,对因邻里、家庭和亲属间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探索刑事和解的方法来化解矛盾,以减少社会对抗、增加社会和谐因素。今年来,共批准逮捕盗窃农民生产资料、破坏农村生产经营秩序、诈骗农民钱财等损农坑农案件及农村恶势力犯罪案件32件40人,提起公诉45件53人,促进刑事和解6件,为被害人挽回损失达50余万元。

注重重点人群,强化措施跟进,积极参与特殊群体的帮教管理

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监所检察工作和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并与司法行政部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有关单位通力合作,共同做好特殊群体的帮教管理工作。

监管与服务齐抓,促进社区矫正健康开展。促进建立适应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与其他政法部门联合制订《关于社区矫正工作暂行规定》,使该项工作不断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对刑释解教、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人员等的监督管理,在坚持每年两次集中监督考察的基础上,在重大节日或重大活动前还进行抽查,纠正脱管、漏管6人。考察中做到“一核六查两见面”,对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打工的外出矫正对象,联合县司法行政部门及社区矫正机构共同做好“三个一”工作,即进行一次教育谈话,提供一个安全责任担保人,为外出务工矫正对象配备一部定位手机进行动态监管。做好各乡镇阳光就业扶助基地建设监督工作,同时拓展安置空间,想方设法为就业困难的社区矫正对象指出路、找饭碗,把监督管理融入安置服务之中。去年以来,帮助5名劳教、劳改释放人员解决了就业问题,并协助用工单位与其签订用工合同,落实了帮教措施。

监督与维权并重,不断提升监所检察工作水平。建立对违法监管活动的发现和纠正机制,完善刑罚变更同步监督机制,积极筹建与监管场所信息联网和监控联网,加强对刑罚执行、监管活动的监督,提高监督实效。依法加强对收押、释放、执行、减刑等环节的监督,去年以来,监督违规提审8人次、会见6人次,对5名不符合减刑条件的人员作出不同意上报减刑的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在看守所设立法律咨询室、心理咨询室、权益维护室,未成年在押人员维权岗,检察举报信箱,同时向新人所的在押人员发放《在押人员权利告知书》、《在押人员刑事诉讼期限告知书》,做到“人所必谈、违规必谈、离所必谈”。

惩防与帮教并举,全力做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选派资深检察官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开展经常性的“送法进校园”活动,开讲“百场法制课”,通过观摩庭审、学法用法征文、“法在我心中”演讲等活动,先后有10000余名学生接受教育。开通“预防青少年犯罪、帮教失足青少年司法救助咨询热线”,接受青少年及其家长的咨询达200余次。贯彻教育为主、打击为辅的方针,加强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感化挽救,制订了《未成年人犯罪跟踪帮教制度》,成立以承办人为主的未成年人犯罪帮教小组,建立未成年人犯罪档案32份,进行定期回访,定人帮教。今年以来,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1名,不捕6人,其中无逮捕必不捕4人。

注重风险研判,强化责任意识,积极推进社会前端管理

加强社会管理方面的研究创新,主动应对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发挥职能作用,加强风险分析研判,促进社会管理体系完善和社会管理格局完整,保障社会安定有序。

紧紧围绕工作大局,结合执法办案开展服务。积极推动重大建设项目、涉及民生的公共政策调整等方面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促进公共政策的完善,努力从源头上减少不稳定因素。结合办案实际,加强对典型案件发案原因、特点和职务犯罪易发多发行业犯罪态势的调查、分析,形成预防调查报告、犯罪分析报告以及各类专题分析调查报告共13篇。举办职务犯罪预防及警示教育讲座15次,并在农民创业园、县中医院南迁工程、县双语实验小学工程等千万元以上工程中开展专项预防。今年4月与县纪委联合建设响水县警示教育中心,该中心建成后将成为职务犯罪预防基地、党风廉政教育基地、中小学法制教育基地,为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搭建复合式平台。

篇10

关键词:农村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200-0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同样也会遇到市场风险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将农民排除在国家社会保障范围之外是极其不合理的。另外,即便是已经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的个别地区,在保障内容和运作等方面,特别是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方面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保障对国家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农村的社会保障是国家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覆盖面小。据统计,目前全国仅有40%左右的乡镇建立了社会保障网络,只有约25%左右的村民委员会成立了社会保障基金会。没有建立社会保障机构的地区,尽管集体经济组织也以公益金和合作医疗基金的形式向农民收取社会保障费用,但由于个人交纳的公益金主要是赡养孤寡老人,且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农民没有积极性。虽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制度相对较为完善且做法也较规范,但只适用于符合条件的特定农村社会成员。真正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权益息息相关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却较小。同时,大部分乡镇企业、私有企业以及有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对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几乎是空白,农村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缺乏可靠保障,由此引起的纠纷屡见不鲜。

2.社会化程度低。社会保障之所以能分散风险,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就在于其具有较高的社会化程度。保障基金在全社会范围内筹集并在全社会范围内支付使用,从而使社会保障制度具有较高的互济性。而我国目前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除社会优抚、社会救助由于是财政提供资金而具有明显的社会化特征外,养老、医疗保险仅在部分农村地区实行,尚未在全国普及,即便是建立养老、医疗保险的地区,基金统筹也多是以县、乡为单位,基金调剂范围很小,社会化程度很低。就养老保险而言,由于个人缴款及集体补助全部记入个人账户,所有权属于个人,因而事实上类似于农民群众的自我储蓄积累保障,根本无从发挥社会保险分散风险的功能及作用。而传统的家庭保障功能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趋于弱化,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已经占一定比例传统的互助共济的兄弟姐妹关系网已经今非昔比,这无疑要增加家庭的负担系数,农村家庭承担风险的能力将削弱,届时中年夫妇的沉重负担与脆弱的农村社会保障将形成难以化解的矛盾。

3.保障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在不少农村地区,保障项目主要是农村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保障基金的来源主要是县、乡财政补助,保险基金的给付带有明显的救济性、补特征,还没有建立起能够保证农村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4.管理体制分散。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呈现明显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虽然名义上讲,民政部门是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管理主体,但民政部门主要管理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事务。除此之外,医疗保障卫生部门和劳动者所在单位或乡村集体共同管理。农业局、“扶贫办”也承担了部分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工作。部分地区在国有、集体企业工作的农村合同工、临时工的社会保障事务由劳动部门管理。一些地方的乡村或乡镇企业也建立了社会保障的办法和规定。

5.法制不健全。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备,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试点摸索阶段,理论准备及实践经验都还不充分,因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还基本没有经国家权力机关审批通过的法规作为依据,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目前,我国没有农村社会保障基本法,也缺少专门的保障项目的有关法规。这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处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境地,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