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5 17:36: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篇1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是指用电工电子技术及装置使生产机械或生产过程实现自动控制的一门多学科综合的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在现代产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各种类型工业生产机械的单机自动化、以自动完成某产品的全部加工工艺为目的的生产过程自动化、工业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自动化等,已渗透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已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和主导。随着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旺盛,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有适应时代特点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操作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了我院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过程中,“有的放矢”,完成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使毕业生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从而实现顺利就业,根据专业的职业面向,必须进行调研,深入走访各行各业,专家学者,获取多方意见和建议,做好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素质和能力分析,构建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顺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调研目的

为主动追踪电气自动化技术更新步伐,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无缝对接,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及内涵建设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我国职业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方向,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经深入地走访了解当前企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情况,企业现有技术人员的学历状况、人才来源情况,企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岗位类型(工种)及人才需求情况,企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成长规律等方面的信息,掌握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变化趋势,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关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确定提供基础素材,为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建设、教学活动设计等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和市场检验标准,把握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内容及质量。

二、调研方法及内容

专业调研采用问卷调查、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进行。对企业采用走访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访问企业的领导、人事管理部门和生产技术人员,有条件的企业召开专家访谈会;对学生(主要为机电专业学生)采用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对优秀的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和回访。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方法与步骤,此次调研的内容分为两大方面:一是调查厂矿企业、电力行业等,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情况,企业现有技术人才的学历状况、人才来源情况,企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岗位类型(工种)及人才需求情况,企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成长规律,特别是对口高职学生的职业岗位及职责、具备的知识、能力及素质、应学习的课程等。二是调查高职学院,如昆明冶金专科学校、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近年来毕业生实际从事的就业岗位及职业成长过程。

此次调研的内容主要是调查厂矿企业、电力行业等。学院坐落在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周边有各类大型、中型、小型电气自动化企业坐落其中,如“云南泰华食品有限公司”、“昆明大麦地食品有限公司”、“昆明顶津食品有限公司”(康师傅)、“云南康立信科技有限公司”、“昆明变压器厂”、“云南易初明通工程机械维修有限公司”、“上海紫光”、“云南陆航物流服务有限公司”、 “云南泛亚物流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浩宏物流集团”、“昆明圣火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绿生中草药开发有限公司”、 “云南希陶绿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昆明五彩印务有限公司”、“云南万鸿彩印有限公司”、 “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云南苏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南巨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云南欧亚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昆明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经进一步走访到大理“杭州哇哈哈集团大理哇哈哈食品有限公司”、“禄丰供电有限公司”、“禄丰德胜钢铁厂”、玉溪“华宁供电有限公司”、“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昆阳磷矿”等单位调查调研,另从一些资料上了解到,昆明地铁首期工程运营急需4000名人才,其中工程管理(现场)工程师和机电设备工程师的需求量最大,这两个岗位技术人才是属于尖端的,最紧缺的,同样属于这个尖端的还有土建、桥梁、通讯、电气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软硬件等十余个专业的人才,由此可见,从这些公司单位和昆明的各项经济发展趋势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涵盖范围广,通用性强,厂矿企业都紧缺,厂矿企业、铁路运输、物流、药业等单位很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电气自动化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实践技能人才,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位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据社会调查表明,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就业市场。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企业现有技术人才情况及岗位类型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企业在人才需求上已由理论型转向技术型、技能型。调查显示,在企业进行人才招聘时,考虑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企业占33%,考虑高职高专学历的占45%,考虑中专以下学历的企业占22%。这说明企业招聘优先考虑应聘者的条件不是学历,而是技术技能能力,特别是那些适应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并具有创新精神的毕业生特别受企业的欢迎。尤其是一线或岗位管理需要更多的是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调查中还发现,目前技术性职业岗位仍处于不饱和状态。当被问及公司在什么岗位上急需人才时,技术职位占45%,其次是销售职位占22%,管理职位占22%,其它占11%。且目前企业提供给应届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技术性岗位主要为:①生产型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人员;②生产服务型企业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电工;③高低供配电系统配电柜接线工;④电气设备操作员、管理员;⑤自动化工程施工人员;⑥生产型企业机电产品的售后服务人员。再加上云南许多企业近几年电气自动化产品生产运用的多样化、多层次发展,每年也提供大量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大专层次的就业岗位。

(二)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岗位类型

近年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岗位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继电逻辑电路安装、调试和维护岗位,以及配电柜的销售和服务岗位;二为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和调试、维护和改造岗位。前者约占60%,后者约占40%。毕业生工作2―3年后,就业岗位发生了变化,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安装和调试岗位比率下降,而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维护和改造岗位比率上升。少数特别优秀的学生甚至从事电气控制系统技术员、设计员及现场工程师等岗位。从学生岗位的变化可知,随着学生实践技能的增强,理论知识得以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使职业能力得到质的提升,而知识和能力均实现正迁移。这种变化与职业成长规律相一致,即由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实践专家,每个阶段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不同,这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等级的划分提供了依据。

四、结论及建议

(一)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通过调研可知,明确的专业定位是一个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服务区域经济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宗旨,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是一所省属院校,面向全国招生,具有独特的行业、区位优势,由于云南省经济发展迅速,市场前景广阔,未来几年对各级各类人才需求旺盛,面对区域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大量的调研基础之上,经过综合分析及论证,确定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云南省经济开发区铁路运输、药业、物流,生产制造加工企业、大中型厂矿企业等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生产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维护人员(维修电工、安装电工、值班电工)。可从事企业自动化电气设备及控制系统的安装和调试、维护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调研可知,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面向为云南省昆明经济开发区、铁路运输、大中型厂矿企业等行业,可从事电气自动控制设备的设计,自动流水线的安装,高低压供配电系统的安装、运行、维护、调试等工作。通过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现状,结合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特点,并借鉴各院校的专业建设之长,建立公共课程学习领域,包括综合素质拓展课程,通过对专业技能型人才岗位职业标准的分析及职业典型工作过程的分析,并依据岗位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界定每个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考虑到我国国情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保证学生跨职业学习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依据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兼顾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整个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学习领域共设计了三个部分: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框图如图1所示。

图1.电气自动化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框图

根据能力跃升理论,这三个等级的职业能力是逐级递升,而实现职业能力等级的跃升是以具备前一级能力等级所包含的职业技能为触发条件的,即前一级能力是本级能力的必备条件。

(三)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针对职业能力来设置,应突出高教性、职业性和技术应用性。对应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等级,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要求每一门课程都要对应相应的职业能力项目,对课程门数做减法,废除不针对职业能力要求设置的课程,整合精简对应同一项职业能力的多门课程。因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技术应用性和工程实践性,按照工作过程来开发课程,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很好契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其难点在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序化。课程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事实、概念以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解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一类是涉及经验以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回答的是“怎么做”、“怎样做更好”的问题。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传授的是陈述性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以实践教学情境构成的以工作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强调的是获取过程性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和“怎样做更好”的问题,在充分考虑到教学的实际,遵循教育规律,对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归纳,确定专业的教学任务和内容,并按职业成长规律将教学内容进行序化,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从而转换培植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习领域。

结合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有关指导性文件,将上述资料进行重新组织和编排,得到具体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见表1。

表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经全面、全方位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讨、调研,邀请企业从事多年工作的高级技术人员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对方案提出不足及改进措施,并将课程标准进行了研讨,不断进行完善。

(四)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实施以行动导向为原则。行动导向的教学是将专业学科体系与职业行动体系实施集成化的教学方案。这一方案可以通过广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但基本原则都是“行动导向”,即针对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来实施教学。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从“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转换,在实际教学环节中,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条件,比如学生状况、师资水平、教学环境、硬件条件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符合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经验水平,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能力结合起来。结合实验实训条件,具体分析各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在经过充分的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通过教学载体来实施教学,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并将其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程度来安排教学,以满足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评价宜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以能力本位的考核方式为主,如过程考核,避免一卷定结果的情况发生,这样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职业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课程教学效果,课程教学效果的保障在于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具体表现为课程标准建设。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已进行对《可编程控制器》课程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开发工作,引领示范,随之而来,其他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也将进行开发和实施,

专业调研活动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进行科学的专业调研活动,教学改革才有依据,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其专业设置才能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原则,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杜,2003.

篇2

摘要:分析数控维修人才需求、企业数控机床及系统的使用情况、企业对数控维修人才职业能力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数控维修人

>>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需求的对接研究 对接社会产业需求链,实现应用型网球人才培养 基于对接现代制造业需求的深化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证书对接研究 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与适应 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研究 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问题研究 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深度对接的思考 地方高校广告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社会需求对接研究 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河南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研究 高校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探索 数控设备操作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与台州区域产业对接研究 缩短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差距策略研究 地方工科院校财会类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人才需求对接研究 浅谈食品工程类大学生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对接 “专业对接产业”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湖南省数控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与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05-15.

[3]宣春霞.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升级对接实践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 9(12).

[4]张红卫, 刘小宁.深化高职校企合作的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5 (01):58―61.

篇3

关键词:校企互动;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人才

校企互动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发展中经常运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校企互动模式下,能够实现校企资源的共建、共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也为企业提供了人才的储备,具备积极意义。高职室内设计学科是艺术门类的一种,学科涉及到美学、建筑学等多种内容,需要在实践中探究与发展,而单纯的学校教学根本无法提供有效的方案,需要通过校企互动推进教学的发展。

一、校企互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互动,能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的成长建立更完善的体系。只有在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人才培养工作才具有坚定的方向性,能够向所需求的方向发展。在当前高职院校通过校企互动完成的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学校每年都要根据市场需求为学生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固定的时间进行更新。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派专业教师对于企业、行业、同开设这一专业的其它院校进行调研,填写调查问券、毕业生访谈表、行业专业访谈表表等多项内容,最终将这些调研报告进行汇总,汇总成为专业的调研报告,并以此为基础为本年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做出依据。

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尊重事实,面向岗位进行合理规划。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完成之后,邀请企业的领导及共建会、相关院校的专家、教师等进行共同的审核与商讨,多方听取意见,实现面向企业、面向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二、校企合作共同构建学生的实训室

职业院校发展中最重要的就是实验与实训,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在职业院校中尤为明显。在教学中,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共同构建学的实训体系,实现学生的实践学习的提高。校园教学往往会限于理论多于实践的误区,而采用校企合作,恰好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园内,可以通过大师实验室,逐渐开设“订单班”,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专业人才,这样既能推进教学的发展,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为准确的知识,得到全面培养,又能推进学生的快速成L,实现教学的突破及发展的完善,达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局面。除此之外,在大师工作室的建设过程中,可以让学校的教师在课余时间去企业顶岗实习等,能够获得一手的实践知识,为教师的提高奠定基础。

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并行。在学校内部要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并行,校内实训基地是指在校内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供实践练习的基地,包括各个学科的工作室等。对于室内设计专业,实践基地可以包括室内设计工作室、设计制作室、设计制图室、模型制作室、泥工制作室等多个具体的小的设计室,能够为学生的各个方面技能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环境等,这也是当前教学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当前信息技术的全面提高与发展,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校外实践基地,是指将学生真正的置于工厂的生产实践中,让他们亲自接触到室内设计的各个环节,尝试对立的去完成某项设计任务等,这些都需要职业院校想对口的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能够实现教学的全面突破及发展。在实践过程中,要形成一定的考核制度,为学生建设“双师制”,在企业有师傅,在学校有老师,共同推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1]。

三、校企合作共同打造优良的教师队伍

在当前校企合作下,不仅是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实践指导,也要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可能。在教学中,需要引入“三高”人才,即高学历、高职业技能、高职称的人才,能够全面推进教学的发展,并且为日后的教学工作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当前高校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的推进教学的发展,并且能够不断充实与发展自身,保持自身的先进性[2]。

职业院校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但是人才的成长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发展,教师需要有意识的提高教学水平,与时俱进的实现教学的发展,并且为日后教学的发展奠定基础。只有教师保持先进性,才能实现教学的突破发展。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需要从三个环节展开,包括入职指导教师制度,对入职的教师不断进行教学的培训,提高教学能力,能够全面推进教学的发展。第二个方面,教师下企业制度,让教师以顶岗的形式进入到工厂学习,让教师在企业的第一线进行实践,能够实现教学的发展。第三个方面,创造机会,让教师去其它优秀院校进行学习交流,逐渐吸收新的知识,以新的教学技能实现教学的突破及发展[3]。

整体而言,在高职院校教学中,通过校企互动,能够全面推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室内设计专业是一门艺术性与技术性并存的学科,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才能真正的推进教学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建立良好的环境。在当前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的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突破发展,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实现教学工作的完善,全面推进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潘鲁生.艺术与技术并重――关于设计艺术职业技能教育的断想[J].设计在线,2004(08):24-26.

篇4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达到16000多所,年招生规模达到1100多万人,在校生达到3000多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分别占到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一半。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广泛开展,年培训规模超过1.5亿人次。

(2)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①办学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②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③注重职业教育的“两加强”:一是加强思想与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加强技能训练,提高职业能力。

(3)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①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提供职教课程,践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准备就业者,加强“实践性教学”,强化“就业导向”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②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④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⑤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包括:①培养目标和规格;②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③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④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三、我校五年级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1)制定依据。①各地、各校经社会调研、企业用人需求调研后形成的相关调研报告。②劳动部门颁布的相应工种高级工技能等级标准。③各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办学特点,形成的计算机专业建设方案。

(2)制定方案的主要特色。①方案合理定位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②方案执行“3+1”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努力体现“五年一贯制”办学特色和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③方案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从毕业生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素养要求出发,建立以职业技术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充实了“四新”内容,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④方案在设计制定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和“以能力为本位,在评价中学习”的现代职教理论为指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和项目教学法,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⑤方案以选修课的形式给各校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时,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兼顾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和各地区、各校办学的特色差异性,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⑥推出了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课程,其课程结构和特点为综合化模块结构课程。综合化模块结构课程由以下三大类模块课程组成:基础理论类模块——综合化课程、专门技术类模块——理实一体化或项目课程、技能训练类模块——项目化或课题化课程。

(3)内容的解读。包括招生对象、学制与办学层次。①招生对象:(应届)初中毕业生。②学制:五年。③办学层次:专科。④培养目标——总体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介于高职教育、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之间: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技术性强的操作岗位、工程师与工人间的纽带岗位—— “员”、生产一线的组织管理岗位等。

以就业为导向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应以行为为导向,最终以项目课程组成专业课程体系,学生的学习不是按独立的学科课程,而是按工作项目进行。

篇5

[关键词] 综合交通枢纽 校企合作 区域经济 人才培养 契合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日益加快。特别是《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四川将陆续投入10866亿元,加大铁路、公路、水运航道建设,力争2020年逐步建成18条铁路、21条高速公路、2条水运航道,届时出川大通道将由现在的15条增加到41条。四川省将逐步建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的现代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公路建设在加快城乡沟通、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发展将急需一大批交通建设与公路运输行业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对交通行业发展的建设规划,交通类高职院校理应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专业建设、科研方向、人才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够贴近;缺乏对地方企业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合作机制;对地方经济技术支持不足,甚至专业课程技术更新滞后等问题。

一、研究内容

为了更好地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课题组拟针对“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够贴近”、“缺乏对地方企业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合作机制”、“对地方经济技术支持不足,甚至专业课程技术更新滞后等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思路:

在校企合作互利互赢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采用“校企融合、订单培养”、互利多赢的“校中有厂+厂中有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做学合一、理实一体” 教学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现“四个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从而使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融入到西南地区行业企业的生产实际中去。

依照“主体多元,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强化专业,服务地方”为目标,和企业共同搭建有助于企业员工能力持续发展的平台,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为西南地区行业企业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依照“主体多元,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强化专业,服务地方,服务教学”为目标,和企业共同建立有助于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以“服务企业,服务教学,校企合力,校企双赢”为目标的技术革新平台。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努力,高职院校将在专业建设、科研方向、人才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其对西南地区行业企业的社会服务功能,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技术路线

针对高素质技能型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结合所指定的任务和目标,本课题研究主要技术路线:

(1)走访调研阶段。完成企业调研、资料收集。采取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走访和调研工程机械专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和行业协会,了解西南地区地方经济发展对机电专业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并讨论现有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岗位表现中所体现出的能力与未来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总结分析;了解行业企业对于员工能力提升的需求,探讨合作搭建能力提升平台的方式;了解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需求,通过交流讨论,分析校企合作技术革新的领域和方式;总结以上三方面形成调研报告。

(2)整理分析阶段。根据调研报告所体现出的学生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差距、能力提升平台搭建的方式方法、校企合作技术革新的领域和方式,结合教学和工作实际,初步拟定解决方案。

(3)校企共研阶段。通过和行业企业专家商讨,细化完善能力提升社会服务平台搭建和校企合作技术革新方案,并签署相关合作协议。

(4)组织实施阶段。结合学院院现有教学基础,完善人才培养所需条件。通过教学实践,邀请企业专家修订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检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性和效果,发现其中的缺陷与不足并加以完善;根据协议完成行业企业员工能力提升平台的搭建;校企合作完成企业技术革新,检验合作方式方法的合理性,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和改进,撰写研究论文。

(5)成果验收阶段。结合前期研究成果,编写研究报告,推广应用。

三、研究实施方案

本课题依托建立在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内的沃尔沃建筑设备西南区能力发展基地,与沃尔沃建筑设备投资有限公司西南地区的多家经销店深度合作,如:成都福盛工程机械有限公司、重庆瑞豪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贵州瑞豪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昆明云沃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北京盛世创业科技有限公司昆明服务站等。开展学生职场调研,了解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对机电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找出学生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差距;搭建人才培养、技术革新平台和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四、主要特色和亮点

采用“校企融合、订单培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互利多赢的“校中有厂、厂中有校” 专业教学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为用人单位培养急需的机电工程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引进沃尔沃西南区能力发展基地和龙建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进驻校园,校企共建校内学习训练区、实训工厂和校外实训基地,为机电工程专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生产性实训平台;通过校企共组“双师”教学团队,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

同时,依托工程机械和汽车制造两个重点专业建设成果,借鉴多期交通武警工程机械维修与操作培训、四川盛和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员工工程机械维修技能培训、雅安市公路局筑路机械操作手培训等经验,为行业企业搭建人才能力提升的平台,拓展社会培训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促进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教师之间的技术交流,提升专业教师社会服务水平,学生按照“理实一体、做学合一”的教学模式,以“强化专业,服务地方,服务教学”为目标,和企业共同建立高技能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

课题组在现有校企生产维修新技术研讨基础上,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求,以“服务企业,服务教学,校企融合,校企双赢”为目的,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相关技术改进和升级,探索搭建高校和企业合作技术革新平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同时,为专业教师创造技术实践的空间。课题组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逐步建立起与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相适应的“四个合作”方式下的“订单培养,做学合一”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主体多元,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强化专业,服务地方,服务教学”为目标,和企业共同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以“服务企业,校企融合,校企双赢”为目标的技术革新平台。

五、形成成果

依照“主体多元,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强化专业,服务地方”为目标,进行“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与高职机电类专业教育的契合研究”,形成研究报告,找到机电工程专业校企共育高端技能人才的契合点,和企业共同搭建有助于企业员工能力持续发展的平台,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员工能力提升提供社会服务,具体形成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1)建立西南地区工程机械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院为企业“量身打造”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和员工培训,提升员工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建立校企共育高技能人才的师资队伍考核机制。与沃尔沃建筑设备投资有限公司和“引厂驻校”公司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实行互兼互聘的合作方式,聘请企业人员做学院的兼职教师,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津贴挂钩;同时派工程机械专业骨干老师到企业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并协助企业进行教学过程管理。

(3)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升了专业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更好地为西南地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更多懂装备、爱装备、管理好装备的机电类专业高技能技术型人才。

(4)建立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彼此间沟通和理解,并在合作中吸收企业在管理、技术、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优点,促进系部“校企一体文化”的发展,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六、结论

《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发展将急需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型机电类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高职学院只有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求,以“服务企业,服务教学,校企融合,校企双赢”为目标,校企共同搭建有助于机电类学生和企业员工能力持续发展的平台,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黎刚.高职院校与企业技术合作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02第6期(33-34)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61.164.87.131:8080/web/index.aspx,2011.10

[3]鲁昕.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的讲话,http:///,2011.06.08

[4]金桃.厂中校校中厂做中学学中做[N].中国交通报,2010.05

[5]徐生明,吴晖彤,罗来兴.“专业+名企+校中厂”共育高端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3.04(67-68)

篇6

关键词:技校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前期工作

1.分析计算机网络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对网络人才有较大需求的主要用人单位是政府机关、企业。政府方面,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全国已有2000余个地级以上政府机关建立网站并逐步形成网上办公。已经实现上网的县级以下政府机关数量超过1万个,全国等待建设的政府网站不少于15万个,未来三年从业人员总需求将不少于30万人。企业方面,随着网络的蓬勃发展,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将越来越多。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我国企业网站约130万个,按照每个企业网站1人计算,从业人员共130万人,目前企业上网总数还不足全部企业的5%,企业网站增长速度将会有大幅度的上升,未来5年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网络人才需求将不少于100万人。

2.进行计算机网络行业企业调研

为了科学地制定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组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类行业、企业进行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网络相关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企业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等。通过实地调研,收集行业、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等信息。通过与行业企业专家召开专家访谈会,分析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对计算机网络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进行描述,分析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结构与素质总体要求,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能力,初步规划、设计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能力;能组建较基础的中小企业网络系统;能进行局域网设计、安装、调试、经营及管理维护;能进行网页设计,网站的安装、部署和调试;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2.课程体系设计

(1)设计思路。成立由企业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小组,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生产典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设计课程内容,实现“学中做,做中学,边做边学”,形成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2)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制定一体化课改实施计划表,主要内容包括:

行业情况分析:开展企业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形成调研报告。

企业调研:针对课改工作进入企业调研,进行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分析,并为下一步课改物色实践专家。制作调查问卷,进行学生、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调研分析,形成企业访谈调研报告。

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根据实践专家职业能力发展阶段提取有一定职业进阶的典型工作任务,以此作为该专业课程建设的来源。从调研的企业中聘请实践专家,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结合企业工作过程,从代表性工作任务中提取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学习领域:根据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体化学习领域,并由行业、企业和职教专家进行评审论证。

设计学习情境:在企业实践专家和职教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师资、场地、设备的实际情况,设计开发可执行的学习情境,并对学习情境设计进行论证。编制一体化课程标准,并组织专家对课程标准进行论证。

根据一体化课程标准及学习情境设计方案,完成8门学习领域课程相关工作页的编写。

3.基本实训条件

(1)校内实训室。为满足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需要, 在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及职教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一体化教室的建设,主要内容为:一体化教室(工作站)教学区:改变原有实训室布局,使实训室能满足理论教学、学生小组讨论需要;设置小型宣传层架,用于展示学习小组学习文化及成果,设置信息检索区域,配置电脑、打印机、资料柜等设施设备,配套相关工具书。一体化教室(工作站)实训区:根据不同的实训课题,配备相关实训设备,创建真实的工作环境,实行6S管理。

(2)校外实训基地。为实现校内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建了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共同建设、共同育人、共同管理,双向互派、双向评价、双向服务。

4.师资要求

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师的数量和素质要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具备本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实践教学的主讲教师要具备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等中级以上的IT认证资格证书或工程师资格;信息系统工程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至少有一名教师有实际工程经验,能够带领学生完成实际项目;教师“双师”资格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例1:25左右,校外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实训实习的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80%。

5.教学组织与实施

一是成立课改试点班。在试点班级开展专业一体化教学,进入课改试验性实施阶段。二是创新教学方法。试点班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行动导向法,实施“项目教学”“任务引领型教学”。三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一体、顶岗实习。在教学安排上,加强校企合作,采取校内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具体安排是:第一、二学期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逐渐了解所学专业;第三、四学期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渗透专业前沿技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第二、三、四学期,每学期每个学生必须到校外实训基地实训不少于100学时;第五、六学期以顶岗实习为主,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的氛围,为将来在短期内适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四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课程体系改革,共同开发一体化课程并指导一体化教学过程实施。根据企业用工需求、生产需要,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校企共同做好学生实习期间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聘请企业专家指导学生参与企业项目施工、定期到校为学生授课,制定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参与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组织和考核、实结、成绩评定等工作。

篇7

本科生是否需要撰写毕业论文,近年来一直有争议。众所周知,如今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大四那年忙于找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认真写毕业论文,“剪刀+浆糊”从网上一拷贝,就算完成任务了,论文没有什么“含金量”。高校老师对此也比较“理解”,学生交上来的论文,无论是抄袭还是拼凑的,大都放行。因此,有人提出,本科生毕业论文“看上去很美”,实则不能起到检验学生四年内知识水平的作用,应该取消。反对者认为:毕业论文促进学生将四年所学知识综合化、系统化,有助于培养他们研究问题的能力,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方式,不能取消。

笔者以为,如果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确起到了上述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当然应该保留。但是,如果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抄袭成风、“掺水”泛滥,这项制度的负作用已经大于它的积极作用时,高校和教育部门就必须正视这一现象,进行改革,而不是固守原先的规则。发达国家的大学,包括世界名校在内,并不硬性要求本科生写毕业论文,因为以本科生的知识水平,的确难以写出有创新价值的论文。而且,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研究能力,可以通过日常课程学习来培养,并不一定要在毕业前写论文。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迈入“大众化”阶段,本科生包含不同层次和类型,“一刀切”地用毕业论文来要求学生,似乎不妥。

本科毕业论文,说起来也只是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小“部件”,为何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事实上,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时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危机:许多学生一进大学就想着就业,心态浮躁,无心于学业,更不要谈钻研学问;教师把许多精力投放到申请科研项目、写论文中,因为这与自己的职称、收入密切相关,而教学得过且过;高校过多关注扩地、造房、争经费,对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缺乏足够重视和改革举措。因此,近年来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普遍感受是,本科毕业生质量下滑。

篇8

信息化时代,通信技术和设备飞速发展,如何使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能更快的适应社会需求,必须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对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探索。

【关键词】

通信工程;应用型;研究

依据学校指导性意见、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版)中关于“通信工程专业表述为基础,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从2015年5月份开始了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成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研究的主要内容

1.1科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遵照学院的“科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原则,我们首先进行了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论证工作,我们调研了辽宁省内与通信相关的公司,了解到了通信产业的背景、企业的需求方向。其次,结合通信行业的岗位需求、社会需求、学院培养目标我们进行了专业生产岗位群类型分析,分别从无线通信、计算机网络通信、数据传输三个行业类别出发,进行了各自的岗位职责分析以及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并建立了通信工程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群分析表,最终总结出来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1.2结合实际、建立培养要求首先,我们明确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获得能力要求。第一方面是学习研究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学生交流能力。第二方面是技术应用的能力,包括基本实验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开发能力,其中基本实验能力是通过电工实验、电子技术综合实验、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实验等方面的训练学生应具备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对它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有用信息并出去的过程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工程实践能力是通过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使学生在工程现场直接参加工程项目实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门路,还为企业解决了工程技术问题,设计开发能力实现校企双赢。为生产新的产品、装置,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而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工作的能力。最后一方面是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团队协作、组织管理、人际交往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其次,我们围绕着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获得的具体知识结构,第一方面扎实的公共基础知识、包括数学知识,思想政治,外语,体育等基础知识;第二方面是专业基础知识,地基的牢固性决定了上层建筑的稳定性,因此根据通信工程专业制定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应该包含电路基础知识,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基础知识;第三方面是专业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知识,有线通信,嵌入式等知识;最后一个方面是综合素质知识包括计算机,外语,团队协作组织协调等知识。再次,我们围绕着通信工程专业所需要的工作岗位素质建立了工作岗位素质支撑体系,该体系从职业道德素养,爱国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健康的身心素质,人文科学素养,人文科学素养,工程素质,技能素质,管理素质这几方面出发,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加强学生爱国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健康身心素质方面,制定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通过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通过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学习对学生工程素质进行支撑。通过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专业课的学习对学生技能素质方面进行支撑。我们通过军训,毕业实习等活动对管理素质方面进行支撑,最终我们确立了毕业生应获得的具体知识、能力和素质。

1.3遵循培养应用人才,制定教学体系根据这些能力我们要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体系。教学计划包括学分汇总表,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进程表,理论课程汇总表和工程实践环节。我们立足通信工程专业的特点建立了专业核心课程,如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光纤通信等。通过专业核心课的学习,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本科人才。同时我们根据就业需求将通信工程专业分为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为无线通信方向,计算机通信方向,数据传输方向,并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立了特色专业方向课。无线通信方向我们设立了移动通信系统、卫星通信、专用无线通信系统、微波技术与天线、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应用等课程。计算机通信方向,我们设立了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通信、语音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数据库原理等课程。数据传输方向我们设立了IP电话原理、电视与视频技术、数据通信、信息理论与编码等课程。

1.4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加强工程实践环节1)前三年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包括实验教学体系改革设计;建设通信工程专业平台;与企业加强合作;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不断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与水平,提高教师工程教育能力,改善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的实现原则;课程设计的特色创新。2)第七学期集中实践组织方案,第七学期为集中实践阶段。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与校企联合办学的资源优势,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有组织的安排学生到这些实习基地进行实习。3)第八学期为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共12周,计12学分。在毕业设计组织方案中包括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求、毕业设计的组织管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毕业设计的答辩等环节。

2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在市场调研阶段,认真开展工作,但在调研报告提交时,由于本人理解有误,未能将前期的调研结果按学院的要求格式完整的展示出来,造成通信工程专业的调研报告严重缺乏规范性、内容过于简单。2)在提纲撰写阶段,由于有些老师有课,存在系领导开会不能保证全部在场,导致在信息的传达以及提纲最新版本发送过程中,存在不是最新版本的情况。针对此问题,采取解决的办法是,无论哪名老师修订为最新版本后,都先传给专业负责人,然后再由专业负责人传给系领导。3)存在通信工程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内容把握不是很好。4)在培养方案汇报阶段,存在的问题是将通信原理课程放到了专业课中。在汇报当天,学院领导指出:应夯实基础,不要拘泥于学分的限制。针对这种情况,系领导带领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组员,积极研讨,最后将通信原理课程调整到专业基础课中。

3结束语

篇9

关键词: 校企合作;职业实践能力;就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159-01

0 引言

目前的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同社会岗位需求脱节;对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强度上不够,也缺乏针对性: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差,就业率不高。我们分析这些问题,不难看出其解决的关键是要突出就业导向,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从就业教育服务体系、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职业实践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对高职教育教学过程创新进行探讨。

1 建立与企业无缝链接的就业教育服务体系

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培养深受企业和社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无疑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不二法门,如何培养?首先,在人才培养上要“适销对路”,在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践课程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取舍上,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使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在企业需求下安排进行,为企业提供“定单培养”服务。其次,为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适销对路”水平,确立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提供全程就业指导、要充分利用企业实训场所、兼职教师、企业信息,有利推进岗位高强度训练,高效率、高质量推进实践教学,确保学生毕业时具备较强的就业综合能力。

2 校企双方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应在校企双方的配合下开展,它是有效开展学生职业实践能力教学的首要前提,只有充分了解企业对岗位操作技能的需求,才能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提高职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系统性。而要充分了解企业岗位的需求,争取企业参与高职教学的全过程,是最好的途径与方式。

3 研究以职业实践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制定过程,最好是学校联合企业相关专家,与教研室老师讨论进行,从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出发,按照“社会需求调研——分解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转化分析——确定课程模块——编写课程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分解工作过程,要将工作岗位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工作规范一一进行排列,并对工作职业岗位的工作职责进行分解,确定职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

4 突出实践教学内容,加强教学体系改革

教学体系的改革,必须立足突出实践教学内容。

4.1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培训学生职业岗位有关的技能、技巧,通常立足校内实验室进行。实际上,在此阶段要完成两类职业基础技能的培训,一类是简单的专项技能培训,另一类是复杂的专项技能培训。以《市场营销原理与实操》为例,如基本理论的培训属于简单的专项技能,一般在课程表内随堂分散进行;随后的消费者行为分析、市场调研、广告策划等中高级基本技能培训,可放在企业进行,均为讲练结合型教学。该阶段结束时,组织学生参观企业获得体验性认知,通过体验性认识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4.2 加强职业综合技能培训 如《广告策划与管理》实践部分属于综合性技能,我们在上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安排学生参观调研增城市小楼镇度假酒店的调研,企业负责人员给学生提出三个问题:①如何做广告吸引目标人群;②投资的1.5亿在两年内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收回?③如何保证酒店的入住率达到95%以上?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并写出广告策划书,完成调研报告,根据目标市场设计新颖的广告,学期末企业验收学生的成果,对被采纳的方案,企业适当给予学生补助,这种项目导向的方式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综合技能的培训,是产学结合型教学。

5 全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努力培养“一专多能”人才

双证书制度是指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指在学生毕业时,能拿到两个证书: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一制度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体现,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双证书”制度成为提高就业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高职院校通过实施“双证书”制度,可以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化教学改革,使学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均符合上述要求。

6 总结

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突出教育质量,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010-2012年)。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是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这一基础上,能够形成目标突出,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高职教学改革,重点突出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应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训实习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分散实习与集中实训相结合、专兼职教师相结合,使专业课程教学直接进入生产前沿、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直接相连,将工作过程职业化,职业过程教学化,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全力提升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走特色办学、创新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洪惠明.实践职业活动导向教学,建构现代技工教育创新模式[M].中国校长领导力.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

[2]龙伟,李平.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山西省:经济师,2009年.

篇10

关键词:实践教学;主动性;服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138-02

服装行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的综合能力呈现的是动态变化,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运用能力成为企业选拔人才的重要考虑因素。人才培养需要紧跟不断进步的专业技术发展,适应快速反应市场的能力,熟练运用网络等数字化技术等多方位的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实践教学是服装设计专业理论教学的延展和提升,是人才培养计划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如何突破传统的理论一统教学的局面,切合市场需求,改革调整实践教学模式,使之更有效地服务日常教学才是作为服装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观。

一、确定实践教学模式的设立

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设计主要按照传统院校教育模式设置,其课程以理论性教学为主,培养的专业人才偏重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特点。教学过程偏重理论教学模式,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学习过程中难以达到学以致用,导致学习过程中目的茫然性,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学习的主动性,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解决教学效果首先着力于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的修改,设立以“应用型人才”为服装行业人才培养方向的思路,明确教学目标和培养计划,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教学与校外调研、日常教学与企业实习互相搭配,由浅入深逐渐实现环环相扣的完整教学体系,要让学生自身能主动地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原理和发展应用的过程。实践课程是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完成创造性任务,以达到培养学生严谨创新的思维习惯和能动的动手能力,有着理论课程所无法取代的作用。以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前提,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授课模式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总结出以下的实践教学模式(见图1),将实践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不同部分教学环节的有效结合,设定符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充分体现出教学的整体观,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二、夯实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

传统课程的设计实际上是对以书本为主,教师讲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的改进,无法体现服装专业方向教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导性的特点。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实际上是对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提高,教育模式侧重点的改变,势必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对于课程的设计也由课堂为主转换为实际操作和实地调研考察能力的培养方向为主,只有以发展变化的研究态度,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将所知的知识结合实践才是实践教学教师所要掌握的技能。服装设计属于应用性极强的职业类别,强调相关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和运用能力。具体的课程开设体系中,确立以企业市场需求为教学主线,课程环节实现调整整合,形成相对合理的教学模式。确保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具体的实施方案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采用层层递进、丰富多样式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年级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内容。大一的新生刚接触专业知识,对于服装设计没有形成完整专业概念,实践教学内容以校内实习为主,在实习工厂完成第一阶段的实践教学,以教师示范为主的引导式教学模式,学生按照实践指导步骤进行实习,教学主要以熟悉服装的基本工艺和设备的操作为主,了解相关的设备和基本流程,初步接触专业设备。第二阶段针对大二、大三阶段的学习。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中将实践教学进行新的安排,利用项目教学、案列教学、市场实地调研等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以市场调研实践课程为例,从目前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方面来看,显示出该课程的受重视度明显不够。第一方面课程的教学主要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对于调研的对象缺乏深入分析研究,仅仅局限于专业教材或者网络上的认知,没有主动研究企业现况,结合企业发展过程中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方面艺术专业学生的逻辑及数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整个课程的完成过程需要熟练地运用到统计学、数学以及逻辑思维,知识的不足让实践环节很难形成完整的体系,影响到专业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和运用。第三方面作为最后总结性的调研结果,主要是以文字的形似呈现,停留在书面上的文字,成果的实践操作环节缺失,无法真正地满足市场的需求。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实地调研能力,通过对于不同服装市场的实地调研,总结出服装市场、消费群特征、流行趋势以及集群的特征等一手资料,调研地点集中在长株潭城市体。课程由多名教师为主导,几个平行班级的同学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模拟服装企业对于对手品牌和服装市场的设计、发展动向、运营状况等内容,让教学贴近实际企业市场运营模式,以学生作为课程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产业的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模式和操作程序,提高教学效果。第三阶段以大四毕业生实践课程开设中,显著地增加实践课程的开设,通过企业实地实习,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管理模式、新发展研究方向等,有意识地将企业所接触和学习到的内容,借助毕业设计的制作过程进行融会贯通,最终呈现出毕业设计的作品。只有通过自我接受消化的过程,才能掌握服装实践课程的技能和知识,真正提高学生进入社会所需技能水平。

三、教学环节模式的探索和对策

传统课程效果的考核主要是以考试的方式,侧重于学生对于课堂及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体现出学生的记忆能力、基本概念的掌握能力,其内容主要以教材为主。课程评价方法的单一性相对而言服装专业方向方向的调研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课堂以外完成,调研报告的研究分析以及回报情况才是该课程的考核的标准。考核方式的改变需要教师以及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激励他们真正地深入到市场中,激发他们的热情,运用所学知识和新媒体做出完成并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调研报告,整个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及完整的表达能力。针对于实践教学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的若干问题,有效结合服装专业方向的学生教学特点,采用以下几点建议,做到有效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1.秉承实事求是、科学教学的研究态度,客观地分析该专业在其学校中具备的教学资源和专业特色,让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具有可行性和连续性。担任主要教学任务的教研室,在教学领导方面占据积极主动的地位,通过教师之间不断地学习、探讨、总结,从而对于教学环节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修改和调整,让教学过程更为顺畅。

2.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起到了决定性的领导作用。教师应主动地学习实践课程的内容,深入企业学习,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市场敏锐性,接触最时尚最前沿的咨询、技术、科技等。只有自身对于实践课程实际操作方式和内容有了切身的了解和体会,才能制定出符合学生特点并且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起到指导和辅助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应变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对于有效资源的分析及运用能力,真正意义上让学生体会到应用型人才所要具备的技能和能力。

3.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特色,切合课程教学及培养目的,建立符合自身规律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及课后的多方面考察和评估制定出综合的考核计划。在评价考核过程中实现方案的制定、实地考察评价、小组报告的汇报及教师评价的整体考核体系。恰当的考核分配,能做到更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侧重点,通过考评结构的多元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倡导学生的主动地位,公平公正公开地评比出结果,给予适当的考评分数,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四、结束语

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简单地依靠学校优异的成绩来评判人才的培养目标,已经不适应市场发展的现况,服装企业对于人才综合性素质要求的提高,强调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势必对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人才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实践教学成效是检验理论教学与实际运用是否能有效实施的检验方法之一,关系到整体教学的质量与人才的培养。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教学模式研究,确定实践教学地位,对于过去教学过程的不断总结调整,以实践教学成果为主要目标,掌握市场的需求,深化实践教学的改革,将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提高到新的发展高度和水平,让专业教育以正确的发展轨道持续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蔚琳,申鸿.浅析研究型大学服装专业方向实践教[J].教育前沿,2012,(10):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