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5 17:3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乡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

篇1

掀起一轮轮“幸福”热潮的虽然是几个不同的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但引起人们的思考却是一致的DDD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700美元,国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政府在从全能政府到有限的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中,怎样满足财富增加后人们不断变化的幸福感?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也从2000年的39.4%,下降至2004年的37.7%。这一系数虽然与发达国家30%以下的水平相比仍有距离,但专家在比较后指出,目前中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水平达到了启动以居民住房消费和交通、通讯消费为标志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临界点。

上世纪70年代的手表、缝纫机、自行车,8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直到近5年,老百姓正进入到一个以教育、购房、买车为主要内容的新“三大件”消费时期,这种变化是否让人们感到更幸福?2005年年底,中国社科院的经济蓝皮书《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的分报告《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称,在对生活幸福感的调查中,七成城乡居民感觉生活是幸福的,同样,也有七成城乡居民对未来生活持乐观预期的态度,认为未来生活会“变得很好”或“变得比较好”。

2006年年初,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也了一份与幸福有关的调查,他们的数据表明,一个城市的平均收入水平与居民对其城市的幸福度没有显著的关系。与收入水平和赚钱机会相比,城市的生活节奏、便利程度、人情冷暖、自然环境等软性因素对城市幸福度的影响更大。

国外的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当GDP和民众的幸福感之间不再有联系的话,政府的政策还要仅仅致力于让GDP处于上升轨迹吗?2003年,当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时,学界有这样的声音,称我国面临两类转变:一方面是当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3000美元时,我国正处在从一般温饱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公共需求逐渐由消费型向发展型升级;而另一方面,我国还面临着政府职能转变,逐渐从全能政府到有限的服务型政府转变。

两类转变的交叉点是政府怎样通过转变职能满足老百姓公共需求的升级,专家的另一个说法是,要让改革的成果真正惠及百姓。

或许在刘玉文看来,就业和福利是幸福的基础,也是他希望政府“十一五”期间做的民心工程。其实“十五”期间,我国在就业、社会保障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值得圈点的数字,官方的数据是2005年年末,全国城乡就业人员达到7.6亿人左右,比“九五”期末增加了4200万人。

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几年来,在促进就业特别是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发挥了作用。“十五”期间,有18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尽管专家们认为,民众的公共需求正在由消费型向发展型升级,但政府部门并没有停止对提高百姓吃穿住行品质的关注。

篇2

关键词:财政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一、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

长期来,我们对税收有一个经典的解释,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就是说,税收来自于老百姓,经过预算分配,最终也用到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方方面面。这句话从社会整体意义上恰到好处地说明了税收的来源和用途。

近年来,随着我国"投资财政"与"公共财政"的换位,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的确得到了大幅度的"厚爱"。然而,百姓却发出了一个共同的疑问:国家富了,我们的负担理应减轻才对,可为何感觉却是加重了呢?换句话说,取之于民的税收有多少被用之于民了呢?

中国将紧随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大财政收入经济体,这无疑是中国国力不断增强的结果与体现。而事情的另一方面则是,在国民收入的分配蛋糕中,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长并不快,民众所得部分偏少。国民收入增长水平依然较低,劳动者工资依然普遍较低,各项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依然较慢,国民幸福感依然有待提升。

根据最近美国美世咨询公司公布了一份“2011年全球214个大型城市的生活成本调查报告”,中国内地的北京和上海分列第20和21位,而一直作为中国城市参照物的美国纽约,仅排在第32位。北京上海“成功超越”纽约,房价高居不下、货币升值,CPI不断创新高,税负压力过大……种种因素造成了城市生活成本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怨,为什么国家越来越富裕,可是我们的生活却越来越艰难。

回答上面的那个问题并不难,因为目前我国实行的是“聚财于国”政策,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的比重,从2005年的5.0%上升到2010年的9.5%。可人均GDP世界排名仍然100名以外。可见,我国当前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国家掌握着大量的财富,老百姓手中并没有多少的钱,所以“聚财于民”才是真正的利国利民。

财政收入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中国紧随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大财政收入经济体。这充分表明,中国不仅率先走出国际金融危机,而且在后危机时代取得了先发优势。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让国民为之骄傲不已。这种骄傲,既是爱国心的体现,又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基础。然而针对不断增长的财政实力,我们要更多地关注财政资金这种最宝贵的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效果,增加对关乎国计民生领域的投入,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向中低收入者倾斜,向弱势群体靠拢,提升百姓福祉,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健全社会保障、调节社会公平,不断向“国富民强”迈进。

二、让财税收入更好的用之于民

根据我党最新的十二五规划,将“国富”转型到“民富”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进步,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论的具体体现。在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国家应充分利用既有的雄厚财政基础,增加对关乎国计民生领域的投入,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提升百姓福祉。措施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财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管理绩效

做好财税的审计工作,确保财政资金更有效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要求

扩大国内需求,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而要扩大内需,除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居民现有消费能力基础上挖掘潜力外,还必须相应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养老金标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及发放居民消费券等方式的效果证明,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居民收入,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方式转变的必要举措。

(三)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使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政府重要职责,做到在不同阶段提供具有不同标准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包括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维护人民的民利。

(四)实行更多的减税政策

国家通过较大幅度地提高个税起征点等方式实行减税,可以减少国民支出而相应提高国民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与质量,同时也可使国民获得更多的创业资金,解决更多人的生存问题并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国家还应同时对企业减税,减轻企业负担,扶持与促进企业发展,并让企业有更大的能力提高劳动者工资。

(五)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上学难”“看病难”是当前的民生热点,也是民生难点。要在推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坚持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政府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卫生服务。

总之,国家需要强大,国民同样需要富裕,聚财于国的同时更需要藏富于民。民富是国强的根本,唯有国民普遍富裕了,国家才能获得不断发展的永续源泉。“取之于民”更“用之于民”才会是国家获得持续发展与强大根基。

参考文献:

[1]庞超,张远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建设的演进逻辑及经验启示,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2)

[2]徐增辉.论我国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的构建.长江论坛 ,2005(6)

篇3

体面的劳动是旨在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工作机会。但对其具体表现形式未做规定,是否穿着体面,领取高薪就是体面劳动呢?本文将利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不同员工的体面劳动进行分析,找出实现其体面劳动的有效措施。

不同需求层次下的体面劳动: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一、基于生理需求的体面劳动

马斯洛理论下的生理需求是指呼吸、水、食物、睡眠等,将其与体面劳动联系起来主要涉及工资收入、休息休假等方面。

第一,员工收入权实现生理层次体面劳动。基本的生理需求可以概括为衣食住行,而衣食住行的每一方面都需要工资收入来保障,因此员工的收入权是实现生理需求层次下的体面劳动。根据《2010年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2011年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比上年增加77元,增长5.7%。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在600元以下的占2.1%;600-800元的占5.2%;800-1200元的占31.5%;1200-1600元的占33.9%;1600-2400元的占19.7%,2400元以上的农民工占7.6%。从报告中不难看出,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仍呈现较低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国家推动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建设,一些企业却百般抵触;国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一些企业却把这当作最高标准,而且还变相地让工人加班以弥补自己的损失。

因此改善员工收入现象是迫在眉睫的。对于政府来讲,应当直面并正视劳动者报酬过低的事实,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积极推动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GDP中的比重。对于企业来说,应当增大企业管理的透明度,要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工资增长率应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保证工人实际工资水平不降低。唯有如此,劳动者才有实现“体面劳动”的可能。

第二,休息休假权实现生理层次体面劳动。生理需求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休息和生理平衡,这说明职工的工作时间必须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时间范围内,这样才能保证职工除了工作外,还有相应的业余时间。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以受雇形式从业的外出农民工平均每个月工作26天,每周工作58.4小时。其中,每周工作时间多于《劳动法》规定的44小时的占89.8%。除了农民工之外的白领阶级也深受加班之苦,对于他们来说能享有休息休假权就是一种体面劳动。

二、基于安全需求的体面劳动

当员工生理方面的需求达到满足,实现一定程度的体面劳动之后,员工将会追求更高一个层次即安全层次。本文主要讨论与体面劳动相关的人身安全、健康保障等方面的需求。

第一,职工的安全权实现安全层次体面劳动。生命权、健康权是员工最重要、最基本的权利,没有了安全,职工的生命与健康就没有保障,一切“体面”都无从谈起。煤矿行业安全生产是体面劳动的第一标准,安全工作被当作生命工程来经营。据卫生部统计, 2010年尘肺病新病例23812例,其中煤炭行业占57.75%,接近14000例。为了实现体面劳动,一方面要改善他们的劳动条件,确保其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加大机械化装备投入,充分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创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消除职业危害因素,加强职业病预防,最终实现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职业病及安全事故的目标。另一方面要保证员工的心理健康,有效缓解员工工作压力,疏导员工负面情绪,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具体实行上可建立员工“心理疏导站”、职工心理动态管理档案,掌握员工家庭社会关系、工作生活情况变化,有针对性实施心理疏导,引导职员工排除一切干扰,以心理健康确保行为安全。保护员工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安全,是确保员工实现体面劳动的重要需要。

第二,员工的保障权实现安全层次体面劳动。员工每个月能获得一定的工资、足够的休息和安全的工作之后,对于体面劳动员工又有了新的需求—保障权。员工的保障权主要是为了保障员工在遭遇“老、病、伤、残、失业或待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为了使体面劳动历程获得实质上的进展,政府必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统筹协调做好各项工作,实现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层面也须将政策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保障员工基本权利实现体面劳动。

三、基于情感和归属需求的体面劳动

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在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渴望在团体中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归属感、爱与被爱的感觉。体面劳动不仅仅是关于你能挣多少钱,它关系到你自身的幸福,而归属感能给予人们一种幸福感。将马斯洛的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具体到体面劳动方面是指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和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

职场竞争激烈,员工勾心斗角、工作频繁变动成为那些看上去风光无限的白领人士普遍遭遇的心头之痛。为了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应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使员工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现代社会的流动性以及人们之间的代沟和肤浅的友谊,加剧了人们对归属的无法满足的渴望以及对战胜目前广为蔓延的孤独感、疏离感的需要,大多数员工都期待同事间能够有一定的相互照应、相互团结起来,共同解决同一件事,从别人的协助中获得满足,实现体面劳动。

四、基于更高需求的体面劳动

马斯洛的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并非所有员工对体面劳动的需求,只有员工在生理、安全和情感上的需求达到满足之后,他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一个人自我感到独立自主并受到他人的尊重,同时是最大程度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将其与体面劳动相联系,主要表现为员工需要得到上司的尊重和认可、应该获得的荣誉和奖赏、持续的培训及自我实现的自。对于大多数高层管理人员或者金领来说,体面劳动往往体现在为其创造一个好的平台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