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5 17:3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报告

篇1

一、活动主题:

今年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仍要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智力和人才优势,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强化对国情和省情的认识,传播科学技术和文明新风,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关注社会和谐、感受人间亲情、增强社会认知,促进全面成才。

二、主要内容:

1、大学生与所在街道办事处联合共建文明社区

通过开展活动,扶贫孤残老人,未成年人成长指导,社区发展基础工作调研,08奥运英语知识宣传讲座等。

利用我们专业特长,可以把“英语100句”带去社区。

2、青春与实践同行

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开展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等科技、文化、卫生服务等活动,为城市、乡村的发展做贡献。

主要宣传方式有:利用社区或农村的宣传板或是宣传单的方式宣传。比如在社区的所有黑板上写上环保标语,环保小常识、法律常识以及生活常识等。还可以与身边的大学生组成团队,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得到便利和帮助。

3、进行社会调查

可以调查研究现在大学生打工新特点,针对大学生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仔细的考察,写出自己的心声。

三、活动原则:

1、就近就便的原则,实践活动应立足于所在社区、乡村;

2、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可以个人分散活动,也可以就近自由组合活动;

3、力所能及的原则,活动的设计和安排要以同学可以做到为前提;

4、保障安全的原则,实践过程中要增强安全意识,不参加危险、无安全保障的活动。

四、活动要求

上交的社会实践报告要手写的非打印稿,纸张为每页300字的稿纸,用黑色中性笔,首页右下方写明所在班级和姓名,在实践过程中,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形式进行活动,一定要有相关的图片或摄像cd等(xx字左右)

五、总结表彰

我院将于下学期初对开展活动突出的个人或集体予以表彰,并将其社会实践报告及影象资料予以展出学习,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同时我院将对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个人或集体推荐到学校里进行座谈学习。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参考课题

1、社区文明状况的调查

2、社区环境状况的调查

3、农村(家庭)的变化调查

4、市民春节期间的娱乐方式与收入关系

5、大学生就业所应掌握的技能的调查

我外国语学院号召全体同学在寒假期间,积极加入到社会实践的行列中去,用主人翁的精神去观察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每一个变化,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以此锻炼意志,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现将相关活动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今年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仍要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智力和人才优势,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强化对国情和省情的认识,传播科学技术和文明新风,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关注社会和谐、感受人间亲情、增强社会认知,促进全面成才。

二、主要内容:

1、大学生与所在街道办事处联合共建文明社区

通过开展活动,扶贫孤残老人,未成年人成长指导,社区发展基础工作调研,08奥运英语知识宣传讲座等。

利用我们专业特长,可以把“英语100句”带去社区。

2、青春与实践同行

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开展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等科技、文化、卫生服务等活动,为城市、乡村的发展做贡献。

主要宣传方式有:利用社区或农村的宣传板或是宣传单的方式宣传。比如在社区的所有黑板上写上环保标语,环保小常识、法律常识以及生活常识等。还可以与身边的大学生组成团队,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得到便利和帮助。

3、进行社会调查

可以调查研究现在大学生打工新特点,针对大学生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仔细的考察,写出自己的心声。

三、活动原则:

1、就近就便的原则,实践活动应立足于所在社区、乡村;

2、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可以个人分散活动,也可以就近自由组合活动;

3、力所能及的原则,活动的设计和安排要以同学可以做到为前提;

4、保障安全的原则,实践过程中要增强安全意识,不参加危险、无安全保障的活动。

四、活动要求

上交的社会实践报告要手写的非打印稿,纸张为每页300字的稿纸,用黑色中性笔,首页右下方写明所在班级和姓名,在实践过程中,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形式进行活动,一定要有相关的图片或摄像cd等(xx字左右)

五、总结表彰

我院将于下学期初对开展活动突出的个人或集体予以表彰,并将其社会实践报告及影象资料予以展出学习,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同时我院将对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个人或集体推荐到学校里进行座谈学习。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参考课题

1、社区文明状况的调查

2、社区环境状况的调查

3、农村(家庭)的变化调查

篇2

【关键词】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高校旅行社;大学生和高校教师旅游市场;调查报告分析

一、高校生产性旅游实训基地——高校旅行社

(1)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综观当前国内高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刚刚起步,只要把企业真实的设备、工具、环境、任务搬到校园实训室,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生产出一定的“产品”,实训的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即实训室已经具有产品加工、生产的功能,就可以认定为是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因此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三是要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只有达到上述三个目的,才是真正的生产性实训。(2)高校生产性旅游实训基地——高校旅行社的经营模式。采用加盟经营模式,主要是指高校旅游专业和旅游企业双方共同经营生产性实训基地——高校旅行社,为旅游管理专业提供实训。旅行社建立有外联、计调和财务等部门,通过引进先进的旅行社信息管理系统,为师生旅游服务,从而提高学生导游服务和旅行社管理能力。高校旅行社职能是:一是安排游客的旅游线路,处理游览景点的关系利益分配,提高服务质量;二是搞好市场宣传促销,加强和校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的横向联系。

二、高校旅行社的目标市场调查报告分析

(一)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报告分析

1.大学生旅游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大学生旅游观念的变化促进旅游发展的强大动力。学生旅游对素质教育的意义重大,符合学生特色的旅游路线倍受社会、家庭、学校的青睐。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通知要求,2012年4月1日起,凡执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管理的游览参观点,将全面落实青少年门票价格减免优惠政策;再加上寒暑假等假日交通优惠政策为学生出游也提供了极大便利。当今全国高校数量已达2000多所,在校生人数超过2000万人,大学生规模居世界第一;未来五年中国高校学生将以每年10%速率扩招。按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10年国内旅游总人数为21亿人,学生出游人数占出游总人数的14.7%,学生人均花费为449.3元/人,如果学生每年出游1次,学生旅游的收入是:21×14.7%×449.3=1386.9亿多元,约占2010年国内旅游总收入(1.26万亿元)的1/9。从以上一系列数据来看,大学生旅游市场已占有相当比例,初具规模。为了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我们有必要对有关大学生旅游需求的调查报告进行分析。

2.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报告分析。(1)2010年首份《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报告》分析。这项调查由中国青年报社与高校传媒联盟大学生旅游实践营共同实施,调查范围涵盖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10所著名高校953名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出游意愿强烈,出游频率活跃,七成被调查者平均每年出游频率在5次以内;48.7%的被调查者是从网上获取旅游讯息,通过旅行社获取讯息的,每10个被调查者中只有1人;在3天以内短途旅游中,52.8%的被调查者每次花费100元~500元,在3天以上的长途旅游中,每次花费超过1000元的被调查者占到29.8%,其中15.4%的被调查者每次花费超过2000元。(2)2011年大学生旅游现状的调查报告分析。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旅游市场需求调查》(原始数据来源:专业的在线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http:///report/1036509.aspx),做以下相关调查报告分析:第一,出游态度。大学生对于外出旅游持高度认可的态度,接近80%接受调查学生认为旅游可以丰富大学生活,增长见闻;但调查的问卷里仍有被调查者认为旅游影响学习,增加经济负担,数量虽然不多,但旅游给大学生带来的经济压力还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

第二,出游目的。排在前二位的分别是开阔视野,体验不同的文化生活;放松身心,释放压力,娱乐休闲。调查结果显示:现今大学生对于多彩世界的渴求,对于新奇,刺激生活的体验,是当代大学生所普遍追求的生活方式,旅游正成为了这种追求的最好载体;压力较大,旅游的目的是放松心情。

第三,出游时间选择。大学生时间的充裕性决定了其旅游时间的自由程度。绝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在法定长假或寒暑假旅行。出游停留时间:对于旅途时间的长短选择,有44%的被访者表示愿意出游二三天,40.88%选择4~7天,而只有12.58%选择了一周以上两周以内。大学生习惯性选择短途旅行。

第四,出游空间选择。将空间选择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目的地距离选择,一是目的地类型选择。就目的地距离选择而言,一半以上的接受调查大学生愿意在国内寻找旅游吸引物,所在城市及其周边旅游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就旅游景点类型而言,依次为自然风光、主题乐园、历史遗迹、民俗风情、都市景观等,比较少的是探险及购物类的旅游目的地。目的地距离选择:国内游所选比例最高,占66.04%;所在城市及其周边占26.42%;省内占6.29%;国外占1.26%。目的地类型选择:自然风光景区所占比例最高,占91.82%。

第五,价格敏感程度。出游费用来源最多的是家人,占73.58%。可支配费用(生活费用中扣除衣、食、交通、通讯、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必要日常生活开销):每学期有1500元左右的占比例最高为21.38%。可以看出大学生愿意支出的出游费用就不会太充裕,将近半数的学生愿意接受的旅游支出(3天)范围为1000元以下,大学生对价格十分敏感,在购买旅游产品时,主要考虑其性价比;资金仍然是制约大学生出游的主要原因。

第六,出游率。出游率集中在0~3次,其次是4~6次。

第七,旅游信息来源。大学生信息来源比较广泛,各种媒体方式都有涉及,如报纸或杂志(26.42%)、互联网(71.07%)、旅游宣传册和画报(22.64%),另外的信息来源是朋友熟人的介绍(61.01%)。可见对于大学生最好的宣传方式莫过于网络。

第八,旅游方式。选择自助游人数占问卷总人数的71%之多,其次是学生社团或班级组织的团队游(24%),到旅行社报团(5%)。这说明:如今大学生崇尚自由,不喜欢被团队束缚;学生消费能力不高,无法支付较高的团费和购物;当前全包价旅游服务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大家更倾向于零包价的旅游产品;传统全包价旅游产品在未来发展前景有待观察。

第九,对旅行社选择。大学生在选择旅行社时,其中最关注的是出游过程中的服务态度(32.08%),关注程度较小的是旅行社品牌(5.03%)。在服务质量方面,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住宿和餐饮(47.4%),其次是购物和娱乐(24.8%)。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还不够强,因此导游在安全提示方面应多做些工作,同时旅行社在安排住宿和餐饮时应考虑适合的档次。

(二)高校教师旅游需求调查报告分析

截至2010年,全国高等学校共有教职员工多达147万余人(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目前,高校教师旅游市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调查报告分析:根据以下调查报告:长沙市12所高校教师旅游客源调查报告(共发放了1100份的问卷)、广州大学生城十所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实际调查、携程“2011年旅游者出游意愿调查报告”(全国各地数千名网友参加调查)、旅游网络消费者需求特征问卷调查http:///report/1038525.aspx,对高校教师旅游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类调查,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进行具体分析:第一,学历结构。有较高的文化背景。教师的高文化素质形成了教师的相对较强旅游消费需求和特殊的旅游消费倾向。

第二,旅游态度。认为旅游比较重要占30.91%、重要占18.18%和非常重要占10.91%,总共超过半数。旅游目的:主要是休闲娱乐和观光旅游。

第三,人均月收入调查——相对较高的经济收入。目前国内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就国内和其他行业比较,具有相对较高和稳定的薪金收入水平,使教师具有在较大的旅游消费潜力。4000~5000元的占36%;5000元以上占32%;3000~4000元占29%;2000~3000元以下占3%。旅游预算:计划每人支出5000~10000元的比例(29%)最高。半数消费者会增加旅游支出,尤其是计划人均消费万元以上的比例明显提高。52%的游客将增加旅游预算;44%保持稳定;4%计划减少支出。

第四,出游时间选择。高校教师拥有充裕的闲暇时间。根据目前我国高校法定或学校规定的假期安排,每年寒暑假有将近70天的时间,周末有60天的时间,以及黄金周假期等。出游时段比较集中。有占53.34%的教师认为最合适出游时间是暑假,暑假是高校教师真正的旅游黄金时间。认为“五一”和“十一”是合适的出游时间的人分别为14.37%和9.66%;愿意寒假出游的人就少得多,比例仅占8.91%;说明教师在旅游时间的安排上可以理性地避开两个黄金旅游周的高峰,将近2个月的暑假为教师出游提供了充裕的时间。

第五,出游障碍。没时间和价格高成为阻碍教师出游的最大障碍,认为“没时间”的有38.18%,由此知道老师的闲暇时间不多,在假期要再学习,或做科研或是到外面讲课、参加会议以及受邀参与一些项目等。认为“价格太高”的教师比例为36.08%,这说明旅游产品价格对于老师而言觉得还稍微偏高。此外还有认为安全没有保障(14.48%)、要照顾子女(10.60%)等其他原因。

第六,旅游目的地选择。高校教师表现出较明显的偏好性集群。有30.48%的教师希望到自然风景区旅游,体现了对自然景观的偏爱;有17.81%的教师选择去异域风情旅游地,由此可知国际旅游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少数民族聚居区也以其独特的民俗、美丽神奇的文化吸引了众多教师(13.78%)。而人文色彩较浓的景区也很吸引教师,15.94%选择去历史悠久的古都旅游;乡村旅游开始受到关注,已有8.85%选择。相比之下,现代化都市和宗教朝圣地就显得不那么受青睐,分别只有6.80%和6.26%。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旅游吸引物居首位,占40%;旅游产品价格占25.45%;安全占12.73%;时间长短占10.91%;交通住宿和距离远近均占5.45%。

第七,旅游信息获取渠道。42.23%的高校教师认为获取旅游信息最佳途径为媒体(包括:广播或电视、报纸或杂志占和网络),因为这样的信息可靠,准确。13.21%的高校教师是通过相关书籍,通过旅行社的占11.84%,经朋友推荐的占7.36%。

第八,旅游消费方式选择。在选择旅游消费方式上,更多的高校教师选择跟家人旅游,占67.74%;其次是选择个人游的,占14.21%;而只有8.36%的高校老师选择跟旅游团。

第九,旅游费用结构。餐饮和住宿占较大比例。住宿方式选择:更愿意选择特色旅馆占54.55%;旅游购物选择:喜欢购买当地特色产品,占67.27%。

三、高校旅行社的调查报告分析

为了开拓具有巨大潜力的高校师生旅游市场,建设高校旅行社,对我校旅游学院159名师生做一个关于高校旅行社的调查,调查结果分析如下:(1)普通旅行社存在的问题。一是旅行社制定计划时没有将师生的需求充分考虑,导致师生游兴不足;二是自费项目在合同中没有体现,购物次数增加未经旅游者的同意,引起游客不满;三是对高校群体消费的宣传力度不够,而且相关信息缺乏针对性。

高校旅行社和普通旅行社对比

建设高校旅行社的优势:依次是必要性、便利、贴近、实惠。对高校旅行社建立的优势调查表明:普遍认为有必要建立高校旅行社。由于高校旅行社设在校内,和学生联系密切,因此服务速度快,学生旅行更加便利。高校旅行社由学生自己来经营,更了解学生自身的需求,更能考虑到学生的经济能力状况,量体裁衣,做出适合的服务产品,设计出了各种富有个性的贴近学生品味的旅游产品,物美价廉,旅游费用更实惠。

(2)建设高校旅行社的必要性:觉得非常有必要的所占比例最大。

(3)对高校旅行社的态度:若成立以高校为平台,提供住宿饮食,专业导游,自定线路,价格相对低廉,融入校园文化的高校旅行社,态度是选择的比例最大。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高校师生的旅游需求分析和对高校旅行社的认识,我们大致可以得出结论:(1)大学生消费水平偏低,可承受的旅游消费大概在1000元左右以下,高价位的旅游产品在大学生群体中不畅销,同时大学生对旅游旅游产品的质量要求高;高校教师计划每人支出5000~10000元的比例(29%)最高。半数消费者会增加旅游支出,尤其是计划人均消费万元以上的比例明显提高。(2)大学生旅游目的排在前二位的分别是开阔视野,体验不同的文化生活;放松身心,释放压力,娱乐休闲。高校教师表现出较明显的偏好性集群。有30.48%的教师希望到自然风景区旅游,体现了对自然景观的偏爱;有17.81%的教师选择去异域风情旅游地,由此可知国际旅游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3)大学生选择自助游人数占71%之多,其次是学生社团或班级组织的团队游,如今大学生崇尚自由,不喜欢被团队束缚;在选择旅游消费方式上,更多的高校教师选择跟家人旅游,占67.74%。(4)消息来源主要来身边朋友的介绍,以及旅游门户网站的宣传;大学生信息来源所占比例最高的是互联网(71.07%)另外的信息来源是朋友熟人的介绍(61.01%)。43.23%的高校教师认为获取旅游信息最佳途径为通过相关旅游指南的书籍和网络,因为这样信息可靠,准确。(5)绝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在法定长假或寒暑假旅行;有占53.34%的教师认为最合适出游时间是暑假,暑假是高校教师真正的旅游黄金时间。与暑假相比,愿意寒假出游的人就少得多,比例仅占8.91%。(6)对高校旅行社建立的优势调查表明:依次是必要性、便利、贴近、实惠;建设高校旅行社觉得非常有必要的所占比例最大;对高校旅行社的态度是选择的比例最大。

参 考 文 献

[1]彭丹,吴凯,陈薇.长沙市12所高校教师旅游客源调查报告[J].调查与分析.2005(8):51~53

[2]李军,李力.广州大学生城十所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实际调查[J].商场现代化.2008

[3]湖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09旅游管理2班大学生旅游消费课题组.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报告.2011

[4]gin桑.旅游网络消费者需求特征问卷调查.问卷星http://

——专业在线问卷调查平台.2012

[5]雪中寒梅.当代大学生的旅游市场需求调查.问卷星http://——专业在线问卷调查平台.2012

[6]陈启婷.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问卷.问卷星http://——专业在线问卷调查平台.2011

[7]江娟,钟晶灵.我国大学生旅游市场的SWOT分析[J].企业导报.2010(4)

[8]2011年旅游者出游意愿调查报告.携程旅行网

篇3

社会实践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然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同时,大多数大学生们已经认识到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才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那么,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究竟如何,本研究报告将初步回答这一问题。

为了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调查小组以齐齐哈尔大学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齐齐哈尔大学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进行调查,以下是社会实践的现状描述及分析。

一、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1.频率及类型分析:

(1)大多数同学偶尔参加一次社会实践,少部分同学经常参加和从未参加过,参加社会实践的频率少,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不是很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少,学业繁忙,提供社会实践的岗位少。

(2)在社会实践中,71.94%的大学生参加的是短期兼职,因为短期兼职固定工作,时间间断,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周末,认为周末兼职不仅利用了课余时间还可以作为日常学习生活的调剂,而一份固定的工作也免去了找工作之忧;固定工作,时间连续,在暑假或寒假这样较长的时间里,有一部分同学在外打工,赚取来年的费用;随即工作,时间不定,这种情况一般是刚来大学的新生,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先尝试做一下兼职,大部分时间用在适应大学生活上。46.41%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说明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较高,志愿服务的观念端正,有着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既是大学生本身的一次磨练,增加阅历,认识自我,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了解当今社会的现状,同时也是一种积极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比如义务支教,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缓冲部分地区教师资源不足的现象,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带去希望,狭义地说,发挥自己的价值;广义而言,则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支持着教育事业。同时,少部分同学做个体小生意,说明有一些同学具有自主创业的精神,当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

2.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与学业的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87.53%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内容与所学专业不紧密相关,可见,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应用存在脱节情况,知识很难运用到实践中去,57.29% 大学生偶尔用知识但对实践帮助不大,20.72%从未用过专业知识,一方面说明,大学专业结构不合理、学非所好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大部分大学生出现未能学以致用的现象,这固然与部分大学生的素质相关,但更是大学教育的“缺陷”造成的。重课堂教学,轻市场实践;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差,这是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的软肋。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知识的吸收角度上存在问题,应改变一下角度,更多的学习思维方式,在实践中变通思考,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3.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安全问题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67.02%没有受骗经历,58.06%相当重视实践的安全问题,并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说明大学生比较重视社会实践的安全问题,具备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并且安全意识和在校的法律知识教育成正比,大学的安全教育逐步先进化、全面化、生活化,使得众多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同时,16.07%的同学有受骗经历,14.19%不是很重视安全问题,甚至有2%的同学几乎不关注安全问题,主要原因是安全观念没有深入其本心,自以为是,社会经验不足等。

4.大学生社会实践态度及需求

(1)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有超过45%的大学生乐于实践,但由于前期准备不足导致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没有提前预料的问题,从而导致实践的结果不尽如人意,这表明大部分的大学生在主观上是积

极的,缺乏的是经验与克服客观条件约束的能力。而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同学,有积极认真的态度并且提前做好准备在实践过程中也能灵活应变从而可以收获完备的调查报告。其余将近四分之一的同学对于社会实践活动处于被动,大部分是迫于学分压力而不得不去参与,更有的不仅态度不积极并且行为上也违背了社会实践的精神,这样的做法是没有意义的,从而失去了学习积累社会经验的宝贵机会。

(2)有将近一半的受调查同学认为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较为丰富,基本上能够满足大学生所需要的社会实践积累,同时也有超过10%的同学认为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十分丰富,能够满足自己的实践需求。另外也有超过40%的同学认为学校实践活动比较匮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更有8%的同学认为实践活动严重匮乏,无法满足与另10%认为十分丰富的同学产生了对比,这表明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需求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学校应该更多的去了解学生们标准尽可能的满足更多同学的需求。

(3)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目的这一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有60%的同学选择了赚钱这一目的,也就是说有较大比例的同学是从经济这一实在利益出发。而也有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参加社会实践能够关注了解社会现实,增长见识结交朋友,这些也都是从自身或者为了解社会现状出发,更直观的看就是为未来自身长远发展而做准备。只有较少的超过30%的同学认为能够学有所用,将自己实践学习来的经验运用到为以后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大学生

并没有真正理解到社会实践的最终意义所在,社会实践不仅只是为自身发展的行动,更多的是为这个社会的发展去深入去总结去实习。

(4)有超过75%的同学在社会实践中最想收获,工作经验与社会阅历,这表明大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社会实践所能带来的自身的提高,也有超过66%的同学想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并且有超过一半的同学想增强自己的自信心,这说明有很多的同学想借助社会实践这个机会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能力,为自身以后的发展而不断努力。同时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同学认为社会经验可以丰富自身的专业只是,将实践转化为真理与知识,这样是十分难得,而有较少部分的同学想从社会实践中获取报酬,这样的目的虽没有错误,但或许会使自己错过了社会实践中最为宝贵的东西。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的问题

1、自身能力不足。58.64%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面临着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高等教育模式相对后,一贯重视理论教育,忽视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应试教育,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不少专业的设臵与市场脱节。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意识淡薄,较少的社会实践使之社会实践经验缺乏;缺乏锻炼,自立意识不足,导致动手能力差。

2、时间太短,无法真正进入角色。39.24%在社会实践中很难进入角色,在一份工作上,如果想把握其灵魂,找到工作的技巧,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使其熟练,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时间较短,没有过多

的适应、练习和总结经验的机会,更无法真正进入角色去体验,所以,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没有预想结果,成为廉价劳动力。59.49%对社会实践没有过多的预想和目标,只是为了实践而实践,没有看到实践的真正意义,从而没在实践中有所获,只成为了廉价的劳动力,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因此,大学生实践应更多地看重实践的目的,知道自己为什么实践。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建议

1、理论知识储备。64.76%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要做好理论知识的储备,理论知识储备是社会实践的基础和前提,为社会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学好理论知识,用科学的方法实践。

2、心理素质准备。75.94%的大学生认为应有好的心理素质,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一半,因为大部分大学生社会经验较少,面对着社会上形形的人或事,难免会消化不良,也许你不适合这个实践项目,也许你被老板痛批,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勇敢的面对社会,勇于实践。

3、对所要进行的社会实践进行了解 。78.27%认为应进一步了解实践内容。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对社会实践内容的了解有利于你更好地衡量自己,制定更完美的计划,去面对社会实践,更有利于社会实践的完成,积累经验,在实践中成长与进步。

经调查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以短期兼职为主,参加社会实践的安全意识较强,大部分学生乐于实践并想收获工

篇4

金融专业某大三学生在广州渣打银行应聘“实习体验生”时打听到,想实习要先到该行开立50万元定期存款户头成为银行VIP客户。渣打银行广州分行确认: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客户子女;现在正在渣打银行实习的大学生,不少是通过VIP客户渠道取得实习机会的。

点评:毕业季将至,不论是应届大学毕业生,还是那些未雨绸缪的学生,实习都是摆在面前的选择之一。新闻中,大三学生杨某虽然有着独特的市场眼光,欲选择外资银行作为未来职业规划。然而,在经历了面试、笔试过后,“天价实习生”让她“黯然神伤”,也让旁观者愤愤不平。反思之余,“天价实习生”的背后,反映的是相关劳动部门的监管不力和利益纠结。

诚然,在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企业在用人标准上占有主动。体现在挑选实习生过程中同样如此。为此,企业制定严格的选拔标准本是无可厚非。但是,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以金钱标准设置实习门槛,不惜牺牲学生的平等参与权益,就明显违背和丧失了一个企业基本的社会责任。

至此,要想此问题得以解决,不如从健全维护大学生实习权益的法律入手,用法理捍卫大学生、还原实习的本质。同时,相关的劳动监察部门也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企业的不正当规定给予相应的惩罚。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权益保护,甄别不良的实习企业,为学生出谋划策。此外,大学生个体也需要强化自身维权意识,遇到此类问题,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

9人

5月13日,湖南平江县一座120米长的三孔石拱桥突然垮塌,据初步排查有9人落水,其中3人获救,6人下落不明。事发后,不少舆论质疑是否桥梁“质量太差”。平江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却表示,在农村地区,超载行驶、人货混装、违章驾驶等乱象十分普遍,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农村群众法制观念淡薄、交通安全意识差有着直接关系。要达到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的目的,就必须提高农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

点评:桥垮塌了,人失踪了,按说当地主管部门应该反思悲剧、吸取教训,莫让类似恶性事件重演才是,而该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居然把板子打向了农村群众,指责民众法制观念淡薄、交通安全意识差。要说一些村民交通安全意识差,也不是毫无道理,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此次垮桥事件的直接原因。

正如新华社此前报道,范固桥垮塌后,当地居民质疑,“范固桥居然连一根钢筋都没有?”而湖南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院长彭建国回应:该桥是座石拱桥,利用几何力学原理搭建的石拱桥的确不需要用钢筋,和质量好坏无关。此说是否属实,应当求证。即便如此,该桥是湖南省公路部门认定的“二类非危桥”(即桥面桥体有破损,但不影响正常通行的桥梁),对这样的桥,监管部门应该更加关注才是。

最关键之处在于,垮塌事故前,平江县防指已经接到群众关于范固桥出现险情的报告,随后有人赶到现场,决定对桥实行交通封锁,在桥两端设立警示牌,并安排人在两边守桥,但没有将桥封锁住。如此种种,皆暴露出监管部门监管不够到位。

一旦发生公共事件,相关责任人害怕承担责任,因此往往托词不断。官员勇于承担责任的良知在退化、在消隐,这是让人不安的信号。如果动辄把责任推给别人,而缺乏起码的自我批评和勇于担责意识,恐怕只会助推安全事故频现。

385元

据媒体报道,河北的高先生开车时因身体不适,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睡了一觉,第二天下高速时只需40元的高速费需要缴纳385元。

点评:对上述情况,工作人员称,车辆在路网内超过24小时、路段内超过12小时,均要缴纳“超时费”。而高速方面则称,所谓高速公路上有限时的概念,就是高速出入口之间里程除以最低限速(60公里/小时)为计算标准,这项规定主要是为了提高高速公路的使用效率、打击偷逃通行费行为,因为驾驶员存在暗地里换卡的情况。

虽然我们也承认有驾驶员偷逃通行费的现象,但就此对公民进行的“有罪推定”,无疑属于“霸王条款”。因为在高速公路上出现超时,不仅有驾驶员暗地里换卡以偷逃通行费的情况,也有驾驶员在路上遇到车辆故障进行维修或者道路维修、恶劣天气封路等从而在高速公路上超时,更有驾驶员因为疲劳在服务站休息、住宿而超时。

对此,高速公路方面表示,“车主只要保留好服务区住宿的发票或其他证明,收费站工作人员不会多收费用。另外行车途中出现故障,也要保留相关的维修记录”。可是,有些超时民众根本就无法举证。比如说丢失了住宿发票,或者车主是在车上休息;抑或是车辆出现故障,他自己进行维修,没有麻烦高速公路的维修站。

从法律角度讲,这种“有罪推定”就是属于“霸王条款”,属于无效的规定。所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

89.68%

日前,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国人民银行共同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自有住房拥有率高达89.68%,远超世界60%左右的水平。报告还称,2011年中国城市户均拥有住房为1.22套。这一数值比2010年中金公司的数据0.74套住房相比有大幅提高。

点评:这样的所谓权威数据,一经报告,就引起了无数的质疑声音,人们的疑问是,为何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感受背道而驰,到底是数据错了,还是人们的生活感受错了?

这样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不是蜗居,就是蚁族。如果这样的数据有现实意义,那么,中国房地产市场基本上就可以取消了,原因是既然有那么多人有房,哪里还有什么刚性需求,中国还要提高城镇化建设有何用途。更重要的是,长期困扰中国楼市的供应不足,也可以迎刃而解了。现实与数据出现的出入,到底哪个更荒谬。或许有专家会打个补丁说,我们的数据统计口径和方法是不一致的,问题是,如果一个数据的统计口径和方法与现实差异很大,就算你做得再精确,也是没有现实意义,只会增加人们对于统计数据权威性和真实性的质疑。

比如很多在外打工者,在农村和父母是有住房,但其实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城市工作生活,所以如果只从数据上看,该部分人也属于有房人,但其实生活状态是没房,而且居高不下的房价以及各种生活成本的增加,使得买房这个梦越来越难以实现。很多学生的户口或者年轻人是在老家和父母拥有所谓的“住房”,但是有房不能“住”,因为房地产是不动产,年轻人往往到外地工作和学习,很少在有房的地方生存下来。所以,在对待房地产数据的问题上,如果数据不准确,不但会误导管理层,也会误导投资者,干扰市场的健康发展。

10774亿元

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增幅继续大幅回落:全国财政收入10774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692亿元,增长6.9%。而在去年4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增长为27.2%。

点评:税收增幅的回落意味着进一步出台紧缩政策的余地已经不足,也意味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正在成为当前的首要目标。而随着经济持续的回落,财税收入的减缓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学会过“紧日子”,不必要的开支需及时缩减。

一直以来,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一直高于经济增速,财政收入近年基本保持了20%、30%的增速。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更加突出,一些地方甚至可达40%至50%的增速。而这一高速增长的背后实际上就是对政府深入参与经济事务的“回报”。而在当前以流转税为主的税制下,经济增长快时,税收收入可能会较大超过经济增速;而经济一旦放缓,就会立刻影响到税收收入。另外,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习惯了土地财政、搞开发区、招商引资的发展模式,比如近年对房地产的依赖显著增加、对招商引资情有独钟,可对于如何在新的背景下转变政府职能却还没有适应。

因此,在税收减缓的背景下,各级政府必须积极主动加快职能转型,从过度参与经济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向公共服务方向上抽身,加强社会保障等基础社会发展方面的投资。再者,就是要加快税收减免的落实,这样才能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

第1名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毕业生黄红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面试成绩和总成绩排在青海保监局“专业监管岗位”第一名。正当她欢欢喜喜准备上岗时,却被该局以“性格内向”为由挡在门外。

点评:戏剧往往以跌宕起伏的剧情取悦观众,抽象的表现手法,表达的却是现实的丑恶。黄红就是经历了一场公考“荒诞剧”。悬梁刺股奋战4个多月,面试成绩和总成绩排在青海保监局“专业监管岗位”第一,本是丰收的时候,竟然被以“性格内向”被拒,理由荒唐至极。岳太杉、郭华东两人与黄红一样,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后却以荒唐雷人的理由被刷掉,理由分别为“协调能力弱”、“年龄太小,工作时间短”。

公考遭遇尴尬的不仅仅是他们三人。2011年,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施欣,以所报职位笔试第二、面试第一、总分第一的成绩进入了体检环节,却被认定为体检不合格。施欣辗转4所医院复查,结果均显示体检合格。白纸黑字,稍一细想便知有猫腻。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引入公务员考试以来,公务员考试制度已日趋完善、成熟,但暗箱操作的现象也是日趋“成熟”。不知黄红是否是真的“性格内向”而无法胜任工作,但就算是内向,也不至于不能工作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其中存在的猫腻,我们也应该能看出来。

篇5

关键词:小组协作教学 食品安全课程 学生 主体地位

在“民以食为天”的当今社会,诸多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政府、产业界和广大公众需要共同面对和思考的难题。为此,在高校开设食品安全课程,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意识、理解食品安全问题、辨识食品安全风险因素大有裨益。同时,这些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和能力后,将成为未来具有食品安全素养的消费者,并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食品安全知识的科普大军。为此,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使学生在掌握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对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的分析判别能力和理解认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小组协作教学模式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给予学生主动权,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负担学习责任,完成任务。笔者从2004年开始,探索在学校公共选修课《食品安全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小组协作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完成了一系列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的调查研究。与传统的教师授课模式相比,学生在参与小组协作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极大地兴趣和主动性,课程结束后的收获更多,成就感更强,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一、食品安全课程的小组协作教学模式的内涵

协作教学模式就是教学协作与协作学习,这个模式的重心在于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它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由某些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基于食品安全课程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笔者将贯穿于食品供应链各环节中的一些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进行精选和解析,并让学生将其概括成为身边发生的食品安全现象,再将其变为一个调研课题,从而使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分析、归纳、提炼和思辨的过程。例如,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疑惑,笔者不仅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了解转基因食品的科学性、争议点以及正确态度,同时还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其他新技术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就公众对“新技术对食品安全影响的态度”提炼出调查题目。从而实现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兴趣提出学习任务,而不是由教师给定,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研究能力大有裨益。此外,学生在小组里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在问卷设计、调查、总结过程中各司其职又融洽合作,在相互讨论中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并在彼此交流中有利于健康情感的形成。

二、小组协作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食品安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在第一次课即公布协作教学活动的规则,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确定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主题,调查问卷设计,开展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到某些现象或结论。

1.合理分组

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因此每一组的小组成员应来自不同的院系或专业,这样既可增加合作成员的多样性,使不同专业得到交叉融汇,同时又有利于开展学习小组间的学习竞赛。尤其是理工科类学生和文科类学生的交叉成组可以达到优劣势互补的效果。

2.调查主题的确定

调查问卷主题的设计十分重要,各小组可以充分根据各自的学科背景和优势,围绕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确定调查主题。比如有的小组的主题为“大学生外出就餐食品安全问题调查”、“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和认识”、“小月河附近食品安全问题调查”等。可以看出各小组主题的着重点和角度是不同的,人、事、地点都可以成为问卷调查的主题。这就是小组协作教学模式的优势,可以使主题的多样性达到最大化,而不是永远跟着教师的思路。

虽然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学生占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教师的引导是不可忽视的。有些小组欠缺问卷调查经验,主题的确定容易偏大或偏小,导致调查困难或结果不可信。这时,教师就需要对某些不恰当的主题进行适当的引导,使主题更有可执行性。

3.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主体问题的设计则需要紧有条理地密围绕主题进行。可以从横向或纵向或横纵结合进行考虑,但一定要有逻辑性,不能杂乱无章,没有规律。各小组在课上将所设计好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说明其调查目的、调查的对象和方法,为何要设置这些问卷选项,等等。其他小组可对其调查问卷的设计合理性予以分析和评价,提出建议。

4.问卷调查的实施

所有小组成员都应发挥各自的长处,充分参与到调查中。有的小组利用同学和老乡关系分发调查分卷,以增加被调查者的代表性;也有的小组利用组内成员的专业背景,进行不同专业之间在对待同一食品安全问题上的态度比较。

5.调查结果总结和报告

调查结果总结应全面,有逻辑性,得到某些规律性结论。由各组形成调查报告,并选派代表进行结果陈述。其他组的同学可进行提问和质疑。

三、协作教学模式下应着重注意的几个问题

1.项目任务的设计与安排,是小组协作活动的起点。因此,在制定任务时,应尽可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点燃其对所承担任务的热情之火。

2.采用小组协作模式的班集体人数总数不宜过多,否则小组和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和协调工作较难进行,活动就很难驾驭。应让小组内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可以通过专业上的互补和搭配,例如社会学专业和食品科学专业的学生组合在一组,既能发挥社会学在社会调查方面的优势,又能使调查问卷内容的科学性得到保证。

3.教师在整合活动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例如,调查问卷的设计合理性、调查对象的代表性、调查数据的可信性、调查结果分析的客观性,等等,从而避免小组的调查研究方向出现重大偏差。

4.评价机制是教师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学生能否真正落实小组协作,不走形式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对整个协作活动的各个环节制定评分标准,使学生在各环节的贡献都能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紧急预案

[作者简介]文娟,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博士,广东 广州51022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2-0173-04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成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但近几年来,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在高校中一直存在,且死亡人数呈现出逐年上升之势,这种现象是当前高等教育必须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大学生非正常死亡是指区别于新陈代谢自然过程导致的生命殒灭,是指除老死和病死以外的其他各种死亡,包括自杀、他杀、意外事故等等,其中自杀所占比例最高。2007年7月,在中国保监会主办的首届校园安全与风险管理论坛上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和3000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而近期另一份调查报告则显示:突发性、脆弱性和报复性是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突出特点;心理素质差、社会压力大、某些媒体的不良宣传误导和教育的缺失是引起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大学生由于自卑、失恋、受挫等心理因素而导致的自杀已占到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类型的第一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不仅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而且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影响了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对高校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紧急预案和预防措施,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和控制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

一、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发生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因素,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因素。从主观上讲,是大学生自身的不健康的心理行为造成的死亡,如学业问题、就业压力、家庭因素、感情受挫等形成的心理因素。从客观上讲,即非学生自身能控制的一些行为造成的死亡,如车祸、患病,突发病致死、外出旅游发生意外、校园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学生攀爬高处意外跌落或进行危险动作等意外因素。从死亡种类的统计结果看,大学生非正常死亡是主观原因占多数。另外,造成近年来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高校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严重缺失。

从主观方面来看,造成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独生子女大学生已经逐渐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近年来,中国独生子女社会文化和社会问题首先在高校中显现出来。每个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不一致,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校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大学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是导致非正常死亡的诱因之一。有些学生因为同学之间关系不够和谐,造成心理压力而导致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有些学生由于长期缺少倾诉和交流的对象,而逐步形成一种孤独、焦虑和烦躁的情绪,久而久之,心理障碍越来越严重,导致任性、自私、性格孤僻、不善交际、承受挫折的能力差等问题发生,或产生交际恐惧症、自闭症等疾病。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就很容易酿成过激行为或产生轻生念头。

2.贫困大学生数量增加。我国普通高校自1997年实行并轨收费制度以来,困难学生的比例逐年增加,他们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以及择业就业的压力,往往是自尊与自卑并存,焦虑与抑郁并存,自强意识与依赖心理并存,软性自卫与自我封闭并存,亟需进行心理上的指导和劝慰。更有极少数学生不思进取、态度消极,甚至产生仇视社会的心理,并进一步为这种矛盾心理所困扰、扭曲,从经济上的贫困演化为精神上的贫困,一旦出现某种刺激因素,便选择自杀的极端方式解决问题。

3.法制观念淡薄。由于刚开始接触社会,有些在校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常常会为一些所谓的哥们义气,参与到社会或同学间的矛盾纠纷之中,事实上他们并不真正懂得什么叫友谊,认为在一起吃喝玩乐,相互帮忙,助威助阵,讲哥们义气,就是友谊。而这种所谓的友谊很可能已经埋下了自身或他人人身伤害的隐患,加上当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多,他们长期受家庭宠爱形成了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有的人不能像常人一样约束自己的行为,冲动时不考虑后果,从而引发违法犯罪行为。

4.情感问题造成的压力。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默许态度,大学生恋爱人数呈增加趋势。但是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并不成熟,很多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和家庭观,再加上毕业后的发展前景不确定,经济不独立,导致失恋成为多数恋爱学生的结局。失恋的打击容易使一部分大学生自卑、消沉、苦闷,对生活丧失信心甚至产生绝望、报复等一系列异常心理,甚至精神失常,出现自杀或报复杀人的恶性事件。

5.沉迷网络对现实社会缺乏认知。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隐匿性,使某些自制力不强或本来就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找到了宣泄和解脱的地方,将网络社会视为“精神家园”,成为其逃遁现实社会的所在,并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而在网络的虚幻世界里为所欲为,形成网上网下双重人格,有些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网络性心理障碍”,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甚至产生自杀的意念和行为。

客观方面造成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原因主要有:

1.自我安全意识淡漠。在校大学生平时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故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不少人就会选择结伴外出游玩,使紧张的精神得以放松,但游玩时有的同学往往会忽视安全问题,做出一些对自身安全不利的事情,使自己陷于危险之中,从而导致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

2.精神或生理疾病。有的大学生在入学之前精神或生理上已存在疾病,如果学校没有及时发现或发现后不重视,此类学生在入学后往往会因为受到环境、学习、生活等外部因素的刺激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有时甚至会给自身或他人造成严重伤害。某高校学生李某患有精神疾病,在入学时没有被发现,其后也一直表现正常,而面临毕业时由于压力增大,导致其精神病发作,并伴有严重的自杀和伤害他人倾向,造成了学生中的恐慌,幸好学校相关部门及时把他送到医院治疗,才没有造成意外和伤害。

3.遭遇意外事故时缺乏正确应对措施。由于不少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不够重视,很多大学生在入校后没接受过系统的安全知识培训,在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缺乏应急、应变能力及避免人身安全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正因为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一旦真正面对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很多大学生往往会显得束手无策,从而错失最佳避险机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二、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预防办法

近年来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对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的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努力防止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发生已成为各高校必须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和控制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1.大力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生命教育必须是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合力共同推动开展而学校在这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生命意识教育。生命意识教育的内涵强调生命的本体价值,引导人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强调生命的终极意义,探索生命的归依,强调在生活中体现生命的意义,也就是生命意识教育的生活化。第二,生命历程教育。生命历程教育是教育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生命历程中的挫折,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没有挫折和磨难,当面对挫折和磨难时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生命。通过生命历程教育可以使人积极发现生命的真谛,发现学习和生活的情趣,增强对美好未来的信心,从而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成功辉煌和挫折失意。第三,生命价值升华教育。生命价值升华教育即生命质量提升教育,是生命意识教育的最高层次,生命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使个体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悦纳自我,从而最终实现自我。现实生活中之所以出现大学生自杀等非正常死亡事件,与这些学生不能够正确看待自身的价值,长期生活在压抑和自卑的心理状态下有着直接关系。

2.高校应认真做好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有的在中学时代就有过自杀企图或自杀行为。所以,在新生入学后,有关部门应积极做好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心理健康普查一般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一些具有反映学生心理素质的问题进行客观性测试。普查后发现异常结果的,及时将该学生所有信息查出,通知所在系,并督促和要求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及宿舍成员密切注视学生动态,一旦发现心理障碍行为,辅导员应及时与其沟通,并试图找出原因,做好心理上的疏导工作。对于不能解决的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应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救治。同时,应将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及时通知家长。

3.高校应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大学期间,一些学生因为学习障碍、恋爱受挫、就业压力等因素形成心理障碍,影响了正常学习和生活,行为变得异常,长期如此这一部分学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通过心理咨询,利用专业的心理救治理论和实验,逐渐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心理咨询可早期发现各种心理问题,帮助摆脱各种心理困扰,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之及时恢复心理平衡,并最终消除心理疾病。对于那些已出现自杀念头的学生,如果及时进行咨询和接受适当的心理治疗,能够避免自杀行为。

除此之外,网络技术发展成熟,一些直接、面对面进行交流的网络技术可用于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网页上可开辟对话空间,采用问答的方式直接进行咨询;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利用QQ或者MSN等聊天软件,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这种心理咨询方式简单、易用,而且对于那些“不好意思”咨询的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具实用性。

4.学校有关部门应设立全方位的学生行为观察点。有些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他们认为心理存在疾病是可笑的,会担心被周围的同学看不起。但越是“讳疾忌医”,后果就越不堪设想。心理疾病得不到救治,内心的“痛苦”就越积越多,长此以往,爆发出来的行为也许不仅仅是自己的死亡,或许还会祸及他人。其实,出现非正常死亡现象的多数来自这一部分群体。如何发现这一部分学生就尤为重要了。从一定程度上说,学生的日常行为可以大致反映学生的心理状况。

5.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学生干部职务。心理委员负责全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预防。对存在异常行为的学生,心理委员要及时报告班主任和辅导员,及时监控。班级所有学生干部密切注意班内成员的行为与动向,在教室、宿舍、食堂、自习室等地方,学生干部应关注班级所有学生的行为,特别要注意那些家庭出变故、经济有困难、学习很吃力、身体有疾病、感情遇挫折的学生的日常行为,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宿舍长也要关注宿舍其他成员的生活与行为。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宿舍度过的。宿舍作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最能反映一个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地方。宿舍成员之间的互相了解是最深的,对于学生出现的各种思想与行为,宿舍成员一般是最先知道的,学生的异常行为也是最容易发现的。所以说,从宿舍长到每一位成员,都应该积极地去关心和了解其他成员,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成员一面积极开导,一面及时报告。

6.辅导员应经常深入学生学习与生活区域,近距离了解学生思想与行为动态。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引路人,是学生的依靠者。辅导员应经常深入宿舍、教室、自习室等地方,心系学生,不高高在上,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师益友的良好形象,增强亲和力,做学生的贴心人。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心,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思想上的动态。我们从细微的心理角度去考虑,这样做对于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可以起到一定的安慰作用,或许他会向辅导员倾诉自己的思想问题。

7.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应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学校相关部门应长期观察、记录大学生各方面的行为表现和心理问题、定期进行心理测试,以便较准确地掌握学生心理上的变化,这种建档的做法对预防学生非正常死亡很有实际意义。

8.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是高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要注重通过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舆论氛围来培育大学生的生命情感。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各个方面,充实校园的文化内涵,要高度重视网络对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强化作用,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他们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正确引导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开展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其它活动,使大学生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社会关怀精神,

学会欣赏他人,接纳他人,尊重和爱护他人的生命,减少伤害他人生命事件的发生。

此外,系统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提倡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尊重人的意愿和情感,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保护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基础,也应该是教育的基础。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领悟,真正增强防灾减灾的安全理念,从而具备很好的意识及能力去守护生命安全。而学生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的提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遇到危险时成功自救,把危险和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可能发生的危害有高度敏感性,自觉维护校园公共安全,防患于未然。

三、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处理办法

尽管我们已经采取了种种预防措施,但是,随着我国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普遍增多,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出现的概率越来越大,处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当这种事件发生时,高校领导成员要发挥指挥控制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局势,将事件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并做好善后工作。

1.高校要采取各种主动措施,针对校园安全管理的疏漏,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认真的态度,采取具体措施,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的隐患。例如,高校可选择那些信誉好、能力强的保安公司来负责学校的安全,建立校园110报警机制和巡逻机制,加大保安设施的投入,充分利用摄像头、报警器等先进设备防范各种校内违法犯罪事件。与此同时,学校要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现场讲解、模拟演练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危险性活动的指导和监管,提高大学生的安全警惕性和自卫能力,增强他们的求生本领和各类急救技巧。

2.当校园发生安全事件后,要有及时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如可以制定一系列针对校园火灾、犯罪、传染病等紧急情况的应急预案,保障在非安全事件发生后,学校各单位能够作出迅速及时的反应,确保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有条不紊地开展救急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在危急事件中学生死伤情况的发生。

3.制定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应急预案,要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学生管理部门、团委、保卫机构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对存在隐患的苗头要及时制订科学有效的处置措施,把预防学生非正常死亡这项工作作为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重点来抓。校、院、系三级均要制定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应急预案,力争在事件发生后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解决善后问题,防止事态扩大化和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为了防止非正常死亡事件发生后各种负面问题给高校稳定造成的隐患,高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必须互相配合,统一口径,规范媒体行为,对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不美化,不炒作,不失实,不描述过程,不刊登照片,防止媒体不规范操作的负面诱导作用,以免影响和扰乱正常的教学和工作秩序。

4.对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科学处理既要综合考虑我国法律和文化层面的特殊性,又要综合考虑社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到以法为据、以人为本、以案为鉴、以和为贵,创新工作方法。处理的首要原则应该是以法为据,就是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学校和相关方面与个人所应承担的责任,发挥法律顾问或专职律师在事件处理过程中的作用,依法协商或通过法律途径进行处理。这既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秩序的需要,更是促进校园和谐与社会和谐的需要。在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处理中,要充分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对死者的哀思,二是对其家长和亲属的抚慰,三是对各方合法权益的维护。学校在处理这类事件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体谅家长失去子女的悲痛心情,尽量给予力所能及的安抚和慰问,满足家长在处理过程中的一切合理要求,对不能满足的应给以耐心解释和说明,争取家长的谅解,尽量减少事件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要制止家长在处理过程中的不理智行为,必要时要争取司法机关及相关部门的配合,避免学校和相关个人的合法利益受到不法侵害。

[参考文献]

[1]吴平.高校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心理预防机制研究[J].科教文汇,2009,(1).

[2]张福珍,王兰兰.从大学生非正常死亡谈高校生命意识教育[J].江苏高教,2009,(2).

篇7

[关键词]女性群体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李成革(1967- ),男,河北邢台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管理工程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诉讼法律教育;万雅静(1968- ),女,河北邢台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胡静(1982- ),女,河北邢台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办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河北 邢台 05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职院校女性学生群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H122019)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191-02

随着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女性学生在高职院校中的比例逐年提高,高职女大学生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由于性别、观念、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职女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中出现了诸如业余生活单调、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问题突出、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恋爱婚姻迷茫、就业求职状况堪忧等有别以往的新问题,已成为教育的焦点和社会的热点,也是一个摆在广大教育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社会各界和教育工作者应充分重视高职女大学生群体的问题,分析背后原因,探索解决策略,因“性别”施教,提升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培养其成为独立、自信、智慧的现代新女性。

一、高职女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1.女生比例逐年提高,生源质量相对下降。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连续扩大,以及女性学员自身的努力,高职女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同时,生源总数减少,为了完成招生计划,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只得一降再降,再加上单招、注册入学,入学门槛进一步降低,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逐年下降。

2.农村学生和独生子女居多。“穷人的孩子上职校”。农村生源已成为高职类院校的生力军,究其原因:一是教育资源不均衡,师资、设施无法与城市媲美;二是家庭经济拮据,无法承担高昂的学费、生活费和其他费用;三是固有的“男尊女卑”传统观念。另外,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大都为“90后”,计划生育政策相对较紧,高职生中独生子女比例比较高。

3.个性张扬,行为叛逆。独生子女、“90后”、与网络同成长,这些因素的“熏陶”使当代大学生逐渐形成了特立独行、桀骜不驯、玩世不恭的个性,高职女大学生也不例外。毕业照、僵尸毕业照、穿日军军装庆生照、穿比基尼享受免费晚餐、求包养、求私奔等言语和行为无不透露出张扬、自我的个性与叛逆。

4.理论成绩优秀,动手能力较弱。据统计,高职院校里各类奖学金获得者2/3以上都是女生,但女学生在学习中只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却忽视了实践课、实验课,导致动手、操作能力较弱,以至于出现女生获奖优势巨大,就业尴尬无奈的现象。

5.思想相对单纯,攀比心理较强。高职院校女学生爱慕虚荣,互相攀比多出现在二、三年级,一年级新生本色未丢,对于各种诱惑还能坦然面对。但经过了一两年城市生活的感染,以及周围同学的吸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变化,虚荣心逐渐萌生,同学之间开始攀比,并愈演愈烈,当正常手段无法满足时,可能就会通过违法、犯罪的方式来获取,应该引起老师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二、高职女大学生群体存在的问题

1.业余生活单调。高职学生有大量的业余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可以通过业余活动来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但这对于现在的高职院校女同学来说近乎奢望,因为学校担心开展活动发生意外要承担责任,尽量减少甚至不开展活动,仅有的运动设施也主要是为满足男同学的需求,社团及其组织的活动也多由男生承办、参与,女生的参与率很低。所以,高职女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QQ、网络、服饰等,几乎不关心时事政治,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户外活动,成了“宅女”。

2.人际关系紧张(尤其宿舍矛盾突出)。一句令人心酸的“感谢室友不杀之恩”再一次把大学生宿舍关系问题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据调查,近七成女生对寝室的人际关系不满意。另外,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处于精神上“断乳期”的高职女生又呈现出过度自我的行为特征,再加上女性较强的敏感、猜疑心理,往往让这些生活背景和成长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的高职女大学生因琐事引发矛盾,导致“人际关系危机”。

3.心理问题突出。随着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全面下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上升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女生心理问题集中表现为:因抑郁、精神健康休学、退学;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伤害、杀害他人或自杀、自残;恋爱、婚恋情感受挫酿成悲剧;妒忌心、虚荣心、攀比心理导致盗窃等违法犯罪;因受伤害而报复他人、报复社会;以及就业、学业、家庭变故等造成的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

4.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近年来,高校安全事件频发,尤其是“网络伤害案件”高发,这既有学校安全措施不到位、安全教育缺失的责任,也有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的个人原因。除此之外,女大学生因自然灾害、交通、交友不慎、业余兼职、就业等导致被骗、被伤害的事件,也大都与自我保护意识缺失有直接关系。可见,女性大学生迫切需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

5.恋爱婚姻迷茫,性观念开放。当前,传统的恋爱观、婚姻观、性观念正在遭遇“90后”女大学生的挑战。她们更希望得到财富、权力、光环,她们不太在意白头偕老的婚姻,高校里“闪婚闪离”“毕业就分手”“在校生结婚生子或奉子成婚”的“速食爱情和快餐婚姻”已经不是个例。对于性问题,从“谈性色变”到现在的高度开放,令人错愕。以下是几组对高校女大学生关于婚恋关系的调查数字:9成女大学生认同婚前同居,近6成想嫁富二代,近半女大学生有意嫁给“铁饭碗”。对于和男朋友将来结婚的预测,从没考虑过的占22.4%,43.6%没把握,7%认为根本没可能。目前我国年人流量达1300万人次,大学生是人流“主力军”, 8月成为“暑期学生人流月”。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揭示出当今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和性观念正在突破传统的樊篱。

6.就业求职状况堪忧。近年来,高职女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在就业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的形势下,她们位于就业底层,没有资格选择理想的就业单位。企业往往优先招聘“985”“211”、一般重点院校、本科生、高职男生,最后才是高职女生。而从就业的单位来看,体制内的机关、事业单位、国企遥不可及,外企、知名私企也是奢望,一般的民营企业就成了高职女生最大的就业市场。因此,除去少数因家庭关系能顺利就业的学生外,绝大多数就业困难,尤其是无“社会资源”可用的高职农村女学生情况更差。

高职女生就业的另外一个担忧是就业歧视。妇联2011年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其实,除了遭遇性别歧视,女大学生还会面临生育、学历、户籍、隐私等歧视。“宁选武大郎,不选穆桂英”“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跑招聘会不如跑婚介所”是女大学生就业的真实写照。

三、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学校教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之所以出现诸多问题,责任不全在大学教育,中、小学也难辞其咎,尤其是高中阶段。高中被喻为“教育之腰”,正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综合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同样,小学、初中教育不容忽视,这是人格和习惯培养阶段,应进行包括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良好习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抗挫折能力等教育。大学阶段的学生已经成人,具有独立的分析、思考和判断能力,但也存在一定的叛逆心理。此时,应引导她们自我完善、自尊自重,教育她们如何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为将来工作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石,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高职女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关键是学会自尊、自立、自强不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父母要教育孩子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加强自我保护,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尊重老师,团结同学,不爱慕虚荣,杜绝攀比。另外父母还要经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掌握动态,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3.法律、政策保护。当前高职女大学生中的诸多问题,有些可以通过学校、家庭教育和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得以改善或解决,但不少问题还需要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保护,如就业歧视、对女性学生的伤害、犯罪等。从立法角度而言,《宪法》《刑法》《婚姻法》《劳动法》《教育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分别就女性政治权利、人身权、婚姻权、受教育权、平等就业权以及其他各项权利实施了保护,应该说比较完备。但从司法层面上看还有不少问题,关键在于执法能否落到实处,能否建立有效的保障和监督机制。如果法律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不能落到实处,再多的法律也只是法律而已。

4.社会支持。大学生群体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学校和家长对大学生的影响远不及社会,解决女大学生的问题没有社会的鼎力支持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但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和对女性的偏见已根深蒂固,因此社会需要以极大的胸怀来接纳和对待高职女性学生群体。她们长期以来一直未受到社会的关注,中学由于成绩不突出,不是学校、老师和家长关注的焦点;高考成绩不理想再次遭受挫折,接受高等教育的高职院校既不是自己心仪的高校,也不是社会推崇的“985”“211”,更不是家长期望的“大学”;好不容易大学毕业,就业又遇到种种歧视,无业可就;再加上恋爱、婚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使她们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和挫败感。因此,社会应该为高职女大学生的顺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高职女大学生的自尊、自强、自立、自信。“打铁还得自身硬”,尽管解决高职女大学生存在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但自强不息永远是硬道理。只要高职女大学生能以积极、理性的态度面对出现的一切问题,通过自身的拼搏,建立自信,赢得自尊,学会自立,实现自强,存在于女性群体中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黄海群.女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分析与对策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

[2]胡英娣,胡会来.高职院校女性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对女大学生成才的特殊意义[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3]王雪珍,陈美云.民办高职院校女生人际关系状况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0(16).

篇8

关键词:高校专业实践教学 理论研究 毕业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038-02

目前来看,对实践的解释有诸多的说法:从英文Practice,即实践看,有“实行”、“练习”、“应用”、“实习”等含义。从存在论角度来解释,马克思认为,实践就是感性对象性活动。[1]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来自于实践,实践也就是整个人类社会客观过程的高级形式。从构成内容看,实践分三个方面: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及实践手段,其中,实践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以及认识活动的个人或组织,而实践客体则指实践主体在其实践活动中所作用的对象。实践主体为了一定的目标,通过一定的中介和手段让自己与实践客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实践活动必然使得实践主客体之间存在一定的作用:实践主体对实践客体的能动作用,实践客体反过来也制约着实践主体;从基本形式看,实践有两种:一种是改变自然的实践活动,如生产、流通、服务、消费等,其目的是以此自然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另种是以调整或者改革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包括政治、军事、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社会管理和社会交往等活动。

实践是万物的创造者,实践创造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现实环境,创造出了城市乡村、山川大地和生灵物种,而且通过实践人类创造出了新的客体,甚至创造出了新的主体。从广义上说,只要人(实践主体)活着,实践就存在着,实践就一定在进行中。尽管在许多时候,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在人们无意识或下意识或不由自主地、甚至是被迫地进行着。可以说,一切人类的实践活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那些因实践活动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实践结果却是人类打开其未知世界大门的钥匙。

1 专业实践教学的涵义

如前所述,实践是人类改造大自然和社会有意识的活动,而“实践教学”又是怎样的活动?纵观现代高等教育理论术语,对实践教学的解释尚无准确的说法,到是《教育大辞典》从描述实践教学环节角度认为,实践教学指的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诸多种教学活动的总称。例如,实验、工程设计和测绘、实习、社会调查等。[2]但这种解释没能揭示出实践教学的内涵。多年来,诸多学者、专家对实践教学的涵义曾提出各种不同的阐释。从实践教学基本特征角度看,有学者和专家指出:与理论教学联系紧密,实践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以此获得感性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的一系列组合的教学活动。[3]此定义明确了实践教学的最基本的特征为实际操作,即实践教学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实践性。从实践教学的形式角度看,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就是一种教学形式或方式,也就是说实践教学是在生产现场或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我学习和自作为主,根据生产、设计和实验任务的要求,通过边学边干,从而得到感性知识及基本技能,让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的教学形式。从实践教学的组成内容看,有的学者提出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通过现场观察、试验操作来掌握专业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工艺技能之教学活动。[4]如此种种,学者专家们从不同视角对实践教学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界定,为我们科学认识高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一般认为,实践教学的概念与理论教学相对应。实践教学的内涵可以理解为:配合和结合相关理论教学,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施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设置的有别于一般理论教学的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一种教学形式。

高等院校的专业实践教学一般认为是高校根据各自院校的各个专业所指定的培养目标,依照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大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基本技能训练、实践能力培养和分析处理问题综合能力开发以达到获得感性知识之教学目的的多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有多种技能训练、科学实验操作、课程内容实习、认识环节实习、金工生产实习、工程项目训练、课程项目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军训、劳动锻炼和公益劳动、考察和参观实习、社会调查等。综合来看,高校的专业实践教学是以培养提高大学生专业实践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有别于高校专业理论教学,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2 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比分析,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高校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如下。

(1)实际操作性。有别于理论教学,大学生开展动脑、动手的实际操作活动,也就是包括动手的实际操作活动,又包括动脑的创意实际活动是实践教学的本质特征。高校专业实践教学常常是围绕特定的问题开展深入探讨,无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等高校专业的课程都应该是如此。特别是像工商管理这样的高校文科类专业课程,更需要大学生针对所学知识逻辑所产生的疑问和难点、指导教师所设置的学术问题和科研课题、以及现实所遇到的学习困境等方面,采用正确的、科学的、可行的研究方法来解决上述一系列的问题,从而最终形成大学生自己的独立见解。例如,教育部明确地将高校毕业论文(设计)作为大学生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在这个环境中,大学生需要将其思维高度集中,通过经历较高水准的科研训练,以及大学生自己观察、动手写作、以及亲身体验等等一系列现场实际活动,可以实现大学生们用感官亲自接触客体,由此获得感性认识和感性知识,从而使得大学生们比较容易地达到较好掌握相关实务技能的效果,让其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一些有效的分析、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并且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际运用,进而积累一些调查研究经验,丰富和提升实践知识,最终达到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目的。例如,毕业论文(设计)活动就是高校的一种专业实践教学的典型代表。

(2)学生参与性。从高校实践教学要求看,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是非常突出的。与理论教学不同,高校实践教学常常采用类似小组/小班教学或个别教学等形式,大学生小组/小班或个人可以高效地利用所提供的实验室、工厂、企事业和政府机关单位等多种环境条件,主动地、或是合作或是独立地开展各种需要的实际操作活动,从而获得感悟认识和感悟知识,使大学生们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因自己主动参与而得到锻炼和能力的提高。

(3)教学完整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实践教学多数都是由一系列自成整套体系的包括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流程、实践教学条件和保障等等元素组成的;二是高校实践教学要求一方面要努力发展大学生的专业技能、问题处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进入社会所需要的职业应变能力,以便他们可以随环境变化及时调试其思想与行为――这样可以对大学生开展完整的全方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三是高校实践教学能够对大学生进行敬业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等职业素质的培养,还能够培养锻炼大学生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职场协作精神,让大学生们具备相对完整的职场作风。

(4)活动系统性。实践教学活动作为高校系统的整个教学活动一部分,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作为培养大学生全面且综合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活动从课程设计、各类专业实训、实验,到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让大学生经过了这些种种地连续不间断的系统训练学习―― 一个系统工程。由此这样的根据大学生成长需求和能力水平,在不同时期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步骤和长短时间,由低向高、从简到繁、先局部后整体,呈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由此逐步积累、深化,让高校的实践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5)形式多样性。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的形式为多种多样的,例如,教学实验、实习、实训、工程测绘、调查报告和论文、设计、创作、社会调查与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创新活动、社团科技文体活动等。另外,类型和层次各异的高校以及不同专业所开展的实践教学必然有其特有的形式和组合。

(6)物资支撑性。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场地、仪器设备、实训软件和实训平台、实践教材和指导书、各种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等。因此,高校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获得相应的物资支持,依附相对完善的物资条件。

3 高校实践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的关系

高校实践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在思维和操作等多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见表1)。

尽管在性质上、功能上、形式上具有较大的差别,高校的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不是两种相对立的教学体系。这是因为,一是两者均是高校完整的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其中任何一种教学缺失了或有缺陷问题,则高校整个教学体系将会失效或运转不良,高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必将受到严重影响。高校要培养有知识、强能力和高素质的当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则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缺一不可,需互为补充。二是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者自身就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专业理论知识为实践教学提供着必不可少的指导,也为实践中的各种现象给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和说明;实践教学则对巩固和加深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其价值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并且还为新理论创造输送必要的经验素材和灵感。因此,从实践教学的内涵看,高校的实践教学是与专业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是建立在较为系统的专业理论教学基础上,检验理论教学、丰富理论教学,弥补理论教学环节中不足的感性认识,促进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再次理解,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5]。可以说,高校的实践教学是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延续、补充、拓展和深化,它在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独立于理论教学,但又与之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两者共同构成高校完整的教学体系。

另外,高校的现代教学所需要的专业理论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专业理论的教与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专业理论的应用以及理论的发展。而要突出这些目的,就需要根据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主体、目的、手段、客体、结果)来设计其教学活动,即在教学的主体、目的、手段、客体和结果方面,努力让教师和学生达到高度一致。一旦做到这些,专业理论教学也就具备了实践的一般特征,成为一种实践性的活动[6]。

所以,高校的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具有相互加强和补充的关系,两种教学的好坏会相互影响和作用。因而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成为高校的现代教学特性。

参考文献

[1] 张有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及其存在论意蕴[J].江淮论坛,2005(1):62-67.

[2]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414.

[3] 项目组.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123.

[4] 张晋.高职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J].继续教育研究,2009(9):115-117.

篇9

学校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若干意见》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和谐发展"的育人理念,实施"文明在行动"系列工程,创建"文明学校,和谐马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中心工作

深化荣辱观教育,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树立为国争光的志向;加强法制安全教育,争创平安和谐校园;开展文明在心中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住校生管理,提升住校生管理品位;努力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校互动效能,

重视德育队伍培养,落实德育导师制工作;搭建心理教育平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主要措施

开展以"感受新变化,迎接_大"为主题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向学生宣传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_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他们了解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发展进步,感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学生对中国_的热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逐步树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的志向,并努力把远大志向化为每一天的具体行动,健康成长。

围绕着活动主题,重点开展好六个"一"教育活动:

(1)上好一堂形势教育课。(2)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要根据课本上布置的社会实践题目,结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感受家乡的变化,感受社会的变化,以亲身体验来加深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3)开好一次主题班(团、队)会。各校要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利用庆祝58周年的契机,安排各班开好一次主题班(团、队)会,让学生畅谈、交流自己在学习、教育和在社会实践中的体会和收获,以小调查报告、演讲、绘画等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4)出好一期专题黑板报或墙报。在主题教育活动月期间,要以"感受新变化,迎接_大"为主题,以班为单位出好一期专题黑板报或墙报,还要布置好校内的宣传橱窗,加大教育活动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5)认真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中华经典美文朗诵会。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和先进文化的学习和热爱,增强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6)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民族精神教学论文评比活动,选送一批优秀论文参加评比。

2.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们广大中学生树立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对我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校决定进一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主题教育活动。

(1)、通过荣辱观教育的再深化,使广大学生更能明辩是非、善恶、美丑。

(2)、通过荣辱观教育的再深化,使广大学生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3)、通过荣辱观教育的再深化,继续提升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

(4)、通过荣辱观教育的再深化,再次推动我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5)通过荣辱观教育的再深化,有效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3.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队伍,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重视师德建设,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以教师"十不准"激励教师树师德表形象,用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使之成为高尚的有益于社会的人。

继续坚持完善班主任工作制度,切实履行班主任岗位职责,班主任要求做到:"勤"--勤下班级,勤下寝室,勤抓学习,勤做思想工作;"韧"--小错误,小问题不能小看,诚心、细心、恒心地实施学生行为量化考核;"严"--从严治校,从严治班。

进一步完善班级量化考核办法,以班级量化考核为核心建立制约激励机制,通过开展"评优争先"活动为契机,抓典型,开展"榜样在我身边"活动,激励班主任争先创优,促进班主任工作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加强年级组建设,进一步健全年级组长例会制度,及时交流全段工作情况和经验,研究解决年段工作中遇到问题和困难,充分发挥年级组长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强化年级组在日常教育中的管理功能,促使班级常规考核制度化,规范化。

加强对年轻班主任培养。切实做好新老班主任结对工作,明确"师徒"职责,定期给新班主任开设讲座,加快班主任后备队伍的建设。

加强学校的信息宣传工作,继续落实处室责任制,分解工作目标,努力完成市教体局下达的任务。

4.加强法制、安全教育,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教育,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宣传月活动,继续进行安全工作每月大检查制度,制订切实可行的安全工作计划,通过讲座、广播会、安全疏散演练等形式,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开展安全工作"月检"和"五查"活动,不断提高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除"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饮食卫生"等专题教育外,还应在"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控能力"等方面加强宣传和指导。扎实做好以"认识社会、拒绝诱惑、远离犯罪,防范侵害"为主题的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

5.加强学生常规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切实开展"德育导师制"的教育模式,建立导师聘任制度,受导学生档案制度,定期谈心与交流制度,定期家校联络制度,定期例会制度。每位导师对责任圈内的学生从结对到学生毕业予以全程关注,全面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提高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加强学习,转变育人理念。形成"力求人人都能成功"的教育理念,成功教育主张:每一个人都有发展的巨大潜力,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可能,每一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成功的体验是进一步获得成功的动力,倡导教师要为每一

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要帮助学生取得成功,成功不局限于学习的进步和优异成绩的取得,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的进步都是成功,把握契机,适时激励学生把各方面的成功体验迁移到学业中来。

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建立定地点定人员定时间定职责文明岗制度,提倡学生自主管理,从学生的书包、发型、服饰着手,狠抓行为习惯、仪容仪表、环境卫生、公物爱护等。继续实施"首遇责任制"。全方位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

加强校园卫生,自行车停放检查力度,为净化、美化校园本学期实施"买零食,吃零食"的若干规定,组织搞好每月一次的大扫除,提高卫生标准、地面、门窗、墙等要见本色,清除卫生死角。

加强住校生管理。进一步强化住校生的管理工作,狠抓住校生寝室物品摆放和安全卫生,开展寝室的评比和住校生才艺秀等活动,着重抓住校生的文化建设,力争在住校生设施方面得到进一步改善。

6.加强家校联系,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篇10

摘要:依据“女性学”理论,探解女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启迪路径。将性别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对女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女性学;女大学生;价值观

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2016年底,在中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就要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1]。就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而言,据《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女大学生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可以说,未来的她们无疑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然而,面对当今社会的复杂变化,各种思潮的激烈碰撞,面对审美看法、学业态度、就业选择、自身安全意识、婚恋价值观等关乎今后人生方向的重要考量,女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困惑和彷徨。本文拟从女性学域提出对女大学生价值观问题的探解路径,将性别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女大学生价值观问题的提出

2015年,复旦大学国家网络传播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开放大学信息安全与社会管理创新实验室、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联合《互联网与当代大学生系列研究报告》。[2]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婚恋观展开全面调查,调查数据显示,40.2%的人会关注女大学生是否应该接受被包养这样的道德伦理问题;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则显示,59.2%愿意嫁给富二代,理由是可以让自己的人生走捷径……[3]当今中国,恰逢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在急剧社会变革的同时社会问题丛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并没有相应带来性别平等情况的改善,相反情况可能不进反退。在很多人都说“在中国男女已经足够平等了”的时候,数据显示却给出人们另一个答案:世界经济论坛的《2016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中国排名第99位,再创新低[4]。这说明当前中国社会的整体氛围对女性来说并不理想:从出生时的“弄瓦”①、非自然选择性别;入学时失学女童增多、未成年人频发;就业时面临的职业性别隔离和性别歧视、职场性骚扰、升迁发展的玻璃天花板;面临婚姻时的剩女难嫁、老公出轨、家庭暴力、离婚贬值……面对如此不乐观的现实状况,女大学生更多的是困惑和手足无措。整容之风盛行、妇女回家的呼声渐起、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越来越有市场,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引导遇到了新的挑战。究其原因,一方面,根深蒂固的传统性别观念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我们;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的转型发展,各种思潮汇聚、各种诱惑出现、各种欲望涌动,不断制造出新的女性社会问题。鉴于此,针对目前女大学生中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问题,需要依据女性学理论来探解这些问题,将性别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对女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女性学①(Women’sStudies),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高校,如今已经成为西方高等教育中的主流学科。在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要求男女学生通修的性别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早已经在普通大学开设。而中国的女性学研究起步较晚,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妇女女发展纲要》(2001—2010)规定高校开设女性学课程为重要发展目标。2006年,教育部把女性学专业确定为高校新增专业,并开始招收首届普高本科生②,学位授予门类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同属法学门类,女性学专业正式进入国家教育体制。进入21世纪后,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女性学课程,将性别教育贯彻到高校,通过以性别为视角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贴近女大学生日常生活与成长成才的实际,为其释疑解惑,对女大学生走入社会后面对择业、婚姻、家庭等问题有很大帮助。为女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和自身发展提供指导和建议,培养大学生男女平等、两性和谐的价值观念和女性独立自主的人格特点,传播先进性别文化。

二、女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分析

在女性学域探解女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将性别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我们要考虑三方面的基本问题,一是培养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加强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角色意识建构,需要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基础;二是要加强女大学生的性别观教育,需要以马克思关于妇女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三要培养女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为基础。因此,本文在研究各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社会性别理论、女性解放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石。

(一)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理论,是1976年由美国人类学家盖尔•卢宾(GayleRubin)提出的。“社会性别”在英语中为“gender”,它与“sex”是相对的。Sex指的是与生俱来的男女生物属性,两性存在着性染色体、荷尔蒙、脑结构等纯生理方面的差异,是生理性别,自然存在物;而社会性别是通过社会实践的作用发展而成的在角色、行为、思想和感情特征等方面的差别,是社会文化在二者生理差异的基础上,对二者行为角色、气质特征以及社会地位和分工等的社会期待,是文化构成物。社会性别一词用来指由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5]。通俗点说,社会性别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男子气和女人味的社会既定角色模式。比如:男孩和女孩从出生取名的不同;从小喜欢颜色及爱好的不同;成长中性格坚强与柔弱的不同;成年后社会责任的期待不同……所以,世界女性主义运动的教母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deBeauvoir)一语中的:“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造就的。”也就是说,社会性别的男女,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由后天的社会文化制度造就的男女,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为赋予的性别。而这种人为赋予的社会性别差异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正是这种社会文化制度造成的男女性别差异导致了男女不平等。社会性别理论对这种不平等提出挑战,为两性平等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女性主义就是女性寻求自身权利的过程。哲学家尚塔尔•墨菲则用一句话来概括:“对我来说,女性主义就是妇女为平等所进行的斗争。”国内一些女性学研究学者认为,从价值观培养角度出发,男女平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应该涵盖在高校教育之中。通过规范高校性别教育的内容,构建社会性别教育的文化,来化解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性别困惑。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女性学”课程,普及社会性别理论,消除女大学生对女性主义的误解,纠正女大学生性别意识偏差,加强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角色意识建构,使她们从“男优女劣”“男主女从”的自卑性别心理中走出,不再在潜意识中把自己定位为“性别弱势群体”,从平等意识、差异意识、协调意识三个维度去建构包括性别观念、性别角色定位在内的健康的社会性别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

(二)女性解放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专门的系统论述女性问题的著作,一般而言,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解放理论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经典作家文章中有关女性问题论述的重要概括和经典总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女性解放思想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着手,马克思尤其是恩格斯通过独特的实践道路,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女性解放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阐明了女性之所以受剥削和受压迫的根源,指出了女性实现解放和发展的道路。为全世界女性解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对性别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女性解放理论深刻强调女性解放的重要性,指出女性解放的前提、基础、条件、内容以及女性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和历史地位。马克思曾经指出:“每一个了解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6]这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争取平等地位提供了理论支撑。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对傅立叶“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7]这一观点很是赞同。女性解放既是女性自身的事业同时也是整个人类的事业。只有女性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才能实现。而所谓的女性解放,是指女性不再受父权的压迫,首先在经济上独立,进而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能和男性实现平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无疑这将是人类史上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解放事业。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指“主体(即受教育者)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尤其是在教育的控制下,选择和摄取思想教育信息的一种能动活动。”[8]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作为一种接受客体对接受主体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和接受的过程,是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过程。通过有效的接受,社会和社会群体的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就可以被内化为接受主体的品德思想,并外化为品德行为。”[9]这个接受包括知识层面的接受、信念层面的接受以及行为层面的践行三个维度。那么,在女性学域来开展对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就要求教师对社会上一些性别歧视的现象进行分析,引导女大学生客观地审视生活中出现的性别问题,使她们正确看待不同性别主体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及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从被动接受到主观能动接受,从对自身行为模糊困惑到对人生规划有一个清晰定位,最终达到行为层面的践行———也就是形成科学的性别观,进而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女大学生价值观问题探解路径

在女性学域来开展对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让女大学生接受系统的性别教育,可以使在校女大学生增加对自身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了解,促进对踏入社会后面临问题的反思,使她们今后在面临一些贴近女大学生日常生活与成长成才的实际,诸如性别角色、交往安全、就业发展、身心健康、恋爱婚姻、分手失恋、离婚权益、家庭暴力等诸多挑战时能够自信从容、处变不惊,豁达面对,冷静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惑。

(一)引导培育女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从审美角度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进行的价值把握。在现代社会,女性被物化被商品化:女大学生找工作要面容姣好身材高挑;富豪相亲要美女没有性经历;小三儿要年轻貌美才能上位……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获得有利的身体资本,为了在婚姻生活中战胜入侵者,为了逾越现有的身份嫁入豪门改变命运,女性不惜整容、隆胸。如果说三寸金莲是对女性的压迫和践踏,那么隆胸、整容与之又有什么区别?在女性学域来开展对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明白社会上这种扭曲的审美现象是把女性当作商品,是对女性尊严的一种消费,是资本主义和父权制对女性新的剥削压迫手段和形式。引导他们多读书多思考、多欣赏艺术培养气质,培育他们正确的审美观,懂得心地善良、乐观自信、关爱他人才是真正的美。

(二)引导培育女大学生正确的职业观

职业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职业的态度和追求,是其在职业选择方面的人生态度表现。对女性来说,首先要有自己的职业,经济独立不依附于人,人格才能够独立,获得尊严。现代女性大多接受高等教育,实践证明在智力、能力上并不比男性逊色。但是,在就业市场上女性经常受到各种或显性或隐性的性别歧视,在职业升迁上也仍然存在着无形的“玻璃天花板”压抑。甚至有一度,“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点甚嚣尘上,更有政协委员提议“妇女回家”。女性“生活在男人强迫她接受他者地位的世界当中。”[10]25在这些落后传统观念的潜移默化下,在这些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价值偏差的影响下,女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了功利性、从众性等特点。在女性学域来开展对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生涯规划,使他们明白女性要从他者走向自我,不仅要像恩格斯所说的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更重要的是女性自身要有主体意识,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有独立自信的人格,才能打造一个完整的女性自我。

(三)引导培育女大学生正确的婚恋观

婚恋观是人们对恋爱婚姻的态度、看法和行为倾向,其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决定的,是个体的价值观在婚恋问题上的体现。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旧观念交替,传统价值观受到西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使得女大学生的婚恋观趋向开放化和多元化。恋爱对于大学阶段来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如何处理学业和恋爱的冲突,上大学就是为了将来找个好老公吗?如何对待婚前,未婚先孕了怎么办?失恋了是不是人生的天空就塌了?这些跟父母和老师难以启齿的问题令大多数女同学困惑和苦恼。在女性学域来开展对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如何与异性相处,承担起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学会自我保护,尽量减少和避免在恋爱中受伤害;理智对待感情,调整恋爱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处理好恋爱与学业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近年来,在新时代新理念的冲击下,“大叔控”“试婚”“闪婚”这些与婚恋相关的词是屡见不鲜。“钓金龟婿”“傍大款”“包二奶”等现象也是司空见惯。这些现象、观点和争议对当代女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开设“女性学”课程,让女大学生明白只有自身独立才能获得有尊严的生活,不能依附于他人。正如波伏娃所说:“这条路很危险,因为他一旦踏上这条路,就会被引向被动、迷惘和毁灭,成为他人意志的造物,其超越将会受挫,其各种价值将会被剥夺。”[10]9新的《婚姻法》颁布后更是证明,只有自己双手创造出来的财富才会给自己安全感。比找一个能给自己幸福的人更重要的是,学会给予自己幸福。而经济的独立、生活的独立、思想的独立,则是获得幸福的必备条件。所以,对于女大学生,在学好本领、成就事业的同时,培养正确的恋爱观、金钱观和幸福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女性自身独立的人格,才能成长为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青年。

(四)引导培育女大学生的“四自”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总则”中规定:“国家鼓励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于现代社会的女大学生而言,自卑、依赖他人,仍然是需要克服改进的弱点。引导培育女大学生的“四自”精神,才能树立科学的性别观,不因为性别而自卑脆弱、怨天尤人,面对性别歧视的社会不公平现象,不盲从不屈从,善于发现自身性别优势,勇敢树立性别自信;在大学里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科学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在就业市场上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做到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不需要依靠别人和取悦别人,能够客观地评价自身性别的优劣势,正视性别差异,珍视性别尊严,摒弃社会上的物质拜金的观念,抵制消费和物化女性的行为。培育女大学生的“四自”精神,引导树立科学的性别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她们的主体意识,更好地促进女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国务院《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指出:“教育工作全面贯彻性别平等原则,高等学校女性学课程普及程度提高……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社会性别意识,加强社会性别理论培训,加强妇女理论研究和高等学校女性学学科建设。提高女性学学科等级,鼓励高等学校开设女性学专业或女性学课程,培养女性学专业人才。引导学生树立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11]重视高校的女性学课程建设,通过女性学课程教育来加强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新命题。

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希望依据女性学理论,从女性学域来探解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问题,将性别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通过在高校开设“女性学”课程,帮助女大学生增强自信、摆脱自卑、学会自我保护和保持经济独立、实现自身价值;指导女大学生正确对待异性关系,处理男女两性的矛盾和冲突,对将来走上社会后如何承担好各自的社会角色进行思考;引导女大学生在面对新的女性问题时,秉持科学的立场和应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她们能够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以自由、独立的女性精神,平衡好事业和家庭的关系,既能够肩负起自身社会责任,又能够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从而能够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推动社会和谐有序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2]复旦《互联网与当代大学生系列研究报告》[EB/OL].

[3]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近六成要嫁富二代[EB/OL].

[4]何农.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N].光明日报,2016-10-25(01).

[5]谭兢常,信春鹰.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95:14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6.

[7]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49-250.

[8]邱柏生.思想教育接受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3.

[9]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