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5 17:3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幼儿园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调研活动地点:
参加人员:平湖市幼儿园园长、副园长链式培训班全体人员约30人、嘉兴市教育学院老师2人。
其中本小组人员(第五小组):
一、本次调研活动流程。
1. 观摩两个教学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有教龄十年左右的章萍老师执教的中班数学活动《去猫妈妈家做客》。
第二个活动是有教龄五年内的沈佳欢老师执教的小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水果》
2. 执教老师说课,听课教师互动交流。
两位执教老师从教材、目标、环节流程、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后反思等方面进行了说课。平湖市实验幼儿园的包亚燕园长代表参加培训的园长们进行互动点评。
3. 园长介绍。
江南幼儿园姚小萍园长给大家作了题为《建设蕴含个性的幼儿园文化》的报告。引用典故阐述个人对“个性”的认识,引用国外案例引入了“视觉识别系统”的理论。介绍了江南幼儿园的筹备建造和设计理念。用众多照片介绍了幼儿园环境及办园特色设想。
4. 参观园舍环境、互动交流。
全体参加培训的园长们在江南幼儿园几位园领导的带领下,参观了园舍门厅、楼梯走廊、专用教室、幼儿活动室、行政办公室以及户外活动环境。边参观边互相交流,园长们积极询问了解有关情况。
5. 嘉兴教育学院沈老师讲话。
沈老师对江南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给予了“灿烂而不耀眼,丰富而不杂乱,清新而不冷淡,精致而不刻板”的评价。
二、本次调研活动得到的启示。
1. 两个教学活动给我们的启示。选材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贴近幼儿生活实际,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总是会很高的。教师温柔清新的语言,生动的体态动作,能引发幼儿积极的互动。丰富的教学手段,情境化、游戏化的环境创设,总能满足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丰富的操作材料和直观的实物让幼儿多种感官接触中感知事物的特性和规律,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教师在活动中适时进行学习常规、社会技能的渗透教育,关注到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2. 园长介绍给我们的启示。姚园长能在新园舍建设中引入视觉识别系统理论,邀请专业设计对幼儿园环境进行视觉形象整体设计,让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富有整体性、系统性,具有整体美感和鲜明的特色。环境创设理念凸显现代化。
3. 园舍环境给我们的启示。江南幼儿园整体环境可以用“清新雅致”四个字来概括。底楼、二楼、三楼的色彩以大地、森林、天空的三种颜色为主色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顺其自然,天人合一”,容易让人感觉温馨、安全,产生归属感。设备一流的教学功能室,如:幼儿阅览室、美术室、科学探索室、动漫活动室,投入大、起点高,让我们望尘莫及。户外环境设计也是充分体现雅致的特点,规整的防腐木藤架、漂亮的马赛克图形墙、雪白的沙池、碧绿的草地以及整齐的花坛围座,让人散步其中如入家庭后花园。
三、本次调研活动引发的思考。
1. 关于科学活动的有效性。
本次观摩的两个教学活动都是科学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科学活动的目标之一是“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教师设计科学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让幼儿自主探究,从而发现问题,在教师引领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环节设计应体现层次递进性。一个科学活动后能够引发幼儿对某些事物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是个成功的科学活动。
2. 关于幼儿园特色文化。
朱永新教授说“学校文化是学校组织成员的精神皈依,是他们认同的信念、观念、语言、礼仪和神话的聚合体。它决定着人们的使命担当、价值追求和发展目标,同时显现在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学校的节日、仪式、庆典、教学,以及各种具体的行为规则等)、各种物质载体(建筑、logo、色彩、绿化、教室、课桌、座椅、装饰、校服、网站甚至校徽、纸杯等)和全部的符号体系(校训、校歌、校徽、学校吉祥物,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的语言表达)之中。”幼儿园要追求特色文化,应该从园所物质环境、办园理念系统、内部制度文化、教职工队伍精神面貌、教育行为等方面全方位设计,打造,再经过多年的积淀才能形成。
3. 关于幼儿喜欢的环境。
幼儿园的环境是重要的隐性课程,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作用。幼儿天性好玩、好动,蕴含教育意义的、安全的、富有操作性、游戏性的环境材料提供,能有效激发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材料不需要如何高档、精致,只要低结构的、可以反复使用的,能引发幼儿创新思维的就是好材料。因此,往往我们大人眼中的完美、精致的环境,在幼儿眼中不一定是喜欢的环境。作为办园者,创设幼儿园环境不仅要凸显幼儿园办园特色,更要思考给孩子一个喜欢的、利于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幼儿园环境。
篇2
(一)调查研究是明确工作方向的需要
社会发展工作点多面广,实施起来千头万绪,容易重微观、轻宏观,重项目建设、轻调查研究,工作缺乏系统性、前瞻性和主动性。近年来,我们通过开展大量调查研究,深刻认识到社会发展工作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逐步明确了以“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的社会发展工作思路,由过去单纯抓项目建设向谋划和促进社会发展全局转变。
(二)调查研究是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的需要
社会发展工作与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关系最密切。针对社会事业存在的问题,我们走进基层、贴近群众,通过面对面地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基层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在开展工作的同时,密切了和群众之间的关系,转变了政府工作作风,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扎实有效地开展调查研究
(一)明确调查研究的方向
调查研究要有的放矢。一是要围绕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当前,社会发展主要工作仍然是切实解决上学难、就医难、养老难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二是要围绕项目谋划开展。三是要围绕规划编制开展。调查研究更是编制规划的基础。
(二)有针对性开展调查研究
社会发展有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之分,有轻重缓急之分。我们把主要问题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作为调研的关键,有针对性地选择调研课题。
(三)采取科学的调查方法
一是深入基层,走群众路线。通过与群众面对面交谈、召开群众座谈会等方式,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二是面上调研与典型调研相结合。在调研我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一方面从全省面上对老人数量、养老基础设施、养老服务人员等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又深入到阜阳市敬老院、合肥益寿苑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点上了解具体情况,提出了加快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三、调查研究促进社会发展工作
(一)调研建议转化为政策文件
近年来,我们一些调研报告转化为具体政策文件,进一步指导社会发展工作。如撰写的《关于农村中小学闲置校园校舍利用情况的调查》的报告,转化为《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中小学闲置校园校舍处置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和推动全省农村中小学闲置校园校舍处置利用工作,使闲置的校园校舍很多都改造利用为乡村幼儿园、敬老院等公益性设施,充分发挥了闲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工作难点转化为工作亮点
在调查研究程中,我们发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敢于面对社会事业的热点、难点问题,变工作难点为工作亮点。比如,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牵涉到多方面的利益,既要把国家政策落实好,又要考虑到本省高校实际情况,难度较大。为了把最符合条件的项目高校遴选出来,我们一方面对高校实地调研,另一方面把全省省属高校按照实习实训用房短缺和本科生多少、社会公认度情况进行综合打分排序,并将排名前列的高校作为申报高校。
(三)推广实施好的做法和经验
社会发展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需要调研来总结提炼,并推广实施。如全省的“一老一小”,即部分养老服务、幼儿园建设和运营的做法值得推广。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护理中心、合肥九久夕阳红老年护理中心建设集医疗、护理、康复为一体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通过养老、医疗机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让老年人在养老的同时,还能获得医疗救助和医疗保险。为了总结这一做法,我们深入到这两家养老机构调研,认真总结“医养结合”的经验,并在全省进行推广,还积极利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支持了一批“医养结合”养老项目建设,受到许多老人及其家属的好评。
篇3
关键词:学前儿童;礼仪养成;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108
一、课题的提出
所谓的礼仪就是平时待人接物的一种方式,包括礼节、礼貌用语等,这是要求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必须规范交往的一种行为准则。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反映了一个人的礼仪行为习惯,其关系着一个人人格的大事,也反映着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
幼儿园时期是幼儿在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许多会表现出聪明活泼、开朗等性格,但也存在着自私、霸道、独断、无礼等缺点。而且学前时期所形成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由此可见,在学前开展礼仪教育是必须的。并且,礼仪蕴藏于幼儿平凡又普通的生活的每时每刻,同时礼仪教育也是一项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本工程,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开展了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依据
(一)理论依据
1.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出,学前儿童时期是幼儿各方面不断发展和成熟的时期。不同年龄的幼儿,他们的心理特点不同,我们要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育的规律,对他们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礼仪养成教育也就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先来探索和研究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著名教育家提出了“千教万教、先教做人”的教育理念。因此,教育首先要从娃娃抓起,从小抓起,使他们懂得礼仪。
(二)实践依据
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过分娇惯、溺爱,往往忽视了礼仪教育,幼儿不能主动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在与教师交往中的过程不能主动向教师问好,长久下去,将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所以,对学前儿童进行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三、研究目标与原则
(一)研究目标
1.根据教师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经验,按照教研组制定的实施计划和具体的研究内容,制定一套较完整的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体系十分必要。体系分(大、中、小班)年级组开展实践研究,经不断修订和完善,最后形成园本课程。
2.通过礼仪教育的实践活动,培养幼儿讲文明语言、懂得礼仪规矩、遵守公共秩序等,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使幼儿终身受益。
3.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使幼儿的礼仪风貌得到显著改观,使幼儿尊敬教师、教师关爱幼儿,使幼儿之间树立一种人人懂道理、守规则、讲文明的良好精神风貌。
(二)研究原则
研究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生活化原则、缺失优先原则、正面教育鼓励引导的原则、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原则。
四、课题研究阶段
按照“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方案”中提出的研究内容和步骤,根据要求科学拟定研究步骤。
(一)研究准备阶段(2015年1月~2015年4月)
通过成立课题小组,确定了课题组人成员,并进行了研究分工,积累了有关幼儿良好礼仪习惯方面的音像资料和网上素材。组织研究组成员学习了如何实施《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方面的理论和信息,在此基础上,强调了教师、幼儿的主体地位和家长教育资源的辅助作用。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5月~2015年12月)
这一阶段开展实验研究,对目前“安定区幼儿园与幼儿家庭互动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做了实验记录、调查笔录,撰写了调研报告,并提出了今后的整改方案。
(三)总结阶段(2016年1月~2016年4月)
对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将书面资料、信息、音像等综合、归纳、概括,撰写了工作报告和研究总报告,形成了课题成果集。编印了《学前儿童礼仪园本课程》《礼仪教育主题活动集》《行为养成个案集》。
五、本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通过课题组和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良好的礼仪行为在幼儿身上已经初步形成
1.各班级的幼儿都学会了正确熟练地使用礼貌用语,逢人就会说一些常用的礼貌用语,比如“谢谢”“对不起”“你好”等。
2.幼儿行为得到规范。幼儿经过两年的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培训,能够做到保护环境卫生,垃圾主动入笼,上下楼梯互相谦让,外出活动排队、手拉手集体行动。
3.通过研究,幼儿养成了互相团结、互相关心的好品德,能和同伴友好和睦地相处,出现矛盾能和同伴主动和好,错误一方能主动道歉。
4.养成了孝敬父母和长辈的习惯。通过开展家庭礼仪教育,幼儿在家的表现有了很大的改观,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任性、不撒娇。
(二)教师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通过研究,幼儿园教师都能按照“教职工礼仪行为养成要求”的要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格要求自己,在幼儿和家长中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三)家长的礼仪行为得到规范
人们常说:“一个优秀的家长就会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家长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着幼儿。”经过研究,家长也能够和幼儿园教师积极配合,家长的礼仪行为习惯也得到了规范和升华。
(四)形成了一套具有推广价值的礼仪课程教材
本次课题研究形成了园内各年龄阶段“礼仪行为养成教育活动案例集”“各年龄阶段幼儿星级礼仪标兵评选办法”“家长礼仪标兵评选办法”“教职工礼仪之星评选标准”等,从而为幼儿园今后深入开展礼仪行为养成教育提供了范本,为幼儿园实施礼仪教育提供了具体的内容。
(五)社会效应凸现
本次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赢得了社会对我们此课题的肯定。通过实践研究培养了幼儿、家长、教师良好的礼仪行为,也让社会更加了解了幼儿园教育教学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同时也树立了安定区幼儿园的良好形象。
总之,经过两年的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已经基本完成了课题的设定任务,但还存在着不足,我们将继续努力和完善,以达到预期研究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篇4
近几年来,重庆妇女事业伴随着重庆全面快速发展而同步发展,重庆妇女理论研究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密切关注全市妇女及妇女事业发展中突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整合妇女研究的各方资源与力量,开展了多层次、跨学科的妇女理论研究,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妇女理论研究论文和调研报告,主动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推动我市妇女发展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应有贡献
(一)围绕妇女发展开展研究,实现理论研究的实践性
妇女理论研究是妇女工作的基础和先导,妇女工作的发展推动妇女理论的进步。按照妇女理论研究为妇女工作实践服务的原则,重庆市妇女理论研究会以促进男女平等、构建社会和谐发展为基本点,紧紧抓住妇女及妇女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多层次、多学科的研究,其中一批有价值的调研成果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采纳和全国、市领导的批示,较好地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现实的基础依据
农村妇女现状调查为重庆市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2006年4-6月,重庆市妇女理论研究会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开展“发挥农村妇女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对农村妇女生产技能状况、现实生活情况、婚姻家庭关系、参与村委会民主管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建立了重庆市农村妇女现状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调研报告《发挥农村妇女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得到全国妇联和市领导的肯定,并被重庆市政府研究室编印的《决策参考》采用,课题的3个子报告分别在国家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引起了积极反响。
农民工婚姻状况调查为新时期和谐农家建设提供依据。2006年重庆市妇女理论研究会以农民工为主体进行深入调查,完成了《关于重庆市以及农民工离婚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的报告》。《报告》得到全国妇联黄晴宜书记、市长王鸿举和时任市委副书记邢元敏的肯定和批示,部分内容以《内参》形式上报国务院,为重庆市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决策参考。
农村留守女性遭受犯情况调查成为保护妇女权益、完善农村综合治理制度的先驱。在几年的农村工作调研中,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妇女受犯的问题日益显现,及时联合重庆市女检察官协会开展了重庆市农村留守女性遭受犯情况的专题调研,经过为时近1年的深入调查研究,摸清了我市农村女性遭受犯的基本现状,发展趋势,2008年形成了《重庆市农村留守女性遭受犯情况的调查报告》,受到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肯定和重要批示,市政府相关部门就怎样解决好这一问题正在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女干部参政情况调查为培养使用女干部提供强有力的服务。抓住重庆市各级党政部门干部大换届之机,2006年我们开展了全市处级女领导干部实际配备情况的调查研究,其调研数据为进一步建立完善重庆市女干部人才库作出了积极贡献,翔实的《重庆市妇女参政情况分析及建议》调查报告,为大换届中使用配备女干部提供了科学决策的现实依据,得到了市委及市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并为建立重庆市女干部挂职锻炼制度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引起了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们长期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重点,多次组织专家、实践工作者开展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专项调研,积极研究了我市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教育监护、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形成了一系列调研报告。2005年,《农村留守孩子情感缺实心理矫正的长效机制》及《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建立“留守子女”教育和监护体系》两篇论文参加“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获得与会者一致好评。2007年,《关于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成长状况的调研报告》和《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专题调研报告》得到市领导的重要批示,其中《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专题调研报告》得到市委的全文转发。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为研究制定女大学生就业制度提供参考。针对女大学就业难的现实,积极与西南政法大学联合举办“女童就学与女大学生就业论坛”,收到来自各理事单位、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的论文及调研报告30多篇,其中20多篇高质量的文章从女大学生就业观念、市场需求、就业保障、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讨,并为重庆市女大学生创业就业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几年来,重庆市妇女理论研究会结合党委政府重点工作确定年度研究主题,于每年年初下发涉及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社会性别主流化、妇女发展的六个优先领域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的课题指南,积极引导广大会员、单位会员和各级妇联开展妇女理论研究和调研,主动积极地服务于妇女、妇女事业及妇女工作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共收到来自会员、理事、会员单位和基层妇联组织的相关论文和调研报告200余篇,推荐到市级以上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文章50余篇。
(二)整合理论研究资源与力量,实现理论研究的开放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妇女研究的领域和方法也发生了变化。我市妇女理论研究依托研究会这一平台,整合多方资源,拓展妇女理论研究的领域,开展多层次、跨学科、跨行业的研究,较好地形成了妇女研究的合力,提升了全市妇女研究的水平和理论研究会的社会影响力。
一是依托大专院校和社科单位开展妇女理论研究。重庆市妇女理论研究会以设在各大专院校的妇女理论研究中心为重心,联合社会研究力量,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妇女发展的阶段性和战略性的理论研究,包括性别平等与和谐社会建设、农村妇女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留守儿童发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在国家、市级学术刊物上发展了相关的理论文章,在国家级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发言受到好评。
二是广泛发动研究会理事、成员单位和相关单位具体参与重点课题及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充分发挥来自我市40个区县(自治县)的85个部门单位中富有妇女工作实践知识和经验的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的研究力量,开展妇女现实问题研究。2007年联合重庆市女检察官协会从库区和谐家庭建设、农村留守妇女受害问题、妇女与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形成多篇有理论和实际价值的调研报告,有3篇文章编入《中国妇女理论研究会多学科、跨学科研究暨新农村建设研讨会》论文汇编,得到全国妇女理论研究界的关注和高度评价。重庆市各派妇委会针对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和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活动,形成了系列调研报告,其中民革重庆市委妇工委撰写的调研报告还代表重庆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
三是发挥各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妇联干部在妇女理论研究中的作用,将妇女理论研究融入妇女工作实践。重庆市妇女理论研究会根据各区县(自治县)妇女问题的重点、难点和各地妇女工作特点,统筹指导全市妇联系统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先后在黔江等5个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家庭美德调研活动、在江津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专项调查、在渝中区和沙坪坝区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现状调查、在渝西片区开展了农村剩余女劳动力有序转移途径与对策研究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模式及方法调研、在主城区开展了城市社区家庭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和妇女就业与创业问题调研、在重庆市政府幼儿园和重庆市景德幼儿园等6个单位开展了幼儿家庭教育的问题调研和分析,以及进行了“妇联组织如何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作用”、“妇联组织如何开展家庭助廉教育活动”、“妇女参政议政状况”等问题的调研,形成了一大批有价值的调研成果,增强了我市妇女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创造性。
四是开展各级学术研究活动,提升研究水平。2006年与重庆市委党校、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开展了“平等和谐发展”系列论坛活动,其中“发挥农村妇女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女童及女大学生就业”、“女性生殖健康促进计划与新农村建设”论坛,共收到论文近100篇,其中12篇论文被推荐并入选全国妇联妇研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性别平等”研讨会年会论文汇编,另有多篇论文在《重庆发展》等市级以上公开发表刊物上刊登。成功承办全国妇联在渝召开的全国省市妇联主席关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妇女组织作用”的片区研讨会,得到全国妇联的肯定。协助全国妇联妇研所在渝召开“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构建中国妇女教育体系研讨会”,与重庆工商大学联合推荐的27篇论文全部获奖。通过广泛组织和参与各级各类学术研讨活动,进一步活跃了我市妇女研究工作,推进妇女理论研究创新。
(三)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研究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加强自身建设,是做好学会工作的基础。重庆市妇女理论研究会长期以来狠抓队伍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较好地发挥了学会的职能作用,增强了研究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会员队伍稳步发展,组织网络逐步健全。目前,全市各区县都设立了妇女理论研究机构,大部分在渝高校、党校成立了妇女研究中心,社科院和部分党政部门也加入到妇女理论研究行列中来,一大批富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专业人才被吸收为会员,逐步形成了由妇女理论研究会牵头,以妇女工作者、高等院校、社科系统、党政领导专家学者为研究骨干,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积极参与的重庆市妇女理论研究工作新格局。
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重庆市妇女理论研究会按照《章程》开展工作,探索建立管理制度,积极为会员提供服务,较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一是及时为会员提供学术信息,组织会员申报全国、市级学术研究课题项目,为会员开展学术研究创造有利条件。其中《发挥农村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的对策研究》课题被重庆市科委列为2006年社会科学软课题,重庆市妇女理论研究会根据这一课题写出了1个主报告和3个子报告,在市级以上公开刊物上发表。二是建立片区理论研讨会制度。到目前为止设立了主城区和渝西片区两个理论研讨片区,每年召开一次片区研讨会,为基层妇女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交流学习机会,受到了基层妇女理论研究工作者的欢迎。三是完善评选表彰制度。从2005年起,重庆市妇女理论研究会以文件形式明确了妇女理论研究工作的考评机制和奖励办法,把妇女理论研究工作纳入重庆市妇联对各区县(自治县)妇联的综合目标考核中创新工作加分范围,并定期在全市范围开展年度优秀调研报告和论文评选表彰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妇女理论研究工作热情。
几年来,重庆市妇女理论研究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推进我市妇女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位会员的辛勤努力、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这里,我代表市妇女理论研究会向各位会员和参与、支持妇女研究工作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今后工作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是重庆认真贯彻党的*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314”总体部署,推进重庆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妇女事业创新发展,妇女理论研究大有作为的重要时期。全市妇女理论研究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总书记对重庆做出的“314”总体部署,深入研究我市妇女及妇女事业发展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主动服务于全市工作大局和全市妇女发展和妇女工作实践,努力开创我市妇女理论研究工作新局面。
(一)贯彻落实*精神,促进妇女理论创新
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精神武装全市妇女理论研究工作者的头脑,用*精神指导全市妇女理论研究工作,是重庆市妇女理论研究会以及广大会员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党的*报告强调指出:“要巩固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妇女理论研究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组成部分,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妇女理论研究工作的认识,自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精神指导妇女理论研究,坚持用科学发展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研究妇女问题,把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有利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重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我市妇女和妇女事业发展,作为妇女理论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抓住妇女在参与、生存与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从国情、市情和妇女的需要出发,调查研究,分析问题,探索规律,积极推进妇女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更好地为妇女发展,为建设新重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二)突出研究重点,提高研究实效
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对妇女运动和妇女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在重庆新一轮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的进程中,围绕市委中心工作,结合我市妇女发展和妇女工作的实际,有重点地开展妇女理论研究。
要加强妇女基本理论的研究。妇女基本理论研究是对妇女现实问题、妇女发展实践进行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理论概括、理论升华,带有普遍性、规律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各位会员、团体会员和各地妇联组织要重视妇女基本理论研究,从我市实际出发,有重点地进行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机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妇女参与发展,先进性别文化的内涵以及妇女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为妇女发展提供强有力理论支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做出贡献。
要加强妇女问题对策研究。我们要抓住现实生活中妇女生存与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侵害妇女权益、影响男女平等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认真思考和研究如何在重庆进一步扩大开放,实现“314”总体部署的历史进程中,促进妇女和妇女事业与经济的同步发展。要特别关注和深入研究我市进城务工妇女、农村留守妇女的权益维护问题、和谐社会创建与婚姻家庭和谐问题、城市妇女就业与创业问题、妇女的政治参与问题等现实性问题的研究,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妇女相关问题提供依据,促进妇女现实问题解决,使妇女研究在推动妇女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要加强妇女工作的研究。当前,实现重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重庆妇女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这一要求,跟上加快发展步伐,在参与加快发展中实现妇女工作的新跨越,是妇女工作研究面临的新课题。我们要结合重庆和重庆妇女工作的实际,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将妇女理论研究纳入妇女工作实践,增强妇女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实践性。各位会员、团体会员和特别是各地妇联组织要围绕“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开展调研,适时我们将以“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题,邀请专家学者、妇联干部和有关职能部门围绕这个课题开展研讨,收集汇总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为妇联工作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三)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能力
要进一步发展妇女理论研究队伍。目前,我市参与妇女研究的范围已从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研究单位和妇联系统扩展到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热情关心和积极参与研究。但妇女理论研究涉及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人口学、法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需要动员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更广泛地吸纳党校、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要进一步拓展党政部门的同志参加妇女理论研究,以便推动研究成果进入决策,有效地促进妇女问题的解决。要充分发挥各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妇联干部在妇女理论研究中的作用,及时研究妇女群众的重大难点问题。要不断调整充实联络员队伍,在市妇联机关业务部室、市直妇工委、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职能部门、女职工集中的行业等设联络员代表,逐步扩大覆盖范围。要通过学术活动吸引人才,通过加强培训培养人才,通过评奖评优激励人才,把热心妇女理论研究的社会各方面力量联合起来,不断壮大妇女理论研究队伍。为更好地整合研究力量,各区县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建立健全妇女理论研究队伍,并充分发挥好作用。我们还要积极发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社科部门建立妇女理论研究中心,以推动妇女理论发展。
篇5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摘要:0~3岁婴幼儿的发展和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及人口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用以保障 0~3 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实施。本研究对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的管理模式进行梳理,从而为进一步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和教育工作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 :婴幼儿;早期教育;管理模式;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2—0095—02
收稿日期:2014—06—28
作者简介:喻小琴(1980— ),女,湖北鄂州人。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儿童发展与教育。
一、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政策关注
重视婴幼儿的早期发展,积极开展早期教育,对婴幼儿的后续发展和提高国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3年,教育部等部委颁布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这些都表明国家已将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纳入教育政策的主流,未来0~3岁婴幼儿教育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这一背景下,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显得极为迫切,并有助于了解各省市在落实政策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更关系到各地将如何具体建立、完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分析实践中存在的困难,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保证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不断地向纵深发展。
二、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政策落实和实践探索
近年来,在早期教育的相关政策下,全国各地都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的精神,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婴幼儿早期教育,这使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上海等发达城市的研究和工作走在前列,为全国带了一个好头。2002年至2005年,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联合上海市教委、上海市高校、市妇联、儿保所、各区政府主持建设了“国家级规划课题”《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这在国际上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目的是在尊重生命自然成长的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地激发婴幼儿的潜能,优化婴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在政策法规研究方面,他们研究了市、区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和发展的管理体制、教养机构和社区服务网络、专业教师培养和培训,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提供调研报告和实践依据,并提出“一级网络,二级管理”的组织管理网络,由政府牵头,联合妇联、教育局、卫生局、民政局、计生委、地区办等相关部门开展婴幼儿早期关心与教育。
国家其他各省市和地区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而且,地方政府所制定的教育政策更加具体,为0~3岁婴幼儿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指导。
(一)入托婴幼儿早期发展管理模式
杭州萧山区从2001年就开始成立课题组,为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模式而努力,探索出了幼儿园、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早期教育模式。[1]同时,课题组还启动了“托幼一体化”工程,使幼儿教育(原为3~6岁儿童)向低龄化(0~3岁婴幼儿)延伸,并且将这种延伸转变成各幼儿园的自觉行动。通过研究逐渐完善托幼行政管理、社区教育管理体制,使托儿所、幼儿园教育一体化。[1]
综合来说,萧山区的教育模式在运行机制上呈现出内在性:总体上由教育部门主管,然后调动幼儿园、社区、家庭以及其他教育力量,满足了各自的内在需要。
(二)散居婴幼儿早期发展管理模式
0~3岁婴幼儿大部分散居在家中,教育孩子的任务大都由其看护人完成。各地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使3岁前婴幼儿教育不再仅仅是公办幼儿教育机构的专利,各部门乃至民办机构也开始涉足,[2]大力发展早期幼儿教育事业。目前,开展散居婴幼儿教育的机构类型主要是早期教育中心和社区早教指导站。
早期教育中心面向社区0~3岁婴幼儿及其看护人,承担着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教养服务的职能。
社区早教指导站由幼儿园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兼职从事2~3 岁散居婴幼儿教育,接待社区内0~3岁婴幼儿来站游戏、交流,接待0~3岁婴幼儿看护人来站咨询等。
同时,计生、妇联、卫生、街道等部门以及一些生产、经营婴幼儿生活需求品的企业都在利用各自的优势不定期地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经济发达地区在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与教育工作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无疑会为其他省市的婴幼儿早期教育管理模式与工作机制提供借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早期教育资源有限,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依托幼儿园和社区提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是发展趋势,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幼儿园收托0~3岁婴幼儿的较少,大部分由民办托儿所来负责;而社区又是一种非政府组织,加上我国的社区建设还不够完善和规范,因此,社区的早教指导站有时也只是徒有虚名,根本无法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对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需求。
(二)对民办早教机构的监管和指导严重缺失
为了满足居民对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需求,大量的民办早教机构应运而生,但民办的早教机构基本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目前,我们比较熟悉的早期教育机构品牌大都没有冠上早教的名称,而是以教育咨询公司、教育培训中心的名义出现。这类早教机构没有明确的监督管理机构,使得早期教育缺乏办学标准,师资力量参差不齐、监督考核无序等问题十分明显。
四、积极推进早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对策
(一)各级组织和家长要高度重视婴幼儿早期教育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关心和重视婴幼儿早期教育,加强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政策倾斜和宏观指导。例如,在杭州萧山区,0~3岁婴幼儿教育由原来的妇联管理转为教育局管理后,教育局加大了管理力度,把“托幼一体化”工程列入幼教工作的重点之一。区政府还出台了《萧山区0~3岁早期教育实施方案》,全面启动0岁教育工程,为实施“托幼一体化”教育管理提供了组织保证。各级组织对0~3岁早期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家长及社会对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高度重视。[1]
(二)加强对早期教育的规范化管理
早期教育工作应该有规范化的管理,各级政府不仅要关心和重视早期教育,还应该推动和领导各部门分工合作,并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同时,还应明确早期教育的监管主体,确定准入门槛。
为了加强规范化管理,还可以成立监督指导小组,每年根据早教机构及其管理部门的工作需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随访、抽检和督导。[3]
(三)鼓励多种体制发展早期教育事业
目前,我国正处在加快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时期,在公办早期教育无法满足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需求的情况下,国家政策主张依靠社会力量来发展早期教育。
在鼓励多种体制发展早期教育的同时,应该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欢迎、鼓励社会组织更多地参与到早期教育当中,同时,也应该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资源,加大指导支持和保障监督的力度,使其能更好地发挥早期教育这项社会服务功能,为家长和婴儿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
参考文献]
[1]来铃娟,陈俐娜.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模式,推进0~3岁婴幼儿教育的研究报告[EB/OL].http://apclc.com/viewzyzx.asp?unid=787.
[2]何媛,郝利鹏.我国当代0~3岁婴幼儿教育政策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6).
[3]张明红,左志宏,冀彩虹.上海市 0~3 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幼儿教育,2010(Z3).
篇6
关键词:语言暴力;教师;中小学;述评
新修订的《未成年保护法》于2007年6月1号正式实施,该法律明确规定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随着新版《未成年保护法》的实施,我国中小学校园中教师体罚学生的这种行为暴力现象也在逐渐减少,但与之相随的是一些诸如侮辱谩骂、讽刺嘲笑等方式逐渐呈上升的趋势。这种方式被称为语言暴力。它虽不是体罚,但却比体罚更能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对于教师这种语言暴力现象和其导致的后果也常有披露,希望借此让人们对语言暴力这一现象有足够的重视。但即便是这样,教师语言暴力在目前的中小学校园中也仍然是一种普遍现象。本文以中国知网为资料来源,对所搜集的近十年来15篇关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综述,以期帮助人们深入了解教师语言暴力现象,为应对教师语言暴力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关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的概况
研究方法主要运用的是文献研究法。对近十年来15篇关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除了河南大学孙彩霞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并辅以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张雪梅撰写的《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运用了调查法这个研究方法外,其余的13位研究者都是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来研究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这个问题。
研究视角是社会立法、执教环境这个社会视角、教师自身素质积累与提升这个学校视角和家长监督反馈这个家庭视角相结合。社会视角的文章有《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和《教师课堂暴力浅析》;学校视角的文章有《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成因及消解对策》、《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教师课堂暴力浅析》和《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浅探》;家庭视角的文章有《教师语言暴力的危害及其对策》、《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和《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由于研究者们在进行问
题研究时所采用的是多视角相结合,所以文章的视角分类也是有交叉的。
从所搜集的15篇文章来看,除了张雪梅所撰写的《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研究者们的研究路径基本一致。开篇先对语言暴力的内涵进行界定,然后分析它的成因和对策。张雪梅的调研报告则是以调研情况和对应的统计图表开篇,然后对统计图表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内涵研究
对于语言暴力概念的内涵界定,研究者们的观点基本一致,主要从表现形式、表达途径及形成后果这三方面来进行综合界定的。但桑青松的界定更为科学、全面。他认为,语言暴力是指诉诸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暴力行为教师语言暴力是教师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语言, 致使学生的人格尊严、个人名誉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1]
(二)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成因研究
关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形成原因,研究者们的分析虽然或宽泛或细微,但其观点都基本一致,综合起来有教师自身素质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大方面:
1.教师师德修养缺失。
相当一部分研究者认为,社会的急剧转型和快速发展,导致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多元化。这样的大环境,使得教师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匮乏和缺失,师德素养出现了“知行背离”。[1][4][5][6][11] 在执教过程中,教师的个人本位的思想占据了主导,甚至会把自己的个人负面情绪宣泄在学生身上,对学生施以语言暴力。除此之外,受传统师生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对自身角色定位不当,[2]认为教师就应掌控一切话语权,在师生关系处于绝对的主导者、权威者。
2.教师心理压力过大
由于生活待遇相对较低,生活节奏较快,以及社会、学校和家长的过高期望和要求,教师普遍心理压力过大。[2][4][13] 由于缺乏一个有效的缓解途径,教师便把对学生使用暴力性语言作为一个宣泄压力的出口,以对学生实行语言暴力这种方式来排解自身压力,以此来求得心理的平衡。这也是几乎所有研究者都关注的一个因素。
3.现行教育体制的束缚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存在一些与实际的教学不相吻合的方面,对教师的要求也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 [5] 教育的功利化和工具化,使得学生成绩的好坏与否,以及在校表现的良好与否都与教师的晋升和职称等挂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屡教屡犯的学生失去耐性,进而采用语言暴力就不足为奇了。[6]同时,我国的“应试教育”造成的激烈的教育竞争,使得教师对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容易恶言相向,使他们更容易成为语言暴力的受害者。[6]
4.传统文化观念的负面影响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师在师生关系中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对教师的一切言行必须无条件服从,稍有冲撞和冒犯都是大逆不道,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同时,家长也要求教师对学生严加管教,认为教师的责骂是理所应当,天经地义的。在这种大的社会期望中,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暴力也就持续并生长着。
这一点在桑青松的《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成因及消解对策》和陈燕红的《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浅探》都有所提及。
(三)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对策研究
对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对策研究,归纳研究者们所提出的种种对策,可综合为教师自身方面研究和社会环境方面研究两个大方面:#p#分页标题#e#
1.提升教师师德修养
在教师的再教育过程中要以德育为重,德育的加强是减少教师语言暴力的基础。因此,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2][4]培养教师个性品质的健康。同时,教师应树立对话意识,培养对话精神,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的教学。[5] 此外,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还应研究批评的艺术,充分认识语言暴力的危害,共创师生和谐。
2.缓解教师心理压力
健全的心理机制,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保障之一。要使教师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就应该在学校建立心理辅导机构,每个老师要上好心理辅导课,并聘请心理老师帮助化解潜在危机。[6]对于教师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呵护方面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技巧。[5]
3.营造良好的执教环境
良好的执教环境是减少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因此,学校社会要通过政策调控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执教环境,引导社会更新教育理念,[4]改善教师聘用机制,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变应试教育为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完善教师交流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4]
4.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和教育规章中,能够看到对教师行为包括语言的一些限制性规定,但没有明确将禁止语言暴力纳入其中,相关条款亦缺失。在立法遏制教师语言暴力方面,地方法规已先行了一步。《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 23 条的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不得有侮辱、诽谤、歧视、恐吓、贬损等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言行。”[9]除了国家的法律法规应更完善外,教师也应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家长则要依法实行监督机制,[1]对于学生,更应该加强他们权利意识教育,进一步落实依法执教。[4]
三、关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已有的研究对将来针对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成因和对策问题的深化和细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相对来说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弥补和克服这些不足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走向。
(一)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
研究者们对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的研究普遍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撑,只是研究者凭借自身的经验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来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缺乏将教育事实或教育现象的研究与相应独立学科的理论间的合理联结。教育科学研究在理论层面首先应该指向教育理论本身,如果没有适当的概念框架,科学研究要么是盲目的,要么是无效的。因此,在今后对此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应该寻求适合的理论来支撑所进行的研究过程及所得出的研究结论。
(二) 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对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的研究绝大多数多采用定性描述分析,只有河南大学孙彩霞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和张雪梅所撰写的《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采用了定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的,但她们所做的定量研究的调查范围小、样本少,其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与代表性,而且这些定量研究大部分停留在简单的统计描述和比较分析上,假设检验式的量化研究相对较少,这不利于研究的深入、细化。今后的研究有必要将定性讨论与简单的描述分析提升到更为严格的参数估计和模型检验。
(三) 多学科综合研究不够
从研究学科看,介入对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的学科还较少,且大多数研究都是在某一学科的范畴内进行,缺乏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使得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的研究视野较为狭窄,不利于研究的全面与深入。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是一个具有多学科性质的领域,单从某个学科介入研究虽有重要的学科意义但也难免存在本学科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加强各相关学科的交融,在突出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的同时,也应考虑采用经济学、伦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四)缺乏对教师人文关怀的研究
纵观有关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所有文献,每个研究者在进行问题研究时的着眼点都是学生,都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谋求学生的利益最大化的。所分析的原因大都是教师自身素质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也大都是如何从教师自身做起。对教师自身的身心、教师的执教环境和当前的教育制度虽然都有所涉及,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还是有所缺失,今后的研究中,可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可行性对策来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五)深入的个性化研究不足
现有的所有研究都是基于中小学教师这个群体进行研究的,缺乏分层分类的视角。群体的研究注重了共性,但同时也忽视了群体不同成员的个性。这使得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受到质疑。例如在对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问题进行研究时,可以对于教师的性别、年龄段、教龄、学历和职称做一个分层研究。显然,不同层次的教师对学生所采取的语言暴力程度是不同的,暴力的成因和需要采取的相应的措施也是不同的。研究者们现有的研究还没有对此问题做出区别性的分析探讨。今后,对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可采取分层研究,可使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可行性。
对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学界的研究成果颇丰。这些成果体现了研究者们严谨的态度和开阔的思维。但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这个现象仍然存在,并且,会在将来的一段时期继续存在着。研究者们所分析的原因是否透彻,所提出的对策是否可行,这些仍有待检验和反思。也正因为如此,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这个问题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仍值得我们去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桑青松.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成因及消解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07,12.
[2] 辛学伟.教师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浅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23.
[3] 张雪梅.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J].中国教师,2006,2.
[4] 孙彩霞.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8,5.#p#分页标题#e#
[5] 付志娟.教师课堂暴力浅析[J].教师教育探索,2008,12.
[6] 陈华安.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07,4.
[7] 曹虹青.教师的语言暴力现象及根源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
[8] 文清.教师语言暴力源于心理压力[N].北京科技报(健康•心理),2004-02-25(B26).
[9] 朱磊.立法应向教师暴力说不[N].法制日报(立法•人大),2006-02-28.(003).
[10] 韩宏莉.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现象探析[J].教育探索,2009,1(211).
[11] 陈燕红.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浅探[J].教育理论研究,2008,1.
篇7
关键词: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YAJ770035)
党的十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列为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2011年,扬州行政区划再次调整后,如何顺应城市新的格局,顺应广大市民的需求和愿望,进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当下教育工作面临的任务。通过走访调研,约请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专家学者座谈研讨,并考察学习上海市、苏州市的做法和经验,形成此调研报告。
1 全市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取得显著成效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主要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公共性、普惠性、基础性、发展性是其主要特征。2000年以后,在市政府的领导下,教育部门和相关部门全面推行基础教育均等化工作,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和建设力度,逐年缩小校际间办学条件的差距。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随着教育投入加大,教育实力和资源配置能力的增强,基础教育的均衡与公平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主要体现在:
1、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十一五”以来,围绕建设教育名城,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全市教育发展以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重点,着力提升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水平。通过实施区域教育现代化工程,普及了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15年教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社会各类群体及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网络,基本满足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区域教育总体水平显著提升,所有县(市、区)均通过了省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评估验收。至2012年,3-5周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8.5%,义务教育入学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达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7.8%。
2、中小学布局逐步趋于合理。首先,适应人口变化趋势,统筹谋划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格局。人口是教育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是推进教育均等化的基础。市教育部门主动掌握人口变化信息,综合考虑人口密度、人口年龄结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等,研究和分析受教育人口的变化趋势,全面把握各年龄段的生源情况,制定幼儿园和中小学布局规划,通过不断整合教育资源,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其次,适应城镇化进程,科学调整城乡教育资源和布局。在城镇化进程中,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新规划的契机,积极调整中小学布局。至2011年,市区累计撤并小学57所、初中11所、普通高中14 所。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平均覆盖人口分别提高到2.4 、3.5和10.3万人,学校布局逐步趋向合理,改变了学校规模小、布点散、管理水平难提高的状况。其中,小学教学点过多的问题得到合理解决,累计撤并教学点 34个,教学点占小学数的比例由2005 年的24.8%减少至0.5 %。教育资源的合理调整,为统一基本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规模效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打下了基础。
3、适应教育公平需求,全面实施“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近年来,全市按照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要求,根据学校建设标准,重点改造基层薄弱学校,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在农村实施“四项配套”建设工程,统一实验、图书、体育、艺术器材的标准和配备,缩小了城乡学校的办学条件差距。市教育部门实施的“数字化校园”、“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名师支教”等系列工程,推动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广陵区的“组团办学”、邗江区的“品牌复制、名校输出”、宝应县的“携手1+1,走向现代化”等具体措施,有效利用了名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带动了薄弱学校的发展。全市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省“区域教育现代化”评估验收,达到省优质标准的学校比例不断提高。
4、适应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市政府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幅度提升财政保障水平,积极落实教育投入政策,公共财政保障水平大幅提升。2012年全市教育经费达72.63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57.42亿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49.02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 2.8倍、4.2倍和3.9倍。市本级财政2012年支出10.95亿元,比2011年增加4.99亿元,增幅82.8%。2010年以来,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通过加固、拆除、封存、撤并等方式对60.47万平方米校舍进行了消险改造,重建、新建了85.31万平方米校舍,全面提高了中小学校舍综合防灾的能力。符合抗震设防标准的安全校舍面积由实施前的196万平方米增加到303万平方米,安全比例由实施前的44.5%提高到61.6%,校园面貌焕然一新,育人环境更加优化,存进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5、适应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要求,探索创新教师队伍建设举措。人社、教育部门面向社会,全面实施了教师公开招考录用制度,统一实施公共科目考试和职业能力测评,促进了招录的公正公平。教育部门通过大力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和“名校长工程”,推进各类培训,着力加强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启动城乡教师交流,引导和鼓励优秀中青年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培育和壮大了教育骨干群体。目前市区有“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5人、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24人、省特级教师55人、市特级教师64人,市直中学教师的研究生学历人数占比为7.4%,中高级职称占比达到69%。
2 全市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及差距
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调研中,我们认真比对上级的要求分析资源配置上的差距;比对先进地区的做法研究工作上的差距;比对区域间的优势剖析发展上的差距;比对群众的愿望了解需求上的差距,认为当前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学前教育供需矛盾突出,中小学大班额现象客观存在,城乡教育资源呈结构性不均衡。从全市情况看,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中小学及幼儿园配套建设滞后于迅猛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不能适应人口再分布的变动趋势,配套建设的保障机制尚未有效建立,规划配建的中小学及幼儿园实施不到位,造成局部地区教育资源短缺,学生难以就近入学,加剧了区域间生源负载的不均衡性。农村学前教育更为薄弱,普遍存在“入园难、入园贵、部分园办学质量不高”现象,入优质公办园的矛盾最为突出。市区学前教育同样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生均用地和建筑面积达标的幼儿园只占总数的26%。在义务教育阶段,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小学布局结构重心上移,城镇中小学在校生数量明显增加。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生源向城镇单向性流动,农村学校办学规模逐渐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出现结构性失衡,突出表现为城区中小学大班额现象。2012年,城区小学平均班额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每班45人的学校占比为54%,其中在50人以上的学校占比为24%;初中超过规定标准每班50人的学校占比为16%。
2、义务教育择校比重偏大,区划调整后教育管理体制还未理顺,存在资源性不均衡。一是义务教育择校现象仍然比较普遍。义务教育实行就近入学是《义务教育法》的规定,生源的常态化分布也是基础教育均衡的内在要求。市区义务教育,虽然达到了公办学校基本均衡的目标,但由于多种原因,义务教育段的择校现象仍相当普遍,个别民办学校招生规模过大,生均教育资源拥挤,而部分公办学校教育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矛盾。二是教育管理体制还未顺应区划调整后的要求。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是1983年体制改革后形成的,后经邗江撤县设区,广陵区与维扬区部分乡镇调整,再到此次区划调整,现在的教育管理格局是,江都区、邗江区、广陵区都管有小学、初中和高中,广陵区由单一管理小学变成同时管理小学、初中和高中。同时,市教育局在主城区也管有部分初中和高中。这种管理体制,特别是高中教育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大市区教育发展的需要。由于市直属高中、邗江区属高中、广陵区属高中生源区相互交织,不可避免造成生源不均的矛盾。同时,高中资源均衡配置难度增大。一方面,现有优质高中资源主要集中在老城区,东部和农村优质资源少,布局不尽合理;另一方面,现有高中资源总量过多,在生源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高中资源供给过剩的问题会更突出。
3、各县(市)区经济发展和教育基础有差别,区域间存在投入和保障能力的不均衡。各县(市)区采取多种措施,不断缩小校际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初步实现了区域内基本教育服务的均等。但从全市层面看,由于受各地教育基础有强有弱、财力保障水平有高有低、事权与财力未能完全匹配等因素的影响,市直与区之间、区与区之间还存在明显的不均衡。城区内有的学校相距不远,但由于隶属关系不同,办学条件存在较大差距。例如部分县“市、区”财政对教育投入“三增长”不到位,教育费附加未能做到100%征收到位并全额用于教育,土地出让金净收益10%计提用于教育的政策落实难度较大,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资金仍有一定缺口,特别是学前教育发展“三少一低”(政府投入少、公办园少、教授编制少,工资待遇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4、教师业务培训基地失缺,师资队伍存在学段学科及城乡间的不均衡。一是教师培养和培训基地缺失。原承担教师教育和培训任务的扬州师范学院、扬州教育学院、扬州师范学校和高邮师范学校在整合后已不复存在,教师知识更新的培训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受到影响。反观周边城市,有的师范院校非但没有削弱,而且得到加强,在教师的培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学段、学科教师不平衡。小学、初中教师相对富余,幼儿教师短缺,幼儿园教师配备达标的学校比例为仅为40%。三是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年龄结构老化。四是教师的招录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调研中,我们听到对公开公平规范的招聘制度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又有两方面的反映,一方面是有的新进教师虽然考分很高,但从教素质不强,业务水平不理想。另一方面是有的基层学校,特别是乡镇学校招不到所需教师。现行政策规定招录学校及岗位全部向社会公开,结果大量的考生挤向城市和名校,一些优秀考生因名校竞争太激烈未入选,同时也失去到其它学校任教的机会。
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教育资源供给不均,虽逐年改善但仍需时日;有的是因为区域之间事权与财力、管理力量不匹配,出现了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需要政府在最高层面统筹谋划,推动承担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事权和保障财力趋于均衡;有的是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加以解决;有的是因为区划调整后,区域条件发生变化,需要用新的均衡标准来规范和推动,形成新一轮的均衡。
3 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建议
当前,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共识已经形成,它是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结合点,抓住了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就抓住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就抓住了教育公平,就抓住了教育惠民。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也将不断变化,均等化的标准也会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举措做好工作。需要教育发展理论和政策的科学统领,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和精心设计,公共财政的有力保障,特别是教育人的不懈努力。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1、辨证明晰教育均衡理念,从三方面增加对均等化的理解和认识。提到均等化,往往认为就是人人享有一样的教育。我们在调研中对教育均等化的理念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研究,认为无论领导者、教育工作者,还是社会各方面,都应该对均等化的理念有基本的、科学的认识。一是对均等化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的认识。教育均等化服务不是指所有公民都享有完全一致、没有差别的公共教育服务,而是在承认地区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自然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前提下,为所有公民都提供一定标准的基本公共教育。二是对教育均衡包含教育资源数量上的浅层次均衡和教育质量上的高层次均衡的认识。在教育资源数量上,可以遵循平等对待和补偿弱势的原则,通过“削峰填谷”使强弱双方在数量上趋于平衡。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强弱双方的所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教育质量的高层次均衡。三是对教育均衡是有层次性的动态发展过程的认识。教育均衡是相对的,始终处在均衡与不均衡之中。当一个均衡目标基本实现后,需要鼓励和推动一些学校在竞争中逐步形成新的优势,在“均衡-不均衡-新的均衡”中推动公共教育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2、及早谋划教育管理体制调整方案,明确市、区两级政府的领导责任。一是尽早谋划教育管理体制调整方案。2012年,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到2015年,形成省辖市中心城区普通高中由省辖市统一举办管理、义务教育学校由区统一举办管理的格局。”建议市政府及早谋划和明确扬州的具体实施办法,制定过渡方案,这样可以有利于市级层面的总体规划,特别是江都建区后城区布局再次调整,更有待及早谋划,统筹安排。二是理顺市、区两级政府的教育责任。建立区域内教育均衡由区级政府负责,市区教育均衡由市政府负责的责任机制,加大市政府对各区教育资源的统筹调配力度,合理配置与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事权、财权和管理力量,通过公共财政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推动市区公共教育服务的整体性均衡。
3、完善《市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布点规划》,制定出台《基础教育配套设施建设办法》。一是重视教育布局规划的研制。结合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综合考虑居住区配套、旧城区改造、新农村建设尤其是人口密度加大、人口流动加速等因素,科学编制以县为单位的中小学及幼儿园布点规划,修编完善《市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布点规划(2012-2020)》,将中小学及幼儿园布点纳入城镇近期详规、中远期建设总体规划,使之成为有效指导城镇、农村基础教育配套设施建设与控制的重要技术支撑。二是研究制定《市区新建居住区教育设施配套实施办法》。现在基础教育学校与新建居住区配套建设机制还没有形成,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和居民子女就近入学的要求。建议研制《配套实施办法》,对中小学及幼儿园配套建设,从规划布局、建设用地管理、配套建设的约束以及资金保障机制、规划建设审批程序、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作出规定,保证学校布局规划的真正落实。
4、以名校为抓手提升整体办学水平,规范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制定《扬州市基础教育名校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学校文化、办学质量、队伍建设和办学条件等制定名校培育评估标准和细则,推进学校培育鲜明的办学特色。加大省、市优质幼儿园创建工作力度,实施名园放大效应,采取省、市优质幼儿园带动、推进整体发展的管理策略,鼓励多种形式扩大学前优质教育资源。到2015年,所有县“市、区”建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区,使区域内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等大致相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控制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推动基础教育的生源均衡分布。可学习借鉴上海市实施“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的做法,确定“新优质学校”标准,潜心挖掘每所学校内涵发展空间,把市民“家门口”学校办成“新优质学校”,让广大市民了解、认可、并选择“家门口”学校,选择就近入学。同时,加强对义务教育择校管理,规范择校收费标准,控制择校名额,公开透明程序,加强有效监督。
5、加大教育投入政策落实的力度,努力化解学校债务。进一步推动既有各项教育投入政策足额落实到位。目前部分县(市、区)既定的国家、省、市有关教育投入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如土地出让金净收益10%计提用于教育落实较为困难,普通高中绩效工资经费财政尚未完全保障,学校债务化解工作虽已启动,但各级财政预算内基本没有安排经费,“十二五”完成高中阶段学校债务化解的任务较为艰巨。
6、推进教育内部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师招聘和交流支教机制。一是深化教育内部改革。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教育系统人才存量资源的盘活与优化工作。根据《扬州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要求,统筹指导、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工作。实行总量控制,优化结构,实施动态、规范和科学的管理,盘活存量资源,确保教育行业人才效用的最大化。二是完善招聘机制。在保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下,研究制定更能体现教师职业特点的招录考试内容和办法,让更具从教素质的人充实进教师队伍。同时,对乡镇基层学校教师招录难的问题,可实行捆绑式集体招录的办法,制定再分配政策并公开,对招录教师进行二次分配,让基层学校及时得到师资补充。三是落实交流支教机制。推动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加大教师交流力度。省政府有关文件规定,校长在同一学校连任不超过2届,教师每年交流量不低于15%。对这一规定的执行,各地很不平衡,有的地方过分强调执行难度,运作消极。我市应制定刚性的配套政策,将其纳入教育考核和督导之中,切实推进优秀教师到农村去支教,提升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让教育均等化的推进在交流和支教工作中得到更好体现。
7、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促进优质资源普及共享。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国家教育信息化达标率提高到90%以上,校园网覆盖率达100%。建立完善城乡信息化建设应用一体化机制。进一步提升“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中小学全部建成“数字化校园”。全面开展“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工作,着力构建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所有农村中小学都要与优质学校结对共建。加大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力度,进一步丰富网上教育资源,着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努力实现教育内容的数字化、教育形式的交互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化和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篇8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按照要求,通过收集资料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小城镇建设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小城镇建设概况
㈠调研范围及小城镇概况:
1.小城镇调研范围:
含集镇规划区内的x个小城镇,共辖x个行政村
2.人口及资源基础资料:
镇域总面积x平方公里,镇区建成面积x平方公里,耕地面积x万亩,林地面积
亩。小城镇共有人口x人,其中,从事农业 人,工业 人,建筑业 人,交通运输业 人,商饮服务业 人。
3.能源使用情况:
小城镇镇域共有沼气池 个,年使用秸杆 吨,煤气 吨。
4.主要工业企业情况:
小城镇镇域形成以纺织、米面加工、建筑建材、摩擦材料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企业共 家,职工总人数 人,年工业产值 万元,年利润 万元。企业占地面积 m2,建筑面积x平方米,年用电量 KW.H,年用水量 吨,每年排出废水 吨,废渣 吨。
5.主要交通道路情况:
小城镇镇域主要交通道路x条,总长x千米,总面积x平方米。
6.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情况:
教育机构:共有幼儿园 个,共有幼儿 人;小学 个,在校学生 人;初级中学 个,在校学生 人;高级中学 个,在校学生 人。
文体科技:文化站 个,占地面积 平方米,建筑面积 平方米。
医疗设施:医院 个,可容纳 位病人,共有床位x个。
商业金融:信用所 个;保险机构 个,参保人数 人。
集贸设施:集贸市场 个,占地面积 平方米,建筑面积 平方米。
7.生产产值情况:
小城镇镇域年国内生产总值为 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 万元,第二产业产值为 万元,第三产业产值为 万元。20xx年财政收入 万元,财政支出 万元
㈡小城镇发展概况:
目前,x镇形成了以农业镇、商贸镇为主要发展对象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发展概况如下:
x镇镇区规划面积x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x平方公里,人口x万人。
xx是一个农业大镇,地处xx,土地肥沃,适合粮、棉、木耳等农副产品的种植。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方面,完成了xx路、xx路等镇区主要道路的维修刷黑工作;大力实施国家安全饮水工程,改造完工后,可以使 个行政村 万人用上符合饮用标准的卫生水。目前,镇区道路硬化率已达x%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x%,排水管网覆盖率达x%以上。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不断加大小城镇建设投资力度,使镇区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二、我镇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建设和贯彻实施有脱节情况:
1)x年市政府统一投入资金,由市x修订了各村的中心村规划,但由于制定的规划标准较高,,时与村民的考虑的方便、便捷不能统一,村干部擅自表态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了规划执行困难。
2)规划建设管理的宣传工作没有跟上,落实不严格,村民建房报批意识淡薄。致使镇区农村不按规划建设无序建设的比较多,农村建设房屋高低参差不齐,立面效果差,建设品位较低。
2.规划建设管理体制不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从2008年1月实施以来,省、市一直没有关于村镇规划管理方面的实施细则出台,村镇建设管理人员已退出了事业编制,企业化管理的服务中心没有执法权限,福利待遇、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切身利益难以保证得到长期解决,直接影响村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基础设施仍然是薄弱环节:
小城镇供水、排水、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绿化覆盖率低,部分道路高低不平,路况差。基础设施配套费的停收,使可用的建设资金减少,配套设施建设速度缓慢,使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吸纳社会资本、人才的能力较弱,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财力匮乏制约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事业。而现行的财政体制使镇政府的财政收入仅够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无力再搞建设。城镇供水、排水、环卫、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
5.配套扶植政策有限:
小城镇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植配套政策不多,上级资金配套力量太弱。
6.企业带动效果不明显:
入镇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不能形成经济带动作用。企业入住镇区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基础设施的有效方式。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几乎没有形成规模大企业,而且大部分是私营企业,融资方式匮乏,发展速度缓慢。
三、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1.高起点编制小城镇规划:
按照城乡一体化进行规划,拉大小城镇骨架,提升小城镇规划建设档次。城市空间扩展步伐的加快,使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促使城乡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要真正实现城区与镇区的城乡一体化,就要把更大区域内的镇区居民点、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同城市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
2.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管理水平:
一方面加强基层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建设,完善乡镇级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另一方面加强对各级小城镇建设干部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建立完善监督机构,加强对村镇建设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
3.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经营城镇的道路。一是抓住国家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二是把国有土地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三是争取银行贷款。四是引导新上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聚,扩大城镇规模。
4.配套相应扶植政策:
城乡一体化建设离不开政府观念的转变以及相应的引导、支持。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并配套相应扶植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鼓励镇街建设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实现小城镇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我镇的小城镇建设今后要在完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上下功夫,才能有效提高小城镇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发展区域经济。
6.走企业带动战略:
企业的发展不但可以繁荣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当地财政税收,通过税收可以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收入等,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在发展企业,特别是发展当地企业上下工夫,壮大我们的经济实体,带动当地小城镇的发展。
总之,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把重点中心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篇9
1、党政重视,服务中心工作有新局面。党工委高度重视,办事处大力支持,为政协委员履行职能提供保障。今年以来,党工委办事处大力支持政协__街道活动组,纳入了党工委办事处重要议事日程。政协委员参加街道党政领导主持的重大事项调研次数明显增多,党政联席会议多次研究政协工作,讨论委员督促委员提案落实情况,党政领导每季度一次参加政协委员活动组活动,并主动向政协委员通报街道三改一拆、五水共治、老小区改造工作。活动组以服务中心工作为参政议政第一要务,先后组织政协委员对三改一拆、五水共治、__老小区改造、危化企业环境治理等工作进行专项视察督查;组织政协委员参加区领导征求政府工作报告意见和建议会、行风监督会、民意座谈会。政协委员提出的__工业综合整治、重点企业环保治理,外来民工子弟读书、老小区改造、企业文化建设以及街道文化设施建设等意见和建议,都纳入了街道中心工作总体目标。部分涉及区级层面的工作,如__新村二区西片区旧房改造、__岛联合公园建设等意见建议得到了上级重视,目前__新村二区西片区旧房改造工程已于日前完成招投标程序,进入了实质性的建设阶段,施工队伍即将进场。
2、尽职履职,调研视察有了新成果。半年来,围绕中心深入开展调研工作,专题调研坚持求精,关注民生,立足实际,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今年组织区政协__活动组委员,专门瞄准问题去,追着问题走,对__街道__社区道路交通现状、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工作进行了“回头看”等专项督查、视察活动。委员们深入__新材料公司、__社区、__社区、__社区和联合中学、__小学、中心幼儿园,先后就重点企业环境治理、五水共治、外来民工子弟积分制读书进行了调查研究,先后视察了小__治理工程、__老小区改造工程,委员们纷纷为街道“三改一拆”改造献计献策。今年已经组织调研活动4次,组织撰写了关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调研报告两篇。
3、民主监督,提案办理有了新进展。活动组从与百姓密切联系中发现问题,运用社情民意、调研视察、协商督查等途径,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惠及百姓的重大问题,抓好持续跟踪,不断提升监督能力和力度,较好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和落实,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品牌效应在群众中逐渐确立。今年,活动组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工作,召开相关会议亲自动员,提出了办好提案的具体要求,及时掌握办理进度和质量。对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经济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共同协商、共议对策,取得共识,解决问题,持续追踪。今年共办理政协委员提案20多件,已全部按时交由主办单位办理。三月份开始,我们利用街道全省首创的“智慧先锋”app平台网络民意的开放性、参与性与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特色和方式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和内在契合性,使政协委员作为平台使用者能在第一时间把基层的问题按类别性质上传,街道所有职能部门负责人实时在线办理并上传进度、街道组织办工作人员进行督办和评价考核,有效提升了解决问题的速度,也提升了透明度和美誉度,增强了政协委员民主监督的公信力和号召力。目前“__社区政协委员工作室”已通过该平台解决了10多项服务诉求。
4、发挥优势,品牌建设有了新成效。今年,“委员直通车”和“__工作室”品牌从社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政协委员履职新平台,在“好”字上多做文章,坚持“少而精”、“小而实”。__社区委员直通车平台,借4月份政协举办的“5+3”委员直通车观摩会东风,新建立了回复责任制度,把收集的意见建议分解落实到人,确保企业和员工反映的事项能够得到及时回复。截至目前,__社区委员直通车共开展活动10次,收集整理意见建议60条,解决问题40多个,其中,园区企业和职工呼声最高的__路的拓宽和维修保养问题已得到了解决,获得了职工群众实实在在的点赞叫好。“__工作室”今年进一步完善“四定制度”:定日期,定地点,定人员,定主题。一是定时间,工作室确定每月的第三个星期周六为委员开放日,集中接待群众。二是定地点,公开办公场所。为方便外来务工群众,接待地点设在他们集中居住所在地绿竹公寓活动中心二楼工作室。三是定人员,公开接待委员名单。为保证群众到工作室反映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制定委员代表接待安排
计划,定期安排委员到工作室接待党员群众。在接待日前,将接访委员的姓名、单位、职务等基本情况公开,同时安排1-2名联络员,具体负责各类报表和资料的整理收集。四是定主题,集中听取热点问题。通过每次接待事先公布主题,使接待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容易听到真知灼见,有利于群众理性对待问题,达成双向沟通。5、提高素质,自身建设有了新起色。围绕“符合时代要求、立足自身实际、突出自己特色”的要求,活动组的政协委员半年来通过组织委员学习、专题讲座、学习培训、外出考察等各种方式组织委员学习党的十和十八届四中全会大精神、政协理论、政协章程、法律法规和现代经济知识、科学知识、社会管理知识,进一步更新观念、拓宽思路,提高了委员理论政策和参政议政水平。增强了凝聚力,树立和谐政协的良好形象。
回顾今年的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加以改进,如委员调研提案的质量尚需进一步提高,民主监督方式还需进一步拓宽,委员的学习培训质量还要进一步加强等。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探索,认真加以改进。
一是坚持调查研究,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围绕服务中心工作,一方面积极推进社情民意采集工作,通过广撒网多捞鱼,针对区政协八届五次会议开展提案调研,为高质量提案撰写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完善社情民意流转机制,继续完善委员走访和约谈制度,定期开展基层政情通报。开展环境治理、群租房专题调研,跟踪落实八届四次会议提案办理情况。
篇10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坏小子”为你整理了这篇政协关于食品安全工作情况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政协关于食品安全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全面了解我县食品安全现状,积极推进省级食品安全放心县创建,确保全县人民饮食安全。11月中旬,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县农产品和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食品生产企业4户(均获得食品安全市场准入资格),产品涉及4大类15个品种,食品加工小作坊16户;各类食品流通经营户342户(企业14户,个体工商户328户);各类餐饮单位165户(小型餐饮单位125户);餐具消毒包装企业1户;农药、兽药经销点29户,生猪屠宰场、加工点4个;农贸市场1处。
近年来,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立足本县实际,科学谋划工作思路,强化组织领导,保障经费投入,在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的不懈努力下,全县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渐趋规范,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未发生过大的安全事故。
(一)机构健全、责任明确。县政府始终把食品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特别是今年以来,县政府进一步加强了食安委的领导力量,由县长亲自担任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分管副县长任副主任,24个相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县政府分别与各镇、各有关部门签订了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各监管职能部门分别与所监管的食品企业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明确了“地方政府负总责,部门分工负责,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职责。同时,相关单位重新修订完善了《佛坪县食品安全工作考核办法》、《佛坪县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等相关工作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督查督办,确保食品安全工作任务的落实,“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面抓、工作人员具体抓”的良好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二)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农业、质监、工商、药监等部门认真履行工作职能,强化市场监管,确保从农产品到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
加强农产品源头治理,保障质量安全。农业部门认真开展农药、兽药监督检查,严防高毒性农药销售。安排专人在定点屠宰场内驻场检疫检验,确保市场肉食品供应安全。各镇兽医站严格查处和打击私屠滥宰行为,从源头阻断危害人民健康的肉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加强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质监部门开展了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督检查,指导企业加强食品规范生产,完善食品生产流程,严格关键控制点管理,确保食品生产质量安全。对果酒、蜂蜜等重点产品进行抽样送检,加大对生产不合格食品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对养蜂示范户引导和规范生产、销售行为,促进了全县蜂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加强对食品流通领域监管。工商部门加强对食品流通市场的日常监管和巡查,以粮、油、肉、乳制品为重点,进行食品市场综合整治,深入开展乳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销售问题乳制品以及不合格乳制品行为。以县城及各镇小餐饮店为重点,开展拉网式排查“地沟油”。严格审查校园周边各类食品经营主体的经营资格,加大巡查力度,查处违法经营行为。
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药监部门严把餐饮服务许可关,对新办证的餐饮服务企业、餐饮店进行现场审查,不达标准不予核发许可证。对餐饮服务许可证到期和年度审验者一律按新发证的要求增添硬件设施,严格审查把关,不达要求者不予换验证。以食品原料采购、加工过程卫生状况、餐饮具消毒、进购食品索证验收等为重点,对餐饮服务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督检查,认真查处了操作过程中的违法行为。
(三)专项整治、消除隐患。相关部门结合实际,齐抓共管,联合执法,开展了一系列重点品种、热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食品安全整治工作。一是组织开展了猪肉和食用油专项整治,及时印发《猪肉和食用油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责任,分阶段、分步骤开展检查整治。二是组织开展了学校、医院、机关、工地食堂等专项整治,对问题较多的2家建筑工地食堂下达了限期整改意见书。三是开展了土特产品专项检查整治,突击对土蜂蜜养殖大户、土蜂蜜加工企业、土特产经营户进行检查,对疑似有问题的土蜂蜜进行抽样送检,确保全县土特产品安全放心。四是开展了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小餐饮专项整治,对个别卫生条件差,多次检查没有整改的小餐饮店进行了处理。
(四)广泛宣传,营造氛围。一是通过发放宣传册、制度上墙、送法上门等形式,不断强化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充分利用消费者权益日、法制宣传日和科技之春平台以及电视、网络、电话等媒体,开展食品安全社会宣传教育,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二是各职能部门结合各自职责,共举办各类培训班8次,培训700余人,强化了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
二、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做了一定工作,保持着目前良好的食品安全记录。但与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食品企业(经营户)规模小、设备简陋,监管难度大。调查发现,时令蔬菜由农户散种零卖,市场流通的大部分蔬菜、瓜果从西乡、汉中等地外购。小作坊占加工企业的80%,个体经营户占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的96%,小餐饮经营户占餐饮服务企业的76%,这些小作坊、个体工商户、小餐饮摊点虽然方便、快捷,但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卫生条件较差设备简陋,食品质量难以保证。
(二)食品经营户法律意识淡漠。一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自律意识差,唯利是图,规章制度流于形式,违规违法经营时有发生。
(三)部分环节监管职责不明。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由多部门分段管理,县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总协调。但由于这一监管体制建立时间不长,存在各监管部门工作衔接不紧密、部分职责不明确、不具体、监管交叉和监管空白等问题,有推诿扯皮现象。
(四)监管工作不到位。虽然职能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不断加强,但企业(经营户)时有懈怠,仍存在一些不到位的现象:一是销售过期或无生产日期食品。二是原辅材料进货台账、索证索票、销售记录不全、不规范。三是学校食堂食品留样数量、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四是在执法上打击不力、执法不严。五是监管网络不健全,对进入市场的新鲜蔬菜检测、餐饮业泔水流向以及农村小商店、农村红白喜事宴席等方面监管仍需加强。
(五)监管力量仍显不足。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及餐饮服务企业点多、面广、线长,构成复杂。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食品监管部门普遍存在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经费不足和食品安全检验监测手段落后的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对策建议
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食品安全,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也是社会文明进步、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更是各级党委政府以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重要责任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因此,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宣传引导,理顺体制,整合资源,加大查处力度,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一)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全民共识。一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坚持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日常教育与专项教育、正面教育与警示教育有机结合,使食品从业人员不断增强遵纪守法和道德诚信意识,鼓励广大群众摒弃不良饮食习惯,增强食品的安全意识、监督维权意识和识别有害食品的能力。二是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奖励和消费者维权机制,充分发挥投诉热线作用,畅通食品安全投诉和消费者维权渠道,支持和鼓励消费者依法开展维权活动。三是强化舆论监督。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使食品安全教育与社会监督有效结合,形成全县重视食品安全、关注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理顺监管体制,夯实监管责任。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和强化食品安全委员会相关部门的责任和职能,确保人员、经费、制度到位,树立其权威性。严格落实联系会议制度,完善监管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形成职能互补,功能齐全的强大监管合力。其次,进一步健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监管责任考核和失责追究制度,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第三,建立联动和应急反应机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突况下快速反应、应急指挥和协调保障能力。
(三)积极探索创新,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一是强化食品企业(经营户)是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加强食品企业及从业人员的道德诚信和法律法规教育培训,牢固树立“诚信至上、以质取胜、守法经营”的经营理念,将社会责任观念融入企业经营决策之中,建立健全企业食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和食品安全责任追溯制度。二是建立食品行业诚信评价体系。建立食品生产经营户质量档案和食品安全诚信档案,对诚信守纪企业大力宣传褒扬,对问题食品和问题企业(经营户)公开曝光,建立守信受益、失信惩罚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以诚信为凭证的行业准入机制,使失信企业(经营户)失去生存空间。三是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考核激励机制。明确工作任务,量化考核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其责任人失、渎职及不作为的,进一步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并作为单位评选先进、个人年度考核以及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极大地调动食品安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以此推动食品安全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四)强化日常监管,严惩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对食品企业(经营户)生产、加工、流通、餐饮及学校、幼儿园食堂和农家乐餐饮服务机构等关键环节日常监管毫不放松,特别是对问题多发易发,群众反映强烈的学校、幼儿园及其周边、农村、县城蔬菜市场等重点区域,要进一步加大检查力度,集中力量深入持久地开展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的源头管理和治理,对滥用食品添加剂、滥用化肥、农药的行为予以严惩,对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严厉打击;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提高违法成本,对问题食品和问题企业(经营户)严惩重罚,决不姑息迁就。
- 上一篇:防风防汛应急预案
- 下一篇:城市轨道交通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