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管理的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5 17:3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城市管理的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城市管理的调研报告

篇1

根据决胜现代化的指标要求和十大行动方案,我镇将进一步推动城市管理工作,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难点问题,建立健全长效的城市管理机制。明确职责,整合资源,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市容市貌水平和群众满意度,力争在现代化体系考核中不失分。现将目前我镇城市管理工作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回顾

(一)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一是完善城市管理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考评办法》,促进城市长效管理措施落实,提高我镇城市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并最终提升全镇城市管理质量。

二是积极推行镇区单元网格化管理。拟在镇区实施单元网格化管理,各相关单位以部门责任为基础,各司其职,共同管理所属网格。目前,前期工作已完成,只待开会落实。

三是落实商户市容环卫责任制。目前镇区《市容环卫责任书》签定率达96%,社区达93%以上。

四是认真落实督查督办制度。目前,督办案件879件,其中事件743例,部件136例,完成870件,完成率为98.98%,结案率为100%,在全市各乡镇中处于中上水平。

(二)加大整治力度,提升市容环境水平

一是开展三小车整治。联合交警中队建立车主底册,严格实行“一次半月,二次二月,三次罚没”办法,结合夜间整治,进一步推进“三小车”整治工作。目前,共查扣三小车262辆。

二是开展黑收废清零工作。由执法队与各社区、村相互配合,开展整治活动。目前,共取缔黑收废40余家,与相关社区、村签定责任书9份。

三是规范镇区停车秩序。目前,散发《有序停车告知书》320余份,劝离车辆150余辆,贴单处罚道板停车306辆。

四是开展联合整治活动。组织大小整治31次,包括:镇区大环境整治、绿色低碳示范镇迎检环境整治、黑收废整治、黑诊所整治、环境整治、大环境整治、镇区超门窗经营整治等。上半年,共拆除违章建筑15处1100平方米、披棚(包括遮阳棚、雨篷)2700平方米、开水炉9只、广告牌210块、灯箱30只,清理木柴、砖块等杂物137卡车,涂刷墙面800平方米、清理水池1个及清淤8农用车。

二、工作目标

以创先争优为强大动力,以新农村建设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围绕一根主线,三稳三提,深入开展各类环境整治活动,促进环境转型,不断深化城乡一体化管理。一方面 ,按照“大城市,细管理”的要求,明确监管和责任主体,无隙覆盖,完善长效管理。加强宣传动员,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只有责任人,没有局外人”的氛围,力争在1-2个月将我镇的市容市貌水平提上一个台阶。

三、存在问题

我镇的城管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管理工作与文明城、卫生城的要求和广大市民的期望相比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

(一)部分单位城市管理意识不强

主要表现在没有落实本单位城市管理内部机制及构建

城市管理组织网络,对督察督办的消极怠慢,且长效管理水

平低下。

(二)城市管理重难点问题突破不够。

占道经营、流动摊点、市场外摆摊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夜市大排档和临时市场脏乱差、农贸市场管理不到位等仍然存在,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等部位卫生死角多,乱停放车辆、城市“牛皮癣”和违章搭建等,严重影响了城市品位。

(三)长效管理的责任和措施未全面落实到位

由于城市管理长效化、常态化举措不足,长效管理责任和措施落实得不够到位,一些城市管理难点问题“整治时好一段,整治后老样子”,总在“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这样的怪圈中反复。

(四)职责不清,存在管理盲区

重心下移的要求落实还不够到位,管理的细节还有很多缺失,多头执法、突击式管理、执法不规范、效能不高等现象普遍存在。保洁范围上存在盲区,如河岸结合处、沿路水塘、城市道板等。

四、工作措施

城市管理事关民生和社会和谐,且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任务十分艰巨。我镇继续把加强城市管理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夯实文明城、卫生城创建基础。

(一)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城市管理体制

一是完善管理体制。在各单位明确管理职责的基础上,增强条块管理的互补性,同时在条块之间、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沟通、事前告知和定期通报制度。按照“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的“大城管”格局,全面整合现有执法资源,做好城市综合管理与执法工作。

二是创新管理办法。根据城市管理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顺应形势,建立有利于深入推进城市长效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如精细化管理工作制度和作业标准、环卫和市政公用设施维护市场化运作细则、城市管理的考核激励和统筹协调机制等等,切实推动长效管理机制的有效落实。

三是积极推行镇区单元网格化管理。拟在镇区实施单元网格化管理,各相关单位以部门责任为基础,各司其职,共同管理所属网格,促进城市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精确型转变,提高案件处置效率和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四是多措并举,提高管理效率。一方面,加大整治力度,建立缴扣物品仓库,对低价物品不予归还,高价物品的签订承诺书后归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环卫工人作业范围广、时间长的特点,实行城市管理方面问题信息上报制度,使每个环卫工人都成为城市管理监督员。(包括城管队员和辅警)

(二)切实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建立长效发展机制,重视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投入,尽快完善一批城市发展迫切需要的公用设施和市政设施,加快镇区地下排水管网、市政道路贯通工程、农贸市场、停车场、环卫设施建设,有计划推进旧城区主次干道改造,不断完善园林设施,提高公园、道路绿化管护水平。通过逐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三)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建设。定期组织开展政治学习,引导城管队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遵纪守法的法制意识,塑造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二是加强业务素质建设。大力培养城管人爱岗敬业的精神,强化业务指导和培训,注重规范化操作,提升城管队伍业务素质和技能。建立健全业务人员百分考核制度,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的城管队伍,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三是加强凝聚力建设。开展1—2次拓展训练,促进队员身心健康、挖掘自身潜能、克服心理惰性、砥砺品质毅力、强化团队协作能力,增进队伍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着力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瓶颈问题

一是着力解决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流动摊点管理涉及弱势群体利益,关系社会民生,长期以来都是城管部门工作的难点,也倍受广大市民关注。建议采取建设“小贩中心”或设立临时疏导点,实施规范管理,有效解决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

二是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要进一步重视城中村改造工作,针对城中村乱搭乱建多、环境卫生差、社会治安存在隐患,妨碍城市管理、影响城市形象这一状况,把城中村改造列为城市建设重点,制定近期和年度实施计划,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步伐,为广大市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实现城市环境的根本性转变。

三是大力整治车辆乱停乱放。一方面,要明确各单位管理职责,加强城市交通秩序管理,严肃查处各类违规占道、乱停乱放行为,为市民提供安全、文明、畅通、有序的交通环境。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停车场地建设和管理。

五、工作计划

一是加强各单位协调联动。城市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单位树立“一盘棋”思想,既要完成好各自承担的任务,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协同作战,形成合力。

二是扎实推进“十大行动”。根据既定的镇城管委2012年“十大行动”方案,各单位要立足本职,各司其职,特别是牵头单位做好详细的计划,密切跟踪工作进展情况,保质保量完成整治任务,取得显著成效。

三是积极开展集中整治活动。结合“十大行动”,利用一个月时间积极开展周巷地区、恒源广场、农贸市场、苏沪高速沿线、浦新河、偷倒垃圾、违章搭建等专项整治,争取2月内大幅度提升市容市貌水平和改善人居环境。

篇2

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曾说过:“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新旧观念的冲突,特殊教育也出现了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比如,在聋哑生中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叶圣陶曾经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 可见习惯是如何重要,学生一旦形成不良生活习惯,在学习中,在生活中,甚至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都很难让他人接受,从而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聋哑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重要,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最大差别,就是他们学习习惯的差别。一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其受益终身,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使一个孩子一直都碌碌无为。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此,对于儿童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加以矫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一、调查目的

为聋哑学生习惯养成状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每位学生成为诚实守信的文明小公民,同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好坚实基础,我校实施了《对聋哑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于2016年10月份,对学生习惯养成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全校学生。力求从整体上反映习惯养成的现状。学校现有班级:2个,对二级和五年级全部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习惯养成”调查问卷分:行为习惯调查问卷(学生)和行为习惯调查问卷(家长)两部分。由课题组成员完成问卷设计,其中学生行为习惯调查问卷中设置了学习习惯、文明言行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是学校通过观察课内外学生养成教育实际表现,召开师生座谈会、班主任会,分析学生在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问题几个环节确定的。

三、调查结果与说明:

我们对调查所得资料,组织专人进行统计处理,其情况报告如下:

1、 学习习惯情况

①自觉早读

不能

②监督下能做到

50﹪

10﹪

40﹪

③课前准备

不能

④监督下能做到

60﹪

10﹪

30﹪

⑤主动表达自己意见

不能

⑥监督下能做到

47.2﹪

9.09﹪

43.64﹪

⑦按时交作业

能按时

有时能按时完成

⑧经常不能完成

74.55﹪

21.81﹪

3.54﹪

⑨写字姿势

正确

不正确

⑩读课外书

经常读

很少

(11).不读

67.27﹪

23.64﹪

9.09﹪

从上表可知,课前准备和自觉早读的孩子总数比较多,说明有良

好的读书意识。但是读课外书的孩子还是不多,主动表达意见的孩子更少。

2、文明言行习惯

①使用日常文明用语

经常用

有时用

②不用

65.45%

29.09%

9.09%

③帮助家长做家务

经常做

有时做

④不做

40%

49.09%

10.91%

⑤课间追逐打闹

有时

经常

⑥没有

14.55%

5.45%

80%

⑦上课或集会时遵守纪律

不能

⑧有时会违反纪律

83.63%

3.64%

12.73%

⑨遵守交通规则

不能

⑩有时不能

90.91%

1.82%

7.27%

(11)使用日常文明用语

经常用

有时用

(12)不用

65.45%

29.09%

9.09%

从上表可知,有90.91%的孩子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反映了孩子的素质在提高。上课或集会时遵守纪律的占总数的83.63%,这反映里大部分孩子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但是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的比较少,看来我们的“小公子”、“小公主”还是比较多。

3.生活习惯情况

①如果不能来上学,向老师请假

会请假78.18%

不会请假21.82%

②挑食

挑食30.91%

不挑食69.09%

③浪费粮食

有12.73%

没有60%

有时有27.27%

④节约水电

有98.18%

没有(无)

有时有1.82%

⑤乱涂、乱画

有9.09%

没有90.91%

经常(无)

⑥乱扔垃圾

经常3.62%

没有89.09%

有时7.27%

⑦在家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己不做3.65%

有时自己做34.55%

经常自己做61.82%

⑧有心事,怎么做

告诉亲友70.91%

闷在心里29.09%

从上表可知我们的大部分孩子环保意识比较强,能够节约水电。同时,浪费粮食的现象时有发生,班主任应加强教育。在家里,自己的事情自己经常做的只占61.82%,我们还是鼓励孩子能够独立一些。有心事告诉亲友的只占70.91%,看来我们的孩子比较内向,学校的心理教育这一块还要跟上步伐,教师平时多与孩子沟通,家长多与孩子交流。

四、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显示,绝大部分聋哑学生的主流习惯良好,在学习习惯、文明言行习惯、生活习惯和健体习惯等方面呈现出正常的,积极向上的发展状况。

五、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文明言行和学习习惯两个方面,部分学生文明言行、学习习惯较差,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与下列因素相关:

(一)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相关

1.调查中发现有23.64%的学生很少读课外书,9.09%的孩子都不读课外书。究其原因,既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关,还与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有关系。教师中或多或少存在着重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忽视学生习惯的培养,重视优生评价,忽视差生评价的现象,这些现象与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因此倡导新课改理念,转变学生观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造成这种结果,另一方面由于本校学生家庭大部分都是贫困、单亲、残疾和智障,部分家长对学生阅读要求意识浅薄;再加上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也不高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不愿读书。对此我们要加大宣传、监督力度。

2.由于这些学生本身有缺陷,不管从身体还是身心方面都不比常人,自卑感强烈,造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更不爱学习,任性、固执。

(二)品德行为习惯养成与教师教育观念相关

调查中发现帮爸爸、妈妈经常做家务的学生仅占40%,有时做的占49.09%,不做的占10.91%,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劳动意识薄弱。究其原因是学校在进行矫正教育中往往是堵的多,疏导的少。说教批评多,引导践行少,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开展“大扫除活动,我是校园小卫士,我为校园增添一片绿”等活动中,让孩子知道:劳动最光荣。良好行为习惯是做人的基础,如果学校能有效抓好学生常规教育,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爱劳动的好习惯,让学生诚信做人,用心做事。

(三)生活习惯与学校常规教育有关

调查中发现有30.91%的孩子挑食,这就要求孩子首先在学校就应该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健康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告诉孩子各种蔬菜中都有丰富的维生素,让孩子懂得挑食会造成营养不良,影响身体的发育。在食堂里派小助手检查哪些孩子把不喜欢吃的菜单独倒掉的,进行教育。浪费粮食的现象也比较严重,也可以一并检查,班主任和副班主任起到监督的作用。

六、采取对策

1、抓常规教育,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全校老师一起从学习习惯、品德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健体习惯等落实。采用日查和周查的方式进行。

日查:教务处每班派小助手检查学生的仪表、卫生、早操、班级卫生、课间纪律等。班主任及科任老师查课前准备、课堂倾听、作业完成及学生课堂参与度等方面。

将这些检查结果公布,并选出优胜班级进行表扬,树立典型,让班级与班级之间竞争,课堂学习习惯的实际情况应及时向任课老师反映,使其及时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2、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各班每日:坚持背诵古诗。有计划地开展促使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活动。如:诗文诵读竞赛,作文比赛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要严格教学常规,培养学习好习惯,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学习、复习。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每学期每位教师撰写一个典型案例,耐心细致、满腔热情的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3、家校联手,形成合力,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第一,教师要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正确学生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例如:

教师带头讲诚信,说到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处处事事为学生做出表率,在潜移默化教育中养成好习惯。

篇3

一、综合行政执法形成的背景与推行现状

1996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16条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自1997年以来至2002年,全国有23个省、自治区的79个城市和3个直辖市经批准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8月22日国务院作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该决定指出并明确了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指导思想、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进一步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要求。2002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从充分认识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试点的基本内容、试点的组织实施四个方面提出了意见。2004年市政府相继批准了我市渝中区、南岸区、区、北陪区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实施方案,《区人民政府关于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改革的实施意见》(府发【2004】96号),即三定方案,将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更名为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为政府组成部门,专司行政监督处罚职能。至此,管罚分离的行政执法法制格局和综合行政执法的大格局基本形成。

从全市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推行的现实状况来看,已有渝中区、南岸区、区、北陪区实行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格局,其推行情况亦不尽一致,有的完全没有了管理职能,有的还交叉了部分管理职能,有的是综合行政执法局一块牌子一套班子,有的是并列环保局、市政绿化局等多块牌子一套班子,但不论哪种机构设置形式,都基本形成了管罚分离的法制格局。

二、综合行政执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之分析

综合行政执法是提高城市管理法制化水平,构建管理长效机制的一种新型行政执法模式,具备执法主体唯一性、执法体制统一性、执法职能综合性、执法范围灵活性的特点,但该项工作的推行也面临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现行法律资源与综合执法实践需要的矛盾

第一,我市试点的综合行政执法局是根据“三定”方案(政府规章)明确的授权方式进行执法。政府规章进行授权的方式,适用于行政机构,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根据这样的授权,综合执法队伍只能实施政府规章的规定,无法实施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因为由人大授权方式取得执法主体资格的对象,主要是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的事业单位。因此,现行综合执法主体的合法性、包括其执法内容和程序均受到挑战。

第二,综合执法的法律依据过于分散,带有不确定性:目前综合执法依据散见于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中,这些地方性法规、规章规定的执法程序、内容和方式,部分是按照原行政执法体制和主体设定的,所以,一旦相关法规、规章发生变化,综合执法依据也将随之变化,执法体系始终处于不确定的动态之中。

(二)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的矛盾

一是有些执法行为往往同时涉及综合执法和专业管理部门,完整统一的执法行为被人为割断,制约了综合执法队伍职责的有效履行。二是专业管理部门囿于无明文规定,缺乏专业的有效指导,综合执法队伍面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执法领域,颇有无从下手之感。

三是有效的沟通机制尚未建立,使得有的地方出现管理和处罚盲区,专业部门和综合执法部门两不管。

(三)综合执法工作机制不当、责权界限不清的问题

从调研组了解的情况来看,地方性规章对综合行政执法定性不准确,导致这支队伍存在职能职责不清现象,各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责权利也很难划清。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矛盾。

1、管罚分离的法律要求与执法实践中管理和执法脱节的矛盾

综合执法是解决管理权和审批权合二为一、权权不分的一项举措,但执法是管理的形式之一,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和执法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管罚分离后,各试点区均出现不能及时处理违法行为的现象,管理部门在管理中发现的所有违法行为已无权处罚,综合行政执法局赶赴现场处理的当事人已逃逸,行政执法无法实施,由此造成管理和执法效率低下的后果。第二,执法工作超越不了“事后执法”的属性,前期管理不到位,执法队伍成为“救火队”,后期管理跟不上,执法效果难以保持。第三,有的试点区现在两权分离的深度和广度还极为有限,管理和执法在许多方面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的机制尚未建立,导致管理和执法形不成合力。

2、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的矛盾

首先,街镇作为第三层面的基层组织,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面对量大面广的社区、村社综合管理任务,承担大量区政府下达的经济、社会等各项硬指标,其工作是需要有一支“拉得出、能办事”的队伍;另一方面,大部分街镇尚未真正从长期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网中摆脱出来,还无法真正站在管理和服务的角度对执法活动履行管理职责。

其次,面对权力上收、任务下放的综合执法格局,必然要求综合执法机构与管理部门加强联系与沟通,必然要求综合执法机构熟知各项行政执法的法律法规,否则就不能切实履行综合执法的职能,但实际工作中,由于上述必然要求之要素在客观体制和综合执法机构主观素养方面的双重缺失,使得条、块管理与执法的界限不明、责权不清。

第三,权责分离现象严重,“三定”方案明确授权执法主体和执法权力属于综合执法机构,而工作责任则延伸到了只有管理职能的街镇和相关部门,出现了街镇执法越位和执法不安的现象和心理,致使执法局综合执法编制和经费投入不到位,不仅使管理部门与执法部门均提出工作异议,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存在政府不依法行政的隐患,如若涉及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政府将处于不利与不法的地位。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街镇普遍认为综合执法局指导不力,人力不足,自己冒充执法主体冲锋陷阵,其不合法履职的隐患令人担忧,希望尽早取得合法执法主体资格,扭转条块管理和综合执法不尽协调的工作局面。

(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不顺的问题

一是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没有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对此,每一个试点的综合行政执法局无一例外深感困惑,同时法律赋予行政相对人申请行政复议的复议机关也缺位,不论从法律规范角度还是行政管理角度都有先天不足,部门设立的缺位,法律规定的缺失。

二是综合行政执法的工作职能名不副实。综合行政执法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城市综合行政执法,是与城市管理相配套的行政执法,即关于市政环卫、环保、园林、绿化等城市管理的行政执法,职能超出或职能不足都是不恰当的。而综合行政执法的职能超出(管罚不分)和职能不足(未能统领城市执法)的现象尤为突出,综合行政执法未真正实现其综合执法的目的。

三是现行综合行政执法本职任务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三定”方案以“7+1”规定了综合执法的职能、职责和工作对象,各试点综合执法区均反映执法局半成左右的时间和精力都在完成+1的任务,此项工作严重冲淡了其原本的7项综合行政执法任务。

三、对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与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综合行政执法局进行管理审批权与监督权处罚权分离,是按照行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要求,规范行政部门政务行为的重要举措。该工作格局有利于在相关的行政权之间保持一定的制约关系,防止行政权力的过量裁量;有利于行政执法队伍规范执法行为,防止执法权力部门利益化;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部门工作效率,防止相互推诿扯皮现象发生。因此,应扩大试点范围,巩固试点工作的成果,深化综合行政执法的改革。

(一)理顺体制

严格使权力主体、监督执法主体相分离,从体制上形成一种行政处罚职能相对集中、执法机构相对独立、权力主体相互制约的格局。

1、成立市综合行政执法管理机构。可以成立业务全面的大部委形式工作机构,通过机构设置整合综合行政执法资源,解决一些专业执法问题,彰显综合行政执法的威严,同时让行政相对人多一条合法的行政复议救济渠道。

2、努力探索综合行政执法规范高效的工作体制。现在的试点区中,南岸区市政环卫和综合执法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做法,在未实现“大综合”情况下,其权宜之法显得较为合理,既满足了管罚分离的法制要求,又能较灵活地处理管理与执法相脱节的矛盾,能一定程度避免多头管理执法难到位、多头管理不便执法的现象发生。

3、明确综合执法的功能定位。要对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功能进行科学定位,综合执法不能越俎代庖。“三定”方案中明确给执法局的“7+1”项职能,对“+1”职能中任务过于繁重应当引起重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做好疏导工作,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少用甚至不用行政执法队伍进行“围堵”,适当调整其该项职能,应“本位”而非“越位”。

(二)转换机制

要解决管罚分离法制要求与管理和执法脱节的矛盾,要解决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的矛盾,我们首先应当认识到:审批、许可等管理权与处罚执法权的分离,不是行政权力的简单加减,而是对行政权力的规范和制衡;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同是行政行为,是同一行为的不同阶段。其次,就综合执法的整体状况而言,合理分配管理和执法的功效、合理区分条块管理的职能重点,我们可着眼既发挥综合执法的协调性、综合性和全局性特点,又发挥行业管理的技术优势,依托街镇管理的人财优势,建立一个高效协调、运转和谐的衔接机制。一是建立综合执法与行业管理之间科学、有效的沟通运作机制;二是探索街镇管理与综合执法之间既联系又独立的运作机制;三是建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长效管理机制,疏与堵是城市管理的两种手段,两者不能偏废;四是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评估机制、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五是建立执法队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人才流动机制。

就我区实际情况,可形成各街道、相关部门和管理处相对工作独立性和自,又可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调度集中的工作局面,有利于实现“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工作机制,有利于广泛调动各方面城市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法制保障

执法的有效性是基于执法的合法性,加快调整完善授权方式、组织开展前瞻性的立法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要以确立综合执法队伍的法律地位为核心,以取得强有力的综合执法手段为抓手,以清理修订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为配套,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综合执法法制保障机制。(1)由市人大制定城管综合执法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进一步确立综合执法队伍的法律地位、执法手段和执法程序等。(2)对现有的涉及市容市貌的有关专业执法依据进行整体清理,并按照责权利的统一要求进行完善,为构建专业管理相对集中、综合管理重心下移的工作机制,整合行政执法资源,实现高效综合行政执法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现行法律法规与综合执法实践需要的矛盾,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的矛盾亦便随之消弭。

篇4

【论文摘要】城管执法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解决城市 发展 中的新问题往往都找不到现成答案,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创新,探索前进,需要各部门与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本文对我国管理流商存在的现实困境与对应措施进行了分析。

我国现行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模式,起源于1996年10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关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规定但不管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还是其前身是城市管理监察大队,面临的最多的执法困境,还是来自与流动商贩之间的博弈。从2006年的“北京城管队长被杀案”到最近的的“女商贩咬伤城管队员事件”,城管执法与流商之间的暴力冲突一直没有停息.在“全国城管执法队伍形象建设年”的2008年,城管执法仍然面临着严重的现实困境。

一、城管执法管理流商的现实困境

一方面,城管执法因多是针对流动商贩的无证经营行为,执法手段以没收处罚为主,这直接损害了流动商贩赖以养家糊的能力。因而他们抗法甚至是暴力抗法;另一方面,城管执法部门面对流动商贩的抗法甚至暴力抗法,人身安全面临着威胁,有时又不得不野蛮执法。这就造成了城管执法领域的恶性循环:执法力量在不断强化,配备的执法工具越来越强大,执法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仍然问题成堆,执法成效不够明显。部分执法人员的个人素质不高,执法不文明的现象时有发生,处罚方式随意性强,执法方式简单粗暴.例如河南商丘城管执法队员当街摔烂瓜农西瓜的现象,容易造成了商贩对于城管执法人员的仇恨心理和畏惧心理。Www.133229.cOm同时,流动商贩的利益得不到合理满足,生存权得不列保障,社会公众出于同情弱者的心理,也对城管执法部门,尤其是部分执法人员的粗暴执法严重不满。

二、分析解读我国城管执法陷入执法困境的原因

(一)城市管理理念落后,缺乏人性化考虑

城管执法中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其实质反映了社会处于转型期的大背景下,传统管理理念与多元化社会中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之间的冲突。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政府社会高度合一的管理模式,在管理理念上重视执法效率,在管理制度上简单机械,缺乏人性化考虑,忽视被管理者的需要。这点在城市管理理念中对于流动商贩的定位中显得尤为突出,仅强调流动商贩对于城市秩序的破坏,忽视他们的生存权就业权。流动商贩往往属于城市中的弱势群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多数缺乏一技之长。缺乏一定的资金改善经营条件,从事流动经营属于迫于生存压力的无奈之举。而在国外,人性化理念是国外在城市管理中可以被称为普世原则,政府需要充分考虑流动商贩的生存需要,重在疏导,力求在保障流动商贩就业权益、民众方便和城市秩序之间实现多赢。例如韩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针对流动商贩管理的措施,将市区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绝对禁止区域”,指摆摊造成通行不便,严重影响市容的地区。第二类是“相对禁止区域”,指妨碍城市美观等危害程度较小的地区,在这里对摊位的规模、摆摊的时间和经营范围有一定的限制,对申请在此摆摊要严加管理。第三类是“诱导区域”,一般包括和住宅区分离的城市中心外围的空地、车辆通行很少的河溪两侧道路、经过长时间形成的传统市场内的道路。流动商贩缴纳极低的费用之后就可以在“相对禁止区域”申请到一个对营业时间和经营范围有明确限制的摊位,或者在“诱导区域”摆摊设点,商贩在这类区域内只要经营范围不违法不妨碍市民方便即为合法。区域和时间划分清楚不仅有利于执法部门区别对待,也有利于摆摊设点者的自觉遵守。这样划分城市区域,不仅满足流动商贩的生存需要,方便了群众,还有利于将原本散乱的流动商贩集中到固定的区域内统一管理。在美国,也有类似的制度,但是相较韩国更加宽松。例如对于偶尔才摆摊而未申请合法摊位的非法摊贩,只要民众不投诉,执法人员一般情况下不会主动取缔,真正实现了管理的人性化。[

(二)城管执法人员良莠不齐,执法粗暴

城管执法人员不文明执法是城管执法陷入困境的直接的原因。在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是2002年之后才刚刚建立起来的.它集原来分属于环保、环卫、规划、工商等职能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全部或部分于一身,成员来源复杂多样,个人素质良莠不齐,加之在处罚流动商贩的时候容易遭遇抵抗等客观因素,致使不文明的执法现象在城管执法惩罚流动商贩领域表现得尤其突出。其主要表现就是执法主体在执法过程中作风粗暴、滥用职权随意罚款。许多城管执法人员在对违法行为进行纠正、制止时,往往采取过激行为,导致城管执法人员与流动商贩之间的矛盾升级,单纯的处罚行为演变为双方的暴力对抗。在o7年发生在北京的“城管协管员围殴摊主暴打警察”事件,甚至出现了有部分城管执法人员依靠行政执法权作恶一方,成为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城管队伍素质不高、管理不规范的闻题十分突出。而在美国,在各类执法人员中,只有警察才有权给无证经营的流动商贩开具罚单,如果执法人员滋扰小商贩的合法经营行为,一经举报立刻遭到严惩。而在韩国,巡查人员一般不没收违规摊主的东西,但特别管制时例外。执法人员态度非常温和,忠实履行法规,很少出现与摊主的暴力冲突。如果摊主违规是初次,可能要根据“非法占用道路获取利益行为”罚款4.5万韩元(1元人民币约合120韩元)。一些摊主的物品被没收后,觉得价值高于这个数,也会交钱领回自己的东西。

(三) 法律 依据不足.城管职能各地不一

城市行政管理局最初是一个临时性的机构,缺乏合法地位,后来也是为解决地方财政而成立,同样缺乏合法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虽然规定了有关授权地方政府整合行政处罚权的内容但缺乏与之配套的相关法规,全国城管执法局的职权范围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其设立和职权范围基本上是由上级政府决定.这就导致了城管执法权力范围的无限制。例如,成都市自2003年以来就包括了市容市政、规划、工商、食品卫生等类近120项的行政处罚权:北京市目前已包括13大类近300项的行政处罚权。然而它们都没对这些权力行使时的执法方式和执法程序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很显然这与我国缺乏一部完整统一的行政执法程序法律有关。而在香港,对于流动商贩的管理制度类似与韩国,香港食环署陆续出台《公众卫生及市政条例》、《小贩规例》、《食物业规例》等法规,作为管理流动商贩依据。食环署下设小贩事务队(包括总部特遣队和分区事务队)进行执法,类似于国内的的城管队。

(四)流动商贩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我国的流动商贩都是小本经营,自发性极强,经常违章占道,破坏城市卫生和城市正常秩序,因此他们也成为城管执法重点“照顾”的对象。即使面对执法人员的不文明执法行为甚至是非法侵犯行为时也没有可以表达利益的渠道。而在韩国,政府鼓励流动商贩摊主们成立了“全国摊店业主联合会”.联合会拥有自己的网站.争取商贩的合法地位。帮助加入的摊主维护自身权利,同时加强内部管理,主动举报非法经营或是不按规定设摊的商贩.协助政府维护城市秩序。

三、因应城管执法现实困境的对策

(一)借鉴优秀管理制度。完善城市区域规划

城市的起源于商贸。最初的城市是依托于“市”,也就是集市而产生的,最初的城市管理应当是对于城市内集市的管理。历代的流动商贩对于城市的 发展 都有重要作用。有很多老字号就是靠走街串巷逐渐打拼起来的,例如著名的“小绍兴”就是挑扁担卖馄饨出身,“张小泉”是磨剪刀出身。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也是靠摊贩积累起来的名气和人气,反而成为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终成为一道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为流动商贩规划专门区域,不但有利于解决这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缓和城管执法与流动商贩之间的矛盾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城市文化的培养。

在具体举措上可以借鉴韩、美等国的经验,划分城市区域,根据城市各区域的用途.以方便民众生活为原则,放宽对流动商贩摆摊的限制条件,划出不利于 交通 或者有重要象征意义不适于摆摊的“绝对禁止区域”、划出限制经营范围和经营时间的“限制经营范围区域”以及鼓励流动商贩进驻方便民众生活的“引导区域”,让商贩在许可范围内合法经营。

同时。城管执法职能也相应转变,针对于流动商贩的管理由原来的单纯“打击、罚没”转变为“监督为主,打击为辅”,变“堵”为“疏”,疏堵结合,促进流动商贩主动办理相关证照,合法经营,自觉维护城市秩序,将流动商贩纳入到有序的管理轨道,从根源上减少产生冲突,实现文明执法,提高管理效能。

(二)建立和完善城管执法 法律 体系,规范城管职能

目前,城管部门相对集中行使的职权主要是行政处罚权,其法律依姑是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使。”1997年,北京市宣武区经国务院批准率先成为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改革试点区。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第63号文件)指出:“实行相对集行政处罚权制度,对于建立‘精简、统一、效能’的行政管理体制都有意义。”并且要求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部门应为本级政府的行政机关,不足某一政府部门的内设机构或下设机构。200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使得试点改革发展成为全国通行的制度。

这些文件和规定都成为城管执法行政处罚权的法律依据,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城管执法部门法律地位不明确、各地执法职能范围不一致和在执法过程中缺乏执法具体标准仍是急待解决的现状。我国城管立法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制定出一部统一的有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法律.使城管执法部门的权威性能够得整个社会的认同。同时明确城管执法的职能范围.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使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有具体的处罚标准压缩自由裁量权弹性避免出现随意收费、任意罚款、滥用职权的“城管现象”.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的质量和水平。

(三)推动成立相关民间组织,促进商贩自我管理

在城市管理中.可以适度吸纳民间因素参与城市秩序的维护,由政府推动成立小商贩自我管理组织,内部提高对流动商贩的技术 教育 。帮助商贩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对外可以协助政府管理小商贩,调动商贩自身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同时也可以节省行政资源在管理流动商贩上的支出,提高行政效率。

四、结语

城管执法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解决城市发展中的新问题往往都找不到现成答案’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创新,探索前进,需要各部门与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单它不仅与城管执法工作本身有关,还与一个国家的利益表达机制、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制度密切相关,后者的完善可以为城管执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面对 现代 城市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将所有的城市问题在短时间内完全解决。有些问题具有阶段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能够得到有效解决有些问题需要在改革发展中不断探索,不断借鉴优秀成果,完善相关制度措施,我们才能使城管执法走出现实困境,找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管执法之路。

【 参考 文献 】

[1]《我国城管执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张玉磊;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 经济 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城管执法的问题与挑战一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调研报告》马怀德王柱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o6期.

篇5

现将三年来履职情况报告如下。

一、强化学习,明晰思路,确立工作总体目标。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参加了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市委党校《加强执政能力培训班》、《树立科学发展观研讨班》培训。利用在省委党校《城建领导干部培训班》进修机会,系统学习了政治理论和城建专业等方面知识。为进一步提高自己,于06年初考入省委党校函授研究生班经济管理专业进修深造。做到学以致用,形成了《关于城市建设的思考》、《关于城市经营管理的探索与分析》等调研报告6篇,分别在《调查研究》、《城乡建设》发表。理清工作思路。针对我区“三多”(企业多、棚户区多、历史欠账多)、“三少”(资金少、合作少、可支配资源少)的实际,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确定了“强化经营理念,整合城市资产,广辟融资渠道,拓展城市空间,突出基础设施完善、老城区改造、环境整治及生态建设,全力打造生态石化新城”的总体思路,并付诸实施。坚持规划先行。论证编制了《龙凤区总体规划》,调整了《分区性总体规划》,完成了《龙凤镇镇域总体规划》、《董家泡水环境综合治理控详规划》、《南砖厂平房区控详规划》等16项专项规划,分阶段、有计划组织实施,使战略规划从宏观指导转变为具体操作,适时、有效地推进了城镇建设较高水平运行。

二、审视区情,广泛协调,破解资金瓶颈难题。

面对我区有限的财政现状,落后的基础设施,以及辖区企业效益下滑的客观现实,我坚持对上争取扶持、横向谋求合作、社会广泛融资。三年来,共直接争取资金2.9亿元,政策争取资金3.1亿元,协调企业投入资金6.9亿元。一是抢抓机遇协调资金支持。龙凤铁东跨线桥。争取市政府、哈铁分局投资3000万元。为提快车速,铁路部门原计划投资400万元建设下交桥,仅解决村民出行问题。得知这一消息后,我立即向主要领导建议并及时向市里汇报。经多方工作,更改为双向四车道上交桥。并规划了以跨线桥为枢纽,连接世纪大道、卧龙路、龙华路和万峰路的“四路”工程。目前跨线桥已完成工程总量的80。今年,又协调市政府投资300万元,开工建设了引桥与铁东村通村公路。“一桥四路”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我区道路交通网络,拓展发展框架,带动周边20余平方公里土地大幅增值。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争取市政府、石化企业投资1000万元建设了管护中心;对保护区范围内土地按每年200万元,分50年逐年进行补偿,累计补偿资金1亿元。主城区供水管网改造。争取市政府资金500万元,现已竣工投入使用。城中村饮水解困工程。争取市政府资金800万元,现已开工建设。万峰路亮化。争取市政府资金180万元,已竣工投入使用。无人保洁区保洁权拍卖、退耕还林、规划编制。共争取市政府匹配资金300万元,已按计划全部完成。二是千方百计争取政策倾斜。南砖厂平房区改造。该项目是困扰政府多年来的老大难问题,经过两年多积极沟通协调,市长办公会议决定,将约3亿元土地出让金和行政规费实施先征后返政策,用于前期土地整理和动迁。土地整理项目。将前进村、刘高手村及龙凤区林场基本农田申报了国家土地整理项目,项目预计投资1380万元,实施后可净增耕地130.5公顷。三是政企合作携手共建。龙凤污水处理厂建设。经与石化企业前期运作,得到中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批复,现9000万元项目建设资金已全部到位,正进行项目选址和筹建准备工作。光明路拓宽改造。经多次协调, 石化总厂在企业改制后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克服资金等困难,与区政府共同出资1000万元进行了改造。协调企业投资项目。三年来,仅石化企业就投资6.5亿元,先后拓改道路4条、总长度8.6公里,建设住宅小区5个,辟建了体育场和水上公园各1处、生态园2处,并对部分老居住区进行了整体改造。另外,还协调石油分站、石油公司、龙凤热电厂、市建一、二公司等8家企业投资500余万元在亮化、绿化、净化等方面进行了建设。

三、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升石化城区品位。

三年来,总投资7.76亿元,总建筑面积50.4万平方米,共拆除各类建筑8万平方米,植树52万株,绿化面积80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达8.07平方米。一是完善基础设施。新、扩、改道路6条、总长度13.7公里,铺设管网14.5公里,建设桥梁1座,主要包括:建设了环湖路、铁东跨线桥和通村公路,拓宽了光明路,改造了卧兴路、化谊路、兴化大街,以及主城区、平房区和城中村供水管网。同时对龙北路、外环路、万峰路等路段进行了亮化,亮化总长度40余公里,辖区街路亮灯率达98。二是推进城区改造。采取政府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方式,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主要包括:阳光嘉园、阳光馨园、阳光俊园、凤阳小区、龙祥小区等7个居住区,建筑面积42.3万平方米。投资1400余万元,对区属凤祥、龙化小区等35栋住宅楼全部实施了平改坡工程,安装了可视电子防盗门,改造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了凤祥广场、金世纪广场等3个综合活动广场,丰富了居民生活。城区品位日益提升,龙化小区被评为省级“物业管理示范小区”;龙兴小区、上林小区、凤祥小区3个小区晋升为省级“安静居住小区”;全市亮化工作现场会、全省物业管理经验交流大庆现场会在我区召开,推广了我区的工作经验。我区在全市作了《突出以人为本强化经营管理全面提升石化城区品位》的典型发言。三是狠抓城市管理。深入开展了“四化一畅”(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和畅通工程)等系列活动。主要对光明路、万峰路以及澳龙小区门前进行了绿化,建设了三永近郊、厂西和化吉路三个生态园。辟建了省级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设立管理站4处,24小时全天候看护,维护了良好生态环境。开展了整治环境卫生、清理占道经营、车辆抛洒治理、小广告治理、露天烧烤和店外经营整顿、不规范牌匾整治等10余项专项整治,并把城市管理触角从主街道向背街小巷延伸,由中心区向城乡结合部延伸,对392.7万平方米无人保洁区保洁权进行了公开拍卖,城区环境由突击整治向长效管理根本性转变。开展了低空大气污染、工业污染、噪声治理,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在340天以上。

四、以人为本,真抓实干,解决群众民生问题。

三年来,我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思想,立足群众,关注民情。一是大力实施民心工程。改造了主城区供水管网。引进了东湖水厂水源,并将水经营权整体移交进行专业经营管理(年可节约资金200万元),彻底解决了龙凤地区1万余户居民多年吃水难、吃水受制约这一久拖未决问题。实施了城中村饮水解困工程。涉及澳龙小区、南砖厂棚户区、动力社区、卧里屯铁路东、久青村、建兴村等11个区域,覆盖面积50余平方公里,受益群众约2万余人,现已铺设管线6000延长米。加快了宅基地审批进程。制定了《农村危房翻建规划审批意见》,完成了8个村集体土地测量和规划编制工作,农民建房难、办证难问题将得以有效缓解。二是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在征地拆迁中,严格执行政策标准,累计补偿资金800余万元,没有出现1例越级上访和冲突事件。落实农民工工资政策,累计解决拖欠款100余万元,并建立了约束保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承办人大建议、政协提案149件,占总数的60,关注、解决群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合理办结率达100%。三是着力为百姓办实事。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认真落实职工住房、“两费”货币化补贴补差政策,共发放资金3329万元,受益面分别占到总数的90和96以上,职工多年期盼解决的问题成为现实。关注弱势群体,为环卫工人平均提高工资近200元,并配备了防寒棉标志服和安全警示标志牌,推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购置了扫雪机、垃圾压缩车等环卫车辆5台,改善了工资待遇,降低了作业强度。

五、廉洁自律,高效务实,树立自身良好形象。

篇6

“马路市场”貌似便民,实际上严重干扰了居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大力整治城市“马路市场”势在必行。城区“马路市场”的主要成因在于规范化商业流通服务网点不足;市场布局欠合理、管理欠规范;正规商业设施租金相对较高,难以适应群众对低端易耗品和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多样化需求;外来进城人口和城市无业人员的推动;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治理的主要难点在于治理“马路市场”的社会动力不足;执法环境不够理想;社会保障、救助事业发展滞后的拖累。治理“马路市场”,应当从以下三方面努力:一是做好充分的社会准备,先易后难。抓好正规商业网点的科学布局;积极优化治理的法制环境;妥善安排好现有经营者的生计和出路;引导市民健康科学的生活理念;同时促进正规商店增强自身竞争力。二是抓好对“马路市场”的疏导、排遣。规范批发市场的营销渠道,减少“马路市场”的额外获利空间;以优质的服务提升正规商场的竞争力。三是科学筛选“马路市场”的去留。在确保管理的前提下保留部分“马路市场”;有序分流现有经营者;加强分类管理,逐步淘汰;对保留的少量市场逐步整合规范、纳入正轨。

关键词:

“马路市场”;长效机制;综合治理;疏导排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市民群众对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各类正规商店、市场一时无力完全满足,于是大量的“马路市场”应运而生。“马路市场”虽然貌似便民,但通常都属非法占道、违章经营。不仅有碍市容、妨害交通,还为假冒伪劣商品的销售和偷税漏税行为提供了温床,实际上严重干扰了居民群众的日常生活[1]。因此,为了有效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市场秩序,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大力整治“马路市场”势在必行。

一、“马路市场”问题的背景

18世纪末,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现行的筑路方法,后来这种路便被按其设计人的姓,取名为“马卡丹路”。19世纪末欧美列强在华开埠通商,兴建租界,便把西方的筑路方法带到了中国。后来国人便将“马卡丹”的发音加以简化,将“马卡丹路”通称“马路”,此即“马路”一词的由来[2]。本文所称的“马路”,若严格地讲,特指国务院《城市道路管理条例》中所称的“城市道路”,即“城市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道路、桥梁及其附属设施”。近年来,“马路市场”问题作为城市管理矛盾的突出代表,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马路市场”仅是一种俗称,从定性上看,属于“占道经营”,经营者不进市场,不进店铺,占道为市,当街交易。它发源于传统的集市,是传统集市演变和滋生的产物,自发形成,因而具有特定的社会基础[3]。本文认为,“马路市场”的内涵应当包括四项基本要素:一是以城市道路的某一固定地段为经营场所;二是以自发形成、非法经营为特征;三是经营者以社会闲散人员为主;四是交易标的以市民生活所需农副产品、日用品以及劳务服务等为主。据调查,济南市“马路市场”的经营者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居住在市场周围的居民,占比约为65%,他们主要从事贩卖蔬菜粮油、肉类、禽蛋等,并以此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①。二是进城务工农民,占比约为30%,他们在农村有土地,往往于农闲季节到“马路市场”上买卖蔬菜、提供劳务,以此补贴家用。这部分收入占全部家庭收入的比例不等,少的微不足道,多的能达70%左右。三是城市家庭中的闲置劳动力,多为老年人,占比约为5%。他们到市场上做点小买卖,大多只经营很少的商品品种。三类人员中,第一部分是主体,也是治理阻力的最大来源。有效引导他们支持“马路市场”的治理工作,是突破治理困境的关键环节。“马路市场”的消费者也主要有三类:一是附近的市民。他们或居住在市场附近,或工作在市场附近,因此到市场上购买商品十分便捷。这一类群体是“马路市场”上的主要消费者。二是经常性的过客。途中稍做停留,顺便购物。三是有的消费者偏爱“马路市场”上商品便宜、新鲜、品种多,因而常常光顾[4]。其中,第一类人员是主体,引导好这部分消费需求,则能对“马路市场”产生强大的分流作用。

二、目前济南市“马路市场”构成概况

目前济南的“马路市场”,主要是经营农产品。货源主要来自于市区几个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部分郊县的零散蔬菜产地,进货渠道相对比较简单集中。劳务活动和沿街小吃主要依靠市场上的劳动者自主提供。1.市场数量。近年来,济南市市区范围内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数目,是随着管理的宽严程度,反复升降变化的。2009年,全市以举办全运会为契机,对城市环境进行了集中综合整治,此时“马路市场”总体上销声匿迹,之后出现回潮反弹。据城管执法部门2014年4月份统计,济南市共有“马路市场”160余处。课题组通过走访调查的数字为145处,其中部分“马路市场”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期间被取缔。在这145处市场中,2000年之前与之后形成的各占50%左右,2009年之后形成的为31处,占21%(以上数字不含烧烤摊点)。2.地域范围。以课题组走访调查的145处“马路市场”为例。(1)从地域分布来看,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市中区43处、长清区28处、天桥区27处、槐荫区19处、历下区15处、历城区10处、高新区3处;(2)从经营时间段分布来看,全天市67处、早市42处、夜市34处、午市27处、临时市场5处;(3)从占道分布情况来看,占据居民区内街道的50处,次干道的44处,主干道的31处,背街小巷的22处,其他空闲场地的8处,与有形农贸市场伴生的6处;(4)从聚集区域来看,以“马路市场”为中心方圆1500米左右,邻近居民区的131处,邻近学校的105处,邻近医院的39处,邻近商业聚集区的35处,邻近公园、广场、绿地的24处,邻近有形农贸市场的13处。3.业户结构。在课题组走访调查的145处“马路市场”中,共有从业人员17435人,其构成为:(1)从人员身份来看,农民10974人,下岗失业人员4706人,上班族726人,学生435人,残疾人402人,其他身份192人;(2)从经营者来源地看:本地户口人员12532人,外地来济人员4903人,其中来自省内4233人,省外670人;(3)从经营品种看145处“马路市场”中,共有摊位13455个,其中:蔬菜3820户,衣物、鞋袜、箱包类2257户,日用小百货1445户,水果1387户,小餐饮1071户,小食品制售992户,生肉、蛋类511户,食物类湿货、干货441户,粮油、调料350户,数码电子类210户,鱼类等水产品202户,流动烧烤173户,生活服务类155户,花鸟鱼虫131户,土产杂品127户,家禽类81户,熟食38户,旧货31户,古玩、字画25户,书摊8户。4.顾客成分。按照价格标尺,中、低收入人群系“马路市场”消费的主力军。据了解,济南的消费水平处在全国中等水平,2013年济南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1667元,平均每月为1805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月510元,最低工资标准为1500元,市民的消费比重为0.61,食品消费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30.6%左右,大部分消费群体的价格承受能力一直在低层次徘徊。“马路市场”的价格优势,明显高于正规商业网点,所以吸引了大批中、低收入消费者。5.分布规律。从时间分布看,济南市的“马路市场”消费群体和消费时间段均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以早、晚市最为典型。因为这两个时间段尤其是早市这个时段中,恰恰是大多数室内农贸市场和其他商业服务网点尚未开门营业的时间;从空间分布看,消费人群聚集的区域往往是“马路市场”的易生地段。根据人们的生理习惯,现代人的日常便捷活动半径一般为500米,步行耐性一般在10分钟左右。而目前许多社区商业网点特别是菜市场(店)分布不够均匀,有些居民点正规营业网点欠缺,居民购物很不方便,“马路市场”便乘虚而入。

三、城区“马路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

1.规范化商业流通服务网点不足,经营品种不够齐全,为“马路市场”提供了生存空间。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1985年济南市共有城区农贸市场40处,到1996年增至203处,后来由于拆迁等原因,数量逐年下降。2014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期间,各区办事处、商务、工商等部门统计综合的数据表明,济南市共有城区农贸市场108处。从统计数据看,“马路市场”的数量明显高于室(棚)内农贸市场数量,后者数量明显滞后于实际消费需求。另外,某些群众生活必需的商品(诸如针头线脑、土产杂品之类)由于价低利微、档次不高,一些正规商家不屑于经营,客观上也为“马路市场”的产生提供了温床。城区农贸市场滞后的问题,在济南市部分老旧开放式居民小区尤为突出。由于建设年代较早,社区商业网点等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居民群众的生活消费需求,以周边居民为主要消费群体的“马路市场”也就随之产生。从济南市实际情况看,“马路市场”与居民区相伴相生的规律就比较明显。为满足老旧小区居民对于农副产品的需求,近年来,济南市商务部门也曾审批了一些农贸市场,但规划要求落实情况不理想,规范化的商业网点明显不足,部分市民只好被动选择“马路市场”。

2.由于布局欠合理、管理欠规范,正规商业网点竞争力明显不如“马路市场”,动力不足,发展延缓。有的商家因为租金高昂,不得不弃店经营,占道为市,加入到“马路市场”的行列。此外,由于在价格和便捷等方面难以与“马路市场”匹敌,有些正规农贸市场、便民肉菜店只能沦为“马路市场”的陪衬。有的勉强维持,有的则直接关门停业。以蔬菜交易为例,据有关部门测算,济南市每日蔬菜的上市总量约为600吨,其中在城区农贸市场实现的交易量占30%左右,在大型商业超市实现的占20%左右,在社区便民肉菜店实现的占20%左右,在“马路市场”实现的占30%左右。全市“马路市场”蔬菜摊位有3820户,市室(棚)内农贸市场蔬菜摊位约为2160个、社区肉菜店308个。可见,“马路市场”乃是蔬菜供应的“主力军”。

3.现有正规商业设施租金相对较高,难以适应群众对低端易耗品和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多样化需求。据测算,目前济南市商业租金大多在4~8元/m2/天之间,核心商圈内商业租金更高达10~20元/m2/天。高额的物业费以及房屋租赁、装修改造等费用,对于经营小本生意的业户来说的确无力承受。

4.外来进城人口和城市无业人员推动了“马路市场”发展壮大。据统计,济南市主城区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为1∶1.5,“马路市场”的从业人员中,具有济南城区户口的人数仅占10%左右,多数外来人员选择来济摆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济南的管理环境相对宽松。再由“马路市场”从业人员的身份看,农民和下岗失业人员分别占到总数的63%和27%。这些人员大多数文化程度低、无技术、无资本,有的售卖自产自销的商品,有的直接从大型批发市场批货来此售卖,多为小成本经营。

5.“多龙治水”难以形成合力。根据市政府出台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暂行规定》,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具体负责查处违法占道行为,但“马路市场”的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城管部门管理的仅是末端,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济南市的市场培育、发展和管理工作职能在不同的阶段曾归属不同的部门。计划经济时期,工商机关承担了市场培育管理的职能;改革开放初期,市场发展的职能隶属各级政府的财贸办公室;2002年,济南市工商部门按上级指示与各类市场彻底脱钩,市场培育发展职能从工商部门调整到各级政府的经济委员会,后调整至经信委,然后调整到贸易服务局,目前这项职能隶属于商务局。1996年以后,济南市的市场建设与发展,主要是以商业化投资为主导。商业运营公司选准建设市场的地段后,经过有关部门审批,投资建设市场,出租出售摊位或商品房,收取租金,这是市场发展的主流模式。作为最基层和最具体的管理主体,街办和居委会在管理意识、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等方面常常水平不够。在实际操作中,“马路市场”的管理主体也比较混乱。一些基层管理主体往往重收费、轻管理,甚至只收费、不管理,使“马路市场”管理陷入了“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难以形成持久的合力[5]。

四、“马路市场”治理的主要难点

1.治理“马路市场”的社会动力不足。大多数居民群众既不满于“马路市场”带来的脏、乱、差等问题,又不想失去“马路市场”带来的便利,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宁愿容忍“马路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

2.执法环境不够理想。治理“马路市场”的执法依据不完备,多数市民群众相关的法制意识淡薄,法不责众的社会心态很普遍,有时管理对象或挟众试法或以情拒法,就连某些相关部门的管理者也对市场执法缺乏信心。

3.社会保障、救助事业发展滞缓拖了“马路市场”治理的后腿。鉴于目前社会保障水平总体较低,“马路市场”上的商贩目前没有合法身份,没有纳入社会保险,无缘享受社会保险和就业服务的支持,使得管理部门对治理“马路市场”投鼠忌器、缩手缩脚[6]。五、治理“马路市场”的可行路径综上所述,要想认真治理“马路市场”,必须认真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安置好现有“马路市场”的经营者;二是满足好“马路市场”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使居民生活的便捷程度不受影响。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安置“马路市场”经营者。以此为导向,“马路市场”治理工作大致应当经过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做好充分的社会准备。要想走出“马路市场”的治理困境,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先易后难,减少治理阻力。可从清理入手,釜底抽薪,促使“马路市场”逐步衰落、自然淘汰。为此,首先,应当在市政建设中,抓好正规商业网点的科学布局,逐步降低市民群众对于“马路市场”的依赖程度,进而以布局合理的规范性市场替代“马路市场”在居民生活中的地位。其次,要积极优化治理“马路市场”的法制环境。根据法律和各地市具体情况,对“马路市场”经营做出具体、适用的限制性规定,尤其要注重规定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其能够落到实处。再次,应当妥善安排好现有“马路市场”经营者的生计和出路,解除其后顾之忧,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引导他们到正规市场上去合法经营。最后,应当大力引导市民群众树立健康科学的生活理念,培养其到正规商店购物的消费习惯,逐渐消除“马路市场”存在的社会土壤。同时,正规商店也应当进一步树立便民意识,改进服务,增强自身的竞争力[7]。通过以上举措,为治理“马路市场”准备必要的社会条件。第二阶段,抓好对“马路市场”的疏导、排遣。首先,规范批发市场的营销渠道,使其向正规商业网点倾斜,减少“马路市场”的额外获利空间,打造正规商店的竞争优势。一方面,可以在各类批发市场内力推优质产品集中供货制度,鼓励市场管理方以合同制供货的方式积极组织优质货源,向大型商场超市、规范化农贸市场、餐饮企业等单位推销市场内的高品质农产品,树立正规商家的良好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可以指导行业协会组织商家到大型批发市场进行集中采购,以巨大的批量压低进货价格,以高度的性价比提升正规商家的竞争力。其次,以优质的服务提升正规商场的竞争力。目前城市正规市场的范围主要包括各类大型商场、超市、统一管理的民营市场和居民小区内的小型商店等,它们都对“马路市场”有良好的替代功能。

———大型商场超市的优势主要在于它们出售的产品质量会更有保障,品相也更好。因此要注重树立其品牌、规范购销渠道、丰富产品种类,提供“马路市场”无力提供的优质商品和服务,以良好的购物环境吸引顾客。还应当发挥其规模优势和专供能力,建立“农超对接”的直通渠道,引进规范生产基地和厂家产出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稀有食材等;同时,可以实行定向服务,对大宗用户进行专供,建立稳定的供销链条,搞好专业化经营。———民营市场属于一种低端的日用杂品市场,它们具有与“马路市场”类似的便捷属性,对“马路市场”具有较强的替代性作用。当然搞不好也会出现与“马路市场”相类似的问题,所以还需不断地加以整顿规范。目前的当务之急主要是应当着力于提高它的公益性和专业性,促使其布局更合理,管理更科学,经营更透明,此外,还应发挥其对于经营大众化商品的优势,从而对同化“马路市场”产生较强的示范带动效应。———居民小区内沿街的综合门市商店“对马路市场”具有很好的替代作用,但不足之处在于数量稀少,一时难以完全替代“马路市场”,因此应立足于增加其数量。眼下可行的办法大致有二:一是在审批房地产住宅区开发项目时,规划出一定面积的平价门市,用于开设便民商业设施;二是逐步推进社区物业管理的半公益化改造,以便将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纳入物业范畴加以管理。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由社区居委会出面,优先租赁一定面积的门头房①作为社区便民服务站,然后安置原“马路市场”摊贩来经营,在方便社区居民生活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分流“马路市场”业户,也便于规范管理。通过科学布局居民社区服务网点,可以使居民消费需求就近得到满足,他们就不必再去求助于“马路市场”。

第三阶段,科学筛选“马路市场”的去留。首先,科学选择合理路段,在能够确保管理的前提下,保留部分“马路市场”。可以在某些人流、车流稀少的空闲路段,保留部分“马路市场”,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寸土寸金的市区空间,也可以弥补规范化市场辐射面不足的缺点,还可以为就近安置低收入人群提供一个抓手,有利于使“马路市场”扬长避短。如济南市中区斜马路的“马路市场”,存续多年,井然有序,就是“马路市场”发挥正效应的一个范例。其次,有序分流现有“马路市场”上的经营者。对于其中的常年固定摊位,可使用适当的优惠政策引导其向规范化商业网点转移,一时不具备转移条件者,可限定其在指定的路段于指定的时段内规范经营;对于那些“马路市场”中的流动摊贩,鉴于其流动性较大,不确定性较强,管理难度较高,应加大限制力度,原则上禁入中心城区[8]。再次,对“马路市场”加强分类管理,严重扰民、妨碍社会秩序者,坚决取缔;负面效应不明显、一时不易取消者,应严格控制,逐步淘汰,总体上不再增加济南市“马路市场”的数量。最后,对保留下来的少量“马路市场”逐步实现整合规范、纳入正轨。一是要按照政策,抓好工商登记、卫生检查、质量管理等必要的基础环节;二是要开展好专业培训,建立诚信档案,维护市场环境,从而达到提高市场服务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凯伟,涂义美.城区农贸市场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2):93-98.

[2]车子平.“马路市场”的经济学角度分析[J].南方论刊,2003(1):54-55.

[3]砜砜,山海.很有市场的马路市场路在何方[J].东北之窗,2015(4):64-65.

[4]钟春科.关于对城市马路市场的现状分析及调研报告[J].城建监察:2013(8):37-39.

[5]辛瑞,杨红丽.“马路游击市场”现象浅析[J].商业研究,2007(11):147-149.

[6]王晓冬,程越.关于马路市场问题的调查[J].交通企业管理,2010(5):20-21.

[7]王世海.“马路市场”:特征、成因及治理[J].城市管理,2010(8):40-41.

篇7

一、集中精力保增长,辖区经济逐步回暖不断上升

今年以来,面对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增长趋紧的形势,我们把“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五项措施,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第一,推动区域开发实施大项目来带动。在推进区域开发上,以规划为先导,相继编制完成了小寨商圈、鱼化工业园的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这些区域的建设和发展方向。出台了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城中村改造、财税征管及培植财源等重点工作考核办法,进一步加大了激励力度,加强了服务力度。在大项目建设上,突出抓好3亿元以上特别是10亿元以上大项目的跟踪落实和服务工作,实施一对一的服务,充实服务小组的工作力量,定期走访产权单位,协助办理相关手续,及时协调解决问题,最大程度地为项目建设铺平道路。第二,细化经济管理措施,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制定出台了《区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工作深化强化工作措施的意见》,明确各项经济指标的支撑点和工作的着力点,提高抓经济工作的针对性。加强了项目清理,做到应统尽统、应收尽收。第三,促进消费,制定了《区关于培育消费热点促进城乡消费的实施意见》。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精心策划、大力开展各项促销活动,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刺激了辖区消费。市上在我区召开扩内需培育消费热点现场会,推广我们的经验。第四,加强对困难企业的帮助和支持。建立企业经济信息直报点,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销售、技改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增产增效。为银企合作搭建平台,利用区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第五,多措并举促进就业。积极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就业服务进校园直通车”等活动,搭建就业供需平台,多方开发公益性岗位,多种形式促就业。在以上工作措施的有力推动下,各项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支持开发区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把支持开发区建设作为保增长的重要手段,始终坚持“优势互补、共建共赢、加强融合、共同发展”的思路,全力做好保障工作。配合浐灞生态区完成了1316亩土地征用工作,启动了浐灞生态区在范围内的开发建设。支持曲江新区新扩展20.7平方公里。积极营造良好建设环境,保障了曲江国际会议中心、贞观文化广场、寒窑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的顺利建设。配合高新区征地1900亩,基本完成了西滩村的拆迁工作,为华为通讯和电子信息集团两大项目的建设创造了条件。在经济大环境趋紧的形势下,开发区建设持续保持了较快速度。二是小寨商圈开发改造全面提速。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协调领导小组,将小寨地区综合改造工作上升到市一级推进和管理的层面。在领导小组的强有力领导协调下,进一步加大了开发改造力度。截止9月底,商圈内28个在建项目累计投资达12.6亿元,兴善寺东街特色街区建成并盛大开街;电信十所综合楼、国际大酒店等基本建成;西旅国际中心、西北政法大学综合楼等项目提前封顶。进一步加快了商圈内重点区域开发,吉祥村十字拆迁工作已经完成,东八里整片开发正在招商,长庆坊开发项目已经动工,省军区军人服务社改造一期的拆迁工作已全面展开。在此带动下,全区89个重点项目推进顺利,截止10月底,已完成投资60.05亿元,占年计划的124.5%,8个市级重点项目全面完成计划投资和形象进度。三是城中村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调整充实城改工作力量,强化政府主导,以规范促进城中村改造,以项目带动城中村改造,以区街联动加快城中村改造。全市重点改造项目齐王村、后村整村已拆除,共拆除旧村72.84万平方米,建成新村24万平方米,安置村民519户、2176人。加快推进无形改造,后村、辛家坡村丈八东村等13个村完成农转居工作,西三爻堡、后村、辛家坡村全面完成了无形改造,成为了全新的城市社区。四是招商引资工作迈出了新步伐。围绕福田庄、西沣路城市综合改造、丈八北路住宅小区等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加快了丈八北路土地储备一级开发、西沣路区域综合改造等区域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围绕大项目建设、区域性开发,深入开展发展资源调查工作,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在西洽会上,我区签订合同外资项目3项,总投资额9873万美元,合同外资额2782万美元;签订国内联合成交项目25个,总投资75亿元人民币,引进外地投资65亿元人民币。目前,这些项目已经得到落实,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提前达到市考要求。成立了全市首家区县级贸促会,拓宽了招商引资渠道。截止10月底,我区实际利用外资3196万美元,预计全年完成4080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35.21亿元,预计全年完成38亿元。五是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紧紧抓住鱼化工业园被省政府正式列入全省首批批准工业园区的契机,积极整合工业发展资源,进一步加快了建设力度,筹措8500余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全面展开了3条主干道建设及标准厂房的建设,整合企业6家,完成投资6.4亿元。进一步加大对全区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从融资、信息、技术、经营、人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帮助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产值和效益,促其尽快向规模以上企业跃升。

通过以上工作,进一步扩大了投资规模,刺激了消费潜力,辖区经济逐步回暖不断上升。三季度,全区生产总值完成296.74亿元,同比增长15.4%。截止10月底,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60亿元,同比增长21.9%,预计年底达到15.2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1.95亿元,同比增长2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79.07亿元,同比增长2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1.20亿元,同比增长7.2%,全区经济继续在又好又快的轨道上运行。

二、扎实推进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年活动,辖区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街区景观全面提升。以景观街区建设工作为主线,扎实开展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年活动,全面完成了8条重点路段、3个重点区域、5个城市出入口、1个旅游景点的景观化建设,建成了西路美术一条街、兴善寺东街等特色街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全区主干街区景观化建设基本完成,辖区环境面貌显著改善。市委、市政府在我区召开了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年工作现场会。建国60周年来临之际,集中开展了“户外广告大整治、建筑立面大清理、城市道路大整修、增绿植绿大行动”活动,展示了靓丽的城市形象。

城市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全力支持地铁二号线建设,基本完成地铁三爻站拆迁任务。完成了鱼斗路、农机化学校西侧路等10条背街小巷改造任务,市民出行更加方便。道路建设进展顺利,朱雀大街南延伸段、公园南路南延伸段等建成通车,大寨路、东月路等正在加紧施工,全区连接城市三环的主干道已增至14条,城市形态不断完善,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进一步加大市容环卫硬件设施建设力度,建成长延堡、曲江、等驾坡三个街办保洁员公寓,新建10座环卫工人道班房,全区道班房达到46座,保洁员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购置扫路车14辆,道路机扫率进一步提高。城管执法工作全面加强,持续开展占到经营、大型户外广告、拉土车、违法建构物拆除等专项整治工作,积极开展门头牌匾精品街创建活动,完成4条精品街创建工作,拆除违法建设22万平方米。

绿化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全面推进“创园”工作,增补修整绿化5.7万平方米,建成了南方星座、蓝山公寓等10个绿地广场,高标准完成了电子正街、光华路、太白南路等14条道路的绿化增补改种工作,超额完成“万棵大树进古城”活动承担任务,在三年植绿大行动首轮工作中,植树90万株,进一步提高了全区绿地率。进一步加大了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集中开展了扬尘污染、锅炉拆改和工业“三废”专项整治,认真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夏、秋两季无一处着火点,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2%,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一致好评。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良好开局

紧紧抓住国家、省、市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机遇,提出并实施城乡发展“五个一体化”。推进城乡建设规划一体化,结合全市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修编,明确了区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编制的定位、时效和主要内容,把辖区所有农村地区全部纳入中心城区进行规划设计,促进城乡地区各类设施加快连接。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加快道路、供排水管网等公用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加大投入,对12个村、17条对接三环农村道路进行了硬化,完成了6个村出村路和村内道路的改造。积极协调,将2条公交线路延伸到了偏远农村,村民出行更加便捷。完成人饮工程建设12处,提高了3.5万人的饮水质量,在全市率先实现全区农村饮水安全达标。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投资960万元,新建、改造9所农村学校教学综合楼,积极推进城乡教师转任交流工作,提高农村学校教学水平。大力开展农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截止10月底已完成100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工作,其中75个村达到甲级卫生室标准,109个行政村的村卫生室与等级医院开展了帮扶工作,有力提升了农村卫生室医疗水平。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在辖区所有农村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成立了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加强了针对返乡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创业服务,将公益性岗位拓展到登记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共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20881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1325人,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截止9月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7959元。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在12个城中村、8个偏远村开展市容管理和综合执法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招聘223名农村保洁员,经过培训后全部上岗。区财政投入305万元,在农村地区新建、改建公厕10座、垃圾台20个,积极配备各类环卫设施,有效改善了农村市容面貌。今年,我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城乡一体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全面加强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面对这一状况,区政府始终坚持越是在经济困难的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的理念,积极筹资1.06亿元实施了十大类、33项民生工程,切实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全力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我区出现后,我们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投入资53万元,加强了应急药物和医疗物资储备,进一步完善疫情防控预案,全面落实防控措施。截止10月26日共处理甲流疫情95起(其中聚集性发病32起,散发63起),流调发热病例3775人,确诊住院病例325例,已出院287人,对密接接触者居督导家隔离3775人。无一例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甲流防治工作稳定有序。

就业服务更加全面,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大力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就业困难群体,制定《区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创建就业培训基地、就业见习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和扶持,以多种形式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待业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在全市率先完成小额担保贷款发放任务,市上在我区召开小额担保贷款发放仪式暨促进就业现场会。预计到年底,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308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186人。三季度,城镇居民收入达到15176元,同比增长19.6%。大力实施社会保障工程,到11月中旬,共发放城乡低保金和各类救助金2873.7万元,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新增5300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扩面4122人。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区农民群众参合率达到99.94%。前三季度,共为参合群众补助1361.8万余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2.4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06%。积极推行城镇廉租房制度,累计保障已完成937户,有效改善了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深入开展社区建设管理提升年活动,完成西影、紫薇等10个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改扩建工程,80%的社区硬件设施达到了国家新标准,建立了500余人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为全区89个社区铺设网线,配齐办公设备,搭建起了社区服务信息化网络平台。

全面加强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将公办学校公用经费同比提高50%。不断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涉及13所学校的综合楼、旱厕、操场、取暖等方面的建设改造工作,北池头小学、曲江池小学完成整体迁建任务。积极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区职业高中综合楼全面竣工。大力实施公共卫生工程,全面推行双向转诊制度,初步建立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中心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工程,向10个村、28个社区配发文体活动器材,财政出资为偏远农村铺设有线电视光缆,在全市率先实现了郊区农村有线电视全覆盖,区全民健身中心规划方案已获市政府批准,预计年内开工建设。配合建国60周年庆典活动,策划组织了一系列文体活动,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五、加大力度保稳定,辖区社会环境更加安定和谐

把保稳定作为保增长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来抓,以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扎实开展规范秩序、维护社会稳定集中整治活动,成立了6个专项工作组,建立了农村干部约谈制度,集中力量对越级访、集访等异常访进行专项治理,收到了明显效果。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加强基层派出所建设,电子城派出所扩建工程全面完工,明德门派出所已挂牌办公。完善全区安全管理责任体系,重点对人员密集场所、建筑工地施工设备、危化品生产储存企业等的安全状况进行严格排查,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组织了全区商贸设施安全排查,全区网吧、娱乐场所安全排查,全区学前教育场所安全排查等大排查活动,通过拉网式的排查工作,及时发现,扎实整治安全隐患,全区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国庆节前后,积极开展“红袖章飘起来”活动,组织机关干部和辖区群众定点定时上街巡逻,在全区形成了安保高压态势,出色完成安保任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国庆安保先进集体”。

按照市委要求和区委部署,从今年3月以来,区政府党组精心组织,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影响区域发展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和群众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了一批针对性较强的调研报告。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三问、三体”活动,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走访调研、网络征集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共征集到与区政府工作有关的各类意见建议12类。在此基础上,区政府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努力方向,扎实整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民主评议各界代表测评,社会各界对区政府分析检查报告满意度达100%。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开展创建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区活动。今年10月份,全省创建依法行政示范县工作座谈会在我区,与会国家、省、市法制办领导及全省法制工作者代表在我区进行现场观摩和座谈,对我区依法行政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2011年,我区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加快发展的压力还比较大。在经济发展上,主要体现在支撑不足,后劲需要增强。在经济发展结构方面,主要存在二产的短板、三产需升级等问题,经济运行的质量还需要提高,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需要进一步细化;二是城市建设管理还需深化。城市建设的档次还要继续提高,城市环境面貌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善,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有待加强,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三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买菜难、社区服务不完善等问题好要下功夫解决,建设幸福南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四是稳定压力依然较大。

六、2012年工作计划

2012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关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启动的准备之年,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在新的一年里,整体经济形势企稳回暖,国家将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全面实施,的发展面临着新的重大机遇。2012年,我们将继续坚持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不动摇,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抓住机遇,挖掘潜力,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不断开创建设幸福南城的新局面。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建管水平,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建设,进一步维护好和谐稳定的局面。

(一)在加快发展方面,要在破解难题,增强后劲,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下功夫。一要放大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力支持开发区加快发展,加强对开发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深化对开发区社会事业的服务工作,认真研究、切实推进依托发展、借势发展、融合发展工作。同时,在旧村改造、区域开发、道路建设、城市管理方面引进开发区团队,不断强化多支力量促发展的良好格局。二要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促进开发区在行政区工业项目加快建设,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扶持。加快鱼化工业园区建设,加大道路、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园区尽快形成规模,加快发展。三要加快城中村改造。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加大改造力度,加快处理遗留问题,在处理遗留问题上破解难题。四要积极推进旧街区开发改造。加快探索旧街区的开发模式和破解盘活土地的政策障碍,加快推进小寨核心区域的项目建设,不断启动新的项目。同时,把旧街区开发改造向太白路、西影路等区域扩展和延伸。五要尽快启动土地一级开发。围绕福田庄、西沣路城市综合改造、丈八北路住宅小区等项目,有针对性地制定推进措施,协调办理相关手续,处理有关问题,尽快启动西沣路城市综合改造项目土地储备一级开发工作,形成新的投资增长点。

(二)在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方面,要在巩固已有成果,深化工作措施,再创新亮点上下功夫。一是深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实现创卫、景观街区建设、城市绿化美化、城市综合执法管理的长效化管理,促进相关工作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取得新的提升。二是结合2012年全市工作要求,在创建园林城市、景观街区建设、城市综合执法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创造亮点,不断彰显新型城区良好形象。三是围绕旧街改造、城中村改造、工业园区建设、全区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继续加大道路、供电、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四是充分调动辖区单位、社会力量参与到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工作中来。

(三)在发展社会事业方面,要在解决群众生活中存在的“不方便、不安全、不丰富”等问题上下功夫。在方便生活方面,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优先安排解决群众关心的供气、供热、供水和出行等问题,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推进服务居民生活的基础服务进社区,全面提高社区的服务水平,进一步方便群众生活。在提升质量方面,主要是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就业、创业基地作用,切实做好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服务工作,加大对城乡居民自主创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努力解决城乡劳动力和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深入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全面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推进“双高普九”工作,加快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挖掘全区文体设施资源,大幅增加公共文体活动场所,不断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在加强治安方面,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发挥好技防设施和人防队伍作用。对治安问题突出的区域和部位加强巡逻,进一步改善治安环境,不断提高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在改善服务方面,创新机制体制,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教育,使公务员队伍从思想和观念上彻底转变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轨道上来,积极为企业和投资者、开发区、基层单位以及广大群众服好务,特别是窗口单位要积极创建全市一流服务窗口。

七、关于对市政府2012年工作安排的建议

1、建议出台支持旧街区改造的政策。加快推进全市十大商圈建设,加快旧街区改造关键在于出台政策,调动沿线单位积极性,让利给沿线单位,盘活国有土地,促进改造工作。建议尽快研究出台支持旧街区改造的政策。

2、建议城改工作加强政府主导。加强政府主导是保障城中村改造平稳顺利进行的有效办法。建议市政府组织对全市已批城改项目进行梳理、检查,对于已批工作计划和方案两年以上的城改项目,未实施的,一律撤销项目批文、规划,进行清理规范,以各区城改办的名义重新办理手续。

3、加强三环沿线建设管理。三环路是城市快速干道,带动产业发展作用大。两侧应以发展产业为主,建议控制商品住宅建设,减少住宅,多布置产业项目,在规划、土地上加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