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气污染的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5 17:3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大气污染的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社会发展年度报告
作者:李汉林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中国社会发展年度报告》是一本数据翔实、有论有据、经得起推敲,从宏观微观维度充分展示我国2012年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状况的调查报告。该《报告》建立在“2012社会态度与社会发展调查”基础之上,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组织各地调查员完成抽样和入户访谈。目的是通过观察人们的主观感受和社会态度,深入分析和描述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影响因素及变动趋势。全书共包括7个专题研究报告:《中国基本公共服务调查报告(2012)》、《中国公众参与调查报告(2012)》、《中国社会景气研究报告(2012)》、《中国社会包容与社会保护状况研究报告(2012)》、《中国政府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2)》、《中国社会管理绩效评估报告(2012)》以及《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报告(2012)》。
大气治理联防联控两年虚置
推荐度指数
2010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到目前为止,联防联控的机制仍在研究中。按照目前的环境管理体制,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只对所辖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负责。出于地区经济利益考虑,当地政府习惯将污染严重的工业区或者工业项目设在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界处,以周边环境作为发展经济的代价,这加剧了大气污染向不同行政区域扩散的趋势。
网民发起“光盘行动”
推荐度指数
“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所谓光盘,就是吃光你盘子中的食物。拒绝浪费,珍惜粮食!从我做起,从今天开始,你,愿意吗?” 北京市一家民间公益组织推行的公益活动得到越来越多的网友认可。许多演艺界的知名人士、官方认证的餐饮行业也都加入进来。一时间,在微博上晒出自己吃干净的餐具和打包带走的剩菜剩饭成为风尚。网友“快乐的神奇豆豆”了自己在餐馆吃得干干净净的盘子,“我要做一个传播正能量的‘光盘族’,大家看看我吃得干净吗?”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烂尾”
推荐度指数
“铁定”于2012年出台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再次难产。从2012年初定的6月推迟至12月,而现在人们又把希望寄托至2013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垄断利益集团的阻挠被公认是推迟的主因。“2013年两会,这个方案必须出台,再推出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说。而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长安却不乐观,“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只是总的指导方案,我们不要对此抱太大的希望,不要指望它来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还需要具体的细则跟进,否则就不具有可操作性。”
江西种粮大户140万重奖农户
推荐度指数
近日,一则“江西种粮大户给农民发放百万年终奖”的新闻在网上引爆。这位种粮大户经营着高达1.5万亩流转而来的农地。然而,1.5万亩农地规模是如何实现的?他和农民散户们又是怎样打交道的?农民散户们又怎么考虑他们的土地?发放百万年终奖背后集约经营的真实效果如何?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前往江西调查。第一种粮大户“要地”的过程漫长而艰辛,前后4000多万的资金投入,以及与农民和竞争对手的拿地“拉锯战”。而集约种田的商业模式,也仍需时间检验。
“公司+农户”模式之惑等
篇2
[关键词]高中教育 地理教学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50-01
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从自然或社会环境中选择研究课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以自主研究性学习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何将课堂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呢?
下面结合“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课的教学实例,谈一谈关于地理研究性学习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的尝试。
1.课题选择
(1)提出问题。研究性学习是以课题为学习对象,以课题的研究为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所以研究性学习的前提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并非让学生去追求研究成果,而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好的理解应用知识,同时培养他们质疑、求异、批判和创造的思维品质,得到积极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观体验,形成尊重事实、坚持真理以及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所以研究的课题一定是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是他们自己提出的。通过课堂基础知识学习,同学们提出了以下问题:
1.当前,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什么问题?
2.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污染,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哪些有害影响?
3.我们居住的城市在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和失业方面的问题严重吗?
4.除以课本中提到的,还有哪些城市问题应值得我们高度的重视呢?
5.城市化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的问题呢?
6.解决城市化问题,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应该采取哪些有力的措施呢?
7.既然城市化会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问题,为什么城市化作为现代化的标志正在我国东部许多城市积极的推进呢?
(2)问题评价
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4这四个问题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5、7这两个问题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问题6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了解问题是有层次和结构的,不同层次的问题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主要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概括的途径,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布置给学生,并组织他们分头完成,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主要依靠比较、分析和验证等更高级的研究途径和手段;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是在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问题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探究。一般来说,研究性课题是这个层面上的问题经过大脑思维的提炼与转化的结果,因而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
(3)课题确定
探究的课题需要符合可行性、安全性、兴趣性等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结合自己的兴趣确立了“城市热污染”、“城市绿地”、“住宅小区服务设施”、“城市水资源利用”、“城市光污染”等几个研究方向,而课本中“城市环境质量下降问题”的内容仅涉及到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知识。从兴趣出发的探究更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拓宽思路,发展能力。
2.课题设计
学生制定课题研究的行动计划,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构想进行具体安排,绘制出实现研究目标的具体、明确、科学可行的实施蓝图。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和方法。例如,同学们根据所选择课题的特点设计出实地调查、人物专访(专业人士、当事人)、走访专业部门、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一系列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是课堂教学所无法实施的。
3.课题实施
这一阶段,同学们走出校门,围绕所选择的课题,采用多种方法,对相关材料的进行收集和整理工作。如:“城市热污染调查小组”的同学,为了摸清唐山市热污染的现状,首先走访了唐山市气象台,获得了唐山市20多年来的气温观测资料,经过分析整理得出唐山市年平均气温、夏季平均气温、高温天数,都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这种现象是完全由热污染负责还是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呢?他们查阅了大量专业材料,综合分析得出;唐山气温升高与全球变暖的大趋势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是最主要原因,城市居民在生产、生活中排放出来的废热也就是热污染才是城市气候变暖的主要罪魁祸首。那么热污染的来源何在呢?同学们查阅有关资料并走访了唐山市环保局,确定了工业生产过程、汽车尾气、空调散热等几个方面,然后有针对性的对唐山钢铁公司、交警指挥中心车辆管理处、唐山市的各大家电商场和居民小区,实施了实地考察,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测量等各种方式掌握了大量翔实可靠的资料。热污染有何危害呢?同学们通过邀请专家讲座,查阅资料,走访医院等方式,了解到热污染对水体、气候、人体健康、地球环境等几方面造成的影响,从而深刻认识到热污染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那么如何解决热污染问题呢?同学们上网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积极思考,提出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法。
4.结题答辩
篇3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2.01.019
在兴衰际遇的城市化进程中,“山皆是园、水皆是景”的人类居住妙构空间在人类征服视线的主导下,喧嚣、呆板、拥挤、污染、疾病等语词日渐成为描述城市的核心话语。伴随着现代工业革命前所未有的狂飙突进和技术进步,城市,这座聚结人类视觉飨宴的梦想家园正由于频发的生态公害,使群山环抱、清泉绕流、朴实厚拙的园庭信步,使空气清新、阳光充足、舒服惬意的静谧世界再度成为人类的温暖想往。由于人类急功近利、不计后果的工业化运动,城市环境污染和景观破坏已使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饱尝粉尘毒气、温室效应、植物枯萎、威胁生命的严重伤害,甚至使一些城市遭致毁灭的残酷结局。例如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后专家评估,完全消除这场浩劫的影响至少得800年!
当廊檐雕花、滴穿岁月的老宅旧邸成为都市人的描金梦呓时,当权力合谋、资金策划的社会公害成为都市人的荒谬归属时,当负阴抱阳、坐实朝空的藏风聚气成为都市人的生存渴望时,因为系列触目惊心的严重污染事件,城市被涂抹成星光黯淡、乌烟瘴气的污浊相貌,深陷戟指唾骂、动辄得咎的噬脐险境。城市是否能如同青苔雕饰的纵深村庄,在自然景观中延伸可以关注到每个人幸福的舒适细节?
一、城市污染的噩梦与灾难
当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各国为了加快推进本国的城市化进程,特别是为了恢复二战后城市经济的极度破坏,纷纷采取了激进的城市发展策略。然而随即衍生的诸如环境污染、水资源缺乏、交通堵塞、住房短缺等城市问题,却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发展,特别是环境污染给城市带来的巨大生态灾难。
(一)大气污染
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最早记录的大气污染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许多重型工厂分布在比利时马斯河谷上,包括炼焦、炼钢、电力、玻璃、炼锌、硫酸、化肥等工厂,还有石灰窑炉。1930年12月,马斯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抑制了烟雾的升腾,河谷工业区内13个工厂排放的大量有害气体在大气层中越积越厚,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竟高达25-100毫克/立方米,空气中还含有有害的氟化物,有上千人发生呼吸道疾病,症状表现为胸疼、咳嗽、流泪、咽痛、声嘶、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一个星期内就有60多人死亡,许多家畜也未能幸免于难。
2、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尾气造成的光化学污染
从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每年从夏季至早秋,只要是晴朗的日子,港口城市洛杉矶上空就会出现一种弥漫天空的浅蓝色烟雾,这是由于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中的烯烃类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NO2)被排放到大气中后,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变成了让人致病或致命的毒气。这种烟雾使人眼睛发红,咽喉疼痛,呼吸憋闷,头昏头痛。1955年,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的老人达400多人;1970年,约有75%以上的市民患上了红眼病。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沮丧地说,“汽车是最大的大气污染源”。
3、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逆温山谷的微粒污染
1948年10月,持续的雾天使美国宾夕法尼亚洲多诺拉镇格外昏暗,风力十分微弱,空气能见度极低,除了烟囱之外,镇上的钢铁厂、硫酸厂和炼锌厂都消失在烟雾中,排出的大量烟雾被封闭在山谷内壁和逆温顶部之间。很快,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以及其它氧化物与大气烟尘共同作用,生成了硫酸烟雾,严重污染了大气。随之而来的是小镇中6000人因为吸入固态或液态的硫酸铵微粒,突然发病,症状为眼病、咽喉痛、流鼻涕、咳嗽、头痛、四肢乏倦、胸闷、呕吐、腹泻等,其中有20人在三天里很快死亡,年龄多在65岁以上。
4、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侵入肺泡的金属粉尘
四日市位于日本东部伊势湾海岸,由于交通方便,很快成为发展石油工业的窗口。1955年,四日市的第一座炼油厂建成后,其他一些相关企业纷纷成立,石油联合企业逐渐形成规模。但从1959年开始,昔日洁净的城市空气变得污浊起来,二氧化硫浓度超过标准五六倍。全市平均每月每平方公里降尘量高达14吨,形成的烟雾厚达500米,漂浮着多种有毒有害气体和金属粉尘。很多人出现头疼、咽喉疼、眼睛疼、呕吐等症状,患哮喘病的人剧增。据记载,1964年,四日市因烟雾长期不散,致使一些哮喘病患者在痛苦中死去。1967年,又有一些哮喘病患者因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而自杀。到1979年10月底,四日市确认患有大气污染性疾病的患者人数为775491人。
5、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死亡上万的烟尘污染
1952年12月5日,一个异常的情况出现了,伦敦风速不超过每小时3公里。处于死风状态的伦敦,由于风太弱,无法带走林立的工厂烟囱与家庭排出的各种有害的烟尘,从空中纷纷飘落大量超出平时10倍的煤烟烟雾,将泰晤士河谷完全笼罩住,而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使空气逐步变得很脏很有毒,数千受害者因此患了支气管炎、气喘和其他影响肺部的疾病。到12月10日烟雾散去时,已有4000人死亡,随后的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直到1956年伦敦又发生了严重的烟雾事件,英国政府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意识到控制大气污染的重要性,强行通过了英国一个关于洁净空气的法案。
6、巴西:库巴唐死亡谷事件——摧民毁居的废气废水
巴西圣保罗以南60公里的库巴唐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死亡之谷”知名于世。该市位于山谷之中,六十年代引进炼油、石化、炼铁等外资企业300多家,人口剧增至15万,成为圣保罗的工业卫星城。企业主只顾赚钱,随意排放废气废水,谷地浓烟弥漫、臭水横流,有20%的人得了呼吸道过敏症,医院挤满了接受吸氧治疗的儿童和老人,使2万多贫民窟居民严重受害。此外,1984年2月25日,一条输油管破裂,10万加仑油熊熊燃烧,烧死百余人,烧伤400多人。1985年1月26日,一家化肥厂泄漏50吨氨气,30人中毒,8000人撤离。而市郊60平方公里森林陆续枯死,山岭光秃,遇雨便滑坡,大片贫民窟被摧毁。
7、希腊:雅典紧急状态事件——二氧化碳的高度超标
1989年11月2日上午9时,希腊首都雅典市中心大气质量监测站显示,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318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200毫克/立方米)59%,发出了红色危险讯号。11时浓度升至604毫克/立方米,超过500毫克/立方米紧急危险线。中央政府当即宣布雅典进入“紧急状态”,禁止所有私人汽车在市中心行驶,限制出租汽车和摩托车行驶,并令熄灭所有燃料锅炉,主要工厂削减燃料消耗量50%,学校一律停课。中午,二氧化碳浓度增至631毫克/立方米,超过历史最高记录。一氧化碳浓度也突破危险线。许多市民出现头疼、乏力、呕吐、呼吸困难等中毒症状。市区到处响起救护车的呼啸声。据悉,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比例若达到8%的话,就会严重抑制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导致人窒息死亡。此事件后,希腊政府开始拨巨款专项研究环保计划。
(二)酸雨污染
1、北美:死湖酸雨事件——不分国界的酸雨污染
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是西半球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2500多万吨,其中约有380万吨由美国飘到加拿大,100多万吨由加拿大飘到美国。七十年代开始,这些地区出现了大面积酸雨区。最强的酸性雨降在弗吉尼亚州,酸度值(pH)1.4。纽约州阿迪龙达克山区,1930年只有4%的湖无鱼,1975年近50%的湖泊无鱼,其中200个是死湖,听不见蛙声虫鸣,夏日也死一般寂静。加拿大多伦多1979年平均降水酸度值(pH)3.5,比番茄汁还要酸,安大略省萨德伯里周围1500多个湖泊池塘漂浮死鱼,湖滨树木枯萎。国际上酸雨被称为“现代空中死神”,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关心的环境问题。
2、西德:巴登森林枯死病事件——挑战工业的环境衰败
工业对二战后西德的经济腾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伴随着“煤炭危机”与“钢铁危机”,各地出现了严重的资源贫乏与环境污染问题,大片的森林饱受酸雨之害,先后患上枯死病。原西德共有森林740万公顷,到1983年为止有34%染上枯死病,每年枯死的蓄积量占同年森林生长量的21%多,先后有80多万公顷森林被毁。巴登-符腾堡州的“黑森林”,是因枞树、松树颜色很深,绿得发黑而得名,地势高峻、土地肥沃,是欧洲著名的度假圣地和著名的布谷鸟钟产地,也有一半树染上枯死病,树叶黄褐脱落,其中46万亩完全死亡。当时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的鲁尔工业区森林里,到处可见秃树、死鸟、死蜂,每年有数万儿童被感染特殊的喉炎症。
(三)化学污染
1、日本:水俣病事件——麻痹神经的含汞废水
1956年,日本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这种病症最初出现在猫身上,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跳海死去。随后不久,此地出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由于脑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被侵害,轻者口齿不清、步履蹒跚、面部痴呆、手足麻痹、感觉障碍、视觉丧失、震颤、手足变形,重者神经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这个镇有4万居民,几年中先后有1万人不同程度地患有此种病状。经数月调查研究,日本熊本国立大学医学院研究报告证实,这是由于居民长期食用了八代海水俣湾中含有汞的海产品所致,原因是日本熊本县水俣镇新日本窒素肥料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
2、日本:痛痛病事件——含镉大米的慢性中毒
20世纪初期开始,人们发现日本富山地区的水稻普遍生长不良。1931年,这里又出现了一种怪病,患者病症表现为腰、手、脚等关节疼痛。病症持续几年后,患者全身各部位会发生神经痛、骨痛现象,行动困难,甚至呼吸都会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到了患病后期,患者骨骼软化、萎缩,四肢弯曲,脊柱变形,骨质松脆,就连咳嗽都能引起骨折。患者不能进食,疼痛无比,常常大叫“痛死了!”有人甚至因无法忍受痛苦而自杀。上世纪60年代,日本医学界经过长期研究发现,“痛痛病”是由神通川上游的神冈矿山炼锌厂废水引起的镉中毒。河两岸的稻田用这种被污染的河水灌溉,有毒的镉经过生物的富集作用,使产出的稻米含镉量很高。人们长年吃这种被镉污染的大米,喝被镉污染的神通川水,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慢性镉中毒,其中因此死亡者达207人。
3、日本:米糠油事件——有毒饲料的连环污染
1968年3月,在日本的九州、中国、四国等地有几十万只鸡吃了有毒饲料后死亡。此后数月,有许多人因原因不明的皮肤病到医院就诊,初期症状为眼皮肿胀,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疹,其后症状转为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重者发生急性肝坏死、肝昏迷等,以至死亡。至1978年,确诊患者累计达1684人,因此死亡的达数余人。通过尸体解剖,在死者五脏和皮下脂肪中发现了多氯联苯,专家怀疑与米糠油有关。经过对患者共同食用的米糠油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九州一个食用油厂因管理不善,操作失误,致使米糠油中混入了在脱臭工艺中使用的热载体多氯联苯,造成食物油污染。由于被污染了的米糠油中的黑油被用做了饲料,还造成数十万只家禽的死亡。
4、中国:温州液氯爆炸事件——伤亡惨重的氯气中毒
1979年9月7日下午1时55分,温洲电化厂液氯工段正在充装液氯作业时,一只半吨重的充满液氯的钢瓶突然发生粉碎性爆炸。随着震天巨响,大量液氯气化,迅速形成巨大的黄绿色气柱冲天而起,形似蘑菇状,高达40余米,该工段414m2的房全部倒塌。其间夹杂着瓦砾、钢瓶碎片在空中横飞,数里外有震感。液氯从容器冲出时,泄漏的氯气共达10.2吨,当时风速3.7米/秒,大量氯气迅速呈60°扇形由东南向西北方向扩散,中轴线距离为4600米,波及范围达7.35平方公里,共有32个居民区和6个生产队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造成大量人员急性中毒。受氯气危害的人达1208人。这次事故共死亡59人,其中现场炸伤砸死18人,其余41人因严重急性氯气中毒而死亡。
5、印度:博帕尔毒气事件——管理不善的毒气泄漏
1984年12月3日,印度的中央联邦首府博帕尔的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农药厂因管理混乱,操作不当,一座存贮45吨异氰酸甲酯贮槽的保安阀出现了严重的毒气泄漏,形成了一个方圆25英里的毒雾笼罩区。首先是近邻的两个小镇上,有数百人在睡梦中死亡。随后,火车站里的一些乞丐死亡。毒雾扩散时,居民们有的以为是“瘟疫降临”,有的以为是“原子弹爆炸”,有的以为是“地震发生”,有的以为是“世界末日的来临”。一周后,有2500人死于这场污染事故,另有1000多人危在旦夕,3000多人病入膏肓。在这一污染事故中,有15万人因受污染危害而进入医院就诊,事故发生4天后,受害的病人还以每分钟一人的速度增加。这次事故还使20多万人双目失明。此次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百亿美元,震惊了整个世界。
6、中欧:莱茵河污染事件——沉积河底的剧毒农药
1986年11月1日深夜,瑞士巴富尔市桑多斯化学公司仓库起火,装有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毒物随着百余吨灭火剂进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并构成70公里长的微红色飘带,以每小时4公里速度向下游流去。流经地区鱼类死亡,所有与莱茵河相通的河闸被迫全部关闭。8天后,用塑料塞堵下水道的塞子在水的压力下脱落,几十吨含有汞的物质再次流入莱茵河,造成又一次污染。11月21日,德国巴登市的苯胺和苏打化学公司冷却系统故障,又使2吨农药流入莱茵河,使河水含毒量超标准200倍。这两次污染使莱茵河的生态受到了严重破坏,波及下游的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国835公里沿岸城市,也使几十年德国为治理莱茵河投资的210亿美元付诸东流。有毒物沉积在河底,使莱茵河因此而“死亡”了20年。
7、中国:沱江水污染事故——百万市民的饮水危机
2004年2月下旬到3月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骤然降临在流经四川省中南部的沱江下游两岸,50万公斤鱼类被毒死,百万人断水,上千家企业、餐饮业等被迫停产关门,造成经济损失达3亿元。环保部门监测表明,这次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和亚硝酸盐。造成此次特大水污染事故的原因,是川化股份公司在对其日产1000吨合成氨及氨加工装置进行增产技术改造时,违规在未报经省环保局试生产批复的情况下,擅自于2004年2月11日至3月3日对该技改工程投料试生产,并在试生产过程中发生故障,导致含大量氨氮的工艺冷凝液外排出厂流入沱江。3月2日下午3时,四川简阳市政府向市民了“暂时停止饮用自来水”的通告,紧接着,沿沱江约62公里的污染带上的资中、内江也停止了在沱江取水和向市民供水。沱江是三市市民饮用水的惟一水源,为此,百万市民遭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饮用水危机。
8、中国:吉林石化爆炸事件——跨越国界的江水污染
2005年11月13日下午,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新苯胺装置发生爆炸,引起化工原料火灾。截至次日,共造成5人死亡、1人失踪,近70人受伤。爆炸发生后,约100吨苯类物质(苯、硝基苯等)流入松花江,造成了江水严重污染,沿岸数百万居民的生活受到影响。随着污染物逐渐向下游移动,这次污染事件的严重后果开始显现。为避免污染的江水被市民饮用、造成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市政府决定自2005年11月23日起在全市停止供应自来水,这在该市的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形成的100多公里长的污染带流经吉林、黑龙江两省,在我国境内历时42天,行程1200公里,于12月25日进入俄罗斯境内。俄罗斯对松花江水污染对中俄界河黑龙江(俄方称阿穆尔河)造成的影响表示关注,我国向俄道歉,并提供援助以帮助其应对污染。
(四)藻类污染
1、中国:无锡太湖蓝藻事件——富营养化的饮用水源
2007年5月29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饮用水危机降临到江苏省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无锡市民饮用水水源来自太湖,造成这次水质突然变化的原因是:入夏以来,无锡市区域内的太湖水位出现50年以来最低值,再加上天气连续高温少雨,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从而引发了太湖蓝藻的提前暴发,影响了自来水水源水质。蓝藻会产生微囊藻毒素,普通消毒和加热都不能完全去除饮用水的微囊藻毒素,所以无锡的饮用水源因受到突发污染而紧急停止供水,小小蓝藻在一夜之间打乱了数百万群众的正常生活。随后,滇池、巢湖蓝藻也相继暴发,沭阳等城市的自来水源也受到污染。无锡市民纷纷抢购超市内的纯净水,街头零售的桶装纯净水也出现了较大的价格波动。
2、日本:频发贝类中毒事件——富营养化的赤潮污染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种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日本是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962年,在京都发生一次因食用受有毒赤潮生物污染的巨蛎引起的麻痹性贝毒中毒事件,有42人中毒。1976年6-7月,在本州北部三陆沿海地区发生一次食用有毒赤潮生物污染的紫贻贝引起的腹泻性贝毒中毒事件,有31人出现呕吐和腹泻症状。1977年6-7月在东北地区发生大范围食用有毒贝类引起的腹泻性贝毒中毒事件,中毒人数达122人。1978年6月,在北海道的内浦湾发生食品用双壳软体动物引起的麻痹性贝毒中毒事件,有数人出现中毒症状,其中1人死亡。
(五)辐射污染
1、美国:最严重放射物事件——癌症医院的放射污染
1984年1月,美国一座治疗癌症的医院,一个存放钴-60放射性物质的重达40多磅的金属桶,被人从实验室运走,并把桶盖撬开,当即有6000多颗发亮的小圆粒——具有强放射性的钴-60小丸滚落出来,散落在附近场地上。这些钴-60小丸与附近的金属件混合在一起,还有许多小丸掉到人们的鞋子里而被带到附近的大街和公路上,通过人们的各种活动造成大面积的污染。接触钴-60小丸的人,一个月后许多人出现了严重的受害症状,牙龈和鼻子出血,指甲发黑等。有的表面上没有什么症状,但经化验发现白细胞数、数等大大减少。此污染事件,虽然当时没有死人,但据专家们说,接触钴-60放射性污染的人,患癌症可能性要大得多。
2、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技术操作的连续失误
1986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基辅市郊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管理不善和操作失误,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31人死亡,237人受到严重的放射性伤害。基辅市和基辅州的中小学生全被疏散到海滨,核电站周围的庄稼全被掩埋,少收2000万吨粮食,距电站7公里内的树木全部死亡,并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带有放射性物质的云团随风飘到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等国,当时西欧各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瑞典东部沿海地区的辐射剂量超过正常情况时的100倍。核事故还使乌克兰地区10%的小麦受到影响,使前苏联和欧洲国家的畜牧业大受其害,还导致日后数十年中27万居民患癌死亡。同年,我国两艘货船从罗马尼亚装货驶回天津港,因受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污染,测量结果超标20-30倍,数千名舱员入院检查和治疗,经济损失相当严重。
3、巴西:戈亚尼亚铯-137事件——拆卸引发的放射污染
1987年9月13日,在巴西的大城市戈亚尼亚,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放射性事故。一家私人放射治疗研究所搬迁,将铯-137远距放射治疗装置留在原地,未通知主管部门进行处置。两个清洁工进入该建筑,将源组件从机器的辐射头上拆下来带回家拆卸,这一行为造成源盒破裂,产生放射源污染:14人受到过度照射,4人4周内死亡;约112000人接受监测,249人发现受到污染;数百间房屋受到监测,85间发现被污染。整个去污活动产生了5000m3放射性废物,社会影响极大,以致在戈亚尼亚的一个建有废物处置库的边远乡村,把象征放射性的三叶符号做成村旗,以警示市民。
二、城市污染的防范与治理
由于地球人口的迅速增加,土地、资源日渐匮乏,水土流失使动物植物大量灭绝、江河海洋受到污染,地表自净能力大大降低,地球生态日渐恶化,缺水、酸雨、沙尘暴等气候问题日渐成为城市环境变坏的主导因素,亦使免疫系统疾病、致命肿瘤疾病的危险性大大增加。颗粒物、微生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地理环境人为污染,不仅损害人体健康,还使城市生态失衡。随着科技的进步,主动防控城市环境的污染源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城市环境污染的成因
1、大气污染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污染的现象”。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车辆行使中的高排放、露天喷漆喷塑、餐饮业油烟释放、大型工矿企业等,如颗粒物、硫氧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重金属等等,会破坏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引发“温室效应”,并通过呼吸侵入人体、引发人体中毒与生癌。
2、酸雨污染
酸雨是指降水的pH值低于5.6时,降水即为酸雨。降水酸度pH<4.9时,将会对森林、农作物和材料产生明显损害。含碱的大气尘埃是造成酸雨的原因,主要通过燃料燃烧、水泥生产、矿藏采矿、金属冶炼、建筑工地、车辆行驶等造成。一般说来,煤炭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气象条件和地形条件也是影响酸雨形成的重要因素。
3、水质污染
水质污染分四种:一是生理性污染,指污染物排入天然水体后引起的嗅觉、味觉、外观、透明度等方面的恶化;二是物理性污染,指污染物进入水体后改变了水的物理特性,如热,放射性物质,油、泡沫等污染;三是化学性污染,指污染物排入水体后改变了水的化学特征,如酸碱盐,有毒物质,农药等造成的污染;四是生物性污染,指病原微生物排入水体,直接或间接地传染各种疾病。人类将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海水、地表水、地下水受到污染,使水的循环、自净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
4、重金属污染
在开采、冶炼、加工过程中,诸如铅、汞、镉、钴等富集性重金属,进入大气、水、土壤,会引发水俣病、骨痛病等重金属等严重中毒事件。重金属污染与其他有机化合物的污染不同,不少有机化合物可以通过自然界本身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净化,使有害性降低或解除,而重金属具有富集性,很难在环境中降解。重金属在人体内能和蛋白质及各种酶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它们失去活性,也可能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富集。如果超过人体所能耐受的限度,会造成人体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
5、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按来源大致可分为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三种。此外,还有农业固体废物、建筑废料及弃土。生活垃圾是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物,包括食物残渣、纸屑、灰土、包装物、废品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包括粉煤灰、冶炼废渣、炉渣、尾矿、工业水处理污泥、煤矸石及工业粉尘。危险废物是指易燃、易爆、腐蚀性、传染性、放射性等有毒有害废物,除固态废物外,半固态、液态危险废物在环境管理中通常也划入危险废物一类进行管理。工业、矿业、农业固体废物与城市垃圾,由于缺少处理系统而露天堆放,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医疗废物电子废物缺乏规范拆解与回收利用体系,有毒物质污染地表和地下水,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6、噪音污染
通常所说的噪声污染是指人为造成的。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交通噪音、工业噪音、建筑噪音、生活噪音等噪音污染,会诱发各种神经衰弱现象,导致反应迟钝、容易疲劳、效率下降,还会掩蔽报警信号、车辆行驶信号等,造成重大事故。50年代,美国曾发生过骇人听闻的事件:一架超音速飞机掠空而过,下面站着的10个人虽然紧捂耳朵,但飞机过后,他们竟被超音速飞机的巨大噪声给震死了。
7、光污染
一般认为,光污染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建筑玻璃幕墙的反光、夜晚不合理的室外照明、夜间汽车头灯的眩光等,会对人的视网膜、巩膜造成伤害,令人头昏心烦,甚至发生失眠、食欲下降、情绪低落、身体乏力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
(二)城市环境污染的防治
亚里斯多德说过,“城市,因人类寻找美好而诞生的”。因此城市环境的治理,本质上是将自然亦是将人类宜居的生态环境还给人类,从宏观角度上重新布划城市的居住、商业与工业的格局,让城市化的每个进程既证实工业的曾经辉煌、也获得视觉的规整优雅。
1、加强城市水源地环境的生态保护
全世界每年有1000万人因饮水不洁而死,因此必须强化对饮用水源取水口的保护,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测和监管,防范威胁饮水安全的突发环境事故。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控制保护区上游的面源污染,减少农药、化肥残留物流入量,加大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力度,对废水进行资源化利用,并通过各方面的宣传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减少破坏环境的行为。
2、加强城市大气污染的防控措施
据环保部统计,目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较差,灰霾天气成为许多城市的最大环境灾害,而由于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建筑尘埃、生活废弃等形成的PM2.5颗粒物正是形成灰霾天气的元凶。因此城市必须注重实施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采用无污染清洁能源与低污染生产工艺,加大重点污染物防治力度,强化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建立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改善城市能源消费结构,并种植绿化和利用植物净化空气,加强城市污水垃圾的高标准分类处置技术,使城市远离污染物和尘埃,到处是新鲜、清洁的空气。
3、加强城市景观环境的设施建设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关注自然元素作为绿色景观的存在,多样化、生态化、休闲化使城市在高架道路与地面廊道的复合空间架构中,成为生机盎然的人类可以触摸四季的理想栖息地。因此城市要大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确保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强化对城市湿地公园、河道自然驳岸、复合通勤空间、宜人尺度街道等的规划和设计,让城市在水景弧线与建筑轮廓构筑的居住空间里永远充满煦日凉风的明媚,永远散发怡然自信的活力。
篇4
[关键词]改造的必要性;抽汽改造内容及运行方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abstract] cogeneration, the central heating is to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and the effective ways to save energy, and have to reduce pollution, purifying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eating, and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other advantages, its good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more and more aroused people's attention and high attention.
[keywords]necessity of reform; steam extraction transformation contents and operation mode; Economic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中图分类号:TM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概述
面对着世界能源危机和我国能源工业技术落后、能效低、污染重的现实,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电力工业发展已从单一发电方式到了发电、供热的热电联产方式。热电联产是节约能源、提高效能、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已被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 随着我国热电联产项目的飞速发展,热电联产项目的投资主体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对热电联产项目的经济评价成为投资者十分关心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吸引投资者资金、发展电力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达拉特发电厂#1至#4机组由发电机组发展为热电联产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抽汽改造的必要性:
为了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满足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和达旗树林召镇供热的需要,依照《关于为树林召镇提供供热热源的函》(达政函[2009]77号)文件精神,我厂征得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的同意,委托北京北重汽轮电机有限责任公司提供1#、2#机组供热抽汽改造方案、施工设计工作,先期改造1#至2#机组。从2010年开始相继对3#至4#机组进行供热改造。改造工作完成后,将拆除宏珠、天庆、宏顺三家供热公司供热小锅炉,并向其趸售。供热后既能降低供电煤耗,提高汽轮发电机组效率,还能满足达旗树林召镇供热市场需要,体现国有大型企业的社会责任。
二、 抽汽改造内容及运行方式:
根据市场需要,达拉特发电厂需将1#至4#330MW冷凝式汽轮机组改造成冷凝、抽汽两用式汽轮机组,即采用连通管打洞抽汽加碟阀的方式。使用的方式是:在冬天为了保证供热网蒸气,操作电动执行机构减小碟阀开度,即减少低压缸进汽量,同时也相应减少了机组的电功率;夏天不需要供热,将连通管与热网隔断,操作电动执行机构将碟阀开度开到最大,汽轮机组仍以纯冷凝工况运行。改造后的机组的最大抽气量为:400T/h,额定抽气量为:300T/h,压力为:0.35-0.55Mpa。
供热主管线为一次性建成,主管线全长为10千米,一次网的供回水压力为:1.45Mpa/0.45Mpa,供回水温度为:130/70℃,一次网的管道有一部分为架空管道直径供回水为φ1220*14/φ1220*14,其余部分为直埋式,并且加装波纹式补偿器。另外,为了与宏珠及其他几家供热公司结算热费,在主管道上加装了流量计。
运行方式:汽轮机低参数调整抽汽通过设在厂区内的一级热网加热站加热一级热网水,然后由一级热网水通过设在各热力站的二级热交换站加热二级热网水,最后由二级热网水把热量供给热用户。供热系统工艺流程为:汽轮机中低压间连通管上打洞抽汽抽汽供热蒸汽管道卧式管式换热器(汽侧)疏水泵疏水管道4号低加入口管道;一次网回水管道循环水泵循环水泵出口管道卧式管式换热器(水侧)一次网供水管道各热力站的二级热交换站循环水泵出口管道。
改造后的机组,既能满足电网公司的负荷需求又能为达拉特旗供热,同时也提高了达拉特旗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受到了地方老百姓的欢迎。
三、改造后的经济性:
目前,包头二电厂17元/吉焦而临河热电厂16元/吉焦。而通过计算我厂的水蒸气热量价格计算:
1、1kg水蒸气在0.4兆帕下、253摄氏度的情况下,所含热量为2970.68千焦/千克,当降到0.1兆帕、80摄氏度时,所含热量为334.53千焦/千克;则供热抽取的1kg水蒸汽实际热量为2636.15千焦/千克,1吨蒸汽折合成标煤量为2636.15/29271=0.09006吨,按目前我厂1-8月的平均标煤单价205元/吨计算,供热抽取的水蒸汽成本中燃煤费为18.16元/吨,折合成1吉焦为7.01元。
2、水蒸汽所含1吉焦热量应摊相关设备折旧费1.01元,人工成本0.30元,排污费0.10元。含税价为9.52元/吉焦(8.42×1.13)。
3、如果按1吉焦热量可供1.5m2,, 100万m2供热面积为70万吉焦,那么400万的供热面积计算则:280万×15.04元=4211.2万元(收入),成本费280万×8.42元=2357.6万元。
达拉特发电厂供热工程改造中热电比、热效率及其计算依据如下:
1、 热电比计算
热电比Ti=供热量/(供电量×3600千焦/千瓦时)×100%。
供热量根据北京北重汽轮机有限责任公司改造说明,采暖抽汽量为250t/h,焓值2938.8KJ/Kg,温度237.14℃,压力0.4MPa,疏水回水焓值502.4KJ/Kg。供热量=暖抽汽量X(抽汽焓值-回水焓值)=609.1GJ/h。
供电量根据北京北重汽轮机有限责任公司改造说明和内蒙古电力勘测设计院提供的达拉特发电厂抽汽供热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采暖抽汽工况时发电功率288.6MW。
热电比T=供热量/(供电量×3600千焦/千瓦时)×100%=58.6%
1、 热效率计算
未抽汽供热时的热效率,依据内蒙古电力科学院提供#2机大修后的热力试验报告发电功率在294.5MW时的热耗率为8093.7 KJ/KWh,供热前热效率η=3600千焦/千瓦时/热耗率×100%=44.5%;抽汽供热后的热效率,依据北京北重汽轮机有限责任公司改造说明,250t/h抽汽量时发电功率可达288.6MW,当时的热耗率为6965.2 KJ/KWh。 总热耗=燃料总发热量=供热量+发电热耗
供热后总热效率η=(供热量+供电量X3600千焦/千瓦时)/总热耗×100%=62.9%。供热后热效率提高18.1%。
改造后的1#至4#机组在冬季时按供热机组运行,机组利用小时可增加400小时,同时在供热这方面也有非常可观的收益,对于改造后的热电联产机组来说,既提高了发电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增加了职工的收入。
四、机组改造后产生的社会效益
热电联产具有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供热质量、增加电力供应等综合效益。热电厂的建设是城市治理大气污染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是集中供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公益性基础设施。达拉特旗是煤烟型城市,大气污染中主要是燃煤产生的SO2和烟尘分散小锅炉房排出的大气污染物多集中于城市中心和人口密集区,危害严重。
二00九年七月达拉特旗政府致函我厂为了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条件,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希望我厂能为达拉特旗集中供热,从根本上解决达拉特旗存在的供热问题,我厂接到致函后利用五个多月的时间将#1、2机组改为供热机组,当年就像达拉特旗供热,面积达到100多万m2,与此同时得到达拉特旗委旗政府的好评,到2010年10月已经完成供热首站及供热主管线工程。供热改造工程完成后,将拆除宏珠、天庆、宏顺及其余单位小锅炉房供热,分散锅炉房为48家,共52台小锅炉,并向其趸售。到2011年达拉特电厂总的供热面积为800多万平方米。
篇5
关键词:能源指标;天然气;生态防护
1 城市生态规划发展的历史背景
生态城市是人类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长期探索过程中所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理想形态。
国外对生态城市的探索起源较早,虽然我国国内的生态学思想也有较长历史,但对于生态城市的研究与实践于20世纪80年代才正式兴起,生态城市理论在我国城市发展建设中方得以推广和应用 [1]。
全球城市化的迅速扩张导致能源大量消耗,同时引发温室效应等一系列大气污染问题。以能源系统作为导向进行城市生态规划,彻底改变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才能从根部解决城市化的需要与脆弱生态环境间的矛盾。
2 能源结构调整方案
2.1 能源系统指标分析
目前天然气和太阳能是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的热门能源,此两者结合形成了五种能源系统。这些系统较复杂,涉及到不同方面的能源指标(其分类见表2.1),不便于相互比较,故针对实际情况采用ASPID法为所有标准分配权重系数,转换成一个模糊数学集合的归一化指标,即EISD(可持续发展能源指标)和GIS(可持续性一般指标)[2]。
由上表可知,各分项指标都进行了预先定义,其中经济指标优先考虑能源成本,社会指标优先考虑每户所占可再生能源份额,生态指标优先考虑能源生产过程中CO2和NOx排放量。
我国城市生态规划模式是“政府主导型”,其生态建设成本较高,因此确定能源结构调整方案,经济指标所占权重系数较高,同时保有社会指标与生态指标相同权重系数,这样计算得出的选择名单上有仅常规天然气和仅非常规天然气两种能源系统。为进一步筛选出最佳方案,还需进行可行性分析。
2.2 可行性分析
2.2.1 仅常规天然气能源系统
常规天然气是一种洁净的优质能源,具有热值高、无二次污染等特点;我国常规天然气总资源量约为38万亿m3,已探明储量占总资源量9%左右;我国常规天然气利用技术正逐步走向成熟,逐步形成统一的全国天然气骨干管网。
常规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将不断提高,把发展常规天然气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改变我国“多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2.2 仅非常规天然气能源系统
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主要成分80%—99%为甲烷气体,具有洁净、低污染特性;我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约为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5.01倍,但开发难度较大;生物天然气—沼气将污染物资源化,形成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源效益十分显著。
目前我国仅依赖非常规天然气主导能源结构是不切实际的,在形成完整、成熟技术体系,进入规模开发阶段后,非常规天然气方能改变我国能源格局。
结合两者的可行性分析,最终确定能源结构调整方案以常规天然气为重心,再辅以其它可再生能源为城市生态循环护航,与我国低碳能源中期目标的战略核心完全吻合。
3 天然气利用中的生态防护
天然气利用中的生态防护主要从生产、施工、运营此三个时期入手。
3.1 生产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践生态文明是天然气产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具体对策如下:
①提高天然气勘探开采技术,从源头控制不利影响。
②生产中提高天然气净化处理能力,减轻环境污染。
③天然气开采和净化处理中,建立环保机制。
3.2 施工期
施工期人员、机械活动最频繁,对周围环境影响最大。因此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应作为环评工作的重点,进行全面分析后采取相应措施保护。
在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阶段,根据国家、地方和行业有关标准、规范和政策合理布置管线走向;严格控制农田、林地施工场地的范围,减少耕地、林地占用面积;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带宽度,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限值,以减少裸地和土方暴露面积[3]。
3.3 运营期
运营后沿线工程扰动区域内的原有人工植被及自然植被逐渐恢复,对沿线区域景观生态环境影响相对较小,有效保护措施如下:
①根据站场布置可采取压缩机房尽量采用隔声门窗,管道和阀门用软性材料包扎等降噪措施。
②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明确管理组织结构、任务和职责,制定规范化的操作规程和事故应急预案,并建立管道系统资料档案[4]。
总之任何事物均相辅形成,若采取粗放型天然气利用方式,导致生态系统退化,将直接威胁天然气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制定合理的生态防护规范,适时开展生态恢复和环境建设,对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和天然气基础设施的安全具有双重意义。
4 结语
“十二五”期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有望继续快速增长,天然气将是21世纪消费量增长最快的能源。在其迅猛发展之时,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天然气工业建设,培育和完善天然气市场,从而实现天然气资源的可持续协调开发利用,达到经济、环境效益共赢局面。天然气在国家能源结构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为节能减排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小波 等.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14.
[2] Jovanovic.M, Turanjanin.V, Bakic.V, Pezo.M, Vucicevic.B. Sustainability estimation of energy system options that use gas and renewable resources for domestic hot water production [J].Energy,2011,36(4):2169-2175.
篇6
[关键词]江西;工业化;城镇化;生态保护;关系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2-0047-03
[作者简介]郭杰忠,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江西南昌330077)
正确认识省情,科学分析省情,是正确谋划江西发展的依据,是实现江西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关键。对江西省情的分析,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总量、人均水平来看,江西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这是省情的一个方面。但从我们的生态环境来看,江西又像发达地区,有人说江西的生态环境和欧美发达国家差不多。江西生态的各项指标处于全国前列:根据中科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江西的土地资源指数、水资源指数、水土资源匹配资源指数、生物资源指数总体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第三位,在中部6省中排第一位。江西的森林覆盖率达60.05%,居全国第二。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有9个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近几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均在80分以上,等级为优。江西水质总体良好,目前,鄱阳湖流域I-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77%。这是省情的另一个方面。因此,从省情看,我们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处理好经济快速发展与保护优美环境的关系,是我们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江西省生态环境承载的压力日益增大
近年来江西省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的问题。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城镇的盲目外延扩张、没有发挥城镇应有的功能等矛盾。由于工业化速度的加快、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1.大气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物主要为废气、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且废气治理率差。据统计,江西的废气、S02排放量依然处于上升阶段,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了重化工业时期,这是不争的事实。就拿江西这个欠发达省份来说,2006年重化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2%。重化工业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资源紧缺和环境退化的压力却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出现了“高增长、高污染”现象。工业化过程中废气及城市化进程中的交通尾气排放对环境造成影响。
2.水环境污染。江西地表水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地下水的污染主要是由于生活污水、灌溉污水。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废水排放量非常大。据了解,2007年江西废水排放总量14.13亿吨,工业废水排放量7.14亿吨,排放达标率为94.2%;生活污水排放量6.99亿吨,生活污水处理率为29.8%。生活污水排放量还在显著上升。生活污水及大多工业废水未经任何处理或者处理不达标直接排向地表水体或农田灌溉渠,地表水体污染造成地下水环境质量恶化。2007年9月,鄱阳湖水位与往年基本持平,湖区水面面积为3005平方公里,湖区的10处评价断面没有发现一二类水;三类水占6成;四类水占4成。
3.固体废物污染。2007年,全省21个城市的污水排放量6.4亿立方米,集中处理率仅为29.8%,列全国第二十七位,在中部地区排最后一位;全省70个县城污水排放量3.1亿立方米,集中处理率仅为2.4%。全省垃圾清运量253.9万吨,无害化处理率为70%,列全国第十八位;县城的垃圾处理率仅为12.1%。城市污水和垃圾的处理率低,对城市环境已带来了不利影响。目前,全省已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共13座,其中7个设区市建有10座,县市只有井冈山市建有1座,庐山2座。《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这是首份绿色GDP核算报告)表明,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亿元,占总成本的42.9%;固体废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57.4亿元,占总成本的1.2%。从几年的情况看,环境污染程度还没有完全得到控制。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这只是冰山一角”。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重要部分都没有涉及。
环境污染,城市污水和垃圾的处理率低,对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退化,城镇化使生态容量的减少,加上环保设施建设的滞后,对江西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威胁。
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江西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从世界发展的过程来看,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生态破坏一点,环境污染一点,是必然的,等到发展起来了,有了钱,再回过头来治理环境。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英国、日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国内一些发展快的地区也是走的这么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据我们了解,省内有这种想法的人虽然不是普遍,但也不是少数。还有的地方领导用这个观点作为自己不重视环境保护、不重视生态保护的托词。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如果进入这一误区,我们的发展将陷入一个危险境地。
二、正确处理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认识到发展的环境压力,并不是要减缓我们的发展速度,那种认为只有经济零增长才能保护环境的观点早已被现代文明的生动实践所抛弃。认识到这一点,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更加注重推进新型工业化,处理好工业废气、污水和废物的排放问题。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进程。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这是不可跨越的。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江西堀起的新跨越,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做大经济总量、增强经济实力,这是我们当前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具体思路是:
首先,要把实现经济跨越与环境跨越统一起来
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等人发现,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环境污染程度随着人均GDP、人均收入的增长呈倒u字型关系,从而提出了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即在工业化开始时,环境污染随着经济发展、人均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会出现拐点。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人均收入继续增长,污染程度逐步减轻,环境质量逐步好转。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这
个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好转的拐点,多数国家在人均GDP3000-5000美元之间。江西省生态环境优美,水资源丰富,人均水资源达到3000多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环境自净能力较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出的“三个坚决不搞”、“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有了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的理念,使全省在近几年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同时,生态环境还有所改善,生态环境的优势进一步发挥,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江西省的森林覆盖率就不断提升。从全省的情况看,把生态环境好转的拐点前移至人均GDPl000-2000美元之间,以实现环境发展的跨越,实现经济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其次,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统一起来
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决策,要求按照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生态化的理念,规划鄱阳湖及周边地区乃至全省生态经济的发展,实现“生态立省”与“加快发展”有机统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鄱阳湖为核心,以环鄱阳湖经济圈及鄱阳湖流域的生态保护为基础,经济发展为支撑,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为一体的生态经济建设区。这个区,是一个生态经济区,也是生态文明示范区,更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的功能区。因而,这个区具有生态经济的明显特征: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修复的能力。只要我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开发利用不过度、不过分、不超过它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阈值,自然生态系统就可以自我再生、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而且,这种自调节能力不仅不会因为我们的合理开发而减弱,反而会因为在开发中得到保护、得到提升而具有递增性,生态的承载力、自调节能力会越来越强,人与自然的协调性会越来越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会越来越和谐,这说明生态可开发、可利用、可转化为经济价值,而生态本身不会退化和破坏,这就是生态经济。因此,都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要按照国家关于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要求,对鄱阳湖地区的生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利用中得到更好的保护,统筹考虑经济区内的环境保护、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土地利用及城镇化格局,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实现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机统一。
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一要明确定位、做好规划;二要深化研究、形成合力;三要项目推动、分步实施;四要整体推进、坚持不懈。从现在做起,从能够做好的工作做起,朝着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列为国家级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经济区、功能区的目标努力,把这个经济区建设成为江西具有重大影响和带动、辐射作用的生态经济圈,成为江西崛起的经济支撑点。
第三,把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统一起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是其重要动力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展工业、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结合我国国情的战略选择,也是解决传统工业化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现代化是一个充满悖论特征的过程。在人类享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物质财富的时候,也逐渐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和难题,尤其是进人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由于对科学技术运用不当和控制失调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最明显的表现是对自然的过度开发、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所引发的生态危机。如果工业文明只追求生产的增值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则必然引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一系列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必须建设生态文明,重视社会的整体利益及长远利益,实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发展。当然,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排除发展工业。但是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必须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之达到高度的统一,从而实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相统一。
三、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坚定不移地保护好生态环境
1.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环保优先,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本身是地区发展的名片,又能通过“绿色招商”,促进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全面发展。
2.以生态经济模式,实现经济运行生态化。生态经济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与回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进行经济生态化模式的有益探索,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与加快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共生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
3.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有较强辐射力和超前性的环境基础工程。要强化城市环境设施建设和管理,城市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要求加大公共政策管理力度和投资。城市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要求市政扩大环保基础设施和服务,如卫生设施、垃圾的收集和分类等。若不能恰当处理城市发展的环境问题,将带来社会、环境和经济弊病,造成城市贫民区的扩展。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加强环境管理,严格控制城市“三废”排放量和噪声、热污染等,对城市饮用水源要超前保护,避免“先污染后治理”。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鼓励城市垃圾减量和回收利用,同时要重视科学技术在环境问题的治理及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城市的发展要体现新型的城市化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特别是节约型社会和环保的要求。推行清洁生产,走循环经济之路。把减排作为环保的中心工作。通过环保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4.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能源消耗。首先,加强工业工艺技术改造,走现代化、集约化和商效化发展之路,优化技术装备结构以及节能目标,必须充分体现规模效益和强化节能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切实转变发展理念,从传统高滑耗、高排放型发展模式向减量化发展,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代价来发展经济,由单纯性经济向循环型经济发展,牢固树立资源危机意识,将“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开环式经济流程,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资源化”的闭环式经济流程,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在建设、经营和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循环和产品先进性关系。同时,还要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追求物质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再生,追求废弃物最大限度的减量化、资源化,以及产业的链网化。另一方面要加大环保产业在GDP中的贡献率和利润率,使环保产业真正成为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篇7
关键词:生态城市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生态城市”是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首先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概念。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工业化的深入发展,诸如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音污染;城市的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城市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宅短缺、土地紧张,以及城市的风景旅游资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统一,就成为国内外城市建设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城市之间竞争的焦点,许多城市纷纷加快了城市转型发展的步伐,把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
近年来,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成为国内外的热点话题。曾芳芳介绍了国内外“生态城市”的研究背景以及中外学者对其内涵的认识,重点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研究理论,并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在生态城市评估方面的不足,为后期的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李文君等以西安市为例,对西安市生态城市建设进行分析,为以后具体的生态城市的建设研究提供了借鉴等。
商洛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之一,加强对商洛生态环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商洛市为研究对象,结合商洛市城市建设实际,构建商洛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商洛市生态城市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打造中国西部最美的山水园林城市规划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一、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
(一)生态城市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文指标选取主要是通过频度统计方法,参考关于生态城市评价的相关研究论文中的指标体系,结合商洛城市建设的实际,坚持科学合理、针对陛强,反映生态城市发展本质的指标作为商洛市生态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评价,具体指标体系构建详见表1。
(二)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
指标体系所用原始数据来源于《商洛市统计年鉴》(2007-2016),城市环境质量报告书、统计公报、政府部门的调研数据等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书籍、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
本文拟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对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子系统39个指标进行分析确定权重,综合评价商洛市生态城市发展水平。
二、商洛市生态城市建设水平的实证分析
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到经济、社会、人口、科技、资源与环境等子系统组成的时空尺度高度耦合的复杂动态开放巨系统的系统工程。因此,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当中,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充分考虑生态城市的自身特点,不仅关注生态城市的整体发展,还要关注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子系统在“关系”上的协调。文章从经济、社会与环境三个子系统方面入手,通过SPSS19.0对这39个指标10年来的各具体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影响生态城市发展的因子,更好地为商洛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一)经济子系统生态化建设水平的影响因素
对经济子系统的12个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两个主成分F1、F2,由表2分析可以看出各指标与各主成分之间的相关程度。
第一主成分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等指标相关程度较高,均达75%以上,且都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主要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F1中尤其是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相关程度高达97%以上,说明这几个指标在反映商洛经济发展水平上,对其影响更大。
第二主成分主要与GDP增长率、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增长率、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指标相比第一主成分指标,相关程度所占百分比较低,但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又不可忽视。
经济被视为一个城市、区域、乃至国家发展的“硬实力”,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建设生态城市的同时,要统筹好影响经济发展的基础指标和潜在影响力指标因子,才能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发展基础和动力。
(二)社会子系统生态化建设水平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社会子系统15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三个主成分F1、F2、F3,由表3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F1)与人均保险费、在校大学生人数、城市化水平、卫生技术人员、医院床位数等指标相关程度较高,其相关程度都在90%以上,这些指标既是对城市功能建设、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成绩的反映,同时也是影响社会生态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商洛市生态城市建设中社会子系统生态化的发展要对上述指标不断优化和升,有利于商洛生态城市的总体建设。
与第二主成分(F2)相关程度较高的指标有:城镇恩格尔系数、农村恩格尔系数、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等指标,主要反映了商洛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社保障水平,这是对第一主成分的有力补充,其发展程度必然对社会生态化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主成分(F3)主要是常住人口、人均生活用水量、授权专利数指标,其中关于人口的发展又是对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等方面都起着巨大的影响。较多的人口可以为区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但是过多的人口也会对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压力。所以,可以将第三主成分解释为人口质量与数量对商洛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
(三)环境子系统生态化建设水平的影响因素
由表4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F1)与废气治理设施处置能力、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等指标其相关程度达到75%以上,这些指标主要说明工业三废的处理水平及环境质量状况。同时说明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应重点放在工业三废的处理方面,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第二主成分(F2)与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人均水资源量等指标有较大的相关性,说明商洛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对水资源的保护及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程度。
第三主成分(F3)与全年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等指标有关,主要反映了城市环境治理后的天气状况。通过分析说明,商洛生态化城市建设中对环境的保护不仅要注重工业三废的处理,同时还要兼顾水环境污染和空气污染保护防治,进而使商洛环境质量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三、结论
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经济、社会与环境系统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生态城市建设涉及到各个方面,商洛市生态城市建设不仅要注重整体发展水平,还要重视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商洛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步伐,促进商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通过经济子系统12个指标主成分分析得出: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经济生态化要把重点放在与第一主成分相关程度较高的指标(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方面,主要反映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但由于商洛地处秦岭腹地,自然环境复杂,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因此在生态城市化建设中应不断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大力发展特色区域经济,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商洛经济生态化建设步伐。但与第二主成分相关的指标也不容忽视。
篇8
[基金项目]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科技进步对广东省经济―环境协调性的影响机制研究”(2011B070400015);2011年度中山大学川基金博士生重要创新项目。
[作者简介]舒元(1949― ),男,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国际商学院院长,从事西方经济学和增长经济学研究;黄亮雄(1985― ),男,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环境经济学和增长经济学研究。
①数据根据《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整理而得。
②数据根据《2009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整理而得。
③下文简称为环境污染资源损失。
第27卷第3期2012年5月审计与经济研究JOURNAL OF AUDIT & ECONOMICSVol.27, No. 3May, 2012
[摘要]测量环境污染损失和资源损耗的经济价值(环境污染资源损失)是制定环境资源政策的关键。为此,沿用世界银行2011年的方法测量了我国30个省区2004―2009年的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分析了它的区域分布特点并验证了其外溢效应的存在性。结果表明,我国省区间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存在显著的正外溢效应。这种效应在空间上表现为损失程度相近的省区彼此集聚,在政策举措上表现为省区的环境资源政策行为相互模仿。这种外溢效应主要源于东部省区内部;其次源于中部与西部跨区之间;另外在中部省区内部以及东部与中部跨区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正外溢效应。
[关键词]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环境污染资源外溢效应;地区环境污染;省区环境污染;环境资源问题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833(2012)03008611
一、 引言
我国近3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壮丽画卷背后,环境资源问题令人担忧。据国家的信息,2009年我国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严重。大气污染方面,在开展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全国612个县级及以上城市中,仅4.2%的城市达到一级标准。监测的488个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市(县)高达258个,占52.9%。水污染方面,203条河流408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Ⅲ类以下水质的断面比例仍高达42.7%。26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Ⅲ类以下水质的有20个,占76.9%①。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开采愈发依赖,2009年全国天然气的开采量为851.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1.9%;煤炭开采量为30.5亿吨,比上年增长16.4%②。可见,环境资源问题不容忽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及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要衡量经济、环境与资源三者的关系;就要研究经济的增长带来了多少环境污染损失,损耗了多少资源,也就是需要测量地区环境污染带来的损失和资源损耗的程度③。只有合理地测量出地区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程度,才能使人们认识到环境资源问题的严重程度并验证环境资源政策的有效性,同时能为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信息支持。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的测量是衡量地区环境经济体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对其测量有非货币评价和货币评价两种评价模式。非货币评价模式试图建立一个多维、多层次的指标体系,对环境资源的多个截面或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如1999年出版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1]。但这种衡量体系容易出现指标信息覆盖不全或指标间信息重叠两个问题。货币评价模式就是对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失、生产带来的资源损耗统一以货币的形式表示。这种模式通用性比较好,评价结果简明易懂。目前无论官方机构还是个人的研究多采用这种模式。这种评价模式在我国的应用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过孝民和张惠勤在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应用这种评价模式估算了全国范围内的环境污染损失,指出1981―1985年间平均每年损失为380亿元,占1983年GNP的6.75%[2]。这项研究不但具有开创性,而且它使用的方法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后来被许多研究者沿用。夏光和赵毅红估算了我国1992年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估值约为986.1亿元,占当年GNP的4.04%[3]。郑易生等估算的我国1993年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为1084.1亿元,占当年GNP的3%以上[4]。世界银行的估算结果令人吃惊,它指出1995年我国大气与水污染的损失占当年GDP的比重高达8%[5]。进入21世纪,国家环保总局和统计局对2004年我国绿色GDP作了详尽的核算,指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占当年GDP的1.80%[6]。世界银行再次关注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经过估算后指出,2003年我国大气污染所造成的健康损失占GDP的3.8%[7]。
上述的估算虽科学严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且深刻揭示了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的严峻现状,但仍存在两点不足:(1)除了对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测算之外,其余研究则仅局限于对环境污染的损失进行估算,而忽视了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损耗。事实上,自然资源诸如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及森林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或者再生周期较长,对其过度开发而取得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同时,环境问题与资源问题是密不可分的。可见,测量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同样重要。(2)很多研究仅估计了全国数据,而缺失对我国分地区的研究,例如对省区层面的研究。我国区域差异巨大,如果把估算细致到省区层面,将对制定地区政策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综合环境污染损失和资源损耗,把分析区域细致到省区层面,并参考世界银行2011年报告The Changing Wealth of Nations的方法,测算了我国30个省(市,区)2004―2009年的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分析了其区域分布特点。
地区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可看作是该地区环境资源政策的体现。而我国省区政策的制定往往植根于省区的相互影响之中。那么,省区间的政策举措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相互模仿,还是相互对立?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探讨省区间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外溢效应(Spillover effect)。若不存在外溢效应,则省区间的政策举措是相互独立的;若存在正的外溢效应,省区间表现为相互模仿的政策互动;若存在负的外溢效应,省区间表现出相互对立的政策互动。科学地验证外溢效应的存在性并辨别其方向,有助于深刻了解我国区域关系,妥善处理好区域问题。这也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
本文如下部分的结构安排:第二部分阐述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的测量方法;第三部分针对测量的结果进行区域分布分析;第四五部分为实证部分,验证我国省区间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的外溢效应;第六部分为结论。
二、 测量方法
本文在参考了Hamilton、Clemens和世界银行2002年方法的基础上,主要使用了世界银行2011年报告所使用的测量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程度的方法,这种方法也是一种货币评价模式方法[810]。相比于庞杂的评价体系,这种方法操作性更强,且较易拓展到省区层面。本文沿用该种方法,把环境资源损失分为自然资源损耗、二氧化碳排放的破坏与对环境破坏的治理投入三部分,具体核算可由以下公式表达:
DAM=∑Ri+CD+GE(1)
其中,DAM为环境污染资源损失,Ri为各项资源的损耗,CD为二氧化碳排放的破坏,GE为对环境破坏的治理投入。
各项资源损耗包括能源损耗、矿产损耗和森林损耗。各损耗=PV(利润以4%进行折旧)/T。其中,T为资源的寿命,PV为现值。T的选取因资源的不同而不同,但大部分资源的寿命都集中在20年―30年,故世界银行的评价有选择T=20[11],也有选择T=25[8],但本文选取T=25。
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都是非再生资源,其中能源资源一般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而矿产资源包括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有关其利润,本文选取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和煤炭开采业的利润总额来表示能源资源的利润;选取黑色金属采矿业和有色金属采矿业的利润总额来表示矿产资源的利润。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普查年鉴》。
至于森林财富,包括木材资源和非木材资源,但一般认为森林产品的利润率介于耕地和草地之间,而耕地的利润率大约为30%,草地产品的利润率大概是45%[8,12]。因此,本文选取35%,也就是说,森林利润是林业总产值的35%。另外,森林是可再生资源,每年大约有10%的森林可以再生,于是用原利润率减去再生率,可得森林资源损害等于林业总产值的25%。林业总产值的数据来源于各期《中国农业年鉴》。
二氧化碳的破坏(CD)=排放量(吨)×20美元(以2005年为基年折算成人民币为163.83元)[13]。至于各省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算法,可参看杜立民的做法,主要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4]。
对环境破坏的治理投入(GE),采用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环境污染治理总额包括工业污染源投资、建设项目环保投资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三项,这三项数据主要来源于各期《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大部分省区在2004年以前都没有公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数据,所以本文的测量年限为2004―2009年。。
三、 环境资源损失的区域分布
使用上节论述的方法,本节测算出我国30个省(市,区)2004―2009年的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限于数据的获得,这里不包括自治区。所有数据都使用GDP缩减指数进行平减,以2000年为基期。,并分析其在我国的区域分布。
2004―2009年,我国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愈加严重。如图1所示,2004年全国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为771.58元30个省区的平均,下同。,2009年上升到1422.00元,年均增长10.7%,高于同期全国人均GDP年均9.5%的增长率。也就是说,环境污染资源损失占GDP的比重将越来越高。事实上,2004年全国环境污染资源损失占GDP的比重为6.7%,2009年上升为7.2%相比于《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我们的结果高出约两个百分点,因为前者没有计算自然资源的损耗。,环境资源问题令人担忧。分区域来看,这六年来,东部的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东中西部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6%、12.9%和11.6%。可见,近年来,中西部对环境资源的索取程度愈渐追上东部地区,这与各地区的发展模式有关。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凭借着地理优势以及低廉的劳动力,选择制造业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如长三角和珠三角模式。这种模式符合比较优势原理,使得企业拥有自生能力,进而适应市场要求[15]。经过30年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初见成效,虽然对经济发展环境的破坏在加强,但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却有所降低。中西部省区虽然没有东部省区的地理优势,也缺乏较好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但却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自然资源越发成为稀缺资源,价格不断推高。在“标尺竞争”下,自身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省区,着力追赶东部省区,从而更关注于短期内对GDP增长有显著贡献的自然资源开采项目,而忽视开采自然资源对环境的破坏,这样就造成中西部省区的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增长愈快。
以泰尔指数泰尔指数Teil=∑{(gi/G)*ln[(gi /pi)/(G/P)]},其中gi为i地区的变量、pi为i地区的人口、G为全国变量、P为全国总人口。来反映我国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的区域差异。如图2所示,2004―2007年泰尔指数由8.7%下降到8.3%,这是由于基数较大的东部,损失增长率放缓,中西部地区则增长迅速,局域差距缓慢下降。但2008年较为特别,泰尔指数大幅增长到11.0%,2009年又回落到8.7%,与2004年相当。也就是说,除了2008年之外,我国的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区域差异基本稳定。
图3我国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的区域分布(单位:元)
图3使用分位数来反映我国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的区域分布。对比2004年与2009年可知,省区的集团间变化较少,特别是处于第一和第二集团(50%与75%百分位以后)的省区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仅是广东与海南由2004年的第二集团下降到2009年的第三集团(25%至50%百分位之间的省区),与此同时,陕西与福建由2004年的第三集团上升到2009年的第二集团。第一和第二集团大部分是沿海省区或是内陆拥有国际边界的省区,第三和第四集团省区则大部分是内陆省份。这样就形成了外圈套内圈的分布格局,其中,外圈是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较高的第一和第二集团省区,内圈则是损失较低的第三和第四集团省区。如此的区域分布与区域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有较强的联系。第一集团的省区多集中于与河北和内蒙古交界的省区,这些省区有的是能源或资源大省,如内蒙古和山西均是煤炭大省;有的是重工业基地,如河北和辽宁,这些省区一方面对资源索取较多,另一方面对环境污染也较重。第二集团多集中于沿海省区,也包括资源大省新疆和重工业基地黑龙江与吉林。沿海地区经济规模较大,对环境的破坏也较大。特别地,北京、上海与天津这3个直辖市六年来都处于第一集团。三市辖区面积小,环境承载力有限,但由于其地位特殊,过去发展了不少重工业产业,如上海的宝钢等,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值得深究。不过,现在三市的排名已有所下降,同时损失的增长速度较慢,分别为3.4%,3.5%与3.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市的环境相对改善。
四、 实证方法
(一) 计量方法
上节的分析指出我国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的区域分布呈集聚状态:沿海省区与拥有国际边界的省区构成的第一和第二集团形成外圈,中部与西南部的内陆省区构成的第三和第四集团形成内圈。这体现出地区经济地理行为间的空间依赖性。真实的空间依赖性反映了现实中存在的空间交互作用(Spatial Interaction Effects),比如区域经济要素的流动、创新的扩散、技术溢出等。本文就是要构造计量模型来识别省区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的空间依赖性。
在现实的经济地理研究中,许多涉及地理空间的数据普遍存在空间依赖性,例如一般认为空间上离的近的变量之间比在空间上离的远的变量之间具有更加密切的关系[16]。传统的统计与计量理论忽视了这种空间依赖性,其统计与计量分析的结果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17]。空间计量分析为这种研究打开了一扇窗。空间依赖性可以用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SLM)与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SEM)两种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刻画[18]。
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SLM)的表达式为:
y=ρWy+Xβ+ε(2)
其中,参数β反映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W为空间加权矩阵;空间滞后因变量Wy是一个内生变量,反映了空间距离对区域行为的作用;参数ρ衡量了样本观察值中的空间依赖作用,即相邻地区的观察值y对本地区观察值y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由于SLM模型与时间序列中自回归模型相类似,因此SLM也被称作空间自回归模型(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SAR)。特别地,SLM常用于讨论各变量在地区间是否有扩散现象(外溢效应)。本文也将检验我国省区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方程是否适用该模型。
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SEM)的数学表达式为:
Y=Xβ+ε(其中,ε=λWε+μ)(3)
式中,ε为随机误差项向量,λ为n×1阶的截面因变量向量的空间误差系数,μ为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向量。SEM中参数β反映了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影响。SEM的空间依赖作用存在于扰动误差项之中,λ度量了邻近地区关于因变量的误差冲击对本地区观察值的影响程度。鉴于SEM模型与时间序列中的序列相关问题类似,因此被称为空间自相关模型(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odel,SAC)。
(二) 空间加权矩阵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引入空间加权矩阵来表达空间相互作用。空间加权矩阵W为一个n×n的对称矩阵,其对角线上的元素Wii被设为0,而Wij表示区域i和区域j在空间上相连接的原因。其权数的设定一般有两种规则:地理位置规则与空间距离规则。本文涉及的权数均采用这两种规则。地理位置规则使用Rook邻近空间加权矩阵(Wr),即当两个地区拥有共同边界时,wij=1,而当两个地区没有共同的边界时,wij=0为了避免“单个岛屿效应”,设定海南省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共同边界。。空间距离规则采用K值最邻近空间矩阵(Wk),具体为给定空间单元周围选择最邻近K个地区的权数为1,其余为0,一般地,K=4[19]。为了减少或消除区域间的外在影响,权值矩阵被标准化w*ij=wij/∑nj=1wij,从而使行元素之和为1。
五、 外溢效应的实证结果
(一) 数据描述
本节所使用的数据是2004―2009年30个省区各年的横截面数据,使用逐年回归的方法进行分析。本节的实证步骤如下:首先是数据描述,其次进行SLM与SEM检验判别,最后得出回归结果并作时间比较。
因变量为上文测量的各省区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dam)。自变量方面,除了Wy或Wε,其余控制变量主要源于Grossman和Krueger的环境三效应模型[20],该模型经过Antweiler 等建立数理模型验证[21]。他们将影响环境的因素分为三种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规模效应是指经济规模的增大,影响到环境污染资源的损失,用真实人均GDP及其平方项来反映。这些最早见于Grossman和Kruger的EKC假说[20]。后来,Copeland和Taylor为EKC假说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数理推导,并研究了南北贸易环境的关系,揭示了高收入地区选择强的环境保护措施的原因[22]。结构效应是指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的变化,这里使用第二产业占GDP比重(we2)来反映。技术效应是指因为技术的进步致使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的改变,这里使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的人员数量(rd)表示。另外,使用对外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ti)来捕捉污染产生的效应。为了反映政府保护环境的努力程度,本文采用类似于曾文慧提出的水污染有效征收率(Effective Levy Rate,EL),以总排污费除以未达标工业废水排放量来度量[23]。
综合各变量,以2009年为例,对其进行简要的数据描述,如表1所示。
(二) 实证结果
判断地区间空间相关性是否存在以及SLM和SEM哪个模型更恰当,一般可通过包括Morans I检验、两个拉格朗日乘数(Lagrange Multiplier)检验,LMLAG、LMERR及其稳健(Robust)的RLMERR、RLMLAG)等检验来实现。表2(见下页)列示了使用2009年省区数据进行的几项检验。
Morans I检验,无论是Wr还是Wk加权矩阵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我国各地区人均环境资源损失的分布出现了空间上的聚集现象,即具有人均较高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的地区相互临近,而具有较低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的地区也相互临近。
尽管Morans I统计量表明我国省区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的空间自相关作用是显著的,但是该统计量不能显示出高损失地区或低损失地区集聚的具体情况。我们使用Moran散点图来揭示这一现象。
Moran散点图以每个地区观测值的离差为横坐标,以其空间滞后值为纵坐标,四个不同的象限分别对应四种不同的局部空间相关关系。如图4(见下页)所示,以Wk权重为例,位于第一象限即HH(HighHigh)型地区以及第三象限即LL型(LowLow)地区的省区居多,导致拟合线的斜率为正。其中,第一象限包括内蒙古、黑龙江、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宁夏、山西、山东、江苏、浙江和上海,这些省区本身具有较大的损失值,并且其附近的地区也具有较大的损失值。HH型地区和LL型地区表示地区间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且空间实体呈现空间集聚。
图4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Moran散点图(2009年)
至于SLM与SEM的选择,Anselin和Florax提出了如下判别准则:如果在空间依赖性的检验中发现LM(lag)较之LM(error)在统计上更加显著,且RLM(lag)显著而RLM(error)不显著,则可以断定适合的模型是SLM;相反,如果LM(error)比LM(lag)在统计上更加显著,且RLM(error)显著而RLM(lag)不显著,则可以断定SEM是恰当的模型。
从表2(见下页)可知,Wr加权矩阵中,LM(lag)检验显著而LM(error)检验不显著,因此选择SLM;Wk加权矩阵中,LM(lag)与LM(error)检验显著,但RLM(lag)检验显著而RLM(error)检验不显著,因此也选择SLM。那么,两个加权矩阵的空间回归模型均使用SLM。于是,回归模型设定为:
dam=β0+ρW・dam+β1pgdp+β2pgap2+β3we2+β4rd+β5ti+β6el+ε(4)
正是由于选择了SLM,(4)式可考察省区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的外溢效应。式中ρ的符号决定了外溢效应的方向,其大小决定了效应的大小。若ρ=0,则不存在外溢效应,此时省区间的政策举措是相互独立的;若ρ>0,则存在正的外溢效应,此时省区间表现为相互模仿的政策互动或称政策互补;若ρ<0,则存在负的外溢效应,此时区间表现为差异化的政策互动或称之为政策替代。
空间计量模型存在自变量的内生性,这类模型的估计如果仍采用OLS,系数估计值会有偏或者无效,因此需要通过IV、ML或GLS、GMM等其他方法来进行估计。Anselin建议采用极大似然法估计[18]。另外,针对扰动项方差的设定不同,LeSage和Peace以贝叶斯的视角拓展了空间计量模型,并使用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方法进行估计[25]。这里,我们使用两种空间加权矩阵,使用ML与MCMC两种方法分别估计各年的情况,其中2009年的回归结果见表3(见下页)所示表3只列示了2009年的回归结果,其余年份的结果可向作者索取。。
表3使用了两种空间加权矩阵和两种回归方法,共四个方程来验证我国省区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的外溢效应使用修正拟合优度(Rbar^2)和最大似然值(ll)来判别,应选择方程(4)。,结果都显示ρ值显著为正,即存在正的外溢效应。这种效应在空间上,表现为相近损失水平的省区集聚在一起,于是就形成了图3所示的我国省区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外圈套内圈的空间分布,其中外圈是人均损失较大的沿海省区与拥有国际边界的省区,内圈是人均损失较小的内陆省区。在政策举措上,正的外溢效应表现为省区的环境资源政策行为相互模仿。那么,一省区采用减小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的措施,其临近的省区也相应采取减小损失的措施。这样的现象与Huang等的榜样效应如出一辙[26]。
考察外溢效应的时间变动趋势。如图5所示,四个方程度量的ρ值都具有相仿的时间变动趋势。图中ML的估计值比MCMC的估计值大。LeSage指出ML与MCMC的估计差异在于模型的异方差大小[27]。空间加权矩阵Wk的ρ值大于Wr的ρ值,源于Wk赋予最近的4个省区的权数为1,而Wr则是赋予邻近省区的权数为1,而我国各省区平均拥有4.23个邻近省区。这样,最近4个省区的平均距离小于邻近省区指省区间的质心距离。。某省与其最近4个省区的紧密程度大于邻近省区时,其对最近4个省区的影响也与其邻近省区的影响相当。在时间变动上,2006年,ρ值达到峰值,其余Wk的ρ值较为稳定,ML估计一般在0.5的水平,MCMC估计一般在0.4水平。而Wr的ρ值在2008年有个明显的低谷,但ML估计基本维持在0.3,MCMC估计基本维持在0.2的水平。正是由于省区的正外溢效应普遍存在,省区间的环境资源政策相互模仿,导致我国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的区域差异较为稳定,这点又与图2泰尔指数反映的结果相互印证。
控制变量方面,真实人均GDP的系数显著为正,其二次项的系数虽符号为负,但不显著,即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的EKC假说不成立,而是与真实人均GDP呈斜率为正的线性关系。以方程(4)为例,真实人均GDP每增长1万元,人均环境资源损失增加567.34元。按现行的经济增长模式,新增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约占新增GDP的5.7%,再次说明了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的严峻性。结构效应中的二产占GDP比重(we2)虽然系数符号为正,但不显著,即二产比重的增加没有显著加大环境资源的损失。观察图3可知,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较高的省区,二产比重较高(如:山东、河北生产排污较为严重),但诸如山西、内蒙古等资源大省对资源的损耗较多,然二产比重不大,因此综合起来看,结构效应对二产比重的影响不显著。再者,对外依存度(ti)的系数不显著,表明污染天堂效应在我国不成立。而环保努力程度(el)的系数仅在方程(4)中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我国的环保效果不是很突出。捕捉技术效应的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人员当量(rd)的系数显著为负,即技术进步能降低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全时人员当量每增加1单位,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降低0.004元。控制变量中三种效应的验证说明,当经济规模扩大的同时降低对环境资源的负荷需要靠技术进步。因而,加大研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也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分地区比较外溢效应的情况。由于以Wk刻画空间相互作用,使用ML估计的效果较好,于是采用方程(4)对分地区进行检验MCMC的估计结果与ML一致,并不影响区域比较的属性。,结果由表4显示。从东中西三地区来看,东部省区内部的外溢效应显著为正,且系数较大,除了2008年外,ρ值都基本维持在0.8,比全国估计得出的表3的方程(4)大。与此同时,2004―2007年,中部的ρ值显著为正,此时中部省区内部也存在正外溢效应,但系数却比全国样本的小,而且2008―2009年的系数不显著,此时中部省区内部不存在外溢效应。西部的ρ值大多不显著,甚至在2005年和2006年显著为负,即在区域分布上,人均环境资源损失相当的省区会离散;在政策举措上,地区的行为恰好相反,某省区采用减少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的措施,其临近的省区反而采用增大损失的措施。Huang等将这种效应称为转移效应。综合三地区来看,全国层面存在的正的外溢效应主要源于东部地区内部。在地区间竞争下,各省区追逐GDP的热情世界罕见[28],但短期内使GDP快速增长的措施,往往都是相仿的,如地方政府会选择大力发展二产、重视一产、忽视三产[29];地方政府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而忽视教育投资[30]。这种竞争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尤为激烈[31]。
再分析地区间的交互作用。东中部和中西部的ρ值显著为正,且中西部的值较大,那么中部与西部之间在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的外溢效应强于东部与中部之间。东部与中部地区无论是在地理,还是在经济方面的差异都相对强于中部与西部之间的差异。地区间竞争,确定政绩的好坏,通常以实力相当的省区作对比。这样,某省区只会关心与其相仿的省区,即该省区对与其实力相当且临近的省区政策作出较快反应,但对与其差异很大的省区的反应就较为缓慢,甚至不作出反应,这样中部与西部省区间的外溢效应就强于东部与中部间的外溢效应。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性小于跨区间,其竞争激烈程度也高于跨区间省份的竞争,跨区的东中部和中西部的外溢效应强度均低于东部内部。另外,东西部的外溢效应不显著,东部与西部的交互作用不明显。这是由于一方面,西部省区离发达地区太远,发达地区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力度有限,其影响范围不足以辐射到西部地区;另一方面,西部与东部差异大,并不是彼此竞争的对象,二者相互影响较少。
六、 结论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环境资源问题尤为重要。因此,如何合理地测量我国各省区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程度并分析其特征便成为了制定环境资源政策必先认真对待的问题。本文沿用2011年世界银行对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的货币评价模式,测量了我国30个省区2004―2009年的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分析了它的区域分布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验证了我国省区间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外溢效应的存在性,其结果表明:
第一,2004―2009年,我国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愈加严重,其年均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这其中中西部较快。由于东部基数较大,中部与西部的差距拉大,故总体上我国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的区域差异基本稳定。在区域分布上,形成了损失严重的外圈套损失较小的内圈这一格局,外圈是东部沿海省区以及拥有国际边界的北方省区,内圈是中西部内陆省区。
第二,针对损失的区域分布特点,本文使用了空间计量回归的方法,验证了我国省区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存在正的外溢效应。这种效应在空间上表现为相近损失水平的省区集聚在一起;在政策举措上,表现为省区的环境资源政策行为相互模仿。从分地区来看,这种效应主要源于东部省区内部;从跨区域交互影响来看,这种效应主要源于中部与西部之间及东部与中部之间,且前者的外溢效应为大。
我国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的区域分布特点及存在的正外溢效应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我国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要妥善处理好区域问题。我国省区间的环境资源政策具有相互模仿的特征,那么确立榜样地区,使其发挥示范作用,就能产生连锁效应。同时,这种模仿特征更多地归根于地区竞争,因此通过制度创新使得地方政府从竞争走向竞合是解决地区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过孝民,张慧勤.公元2000年中国环境预测与对策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3]夏光,赵毅红.中国环境污染损失的经济计量与研究[J].管理世界,1995(6):198205.
[4]郑易生,钱薏红,王世汶,李玉浸.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1993年[J].生态经济,1997(6):614.
[5]World Bank.China s environment in the new century: clear water, blue skies[R]. World Bank,1997.
[6]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R].国家统计局,2006.
[7]World Bank. Cost of pollution in China[R]. World Bank,2007.
[8]World Bank .The changing wealth of nations[R]. World Bank,2011.
[9]Hamilton K, Clemens M. Genuine savings rat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9(13) : 333356.
[10]Word Bank. Manual for calculating adjusted net savings[R]. World Bank,2002.
[11]World Bank. Expanding the measure of wealth: indicators of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 World Bank,1997.
[12]World Bank. Where Is the wealth of nations?Measuring capital for the 21st century[R]. World Bank,2006.
[13]Fankhauser.S. The economic costs of global warming damage: asurvey[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1994(4):301309.
[14]杜立民.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的研究[J].南方经济,2010(11):2033.
[15]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3(7):2128.
[16]Anselin L,Getis A. Spatial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J]. Ann. Regional Science,1992,7(2):1933.
[17]Anselin L,Griffith D A.Do spatial effects really matter in regression analysis?[J]. Papers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88,65(1):1134.
[18]Anselin L. 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s and models[M]. The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88.
[19]Anselin L. Geoda 0.9 users guide[R].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Consumer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Illinois,2003.
[20]Grossman G M,Krueger A B.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M]. Cambridge : The MIT Press,1993.
[21]Antweiler W, Copeland B, Taylor S. 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 (4) :877 908.
[22]Copeland B,Taylor S. 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09 (3):755787.
[23]曾文慧.流域越界污染规制:对中国跨省水污染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8(2):447464.
[24]Anselin L,Florax R J. Small sample properties of tests for spatial dependence in regression models: some further results[J]. New Directions in Spatial Econometrics,1995,15(1): 2174.
[25]LeSage J P,Pace R K.Introducion to spatial econometrics[M]. New York:Taylor and Francis,2009.
[26]Huang L X, Zhang L,Shu Y. Pollution spillover in developed regions in China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dustrial SO2 emission[J]. Energy Procedia,2011,24(5) :10081013.
[27]LeSage J P.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patial econometrics[M]. University of Toledo :Department of Econmoics,1999.
[28]周黎安,李宏彬,陈烨.相对绩效考核:中国地方官员晋升机制的一项经验研究[J].经济学报,2005(1):8396.
[29]徐现祥,王贤彬,舒元.地方官员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长、省委书记交流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7(9):1831.
[30]孙敬水;陈稚蕊;李志坚.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4):100104.
[31]张传国.国外碳金融研究的新进展[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5):104112.
The Los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Resources of Chinas
Provinces and Their Spillover Effects
SHU Yuan, HUANG Liangxiong
(School of Lingnan, Dr.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篇9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
泗洪县第四中学《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⒈课题提出的背景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一方面,以技术革命为基础的对自然的攫取所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即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被严重破坏,人类在施展主体力量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往往发生异化,从而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害。二十世纪以来,工业社会和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与此同时,由于对自然资源的滥砍滥伐,无序开采,工业三废,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失衡,生活垃圾等,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直接涉及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危机,核战争,传染病等一系列问题威胁着人生命的存在。人类在向外太空进军寻找新的生存环境的同时,已对自身进行反思。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具主义使人染上了“时代分裂症”,“人生意义”淡漠和浪费生命,自毁他毁生命的现象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青少年暴力;自杀,杀人现象十分严重,我国亦不例外。报载河南16岁少年刘某,因与女友吵架,竟丧心病狂地开着轿车朝行人一路碾轧,致使2死13伤。一位名叫小丹的14岁学生因成绩不好,被老师认为是差生,感到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活着没有价值而自杀……这一起起触目惊心的事实都反映了学生对生命冷漠,甚至冷酷的现实。造成人类生存危机的原因从根本上看是因为人类自身缺乏生命意识。儿童少年是未来的希望,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生物学科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次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大气污染到水体富营养化,从疯牛病到艾滋病,从克隆羊到人类基因组计划,生物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第三,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涌现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生物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因此,我们提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
⒉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⑴在生物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生命意识,即让学生认识生命的伟大,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让学生理解人与它类生命的密切关系,树立热爱生命的意识;让学生认识人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等等。
⑵探讨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探索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探索引导学生开展关于增强生命意识的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探索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性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⒈生命教育是当前关系人类前途与发展的重大课题。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早1968年就倡导和践行着生命教育思想;英国等西方国家从课程的角度提出了顺乎学生生命生长规律的“呼应课程”。近年来,“生命”、“生命活力”和“生命教育”等词语在我国论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中频繁出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教育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回归生命,应当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的生长性活动,是教育的实现机制。如叶澜、钱巨波、杨四耕、刘慧、郭思乐等先生,都从生命视角对教育问题作出探讨。网上显示,近两年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有关生命的论文论著也不断涌现,并侧重于教育实践。目前与初中生物教育相结合,探索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课题国内外尚未见研究。生命教育必将是二十一世纪一个激动人心的教育。
⒉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联系:本课题借鉴了生命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其主要观点是:①人最根本的是“生命”,教育应当以生命规律作为理论基础,依据生命规律施教;“生命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增强生命意识,构建生命意义,开发生命潜能,提高生命质量。实施生命教育,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造智慧的一代新人。②生命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必然走向,关爱人的生命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想思路之一。实施生命教育有助于解决当今人类的种种生存危机,有助于克服现存教育中唯理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倾向,克服现存教育的缺失和异化;有助于端正教育思想,科学施教,使教育走向健全与高效。
区别:利用生命教育研究理论研究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问题,主要研究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内容、途径和方法,重点是在生物教学中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实践和操作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⑴通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和开展培养学生命意识的课外相关活动,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伟大与神圣,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尊重、热爱生命和爱护大自然的意识情感和习惯;使学生认识个人生命的有限性,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从而努力学习生物和其它学科知识,充分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展示其才华,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人生的价值。
⑵此项课题探索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有助于丰富生物教学内容,促进自然学科与德育的融合,更好地发挥生物教学的育人功能,从而丰富生物教育理论。
四、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⒈课题界定
⑴本课题的含义:①利用生物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即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使他们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②探讨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⑵研究目标
①利用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即使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②探索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生命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⒉课题支撑性理论
⑴生物教育理论。包括生物教学中关于生命发生、成长的知识、规律和生物教学理论。
⑵生命教育理论。生命是教育之本,教育应当按照生命规律施教;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构建生命意义,开发生命潜能,提高生命质量。我们将与时俱进,把最新的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入生物教育教学之中。
⑶人学理论。人是主体的人,人的发展不仅依赖于人的先天素质和外部环境,而且依赖于人对自己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
五、研究内容设计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最为奇妙、最富魅力的一种自然现象,认识人与他类生命必须和谐相处,认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从而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关爱他类一切生命。
⑴初中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调查;
⑵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①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伟大的,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如在教学《生物的起源和进化》一节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生命起源的过程和生命进化的主要历程,让学生认识生命产生的艰难与漫长。
②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和《生物圈中的人》时可以指导学生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
③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命的短暂,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如在教学《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一节时,可以让学生体会生命来到世界上是一个极偶然的机会,这一生命过程是短暂的和宝贵的。
⑶引导学生开展关于增强生命意识的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周边生态及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自主探究性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观察、调查、写出论文,将生物学知识与周边生态紧密结合,逐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⑷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性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①抓住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如“大学生伤熊事件”等,唤起学生的生命良知,激起他们对生命的关怀与热爱。
②利用“3.12”植树节、“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以及“爱鸟周”等,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培养学生爱护动植物的良好习惯。
六、研究方法设计
⒈调查法,对七年级实验班、对照班的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⒉实验法,随机抽样、确立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班实施渗透生命意识的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可控性实验。对照班进行常规教学。定期建立个体生命意识水平档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生命意识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⒊个案法,选择部分学生的生命意识水平发展状况进行跟踪研究。
⒋行动研究法,对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内容、途径进行研究,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研究设计。
七、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在泗洪县第四中学和江苏省淮北中学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班与对照班均系随机抽样组成。实验班任课老师与对照班任课教师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与对照班相当,在实验班全面实施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方案,在对照班进行常规教育。
八、研究的步骤
⒈启动阶段:(2003.9——2004.1)
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内容,确定课题研究人员,确定对照班及实验班,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⒉实施阶段:(2004.2——2005.6)
⑴完成初中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调查。
⑵开展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研究。完成子课题:
①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热爱动、植物生命的教育研究。
②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珍惜生命(人)的教育研究。
⒊总结阶段(2005.7——2005.9)
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完成研究报告,总结论文。
九、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系列研究论文,展示活动
十、课题组成员分工
组长:钱 维
篇10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采取本科生入学导师制,教学体系从大二到大四增设科研技能训练环节,采用研究型、案例型相结合改革传统理论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授课模式,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实验项目和国家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等多种改革方式和方法来提高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1导师制实施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自2009年开始实行导师制管理模式,本科生入学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导师,教师根据科研课题情况,每年吸收2~3个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导师,导师可通过组织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和课题组的日常活动,激发学生在大一期间对环境工程专业知识产生兴趣,大二、大三可动手配合研究生开展基础性实验和部分科研课题,大四可根据创新课题要求独立开展感兴趣的实验。通过导师制的实施,学生能很快进入专业知识学习阶段,能够和专业课教师、研究生交流沟通,通过日常的课题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避免了传统教育过程中学生在大三时才开始接触专业教师,大一、大二期间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甚至出现对未来从事专业前景比较迷茫的状态,通过导师的日常引导、鼓励和讲解,可大大提高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科研技能训练体系建立
2009年环境工程教学计划改革中的特色就是在传统教学体系中除了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课程外加入了科研技能训练教学体系,该体系分为三个部分:专业基础部分、专业部分科技技能训练单元、各类社会竞赛科技技能训练单元,专业基础科技技能训练单元设置在大二、大三两年,主要围绕环境流体力学、环境微生物、环境化学、化工原理4门课开展课题申报,专业课科技技能训练单元设置在大三、四两年,主要围绕水质工程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程、环境检测4门课开展课题申报,各类社会竞赛主要包括学校和全国的大学生科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每个单元均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必选环节,各设置1学分,各单元均由教师根据自己课程、科研及创新实验等多渠道立项研究课题,要求学生至少参与每个单元中的一项科研技能训练活动,可按照5人一组进行团队学习,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研发出的创新成果参与到后期的竞赛中,课题研究形式和成果分为前沿动态检索、社会环境问题调研报告、创新性实验研究、处理设备开发、软件模拟等多种形式,任务书需要具有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目标、解决问题、成果形式,待学生自行拟定题目后须由相应课程教师签字确认方可开始研究,待成果完成后,学期末需交到指导教师和教学科进行分数评定和学分认定。科研技能体系建立和实施,提高了学生在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基础上自主开拓创新等综合能力,科研实施阶段可以锻炼学生自行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查阅和撰写及整理科技文献、团队协作学习等能力,鼓励参加各类竞赛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竞争意识、社会实践能力。
3专业课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改革
2009年在北京交通大学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下,环境工程专业采用前沿学术动态研究型教学及案例型教学模式两种方法相结合,针对水质工程学专业主干课进行示范,具体实施过程与办法如下:
3.1前沿学术动态研究型教学
针对理论课授课内容,布置学生查找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科研动态文献,利用学校图书馆查阅国内外期刊、环保局网站、专业科研技术网站报道等知识总结整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培养学生查阅整理文献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开阔学生视野。该部分内容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参与,每人至少上交1份研究报告,根据情况期末抽查30%~40%学生按照水处理技术和污泥处理技术两个主题开展课堂讲解和答辩,该部分成绩占该门课平时成绩的40%。感兴趣的学生可参加2~3个技术动态检索,每多参加1次,根据报告质量在综合平时成绩上加1~2分进行鼓励。
3.2案例型教学
以水质工程学教学模式为例进行论述,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际工程设计观念和能力,课程组教师提出边上理论课边进行课程设计的案例型教学指导思路,授课教师根据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要求,按照现有国家建设水处理厂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的模式,采用按学生所在长江、黄河、珠江、辽河、海河、淮河、松花江等水系进行分组,30人1班,通常将学生分为6~7组,以组为单位,组长负责调研、撰写报告、设计计算、绘图、汇报等多项工作分配、协调,组员根据具体分配的任务开展相关工作,定期讨论,撰写讨论记录,根据初期调研结果,总结出选择组内需要建设水处理厂的城市水量和水质并给出理由,按照设计院设计的实际工程项目科研模板进行依次撰写,其中设计水量根据地方实际需求调研确定,设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要根据国家环保局年、月、周等公告数据进行统计,并参考国家和地方水质标准及相关报道材料进行总结,工艺流程比选、单元处理构筑物参数选择、管道系统布置方式等内容进行详细撰写,教师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进行同步设计答疑,及时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传统的集中1~2周课程设计相比,具有教师指导次数多、学生设计时间充裕、可系统地收集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特点,有多人参与讨论比选过程,同时也能进一步加大理论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的程度,大大提高学生对家乡及国内外环境的关注度和研究兴趣,调动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更真实地了解实际工程科研报告的编写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查阅、整理、工程设计计算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学习的精神,为将来的毕业设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根据每组汇报和上交的报告及组员在质疑过程中的表现给出综合评分,占水质工程学平时成绩的60%。经设计论证后,每个学生需要根据自己家乡水质水量进行3~5张图纸设计作为课程设计成绩。
4大学生创新实验及各类环境类竞赛